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奏响全面发展协奏曲)

合集下载

理论热点面对面(最新版)

理论热点面对面(最新版)

“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连载一:天翻地覆慨而慷——如何从新中国辉煌的60年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从即日起,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工人日报等媒体对《理论热点面对面•2009》进行连载。

本文为连载第一期。

岁月铭刻着奋斗的艰辛,历史映射着真理的光芒。

2009年,我们伟大祖国迎来了60周年华诞。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昔日积贫积弱的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创造了震古烁今的人间奇迹,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

60年的辉煌历程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越来越彰显出无可比拟的制度优势,越来越得到亿万人民的广泛认同和衷心拥护。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始终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

如何看待新中国60年取得的辉煌成就?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腐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积贫积弱,社会战乱不已,人民生灵涂炭。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寻求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道路,但都壮志未酬。

直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的面目才为之一新。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彻底结束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受压迫、受奴役、受侵略的黑暗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四分五裂、民不聊生的黑暗历史,彻底结束了在中国绵延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的黑暗历史,实现了近代以来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华民族的发展开始了新的纪元。

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但成立之初的共和国却面临着严峻考验。

旧中国留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生产萎缩,物价飞涨,投机猖獗,市场混乱,民生困苦,失业众多……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同心同德,克服重重困难,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和斗志,开始了改造山河、建设祖国的英雄壮举。

全面小康面对面

全面小康面对面

全面小康就在你我身边涛涛黄河水,巍巍泰山情,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关切,能否“击中时代绷得最紧的弦”,全面小康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

只有更多关注人民群众的思想关切,更多对全面小康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释惑解疑,更多把发展的实践及时升华为理论的指引。

而“全面小康就在你我身边”就是我今天演讲的主题。

全面小康就在你我身边,国家支持众志成城。

古人云:“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

在接下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这五年里,关系13亿人民的切身利益,全面小康的壮美蓝图,呼唤着我们激发同心同“十三五”规划建议,举一纲而万目张,让我们国家未来五年的工作有了目标和方向。

“十三五”规划的起点在于老百姓,落脚点也在于老百姓。

咱们要用自己的双手,努力让“十三五”蓝图变为现实。

“十三五”规划既要下好全国一盘棋,讲好“普通话”,又要结合本地实际,说好“地方话”。

每个人在工作中的“获得感”不是“不劳而获”和“有劳无获”,而是“有劳有获”和“按劳分获”。

让理论沾上露珠,让政策带上温情,在大众化中化大众,在时代感中感时代,我们就一定可以引起最大共鸣、凝聚最大共识、汇集磅礴力量。

全面小康就在你我身边,个人责任成人达己。

在历史长河中,五年不过是短暂一瞬,但对行进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国来说,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也完全可以用“蛮拼的”这一形象说法作为标志性的概括话语。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全面小康社会不仅仅体现在作为基层公务人员我们应正确认识妥善处理与群众的关系,群众事情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小事情”维系着“大荣辱”,从小事情做起,从点滴做起,本着爱岗敬业奉献的态度,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更是体现在作为新近的基层公务员心中应存的信仰,信仰就是用自己认同的观点去思考去行动,同时,对明天充满信心,对未来抱有希望。

农业机械化生产学

农业机械化生产学

一.绿色是发展的底色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绿色发展。小康 全 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如果 经济发展了,但环境恶化了,人们整天生 活在雾霾中,见不到蓝天白云,那也算不 上幸福, 是得不偿失的。只有牢固树立绿 色发展理念,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才能使中华大地呈现出天更蓝、山更青、 水更绿的美丽景象。
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
• • • • • • • 一、新起点上的新蓝图 二、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三、奏响全面发展“协奏曲” 四、建设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 五、合作共赢谱新篇 六、让全体人民都过上好日子 七、锻造坚强的领导核心
建设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
一.绿色是发展的底色 二.功能定位谋划好 三.低碳循环可持续 四.资源利用高效化 五.环境治理出重拳
五.环境治理出重拳
• 2015年的第一天,期盼已久的新《中华人民共 和国环境保护 法》正式实施,提出了对环境 污 染“按日计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 等狠招,成为治理污染的 “钢牙利齿”,被称 为“史上最 严厉”的环保法。环境保护部手 握治污重典“强势环保”,公开约谈20多个城 市的市长、叫停小南海水电站……中国环保制 度将会更加严格。 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 同体, 是保护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屏障。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只有筑牢生态 安全屏障, 让山更绿、水更清、林更密、田 更肥、湖更美,我们建设美丽中国的梦想才不 再遥远。

