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商贸与旅游类物资经营与管理)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必考知识点:货币制度与货币发行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教材知识点整理(更新至第12章)
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第一章社会经济制度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一)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1.人的劳动(劳动力的支出)——生产的最基本要素;2.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①未经加工的自然物3.劳动对象②经过加工的物质资料(原材料)(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1.生产力的构成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
生产起决定作用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方式、数量和性质2.生产关系分配桥梁和纽带,重要影响(交换)消费最终目的和动力私有制(奴隶、封建、资本主义)3.经济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公有制(原始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发展变化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5.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其“经济基础”;其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即为“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二、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一)社会经济制度1.社会经济制度是一定时期占据统治地位的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是最基本的经济基础。
2.社会经济制度是区分人类历史上不同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志。
起着决定性作用3.在社会形态进化中,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二)社会经济制度演变的五个阶段1.原始社会制度2.奴隶社会制度3.封建社会制度4.资本主义社会制度5.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三、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一)自然经济最基本经济特征是“自给自足”(二)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①社会分工(一般基础)1.前提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存在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2.根本条件: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四、市场与市场体系(一)市场商品经济的基本范畴商品市场(二)市场体系要素市场1.提高资源配置效率2.经济联系功能(三)完善的市场体系的功能 3.经济利益关系调整4.信息产生和传递5.社会评价第二章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一、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1.使用价值商品的自然属性2.价值 商品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1.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
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章节必备考点
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章节必备考点在经济师中级考试中,《经济基础》是一门至关重要的科目,涵盖了广泛的经济领域知识。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以下将为您梳理各章节的必备考点。
第一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一章节中,重点掌握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涵。
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内容。
理解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结合方式。
第二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需求和供给的影响因素是必须牢记的要点。
需求的变动与需求量的变动要区分清楚,同样,供给的变动与供给量的变动也不能混淆。
均衡价格的形成机制以及弹性的计算和应用是常见的考点。
比如需求价格弹性、需求交叉弹性和供给价格弹性,要能够熟练运用这些概念分析实际经济问题。
第三章生产和成本理论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是重点。
要明白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关系,以及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短期成本函数和长期成本函数的区别与联系也要搞清楚,掌握各种成本曲线的形状和特征。
第四章市场结构理论市场结构的类型,如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各自的特点和条件要牢记。
价格歧视的类型和应用也是常考的内容。
此外,不同市场结构中企业的产量和价格决策方法也需要掌握。
第五章生产要素市场理论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特点,劳动、资本和土地的供给曲线要熟悉。
理解工资增加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以及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在衡量收入分配公平程度方面的应用。
第六章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市场失灵的原因,如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等,要深入理解。
掌握政府对市场失灵进行干预的方式和措施,比如反垄断政策、解决外部性的方法、公共物品的供给以及对信息不对称的治理。
第七章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国内生产总值的几种核算方法,以及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
