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大气环境之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环流的基本概念。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1.2 教学内容大气环流的概念和重要性。

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及其形成机制。

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1.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大气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理解程度。

第二章:气压带的形成和分布2.1 教学目标掌握气压带的成因和特点。

理解气压带的分布规律。

2.2 教学内容气压带的成因: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大气垂直运动。

气压带的分布规律: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极地低压带。

2.3 教学方法通过示例图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气压带的成因和分布。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气压带分布的规律性。

2.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评估学生对气压带成因和分布的理解程度。

第三章:风带的形成和分布3.1 教学目标掌握风带的成因和特点。

理解风带的分布规律。

3.2 教学内容风带的成因:地球自转、气压梯度力、科里奥利力。

风带的分布规律:信风带、西风带、东风带。

3.3 教学方法通过示例图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风带的成因和分布。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风带分布的规律性。

3.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评估学生对风带成因和分布的理解程度。

第四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4.1 教学目标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形成的重要作用。

分析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特点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温度、降水、风向等。

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气候特点: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极地气候等。

4.3 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和角色扮演,让学生深入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气候特点。

4.4 教学评估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评估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的理第五章: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5.1 教学目标理解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湘教版必修一教案

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湘教版必修一教案

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湘教版必修一教案一、知识概括1. 气压带气压带是指沿着地球表面南北方向出现的气压分布带,主要分为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

2. 风带风带是指沿着地球表面东西方向出现的大气环流带,主要分为副热带西风带,赤道低压带的信风带和东风带,以及极地东风带。

3. 气压带和风带的相互关系气压带和风带之间有密切关系。

热带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之间是副热带西风带;赤道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之间是信风带和东风带;高纬度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之间是西风带和偏北风带。

4. 气压带与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

赤道低压带的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副热带高压带的沙漠和亚热带落叶林;高纬度低压带的温带落叶林和草原;极地高压带的极地荒漠和永久冻土等都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有密切关系。

二、学习目标1.了解气压带、风带的概念及分类;2.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关系;3.理解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要求1.善于利用地图解决问题;2.了解气象图解规律,从图解中找出重要信息;3.善于运用模型,理解气压带和风带之间的相互关系。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气压带的分类和分布1. 新授1.讲解气压的概念及其测量单位;2.通过气象图解讲解气压带的分类和分布;3.引导学生绘制气压带分布图。

2. 练习1.在地图上标出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温带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范围;2.解释气压带分布的原因。

第二节风带的分类和分布1. 新授1.讲解风的概念及其测量单位;2.通过气象图解讲解风带的分类和分布;3.引导学生绘制风带分布图。

2. 练习1.在地图上标出副热带西风带、信风带和东风带、以及极地东风带的范围;2.解释风带分布的原因。

第三节气压带与风带的关系及对气候的影响1. 新授1.讲解气压带与风带之间的关系;2.探究气压带与风带分布与气候的联系;3.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不同气候类型的影响。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教师集体备课专用教学设计高一年级地理学科生回答:被亚洲大陆的高压切断。

因为冬季陆地气温低,所以副极地低气压带只能保留在海洋上。

投影:图示内容待提问学生后逐个显示。

生(回答填表)亚洲大陆太平洋大西洋7月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亚速尔高压1月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师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分布与北半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生阅读教材及地图册,回答,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分布比北半球明显,因为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大,海陆性质差异小。

师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影响。

冬季的亚洲高压(也叫西伯利亚高压)和夏季的夏威夷高压(也叫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就很大。

冬、夏季海陆上的这些高低气压中心,其势力随季节而消长,位置随季节而移动,对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的影响。

板书:(二)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师阅读教材插图,结合活动要求,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后完成下列问题。

①何为季风?甲乙两幅哪幅是1月?哪幅为7月?②为什么东亚地区的季风最典型?③为什么东亚形成的是东南季风而南亚形成的是西南季风?亚洲冬、夏季季风示意生(合作讨论后,回答)生1季风概念:盛行风向随季节有规律变化的风叫做季风。

