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届化学科学与社会研讨会(CS3)白皮书

合集下载

化学发展历史简介(两篇)2024

化学发展历史简介(两篇)2024

化学发展历史简介(二)引言概述: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化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产生出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本文将继续介绍化学的发展历史,主要讨论了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的重要事件和著名科学家的贡献。

正文内容:一、有机化学的兴起1.由于十九世纪初人们对化学的兴趣日益增加,有机化学开始成为关注的焦点。

2.法拉第、拜尔和贝克伦发现了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之间的差异,提出了“有机物只能由生命体生成”的观点。

3.通过以煤焦油为原料的化学合成,成功合成了乙醇、乙酸和乙醚等有机化合物。

4.魏格纳提出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为有机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元素周期表的发现1.门捷列夫经过长期的实验和观察,发现了元素周期表的规律。

2.门捷列夫将元素按照其原子量的大小排列,并发现了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性规律。

3.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提供了对元素性质的新的认识,为化学家们进一步研究元素的特性和反应提供了方向。

三、原子结构理论的建立1.汤姆逊通过实验发现了电子,提出了“电子云”模型。

2.卢瑟福进行了金箔散射实验,发现了原子中有一个很小而带正电的核。

3.玻尔利用量子力学理论建立了氢原子结构的模型,并解释了光谱现象。

4.原子结构理论的建立为解释化学反应提供了基础,并推动了化学研究的进展。

四、量子力学的发展1.薛定谔提出了薛定谔方程,建立了量子力学的框架。

2.量子力学解释了粒子的双重性和波粒二象性。

3.波恩和海森堡提出了矩阵力学和统计力学的理论,推动了原子和分子物理学的发展。

4.量子力学的发展为化学的理论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化学实验和计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五、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的进展1.亚醛宾汉实验揭示了物质的影响速率和反应速率之间的关系。

2.埃尔哈特提出了酸碱催化反应动力学的概念,并提出了催化剂的活性中心理论。

3.亨利和伊凡斯提出了反应随机过程的理论,为研究化学反应的速率提供了新的方法。

化学改变人类历史的重要时刻

化学改变人类历史的重要时刻

化学改变人类历史的重要时刻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通过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和变化,使人们得以理解宇宙万物的微观世界。

在人类历史上,许多重要时刻与化学的发展密不可分,下面将探讨几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化学里程碑事件,以及它们对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深远影响。

古代的化学雏形化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埃及人使用的香料、颜料和药物,实际上是早期化学实践的一部分。

冶炼金属和制备玻璃等工艺也在埃及文明中得到了发展。

公元前4000年左右,铅、铜等金属的提取和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了金属时代。

这一时期,炼金术成为追求物质转化的途径,人们希望将贱金属转变为黄金,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现代化学的探索方向。

17世纪的化学革命17世纪被认为是现代化学发展的开端。

罗伯特·波义耳是这一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提出了波义耳定律,揭示了气体和压力之间的关系。

波义耳的实验方法强调了观察和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这一思想奠定了现代化学实验的基础。

他的工作不仅促进了气体化学的发展,而且改变了科学家与自然界互动的方式,为后来的科学发展开辟了新的视野。

与此同时,安托万·拉瓦锡被誉为“现代化学之父”。

他通过一系列严格的实验结束了“燃素说”,提出物质由元素组成,并确立了质量守恒定律。

拉瓦锡的这些理论打破了早期炼金术的一些陈旧观念,为现代化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19世纪:元素周期表的诞生进入19世纪后,元素周期表的出现成为化学史上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德米特里·门捷列夫在1869年首次系统地排列了已知元素,并预言了新元素的性质。

这一发现不仅增强了人们对物质分类和性质关系的理解,也促进了元素及其相互作用研究的热潮。

门捷列夫的方法为后来的化学家指明了研究方向,并推动了周期律在其他科学领域的发展。

一个显著例子是,有助于解释和预言元素行为的新理论,包括原子结构理论和量子力学,这些理论的发展使得化学得以深入到原子层面,改变了人类对物质本质的认知。

阳光驱动世界

阳光驱动世界

阳光驱动世界中国化学基础研究和人才成长都在近年来取得迅猛发展,得到国际上的重视。

中国化学会在国际上的影响迅速提升,这几年学会间的交往很频繁。

2008年5月,中国、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的化学会联合各个国家的基金资助部门,筹备通过国际合作,联合举办“化学科学与社会研讨会(Chemical Sciences and Society Symposium) (CS3)”系列研讨会,其宗旨是组织5个国家的顶尖的化学家,面向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挑战性问题(能源、污染、气候变化、水资源、食品与营养、健康等),以小型研讨会的形式,凝练出重要的基础科学前沿问题,并提出迎接挑战的研究思路。

中文版序言关于白皮书执行摘要推荐的研究内容关于本白皮书的说明第一章 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燃料第二章 获取生物质储存的太阳能第三章 把太阳能转换为电能第四章 太阳能的储存附录1 会议日程附录2 代表名录序言中国化学基础研究和人才成长都在近年来取得迅猛发展,得到国际上的重视。

