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与自控--从伦理学角度看《海上夫人》
试析《海上夫人》中的爱与死亡
试析《海上夫人》中的爱与死亡作者:张小敏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14期摘要:《海上夫人》是易卜生后期名剧之一,在这部剧作中易卜生由对现实的社会问题剧的思考转向更高层面的哲学的、人性的、宗教的层面进行思考。
的爱情与死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正是一个颇具哲学意义问题。
本文拟对《海上夫人》一剧中爱情与死亡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为我们揭示出爱情与死亡之间的三重关系即死亡让爱情获得新生,死亡让爱情摆脱束缚,死亡带给爱情激动感,从更加深入的哲学层面为展示出死亡对于爱情的意义。
关键词:《海上夫人》;爱;死亡《海上夫人》是易卜生后期名剧之一,在这部剧作中易卜生由对现实的社会问题剧的思考转向更高层面的哲学的、人性的、宗教的层面进行思考,这“是易卜生极富诗意和哲理的一部剧作”(李兵202)。
爱情和死亡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文学作品中也多有探讨。
在《海上夫人》一剧中,易卜生对爱情与死亡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为我们揭示出爱情与死亡之间的三重关系,从更加深入的哲学层面为展示出死亡对于爱情的意义。
一、死亡让爱情获得新生在《海上夫人》中,房格尔的前妻是作为一个已经死亡的形象而出现的,关于她的点点滴滴都是通过房格尔大夫和她的两个女儿博列得与希尔达展现出来的,正是她的死亡让房格尔大夫有机会获得他与艾梨达的爱情,让他的爱情获得了新生。
通过剧中的叙述我们可以发现,房格尔的前妻与艾梨达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人。
相较于艾梨达而言,她是一个更为合格的妻子与母亲,她能够妥善的安置家人的生活,“从前妈妈很会安排的事情继母都不会安排”①,她能够为房格尔大夫和他们的女儿带来一种真正的家的温暖,“当年我跟前妻在此地,日子过得非常快活”(239)。
以至于在她去世之后,博列得与希尔达还要每年避过继母去装饰屋子为她们自己的母亲庆祝生日,而房格尔也同样无法忘怀,“一个人怀旧的情念是无法消灭的——至少在我心里没法消灭”(261)。
然而,正是她的死亡,让房格尔获得了爱情的新生,在艾梨达身上体会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爱情。
《海上夫人》中爱情与地理空间的关系
而且在这种地理 空间中 , 会的 习俗 、 活 中的规约 使得 社 生 艾梨达必须按照 这些 既 定 的条 条框框 生 活 , 从而 造成 对
她内心的压抑 和压迫 , 因而她天 天都 非 去峡 湾不 可 , “ 这
你的精神 ” 3 ) ( 6 。所 以 , 山地对 于艾梨 达来说就 是束缚她
自由爱 情 的一 道 天 然 屏 障 , 唯 一 的 愿 望 就 是 逃 离 这 里 。 她
顿突然在几年后出现 , 艾梨 达此 时陷入 了痛 苦的选择 中 , 是跟庄士顿去“ 未可知” 的海 洋还 是与 丈夫一起 留在 山地
爱情婚姻 上面。艾梨达迫 于现实 的压力嫁 给 了死了妻 子 的男人房 格尔大夫 , 在她的想象 世界里 她依然 是昔 日的 “ 自我 , 坚守忠贞于她 的第 一次恋 情 , 并且压 根儿就 没有 同 汪格尔 医生结婚 ” 海 默 尔 38 。作 为续 弦 夫人 的她并 ( 4) 没有对这段婚 姻抱 有 多大 的幻 想 , 为这场 婚 姻里 面并 因
到丈夫身边 , 过着从 前 在 山地的 生活 。这种 选择 或 许也 是易 卜 自己对人 生与 爱情 的选 择 , 生 爱情 在 何种 空 间 中 才能 生存 , 是陆 地 的现 实空 问, 是海 洋 虚幻 的 自然 空 还 间?易 卜 生在《 海上夫人 》 中倾 向于真实 的现实而否定 了 虚幻 的 自然 , 也是作 者对 于人 生态 度的一 种转 变 , 这 以及 对 于爱情 问题的更为深刻的认识 与判 断。
一
点爱情 的温 暖。所 以 , 她很 少在 山地这 个 闭塞 的空 间 中生活 , 而大多数时 间都急 于脱 离这个 空间 , 图摆脱 这 试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
四川省成都市双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检测(一)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从夏商直到春秋时期,文学传播以口头传播为主。
那时虽然有了甲骨、金石、竹木简及帛丝等文字载体,但是由于受到各种限制,它们在文学传播方式中还不能居于主导地位。
《汉书》中有“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全在竹名故也”。
也就是说,《诗经》虽然在秦代被焚毁,但是汉代还能完整保留下来,就是因为人们口口相传,不完全是依靠竹帛的记录。
西汉以后,直至唐代,随着统治者对文学典籍的重视,特别是造纸技术的不断提高,萌芽于先秦时期的抄写才真正成为文学传播的主要方式。
魏晋时期甚至出现了“佣书”,即专职抄写员。
“佣书”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文字的传播速度。
当时著名诗人谢灵运的作品为世人追捧,出现过“每有一诗到都下,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的场面。
