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自学考试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自学考试第一章)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政治经济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7世纪初。
2.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7世纪中叶产生的。
3.马克思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区分为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庸俗政治经济学。
4.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在英国由威廉·配第创始,由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完成。
它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封建主义经济制度,阐述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理,并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关系,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因而具有一定的科学成分。
但它把资本主义看作是自然的和永恒的社会制度,未能科学地解释社会经济关系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客观规律。
5.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萨伊和英国的马尔萨斯。
6.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其代表人物有法国的西斯蒙蒂和普鲁东。
7.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它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的工人运动。
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8.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理论基石。
9.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主要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
1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搜集和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大量材料,详细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揭示了它的运动规律。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额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属于经济利益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3.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诸方面的关系,既包括直接生产关系中的关系,也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自考00009政治经济学-00章 导论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性质与状况时,会推动生 产力的发展;否则,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在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 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 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总和。
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
原始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研究社 会生产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 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生产力: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的最终 决定力量。
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代表人物:配第、亚当斯密、李嘉图
庸俗政治经济学
代表人物:马尔萨斯、萨伊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资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马克思政治 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 资 资 料 的 生 产 人的劳动 劳动资料 能动因素
4.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唯物辩证法-根本办法 抽象法 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
5.政治经济学的特征 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制度性、社会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谢谢!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上层建筑或迟或早相应发生变革 适应新的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能保护和促 进经济基础的巩固与发展,否则,阻碍新的经济基础的 形成于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
决定
反作用
生产力与生产 生产力决定生产 关系的矛盾 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 有反作用
2011年4月自考-0009《政治经济学原理》各章节知识点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范畴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概念:经济学:希腊社会出现,指对奴隶制的家庭管理。
(奴隶制生产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政治经济学:17世纪初出现,研究内容扩展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国民经济中),是拓宽了研究范围的经济学。
(简称经济学) 生产关系:(狭义)指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广义)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诸方面的关系。
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古典政治经济学:(17世纪中叶)英国,威廉·配第—>亚当·斯密、李嘉图㈠、 任务:批判封建主义经济制度,阐述资义生产和分配的原理,并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义生产的内在关系,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观点。
庸俗政治经济学:(19世纪30年代) 萨伊(法国)、马尔萨斯(英国)它竭力掩盖资义矛盾,美化资义制度,为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利益服务。
*总体上,是为资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代表:西斯蒙第——从小生产者的破产和工人的贫困中发现了资义的矛盾和经济危机的必然性,批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辩护理论。
普鲁东——既批判私有制,又宣传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可以通过改良的方式予以解决。
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1。
资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的工人运动。
2.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理论基石:剩余价值学是马经资本主义部分的理论基石 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㈢、马经的研究对象:总体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
所研究的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诸方面的经济关系的总和或体系。
A . 社会关系:1。
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2.还包括: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亲友关系、师生关系等(受生产关系制约) ㈣、马经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为:1。
自考政治经济学第1章(笔记)
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经济体制的演变第一节:经济制度变革的过程及规律一:概念1、社会经济制度:社会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构成了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规定着这一社会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人们的意识形态,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二:零星知识点1、从自然分工到社会分工,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是历史的巨大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表现为人类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和更替,它是在生产力发展及其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过程。
