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 第四单元 第二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稳定性、信息传递
(4)稳定性的内容 ①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即抵抗力稳定性。 ②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即恢复力稳定性。
2.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 (1)含义:当生态系统某一成分发生变化的时候,它必然会引 起其他成分出现一系列的相应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影响 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现象。其中包括正反馈和负反馈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
光、声、温度、 无机环境、 湿度、电磁等 生物
化学 信息
生物碱、有机酸等代 谢产物,性外激素等
生物
行为 信息
动物的特殊行为特征 动物
信息传递的一般过程 信源(信息产生)→信道(信息传输)→信宿(信息接收)
长鼻蝙蝠靠发送超声波, 折回后, 再接受来探路
美洲猎豹用撒尿标记自己的领地
2.信息传递在生态 系统中的作用
恢复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
1、各营养级的生物个体小,数量多, 繁殖快。 2、生物种类较少,物种扩张受到的 制约小。 3、各营养级生物能以休眠方式渡过不利 时期或产生适应新环境的新类型。
恢复力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特征:
1、各营养级的生物个体小,数量多,繁殖快。 生物种类较少,物种扩张受到的制约较小。
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合作探究】 资料4
当雪兔数量减少时,这种营养缺乏状况 就会直接影响猞猁的生存。猞猁数量的减 少,也就是雪兔的天敌减少,又促进雪兔 数量的回升……循环往复就形成了周期性 的数量变化。
作用: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答案:D
考点2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稳定性的形成:生态系统发展到成熟阶段,生产者、消费 者和分解者三大类群齐全,能量输入保持相对稳定,物质的 输入和输出相对稳定。 (2)稳定性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稳定性的表现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教学课件之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教学课件[目标要求]1.概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过程。
2.理解生物富集的成因和危害。
3.简述生态系统信息的种类及信息传递的作用。
4.概述生态平衡的概念、特征及调节机制。
5.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信息的概念:指日常生活中,可以传播的消息、情报、指令、数据与信号等。
2.信息的种类、特点、来源及实例(连线)教材中的隐性知识据图分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模型:(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于生物和非生物环境。
(2)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范围不包括(填“包括”或“不包括”)细胞之间的传递。
(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既存在于同种生物之内,也发生在不同生物之间。
信息传递的方向一般是双向的。
3.信息传递过程4.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5.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
如利用模拟的动物信息吸引大量的传粉动物,就可以提高果树的传粉效率和结实率。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如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6.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关系(1)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2)能量流动是单向的,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 ×)(3)当食草动物看到青草明显减少时,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功能( √)(4)羊和草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5)通过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防治有害动物,也可以提高农畜产品的产量( √)(6)利用性外激素诱杀害虫属于化学防治( ×)源于选择性必修2 P71“正文”(1)狼能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捕食后者,兔同样也能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这说明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2)昆虫分泌性外激素引诱异性,说明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一、物质循环1. 概念(1)物质: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如C 、H 、O 、N 、P 、S 等。
(物质循环的对象不是化合物;其中伴随着复杂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并不是单纯的物质移动)(2)循环范围: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
(是在生物圈,而不是具体的某一生态系统)(3)循环特点:具有全球性;往复循环,重复利用 2.碳循环过程(1)碳循环及存在形式: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以CO 2形式循环。
②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形式传递。
③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 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
(2)碳出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②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实质是呼吸作用)化学燃料的燃烧(3)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①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产生大量CO 2。
②植被破坏,降低了对大气中CO 2的调节能力。
3.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以碳循环为例)全球性、循环性4、巧辨图形判断参与碳循环的四种成分(1).图1——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A 和B 应为生产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能写“无机环境”,也不能写“生物类别”,再根据A →D ,确定D 为分解者,剩下C 为消费者。
(2).图2——根据A 与C 之间是双向箭头判断:A 和C 一个是生产者,一个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根据A 、B 、D 的碳都流向E ,可进一步判断:A 是生产者,B 是初级消费者,C 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 是次级消费者,E 是分解者。
(3).图3——首先找出相互之间具有双向箭头的两个成分,即A 和E ,一个为生产者,一个是大气中的CO 2库。
又因为其他各个成分都有箭头指向A ,所以A 为大气中的CO 2库,E 为生产者。
然后观察剩余的几个成分,其中其他生物部分的箭头都指向C ,所以C 是分解者,剩余的B 、D 、F 则为消费者。
最新4.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课件(二)(人教版必修三)PPT课件
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
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负反馈调节
B.早期属于负反馈调节,后期属于正反馈调节
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调节
D.早期、后期均属于正反馈调节
解析:负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系列变化抑制或
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发生的变化,题干中所述的早期符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区别
实质 核心
保持自身结构功能相 恢复自身结构功、恢复原状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①一般呈相反关系,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
复力稳定性差,反之亦然
②二者是同时存在于同一生态系统中的两种截然不同
联 的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合负反馈调节的机制。正反馈调节是指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一
系列变化促进或加强最初所发生的变化,题干中所述的后期属于正 反馈调节。 答案:B
第一章 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正数与负数:
对于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我们规定其中一个量为正,则与其相反意义 的 量则为负.小学所学的数统称为正数,在其前面加上负号"-"的数为负数.
