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地理高考新素养总复习江苏专用讲义:第30讲+区域水土流失及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及答案
江苏专用2022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31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__以黄土高原为例课件
4.B 5.A [第 4 题,耕地总面积明显减少,坡度小的、坡度 大的耕地面积都减少,A、D 错误;果园面积增加了几倍,增加比例 最多,B 正确;林草地面积增加较多,C 错误,故选 B。第 5 题,从 图中可以看出,坡度大于 25°的耕地比例减少,耕地质量有所好转, A 正确;耕地总面积减少,粮食生产能力可能下降,B 错误;农户土 地结构的变化不能直接反映农民经济收入状况,C 错误;水土流失 状况可缓解,但没有被遏制,D 错误,故选 A。]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020·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央视网消息:据巴西国家空 间研究院的卫星数据显示,截至当地时间 2019 年 8 月 21 日,亚马 孙地区的森林大火已持续燃烧了 16 天,“地球之肺”已被浓烟笼罩。 自 2019 年以来,巴西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火情数量累计达 72 843 起, 比 2018 年同期上涨了 83%,创下自 2013 年有记录以来最高值。据 此完成 6~8 题。
(3)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提升苹果品质,但冬春 冻害多发,导致减产;降水总量偏少,季节分布不均,制约产量, 但空气湿度较低,不利于病虫害发生,减少农药使用,保证绿色安 全;黄土高原沟壑多,利于拦水排水,但不利于推广机械化生产; 黄土土层深厚,疏松透气,有利于根系生长,蓄水保肥能力强,富 含矿物质,提高苹果品质,但抗侵蚀能力差,易水土流失:当地为 传统农业产区,污染小,水质好,但水量受降水影响大,旱涝频发。 (从每个要素的利弊两方面作答)
养分主要集中在植物体内,土壤中养分少,地表植被破坏,在雨水 的淋洗作用下可导致荒漠化现象,D 对。第 8 题,发展立体农业不 能减少火灾对雨林的危害,A 错误;杜绝雨林开发不符合当地实际, 可以开展保护性开发,B 错误;转变发展方式,减少砍伐和焚烧,可 以减少火灾对雨林危害,C 对;大规模开辟牧场会加剧雨林破坏,D 错误。]
高考地理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知识点
高考地理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知识点高考是干系到学生能不能顺利进来理想学校学习的重要考试,查字典地理网为大众准备了地区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知识点,希望对到场高考的考生朋友有所帮助。
在距今6 000~7 000年前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谷地,即今伊拉克境内.孕育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也称苏美尔文明)。
依靠充足的灌溉水源和犁的发明,农民生产了超出他们家庭所需要的食物.剩余的谷物打开了城市成长的大门。
但是,他们的灌溉技能并不是可持续的,水坝和运河渐渐淤塞,河水漫灌和盐分累积使泥土逐渐失去肥力。
美索不达米亚人没有机会来阻止环境的退化。
由于技能不足以及一再受到侵犯者的袭扰,他们忍受着巨大的生态灾难的煎熬.文明因而走向衰亡。
希腊人和罗马人同样没有摆脱这种命运。
当文明在东端新月形地区湮灭时,地中海盆地大部分地区森林茂密.乔木由松树、橡树以及其他叶厚而抗干旱的树种组成,植物生态学家称之为硬叶林,水分条件也较好。
据记载,当第一批定居者抵达科西嘉时,那里的海岸还是树木参天,船只的桅杆甚至被伸向海中的巨大树干击坏。
在地中海森林荫护下,这一地区泥土肥沃,后来一度成为罗马帝国的谷仓。
古希腊人首次改变了这一景观。
迫于生齿增长的压力.很多森林被砍伐以满足对木材、薪木及木炭(用于制陶等生产历程)的需求。
森林的更新又为泥土腐蚀和山羊所阻碍。
山羊被称为“有角的蝗虫’’,它们能够适应极其卑劣的生态环境,啃食一切可吃的工具。
柏拉图曾这样描述雅典周围地区:“现在剩下的和已往存在过的相比,就像一个骨瘦如柴的病人,所有土地上的脂肪和肉都消耗尽了,剩下的只是赤裸的土地骨架。
”罗马人对地球则持有一种占有观。
他们以为地球是智人的产业,可以按人们所希望的任何方法来开辟利用。
在罗马帝国时期。
受罗马农业生产系统的推动,森林砍伐从东部土耳其的加利利山地和陶鲁斯山脉,一直蔓延到西班牙的内华达山脉。
在埃及人、希腊人、罗马人的斗兽游戏中,成千上万的动物死去,一些大型动物如狮子在希腊和埃及绝迹。
2020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十五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30课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的防治课件新人教版
实用知识 土壤盐渍化的形成过程
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常见治理措施 我国西北、华北地区土壤次生盐渍化对农业生产的威胁较 大,常见治理措施如下: ①引淡淋盐;②井灌井排;③合理灌溉,禁止大水漫灌; ④农田覆盖,减少水分蒸发;⑤开挖排碱水沟。
Ⅱ.石漠化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石漠化在我国主要发生在南方石灰岩地貌发育典型的地 区,如云贵高原,其石漠化的原因和危害如下:
(3)防治原则。 ①坚持维护 生态平衡 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②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 ①合理利用 水资源 。 ②利用 生物措施 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 能源 问题。 ⑤控制 人口增长 。