图中甲图为1月份,乙图为7月份。

生2东亚位于世界最大的亚欧大陆东部,面临世界最大的太平洋,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都比其他任何地区显著,所以季风现象最突出。

生3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季亚洲大陆气温低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北部形成阿留申低压,东亚盛行来自内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前缘的偏北风,低温干燥,风力强劲;夏季亚洲大陆气温高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形成夏威夷高压,东亚盛行来自太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北部的偏南风,高温、湿润和多雨。

这就是东亚的季风。

师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是否是唯一原因呢?生不是。

气压带、风带位置季节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因素。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教案标题: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目标:1. 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 能够解释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对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

教案步骤:引入:1. 引入气候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

2. 引入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解释它们是指地球表面上由于不同纬度地区的气压和风向形成的带状区域。

探究:3. 分组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气压带或风带进行研究,并汇报给全班。

4. 分析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对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讨论并总结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实践:5. 给学生分发世界地图,让他们根据所学知识标出不同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

6. 让学生根据地图上的气压带和风带位置,预测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并与实际情况进行对比。

拓展:7. 引导学生思考气压带和风带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讨论不同气候对农业、交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

总结:8. 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回答关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问题。

9. 教师进行总结并提供相关案例,加深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理解。

评估:10.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回答与教学目标相关的问题,检查他们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的理解程度。

11.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进行评估,并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反馈。

拓展活动:12. 鼓励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了解更多关于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的信息,并撰写一份小研究报告。

教案扩展:1. 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可以适当调整教学内容的深入程度和难度。

2. 可以使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来辅助教学,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3.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并与所学知识进行对比和分析。

高中地理第三节 大气环境(三)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湘教版 必修1

高中地理第三节 大气环境(三)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湘教版 必修1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三)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1)标准解读本条“标准”关注全球性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上复杂多样的气候。

这是学生需要形成的基本认识。

具体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可以通过举例,而不要求系统讲述气候类型的成因。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对气候的影响,比较好的例子是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受西风带控制);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比较好的例子是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带和赤道低压带的交替控制)、地中海气候(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以及西南季风(东南信风夏季北移跨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偏转而成)等。

(2)教学重点• 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受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高低压中心名称、所在位置、成因• 季风环流形成,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3)教学目标• 说出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举例说明海陆热力差异对海陆气压分布的影响;• 说明南半球气压带纬向分布较北半球明显的原因;• 举例说明冬夏海陆气压中心对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说出什么是季风环流,说明为什么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 说出东亚与南亚季风的区别。

(4)教学方法• 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启发式二、知识结构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海陆性质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北半球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的中心,因为北半球面积较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状分布,因为南半球的面积占优势(2)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与季风环流季风环流形成因素:海陆分布和的季节移动概念:大范围地区盛行风随有显著改变的现象。

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亚洲部和部的季风环流最为典型冬季亚洲高压流向阿留申低压:东亚——季风亚洲亚洲高压流向赤道低压:南亚——季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季风夏季夏威夷高压吹向印度低压:东亚——季风南亚—季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三、教学过程低纬吹向高纬则湿润,反之则干燥。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1)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1)

“基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引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高一年级地理学科课题研究方案学科核心素养1、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及影响,并能够结合现实中出现的人地矛盾的实例,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

2、综合思维: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关系,从而较全面地观察、分析和认识不同地方或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并且能够辩证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3、区域认知:使学生能够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并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

4、地理实践力:指通过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地理探究活动的兴趣,并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选定研究篇目教材版本所属章节选定课题湘教版第二章全球气压带风带(第一课时)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内容是教材第二节“大气环境”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处于核心地位,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既是对前一部分“大气的运动”中“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相关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也是由小尺度大气运动到大尺度大气运动的知识迁移,还是学习下一部分内容“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以及单元活动“分析判断气候类型”的前提与基础。

学生分析1.通过必修1第一单元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规律”、“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规律”,通过第二单元“三、大气的运动”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等知识。

这些知识为学习本节课内容奠定了基础。

2.通过前几部分内容的教学,学生初步了解了自然地理的学习方法;通过形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和严谨的逻辑推导分析过程,学生具备了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和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部分形象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较好地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理解和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过程。