3.正反馈与负反馈调节辨析 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包括正反馈调节
和负反馈调节。 (1)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达到并保持平
衡和稳态。 实例:如右图甲所示的森林中的食虫鸟
和害虫的数量变化。 (2)正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远离平衡状态。 若一个湖泊受到了污染,鱼类的数量就会因
图甲
为死亡而减少,鱼体死亡腐烂后又会进一步加重
系 如图所示:
2.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教学课件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教学课件[目标要求] 1.概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过程。
2.理解生物富集的成因和危害。
3.简述生态系统信息的种类及信息传递的作用。
4.概述生态平衡的概念、特征及调节机制。
5.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考点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平衡(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1)类型(2)联系:二者一般呈负相关,如图所示,a为抵抗力稳定性,b为恢复力稳定性。
注意特例:冻原、沙漠等生态系统的两种稳定性都比较低。
(3)影响因素3.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给予相应的物质、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4.设计和制作生态缸(1)观察稳定性,可通过观察动物、植物的生活情况、水质变化、基质变化等判断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由于生态缸极为简单,自我调节能力极差,抵抗力稳定性极低,其稳定性易被破坏。
因此,生态缸内的生物只能保持一定时间的活性。
(1)生态平衡并不是指生态系统一成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平衡( √)(2)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 √)(3)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4)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的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 ×)(5)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 √)(6)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很低,则恢复力稳定性就一定很高( ×)(7)河流轻度污染后的净化恢复及火灾后草原的恢复均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下图表示受到干扰后,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图,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y表示受到干扰时偏离正常范围的大小,偏离的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抵抗力稳定性越强;热带雨林的y值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草原。
必修3 第2单元 第4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其稳定性和生态保护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来源
太阳能
生态系统
生物或无机环境
区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循环流动、反复利用 往往是双向的
别
生物之间,生物
范围 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 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
与无机环境之间
必修三 稳态与调节
高考一轮总复习 • 生物 • 人教版
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 区
返回导航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以碳循环为例)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联系
①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②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
③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
图示
必修三 稳态与调节
高考一轮总复习 • 生物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
正确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四个关键点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生态系统”并不是一般的生态系 统,而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因此物质循环具有全球 性。 (2)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物质”并不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 合物,而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如C、H、O、N、P、S等。
必修三 稳态与调节
高考一轮总复习 • 生物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3)碳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传递并不都是双向的,只有生产者与无 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各成分间的传递均是单向的。
(4)重金属和DDT等农药的生物富集:生物富集问题与能量流动相 反,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而农药或重金属在食物链中则存在 “生物富集作用”,即营养级越高,该物质浓度越高。
用。 (3) 碳 返 回 无 机 环 境 的 途 径 : __生__产__者__、__消__费__者__的__呼__吸__作__用___ ;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 整理
()
A.图 1 中的丁是生态系统中的主要成分 B.在因捕食关系建立的食物链中,能量最少的是图 1 中的乙所
处的营养级 C.人体内氧气浓度最高的是图 2 中的乙 D.人体产生过敏反应时,图 2 中的甲增加导致组织水肿
答案:D
5.(2015·海南高考)回答下列关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问题:
返回
(1)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的作用。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 角 度 分 析 , 这 种 作 用 所 具 有 的 价 值 属 于间__接__(也_ 叫生态功__能_)( 填 “ 间 接”或“潜在”)价值。 (2)某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如图所示。图中 A 是一种气体,B、 C、D、E 和 F 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
返回
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 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内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原因: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4、基础:负反馈调节
返回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实例:
河流 轻度污染
河流的轻微污染
物理沉降 化学分解 微生物的分解
③特点: 生物种类越多 营养结构越复杂 (物种丰富度越大)
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自动调节 能力越强