中国化学会在国际上的影响迅速提升,这几年学会间的交往很频繁。

2008年5月,中国、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的化学会联合各个国家的基金资助部门,筹备通过国际合作,联合举办“化学科学与社会研讨会(Chemical Sciences and Society Symposium) (CS3)”系列研讨会,其宗旨是组织5个国家的顶尖的化学家,面向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挑战性问题(能源、污染、气候变化、水资源、食品与营养、健康等),以小型研讨会的形式,凝练出重要的基础科学前沿问题,并提出迎接挑战的研究思路。

研究成果以5国化学会和科学基金会的名义,形成战略报告,以期引起各国政府的科技政策制定部门、科学家和大众的广泛重视。

希望这份报告能对科技政策制定产生影响,对科学家今后的研究方向产生导向,并吸引优秀年轻人进入这些有重要意义的研究领域。

CS3研讨会还希望能在提出重大科学问题的基础上,设立5个国家的联合基金项目。

绪论部分——精选推荐

绪论部分——精选推荐

绪论部分1.1前⾔传统涂料在制造过程和施⼯应⽤过程中均有⼤量的有毒有害废⽓、废⽔的排放,对环境、⼤⽓以及⽔资源造成污染,特别是溶剂型涂料,对⼤⽓的污染是世界⾮常关注的问题。

施⼯中有50%以上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1], VOC在太阳光的作⽤下会发⽣许多光学反应,形成毒性更⼤的⼆次污染物,如臭氧、醛类等。

由这些氮氧化合物、烃类化合物及其光化学反应的中间产物等所组成的特殊混合物即为光化学烟雾,臭氧的产⽣是光化学烟雾的标志。

由此可见涂料中V0C的排放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污染源。

由于多⽅⾯的原因,⽬前环保型涂料尚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溶剂型涂料。

环保型涂料技术⾯临着多⽅⾯的挑战。

2007年我国⼯业油漆涂料产量达到417.72万t。

其中绝⼤部分为传统的溶剂型涂料[2]。

在国际追求绿⾊化学⽣产的趋势下,我国也与2012年开始在全国主要成熟推⼴PM2.5空⽓安全监测,可见国家对化⼯产品的环保性越来越重视。

由于我国⾯临的环保压⼒越来越⼤,今后政府还会出台各种政策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随着各国政府对VOC限制法规的⽇益严格,发展低污染涂料是21世纪的重要⽅向[2]。

粉末涂料持续⽽迅速地增长,主要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业涂装⼚从使⽤液体涂料转变为使⽤粉末涂料,并且很多新⼯⼚都选择粉末涂料技术 [3]。

作为粉末涂料的关键组分,聚酯树脂的安全性和环保性对于该涂料具有⼗分重要的作⽤。

粉末涂料由于涂敷在材料的外表层,对基底材料起着保护的作⽤,在⽇常的应⽤中往往是暴露在环境中,涂料本⾝的环保性逐渐受到各⽅⾯的重视。

⽽其中的成分粉末树脂的环保性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合成树脂的反应中,选⽤对环境不产⽣任何污染或者低污染的助剂是⼗分有必要的。

例如在催化剂的使⽤上,尤其是最近欧盟法规(EU)276/2010(REACH)对于使⽤有机锡类产品开始部分限制,所以国内粉末树脂⾏业⽬前纷纷在研究不含丁基锡的催化剂⽤于粉末树脂的⽣产,开发新的锡类和其他种类如钛系催化化⽬前显得⼗分重要。

化学发展简史

化学发展简史

化学发展简史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规律,在人类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回顾化学发展的历史,从古代至现代,梳理出一部化学发展的简史。

1. 古代化学的起源古代化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摆布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伦。

古埃及人利用化学知识创造化妆品、染料和药物,同时还开展了金属冶炼和玻璃创造等实践。

古巴比伦人则研究了黏土和石膏的性质,并发展了一些创造陶器和玻璃的技术。

2. 古希腊化学的贡献古希腊是化学理论的重要发源地。

在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了“原子论”,认为物质由不可分割的微粒组成。

此外,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四元素理论,认为火、土、水和空气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元素。

3. 中世纪的炼金术中世纪的炼金术是化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炼金术士致力于寻觅能够将金属转化为黄金的方法,同时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观察。

虽然炼金术没有达到他们所追求的目标,但却为后来的化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4. 化学元素的发现18世纪至19世纪初,化学元素的发现成为化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安托万·拉瓦锡通过电解水发现了氧气和氢气,同时还发现了多种金属元素。

约瑟夫·普利斯特利也发现了氯气和磷元素。

这些发现为后来的元素周期表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5. 有机化学的崛起19世纪中叶,有机化学开始崭露头角。

弗里德里希·凯库勒首次提出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认为有机化合物是由碳原子构成的。

此后,许多重要的有机化合物被发现,如乙醇、甲醛和苯等。

有机化学的发展为药物、染料和合成材料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6. 量子化学的兴起20世纪初,量子力学的发展对化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尤金·保罗·维格纳提出了原子轨道理论,揭示了电子在原子中的分布规律。

随后,量子化学的发展为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7. 现代化学的发展20世纪后期至今,化学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各个分支迅速发展,涌现出许多重要的理论和技术。

