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王晶晶)第7章

合集下载

马工程教材《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七章

马工程教材《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七章

马工程教材《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七章本章主要介绍组织行为学的相关背景和重要性,并引入本章的主题和目标,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们将探讨本章中的核心问题。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个体和团体在组织___和互动的学科。

在现代商业环境中,了解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原则和理论对于管理者来说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相关内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员工行为、组织文化、领导力和团队协作等关键因素,为有效管理和提升组织绩效提供支持。

本章的目标是在学生中引起对组织行为学的兴趣,并传授相关的理论和概念。

我们将探索员工动机、团队效能、领导风格等主题,并提供实际案例和讨论,以帮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

让我们开始探索组织行为学中引人入胜的世界吧!本章主要介绍组织文化的概念、定义和重要性,以及探讨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和绩效的影响。

同时,还讨论了不同类型的组织文化及其特点,并提供了塑造和维持组织文化的方法。

此外,还探讨了组织文化与员工行为和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中共享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和符号系统的总和。

它是一个组织的核心特征,能够塑造员工的行为和决策,并对组织的绩效产生重要影响。

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和绩效具有显著影响。

一种健康的组织文化能够促进员工积极参与、合作和创新,提高组织绩效。

不同类型的组织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如自由主义文化强调自由和个人创新,而保守主义文化则更注重规范和稳定。

塑造和维持组织文化需要领导者的积极参与和示范作用。

领导者应该根据组织的价值观和目标来塑造和展示文化,并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惯例来支持和保持文化。

组织文化与员工行为和满意度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员工对组织文化的认同程度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态度和行为,从而影响工作表现和满意度。

因此,组织应该努力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并与员工共同塑造和维护。

通过深入了解组织文化的概念、定义和重要性,以及探讨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和绩效的影响,本章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组织行为学中的相关知识,在实践中取得更好的表现。

00152组织行为学(考纲)

00152组织行为学(考纲)

湖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组织行为学(课程代码:00152)绪论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组织行为学的概念,把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了解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掌握组织行业学的研究过程,熟悉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课程内容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研究的内容组织行为学主要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研究内容分为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行为及管理、组织行为、领导行为四个部分。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及学科性质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型的行为科学,它在管理学特别是在组织管理学和人事管理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而来,是组织演变、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学、工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组织心理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一、组织行业学的学科基础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三、组织行为学的发展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不同的学者对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的划分是不同的,但都遵循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一般包括三个基本步骤。

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要将依据经验和逻辑思辨的方法及类似自然科学的定量研究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产生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识记:(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

领会:组织行为学研究内容的四个模块之间的关系。

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识记:(1)组织行为学的产生;(2)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

领会: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

三、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识记:(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步骤;(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领会:组织行为学的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简单应用:组织行为学研究过程的应用及其注意事项。

综合应用:组织行为学的各种研究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人性假设的基本观点和内容,了解关于个体行为的不同解释,了解影响人的行业的心理因素。

组织行为学第10版第07章社会知觉与归因

组织行为学第10版第07章社会知觉与归因
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7章
学习目标
1.根据信息处理模型描述知觉。 2.总结社会知觉的重要管理启示。 3.讨论刻板印象的形成过程。 4.总结出针对性别角色、年龄、人种、族裔和残疾的刻板印象在管理方面 的挑战和建议。 5.描述和对比皮格马利翁效应、加勒提亚效应和高莱姆效应。 6.讨论自我应验的预言的模型如何运作。 7.根据凯利归因模型解释如何用公式表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8.对比基本归因偏见和自利偏差。
对比效应
将人或事物与最 近所观察的人或 事物的特征进行 比较,以此来做 评估的倾向。
打了平均分,因 为你将他与你大 重要的是要按照标准来评估 学期间最好的三 员工,而不是根据你自己对 位教授做比较了。特定工作中最好或最差人员 你现在正在上三 的记忆下结论。 位最优秀教授的
课。
21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场景2:点菜
顾客拿到菜单。 顾客读菜单。 顾客决定点什么菜。 服务员记下顾客所点的菜。
服务员看到顾客。 服务员走到顾客那里。 顾客点他想要吃的菜。 厨师做菜。
7-8
餐馆图式
场景3:吃饭
过了一会儿,服务员端上厨师做的菜。 顾客吃饭。
场景4:结束
顾客跟服务员说要买单。 服务员把账单拿给顾客。 顾客留下小费。
A.选择性注意;理解 B.编码 C.简单化 D.储存和保留
7-6
第二阶段:编码和简化
图式
表示一个人脑海中的图像,或特定事件、特定类 型刺激的总括
7-7
餐馆图式
图式:餐馆 人物:顾客,迎宾女招待,服务员,主厨,收银员
场景1:进入
顾客进入餐馆。
顾客找到一个座位。 他可能是自己找到的。 他可能是被女招待领到座位的。 他问女招待能否坐在一张桌子旁。 她允许他坐在了那张桌子旁。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这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的知识,从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三个层面来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