但由于高一学生此时还未学习立体几何的相关知识,故部分学生在空间想象能力上稍有欠缺。

《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湖南省县级优课)

《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湖南省县级优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旧闻导入:2015年夏季印度的气温异常高温。
一、新课讲解
案例探究分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案例探究1:
(1)分析讨论导致我国北方双鸭山和南方佛上气温差异大的原因?
(2)为什么不同纬度可以导致气温不同?
(3)地球形状导致纬度与气温的关系?
——总结:纬度位置与气候的关系
诗歌练习:““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洛阳三月飞胡沙”(李白《扶风豪士歌》”
——引出人物小明:“纬度越低气温就越高吗?”
案例探究2:
(1)说说赤道基多为什么还要盖棉被?
(2)从大气受热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3)为什么古人说:“宁种阳坡一尺地,不种阴坡一亩田”?
——总结:地形与气温的关系
诗歌练习:“高处不甚寒,起舞弄清影”
——引出人物小明:“赤道基多盖棉被的原因仅仅是海拔高吗?”
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
课型
新授课
使用时间
备课教师
冯慧婷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分析纬度位置、地形、洋流、下垫面、人类活动等因素对气温的影响。
结合实际生活分析影响气温的各种因素,通过演示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学生达到认知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
重点难点
纬度位置、地形对气温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
(2)为什么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会导致气温差异?进一步分析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总结:下垫面(海陆为例)与气温的关系
诗歌练习:“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引出人物小明:“人类活动也能影响下垫面的性质进而影响气温”
案例探究5: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3. 培养学生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的能力。

4. 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

3.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分布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2. 难点:气压带和风带分布规律的识记及对气候影响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分布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

2. 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4. 设计案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引导学生关注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

2.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解释高压、低压、盛行风等概念,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定义。

3.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其分布规律。

4. 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如热带雨林、沙漠等。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6.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气压带和风带的理解。

六、教学拓展1. 介绍气压带和风带在不同季节的变化,让学生了解季节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2. 探讨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模式形成的作用,加深学生对气候形成机制的理解。

七、课堂互动1. 提问:请学生解释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

2. 讨论:分组讨论气压带和风带对不同地区气候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八、案例分析1. 以亚洲为例,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亚洲气候的影响,如季风气候的形成。

2. 让学生举例说明气压带和风带对日常生活和农业的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

2. 使学生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规律。

3. 培养学生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影响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教学难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机制、分布规律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利用图表和实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3.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1. 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气压带、风带、高气压、低气压。

2.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地球形状。

3.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南北半球、纬度分布、季节变化。

4.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类型、降水分布、温度分布。

五、教学时间本节课的教学时间为45分钟。

1. 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球自转、太阳辐射等基本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20分钟):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形成原因、分布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结合图表和实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特点。

3. 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实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 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重要性。

5.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知识,能够分析其对气候的影响。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法:采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进行评价。

高中地理 2-4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第1课时)教案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2-4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第1课时)教案 湘教版必修1

[河北省抚宁县第六中学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2-4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第1课时)知识与技能1)识记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生探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2)培养学生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和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全面分析事物)和重点论(抓主导因素)观点。

重点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气温、降水)的影响,培养学生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观点。

难点正确认识气压带、风带在影响气候各因素中的地位关键教学方法及课前准备教学流程多媒体辅助教学内容[导入]前边我们学习了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

从全球来讲,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气候的主要要素是气温和降水,既然大气环流影响热量和水分交换,那么就会影响天气和气候,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一般而言,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板书课题]三、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投影]世界气候分布图师:请大家在气压带和风带空白图上标出全部的风带和气压带生:在空白图上填图。

师:提问。

[板书](一)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气候类型师:看世界气候分布图,非洲中部的刚果盆地是何种气候?生:热带雨林气候师:热带雨林气候除分布在此地,世界上还有哪几个地区有分布?生:南美的亚马孙河流域、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师:这几个地区在纬度位置上有什么共同点?生:都分布在赤道地区。

