报纸评论如何在竞争中夺魁——中国新闻奖评论一等奖作品评析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点评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点评
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是评选出的在中国新闻领域具有重要价值和影响力的作品。
以下是对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的点评:
1. 价值观引导:一等奖作品往往能够传递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的正确方向。
它们可能深入报道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现象的真相,提供公众所需的信息。
2. 专业报道:一等奖作品在新闻报道方面表现出色,具备高度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它们可能通过深度调查、独立报道等方式,呈现出对事件的全面把握和客观准确的描述。
3. 影响力和创新性:一等奖作品在报道中可能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创新性。
它们可能通过独特的视角、创新的报道方式或者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话题,突破传统报道模式,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4. 价值传递和社会效益:一等奖作品往往能够传递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并对社会产生较大的正面效益。
它们可能通过报道社会问题、倡导社会公正等方式,引起公众的关注,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
总的来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在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准确性、影响力和创新性等方面都具备较高的水平,是中国新闻界的优秀代表作品。
这些作品通过深入调查、准确报道,影响公众舆论,引导社会发展方向,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切中时弊生动形象——评第20届中国新闻奖评论一等奖作品《不是所有弯道都是超越好时机》
当 时的美 国次 贷危 机大 背景 和 当前 欧债
一
超越” , 项 目”建设 ,试 图简单地 实现 “ 个地 方经济 的发展 问题一直是社会讨论 评 论是针 对 社会 中 的新现 象进 行评 论 , 的热点 , 从人们 的阅读心理而言 ,立意不 其 评论 对象 与 经济危 机 有关 ,因此 ,选 然 而 ,在 其 中却存 在着 不 少风 险。利 用
物 质文 明和精 神文 明建 设 、法制 建设 、
虽 然文 章 的选题 决定 着 文章 的整 体 进行 理论 研究 的行 为 ,这 不仅 是针对 革
工作作风、领导方法乃至计划生育、扶 性质 , 但是 ,实 际上 ,只有 选 题远 远 是 命 ,也 是 针对 其他行 业 人员 。尤其是 对
就 是特 指能 据此 引发 议论 、印 证论 点 的 种 为一 时超 越让 资 源能源 难 以承受 的 急
2 3
要想 写出有力度 的 , 贫 、体 育 、科技 、文 化 、教 育 等 。如何 不够 的 。 只有 文章 的立 意 明确 ,才 能 真 于新闻评论员来说 , 在 写作 评论 时 避免 和克 服一 般化 ,达 到 正使 文章 思想 内容 表达 更加 清 晰 ,更 加 有思 想 的评论 文 章 ,就 必须 贴近 实 际、 常 写 常新 的效 果 呢 ? 办 法之 一 就是 善 于 具 有 深意 。此评 论直 指某 些地 方政 府 痴 贴近 生 活、贴 近群 众 ,从 实 际 出发。 只
选 取新 鲜 的事 实材 料作 为立论 的依托 、 由头或论据 , 以此引发议论。说 到由头 ,
迷予 “ 弯道超越”,特别是那些 “ 以超 有这 样 ,才 能 写 出具 有深 度 的 ,具有 针
越 的名义 乱砸 钱 、乱 铺摊 子 的作 为 ,那 对性的评论文章。 关 于这 一点 ,我想 可 以借鉴 一下 国
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评论一等奖作品分析
(一)文本特点分析 2006 年至 2017 年,中国新闻奖共评选出网 络评论一等奖作品 11 件,特别奖作品 1 件。除 2015 年第二十五届出现空缺,其他年份平均每 年评出 1 件一等奖网络新闻评论作品,并有 1 篇 特别奖。而作为类比,报纸评论方面,同时期共 评选出一等奖作品 23 件,特别奖 11 篇。
从评论字数来看,网络新闻评论获奖作品 字数较少,篇幅短小。12 篇作品平均为 1328 字, 这符合中国新闻奖评选规则中规定的网络新闻 评论 2000 字以内的字数要求。其中字数最多的 是《网上恶搞有悖和谐理念》为 1883 字,字数最 少的是《谁代表网友给小慧妈妈道歉》,全文仅 仅 749 字。而在报纸新闻评论一等奖获奖作品 中,不乏篇幅较长的理论评论性文章,《在转变 中赢得大发展——九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 展方式转变》一文超过 3 万字。另外,《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从点题到破题》《改写历史的“北 京时间”》两篇评论字数也都过万。单看字数,网 络新闻评论和报纸新闻评论差异明显,前者更 注重信息的及时传播,后者偏重于细致的说理。
NEWS WORLD 新 闻 论 坛
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评论一等奖作品分析
○庄 林