返回
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2、恢复力稳定性
①概念: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 到原状的能力。 “受到破坏,恢复原状”
②实例: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③特点: 生物种类越少 营养结构越简单 (物种丰富度越小)
() A.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 B.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C.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完成生态系统碳循环 D.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高考生物一轮教师用书 第4单元 第2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二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教材知识问题化梳理]一、物质循环1(2)过程:图中①光合作用;②呼吸作用;③摄食;④呼吸作用;⑤燃烧;⑥分解作用。
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信息的种类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
(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效果自评组合式设计]一、在小题集训中洞悉命题视角1.(2010·全国卷ⅠT5)右图是一个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B.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D.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答案:C2.(2008·广东卷T1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答案:D3.(2009·福建卷T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答案:D二、在回顾教材图表中强化学科能力据莴苣种子萌发率与光的波长的关系曲线回答问题。
(1)光属于生态系统中信息的哪种类型? 答案:物理信息。
(2)光的波长影响莴苣种子萌发率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什么功能? 答案:影响生命活动。
第2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及稳定性
信息传递及稳定性
一、物质循环 1.概念:无机环境 生物圈 2.范围:整个__________
全球性 : 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3.特点 的存在形式 : 二氧化碳和碳 酸盐 4.碳循环 ②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 : 有机物 ③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形式 : 氧化碳 二
3.大气中CO2的主要来源
易错提示碳循环图解中,大气中的CO2通过生产
者的固定进入生物群落,生产者的呼吸作用可向大气中释放CO2,因此
双向箭头指向CO2库和生产者。生产者、消费者的遗体、遗物可被 分解者分解,因此有较多箭头指向的是分解者。据此可区分生产者、 消费者、分解者、CO2库。
【例1】 右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即时训练5雌蚕蛾能释放一种性引诱剂,
可以把3 km以外的雄蚕蛾吸引过来。虽然每只雌蚕蛾所释放的性引 诱剂的数量不足0.01 mg,但雄蚕蛾仍能对其作出反应。有趣的是雄
蚕蛾对密封在玻璃瓶中的雌蚕蛾虽然看得见,但却无动于衷。下列相
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使雄蚕蛾作出反应的性引诱剂属于化学信息 B.体现了信息的传递有益于种群的繁衍 C.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都是由生物产生的 D.说明性引诱剂具有高效性
答案:C 解析:C图中,种群数量在受到干扰后开始波动最小,随后又在一定的 数量范围内保持动态平衡,说明其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考点一
碳循环
1.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途径) 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 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O2;碳元素 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 物。
2016届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第四单元 第二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3
(3)温室效应的产生原因:
①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产生大量 CO2。 ②植被破坏,降低了对大气中 CO2 的调节能力。
[易误提醒]
正确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四个关键点
(1)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所说的 “ 生态系统 ” 并不是一 般的生态系统,而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因 此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
(2)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所说的 “ 物质 ” 并不是指组成 生物体的化合物,而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如 C、H、 O、N、P、S 等。
(3)碳在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传递并不都是双向的, 只有生 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各成分间的传递均 是单向的。
(4)重金属和 DDT 等农药的生物富集:生物富集问题与能 量流动相反,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逐级递减,而农药或重金属 在食物链中则存在“生物富集作用”,即营养级越高,该物质 浓度越高。
2.判断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叙述的正误
(1)光合作用推动碳循环过程,促进了生物群落中的能量循环 (2013· 天津卷 T3A)( × )
(2)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 CO2 的形式进行 [2010· 海南卷 T23(1)]( √ )
(3)植物可通过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参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2010· 全国卷ⅡT3D)( √ )
考点二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与稳定性
[必备知能]
1.生态系统三大功能的比较
项目 区别 来源 途径 特点 范围 联 系
能量 单向流动, 太阳能 食物链 流动 逐级递减 或食物 物质 生态 反复出现, 网 循环 系统 循环流动 生物或 信息 无机环 传递 境 多种
食物链各营养 共同把生态 级生物间 系统各组分 群落与无机环 联系成一个 境之间 统一整体, 发生生理或 生物与生物之 并调节生态 行为的变化 间或生物与环 系统的稳定 性 (单向或双向) 境之间
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精品课件:必修3 第4单元 第2讲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主干知识· 自主联通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结束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以碳循环为例)
图示
主干知识· 自主联通
重点知识· 探究学通
难点知识· 讲练贯通
强化提能集训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结束
[题点全练]