3、人类社会形态是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及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是社会经济制度。
4、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五种不同社会经济制度的依次更替。
三:论述题1、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2)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使生产关系越来越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必然要求突破旧的生产关系,建立起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
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的动力,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并最终推动上层建筑的变化和整个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
2、简述人类历史上经济制度的变革过程。
答: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五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
它们的变革过程是:(1)原始公社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初的社会经济制度。
在原始社会,劳动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以石器作为主要的生产工具。
政治经济学第1章
谢谢聆听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目录
01
02
03
04
第一节社会再 生产过程中的 生产关系
第二节所有制 第三节生产力
与产权
及其发展途径
第四节生产关 系一定要适应 生产力性质
01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一、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 狭义的生产关系: 直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生产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 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包含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 节的生产关系
效应 • 机器产生并发展起来后,产生了机器协作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二、分工、协作与机器大生产
• 机器大生产和生产的社会化
• 机器大生产促进了自然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推进了技术革命 和技术进步
• 机器大生产创造了大工业的物质技术基础,促使生产的社会化 • 机器大生产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跳跃式的扩展能力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一、生产、交换、分配与消费的相互关系
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 生产决定消费 • 消费也决定着生产
• 生产与交换的关系 • 生产的性质决定交换的性质 • 生产发展的程度决定交换的发展程度
• 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 生产决定分配 • 生产资料和社会成员在生产过程中的 分配决定着生产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三、新科技革命及其影响
第一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三、新科技革命及其影响
• 科学技术充分显示了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 新兴工业部门的涌现和发展 • 提高了传统产业的劳动生产率 • 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 促进了社会分工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00009《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自考导论、第一、十、十一、十二、章节整理重点资料
00009自考《政治经济学》部分知识点整理总结:导论:(2分)1、19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尖锐化,为资本主义辩护、粉饰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资本关系庸俗经济学产生,代表人物有英国马尔萨斯和萨伊。
法国重商主义者蒙克莱田在1615年出版的名为《先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中首次使用了“政治经济学”的提法。
2、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的变革。
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和物两大因素,人的要素就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的劳动者,物的要素就是指生产资料,其中生产工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生产工具的变革就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3、唯物辩证法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办法。
4、与自然规律相比,经济规律的特点:一般来说经济规律不是长久不变的;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的;在阶级社会中经济规律的发现和受到阶级利益的限制。
(1)由于自然规律赖以产生的自然条件变化时间很长,因而自然规律一般长久不变;而经济规律赖以产生经济条件可以较快地发生变化,因此,经济规律一般来说不是长久不变的,它会随着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2)自然规律可以离开人们的活动独立存在并发生作用,而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
(3)在阶级社会中,自然规律的发现和利用是没有阶级性的,而经济规律的发现和利用则总是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各个阶级的切生利益,要收到阶级利益的限制。
5、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6、生产资料包括: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的要素:①人的劳动:劳动力的支出;②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③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
人的劳动:是生产中的能动因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
7、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
8、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第1章)
16 / 12
假如事件的过程独立于参与者的决策, 假如事件的过程独立于参与者的决策, 参与者的见解才相当于自然科学家的 见解。然而就参与者的思维而言, 见解。然而就参与者的思维而言,他 们自己的思想形成了与之相关的观察 对象或事件的一部分。 对象或事件的一部分。 可见包含思维参与者的事件显然不仅 仅由事实组成, 仅由事实组成,参与者思维介入了因 果作用的过程, 果作用的过程,事件将不符合客观因 果。
7 / 12
物质资料生产的基础性
社会文化资料生产日益重要 物质资料生产仍然只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防止产业空心化
8 / 12
基本概念:生产力
生产力概念
人们征服、改造自然,使之适合人们需要的能力就是生产力。
生产力三要素: 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的自然物质;另 一类是经过人类劳动加工过的物质。 劳动者利用某些物质资料,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使其变成适合人们需 要的产品。劳动资料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在生产力的三个实体性要素中,最重要、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是劳动者。以 色列中东战争的例子。 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作为生产过程中的客体,其作用也不能忽视。 科学技术虽非生产力独立的实体性要素,但三个实体性要素作用的发挥受 科学技术水平高低的制约。
19 / 12
经济规律的逻辑框架图
20 / 12
政治经济学导论
讲解提纲: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的性质 第四节 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第五节 政治经济学意义
21 / 12