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关系,投资乘数的计算和应用,都是重要的考点。
2023年最新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点整理
2023年最新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点整理简介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社科学科,对于经济师而言,掌握经济学的基础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就2023年最新初级经济师考试中的经济基础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一、需求与供给1.需求的概念与分类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愿意购买的一种物品或服务的数量。
根据需求的性质和作用,需求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独立需求:指消费者独立决定需求的数量。
•衍生需求:指某种商品的需求取决于其他产品的需求。
•替代需求:指某种商品的需求与其他产品具有可替代关系。
•互补需求:指某种商品的需求与其他产品具有互补关系。
2.供给的概念与分类供给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卖者愿意出售的一种物品或服务的数量。
根据供给的性质和作用,供给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独立供给:指卖者独立决定供给的数量。
•衍生供给:指某种商品的供给取决于其他产品的供给。
•替代供给:指某种商品的供给与其他产品具有可替代关系。
•互补供给:指某种商品的供给与其他产品具有互补关系。
3.需求与供给的关系需求和供给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两个概念,它们的关系决定了市场的价格和数量。
当需求增加,供给不变时,价格会上涨,数量也会增加;当需求减少,供给不变时,价格会下降,数量也会减少。
二、市场与价格1.市场的概念与种类市场是指买卖商品和服务的地方或网络,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完全竞争市场:市场上有大量卖家和买家,产品具有同质性,没有任何市场力量能够影响价格。
•垄断市场:市场上只有一个卖家,可以通过控制供给来影响价格。
•寡头垄断市场:市场上有少数几个大企业垄断市场,他们可以通过协议或竞争来影响价格。
•寡头竞争市场:市场上有少数几个大企业,他们之间进行竞争,但市场上仍有不少中小企业。
2.价格的决定因素价格的决定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生产成本:供给的价格与生产成本相关,当生产成本上升,供给的价格也会上升。
•需求变化:需求的变化也会影响价格,当需求增加时,价格上升;当需求减少时,价格下降。
最新整理、(商贸与旅游类物资经营与管理)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必考知识点:汇率与国际收支
2018年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必考知识点:汇率与国际收支1、狭义的外汇是指国外银行的外币存款和外币票据。
2、广义的外汇是指可以清偿对外债务的一切以外国货币表示的资产或债权。
3、据 2008 年外汇包括:a 外币现钞,包括纸币、铸币;b 外币支付凭证或者支付工具,包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银行卡等;c 外币有价证券,包括债券股票等;d 特别提款权;e 其他外汇资产。
4、外汇按买卖的交割期限分为:即期外汇和远期外汇。
5、一般所讲的外汇是指自由外汇,一种外汇成为自由外汇必备的 3 种特征:外币性、可兑换性、普遍接受性。
6、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首先必须是可兑换货币就,即自由外汇;其次是货币发行过必须具备强大的经济金融实力,该货币币值稳定。
7、汇率的标价方法: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8、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本国货币。
人民币汇率就是采取直接标价法。
汇率上升,本币贬值。
反向9、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作为标准,折算为外国货币。
目前只有美国、英国和其他英联邦国家采用间接标价法。
汇率升值本币升值,同向。
两种标价法下的汇率为倒数,两者的乘积为 1。
10、汇率变动的最小单位被称为基点,一般计算到五位数,1 点通常是 0.0001 货币单位。
银行的汇率报价通常采取双向报价制,同时报出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
前者较小后者较大。
买入卖出汇率的判断依据是银行贱买贵卖,买入外汇的价格要低于卖出价格,否则银行会无限制地亏损。
11、在直接标价法下,前者是买入汇率,后者是卖出汇率。
银行买卖外汇不收手续费,买卖差价之间的差额是银行买卖外汇的收益。
12、中间汇率是中间价,是买入和卖出汇率的算术平均数。
汇率分析中常用的是中间汇率,报纸杂志刊登汇率、银行年终决算、制作报表时使用中间汇率。
13、银行对客户的美元现钞卖出价与买入价之差不得超过交易中间价的 4%。
14、在银行外汇牌价中,银行的现钞买入价低于外汇买入价,现钞卖出价等于外汇卖出价。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一场有趣的知识之旅》嘿,朋友们!今天咱来唠唠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这档子事儿。
说起这经济基础啊,那可真是像个大宝藏,里面啥都有。
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我就像个在知识宝藏门口懵圈的小孩,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知识点,脑袋都大了一圈。
比如说宏观经济吧,什么GDP 啊、通货膨胀啊、失业率啊,听起来就感觉很高深莫测。
但等你深入了解后,嘿,其实也没那么难理解嘛。
就像咱过日子,收入多了就是GDP 涨了,东西变贵了就是通货膨胀来了,找不到工作的人多了就是失业率高了。
这么一想,是不是瞬间觉得亲切起来了。
还有那微观经济,什么供求关系、市场结构,一开始觉得云里雾里。
但你再想想,咱平常去菜市场买菜,菜多了价格就便宜,这不就是供求关系嘛;菜市场里有好多卖菜的,这就是竞争激烈的市场结构啊。
这么一联系生活实际,那些抽象的知识点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变得生动有趣啦!不过,学这些知识点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啦。
有时候看着那一本本厚厚的教材,真的好想大喊一声:“臣妾做不到啊!”但是没办法呀,咱得为了那个小本本努力奋斗呀。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我也总结了一些小经验。
就像打怪升级一样,得一步一步来,不能着急。
遇到难题了,别死磕,先放一放,说不定过会儿就恍然大悟了。
还有啊,多做练习题,就像练武要多实战一样,实践出真知嘛。
总之呢,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就像是一场有趣的知识之旅。