二、水土流失(以我国黄土高原为例) 1.水土流失的原因 (1)水土流失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与 降水 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 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②地形: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 组成物质 有关。地形坡度 越大,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③植被:与植被的 组成物质 有关。 ④土壤:与土质的 疏密程度 有关。
(2016浙江10月选考)河套灌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的河 套平原,是引黄河水灌溉的自流灌溉区。下图为河套灌区局部 略图。读图,回答第1题。
1.为防止河套灌区土壤盐渍化,宜采取的措施是( B )
A.推广耐盐作物
B.完善排水系统
C.增加灌溉水量
D.增施有机肥料
解析:本题考查土壤盐渍化的防治措施。河套平原地区气 候干旱,蒸发强烈,地势低平,地下水位埋藏较浅。若农业生 产活动中存在不合理灌溉或只灌不排现象,很容易导致地下水 位上升,土壤中的盐分随水上升至土壤层乃至表层,使土壤出 现盐渍化现象。因此防止河套灌区土壤盐渍化,宜采取的措施 应主要针对不合理灌溉,所以需要完善排水系统,故B项正 确。推广耐盐作物、增施有机肥料不能防止盐渍化,故A、D 项错误。增加灌溉水量会使地下水位上升,加重土壤次生盐渍 化,故C项错误。
2020版高考地理新导学大一轮复习第三册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31讲水土流失与荒漠化讲义含解析
第讲水土流失与荒漠化[考纲呈现]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考纲解读].掌握水土流失的危害、形成原因和治理措施。
.理解不同地区生态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重点) [思维导图]考点一水土流失.黄土高原概况()范围:太行山脉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秦岭以北。
()地貌特征:厚层黄土覆盖(风力沉积),沟谷发育,地表破碎(流水侵蚀)。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自然原因原因表现地理位置特殊从平原向山地高原、从湿润区向干旱区、从森林向草原、从农业区向牧业区的过渡地区黄土质地特殊由粉砂质土状沉积物组成,干燥时坚实,遇水易分散,易受侵蚀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地质灾害频繁滑坡、塌陷、泥石流等时有发生()人为原因①人口增加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增大。
②不合理的土地利用:轮荒耕作制度、生产建设过程中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③破坏植被:农业垦荒(为主),历史上营造宫殿、伐木烧薪、战争等。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黄土高原地区通过“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考向一水土流失的原因和过程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黄土高原地区每年流失的土壤约亿吨。
据此回答~题。
.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是( )①黄土土质疏松②轮荒制度③黄土高原地质灾害频繁④过度樵采,破坏植被⑤黄土高原夏季多暴雨.①④⑤.①②③.①③⑤.③④⑤.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是( )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②破坏植被③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④黄土土质疏松.①②.②③.③④.①④答案解析第题,黄土土质疏松,易遭受流水侵蚀;该地区夏季多暴雨,对地表的冲刷力很强;同时又由于该地区地质灾害频繁,加剧了水土流失。
第题,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原因是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破坏植被,③和④属自然原因。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章节训练讲解30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
大一轮复习 ·高三地理
第21页
系列丛书 大一轮复习 ·高三地理
第22页
系列丛书
材料二:库布齐地区利用光照资源丰富的优势,探索出一种 治沙新模式——建设光伏产业园区,并实行立体化产业(板上发 电、板下种草、板间养殖)模式,实现了光伏产业与荒漠化治理的 有效结合,综合效益十分显著。
(1)分析库布齐地区演变成“死亡之海”的主要原因。(8 分) (2)分析库布齐沙漠推进过程中给黄河带来的不利影响。(6 分) (3)指出当地大力发展光伏发电对防治荒漠化的好处。(8 分)
大一轮复习 ·高三地理
第8页
系列丛书
4.据材料可知( B ) A.羊柴竞争力始终比油蒿强 B.低水条件下羊柴竞争力强 C.中水条件下羊柴竞争力强 D.高水条件下羊柴竞争力强
解析:由材料“系数越低,竞争力越强”可知,中水条件 下油蒿的竞争力比羊柴高,故 A 项错误;由材料“系数越低, 竞争力越强”可知,低水条件下,羊柴竞争力较强,故 B 项正 确,C、D 项错误。
第17页
系列丛书
10.黄土高原地区枣林实施覆盖技术可以( C ) A.延长生长期,提高土壤温度 B.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 C.促进地表水分下渗,保持土壤墒情 D.节约灌溉用水,减轻水土流失 解析:黄土高原地处我国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气候区,降 水较少且季节变化较大,冬春季节干旱严重,是枣林的休眠期, 同时也是枣林土壤水分损失的重要时期,枣树为了吸收更多的水 分,根系扎入土壤很深。因此,为了保持土壤水分,可实施枣林 覆盖技术,促进休眠期枣林土壤水分向深处下渗、输送,从而保 持土壤墒情,故 C 项正确。
大一轮复习 ·高三地理
第5页
系列丛书
