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区域地貌遥感解译
遥感数据解译
遥感数据解译遥感数据解译是一种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处理、分析,提取有用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过程。
遥感数据解译在众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土地利用、城市规划、环境监测、农业管理等。
本文将简要介绍遥感数据解译的过程与方法,以及其在各个应用领域的具体实践。
一、遥感数据解译的概述遥感数据解译,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处理、分析,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以便为实际应用提供依据。
遥感数据包括光学遥感数据、雷达遥感数据、热红外遥感数据等,不同类型的遥感数据具有不同的应用特点。
遥感数据解译的目的在于将这些数据转化为实际应用价值,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提供支持。
二、遥感数据解译的过程与方法1.数据预处理:遥感数据在解译前需要进行预处理,包括图像配准、辐射校正、大气校正等。
预处理的目的在于消除数据中的噪声和误差,提高数据质量。
2.特征提取与分类:特征提取是遥感数据解译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地物光谱特征、纹理特征、空间特征等。
提取到有效特征后,对遥感数据进行分类,如最大似然分类、支持向量机分类等。
3.结果验证与分析:分类结果需要进行验证和分析,以评估解译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常用的结果验证方法有混淆矩阵、分类精度等。
三、遥感数据解译的应用领域1.土地利用与城市规划:遥感数据解译可用于土地利用类型划分、土地覆盖变化监测、城市扩张与规划等方面。
2.环境监测与治理:遥感数据解译可用于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的监测与治理。
3.农业管理与资源利用:遥感数据解译可用于作物种植面积统计、农作物长势监测、农业资源调查等。
四、我国遥感数据解译的发展现状与展望近年来,我国遥感数据解译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果,不仅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还在实际应用中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然而,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遥感数据解译仍存在一定差距。
未来,我国应加大遥感数据解译技术研究与应用力度,推动遥感数据解译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地质遥感解译
地质遥感解译地质遥感解译是一种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和解读地球表面地质信息的方法。
遥感技术可以利用卫星、飞机等载体获取地球表面的遥感影像,然后通过解译和分析这些影像,得到地质信息,以便对地球表面的地质特征和地质过程进行研究和分析。
地质遥感解译主要依靠遥感影像上的地貌特征、岩石特征、地层变化等信息来进行分析和解读。
通过对遥感影像的观察和分析,可以确定地形起伏、河流分布、山脉走向等地貌特征,可以识别出岩石类型、岩性变化等岩石特征,可以判断地层的厚度、倾角、断层等地层变化。
地质遥感解译在地质勘查、矿产资源调查、环境地质研究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地质勘查中,可以通过遥感影像的解译和分析,找到潜在的矿产资源分布区域,提高勘查效率和准确性。
在矿产资源调查中,可以利用遥感影像获取矿床的地质信息,帮助确定矿床的规模、类型和分布。
在环境地质研究中,可以利用遥感影像分析地质灾害和地下水资源的分布情况,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遥感解译的方法包括目视解译、数字解译和机器学习等。
目视解译是最早也是最常用的解译方法,通过人眼观察遥感影像,根据地物的形状、颜色、纹理等特征进行解读。
数字解译是利用计算机对遥感影像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分析,提取出地物的特征和信息。
机器学习是利用计算机算法对大量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训练和学习,以自动识别和分类地物。
在地质遥感解译中,需要考虑遥感影像的分辨率、光谱范围、波段组合等因素。
分辨率决定了遥感影像能够显示的最小地物的大小,分辨率越高,可以显示的地物越小。
光谱范围和波段组合决定了遥感影像能够捕捉到的地物的光谱特征,不同的地物在不同的波段上具有不同的光谱反射特征,可以通过分析这些特征来识别和分类地物。
地质遥感解译是一种重要的地质研究方法,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和解读地球表面地质信息,可以为地质勘查、矿产资源调查、环境地质研究等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遥感解译的方法包括目视解译、数字解译和机器学习,需要考虑遥感影像的分辨率、光谱范围、波段组合等因素。
测绘中的遥感图像解译与土地分类技术
测绘中的遥感图像解译与土地分类技术遥感技术作为一种获取地面信息的手段,在测绘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遥感图像解译与土地分类技术是遥感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精确的地理信息表示和土地资源管理至关重要。
一、遥感图像解译的基本原理遥感图像解译是指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分析和识别,将图像中的物体或地物进行分类和标示的过程。
其基本原理包括光谱、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
光谱分辨率指的是遥感图像能够记录的不同波段的信息,不同波段反映不同的地物特征。
通过分析不同波段的反射率,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地物类型。