虽然路上会有一些小坎坷,但是当你每攻克一个知识点,那种成就感简直爆棚啊!就好像自己攻克了一座知识的小山丘,满满的都是自豪。
希望我的这些感受和见解能对正在学习经济基础的朋友们有点帮助。
别害怕那些密密麻麻的知识点,咱们一起加油,把这座知识的大山给征服咯!加油,小伙伴们!。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本文将对初级经济师考试中的经济基础知识点进行总结。
这些知识点是考生须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对于顺利通过考试至关重要。
1. 经济学基本概念经济学是研究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类无限欲望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基本概念:- 供给与需求: 描述市场中商品和服务的关系。
供给是指卖方愿意出售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而需求是指买方愿意购买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市场上的价格会根据供给和需求的关系来确定。
- 机会成本: 指放弃某种选择而选择另一种选择所付出的成本。
当资源有限时,选择一种方案必然会放弃其他方案。
- 边际效益: 指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额外效益或成本。
边际效益的理论可以用来决定最优决策。
2.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研究整个经济系统的总体运行和发展趋势。
以下是一些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知识点:- 国内生产总值(GDP):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
它是评估一个国家经济状况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过剩导致物价上升的现象,而通货紧缩则是指货币供应不足导致物价下降的现象。
- 失业率: 衡量就业人口中没有工作的比例。
失业率是一个国家经济状况和劳动力市场表现的重要指标。
3.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个体决策、市场交易和资源配置等经济行为的细节。
以下是一些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知识点:- 边际效用理论: 个体在消费决策中,会根据边际效用递减原理来选择最优消费组合。
- 市场结构: 描述市场中不同卖方和买方的数量和性质,包括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和完全竞争等不同的市场结构。
- 弹性: 衡量市场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是衡量市场反应程度的重要指标。
以上就是初级经济师考试中的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
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最新整理、(商贸与旅游类物资经营与管理)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必考知识点:财政支出
2018年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必考知识点:财政支出1、理解财政支出的有关数据:财政支出规模(财政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财政支出结构(财政支出总额中各类支出所占比重);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
2、财政支出的分类方法:一、适用于编制政府预算的统计分类;国际惯例a 财政支出功能分类(是按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的产出性质进行的分类,反映政府的职能活动)b 财政支出经济分类(按政府生产公共物品的成本进行分类,反映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和具体用途)支出经济分类是对政府支出活动更为明细的反应。
二、根据交易的经济性质进行分类;a 购买性支出 b 转移性支出3、购买性支出体现了政府的市场性再分配活动,体现了政府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
4、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付出财政资金却不能得到直接的补偿,不存在等价交换问题。
主要包括:政府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债务利息支出。
5、政府支出分类改革:a2007 年 1 月 1 日我国实施了符合国际惯例的收支分类改革b 分类改革具体科目设计目标是:体系完善、反映全面、分类明细、口径可比、便于操作。
C 支出功能分类设类、款、项三级。
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设类、款两级。
6、财政支出规模的大小,反应:一定时期内政府支配社会资源的多少和政府满足公共需要能力的高低;政府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力的强弱。
7、衡量财政规模大小的一般指标:一绝对量(具体值)、二相对量(所占比重)。
8、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因素、政治因素、经济体制制度因素、社会因素。
9、政治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政治局面的稳定状况、政治体制结构及政府工作效率、政府活动范围。
10、一般情况下权力集中的单一制国家,其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高一些。
市场经济条件下通常将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是按支出在经济上是否直接获得补偿分类。
11、转移性支出表现为:资金无偿、单方面的转移,体现政府的非市场性在分配活动体现政府在公平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
初级经济师之<经济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经济制度的变革与演化:一、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 1.物质资料生产:是指劳动者按照预期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加工于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它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
{人类物质资料生产具备三个要素:A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
它是生产的最基本的要素B 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C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和物两大要素,物的要素是指生产资料,其中生产工具占有重要地位。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等关系的总和。
