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震减灾基础知识
关于防震减灾安全知识防地震安全知识
关于防震减灾安全知识防地震安全知识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防震减灾安全知识,欢迎阅读。
防震减灾安全知识一、遇见地震如何逃生1.地震具有突发性,使人措手不及,地震开始时,如果正在屋内,切勿试图冲出房屋,这样砸死的可能性极大。
权宜之计是躲在坚固的床或桌下,倘若没有坚实的家具,应站在门口,门框多少有点保护作用。
应远离窗户,因为窗玻璃可能震碎。
2.如在室外,不要靠近楼房、树木、电线杆或其他任何可能倒塌的高大建筑物。
尽可能远离高大建筑物,跑到空地上去。
为免地震时失去平衡,应躺在地上。
倘若附近没有空地,应该暂时在门口躲避。
3.切勿躲在地窑、隧道或地下通道内,因为地震产生的碎石瓦砾会填满或堵塞出口。
除非它们十分坚固,否则地道等本身也会震塌陷。
4.地震时,木结构的房子容易倾斜而致使房门打不开,这时就会眼睁睁地把命丢掉。
所以,不管出不出门,首先打开房门是明智之举。
5.发生大地震时,搁板上的东西及书架上的书等可能往下掉。
这时,保护头部是极其重要的。
在紧急情况下可利用身边的棉坐垫、毛毯、枕头等物盖住头部,以免被砸伤。
6.即使在盛夏发生地震,裸体逃出房间也是不雅的,而且赤裸裸的身体容易被四处飞溅的火星、玻璃及金属碎片伤害。
因此,外出避难时要穿上尽可能厚的棉衣和棉制的鞋袜,并且要避免穿上易着火的化纤制品。
7.如在医院住院时碰到地震,钻进床下才是最好的策略。
这样,可防止从天窗或头顶掉下物品而砸伤。
8.地震时,不要在道路上奔跑,这时所到之处都是飞泻而下的招牌、门窗等物品。
因此,此时到危险场合最好能戴上一顶安全帽子之类的东西。
9.地震时,大桥也会震塌坠落河中,此时停车于桥上或躲避于桥下均是十分危险的。
因此,如在桥上遇到地震,就应迅速离开桥身。
10.大地震有时发生在海底,这时会出现海啸。
掀起的海浪,会急剧升高,靠近岸边的小舟就十分危险。
防震减灾常识
防震减灾常识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地球内部的地壳运动引起。
地震造成的灾害有很多,如建筑物倒塌、地面沉降、山体滑坡、海啸等,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因此,了解防震减灾常识对于我们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一、防震减灾常识1.预测地震:目前科学技术还不能准确预测地震,但是可以通过了解地震发生的规律和预测区域的历史地震活动情况进行科学研判,提前做好预防准备工作。
当地震预警发出时,要马上停止工作、撤离人员,避免高空坠物、火灾等事故的发生。
2.加固建筑:房屋是大多数人的生活场所,因此建筑的抗震能力尤为重要。
在建造房屋时,应使用高质量的材料、采用科学的结构、切勿追求面积和高度,确保建筑本身有足够的抗震能力。
3.定期检查维护:定期检查维护是确保建筑物在震后不易倒塌的重要措施。
定期检查房屋,维修损坏的构件,清除杂物,确保灵活的桥梁、排水系统和排气口等设施的完好无损。
4.做好家庭应急准备:在地震来袭时,要保持冷静,掌握逃生的正确方法。
千万不要慌乱,可以将头埋在桌子下或者卧室床底下保护头部,同时,还应该准备好应急箱,包括食品、水、药品、简易厕所、手电筒、防寒衣物等。
5.学习基本的急救技能:学习基本的急救技能能使我们在灾害面前自救及救人更加从容。
例如,控制出血、保持呼吸通畅等。
建议与家人一起学习这些技能,以便在发生意外时能够有效地做好急救工作。
二、防震减灾常识的实际意义1.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通过加强防震减灾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能够提高人们的安全意识,帮助他们了解什么情况下需要立即采取紧急操纵,更好地自救和互救,避免在灾害面前出现混乱和不安全的行动。
2.减小灾害的影响:在地震来袭之前充分做好预防准备工作,有利于减小灾害带来的影响。
比如,加固建筑物使其更加耐震、定期检查维护房屋、掌握正确的逃生方法等,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减小灾害造成的损失。
3.提高国家的抗震能力: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提升整个社会的防震减灾能力,有利于增强国家的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防灾防震安全小知识
防灾防震安全小知识防灾防震安全小知识汇总防灾防震安全小知识汇总:1.地震发生前通常会有些征兆,比如地光、地温异常,闻到一股熟悉的气味,听到一些怪声等,发现这些情况应立即采取防护措施。
2.地震发生时产生的碎石、灰尘等可能会阻塞家里的门窗,所以进入卫生间较为安全,因为卫生间较为狭窄,不易形成空气流通。
3.发生地震时,应远离高楼,跑到空旷的地方。
切忌乱跳楼。
4.地震发生后,把门打开,不要关门,以方便救援。
5.如果在超市内,人员不要慌张,重力避免过度消耗,并且推着购物车移动相对要快一些。
6.地震来临时,躲在坚固物体下,坚固的床、桌子下都可以,避免被掉落的物品砸伤。
7.地震过后,做好个人防护,避免受地震影响,造成二次伤害。
防灾防震安全小知识归纳防灾防震安全小知识归纳如下:1.平时要学习有关知识,了解地形,了解宿舍、教室、食堂、卫生间、紧急出口等的位置。
2.不要在教室、宿舍内乱蹦乱跳,打闹玩耍。
3.教室内不能靠近暖气片、炉子等取暖设施,防止爆炸、火灾。
4.发生地震,应及时躲避,或就近找个安全的地方躲避。
5.若在操场或室外,应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6.不要回到教室,应该在老师指挥下集体疏散。
7.撤离时,应听从指挥,服从命令,不要慌乱,不要拥挤,防止踩伤、挤伤、跌伤。
8.地震过后,不要进入和逗留于震区,以免发生余震。
9.发生地震时,不可采取的方法有:跳楼、乘电梯、到露天广场或露天广告牌、到玻璃幕墙、高架桥等处。
10.在公共场所,应听从工作人员指挥,防止拥挤,有序疏散。
11.在家里,应立即关闭燃气、电器开关,切勿贪恋财物,避免发生危险。
12.在野外,应避开高大建筑,远离高压线,到开阔、平坦的广场或平地避震。
13.在海上,应立即穿上救生衣,尽快远离近海区域。
14.在汽车里,应立即关闭发动机,远离危险地带,到开阔、平坦的广场或平地避震。
15.在商场或饭店,应就近躲在大柱子或者商场、饭店的内墙角,避开外墙、玻璃窗等危险物品。
防震减灾小知识简短
防震减灾小知识简短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它会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为了减少地震对人们的影响,我们需要了解一些防震减灾的小知识。
1. 安全的建筑结构
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是防震减灾的关键。
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该考虑到地震的影响,采用抗震设计和施工技术,确保建筑物的结构安全。
2. 安全的室内环境
在地震发生时,室内的家具和物品可能会成为危险的飞行物。
因此,我们应该确保室内环境的安全。
家具和物品应该固定在墙上或地面上,以防止它们在地震中移动。
3. 紧急逃生计划
在地震发生时,我们需要迅速逃离危险区域。
因此,我们应该制定紧急逃生计划,并在家庭成员之间进行沟通和协调。
在逃生时,我们应该避免使用电梯,而是选择使用楼梯。
4. 应急物资准备
在地震发生时,我们可能会失去电力、自来水和通讯设备等基本生活设施。