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最新学术成果的配合,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理论的认识,并将其应用于实践,使学生既具备人文精神,又具有科学素养。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熟悉组织行为学相关基本概念和原理1.1了解组织行为学相关概念1.2 掌握组织行为学研究内容与方法课程目标2:从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面理解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提高学生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实践奠定基础2.1了解个体层面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并能应用于实践2.2了解群体层面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并能应用于实践2.3了解组织层面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并能应用于实践(三)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课程内容的对应关系表1: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表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1.教学目标:(1)理解组织行为学概念和内容;(2)了解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3)掌握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

2.教学重难点:(1)组织行为学概念和内容;(2)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3)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

3.教学内容:(1)组织行为学概念和内容;(2)组织行为学发展历程;(3)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

4.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比较、案例。

5.教学评价:思考组织行为学研究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价值。

第二章个体差异1.教学目标:(1)了解个性理论和行为;(2)了解能力理论和行为;(3)了解价值观理论和行为。

2.教学重难点:(1)个体行为受到哪些因素影响?(2)个体行为的理解对管理者的启示3.教学内容:(1)个性理论和行为;(2)能力理论和行为;(3)了解价值观理论和行为。

4.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比较、举例分析。

5.教学评价:利用“大五”模型测试一下你自己的人格特征,分析结果并讨论如何完善自己的人格第三章工作态度和行为1.教学目标:(1)掌握态度的含义和构成;(2)了解典型的工作态度;(3)了解典型工作行为2.教学重难点:(1)态度的含义和构成;(2)典型工作态度和行为。

完整版00152组织行为学各章提纲汇总

完整版00152组织行为学各章提纲汇总

绪论1、组织行为学的看法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样知识,采纳系统剖析的方法,研究必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进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展望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集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组织行为研究、领导行为研究3、组织行为学研究内容的四个模块之间的关系4、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初期的科学管理理论,工业心理学,工业社会意理学,管理心理学,组织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产生5、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6、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7、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步骤三个基本步骤:概括综合、演绎推论,查验西拉季和华莱士的六个步骤:①弄清要研究的问题②查阅与某种行为问题有关的理论和信息资料③形成假定④选择正确的设计步骤和方法展开研究工作⑤实质察看、测试和实验⑥解说研究结论8、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察见解、检查法、个案剖析法、实验法、心理测试法、情形模拟法。

9、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优弊端察见解长处:简易易行,所获取的资料真切,能全面和深入地认识工作要求弊端:花销时间多,得所资料难以量化,被察看者难以接受和讨厌检查法长处:弊端: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剖析1、人性假定的 4种基本看法“经济人”假定,“社会人”假定,“自我实现人”假定,“复杂人”假定,2、 X 理论①多半人天生懒散,躲避工作②多半人胸无弘愿,不负责任,宁愿受人指挥和领导③多半人无目标,需强迫、处罚迫使努力工作④多半人工作是知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要金钱奖赏⑤人可分为两类,被管理和管理者3、Y 理论①憎恶工作不是一般人的天性②外面控制和处罚不可以促进人们努力工作③一般人能够肩负责任,还会乐于追求责任④人群中有高度的想象力、智谋和解决问题的创建力⑤职工会自觉将自己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联合一同⑥人的智力不过获取了部散发挥4、人性假定的发展脉络5、新华生主义的主要理论①学习是成立条件反射的过程②心理学研究的是能够丈量的刺激和反响③行为源于后天学习④刺激影响行为6、个体行为的基本特色①目的性②自主性③社会性④连续性⑤长久性⑥可塑性7、卢因的集体动力论研究集体中各样力量对个体的作用和影响过程的理论8、个体行为规律9、认识过程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初始阶段,经过个体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想等活动对事物属性及各方面的综合反应过程。

马工程教材《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七章

马工程教材《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七章

马工程教材《组织行为学》课件第七章引言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内部个体和团队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和互动的学科。

本章将重点讨论组织中的决策与沟通,并探讨组织中的权力和政治行为。

决策决策是组织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组织内,决策者需要做出各种各样的决策,涉及到资源分配、目标设定和问题解决等方面。

本节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决策模型和决策方法。

决策模型•理性经济人模型:假设决策者是理性的经济人,能够根据利益最大化原则做出最优决策。

•有限理性模型:认为决策者受限于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往往只能做出有限理性的决策。