【摘 要】中国新闻奖是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也是我国新闻工作者的最高荣誉。网络新 闻评论自 2006 年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开始进入其评奖范围,至今已评选 12 届。12 年间我国社会发 展突飞猛进,网络环境风云突变,这期间有哪些网络评论作品最受中国新闻奖青睐?这些作品有何 特点?本文将以词频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运用 NLPIR 大数据平台对一等奖获奖评论展开数据 挖掘,勾划中国新闻奖网络评论获奖作品脉络,并对未来评选提出意见和建议。
报纸消息获奖夺冠的启示——中国新闻奖历届报纸消息一等奖作品评析
河 南 日报 2012年 12月 3日 《“本 地 企业 发 展 快 ,群 众 都 坐 着火 车又 回来 了” 火 车站 见 证 兰考 经 济变 迁 》(第 23届 消息一等奖 ),作 品有 以下三个特点:第一 ,以小见大 的新 闻视 角 。作 品把 视 角放 到 因焦裕 禄精 神 闻名全 国的河南 兰 考 。“从 火 车 站 出发 去 新疆 摘棉 的 约 为 1.8万 人 ,比去 年 少 了8000人。”在2008年达到l8万人次峰值 以后 ,兰考劳务输 出总数 逐年 回落 。未 来5年 ,兰考企 业 将全 部消 化本 地 富余 劳 动力 。作 品 以火 车站 为切人 点 ,突 出变迁 主题 ,举 重若 轻 地 展 现 了农 村 经 济发 展 过 程 中 “产 (业 )城 (镇 )互 动 ” 这 一宏 大 主题 。关 键是 2012年4月 ,时任 国家副 主席 的习近 平 同志 对兰 考工 作 专题 汇报 进行 批示 ,批 示 说 ,“焦裕 禄 同
平 潭开 放 开发 是党 中央 、国务 院 的决 策 ,是 海峡 西岸 经 济 区建 设 的重 要 抓 手 之 一 。 文章 站 在 促 进 祖 国统 一 的 高 度 ,选 取平 潭 拉近 两岸 距离 这一 角度 ,从具 有代 表意 义 的铁 路 、港 口两个 基础 设施 项 目切人 ,既 阐述 了平潭 开发 的重 大 意 义 ,又 描绘 了 当前建设 的火热 场景 ;既体 现 了大 陆同胞 全 力 以赴促 进 两 岸交 流 ,又反 映 了 台湾 民众对 平 潭建 设 的热 烈 呼 应 ,说 明 祖 国统 一 乃 人 心 所 向 、大 势所 趋 。文 章 见 报 后 ,多 个 重 要 门 户 网 站 给 予转 载 ,在 海 峡 两 岸 引 起 较 大 反 响 。报 道 角 度好 ,以实 实在 在 的 项 目体 现 打造 “两岸 同胞 共 同家 园 ”这一 开 发主 题 ,为平 潭 营造 了 良好 的舆 论 氛 围 , 也让 台湾各 界看 到 了大 陆推动 两岸 交流 的决 心 。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和评选标准,旨在表彰和推荐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的优秀作品。
在新闻评论作品方面,中国新闻奖关注的是思想深度、观点独特、语言准确、文风优美等方面的特点。
以下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浅析。
一、思想深度中国新闻奖评选新闻评论作品时,首先关注的是思想深度。
新闻评论作品要求对社会、政治、人文等各个方面的问题都有一定的见解和认识。
在表述问题时,要深入探究问题的本质,分析问题的规律,并对其进行深入的思辨和分析。
同时也要关注问题的前沿性和时效性,呈现出强烈的时代感和价值感。
二、观点独特中国新闻奖评选新闻评论作品时,还要求作品在观点独特方面有所突破。
不能一味的重复传统观点或者简单地引用他人的观点,而是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
在对待问题时,要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不应盲从或道听途说。
观点独特是新闻评论作品的精髓之一,仅有独特的思想和观点才能让作品站得住脚、有说服力。
三、语言准确新闻评论作品的语言必须准确无误,不能存在语病或用词不当。
评论作品是针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和分析,因此对于描述事物、分析问题时需要使用准确的文字和术语。
在用词上不仅要准确,还要丰富多样、富有艺术美感,在表现作者立场和态度的同时,还要将文章的思想和文化内涵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文风优美新闻评论作品的文风必须要优美,文章的篇章结构、语调抑扬顿挫、修辞手法等等都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
文风的优美是文章达到艺术高度的重要体现之一。
写作风格要流畅自然、感人肺腑,使人愉悦地领略到文字的魅力。
同时,文风也要与作品的主旨相适应,既不能过于文雅,也不能低俗庸俗。
总之,中国新闻奖评选新闻评论作品时关注的是思想深度、观点独特、语言准确、文风优美等方面。
评论作品需要经过反复推敲和精心打磨,才能表现出作者的才华和专业水准,真正成为优秀的作品。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1. 引言1.1 介绍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是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体系中脱颖而出的作品,是新闻评论领域的精品之作。
这些评论作品既有犀利的观点,又有深刻的洞察力,常常能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旨在通过对时事事件的客观分析和评论,揭示问题的本质,提供新的思考视角,引导公众正确的舆论方向。
这些作品既能够反映时事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又能够深入挖掘事件的背后逻辑和影响,为社会舆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引导。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在新闻传播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新闻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力量。