化学科学发展史ppt课件

化学科学发展史ppt课件

拉瓦锡
法国化学家拉瓦锡进行了著名的 氧气实验,推翻了燃素说,提出 了氧化理论,为化学反应的研究
奠定了基础。
道尔顿
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 ,认为所有物质都是由不可再分 的原子构成的,这一理论为近代
化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02
近代化学理论体系建立
波义耳定律及其实验验证
波义耳定律内容
01
在定温定压下,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的物质的量成正比。
元素周期律发现与意义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
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成周 期表。
元素周期律的意义
揭示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为预测新元素和探索元 素性质提供了重要工具。同时,元素周期律的发现也推动了 化学和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为科学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更广 阔的空间。
03
有机化学领域突破与成果
多种重要有机化合物 如糖类、脂肪类、蛋 白质等相继被人工合 成
结构理论在有机化学中应用
19世纪末,结构理论被引入到有机化 学中
结构理论的应用,推动了有机化学从 宏观向微观的深入发展
化学家们开始用结构理论来解释有机 化合物的性质和行为
天然产物分离提纯技术进步
天然产物分离提纯技术的不断进 步,为有机化学领域提供了更多
交叉学科融合创新趋势
化学与生物学交叉
化学与生物学的交叉融合,为药物研发、生物医学等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化学与物理学交叉
化学与物理学的交叉融合,推动了量子化学、物理化学等分支学科的发展。
化学与材料科学交叉
化学与材料科学的交叉融合,为新材料的合成和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化 学学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有机化合物概念明确

新型聚醚聚氨酯微孔弹性体的研制

新型聚醚聚氨酯微孔弹性体的研制
表! 物性测试方法 项 目 测试方法 / , Q I C * H + * ! / Q I C . ( ) / Q I C . ( ) / Q I C . ( ) / Q I C . ( ) / Q I C . * + Q I > D ) > # ) ( 排水法 准确测量模塑样品的尺寸, 与 原始尺寸相比, 计算线收缩率 目视法与触摸法评定 / Q I C > . ( . D # H ! 9 Q ! # ) * D 邵尔 L 硬度 拉伸强度 / $ G 6 / $ G 6 > + + -模量 / * + + -模量 $ G 6 伸长率 / 撕裂强度 / ( ・ R , 2S>) 冲击回弹 / 自由发泡样品及试片的密度 / ・ ( B 2S*) 5 尺寸稳定性 / 表面性能 脆化温度 / M 屈挠次数 (常温, 弯曲> ) +M)
科研开发
弹性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1 2 34 / 5 , * 1
新型聚醚聚氨酯微孔弹性体的研制 !
亢茂青, 殷 宁, 冯月兰, 赵雨花, 瞿 波, 王心葵
(中国科学院 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山西 太原 " ) # " " " ’
第 !期
亢茂青, 等1 新型聚醚聚氨酯微孔弹性体的研制
・> .・
善了相分离程度, 玻璃化转变温度低, 这将为制备 高质量聚醚聚氨酯制品提供了必要的原料来源。
! 实验部分
! " ! 原材料 , 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 ($% ) : 烟台万 ! ! " # & 、 华产品; 普通聚醚多元醇 (传统碱催化) : ’ % # ( ) 天 津 第 三 石 油 化 工 厂 产 品; 新型高活性 * * + ,, (伯羟 基 质 量 分 数 为 ) ) 、 低 不饱和度 + - !) . 0 (/ ! / 聚 醚 多 元 醇: 、% + 1 + + .2 2 3 4 6 7 7 # ( ( 5) [8 (( / , , ] , 9 :0 (;() 2 < 8 9 $ = " .> + + ? 0( 5 5 、 [8 (( / , @ % 7 7 # ( ) 9 :0 );() 2 < 8 9 $ =" 5 5 , ] , 、 [ ( ) / , ! + + A? 0 ( BC # ( ( 8 9 :0 ( ( ; (2 < 8 9 5 5 , , 、 [8 (( $ = "AD . + ?0*] E C # ( ) 9 :0 );() / ,$ , , 、C$, 2 < 8 9 ="D+ > + ?0*] F # * + + + 5 5 [8 (* ) / ,$ , , 9 :0 .;( 2 < 8 9 ="*( + D ? 0( 5 5 质量分数为 ] 均为自制; 接枝聚合物聚醚 ’ + > . , 天津第三石油化工厂产品; 扩 多元醇 : G 8 G H * ( ) 链剂 > , 丁二醇 (I : 北京化学试剂厂产品; ! # % 8) : 质量分数为* 催化剂 % 6 @ B 3* * 7 J * -三亚乙基二 胺 K 质量分数为 D 的一缩二乙二醇, 美国气 A 体产品公司产品; 有机硅匀泡剂: 、 % 6 @ B 3% /* + ! * 、 , 美国气体产品公司 % 6 @ B 3% / * + ! ( % 6 @ B 3% / > H * (溶剂型) : 青岛德慧精细 产品; 脱模剂 % 9 # * A ( ( 化工有限公司产品; 改性剂: 自配; 稳定剂: 有机 酸, 北京化学试剂厂产品。 ! " # 制备 ! " # " ! 鞋底原液制备 采用半预聚体法合成聚醚聚氨酯微孔弹性体 的原料分为 L、 扩链 I 组份。L 组份系多元醇、 剂、 发泡剂、 催化剂、 表面活性剂等组份混合而成 的组合料。I 组份为异氰酸酯封端的半预聚体。 真空脱 聚醚多元醇在 > ( +M 左右的条件下, 水>N , 密封保存以备用。 (多元醇组份) > 1 ( 1 > 1 > L 组份 将脱水聚醚多元醇、 扩链剂、 表面活性剂、 催 化剂等按一定比例加入三口烧瓶中, 升温至 D + ! 充分混合> , 混合均匀后, 再冷却至* A +M, ! (N . 出料, 密封保存。 ! ! +M (异氰酸酯半预聚体) > 1 ( 1 > 1 ( I 组份 将计量的异氰酸酯与脱水聚醚多元醇及改性 剂在氮气保护下加入三口烧瓶中, 在) +M左右反 应( , 真空脱除气泡, 自然降温 (退火处理) 、 ! *N 出料, 分析游离的—, 密封保存。 / 8 质量分数,