•行动决策模型:强调实施决策的重要性,认为决策的价值在于能够转化为行动。

决策方法•分析决策方法: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进行量化评估,从而做出决策。

•直觉决策方法:依赖个人经验和直觉,快速做出决策。

•决策工具方法:利用一些决策工具和技巧,如决策树、决策矩阵等,帮助决策者进行决策。

沟通沟通是组织中信息传递和交流的重要方式。

在组织中,良好的沟通能够促进团队合作,提高工作效率。

本节将介绍沟通的基本概念和一些沟通技巧。

沟通的基本概念•发送者:信息的发送者,需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图。

•接收者:信息的接收者,需要理解发送者的意图,并作出相应反应。

•媒介:信息传递的手段,可以是口头沟通、书面沟通或电子邮件等。

沟通技巧•清晰简洁:避免使用复杂的语言和术语,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意思。

•积极倾听:在沟通中,要保持积极的倾听态度,理解对方的意见和观点。

•反馈:及时给予反馈,确认对方是否理解自己的意图,以及自己是否理解对方的意图。

权力和政治行为在组织中,权力和政治行为是组织内部权力关系和利益分配的体现。

本节将介绍权力的概念和类型,以及政治行为在组织中的作用和影响。

权力的类型•正式权力:来自组织的职位和地位,如经理、领导等。

•非正式权力:来自个人的特质和能力,如专业知识、魅力等。

•综合权力:正式权力和非正式权力的结合。

政治行为政治行为是指为了争取或保持权力地位而进行的行为。

组织行为学1-12章

组织行为学1-12章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李兰201217910426、刘锦201217910424)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性:个体、群体、组织。

2、组织结构类型: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

3、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核心问题:(1)人与工作组织和环境的匹配问题(2)组织中的激励问题4.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区别:(1)研究对象:前者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后者管理过程中各层次人员的心理(2)理论基础:前者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管理科学、自然科学;后者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生理学。

(3)学科性质:前者行为科学;后者心理科学。

(4)形成背景:前者1949年行为科学一词出现,1953年正式命名,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形成组织行为学,20世纪80年代组织行为学分为宏观组织行为学和微观组织行为学,后者莉莲.吉尔布里斯《管理心理学》(1914)首次使用管理心理学一词;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工业心理学与人际关系学说的发展;莱维特(1958)正式使用管理心理学。

5、一般模型(OB模型)(1)三个自变量:个体层面、群体层面、组织层面(2)五个因变量:效果、效率、缺勤、离职、工作满意度。

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第一节知觉与人际知觉(杨阳201217910418)一、知觉(一)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解释感觉印象的过程。

(感觉是事物刺激感觉器官后在大脑里形成的直接反应,是感觉器官传达到大脑的有关激源的信息,能够从某一方面反映刺激的事物,感觉有外感觉和内感觉之分。

)(二)知觉的四个基本特征1、理解性理解性是指以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某种意义。

2、相对性相对性是指根据事物之间的相对关系进行反映。

3、整体性整体性是指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将其知觉为具有一定结构的整体形象。

就对象的特点来说,制约知觉整体性的有:连续、接近、封闭、相似等因素。

(1)连续性规律:将对象看成是有连续性的事物的倾向。

组织行为学第七八章课件

组织行为学第七八章课件
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我们常会发现在一些集体 工作的环境下,群体中会有一些不履行职责而“搭便 车”的人。“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 和尚没水吃”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组织行为学第七八章
导致社会惰化效应的原因:
• • 1)群体成员认为其他人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如果把别人看成
是懒惰的、无能的,就会降低自己的努力程度) • 2)群体责任的扩散(当个人觉得自己的贡献无法衡量时,群体
组织行为学第七八章
第二节 群体压力与从众
• 一、群体压力与从众 • 1群体压力:实际上是个体的一种心理感受,不同的个体在同一
个群体中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是不同的。 • • 2从众行为: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个体就会产生与群体行为保
持一致的倾向
组织行为学第七八章
• 在群体压力下,个体产生与群体行为保持一致的倾向,这种效应
B
• A.社会惰化效应 B.群体促进作用
• C.协同效应 D.从众效应
组织行为学第七八章
• 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的倾向是( ) A
• A.社会惰化效应 B.责任分摊效应 • C.群体促进效应 • D.群体转移效应:讨论可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时,群体成员倾向
于夸大自己最初的立场和观点
• C.自信心强的人容易从众
• D.人际关系比较好的人容易从众
组织行为学第七八章
• 影响从众行为的个人因素有
ABCE
• A.智力因素 B.人际关系
• C.自信心 D.气氛
• E.个性特点
组织行为学第七八章
• 假设影响从众行为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组织行为学第七八章
第三节 群体沟通
沟通:沟通是信息的传达和理解的过程,同 时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