政治经济学的性质1: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是由它所研究的对象决定的。 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生产关系,本质上就是人们的物质利 益关系。在阶级社会或阶级世界里,生产关系及其经济利益必然 表现为 阶级利益的对立和差别。揭示生产关系的本质、矛盾和 运动规律,直接涉及不同阶级的切身利益。所以,代表不同阶级 利益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对 社会经济现象和 经济关系,有不同的认识和解释。他们为自己的阶级创立的经济 理论,是各个不同阶级的经济利益在理论上的表现。由于政治经 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这种特殊性,在阶级社会里从不存在超阶级 的政治经济学。
自考 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一章
亚当斯密
Biblioteka 主要理论 一、分工理论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起源是由人的才能具有自然差异,那是起因于人类独 有的交换与易货倾向,交换及易货系属私利行为,其利益决定于分工,假定个人 乐于专业化及提高生产力,经由剩余产品之交换行为,促使个人增加财富,此等 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繁荣,并达私利与公益之调和。 他列举制针业来说明。“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习一种特殊业务,那 么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能一日制造二十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一枚也制造不出来。 他们不但不能制出今日由适当分工合作而制成的数量的二百四十分之一,就连这 数量的四千八百分之一,恐怕也制造不出来。” 分工促进劳动生产力的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专业而日进;第二, 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需损失不少时间,有了分工,就可以免除这种 损失;第三,许多简化劳动和缩减劳动的机械发明,只有在分工的基础上方才可 能。 二、货币理论 货币的首要功能是流通手段,持有人持有货币是为了购买其它物品。当物物 交换发展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后,商品的价值就用货币来衡量。这时,便产生 了货币的另一功能-价值尺度。亚当斯密也谈到货币的储藏功能、支付功能。但 是,他特别强调货币的流通功能。 三、价值论 提及价值问题,亚当斯密指出,价值涵盖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前者表示特 定财货之效用,后者表示拥有此一财货取另一财货的购买力。进一步指出,具有 最大使用价值之财货,往往不具交换价值,水及钻石是其著名的例子。不过水与 钻石价值之比较是百年之后边际效用学派才圆满解决此一问题。
“政治经济学”一出现,就得到普遍认同,许多经济学
家都把自己的著作称为“政治经济学”。第一个把政治 经济学作为书名的是英国的詹姆斯•斯图亚特(1767 年),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第四篇是“论 政治经济学体系”,李嘉图的代表作是《政治经济学及 赋税原理》(1817年),马克思也一直使用“政治经 济学”。
自考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自考政治经济学第一篇政治经济学得一般原理和范畴第一章政治经济学得研究对象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经济学和政治学1.经济学是在希腊奴隶社会时出现,经济学最初是指对奴隶制得家庭管理。
.政治经济学一词17世纪初出现二、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得产生政治经济学在17世纪中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区分为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庸俗政治经济学。
3.古典政——代表人物:英国威廉。
配第创始,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完成,它的主要任务:批判封建主义经济制度,阐述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理,并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关系,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观点。
庸俗——代表人物:法国萨伊和英国的马尔萨斯。
它竭力掩盖资本主义矛盾,美化资本主义制度,为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利益服务。
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法国的西斯蒙第和普鲁东。
西斯蒙既是法国古典经济学派的完成者,又是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的的学者。
普鲁东既批判私有制,又宣传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可以通过改良的方式予以解决。
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2.历史背景: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代表登上政治舞台,并展开强大的工人运动2)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3)特点内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在继承古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理论基石。
3.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封闭的、静止的、凝固的学说,也不是某种教条,它提供给我们的首先是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制度的科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是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和经济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不能用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实践的科学,发展的科学。
自考资料公共课政治经济学第一篇(1-5章)历年选择简答汇总
自考资料公共课政治经济学第一篇(1-5章)历年选择简答汇总第一章一、单选:1.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A.15世纪中叶产生的B.16世纪中叶产生的C.17世纪中叶产生的D.19世纪中叶产生的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产生于()A.17世纪中叶B.18世纪中叶C.19世纪中叶D.20世纪中叶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是()A.劳动价值学说B.货币学说C.资本积累学说D.剩余价值学说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理论基石是()A. 分工学说B. 货币学说C. 资本积累学说D. 剩余价值学说1.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是由()A.威廉·配第完成的B.凯恩斯完成的C.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完成的D.西斯蒙第和普鲁东完成的1.下列属于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代表人物的是()A.威廉·配第B.萨伊C.西斯蒙第D.普鲁东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B.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C.经济体制及经济运行方式D.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1.19世纪中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 )A.封建主义生产关系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C.社会主义生产关系D.共产主义生产关系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A.经济体制B.生产关系C.经济运行机制D.生产力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社会生产力B.社会生产关系C.社会经济基础 D.上层建筑1.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主要研究()A.奴隶社会经济 B.封建社会经济C.资本主义社会经济 D.社会主义社会经济1.政治经济学是()A.为各阶级共同利益服务的B.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C.为无产阶级利益服务的D.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A.为两个对立阶级的利益服务的B.为某几个阶级的利益服务的C.为各个阶级的共同利益服务的D.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的科学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A.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因素B.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因素C.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因素D.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科学因素l.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唯物主义二、多选31.在经济学说史上出现过的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有()A.