生产起决定作用。
历史上的社会生产关系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如奴隶制生产关系、封建制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另一种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如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以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是指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一定社会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
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是这个社会的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一定的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是矛盾统一体。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基本、最深刻的动力。
3.社会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赖以产生的经济条件不同,分三类:①在人类各个社会阶段中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生的规律②在几个社会阶段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在商品经济社会形态中发生作用的价值规律③只在一个社会中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如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按劳分配规律等。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重要考点汇总1
经济师考试《初级经济基础知识》重要考点汇总(一)经济诉讼法律制度经济诉讼法律制度考试内容和目的:本章的内容较多, 教材共分为七小节来介绍。
依次介绍了经济诉讼概述. 第一审一般程序和简易程序. 第二审程序. 审判监督程序. 督促程序. 公示催告程序和执行程序。
通过本章的考试, 检验考生对经济诉讼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内容的了解. 熟识和驾驭的程度, 以提高考生应用经济诉讼法律制度解决经济纠纷的实力。
2004年考试试卷本章考查了4道单选题和2道多选题;2005年考查了1道单选和2道多选。
本章是考试的重点, 在历年考题中分值较多, 主要考查考生对法条的精确记忆和敏捷运用, 难点主要在人民法院对经济案件的管辖, 第二审程序, 审判监督程序, 督促程序以及执行程序的整体把握和其中重点法条的精确记忆。
须要驾驭的内容:1. 人民法院对经济案件的地域管辖. 级别管辖以及专属管辖等内容2. 上诉和两审终审制的含义3. 对上诉案件的处理方式4. 对支付令提出异议的条件和程序5. 公示催告程序适用的范围6. 申请公示催告的条件7. 权利申报的条件和内容8. 申请执行的条件9. 执行中止和终结的适用条件须要熟识的内容:1. 经济诉讼的概念2. 起诉和受理的条件和程序3. 开庭的程序4. 第二审的程序5. 提起审批监督程序的条件和途径6. 督促程序的概念7. 申请支付令的条件8. 支付令生效的条件和效力须要了解的内容:1. 经济审判机关及其审理经济纠纷案件的范围2. 审判庭的组成方式3. 简易程序的概念. 适用范围及特点4. 第二审程序的概念5. 审判监督程序的概念6. 公示催告程序的概念. 公示催告公告的内容7. 解除判决的概念和意义8. 执行程序的概念. 执行措施的种类重点难点及典型例题分析:(一)经济诉讼概述1.熟识经济诉讼的概念经济诉讼是指审判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参与下, 以审理. 判决. 执行等方式解决经济纠纷的活动, 以及由这些活动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总和。
最新整理、(商贸与旅游类物资经营与管理)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必考知识点:财政收入
2018年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必考知识点:财政收入1、财政收入是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
2、财政收入的形式:a 一般性财政收入:税收、国有资产收益、政府收费、专项收入、其他收入。
B 特殊收入:专用基金收入、政府债务收入。
3、税收是最古老最主要的财政收入形式,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
4、政府收费是政府以特许使用权或直接提供服务而取得的收入,分为规费和使用费。
5、政府收取使用费有利于提高政府提供公共设施的使用效率,有利于避免经常性发生在政府提供公共设施上的拥挤问题。
6、专项收入有教育费附加、矿产资源补偿费收入、排污费收入。
7、其它收入有罚没收入、利息收入、捐赠收入、外事服务收入。
8、专用基金收入是经国家批准设立的,列入预算,但由各部门自行管理的收入。
9、对政府债务收入要采取单独预算管理方式,对外公布的年度财务报告中一般不包括政府性基金收入和政府债务收入。
10、财政收入分类:一、按财政收入来源和性质分类分为六项:税收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非税收入、贷款转贷回收本金收入、债务收入、转移性收入。
二、按经济部门分类: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服务业收入。
三、按取得收入依据分类:政府公共财政收入和国有资产收入。
四、按取得收入稳定程度分类:经常性收入和临时性收入。
五、按财政收入价值构成分类:C、V、M。
C 是补偿生产资料消耗的价值部分,V 是新创造的价值中归劳动者个人支配的部分,M 是新创造的归社会支配的剩余产品价值部分。
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 M 部分。
V 主要是为了实现调节劳动者之间收入差距需要和增加财政收入、提高公共服务质量的需要。
六、按财政收入管理权限分类:中央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收入、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
11、财政收支改革中对财政收入来源和性质进行统一分类的意义:a 拓宽了收入涵盖范围,将社会保险基金和预算外收入纳入财政收入使收入分类更加完整;b 新的收入分类设为类、款、项、目四级,便于财政收入的统计和分析;c 新的分类和我国现行的预算管理方式并不矛盾,可形成完整的政府收支预算;d 使财政收入分类更趋于合理和规范,便于进行国际横向比较。
初级经济师基础知识点汇总
初级经济师基础知识点汇总
1. 宏观经济学基础知识:包括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宏观经济学的目标、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模型等。
2. 微观经济学基础知识:包括微观经济学的定义、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市场结构等。
