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流体模型的一种建法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流体模型的一种建法
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流体模型的一种建法

中学物理教学艺术初探-物理论文

中学物理教学艺术初探-物理论文

————————————————————————————————作者:————————————————————————————————日期:

中学物理教学艺术初探-物理论文 中学物理教学艺术初探 敬浩成 (山阳县户塬中学陕西山阳726409) 【摘要】作为一名中学物理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然而,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物理教学的艺术。本文将自己教学实践过程对物理教学艺术的认识与同仁作如下探讨。 关键词物理;教学;艺术 The teaching art of the high school physics preliminary study Jing Hao cheng 【Abstract】Be physics in a high school the teacher not only want induction knowledge,more important development the student’s science cultivated manners,science spirit,however,in the physics the teaching process want special attention physics the art of the teaching.This text oneself the teaching practice process to physics teaching art of understanding Be made with colleague as follows study. 【Key words】Physics;Teaching;Art “教育事业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成功的教学是高度的科学性和精湛的艺术性的有机结合的结果,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高涨的学习情绪。所以坚持教学原则,采用艺术手法,浇灌学生心田,努力使教学过程审美化,应是每一位物理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要求辩证地处理知识与能力,教学与教育,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在

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利用多媒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多方位地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可以切实解决一些不便于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在物理实验教学和辅助课堂教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物理教学;学习兴趣 任何教学设计都是多个教学媒体的组合和这些组合在教学中的应用。一堂物理课,实际上就是教学媒体组合的设计和应用。我查阅了有关多媒体的书籍和网络资料,最终结合教学给多媒体下了这样的定义:多媒体是计算机和视频技术的结合,实际上它是两个媒体;声音和图像,或者用现在的术语:音响和电视。多媒体本身有两个方面,和所有现代技术一样它是由硬件和软件或计算机和思想混合组成的。通过多种感觉分析器去接受知识从而增强学习效果。 一、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突破难点 如,在学习“导体和绝缘体”一节中,“导体容易导电,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原因”是本节的教学难点,课本对这个问题仅有简单的一小段叙述:“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其内部有大量的自由移动的电荷,导体中的电流是这些电荷的

定向移动形成的。”这些文字难以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物理图景,因此,学生感到抽象难懂。在有关资料的调查中反映,凡是通过反复讲、反复强调的方法来强化学生记忆的,时间一长,就出现了学生弄混或遗忘的现象。在实验班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模拟展示其微观图景,将肉眼看不到的微观机理变成荧光屏上的宏观现象,学生在荧光屏上看到了导体中的大量电荷是怎样自由移动的,通电后这些电荷又是怎样发生定向移动的。这些直观、形象、色彩丰富的动态画面,通过学生的视觉器官在其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还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学生再去理解抽象、枯燥的文字时就感觉容易多了,使教学难点顺利地被突破了。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 我们通过实验得出电磁感应是指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的现象。有的学生对“切割磁感线”很难理解,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未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形象思维的条件,也就很难让学生进行抽象思维。而有的教师利用电脑课件,演示了在磁场中画一磁感线后,无论是导体还是磁体运动时,磁感线被切割的现象,由于学生亲眼看到了这个现象,就无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也就明白了:导体在磁场中做了切割磁感线的运动,这正是产生感应电流的根本原因。这样使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动态画面,认清了概念的本质,可见多媒体课件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传送带模型总结

“传送带模型” 1.模型特征一个物体以速度v0(v0≥0)在另一个匀速运动的物体上开始运动的力学系统可看做“传送带”模型,如图(a)、(b)、(c)所示. 2.建模指导 水平传送带问题:求解的关键在于对物体所受的摩擦力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判断摩擦力时要注意比较物体的运动速度与传送带的速度,也就是分析物体在运动位移x(对地)的过程中速度是否和传送带速度相等.物体的速度与传送带速度相等的时刻就是物体所受摩擦力发生突变的时刻. 水平传送带模型: 1.传送带是一种常用的运输工具,被广泛应用于矿山、码头、货场、车站、机场等.如图所示为火车站使用的传送带示意图.绷紧的传送带水平部分长度L=5 m,并以v0=2 m/s的速度匀速向右运动.现将一个可视为质点的旅行包无初速度地轻放在传送带的左端,已知旅行包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g取10 m/s2 .(1)求旅行包经过多长时间到达传送带的右端; (2)若要旅行包从左端运动到右端所用时间最短,则传送带速度的大小应满足什么条件?最短时间是多少? 2.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0.5kg的小物体从足够高的光滑曲面上自由滑下,然后滑上一水平传送带。已知物体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2,传送带水平部分的长度L=5m,两端的传动轮半径为R=0.2m,在电动机的带动下始终以ω=15/rads的角速度沿顺时针匀速转运, 传送带下表面离地面的高度h不变。如果物体开始沿曲面下滑时距传送带表面 的高度为H,初速度为零,g取10m/s2.求: (1)当H=0.2m时,物体通过传送带过程中,电动机多消耗的电能。 (2)当H=1.25m时,物体通过传送带后,在传送带上留下的划痕的长度。 (3) H在什么范围内时,物体离开传送带后的落地点在同一位置。