二.功能定位谋划好
• 2010年年底,国务院印发了《全国主体功能区 规划》,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把我国国土空间划 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 发四类主体功能区, 并明确了不同区域的功 能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方向和开发原则。各 类主体功能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同 等重要的地位,只是主体功能不同、开发方式 不同、保护内容不同、发展首要任务不同、国 家支持重点不同。

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分析:专题08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分析:专题08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背景材料】1.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实现新的要求。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到二0二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

【能力测试】1.关于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是一个较高标准的小康②总体小康偏重于物质消费,全面小康不仅注重物质生活的提高 ,还强调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③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小康将缩小各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④总体小康只是城市的,全面小康还包括农村的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④2.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目前我国仍有1.5亿贫困人口。

帮助1.5亿人口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最根本是要坚持A.以政治改革为中心,建设民主社会B.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C.大力发展政治文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4.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我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下列各项中能够体现这一要求的是①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②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 ③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 ④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A.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符合我国国情B.相对落后地区的小康社会建设主要应靠国家支持C.小康社会的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些D.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一个不平衡的发展过程7.发展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不仅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的发挥,而且关系到①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②构建和谐社会 ③农村社会的稳定 ④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8.党中央为我国社会发展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从政治学角度讲,这是 A.党坚持科学执政的体现 B.党组织经济建设职能的体现C.坚持共同富裕原则的要求 D.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表现1 0.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我国经济腾飞、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改善、中国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长足发展、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进一步保障……夯实了我们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

改革开放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

改革开放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

改革开放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它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打开了一道大门。

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中国不断探索和实践,从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为了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关键举措,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农村改革、教育改革等,这些举措在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中国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

这项举措的核心是引入市场机制,打破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

1978年,中国推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积极种植,提高农村产量。

随后,中国又引入了自由贸易区、经济特区等一系列开放措施,吸引了大量外资和先进技术进入中国,壮大了中国的国民经济。

这些改革措施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使中国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进而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农村改革也是改革开放的关键举措之一。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农村面临着土地承包制度不合理、农民收入低、农业落后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推出了一系列农村改革政策。

首先是对土地承包制度的改革,通过将土地承包权明晰化,农民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安排土地的种植和使用,使农民的积极性和生产效率得以提高。

其次是改革农村集体经济制度,鼓励农民发展经济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组织形式,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渠道和经营空间。

这些农村改革举措的实施,为农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农村地区的经济繁荣,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除了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改革,中国还注重教育改革。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也是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

中国在改革开放中,着力提升教育质量,为中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

首先,中国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

通过增加教育经费、改善学校设施等方式,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保障。

其次,中国改革了高等教育的招生制度,实行高考制度,并且逐渐扩大了高校的招生规模,提高了教育的普及程度。

2024年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时刻

2024年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全面小康的关键时刻
推动城市产业升级
03、
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交通网络建设 提高水电供应能力
改善农村通讯网络
04、
社会治理现代化
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加强城市执法能力建设 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 04
第四章 2024年城乡统筹发 展政策与措施
深化城乡一体化规划引领城乡统筹发展
01、
制定城乡一体化规划
统筹城市和农村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和有序开发利用
03、 04、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教育协调发 展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城乡教育资源投入 也在逐渐增加,城市和农村教育资源配置逐步优 化,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逐渐取得突破。建立多元 化的教育体系,推动城市和农村教育资源共享, 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水平成为必然趋势。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教育协调 发展
01 加大教育资源投入
实践与探索
建设现代农 业
推动农业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提 高农产品质量与
品牌化水平
完善基础设 施建设
促进资源共享
推动社会治 理现代化
促进社会和谐
加快新型城 镇化
推进城市与乡村 协调发展
实践路径
01、
发展现代农业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推动绿色农业发展
02、
加速城镇化
优化城市规划 提升城市治理水平
城市化背景下的城乡产业融合
城市对农业 的带动作用
推动城乡经济协 同发展
提高农民收 入
促进生活水平提 升
城市与农村 产业合作
促进城乡产业融 合
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与乡村振兴
01、
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
优化城市功能区域布局
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采访老同志提纲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采访老同志提纲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采访老同志提纲
随着中国不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目标。