因此,我们应该准备一些应急物资,如食品、水、药品、
手电筒等,以应对紧急情况。
5. 学习地震知识
了解地震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地震。
我们应该了解地震的发生原因、预警机制、逃生技巧等知识,以提高自己的防震减灾能力。
防震减灾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我们应该认真对待。
通过了解防震减灾的小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防震减震知识大全
防震减震知识大全
防震减震知识大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地震前兆:要了解地震前的迹象,如地面的微小颤动、地下水
位突然上升或下降、动物异常行为等。
2.防震准备:在家中、办公室、学校等场所,要提前做好防震准
备,如加固家具、清除易掉落的物品等。
3.防震措施:在地震发生时,要保持冷静,迅速采取防护措施,
如躲在桌子下、关闭火源、切断电源等。
4.避震要领:在地震发生后,要遵循“伏而待定,不可疾出”的
原则,避免盲目乱跑或跳楼等危险行为。
5.地震自救:在地震后,要尽快寻找安全出口,避免余震对自己
造成伤害。
如果被困,要保持呼吸畅通,耐心等待救援。
6.预防次生灾害:在地震后,要注意预防火灾、泥石流等次生灾
害,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7.急救措施:在地震后,如果发现伤员,要根据伤情采取适当的
急救措施,如止血、包扎、固定等,并及时寻求医疗救助。
8.心理疏导:在地震后,要注意心理疏导,帮助受灾人员缓解紧
张、焦虑等情绪,重建家园。
总之,防震减震知识是每个人都需要掌握的基本常识。
通过了解地震前兆、防震准备、防震措施、避震要领、地震自救、预防次生灾害、急救措施和心理疏导等方面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在地震中保
护自己的生命财产安全。
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地震应急演练和志愿者活动,提高自己的应急处置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防震避险必备知识点总结
防震避险必备知识点总结地震是自然界的一种常见灾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掌握防震避险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就防震避险的必备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地震防护能力,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
一、地震的基本知识1. 地震的定义地震是指地球内部能量释放而产生的振动现象。
通常是由于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应力积累,当释放能量时就会发生地震。
2. 地震的发生原因地震是由地球内部岩石在受到应力作用时发生变形,当应力超过岩石自身的承受能力时,就会释放出能量,引起地震。
3. 地震的测定方法地震的测定方法主要有地震仪的记录和地震带动的地震波的传播。
通过地震仪的记录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方向等信息可以确定地震的震级和震源。
4. 地震的危害地震会造成建筑物的倒塌、道路的毁坏、水电设施的破坏等严重危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二、地震防护知识1. 安全建筑设计地震抗震建筑设计是预防和减轻地震危害的重要手段。
在建筑设计阶段,应该充分考虑到地震力的影响,采取相应的设计措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2. 防震设施的设置在地震多发地区,需要设置一些防震设施,如地震防护墙、减震支座、加固设施等,以减轻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
3. 安全疏散通道在建筑物内部设置安全疏散通道是防震的重要措施。
当地震发生时,人们可以通过安全疏散通道安全地逃生。
4. 安全避难地点在地震发生时,人们可以选择一些安全的避难地点躲避。
如开阔的空地、坚固的桌子下、支撑结实的门框等地方都可以作为避难点。
5. 安全用电地震发生时,电力设施可能发生故障,给人们带来危险。
因此,在地震前需要检查家庭电路是否安全,确保电源断开,避免电器故障引发火灾。
6. 安全用气地震发生时,煤气管道可能破裂导致煤气泄漏,给人们造成危险。
因此,在地震前需要关闭家中的煤气阀门,确保家中的煤气安全。
7. 安全用水地震发生后,水源可能会中断或污染,因此需要做好储水备用的准备,确保在地震后有足够的饮用水。
防地震基本知识
防地震基本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地震的预警信号:地光是地震即将来临的预警信号,一旦看到地光,应立即采取措施避震。
2. 自救措施:如果身处室内,应立即打开房门,迅速撤离到室外安全地带;如果无法撤离,应寻找小开间的房屋、墙角、床下桌下等处躲避,并注意保护好头部。
3. 预防次生灾害:地震可能引发火灾、燃气泄露等次生灾害,应尽量预防。
在地震发生时,应立即关闭电源、燃气等,以降低次生灾害的危害。
4. 避免使用电梯:地震时,电梯可能因电力中断而停止工作,应避免使用电梯逃生。
5. 保持镇静:在地震发生时,要保持镇静,不要惊慌失措,迅速采取正确的自救措施。
6. 准备应急物品:家中应准备一些必要的应急物品,如便携式手电筒、急救包、矿泉水等,以备不时之需。
7. 关注地震预报:关注地震预报,了解地震可能发生的地点和强度,以便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8. 学习自救知识:通过学习地震自救知识,了解如何在地震中保护自己,提高自救能力。
总之,防地震基本知识是保障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每个人都应该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以便在地震发生时采取正确的自救措施,降低地震带来的危害。
防灾减灾知识
防灾减灾知识自然灾害的发生是无法避免的,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防灾减灾知识,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本文将从防灾减灾的基础知识、防灾减灾的措施、防灾减灾的应急处置等方面为大家介绍防灾减灾知识。
一、防灾减灾的基础知识1.自然灾害的种类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地震、台风、洪水、泥石流、滑坡、火灾等。
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有不同的危害和防御方式,我们需要对各种自然灾害的特点进行了解,制定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
2.地震基本知识地震是一种地球表面产生的震动现象,造成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
地震是一种短时间内能量释放的过程,只能事后进行援救和救助,我们在面对地震灾害时,应该及时转移到安全地带,保证自己的生命安全。