至于雕版印刷,有史可考的说法是源自唐初。
进入五代时期,雕版印刷得到了统治者的鼓励。
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技术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清人编著的《书林清话》记载:“书籍自唐时镂版以来,至天水一朝,号为极盛。
而其间分三类:曰官刻本,曰私宅本,曰坊行本。
”描述了宋代雕版印刷呈现的特征——官府、私人和民间集体共同参与,刻书地域分布广泛,书籍种类和数量众多。
《宋史•邢禺传》载:景德二年(1005年)夏,宋真宗到国子监视察,问及书籍刊刻情况,邢禺回答说:“国初不及四千,今十余万,经传正义皆备。
”这当中就包括为宋朝统治阶层所推崇的韩愈作品集。
(摘编自郭平《宋代印刷术繁荣放大韩愈影响力》)材料二:北宋初期到中期,是印刷术逐渐成熟并渗入日常生活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士人敏锐感受到了印刷术发展对传统阅读方式的冲击。
急遽增多的书籍对阅读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士人不得不放弃抄本时代字斟句酌的反复咀嚼。
论《海上夫人》的两种地理意象及象征意义
候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木本的心 情却 会变 得 如同 与他们 完全 不 一样 的异 国
人般寂寞 。为 了排 遣这 种寂 寞 , 无论 在 多么 繁忙 的工作 都是源 自本 能 的。由此 , 强烈 的 实现 自我 的本 能 和强 烈
的道德 自律 的理智产 生 了激烈 的 冲突 , 冲突 的结果 使 木 本看到 了两 个 自己。 一个 木本 坚持 自由意 志 , 力实 现 努
担, 他厌恶这样的 自己 , 于父 亲 、 对 家人充满 了愧疚 。 木本无 法与秩序 世界 内 的他 者建立 起安 定 关 系 , 所
引用作 品【 r id Wo s t 】 k Ce
李先瑞 : 本能主义者的精神幻 灭> 《 。天津: 南开 大学出版社 ,0 8 2 0
年。
以陷人 了极端 的孤独 。从秩 序世 界之 中逸 脱而 出恣 意生 长的木本的主体 , 对于 自身 的不 安定 和孤独 非常 了解 , 渔
文学 地理 学的研究 方法 , 揭示 出有 岛通 过 塑造 两组 对立
二元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 虽然 他始终未 能成功 , 这种 但 努力本身在事实上 就 是一 种意 义 , 已然 体 现了 一种存 在 的价值。 第二 , 本能与 理智 的 矛盾 。如 果 说艺 术与 生 活 的 冲 突更多地反映了来 自外 部 的压 力 , 么大海 与陆 地所 体 那 现的本 能与理智 的冲突则 更多地 体现 了木本作 为个体 的 内在困境 。大 海象 征着 充满 激情 和 变数 的生 活方式 , 这 种危 机四伏 的生 活虽 然令 人 恐惧 , 通过 个人 努力 解 决 但 这 些危机 , 可 以激 发生命 的 本能力 量 , 却 诞生 真正 的人 。 小说 中用 了一章 的篇 幅描 写 了木 本遭 遇海 难 的过程 , 在 与大海 的搏斗 中, 木本 是掌 握 自己命运 的舵手 , 与死 亡 在 擦肩而过的时候发现 了真正 的 自己, 并获得 了重生 。
试析《海上夫人》中的爱与死亡
54试析《海上夫人》中的爱与死亡张小敏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摘要:《海上夫人》是易卜生后期名剧之一,在这部剧作中易卜生由对现实的社会问题剧的思考转向更高层面的哲学的、人性的、宗教的层面进行思考。
的爱情与死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正是一个颇具哲学意义问题。
本文拟对《海上夫人》一剧中爱情与死亡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为我们揭示出爱情与死亡之间的三重关系即死亡让爱情获得新生,死亡让爱情摆脱束缚,死亡带给爱情激动感,从更加深入的哲学层面为展示出死亡对于爱情的意义。
关键词:《海上夫人》;爱;死亡《海上夫人》是易卜生后期名剧之一,在这部剧作中易卜生由对现实的社会问题剧的思考转向更高层面的哲学的、人性的、宗教的层面进行思考,这“是易卜生极富诗意和哲理的一部剧作”(李兵202)。
爱情和死亡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文学作品中也多有探讨。
在《海上夫人》一剧中,易卜生对爱情与死亡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为我们揭示出爱情与死亡之间的三重关系,从更加深入的哲学层面为展示出死亡对于爱情的意义。
一、死亡让爱情获得新生在《海上夫人》中,房格尔的前妻是作为一个已经死亡的形象而出现的,关于她的点点滴滴都是通过房格尔大夫和她的两个女儿博列得与希尔达展现出来的,正是她的死亡让房格尔大夫有机会获得他与艾梨达的爱情,让他的爱情获得了新生。
通过剧中的叙述我们可以发现,房格尔的前妻与艾梨达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人。
相较于艾梨达而言,她是一个更为合格的妻子与母亲,她能够妥善的安置家人的生活,“从前妈妈很会安排的事情继母都不会安排”①,她能够为房格尔大夫和他们的女儿带来一种真正的家的温暖,“当年我跟前妻在此地,日子过得非常快活”(239)。
以至于在她去世之后,博列得与希尔达还要每年避过继母去装饰屋子为她们自己的母亲庆祝生日,而房格尔也同样无法忘怀,“一个人怀旧的情念是无法消灭的——至少在我心里没法消灭”(261)。