高中物理突破示波器几个重难点的方法

突破示波器几个重难点的方法 示波器的原理是高中物理比较难掌握的内容之一,学生不能理解的原因是学生没有理解示波器为什么能够直接观察电信号随时间变化,扫描原理及扫描频率与完整波形的关系,针对以上几个问题笔者设计以下教学过程,实践证明教学效果很好,现笔者总结如下,希望对同学有所启发。 1.为了让学生弄懂原理笔者采取类比的方法,先根据以下装置设计一些问题,并现场演示所设计的问题。 装置,如图1,把漏斗吊在支架上,下方放一块硬纸板,纸板上画一条直线,漏斗 静止不动时正好在纸板的正上方,在漏斗里装满细沙。 问:纸板不动,只有沙斗摆动看到什么现象? 答:看到垂直的直线。 问:纸板沿匀速运动,沙摆不动看到什么现象? 答:看到沿的直线。 问:沙摆摆动同时纸板沿匀速运动,看到什么现象? 答:看到正弦或余弦图,即单摆的振动图像。因为沿移动的位移除以速度即为时间。

问:以纸板为参照物沙摆怎样运动? 答:沙摆同时参与两个方向的运动,即垂直方向的简谐运动和沿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 问:如果纸板不动怎样得到相同的图形? 答:沙摆摆动同时,使沙摆沿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问:纸板长度一定,怎样使纸条上正好得到一副完整的正弦(余弦)图?二副完整的正弦或余弦图?三副完整的正弦或余弦图? 答:设纸板的长度一定,纸板从始点运动到终点时间为纸条运动周期,若纸板运动周期是沙摆振动周期一倍正好得到一副完整的正弦或余弦图,若纸板运动周期是沙摆振动周期二倍正好得到二副完整的正弦或余弦图,若纸板运动周期是沙摆振动周期三倍正好得到三副完整的正弦或余弦图。 补充:纸板运动的周期是沙摆周期的n倍就在纸板条上得到n个完整的正弦(余弦)波形。或沙摆频率是纸板频率n倍就在纸板上得到n个完整的正弦(余弦)波形。 2.示波器工作原理与沙摆类似,它的工作原理可等效成下列情况:如图2,真空室中电极K发出电子经过加速电场后,由小孔沿水平金属板间的中心线射入板中。在两板间加 上如图3所示的正弦交流电压,竖直偏转位移与偏转电压的关系,在两极板右侧且与右侧相距一定距离与两板中心线(图中虚线)垂直的荧光屏,中心线正好与屏上坐标原点相交。 如果前半个周期内B板的电势高于A板的电势,电场全部集中在两板之间,且分布均匀。在每个电子通过极板的时间内,电场视作恒定的,电子在竖直方向按正弦规律上下移动。 问:荧光屏不动,只在竖直方向加正弦电压看到什么现象? 答:看到沿y轴的一条直线。由于视觉暂留和荧光物质的残光特性,电子打的径迹可显

高中物理模型总结汇总

l v 0 v S v 0 A B v 0 A B v 0 l 滑块、子弹打木块模型之一 子弹打木块模型:包括一物块在木板上滑动等。μNS 相=ΔE k 系统=Q ,Q 为摩擦在系统中产生的热量。②小球在置于光滑水平面上的竖直平面内弧形光滑轨道上滑动 :包括小车上悬一单摆单摆的摆动过程等。小球上升到最高点时系统有共同速度(或有共同的水平速度);系统内弹力做功时,不将机械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因此过程中系统机械能守恒。 例题:质量为M 、长为l 的木块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现有一质量为m 的子弹以水平初速v 0射入木块,穿出时子弹速度为v ,求子弹与木块作用过程中系统损失的机械能。 解:如图,设子弹穿过木块时所受阻力为f ,突出时木块速度为V ,位移为S ,则子弹位移为(S+l)。水平方向不受外力,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v 0=mv+MV ① 由动能定理,对子弹 -f(s+l )=2 022 121 mv mv - ② 对木块 fs=02 12-MV ③ 由①式得 v= )(0v v M m - 代入③式有 fs=2022 )(21v v M m M -? ④ ②+④得 f l =})]([2121{212 12 1 2 120220222 v v M m M mv mv MV mv mv -+-=-- 由能量守恒知,系统减少的机械能等于子弹与木块摩擦而产生的内能。即Q=f l ,l 为子弹现木块的相对位移。 结论:系统损失的机械能等于因摩擦而产生的内能,且等于摩擦力与两物体相对位移的乘积。即 Q=ΔE 系统=μNS 相 其分量式为:Q=f 1S 相1+f 2S 相2+……+f n S 相n =ΔE 系统 1.在光滑水平面上并排放两个相同的木板,长度均为L=1.00m ,一质量 与木板相同的金属块,以v 0=2.00m/s 的初速度向右滑上木板A ,金属 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为μ=0.1,g 取10m/s 2 。求两木板的最后速度。 2.如图示,一质量为M 长为l 的长方形木块B 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在其右端放一质量为m 的小木块A ,m <M ,现以地面为参照物,给A 和B 以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初速度 (如图),使A 开始向左运动,B 开始向右运动,但最后A 刚好没有滑离 B 板。以地面为参照系。 ⑴若已知A 和B 的初速度大小为v 0,求它们最后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⑵若初速度的大小未知,求小木块A 向左运动到最远处(从地面上看)到出发点的距离。 3.一平直木板C 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今有两小物块A 和B 分别以2v 0和v 0的初速度沿同一直线从长木板