西斯蒙第 B.普鲁东C.马尔萨斯 D.萨伊E.巴师夏第二章一、单选1.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A.物质资料的消费B.物质资料的生产C.物质资料的交换D.物质资料的分配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A.政治关系B.家庭关系C.物质资料生产D.文化艺术生产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A.生产关系B.商品C.生产方式D.物质资料生产2.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 )A.社会分工B.商品交换C.物质资料生产D.生产社会化2.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是()A. 自然资源B. 生产资料C. 劳动者的劳动D. 生产工具2.劳动对象是指()A.人们用来传导劳动的物件B.人们把劳动加于其上的东西C.劳动过程中各种必要的物质条件D.劳动过程中除生产工具以外的其他要素2.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是()A.原料和材料B.道路和土地C.生产工具D.厂房和仓库2.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是()A.劳动技术 B.生产工具C.容器 D.生产场所2.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是指( )A.经济规律B.劳动力C.生产资料D.生产关系2.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A.政治关系B.家庭关系C.宗教关系D.经济关系4.在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A.劳动资料B.生产力C.劳动对象D.生产关系1.生产力中最根本的力量是()A.科学技术B.生产工具C.劳动者D.劳动对象2.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关系中,最根本的方面是()A.生产关系B.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1.生产力中最根本的力量是()A.劳动者B.生产工具C.劳动对象D.劳动资料2.生产力中最根本的力量是()A.生产资料B.劳动者C.劳动对象D.资本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构成社会的()A.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C.生产方式 D.意识形态2.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是指()A.劳动对象B.劳动工具C.生产资料D.劳动资料3.生产力的发展状况集中表现为()A.生产工具的发展B.管理水平的改善C.劳动者素质的提高D.劳动者积极性的发挥2.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的环节是()A.生产 B.分配C.交换 D.消费3.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是( )A.互不相干的四个独立过程B.相互平行的四个过程C.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D.以消费为主导组成的总过程5.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是指()A.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B.畜牧业和农业的分工C.商业和农业的分工 D.商业和手工业的分工1.原始社会解体和奴隶社会形成初期出现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了( ) A.工人阶层 B.商人阶层C.农民阶层D.手工业者阶层2.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指()A.畜牧部落和其他原始部落之间的分工B.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C.商业和农业的分工D.商业和手工业的分工3.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是指人们( )A.不会违背客观经济规律B.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C.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余地D.必须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4.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A.体现一种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的特有本质B.体现几种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的共同本质C.决定各个社会形态生产关系的区别D.决定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5.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区别之一是()A.前者是客观存在的,后者是人们主观创造的B.后者是客观存在的,前者是人们主观创造的C.前者一般是长久不变的,后者是经常变化的D.后者一般是长久不变的,前者大多数不是长久不变的2.经济规律赖以产生的经济条件主要是()A.由一定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的生产力水平B.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生产关系C.由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分配关系D.在一定经济时期人们的劳动交换方式2.经济规律既然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那么()A.不存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共有的经济规律B.不存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都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C.可以存在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D.不存在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2.在几个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并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是()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按劳分配规律 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意味着人们( )A.只能接受经济规律的摆布B.无法改变经济规律作用的后果C.认识和不认识经济规律都一样D.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3.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并起作用的经济规律是()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D.按劳分配规律3.决定一个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的经济规律是()A.社会生产力发展规律B.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C.该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D.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2.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经济规律的关系是()A.人可以创造经济规律B.人可以改造经济规律C.人无法把握经济规律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2.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能够()A.改造经济规律B.利用经济规律C.创造经济规律D.消灭经济规律3.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所共有的经济规律是()B.剩余价值规律C.货币流通规律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2.在特定社会形态和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是()A.基本经济规律B.特有经济规律C.共有经济规律D.商品经济规律二、多选31.下列属于劳动资料的有()A.生产工具B.各种容器C.厂房和仓库D.道路和土地E.原料和材料31.物质资料生产是()A.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经济活动B.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C.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D.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E.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1.农场的劳动资料包括()A.土地B.种子C.道路D.仓库E.农业机械31.任何社会的劳动过程都必须具有的基本要素是( ) A.劳动者的劳动B.科学技术C.劳动资料D.经营管理E.劳动对象31.社会生产总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关系体系是指()A.生产关系B.分配关系C.交换关系D.消费关系E.信贷关系31.劳动资料的内容包括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A.生产工具B.各种容器C.原材料D.燃料、辅助材料E.厂房、仓库等31.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简单要素有()A.劳动分工B.劳动协作C.劳动者的劳动D.