然而,正是她的死亡,让房格尔获得了爱情的新生,在艾梨达身上体会到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爱情。
自由意志的追寻——《海上夫人》人物形象分析
■ Yan Jiu Ping Lun•研究评论 H自由意志的追寻—《海上夫人》人物形象分析黄蓉中国戏曲学院摘要:易卜生是19世纪至今欧美剧坛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
《海上夫人》作为易卜生后期创作的作品代表了象征主义的戏剧风格,本文将对《海上夫人》中的女主人公艾梨达进行简要分析,以揭示其在象征主义作品中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易卜生《海上夫人》象征主义自由意志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2-0001-04易卜生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探讨和渗透着自由意志 的光辉。
在易卜生漫长的创作生涯中,他慢慢前进,触 摸了很多与人相关的、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而到写作 后期,他最终把注意力放在了一个最奇异、黑暗与不可 控的世界:人类的精神与价值、人类的自由与心灵。
到 了晚年,易卜生开始陷人到了自我的矛盾中,在后期的 象征主义剧作《野鸭》《海达•高布勒》《罗斯莫庄》《海上 夫人》中,易卜生关注的问题已经不限于社会矛盾、资 本斗争、贫富差距,而是更加直观的描述了每一个人物 的心路历程,鲜明的展露了人与人之间直接的精神纽 带,写作、出版于1888年的《海上夫人》就是一部从人 类“展现自我”到“超越自我”的过程的探讨,在易卜生 看来,“更高的象征性的生活再现,将会澄清人们思想 中的疑问”①。
他自己也说:“我不寻找象征,我描写人”。
对于易卜生来说,面对人类真实精神世界的探讨已经 渗透在他的创作中了。
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象征主 义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海上夫人》进行人物形象和心理 分析,一起进人易卜生的戏剧世界。
_、艾梨达的精神家园一一海洋好的戏剧情境设置能有效地反映剧作家的创作意 图。
②比如对自然环境的设置,在《海上夫人》中,自然环 境是与剧中人物密切相关的海洋,易卜生把神秘莫测 的海洋与人物命运结合起来,在易卜生眼中,海洋的变 幻莫测是人物命运无常的象征。
这种象征集中体现在 女主人公艾梨达身上。
论《海上夫人》中的伦理两难
96
1.0引言
蒋文颖 论《海上夫人》中的伦理两难
《海上夫人》(以下简称《海》剧)创作于 1888年,是挪威戏剧家亨利克·易卜生的晚 期象征主义剧作之一。从《海》剧的场景设计中能够看到,随着易卜生舞台技巧的运用日 臻成熟,他不再满足于将戏剧设置在传统的室内场景之内,而是利用室内场景作为手段, 与非自然视角的室外风光进行对比,同时有力反驳了仅凭简化和浓缩的场景设计就能制 造完整的戏剧想象的看法(Tennant,1948:46)。不仅如此,众多学者还看到《海》剧与易卜 生其他的戏剧作品截然不同的是它不以悲剧收场,易卜生没有留给观众未解之迷,而是直 接给出了确切的结 局,这 样 的 处 理 方 式 不 免 显 得 平 淡 无 奇。 罗 森 加 滕 (DavidRosengar ten)曾评价易卜生的戏剧令人心驰神往之处是其魔术师般的戏剧手法,其戏剧思想和主 题的模糊性使得他的观众 /读者每当以为自己能够完整地解读易卜生的作品时,总能发现 他们还差一步(1977:463)。喜剧收尾不仅是艾梨达和房格尔最终达成和解,艾梨达最终 摆脱对陌生人的恐惧,而且剧中另外两对男女阿恩霍姆和博列得、凌格斯川和希尔达也在 剧末形成了某种和谐默契的关联。另外,《海上夫人》还反映出易卜生在伦理思想方面的 新探索。在此之后,易卜生的剧作更加注重对人物心理层面的探究,淡化社会问题在剧中 的存在感,它仍然没有脱离现实主义社会问题(王忠祥,2006:147)。本文将从文学伦理 学批评的角度出发,分析《海》剧所呈现的客观伦理环境及其伦理内涵,解释剧中主要女 性人物艾梨达的心理问题症结源于她的双重婚姻身份,是她的自由意志和理性意志对峙 而导致伦理两难。
《海上夫人》的四种地理意象群落及艺术特征
《海上夫人》的四种地理意象群落及艺术特征杜雪琴【摘要】易卜生后期象征剧《海上夫人》,建构了以“花园”“山坡”“大海”与“挪威”为中心的四种地理意象群落,是剧作家对亲情、爱情、自由、生命、生态以及人类命运等问题的思考,具有独到而深刻的审美内涵.四者以“花园”作为中心,一圈一圈向外扩展,范围越来越广阔,意境也越来越高远,形成一幅完整的圆形地理结构图.《海上夫人》整体艺术特征的“圆形结构”,不仅使剧作以某种地理意象为中心而形成了地理意象群落,重重叠加而形成圆形的艺术图式,同时也使剧作家圆润的艺术想象与艺术构思方式由此得到完整体现.以上各方面共同构成《海上夫人》艺术存在的基本内容,让它拥有了圆满而完美的地理艺术之图景.【期刊名称】《武陵学刊》【年(卷),期】2014(039)003【总页数】8页(P84-91)【关键词】《海上夫人》;地理意象群落;圆形结构;艺术图式【作者】杜雪琴【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3对于挪威乃至世界的文学发展史来说,亨利克·易卜生(Henrik Ibsen 1828~1906)恐怕是一个难以逾越的时代符号:“这位使挪威人、斯堪的纳维亚人乃至全人类永远又惊又喜的文化巨人,为世界文库留下了二十五部戏剧(不包括有争议的《圣约翰之夜》),以及丰富的诗歌、书信、文艺散文”[1]。
易卜生诞生于19世纪,却对20世纪世界文学乃至当代文学产生了至为深远的影响。
