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
产业集聚效应与浙江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
产业集聚效应与浙江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摘要:本文运用区位熵法对浙江省制造业的集聚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得到具有代表性的产业——化学纤维制造业。
然后以化学纤维制造业为例,对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化学纤维制造业对浙江省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提升化学纤维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可以提升浙江省区域经济增长水平。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域经济增长;区位熵;浙江省;实证分析一、问题提出产业集聚这一概念最早由马歇尔(Marshall)提出,是指生产某种产品的一些同类企业,与它们配套的上下游关联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中。
作为一种区域组织形式,产业集聚使得各企业之间演变成一种同时存在着竞争和合作的状况,并进一步细化了劳动分工,降低了生产成本,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升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尤其在沿海地区,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增长的一种有效途径,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浙江省处于长江中下游经济带核心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本文对浙江省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系统和深入的研究,从现有产业集聚指标出发,得出本文所选择的集聚产业——化学纤维制造业。
然后,通过对浙江省化学纤维制造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得到相关结论。
最后,对浙江省产业集聚发展和区域经济增长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区域产业集聚程度的测度已有文献中介绍了大量衡量地区产业集聚水平的统计指标,如行业集中度、哈莱-克依指数、赫希曼-赫佛因德指数、空间集聚指数、空间基尼系数、熵指数等。
其中,区位熵是衡量产业集聚普遍采用的一种工具。
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区位分析中。
其在衡量某一区域内各要素的空间分布状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中的作用和地位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区位熵可以测度一个地区生产结构中某个产业同全国水平比较所具有的相对优势。
金融产业集聚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金融产业集聚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金融科技的飞速进步,金融产业集聚现象日益明显,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日趋显著。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金融产业集聚的内涵、形成机制及其如何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深远影响。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旨在揭示金融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推动金融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具体而言,本文首先界定了金融产业集聚的概念,并探讨了其形成的动因,包括政策支持、市场需求、技术创新等多方面因素。
接着,本文分析了金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如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技术创新、提高金融服务效率等。
本文还从空间溢出效应的角度,探讨了金融产业集聚对周边区域经济增长的间接影响。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等多种方法。
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本文总结了金融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在理论分析方面,本文构建了金融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深入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金融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相关结论。
本文提出了促进金融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这些建议包括加强政策支持、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推动金融科技创新、加强区域金融合作等。
通过实施这些政策建议,有望推动金融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金融产业集聚的理论基础金融产业集聚是指金融机构和金融资源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的高度集中和有机组合,是现代金融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金融产业集聚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多种理论的支持与引导,其中主要包括产业集聚理论、金融地理学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以及金融发展理论等。
产业集聚理论认为,产业集聚是产业空间布局的一种重要形式,它通过产业间的前后向联系和溢出效应,促进区域内产业的协同发展。
产业聚集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
产业聚集对我国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摘要】本文运用2003-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产业聚集(本文指制造业集聚)对我国经济增长和造成中西部经济差距的影响。
结果显示,产业聚集显著促进经济增长,并同时导致了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巨大经济差距。
因此,改善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优化区域投资环境和大力推进西部大开发、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等措施有利于促成地区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关键词】产业集聚,制造业,经济增长,地区差距产业集聚是指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不同类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
国外对产业集聚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新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马歇尔提出的产业区理论。
自马歇尔提出集聚概念以来,产业集聚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
但对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一直未能有所突破,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中一直缺少地理因素的影子,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 korugman、fujita和venables等人开创的新经济地理学,才试图把企业内部规模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和空间因素纳入到标准的贸易模型框架中构建新的研究方法来解释经济活动在区域上的配置以及在地理上的空间集聚现象。
虽然新经济地理学没有研究理论分析和政策制定所关注的产业集聚对于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但新经理地理学的动态模型即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架起了二者之间的桥梁。
一、产业集聚度指标的选取国内外学者一般用城市规模、行业集中度、就业密度、赫希曼-赫佛因德指数、熵指数和空间集聚指数等来衡量产业集聚度。
ciccone和hall(1996)用就业密度来代表集聚程度,认为集聚通过运输成本、知识溢出的外部性和金钱外部性三个途径来影响美国各州劳动生产率,发现就业密度每增加一倍,平均劳动生产率相应提高6%,全要素生产率提高4%左右。
较之城市规模,经济活动的空间密度更能表达集聚的含义。
本文也用就业密度来衡量中国产业聚集状况和区域间的产业聚集水平差异。
产业集聚效应与浙江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基于化学纤维制造业
1 . 7 8 1 . 7 1 1 . 4 5 1 . 9 3 1 . 8 7
1 . 8 O 1 . 6 7 1 . 4 1 1 . 8 0 1 . 7 7
数 据来源: 2 0 0 7 — 2 0 1 1 年《 浙 江统 计 年 鉴 》 和《 中 国 统计 年 鉴》 。
出并 运用于 区位分析 中。 其在衡量某一 区域 内各要素 的 空间分 布状况 , 反 映某一 产业部 门的专业化 程度 , 以及
某 一 区域在 高层 次 区域 中的作 用 和地位 等方 面具 有重
皮革、 毛皮、 羽毛( 绒) 及 其 制 造 业 2 . 2 7 2 . 0 5 1 . 6 7 2 . o 9 2 . 0 o 文 教 体 育 用 品 制 造业
其在 沿海地 区 , 产业 集聚 已经成为促 进当地经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长的
一
T L n
一
—
Z j X i / E — i Zi X i j
Xi / . ∑i X “
在上式 中, i 表示第 i 个 产业 , j 表示 第 j 个地区 , x i j
表示第 j 地区 中 i 产业 的产 出指标 ,该 指标可 以选用工 业总产值 、 工业增 加值 、 总 资产 、 企 业单 位数 、 产 品销售 收入等。一般情况下 , 区位熵的值越大 , 表 明专业化水平
游关 联企业 , 以及相关 的服务业高密 度地聚集在一个适 用区位熵法对浙江省各产业集 聚度 的情 况进行 分析 , 其
当大 的区域范 围中。作 为一种 区域 组织形式 , 产业集 聚 计算公 式为 : 使得 各企 业之 间演 变成一 种 同时存在 着竞争 和合作 的 状况 , 并进一步 细化 了劳动分工 , 降低 了生产成本 , 对 该 区域 的经济发展和竞争力提升起着 巨大 的推动作用。尤
产业聚集形成的原因和影响的研究
产业聚集形成的原因和影响的探究产业聚集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一类或多类产业同时或相继集聚形成的现象。
这种形成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的原因和带来了许多影响。
本文将对产业聚集形成的原因和影响进行探究。
一、产业聚集形成的原因1. 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一个地区若果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和优越的区位条件,将吸引相关产业集中在此地。
比如,有煤矿资源的地区往往会形成以煤炭加工为主导的产业聚集。
而海岸线较长的地区容易形成集中于海洋经济的产业聚集。
2. 人才集聚和技术溢出地区内有一定规模的研发机构、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将吸引大量人才聚集。
这些人才的聚集,提高了地区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从而吸引了更多的相关产业进驻。
3. 产业政策和支持措施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产业政策和支持措施,来增进某些产业在特定地域的集聚。
例如,某些地区通过减免税收、提供土地和资源等优惠条件来吸引企业入驻,从而形成了以特定产业为主导的产业聚集。
4. 产业链配套和经济规模效应一些产业的生产和运作需要一定的配套设施和服务支持。
当一个企业进驻一个地区后,其他相关产业也会跟随而来,形成产业链配套效应。
此外,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驻,经济规模效应也会逐渐显现,吸引更多产业进驻。
二、产业聚集的影响1. 创新和技术进步产业聚集有利于知识和技术的沟通和共享,增进创新和技术进步。
不同企业之间的沟通和竞争,促使他们不息改进和创新,提高产品和技术水平。
2. 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产业的聚集会带来经济增长和创设就业机会。
当一个地区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聚集后,整体经济规模扩大,吸引外部投资和消费需求增加,从而推动了地区经济的进步。
同时,产业聚集还创设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改善了就业结构和居民收入水平。
3. 产业规模效益和降低成本产业的聚集有助于提高产业的规模效益和降低生产成本。
同一地区的企业可以共享一些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如交通、电力、通信等,可以共同选购原材料和零部件,从而降低了成本。
中原经济区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 ●‘
●
-
●
●
二 一 一
+
一
一
一
★
?