1. 分散注意 力
2. 改善睡眠
3. 实用放松 法
4. 推行健身 计划
有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 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的人)三个字,但是听得懂“过 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前面。秀才问他:“其价如何?” 卖柴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 诉秀才价钱。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 (你的木材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会 任务情境: 浓烟多而火焰小,请减些价钱吧。)”卖柴的人因为 听不懂秀才的话,于是担着柴就走了。
5.
自主管理。
6.
组织的边界将被重新界定。
二、构建学习型组织
7.
员工家庭与事业的平衡。
8.
领导者肩负新的使命。
9.
重视文化开放和系统思考。
二、构建学习型组织
(二)构建学习型组织的环节
1. 树立先进的学习理 念
2. 进行五项 修炼
3. 提高领导者的素 质
联想——中国第一个学习型组织

识 链 接
联想的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忽视的一点是,联想具有极 富特色的组织学习实践,使得联想能顺应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组织 结构、管理方式,从而健康成长。 早期,联想从与惠普(HP)的合作中学习到了市场运作、渠道建 设与管理方法,学到了企业管理经验,对于联想成功地跨越成长中的 管理障碍大有裨益;现在,联想积极开展国际、国内技术合作,与计 算机界众多知名公司,如英特尔、微软、惠普、东芝等,保持着良好 的合作关系,并从与众多国际大公司的合作中受益匪浅。 除了能从合作伙伴那里学到东西之外,联想还是一个非常有心的 “学习者”,善于从竞争对手、本行业或其他行业优秀企业以及顾客 等各种途径学习。 柳传志有句名言:“要想着打,不能蒙着打。”这句话的意思是 说,要善于总结,善于思考,不能光干不总结。

组织行为学(第14版-最新)重点内容整理知识讲解

组织行为学(第14版-最新)重点内容整理知识讲解

组织行为学(第14版-最新)重点内容整理组织行为学(第14版-最新)斯蒂芬·P·罗宾斯蒂莫西·A·贾奇著前言1、本份资料整理的是《组织行为学(第14版)》每一章节的部分重点内容,并不全面,仅供参考;2、全部内容皆由作者根据课本一字一句敲打出来,非网上搜寻资料。

如有错漏之处,欢迎指出及补充~~第一章什么是组织行为学管理者的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决策角色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1、从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角度,如何理解组织行为学这一概念?答:管理者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管理者的角色分为人际角色、信息传递者角色以及决策角色;管理者的技能有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

其中对人的管理是管理者的职能、角色、技能中的一条共同的主线,不管它被称为管理者的“领导技能”、“人际交往的角色”,还是“人际技能”,显而易见,管理者要想在工作中有效,就必须开发自己的人际交往技能。

对于“人际技能”这一概念,普遍用的学科术语就是——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OB)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涉及到以下领域:①对领导行为的研究,即对领导人个性、行为方式及领导效能等方面的研究,从而形成了丰富的领导理论,有利于实现管理者的领导职能;②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包括对人性的认识、对个体心理因素的认识,对人的需要的认识及有关激励理论的研究;对群体行为的研究,主要对群体的功能、分类、压力、规范、冲突、竞争、交流等方面的研究。

这些都有利于实现管理者的人际交往角色和人际技能。

概言之,组织行为学就是把研究个体、群体和结构对行为的影响所获的知识加以运用,使管理者的职能、角色和技能更为有实践意义。

2、识别并对比三种基本的管理角色。

01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01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一、实验室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是运用专门实验仪器测试被试者(个人 或群体)心理特质和行为的研究方法,是当前组织行为学 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实验室实验法的最大特点在于, 研究工作是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的。 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点是其控制条件严格,可以避免 许多其他因素的干扰,其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但是,实验室实验为达到精确性和可控性而牺牲了现实 性和普遍性,再加上人工实验室脱离了活生生的组织环 境,增添了人为因素,真实性较差。因此,对于实验室 的结果不能迷信,对其实验结果的推广和应用,必须持 慎重态度。此外,许多心理和行为规律,如群体行为中 的情绪感染、冲突等,难以在实验室内进行实验。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本章提要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系统内的个体、群体、组织 及其关系的行为规律,以提高管理者描述、解释、预测 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与组织运作绩效的科学。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大家理解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 象、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通过把握组织行为学的内容 体系,了解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目的;通过了解组织行为 学的历史沿革,把握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比较组织 行为学和相近学科的关系,正确理解组织行为学的学科 性质。
四、现场观察法
现场观察是在自然条件下(即在正常工作和劳动情景), 有目的、有系统地观察、研究对象以获得数据,作出结论。如 对领导的工作能力、工作作风的研究,对于职工的工作技能、 工作压力等的研究都可以用现场观察怯。运用现场观察法,必 须明确了解“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和“怎样记录”等问 题,以便不失时机地捕捉到有关信息。 现场观察的最大优点在于:对于所研究的群体不施加任何 影响,不改变活动进程,因此能够掌握研究对象的许多生动活 泼的实际材料,所以它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资料的可靠性、可 信度较高。但这种研究方法也有一定的缺点,研究者对于被研 究者的情况即使了解得很清楚,但任何群体都有其特殊性,因 此很难把研究成果运用于其他的群体中去。