其戏剧为何在世界文坛上经久不衰?难道只是因为其戏剧中的人物性格鲜明、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吗?难道只是因为其戏剧产生于遥远的北欧边陲,而对其他地域的人们有着天然的神秘性与吸引力吗?笔者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其众多戏剧具有一种深厚的现代品格。
这种现代品格,不仅体现在他对20世纪西方荒诞派戏剧、现代主义小说等产生的重大影响,更体现在其戏剧中表现的对人性本质问题的深刻思考、对人类灵魂的深入解析、对自然生态的深切关注与忧虑以及对人类未来社会发展的预言性等方面。
海底两万里中所有人物对自由的理解
海底两万里中所有人物对自由的理解
《海底两万里》是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经典小说,讲述了一
位科学家及其同伴在潜水艇内探索海洋世界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
每个人物对自由的理解都不尽相同。
首先是主人公阿龙纳特教授,他认为自由是人类的本能需要,但
也认为为了实现自由,需要控制和纪律。
在探险过程中,他支持严格
遵守规定和时间表,认为这是为了保护自由,而不是限制自由。
其次是阿龙纳特教授的随从康塞尔,他认为自由是最重要的权利,为了保护自由,人们需要牺牲一切。
他经常与阿龙纳特教授意见不合,认为探险的目的不应该受到任何限制。
最后是加韦纳机师,他相信自由应该是有限度的。
他认为人们需
要尊重他人的自由,不应该干涉别人的自由。
在探险过程中,他帮助
随从们发现探险计划有问题,并提出更合理的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自由在《海底两万里》中被描绘为一种复杂的概念。
它不仅是人类的本能需要,而且需要考虑个人和集体的权利。
虽然每
个人物对自由的理解都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意识到自由需要以某种
方式被管理和调节,这种控制应该基于尊重和公正。
这对现代社会也
有一定的启示,让我们思考自由权利、责任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
《海上夫人》加勒比改写中的全球史意识
World Literature Studies 世界文学研究, 2023, 11(5), 367-374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wlshttps:///10.12677/wls.2023.115064《海上夫人》加勒比改写中的全球史意识乔西汀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收稿日期:2023年8月4日;录用日期:2023年10月10日;发布日期:2023年10月19日摘要在全球史的视野与方法中重读易卜生的《海上夫人》,并细绎埃利诺·库克2017年的加勒比改写,为理解易卜生所称的“新方向”提供了阐释空间,“新方向”蕴含的是19世纪全球史意识之权舆。
易卜生用微观叙事塑造出全球海洋贸易史语境中的挪威,并借艾梨达的身份困境,表达了对民族–国家宏大历史主体话语的复杂忧虑。
库克的改写则变焦于加勒比的动植物变化,揭示了殖民主义性别话语对易卜生的局限,抵抗了全球史观和世界戏剧史观中的去资本主义化话语和去政治化话语。
关键词易卜生,《海上夫人》,改写,加勒比,全球史The Global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in theCaribbean Adaptation of The Lady from theSeaXiting Qiao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Received: Aug. 4th, 2023; accepted: Oct. 10th, 2023; published: Oct. 19th, 2023AbstractRereading Ibsen’s The Lady from the Sea within the perspective and methodology of global history and interpreting Elinor Cook’s 2017 Caribbean-set adaptation provides space for understanding what Ibsen calls the “new direction”, which lies within the global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budding in the 19th century. Ibsen’s micro-narrative shapes Norway in the context of the history of the global maritime trade, and Ellida’s identity dilemma suggests his complex concern with the dis-course of the nation-state as a grand historical subject. Cook’s adapt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urns乔西汀the focus onto the flora and fauna of the Caribbean, revealing the limits of colonial-gender