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比较分析

合集下载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镜诠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镜诠

《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镜诠作者:姜国钧来源:《大学教育科学》2012年第06期1.一般而言,教育要完成两件事情:其一,帮助年轻人成为一个个体的人,拥有独特的、个性化的生活;其二,竭力使他们能适应公共生活,也就是说,作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继承者,他们应该与他人共享文化传统。

……这部有关通识教育的报告,必然要从广义上的“人”的“完整性”而不是从狭义上的个人“能力”角度来探讨教育如何为人生做准备。

[p2]本报告的主要问题不是关注课程对每个人的不同影响,而是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必要联系和共同之处。

尽管民主是要最大限度地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尤其在技术时代,因为该时代本就更加鼓励功能的分化和观点的多样性——但是它同样要依赖于共同的规范所产生的约束力。

或许民主社会比其他社会更依赖这种约束力,因为民主所蕴含的分化力量太强大了。

[p8]2.一个世纪以前,毫无疑问地存在着这样一种教育目标:培养基督教公民;同样毫无疑问的是如何成功地实现这个培养目标。

学生的逻辑能力由数学培养,其品位依靠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经典著作来塑造,演讲能力有赖于修辞,理想通过基督教伦理养成。

[p32-33]如果从这一点上认识“遗产”,宗教教育与古典名著教育之间就存在着非常近的相似性。

主张后者的人,把教育主要描述成为一个通过语词和数字的技艺——即所谓“三科”(语法、逻辑、修辞)和“四艺”(数学、几何、天文、音乐)——进行学术训练的过程。

但是,这种训练的内在理念是返回古典(antiquity),而其所依凭的著作事实上都是西方传统中的名著。

因此公正的看法似乎是,在不否定这种课程的学术训练价值的前提下,把它主要看做是在学生面前开放那种形成了西方人心智的学术力量的过程。

在某种意义上,名著教育可以被看做是新教精神的世俗延续。

……但确切地讲,如同宗教教育一样,这种名著教育究其实质就是要把文化遗产介绍给青年学生。

[p33-34]研究过去,在于极大地丰富现在的意义,同时要通过简化从历史中精选出来的作品和问题来澄清这种意义。

多样趋势下通识教育论文

多样趋势下通识教育论文

多样趋势下的通识教育的探析摘要通过对通识教育概念的梳理,我国高等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专业教育、自由教育及通识教育关系的辨析,探究本土化的通识教育概念界定,在通识教育概念界定之下,寻求通识教育最优化课程设置。

关键词通识教育自由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专业教育课程设置解放初期,由于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高等教育由解放前的通才教育向专业教育转变,“专业化”教育在一段时间内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导思想。

专业化的教育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急需的人才。

随着知识化,信息化,全球化社会的发展,这种过分专业化的弊病开始显现,培养出来的人才基础较弱,素质较差,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

1995年我国高等教育开始进行改革,文化素质教育成为改革的核心,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通识教育的实践和探索。

比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等大学都已经积累了关于通识教育的经验。

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理念与目标的偏差,常常使通识教育成为一种形式被泛化,使其课程设置偏离其教育的本质。

本文通过对通识教育、素质教育、自由教育之间的关系辨析,期望能对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给予一定的借鉴。

一、通识教育概念梳理迄今为止,通识教育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

我国李曼丽学者搜集了从19世纪初期通识教育一词到提出以来到目前为止、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著作及著名学者对通识教育内涵的表述,共计50种左右。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历史时期,通识教育的内涵被赋予一定的时代特征,而且各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本身定位不完全相同,通识教育的内涵也稍有差异。

我们不能追求概念表述的统一,但要把握通识教育最基本的要义,这样才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开展通识教育。