…
●
G D P
图 4 21 0 0年 GD rn散 点 图 P Mo a
检验知 , 中原 经济 区经 济 发展 之 间存 在空 间集 聚 和 空 间 自 相 关 性 。 通 过 引 入 空 间 效 应 , E 模 型 的 拟 合 优 度 得 到 提 SM 高 , 空 间误 差 自相 关 系 数 在 5 的 显 著 性 水 平 通 过 检 验 , 且
图 1 中原 经 济 区历 年地 区 生 产 总 值 (0 1 01 2 0 —2 0年 )
21 0 0年 中原 经 济 区 各 城 市 制 造 业 集 聚 综 合 得 分 , 表 3 如 所 示 , 出中 原经 济 区 3 得 O个 省 辖 市 制 造 业 产 业 集 聚 强 弱 排
4
聚 指 标 评
价 体 系
制 造 业 产 值 亿 元 X5 规 模 以上 工 业 主 营 业 务 收 人 亿 元 X 6 规 模 以上 工 业 利 润 总 额 亿 元
Xr 规 模 以上 工 业 企 业 数 量 X 制 造 业 从 业 人 员 数 8 个
因子 命名为制 造业规模 。 根据 S S P S分 析 结 果 , 因 子 得 分 的 基 础 上 , 建 中 原 在 构
经 济 区 制 造 业 产 业 集 聚 综 合 评 价 函 数 为 F— f+ f, 】i 2其 中 1 、2分 别 为 旋 转 后 两 个 主 因 子 的 方 差 贡 献 率 ,】 f f 、2分 别 是 标 准 化 后 数 据 测 算 得 到 的 主 因 子 得 分 , 此 可 以 得 出 据
江苏省制造业集聚水平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评价
我 国学 者从 1 9 8 0年代 中后期 开 始对 产业 集 聚现 象 进 行研 究 , 魏后凯 、 吴利 学 _ 4 ] 认 为 区域 的 发展 取 决 于产 业 竞争 力 、 企业 竞争 力 、 科技 竞争 力 、 国民素质 竞 争力 、 城市竞 争 力等 方 面 , 其 核心 是产 业竞 争力 , 产 业 集群 化 道 路 是 提 升 区域 竞 争 力 的 重 要 手 段 。魏 后
有高 度相关 性 。产业 集 聚 是 产业 “ 集 群化 ” 的前期 过
的竞争 优 势理 论 阐述 了产 业 集 聚是 产 业 部 门获 得 竞
争 优势 的重 要 手段 , 具有 竞 争优 势 的产业 部 门是 国家 竞 争优 势 的来 源 。马 丁 和 奥 托 维 阿诺 认 为经 济 增 长
其 空 间集 中与 分 散 态 势 。克 鲁 格 曼 首 次将 国 际 贸易
理 论 和 区位 理 论相 结合 , 认 为 贸易 活动 总会使 某些 产 品的 生产要 素 集 中 于某 些 区域 。迈 克 尔 ・ 波 特 国家
证分 析 了江苏省 产业 集 聚 和 区域经 济 竞 争 力 之 间具
和 产业 集 聚之 间存 在相 互促 进 的关 系 ] 。
程, 从 理论 上讲 虽然不 是所 有 的产业 集聚都 能 发展 或 培育成 产业 集群 , 但 企源自在 空 间上 的集 聚 能够在 一定
程度 上产 生规模 效应 , 知识 的溢 出 、 交 易成 本 的降低 ,
有 助 于提高 区域 劳动 生产率 , 从 而提 升 区域 竞争 力 。
中国制造业分工与地区经济增长研究
了知识 溢 出与集 聚 的关 系—— 技 术 外 部 性 , 知 从 识 的 生 产 、 散 与 积 累 三 个 角 度 阐 述 了 知 识 溢 出 扩 和产 业集 聚 之 间的正 反馈 关 系。3集 聚 与地 区增 、 长 。从 资本 流 动 、 动 流 动 、 接 垂 直 关 联 、 接 劳 直 间 垂 直 关 联 等 角 度 阐述 了集 聚与 增 长 之 间 的 内在
解 释 空 间 收 入 结 构 ; 验 研 究 方 面 主 要 从 自然 地 经 理 、 济 地理 和 社会 基 础 制度 等 方 面 所存 在 的差 经 异 来 解 释 空 间 收 入 结 构 。5 最 优 集 聚 规 模 与 经 济 、
造 业 区域 分 工 指 数 。 成 果 依 据 2 0 0 5年 全 国 第 一 次 经 济普 查 数 据 , 算并 编 制 了中 国制 造业 区域 计 分 工 指 数 。 第 一 ,1 9 - 0 1这 8年 中 国 地 区 间 94 2 0
- 7 业 竞争 力 上 升 , 东 部 工 业优 势 尚处 于培 育 阶 而
段 , 国 工 业 分 布 变 得 更 为 分 散 ;9 7 2 0 年 东 中 19— 04 部 地 区 已 经 取 得 了 自我 强 化 的 制 造 业 优 势 , 东 北 、 中部 和 西 部 的 7 业 竞 争 力 则 处 于 下 降 趋 势 , - - 7 业 分布 变 得 更 为集 中。第 二 , 聚 有 可 能格 兰 集 杰 引 起 增 长 , 增 长 不 能 格 兰 杰 引 起 集 聚 , 聚 但 集 与 增 长 并 不 能 构 成 累 积 循 环 。 集 聚 对 增 长 的 正 向 冲 击 持 续 期 达 到 9年 左 右 , 性 为 19 7 第 三 , 弹 .4 。 产 业 集 聚并 非 零 和博 弈 ,当经 济 由 分 散 变 为 集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兼论近十多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兼论近十多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兼论近十多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摘要:近年来,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其中部分地区的经济增长迅猛,而另一些地区则陷入了相对滞后的状态。
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为理论基础,分析了产业集聚机制对经济差异的影响,并探讨了近十多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
研究发现,产业集聚、人才聚集、创新环境以及政府支持等都是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地区的特点和政策的效果,提出了针对不同地区的发展策略。
最后,本文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提供理论和政策支持。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产业集聚;区域经济差异;发展策略一、引言经济地理学作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研究了地理空间如何影响经济发展。
而新经济地理学则更加关注地方特点、产业布局以及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经济地理学的发展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和区域差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在新经济地理学框架下,研究产业集聚这一重要机制对经济发展和区域差异的影响成为研究热点。
本文将以新经济地理学视角,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讨产业集聚机制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并分析近十多年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
二、产业集聚机制与区域经济差异产业集聚是指特定产业在某个地区内的集中发展现象,形成可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规模效应和外部溢出效应。
经济的集聚会促使创新、专业化和分工,进而推动该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发展。
然而,不同地区的产业集聚程度却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这就导致了区域经济差异的产生。
产业集聚机制主要受到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市场规模效应,即由于某一地区市场规模较大,会吸引更多企业进驻,并形成产业集聚;二是外部溢出效应,指某一地区的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合作与竞争的关系,通过共享经验、人才和技术来提高整个产业的效率和创新水平;三是政府支持,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调节和引导作用。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趋势及分析
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趋势及分析摘要: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和地方化基本呈现增长趋势,但制造业总体空间集聚程度一般,区域特色有待加强;产业集聚程度高到低的行业分布基本与从技术密集型产业到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路径一致。
关键词:产业集聚;地理集中指数;镖靶模型产业集聚具有“嵌入性”、“地理集中”、“弹性专精”、“集体学习”等特征,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自马歇尔提出著名的产业空间集聚三个原因后,经济学者对产业集聚不断进行深入探索,从不同的视角对产业集聚理论进行了研究。