通过对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介绍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新闻传播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字数:210】1.2 意义和重要性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意义和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是社会舆论监督的重要力量。
通过对各种社会问题的深入剖析和犀利评论,评论作品能够揭露问题的症结所在,促使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评论作品还可以提升新闻传播的品质和水平。
优秀的评论作品能够引导新闻报道的方向,使新闻更加客观公正,增强其说服力和权威性,提升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和公信力。
评论作品还能够激发公众的思考和讨论。
评论作品的独特视角和深刻见解往往能够引起广泛关注,引发公众的共鸣和讨论,促进社会各界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讨,推动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在社会发展和新闻传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价值不言而喻。
2. 正文2.1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包括体裁多样性、内容丰富多元、针砭时弊和传播力强。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在体裁上呈现出多样性。
评论作品不仅包括社论、专栏等传统形式,还涵盖了博客、微博、短视频等新兴形式。
不同的体裁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传播平台,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
中国新闻奖作品评价
中国新闻奖作品评价
中国新闻奖作为国内最高级别的新闻奖项之一,致力于表彰在新闻报道
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个人和团体。
该奖项的评选标准严格,旨在鼓励和推动
新闻行业的发展,促进新闻报道的专业化和创新。
评价一篇优秀的中国新闻奖作品,需要综合考量其新闻价值、采编执行、文风表达以及公共影响力等方面的因素。
首先,一个好的新闻作品应具有较
高的新闻价值,即报道内容对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对读者具有启发和引导作用。
其次,采编执行是评价作品的重要指标之一,包括信息的收集和核实、
报道的客观性和全面性等。
作品的文风表达应清晰凝练,符合新闻写作的原则,能够吸引读者的兴趣并传达信息。
最后,一个优秀作品的评价还需考虑
其公共影响力,即报道是否引起社会关注和广泛反响,是否对社会舆论产生
积极影响。
中国新闻奖作品评价取决于作品在新闻价值、采编执行、文风表达和公
共影响力等方面的表现。
优秀的作品应当不仅在消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上具
备优势,也能够以高水平的写作和独特的视角吸引读者。
通过评价和表彰这
些杰出的作品,可以促进新闻行业的进步,推动优秀作品的产生,为社会提
供更高质量的新闻报道。
中国新闻奖获奖评论赏析
中国新闻奖获奖评论赏析中国新闻奖作为中国新闻界最高荣誉,每年评选出的优秀新闻报道和评论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影响力。
通过对获奖评论的赏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新闻界的发展和变革。
首先,获奖评论通常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思考。
获奖评论不仅要有针对性地对新闻事件进行解读,还需要对其中的背景、原因和影响进行分析,从而对公众提供更全面、深入的了解。
获奖评论家往往能够抓住关键问题,站在公众的角度,深入剖析事件的本质,提供独到的见解。
其次,获奖评论注重思辨与批评。
在传媒环境日益开放的今天,新闻评论具有更多的空间和自由度。
获奖评论家不仅能够提出客观中肯的观点,还能够挑战权威和体制,勇于发声、批评和质疑,从而促进新闻界的创新和进步。
再次,获奖评论常常弘扬社会正义和价值观。
在社会问题日益复杂多样的背景下,获奖评论家往往能够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和不公平现象,给予他们声音和支持。
获奖评论不仅是对新闻事件的评价,更是对社会的反思和呼吁,引导公众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积极行动。
最后,获奖评论在语言表达和创作技巧方面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专业性。
获奖评论家往往能够运用生动的比喻、鲜明的视觉形象和感人的故事,使得复杂的新闻事件变得饱含情感和趣味。
同时,获奖评论也要求评论家具备犀利的分析能力和深厚的专业知识,能够运用理论和实践经验,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文学化的表达方式,为读者提供高质量、高品位的阅读体验。
总的来说,中国新闻奖获奖评论无论在思想深度、批判性、价值取向还是语言表达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特点和亮点。