80年代中期,中文“通识教育”一词由台湾学者根据general education,liberaleducation的思想翻译转换而来。

翻译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通”和“识”的解释。

19世纪之前generaleduca tion,liberaleducation一般指中小学教育的总称。

从自由教育到通识教育——历史与比较的视角

从自由教育到通识教育——历史与比较的视角
e u ai n a d a p a a c s wela n u n e fg n r le u ai n t e a t l o cu e y a g i g t a rt d ct , o n p e n e a l si f e c s o e e a d c t , h ri e c n l d s b r u n t s , r l o c h f i
fn a na cagshv ae lc nteojcv, msadcneto iea eumi u n h at udmet h ne aet npaei h bet e a n ot f brl d c o d r gteps l k i i n l n i
s v r u d e s s c n , v n tes me tr ” e ea d c t n sb ig a o td b n iiu o nr sa d e e a h n rd ; e o d e e h a e l m g n r e u ai ”i en d pe y id vd a c u t e l o l i n
rgo s i e i h r ei tkn iee csi ur uu eeo m n tis tt n e e; hr.wt e n, n ra t tee x ts ig df rne n c r c lm d vl e ta ntui a lvl ti i ly s r i i p i ol d il l
Abta t hsat l i m il cn en d w t te ma rfr sa d caatr t s o b t d asa d sr c :T i rce s any o c re i h j om n h rce s c f oh iel n i h o ii

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

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

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一、本文概述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广泛存在于各类高等教育机构中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其重要性和价值在今日的教育界愈发受到重视。

然而,对于通识教育的概念、内涵及其在外在表现上的多样性,人们的理解却不尽相同。

这种理解的差异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也反映在通识教育的具体实践中。

因此,本文旨在辨析通识教育的相关概念,以期对通识教育的本质和特征有更深入的理解,并为未来的通识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文章将首先梳理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然后分析当前对通识教育概念理解的多样性,接着探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等概念的异同,最后提出对通识教育的重新定义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

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非相互排斥,而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教育阶段。

通识教育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知识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专业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专业教育则是对某一特定领域进行深入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在该领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视野。

通识课程往往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世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专业教育则更加注重对学生某一专业领域的深入培养,旨在培养学生在该领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专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往往更加专业和具体,强调对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实践应用。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博”与“专”的关系。

通识教育注重“博”,为学生提供广泛的知识背景和文化底蕴;专业教育注重“专”,培养学生对某一专业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应用能力。

二者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在现代高等教育中,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进行了改革,强调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例如,一些高校在通识课程中加入了专业元素,使学生能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对专业领域有所了解和兴趣;在专业教育中也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自由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比较分析

自由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比较分析
硬目与澡 囊
S c 科 i e n c e & 技 T e c h 视 n o l o g y 界 V i s i o n
科技