师: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规律是:赤道地区,大致位于南北纬10°之间。

[投影]三种气候类型一览表中“热带雨林气候的分布规律”。

气候类型分布规律特点成因热带雨林气候赤道地区,大致在南北纬10°之间全年高温多雨纬度低,终年受赤道地气压控制温带海洋性气候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温和多雨终年受西风控制地中海气候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季受西风控制。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案设计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
2.读“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的分布图”和“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的分布图”,观察海陆分布对气压带有何影响?
知识总结:
大气活动中心的分布:1月份亚欧大陆上形成____________气压,太平洋上形成__________气压 7月份亚欧大陆上形成____________气压,太平洋上形成____________气压
3.(1)请画出图中定州冬季和夏季的风向并说明理由(4分)。

(2)画出图中孟买冬季、夏季的风向并说明理由(2分)。

并解释季风对孟买气候特征(气温、降水)的定



影响(2分)。

冬季风对气候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夏季风对气候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识总结:
季风风向成因
东亚季风冬季:
夏季:
南亚季风冬季:
夏季:
【巩固练习】
读亚洲季风图,回答问题
1.甲图为几月份的季风示意图
A、一月
B、七月
C、三月
D、九月
2.南亚地区夏季风的风向为
A、东北风
B、西南风
C、西北风
D、东南风
3.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
下列问题。

(1)此图为 (1或7)月气压分布状况。

(2)A气压中心的名称是,形成原因
是,被切断的气压带
是。

(3)受A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处盛行风,D处盛行风。

(4)夏季,D处盛行风,形成原因是,故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除
外,还有。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2章第3节《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2章第3节《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石门六中尹光富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全球气压带风带”和“世界气候类型”部分的学习,说出各种气压带、风带控制下各种气候类型的主要特征;能够说出在气压带、风带移动影响下各种气候类型的主要特征;能够说出各种气候类型分布规律;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和“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分析各主要气候类型的特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二、教学难点、重点:1.难点:世界各种气候类型成因、气候特征以及分布规律;2.重点:气压带、风带对世界气候的影响;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好,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能和大家一起交流和学习,今天我们交流的话题是--气候,出示世界气候分布图,他们的形成和分布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规律?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共同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板书)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投影)世界气候分布图师:在黑板上画出北半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生:请一个代表上黑板呈现气压带和风带名称;学生4组刚果盆地学生5组湖南(一)热带雨林气候(刚果盆地)师:请同学们思考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即南北纬10°之间的广大地区,气温会有什么样的特征?生:终年高温。

师:对,由于赤道地区受太阳辐射强,所以终年高温。

那么赤道地区受哪一个环流控制?生: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师:是受单一的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那么在赤道低气压带控制下的地区大气是怎样运动的?生:盛行上升气流。

师:多什么样的天气?生:多阴雨天气。

师:那么同学们能不能完整的描述赤道及其南北两侧的气候特征?生: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形成了终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

师:很好,这种气候就是热带雨林气候。

(二)热带沙漠气候(利比亚地区)师: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的大陆中西部终年在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下,大气是怎样运动的?生:气流下沉。

师:会是怎样的气候特征?生:终年高温少雨。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认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带来的影响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认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带来的影响

注:以下内容为生成,如有不妥请您谅解。

一、教学目标1.理解气压带和风带概念。

2.掌握高压带和低压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3.了解地球上的主要风带,以及它们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

2.理解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世界地图,询问学生所在地的天气情况。

教师让学生分别说出高压、低压和风向,引导学生思考气压和风对天气的影响。

2.学习气压带教师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气压带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图示理解各个气压带的特点和形成原因,进一步探讨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高压带是晴天多,而低压带是阴雨多?为什么靠近赤道的气压高压带比较窄,而在两极周围的气压带比较宽?让学生自学气压带的知识点,并能够画出地球各区域的气压带图。

3.学习风带教师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主要的风带和它们的分布范围,引导学生理解风带的概念及其形成原因,并进一步探讨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从北极到副热带有一个反气旋?为什么赤道附近会形成一个恒定的气压低洼区?为什么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气流方向相反?让学生自学风带知识点,并能够画出地球各区域的风带图。