dis-courses to Ibsen, and resisting the decapitalization and depoliticization in both the views of global history and the history of world theatre.KeywordsIbsen, The Lady from the Sea, Adaptation, The Caribbean, Global History Array Copyright © 2023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亨利克·易卜生(Henrik Ibsen, 1828~1906)的戏剧《海上夫人》(The Lady from the Sea)自1889年首演以来,就在全球各地被广泛改写和演出,也是国内被广泛探讨的作品之一。
《华伦夫人的职业》中的女性人物分析
《华伦夫人的职业》中的女性人物分析《华伦夫人的职业》是英国作家伊丽莎白·冯·奈茨·加斯克尔于1855年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
小说描写了一个女性在19世纪英国社会中奋斗求自由的故事。
其中的女性人物体现了不同的性格和生活境遇,以下是对其中几位女性人物的分析。
首先是主角华伦夫人。
她是一个寡妇,在小说中她迎娶都柏林的一名爵士并随之移民到英国。
华伦夫人有着自信、勇敢和独立的性格,她拥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追求自由的意愿。
她不接受19世纪英国社会中束缚妇女的传统观念,不愿意成为一名只负责照顾丈夫和家庭的女性。
她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政治运动中,并致力于争取妇女的权利。
华伦夫人的坚持和意志力给女性读者带来了启示,她是一个激励女性努力争取自由和平等的榜样。
接下来是华伦夫人的姐姐弗南。
弗南是一个传统的保守主义者,她相信女性应该以家庭为重,不应该涉足政治和社会事务。
她的生活目标是嫁人生子,过传统的妇女生活。
弗南的性格与华伦夫人截然相反,她虽然一度反对华伦夫人的行动,但是在小说的结尾部分她也开始思考自己的生活,逐渐摆脱传统束缚。
弗南的角色代表了19世纪中期英国女性中持有保守观点的一部分,她在小说中的转变也表明了一种女性觉醒的过程。
另外一个重要的女性角色是露西。
露西是华伦夫人的女儿,她是一个充满了憧憬和梦想的年轻女孩。
她渴望独立自主,追求心灵自由。
露西不满足于传统的婚嫁生活,她梦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希望通过自己的才能来获得尊重和自由。
在小说中,露西发现自己对艺术的热爱,勇敢追求自己的梦想,并最终得到了家人的支持和认可。
露西代表了一代年轻的女性,她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角色,积极追求个人发展和自由。
陆地文明中的大海情怀评越剧《海上夫人》
陆地文明中的大海情怀评越剧《海上夫人》
陈茂庆; 廖炜春
【期刊名称】《《上海戏剧》》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钱穆在Ⅸ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属于农耕文化,“在
较贫瘠而较广大的地面产生”;而西方文化是商业文化,“发源于滨海地带以及近海之岛屿”。
由于中国古代文明产生于幅员广大的土地之上,不似希腊等古代文明那样多发源于地中海沿岸,军事开拓与对外贸易多越海而行,而不是向大陆的腹地。
【总页数】2页(P20-21)
【作者】陈茂庆; 廖炜春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我国重大海上溢油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升--首次国家重大海上溢油应急处置部际联席会议召开 [J], 贝少军
2.大海捞针频撒网吉光片羽珍宝如——评梁光华、饶文谊、张红辑校的《夏同龢
文辑》 [J], 石尚彬
3.一部原汁原味的中国越剧——评越剧《海上夫人》 [J], 叶宁
4.第七届福建艺术节“一戏一评”——越剧《林巧稚》、京剧《红土》、音乐歌舞史诗剧《向大海》 [J], 何慧
5.陆地文明中的大海情怀评越剧《海上夫人》 [J], 陈茂庆; 廖炜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自由选择的泥沼——在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视角下分析《贵妇人画像》中女主人公伊莎贝尔
自由选择的泥沼——在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视角下分析《贵妇人画像》中女主人公伊莎贝尔作者:朱晨曦作者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1刊名:青年文学家英文刊名:YOUTH LITERATOR年,卷(期):2010(11)参考文献(3条)1.常耀信美国文学简史 20052.亨利?詹姆斯;项星耀一位女士的画像 19933.罗婷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西方与中国 2004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1.付新梅扬弃传统文化,追求女性自我——评《贵妇人画像》的女主人公伊莎贝尔·阿切尔[期刊论文]-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6)2.