空间分辨率则针对图像中物体的空间大小。
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可以提供更为详细的物体信息,而较低的空间分辨率则适用于较大范围地物分析。
时间分辨率是指遥感图像观测的时间间隔。
通过多次观测同一地区的遥感图像,可以追踪地物的动态变化,分析土地利用和覆盖的变化趋势。
二、土地分类技术的应用领域土地分类技术是基于遥感图像解译的基础上,对图像中的地物进行分类和标示的过程。
它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农业领域:通过遥感图像解译和土地分类技术,可以对农田进行分类,根据不同地物类型制定相应的农业措施。
例如,识别水稻田、玉米地和小麦地等不同类型的农田,调整农作物的生产布局,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城市规划领域:遥感图像解译和土地分类技术可以提供城市土地利用和覆盖的详细信息,为城市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例如,通过识别不同类型的土地,可以合理划定城市的功能区域,提升城市的空间规划和利用效率。
生态环境领域:遥感图像解译和土地分类技术能够帮助监测和评估生态环境的变化。
通过分析不同地物类型的分布与变化情况,可以及时发现环境问题,采取相应的保护与修复措施。
例如,对森林、湿地和河流等生态系统进行分类,评估不同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生态功能。
三、土地分类技术的挑战与发展土地分类技术在实际应用中还存在一些挑战,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改进。
首先,遥感图像解译和土地分类技术需要高质量的遥感数据作为基础。
遥感目视解译
遥感目视解译遥感目视解译是一种基于遥感影像与地理信息的技术,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目视解读和分析,从中提取和判断地物、地貌和地理特征等信息,进而为地质勘探、农业、环境管理和城市规划等领域提供支持和参考。
本文将介绍遥感目视解译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
遥感目视解译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观察遥感图像上的不同颜色、亮度和形状等特征,将图像中的地物进行分类和判读。
首先,遥感图像通常采用多光谱或高光谱技术获取,其中不同波段的数据代表不同的物理信息,如植被、水体、建筑物等。
经过预处理和增强处理后,图像中的各类地物能够以不同的形式和特征显现出来。
其次,目视解译者根据自己经验和领域知识,通过观察图像上的细节、纹理、形状和分布等信息,进行地物的分类和识别。
在具体的解译方法上,遥感目视解译主要包括图像解译、特征提取和判读三个步骤。
图像解译是对原始遥感图像进行初步观察和分类,将图像中的地物按照类别和特征进行初步标注。
特征提取是根据解译需求和目标,从图像中进一步提取出关键地物的特征信息,如面积、形状、纹理、变化等。
判读则是对提取的特征进行分析和判断,得出地物的具体类别和属性。
遥感目视解译在许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例如,在地质勘探中,可以通过解译地形、岩性和构造等特征,推断出矿物和矿产的存在和分布,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线索。
在农业领域,可以通过解译植被、土壤和水体等特征,评估作物的生长状况、土壤的肥力和水资源的分布,为农田管理和农作物生产提供决策支持。
在环境管理和城市规划中,可以解译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和城市建设等特征,监测自然资源的变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为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提供参考。
总之,遥感目视解译是一种有效的遥感解译方法,利用遥感图像和地理信息,通过目视观察和分析,提取和判读地物和地理特征。
它在地质勘探、农业、环境管理和城市规划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参考。
遥感目视解译是一种基于遥感影像与地理信息的技术,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目视解读和分析,从中提取和判断地物、地貌和地理特征等信息,进而为地质勘探、农业、环境管理和城市规划等领域提供支持和参考。
遥感解译的方法
遥感解译的方法一、遥感解译的基本概念。
1.1遥感解译啊,简单来说呢,就是看遥感图像然后搞清楚上面都是啥。
就像咱们看一幅画,要知道画里画的是山啊、水啊还是房子啥的。
遥感图像呢,是从飞机或者卫星上拍下来的,它可不像咱们平常拍的照片那么简单直白。
1.2这遥感解译可是个技术活,它对很多领域都特别重要。
比如说地质勘探,要是能准确解译遥感图像,就像有了一双透视眼,能直接看到地下可能存在的矿产资源大概位置。
二、遥感解译的主要方法。
2.1目视解译是最基本的方法。
这就好比咱们用肉眼去看东西,全靠经验和知识。
比如说有经验的解译人员看到图像上一片深色的不规则形状,他就能根据自己的经验判断这可能是一片森林。
这就跟老中医看病似的,望闻问切,一看就知道个大概。
但是呢,这种方法也有缺点,主观性太强了,不同的人可能解译出不同的结果,就像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2.2计算机解译呢,现在越来越流行了。
计算机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小助手,它按照设定好的算法去分析遥感图像。
它的好处是速度快、效率高。
比如说要在一大片区域里找特定的地貌特征,计算机“刷刷刷”很快就能给个结果。
不过呢,计算机也不是万能的,它有时候会犯傻,把一些相似的东西认错,就像张冠李戴一样。
2.3还有一种方法是人机交互式解译。
这就把目视解译和计算机解译的优点结合起来了。
人呢,利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去引导计算机解译,就像给计算机这个聪明但有时候迷糊的小助手找了个好老师。
比如说在解译一些复杂的城市遥感图像时,人先确定一些标志性的建筑或者区域,然后让计算机按照这个思路去分析其他部分,这样解译的结果就又准确又高效。
三、提高遥感解译准确性的措施。
3.1多源数据融合是个好办法。
这就像咱们做菜,一种调料可能味道不够丰富,多种调料混合起来就能做出美味佳肴。