它们不仅是新闻界的精华和代表,同时也是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见证和推动者。
通过赏析这些获奖评论,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新闻界的发展脉络,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考方式。
第23届中国新闻奖网络评论获奖作品分析
首先,从选题来看,网络评论的选题 都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如中 国 宁 波 网 的 评 论《“ 道 德 银 行 ”:存 入 的 是 诚 信 ,取 出 的 是 贷 款 》,该 作 品 的 评 选 中指出,评论题材契合当下 “中国梦”、 “ 道 德 建 设 ”、“ 新 农 村 建 设 ”、“ 金 融 服
其次,从评论的立意上看,观点明确, 论点有新意。如获二等奖的作品《“道德
. 银 选A取行ll的”:角存R度i入十g的h分是t精s诚心信R,紧,e取s扣出e当r的前v是农e贷d村.款的》现,
实矛盾,诚信道德问题,对“道德银行”进 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述,揭示了这一做法 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引起了很好的舆 论效果。获得三等奖的作品《有尊严的死 去 ,更 须 推 动 伦 理 和 法 律 的 认 同 》,该 评 论使针对中国青年报发的《生命最后的尊 严》一文,理性的探讨了“尊严死”和“抢 救到最后一刻”两种观点的碰撞,言简意 赅的论述了 “把死亡的权利还给本人,让 患者有尊严的死去” 这一严肃的公众话 题。获得二等奖的评论《拒绝空谈:需从学 会“不念稿子”做起》,文章针对当下会海 泛滥,套话空话连篇这一弊端,敏锐的从 中央新领导集体要求讲话时“不念稿子” 这一角度切入,紧扣领导干部话风问题, 针砭时事。文章观点明确,从四个角度出 发谈新形势下如何表达。文章认为,表达 是行动的先导,要切实转变会风,必须从 领导干部学会“表达”入手。只有学会真 诚表达,才会有直指人心的话语气场;只 有解放个性表达,才能得到草根百姓的广 泛认同。该文从小处入笔,大处着眼,将整 治会风“公害”的难点,领导干部“不敢”
业 务 探 索 NEWS WORLD
运用逆向思维写作的创新艺术_以中国新闻奖广播评论获奖作品为例
运用逆向思维写作的创新艺术 以中国新闻奖广播评论获奖作品为例朱惠民随着新闻竞争的日趋激烈,广播媒体对新闻时效的追求,不仅使通常意义上的独家广播新闻趋于萎缩,也使广播媒体在这一竞争中越来越不占优势。
广播评论,则成为近年来新闻竞争的一个焦点,为广播媒体抢占舆论制高点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广播评论是广播媒体的旗帜和灵魂。
广播媒体的立场、责任、影响力,乃至舆论导向等等,都能通过广播评论很好地体现出来。
这样,谁能发出权威的声音,谁的观点新颖、独到、深刻,振聋发聩、耳目一新,谁就能高出一筹,独树一帜。
换言之,谁的广播评论能在第一时间引起听众的收听快感,又能让听众充分品味其中理性的思想、观点,谁的广播评论就能在舆论制高点占有一席之地。
为了提高广播评论的质量,广播评论工作者往往运用逆向思维的写作方法。
所谓逆向思维法,就是指人们为达到一定目标,从相反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从中引导启发思维的方法。
它以逆向思考为特点,在思维过程中背逆习惯定势,从与众不同的角度去设想、发现和表达。
笔者以中国新闻奖广播评论获奖佳作为例,谈一些个人的感悟。
一、选题的逆向思维。
2004年12月28日浙江人民广播电台播送的广播述评治理好污水也是政绩!(作者:李方存、钱葳、沈杭珍),正是运用了逆向思维选题的广播评论佳作,荣获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广播评论一等奖。
政绩是每个地方主要领导追求的目标,而政绩的直接体现往往是GDP的高速增长,在这方面选题的评论不少。
而述评的作者经过调查研究后经过反复推敲,针对∀一些地方领导为了突出政绩,不顾经济社会的协调和谐发展,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求得经济的快速增长。
平阳县治污使得全县GDP和财税收入迅速下降,反而没有政绩#这种常规想法,进行了逆向思维,提出了∀治理好污水也是政绩#这一具有现实意义和普遍意义的选题进行评述。
这样在选题上便∀出奇制胜#了。
这篇述评立意深刻,有理有据,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并以点带面,由一个县的特殊性到全省的普遍性,由平阳县环境污染付出的代价到全省GDP增长过程中付出的代价,最后落脚在经济发展必须突出∀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经济社会才能协调和谐发展。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
浅析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中国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一个重要奖项,旨在表彰和奖励新闻作品中的优秀报道、评论和新闻写作。
评论作品作为新闻奖评选的重要一环,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进行浅析。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之一就是深入犀利的观点。
在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评论作品往往需要对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做出深入犀利的观点分析,其观点需要具有独立性和前瞻性,在评论中展现出对问题的深刻理解和洞察力。
这种观点的深入犀利,不仅需要评论作者对所评论的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批判性的思维,更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阅历作为支撑。