3.台风基本知识台风是热带海洋中形成的一种强烈的气旋性天气系统,其风力达到12级或更高。
在台风来临前,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如关闭门窗、疏通排水管道等,以避免台风对我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损害。
4.洪水基本知识洪水是指河、湖泊水位因遭受暴雨或积雪融化等原因上涨所造成的水灾。
在面对洪水时,应该提前抢救财产、寻找高地等措施,以确保自身安全。
5.泥石流基本知识泥石流是指由泥沙和水混合形成的流体灾害。
在面对泥石流时,我们应该场地易于泥石流危害时,及时撤离或采取相应措施,以确保自身的生命安全。
二、防灾减灾的措施1.生活中的防灾减灾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做好以下几点来达到防灾减灾的效果:(1)加厚门窗玻璃,增加耐震能力。
(2)定期清理排水管道,避免因排水不畅引发洪涝灾害。
(3)盖好垃圾桶,避免残留物引起火灾。
(4)定期检查家庭用电安全,避免因电线短路而引起火灾。
2.工作中的防灾减灾在工作中,各行各业也需要采取相关措施来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1)建立安全生产意识,制定防火、防盗等安全规定。
(2)加强组织管理,建立灾害应急预案。
(3)加强防范措施,尽量避免灾害发生,如加强建筑物耐震等措施。
三、防灾减灾的应急处置在灾害来临时,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置措施,以有效的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灾害应急措施:1.地震应急处置(1)迅速关闭燃气和电源开关。
防震减灾知识
防震减灾知识防震减灾知识防震减灾是震前预防、震后救灾与重建等防御与减轻地震灾害活动的总称。
它包括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震后救灾与重建等四个环节。
一、地震监测预报(一)地震基本知识1、地震的定义地震是因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而引起的地球表层的振动。
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
地球上每天都在发生地震,一年约有500万次。
其中约5万次人们可以感觉到;能造成破坏的约有1000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平均一年有十几次。
2、地震的分类按成因分为天然地震、诱发地震和人工地震。
天然地震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塌陷地震三类。
诱发地震,如水库地震、矿山地震。
人工地震,如地下核爆炸引起的振动。
我们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它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目前世界上发生的地震主要属于构造地震。
据统计,构造地震约占世界地震总数的85%~90%。
3、地震的基本参数发震时刻、震中经度、震中纬度、震源深度和震级。
震源是指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
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点称为震中。
从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点的距离称为震中距。
震源深度是指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
震源深度在60公里以内的地震为浅源地震;震源深度介于6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为中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公里的地震叫深源地震。
震级是表示地震本身强度大小的等级,它与震源释放出来的能量多少有关。
能量越大,震级就越大;震级相差一级,能量相差30多倍。
一般将8级和8级以上的地震称为特大地震;7级和7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大地震;7级以下、6级和6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强震;6级以下、4.5级和4.5级以上的地震称为中强震;4.5级以下、3级和3级以上的地震称为有感地震;3级以下、1级和1级以上的地震称为弱震或微震。
小于1级的地震称为超微震。
目前世界上记录到的最大地震8.9级,是发生于5月22日的智利地震。
防灾减灾安全宣传知识大全
防灾减灾安全宣传知识大全防灾减灾安全宣传知识大全随着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防灾减灾意识日益重要。
为了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工作。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全面介绍防灾减灾安全宣传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并应对自然灾害。
一、地震安全1. 了解地震基本常识地震是地壳运动引起的地球的短暂而突然的震动,了解地震的基本常识对于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至关重要。
2. 室内地震逃生技巧在地震发生时,室内是最容易发生伤亡的地方。
了解室内地震逃生技巧,如寻找安全的避难角落、躲避掉落物等,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安全。
3. 户外地震逃生技巧当地震发生时,如果身处室外,应尽量避开高大建筑物、电线杆等容易坠落物体的场所。
选择开阔的地方躲避,并采取正确的保护姿势,如蹲下身体、保护头部等。
4. 家庭地震应急准备家庭地震应急准备十分重要。
家庭成员应了解如何切断电源、关闭燃气,准备好地震应急包和灭火器等必备物品。
二、暴雨洪涝防范1. 预防暴雨洪涝灾害预防暴雨洪涝灾害的关键在于加强排水系统建设和留白空间规划,并合理规划城市建设。
2. 居民暴雨洪涝应急措施居民应了解自家住宅区域是否处于洪水易发区域,并掌握应急疏散通道。
在洪涝来临时,要及时与家人沟通联系,做好食品、药品等应急物资的储备。
三、火灾防范1. 家庭火灾预防家庭火灾的主要原因包括用火不慎、电器故障等。
定期检查家中的电器设备,不乱扔烟蒂,加强儿童火灾安全教育等是预防火灾的有效途径。
2. 火灾疏散逃生技巧火灾发生时,合理疏散逃生是保障生命安全的关键。
了解安全疏散通道,选择合适的逃生出口,并保持镇定冷静,避免被烟雾呛到。
四、台风防范1. 台风预警信号台风预警信号的分类和意义对于台风防范至关重要,只有了解这些信号才能采取正确的防范措施。
2. 居民台风防范措施台风来袭时,居民应做好室内外物品的固定,关闭门窗,储备好水、食物等生活必需品,避免外出等措施。
五、地质灾害防范1. 地质灾害的预防和减轻措施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等,了解地质灾害的特点和发生规律,加强地质环境监测,规划合理的土地利用,以及强化公众的安全意识等是预防地质灾害的关键。
抗震救灾基本常识