把不同传感器获取的遥感数据融合到一起,能让解译结果更准确。
比如说光学遥感数据和雷达遥感数据融合,就能把地表的信息看得更全面。
3.2解译人员的培训也很重要。
宁波区地貌遥感解译报告概要
宁波区地貌遥感解译报告——遥感数据来源:2000年9月18号第457波段一·区域地势地貌概况宁波位于东经120°55'至122°16',北纬28°51'至30°33',地处我国海岸线中段,在浙江省东部,甬江入海口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是甬江流域重要的城市之一。
宁波东临东海,东部有舟山群岛,北临杭州湾,通过杭州湾跨海大桥连接嘉兴与上海,西接绍兴市的嵊州、新昌、上虞,南部与台州的三门、天台相连。
宁波市的地势与我国的地势相吻合,整体成箕形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自西南向东北方向倾没入海,海岸曲折,港湾纵深。
地貌分为山地、丘陵、台地、盆地和平原。
平原面积占陆域面积的二分之一,主要分布在中部、北部和海湾两岸。
主要为海陆交互沉积,土质一壤土和淤泥质土壤,河网率高。
按地貌成因分为堆积平原和剥蚀平原。
相比剥蚀平原,堆积平原面积大,地势低,有第四季系沉积,如宁波平原、三杯平原、余姚平原、港湾小平原。
剥蚀平原处于风化剥蚀台地,无第四季系沉积,如丁家畈平原和道士桥平原。
西南浙东低山丘陵区,有西南-东北走向的四明山脉。
发源于天台,主峰位于余姚市与奉化市的交界处,止于姚江盆地。
天台山支脉,由宁海西南入境,山势由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降低,并延伸经新昌县、宁海县和奉化市。
主峰位于宁波市、绍兴市和台州市的交界处。
东北部和中部为甬江流域平原,由宁波平原、三北平原和余姚堆积平原组成。
地势比较平坦。
包括慈溪、镇海、江北、海曙、江东、余姚和奉化的北部、鄞州中部和北仑西部。
天台山余脉形成的象山丘陵和穿山半岛丘陵之间隔着象山港。
翠屏山和四明山之间有姚江谷底地。
由四明山和天台山断块山地构成的浙西山地丘陵包括宁海、奉化、鄞州西部和余姚南部。
在遥感图像上,各种地貌类型的特征、界线均较明显。
其具体表现为:①区域内的山地主要以低山为主,其地势陡峻、脊线清晰,山体阴影明显且分布较宽,表明沟谷切割较深并多为V 字形;从山地整体构造格局来看,其山脉多沿NE向展布,也即典型的“华夏式构造”。
遥感地质解译实验报告
遥感地质解译实验报告1. 引言遥感技术在地质调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通过对地表或大气属性的遥感观测,获取地质信息,提供了一种高效、经济的手段来进行地质解译。
本实验旨在通过遥感图像的解译,来了解地质构造变化的特征。
2. 实验材料和方法2.1 实验材料本实验使用了多光谱遥感影像,该影像覆盖了实验区域的全景。
此外,还使用了地质调查报告,包含地质构造和地质岩性的信息。
2.2 实验方法1. 数据预处理:对遥感影像进行几何校正、辐射定标和大气校正,以获得准确的反射率数据。
2. 生成特征图像:利用波段组合技术生成不同特征的图像,如真彩色图像、假彩色图像、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图像等。
3. 地物提取与解译:通过目视解译或数字图像处理软件进行土地利用与覆盖分类,提取出目标地物。
4. 地质解译:根据地质调查报告中提供的信息,结合特征图像和地物提取结果,进行地质解译。
3. 实验结果与分析3.1 特征图像生成通过对遥感影像进行波段组合,我们生成了真彩色图像、假彩色图像和NDVI 图像。
真彩色图像可以提供直观的显示结果,假彩色图像则能够增强地物的对比度,方便地进行土地利用分类。
NDVI图像能够反映植被的分布情况,用于分析地表植被的生长状况。
3.2 地物提取与分类通过数字图像处理软件,我们对遥感影像进行了目标地物的提取与分类。
根据预先设定的分类标准,我们将影像中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划分,包括农田、城市、水体和植被等。
通过对分类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农田和植被的分布范围相对集中,城市和水体则呈现离散分布的特点。
3.3 地质解译结合地质调查报告中提供的信息和遥感图像的解译结果,我们进行了地质解译。
通过观察遥感图像,我们发现在农田和植被分布区域存在着较多的断层和岩浆活动的迹象。
而在城市和水体区域,则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和地质演化导致的地质构造变化。
这些解译结果与地质调查报告中提供的信息相吻合,进一步验证了地质解译的可行性。
宁波地理报告
宁波地理报告一、简介宁波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处浙江省东北部,东临东海,南界温州,北连杭州,西接衢州,总面积9816.6平方公里,辖6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和2个县,是中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二、地理位置宁波地理位置优越,东临东海,是中国重要的沿海门户城市之一。
它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温州,北连杭州,西界淳安县,是浙江省东北部的中心城市。
宁波的地理坐标为北纬28°51′23″至30°33′45″,东经120°55′50″至122°16′12″。
三、地形地貌宁波地势起伏,地貌复杂多样。
它的地势整体上呈自北向南逐渐升高的趋势,北部是河流发源地和山区,南部是平原和沿海地带。
宁波的地形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和海岸四个主要地貌类型。
1. 山地:宁波北部是山地地貌,主要由山脉和山岭组成。
其中最高峰是天童山,海拔1334.4米,是浙江省最高的山峰之一。
其他山脉还包括横店山、天台山等。
2. 丘陵:宁波中部是丘陵地貌,丘陵起伏,沟壑纵横。
著名的丘陵景区有横店影视城、西溪湿地等。
3. 平原:宁波南部是平原地貌,地势相对平坦。
宁波平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产区之一,盛产稻谷、蔬菜等农作物。
4. 海岸:宁波东部是海岸地貌,拥有辽阔的海岸线。
宁波的港口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之一。
四、水系湖泊宁波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拥有众多河流和湖泊。
其中最重要的河流是宁波市区内流经的奉化江和宁波江,它们是宁波市的母亲河。
此外,还有余姚江、慈溪江等重要河流。