(2020·广东模拟)鄂尔多斯高原处在草原与荒漠的过渡地带, 高原上有许多绿色斑驳的小沙堆,让原本平坦的荒漠逐渐变得波 澜起伏、充满生机。油蒿和羊柴为鄂尔多斯毛乌素沙地的共生优 势物种,某研究小组将玻璃房中的油蒿和羊柴混合种植在花盆 中,根据当地的降雨量变化,设置低水、中水和高水三个水分处 理组合,低水和高水分别相当于当地的低降雨量和高降雨量,得 出了油蒿和羊柴生物量的相对竞争系数(如下图所示),系数越低, 竞争力越强。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江苏专用)2020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十四章第1讲区域环境与发展ppt课件
3.(2018南通、泰州一模,25)这些地区石漠化形成的自然条件有
A.雨水丰沛而集中 B.岩层破碎
C.岩溶地貌广布
D.河流径流量大
( AC )
解析 AC 据图分析可知,我国石漠化土地占比大的省份主要是云 南、贵州、广西、广东、重庆等,这些地区是我国雨水丰富而集中、岩
溶地貌广布的地区。
命题视角三 土地荒漠化(石漠化)的防治措施 下图为河南省南阳市某地石漠化景观,这些石漠化区域的地表植被遭到 破坏,岩石大面积裸露,土地生产力衰退。同时由于缺少植被来涵养水 源,已引发不同程度的干旱,导致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恶化,人畜饮水困
命题视角一 土地荒漠化(石漠化)的分布 2018年4月19日,在突尼斯召开的“一带一路”遥感考古新闻发布会上, 公布了中国科学家利用遥感技术在突尼斯中南部发现的10处古罗马时 期遗存,这一发现揭示了当时的军事防御系统与农业灌溉系统布局。下 图为“突尼斯境内古罗马遗址遥感考古影像图”。读图回答下题。
业区向牧业区过渡
稳定,抵御灾害能力较弱
黄土由粉砂质土状沉积物组成,土质疏松 黄土层极易受流水侵蚀
降水 不均匀性 自然灾害 频繁
多发性
①季节分配不均,集中于夏季;②多暴雨 易造成水土流失 地处自然灾害频繁多发地区,滑坡、塌陷、 加剧水土流失 泥石流时有发生
(2)人为原因 随着人口的增长,人均耕地不断减少;且黄土高原地区生产力水平较低,
第1讲 区域环境与发展
考纲呈现
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 产生的危害,综合治理与保 护措施
思维导图
考点一 土地荒漠化——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本
考点二 水土流失——以黄土高原为例
讲
考点三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防御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教学案(含解析)
第1节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防御与治理(荒漠化的防治与水土流失治理)[教材内案例]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认识荒漠化[温馨提示] 数字法记忆荒漠化的概念三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
三退”——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三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二因”——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人为因素。
2.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①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②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2)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因素①自然因素⎩⎪⎨⎪⎧ 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日照时间长土地表层风化强烈,碎屑物质积累植被覆盖率低,大面积地表裸露②人为因素[温馨提示] 世界荒漠带形成的四种原因撒哈拉、澳大利亚和西亚等地区的荒漠是在热带沙漠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其成因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的控制。
阿塔卡马荒漠、索马里半岛的荒漠等,其形成与寒流的影响有关。
中亚、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是在温带大陆性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其原因是深居大陆内部,受海洋影响小。
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亚荒漠,也是在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条件下形成的,但其形成是由于安第斯山的阻挡,受不到西风的影响,因而降水稀少造成的。
3.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1)荒漠化的危害 ①许多村庄、铁路、公路、水库等受到风沙的威胁。
②表土裸露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③导致植被和地表形态的破坏,使生物的生产力持续下降。
④使粮食和牧草减产甚至绝收,继而引发饥荒。
(2)荒漠化的防治措施①防治方针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②防治措施a .合理利用水资源c .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d .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e .控制人口增长[教材外案例] 水土流失的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1.黄土高原概况(1)范围:A.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B.秦岭以北。
(2)概况:黄土高原范围广大,地表大部被厚层黄土覆盖,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地貌景观是沟壑纵横、支离破碎。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4章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第30讲课时2生态脆弱区的治理__水土流失课件湘教版