探索・ 争鸣
自由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比较分析
邬 明君 ( 首都 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贸 易大学 , 中国 北 京 1 0 0 0 7 0 )
【 摘 要】 要 想借鉴通识教 育, 就有必要 了解通识教育的前身—— 自由教育 。 在 自由教 育演 变到通识教育的过程 中, 教 育的 目的、 对象、 课程 都发 生了根本性变化, 我们有必要从这三方 面来 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 系, 以便我们把通识教育更好的应用于 高等教育教 学中, 走 出适合我 国国情的 高等教 育教学模 式。
【 关键词】 通识教 育; 自由教 育; 比较分析
我国要想更 好的借鉴美 国的通识教育 . 就有必要 了解通识教育 的 的是“ 自由人 ” 的教育 . 这里所谓 的 自由人主要是指有 自己的行 为 自由 前身—— 自由教 育 , 在 自由教育演变到通识教育的漫长历史过程 中 。 同时又有一定的财 富因此此类人无需 为生存 去工作, 他们有大量 的闲 教育 的目的 、 对象 、 课程都 发生 了根本性 的变化 , 因此我们有必要 了解 暇时间去思考和考虑何 为美好 的人生 施特劳斯和布鲁姆认为 . 虽然 两者之间 的区别 与联系 .这样我们 才能准确把握通 识教育的基本精 从理论上讲 现代 民主社会 的 自由教育应该 向所有人开放 . 但 由于每个 神. 把通识教育更好 应用于高校教 学中 . 以走 出适合 我国 国情 的教 育 公 民在 自然天赋 的巨大差异。 因此只有 少数的一些人可 以接受 与他们 模式 。 天性相宜 的 自由教 育 施 特劳斯说: “ 我们一定不能期望 自由教育会成 为普遍教育, 它将总是一小部分人 的义务 和特权” 0 布鲁姆也认 为 自 1 从 自由教育到通识教育 由教 育针对 的是有很好天赋的少数学生 . 他说 : “ 自由教育 主要是 面向 最好的学院和大学里 的优 秀学生 . 他们 是以最可能的优秀素质为前提 1 . 1 自由教育含 义及 渊源 他们是 民主中的贵族 。” 施 特劳斯和布鲁姆认为, 大众文 人们将 自由教育分为古典 自由教育和现代 自由教育 . 对古典 自由 的教育对象 , 教育的诠释 。 古有亚里 士多德 . 现有施特劳斯。 亚里士多德 认为“ 自由” 化与大众教 育只能培育 出丧失精神活力 、没有独特见解的平庸心灵 , 就是不“ 鄙贱” 不“ 鄙 陋” . 所谓 的“ 鄙陋” 就是指对于影响一个人身心 自 因此 自由教育 主义观点认为 自由教育或者说美德教育 只适合少数人 . 对这一精英思想进 行经典诠 释和 由的任何 职业或 工技 . 并使之降格而无法成为有善德人的行 为 ① 守 叵 特 是针对禀赋异常 的高贵 的人的培养。 劳斯对 自由教育有一个经典概述. 他说: “ 自由教育不是人作为匠人 、 技 身体力行的莫过 于具有独特办学理念 与办学特色 的世界一流大学之 其培养 目 标就是领导者和有思想的公民。 从办学伊 始 , 术人士或者专家的知识教育, 而是与人 的灵魂相关 的教育, 是人作 为人 的耶鲁 大学 , 在各行各业可 以作为领 军人 的教养教育或者说德性教育 自由教育也是在文化之中或朝向文化 的 耶鲁就在探索培养那些具有领导者潜力 . 位总统毕业 于耶鲁 : 耶 教育。 它的成品是一个有 文化 的人 ” 。 现代 自由教育论述的集大成者 物的人 。其 教育业绩也非 常显赫例如美 国有 5 康奈尔大学 、 芝加哥大学 、 哥伦 比亚 是纽曼 , 纽曼的《 大学的理想》 堪称论述现代 自由教育 的经典之作 。纽 鲁的校友 层担任过普林斯顿大学 、 因此有人将“ 美 国学院之母” 的桂冠赠送于 耶鲁大 曼认为“ 知识本身 即为 目的” 而这一原 则又是纽曼 自由教育思想 的理 大学的第一任校长 . 同时担任美 国企业领导 的耶鲁人 。 数量也超过其他大学许多 , 例如 论基础 。 在纽曼看来 “ 自由教育是非功利 性 、 非职业性 的 , 或具体地说 学。 可 口可乐创 始人 . T I M E创始人 、 联邦快递创始人 是理论性 知识 . 它在 于进行 “ 理智 的培育” 所谓理智 的培育 即通过对 知 - 2 通识教育 主要是大众教育 识的分析 、 概括 、 演绎等过程 , 建立一种普遍的哲学思想体 系” ③ 同时 2 哈佛 委员会认 为共 同的信念 、 文化传统 、 共 同的教育 、 共同的 目标 对现代 自由教育进行又一经典诠 释的是( < 1 8 2 8 年耶鲁报告》 该报告 中 明确提出 自由 教 育是为了传递智慧 . 并重视对学生进行理智方 面的培 是我们这个社会重要 的组 成部分 在 这里公 民间基本一致 的见解 与 公 民个体的 自由创造一样重要 , 共同的文化理念与多样化 的专业 知识 训。 样重要 。因此 , 哈佛委员会广泛认 为 . 所有 的人都是可 以接 受教育 1 . 2 通识教育 每个 人智力 的一部分是 由后期教育所决定的 , 因此 。 作 为一个 民主 通识教育是英文 ( g e n e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 的译名, 对 通识教育 的内容 与 的 . 方法论述最为详 细的莫过 于《自由社会 中的通识教育》 也 即《 哈佛通识 社会应该本着大众 教育的原则对社会 中的所有人 而非少数特权 阶层 教育红皮书》 哈佛 委员会认 为: “ 无论在什么领域, 通识教育是 旨在培 进行适当的通识 教育 通过以上对 培养对象 的分析 . 我们可 以清楚 的看 到两者之间存在 养学生成 为一个有责任 的人 和公 民威 者说成 为一个整全 的人 . 也 意 自由教 育是针对 于对 贵族 阶级 的精英 教育 , 而通 识教育 在培养公民积极 、 有责 任、 明智 的习惯和 品质的教育, 具体 而言, 通识教 的较大差异 . 虽然两者都是对 完整人的一种教 育追求的是人类 活动的宽泛 目 标. 即追求 的是普遍 的思想 以及各 学问 则是倾向于对普 遍大众 的全体教育 . 但通识教育已明显 的由“ 人” 转 向了“ 社会” 领域的相互联系” 因此在哈佛委员会看来通识教育是一种给予我们 育 .