《组织行为学》三分屏目录及内容简介.

《组织行为学》三分屏目录及内容简介.

《组织行为学》三分屏目录及内容简介
●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讲主要讲授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关于人性假设的研究等。

● 《组织行为学》第二章个体行为
本讲主要讲授了人的行为分析;个性理论与人的行为;气质、性格和能力;知觉与行为;价值观、态度与行为等问题。

●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激励
本讲主要讲授了激励概述;工作激励理论;如何提高激励水平等问题。

●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群体行为(上)
本讲主要讲授了群体行为的一般问题;影响群体行为和工作成果的主要因素;群体决策等问题。

● 《组织行为学》第四章群体行为(下)
本讲主要讲授了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群体冲突;群体之间的行为;信息沟通等问题。

● 《组织行为学》第五章领导行为
本讲主要讲授了领导的概念与领导工作的作用;领导者的素质论;领导者的行为理论;领导权变理论;提高领导的有效性等问题。

●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组织行为(上)
本讲主要讲授了组织的概念与组织理论;组织设计等问题。

●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组织行为(下)
本讲主要讲授了工作设计;工作压力;组织文化;组织环境等问题。

●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组织变革与发展
本讲主要讲授了组织行为合理化的标准;组织变革与对策;工作生质量与组织发展;当代组织变革的关键问题及趋势等问题。

《组织行为学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学》课程教学大纲

《组织行为学学》课程教学大纲二、课程简介(简述课程主要内容和教学目的,字数控制在200字左右)本课程是为工业工程专业本科学生开设的学科选修课。

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工业工程专业本科学生掌握必要的管理学基本知识和实用的组织管理分析技能;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具有管理意识和思维方法;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够更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顺利实现组织预期目标和提高组织成员个人满意度的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组织中个体、群体、组织、领导的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及规律性,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效地激励人的行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创新和组织管理能力。

三、课程目标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提出本课程要达到的目标。

这些目标包括:1、知识与技能目标:(提出对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要求,用掌握、理解、了解、具有等动词表达不同程度的学习要求,其中主要知识点和技能应分别不少于5个方面。

)掌握了气质的涵义及生理机制,把握典型气质类型的主要行为特征,掌握气质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掌握性格的涵义、结构、特点和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以及性格与气质的关系,把握各种性格类型的主要行为特征,了解A型性格的形成、危害和矫正方法,掌握气质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掌握能力的涵义,能力与知识、智力的关系,把握能力的个别差异,掌握能力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了解需要、动机、激励的涵义、种类和特点,掌握各种激励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在管理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理解群体的涵义、分类和发展阶段,把握影响群体行为绩效的主要因素,掌握非正式群体的特征和作用。