抗震救灾是指抵抗地震、支援灾区,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
它坚持统一领导、军地联动,分级负责、属地为主,资源共享、快速反应的原则。
一旦地震灾害发生,地方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会立即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开展前期处置工作。
以下是一些基本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1. 震级大小划分:
- 弱震:震级小于3级。
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 有感地震:震级大于或等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
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损坏或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 强震:震级大于或等于6级,是能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
其中震级大于或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2. 避震四大常识:大地震时不要急,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
在这短短的时间内,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
3. 在家中的避震措施:应就近躲在结实、不易倾倒的家具下面,或躲在墙角、卫生间,不要使用电梯逃生。
安全教育知识防震 内容
安全教育知识防震内容
安全教育知识防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地震预警:在地震发生时,要尽可能迅速地获取地震预警信息,并根据预警做出相应的避震准备。
2. 室内避震:在室内时,应寻找坚固的遮蔽物,如承重墙、桌子等,躲避在三角空间内,以保护自己免受掉落物体的伤害。
同时要关闭火源和电源,避免使用电梯,并保持冷静,不要恐慌。
3. 室外避震:在室外时,应远离高楼大厦、树木、电线杆等高大建筑物,寻找开阔的空地,蹲下或趴下,用手护住头部。
4. 车辆避震:如果正在驾车,应尽快将车辆停在空旷的地方,并注意避开桥梁、隧道等可能发生塌陷的危险区域。
5. 自救互救:如果不幸被困废墟下,要保持冷静,不要盲目行动,以免消耗体力。
应利用周围的资源进行自救互救,如敲击管道或墙壁发出声音,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
6. 应急物资准备:为了应对地震带来的影响,家中应准备必要的应急物资,如食品、水、急救药品、防寒保暖用品等。
7. 学习和了解地震知识:通过学习地震知识,了解地震的成因、预警、预防和应对措施等,提高自身的防震意识和能力。
8. 制定家庭防震计划:根据家庭成员的实际情况和房屋结构,制定合理的家庭防震计划,明确各个成员的避震位置和行动路线。
9. 定期进行防震演习:通过参与防震演习,提高家庭成员在地震发生时的应对能力,熟悉应急疏散程序。
10. 注意安全警示标志和标语:在公共场所和户外要特别留意安全警示标志和标语,遵循相关规定和建议,确保自身安全。
总之,安全教育知识防震需要综合考虑预警、室内外避震、自救互救、应急物资准备、知识学习和演习等多个方面。
只有全面提高自身的防震意识和能力,才能有效地应对地震带来的危害。
防地震小知识
防地震小知识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增强人们对地震的防范意识,提高应对地震的能力,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防震小知识。
1.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地震是地球上地壳发生破裂并释放能量的结果。
地震的震级用来衡量地震的大小,而震中是地震发生的位置。
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地震。
2.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防震的关键。
在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中,要遵循抗震设计规范,采用抗震材料和结构,确保建筑物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
此外,定期检查和维护建筑物的结构和设备,及时发现和修复潜在的安全隐患也非常重要。
3.制定应急预案地震发生时,人们常常处于惊慌状态,容易产生混乱和恐慌。
因此,制定一份地震应急预案非常重要。
预案包括避震、躲避和逃生的具体措施,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方式和联系人的电话号码等信息。
定期演练应急预案,增强应对地震的能力。
4.保持警惕,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地震发生时,要保持警惕,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在地震来临时,要找到安全的地方躲避,例如在桌子下面或者靠近墙角等。
避免站在窗户旁边、电线杆下面等危险场所。
当地震停止后,要检查自己是否受伤,及时逃离危险区域。
5.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可以提前预警地震的发生,为人们争取宝贵的逃生时间。
因此,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非常重要。
各级政府要加大投入,提升地震监测和预警设备的技术水平,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监测和预警地震。
6.加强地震科普宣传地震科普宣传是提高公众对地震防范意识的重要途径。
各级政府要加强地震科普宣传,通过举办讲座、展览、宣传片等形式,向公众普及地震的基本知识和防震的方法,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能力。
7.加强国际合作地震是全球性的自然灾害,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地震的挑战。
通过分享经验、交流技术和资源,提高全球范围内的地震防范和救援能力。
地震防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通过加强地震知识的普及,提高抗震能力,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加强科普宣传和国际合作,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地震,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
防震减灾科普知识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地震的危害让每个人谈及色变,大家要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掌握防范自然灾害的知识、提高在灾害面前自我保护能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一、地震来了怎么办(一)不能惊慌,不要盲动地震来了,首先要根据感觉判断地震是大、是小,是近震,还是远震。