国内关于产业集聚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还主要集中在产业集聚方式、性质、成因及其优势等方面,从量化角度研究产业集聚的文献更少。
张威(2002)、梁琦(2003)、吴学花(2004)利用产业基尼系数对我国制造业的集中现象进行了研究;范剑勇(2004)利用Bluhar 关于欧盟产业分布的计算公式计算了全国六大区域1980年和2001年的地区产业集中率;罗勇等(2005)、王子龙等(2006)利用产业空间集聚指数和行业集中度指标对中国部分制造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
但于数据和方法的限制,国内现有产业集聚水平测度基本只研究部分制造业的产业集聚水平,未能全面反映我国制造业总体集聚情况,且对产业地理集中程度进行精确测度的研究成果更不多见。
鉴此,系统总结并分析了当前国内外有关产业集聚度量方法,并利用Ellision和Glaeser(1997)以镖靶模型为基础的测度方法对2003~2005年我国制造业产业空间集聚进行测度,实证研究我国制造业产业集聚总体情况、发展趋势和产业类型情况。
一、产业集聚程度测度方法(一)产业基尼系数通过某一产业在区域上的分布相对于整体经济活动的偏离程度来界定该产业的区域集中状况。
于该系数没有考虑到企业规模差异,因此系数大并不一定表明存在产业集聚现象,而且在比较不同产业的集聚程度时,会于各产业中企业规模或区域大小的差异而造成误差。
中国产业集聚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中国产业集聚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摘要:本文以工业企业为例,在提出工业产业集聚对工业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的理论假说之上,利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对全国25个省份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工业产业集聚对工业的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从政策上应该促进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链条,从而提升产业效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产业集聚;泰尔指数一、引言及文献综述从古至今,如何实现有效快速的经济增长一直是学者们普遍关注的重点。
随着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和成熟,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学者们提供了探讨新的经济增长推动力的新的角度。
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最早关注产业集聚效应,他把经济规模划分为“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两类,认为产业集聚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导致的,他还指出有三个原因导致了产业集聚的产生,即稳定的技术市场、附属产业提供的经济的原料以及技术外溢。
马歇尔之后,胡佛的产业集聚最佳规模论认为,产业集聚区域是一种规模经济区,就任何一个产业而言,集聚的企业过多或过少,都不会达到集聚的最佳效果。
佩鲁(Francois Perruox,1955)的增长极理论认为20世纪的经济增长是以支配效应为特征的,通过“增长极”对周围资源和产业的吸聚和带动作用可以实现非均衡增长战略。
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1990)引入“集群”概念,揭示了产业发达国家的普遍现象——产业集群,并高度评价了其在形成与提高产业竞争优势中的重要性。
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Robin Krugman,1991)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对产业集聚机制以及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做了系统、严谨的模型化研究,提出了基于产业集聚的制造业中心——农业外围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中国学术界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对产业集聚的研究,大量研究则是在2000年以后。
朱英明(2003)构建了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性模型,据此他分析了产业集聚的区域效应,并以日本和韩国为例,说明了产业集聚的区域差异,以长江三角洲为例,定量分析了发达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空间集聚与地区增长的关系。
产业集聚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产业集聚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产业集聚效应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产业集聚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大量相关产业形成规模效应,并通过技术创新和资源优化实现经济增长的现象。
本文将从产业集聚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展开论述。
一、产业集聚增加经济效益产业集聚可以增加区域内企业之间的合作机会,形成配套生产和供应链,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产能利用率。
例如,汽车工业集聚区域的高效供应链可以实现零部件供应的即时交付,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同时,产业集聚还可以打破信息不对称,促进企业技术交流和创新,加速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从而提升整体经济效益。
二、产业集聚提升区域竞争力产业集聚的形成会吸引大量企业和相关人才流入特定区域,形成专业分工和产业聚集效应。
这些企业和人才聚集非常有利于形成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的技术和创新能力。
例如,硅谷的IT产业集聚就吸引了全球顶尖的科技公司和研发人员,使该地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
这种区域的竞争力提升,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企业进驻,形成良性发展循环。
三、产业集聚促进就业机会产业集聚的形成会带动大量的就业机会。
一方面,企业的集聚会形成人才需求,吸引外来劳动力就业。
另一方面,由于区域内企业的合作和互补,可以发挥分工效应,促进更多中小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扩大就业规模。
例如,深圳特区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吸引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和相关产业从业者就业,成为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聚集地。
四、产业集聚提升区域发展潜力产业集聚可以带来经济规模效应,促进资源的集中配置和优化利用。
这些优势能够提升区域的发展潜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例如,中国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中,鼓励制造业集聚形成国家级产业集群,以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能力。
这种集聚效应可以形成区域特色优势,吸引更多的外部投资和产业要素流入,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五、产业集聚塑造地方品牌形象产业集聚的企业和产品常常形成地方品牌形象,提升地方知名度和美誉度。
中国制造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耦合视角的实证分析
证分析 。结果表 明 , 华 东、 东北、 华北 、 西南、 华南五 个地 区可以通过制造业集聚 战略促进 经济增长 , 而华 中、 西北 两
个地 区则不宜采取 该战略。
关键词 : 制造业集聚 ; 经济增长 ; 耦合 法; 标 准 差 系数
中图分类号 : 1 7 4 2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4—1 4 7 1 ( 2 0 1 3 ) 0 1 — 0 0 6 2— 0 4
Re l a t i o n s Ana l y s i s b e t we e n M a nu f a c t ur i n g Ag g l o me r a t i o n
a r e not .