甘丽华.GAN Li-hua《贵妇人画像》中伊莎贝尔的婚姻悲剧探因[期刊论文]-怀化学院学报2008,27(3)3.吴玲.WU Ling伊莎贝尔的自由悲剧--解读亨利·詹姆斯的《贵妇人画像》[期刊论文]-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26(9)4.周丽娟伊莎贝尔的性格分析[期刊论文]-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4)5.崔楠楠女性宿命的描摹——解读《贵妇画像》众生相[期刊论文]-电影文学2008(5)6.王秋艳论伊莎贝尔·阿切尔的个性与命运——评亨利·詹姆斯的《贵妇画像》[期刊论文]-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7.李海蓉探讨亨利·詹姆斯的婚姻观——从《贵妇画像》中女主人公伊莎贝尔的悲剧说起[期刊论文]-安徽文学(评论研究)2008(6)8.贾娜妇女的经济独立和社会独立——伊莎贝尔·阿切尔的挣扎[期刊论文]-科教文汇2009(11)9.刘北辰浅析小说《贵妇画像》中伊莎贝尔·阿切尔的婚姻[期刊论文]-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36)10.王艳文.WANG Yan-wen男权社会里的女性生存概念——从《贵妇人画像》看19世纪的男权文化[期刊论文]-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3(5)本文链接:/Periodical_qnwxj201011073.aspx。
易卜生和《海上夫人》
作者: 刘明厚
作者机构: 上海戏剧学院 讲师、博士
出版物刊名: 戏剧艺术
页码: 104-111页
主题词: 易卜生;陌生人;女主人公;自由选择;自由意识;《罗斯莫庄》;象征主义戏剧;自由意志;自由的象征;女性
摘要: 易卜生的后期剧作《海上夫人》是一出寓有诗意的象征主义戏剧。
作为一个出色的心理学戏剧家,易卜生深入细致地对女主人公艾梨达的病态心理进行探幽,艾梨达思念陌生人,眷恋大海,实际上是向往自由,在渴望与恐惧,健康与病态的二元对立中,作者注意到自由意识对女性、对婚姻的重要性。
剧中那来源于人物主观心理活动的梦幻因素和作为多义性象征的大海,标志着易卜生第一次把戏剧重心从社会批判最大限度地转移到心理分析方面,并对神秘的象征主义表现手段作了进一步的探索。
穿行的生命——《海上钢琴师》哲学解读
万方数据穿行的生命——《海上钢琴师》哲学解读作者:姜丽, Jiang Li作者单位:吉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刊名:电影评介英文刊名:MOVIE REVIEW年,卷(期):2009(24)被引用次数:1次参考文献(5条)1.吴玥感受电影音乐之美--<海上钢琴师>主题音乐赏析[期刊论文]-青年科学 2009(05)2.司慧慧电影《海上钢琴师》的生存隐喻[期刊论文]-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6(01)3.李钰鹏<海上钢琴师>--爵士钢琴即兴艺术的完美再现 2005(05)4.李晶晶人性的温暖与哲理的思考--《海上钢琴师》的文化解读[期刊论文]-电影文学 2007(18)5.孙娜天堂里的音乐--<海上钢琴师>评析 2008(09)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1.张小倩.赵丹.徐红艳《海上钢琴师》诠释的哲学思悟[期刊论文]-电影文学2010(6)2.柳珍价值评价的人学解读——评《海上钢琴师》[期刊论文]-电影评介2009(20)3.夏凌捷.Xia Ling-jie庇佑的游轮——重读经典《海上钢琴师》[期刊论文]-电影评介2008(17)4.杨庆鹏另类人生与浮华世道——谈电影《海上钢琴师》对理想人生与现实世界的反思[期刊论文]-电影文学2007(17)5.于艳丽.Yu Yan-li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完美主义体现[期刊论文]-电影评介2009(8)6.陈美珍小情调里蕴含的大哲学——《海上钢琴师》解读[期刊论文]-电影评介2006(18)7.徐建纲.陈文智论电影《海上钢琴师》的人性美[期刊论文]-电影评介2007(13)8.徐建纲.何炜琳论电影《海上钢琴师》的象征艺术[期刊论文]-电影评介2007(12)9.司慧慧电影《海上钢琴师》的生存隐喻[期刊论文]-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22(1)10.张晨明.Zhang Chen-ming西方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海上钢琴师》人物形象分析——麦克斯:"约拿单"到"保罗"[期刊论文]-电影评介2010(4)引证文献(1条)1.王宣人用自我个体的追求解构城市文明——《海上钢琴师》边看边想[期刊论文]-山东文学(下半月) 2010(6)本文链接:/Periodical_dypj200924043.aspx。
女性的觉醒与独立:《海上夫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的觉醒与独立:《海上夫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王青璐
【期刊名称】《世界文学评论》
【年(卷),期】2016(000)002
【摘要】易卜生的戏剧《海上夫人》是一部寓意丰富的作品。
以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来看,这部作品通过反映男性以强加女性与自然间联系等方式统治女性,揭示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背景化的处境。