一般近震是先上下颠动,后左右晃动,而远震是只有前后左右的晃动感。
如果是小震或者远震,我们现在居住的房屋基本都具备抗震能力,大可不必慌乱。
(二)要采取正确的躲避地震方法在不同的地方,避震方法有所不同,下面我们讲讲在学校、家里和公共场所如何躲避地震。
1、在学校怎样避震(1)一切行动听从老师的指挥;(2)同学之间要互相照顾,大同学要照顾小同学;(3)在课桌下避震,有顺序地撤离,千万不要拥挤。
假设我们正在教室里上课,突然发生地震了,该怎么办?首先,我们要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头部躲进课桌下,讲台旁,绝不要乱跑。
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地震停止后,应当马上在老师指挥下有顺序地撤离,撤离时把书包顶在头上,前后同学要保持一定距离。
特别在教室门口、楼梯间等狭促地方,一定要放慢速度,发现有摔倒的同学要相互帮助,并及时通知后面的同学以免发生拥挤。
跑到室外后,一定要躲在尽量空旷开阔的地方,周围和头顶没有易掉落物的地方。
如果我们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险物。
千万不要因忘拿某些东西回到教室去。
2、在家怎样避震(1)先躲后跑,不要先跑;(2)往牢固地方躲(床下、开间小的地方,有支撑的地方)(3)来得及的话先开门,关煤气、电源等。
避震时,要根据地震时你所处的位置,就近躲避,震动停止后再撤到安全地方。
要躲在结实、不易倾倒、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或它的旁边,如:桌、床等,也可以赶快跑到开间较小、有支撑的房间去,如:厨房、卫生间等。
如果来得及,要先打开门,以保证通道畅通;关闭煤气开关、电闸。
地震知识及避震自救知识
地震知识及避震自救知识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带来严重的损失和伤害。
为了应对地震,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地震知识和避震自救知识。
一、地震知识1.地震的定义地震是指地球内部因地壳运动引起的振动现象。
地震是地球内部的一种自然现象,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2.地震的成因地震的成因是由于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壳板块的运动所造成的。
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壳板块的运动是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
3.地震的分类地震可以分为浅源地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
浅源地震是指震源深度在0-70公里之间的地震;中源地震是指震源深度在70-300公里之间的地震;深源地震是指震源深度在300公里以上的地震。
4.地震的预测地震的预测是指通过对地震前兆的观测和分析,预测地震的时间、地点和强度等信息。
目前,地震预测还处于研究阶段,尚未找到一种可靠的方法。
二、避震自救知识1.避震知识在地震发生时,应尽量远离危险区域,如高楼、山坡、河流、海岸等。
如果在室内,应迅速躲到桌子下或者墙角处,保护头部和颈部,避免被物体砸伤。
如果在户外,应远离高楼、电线杆、树木等,躲到空旷地带,保护头部和颈部。
2.自救知识在地震发生时,应保持冷静,迅速采取自救措施。
如果被困在废墟中,应保持呼吸畅通,尽量找到空气流通的地方,用手敲打墙壁或者地面,以便被救援人员发现。
如果身上被压住,应尽量保持身体的平衡,避免过度运动,以免造成更大的伤害。
3.救援知识在地震发生后,应迅速组织救援力量,对被困人员进行救援。
救援人员应具备一定的救援技能和经验,能够快速、有效地进行救援。
在进行救援时,应注意安全,避免二次灾害的发生。
总之,地震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我们需要了解地震知识和避震自救知识,以便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正确应对。
防震避险知识点
防震避险知识点防震避险是指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以及科学的管理措施,使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减少破坏和损失,并确保人员的安全。
以下是一些关于防震避险的重要知识点。
1.地震的原因和特点。
地震是地球上地壳板块运动引起的,当板块发生断裂和滑动时,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导致地震。
地震的主要特点包括震源、震中、震级和震源深度等。
2.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指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承受地震力的能力。
抗震能力受到建筑结构、材料和设计等多个因素的影响。
常见的抗震措施包括加固墙体、设置抗震支撑和使用抗震钢筋等。
3.地震烈度和震害评估。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对建筑物和人员的影响程度,一般用来评估地震造成的破坏程度。
震害评估是指对地震造成的破坏和损失进行评估和统计,以便为地震灾害的救援和恢复提供参考。
4.安全疏散和避险措施。
在地震发生时,人员的生命安全是最重要的。
建筑物应设置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以便人员迅速撤离。
此外,人们还应学会正确的避险姿势,如躲在桌子下或者躺在平坦的地面上,以减少地震造成的伤害。
5.灾后重建和防震减灾规划。
地震发生后,对于受损建筑物的修复和重建是一个重要任务。
在灾后重建中,应注重采用抗震安全的建筑材料和技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此外,还应制定科学合理的防震减灾规划,以减少地震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
6.公众教育和宣传。
防震避险的知识不仅应该在专业人员中得到广泛传播,还应普及到公众中。
通过开展地震科普教育和宣传活动,可以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知和应对能力,从而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
总结:防震避险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减少地震灾害的损失和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通过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加强灾后重建和防震减灾规划,以及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可以有效地减少地震灾害的危害。
希望大家都能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防震避险知识,以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和应对能力。