理解群体沟通的涵义、分类和网络形式,认识群体沟通中的相互作用分析理论及作用,掌握改善群体沟通效果的对策。

2、过程与方法目标:(了解或理解某种现象发生或产品的生产过程,掌握思维、观查、测量、分析、研究、检验、评估等方法)理解个性发展、组织行为、组织管理的基本内容。

组织行为学-第7章激励:从概念到应用

组织行为学-第7章激励:从概念到应用

对工作效率、激励程度和工作满意度等只有轻微的影响(中等水平)
2.2 代表参与
7-*
允许员工推举一小部分代表人参与决策过程 职工监事委员会:管理层在进行人事决策时必须与之协商 董事会代表:员工代表进入董事会并代表整个公司中员工的利益 在组织中进行权力的重新分配 对员工整体的影响微乎其微,因为这些委员会常常被管理层控制
员工持股方案 (ESOPs)–员工能够以低价购买公司股票,以此作为一种福利待遇。可遏制高管不道德行为的发生。 虽然浮动工资确实能够提高生产率,但是似乎并非每个人都对浮动工资方案反应积极
01
03
02
3.3 弹性福利:设置福利方案
让每一位员工都能选择最适合自己当前需要和状况的福利方案
7-*
核心加计划–核心的基本福利,备选方案用福利积分兑换
没有关照绩效水平
正在日益推广
3.2 技能工资和激励理论的联系
7-*
技能工资
强化理论
公平理论
需要层次理论 (成长)
麦克莱兰的 成就需要理论
3.2 如何支付:浮动工资方案
7-*
利润分享方案–根据公司利润设定的某一特定公式在组织范围内分配报酬的方案,现金支付或股权分配
收入分成–根据群体工作效率的提高来决定用于分配的工资总额,关注的是收入而非利润,不盈利也可以得到报酬
激励方案是否因文化差异有所不同? 工作特征和工作丰富化: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和工作的关系更弱一些 远程办公、浮动薪酬和弹性福利:虽然这些激励方案的应用在增加,但是没有充足的研究能够得到结论 员工参与:需要根据实践情况进行重要修改以反映民族文化的差异,如参与的内容和方式
全球化的启示
对管理者的启示
7-*
工作再设计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资料111025

《组织行为学》期末复习资料111025

“组织行为学”课程参考教材信息:复习大纲本复习大纲从“掌握”、“熟悉”和“了解”等三种不同的要求对学生学习本课程划分为三个层次。

综合练习题一、判断题(请在题后的括号内标注“正确”或者“错误”)(注:括号内页码/章-节)01.从目标性质看,群体目标与组织的目标相似,能为成员所辨识:团队则被赋予特定的目标,目标为全体成员所认同。

( )(142/8-1)02.从运作方式看,群体有一位明确而强势的领导者,由领导者主导形成决策,指派或授权由个人执行任务,团队成员共享领导权,可以轮流担任领导者,决策过程由全体成员参加,决策内容为全体成员所认同,任务的达成要成员彼此交换信息及资源、协调行动。

( )(142/8-1)03.从成员评估看,群体偏重个别成员的影响,工作成败由个别成员承担,团队以集体的工作成果为衡量标准,工作成败由全体成员共同承担。

( )(142/8-1)04.解决型团队由来自同一部门的人员组成,定期开会,探讨一些有关改善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工作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 )(142/8-1)05.管理型团队是早期解决问题型团队发展的产物,也称自我指导型团队,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团队。

( )(142/8-1)06.服务型团队是自我管理型团队的一种特殊类型,它除了具备自我管理型团队的两个要素外,还有一个要素,即其成员由来自不同工作领域、具有各种技能的员工组成,他们来到一起的目的是完成某项任务。

( )(142/8-1)07.沟通是统一员工思想和行为的工具( )(161/9-1)08.沟通是激励员工的基本手段( )(161/9-1)09.沟通是在组织成员之间、特别是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 )(161/9-1)10.沟通是正确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161/9-1)11.沟通是信号的传递和理解,是信息发送者通过沟通渠道把信息传递给其他人的活动过程。

( )(160/9-1)12.组织行为学中所说的沟通是指组织中的群体成员运用一定的载体相互交流信号、传递感情的过程。

《组织行为学》考试大纲-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组织行为学》考试大纲-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

2019年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专插本考试《组织行为学》考试大纲Ⅰ.考试性质本科插班生招生考试是由专科毕业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高等学校根据考生的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本科插班生考试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和要求一、考试基本要求本大纲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插班生专门编写,作为考试命题的依据。

该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个体、群体、领导和组织行为的现象和规律,理解个体、群体以及领导对组织行为的影响,以便在未来的管理工作岗位上应用这些知识来改善组织的有效性和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二、考核知识点及考核要求本大纲的考核要求分为“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具体含义是:识记:能解释有关的概念、知识的含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述。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能掌握有关概念、原理、方法的区别与联系。

应用:在理解的基础上,能运用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导论知识点: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识记)2、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发展和意义(领会)3、组织行为学的具体研究方法(应用)第二章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知识点:1、个体行为规律(领会)(应用)2、心里活动和个体行为(领会)(应用)3、个性心理特征和个体行为(领会)(应用)第三章激励和个体行为知识点:1、激励概念(识记)2、激励理论(领会)(应用)第四章工作压力和压力管理知识点:1、工作压力概述(识记)2、工作压力的来源和后果(领会)(应用)第五章职业兴趣和职业锚知识点:1、职业兴趣(领会)(应用)2、职业锚(领会)(应用)3、职业价值观(领会)(应用)第六章群体概述知识点:1、群体概念(识记)2、群体类型、结构(领会)(应用)3、群体行为规律(领会)(应用)第七章群体动力理论知识点:1、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意识、群体士气(领会)(应用)2、群体冲突、群体决策、群体竞争和群体内聚力(领会)(应用)第八章群体人际关系知识点:1、群体人际关系(识记)2、群体人际关系的类型、影响因素(领会)(应用)第九章团队和团队建设1、团队(识记)2、团队建设和团队精神(领会)(应用)第十、十一、十二章领导知识点:1、领导(识记)2、领导理论(领会)(应用)3、领导力(领会)第十四章组织和组织理论知识点:1、组织(识记)2、组织结构、设计和效率(领会)第十六章组织和组织理论知识点:1、组织力(识记)2、组织文化(领会)Ⅲ.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一、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00152 组织行为学 讲义 第7章