戏剧通过女主人公艾梨达的遭遇,表现女性作为妻子在家庭里遭遇的边缘处境,对男权社会主宰模式进行批判。
戏剧还通过艾梨达个人意识的觉醒以及与丈夫关系的和解,表现了男权主宰模式实现瓦解,男女两性和谐共处的可能。
【总页数】6页(P181-186)
【作者】王青璐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33.073
【相关文献】
1.轮椅下的女性和自然——《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J], 马慧
2.从《觉醒》中的意象世界解读凯特·肖邦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 [J], 苏秀玲
3.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凯特肖邦的《觉醒》 [J], 孔扬
4.生态女性主义:地域视角的解读——欧美生态女性主义与亚洲生态女性主义之比较研究 [J], 赵媛媛;李建珊
5.一战后英国妇女女性意识的觉醒——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解读《达洛卫夫人》[J], 赵江涌;李焱;伟尹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艾利达的女性自由精神
艾利达的女性自由精神作者:郭东旋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16期易卜生剧作《海上夫人》中的艾利达诠释了女性自由精神的觉醒,她的精神反抗被置于个人内心框架中,集中于对自我的诘问和思考。
从1879年的《玩偶之家》到1888年的《海上夫人》,易卜生完成了從现实主义戏剧向象征主义戏剧的过渡。
《海上夫人》并不是心理象征剧的代表之作,但其中塑造的女性角色艾利达却足够出彩。
《海上夫人》中的艾利达是可以与《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媲美的角色,共同代表了女性自由精神的觉醒。
但同时,这种觉醒力量的释放形式却不尽相同,她们诠释出易卜生思考妇女问题的不同层面以及渐变递进的过程。
与娜拉被置于一个社会环境的框架不同,艾利达深陷在自我的框架里,她的精神觉醒是自我挣扎后的救赎。
“从海里漂到这儿,找不到回去的路,所以只好躺在盐水里等死”,艾利达一开始远离了自由、热情,也就远离了生命,她有着“老甩不掉怀念海洋的相思病”,她在别人眼中显出病态,虽然她有着丈夫无微不至的爱和关怀,但内心总是系着一个结。
她对现实忧心忡忡,对任何东西都没有感情的表达,她不是被现实操纵的木偶般麻木,而是灵魂被堵住出口后压抑而不自知。
于是艾利达把自己深藏在一个自我营造的空间,表面平静冷淡,实际上却在遭受精神的酷刑,现实和幻想的叠合让她在惶恐中崩溃。
对海的眷恋痴迷,对过去难以忘记的记忆,对初恋情人无形控制力的恐惧,都使艾利达在精神痛苦折磨下无所适从。
略微平静新生活之后,过去的一切又爬进她的生活,她在她夭折的孩子的眼中看到了过去情人庄士顿眼睛的影子,此后的三年,她活在对过去自己的怨念之中,认为她最后的改嫁是对和初恋情人的婚约的背叛,而这种背叛必将受到加倍的报复。
直到初恋情人的再一次来访,提起当时的旧约,艾力达开始无措,开始摇摆不定,过去和现在真正面对面对抗,而不是只停在她的内心里,她变成了棋子,不管是在过去的手里,还是在现在的手里,她都没有自己确定的位置。
然而庄士顿那一句“强迫有什么用?如果艾利达跟我走的话,她必须出自自愿”的脱口而出,等于给了艾力达在无路可走的密洞中一个出口。
《海上夫人》中四幅地理图式及其审美意义
《海上夫人》中四幅地理图式及其审美意义
杜雪琴
【期刊名称】《四川外国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30)003
【摘要】易卜生的《海上夫人》一剧,建构了“花园”、“山坡”、“大海”与“挪威”四幅具有审美价值与意义的地理图式:“花园”地理图式,是对人间亲情与爱情该如何存在的思考;“山坡”地理图式,是对人间生命与事业的种种哲思:“大海”地理图式,是对人类自由与约束的探索;“挪威”地理图式,是对整个世界地理寄予的深切关注。
四幅地理图式之间密切关联,具有丰厚的审美意蕴,剧中由多种多样的地理意象构成的多幅地理图式,正是易卜生对自然地理与世界地理的描绘与想象,以及对人类与自我、人类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等关系的哲思,是其独特而深刻地理思想与观念的体现。
因此,“地理图式”成为理解易卜生及其戏剧的一种重要维度。
【总页数】7页(P7-13)
【作者】杜雪琴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33.073
【相关文献】
1.《海上夫人》的四种地理意象群落及艺术特征
2.《海上夫人》中爱情与地理空间的关系
3.论《海上夫人》的两种地理意象及象征意义
4.《悲惨世界》中的地理空间建构及其审美意义
5.初中地理课堂中地理图式的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 l 、 生与《 海上夫人》 易 卜 生是 1 9世纪 的伟 大戏剧家 , 被称 为“ 现代戏 剧
、