宁波的湖泊也很多,如梅山湖、阳明山水库等。
五、气候宁波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少雨,春秋温和适宜。
年平均气温约为16℃,年降水量约为1400毫米。
宁波位于台风路径上,每年夏秋季节经常受到台风侵袭。
六、资源环境宁波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自然资源方面,它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水力资源和矿产资源。
人文资源方面,宁波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古城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遥感地质解译标准
遥感地质解译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一、遥感地质解译的定义遥感地质解译是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的多波段、多角度、多时相的遥感影像,结合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等知识,对地质构造、岩性、矿产等地质信息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通过对遥感影像的解译,可以获得地质信息,为地质勘查、矿产资源调查、环境监测等应用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1. 辅助地质勘查:传统的地质勘查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资源,而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的地质信息,为地质勘查提供全面、及时的数据支持。
2. 精确定位矿产资源:遥感影像能够反映地表覆盖的特征,可以帮助矿产勘探人员准确定位矿床的位置、范围和赋存条件,提高勘探的成功率。
3. 监测地质灾害:遥感数据可以用于监测地质灾害的发生和演变过程,及时发现危险地质现象,为预防和减少地质灾害提供依据。
1. 综合分析:遥感地质解译要综合利用不同波段的遥感影像,结合地质资料和地球物理资料进行分析,确保解译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差异化识别:地质构造、岩性和矿产等地质要素在遥感影像上的表现形式各异,解译过程中要根据其特征进行差异化识别,以避免混淆和误判。
3. 实地验证:遥感地质解译的结果需要进行实地验证,通过地质勘查和取样分析等方法对解译结果进行验证,提高解译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1. 制定组织:遥感地质解译标准的制定应由相关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进行统一管理和协调,确保标准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2. 制定依据:遥感地质解译标准的制定应以国家地质勘查政策和规划为依据,结合遥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需求,确定解译目标和内容。
3. 制定内容:遥感地质解译标准应包括技术规范、数据要求、解译方法、质量控制和成果评定等内容,具体规定解译流程和标准操作步骤。
1. 指导实践:遥感地质解译标准可作为地质勘查工作者进行解译工作的指导手册,规范操作流程,提高解译效率和准确性。
2. 评价成果:遥感地质解译标准可作为解译成果评价的标准,评估解译质量和可靠性,保证解译成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如何进行遥感卫星数据解译和地貌分析—技术原理解析
如何进行遥感卫星数据解译和地貌分析—技术原理解析遥感卫星数据解译和地貌分析作为现代地理学研究中的重要工具和方法,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城市规划等领域。
本文将对遥感卫星数据解译和地貌分析的技术原理进行解析。
一、遥感卫星数据解译的原理遥感卫星通过搭载在卫星上的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的光、电磁波等信息,将其转化为可见的图像或数字数据。
遥感卫星数据解译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光谱解译原理不同物质对不同波段的光有不同程度的吸收和反射特性。
遥感卫星利用这一原理,通过测量地球表面不同射线下的反射率,可以判断地表覆盖的物质类型。
例如,植被对红外波段的反射率较高,水体对可见光波段的反射率较低。
2. 空间解译原理遥感卫星通过采集多个角度的观测数据来获得地表的三维信息。
借助地形高程数据和卫星的几何结构参数,可以对地表形貌进行立体解译和模拟。
这对地貌分析和地理信息系统的构建都具有重要意义。
3. 纹理解译原理地表纹理是地貌特征的重要表征,通过对遥感图像中的纹理特征进行解译,可以对地表的地貌类型和演化过程进行分析。
例如,河网纹理的密度和方向可以反映出地表水系的特征。
二、地貌分析的原理地貌分析是通过对遥感卫星数据的处理和解译,获取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和相关的地理信息。
其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形特征分析地形特征是地貌分析的基础。
通过对高程数据和遥感图像进行分析,可以获得地表的高度、坡度、坡向等地形参数。
这对于地貌分类、地质构造和地表水文的研究非常重要。
2. 地貌类型判别地貌类型是地表形态的重要属性。
通过对遥感图像中的地形纹理、植被分布、河流网络等特征进行解译,可以将地表分为不同的地貌类型,如山地、平原、河谷等。
这对于资源调查、环境评估和城市规划都具有指导意义。
3. 地貌演化过程模拟地貌是地球表面长期作用和变化的结果。
通过对遥感图像时序数据的分析和对比,可以模拟地表形态的演化过程。
例如,河流的侵蚀和沉积过程、风蚀的影响等。
地质遥感解译
地质遥感解译地质遥感解译是一种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地质信息的方法。
通过对地球表面的遥感数据进行解译分析,可以获取地质构造、岩性、矿产资源等重要信息,为地质勘探、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领域提供有力的支持。
一、地质构造解译地质构造解译是地质遥感解译的重要内容之一。