4.讨论教师发起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气压和风带的形成有什么联系?(2)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有什么影响?(3)气压带和风带可能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什么影响?让学生相互听取答案,并进行讨论交流,加深对气压和风带的理解和认识。

5.总结教师总结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对气候的影响,引导学生通过总结扩展思路,进一步理解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地球生物的影响,促进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四、课后作业1.请学生利用官方常用气象网站,自行查询自己所在地的天气情况,并写一篇观察天气现象的小论文。

2.请学生利用官方气象网站,查询自己所在区域的气压带和风带信息,并作一份总结。

3.学生自主寻找并回答气压带和风带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并形成文字或图表形式的报告。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1)湘教版 必修1

高中地理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1)湘教版 必修1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海陆热力差异导致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2.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实际分布是气压带、风带移动并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的结果3.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4.了解海陆分布和气压带风带移动是形成季风环流的重要因素5.了解季风环流的概念与地区分布(二)能力目标1.运用大气活动中心南北移动原理,分析南北纬300-400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的不同2.分析亚洲冬、夏季风示意图,说明季风环流在亚洲的分布3.学会分析东亚与南亚季风环流的成因和特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了解身边气候的变化。

应用知识分析气候的多样性、复杂性,从而培养学生利用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思想2.通过学习,认识祖国、家乡的一些气象知识;理解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行唯物辨证法的教育二、教学重点1.冬、夏大气活动中心的分布及其成因2.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与特点三、教学难点1.大气活动中心的活动对天气或气候的影响2.季风概念的理解3.东亚或南亚季风成因的区别四、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归纳总结法、案例分析法。

五、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读图、绘图→独立与合作活动→分析讨论→发散思维→归纳总结→引申总结为主线,结合身边的天气、气候现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

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及运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六、课时安排:l课时七、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投影】①《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导读提问】1.全球有哪几个气压带、风带?冬夏季节如何移动?我们家乡大致在哪个气压带、风带位置?2.全球各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在什么纬度范围之内?3.全球气压带、风带形成与分布是否考虑了海陆分布与下垫面等因素?【教师总结】上示图片说明了全球六风七带的具体分布及纬度范围。

同时,六风七带的位置又是变化的。

第三节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示范教案(湘教版必修一)

第三节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示范教案(湘教版必修一)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思想:本节内容属于大气在地理环境形成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材把理论系统提升到了现实设计层面,以人类在生产生活环境中的所感所悟来应验学生的认知规律。

因而在教学时应突出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的教学思想。

在教学中拟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并依据内容需要,教学方法上还可以采用观察学习法、材料学习法和思辨学习法。

一、基本情况分析(一)对学生的分析基于高一学生已初具地理思维能力,在教师指导下,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可以用学生所掌握的初中地理知识及观察到的地理现象迁移到本节内容,进行探究学习。

(二)对教材的分析1、本节内容抽象、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学生不容易理解。

教学中要明确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重点:①北半球冬、夏大气活动中心的分布与成因②季风环流成因与特点③利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难点:①大气活动中心怎样影响天气和气候②影响我国天气和气候的大气活动中心2、本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前后呼应本节教材前应大气热力和动力两个因素,后呼天气和气候,步步深入二、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目标1、了解海陆热力差异导致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2、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实际分布是气压带、风带移动并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的结果.3、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响。

4、了解海陆分布和气压带移动是形成季风环流的重要因素5、了解季风环流的概念与地区分布(二)能力目标1、运用大气活动中心南北移动原理,分析南北纬30º—40º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的不同2、分析亚洲冬、夏季风示意图,说明季风环流在亚洲的分布3、学会分析东亚与南亚季风环流的成因和特点(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了解身边气候的变化。

应用知识分析气候的多样性、复杂性,从而培养学生利用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思想2、通过学习,认识祖国、家乡的一些气象知识;理解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行唯物辩证法的教育(四)过程与方法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入课堂。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第一章:引言1.1 目的:让学生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以及它们对气候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1.2.1 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1.2.2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原因1.2.3 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及形成原因。

1.3.2 案例分析法: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4 教学准备:1.4.1 教案、教材、多媒体设备1.4.2 地球仪、挂图等教学辅助工具1.5 教学过程:1.5.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现象产生的原因。