之父 ” 。在他半个多世纪 的文学创作 中 , 不论是 诗歌还是 戏剧 , 易 卜 生都 在不断探索追 寻人 的价值 、 意义 、 人 与人 的关 系等 问题 , 以此来 寻找人类 的 出路 。后期 易 卜 生注 意向内转 , 用象征 的手法深入人 的内心世界 。在其 中, 易 卜 生更加关注 的是人与人之 间的微妙关 系 , 尤其是伦 理 关系, 男女之间情感与道德 、 爱情与婚姻等等 。 《 海上夫人 》 是 一出五幕剧 , 出版于 1 8 8 8 年, 易卜 生 在 给他 的 出版 人写信 时说 : “ 它标志 着我 已经 找到 了一 个新 的方 向。” 从易 卜 生所创作 的所有剧作 来看 , 自《 海 上 夫人 》 开始 , 他 由关注社 会 问题 的重点 转移 到 了用 象 征的手法来关 注人的 内心 ,关 注人 的伦理 困境与 自由。 被称为 “ 海上夫 人” 的艾莉达 , 心系大海 。她的丈夫需 要 情爱 , 她 的女 儿需要 母爱 , 但她 却 只沉浸 在 自己 的世 界 里 。另一方面 , 与庄士顿 的过往一 直束缚 着她 , 心 中的影 像始终挥散不去 , 导致她支离破碎, 不停喘息。她渴望 自由, 向往爱 情, 却夹在大胆争取与伦理道德的夹缝中。
不得不提到的还有一个死去的房格尔和艾莉达的孩子那个孩子的眼睛就艾莉达看来很像是庄士顿的眼睛这一层父母与孩子的关系也映射出艾莉达向往渴望自由到了何种程度这双眼睛实际上是艾莉达向往海洋向往自由的表达
2 0 1 5睹
5 ‘ 期
太 原 城 市 职 业技 术 学 院 学报
o u mM o f Ta i y u a n Ur b a n Vo c a io f n  ̄ Co U e g e
看《 海上夫人》
张 楠
( 华 中师 范大学文学院 ,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9 )
[ 摘 要】 《 海上 夫人》 是 易 卜生转向新 方向的一部重要剧作。 通过海上 夫人 艾莉达 与 自然界 的大海、 周围的 社会人 ( 爱情 、 婚姻 、 家庭等 ) 、 自身的伦 理 角度分析 , 从 而看到人 生 中的复杂 , 以及此剧 更 多值得 剖析 的主题 内涵。自由与 自控是海上夫人在她 的人 生中一 直共存 的两股 力量。更重要 的是 , 在 无 形的伦 理 中 自控 范围内的 自由才会是真正 的 自由。
二、 自 由与 自控
类与 自然界 的关 系 , 从 艾莉达 的身 上我们看 到了人类对 自然界 的深深 的依 赖 。人 不可 能离 开 自然 界而独 立存 在, 所以重要的是人与 自然 的和谐相处 。同时 , 在艾莉达 与大海关 系上 除 了表现 出艾莉 达在海 里 自由地游 泳之 外, 我们也可 以看 到艾莉达 的 自控。房格尔 知道艾莉达 如此地爱海 , 说要把家搬到海边去 , 艾莉达没有 同意 。 人
和 自然之 间的距离 要保持在理智 的范 围之 内 , 同样人对 自然 的索取也要在 合理的范 围之 内 , 如此才 可以实现二 者之间的和谐 。
2 . 艾 莉达 与初 恋
( 一) 艾莉达 的爱情 爱情从 古至今 都是一 个让 人争 论不休 却 又始终 难 以阐释 的话题 。《 海上夫人》 中, 艾莉达 的爱情情感 之路 崎 岖却 充满魔力 。 艾莉达 的爱情 给我们 传递的不仅仅是 纯粹 的男女之情 , 其 中有 她 自由意 志的选 择 , 有她成 为 个独 立 的个体 的本 质力 量 , 同时 , 无形 的伦 理控制 与 个体 的 自由猛烈地 冲撞着 。 1 . 艾莉 达与大海 大海就像人生 , 有时平静 , 有时波涛汹涌 。 大海充满 了未 知 , 未知就意味着恐惧 。 艾莉 达离不 开海 , 她在海上 出生 、 成长 , 对 海有强烈 的依恋 。不论什 么季节 , 她一 定 会 去海 中游泳 。好像大海是她 的恋人 。房格尔说 : “ 只要 下海 她就快 活 , 海 是她 的命根 子 。” 就 连艾莉 达 的朋 友 ,曾经的爱慕 者 阿恩霍 姆也说 : “ 这件 事很 对你 的 胃 口—— 凡事带着海洋气息 的东西你都喜欢 。” 所 以, 作为 房格 尔 的妻子 , 周围的人 比起 叫她房格尔太 太更倾 向于
一 一
在所有 的爱情 中 , 初恋是青涩而美好 的。艾 莉达 的 初恋故事离奇 、 疯狂 却美好 。艾莉 达是海上灯 塔管理员 的女儿 , 认识 了海上 的庄士顿 。他 们在一起 只谈 海洋 的 事情 , 在谈 海的时候他们那么忘我 、 投入 。 在这两个年轻 男女谈海洋 的时候 , 艾莉达说好像 那些海上 的动物都 与 他有密切的关系似 的。这就是爱情 中的共 鸣与契合 。这 样的初恋是美好 的 、 纯粹 的, 没有彼 此 的条件 陈列 , 没有 任何形式 的交 易 , 只是热爱着海洋 , 在一起谈论 着海洋 。 海洋是 自由的, 当时 的艾莉达与他也是那么 自由。 可是在这一场初 恋 中, 艾莉达在伦理 中的 自控改变 了 自己的命运 。庄 士顿的离开 以及 要她 的等待 , 让 已是 婚嫁之龄 的艾莉 达放弃 了他 , 并在 信 中表 明了 自己的态 度 。当艾莉达成 为了房格尔 的续 弦太太 , 她初 恋的情感 被 自己切断 , 回到现实后 , 把 自己送 入 了婚姻 , 婚 姻里有 另一种伦理约束 。 多年后 , 在艾莉 达心 中焦躁 不安 、 有所 郁结 的几年 之后 , 初恋情人 的突然 出现让她 的生活再起 波澜 。那个 男子 出现时对艾莉 达说的一句 “ 艾 莉达 , 晚安 !” 仅仅几 个字却是那 么刚强 有力 , 似海 上的波涛汹涌 。因为那是 初恋的力量 。 此时, 艾莉达心 中的矛盾来源 、 吃惊尖 叫的 原因是伦理的力量与初恋感情的力量和 向往 。 艾莉达说 自己是有夫之妇 , 不能、 不愿也不敢 走 。 自此 , 我们就可
[ 关键词】 《 海上 夫人》 ; 自由; 自控 ; 伦 理
[ 中图分 类号】 I 1 0 6
一
[ 文献标识 码】 A
[ 文章编号1 1 6 7 3 — 0 0 4 6 ( 2 0 1 5 ) 5 - 0 1 9 1 — 0 2
称她为“ 海上夫人 ” 。艾莉 达是那 么特别 的一个存 在 , 她 似乎 与海相依为命 。 从生态伦理学来看 , 艾 莉达与大海 的关 系类 似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