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1课时 教案(川教版七年级上)

合集下载

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名师精编学案(无答案) 川教版

秋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名师精编学案(无答案) 川教版

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课时)
【学习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结果;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和都城。

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及影响,诸中葛亮的外交政策。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对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抓本质及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用唯物史观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及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作用;树立初步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史观,使学生认识推动社会进步、物质进步、制度进步和文化进步是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重点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影响及三国的关系。

历史:4.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课件(川教版七年级上)

历史:4.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课件(川教版七年级上)
(2)赤壁之战————鼎力局面实际形成
二、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1、魏、蜀、吴的建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1、魏、蜀、吴的建立
国名 建立时间 都城 建立者
魏 蜀 吴
220年 221年 229年
洛阳 成都
曹丕
刘备
孙权
建业
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川教版)
二、魏蜀吴的建立
220年,曹丕自 称皇帝,国号魏, 定都洛阳。
汉献帝画像
读教材P81小字 回答:曹操壮大势力的措施?
1、“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主动
权。 2、招贤纳士,“唯才是举”。
曹操《求贤令》
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二三子其佐 我,……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三国志 · 魏书 ·武帝纪》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 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官方授材,各因其 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 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
曹操《蒿里行》诗,描述了东汉末年群雄互相争权夺利、 彼此争战,造成民不聊生的社会惨状。启示:
珍惜今天幸福、安定的生活,努力学习,坚决反对任何分裂祖国的 行为,为维护世界和平做贡献。
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实际形成
1、形成背景:
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名存实亡,众多军阀各
剧一方,连年混战。
著名的军阀有:
3、三国鼎立局面实际形成的过程:
(1)官渡之战————基本统一北方 (2)赤壁之战————鼎力局面实际形成 二、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1、魏、蜀、吴的建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吴国的建立 229 年 2、正式形成的时间————标志————————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 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 川教版

《三国鼎立》教学案例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政权分立”中的一个代表课,通过学习该课,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发展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发展脉络。

该课重点是三国鼎立的形成和两大战役,难点是对战争胜负因素的分析。

设计理念在教学中,我们所要做的是如何贯彻《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如何对知识进行科学、合理的重组,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所得经验,实现开放性教学。

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立时间、国号和都城。

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和影响,诸葛亮的外交政策。

2、能力与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

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和难点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H的主要原因、影响及三国的关系。

教学过程:创设音影教学情境,设置问题,导入新课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 把学生带入情境,而后提问:这是哪个电视剧的片头曲呢? 学生响亮齐答:《三国演义》继续设疑: 同学们看过《三国演义》吗?你能说出生活在三国时期有影响的人物吗?(选择题)下列人物中不是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A曹操 B刘备 C孙权 D诸葛亮让学生选择,四个选项学生都有选,意见肯定不一致。

设计悬念!引发学生兴趣。

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三国演义》是一部有许多虚构成分的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其实并没有称帝建国,他是东汉后期而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那么曹操与三国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学习本课以后,大家就会有所了解。

(七年级历史教案)《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

(七年级历史教案)《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理解诸葛亮的外交政策,进一步提高用历史唯物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出示曹操的诗《龟虽寿》,学生齐诵诗歌。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抒写胸怀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所以诗一开头便无限感慨地吟道:“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师:你印象中的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戏剧中的曹操又是怎样一个人?师:曹操是不是大白脸,一脸奸相?诸葛亮是不是会呼风唤雨,能借东风,火烧战船?三国时期究竟发生过哪些大事?三国纷争的局面又是怎么形成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跟随老师共同走进第14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揭开谜底找出答案吧!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一)、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归纳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

七上4.1 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七上4.1 三国鼎立 教学设计

七上4.1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

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小说《三国演义》,电视剧有没有看过?你对里面那些人物印象最深刻?(诸葛亮、曹操。

)教师讲述:《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它反映了东汉末年到三国的历史,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乱世出英雄,英雄造时势,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2、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1800年前的东汉、三国时代。

新课探究一、群雄逐鹿说战争(一)官渡之战分析官渡之战前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曹操力量的发展壮大,视频展示官渡之战的经过,说明战争的影响。

探讨官渡之战曹操胜利的原因。

1、官渡之战前的形势: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结合曹操的《蒿里行》进行阐述。

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交替干政,皇室衰落,黄巾起义,军阀割据,战争不断,就如曹操的《蒿里行》所描述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民不聊生,饿殍遍野,老百姓渴望国家统一,天下太平。

2、官渡之战曹操的势力发展壮大起来之后,与黄河以北袁绍发生了冲突,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袁绍率10万大军南下,进攻曹操,曹操只有3、4万军队,敌强我弱,曹操该怎么打呢?他采纳了谁的策略?(1)让学生带着以上的问题观看视频《官渡之战》,请学生简单复述官渡之战的历史典故。