地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上的各种构造形态,如山脉、断层、褶皱等。
通过分析遥感影像中的地形、地貌特征,可以识别出地质构造的分布和特征。
例如,通过遥感影像中的山脉和断层线ament,可以推断出该区域存在地壳运动的活跃性,进而为地质灾害预警提供参考。
二、岩性解译岩性解译是地质遥感解译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岩性是指岩石的种类和组成。
通过分析遥感影像中的光谱特征和纹理信息,可以识别出不同岩性的分布情况。
例如,通过遥感影像中的颜色和纹理特征,可以区分出火山岩、花岗岩、石灰石等不同岩性的分布区域。
这对于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三、矿产资源解译矿产资源解译是地质遥感解译的重要应用之一。
矿产资源是指地球内部蕴藏的各种矿产物质,如金、银、铜等。
通过分析遥感影像中的光谱反射率和矿物成分,可以预测矿产资源的存在和分布。
例如,通过遥感影像中的特定光谱特征,可以识别出金矿、银矿等矿体的分布情况,为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四、地质灾害解译地质灾害解译是地质遥感解译的重要应用之一。
地质灾害是指地球表面上由地质因素引起的灾害事件,如地震、泥石流等。
通过分析遥感影像中的地形、植被覆盖情况和地下水位等信息,可以预测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
例如,通过遥感影像中的地形坡度和地下水位的变化,可以识别出可能发生泥石流的区域,为地质灾害的预警和防范提供重要的依据。
地质遥感解译在地质勘探、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分析遥感影像中的地质信息,可以更全面、准确地了解地球表面的地质情况,为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数据的不断更新,地质遥感解译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人类认识和利用地球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甬江流域遥感图像地貌解译
宁波大学答题纸(20 10 —20 11 学年第二学期)课号:112C12Y02 课程名称:现代地貌学改卷教师:杨晓平学号:096110114 姓名:徐珺得分:甬江流域遥感图像地貌解译——遥感数据来源:1998年(波段组合4、5、7)1.甬江流域甬江流域位于宁绍平原东部的三江平原地区,该地区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其东南面是天台山余脉所形成的象山丘陵,东面是天台山余脉形成的穿山半岛丘陵,两丘陵之间相隔了象山港;西面是天台山脉分支四明山脉所形成的断块山,同时余姚江北面是四明山脉的余脉翠屏山,由于余姚江的侵蚀,翠屏山与四明山之间形成了姚江谷地;其南面是天台山脉与四明山脉的交合地带,其北面是杭州湾,东北面是其入海口。
2.地势特征仔细观察可以发现:甬江流域内山水分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主要的山脉、盆地、河流和海港均呈北东方向延展。
四明山脉,主峰位于余姚市、奉化市的界点,向东北,山势逐渐降低,止于姚江谷地;天台山脉,主峰在宁波市、绍兴市与台州市的界点处,其山势向东北逐渐降低延伸经新昌、宁海、奉化三个县界;宁海、象山两县城,主峰称茶山,也是东北走向,构成了象山半岛的主体。
上述三列东北走向互相平行的四明山、天台山和茶山,与其东南的短直茶山之间形成了著名的象山港。
象山港总体呈东北方向延伸,其西南端深入内陆。
因此,总体上,甬江流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从西南向东北方向倾没..................................入海。
3.地貌特征根据大地构造、形态成因及区域性综合标志进行区划,甬江流域大致可分为三个区:东南部浙闽丘陵北端的浙东丘陵区(又称“基岩港湾丘陵区”、“低山丘陵港湾区”),.......................................中北部堆积平原区......(.“.构造侵蚀低山丘陵区.........”.).。
....浙西山地丘陵........,以及3.1西部构造侵蚀低山丘陵区。
如何进行土地利用调查中的遥感影像解译
如何进行土地利用调查中的遥感影像解译遥感影像解译在土地利用调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遥感影像的解译,我们可以获取大量的土地利用信息,为农业、城市规划、自然资源管理等领域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在进行土地利用调查时,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进行遥感影像解译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探讨如何进行土地利用调查中的遥感影像解译。
一、遥感影像解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遥感影像解译是指通过对遥感影像进行观察、分析和判读,提取并解释图像中的有关地物信息的过程。
遥感影像解译的基本原理是地物在遥感影像中表现出不同的光谱反射特征,根据这些特征可以对地物进行判别和分类。
常用的遥感影像解译方法包括目视解译、数字图像处理解译和计算机辅助解译等。
目视解译是指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和判读遥感影像中的地物信息。
这种方法具有直观性强、应用广泛等优点,但在解译效率和准确性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数字图像处理解译是指通过对遥感影像进行数字化处理,提取出影像中的特征信息,再进行分类和解释。
这种方法可以克服人眼观察的主观性和操作上的不足,提高解译效率和准确性。
计算机辅助解译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对遥感影像进行分析和处理,辅助解译人员进行地物分类和解译。
这种方法结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计算机的高效处理能力,具有很高的解译效率和准确性。
二、遥感影像解译的步骤和技巧在进行土地利用调查中的遥感影像解译前,需根据实际需要确定解译的区域和时间范围、选择合适的影像数据,并进行预处理。
常用的预处理方法包括大气校正、辐射校正、几何校正等,可提高影像的质量和解译的准确性。