高等教育学重点内容总结

高等教育学重点内容总结

1.萌芽阶段:机构:雅典大学;稷下学宫(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高等学府);教育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孔子、老子(世界公认的早期高等教育思想家)。

2.雏形阶段:欧洲中世纪大学: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最早的学科:医学、文学、法学、神学。

汉代太学、唐宋书院。

书院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从萌芽走向雏形的标志。

3.成型阶段:高等教育成为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4.完善阶段:大学三大职能逐步完善;形式与结构发展扩张中的高等教育特征: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身化,多元化。

高等教育学的性质:1、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分支学科;2、总体上看属于应用性学科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教育的本质: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尚未形成定论,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1、教育就是发挥人的潜能;2、教育就是发现人的价值;3、教育就是使个体社会化;4、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

高等教育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高等教育”: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各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也存在不同的主张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本质属性的表现)1、性质任务的特征——高等专门性2、教育对象的特征——身心成熟性3、劳动过程的特征——复杂精神性。

高等教育的价值: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最基本的价值)本体价值:1、促进个人发展知识能力的价值2、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价值。

社会价值:1、社会化2、社会选择3、社会流动。

个人本位价值观: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认为:1.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2.高等教育的职责在于知识的传递而非知识的创新;3.高等教育实施在于通过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普通而达到目的。

知识本位价值观:早稻田大学的教育宗旨;1. 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创造知识;2.高等教育通过研究进行教学,以自由学术为教学基础。

社会本位价值观:1.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2.目标是培养公民、造就人才。

论自由教育向通识教育的演变

论自由教育向通识教育的演变
然 , 这 并 不是 对 自由教 育 的全 盘 否 定 。 自 由教 育 是 通 识 教 育 的 灵 魂 , 实 施 通 识教 育 的 教 育 理 念 。 但 是 关 键 词 : 自由教 育 ;通 识 教 育 ;演 变 中 图分 类 号 : 6 0 G 4 文献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9— 8 12 0 ) 3— 15—0 10 72 ( 0 8 0 0 0 5
西 方 高 等 教 育 素 有 自 由教 育 、 识 教 育 的 传 统 , 通 而 自 由教 育 是 通 识 教 育 的 古 典 先 驱 [( ’ 有 许 多 1 。 ]
学 者 认 为 自 由 教 育 与 通 识 教 育 这 两 个 概 念 很 难 区
的科 目也 就 有 “自 由 ” “ 贱 ” 分 。 如 果 一 科 目 和 鄙 之
的 。 这 也 就 是 理 性 。 [ - ) 显 然 这 样 一 种 教 育 , ”3 ] 6“ 2 为父 母 的用其 训 练子者 , 是 因为 它有 用或 必 需 , 不 而
吕向虹
( 山科 学技 术学院 , 东 佛 山 佛 广 58 0 ) 2 00
摘要 :西方高等教 育素有 自由教 育、 通识教 育的传统 , 自由教育是通识教 育的古典先驱 。从 公元 4世 纪亚里 而 士 多德提 出 自由教育思想到 1 纪初有 识之 士倡 导通识教 育 , 长达 1 9世 在 5个世 纪的历 史长河 中, 自由教 育因社 会政 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变化 , 其概念 内涵发生着演 变。1 9世纪初 以来 , 自由教 育开始向通识教 育演 变, 是历 史发展 的必
教 育 ” 词 则 源 自古 罗 马 哲 学 家 西 赛 罗 提 出 的 “ u- 一 cl
t - ai ” 词 , 意 为 耕 作 土 地 、 育 万 物 之 意 , t a nmi 一 n 原 养 后