高中物理10大难点突破 物体受力分析

高中物理10大难点突破 目录 难点之一:物体受力分析 (1) 难点之二:传送带问题………………………………………………………………难点之三: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难点之四:卫星问题分析……………………………………………………………难点之五:功与能……………………………………………………………………. 难点之六: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难点之七: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难点之八: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难点之九: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难点之十:电学实验………………………………………………. …………………

难点之一物体受力分析 一、难点形成原因: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受力分析时,这种相互作用只能凭着各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要求,再加上抽象的思维想象去画,不想实物那么明显,这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多习惯于直观形象,缺乏抽象的逻辑思惟,所以形成了难点。 2、有些力的方向比较好判断,如: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但有些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如:弹力、摩擦力等,虽然发生在接触处,但在接触的地方是否存在、方向如何却难以把握。 3、受力分析时除了将各力的产生要求、方向的判断方法熟练掌握外,同时还要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相联系,这就需要一定的综合能力。由于学生对物理知识掌握不全,导致综合分析能力下降,影响了受力分析准确性和全面性。 4、教师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不当造成难点。教学要求不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求过高,想一步到位,例如:一开始就给学生讲一些受力个数多、且又难以分析的物体的受力情况等。这样势必在学生心理上会形成障碍。 二、难点突破策略: 物体的受力情况决定了物体的运动状态,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是研究力学问题的关键。受力分析就是分析物体受到周围其它物体的作用。为了保证分析结果正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难点。 1.受力分析的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 2.受力分析的依据:各种性质力的产生条件及各力方向的特点 3.受力分析的步骤: 为了在受力分析时不多分析力,也不漏力,一般情况下按下面的步骤进行: (1)确定研究对象—可以是某个物体也可以是整体。 (2)按顺序画力 a.先画重力: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方向竖直向下。

初中物理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

初中物理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 摘要: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很多教学方法都得到了改善和提高。在初中物理教 学中引进多媒体教学方法带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使之前抽象化的物 理知识更容易理解。学生将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与课堂知识相结合的应用策略,解 决了很多之前不知道的问题,使自身能力得到了提高,也使整个教学环节都到了 优化。 关键词:初中物理;多媒体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3-005-01 引言: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 发展的背景下,人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教育,尽可能的在课堂上引用这 些新型的教育设备。现在,多媒体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在了我国教育的课堂当中, 这项设备的应用为我国教育的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一、运用多媒体进行物理知识教学的好处 (一)能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么 除了教会学生课本上的知识,也要注重为学生拓展一定的知识面,而多媒体则可 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它能有效地利用课堂时间,增加课堂信息的容量,在较短 的时间内,向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信息。 (二)能够立体展示实验现象,加深学生理解 在物理知识的教育当中,有很多的知识需要我们亲自动手去实践,来以此感 悟到这门课程想要传递的物理理念,就现阶段我国的物理课本知识内容来说,大 多数的物理知识都比较抽象,这就导致了学生们对于这些知识的理解程度比较低,掌握能力也比较差。这个时候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对物理知识进行教育,利用 多媒体播放一些有关的实验材料,让学生们可以感受到物理实验的乐趣,对物理 知识当中的公式也可以更好的理解,让学生们对实验过程进行了解,提高学生们 的学习兴趣。比如说运用大气压强原理制成的活塞式抽水机,其实验器具过于复杂,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和观看平面效果图,往往一知半解。而利用多媒体,可以 看到抽水机的动态工作过程和每一个分解步骤。当活塞提起时,圆桶内形成一个 低压区,下边大气压强将阀们冲开,使整个圆桶内形成低压区,外面的大气压就 把水压入桶内。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活动的具体操作 (一)提高教师的多媒体技术应用水平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前提是教师具有一定的多媒体应用能力。 多媒体的使用很多都是程序上的操作,尤其是一些课件、幻灯片的制作,或是动 画的剪接,都需要教师熟练的应用能力,才能制作出符合要求的内容编排设计, 因此要提高教师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水平,从而保证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利用。 (二)处理好教师与多媒体之间的关系 教师要处理好自身与多媒体之间的关系,要适度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技术,从 而更好地辅助教学活动,不要过分依赖多媒体,夸大多媒体的作用,而忽视自身 的教学行为。教师要维护好自身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若教学活动只变为为 学生展示课件、展示动画,那么优势则会转为劣势。教师利用多媒体要有“度”, 要符合教学内容,要符合教学目标,要重视自身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情感的联系,