(2))出示一段文字材料,让学生归纳官渡之战的经过、结果和影响200年,袁绍率十万大军,进攻曹军,主力直逼曹军所在地官渡。

曹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交战互有胜负。

后来,曹操采纳降将许攸的计策,袭击袁军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

袁军军心动摇,曹军趁机进攻,大败袁军。

袁绍带领数百骑兵狼狈逃回河北。

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完美版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完美版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设计缘由:尝试把这类学生对基本史实了解比较多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减少对知识的认知部分,提高教学目标,直接切入到对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教学目标:一、课程标准: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二、内容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史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

同时,通过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战争胜负因素的能力。

使学生体会古代战役中军事谋略的重要性;同时,人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历史史实情节的叙述和分析比较,使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曹操的评价,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初步学会评价历史人物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同时,批判的继承和学习他们自身所具备的优秀品质和崇高精神。

☆本课的史实官渡之战: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进行的重要战役。

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大。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的地位,而且曹操多次颁布“唯才是举”的办法,招募人才,重用人才;经济上,采取了屯田制度,促进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积蓄了军队粮草的储备,同时恢复了北方经济的发展。

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一些军事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此时,曹操发动赤壁之战,是为了乘胜消灭江东的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

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

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这场战役使曹、刘、孙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

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备课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备课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峙场面的形成》备课教学设计第20[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知道我国古代重要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差别文学描绘和历史原貌之间的关系;认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峙等基本史实。

知道三国的大概地点;学惯用表格概括知识的方法。

学习要点:经过剖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曹操一致北方的原由,培育学生必定的历史剖析能力。

学习难点:曹操一致北方的原由和三国鼎峙场面的形成。

【课前预习】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P101-----P105内容,思虑并完成以下题目: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名称时间作战两方结果特色官渡之战赤壁之战2、三国鼎峙的场面的形成国名成即刻间成立者国都魏蜀吴【讲堂研究】想想,为何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战胜袁绍,却在赤壁之战中以多败于少?新课标网2、历史上对曹操的评论否认者多,必定者少,在戏剧中被刻画成白脸奸臣的样子,有的甚至认为他是一代奸雄,请说说你对他的评论。

3、你的疑点、难点:【当堂训练】一、单项选择题200年,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确立一致北方的基础的战斗是A.巨鹿之战B.长平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指A.曹操B.周瑜c.刘备D.诸葛亮公元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晚年,壮心不已。

”联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A.一致天下B.消灭袁绍c.废汉称帝D.成立魏国.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国鼎峙场面,三国当时的国号分别是①魏②蜀③吴④汉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关于三国鼎即刻期的历史表达有错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三国鼎峙场面的出现是历史的进步B.与东汉后期对比,三国鼎峙有益于当时社会的稳固和发展.是由盘据走向局部一致,由混战趋势相对稳固的过程D.三国鼎峙的出现是一种分裂,不切合历史发展的潮流二、非选择题阅读以下资料:“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行与争锋;,孙权占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良为之用,此能够为援而不行图也”——《三国志·诸葛亮传》请回答:.资猜中的“天子”指谁?“挟天子而令诸侯”有什么作用?2.从资料看,诸葛亮给刘备提出了什么建议?举例说明这个建议能否正确?。

川教版历史七上说课稿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川教版历史七上说课稿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川教版历史七上说课稿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川教版历史七上说课稿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说课稿
 黄秀英
 一、教材分析:
 1、课文的地位和作用: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一课是第四学习主题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

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下一课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了从东汉末年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过渡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作用。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课具体教学目标是:
 ⑴识记与理解: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结果;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和都城。