为了了解老一辈人对这一目标的看法和期许,笔者采访了一位资深老同志,听取了他的观点和建议。

老同志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宏伟目标,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他认为,小康社会不仅意味着国家经济的繁荣发展,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在他看来,一个小康社会应该是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高、社会和谐稳定、国家文明进步的社会。

在谈到实现小康社会的路径和措施时,老同志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他认为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保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其次,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权益。

此外,要大力推进农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

老同志还表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经济上富裕,还要在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实现全面发展。

他建议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自信。

同时,要加强教育公平,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在医疗卫生方面,要建立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让人民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

老同志呼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实现小康社会梦想而奋斗。

他表示,
只有全体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努力,才能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通过这次采访,笔者深刻感受到老同志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热切期盼和坚定信念。

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共同努力,为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让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小康生活的幸福和美好。

愿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繁荣富强,人民生活越来越美好!。

时政热点:全面建成小康唯有全面深化改革

时政热点:全面建成小康唯有全面深化改革

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资料时政热点:全面建成小康,唯有全面深化改革来源江门中公教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总目标,而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则如大鹏之两翼、战车之两轮,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顺利实现”。

上述对“全面建成小康”的定位,已经揭示了其在四个全面中的“总目标”位置。

换言之,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都是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手段和保障。

这正契合在这一届中央政府执政之初所作出的承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在当下,要确保小康社会的建成,无论是要全面依法治国还是全面从严治党,落脚点其实都可归纳到全面深化改革上来。

全面建成小康,首先表现在民众的收入水平的提升上。

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还包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等等。

这里面除了进一步发展经济,“做大蛋糕”,更包括加快分配收入体制改革,“分好蛋糕”。

过去经济发展中的与民争利现象,都大大制约了民众收入的提升,要全面建成小康,就必然离不开对此的改革。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不只是提升民众的收入水平。

在某种程度上,收入水平只是一个最低层次的标准,权利的平等,社会的公平正义才是小康社会的内核所在。

“不患寡而患不均”,一直以来是中国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念。

在现代社会,“不均”则体现为权利的不平等,社会的不公正上。

在这方面,如果不能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在司法公平,教育公平,发展公平等权利公平上夯实民众的获得感,小康社会的成色无疑将大打折扣。

全面建成小康,意味着社会发展程度迈向一种更高的层级。

这种发展程度,应该是社会整体性文明指数的提升。

这其中,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领域。

最普通的标准为,民众不应该为获得某项公共服务而“跑断腿”,公共服务部门即政府的透明度能够真正确保民众的监督权利不受影响,权力腐败要得到遏制……如此,民众的生活美好生活,才有实实在在的保障,才能真正的尊严可言。

2024年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

2024年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

4
全面小康社会的建 设重点
经济发展重点
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 创新能力,推动产业
升级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优化供给结构, 提高供给质量,满足 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缩小地区差距,实现
均衡发展
加强环境保护:加强 环境保护,推动绿色 发展,实现可持续发
社会治理: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人民生活水平现状
收入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缩小 教育水平: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逐年提高 医疗水平: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住房水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逐年增加,农村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
生态环境保护现状
环境污染问题:空气、水、土 壤等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破坏问题:森林、湿地、 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破坏严重
环保政策实施:政府出台了一 系列环保政策和措施
环保意识提升:公众环保意识 逐渐提高,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3
全面小康社会的挑 战与机遇
面临的挑战
环境污染:环境污染问题日益 严重,影响人民生活质量
科学发展观:2003年,中国共产 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 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全 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指导思 想。
成功因素
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的快 速发展,为全面小康社会
奠定了基础
政策支持:政府出台了一 系列政策,支持全面小康
社会的建设
科技创新:科技进步为全 面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的
动力
感谢观看
汇报人:XX
社会建设现状
经济发展:全面小康社会经济持续增长, 环境保护: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生态

【精品文档】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推荐word版 (11页)

【精品文档】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推荐word版 (1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篇一:《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⑤合作共赢谱新篇合作共赢谱新篇(《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⑤)——如何坚持开放发展《人民日报》( 201X年02月03日09 版)今天,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向世界张开怀抱,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201X年相聚北京雁栖湖畔到20国集团首脑相约在201X年杭州的西子湖边,从淘宝行销海外到中国高铁走出国门,从数百万人海外打拼到上亿人走出国门享受“说走就走的旅行”……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新起点上,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着眼于国内国际大局,提出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擘画了未来五年中国对外开放的宏阔图景。