1.5.2 讲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及形成原因。

1.5.3 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5.4 案例分析: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气压带和风带对该地区气候的影响。

1.5.5 课堂互动:学生提问、讨论、分享心得。

第二章:气压带的基本概念及形成原因2.1 目的:让学生了解气压带的基本概念,以及其形成原因。

2.2 教学内容:2.2.1 气压带的定义2.2.2 气压带的分类2.2.3 气压带的形成原因2.3 教学方法:2.3.1 讲授法:讲解气压带的基本概念及形成原因。

2.3.2 案例分析法:分析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2.4 教学准备:2.4.1 教案、教材、多媒体设备2.4.2 地球仪、挂图等教学辅助工具2.5 教学过程:2.5.1 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5.2 讲解气压带的基本概念及形成原因。

2.5.3 分析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2.5.4 案例分析: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气压带对该地区气候的影响。

2.5.5 课堂互动:学生提问、讨论、分享心得。

第三章:风带的基本概念及形成原因3.1 目的:让学生了解风带的基本概念,以及其形成原因。

3.2 教学内容:3.2.1 风带的定义3.2.2 风带的分类3.2.3 风带的形成原因3.3 教学方法:3.3.1 讲授法:讲解风带的基本概念及形成原因。

《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

《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并了解它们对气候的影响。

2.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不同气候区带的形成原因,并分析气候变化的影响因素。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二、教学重点:1.气压带和风带的概念及其特点;2.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1.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2.不同风带的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四、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地理实物模型或教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气候原因和气候区划,复习有关气候的知识。

步骤二:新知讲解(20分钟)1.通过课件展示气候带、风带的实物地理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模型,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2.解释模型上各个带的含义,引导学生了解气候带和风带的概念。

3.讲解气候带和风带形成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帮助学生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机制。

4.借助图片和示意图解释不同气候带的气候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引导学生懂得不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步骤三:案例分析(30分钟)1.给学生发放与气压带、风带相关的气候图表,分组让学生阅读和分析这些图表,并回答相应问题。

2.以真实的案例为基础,让学生分析地的气候特点,形成的原因,以及与所在气压带和风带的关系。

3.让学生结合案例,讨论不同气候带和风带对不同地区农作物种植、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步骤四:小结归纳(10分钟)1.总结本节课所学的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强调气压带和风带与气候的关系。

步骤五:拓展延伸(15分钟)。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气压带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一、课程标准解读1、课程标准: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课程标准解读:(1)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标准”关注的是地球表面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对于三圈环流中高空的气压和风向不作要求。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模式图展示的是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的平均状况,以此状况为参照,气压带和风带大致是(北半球)夏季北移、(北半球)冬季南移。

(3)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及其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为基础,叠加海陆位置和下垫面等因素,形成了世界复杂多样的气候。

“标准”不要求系统讲述气候类型的成因,而是通过举例的形式,具体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形式让学生理解气候的形成实际上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4)熟练阅读并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季节移动示意图,反映出“标准”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要求是通过学生主体活动的理解和把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1、地位和作用:本课时位于湘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继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之后的第四课时,在本章学习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整章内容的核心,从最简单的热力环流深入到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环流,难度最大,既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实际运用,又为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是承前启后的纽带。

2、主要内容与内外联系:(1)教学内容:本课时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第三部分分析探讨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内外联系:第一部分内容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第二部分是气压带、风带形成部分的深入。

湘教版新教材学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气压带风带与气候教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湘教版新教材学高中地理大气的运动气压带风带与气候教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运用示意图,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1.通过绘制示意图,分析气压带、风带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说出其特征。

(综合思维)2.利用地图,说明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区域认知)3.通过观看视频或图片,简述主要气候区典型植被类型及其特征。

(地理实践力)4.树立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观念,说明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人地协调观)一、赤道低气压带与热带雨林气候1.气候的形成:赤道及其南北两侧,全年处在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之下,盛行上升气流,高温多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