防震减灾小知识20条
防震减灾小知识20条一、地震预警1. 地震发生时,要尽快了解地震的震级和震源位置,并依据地震预警信息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二、家庭防震计划2. 制定家庭防震计划,明确每个家庭成员在地震发生时的职责和行动方案。
三、地震逃生原则3. 遵循“因地制宜,就近避险”的原则,选择合适的逃生方式和避难场所。
四、家庭防震准备4. 准备必要的应急物品,如水、食物、药品、照明工具等。
5. 家庭成员要熟悉周围环境,了解安全避难所的位置和逃生路线。
五、地震应急物品6. 储备必要的应急物品,如急救包、灭火器、防寒保暖用品等。
7. 定期检查应急物品是否完好可用,及时更新补充。
六、寻找安全避难所8. 寻找周围安全、空旷的避难所,如广场、公园等,远离高大建筑物、玻璃幕墙、高压线等危险区域。
七、防止余震伤害9. 在地震发生后,要继续保持警惕,注意观察环境变化,防止余震带来的伤害。
10. 如遇余震,要迅速采取防护措施,如护住头部,躲在坚固的家具下或墙角处等。
八、保持镇静心态11. 地震发生时,要保持冷静和镇定,不要惊慌失措或盲目行动。
12. 通过呼吸调整、冥想等方式来放松身心,降低恐惧和焦虑。
九、防震演习重要性13. 积极参加防震演习,了解正确的逃生方法和避难场所。
14. 在演习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改进家庭防震计划。
十、地震后注意事项15. 地震后要保持警觉,避免进入危险区域,防止余震发生。
16. 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预防疾病传播。
十一、了解建筑抗震性能17. 在地震高发区,要选择抗震性能好的建筑居住和工作。
18. 对于抗震性能较差的建筑,要加强抗震加固和维护。
十二、避免使用危险物品19. 在地震发生时,要避免使用明火、锋利物品和易燃易爆物品等危险物品。
20. 如遇火灾等危险情况,要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如用湿布捂住口鼻,趴在地上等待救援等。
防灾减灾的小知识
防灾减灾的小知识
防灾减灾的小知识
自然灾害是人类无法控制的力量,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正确的应对方法来减轻灾害带来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防灾减灾的小知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地震
1. 安装地震报警器:地震报警器可以提前几秒钟发出警报,让人们有更多的时间采取逃生措施。
2. 安全撤离:地震发生时,应立即停止工作,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避免在建筑物内逗留。
3. 安全避难:如果无法及时撤离,应尽量躲在桌子、床下等坚固物体旁边,保护头部和颈部。
二、台风
1. 关闭门窗:台风来临时,应关闭门窗,避免风雨侵入室内。
2. 固定物品:在台风来临前,应将室内易受风吹的物品固定好,避免被风吹倒伤人。
3. 避免外出:台风来临时,应尽量避免外出,以免被风雨冲走或被树木砸伤。
三、洪水
1. 提前转移:在洪水来临前,应提前转移至高处或安全地带,避免被洪水淹没。
2. 避免接触污水:洪水中的水可能被污染,应避免接触污水,以免感染疾病。
3. 注意饮食卫生:在洪水过后,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被污染的食物。
四、火灾
1. 安装烟雾报警器:烟雾报警器可以及时发现火灾,提醒人们采取逃生措施。
2. 避免使用明火:在室内使用明火时,应注意火源的安全,避免引发火灾。
3. 熄灭火源:如果发现火灾,应立即熄灭火源或报警求救。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防灾减灾小知识,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学习并掌握,以保障自身和家人的安全。
同时,我们也应该积极参与社区防灾减灾工作,共同建设安全、和谐的社会。
抗震减灾小知识
抗震减灾是指在地震发生时采取各种措施来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过程。
以下是一些与抗震减灾相关的小知识:1、安全位置:在地震发生时,应该选择就近的安全位置,如桌子下面、门框旁边或者墙角,并保护好头部和颈部。
地震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地震时就近躲避,地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
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面或旁边、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处开阔、安全的地方。
2、室内安全:在地震发生时,避免站在窗户、玻璃、大型家具或悬挂物下面,以减少受伤的风险。
身体应采取的姿势: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
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
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
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走安全通道。
学校避震,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3、疏散计划:家庭和办公场所应制定地震疏散计划,并进行定期演练,确保大家熟悉逃生路线和安全集合点。
4、建筑结构:建筑物的结构强度是减少地震影响的重要因素。
确保建筑物符合抗震设计标准,并进行定期维护和检查。
5、家具固定:重要的家具和设备应该固定在墙壁或地板上,以避免在地震中滑倒或崩塌造成伤害。
6、紧急包备:准备一份紧急包,包括食物、水、急救用品、应急药物、手电筒等生活必需品,以备地震发生时使用。
7、公共教育:加强公众对地震防范和应对措施的教育,提高大家的抗震意识和自救能力。
8、地震预警系统:地震预警系统可以提前几秒到几十秒发出地震警报,这段时间足够人们采取措施避免伤害。
9、社区合作:加强社区居民的合作和互助,建立灾后应对机制,提高整个社区的抗震减灾能力。
10、政府措施:政府应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加强抗震建筑设计和规范,并组织抗震减灾演练和培训。
这些小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地震时的应对能力和减少损失。
然而,抗震减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确保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防震减灾基础知识
防震减灾基础知识一、地震时的个人避险原则(1)保持镇定;(2)就地避险;(3)切断火源;(4)迅速撤离。
一般情况下,对只有轻微感觉的小地震不必大惊小怪。
若发生破坏性地震,在震前的瞬间会出现地光、地声、初期震动等现象,这些现象被称为预警现象,从开始出现预警现象到房屋倒塌,一般有12秒钟左右的时间;作为个人,应当保持冷静,在12秒钟内作出正确躲藏的抉择。
在教室:迅速的躲避在课桌下,等待震动过去再撤离到安全地方。