劳动资料3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概括地说表现在()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D.生产力决定着旧的生产关系被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E.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所能变化的程度31.人们对经济规律的主观能动作用表现在能够()A.改造经济规律B.利用经济规律C.废除经济规律D.制定经济规律E.认识经济规律31.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都包括( )A.共有的经济规律B.特有的经济规律C.基本经济规律D.价值规律E.剩余价值规律3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意味着( )A.经济规律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B.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无能为力C.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D.人们可废除、改造和制定经济规律E.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32.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都包括()A.共有的经济规律B.特有的经济规律C.基本经济规律D.价值规律E.剩余价值规律31.广义的生产关系包括()A.政治关系B.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C.分配关系D.交换关系E.消费关系3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A. 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B.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D. 生产力反作用于生产关系E. 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三、简答论述41.简述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决定作用。
自考政治经济学辅导资料
政
生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对象
济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学
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
的
研
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 与阶级性
究
政治经济学具有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 科学性的统一
对
象
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政治经济学原理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 第四节 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一词,最早是在17世纪初出现的。
二 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 产生
成理论体系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是 在 英 国 由 W. 配 第 创 始 , 由 亚 当·斯密集大成,由大卫·李嘉图最 后完成的。
由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具有科学 和庸俗两种成分,它以后沿着这两 种成分发展便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政 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两大理论体 系。
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和发展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 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 素,并加以创新与发展,最终创立了马克 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知识脉络图
自然经济
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
商 品
商品经济产生和
产品交换经济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一般前提条件
பைடு நூலகம்
经
存在的条件
济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学习重点G1-1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学习重点G1-1《政治经济学》第一章学习重点G1-1本章学习重点内容一、主要概念商品、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账、通货紧缩、价值规律、生产社会化、社会分工、个别分工二、主要问题1、商品二重性与劳动二重性(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价值是指凝结在或物化在商品的人类劳动。
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交换形式),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有用劳动,即各种具体形式的劳动。
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久条件。
各种各样的具体劳动构成社会分工。
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它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是商品价值的实体。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次劳动的两方面,它们既不是两次劳动,也不是两种劳动。
商品二重性,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
2、价值量的决定,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不是由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之间差异,对商品生产者至关重要。
第一、当商品生产者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通过商品交换,他的劳动全部得到补偿。
第二、当商品生产者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通过商品交换,他的劳动不能全部得到补偿。
第三、当商品生产者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通过商品交换,他的劳动不仅全部得到补偿,还能获得额外收入。
(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效率。
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与成反比。
(注意:指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企业极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使商品生产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劳动时间,获得额外收入。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学习重点G1-1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学习重点G1-1《政治经济学》第一章学习重点G1-1本章学习重点内容一、主要概念商品、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价值、具体劳动、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货币流通规律、通货膨账、通货紧缩、价值规律、生产社会化、社会分工、个别分工二、主要问题1、商品二重性与劳动二重性(1)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价值是指凝结在或物化在商品的人类劳动。
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交换价值则是价值的交换形式),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指有用劳动,即各种具体形式的劳偿,还能获得额外收入。
(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产品的效率。
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与成反比。
(注意:指整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企业极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使商品生产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劳动时间,获得额外收入。
(见课本19页)3、货币流通规律(1)货币流通规律是指,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2)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决定因素是商品价格总额(商品数量×商品价格)和货币流通速度这两个因素。
货币流通公式:(略,见课本24页)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3)通货膨涨与通货紧缩。
1、通货膨涨:是由于货币供应量超过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直接原因:货币的供应量超过了流通中实际需要量。
深刻原因:出现了使政府有意或被迫增加货币量的因素。