解析 第1题,由“勺状沟呈勺状,头大、身宽、尾细”可以推断出,勺状沟具有 形态上大下小、深度上深下浅、下蚀作用较弱的特点,对比勺状沟与切沟 可知,切沟形成需要较强的坡面径流,强烈的下蚀作用,自上至下,形态上小 下大,深度上浅下深,泥沙搬运能力强,D正确。第2题,降水在黄土地表形成 径流,带走部分地表物质,形成陷穴;下渗形成的地下径流对陷穴周围的黄 土有下蚀和侧蚀作用,从而导致陷穴扩大,上覆黄土受重力而发生坍塌;溯 源侵蚀增强,陷穴顶部不断形成较宽的谷地,由于下渗强,尾部径流变小,流 速减慢,侵蚀变弱,沉积加强,谷地变窄,直至消失,从而形成勺状沟壑。若降 水时间长,地表径流量大于下渗量,则沟的尾部会被切开,发育成冲—切沟, 故D正确。
对应训练 (2022湖南株洲质检)黄土高原沟空似横,有冲—切沟系统,也有勺状沟。勺 状沟呈勺状,头大、身宽、尾细,与其他沟谷没有明显的汇流关系,沟尾逐 渐变细并消失于坡面。读勺状沟壑和冲—切沟示意图,完成1~2题。
1.相比勺状沟壑,切沟( ) A.形态上大下小 B.深度上深下浅 C.下蚀作用较弱 D.泥沙搬运能力强 2.勺状沟壑未能发育成冲—切沟,可能是( ) A.降雨强度小,持续时间短,黄土下渗弱 B.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黄土下渗强 C.降雨强度小,持续时间长,黄土下渗强 D.降雨强度大,持续时间短,黄土下渗强 答案 1.D 2.D
课时2 生态脆弱区的治理——水土流失
第三部分
区域发展与国家安全
地理
内容索引
强基础 增分策略 增素能 精准突破
强基础 增分策略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思维拓展·再提升 根据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推测除黄土高原外,我国还有哪些地区水土 流失比较严重? 提示 云贵喀斯特地貌区、南方低山丘陵区。
江苏专用2025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核心素养测评三十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含解析鲁教版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建议用时:45分钟甘肃民勤,历史上的“五凉故都”。
二十世纪七十年头,这里的人们曾经怀着发财的妄想,做着吃子孙饭、断子孙路的事情,最终导致“沙进人退”。
如今,石羊河上、中、下游同心同德,科学治理,使从前风沙肆虐的民勤盆地地下水水位回升,自流井、芦苇荡、湿地再现民勤。
据此回答1、2题。
1.石羊河流域在二十世纪出现“沙进”的人为缘由正确的有( )①人口增多,用水过度②上游水库拦水③围湖造田,水资源短缺④过度开垦⑤全球变暖,蒸发加强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⑤D.②④⑤2.自流井、芦苇荡、湿地再现民勤,对该区域带来的有利影响正确的是( )A.解决了荒漠化问题B.增加了生物多样性C.增大了气温日较差D.加强了海陆间循环【解析】1选A,2选B。
第1题,材料中问的是石羊河流域在二十世纪出现“沙进”的人为缘由,⑤错误;石羊河流域是河流,和围湖造田的人为特征不符。
材料中叙述做着吃子孙饭、断子孙路的事情,说明人口增多,用水过度;材料中说如今石羊河上、中、下游同心同德,科学治理,使从前风沙肆虐的民勤盆地地下水水位回升,说明曾经石羊河流域上游私建水库拦水,流域内过度开垦。
第2 题,自流井、芦苇荡、湿地再现民勤,湿地带来的作用是增加了生物多样性。
解决了荒漠化问题太过肯定,荒漠化问题仍旧存在;湿地的比热容比原来的地表比热容要大,可以减小日较差;民勤距离海洋远,湿地的增加会变更局部小气候,但加强海陆间循环过于夸大。
我国某地区的植被多呈斑块分布的特征。
在自然降水条件下,该地区结皮斑块产生的径流、侵蚀产物、有机质、氮及溶解养分均大量被位于下坡向的灌丛斑块截获。
下图示意该地区植被呈斑块状分布的山坡。
读图,完成3、4题。
3.b处植被的作用主要是( )A.增加湿度和径流B.降低风速,削减沙尘C.阻挡冰川和固沙D.拦截径流和泥沙4.该地区最可能位于我国( )A.西北地区B.东北地区C.西南地区D.华南地区【解析】3选D,4选A。
地理高考新素养总复习江苏课件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调为例
结合南水北调进行案例分析:通 过分析南水北调工程,探讨地理 高考新素养总复习的方法和策略
培养地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南水北调工程的实际情况 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南水北调工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南水北调工程对地理高考新素养的影响 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提高地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工程目的: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协调发展。
南水北调的工程效益
改善北方生态环境
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
促进北方经济发展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南水北调对地理高考新素养总复习的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中国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旨在解决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
南水北调的地理意义:改变了中国的水资源分布格局,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加强学科交叉: 加强与其他学科 的交叉,提高学 生的综合素质和 综合能力
结合南水北调展望未来地理高考新素养总复习的方向
水资源管理:关注水资源的合理利 用和保护,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区域发展:关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问题,提高区域发展的协调性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生态环境保护:关注生态环境的保 护和修复,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
南水北调对地理高考 新素养总复习的影响