化学发展简史

化学发展简史

化学发展简史一、引言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变化规律以及与能量的关系。

自古以来,人类对于物质的认识和探索一直未曾停止。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梳理化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介绍化学的重要里程碑和突破性发现。

二、古代化学1. 古埃及化学古埃及人在制造化妆品、染料、香料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例如,他们利用铜和锡的合金制作青铜器,并发展了一套独特的防腐剂制作技术。

2. 古希腊化学古希腊人提出了四大元素理论,即地、水、火、气体。

此外,他们还发现了一些基本化学反应,如酸碱中和反应。

三、近代化学的奠基者1. 罗伯特·博义(Robert Boyle)博义是近代化学的奠基者之一,他提出了“元素”的概念,并将化学从炼金术中解放出来,将其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 安托万·拉瓦锡(Antoine Lavoisier)拉瓦锡是现代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了“氧气”概念,并发现了氧气与其他元素的反应规律,为化学定量分析奠定了基础。

四、有机化学的崛起1. 弗里德里希·歌尔德·库尔贝(Friedrich Wöhler)库尔贝是有机化学的奠基者之一,他在1828年成功地合成了尿素,这是人工合成有机物的重要突破,推翻了当时普遍认为有机物只能由生物合成的观念。

2. 亚历山大·佩特鲁维奇·卡缅斯基(Alexander von Humboldt)卡缅斯基是有机化学的先驱之一,他在19世纪初开始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概念,如同分异构体和立体化学。

五、物理化学的兴起1. 约翰·道尔顿(John Dalton)道尔顿提出了原子理论,认为所有物质都由不可再分的微小粒子组成,为化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2. 乔治·斯蒂诺(Georg Stahl)斯蒂诺提出了燃烧理论,认为燃烧是一种物质内部的变化,为研究燃烧和热力学奠定了基础。

化学理论和实验技术的发展历史

化学理论和实验技术的发展历史

化学理论和实验技术的发展历史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阶段。

1.古代化学古代化学主要包括对矿物质和有机物的简单分类、性质描述以及一些简单的化学变化。

古代化学家们通过长期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一些化学知识,如中国的《神农本草经》、古埃及的药物学、古希腊的元素论等。

2.近代化学近代化学起源于16世纪,发展于17世纪,成熟于18世纪。

这一时期的化学发展主要得益于原子论和分子概念的提出,以及实验技术的进步。

•原子论: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认为所有物质都是由不可再分的小颗粒——原子组成。

•分子概念:阿伏伽德罗提出了分子概念,认为化合物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

•实验技术:这一时期,化学家们开始使用实验室进行化学实验,发展了加热、蒸馏、萃取、沉淀等分离和纯化技术。

3.现代化学现代化学起源于19世纪,至今仍在不断发展。

这一时期的化学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量子力学:量子力学的出现,使化学家们能够从微观层面理解化学键的形成和物质的性质。

•有机合成:伍德沃德等化学家的发展,使有机合成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新材料: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家们合成了许多具有特殊性质的新材料,如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超导材料等。

•环境化学: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化学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总之,化学理论和实验技术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探索、发现、创新的过程。

从古代的简单分类和性质描述,到近代的原子论和分子概念,再到现代的量子力学和有机合成,化学在不断地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习题及方法:1.习题:古代化学家们对矿物质和有机物的分类主要是基于哪些性质?解题思路:回顾古代化学的发展历程,了解古代化学家们对矿物质和有机物的分类方法。

答案:古代化学家们对矿物质和有机物的分类主要是基于它们的物理性质,如颜色、硬度、密度等,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况。