3. 货币金融学基础知识:包括货币的概念、货币的功能、中央银行的职责等。
4. 国际贸易基础知识:包括国际贸易的概念、国际贸易的模式、国际贸易政策等。
5. 经济增长基础知识:包括经济增长的定义、经济增长的因素、经济增长的模型等。
6. 经济周期基础知识:包括经济周期的定义、经济周期的阶段、经济周期的原因等。
7. 经济政策基础知识:包括经济政策的种类、经济政策的目的、经济政策的影响等。
8. 经济统计基础知识:包括经济统计的定义、经济统计的分类、经济统计的意义等。
9. 企业经济学基础知识:包括企业经济学的概念、企业经济学的理论、企业经济学的实践等。
10. 会计学基础知识:包括会计学的基本概念、会计准则、会计报表等。
- 1 -。
最新整理、(商贸与旅游类物资经营与管理)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必考知识点:税收基本制度
2018年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必考知识点:税收基本制度1、税收已成为各国政府财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
2、税收的内涵:a 税收的征收主体是国家,征收客体是单位和个人;b 税收的征收目的是为了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满足社会公共需要;c 税收征收依据是法律,凭借的是政治权利;d 征税的过程是物质财富从私人部门单向的、无偿的转移给国家的过程;e 从税收征收的直接结果看,国家通过税收方式取得了财政收入。
3、税收的基本特征是税收所特有的形式特点,是区别于其他分配形式(工资、价格、信贷、利润分配)的主要标志。
4、税收的强制性意义在于确保国家财政收入的取得,为国家履行其职能提供所需要的物质基础。
税收的固定性是指税收的确定性和征收标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5、税制要素及税收制度基本构成要素有: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加成和减免、违章处理。
6、纳税人与负税人在不存在税负转嫁的情况下是合一的,但在转嫁时是分离的(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等流转税)。
7、课税对象是区别税种的主要标志。
8、按照课税对象的不同分为:流转税类、所得税类、财产税类、其他税类。
9、税率是税收政策的中心环节,税率的高低决定着税额的多少和税负的大小。
10、税率的表现形式有绝对量(定额或固定税率)和百分比表示的税率(以价格为计税基础通常方式)。
11、按照税率与课税对象的变动关系分为:比例、累进和累退税率。
12、比例税率适用于对商品劳务的课税,我国运用最广泛的一种。
优点是计算简便征收效率高,缺点是有悖于量能纳税原则。
13、累进税率一般适用于对所得税和财产的课税,最具负担公平的税率。
优点是税负公平,自动调节功能,缺点是计算较复杂。
分为全额累进和超额累进。
14、累退税率多用于分析税收负担与纳税人收入之间的关系。
15、通过比较边际税率与平均税率的差额,可以分析税率设计是否合理、税制结构是否科学。
16、名义税率和实际税率可作为分析税收负担状况的工具。
2022年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完整知识重点复习
资源配备中,市场机制起基,通过市场机制(竞争机供求机制、价格机制)来引导和,是相对于筹:(1)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市场经济是市;(2)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必然过渡,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发达商、合理配备社会资源必要性:社会,是生产力发展重、社会资源配备两种方式:市场配备方式(在经济体制上反)筹划配备方式(a指令性筹划;b)反映是筹划经济、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关系:经济制度决定经济体制特点,社,并贯经济体制反映社会经济制度规定,合理经济体制对经济制度发展起商品经济基本原理、商品两个基本属性:由劳动二重使用价值(自然属性):是价值物,没有使用价值物品没有价值(社会属性和本质属性):凝,商品作为价值,在本质上是相,在量上是可以比较,商品互换比,价值是互,互换价值是价2、劳动二重性:详细劳动:创造商品使用价值,体质不同,量无法比抽象劳动:创造商品价值体现商、详细劳动和抽象劳动两者矛盾统::两者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
,更不是两种劳动:(1)详细劳动是从劳动有用效, 抽象劳动是抽取了劳动有用性普通人类劳动;(2)详细劳动在质上不同,在量上不能比较;抽象劳动在质上相似只有量差别;(3)详细劳动反映是人与自然关系,是劳动自然属性,抽象劳动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经济关系,是劳动社会属性;(4)详细劳动是生产使用价值劳动,但不是使用价值唯一源泉,抽象劳动是创造价值劳动,是形成价值唯一源泉。
4、商品价值量概念:商品价值量就是凝结在商品中普通人类劳动量。
商品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不是由个别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是商品社会价值,商品价值量是商品互换根据。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固定不变,随着劳动生产率变化而变化,从而影响价值量发生相应变化。
▲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5、货币产生过程:简朴或偶尔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普通价值形式→货币价值形式▲货币本质是固定地充当普通等价物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社会经济关系。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考前速记知识点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考前速记知识点《经济基础知识》是初级经济师考试的一门重要科目,主要考察考生对经济学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理解。
以下是1200字以上的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考前速记知识点。
一、经济学基本概念1.经济学的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有限资源的利用和配置方式的社会科学。
2.需求和供给:需求是指市场上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其中一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供给是指市场上生产者愿意出售的其中一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
3.机会成本:指做项决策所需要放弃的最高的替代选择的成本。
4.市场均衡:指市场上需求和供给达到平衡状态时的价格和数量。
二、宏观经济学1.宏观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全社会总体经济现象和经济运行规律的经济学分支。