我们将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拓展外部发展空间、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开放是发展的大势“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这句广为传唱的《春天的故事》里的歌词,描绘了深圳这座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城市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一个边陲小渔村发展为现代大都市,深圳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成为我国开放发展的典型样本。

30多年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决策,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对外开放进程。

这些年来,从创办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城市,从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到全面开放沿边内陆地区,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我国对外开放的脚步不断加快,范围不断扩大,一幅壮美的开放画卷在神州大地渐次铺开。

正是由于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

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市场规模世界第二,外贸出口、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开放成为中国少走弯路、快速发展的秘诀和法宝。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发言材料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发言材料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征程发言材料一、全面小康社会的辉煌成就伴随着新时代的步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总目标,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成果。

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实现历史性跃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面建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基础。

2.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3.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面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实现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制度全覆盖,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基本生活。

4.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5.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祖国大地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画卷。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总目标,奋力开启新征程。

1.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2.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供给体系质量。

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4.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区域发展布局,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5.增进民生福祉: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6.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7.全面深化改革:深化各领域改革,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国有企业活力,创新民营企业融资途径。

8.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

全面小康的时代答卷

全面小康的时代答卷

全面小康的时代答卷
作者:暂无
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 2021年第8期
“小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独有的思想。

在时代发展中,“小康”概念具体内涵不断丰富,展现出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中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实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恩格尔系数、高铁里程、受教育年限、人均寿命等无数数据汇成的亮眼“成绩单”纷至沓来,直白展示出中国在经济、教育、卫生等各个领域的伟大成就。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看贫困老乡能不能脱贫。

而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亦不是终点,乡村振兴的衔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仍然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陕西马咀村从“烂杆村”变成“全国文明村”,成为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湖北蔡桥村结合生态之绿、土地之金、文化之红,绘就出乡村振兴新篇章……“十四五”规划和2 0 3 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向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更高目标迈进。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路上,台港澳同胞从未缺席,也将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继续与我们一路前行。

申论热点主题阅读: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600字

申论热点主题阅读: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600字

申论热点主题阅读: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600字
全面小康是指中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和优质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它是以实现全体中国人民发展和平、安和谐生活为目标的总体战略。

全面小康不仅是经济小康、也是社会小康。

它是指就业机会充分、收入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完善、环境清洁、社会安全稳定、精神文化繁荣活跃、人民幸福安康等几方面平衡发展实现“群众满意”或“群众喜闻乐见”。

全面小康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把握三个重点:一是经济小康,二是社会小康,三是生态小康。

经济小康要求实现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保证均衡发展,把经济社会发展小康化放在第一位,强调尊重和有利可图的民生改善。

社会小康的实现要求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高教育、医疗水平,改善人民生活水准,使社会更加公正公平,使每一个公民都能得到有效的社会保障。

生态小康实现要求把握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确保安全供水、健康与营养食物等基本要素,推进绿色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使社会更加和谐。

在全面推进综合小康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性政策方面已经采取了大量满足老百姓的开支,如农村发展基金,乡村公路建设,低保政策,失业人员持续就业,提供免费
教育等。

全面小康也是中国2035年实现共同富裕和可持续发展的中长期目标。

申论:实现全面小康的挑战与机遇

申论:实现全面小康的挑战与机遇

实现全面小康的挑战与机遇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

实现全面小康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宏伟目标,也是亿万人民的共同追求。

然而,实现全面小康既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首先,实现全面小康面临着经济发展的挑战。

我国正处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阶段,经济增速下行压力不可忽视。

要实现全面小康,必须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这需要在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基础上,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加强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约束,实现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其次,实现全面小康面临着社会发展的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结构的变动,城乡差距日益凸显,农村贫困问题依然突出。

要实现全面小康,需要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同时,还需解决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方面的问题,使每个人都能享有公平和可持续的发展机会。

第三,实现全面小康面临着环境保护的挑战。

经济建设过程中的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要实现全面小康,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强生态环保工作,减少污染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健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然而,实现全面小康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我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市场潜力巨大,内需持续扩大,为实现全面小康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另一方面,技术革新和科学发展带来了创新机遇,通过推动科技进步和转化应用,可以为全面小康提供更多的科技支撑。