《纳米结构的非傅里叶导热》札记

《纳米结构的非傅里叶导热》札记

《纳米结构的非傅里叶导热》读书随笔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 (3)1.2 傅里叶导热理论在纳米领域的挑战 (5)1.3 本书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6)二、纳米结构的基础知识 (7)2.1 纳米材料的定义与特性 (8)2.2 纳米结构的制备与表征 (9)2.3 纳米材料的应用领域 (11)三、非傅里叶导热概述 (12)3.1 传统傅里叶导热理论的局限性 (13)3.2 非傅里叶导热理论的兴起与发展 (14)3.3 非傅里叶导热现象在纳米结构中的表现 (15)四、纳米结构的非傅里叶导热现象研究 (16)4.1 实验研究方法 (18)4.2 数值模拟与理论分析 (19)4.3 结果与讨论 (20)五、非傅里叶导热在纳米结构中的应用 (21)5.1 高效热管理材料的设计 (23)5.2 微纳电子器件的散热优化 (24)5.3 先进复合材料的热性能改进 (25)六、展望与总结 (27)6.1 未来研究方向和挑战 (28)6.2 本书的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29)6.3 对未来纳米结构非傅里叶导热研究的建议 (30)一、内容概要引言:简要介绍了纳米材料的发展历程,以及纳米结构导热性质研究的重要性。

指出了传统傅里叶导热理论在纳米尺度下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纳米结构的基本性质:详细阐述了纳米材料的结构特点,包括尺寸效应、界面效应等,这些特点对材料的导热性能产生了重要影响。

非傅里叶导热理论概述:介绍了非傅里叶导热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基本原理,为后续分析纳米结构的非傅里叶导热现象提供了理论基础。

纳米结构的导热行为:重点分析了纳米结构材料的导热行为,包括热传导、热扩散、热波动等现象。

通过实例和实验数据,展示了纳米结构材料与传统材料在导热行为上的差异。

非傅里叶导热现象的研究方法:介绍了研究非傅里叶导热现象的实验方法、数值模拟方法等,包括热学测量技术、微观结构表征技术等。

纳米结构材料的应用前景:探讨了纳米结构材料在电子器件、热管理、能源等领域的应用前景,以及非傅里叶导热理论在这些应用中的作用。

磷酸铵镁沉淀法去除垃圾渗滤液中的氨氮

磷酸铵镁沉淀法去除垃圾渗滤液中的氨氮

$%%-&)$O&)!"-(#& "#%-3$+."-% +$&’.)+++#$,G$!#/N %$(&#2)1% $%%-&)1% *G-2*G$!#*"#,)*)!$!)-& *"-,#22
B’&’3" !f)3-.>)9*-.1’-K !^3’h369" ! "A(+663.3+F,3?)*-’?*6*-C :63?5<’?*6:-.’-33<’-." a*--’-.(+663.3F+<e+?*5’+-*6@3?)-+6+.8" a*--’-.SO###L" ()’-*%
的影响 在固定沉淀剂中一种盐的投入量"图 K 为镁盐和 磷盐在不同投入比例下垃圾渗滤液的 (XY值& 由图 K 可知$采用 ,JQ沉淀法之后"垃圾渗滤液 出水中 (XY随沉淀剂单因素投入摩尔 比的增加无 明 显变化规律"但出水 (XY数值总体有 所下降"降低 值 约 "#URK#U&
环!境!工!程
率及 (XY的影响 首先固定沉淀剂磷盐 投 入 量"控 制 4cm"#V#"反 应时间 为 O# =’-" 研 究 沉 淀 剂 镁 盐 的 投 入 摩 尔 比 7! ,.# 对垃圾渗滤液氨氮 去除率及 (XY的影 响& 在 相同实验条件下"固定沉淀剂镁盐投入量"研究磷盐 投 入 摩 尔 比 例 7 ! Q# 对 垃 圾 渗 滤 液 氨 氮 去 除 率 及

第六届国际化学工程和生物技术展览暨会议日前在北京举行

第六届国际化学工程和生物技术展览暨会议日前在北京举行

第六届国际化学工程和生物技术展览暨会议日前在北京举行佚名
【期刊名称】《腐蚀与防护》
【年(卷),期】2004(25)7
【总页数】1页(P296-29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Q
【相关文献】
1.第六届国际化学工程和生物技术展览暨会议在北京召开 [J],
2.第七届中国国际铸造、锻造及工业炉展览会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2004中国国际金属板材成形展览会及会议在上海举行/第六届中国国际机械装备展览会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 [J],
3.第六届国际化学工程和生物技术展览暨会议即将在北京举行 [J],
4.化工与生物技术的行业盛会——AchemAsia2007第七届国际化学工程与生物技术展览暨会议回顾 [J], 张蓉
5.第六届国际化学工程和生物技术展览暨会议在北京举行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学化学教材

大学化学教材

大学化学教材1、大学化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大学化学教程——高等学校教材3、新大学化学(第二版)4、大学化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5、化学功能材料概论——高等学校教材6、新编普通化学/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7、大学基础化学/高等学校教材8、大学化学9、大学化学10、大学普通化学(第六版)11、大学化学教程——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12、大学化学13、化学实验教程——高等学校教材14、大学化学(高等学校教学用书)15、大学化学原理及应用(上下)/高等学校教材16、大学化学教程/高等学校教材17、大学基础化学/新世纪高职高专教材18、新大学化学19、大学化学原理及应用·上下册20、普通化学(英文版)21、近代高分子科学22、绿色化学与环境23、普通化学简明教程24、大学化学(第二版)——高等学校教材1、大学化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作者:金继红主编•丛书名:•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ISBN:9787502597221•出版时间:2007-1-1•版次:1•印次:1•页数:403•字数:679000•纸张:胶版纸•包装:平装•开本:16开•定价:39 元当当价:30.6 元折扣:78折节省:8.40元钻石vip价:30.60 元••共有顾客评论0条内容提要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注意与中学化学的衔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概念阐述准确,深入浅出,循序渐进,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