高中物理模型总结整理

l v 0 v S v 0 A B v 0 A B v 0 l 滑块、子弹打木块模型之一 子弹打木块模型:包括一物块在木板上滑动等。μNS 相=ΔE k 系统=Q ,Q 为摩擦在系统中产生的热量。②小球在置于光滑水平面上的竖直平面内弧形光滑轨道上滑动 :包括小车上悬一单摆单摆的摆动过程等。小球上升到最高点时系统有共同速度(或有共同的水平速度);系统内弹力做功时,不将机械能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因此过程中系统机械能守恒。 例题:质量为M 、长为l 的木块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现有一质量为m 的子弹以水平初速v 0射入木块,穿出时子弹速度为v ,求子弹与木块作用过程中系统损失的机械能。 解:如图,设子弹穿过木块时所受阻力为f ,突出时木块速度为V ,位移为S ,则子弹位移为(S+l)。水平方向不受外力,由动量守恒定律得:mv 0=mv+MV ① 由动能定理,对子弹 -f(s+l )=2022121 mv mv - ② 对木块 fs=0212-MV ③ 由①式得 v= )(0v v M m - 代入③式有 fs=2022)(21v v M m M -? ④ ②+④得 f l =})]([2121{21212121 202202220 v v M m M mv mv MV mv mv -+-=-- 由能量守恒知,系统减少的机械能等于子弹与木块摩擦而产生的内能。即Q=f l ,l 为子弹现木块的相对位移。 结论:系统损失的机械能等于因摩擦而产生的内能,且等于摩擦力与两物体相对位移的乘积。即 Q=ΔE 系统=μNS 相 其分量式为:Q=f 1S 相1+f 2S 相2+……+f n S 相n =ΔE 系统 1.在光滑水平面上并排放两个相同的木板,长度均为L=1.00m ,一质量 与木板相同的金属块,以v 0=2.00m/s 的初速度向右滑上木板A ,金属 块与木板间动摩擦因数为μ=0.1,g 取10m/s 2。求两木板的最后速度。 2.如图示,一质量为M 长为l 的长方形木块B 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在其右端放一质量为m 的小木块A ,m <M ,现以地面为参照物,给A 和B 以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初速度 (如图),使A 开始向左运动,B 开始向右运动,但最后A 刚好没有滑离 B 板。以地面为参照系。 ⑴若已知A 和B 的初速度大小为v 0,求它们最后速度的大小和方向; ⑵若初速度的大小未知,求小木块A 向左运动到最远处(从地面上看)到出发点的距离。 3.一平直木板C 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今有两小物块A 和B 分别以2v 0和v 0的初速度沿同一直线从长木板

高中物理传送带问题知识难点讲解汇总(带答案)