汇报人:
目 录
01 单击添加目录标题
02 南水北调的背景和意义
03 南水北调的地理知识
04
南水北调对地理高考新素养 总复习的方法和策略
05
南水北调对地理高考新素养 总复习的启示和展望
1
添加章节标题
南水北调的背景和
2
意义
南水北调的起因
水资源分布不均:南方水资源 丰富,北方水资源短缺
江苏省新教材高中地理素养强化练四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二册
济开展,进行产业升级,产业结构多元化,增加就业时机,增加农牧民收入;当地少 数民族聚居,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和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加强民 族团结;改善沙区生态环境,减少植被破坏,促进沙区生态恢复,减轻荒漠化;拓宽 人们的生存空间和开展空间,缓解人地矛盾。
答案:(1)长城北边以土地沙漠化为主;长城南边以水土流失为主。 (2)光热资源丰富,能源充足;旅游资源丰富;国家政策支持等。 (3)沙漠生态(探险)旅游;沙漠特色种植业;光伏发电,风能发电;生态饲料加工等。 (4)推动沙区经济开展,增加就业时机,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 稳定和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改善沙区生态环境,促进沙区生态恢复;拓宽人们的 生存空间和开展空间。
1977-2012 -2.27 2.54 -0.62 -0.87
3.导致1977—1986年临泽县中度荒漠化土地动态度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不合理的灌溉
B.过度放牧
C.过度樵采
D.过度开垦
4.关于表格信息,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
A.该地以中度荒漠化为主
B.该地荒漠化以土地沙漠化为主
C.极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相对稳定
(2021·潍坊高二检测)黑河,发源于祁连山地区,是西北地区的重要河流之一, 其中游一带绿洲发育情况最正确。但随着早期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地区荒 漠化加剧。下表为黑河中游临泽县不同时间段土地荒漠化动态度(单位:%)统计 表。荒漠化土地动态度,用来定量描述土地荒漠化面积变化程度,也可定量表示 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变化速率。据此答复3、4题。
二、非选择题(共18分)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以下要求。(18分)
黄土高原M河流域(图甲)曾水土流失严重,后该流域在坡地上大量修筑鱼鳞坑 (图乙),并在鱼鳞坑内栽种植被,大大减弱了地表径流对坡面的侵蚀作用,流域内水土 流失明显减轻。鱼鳞坑是山坡上挖掘有一定蓄水容量的土坑,多呈半月形沿等高线 排列,且上下鱼鳞坑呈“品〞字形交错分布。成片的坑群形如鱼鳞,故称鱼鳞坑。M 河流域不同坡面和同一坡面不同坡位的鱼鳞坑规格标准不同。
2020版高考地理新导学大一轮湘教版讲义:必修Ⅲ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30讲含解析
第30讲 湿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考点一 湿地的开发与保护——以洞庭湖区为例1.湿地的概念、类型和功能 (1)湿地的概念湿地是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
(2)湿地的类型湿地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稻田等。
2.“地球之肾”(1)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2)湿地的生态效益“地球之肾” “生命的摇篮” “鸟类的乐园”⎩⎪⎨⎪⎧提供水资源、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蓄洪水美化环境、净化水中污染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3.湿地资源问题 (1)湿地资源问题(2)洞庭湖萎缩⎩⎪⎨⎪⎧原因:泥沙淤积严重,大规模围湖造田影响:洪涝灾害日趋严重、航道断航、生 态环境问题增多4.保护湿地(1)必要性:湿地资源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居民的生存环境和区域的持续发展。
(2)重要性: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综合效益,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
(3)措施拓展延伸 1.湿地的功能2.湿地的形成原因沼泽的形成一般与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有关。
例如:(1)三江平原地区沼泽湿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河流有凌汛,水易溢出河道。
(2)青藏高原湿地的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积雪、冰川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多冻土层,不易下渗。
(3)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的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3.不同类型湖泊萎缩原因及危害由于所处区域特征不同,外流湖与内流湖面积萎缩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1)外流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洞庭湖为例)(2)内流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以咸海为例)4.湿地的保护措施(1)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
(2)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
(3)采取工程措施,恢复已经退化的湿地。
(4)完善有利于湿地保护的法律法规。