本书包括物质的聚集状态、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相平衡、化学平衡、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含酸碱滴定、重量分析)、氧化还原和电化学基础(含氧化—还原滴定)、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配位化合物(含配位滴定)、单质和无机化合物、表面与胶体、环境化学及材料化学等内容。

本书可供高等学校非化学化工类专业对化学要求较多的材料、地质、能源、环境、冶金、海洋等专业的基础化学教学使用。

化学职业的发展历程

化学职业的发展历程

化学职业的发展历程
化学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开始对各类物质进行观察和实验。

然而,化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学科直到17世纪才得以确立。

17世纪,化学家罗伯特·博义利(Robert Boyle)通过实验研究,提出了物质的元素组成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他的工作对化学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8世纪,化学家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通过对氧气的燃烧实验,证实了氧气是燃烧的必要
成分,并将氧气命名为"氧"。

他还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为化
学的定量研究奠定了基础。

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来临,化学的应用价值逐渐被认识到。

人们开始研究新的化学物质,开发新的化学工艺。

同时,化学分析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如光谱学和色谱法等。

这些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对化学物质的认识和研究能力。

20世纪以后,化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人们
对于化学结构的认识不断深入,化学反应的机制被揭示出来。

新的合成方法和新的化学催化剂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

同时,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化学分支学科也逐渐形成。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化学成为一个新兴的领域。

计算机模拟和计算方法的应用加速了化学研究的进程,
推动了化学领域的创新发展。

总体而言,化学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从观察实验到定量研究,再到应用化学和计算化学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化学认识的不断深入,化学职业的前景将更加广阔。

有机电子创造美好明天创新性便捷性持续性-中国化学会

有机电子创造美好明天创新性便捷性持续性-中国化学会

中、德、美、英、日五国化学会白皮书有机电子创造美好明天:创新性,便捷性,持续性第四届化学科学与社会高峰论坛(CS3)美国旧金山中国化学会译2012年9月会议代表合影目录关于化学科学与社会高峰论坛(CS3) (1)前言:2012年CS3主席致辞 (2)执行摘要 (3)第一章介绍 (6)第二章有机电子的状 (9)第三章有机电子的未来展望 ........................................................................................................ .13 第四章未来的研究途径.................................................................................................................. .20 第五章结论.......................................................................................................................................... .25 参考文献................................................................................................................................................. .26 2012年CS3与会者名单 ............................................................................................................. .. (28)往届回顾 (30)关于化学科学与社会高峰论坛(CS3)每年的化学科学与社会高峰论坛(CS3)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最优秀的从事化学研究的科学家,他们针对当前社会最迫切的需求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这些需求包括健康、食品、能源和环境等。

第6届中美华人化学教授会议

第6届中美华人化学教授会议
C n e s t n Re c o a d Is Ap l ain fr o d n ai o a t n n t i p i t s o c o
Bo gn ) ii ig的报 告 。两个 特 邀报 告将 化学 生物学 分 ma 会 场 的研 讨气 氛进 一步 引入 高潮 。该 分会场共 安排
Cm t e 成 员 包 括 陈 希 o mie ) t
Clo aD v )黄震 (e g te n e i 、 af — a s、 imi i G o i S t U i r 马 ra a v s 大为 (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麻生明 ( 、 华东
师范大 学 、 浙江 大学 )蒲林 (nvrto i i a 涂 、 U i sy f rn ) e i V g i 、 永强 ( 州 大 学 )王 炳 和 (eri teU iesy、 兰 、 G og Sa nvrt a t i) 王鹏 ( hoSa nvri)王 倩 (nvri ot O i teU ie t 、 t s y U e t o Suh i s yf
礼和 ( )张绪穆 (u e n es )赵康 ( 北京 、 R t r U i rt 、 gs v i y 天津
大学 ) 和周翔 ( 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化学系系主任王 。 彦广教授和南卡罗来纳州大学王倩教授共同担任大 授 作 了关 于 《 建 复 杂 性 反 应 的最 新 研 究 》 构
第 6届中美华人化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教授会议
浙 江 大 学化 学 系
21 00年 6 1— 7日, 6届 中美华 人 有机 化 月 51 第
学 和 化 学 生 物 学 会 议 (1 t io U hmir 1 e6hSn — SC e s y 1 t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届化学科学与社会研讨会(CS3) 白皮书化学与水:变化中的世界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莱比锡2015年9月中国化学会译目录关于化学科学与社会研讨会(CS3) (1)执行总结 (2)介绍 (6)第一章水资源、人类健康和环境 (9)1 现状 (9)2面临的挑战 (10)3 为什么需要化学的帮助 (11)第二章污染物检测 (13)1 现状 (13)2 面临的挑战 (13)3 为什么需要化学的帮助 (14)第三章资源回收 (17)1现状 (17)2面临的挑战 (18)3为什么需要化学的帮助 (19)第四章水处理与废水处理 (22)1现状 (22)2面临的挑战 (22)3为什么需要化学的帮助 (24)展望 (27)参考文献 (28)2015 CS3与会人员 (29)关于化学科学与社会研讨会(CS3)化学科学与社会研讨会 (Chemical Sciences and Society Summit, CS3) 将世界各地化学领域里最顶尖的人才汇集在一起,以探求国际社会面临的最紧迫的健康、食品、能源、环境等问题的创新性解决方案。