00152 组织行为学    讲义 第7章

第七章群体内部互动行为【字体:大中小】【打印】重、难点分析本章重点:沟通的过程,沟通的类型与特征,有效沟通的障碍,群体决策的利与弊,群体思维,群体转移,群体决策技术 本章难点:有效沟通的障碍,群体思维,群体转移第一节 协同效应一、群体促进效应(识记)(领会)1.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别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会提高的现象叫群体助长或群体促进作用。

换言之,群体助长效应是指在别人面前,绩效水平提高或降低的一种倾向。

2.其意义在于:通过集体训练员工完成某项简单任务,单独培训员工完成某项复杂任务,群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会带来最大收益。

二、社会惰化效应(识记)(领会)1.一个与群体规模有关的最重要发现是社会惰化。

所谓社会惰化是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

群体规模的增大与个人绩效是负相关。

2.产生社会惰化的原因可能有:一是群体成员认为其他人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二是群体责任的扩散。

3.其意义在于:如果管理人员想借助群体的力量,来强化士气和工作团队,他们就必须提供衡量个人努力程度的手段。

否则,管理人员就应该权衡一下群体可能带来的生产率的下降程度是否可以接受。

三、协同效应(识记)协同效应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每个物质作用的总和。

社会惰化现象所代表的是负协同效应。

第二节 群体压力与从众一、群体压力与从众(识记)群体总是或多或少地对个体行为产生一定约束,这种约束,使个体感到一种压力。

所谓群体压力实际上是个体的一种心理感受。

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个体就会产生与群体行为保持一致的倾向,即表现出某种从众行为。

二、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领会)(一)个人因素1.智力因素2.情绪的稳定性3.自信心4.个性特点5.人际关系(二)环境因素1.群体的气氛2.群体的竞争性3.群体凝聚力4.群体成员的共同性5.群体目标6.群体规模第三节 群体沟通一、沟通的过程(识记)沟通是信息的传达和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感情的交流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第二章 动机与激励
公平理论

斯戴西· 亚当斯(Stacey J. Adams)在《奖酬不公平 时对工作质量的影响》(1967)中提出了公平理论 。

横向比较:比较自己的收入与投入的比例同条件相 同的人的收入与投入的比例关系。
纵向比较:把自己目前的情况与过去的情况进行比 较。 程序公平:强调分配资源时使用的程序、过程的公 正性。
员工工作绩效的高低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绩效和 奖惩的效价、期望值、个人努力程度、对自己所承 担角色的理解程度等。
17
第二章 动机与激励
综合激励理论--罗宾斯的综合激励理论

机会可以帮助也可以妨碍个人的努力。“个人努力 ”方框中有一个从“个人目标”延伸而来的箭头, 这与目标设置理论一致,目标——努力链接提醒我 们注意目标对行为的导向作用。

10
公平理论给组织管理带来什么样的启发?
薪酬制度
第二章 动机与激励
期望理论

弗鲁姆(V. H. Vroom)认为:人之所以能够积极地 从事某项工作,是因为这项工作或组织目标会帮助 他达成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某个方面的需求。

公式:M=V×E M(激励力),即个人所受激励的程度。 V(效价),即活动的结果对个人的价值大小的主 观估计。 E(期望):个体对某项目标能够实现的概率(可能 性大小)的估计(从0到1)。
3
第二章 动机与激励
内容型激励理论
内容激励理论也称为需要理论,该理论试图从
人的需要出发,探索人的行为是被哪些因素引 发、激励的,即哪些需要可以激励员工。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奥尔德弗的ERG理论, 双因素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
4
第二章 动机与激励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1908-1970)在 其《人类动机理论》(1943)一书中提出了“需要 层次”的概念,并指出了人们从低到高的5个需要层 次,如图:


第二章 动机与激励
【经典研究2-1】
梅奥:从经济人到社会人的激励转变
霍桑实验是心理学史上最出名的 事件之一。这一系列在美国芝加哥西 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心 理学研究是由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梅奥主持。
22
第二章 动机与激励
【经典研究2-2】
马斯洛:需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次理论研究
马斯洛假设,人的需要是行为 产生的原因,因此可以从人的行为 来推断其动机。需要层次反映的是