图2—1 弄死我咯,搞了一个多钟 传送带问题 一、难点形成的原因: 1、对于物体与传送带之间是否存在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如何,等等,这些关于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的判断等基础知识模糊不清; 2、对于物体相对地面、相对传送带分别做什么样的运动,判断错误; 3、对于物体在传送带上运动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考虑不全面,出现能量转化不守恒的错误过程。 二、难点突破策略: (1)突破难点1 在以上三个难点中,第1个难点应属于易错点,突破方法是先让学生正确理解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方向的判断方法、大小的决定因素等等。通过对不同类型题目的分析练习,让学生做到准确灵活地分析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 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是:第一,物体间相互接触、挤压; 第二,接触面不光滑; 第三,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或相对运动。 前两个产生条件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困难,第三个条件就比较容易出问题了。若物体是轻轻地放在了匀速运动的传送带上,那么物体一定要和传送带之间产生相对滑动,物体和传送带一定同时受到方向相反的滑动摩擦力。关于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有两种方法:一是根据滑动摩擦力一定要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先判断物体相对传送带的运动方向,可用假设法,若无摩擦,物体将停在原处,则显然物体相对传送带有向后运动的趋势,因此物体要受到沿传送带前进方向的摩擦力,由牛顿第三定律,传送带要受到向后的阻碍它运动的滑动摩擦力;二是根据摩擦力产生的作用效果来分析它的方向,物体只所以能由静止开始向前运动,则一定受到向前的动力作用,这个水平方向上的力只能由传送带提供,因此物体一定受沿传送带前进方向的摩擦力,传送带必须要由电动机带动才能持续而稳定地工作,电动机给传送带提供动力作用,那么物体给传送带的就是阻力作用,与传送带的运动方向相反。 若物体是静置在传送带上,与传送带一起由静止开始加速,若物体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较大,加速度相对较小,物体和传送带保持相对静止,它们之间存在着静摩擦力,物体的加速就是静摩擦力作用的结果,因此物体一定受沿传送带前进方向的摩擦力;若物体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较小,加速度相对较大,物体和传送带不能保持相对静止,物体将跟不上传送带的运动,但它相对地面仍然是向前加速运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滑动摩擦力,同样物体的加速就是该摩擦力的结果,因此物体一定受沿传送带前进方向的摩擦力。 若物体与传送带保持相对静止一起匀速运动,则它们之间无摩擦力,否则物体不可能匀速运动。 若物体以大于传送带的速度沿传送带运动方向滑上传送带,则物体将受到传送带提供的使它减速的摩擦力作用,直到减速到和传送带有相同的速度、相对传送带静止为止。因此该摩擦力方向一定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 若物体与传送带保持相对静止一起匀速运动一段时间后,开始减速,因物体速度越来越小,故受到传送带提供的使它减速的摩擦力作用,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传送带则受到与传送带运动方向相同的摩擦力作用。 若传送带是倾斜方向的,情况就更为复杂了,因为在运动方向上,物体要受重力沿斜面的下滑分力作用,该力和物体运动的初速度共同决定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 例1:如图2—1所示,传送带与地面成夹角θ=37°,以10m/s 的速度逆时针转动,在传送带上端轻轻地放一个质量m=0.5㎏的物体,它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μ=0.5,已知传送带从A →B 的长度L=16m ,则物体从A 到B 需要的时间为多少? 【审题】传送带沿逆时针转动,与物体接触处的速度方向斜向下,物体初速度为零,所以物体相对传送带向上滑动(相对地面是斜向下运动的),因此受到沿斜面向下的滑动摩擦力作用,这样物体在沿斜面方向上所受的合力为重力的下滑

关于高级高中物理模型总结归纳

1、追及、相遇模型 火车甲正以速度v 1向前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距甲d 处有火车乙正以较小速度v 2同向匀速行驶,于是他立即刹车,使火车做匀减速运动。为了使两车不相撞,加速度a 应满足什么条件? 故不相撞的条件为d v v a 2)(2 21-≥ 2、传送带问题 1.(14分)如图所示,水平传送带水平段长L =6米,两皮带轮直径均为D=0.2米,距地面高度H=5米,与传送带等高的光滑平台上有一个小物体以v 0=5m/s 的初速度滑上传送带,物块与传送带间的动摩擦因数为,g=10m/s 2,求: (1)若传送带静止,物块滑到B 端作平抛 运动 的水平距离S 0。 (2)当皮带轮匀速转动,角速度为ω,物 体平抛运动水平位移s ;以不同的角速度ω值重复 上述过程,得到一组对应的ω,s 值,设皮带轮顺时针转动时ω>0,逆时针转动时ω<0,并画出s —ω关系图象。 解:(1))(12110m g h v t v s === (2)综上s —ω关系为:?? ? ??≥≤≤≤s rad s rad s rad s /707/70101.0/101ωωω ω 2.(10分)如图所示,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安装有水平传送带,用水平传送带传送工件,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水平传送带以的 工 恒定的速率s m v /2=运送质量为kg m 5.0=