这一独特的活动拥有一个创新的形式,旨在为全球科学研究指明方向,并将每年由参与国轮流主办。

《化学与水:变化中的世界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白皮书是对2015年9月14日至18日在德国莱比锡城召开的第6届CS3的成果总结。

这次会议重点关注了水资源、人类健康、环境问题、污染物监测、资源再生和水处理。

来自中国、德国、日本、美国和英国的研究水处理的顶级化学家和工程师齐聚莱比锡城,确定了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主要科学技术难点,以便于推动水化学领域向着最符合社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进步。

CS3由中国化学会、德国化学会、日本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和美国化学会合办。

该系列研讨会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日本学术振兴会(JST)、英国工程和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EPSRC)和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提供赞助。

(本白皮书由科学作家Michael Gross经过与德国化学会咨询后编译和撰写,并经2015年CS3与会人员审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执行总结面对世界人口数量持续增加、全球都市化程度更高、人们更富有、平均寿命更长的现状,淡水供给成为21世纪人类遇到的最大难题之一。

气候变化对水文周期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灾难性干旱到大范围的洪灾都会使淡水供给问题雪上加霜。

为应对这些问题,化学在水分析、水处理和水资源回收方面的技术创新将会在世界范围内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安全供给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

在第6届CS3研讨会上,来自中国、德国、日本、英国和美国的40位专家齐聚一堂,主要商讨了下面4个关键领域的议题:(1)水、人类健康与环境;(2)污染物监测;(3)水处理;(4)资源回收。

面对世界范围内资源日渐匮乏的现状,正如那句标语所说“同一个水源,同一个环境,同一个健康”,水、人类健康与环境问题在所有层面上(从局部层面到全球层面)都至关重要而且相互关联。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自然过程中水污染降解的深入理解以及将化学处理水污染的使用降到最低限度是保卫人类健康和保护环境的先决条件。

来自农业、城市和工业源的污染威胁着饮用水的安全。

这种威胁不仅来自于农药残留和化工产品,还来自于生产药品和化工产品等消费性产品过程中排出的废液。

纳米颗粒和微塑料更加重了对环境的人为污染。

发展中国家存在的水传播性的微生物和致病菌问题非常令人担忧,世界各地都要考虑到这些潜在的威胁。

气候变化、土地用途改变、世界人口增长、城镇化和人口结构变化等更加剧了以上问题。

在应对严重危机和制订长期规划时,需要跨学科和跨部门(地域)的思维来迎接这些挑战。

这意味着化学专业知识和分析技术革新需要与医疗服务、社会学认知以及对水、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协调管理措施结合起来。

对微环境中污染物的自然衰减过程要有流域尺度上的深入了解,以保证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作为一种预防原则),还要有处理层面的理解,以将其作为一种工程技术上节约能源的修复策略。

在流域尺度上,由于对污染物的自然衰减过程理解不足而导致的污染物突增事件频繁发生(被称为“热点事件”和“热点时刻”)。

而在水处理中,对污染物自然衰减过程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来自各个方面的推动因素,比如先进的创新性分析化学、生化分析中的高通量筛选技术、能帮助增进我们对降解过程理解及设计更易降解药品的计算化学、避免使用有毒溶剂的绿色化学等,在解决这些难点问题中都至关重要。

所有的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站都建立在污染物监测基础之上,需要以简单可靠同时又先进精细的分析方法为其根基。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确定相关的目标分析物,即构成威胁的污染物。

分析检测应包括对已知污染物的监测和对新出现污染物的识别。

一方面,分析方法要符合国际和国内规范,比如《欧盟水框架指令》等的要求;另一方面,我们需要积极主动地开发先进分析仪器,识别和定量化目前尚被忽视的转化产物、纳米粒子、微塑料制品等水体污染物。