Ke y wo r d s : ma n u f a c t u i r n g a g g l o me r a t i o n; e c o n o mi c g r o w t h; c o u p l i n g; c o e f i f c i e n t o f s t a n d rd a d e v i a t i o n
2 0 1 3 年2 月
青 岛农业大学学 报( 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Q i n g d a o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
( S c h o o l o f E c o n o m i c s - Q i n g d a o U n i v e r s i t y , Q i n g d a o 2 6 6 1 0 0, C h i n a )
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发展
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发展一、引言区域经济发展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之一,而产业集聚与区域创新发展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现代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里更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重点探讨产业集聚和区域创新发展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1.提高企业竞争力采用“集聚”方式,企业可以通过分工协作、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等方式形成良性竞争,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2.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集聚的企业可以形成相互竞争和相互依存的产业链,促进创新,并形成一种“外部性”。
优势企业聚集后形成“聚集效应”,进而推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3.创造就业机会集聚的企业可以形成产业链,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上形成不同的用工需求,进而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城市及区域的就业率和人民生活质量。
三、区域创新发展在产业集聚中的应用1.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当前,各类企业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加速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形成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集聚效应,并为企业的生产和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2.新兴产业领域的应用在新兴产业领域,如新能源、生物医学和高科技等领域中,通过对技术和产品的持续创新,企业可以在产业集聚的基础上拓展其业务,进而提高其综合竞争力,并为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加明显的贡献。
四、区域创新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1.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创新活动强化了各地的经济增长和质量。
在新技术兴起的过程中,新产业和新模式不断出现,这需要企业和社会创新意识的加强,创新带动经济增长,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
2.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才的培养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创新的人才和创新思维,促进了科学技术和人才的飞跃性发展,提高了社会在科技水平上的整体素质,形成更加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进而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五、结语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产业集聚和区域创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只有在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和区域创新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数字普惠金融背景下高技术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现代营销上旬刊2024.01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时代到来,数字普惠金融应运而生,其利用数字化电子技术,为企业提供各类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使得金融服务更加便捷高效,大大降低金融服务成本。
相较之前,数字普惠金融的出现使更多企业得到金融服务。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在新发展阶段如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促进经济持续增长,成为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基于此,加强对数字普惠金融背景下高技术产业协同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数字普惠金融、产业协同集聚及区域经济相关理论概述(一)数字普惠金融及其发展前景数字普惠金融以数字技术为驱动,广泛覆盖社会各阶层和群体,为其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这种服务形式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与电子化技术的优势,以更便捷、更高效、更普惠的方式提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其借助互联网、移动设备等数字化渠道,突破物理地域限制,触及传统金融服务难以覆盖的区域和群体。
同时通过自动化、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能够实现在线支付、转账、理财等快速高效的金融服务,还能实现服务对象在线实名认证、电子签名、风险评估等,在提高服务效率的同时有效保障金融交易的安全性与合规性。
综上,数字普惠金融具有覆盖面广、服务效率高、安全性强等特点。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进步及移动设备的普及,数字普惠金融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金融平台出现并开始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如P2P 网络借贷、数字货币、众筹、第三方支付等,为社会大众、企业提供更多投资和融资渠道。
随之而来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内容更加丰富,以此满足社会大众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新兴的金融业态,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进一步推动传统金融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发展前景广阔。
但与此同时,数字普惠金融还存在各种问题。
在数字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偏远地区和乡村区域由于信息网络覆盖低、信息技术掌握较差、金融知识欠缺,金融服务很难覆盖到。
中国产业集聚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以工业为例
— —
以工 业为 例
叶 迪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 1 0 0 0 7 0 )
摘
要: 本 文以工业企业为例 , 在提 出工业产业集聚对工业经济增长产生正 向影响 的理论假 说之上 , 利用面板数 据计量模 型对全
而在模 型 中忽 视 的经 济增 长是 以支配效应为特征 的 , 通过 “ 增 长极” 对周 与经济增长指标 之间关 系的计量模 型 , 围资源 和产业 的吸 聚和 带动作 用可 以实 现非均衡 增长 了传统 经济增 长理论 所证 明 的影 响经 济增 长 的几 个 重
战 略。
要 的因素 , 如技术进步 、 劳动力数量 以及人均资本等 。
国2 5个省 份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 结果 显示工业产 业集聚对工业的经济增长有促进作 用 , 并在 此基础上 , 提 出中国 从政策上应该促进产业集聚, 形成l 产业链条 , 从而提升产业效 率, 进 而促进 经济增长的建议。 关键词 - 经济增长 ; 产业集聚; 泰尔指数 中图分类号 : F 2 2 4 ; F 0 6 1 . 5 文献标识l i  ̄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3 3 0 9 ( x ) . 2 0 1 3 . 1 1 . 6 3 文章编号 : 1 6 7 2 — 3 3 0 9 ( 2 0 1 3 ) 1 1 — 1 3 5 — 0 3
二、 产 业 集 聚 的 测算
在衡 量产 业集 聚的指标 中 ,区位 基尼系数 、 E — G指
中国学术 界从 2 0世 纪 8 0年 代末 开始 对产 业集 聚 数 、 产业 方差系数 的运用 比较 多 , 而计 算 泰尔 指数 的文 因此本文运用泰尔指数衡 量产业集 聚程度 。由 的研究 ,  ̄I t 研究则是在 2 0 0 0年 以后 。朱英 明( 2 0 o 3 ) 构 献较少 , 建 了区域 经济增长 的概念 性模 型 , 据此他 分析 了产业集 于泰尔指 数需要 通过省 级 以下 地级 市 的工 业企 业 总产 因而 4个 直辖 聚 的区域效 应 , 并 以 日本和韩 国为例 , 说 明了产业集 聚 值和就业人数计算得 出该省 的泰尔指数 , 西藏 省和青海省 工业总产 值过 的 区域差异 , 以长江 三角洲 为例 , 定量 分析 了发达 地 区 市 的泰尔指数无法计算 ,
制造业的区域发展差异分析
制造业的区域发展差异分析制造业作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其区域发展差异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区域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制造业的区域发展差异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制造业的区域发展现状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发展差异。
一些地区的制造业发展迅速,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为当地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而另一些地区的制造业发展相对滞后,面临着技术更新和产业转型的挑战。
在我国的区域发展中,东部沿海地区是制造业的主要集聚地,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拥有众多的制造业企业和产业链,具备了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发展相对欠发达,主要面临着技术落后、资源匮乏等问题。
此外,东北地区等传统工业基地的制造业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系列困难。
二、制造业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1. 地理位置与市场需求:地理位置的差异使得一些地区更容易接触到国内外市场,具备了区位优势。
沿海地区由于临近港口和交通便利,可以更好地满足外贸需求,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外商投资。
而内陆地区由于交通不便等因素,市场开发和销售难度较大。