2.国内生产总值(GDP):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服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3.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产出法、支出法和收入法。
4.劳动力市场:指劳动力供给方和劳动力需求方通过劳动力市场进行买卖的市场。
5.失业率:指劳动力中失业人口所占的比例。
6.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普遍上涨导致货币购买力下降;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普遍下降导致货币购买力增加。
三、微观经济学1.微观经济学的定义:研究个体经济单位(如个人、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行为的经济学分支。
2.供给的弹性:指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3.需求的弹性: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4.价格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价格弹性系数=(需求量的变动百分比)/(价格的变动百分比)。
5.粘性需求和弹性需求:粘性需求是指需求弹性小于1的情况,需求对价格变动不敏感;弹性需求是指需求弹性大于1的情况,需求对价格变动敏感。
6.市场结构:包括完全竞争市场、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
7.市场失灵:市场机制无法有效分配资源的情况。
以上是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考前速记知识点的一部分,涉及了经济学基本概念、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重点内容。
最新整理、(商贸与旅游类物资经营与管理)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必考知识点:信用与金融中介
2018年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必考知识点:信用与金融中介1、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
2、这种借贷行为的特点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而且贷者之所以贷出,是因为有权取得利息,借者之所以可能借入,是因为承担了支付利息的义务。
3、信用是与商品经济和货币紧密联系的经济范畴,它是商品生产与交换和货币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信用关系是在商品货币关系基础上产生的,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也为商品货币经济所共有。
4、私有制是货币与信用存在的共同前提。
5、信用作为一个经济范畴,对他的本质特征的三方面认识:a 信用不是一般的借贷行为,是以偿还为条件的;b 信用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是单方面的价值运动;c 信用反映了经济主体的支付愿望和支付能力。
6、信用的作用:a 信用促进社会总需求的扩张与收缩;b 信用的存在降低了交易成本,方便了交易行为;c 信用是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得以有效贯彻实施的桥梁;d 良好的社会信用关系可以保证信用主体的行为具有长期性和可预测性。
如果消费需求过高,生产扩张能力有限,消费信用则会加剧市场供求紧张状态,促使物价上涨,促成虚假的繁荣。
7、信用的形式——1、按债权人与债务人结合的特点来分类:直接信用和间接信用。
2、按不同主体分类: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
8、直接信用方式包括预付或赊销商品形式的商业信用、发行及买卖有价证券形式的公司信用、国家信用等。
9 商业信用的两种表现形式:一、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的生产和流通有关的信息,包括赊销、预付和分期付款;二、企业直接向社会集资,以解决自身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需要,主要采取发行公司/企业债券的形式。
10、某企业在金融市场上发行债券筹集资金,这种筹资方式属于:直接信用、商业信用。
11、商业信用的债权人主要为公司/企业及居民个人,债务人未发行债券的公司/企业。
12、银行信用是典型的间接信用形式,克服了直接信用在资金力量、资信程度、信用方向及提供信用的时间等局限性;具有资金实力雄厚、资信度高和灵活多样等优越性,在当代已成为信用关系中的主体和基本形式。
初级经济师考试《旅游》内容整理:旅行社经营管理
初级经济师考试《旅游》内容整理:旅行社经营管理初级经济师考试《旅游》内容整理:旅行社经营管理导语:旅行社,世界旅游组织给出的定义为“零售代理机构向公众提供关于可能的旅行、居住和相关服务,包括服务酬金和条件的信息。
以下是经济师考试详细介绍。
一、旅行社概述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检验考生对旅行社性质、类型、功能、主要业务和特点、旅行社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旅行社产品的概念和类型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以提高其旅行社的基本知识。
考试内容(一)旅行社的性质和类型了解旅行社的发展历程;掌握旅行社的性质和功能;熟悉国内外旅行社的类型;掌握旅行社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旅行社的业务和产品掌握旅行社产品的概念和产品类型;熟悉旅行社的主要业务领域及业务的主要特点。
二、旅行社产品销售业务考试目的通过本章的考试,考察考生对旅行社产品的销售渠道、中间商选择、产品促销手段和方式、销售业务运作程序以及接待计划的制定与更改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以提高其开展旅行社产品的销售能力。
考试内容(一)旅行社销售渠道的选择掌握销售渠道概念、旅行社产品销售渠道的种类和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性;了解选择旅游中间商的必要性;掌握选择旅游中间商应考察的内容;熟悉与旅游中间商合作的途径和需要调整旅游中间商的几种情况。
(二)旅行社产品的促销熟悉旅行社促销目标的含义和制定旅行社促销目标应注意的问题;熟悉旅游广告的各种传媒及其优势和劣势;掌握旅行社选择不同媒体时应分析的内容和方法以及媒体广告功能、内容和要求;掌握直接营销的主要形式及其利弊以及营销公关和销售推广的主要形式;掌握邀请记者、客户来访考察应注意的问题;掌握参加博览会或展销会应注意的问题。
(三)旅行社产品销售业务的运作熟悉销售计划的制定;掌握业务洽谈的形式与要领;掌握团体包价、半包价、小包价、出境团和国内团报价的内容;熟悉旅行社产品销售确认的形式。
熟悉旅游接待计划的含义;掌握旅游接待计划制定时应考虑的问题以及计划包含的内容与计划变更的情况和调整。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在经济师的考试中,经济基础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作为初级经济师,掌握经济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为大家梳理经济基础知识,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一、宏观经济政策宏观经济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某些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经济增长、就业、价格稳定等目标。