在实现全面小康的过程中,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广大社会力量都要积极发挥作用,形成合力。

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优化营商环境,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

企事业单位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竞争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时政热点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时政热点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时政热点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概念是邓小平在1984年3月对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的谈话中首先提出的。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于上世纪末胜利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

在新的世纪,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应该看到,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突出以下重点:实现农村和农民的小康、加快西部地区的发展、推动城市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全面提高人口的素质、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思路针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本世纪的头20年,必须紧紧抓住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着力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关键问题,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

(1)增加农民收入,加速推进农业发展。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整个中国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因此,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入,是关系整个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因素。

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的基本途径是以农业产业化来拉长农业产业链条,为增加农民收入开辟道路;以农业市场化来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引导农民参与市场竞争,促进生产要素市场的形成;以农业现代化来创造一个高产、优质、低耗,既合理利用资源又能有效保护环境的农业生产体系。

(2)积极而又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战略,提高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既是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产物,又是促进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条件。

推进城镇建设既是我国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

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必须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3)扶贫开发,从根本上消灭贫困。

到2000年底,我国大多数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但仍有一部分特困人口的贫困问题没有解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③)奏响全面发展“协奏曲”——如何坚持协调发展2016年02月01日08:1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原标题:奏响全面发展“协奏曲”(《全面小康热点面对面》③)——如何坚持协调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创造了“中国奇迹”,同时也出现了“成长中的烦恼”,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凸显。

东部沿海率先发展与西部一些地区相对落后并存,流光溢彩的都市与偏僻落后的乡村同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与社会文明程度还不匹配,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融合发展有待深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强调的不仅是“小康”,更重要的是“全面”。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着眼破解发展不平衡的难题,提出坚持协调发展的理念。

这是奏响全面发展“协奏曲”的战略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一协调是发展的节律“唱和如一,宫商协调。

”这是明代文学家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中的一句名言。

讲的是,唱声与和声必须统一,宫音和商音相互协调,才能演奏出美妙和谐的音乐。

发展也是如此,只有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协调一致、相得益彰,才能持续健康、行稳致远。

所谓“协调发展”,通俗地说,就是发展要有协调性、均衡性,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发展要相互适应、相互促进。

对于协调发展问题,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

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曾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

”这些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对协调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实践中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发展不协调、不全面的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不平衡等矛盾比较突出。

——区域发展差距明显。

30多年来,各地居民收入都有了大幅度增长,但不同地区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公共服务还远没有达到均衡水平。

比如,2014年东部的上海、北京、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超过了4万元大关,而西部的甘肃、西藏、新疆刚超过2 万元,差距十分明显。

——城乡发展差距较大。

比如,改革开放后城乡收入差距曾一度缩小,1983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1.82∶1,但后来又有所拉大,2009年达到3.33∶1,2014年仍为2.92∶1。

又比如,在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的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保障方面的历史欠账还很多。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不匹配。

在物质财富快速增长的同时,一些地方精神文化生活仍然比较贫乏,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问题比较严重,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

——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有待加强。

目前,军民融合发展不够充分,还存在思想观念跟不上、顶层统筹统管不够、融合领域范围较窄、融合质量效益有待提高等问题,导致军民资源共享不足。

茫茫九脉流中国,纵横当有凌云笔。

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进步的小康。

如果到2020年我们在总量和速度上完成了任务,但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没有进展,就算不上真正实现了目标。

国际经验也表明,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过程中,各种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往往因发展不协调、不平衡、不全面而逐渐显现和加深。

如果处理不好,任其延续,就会阻碍经济发展,加剧社会矛盾,甚至会诱发社会动荡。

这也告诉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解决发展不协调问题,防止“木桶效应”,避免使今天的“短板”变成明天的“陷阱”。

微评◆只有坚持协调发展,才能避免顾此失彼,使发展走得更远、更有“含金量”。

◆促进城乡一体化,关键是要让农民在城市进得来、住得下、融得进、能就业。

◆城乡“一体化”,全国“一盘棋”,才能让全体人民都过上小康生活。

◆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犹如“车之两轮”,只有双轮驱动,才能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二区域协调“大合唱”2014年7月,联合国开发署发布的《2014年人类发展指数报告》显示,中国首次从“中等人类发展指数”国家,迈入“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的行列。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不同区域之间发展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我们还应看到,区域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仍然突出。