2. 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是推动制造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一些地区拥有较为完善的科研体系和创新生态,有效地促进了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的提升。
同时,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集聚也为人才的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支持。
3. 产业链的完整性:一些地区的制造业发展已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从上游原材料供应到下游产品销售具备了较高的整合能力。
这种完整的产业链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4. 政策扶持与环境影响:政府的政策扶持对于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些地区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减税降费等方式吸引投资,为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同时,自然环境、资源禀赋等也对制造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制造业区域发展差异化政策建议为了实现制造业的区域均衡发展,应采取以下政策措施:1. 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各地政府应加大对外商投资的引导力度,优化投资环境,降低商业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企业落地生根。
京津冀制造业集群协同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第22卷第1期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2No.12021年1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Jan.2021京津冀制造业集群协同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卜洪运,娄童童(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㊀[收稿日期]㊀2019-12-21㊀[基金项目]㊀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 去产能职工安置政策的效果分析及优化 (JRS-2018-1122)㊀[作者简介]㊀卜洪运(1962 ),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娄童童(1994 ),女,河北唐山人,燕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㊂[摘㊀要]㊀以京津冀制造业集群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京津冀制造业集群协同效应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与时间序列回归模型,对京津冀制造业集群协同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制造业集群的规模品牌效应因子对经济增长起显著的促进作用,技术创新效应因子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明显,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从壮大集群规模㊁充分发挥人力资本效应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㊁建立协同创新共同体㊁提高区域品牌影响力五个方面加快培育京津冀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对策建议㊂[关键词]㊀京津冀;制造业集群;协同效应;时间序列回归模型[中图分类号]F127;F429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DOI]10.15883/j.13-1277/c.20210109007一㊁引言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根本,可以说国家制造业的强弱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我国必须加快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以促使我国产业进一步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㊂培育并拥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是我国从 制造业大国 转向 制造业强国 的重要标志㊂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背景下,京津冀三地的制造业集群特有的协同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京津冀三地必须打破传统发展模式,重塑制造业发展优势,增强对环渤海地区和北方腹地的辐射带动能力㊂本文通过建立京津冀制造业集群协同效应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时间序列回归模型分析制造业集群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根据实证结果提出加快培育京津冀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对策建议㊂二㊁文献回顾(一)制造业集群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制造业集群的形成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关于制造业集群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的研究,可以分为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两方面:理论研究方面:Mitra 和Sato 以日本制造业为研究对象,提出通常情况下,产业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有利于提高技术效率[1]㊂Yutaka Arimoto 和Tesuji Okazaki 对产业集群中的生产效率进行研究发现,大部分企业会选择在经济发达且基础设施完善的地区建立工厂,劳动力的聚集与丰富的资源会大大提高生产效率[2]㊂刘志彪提出 制度技术 市场 的分析框架,从制度类公共服务供给㊁技术类公共服务供给㊁市场类公共服务供给三方面出发促进产业升级,提升产业集群效果[3]㊂白玉芹通过对国外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典型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它们的共同特征是都具有完整第1期卜洪运等㊀京津冀制造业集群协同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91㊀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链[4]㊂曾祥炎㊁成鹏飞通过分析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发展过程,认为政策支持是成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关键推动力量[5]㊂实证研究方面:关于产业集群如何影响经济增长,除了定性分析,学者们也用定量方法进行不断探索,潘文卿㊁刘庆在研究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时,通过建立动态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并运用系统GMM方法进行参数估计,得出一个地区的产业集聚程度对其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6]㊂王东岳运用因子分析与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流通产业集群与流通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影响流通产业集群效应水平的三个集聚因子中人力资本的拉动效应最显著[7]㊂刘睿智等从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与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协同相结合的视角,实证分析了集群效应对中国制造业海外投资区位选择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8]㊂(二)京津冀制造业集群方面的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地区制造业的协同发展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王素君认为河北省装备制造业集群已显雏形,但在全国不具备区位优势,并从科技因素㊁规模因素㊁效益因素三方面建立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9]㊂郭坤认为在 一带一路 倡议背景下,京津冀制造业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但其存在核心竞争力不足㊁产能严重过剩等问题,提出京津冀地区应以技术优势化解产能过剩[10]㊂李峰认为京津冀制造业发展关键在于构建新型制造业体系,提出建立京津冀协同创新示范区,以新技术㊁新模式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11]㊂赵云峰通过分析京津冀三地制造业协同发展现状,认为三地存在区域间产业发展不平衡㊁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等问题[12]㊂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虽然有学者运用不同方法对不同行业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研究,但在 中国制造2025 与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少有文献对京津冀整体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㊂本文在建立京津冀制造业集群协同效应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时间序列回归模型考察其对区域经济增长指标的影响,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京津冀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提供思路㊂三㊁京津冀制造业集群协同效应水平评价(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通常情况下,产业集群形成后,会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区域竞争力,例如刺激技术创新㊁缩小加工成本㊁聚集优秀人才㊁提高生产效率㊁加强企业合作等㊂为了衡量京津冀制造业集群协同效应的水平,本文依据产业集群的特有属性与指标体系构建的可获得性㊁系统性㊁科学性原则,将京津冀制造业集群协同效应分解为外部规模经济效应㊁人力资本效应㊁成本节约效应㊁技术创新效应㊁区域品牌效应,从以上五个维度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㊂1.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外部规模经济的实现是产业集群突出优势之一㊂京津冀地区大中型制造业相对集中,通常各个企业在集群区域内分工比较明确,彼此间交流频繁,大量企业聚集吸引了大规模社会资本的投入,使产品产量与销量不断增加,最终使产业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得到充分的体现㊂本文选取了京津冀制造业总产值占全国制造业总产值比重㊁京津冀制造业企业总资产占全国制造业企业总资产比重㊁京津冀制造业企业数量占全国制造业企业数量比重㊁京津冀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四个指标反映外部规模经济效应㊂2.