在平房:可根据情况充分利用12秒钟时间跑出室外,来不及跑的可迅速躲在坚固的桌下、床下、家具旁及紧挨墙根处,趴在地下,闭目,用鼻子呼吸,使用座垫、被盖等什物保护头部等要害部位,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以隔挡呛入的灰尘。
正在用火的应当立即熄灭炉火,随手关掉煤气或电源开关,然后迅速躲避。
在楼房:要保持头脑清醒,迅速远离外墙及门窗,可选择厨房、浴室、厕所、楼梯间等开间小而不易塌落的空间避震,千万不要外逃或从楼上跳下,也不能使用电梯。
在户外:要避开高大建筑物,尽量远离高压线及石化、化学、煤气等有毒的工厂或设施;在过桥时应紧紧抓住桥栏杆,待主震后立即向桥头移动;正在行驶的车辆应当紧急停车。
在工作间:应迅速关掉电源和汽源闸门、开关,然后就近选择在机器、设备和办公家具下躲藏,防止次生灾害发生。
在公共场所:在车站、剧院、教室、商店、地铁等场所的人员,切忌乱逃生,要保持镇静,就地择物(排椅、柜架、桌凳等)躲藏,伏而待定,然后听从指挥,有序撤离。
二、自救与互救知识破坏性地震发生后,被埋压人员能否得到迅速、及时的救治,对于减少震灾死亡意义重大。
据统计,唐山地震时被埋压者约57万人,通过自救、互救脱险的人数达 45万左右。
一般来说,大地震后半小时内救出的被压人员生存率可达99%。
由此可见,自救互救是减少伤亡的主要措施之一。
自救:是指人们利用自身的条件排除危险,保存生命。
震后,余震还会不断发生,你的环境还可能进一步恶化,你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扩大活动空间,稳定下来,设法脱险,若无力自救脱险时,保持头脑清醒,不可大声呼救,要延长生命,保持体力,用敲击声求救,等待救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防震减灾基础知识1.为什么会发生地震?我国古代对地震这一特殊灾害,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地下有一大鳖鱼,驮着大地,时间久了就要翻一翻身,于是大地就抖动起来,鳖鱼翻身就是地震了。
此外,也有把地震的发生归因于抽象的“阴阳失调”。
东汉时期的张衡可谓地震事业的鼻祖,他发明制造了候风地动仪,在《全后汉文》中收录有他写的《阳嘉二年京师地震对策》一文,文中说京师闹地震时雷电怒作,是“贡举”的诸多弊端造成人间变化无常,从而有“奔雷、土裂之异”,并提出只要秉公无私就可消灾免祸于萌芽状态的地震对策。
这可算得上是地震对策第一说,但是基于当时的科学水平和哲学观点,无论对地震成因还是地震对策的看法,均为唯心之论,作者也仅仅是借地震针砭时弊并抒发政见而已。
大约在十二世纪,日本古历书上也有所谓“地震虫”的描述。
1710年,日本有书谈及鲶鱼与地震的关系时,认为大鲶鱼卧伏在地底下,背覆着日本的国土,当鲶鱼发怒时,就将尾巴和鳍动一动,于是造成了地震。
古代印度人认为是地下的大象发怒引发了地震。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地震认识从神话中走出。
古希腊的伊壁鸠鲁认为地震是由于风被封闭在地壳内,结果使地壳分成小块不停地运动,即风使大地震动而引起地震。
随之出现了卢克莱修的风成说,即来自外界或大地本身的风和空气的某种巨大力量,突然进入大地的空虚处,在这巨大的空洞中,先是呻吟骚动并掀起旋风,继而将由此产生的力量喷出外界,与此同时,大地出现深的裂缝,形成巨大的龟裂,这便是地震。
再有就是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他认为地震是由突然出现的地下风和地下灼热的易燃物体造成的。
二十世纪伊始,科学家们开始深入研究地震波,从而为地震科学及至整个地球科学掀开了新的一页。
相继提出比较有影响的假说有三:一是1911年理德提出地球内部不断积累的应变能超过岩石强度时产生断层,断层形成后,岩石弹性回跳,恢复原来状态,于是把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出来,引起地震,这是所谓“弹性回跳说”;二是1955年日本的松泽武雄提出地下岩石导热不均,部分溶融体积膨胀,挤压围岩,导致围岩破例产生地震,这是所谓“岩浆冲击说”;三是美国学者布里奇曼提出地下物质在一定临界温度和压力下,从一种结晶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结晶状态,体积突然变化而发生地震的“相变说”。
虽然,地震之谜迄今没有完全解开,但随着物理学、化学、古生物学、地质学、数学和天文学等多学科交叉渗透,深入发展,使地震学科取得长足的进步。
目前地震学界普遍认为,天然地震是地球上部沿一地质断层发生突然滑动而产生的,这种滑移沿断面扩展,其破裂传播的速度小于周围岩石中的地震剪切波波速,存储的弹性应变能使断裂两侧岩石回跳到大致未应变的位置。
2.地震分为几类?地震是指大地震动。
按照地震成因不同,地震可分为以下几类:1)天然地震:地球内部活动引发的地震,主要包括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陷落地震。
其中,构造地震是指构造活动引发的地震,即由于地下岩层受地应力的作用,当所受的地应力太大,岩层不能承受时,就会发生突然、快速破裂或错动,岩层破裂或错动时会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的地震波,当地震波传到地表时,就会引起地面的震动。
世界上85%~90%的地震以及所有造成重大灾害的地震都属于构造地震;火山地震是指火山活动引发的地震;陷落地震是由于地下岩层陷落引起的地震。
2)诱发地震:人类活动引发的地震,主要包括矿山诱发地震和水库诱发地震。
其中,矿山诱发地震是指矿山开采诱发的地震;水库诱发地震是指水库蓄水或水位变化弱化了介质结构面的抗剪强度,使原来处于稳定状态的结构面失稳而引发的地震。
3)人工地震:由于核爆炸、放炮等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
3.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是指地震时从震源发出的,在地球内部和沿地球表面传播的波。
地震波是目前我们所知道的唯一一种能够穿透地球内部的波。
人们在挑选西瓜时,常常用手拍打西瓜并听声音来判断西瓜的成熟度,这是因为不同成熟度的西瓜,其内部致密程度不同,从而发出的音调和音色也不同。
震源发出的地震波通过地球介质向各个方向传播,从而可以在世界各地由地震仪记录到,与挑选西瓜相似,通过对地震波的分析解释,为人类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状态提供了可能,因此说,地震是一盏照亮地球内部的明灯。
4.什么是地震体波和面波?在地球岩层内部传播的地震波叫地震体波,包括地震纵波和地震横波。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为地震纵波(即P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为地震横波(即S波)。
一般地,地震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而地震横波则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
地震横波振动幅度大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地震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地震横波,所以地震时,地震纵波总是先期到达地表,而地震横波往往落后一步。
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冲击振动,接着才感到很强的晃动。