2020增分方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30讲 荒漠化与水土流失
解析:(1)抓住材料中“就地起沙”的关键信息分析可得,沙 源应该是来自错那湖东北部(铁路附近)沿岸地区,包括河流入湖 处的河滩和湖水下降出露的湖滩。再结合题干中“冬春季”这个 时间点,可知此时间河、湖水位低,河滩和湖滩出露泥沙面积大, 成为沙源。(2)冬春季起沙的原因可从地表裸露及风力强劲角度分 析。(3)注意从铁路和列车两个角度分析危害。(4)可从“阻沙” 和“固沙”两个角度分析。
(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 (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答案:(1)多条河流在此注入错那湖,泥沙沉积,河口三角洲 面积较大。冬春季河流水位低,河滩泥沙裸露;错那湖水位低,(因 河口外湖区水深较浅)出露的湖滩泥沙面积较大。
(2018·海南卷)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
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
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据此完成(1)~(2)题。
(1)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A )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1)引起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人类活动是( A ) A.农业生产 B.工业生产
C.交通建设 D.居民生活
(2)我国新疆治理土地荒漠化,宜采取的措施是( C )
①天山建设高海拔人工草场 ②环境脆弱区进行生态移民
③塔里木河中上游合理控制用水 ④塔里木盆地中部废
弃油田复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④
(2)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 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D ) A.洪水期持续放水 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 D.枯水期集中放水
新高考鲁教版地理(江苏专用)一轮课件选修Ⅰ-2区域发展第十二单元第一节第1课时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为大气降水补给,水流速度快,含沙量高。第(3)题,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要从环 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方面去综合分析。提出减少入黄泥沙的措施,首先要从含沙 量大的原因入手,对症下药;对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地势起伏大,地面坡度大,地表 径流流速快,对土壤的冲刷侵蚀力强;所以要做的是减缓坡度、减少坡面,修筑梯 田,降低流速,拦水拦沙;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对于风沙区,冬春季节风沙严重,风将 沙吹入黄河;所以要防风固沙;对于冲积平原区,汛期易泛滥,入黄口形成沙坝,造 成黄河干流淤堵,所以要及时清淤,避免沙随水入黄。
①涵养水源
②净化水体
③保持水土
④调节气候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为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下列采取的措施中,其生态效益最优的.开辟梯田
【解析】1选C,2选B。第1题,依据图文信息,在相同降水强度、相同面积情况下, 混交林地的径流量明显较小,说明混交林地降水的下渗量较大,从而起到了涵养 水源的作用,①对;混交林地、荒草地和油松幼林地的泥沙量较小,说明植被具 有保持水土的作用,③对;从图文信息中看不出植被是否具有净化水体和调节气 候的作用,②④错。第2题,由图可知,混交林地对径流量和含沙量的改变最大; 荒草地、油松幼林地对径流量的改变不大,对含沙量的改变较大,因而不是最优 的措施;坡耕地对径流量和含沙量的改变都不大。
答案:(1)水土流失。原因: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热带、亚热带季风 气候,夏季降水量大且集中,流水侵蚀严重,导致水土流失发生。 (2)作为林牧业用地;Ⅱ区域坡度比较陡,开垦为耕地容易带来水土流失问题。
新动向·新情境·新预测
【命题新素材】 塞罕坝自古就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清朝
(3)治理措施: 发展立体农业;植树造林,保持水土;营造薪炭林,发展沼气,开发小水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讲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梳 理 知 识 体 系][再 现 基 础 知 识]一、水土流失的危害及其成因1.水土流失及其危害(1)黄土高原位置及范围方法技巧 黄土高原位置及范围口诀“北城南岭西日月,东到太行跨七省”(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①耕地土层变薄,养分流失,质量下降,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②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③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
2.水土流失的成因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1.治理策略(1)从合理利用土地着手⎩⎨⎧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农林牧综合发展(2)以水土保持为中心⎩⎨⎧压缩耕作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开展煤炭开发地区土地复垦工作(3)以综合治理为手段①“三结合”原则⎩⎨⎧林草、工程与耕作措施相结合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②目的⎩⎨⎧改善生态环境配合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最终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2.具体措施(1)工程措施:固沟、护坡、保塬。