人力资本效应产业集群内,由于技术进步与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企业对员工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从业人员必须不断学习新技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劳动力的整体素质提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另外,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不断增大集群规模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㊂本文选取京津冀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与全国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比值㊁京津冀制造业从业人员年平均数比重占全国制造业从业人员年平均数比重两个指标衡量人力资本效应㊂3.成本节约效应京津冀制造业集群内,企业的大规模集中在无形中节约了大量成本㊂首先从机会成本来说,集群内企业间交流密切,大部分企业间实现了信息共享,这就节省了搜集市场相关资讯的费用与时间;其次从交易成本来说,集群内企业彼此之间92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合作密切,发生交易时不需要过于繁杂的流程;最后从运输成本来说,京津冀制造业企业间不论是在地理位置上还是空间距离上,都比较集中,且交通便利,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运输成本㊂本文选取京津冀制造业利润总额占全国制造业利润总额比重㊁京津冀制造业亏损企业亏损额占全国制造业亏损企业亏损额比重两个指标反映成本节约效应㊂4.技术创新效应产业集群的形成会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彼此间密切合作的同时也存在互相竞争,这就导致企业必须不断创新,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提高竞争力,从而使整个区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㊂本文选取京津冀制造业专利申请数占全国制造业专利申请数比重㊁京津冀制造业R&D经费支出占全国制造业R&D经费支出比重㊁京津冀制造业R&D人员全时当量占全国制造业R&D人员全时当量比重三个指标反映集群的创新效应㊂5.区域品牌效应产业集群在发展进程中,通过规范产品质量㊁推广区域品牌等方式,形成共享于产业集群内所有企业的品牌竞争优势㊂区域品牌效应对产业集群的市场竞争力具有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较高㊂本文选取京津冀制造业FDI 占全国制造业FDI比重㊁京津冀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占全国制造业出口交货值比重两个指标衡量集群的区域品牌效应㊂综上所述,京津冀制造业集群效应水平的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二)因子分析实证结果本文选取1999 2017年的京津冀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作为样本,数据由2000 2018年‘河北省经济年鉴“‘北京市统计年鉴“‘天津市统计年鉴“等相关统计年鉴数据整理得出㊂由于本文选择的指标体系变量较多,并且变量之间可能具有线性相关性,因此选择因子分析法进行降维,提炼出影响集群效应的主要因素,以便于下文的回归分析㊂表1㊀京津冀制造业产业集群效应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变量定义符号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工业总产值占比X1总资产占比X2企业数量占比X3主营业务收入占比X4人力资本效应从业人员年平均数占比X5全员劳动生产率比值X6成本节约效应利润总额占比X7亏损企业亏损额占比X8技术创新效应专利申请数占比X9R&D经费支出占比X10R&D人员全时当量占比X11区域品牌效应外商直接投资占比X12出口交货值占比X13㊀㊀1.因子分析的适用性检验因子分析方法的使用前提是原始数据中多个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线性相关关系㊂所以,在应用因子分析时,首先要判断数据是否适用因子分析法,将指标体系的数据导入SPSS24.0软件得到KMO和巴特利特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KMO值是0.694>0.5,符合因子分析的要求㊂表2㊀KMO和巴特利特检验结果KMO取样适切性量数0.694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近似卡方384.800自由度78显著性0.000㊀㊀2.提取主因子表3显示了各因子对京津冀地区制造业产业集群效应指标总方差的解释情况㊂主因子的提取有两点要求:一是特征值大于1,二是累计方差贡献率不小于85%,表3中旋转载荷平方和中前三个因子的特征值都大于1,且这3个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是85.803%,因此可以提取的主因子有3个,把这3个因子计为F1㊁F2和F3㊂第1期卜洪运等㊀京津冀制造业集群协同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93㊀表3㊀总方差解释成分初始特征值提取载荷平方和旋转载荷平方和总计方差%累积%总计方差%累积%总计方差%累积%17.61458.57258.5727.61458.57258.572 4.45734.28634.2862 2.32217.86076.432 2.32217.86076.432 3.67128.24262.5283 1.2189.37285.803 1.2189.37285.803 3.02623.27585.80340.754 5.80491.60750.383 2.94694.55360.340 2.61697.16970.210 1.61998.78880.0760.58399.37190.0540.41699.787100.0160.12499.911110.0090.07299.984120.0020.01599.999130.0000.001100.000㊀㊀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㊂㊀㊀3.主因子命名表4显示了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从表中可以看到第一主成分F1在X1㊁X4㊁X8㊁X12㊁X13指标上有较大载荷,说明主因子F1综合反映这几个指标的变动情况,将其命名为规模品牌效应因子;第二主成分F2在X3㊁X5㊁X6㊁X7㊁X9的载荷系数绝对值较大,可以将其命名为人力成本效应因子;第三主成分F3对X2㊁X10㊁X11这三个效应指标的解释力度较强,将其命名为技术创新效应因子㊂表4旋转后的成分矩阵变量代码成分123X10.7910.3640.463 X20.264-0.1680.784 X30.5870.7660.215 X40.7710.3100.526 X50.5770.7760.212 X6-0.181-0.9610.050 X70.5110.5590.549 X80.893-0.1610.040 X9-0.1030.881-0.003 X100.2310.1000.716 X110.1060.1110.883 X12-0.852-0.268-0.272 X130.7740.3080.396㊀㊀4.集群效应得分由得分系数矩阵得到三个主因子的得分函数如下:F1=0.165X1-0.075X2+0.074X3+0.147X4+ 0.068X5+0.069X6-0.021X7+0.423X8-0.197X9-0.116X10-0.223X11-0.264X12+0.186X13F2=-0.004X1-0.115X2+0.183X3-0.021X4 +0.189X5-0.328X6+0.116X7-0.214X8+0.347X9 -0.009X10+0.016X11+0.049X12-0.021X13F3=0.027X1+0.361X2-0.055X3+0.069X4-0.054X5+0.088X6+0.154X7-0.232X8+0.020X9+ 0.329X10+0.458X11+0.095X12-0.005X13由因子得分函数进一步计算出每年的公因子得分如表5所示,其中Yt是反映京津冀经济增长的指标,Yt=京津冀地区人均GDP/全国人均GDP,之所以选择此指标反映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增长,是因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可以准确真实地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潜力,Yt值若大于1,说明京津冀地区的人均GDP在全国范围具有优势,Yt值越大,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发展越好,因而可以间接反映地区的经济增长㊂为平滑时间序列,对Yt取对数,结果如表5所示:94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表5㊀集群效应因子得分及区域经济增长指标值年份F 1F 2F 3lnYt19990.081581.99280.883320.314420000.383131.452170.661150.33892001 1.219841.3112-0.483760.34952002 1.212131.00483-0.8050.37042003 1.023480.85326-1.335710.397520040.20575-0.141542.079060.429720050.69373-0.229431.141350.45022006 1.0523-0.820210.50570.425720070.7285-0.77695-0.172650.38362008-0.00054-1.114420.592840.368020090.40724-1.36548-0.234680.351020100.91675-1.50059-1.112910.33212011-0.58111-0.804310.611070.31672012-0.59178-0.671560.095950.30462013-0.74261-0.39203-0.189240.28722014-1.270960.195360.123330.25992015-1.923670.415020.484550.22972016-1.689770.53934-0.461230.22102017-1.123980.05254-2.383170.1849四㊁京津冀制造业产业集群协同效应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㊀㊀本研究采用时间序列回归模型,通过建立京津冀制造业产业集群效应因子与京津冀经济增长指标间的回归模型,分析Yt 与F 1㊁F 2㊁F 3之间的关系,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可以表示为:LnYt =β0+β1F 1+β2F 2++β3F 3+δ,其中βi 为待估计项,δ为残差项㊂(一)相关检验1.单位根检验采用时间序列进行回归分析时必须进行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如果用非平稳序列进行回归分析会破坏经典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假设,得到的t㊁F㊁R 2等统计量是无效的㊂因此,利用ADF 检验法对指标lnYt㊁F 1㊁F 2㊁F 3进行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表6㊀ADF 检验结果变量ADF 值ADF 临界值1%5%10%P 值是否平稳F 1-3.046488-4.571559-3.690814-3.2869090.1476否F 2-1.242610-4.571559-3.690814-3.2869090.8691否F 3-2.876097-4.571559-3.690814-3.2869090.1918否LnYt -1.905856-4.616209-3.710482-3.297790.6077否D(F 1)-4.788080-3.920350-3.065585-2.6734590.0019是D(F 2)-3.325402-3.886751-3.052169-2.6665930.0052是D(F 3)-4.478735-3.886751-3.052169-2.6665930.0031是D(LnYt)-3.801720-3.959148-3.081002-2.6813300.0134是㊀㊀从上表结果能够看出,时间序列lnYt 和三种效应因子得分的ADF 检验值均大于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是不平稳的;对其进行一阶差分后,四个序列的ADF 检验值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小于临界值,是平稳的;所以lnYt 与F 1㊁F 2㊁F 3都是一阶单整序列㊂2.