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纸币升值、物价普遍下跌的现象。
产生主要原因:政府紧缩根;消费者和生产者对未来经济不乐观宁愿保有货币而惜购惜投,导致消贲和投资不足,等等。
政治经济学(财经类)自考复习大纲(个人整理)
值多少的重要因素。
4 3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4.3.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含义。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生理因素和社会道德因素。
4 3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含义。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是资本主义各企业竞相追逐超额剩余
经济规律的两大特点。经济规律的三种类型。
0 3 3经济规律体系和基本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体系的含义。在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规律是该社会的基本
经济规律。基本经济规律决定该社会的生产目的和实现目的的手段,决定该社会生产的实
质和社会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0.4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运用中,逻辑与历史并非是绝对一致的。当思维的逻辑进程与历史进程不一致时,历史进
程必须服从于思维的逻辑进程。
0 5政治经济学的特征及其学习意义
0 5 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政治经济学具有阶级性。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是由它的研究对象所决定的。政治经济
学具有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高度统一。
经济学。
0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0.2.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的三个
基本要素。
0 2 2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系统
社会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既要注重对经济制度的研究,又要重视对经
济体制的研究,更要对二者之间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
社会经济制度决定社会形态的根本性质。经济体制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
政治经济学第一章01
• 主要参考书: 主要参考书:
• 1、马克思:《资本论》; :《资本论 、马克思:《资本论》
• 2、亚当斯密《国富论》, 、亚当斯密《国富论》 •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或《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 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理》 或《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理》; • 3、AN INQUIRY INTO NATURE AND 、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 ADAM·SMITH。 。
经济学、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经济学、政治经济学、 的含义 一、经济学含义
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生产各种商品或劳务, 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如何使用稀缺资源生产各种商品或劳务,并 分配给不同人,以求人类无限欲望得到最大满足的一门学科。 分配给不同人,以求人类无限欲望得到最大满足的一门学科。 经济学定义中隐含了稀缺和需求、选择和放弃的含义。 经济学定义中隐含了稀缺和需求、选择和放弃的含义。
•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的研 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的 规律性,而这些是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 程中形成和存在的,因而了解政治经济 学的研究对象要从物质资料的生产入手 进行分析。
第二节 物质资料的生产
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 发展的基础 1、五个概念 物质资料生产、劳动、劳动资料、 物质资料生产、劳动、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生产资料 2、生产的三个实体性要素 劳动( 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其中最重要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是劳动者。 其中最重要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是劳动者。
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 生产方式即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的方式。生产方式包括两个方 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运用生产工 具加工劳动对象进行生产时所形成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包含 两个因素,即劳动者和生产工具 劳动者和生产工具。生产力是人们改造和征服 劳动者和生产工具 自然界的能力,反映人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劳动对象是生产力作用的对象,因而不能构成生产力的因素。 劳动对象是生产力作用的对象,因而不能构成生产力的因素。 生产关系即人们从事生产活动总是要相互结成一定的关 系。 ——生产的社会形式,表示人类社会发展在一定阶段 生产的社会形式, 生产的社会形式 上的社会性质。 上的社会性质。 在阶级社会里,人们的生产关系是以阶级关系的形式表现 出来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生产方式 。在人类社 会历史上,相继出现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 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生产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节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政治经济学一词最早出现于17世纪初。
2.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7世纪中叶产生的。
3.马克思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区分为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庸俗政治经济学。
4.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在英国由威廉·配第创始,由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完成。
它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封建主义经济制度,阐述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理,并在一定程度上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关系,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因而具有一定的科学成分。
但它把资本主义看作是自然的和永恒的社会制度,未能科学地解释社会经济关系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客观规律。
5.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萨伊和英国的马尔萨斯。
6.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其代表人物有法国的西斯蒙蒂和普鲁东。
7.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它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经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了政治舞台,并开展了强大的工人运动。
另一方面,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
8.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理论基石。
9.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政治经济学,主要是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
1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搜集和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大量材料,详细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揭示了它的运动规律。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额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