(2)农业技术措施: ①管理措施: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轮作套种等。
②技术措施:选育良种、发展地膜、喷灌和滴灌技术、科学施肥等。
(3)生物措施考点一 水土流失的成因与治理【例1】 (2013·江苏地理,11~12)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
图1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2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 )A.水平梯田B.坡式梯田C.隔坡梯田D.反坡梯田(2)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 )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B.修筑难度小C.利于机械化耕作D.便于灌溉施肥[尝试自解] (1) (2)[审题能力培养]1.由图2等高线的分布可知,图中甲区中坡与坡之间有较为①宽阔的平地,对比图1中梯田类型可知,适合修筑②隔坡梯田。
2.黄土高原的最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是③水土流失,在黄土高原地区修筑梯田一定要注意④保水保土,由图1反映梯田的特点即知其优点。
答案(1)C(2)A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范围广;二是流失强度大,侵蚀严重区比例高;三是流失成因复杂,区域差异明显。
因此对其深入研究十分必要。
1.成因(1)自然条件:主要包括气候、地形、植被、土壤等方面,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基本条件。
它们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如下表所示:(2)人为因素:是通过改变自然条件得以实现的,是目前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
人为因素导致水土流失的最主要原因是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如不合理的耕作制度、毁林开荒、乱砍滥伐等。
2.危害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
如下图所示:3.主要的治理措施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采用合理利用土地与综合治理相结合,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实行“保塬、护坡、固沟”方针,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具体措施如下图所示。
[技法点拨]生态环境问题分析模型生态环境问题多从分布、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等方面着手分析,而成因与防治措施又是重心所在。
温馨提示生态问题的成因分析(1)自然原因:①地形原因(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②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③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等);④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⑤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分析原因并不需要每一方面均展开说明,应有针对性地对某生态问题的有关方面进行分析说明。
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
读下图,完成(1)~(2)题。
(1)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B.等高线基本平行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2)下列措施中不利于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的是()A.扩大林草种植面积B.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C.开展土地复垦工作D.增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解析第(1)题,缓坡上修筑梯田,田埂的水平方向与等高线基本平行,才能有效拦截泥土及水资源,从而减少水土流失。
第(2)题,增加粮食种植面积导致的过度开垦会破坏原有植被,加剧水土流失。
答案(1)B(2)D素养一人地协调观:水土流失与河流特征1.(2018·全国卷Ⅱ,9~11)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
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
据此完成(1)~(3)题。
(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A.减小降水变率B.减少河水含沙量C.增加降水量D.加大河流径流量(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①历时长②强度大③下渗少④植被截流少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A.河床B.沟谷C.裸露坡面D.植被覆盖坡面解析第(1)题,我国降水量和降水变率的大小主要受夏季风强弱的影响,与植被覆盖率关系不大,A、C选项错误;植被覆盖率提高,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能力增强,能够减少河水含沙量,B选项正确;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能力提高,河流径流量会减小,D选项错误。
第(2)题,与第2、3次降水相比,第5次降水历时并不长,①错;第5次降水历时较短,但是降水量与第3次的降水量相差不大,说明其降水强度较大,②对;前几次降水导致地下水含量增加,无法容纳更多的地表水,大量降水形成地表径流汇入河流,③对;植被主要是阻碍地表径流,降低汇流速度,对每一次降水的阻碍作用没有差异,④错。
