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硝酸反应实验装置的改进及实验探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装置的改进及实验探究
[摘要]高中化学必修1(苏教版)中对铜与浓硝酸反应的演示实验存在许多缺陷,在实际教学中实验现象与所要说明的问题存在着差异。

本文对此实验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实验现象明显,与理论相符合,同时可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便于教师边实验边讲解。

根据每一步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关键词]缺陷改进评价
一、问题的提出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苏教版,必修1)第101页,关于铜与浓硝酸反应的演示实验,按照教材中方法实验存在以下缺陷:
1.由于不能排尽试管内的空气,会使学生产生铜与浓硝酸反应先产生NO,NO又被氧化成NO2.的误解。

2.实验后,缺少NO2、NO气体的处理,可能造成多余的NO2、NO有毒气体外漏,不利于环保。

3.继续加水演示铜与稀硝酸反应时,生成气体很难确定是NO气体,而且该反应不便控制,既浪费了药品,又污染了环境。

为此在参考同行实验设计的基础之上,结合教材中书后习题的要求,对该实验作了适当改进。

改进后的实验原理简单,操作方便,且实验可重复操作,现象明显,体现绿色化学思想。

另一优点是安全省时,可随时控制反应的进行,便于课堂上边实验边讨论,更符合教学要求,在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注重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现简介如下:
二、实验设计原理
该实验分别演示了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用可移动的铜丝代替铜片,便于反应的控制;通过组合实验,收集铜与稀硝酸产生的气体,吸入空气观察颜色变化,探究了NO气体的生成;用NaOH溶液吸收NO2、NO气体,避免有毒气体的外漏。

三、实验用品
仪器:支管试管(20mm×200mm)、分液漏斗、橡皮塞、导管、三通管、止水夹、洗气瓶、烧杯
药品:铜丝、浓硝酸(15mol·L—1)、NaOH溶液(6mol·L—1)
四、实验装置(装置图中的铁架台省略)
NaOH溶液
五、实验步骤及现象
按图示连接好装置,并装好试剂(A中装5ml浓HNO3,分液漏斗中装4ml 水)。

先关闭K2、K3、K4,打开K1,通入一定量CO2,以排尽A、B装置中空气。

1、铜与浓硝酸反应
(1)先关闭K2、K3、K4,打开K1。

(2)将铜丝插入浓硝酸(A)中,此时铜与浓HNO3立即反应,在A中充满红棕色气体,溶液变蓝色,经过装置B、C后气体变成无色。

该反应装置不但可探究铜与浓HNO3反应的产物,而且NO2通过B、C装置中能被NaOH溶液完全吸收,让学生确立环境保护意识。

此过程中的反应为:
Cu+4HNO3(浓)=Cu(NO3)2+NO2↑+2H2O
2NO2+2NaOH=NaNO3+NaNO2+H2O
(3)待观察到上述现象后,将铜丝抽离浓HNO3,反应立即停止。

(4)打开分液漏斗,往A中加4ml水,静置,观察A中气体颜色变化,一段时间后试管内气体变为无色,可让学生探究气体颜色变化的原因。

此过程中的反应为:3NO2+H2O=2HNO3+NO。

2、铜与稀HNO3的反应
(1)关闭K1,打开K2、K3。

(2)将铜丝插入稀HNO3((A)中,观察到铜丝表面有气泡产生,液面上方气体为无色,装置D中液面下降。

当液面下降至图示虚线时,将铜丝抽离稀HNO3,关闭K2。

此过程中的反应为: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3)打开K4,吸入空气(打开K4时,集气瓶与外界相通,由于重力作用,瓶内液体下降,瓶内气体压强降低,故将空气吸进集气瓶内),然后关闭K4。

此时观察到集气瓶(D)中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证明收集到的无色气体为NO。

反应一段时间后,气体颜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且液面上升,同时会吸入C中的NaOH溶液。

这是由于
生成的NO2气体与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反应,使得的集气瓶内气体压强降低的缘故。

(如果重复步骤(2)、(3),仍然可观察到上述现象)
此过程中的可能发生的反应为:
2NO+O2=NO2,
2NO2+2NaOH=NaNO3+NaNO2+H2O,
NO2+NO+2NaOH=2NaNO2+H2O。

NO能被完全吸收。

六、实验设计评价
1、该实验装置所用的仪器均为常规仪器,制作简单,操作方便,实验现象明显。

2、反应可以随时控制,减少药品的浪费,同时避免环境污染。

3、本装置涉及反应原理较多,既有铜与浓、稀HNO3反应现象的观察及其产物的验证和探究,又有关于NO、NO2的部分性质实验验证。

整套装置处于密闭系统,确立绿色化学实验思想,对于产物NO的探究,更能培养学生对知识理解的能力。

4、此装置还可应用于对铜与浓硫酸的反应实验。

参考文献
1、吴俊明编著.中学化学实验研究导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132
2、谭云生.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创新设计.实验教学与仪器.2006、5期:31
3、胡绮凤,白晓红.铜与浓、稀硝酸反应实验的的改进[J].中学化学,2008,(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