其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最重要的两种宏观经济政策。
财政政策是通过调节政府支出和税收来影响经济,而货币政策则是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来影响经济。
二、市场需求和供给市场需求和供给是市场经济中两个最基本的因素。
市场需求是指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购买意愿和购买能力,而供给则是指生产者提供某种产品的数量和价格。
市场均衡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价格也达到均衡水平。
三、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是指市场的竞争程度和垄断程度。
根据市场结构,可以将市场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市场和完全垄断市场四种类型。
不同类型市场的竞争程度和价格形成机制都有所不同。
四、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则是指一个国家经济整体的进步,包括经济结构、社会制度、科技水平等多个方面的改善。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但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经济发展。
五、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是经济基础知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
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是两个最基本的国际贸易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指出,不同国家在生产同一种产品时,会存在效率差异,而这种差异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要素禀赋理论则认为,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生产要素,这种要素禀赋的差异也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六、国际金融国际金融是经济基础知识中与国际贸易紧密相关的一部分。
在国际贸易中,货币的兑换和支付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国际金融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汇率变动、国际收支平衡等问题。
总之,经济基础知识是初级经济师考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第二章《商品经济的基本原》,三色笔记,高频考点
第二章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高频考点: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基本属性:使用价值、价值一、使用价值1.使用价值是商品具有的效用,即能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2.在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的使用价值是通过交换来满足他人的需要,而不是商品生产者自身的需要。
3.使用价值是商品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二、价值1.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2.价值是商品特有的本质属性和社会属性,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比较劳动耗费量和交换劳动的社会经济关系。
3.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三、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1.使用价值和价值统一于商品之中,缺一就不能成为商品。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没有价值,因而也就不是商品。
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仅仅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的物品也不是商品。
2.使用价值和价值又相互排斥商品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是为了消费,即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要获得使用价值就必须支付商品的价值。
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商品价值又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
只有通过商品交换,生产者让渡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实现了价值,消费者支付了商品价值而获得了使用价值,商品中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在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高频考点:商品的价值量一、商品价值量1.商品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的量。
2.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不是由个别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4.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是商品的社会价值。
商品的社会价值是由在同一部门同类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形成的,是商品交换的依据。
二、劳动生产率1.劳动生产率是劳动者生产某种商品使用价值的效率;2.表示方法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②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3.影响因素①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②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形式③科学技术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④生产资料的质量和效能⑤自然条件高频考点:货币流通规律一、货币流通规律1.定义: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初级经济师《经济基础》必考知识点:货币制度与货币