在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中,往往可以看到评论作者对不同事件和问题的独到见解和分析,展现出观点的深刻和犀利。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之二是立意新颖的写作风格。
评论作品不同于其他新闻报道,它更注重作者个人的观点和立场,因此在写作风格上更加灵活多变,具有丰富的个性和创造性。
在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中,不乏一些以幽默风趣的方式点评时事,或是以文学性的笔法展现观点。
这种立意新颖的写作风格给评论作品注入了更多的生命力和魅力,使得读者更容易被吸引和打动。
在评选中国新闻奖的过程中,这种立意新颖的写作风格也往往能够吸引评委的眼球,从而在众多作品中脱颖而出。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的特点之三是立足现实的价值追求。
评论作品作为新闻奖评选的一部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评论,引导公众对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中国新闻奖评论作品在立足现实的价值追求上有着突出的特点。
评论作品需要深入报道的事件和问题,为社会提供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而这种立足现实的价值追求也往往能够成为评选中国新闻奖的重要评价标准,评论作者需要通过自己深入的观点分析和把握,提出对社会问题的建设性解决方案,为社会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评论一等奖作品分析
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评论一等奖作品分析作者:庄林来源:《新闻世界》2018年第02期【摘要】中国新闻奖是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也是我国新闻工作者的最高荣誉。
网络新闻评论自2006年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开始进入其评奖范围,至今已评选12届。
12年间我国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网络环境风云突变,这期间有哪些网络评论作品最受中国新闻奖青睐?这些作品有何特点?本文将以词频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方法,运用NLPIR大数据平台对一等奖获奖评论展开数据挖掘,勾划中国新闻奖网络评论获奖作品脉络,并对未来评选提出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中国新闻奖;网络评论;词频分析中国新闻奖是全国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评选,每年评选一次,自1990年开始评选,至今已评选27届。
[1]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闻生产的环境发生重大变革,中国新闻奖的评选项目也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目前共设立29个评选项目,分文字类、广播电视类、网络作品类、综合类四大类参评项目。
中国新闻奖于2006年首次将网络新闻作品纳入参评项目范围,目前包括网络新闻评论、网络专题、网络访谈和网页设计四个奖项。
本文分析的正是2006-2017年获奖网络新闻评论中的11件一等奖作品以及1件特别奖作品。
一、2006-2017年中国新闻奖网络评论一等奖(特别奖)统计分析(一)文本特点分析2006年至2017年,中国新闻奖共评选出网络评论一等奖作品11件,特别奖作品1件。
除2015年第二十五届出现空缺,其他年份平均每年评出1件一等奖网络新闻评论作品,并有1篇特别奖。
而作为类比,报纸评论方面,同时期共评选出一等奖作品23件,特別奖11篇。
从评论字数来看,网络新闻评论获奖作品字数较少,篇幅短小。
12篇作品平均为1328字,这符合中国新闻奖评选规则中规定的网络新闻评论2000字以内的字数要求。
其中字数最多的是《网上恶搞有悖和谐理念》为1883字,字数最少的是《谁代表网友给小慧妈妈道歉》,全文仅仅749字。
用讲故事手法写出的一篇通讯佳作——评第23届中国新闻奖通讯一等
就 是像 说 书 人 一 样 ,先 卖 一 个 关 子 。 悬 念 , 调 动 起 读 者 关 切 故 事 发 展和 人 物 命 运 的 紧 张 心 情 。 为 了 增 强 感 染 力 。
在 制 作 标 题 时 。对 有 些 事 的 主 人 或 原 因 、 结 果 不 直 接 点 明 ,而 是 利 用 巧 妙 手 段 .先 给 读 者 制 造 一 个 又 一 个 的 疑 团 ,调 动起 紧 张 心 理 ,催 促 读 者 往 下 看 。 《 老 红 军 和 他
信 度 同时 ,直 接 引 语 也 改 变 了 文 章 的 行 文 结 构 ,使 文 章 行 文 富 于 变 化 。 当然 ,使 用 更 富 有 个 性 的 引 语 效 果 更 佳 。 这
篇通讯在 运用引语 讲故事上是成 功 的。全文一共运 用了 7 句 直 接 引语 讲 述 了 4个 人 的 故 事 :全 篇 以 主 人 公 自述 的 形
余 新元 家。走进客厅 ,一幅雷锋 的照 片 出现在 眼前 ,雷锋
的嘴 角挂 着微 笑 ,像 是 在和 我们 打招 呼 。 “ 我 就 是余 新
元! ” 犹 如 洪 钟 响 过 ,一 双 大 手 捂 住 了记 者 的 手 。 落 座 后 ,
方法 写新 闻更能打动读者 。讲故事力求使人物有血有 肉 ,
引 读 者 的 眼 球 和 阅 读 欲 望 ,第 2 3届 中 国新 闻 奖 通 讯 一 等
奖 《 老 红军和他 的三 个兵》 ( 载 《 辽 宁 日} 艮 》2 0 1 2年 1 2
获奖新闻取胜的“诀窍”何在?
获奖新闻取胜的“诀窍”何在?