遥感影像解译的步骤可以简要概括为:目标识别、特征提取、目标分类和解释。
目标识别是指通过直观观察和判断,找出遥感影像中的目标地物,将其与其他地物区分开来。
特征提取是指根据目标地物的不同光谱反射特征,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方法提取其特征信息,如光谱特征、形状特征、纹理特征等。
目标分类是指将目标地物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则进行分类,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类别或类型。
遥感地质解译方法及应用
遥感解译方法及应用
黑龙江省地质调查研究总院遥感中心
一、遥感的概念
近年来,一方面,由于空间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物理学等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遥感技术奠定了必要的技术基础,另一方面,由于人类生产活动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进军,遥感技术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因而使得遥感技术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十分重视的一项科学技术。 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特别是对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
四、遥感解译方法、标志及其综合应用
为了准确进行遥感地质解译,解译者首先应具备一定的地质、遥感知识;其次应对解译区的地质基础、构造格架、灾害地质、地形地貌和水文情况等要有粗略的了解。常用的解译分析方法有: (一)直判法 根据不同性质地质体在遥感图像上显示出的影像特征、规律所建立的遥感地质解译标志或影像单元,并在遥感图像上直接解译提取出构造、岩石等地质现象信息,实现地质体解译圈定与属性划分。
不言而喻,能通过地质、物探、化探多方信息去认识地质体,则是更为全面、可靠的。因此在遥感解译中,应充分收集利用已有地质、物探、化探等资料进行综合解译分析,有助于提高成果质量。地、物、化、遥多元信息的综合研究,在区域上常采用计算机多元信息迭加处理的方式来实现。通过空中、地面、地下三维空间信息的综合研究,将对地质体的空间展布和时间演化取得更好效果。 2.总体观察分析,也就是初步解译,了解区域的格架,对地层、岩石、构造、矿产、地貌等因素的内在联系看成一个整体,分析其标志的意义,由整体到局部进行逻辑性推理判断,区分异同。主要完成基础数据资料的收集、卫星影像图制作、遥感地质初步解译和野外地质踏勘四项工作,为专题遥感地质调查、区域遥感地质调查设计编写提供充分的遥感地质依据,对正确、合理部署野外调查工作起重要作用。
宁波遥感解译
宁波区域遥感解译宁波地处浙江省东部,甬江入海口处,是甬江流域重要城市之一。
宁波紧靠东海,东有舟山群岛,北临杭州湾,依托跨海大桥与嘉兴、上海相接,向西邻接绍兴,南部与三门湾、台州相交,位于东经120°55'到122°16',北纬28°51'到30°33'之间。
1.地貌特征宁波地处浙东低山丘陵区东北部,整体成箕形地势,南西向北东倾斜,海岸曲折,港湾纵深。
宁波市境内平原面积占陆域面积的二分之一,主要分布在中部、北部和海湾两岸,基底形成于侏罗纪,白垩纪末期。
主要为海陆交互沉积,土质一壤土和淤泥质土壤,地面高程2.2~10米不等,河网率高。
按地貌成因分为堆积平原和剥蚀平原。
相比剥蚀平原,堆积平原面积大,地势低,有第四季系沉积,如宁波平原、三杯平原、余姚平原、港湾小平原。
剥蚀平原处于风化剥蚀台地,无第四季系沉积,如丁家畈平原和道士桥平原。
宁波区域主要山脉是天台山和四明山两只。
天台山为东北-西南走向,西南连仙霞岭,东北遥接舟山群岛,是曹娥江与甬江的分水岭。
主峰华顶山在天台县东北,海拔1098米公尺,主要是由花岗岩构成。
四明山是天台山脉的支脉,山平均海拔在700米左右,在宁波境内自北向南穿过余姚、鄞州和奉化。
2.地质构造宁波是甬江、奉化江及姚江交汇地段,现代地貌主要是白垩纪时期开始的地壳运动的结果,地壳运动主要是地槽、地台和陆缘三个阶段。
陆缘阶段以大规模火山活动为主,大面积中生代火山岩发育。
地质构造表现为断块运动、造盆活动所形成断裂、盆地构造。
一般断裂有北东向、北北东向、东西向、北西向和南北向五种。
以北东向、北北东向、东西向断裂为主,前两者出现频率高,长度达,后者出现频率高,长度小。
主要为北北东向、东西向两构造体系。
前者在宁波东部,后者于中、北部。
2.1断裂构造:较发育,规模较大。
波及较深的大断裂、深断裂,经境内有六条:西部余姚至丽水深断裂,位于余姚城区以西,走向北东10°至20°,向北潜没杭州湾水域,南经马渚延伸至上虞,境内长近40公里。
遥感图像解译 实验报告
遥感图像解译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遥感图像解译技术,对不同区域的地物进行分类和识别,实现对遥感图像的解读和分析。
2. 实验原理遥感图像解译是利用遥感图像获取的信息,通过对图像进行分析和解读,对图像中的地物进行分类和识别的过程。
其主要依靠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模式识别和人工智能等方法。
本实验采用的遥感图像为航拍图像,航拍图像分辨率高,能够提供更为详细的地物信息。
在图像预处理阶段,首先对图像进行镶边去除、几何校正和辐射校正等预处理工作,以消除图像中的各种干扰因素。
在图像解译阶段,首先进行目标选择,选取感兴趣的区域进行进一步分析。
然后进行目标分类,将不同的地物进行分类和识别,可以根据地物的不同光谱特征和纹理信息进行分类。
本实验使用的图像解译方法主要包括:- 监督分类方法:通过对已知类别地物进行样本点选择,从而建立分类器进行分类。
- 非监督分类方法:根据像元的统计学特征,将图像中的地物进行聚类,从而实现地物分类。
- 物体识别方法:基于物体的形态、纹理等特征,通过模式识别方法进行识别。
3. 实验步骤3.1 数据准备本实验使用的航拍图像是一幅城市区域的遥感图像,分辨率为1米。
图像中包含了建筑物、道路、植被等多种地物。
3.2 图像预处理首先对图像进行镶边去除,去除图像四周的无效边缘信息。
然后进行图像的几何校正和辐射校正,以消除图像中的几何畸变和辐射差异。
3.3 目标选择选取感兴趣的区域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根据图像中的特定区域选择建筑物、道路、植被等不同类别的地物。
3.4 目标分类对选取的目标进行分类和识别。
首先使用监督分类方法,选择已知类别地物进行样本点选择,并建立分类器。
然后使用非监督分类方法,对图像中的地物进行聚类分类。