协整检验将三个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进行回归估计后,对回归模型的残差项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㊂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残差的ADF 值小于临界值,因此残差序列是平稳的,这意味着lnYt 和F 1㊁F 2㊁F 3存在协整关系,并且长期来看,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稳定的㊂表7㊀残差的ADF 检验残差ADF 值ADF 临界值1%5%10%P 值是否平稳δ-3.344702-4.310246-3.259261-2.4326730.0084是第1期卜洪运等㊀京津冀制造业集群协同效应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95㊀㊀㊀(二)回归分析1.OLS回归估计通过平稳性检验与协整检验后,对集群效应因子F1㊁F2㊁F3与经济增长指标LnYt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如表8所示:表8㊀回归分析结果变量LnYtC0.332361∗∗∗(60.70156)F10.060098∗∗∗(10.68338)F2-0.011540∗∗(-2.051355)F30.033066∗∗∗(5.878023)R-squard0.910658Adjusted R-squard0.892789F-statistic50.96457Prob(F-statistic)0.000000 Durbin-Watson stat 1.939150㊀㊀注:∗∗∗㊁∗∗㊁∗分别表示在1%㊁5%㊁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㊂根据回归结果得到回归方程为:LnYt= 0.332361+0.060098F1-0.011540F2+0.033066F3 +δ将原始变量带入上述公式得:LnYt=0.332361+0.010876X1+0.008721X2 +0.000498X3+0.011351X4+0.000147X5+ 0.010817X6+0.002495X7-0.013280X8+ 0.015208X9+0.003996X10-0.001549X11+ 0.020219X12+0.011274X13+δ2.回归结果的检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得到样本回归函数后,必须对得出的样本回归函数进行统计检验,用以判定估计结果是否可靠㊂从表8中可以看到调整后的R2是0.893,说明拟合优度较好;F统计量的P值为0.000,小于在1%的置信水平的临界值0.01,方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在给定5%显著性水平下,t a2(15)=1.753,表8中三个自变量的t 值绝对值均大于1.753,所以拒绝原假设,也就是说,模型中的三个解释变量都在95%的水平下对被解释变量影响显著㊂3.回归结果分析由回归结果可以看出:除了X8(亏损企业亏损额占比)㊁X10(R&D经费支出占比)与经济增长指标呈反方向变动外,其他指标均与经济增长指标同方向变动㊂通常情况下,研发投入应与经济增长同方向变动,回归结果间接说明了在京津冀制造业集群的发展进程中,技术创新效应未充分发挥,因为各个行业的创新在初期都必须进行人力㊁物力的大量投入,在资本的投入比较大,而所产生的价值却相对低时,就会出现与经济增长反向变动的情形㊂亏损企业亏损额对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增长带来了负面影响,这是符合常规经济现象的㊂区域品牌效应的两个指标X12(外商直接投资占比)和X13(出口交货值占比)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明显,代表外部规模经济效应㊁人力资本效应㊁成本节约效应与知识创新效应等其他指标都与经济增长指标同方向变化,说明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增长㊂五㊁政策建议基于以上分析,京津冀制造业集群协同效应总体上看促进了经济增长,但是京津冀制造业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㊁亏损企业亏损严重等问题,京津冀地区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从而促进经济增长㊂对此提出如下建议:1.促进产业链延伸,壮大集群规模制造业集群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虽然京津冀地区制造业集群已经具有一定规模,但是制造业企业大多处在中低端链条,应引导资本投向 微笑曲线 两端高附加值环节,不断促进产业链条向上下游延伸,进而不断壮大集群规模,在产业链条不断完善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具有特色的㊁符合周边地区发展需求的先进制造业,进而打造具有全国乃至全球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㊂2.充分发挥人力资本效应人力资本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也离不开专业性人才,京津冀制造业企业应继续注重引进优秀人才,加强与高校的合作,高校为企业培养技术性人才,企业为其提供待遇较好的职位,从而实现双赢㊂同时,企业应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以激发员工的创新热情,将研发成果应用到生产中去,企业应认真采纳各类员工的意见,从而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提高96㊀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集群竞争优势,进而促进经济发展㊂3.淘汰落后产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一方面应积极妥善处置 僵尸企业 ,淘汰落后产能,尽快进行长期亏损企业的破产清算和兼并重组,减少亏损企业亏损额对制造业集群发展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以铁路交通㊁高速路网为主的京津冀物流体系,加速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京津冀交通一体化进程,以缓解由于京津冀三地企业间合作越来越频繁导致的交通运输紧张情况,从而有效减少京津冀跨区域的交易成本与运输成本,使成本节约效应发挥最大化㊂4.建立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根据实证分析的结果,京津冀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创新效应作用并不明显㊂京津冀三地应建立创新协同体系,加快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在京津冀制造业协同创新体中,津冀应以承接 非首都功能疏解 为着力点,将丰裕的产业资源转化成生产能力,与北京实现融合发展㊂北京通过非首都功能疏解,将新技术与新项目输送到津冀两地,进而带动相关技术创新资源进入津冀地区,与津冀实现互补发展㊂5.提高区域品牌影响力区域品牌效应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京津冀三地制造业的品牌优势并未充分发挥,要想进一步提升集群品牌效应,政府应为品牌塑造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同时企业也要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创新能力,严格把控产品质量,积极探索品牌经营方式与运作模式,不断提高区域品牌影响力㊂京津冀区域品牌的做强做大必然促进集群整体发展,加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力度㊂[参考文献][1]MITRA A,SATO H.Agglomeration economics in Japan:technical efficiency,growth and unemployment[J].Review of Urba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Studies,2007(3):197-209. [2]YUTAKA A,KENTARO N,TETSUJI O.Sources of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 in industrial clusters:the case of the prewar Japa-nese silk-reeling industry[J].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2014(46):27-41.[3]刘志彪.攀升全球价值链与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学习十九大报告关于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体会[J].南京社会科学,2018(1):13-20.[4]白玉芹.推进河北省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的思路与建议[J].经济论坛,2018(11):13-15+153.[5]曾祥炎,成鹏飞.全球价值链重构与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J].湖湘论坛,2019(4):72-79.[6]潘文卿,刘庆.中国制造业产业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的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37-147+161.[7]王东岳.流通产业集群与流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7):43-45.[8]刘睿智,蔡方巧彦,胥朝阳,等.集群效应对OFDI区位选择的影响研究[J].会计之友,2019(18):19-24.[9]王素君,马银戌.河北省装备制造业集群竞争力评价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4(3):95-101.[10]郭坤. 一带一路 背景下京津冀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战略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14):199-201. [11]李峰. 中国制造2025 与京津冀制造产业协同发展[J].当代经济管理,2016(7):75-78.[12]赵云峰,许爱萍.京津冀先进制造业的协同发展路径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8-22.[责任编辑㊀田春霞]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mpac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luster o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BO Hongyun LOU Tongtong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anShan University Qinhuangdao066004 ChinaAbstract With Beijing-Tianjin-Hebei manufacturing cluster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paper attempts to make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mpact of synergy effect of Beijing-Tianjin-Hebei manufacturing cluster on econom-ic growth by establishing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using factor analysis and time series regression mod-el.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cale-brand effect factor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promoting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role of innovation effect factor is not obvious.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accelerate the cultivation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clusters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oin. Key words Beijing-Tianjin-Hebei manufacturing industrial cluster synergy effect regression model of time series。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分析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分析不可否认,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意识到,通过产业集聚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并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曾说过:“一个砖瓦业的集中,无论它在何地,将引起逢瓦斯、木材、建筑工人、“烟囱”等行业的集中。