6
第二章 动机与激励
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是由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在 1959提出的。凡是能促使员工产生工作满意感的因 素称为激励因素,凡是能防止员工产生不满意感的 因素称为保健因素。
项目 起源 满足和不满足 的源泉 激励因素 人类形成的趋向 工作性质 工作本身 工作标准 显示出来的需要 具体内容 成就、成长、责任、赏识 工作上的成就感 工作中得到认可和赞赏 工作本身的挑战和兴趣 个人成长、晋升的机会 保健因素 动物生存的趋向 工作条件 工作环境 非个人标准 物质、社交、身份地位、经济 薪酬、职务、地位 与同事及领导间的人际关系 工作安全感 个人的生活 7
由动物的生理需要到人的特有需要
转变的过程。人的需要是按由低到 高的层次排列的。低层次的需要先 得到满足,之后更高层次的需要才 能得到满足。
23
第二章 动机与激励
扩展阅读

Roethlisberger F. J. (1969), The Hawthorne Experiments, Management And Morale, pp7-26,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Maslow A. H. (1943),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50, 370-396. 周浩,龙立荣(2007),《公平敏感性研究述评》,心理 科学进展,15(4):702-707。
自我实现
尊重需要 社交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5
第二章 动机与激励
奥尔德弗的ERG理论

奥尔德弗(C.P. Alderfer)把人的需要分为三类:生 存需要(Existence)、关系需要(Relatedness)和 成长需要(Growth),简称ERG理论。
生存需要是人类对生存所必需的物质条件的需要, 这实际上相当于马斯洛理论中的生理和安全需要。 关系需要是人际交往与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需要, 包括了马斯洛理论的社交和部分尊重需要(外部尊 重需要)。 成长需要是事业、前途的发展,包括了马斯洛的自 我实现需要和内部尊重需要。
13
期望理论给组织管理带来什么启发?
目标管理——
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管

员工持股
员工参与
第二章 动机与激励
强化理论
强化是指为了增加或减少某行为出现的概率
而提供的积极或消极的刺激。
正强化 负强化 消退和惩罚
16
第二章 动机与激励
综合激励理论--波特和劳勒的激励理论

第七章
《组织行为学:经典与前沿》
动机与激励
第二章 动机与激励
激励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定义:
激励(motivate)是指利用某种外 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人 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向所期望的目标前
进的心理过程。
2
第二章 动机与激励
激励的心理机制
过程
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可以简单 表述为:需要引发动机,动机支配行为 ,行为指向目标。动机是需要和行为的 中介。
18
第二章 动机与激励
本章回顾
激励是指利用某种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 性,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 心理过程。 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是围绕人们的各种需要来进行 研究的,因此又称为需要理论,包括马斯洛需要层次 理论、ERG理论、双因素理论和成就动机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如何在产生动机到采取行 动的心理过程中对人进行激励,包括期望理论、公平 理论、目标设置理论和强化理论。 综合激励理论是在其他激励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 包括波特和劳勒的激励理论和罗宾斯的综合激励理论 。
第二章 动机与激励
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理论是由麦克里兰(David McClelland)提 出的,他将人的高级需要分为:
权力需要 归属需要 成就需要
8
第二章 动机与激励
过程型激励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着重研究人从动机产生到采
取行动的心理过程。
公平理论 期望理论 目标设置理论 强化理论


24

19
第二章 动机与激励
【实践案例】
华为激励制度的功与过
华为向来实行的是企业“三 高”,即高效率、高压力、高 工资。然而,华为“三高”的 工作特征和激励模式似乎并不 合适每个人。
思考关键词: 激励理论
激励制度
20
狼性激励文化

等级分明的薪酬体系

员工平均年薪近28万元 :工资、资金、股票分红。 大规模员工持股被认为是华为取得成功的一种公司治理模式。 华为现有11万员工,其中6.5万人持股。 华为员工按生产、研发、市场销售和客户服务划分四个体系, 其中,研发和市场销售体系的薪金水平明显高过生产和客户服 务体系。刚毕业的本科生进入华为的起薪标准为6000元/月左 右,研究生为8000元/月左右,这种区别随着工作年限加长而 越来越小,主要比拼的是工作业绩和能力。 华为每年都会根据公司业绩普调员工薪水,调整幅度一般也在 10%。 每个员工调薪的幅度与过去一年的工作绩效直接挂钩。但如果 员工去年绩效考核在倒数5%以内,此次就失去获得上调薪水的 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