1.(2017· 邯郸模拟)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 错误的是 ( )
结束
(4)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传递只有 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是双向的, 而其他各成分之 间均是单向的。
(5)物质循环的概念中所指的物质主要是组成 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主干知识· 自主联通
重点知识· 探究学通
难点知识· 讲练贯通
强化提能集训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结束
2.判断信息种类的两种方法
结束
[系统认知]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项目 区 别 形式 特点
能量流动 太阳能→化学能→热能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物质循环(以碳循环为例)
全球性、循环性
范围
联系
生态系统各营养级 生物圈(全球性)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①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 的合成和分解 ②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 ③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
(2)大气中 CO2 的来源有三个: 一是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二是 动植物的细胞呼吸;三是化学燃料的燃烧。
(3)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 (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自养型微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
主干知识· 自主联通 重点知识· 探究学通 难点知识· 讲练贯通 强化提能集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3 第四单元第二讲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信息传递与稳定性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信息传递应用在农业生产中,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以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B.任何生命形式,如果没有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环境C.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属于行为信息D.在任何生态系统中,能量、物质和信息三者之间的关系都是密不可分的2.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该生态系统()①处于大量物种更替的过渡阶段②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③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④有比较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⑤能量的收支随气候周期性变化⑥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⑦生产者数量大于消费者和分解者数量A.①②③④⑥B.②③④⑤⑥C.②③④⑥⑦D.①②③④⑤⑥⑦3.环境问题是全世界人民密切关注的问题,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模式越来越成为促进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经济模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致使大气中的CO2急剧增加B.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方式只能是植物的光合作用C.生物群落中的碳元素进入大气的方式只能是微生物的分解作用D.大力植树造林是缓解温室效应的唯一方法4.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小生态瓶,要想较长时间保持稳态,一定做到的是()①要有稳定的能量来源②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数量要搭配合理③植物的光合作用能满足动物对氧气和养料的需要④动物产生的CO2能够满足植物进行光合作用⑤瓶底应放一些鹅卵石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5.2011年3月初,云南发生严重火灾,据气象专家介绍:此次火灾的发生与丽江长期持续干燥的天气有关。
这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一种表现。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全球气候变暖的直接原因是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造成的温室效应B.此次森林大火可能导致局部气候的变化C.大火过后森林的恢复过程将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D.本次大火对当地的生物多样性没有影响6.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甲、乙和丙、丁、戊所对应方框各代表一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甲、乙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戊不一定是微生物C.图中存在竞争关系的只有乙2和丙2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7.根据下图所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进行的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参与①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B.②过程增强后①过程随之增强故不能通过增强②减少大气中CO2C.生物群落内部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含碳的有机物D.人类减少对③的依赖是当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8.图为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模式图,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D.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9.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相对数量的变化情况。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两个种群间的能量流动方向是乙→甲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两个种群相对数量的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两个种群相对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10.下图是一个人工农业生态系统模式图(大棚温度、CO2浓度等可适当控制)。
据图分析,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A.此生态系统能够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B.此生态系统能够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C.此生态系统能够提高能量的利用率D.玻璃大棚内能够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二、非选择题(共50分)11.下图1是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2为某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甲代表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B代表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
