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城市的经济联系方向与强度——兼论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与对外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卷 第2期2006年3月

地 理 研 究

GEOG RAPHICAL RESEA RC H

V o l .25,N o .2M ar .,2006

收稿日期:2005-06-20;修订日期:2005-10-2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4J JDZH 016)和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苗长虹(1965-),男,河南鄢陵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河南

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E -mail :ch hmiao @hen u .edu .cn

河南省城市的经济联系方向与强度

———兼论中原城市群的形成与对外联系

苗长虹,王海江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本文借助区域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对河南省省辖市之间以及它们与全国各省会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进行了计算,并利用河南省公路、铁路和航空客运方面的具体统计资料进行实证研究,验证了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与公路、铁路客运之间确实有着极强的线性相关性,由此建立了通过城市经济联系强度所占比例的大小来确定城市经济联系方向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由经济联系强度占区域全部经济联系强度的比例来量化表征经济地理位置的思想,通过河南省区内和区际城市经济联系主要方向和强度的具体计算,表明中原城市群的形成及其与外部城市群的对接有其客观的人流联系基础。关 键 词:经济联系;客运;河南省;中原城市群文章编号:1000-0585(2006)02-0222-11

1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化、全球化的推进,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区域内部和区域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与复杂。区域个性和差异的分析、区域

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研究的经典内容。其中,区域相互作用研究也就是横向区际经济联系的研究

[1]

,区域联系可以强化或削弱空间差异,促进空间格局的动

态变化。Meyer 曾以美国边远地区加入到美国城市体系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城市体系的动态模型,认为区域联系是美国城市体系发展演化的重要动力[2]。区域经济联系是一个综合概念,可以细分为人员的来往、货物的交换、资金的移动、信息的交流等,区域经济联系强度的大小,也就是相互作用的强弱,可以直观地用人员、货物、资金、信息等联系数量的大小来表征。地理学对于区域特性和差异的研究已较为深入,而对区域经济联系的实证研究还相对薄弱,影响研究进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统计资料不足[3]。

本文借助区域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利用河南省公路、铁路和航空客运资料,来验证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与公路、铁路客运之间的相关性,试图建立通过城市经济联系强度所占比例的大小来确定城市经济联系方向的研究方法,并通过河南省城市经济联系方向和强度的具体计算,来分析中原城市群形成及其与外部城市群对接的客观基础。

 2期苗长虹等:河南省城市的经济联系方向与强度223

 2 研究的理论、模型与数据

2.1 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理论

经典的中心地理论以均质平原和经济人为假设条件,解释了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大量的验证说明,该理论的一些观念、原则是有意义的,中心地模式的成分在现实社会中非常普遍[4]。然而,尽管现实世界中人们的经济活动总的说是近于理智的,但一旦有了人类的经济活动,形成了聚落和城市,再经过历史的积淀,现实的城市和区域发展空间就绝对是非均质的。周一星基于这种区域发展空间的非均质性,提出了城市与区域城市体系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理论[5]

。该理论的主要论点是:①城市的实体地域会沿着它的对外联系方向而延伸,会偏重于主要对外联系方向而发展。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一个城市城址的变迁往往朝着它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移动。③若地域没有明显的主导对外联系方向时,则中心城市在中心区位或重心区位成长发育。若区域在外部有明显的主导对外联系方向时,中心城市常在区域偏于主要对外联系方向的门户位置上形成发展。若一城市能兼得区域中心区位和门户区位两种优势,该城市常常成为稳定的区域首位城市。④城市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既有相对稳定的一面,也有随着经济格局、宏观形势和政策的变动而发生变化的一面,因此城市发展的主导方向也可能发生变化。⑤城市沿主要经济联系方向而发展的基本原理是最小努力原则。

该理论的提出对于区域城镇体系中城市经济地位的确定、城市实体空间扩展方向的识别、城市对外联系优势区位的选择,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但对于如何准确量度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的强弱,如何清晰地识别区域城镇体系中城市的主要经济联系方向,理论阐释的较多,可操作的定量方法尚需进一步探讨。

2.2 区域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

地理学家对牛顿力学引力模型的引用,最早源于Reilly1929年发表的对零售关系研究方法的探索[6],1946年Zipf 对这一模型作了进一步的理论阐释[7]。随着地理学计量与理论革命的开展以及区域科学的兴起,引力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距离衰减效应”和“空间相互作用”的经验研究当中[8,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一些学者如王德忠等[10]、李国平等[11]、周一星等[12]、陈彦光等[13]

、郑国等[14]在对区域经济联系的定量研究中,也广泛应用了空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其中陈彦光等从城市地理系统的广义分形假设出发,推导出引力模型的幂函数形式,使其从一个经验模型上升为理论模型,继而借助人口演化数据,以北京-天津的空间相互作用为实例,对基于城市引力关系的空间作用进行了相关分析和波谱分析,从而提供了城市网络空间相互作用广义引力分析的一个范例[13]

根据学者们已有的研究成果,考虑到本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区域中的城市经济联系,我们选取如下的模型方案:

R ij =(P i G i ×P j G j )/D 2

ij

, F ij =R ij /∑n

j =1

R ij

式中,R ij 为两城市经济联系强度;F ij 为两城市经济联系强度占区域经济联系强度总和的比例,即经济联系隶属度;P i 、P j 为两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数(之所以不采用市区总人口,是因为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一些城市的市区人口中存在大量的乡村人口);G i 、G j 为两城市市区的GDP ;D ij 为两城市的距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