 理解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影响。

 ⑵能力和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学设计
行 。曹 操 毫 不 犹 豫 就 用 大棒 把他 打 死 。这 样 一 来 ,京 城 的 治安 情 况 大 为好 转 ,再 也 没 有 人敢 违禁 了 。 问题 3:从 上 述 的 故 事 和 材 料
喜欢我 , 才乱讲 我坏话 。 从此 以后 ,
叔叔再说 曹操什么 , 曹嵩都不信 了, 曹操也就更加胡作非为 了。
人物 活动 描 写 都 是 一 笔带 过 ,呈 现 出来 的都 是 历 史 结论 ,这 对 于 刚接
上跑去告诉 曹嵩。 等曹嵩来 了一看 , 曹操什么事都没有 。 曹操便 趁机说 ,
我 哪 里会 中什 么风 !只 因为 叔 叔 不
每扇大 门旁边各挂十来根 , “ 有犯 禁者 ,不避 豪强 ,皆棒杀之 ” 。几 个 月后 ,汉灵帝宠信的宦官蹇硕 的 叔叔 ,依仗 自己侄子的权势 ,不把 曹操 的禁令放在眼里 ,公然违禁 夜
更 姓 名 ,连 夜 逃 出京 城 。 这 时 黄河 以北 最 强 大 的 军 事 集 团 就 是 袁 绍 ,
老”我们先看看小时候 的曹操吧。 ,
故 事 1 曹 操 , 孟 德 , 名 阿 : 字 小
瞒, 又名 吉利 。 其实曹操本不 姓曹 , 他 的父亲曹嵩是太 监曹腾 的养子 ,
文 ,那 就 是 曹操 。初 中历 史 “ 课 新 标 ” 在 三 维 教学 目标 中提 到 ,学 生
( 意图:故事 1 主要是想引起 学生的兴趣 。材料 1 则是考察学生
阅读 古 文 的 能 力。 )
看 ,曹操刚刚走上仕途后 ,他 的理 想是什么?他又是怎样做 的呢?
( 图 :辩 证 看 历 史人 物 ,也 意
曹 操 到 底 姓什 么 , 能永 远 是 个 谜 。 可 对 此 , 操 本 人 更 是 闭 口不 言 。 曹 问题 1 :少 年 时 的曹 操 生 性 又 如何呢?

七年级历史上册 4.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课件 川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4.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课件 川教版

曹操
1。官兵来自北方,不习 水战,水土不服,
2。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 满,轻敌,战术失误。
h
12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国名 建立时间 都城 建立者
魏 220年 洛阳 曹丕 蜀 221年 成都 刘备 吴 229 建业 孙权
h
13
220年,曹丕自称皇帝, 国号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 皇,国号汉,史称蜀。
2。赤壁之战后,曹操,刘备和孙权 的统治区域?
3。三国的建立者,都城,建立时间?
h
3
一、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①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
2、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
“唯才是举”
②经济━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③军事才能出众
h
4
官渡之战
❖ 时间:200年 ❖ 作战双方:袁绍和曹操 ❖ 性质:以少胜多 ❖ 结果:曹操胜 ❖ 作用:曹操基本统一北方
第四学习主题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一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h
1
有人认为“曹操是一 代奸雄,是我国历史 上的大阴谋家”,那 么曹操到底是什么样 的人呢?学了本课就 明白了。
粉白脸细眉长目。
在脸谱中,白色象
曹操
征h 阴险疑诈
2
学习目标
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作 战双方,结果,性质和作用是什么?
h
229年,孙权称王,国 号吴,定都建业。
14
曹操不但实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 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 出的文学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 暮年,壮心不已。
h
15
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h
16
历史大事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结果,理解两次战争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2.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和都城,理解鼎立局面的形成和影响。

3.理解诸葛亮的外交政策,进一步提高用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人物能力。

4.初步培养评价战争的能力和透过现象抓本质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以曹操的诗引入三国的历史
2.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片段,让学生感受战争场面和人物性格。

3.通过列表比较魏蜀吴三国的建国时间等知识。

4.通过观察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形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的作用
2.树立初步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史观,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
力的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教学重点
1.赤壁之战
2.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影响
2.三国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片段 2.曹操头像的投影
3.赤壁之战示意图的动态课件
4.三国鼎立形势图挂图
学生准备:了解三国时期蜀国的有关史实,并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引导: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西汉之后东汉建立的史实。

在东汉,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她姓曹名操,字孟德。

曹操写过这样一首诗《步出夏门行·神龟虽寿》,其中两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脍炙人口。

其实,处于东汉末年的曹操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

那么,东汉末年都发生了哪些故事呢?让我们来进入今天的新课。

2.简介东汉末年的形势及相关史实。

(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名存实亡,众多军阀各据一方,互相兼并,连年混战的史实。


二、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1.出示曹操头像投影,简介曹操其人以及她为统一北方所作出的
努力和为后来魏国的建立所奠定的基础。

学生要了解曹操个人才能,知道她知人善任,但手段残忍,她为统一北方,大力发展生产、整顿军队,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力量逐渐强大,有了统一北方的实力。

2.组织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官渡之战的介绍,了解官渡之战。

(它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争。

几年后曹操基本上统一北方。


3.讲解:官渡之战后北方继续发展,曹操的势力不断扩大。

为统一全国,曹操大举进攻南方。

而在南方,占据江南之利的孙权和割据一方的刘备联合抗曹,有力地阻击了曹操的图谋。

其中的赤壁之战尤为著名,她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争。

具体是怎么一回事情呢,请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了解。

4.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的动态课件,向学生简介战争的形势与过程。

5.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片段,组织学生观看体会,并适时介绍补充。

6.设疑,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异同。

学生:分析讨论两次战争的异同,基本认识到官渡之战对曹操统一北方起到的关键作用,赤壁之战决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而两次战争都与曹操有关,都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争。

7.小结本课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