刘保全
【期刊名称】《新闻爱好者:上半月》
【年(卷),期】1992(000)012
【摘要】获奖新闻究竟好在哪里?在激烈的竞争中其取胜的“诀窍”何在?笔者带
着这个问题,最近翻阅了第二届“中国新闻奖”报纸、通讯社类的63篇获奖作品,
觉得这些作品取胜的“诀窍”归纳起来主要在如下十个方面。
一、以主题重大取胜。
在63篇获奖作品中,有反映经济、科技、教育的,有反映民主、国防、战争的,有反
映改革开放、搞活大中型企业、抗洪救灾的,还有反映干群关系、安全生产、文化
事业等社会重大题材的。
以一等奖作品《“东北现象”引起各方关注》(新华社1991年
【总页数】3页(P10-12)
【作者】刘保全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4
【相关文献】
1.巧选角度以新取胜——简评“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取下神像挂地图》一文[J], 刘保全
2.经济新闻以“深”取胜五法——兼评第四届“中国新闻奖”部分获奖作品 [J],
刘保全
3.浅谈经济新闻取胜的“诀窍” [J], 王新林
4.科技人物报道如何以细节取胜——以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走近科学家"为例 [J], 段涵敏
5.以鲜活独特清晰取胜——评第17届“中国新闻奖”获奖消息《海归硕士当选村委会主任》 [J], 刘保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怎样争获中国新闻奖兼谈中国新闻奖的导向作用
怎样争获中国新闻奖兼谈中国新闻奖的导向作用阮观荣【期刊名称】《新闻传播》【年(卷),期】1997(000)001【摘要】新闻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新闻评奖是导向的导向。
中国新闻奖,是我国综合性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
中国记协从1990年开始到1996年,举办了三届现场短新闻奖,六届中国新闻奖,参评评作品逾3000,获奖作品达1300多篇。
我作为一名评委和操办这两项评奖工作的人员,想结合新闻奖的导向作用,谈谈哪些新闻作品容易获奖这个问题。
一是那些题材重大,题材新鲜,题材典型的作品,容易获得较高层次的奖。
所谓题材重大,是指新闻作品的内容在一个地区、在一个行业,甚至在全国、在国际上有很大影响、为社会所关注。
我们不提倡唯题材论,但报道重大题材永远是新闻工作者的追求和使命,也是党、政府和人民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
从六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看,每届获奖作品150多件,其中属重大题材的作品【总页数】3页(P5-7)【作者】阮观荣【作者单位】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国内部;主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19.2【相关文献】1.2003度我省获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名单 [J], ;2.全球背景下中西传媒的价值取向比较--兼谈中国新闻奖与普利策新闻奖的比较[J], 钟丹丹3.浅析中国新闻奖和主流媒体舆论导向--以二十三届新闻奖特等奖和国际传播奖为例 [J], 张彤4.中国新闻奖改革势在必行——兼谈普利策新闻奖的启示 [J], 包临轩5.“长风”缘何刹不住请君试看“新闻奖”——论中国新闻奖评选中的长稿导向作用 [J], 田建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报纸评论如何在竞争中夺魁r——中国新闻奖评论一等奖作品评析
报纸评论如何在竞争中夺魁r——中国新闻奖评论一等奖作品
评析
陈青豹;吴昊
【期刊名称】《新闻研究导刊》
【年(卷),期】2018(009)002
【摘要】本文对第21届至第24届中国新闻奖的8篇报纸评论一等奖作品进行了具体的案例述评,分析其中的观点、立意、论据、逻辑、结构布局,从中不难窥得作
品的获奖秘籍.笔者认为,这对纸媒打造新闻精品不无启发.
【总页数】2页(P133-134)
【作者】陈青豹;吴昊
【作者单位】重庆日报,重庆 400010;重庆日报,重庆 400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2.2
【相关文献】
1.现实指导性造就好评论--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老何说和"说了些什么?》[J], 张玮;
2.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评论一等奖作品分析 [J], 庄林;
3.记者职业价值趋向分析——以第十一届至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报纸评论获奖作品为例 [J], 徐红
4.用必读性塑造出的一篇新闻评论精品——评第22届“中国新闻奖”评论一等奖
作品《在转变中赢得大发展》 [J], 刘保全
5.新闻评论要多讲新道理——兼评第20届中国新闻奖报纸评论作品 [J], 陈淑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卷第2期Vol.9 No.2133报纸评论如何在竞争中夺魁——中国新闻奖评论一等奖作品评析陈青豹 吴 昊(重庆日报,重庆 400010)摘 要:本文对第21届至第24届中国新闻奖的8篇报纸评论一等奖作品进行了具体的案例述评,分析其中的观点、立意、论据、逻辑、结构布局,从中不难窥得作品的获奖秘籍。
笔者认为,这对纸媒打造新闻精品不无启发。
关键词:报纸评论;竞争;获奖评析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8)02-0133-02通常,中国新闻奖每届设置300多个奖项,而一等奖有45~55个名额,报纸评论只占其中的2个名额。