件,工件都是以s m v /10=的初速度从A 位置滑上传送带,工件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2.0=μ,每当前一个工件在传送带上停止相对滑动时,后一个工件立即滑上传送带,取2/10s m g =,求: (1)工件滑上传送带后多长时间停止相对滑动 (2)在正常运行状态下传送带上相邻工件间的距离 (3)在传送带上摩擦力对每个工件做的功 (4)每个工件与传送带之间由于摩擦产生的内能 解:(1)工作停止相对滑动前的加速度2/2s m g a ==μ ① 由at v v t +=0可知:s s a v v t t 5.02 1 20=-=-= ② (2)正常运行状态下传送带上相邻工件间的距离m m vt s 15.02=?==? ③ (3)J J mv mv W 75.0)12(5.02 12121 222 02=-??=-= ④ (4)工件停止相对滑动前相对于传送带滑行的距离 )21(20at t v vt s +-=m )5.022 1 5.01(5.022??+?-?=m m 25.0)75.01(=-=⑤ J mgs fs E 25.0===μ内 ⑥ 3、汽车启动问题 匀加速启动 恒定功率启动 4、行星运动问题 [例题1] 如图6-1所示,在与一质量为M ,半径为R ,密度均匀的球体距离为R 处有一质量为m 的质点,此时M 对m 的万有引力为F 1.当从球M 中挖去一个半径为R/2的小球体时,剩下部分对m 的万有引力为F 2,则F 1与F 2的比是多少?

高中物理10大难点强行突破(144页全套)

高中物理10大难点强行突破 目录 难点之一:物体受力分析 (1) 难点之二:传送带问题………………………………………………………………难点之三: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难点之四:卫星问题分析……………………………………………………………难点之五:功与能……………………………………………………………………. 难点之六: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难点之七: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难点之八: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难点之九: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 难点之十:电学实验………………………………………………. …………………

难点之一物体受力分析 一、难点形成原因: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受力分析时,这种相互作用只能凭着各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要求,再加上抽象的思维想象去画,不象实物那么明显,这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多习惯于直观形象,缺乏抽象的逻辑思惟,所以形成了难点。 2、有些力的方向比较好判断,如:重力、电场力、磁场力等,但有些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如:弹力、摩擦力等,虽然发生在接触处,但在接触的地方是否存在、方向如何却难以把握。 3、受力分析时除了将各力的产生要求、方向的判断方法熟练掌握外,同时还要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相联系,这就需要一定的综合能力。由于学生对物理知识掌握不全,导致综合分析能力下降,影响了受力分析准确性和全面性。 4、教师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不当造成难点。教学要求不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求过高,想一步到位,例如:一开始就给学生讲一些受力个数多、且又难以分析的物体的受力情况等。这样势必在学生心理上会形成障碍。 二、难点突破策略: 物体的受力情况决定了物体的运动状态,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是研究力学问题的关键。受力分析就是分析物体受到周围其它物体的作用。为了保证分析结果正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突破难点。 1. 2.受力分析的依据:各种性质力的产生条件及各力方向的特点 3.受力分析的步骤: 为了在受力分析时不多分析力,也不漏力,一般情况下按下面的步骤进行: (1)确定研究对象—可以是某个物体也可以是整体。 (2)按顺序画力 a.先画重力: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方向竖直向下。 b.次画已知力 c.再画接触力—(弹力和摩擦力):看研究对象跟周围其他物体有几个接触点(面),先对某个接触点(面)分析,若有挤压,则画出弹力,若还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则再画出摩擦力。分析完一个接触点(面)后,再依次分析其他的接触点(面)。 d.再画其他场力:看是否有电、磁场力作用,如有则画出。 (3)验证: a.每一个力都应找到对应的施力物体 b.受的力应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对应。 说明: (1)只分析研究对象受的根据性质命名的实际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等),不画它对别的物体的作用力。 (2)合力和分力不能同时作为物体所受的力。 (3)每一个力都应找到施力物体,防止“漏力”和“添力”。 (4)可看成质点的物体,力的作用点可画在重心上,对有转动效果的物体,则力应画在实际位置上。(5)为了使问题简化,常忽略某些次要的力。如物体速度不大时的空气阻力、物体在空气中所受的浮力等。(6)分析物体受力时,除了考虑它与周围物体的作用外,还要考虑物体的运动情况(平衡状态、加速或减速),当物体的运动情况不同时,其情况也不同。 4. 受力分析的辅助手段 (1)物体的平衡条件(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合力为零) (2)牛顿第二定律(物体有加速度时)

高中物理连体模型总结

精讲3 牛顿运动定律连体问题 ?在实际问题中,常常会碰到几个物体(连接)在一起在外力作用下运动,求解它们的运动规律及所受外力和相互作用力,这类问题被称为连接体问 题。 常见的连体模型:①用轻绳连接②直接接触 ③靠摩擦接触 a

连接体常会处于某种相同的运动状态,如处于平衡态或以相同的加速度运动。处理方法:整体法与隔离法相结合 整体法:就是把整个系统作为一个研究对象来分析的方法。不必考虑系统内力的影响,只考虑系统受到的外力,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 例1:如图所示,U形框B放在粗糙斜面上刚好静止。若将物体A放入放入U形框B内,问B是否静止。 隔离法:是把系统中的各个部分(或某一部分)隔离,作为一个单独的研究对象来分析的方法。 此时系统内部各物体间的作用力(内力)就可能成为研究对象的外力,在分析时要加以注意。需要求内力时,一般要用隔离法。