B选项正确。
第(3)题,河流形成洪峰就会冲刷河床和沟谷的泥沙,提高河流的含沙量,第5次降水形成了洪峰,但含沙量较小,说明河床和沟谷的含沙量较小,A、B选项错误;裸露坡面每次降水都会出现水土流失,从而增加河流的含沙量,而前5次降水河流含沙量都比较小,说明该流域裸露坡面较少,C选项错误;由于多次降水,坡面径流冲刷,将植被覆盖坡面植株之间的枯枝落叶冲走,部分土壤裸露,第6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冲刷这些土壤,导致水土流失,增加河流的含沙量,D选项正确。
答案(1)B(2)B(3)D素养二综合思维:水土流失的调查分析2.(2013·重庆文综,10~11)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
据此完成(1)~(2)题。
(1)流域产沙量(一定时间内流域内产出的泥沙总量)是水土流失调查中的一项重要指标。
同学们提出了四种获得流域年产沙量的方法,可行的是()A.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累加B.测定一年内每次暴雨的土壤流失量做平均C.在流域源头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D.在流域出口处设置收集池,年终称取泥沙总量(2)下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第(1)题,流域产沙量是流域内所有降水造成的土壤流失量的累加,并非仅是暴雨造成的土壤流失量的累加,更不是每次暴雨土壤流失量的平均值。
因此选项A、B所述方式是不可行的。
收集泥沙的收集池应该设置在流域出口处,而不应该设置在流域源头,因此选项D正确。
第(2)题,根据长期试验观测,坡度25°以上开垦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因此25°以上为严格禁止开垦坡地,15°~25°为保护性开垦。
图中曲线在15°~25°范围内,单位面积产沙量随着坡度增加而迅速增加,25°以上为禁止开垦地,水土流失较重,增幅较小。
答案(1)D(2)A素养三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生态环境建设3.(2018·海南地理,21,2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对下图所示区域的水土流失进行了大规模治理,重点实施了退耕还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
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区,林草植被得到较好恢复。
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区(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人工连片种植的树木普遍生长不良,树干弯曲,根基不稳,枝叶稀疏,总也长不大,被当地人称为“小老头树”。
(1)分析当地出现“小老头树”的环境条件。
(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植树造林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结果。
(3)说明“小老头树”现象对于生态建设的启示。
解析第(1)题,本题难度较小,将“小老头树”的形态特征与当地的自然条件——降水量低于400毫米、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极低的干土层、冬春季节多大风相结合即可。
第(2)题,该区域为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的主要作用是防治水土流失。
“小老头树”的存在说明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区域不利于树木的存活和生长,而且树木的存在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因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
相对于草本植物,树木会蒸腾更多水分,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第(3)题,根据前面两题的提示,本题主要从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的角度作答,在生态脆弱区,尤其要注意尊重规律,减少人为干预。
答案(1)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树木生长所需水分不足。
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层,影响树木根系发育和下扎。
风大,易动摇树木根系。
(2)树木生长不良(形成“小老头树”)。
树木(“小老头树”)影响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长,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减弱(不利于当地自然植被的恢复)。
树木(“小老头树”)会蒸腾更多水分,树木根系吸水会使地下土层更干,导致区域环境更干燥。
(3)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
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
考点二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例2】(高考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 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说明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2)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尝试自解](1)(2)(3)[审题能力培养]第1步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该区域冬春季节盛行西风,风力大(≥8级),刮风天数多(157天),集中在冬春季节(10月至次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