因此,冲击中国新闻奖报纸评论一等奖是很不容易的,竞争很是激烈。
而优秀评论的关键在于,每天产生大量新闻,评什么,需要价值判断,选择所评新闻对象;怎么评,就涉及舆论导向和评论功底了。
至于是否摘冠拔得头筹,则更要“货比三家”,比眼光、比立场、比观点、比影响、比效果。
纵观第21届至第24届中国新闻奖8篇报纸评论一等奖作品,不难窥得这些作品的获奖秘籍。
一、疏导公众情绪,推动和引导舆论,显示出党报公信力,影响时事进程和引导理性思考中国青年报2014年10月20日《防范和克制我们的“灾难情绪”》(第24届中国新闻奖评论一等奖)。
网上传闻:余姚某市镇某官员下乡视察水灾,因鞋子穿得太高档,不得已被60多岁的村支书背到灾民家里,这消息一下子在网上爆表,引发舆论围观,甚至引发围攻市政府的群体性事件,当地政府不得不立马对那名干部进行了惩罚性处理。
然而,后来调查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原来那名干部穿的只是一双普通的布鞋,并没有盛气凌人“骑”在上了年纪的村支书身上,而是两人是哥们,开开玩笑而已。
这名干部被舆论和网友误解了,变成救灾舆论场中情绪化舆情的牺牲品。
作者敏锐地观察到这一现象,首次提出“灾难情绪”这一概念,认为这种灾难情绪会驱使民众带着放大镜和“找茬”的心态去解读官员的一言一行,导致三人成虎、偏见盛行,进而刺激人们错误地发泄不满,把对灾难的伤痛引入认识的误区——对一个幻想中的“肇事者”大加声讨。
评论告诫人们需要冷静地看待问题,如谁都不希望却已然出现的自然灾难,千万莫被网络疯传的谣言蒙住了双眼。
究竟是天灾还是人祸,抑或有不可抗拒的因素,必须等待真相尘埃落定、水落石出,并非任何灾难都必然有某个失职的部门作祟。
毕竟危难之中,主要解决的是灾难本身,而不是节外生枝,放纵灾难情绪只会滋生更多的冲突,带来不必要的伴生的“次生社会灾害”。
这篇评论堪称评论影响时事进程和引导理性思考的典范。
人民日报2011年5月26日《倾听那些“沉没的声音”》(第22届中国新闻奖评论一等奖)认为:在当下舆论场,我们可以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
比如两会新闻镜头里的政协代表、委员,人大代表会场;包括学术界,大家讨论国家大事,报纸杂志上各种声音,各种思想观点交流探讨;在媒体上,评论一出,动辄上千条跟帖,数亿网民互动……这些来自不同渠道的声音,汇聚成了主流舆论,展示了多元时代的思想活力。
然而还有很多声音未被倾听,有些微弱的声音被淹没在强大的声场之中,而有些声音虽然表达了相应的意愿,但最终反映的问题未能解决。
它们变成了“无效表达”。
评论针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聚焦群众利益表达问题。
评论认为,在一个正经历着急剧社会转型的国家,有着13亿人口,我们如果不主动“倾听”,那会导致很多诉求悄无声息地沉没,这就会堵塞社会心态,容易激化社会矛盾。
须知,在这些矛盾纠纷和事件冲突的背后,掩藏着利益的冲突和表达机制的匮乏。
尽可能多地倾听来自社会各层面的声音,兑现群众的表达权,是构建公平和谐社会的关键。
作者从主流舆论和民间舆论的重叠地带切入,在疏导民众情绪方面效果显著。
二、创造性诠释公共服务观念,体现人文关怀,发出中国声音,扩大国际舆论影响力中国教育报2014年4月26日《把校舍真正建设成第一避难所》(第24届中国新闻奖评论一等奖)。
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级地震,校舍安全问题再次引发舆论的聚焦。
地震灾难,楼房难免垮塌,灾情严重的地方往往是孩子们集中的校园。
保障校舍安全既是“祖国未来的花朵”的生命之托,更是政府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而要做到保障校舍的安全,政策和法制建设固然亟待完善,而我们社会的公共服务观念也亟待更新。
评论指出,每每灾难发生,我们总是马后炮式地一再重新审视相关的法律或政策保障问题,然而校舍安全事故还是无法杜绝,我们的很多措施依然停留在机械规范和口头呼吁的层面,规范、指标不少,但问责的监管措施却很少。
评论创造性地诠释了把校舍建设成“第一避难所”的观念,首次提出了一种公共服务观念。
也就是说,无论发生任何灾难,学校必须立即成为“人们避难的中心”。
这就要求校舍建设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具备相应级别的抗震功能。
作者借助校舍安全来思考学校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功能识别和重新定位,关键是“把校舍建设成真正的第一避难所,则必须赋予校舍以人文关怀”。
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转型升级的主动性,推进自主创新,抢占未来竞争的高地河北日报2012年9月15日《唯有走在变化之前——从乐凯胶卷停产、泊头火柴破产说开去》(第23届中国新闻奖评论一等奖)。
乐凯胶卷遭到数码相机的冲击,决定停产,河北泊头火柴有限公司最后一批设备被拍卖,亚洲最大的火柴厂从此消失。
这两家曾经盛极一时的134媒介观察厂家倒闭的消息令人震惊:胶卷和火柴,两种产品已经演绎成一个时代的符号,然而再牛的产品、再棒的企业,一旦跟不上发展的节奏,结果就是出局。
评论以小见大、角度新颖、寓理于事、文笔有力,在经济发展方式转轨升级的当下,生产胶卷和火柴的这两家企业的命运令人感慨社会变迁,更发人深省。
比如荷兰电器百年老店飞利浦,百年前以生产碳丝灯泡起家,而碳丝灯泡早已成古董,照常理来说飞利浦早该退出历史舞台。
可是,飞利浦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不断创新发展,力图超越曾经的辉煌,不仅发明了电视机、卡式录音机,还发明了CD 机。
今天,飞利浦的照明产品依然保持世界第一的市场地位,而它的医疗系统产品和电动剃须产品在全世界也是数一数二的。
由此可知,欲求基业长青,唯有求新求变、不断超越,早转型就能掌握主动权,不转型就只能处于被动地位。
这个理念契合转型与调整的时代主题,获得了评委的高度评价。
经济日报2010年7月19日《谱写自主创新的辉煌篇章》(第21届中国新闻奖评论一等奖)。