最后使用物体识别方法,对地物进行形状和纹理等特征的识别。
3.5 结果分析分析实验得到的分类结果,评估分类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通过对分类结果的比较和分析,得出对地物的解释和发现。
4. 实验结果经过实验的数据处理和图像解译,得到了图像中各个地物类别的分类结果。
遥感目视解译的方法与基本步骤
遥感目视解译的方法与基本步骤遥感目视解译是遥感技术应用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它是通过遥感图像处理软件或平台,对遥感影像进行人机交互式的分析解释,以提取和解译地表信息的过程。
下面是遥感目视解译的方法与基本步骤:1.了解遥感平台与遥感波段在进行遥感目视解译前,需要了解所使用的遥感平台和遥感波段。
不同的遥感平台和波段具有不同的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等特点,因此需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遥感平台和波段。
2.确定解译标志解译标志是指遥感影像中能够反映地物特征的影像特征,如颜色、纹理、形状等。
在确定解译标志时,需要了解不同地物的光谱特征和空间特征,以及它们在影像中的表现形式,从而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物作为解译标志。
3.制作解译样本解译样本是指用于训练解译人员的样例数据集,通常由专业人员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物区域制作而成。
解译样本应该包含各种地物的影像特征,并能够反映地物的空间分布和属性信息。
4.训练解译人员解译人员需要进行专业的培训,以熟悉遥感影像的特性和解译标志,并掌握目视解译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通常可以通过对解译样本进行训练和练习,提高解译人员的解译能力和精度。
5.进行目视解译在准备工作完成后,可以开始进行目视解译。
目视解译需要借助专业的图像处理软件或平台进行,通常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进行。
在目视解译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重细节:目视解译需要关注影像中的细节信息,如颜色、纹理、形状等,以便准确地识别和解译地物。
(2)综合考虑:目视解译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光谱特征、空间特征、上下文信息等,以得出准确的解译结果。
(3)交互式操作:目视解译通常采用人机交互的方式进行,解译人员可以通过软件或平台进行交互式操作,如放大、缩小、旋转等,以更好地观察和分析影像。
6.进行精度评估与修正在完成目视解译后,需要进行精度评估与修正。
精度评估可以通过比较目视解译结果与实际地物信息进行,如使用实地调查、GPS测量等方法获取实际地物信息。
遥感图像解译方法与技巧
遥感图像解译方法与技巧遥感图像解译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上的各种地物和地貌。
通过解译遥感图像,我们可以获取大量的地理信息,包括土地利用、植被分布、水文特征等等。
本文将探讨一些遥感图像解译的方法和技巧。
1. 影像预处理在开始解译之前,先要进行影像预处理。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去除图像中的噪声和杂质,使图像更清晰、更易于解读。
常见的影像预处理方法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和大气校正等。
辐射校正是将图像的灰度值转换为辐射亮度值,几何校正是调整图像的几何形状和尺寸,大气校正是消除大气干扰对图像的影响。
2. 影像增强影像增强是将图像的视觉质量提高,以增强图像中感兴趣目标的可见性。
常用的影像增强方法包括直方图均衡化、滤波和波段合成等。
直方图均衡化是通过重新分布图像的灰度值,使得图像中的灰度级更加均匀,从而增强图像的对比度。
滤波是通过对图像进行平滑或锐化处理,以增强图像中的细节。
波段合成是将不同波段的图像合成为一个图像,可以显示更多的地物信息。
3. 特征提取在解译遥感图像时,我们需要从图像中提取有用的特征,以便进行目标识别和分类。
常用的特征提取方法包括阈值分割、边缘检测和纹理分析等。
阈值分割是将图像分为不同的类别,可以用于目标的提取和分割。
边缘检测是检测图像中的边缘特征,可以用于提取目标的边界。
纹理分析是分析图像中的纹理特征,可以用于识别不同的地物类型。
4. 目标识别与分类目标识别与分类是解译遥感图像的核心内容。
通过目标识别与分类,我们可以将图像中的地物进行分类,并将其与相应的地物类型进行匹配。
常见的目标识别与分类方法包括像元级分类、物体级分类和基于机器学习的分类等。
像元级分类是将图像中的每个像元与其对应的地物类型进行匹配,以获取整个图像的分类结果。
物体级分类是将图像中的连续像元组成的对象进行分类,以获取更精确的地物分类结果。
基于机器学习的分类是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来训练分类模型,根据模型对图像中的地物进行分类。
地质遥感分析方法-地貌遥感解译
二、坡地貌解译
• 坡地地貌可分为坡地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 坡地侵蚀地貌以风化剥蚀作用为主,重力作 用为辅而形成;
• 堆积地貌以面状流水的堆积作用为主,股状 水流作用为辅。
• 坡地侵蚀地貌的图像标志是基于岩石类型 和坡面地形特征而构成的,主要有色调、 形态、影纹图案、景观4种基本类型;
宽浅,形成流路不定的辫状交织河道、河 床内支岔繁多,发育自然堤、古河道、决 口扇微地貌单元。
• 松花江游荡型河谷的卫星图像,图中密集 分布有牛轭湖、迂回扇、自然堤微地貌单 元,河水流路不定,支岔河道极为发育。
四、冰川地貌解译
1、中等尺度下的冰川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现代冰川在影像上呈现雪白明亮的色调,
远 安 地 堑 黄陵背斜
• 构造地貌、岩石地貌、海岸地貌。
• 特殊岩石类型控制的地貌,如黄土地貌、 岩溶地貌、丹霞地貌等;
• 特殊气候带控制的地貌,如冰川-冻土地貌、 雅丹地貌,沙漠地貌等;
• 特殊地质作用控制的地貌,如火山地貌, 陨石坑地貌,河口三角洲地貌等。
一、大型构造地貌解译
构造地貌是由地壳运动直接形成的或受地质构造控 制而形成的地貌类型。大型构造地貌是指在大地构 造作用控制下形成的高原、平原、盆地、山地、丘 陵五种类型;
表面光滑易于辨认,其分布范围易于勾绘, 覆盖面积和储量易于计算,结合地形图对雪 线高度也易于确定。