检测技术的发展要能跟上自然和人为过程中产生的化学物质日益多样这一形势,要专注于确保水质满足不同使用目的。

所以需要包括从特异性检测到广谱检测的一整套不同的仪器和方法。

在整个检测过程中(从样品制备到检测结束),化学分析以及生物毒性鉴定方法的标准需要协调统一,以提高测试结果的可信度和可比性。

但是,在转化产物识别以及非靶标检测方法的验证标准方面的研究还存在显著缺口,相关的标准还有待明确限定。

理想的情况是,在覆盖一种化合物整个生命周期的全面分析中,在产品的开发中早已事先考虑到所生产化学品在废水中的检测需求。

检测由化学品混合物造成的危害是一个重要的难点,因为目前的风险评估是将化学物质分别考虑的。

可是,实际上,数以千万计化学物质,即使单个物质的浓度在检测限以下,都存在着混合效应。

因此,我们不仅要弄明白各种化学物质的混合效应,更要改进检测方法以便能检测到混合效应的生成物。

生物分析技术,如以细胞为基础的生物鉴定方法,其可以提供测量化学物质总负担量的影响的手段,也能成为对特定物质进行化学分析的有益补充。

分子水平的毒性测定(生态毒理基因组学)也能帮助筛查混合效应。

高通量质谱分析法的最新进展在检测化合物混合效应包括目前未知的微污染物以及他们的转化产物方面扩大了我们的视野。

这种方法可能成为一个更强大的化学综合评估的工具,用于评价处理工艺和污染控制的有效性。

水分析学需要联用技术(如GC-MS, LC-MS)在朝应用于环境研究方面取得特定发展后才能将其纳入使用,比如,GC- 或 LC-IRMS对特定化合物的同位素分析可以在其他方法都不可用的时候(比如在流域尺度或者非常复杂的工程系统里),通过测定同位素比率来作为污染物转化的证据。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需要专业人员操作的常规测试的发展则要朝着速度更快、成本更低、检测方法和设备更方便的方向优先发展。

水分析数据需要更好的数据库和更加整合的数据管理,比如,实现分析数据共享和计算机分析,以使化合物的鉴定更加快速。

但是,这种共享的跨国实施也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20世纪的后50年,工业化国家的水处理技术在应对日渐增长的废水量和提升水质方面非常成功。

为解决21世纪的技术难点,为安全有保障的提供各种类型的用水,水处理研究和开发需要在基础层面(如新颖的膜类、特殊的生物材料、吸附剂、催化剂)、中间层面(如技术转移、技术放大)和设备层面(如集成过程、能源回收等)同时展开。

研究范围既应包含设计先进的水处理系统来处理复杂的废水流,也应包含研制更简单、成本更低的水处理系统保证发展中国家的用水安全。

未来的涉水基础设施需要灵活适应当地需求和周围环境的快速变化。

比如,人口规模增大和减小都会对现有的涉水基础设施产生影响。

对介于公共设施和产业界之间的新的水处理工程技术的资金支持也是一个必须解决的难点问题。

像中国这样快速增长的经济体本来可以采用新技术建立未来水资源管理系统,但是,一些守旧的工厂依然倾向于采用发达国家广泛使用的非常成熟的废水收集、废水处理和处置策略。

这种保守的做法表明新技术和管理方法的革新并非一番风顺,而那些新技术往往才是新问题出现时更合适的解决方案。

需要建立可以在各个层面上测试新技术的试点性和示范性设施。

风险累加标准也要确定,这样才能根据潜在的不利影响(例如,减少毒性)来鉴定水质。

这需要齐头并进地发展上面所述的有效分析方法。

废水处理和管控正在从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必需向宝贵自然资源的回收过渡。

已经和可能从城市污水中回收的自然资源包括能源(从碳、氮和热能)、一系列金属(比如金、锂)、营养元素(比如磷酸盐、氮)、其他盐类和化学品,除此以外,更重要的就是纯净的水。

专注这些机遇有助于刺激更先进的水处理技术的出现和吸引更多水处理方面的投资。

需要在基础研究以及将研究成果付诸实施的过程中对资源回收再利用这一理念有全方位的执行与支持,才有可能实现将废水处理从视作负担到当成一种可开采宝藏的机遇的转变。

虽然许多领域进展显著,CS3与会者确定了一系列需要着重研究发展的特定技术和能力,如:从废水中生产、提取能源的技术;对资源回收设施所用原材料成分组成和变化进行表征和监测的新化学方法;对能量产额进行预估以及可当作原材料的潜力的判定方法。

此外,进一步开发可高效回收和再利用(而不是仅仅从水体中去除)营养物质和金属的技术尤为重要。

为达到足以维持人类与环境健康发展的可持续水资源供给这一总体目标,水检测、水处理和资源再生等问题必须和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以及再生资源的下游使用等同时考虑,协调解决。

本白皮书中选择性地呈现了一些成功案例。

但是,如何将这些成功案例传播到世界各地,使世界人民都能高效可持续地利用水资源,需要长期战略性的国际合作,这也依赖于以工程学和化学为首的所有相关学科的基础工作。

介绍水是地球生命起源的重要先决条件。

人类和地球上其他物种一样都需要洁净的水源来维持生命。

虽然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1%,但是蓄水层、湖泊、河流、冰川中的淡水资源仅占到地球总水量的3%。

形象的说,假如地球上所有的水变成一个巨大的球形水滴,它的直径为1,391公里(864英里),而所有的淡水组成的水滴直径只有不到203公里(127英里)[1]。

庆幸的是,淡水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因为水循环可生成淡水。

但是,水循环生成的淡水并不总是能在人类需要的时间送到指定地方,适用的淡水在世界上很多地方都非常稀缺。

工业革命之后世界人口指数式增长,现在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这个星球的资源能够承载的极限[2]。

很多地方,水成为制约社会和经济体发展到更高程度的核心资源。

随着工业化进程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世界范围内对淡水资源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