2010年7月北京举办的成果展,首次集中展示和推广了一批自主汽车厂商,他们中有比亚迪、奇瑞,也有一汽、东风和上汽。
他们第一次向业界和社会大众推出了令国人引以为豪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技术,尤其引人高度关注的是新能源、节能减排车型占展出车辆的20%。
这篇评论的作者指出了中国汽车企业付出的努力和30多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
文章的核心观点是中国要由汽车市场大国走向汽车产业强国,必须坚持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
作者亲临展会现场既参观又采访,并对汽车企业如何把握世界汽车产业发展方向,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如何制定企业战略和增强自身竞争力等问题进行了独到的分析,全方位地评述了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的发展形势和机遇。
文章统揽全局,体现了经济日报的权威性、指导性,得到了汽车行业和企业的认可。
四、站在时代高度,以深邃的思考、充满思辨的逻辑表达,深刻研判挑战和机遇的宏大叙事河南日报2011年1月21日《在转变中赢得大发展——九论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第22届中国新闻奖评论一等奖),这篇文章形式新颖别致,解说词有电视政论纪录片的风格,逻辑缜密、因果相扣,排山倒海、气势宏大。
要论证“发展”,则必然联系到“如何发展”,要回答“如何发展”的问题,就要顺理成章地论述“发展方式”,进而无法回避论证“领导方式”,整篇评论抽丝剥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加以论证,最后给人海阔天空、豁然开朗的感受。
然而,在将“转变发展方式”付诸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却容易迷失方向,作者笔力潇洒、遒劲,从宏观论证到微观举例,既需要协调发展“三驾马车”,让消费、投资、出口并驾齐驱,也需要合理带动、持续促进各个产业的发展,保持平衡。
更重要的是,还要考虑包括速度和质量、增长和效益、发展和民生、经济和环境等动态因素的变化。
如此庞大而复杂的“棋盘”要求决策者必须具备全局视野,同时这也是对领导者领导才能的考验。
由此引出“必须转变领导方式”,而认识规律、掌控大局、发现机遇、保持忧患意识、肩扛责任、紧抓求实、锐意创新、真心为民,便是与转变领导方式紧密相连的8个关键。
而要真正落实“八个转变”,还必须在思路、情感、作风、方法上实现全面转变。
换句话说,“转变领导方式”必须要求官员从人生观、价值观的高度,转向人民的立场,这样才能真正扭转党风、政风、民风。
只有风清气正,才能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该文是“何平九论”的总论,深刻地阐释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必须以领导方式转变为前提。
这个观点为全面建设区域经济提供了舆论基础。
经济日报2012年3月2日《崛起的中国势不可当——写在2012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第23届中国新闻奖评论一等奖)。
2012年初中国经济形势不大乐观:房地产市场萎靡不振,汽车市场开始下滑,外贸出口竟然出现了从未有过的负增长,股票市场“开门绿”……面对诸多不利因素,有些人对经济发展前景表示“看不懂”,甚至有些担心。
那么所谓的“战略机遇期”还存在吗?这种疑问比比皆是。
文章作者一边采访,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深入分析了在美国、欧盟衰退和世界经济复苏艰难的背景下,为什么“风景这边独好”,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势头良好,和平崛起成效显著的宏观层面分析,虽然不乏挑战,但重要“战略机遇期”依然存在。
文章从外贸、投资、消费的“三驾马车”谈起,通过大量的权威数据、事例,作出了客观理性的判断——“近期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不会发生逆转”。
笔者认为,国际社会和学术界对现行资本主义制度提出怀疑表明,西方模式的发展神话难以自圆其说。
文章权威大气、论述充分,不仅发挥了解疑释惑的作用,也让我们相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告诉人们应正确认识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上接第107页)新闻媒体在运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相关部门要积极把握时代赋予我们的转型契机,对新闻报道的题材选取、报道方式、传播方式等进行创新性改革,使其在符合正确思想价值观的前提下,更加符合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多样化需求。
当下,突出自身特色,结合网络时代新媒体的优势有效地进行改革创新是地方电视台实现自我转型的关键。
参考文献:[1] 魏志远.民生新闻在“新媒体”时代的转型策略——以大同广播电视台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5(9):172.[2]李文丽,吕龙延.对移动互联网环境下城市电视台融合转型发展的思考[J].传媒,2016(14):67-69.[3]张晨.创新——民生新闻的自我救赎——以葫芦岛广播电视台《零距离》为例看民生新闻发展[J].记者摇篮,2017(3):25-27.[4] 张晨光.善用技术再造流程——融媒体时代下城市电视新闻转型探索[J].西部广播电视,2017(8):172-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