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和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它属于经济利益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3.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诸方面的关系,既包括直接生产关系中的关系,也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4.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侧重于研究资本主义制度,其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
这是因为马克思要解释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特别要揭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经济关系的实质,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为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运动和最终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提供理论武器。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与资本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既相统一,又有差异。
其统一面在于,而这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律。
其差异面在于,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由于马克思没有责任和不需要去为资产阶级的经济发展出谋策划。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最终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
6.政治经济学需要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现象、新变化与新特点,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研究范围也需要有所拓宽。
第三节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
1.政治经济学,无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这是因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而经济利益关系在存在阶级关系
的社会中,会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学说。
它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紧密统一。
第四节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结识了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他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劳动群众所掌握,就成为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的科学依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运动的客观规律,从而科学地阐明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历史进程,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运动,展现出共产主义必然在全世界实现的远景。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性;阐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特点和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途径;还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理论与政策措施以及对外经济关系的准则。
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为我国的经济增长与发展,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大业,提供了现实的理论基础。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提高马克思主义自觉性和改造世界观的指导思想。
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利于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党中央的理论指导与方针政策,并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第二章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第一节物质资料生产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而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是在人类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与存在的。
因此,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2.物质资料的生产,就是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按照自己设想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去加工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是被加工成的产品能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3.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一方面,人们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维持自己的生存,就需要有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
另一方面,只有人们的物质生活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而丰富起来之后,政治、文化、科学和教育等活动才能发展起来。
4.生产要素是进行物资资料生产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和因素。
包括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5.劳动者的劳动就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通过消耗自己的体力和脑力,来改造客观自然物质,使其成为适合人类需要的物质的有目的的活动。
6.劳动对象是指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教概念股的对象。
劳动对象有两类:一类是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自然界原有的物品。
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生产物。
7.劳动资料,是人们用来影响货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也就是把人的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的物件。
劳动资料中最主要的就是生产工具,广义的劳动资料还包括劳动过程中所必要的各种物质条件。
8.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就是生产资料。
9.劳动过程中的简单要素和生产要素
①生产要素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须具备的各种条件和因素。
人们为了实现物质资料的生产而进行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简单的的生产要素: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②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所以是劳动过程中的简单生产要素,就是说他们是劳动过程最抽象、最一般、最基本、从而最有普遍适用性的生产要素。
任何社会的劳动过程都必须具有这三个基本生产要素,否则根本不可能进行物质生产活动。
③随着社会生产和劳动过程的发展,在劳动过程“简单要素”的基础上,会逐渐加入某些新的生产要素,如像技术、管理、知识等。
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劳动过程中,它们成为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
第二节社会生产力
1.社会生产力就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他们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在物质生产资料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力量。
2.生产力的构成,概括地说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人的因素是只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现着物质资料的劳动者。
物的因素是生产资料,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
3.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是指科学和技术发明在生产过程中被应用,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
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都统一定的科学技术紧密相连系,科学技术日益广泛和深入地渗透到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引起它们素质的变化,从而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