2.气候特征:全年皆夏,气温季节变化小,年平均气温在26_℃左右。

全年多雨,分配比较均匀,年降水量大多在2_000毫米以上。

3.气候的分布: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是世界主要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4.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典型植被为热带雨林。

森林高大茂密,生物种类丰富,是世界上植物生长率最高的地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植物资源。

土壤为砖红壤,化学风化强烈,在一些地区可形成厚达数米至十数米的风化壳。

二、西风带与温带海洋性气候1.气候的形成:在中纬度大陆西岸地区,全年盛行西风,受海洋暖湿空气的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2.气候特征: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温年变化较小;全年湿润,冬雨较多,年降水量一般为700~1_000毫米。

3.气候的分布: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地区,欧洲大西洋沿岸、美洲太平洋沿岸等地区。

4.气候对植被景观的影响:典型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群落外貌上的季相更替,是温带落叶阔叶林的显著特征。

春季萌叶抽枝,夏季枝叶茂密,秋季树叶凋落,冬季完全无叶。

三、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地中海气候1.气候的形成:在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地区,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

2.气候特征: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因副热带高气压带北移控制,气流下沉,干旱炎热;冬季因副热带高气压带南移,受西风带控制,暖湿多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属于大气在地理环境形成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材把理论系统提升到了现实设计层面,以人类在生产生活环境中的所感所悟来应验学生的认知规律。

因而在教学时应突出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的教学思想。

在教学中拟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激发学生发现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并依据内容需要,教学方法上还可以采用观察学习法、材料学习法和思辨学习法。

一、基本情况分析
(一)对学生的分析
基于高一学生已初具地理思维能力,在教师指导下,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可以用学生所掌握的初中地理知识及观察到的地理现象迁移到本节内容,进行探究学习。

(二)对教材的分析
1、本节内容抽象、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学生不容易理解。

教学中要明
确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重点:①北半球冬、夏大气活动中心的分布与成因
②季风环流成因与特点
③利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①大气活动中心怎样影响天气和气候
②影响我国天气和气候的大气活动中心
2、本节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前后呼应
本节教材前应大气热力和动力两个因素,后呼天气和气候,步步深入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海陆热力差异导致大气活动中心的形成
2、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实际分布是气压带、风带移动并叠加海陆位置
和下垫面等因素的结果.
3、了解大气活动中心的南北移动对世界各地天气和气候有着重大影
响。

4、了解海陆分布和气压带移动是形成季风环流的重要因素
5、了解季风环流的概念与地区分布
(二)能力目标
1、运用大气活动中心南北移动原理,分析南北纬30º—40º大陆东西两岸
气候的不同
2、分析亚洲冬、夏季风示意图,说明季风环流在亚洲的分布
3、学会分析东亚与南亚季风环流的成因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了解身边气候的变化。

应用知识分析气候
的多样性、复杂性,从而培养学生利用知识为生产生活服务的思想
2、通过学习,认识祖国、家乡的一些气象知识;理解地理事物的内在联
系,进行唯物辩证法的教育
(四)过程与方法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把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入课堂。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
重新整合教材,创设情景,发现问题——探究式的解决问题——拓展问题。

三、组织课堂教学
(一)导入——发现问题
1、从身边的感受导入:夏季游泳时感觉水体比较凉爽,而冬季在水里则感
觉比大陆温暖。

为什么?
2、从已学过的地理知识导入:
①气压带风带北移时,副热带高气压带在海陆轮廓图上如何分不?气压
带风带南移时,副极地低压带南移到什么地区?
②我国广大地区为什么夏季风来自海洋,冬季风则来自西北内陆?(二)新课——探究式解决问题
1、解决寻找本节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核心问题:大气活动中心分布和季风环流(确定核心问题的方法:学生速读——发表个人意见——师生互动达成基本共识)
教学过程:从不同季节和地区看大气活动中心分布及东亚、南亚大气运
动状况。

教学方法:播放<1月、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指导学生看书、读图,提出问题切入角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问题一:北半球1月和7月欧亚大陆及北太平洋大气活动中心如何分布?
(在学生看书归纳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
从亚洲及北太平洋看:
从南半球看:气压基本呈带状分布
问题二:季风是什么?全球季风最典型地区在哪?
教学方法:切入问题,指导学生看书。