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第二营养级的生物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则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________价值。
(2)图2中农作物所积累的有机物中能量的去向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分析,该生态农业较好地实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要提高该农业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依据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关系,应科学增加农田中的________。
(4)图2中属于图1中丙代表的生物有________。
12.下图甲为一个长期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示意图;表乙是对图甲中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的能量流动情况调查结果;图丙是该生态系统中人类对物质与能量的利用情况部分示意图。
请据图回答问题:(单位:×102 kJ·m-2·a-1)乙(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来源有三个,分别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图甲中的“→”仅表示二氧化碳的流动方向,则不会存在的过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图甲表示碳循环示意图,则D指的是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①过程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乙中的Pg表示同化作用固定的总能量,Pn表示生物体内储存的能量,则R表示的生物学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平方米每年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丙表示人类在草原上放养牲畜的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关系。
13.(16分)蜜蜂是一种群居的益虫,蜜蜂的筑巢、采粉酿蜜等行为以及“语言”等都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1)蜜蜂中的侦查蜂可在发现蜜源后,回到蜂窝内通过特殊的“语言”传达给其他同伴,如果侦查蜂跳“圆形舞”,则表明蜜源的距离很近,一般在百米之内。
这种信息是________________。
(2)蜜蜂可以从很多植物的花朵上采集花粉,同时也为这些植物传粉,这种关系在生态学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生态系统的功能看,信息传递可以__________,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蜜蜂是如何发现蜜源的,我们可以进行模拟探究实验。
有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究,所用的实验材料有蜜蜂100只,1枝作为常见蜜源的黄色5瓣花儿,白纸,剪刀,染料,无色且与蜜源味道相同的制剂。
①第1、2组实验传递的信息分别属于____________。
②第2组的“模拟花”在味道、颜色和外形上的要求是怎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如果将三组“模拟花”摆在蜂箱周围同时进行实验时,写出两条应该注意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每组实验测量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大气中CO2过多与碳循环失衡有关。
2010年坎昆世界气候大会上低碳生活再次获得普遍认同。
据下图判断不.正确的是()A.增加自养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CO2含量B.大气中CO2的增加主要与异养生物②的数量增加有关C.该生态系统中的所有自养生物与所有异养生物共同构成了生物群落D.该图能表示物质循环过程,不能准确表示能量流动方向15.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建立人工湿地公园是解决城市水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下图是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的示意图。
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要大于该系统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B.挺水植物芦苇在湿地边沿随地势高低分布不同,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绿藻、黑藻可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物,并用于自身的光合作用D.人工湿地净化污水时,体现了该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详解答案一、选择题1.解析: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能够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对有害生物进行控制等;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属于化学信息,而不是行为信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功能,它们共同把生态系统的各个组分联系成一个统一整体。
答案:C2.解析: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物种更替较少,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B3.解析: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导致化学燃料大量燃烧,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因此减缓温室效应的重要方法是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
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都能够固定大气中的CO2。
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都能释放CO2。
答案:A4.解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要有能量来源,生物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符合能量流动规律;四种成分具备,瓶底放鹅卵石并不是维持稳定的必要条件。
答案:B5.解析: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较强,恢复力稳定性比较弱,火灾过后森林的恢复过程将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本次大火会影响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答案:D6.解析:由图可知,甲为生产者,乙和丙是消费者,戊是分解者,丁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群落包含该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戊是分解者,有些动物如蚯蚓也是分解者;图中乙2和丙2有共同的食物资源丙1,存在竞争关系,乙1和丙1均以甲为食,它们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由图知丁的主要气体成分是二氧化碳,而导致臭氧层被破坏的主要是含氟的气体。
答案:B7.解析:生物群落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它们通过呼吸作用(分解作用)分解有机物,释放CO2进入无机环境。
生活中可以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草)等途径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CO2,减少生物群落排放到大气中的CO2量。
碳在生物体内(生物群落内)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