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研究:概念与历史(一):什么是正确的本科教学范式_59

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研究:概念与历史(一):什么是正确的本科教学范式_59

1980年代以来美国高校开展了以学生为中心(SC)的本科生教育改革,这场改革大约涉及11个问题。

本研究拟通过7~8篇文章分别讨论这些问题。

这是第一篇。

本文主要讨论SC改革的概念和历史。

作者认为SC改革有三个核心观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故称为“新三中心”。

本文回顾了美国SC改革的三个阶段:学术进步、社会推动、高校投入。

最后指出,SC改革的合理性在于其科学性。

作者指出,美国的SC改革有两个教训值得注意,一是范式意识不足,很多学校改革缺少整体规划,结果教学改革和支持系统不匹配,甚至相互冲突;二是缺少对教师的系统化培训,致使改革进展缓慢。

文章最后建议中国高校学习美国的SC改革,但要注意吸取美国的经验教训。

教育不是要记住各种事实,而是要训练大脑如何思考。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如果用昨天的方式教今天的学生,我们就毁了他们的明天。

———约翰·杜威训练大脑而非制造水桶,用科学的方式培养未来的学生,我认为这两句话反映了以学生为中心(student-centeredness,SC)本科教学改革的基本精神。

SC本科教学改革运动始于1980年代,席卷了美国所有高校,这场运动目前仍在继续。

它提出了新的教学范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改善了美国的本科教育,为美国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并使美国成为很多国家本科教育改革的榜样。

目前很多中国高校也希望开展类似的本科教学改革,希望了解美国这场改革的情况。

例如,这场改革是如何产生的、合理性是什么、采取了哪些实践措施、涉及学校工作的哪些方面、经历了怎样的过程、遇到了什么问题和挑战、取得了什么进步、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其未来前景如何,等等。

在总结35年来美国这场改革主要方面的基础上,本文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为读者提供一份简明的知识地图。

称其为“简明地图”,是因为SC本科教学改革涉及领域广泛,以一人之力无法对其做完整综述。

自由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比较分析

自由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比较分析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我国要想更好的借鉴美国的通识教育,就有必要了解通识教育的前身———自由教育,在自由教育演变到通识教育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教育的目的、对象、课程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这样我们才能准确把握通识教育的基本精神,把通识教育更好应用于高校教学中,以走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模式。

1从自由教育到通识教育1.1自由教育含义及渊源人们将自由教育分为古典自由教育和现代自由教育,对古典自由教育的诠释,古有亚里士多德,现有施特劳斯。

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由”就是不“鄙贱”不“鄙陋”,所谓的“鄙陋”就是指对于影响一个人身心自由的任何职业或工技,并使之降格而无法成为有善德人的行为。

①施特劳斯对自由教育有一个经典概述,他说:“自由教育不是人作为匠人、技术人士或者专家的知识教育,而是与人的灵魂相关的教育,是人作为人的教养教育或者说德性教育。

自由教育也是在文化之中或朝向文化的教育,它的成品是一个有文化的人”。

②现代自由教育论述的集大成者是纽曼,纽曼的《大学的理想》堪称论述现代自由教育的经典之作。

纽曼认为“知识本身即为目的”而这一原则又是纽曼自由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在纽曼看来“自由教育是非功利性、非职业性的,或具体地说是理论性知识,它在于进行“理智的培育”所谓理智的培育即通过对知识的分析、概括、演绎等过程,建立一种普遍的哲学思想体系”。

③同时对现代自由教育进行又一经典诠释的是《1828年耶鲁报告》该报告中明确提出自由教育是为了传递智慧,并重视对学生进行理智方面的培训。

1.2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对通识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论述最为详细的莫过于《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也即《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

哈佛委员会认为:“无论在什么领域,通识教育是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责任的人和公民,或者说成为一个整全的人,也意在培养公民积极、有责任、明智的习惯和品质的教育,具体而言,通识教育追求的是人类活动的宽泛目标,即追求的是普遍的思想以及各学问领域的相互联系”。