反之亦可,发挥学生自主
性。

问题三:东亚、南亚不同季节风向如何变化?各有什么特点?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教材《亚洲冬、夏季风示意图》,
探究后发表各自的看法。

然后师生达成共识。

夏季:东南风
东亚冬季风势力强
冬季:西北风
夏季:西南风
南亚夏季风势力强
冬季:东北风
2、解决本节核心问题形成的原因问题——为什么
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对图文进行观察、思辨。

问题一:北半球冬夏季节海陆大气活动中心为什么不同?
教学方法:播放投影1月和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学生
分组讨论发表看法。

(1)7月份,气压带、风带北移。

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大陆气温高,亚洲大陆形成热低压,把副热带高压带切断。

从而在
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在北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南
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

(2)1月份,气压带、风带南移。

在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大陆降温快,气温低,亚洲大陆形成冷高压,把副极地低气压带
切断,从而在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北太平洋上形成阿留
申低压,南半球气压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问题二:东亚、南亚不同季节风向为什么不同?这与大气活动中心分布不同有哪些联系?
教学方法:让学生对图文进行观察、思辨、自主探究获取知识。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原因
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
3、解决大气活动中心分布和季风环流形成后的影响——怎么样
教学方法:学生根据以往所学知识和掌握的规律及课堂提供的资料大胆设想,——看书验证,举例说明对本课所阐述原理内容的理解
——用科学的理论对人类在生产生活环境中所感所悟进行正确
的解释。

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认知,据此设计以下拓展问题研究:问题一:北纬30º—40º地区从理论上说应该是同一气压带风带控制,但该地区大陆东西两岸气候则天壤之别,为什么会如此?
(此题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前因后果,
为今后气候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阅读以下两则补充材料:(投影播放)
材料一:《副热带高压带与我国的洚水和旱涝》
副热带高压带是全球性的大气环流系统。

它经常活动在较低纬度上空,夏季最强,冬季最弱,对一些地区的天气、气候产生巨大的影响。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心有时只有一个,位于夏威夷附近:有时分裂成两
个,分别位于东、西太平洋上。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对我国
天气、气候影响最为直接。

它的强弱、进退,几乎决定着我国东部地区
主要雨带的分布以及水旱灾害的发生。

夏半年,随着副高位置的季节性
北移和加强,夏季风暖湿气流随之逐渐减弱,冷暖气流在副高北侧交锋
形成的降水带也随之北上。

就平均状况而言,春末副高位置大约在北纬
15º—20º,雨带常位于华南。

夏初,副高西伸北进到北纬20º左右,雨
带也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直至日本南部,形成长达1个月之久的梅雨
季节。

7—8月副高进一步北进到北纬25º—30º,雨带随之被推到华北、
东北地区。

9月,副高南退,雨带也随之南移,北方雨季结束。

副高的位置和强弱一旦异常,就会引起我国不同地区的水旱灾害。

当有的年份夏季副高发展强大西伸至我国大陆、位置持续偏南时,雨带就
长时间滞留在江、淮地区,易造成江淮地区洪涝灾害,而北方地区则会
发生干旱。

相反,当副高季节性北跃时间提前、位置较常年偏北时,我
国北方地区就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南方则易出现干旱。

材料二:
………今年入春以来,内蒙古地区又一次气温普降,茫茫草原变为一片“银色草原”。

据农业部统计,全区可利用草场90%以上受灾,有3100万公顷草场未能按时返青,3200万头牧畜面临“缺衣少食而死亡危险。

问题二:我国是一个多水旱灾害的国家,常出现北涝南旱、南涝北旱,
你认为其原因是什么?在亚洲范围内还能找出一个水旱灾害
频繁的国家吗?为什么?
问题三:根据以上两则材料,分析影响我国天气的大气活动中心有哪些?它们对我国农业生产会造成哪些具体影响?应如何防
御?谈谈你的设想。

<以上两题设计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并用于实
际,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课堂反馈<设计一些选择题、材料题或问答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