”这句经典的话揭示了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
首先,产业集聚有助于形成经济规模效应。
当某一地区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产业群体,整个区域的产量和销售规模就会迅速增加。
这种规模效应能够带来成本的降低和利润的增长,进而促进企业的创新与升级。
以中国汽车产业为例,长三角地区一度成为国内汽车产业的重要中心,这种产业集聚所带来的规模效应,使得汽车生产企业能够享受到大量的专业供应商和配套企业,实现了资源的优化整合和成本的降低,进而推动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其次,产业集聚有助于形成专业化分工与合作。
当一定量的企业在同一领域中集聚在一起时,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就会更加便捷高效。
这种合作与交流将促使企业形成专业化的分工,通过整合各个企业的优势资源和技术,提高了整个产业的整体效益。
比如,美国的硅谷地区集聚了许多高科技企业,在这里,企业之间经常进行技术交流和合作创新,不断推动了整个地区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此外,产业集聚有助于形成人才聚集与培养。
当某一领域的企业聚集在一起时,会吸引大量的人才进入该地区,并形成人才的聚集效应。
这些人才的相互交流和创新活动,将为地区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
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
例如,日本的京阪神地区集聚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研究机构,吸引了众多的科研人员和工程师前来发展,形成了以创新为核心的人才聚集效应,推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
然而,产业集聚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过于依赖某一产业集聚可能会带来风险。
当某一产业出现困境或衰退时,整个区域的经济也会受到影响。
我国FDI集聚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相关性实证分析
关键词 : 外商直接 投 资 ; 经济增 长 ; 集聚效应 改革开 放 以来 , 商在 中 国的直接 投 资实现 了 巨大 的增 长 , 外 同期我 国 的经 济增 长 和发 展也 取得 了举 世 瞩 目的成就 。然而 , 若从 外商 直接投 资 ( D ) 区分 布来 看 , F I地 东部 地 区 由于独 特 的 区位 优 势 和政 府开 放 政策 的影响 , 吸引 了进人 中国的绝 大部 分外商直 接 投 资 , 同时 也成 为 我 国经 济增 长最 快 、 发 达 的地 最 区 。相对 于东部 沿海 地 区而言 , 中西 部地 区外商 直接 投 资 的集 聚效 应 不 明显 。这 是 否 表 明外 商 直 接投 资对我 国经济 增长 的促进 作用 存 在着 量 的制 约 ( 门槛 效 应 ) 即 呢?为 什 么 中 国的 经 济 增长 和外 商 直 接 投 资 的区位选 择具 有如 此 明显 相 同 的地域 效果 呢? 该如何 解 释外商 直接 投资 与 中国经 济增 长 之间关 系 的变化 趋势 以及它 们在 不 同地 区的差异性 ?有 鉴于 此 , 文改 变 了以往 研究地 区差 距 的角 度 , 图从 产 本 试 业聚集 的视 角去讨 论我 国 区域经 济增长 差距 的演变 机制 。
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 并用实证和计量检验的方法来解释这个现象 , 得出了一些非常有益的结论。但是 , 他们的研究主要考虑的是外商直接投资的资本形成效应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忽视 了外商直接投资 作 为 资本存量 、 知识 和技 术 的集 聚 效应 , 少 系统地 考察外 商直 接投 资对 经济增 长 和地 区差 异 的综 合 影 极
维普资讯
财 贸研 究பைடு நூலகம்2 0 . 06 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制造业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朱思慧李岩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2年第08期
摘要:根据我国历年经济发展数据来看,制造业在经济增长中一直占着较大的比重。
因此,我们使用张卉(2007)修正的EG指数对甘肃省2005—2009年24个制造业的集聚度进行测定,主要分析了这些制造业的集聚与甘肃省经济增长的相关性。
关键词:制造业产业集聚经济增长集聚结构
产业集聚(Industrial Cluster)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指一定数量的企业为追求利润共同组成的产业集群,从而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的现象。
关于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相关性的研究,在国内有梁琦(2003)、文玫(2004)、罗勇、曹丽莉(2005)、张卉(2007)等通过建模对相关数据的实证性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诠释了我国的产业集聚及其与地区经济增长的相关性。
一、测度方法及数据的选取
对于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如何较准确地测定其集聚度,无论是单纯进行产业集聚的研究还是探讨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经济稳定以及其他方面相关性,它都将直接影响最终研究结果的可信程度。
鉴于以上考虑,同时也为了解决数据获得性方面的问题,我们选用了张卉(2007)根据EG指数理论,构造的修正EG指数来度量甘肃省制造业的集聚度。
根据张卉介绍的修正EG指数:
■
公式中■,其中ni表示i地区某产业的企业数,n表示全国该产业的企业数,xi仍表示i地区全部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比例。
可以看出上式与Ellison和Glaerser(1997)中的EG指数的表达式很相似,只是使用Ga 代替了EG指数中的G,用1/n代替了EG指数中的产业集中度指数HE。
同原EG指数相比,该指数在保证无偏性的基础上,使得指数的方差比原EG指数的更小(证明见张卉的学位论文第60页);但如果产业中企业规模相同,则该指数与EG指数是完全相同的。
鉴于修正EG指数的优越性,我们运用该指数并结合甘肃省2005—2009年的数据来测度该地区制造业的集聚程度。
在此,我们选取2005—2009年甘肃省14个地州市2C门类制造业
中25个大类产业作为研究的样本,全部原始数据均来自历年的《甘肃年鉴》和各个地州市的统计年鉴。
二、制造业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的相关性
由于中国的统计年鉴没有发布企业员工人数的详细数据,因此我们用生产总值代替了企业就业人数进行测算。
经过计算甘肃省制造业的集聚度,发现在计算过程中有些行业的指数值出现了负值,有些指数值相对较大(出现负值主要为公式中的赫芬达尔指数所致,指数值很大主要原因是总体地理相对集聚度所致。
集聚指数取值为0≤x≤1);所以在测算结果中剔除了部分制造业的数据,只保留了余下的24个行业的集聚度数值,其具体计算的结果可参见吉亚辉(2011)关于甘肃省制造业产业集聚的论文中表1。
而在研究甘肃省制造业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时,我们选用劳动生产率作为变量来解释地区经济增长,在具体的测算中则用人均工业产值的自然对数来度量;具体来说,该指标是通过某地区某一年的工业总产值除以该地区的从业人数并取其自然对数得到。
我们在前面测算的甘肃省制造业集聚的基础上,将这24个制造业的集聚作为自变量,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分别对这些制造业集聚与地区劳动生产率间的相关性做了测算,测算结果如表1。
由表1的数据分析得知,在24个制造业行业中C1、C6、C8、C13、C16、C17、C21、
C24、C29、C34及C37的集聚度都与甘肃省经济增长呈现出正相关性,其中C1、C13、C21、C34及C37的正相关性明显(即相关性均大于0.5),尤其是C1和C13的正相关性甚至高达0.9497、0.8250。
其他的被测算的制造业行业:C7、C9、C11、C19、C20、C25、C26、C27、C28、C30、C31、C32及C33与甘肃省的经济增长均呈现了负相关性,这些制造业中除C11、C27、C28、C33呈现的负相关性不明显外(即负相关性大于 -0.5);其他的如C7、C9、
C19、C20、C25、C26、C30、C31及C32的负相关性则呈现明显;其中C7、C9呈现的负相关性则分别为-0.7798、-0.9599。
基于以上对甘肃省24个制造业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的整体相关性研究看,与该地区经济增长呈正相关的主要是当地的几个传统型产业(如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医药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在当地相对占优势的资源型产业的集聚(例如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的集聚);而其他几个传统型及资源型产业的集聚与该地区经济增长虽然也呈现出正的相关性,但由于其发展规模相对较小,所以其显现正相关性并不明显。
而与该地区经济增长呈明显负相关的制造业集聚。
虽然有一些是传统型产业和资源型产业,但由于当地经济增长本身存在的一些特点,从而导致论文中测算结果。
三、结论
基于制造业的集聚情况来看,甘肃省制造业的集聚程度从总体上将继续变小并趋于稳定,且有不少行业整体上已经具备了外部规模经济、高度的分工协作和知识溢出等产业集聚的特征。
但就目前甘肃省经济发展的具体形式来看,其经济增长还未形成因制造业集聚所能带来的经济效应。
基于24个制造业的集聚与当地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来看。
那些集聚度与当地经济增长呈明显正相关的行业主要是一些传统型的制造业,以及当地占相对优势的部分资源性产业。
其次,甘肃省的经济增长因各行业发展的不均衡性太大,而对当地的经济增长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这说明,一方面甘肃省制造业的产业集聚发展存在着理论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差异;另一方面该地区制造业中有一些附属产业的发展没有跟上其依附产业的发展,以及部分产业的发展呈现出明显不均衡性。
参考文献:
①梁琦.产业集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②文玫. 中国工业在区域上的重新定位和聚集[J].《经济研究》2004(2):84—94
③罗勇,曹丽莉. 中国制造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2005,(8):106—127
④张卉. 产业分布、产业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D].2007:58—63
⑤吉亚辉,李岩.甘肃省制造业产业集聚的实证研究——基于对EG指数修正后的指数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1,(7):17—21
(朱思慧,1986年生,甘肃兰州人,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
向:区域经济学。
李岩,1982年生,甘肃陇西人,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