例2 如图所示,为研究a与F、m关系的实验装置,已知A、B质量分别为m、M,当一切摩擦力不计时,求绳子拉力。原来说F约为mg,为什么? 拓展:质量分别为m=2kg和M=3kg的物体A和B,挂在弹簧秤下方的定滑轮上,如图所示,当B加速下落时,弹簧秤的示数是。(g取10m/s2) 例3:用力F推,质量为M的物块A和质量为m的物块B,使两物体一起在光滑水平面上前进时,求物体M对m的作用力F N。

若两物体与地面摩擦因数均为μ时,相互作用力F N是否改变?为什么? 例4.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箱放在水平面上,木箱中的立杆上套着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开始时小球在杆的顶端,由静止释放后,小球沿杆下滑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的一半,则小球在下滑过程中,木箱对地面的压力是多少? 拓展:如图所示,A、B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叠放于光滑的水平面上,现用水平力拉A时,A、B一起运动的最大加速度为a1,若用水平力改拉B物体时,A,B一起运动的最大为a2,则a1:a2等于() A.1:1 B.m1:m2 C.m2:m1D.m12:m22

柱体模型在流体中的应用

柱体模型在流体中的应用 吴中区木渎第三中学陈丽金 一、柱体模型的提出 在中学物理中,有一些实际问题与流体有关。由于流体具有流动性、连续性等特点,在求解以流体为物理情景的问题时,只要抓住流体的特点,建立柱体模型,则往往可以使问题简单化,甚至格式化。 二、柱体模型 设S为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的某一截面 的面积,则在△t时间内,流过这一截面的 流体的体积可看成一个小个圆柱体,如图1 所示柱体的棱长为v o△t,体积为V=Sv o△t,v o△t 质量为△m=ρSv o△t。图1 三、柱体模型的应用 例1、水力采煤就是利用从高压水枪喷出来的强力水柱冲击煤层而使煤层破裂。设所用水枪的直径为d,水速为v o,水的密度为ρ,水柱垂直地冲击到竖直煤壁上后沿竖直煤壁流下,求水柱施于煤层上的冲力大小。 解析:设在△t时间内射到煤层上的水的质量为△m,以S表示水柱的截面积,则△m=ρSv o△t=ρ·πd2/4·v o△t 这部分水经△t时间,其水平方向的动量有△m v o变为零,设煤层对水的作用力为F,以水速方向为正方向,根据动量定理,有 F△t = 0-△m v o 则F=-πd2ρv o2/4 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水柱对煤层的作用力为F’=-F=πd2ρv2/4 例2、风能是一种清洁能源,高原地区可利用风能发电。某地的平均风速是5.0m/s,已知空气的密度是1.2kg/m3,此地有一风车,它的车叶转动时形成半径为20m的圆面,假如这个风车能将此圆圈内10%的气流动能转变成电能,这个风车平均每秒内发出的电能是

多少? 解析:风车是一种能截获流动的空气所具有的动能并将叶片迎风扫掠面积内的一部分动能转化为有用机械能(再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设S为与空气流动方向垂直的车叶转动时形成的圆面,在单位时间内穿过风车的动能P s= mv o2/2 =ρSv o3/2 =πr2ρv o3/ 2 则这个风车平均每秒发出的电能为 P电= η·P s =ηπr2ρv o3/ 2= 9.42KW 例3、某地拟建一水电站代替原有年发电12.5万千瓦的火电厂。设平均流量为Qm3/s,水流落差为H,发电效率为η。则坝高至少要多少? 解析:取△t时间内下落的水为研究对象,这部分水的质量为 △m=ρQ△t 当这部分水下落H高度时,单位时间内减少的重力势能为 P s=ρQ g H 则单位时间内的发电量为 P = η·P s =ηρQ g H 故坝高即水流落差 H= P/ηρQ g =1.25×104/(ηQ) 例4、为了诊断病人的心脏功能和动脉中血液粘滞情况,需要测量血管中血液的流速与流量。如图为电磁流量计示意图。将血管置于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中,测得血管两侧ab电压为U和血管直径为D,求血液在血管中的流量Q为多少? 解析:血液是带电体,当血液以速率v在血管中定向流动时,在△t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S的血液量为V,则 V = Sv△t =πD2v△t /4 又血管两侧电压U满足 U = BDv 故血液在血管中的流量