地震面波是指沿着地球表面或岩层分界面传播的地震波,主要有纵向滚动传播的乐夫波(Lovewave)和横向振动传播的瑞利波(Rayle-ighWave)。
地震波示意图5.描述一个地震的基本参数有哪些?地震参数是用来描述地震基本特征的物理量,通常地说,地震的基本参数包括发震时刻、震中位置、震级和震源深度。
其中发震时刻、震中位置和震级亦为表述一次地震的三要素。
以四川汶川地震为例,地震三要素是:发震时刻为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0秒,震中位置是北纬31.0°,东经103.4°;震级是8.0级。
6.什么叫震源和震源深度?震源是指产生地震的源,即地下岩层断裂错动的地区。
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离是震源深度。
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千米。
同样震级的地震,震源越深,影响范围越大,地表破坏越小;震源越浅,影响范围越小,但地表破坏越严重。
按照震源的不同深度,通常把地震分为三类:1)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小于60千米的地震。
2)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千米到300千米范围内的地震。
3)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地震。
按照地震发生在地球内部的不同位置,还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两类:1)板内地震:发生在板块内部的地震,主要包括大洋地震和大陆地震。
其中大洋地震是指发生在大洋地壳中的板内地震,大陆地震是指发生在大陆地壳中的板内地震。
2)板间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的地震。
7.什么叫震中和震中距?震中是指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
震中距是指震中至某一指定点的地面距离。
例如,汶川地震的震中在汶川县的映秀镇附近,成都市的震中距为80千米;北京的震中距为1534千米。
地震相关名词解释示意图8.什么是地方震、近震和远震?1)地方震:震中距小于100千米的地震。
地震台记录到的地方震一般是以地壳内传播的直达波为主体。
2)近震:震中距大于100千米并小于1000千米的地震。
地震台记录到近震的初至波一般是通过地幔上层界面的绕射波、反射波和面波。
3)远震:震中距在1000千米以上的地震。
地震台记录到的远震地震波含有通过地幔以下传播的核面反射波,地核穿透波以及地壳表层的面波等。
对于四川汶川地震,在成都属于地方震,在重庆属于近震,在北京和上海则属于远震。
9.什么叫城市直下型地震?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地面上某一城市处于震中或震中区范围内,相对其竖直下方发生的地震,则可称为是它们的城市直下型地震。
如,日本的阪神地震和我国的唐山地震都属于城市直下型地震。
至于单个直下型地震的震中距范围,没有也难以明确地定量界定。
一般情况下,震中距半径在25千米范围内被认为是近场区。
随着震中距的增加,地震动的强度和特性将逐渐衰减。
10.地震的大小(震级)是如何确定的?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它有大有小,大可以大到使房屋倒塌、山崩地裂,小可以小到人根本感觉不到,只有灵敏的仪器才能记录到。
那么如何表示地震的大小呢?通常人们用地震震级予以描述。
地震震级是对地震波能量大小的相对量度,用M表示,用地震面波质点运动最大值(A/T)max 进行测定。
计算公式为:式中:A——地震面波最大地动位移,取两个水平分向地动位移的矢量和,单位为微米();T——相应周期,单位为秒(s);——量规函数,;——震中距,单位为度。
测量最大地动位移的两个水平分量时,要取同一时刻或周期相差在八分之一周之内的振动。
若两分量周期不一致时,则取加权和:T=(T N A N+T E A E)/(A N+A E)式中:A N——南北分量地动位移,单位为微米();A E——东西分量地动位移,单位为微米();T N——A N的相应周期,单位为秒(s);T E——A E的相应周期,单位为秒(s)。
在实际的地震监测工作中,地震震级M应根据多台的平均值确定。
国家标准GB17740—1999《地震震级的规定》中明确规定,各级地震工作部门或者机构提供地震信息时、新闻机构报道我国地震新闻时、各级政府发布地震预报与各级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在制定地震监测预报方案时、各级政府与各级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在制定防震减灾措施时以及社会应用均应使用M来表示地震震级,其测定方法如上。
11.地震的影响程度(地震烈度)是如何确定的?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
我国和世界上多数国家一样,采用12级的地震烈度表,分别用罗马数字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Ⅺ和Ⅻ表示。
地震烈度是表征地震造成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的破坏程度,它也是表示地震破坏力大小的一种方法,地震越大,震源越浅,它产生的破坏就越大,地震烈度就越大。
但是,地震烈度和地震震级不同。
一个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其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
国家标准GB/T17742—2008《中国地震烈度表》系统规定了地震烈度评定指标以及评定方法。
12.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有何区别?从概念上讲,地震烈度同地震震级有严格的区别,不可互相混淆。
震级代表地震本身的大小强弱,它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能量来决定,对于同一次地震只应有一个数值。
但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不一样。
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震区的土质条件等有关。
这与一颗炸弹爆后,近处与远处破坏程度不同的道理一样。
炸弹的炸药量,好比是震级;炸弹对不同地点的破坏程度,好比是烈度。
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用阿拉伯数字和“级”单位来表示。
但是一次地震,可以划分出好几个烈度不同的地区,为了区别震级用罗马数字和“度”单位来表示地震烈度。
所以我们称四川汶川8.0级地震,映秀镇和北川县城的地震烈度达Ⅺ度。
另外,一个城市的地震设防是用地震烈度来衡量的,例如北京的地震设防烈度是Ⅷ度,如果说成“北京的房子能够抗8级地震”,是不对的。
13.什么叫地震序列?地震序列是指某一时间段内连续发生在同一震源体内的一组按次序排列的地震。
一个地震序列中最强的地震称为主震;主震后在同一震区陆续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余震;主震前在同一震区发生的较小地震称为前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