2、大比例尺遥感影像上的地貌类型
冰川地貌的形态,如冰舌、冰裂隙、冰碛物 等。常见的冰川侵蚀地貌有冰斗、刃脊、角 峰、冰川槽谷、悬谷。
冰川堆积地貌:基碛地形(冰碛丘陵、古 丘)、终碛堤、侧碛堤
冰面湖和冰川湖等都有明显的形态特征,它 们不仅定向展布,且在影像上呈现深黑色调, 与浅白色冰川形成鲜明的对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波大学答题纸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课号:课程名称:地貌学原理改卷教师:
学号:********* 姓名:饮水鱼得分:
宁波区域地貌遥感解译
——遥感数据来源:2009.9.18(波段组合:4、5、7)1.区域位置
宁波市位于我国海岸线中段,东经12055'到12216',北纬2851'到3033'。
在浙江省东部,甬江入海口处,是甬江流域重要的城市之一。
宁波东临东海,东部有舟山群岛,北临杭州湾,通过杭州湾跨海大桥连接嘉兴与上海,西邻绍兴市,南部与台州市相交。
2.地势与地貌
宁波市的地势与我国的地势相吻合,西南高,东北低,自西南向东北方向倾没入海。
地貌分为山地、丘陵、台地、盆地和平原。
西南浙东低山丘陵区,有西南-东北走向的四明山脉。
发源于天台,主峰位于余姚市与奉化市的交界处,止于姚江盆地。
天台山支脉,由宁海西南入境,山势由西南向东北方向逐渐降低,并延伸经新昌县、宁海县和奉化市。
主峰位于宁波市、绍兴市和台州市的交界处。
东北部和中部为甬江流域平原,由宁波平原、三北平原和余姚堆积平原组成。
地势比较平坦。
包括慈溪、镇海、江北、海曙、江东、余姚和奉化的北部、鄞州中部和北仑西部。
市区海拔为4~5.8m,郊区海拔为3.6~4m。
天台山余脉形成的象山丘陵和穿山半岛丘陵之间隔着象山港。
翠屏山和四明山之间有姚江谷底地。
由四明山和天台山断块山地构成的浙西山地丘陵包括宁海、奉化、鄞州西部和余姚南部。
3.主要水系
宁波的主要河流有甬江、余姚江和奉化江。
甬江由发源于四明山东麓秀山尖的奉化江和发源于上虞境内四明山的姚江于宁波市区的三江口汇集而成。
流向东偏北,在镇海招宝山汇入东海。
甬江全长130.96千米,流域面积4572.00平方千米,是浙江省的七大水系之一,也是宁波的母亲河。
姚江发源于四明山夏家岭,全长105.00千米,流域面积1934.00平方千米。
姚江流域主要支流有高桥江、四塘横江、五塘横江、临周江、大沽塘江、青山港、长泠江、马诸中河、东江、中江、西江、慈江等。
奉化江发源于四明山的秀山尖,干流长98.00千米,流域面积2223.00平方千米。
有剡江、县江、东江和鄞江四大支流。
奉化江流经奉化、鄞州区、海曙区和江东区。
甬江、余姚江和奉化江形成一个大型的Y字型,通过遥感图像可以明显的看到余姚江和奉化江的弯曲程度远远大于甬江的弯曲程度。
弯曲的河流又分为两种:山区弯曲型(深切曲流)和平原弯曲型(自由曲流)。
山区弯曲型河流的发育方向往往是由断裂方向决定的。
余姚江的发育方向大致为由西北向东南,这可能是余姚至镇海浦大断裂所造成的。
余姚至镇海浦大断裂,西段为余姚湖山,东经镇海延向舟山市普陀。
奉化江的发育方向大致为有西南向东北。
镇海至温州大断裂,在镇海东侧向北潜入灰鳖洋水域,南经鄞县横溪。
宁海岔路延向临海,于象山港北东向港湾至峡山附近突折北北东向。
平原弯曲型河流(自由曲流)又叫迂回曲流,它常形成在地壳下沉的宽广的冲积平原地区,河谷宽阔,河床不受河谷的约束,能较自由的迂回摆动。
而甬江正发育于宁波平原上。
4.地层岩性
宁波境内地层,以中生界侏罗系上统陆相火山岩系,白垩系火山沉积岩系为主。
平原、沿海地区覆盖新生界第四系滨海、河流冲击岩系。
主要成因类型有河流相、河湖相和海相等,从老到新是由一套陆相堆积--海陆交替堆积--海相堆积地层组成。
宁波地区岩石主要为火山岩,侵入岩,极少的变质岩。
火山岩:晚侏罗世后,燕山期、喜马拉雅期两次火山活动旋回形成火山岩,境内分布广。
侵入岩:也在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形成,分布不广,多系岩枝、岩株产出。
燕山早期侵入岩分布在镇海澥浦,岩性为混合花岗岩。
变质岩:岀露前震旦系陈蔡群,分不少,在余姚湖山、镇海区横溪、河头、慈溪等地。
古生界盖层不发育。
前古生界前震旦系浅深变质碎屑岩,新生界第三系上新统熔岩,零星出露。
出露地层自老至新为:前震旦系:出露于余姚湖山及慈溪赵家、相公殿一带。
面积12平方公里。
余姚湖山为一套深变质副变质岩系上部,黑云母石英片岩。
慈溪赵家、相公殿一带,含矽线石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矽线二长片麻岩。
侏罗系:出露面积3880平方公里。
其中上统分布范围广泛,面积3860平方公里;下统出露甚少,仅20平方公里左右。
自下而上出露甚少,仅20平方公里左右。
5.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表现为断块运动、造盆活动所形成断裂、盆地构造。
一般断裂有NE、NNE、EW、NW和NS五种。
以NE、NNE、EW断裂为主,NE、NNE出现频率高,长度大,在宁波东部。
EW出现频率低,长度小。
位于宁波中部和北部。
5.1断裂构造:较发育,规模较大。
波及较深的大断裂、深断裂,经境内有六条:
(1)西部余姚至丽水深断裂,位于余姚城区以西,走向北东10°至20°,向北潜没杭州湾水域,南经马渚延伸至上虞,境内长近40公里。
直接控制了早白垩世断陷盆地的形成与发育。
(2)东部镇海至温州大断裂,镇海东侧向北潜入灰鳖洋水域,南经鄞县横溪。
宁海岔路延向临海,走向北东20°至30°,境内长100余公里。
控制宁波、宁海白垩系盆地形成与发育,宁海深畈一带出现陡崖深谷,于象山港北东向港湾至峡山附近突折北北东向,并在南溪温泉出露。
(3)南部奉化至鹤溪大断裂,处于以上两条断裂构造间,奉化向北于宁波盆地南缘奉化白杜一带,汇合镇海至温州大断裂,南沿奉化、宁海边界,经马岙延向天台,走向北东50°,境内长50公里。
(4)中部北西向大断裂两条:A.三门湾至嵊县大断裂,经宁海铜岭祝、奉化董李入嵊县。
境内长40公里。
B.奉化至上虞大断裂,东经莼湖潜入象山港,西北延向余姚梁弄入上虞,境内长70公里。
(5)北部余姚至镇海浦大断裂,西端余姚湖山,东经镇海延向舟山市普陀,横亘东西,走向85°至95°,境内长70余公里,行迹明显。
对第四纪地层的沉积有显著的影响。
5.2盆地构造
宁波盆地是一个早白垩世断陷式构造盆地,南界起于奉化县城之南,北部与灰鳖洋相接,总体呈北北东走向,陆地面积约1070平方公里,下白垩统地层主要分布于盆地西南部的溪口至鄞江镇一代;被第四系掩盖地区为下白垩统上部及上白垩统红色陆相沉积碎屑岩夹玄武岩类地层,总厚度达3500米左右。
盆地中形成一个北东向向斜构造,是一个西北翼宽阔,东南翼狭窄的不对称向斜。
不同展布方向和不同切割深度的断裂相互交织,形成了本区特有的网格状构造格局,并控制了区内的地质作用和地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