高中物理10大难点突破 功与能

难点之五 功与能 一、难点形成原因: 1、对功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掌握不到位 高中学生刚接触矢量与标量,对功有正负但又是标量不能理解,而在计算的时候,又不能准确应用公式cos W F l α=,误以为计算功套上该公式就万事大吉,岂不知该公式一般仅仅适用于恒力做功。 2、不能灵活运用动能定理 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定理,应用动能定理有很多优点,但是同学对该定理理解不深,或者不能正确的分析初、末状态,或者不能正确的求出合外力的功,或者不能正确的表示动能变化量,导致对该规律的应用错误百出。 3、对守恒思想理解不够深刻 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既要学习到普遍适用的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又要学习到条件限制下的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学生掌握守恒定律的困难在于:对于能量守恒定律,分析不清楚哪些能量发生了相互转化,即哪几种能量之和守恒;而对于机械能守恒定律,又不能正确的分析何时守恒,何时不守恒。 4、对功和能混淆不清 在整个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很多同学一直错误的认为功与能是一回事,甚至可以互相代换,其实功是功,能是能,功和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二者的关系应把握为: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二、难点突破: 1、加深对功概念的理解、掌握功的常用计算方法 功是力对位移的积累,其作用效果是改变物体的动能,力做功有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这两个因素同时存在,力才对物体做功。尤其要明确,功虽有正负,但功是标量,功的正负不表示方向,仅仅是表示力做正功还是克服力做功。 功的常用计算方法有以下几种: (1)功的公式:cos W F l α=,其中cos l α是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上的位移,该公 式主要用于求恒力做功和F 随l 做线性变化的变力功(此时F 须取平均值) (2)公式W P t =,适用于求恒力做功,也适用于求以恒定功率做功的变力功。 (3)由动能定理K W E =?求恒力做功,也可以求变力做功。 (4)根据F-s 图象的物理意义计算力对物体做的功,如图5-1所示,图中阴影部分面积的数值等于功的大小,但要注意,横轴上方的面积表示做正功,横轴下方的面积表示做负功。 (5)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由此,对于大小、方向都随时变化的变力F 所做的功,可 以通过对物理过程的分析,从能量转化多少的角度来求解。 图5-1

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是指利用计算机把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和动画等融为一体,进行课堂辅助教学的现代教学手段。它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大容量、快节奏、多信息、趣味浓的特点,进一步展示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特长,并能正确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和能力。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克服传统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既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又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提高了教学质量。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多媒体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呢?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驱力。要想使学生学好物理,必须使学生喜欢物理,对物理产生浓厚兴趣。在教学中,运用录像片或多媒体课件,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可以充分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进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重力》教学中,用课件播放失重状态的一些资料,如杨利伟在太空中的行动,神七发射到太空时三名宇航员的一些行动。这样就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又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主要是指由于知识的深度、知识的模糊性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懂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解决,将会严重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比如,在《大气压强》教学中,学生对大气压是感觉不到的,所以无法想象。如果用课件播放大气压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和应用。如马德保半球实验,注射器吸药等。然后比较有大气压和无大气压的区别,学生就会一目了然,从而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利用多媒体弥补实验不足,增强实验演示效果。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有些仪器可见度小,演示实验效果差。如在学习温度计、电压表、电流表等的原理、使用方法及读数时,虽然学校能保证学生手中都有这些仪器,但由于这些仪器刻度比较小,教师讲解示范起来非常吃力。教师可以将实验仪器拿到视频投影仪进行演示、测量、读数、分析;利用实物投影仪的放大作用,能让全班同学详细、全面观察到教师的具体操作过程和读数方法,从而弥补了实验的不足,增强了实验演示效果。还有些实验只能在平面上做,可见度受到极大的限制,不利于学生观察掌握。如教学生怎样连接电路时,只能在平面上演示,可视度很低,如果将仪器放在投影机上连接,并将连接现象投到屏幕上,就能使全班同学都看清连接过程;或者利用多媒体课件模拟电路的连接,也可达到良好的效果。 四、应用多媒体可以加大课堂的信息量。

高中物理解题模型详解总结

高考物理解题模型 目录 第一章运动和力................................................. 一、追及、相遇模型............................................ 二、先加速后减速模型.......................................... 三、斜面模型................................................. 四、挂件模型................................................. 五、弹簧模型(动力学)........................................ 第二章圆周运动................................................. 一、水平方向的圆盘模型........................................ 二、行星模型................................................. 第三章功和能 ................................................... 一、水平方向的弹性碰撞........................................ 二、水平方向的非弹性碰撞...................................... 三、人船模型................................................. 四、爆炸反冲模型 ............................................. 第四章力学综合................................................. 一、解题模型: ............................................... 二、滑轮模型................................................. 三、渡河模型................................................. 第五章电路...................................................... 一、电路的动态变化............................................ 二、交变电流................................................. 第六章电磁场 ................................................... 一、电磁场中的单杆模型........................................ 二、电磁流量计模型............................................ 三、回旋加速模型 ............................................. 四、磁偏转模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