发行
1、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是价值形式发展和商品生产、交换发展的必然产物),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并能反映一定的生产关系。
2、作为一般等价物,货币有 2 个特征:货币是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材料;货币具有直接同所有商品相交换的能力。
3、货币代表着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却又采取了具有一定属性的自然形式。
4、货币形态的经历:由最初的实物货币向代用货币、信用货币演变。
金属具备价值的稳定性,有同质、可分和易保存等特点。
金银等贵金属除具备金属币材的一般特点外,还有体积小、价值高、便于携带等优点。
铸币的产生不仅显著的扩大了金属作为货币的用途,而且朝着把货币和它的构成材料区分开的方向迈出了一大步。
铸币的磨损,不足值货币的流通,为货币符号性质的信用货币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5、代用货币是指代表金属实物货币流通并可随时兑换成金属事物货币的货币形态,包括银行券和辅币。
是实物货币的价值符号,本身内在价值低于额定价值,但可同实物货币等价交换。
是完全建立在实物货币的基础上但又不具有十足价值的货币符号,从而体现了一定的信用关系。
6、典型的代用货币是银行券,首先在欧洲出现。
主要特征是:a 是由银行发行的可以随时兑换的代用货币;b 发型必须具有发行保证,为黄金保证(体现为银行的金准备)和信用保证(提现未发行银行保证兑现的信用度);c 早起的是分散的由各商业银行凭自己的信誉和能力发行。
7、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一定的信用程序发行,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发展的现代形态。
是一种信用工具或债权债务凭证,本身没有内在价值,不能与实物货币相兑换。
发行主体是银行,发行程序是银行信贷程序,由国家赋予无限法偿能力,并强制流通。
8、现代信用货币包括现金和银行存款,其基本特征有:a 中央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是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发行的纸币本位币,本身不具有内在价值;b 信用货币是债务货币,现金是中央银行的负债,存款是商业银行的负债;c 信用货币具有强制性,用过法律手段确定其
为法定货币;d 国家可以通过银行来控制和管理信用货币了流通,把货币政策作为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重要手段。
9、电子货币是当前最新的一种货币形态,“第三代货币”,实质是新型的信用货币形式。
货币制度最早是伴随着国家统一铸造货币开始的。
10、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货币材料(最基本)、货币名称货币单位和价格标准、本位币辅币及其偿付能力、发行保证制度。
在当代纸币本位币之下,大多数国家不再规定发行保证制度。
11、货币材料的确定在货币制度中居于核心地位,货币制度的类型一般根据币材来划分。
12、货币制度演变: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纸币本位制。
13、银本位币穿女生与封建社会末期,其最大缺点是白银价值偏低。
14、金银复本位币是 16—18 世纪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典型的货币制度,又分平行本位币和双本位币。
15、平行本位币是市场上的商品存在着双重价格,即金价格和银价格。
16、双本位币造成了“劣币驱逐良币”,价值较高的良币被收藏融化或输出,价值较低的劣币会充斥市场。
金银复本位制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他与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而具有排他性、独占性的本质特性相冲突。
17、金币本位制的特点: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银行券和辅币等价值符号可以自由兑换成金币、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
金币本位制的相对稳定性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金币本位币是典型的金本位制。
18、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都是没有金币流通的金本位制,是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制。
19、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具有内在不稳定性。
20、不兑换的纸币本位制,纸币不能兑换成黄金,也不同任何贵金属挂钩,并由中央银行发行独立行使货币各主要职能。
其特点是:黄金非货币化、货币共给的信用化、货币的多样化。
我国,人民币制度始建于 1948-12 月,其基本内容包括:a 是我国的法定货币,单位为元,复辟的名称为角和分;b 采取不兑现纸币的形式,没有含金量的规定,也不与任何外币确定正式的联系是一种信用货币;c 是我国唯一的合法通货,严谨外币在中国境内计价流通,严禁金银流通,严禁损毁人民币及其信誉;d 国家指定中国人民银行为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并对人民币流通进行管理;e 人民币出入境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21、我国货币供应量 M0——流通中的货币;指企事业单位、个人、机关团体、非存款类金融机构所持有的硬币和现钞和。
22、M1=M0+单位活期存款——狭义货币供应量,流动性较强是央行重点调控对象。
23、M2=M1+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存款+其他存款(财政存款除外)——广义的,宏观经济调控。
24、货币供给机制:中央银行的信用创造货币机制,商业银行的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机制。
中央银行利用自身掌握的货币发行权和信贷管理权来创造信贷资金来源。
25、商业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限制因素:受到缴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限制;受到提取现金数量的限制;受到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公众缴付税款的限制。
26、目前各国通常依据流动性的不同来划分不同的货币层次。
27、是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为特征的货币是指辅币。
28、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国家对本位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的规定是自由铸造、无限法偿、自由熔化。
29、马克思研究货币本质的出发点是货币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