这样的问题并非中国独有,而是在许多国家广泛存在的现象,必须客观辩证地看待、全面历史地分析。

造成我国区域发展不协调的原因多种多样,比如:有自然原因,各地区自然环境迥异,发展条件差别较大;有历史原因,有些地方历史欠账太多,底子比较薄;有政策原因,特定时期内我国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对某些地区进行政策倾斜;等等。

只有把原因搞准,我们才能有效应对、综合施策。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要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目的就在于破解我国区域发展难题,为促进协调发展“充电蓄力”。

实施总体战略。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重点在于按照统筹东中西、协调南北方的思路,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今后我们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巩固拓展发展成果。

同时,还要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三大战略,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区域发展格局,与“四大板块”对接联动,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结构单一地区等特殊类型地区发展也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必须加大扶持力度,让这些地区尽快发展起来。

培育增长极。

国际经验表明,核心地区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辐射带动功能,如北美城市群、德国鲁尔城市群、英国伦敦城市群等。

目前,我国已有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成渝、中原、哈长等城市群,初步形成了多个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增长极。

下一步的关键,就是要在加强城市群内部基础设施网络化和生态环境联防联治的基础上,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强化城市群内部功能整合,提升城市群的整体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促进要素有序自由流动。

劳动力、土地、资源、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以生产要素禀赋而论,不同区域各有长短。

扭转区域发展不平衡局面,必须坚决破除各种体制障碍和政策壁垒,深化资源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促进经济要素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广空间顺畅流动与合理配置。

同时,积极引导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更多地向中西部流动,增强落后地区内在发展动力。

权威声音“十三五”将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徐绍史(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十三五”期间我们会继续实施“四大板块”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西部地区主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为向西南开放创造很好的条件。

中部地区主要发挥好产业接连和发展的优势。

东部地区主要是制度创新、转型发展和陆海统筹。

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依然要通过深化改革、转型升级增强经济活力。

链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涵盖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三地21.6万平方公里、1亿多人,核心是把京津冀作为一个整体协同发展,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通过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等一系列措施,努力形成京津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协同发展新格局。

三城市农村“比翼飞”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改革从农村起步,开启了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序幕。

但30多年后,广大农村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城乡之间存在着很大差距。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没有农村的小康,就不是全面的小康。

今天,城乡居民同在奔小康的路上,必须携手并进、共同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全国13亿多人的百年小康梦想。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有条件以更大的力度支持农业农村发展。

因此,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部署,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动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按照常住人口计算,我国目前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5%,城镇常住人口达到7.5亿。

但要看到,这7.5亿人口中有2.5亿以农民工为主体的外来常住人口,他们在城镇还不能平等享受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公共服务。

今后最重要的是,紧紧抓住“以人为核心”这个关键,加快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抓好“五件事”,即就业、住房、医疗、社会保障、教育,让农业转移人口在这五个领域享有基本公共服务。

同时,加快“三挂钩”,即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城镇建设用地新增指标与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挂钩、中央基建投资安排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

总之一句话,就是要让农业转移人口进城之后住得下、留得住、过得好。

促进资源要素双向流动。

最近十几年,我国进入快速城镇化轨道,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纷纷涌向城市,造成了城乡资源要素不平衡的状态,加剧了城乡二元对立。

下一步要加快建立有利于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的激励机制,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要素向农村聚集。

积极发挥农村金融的作用,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农村。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工作,动员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各方面人才下乡进村,直接为农村服务。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不仅要缩小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而且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这方面,我们将着重加快形成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明确政府职责,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使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倾斜,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四“两个文明”两手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全部成果的总括和结晶。

纵观古今、放眼中外,无论是中国古代的汉唐盛世、康乾盛世,还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都曾经创造了强盛的物质文明,也创造了代表那个时代辉煌的精神文明。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未来理想社会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和人的精神生活高度发展的社会。

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也始终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推进。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确定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并自觉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这些年来,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多样化、差异化特征日益明显,但一些地方精神文明生活仍然比较贫乏,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

这种精神文明建设中出现的“一手软”情况,使我国社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应对这些挑战、尽快扭转这种局面,我们的社会发展就会走弯路,全面小康也很难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