大学通识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大学通识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大学通识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通识教育是近代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焦点问题之一,它即是一种大学理念又是一种培养模式。

本文首先分析通识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然后对通识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进行简要论述。

标签:通识教育;人的全面发展一、通识教育的内涵普遍认为,通识教育源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

他认为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是“自由人”的教育。

它以人的理性的自由发展和德行的完善为最高目标,以“自由学科”为主要教育内容,以闲暇、沉思为前提,为充分享受闲暇生活做准备,反对任何狭窄的、功利的专门技巧的训练。

在19世纪的美国,传统学院以教授古典人文学科为主的自由教育逐渐得到改革,产生了通识教育。

1829年,美国博得学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教授明确提出“通识教育”概念——“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它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得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

”美国哈佛大学委员会在1945年发表的报告《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 in a Free Society)中定义了通识教育这一术语。

按照哈佛大学委员会的定义,通识教育是指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首先作为人类的一个成员和一个公民所接受的那部分教育。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有效的思考,思想的沟通,恰当的判断,分辨各种价值。

迄今为止,人们对通识教育概念的看法见仁见智。

总结来说,通识教育对人的培养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理解,首先是科学文化素质层次,是指具有广博的知识和文化视野,能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相互通融,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与人交流合作,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其次是人文素质层次,指认识人的本质,探求人的价值,塑造人的精神世界,并在知识和人文素质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表现为知行的统一,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协调发展的人。

论自由教育与通识教育之关系及其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启示

论自由教育与通识教育之关系及其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启示
美 国 民 主 政 治 哲 学 的 理 想 , 出 面 向 所 有 人 的 通 识 提
教 育其 实 是一种 精 英教 育 , 而非 大众 教 育 ; 一种 博 是
雅 教育 , 非职业 教 育 。 而
进 入 近代 以来 , 作为 一个 涉及 教 育 、 民和 民主 公 政 治等 多方 面关 系 的 教 育 理 念 , 自由教 育 理 论 获 得 了长足 发展 , 也 出现 了分歧 。 但 德 国柏 林 大 学 的 创 始人 威 廉 ・ ・洪 堡认 为 : 冯
何 合理 地做 出 判 断 以及 如何 对 社 会 产 生 适 度 的影 响 。纽 曼反 对教 育 的 功利 性 , 终 对 于现 代 理 性 始
持 一种 保守 态度 。
进入 2 0世 纪之 后 , 高等 教育 日益 世俗 化 与专业 化, 成为 各 国发 展 国力 和 经 济 的工 具 。为 了 回归 教

古 希 腊哲 学家 亚 里士 多德 是 自由教 育 思想 的鼻 祖 。他 认 为 : 自由教 育 的 根本 目的 是 既要 促 进 受 教 育者 的身 体 、 德 和智 慧 的和谐 发展 , 要促 进他 们 道 又 理 性 的充 分发展 , 而使 人 们 从 愚 昧 和狭 隘 的桎 梏 从 中解放 出来 。因此 , 教育 必须 以 自由学科 为 核心 , 避 免褊狭 的专 门 教 育 。而 文 法 、 辞 、 辑 、 术 、 修 逻 算 几 何 、 文、 天 音乐 , 是 适 合 自 由教 育 理 念 的 “ 由七 正 自 艺” 学科 。他在《 治 学 》 政 中指 出 : 父 辈 对 于 诸 子 应 “
国 家 是 为 大 学 教 育 发 掘 人 的 潜 在 能 力 而 提 供 服 务 的 机 构 , 等教 育 的 终 极 目的 是人 的 完 善 。洪 堡 自由 高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

1.通识教育及专业教育相关概念辨析如最早(1829年)把通识教育(GenearlEduaciton)和大学教育联系起来的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认为:“通识教育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它使得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

台湾大学黄俊杰教授把通识教育定义为,“所谓通识教育就是一种建立人的主体性,以完成人之自我解放,并与人所生存之人文及自然环境建立互为主体性关系的教育,也就是说是一种完成`人之觉醒'的教育,我国学者李曼丽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通识教育的各种表述之后,用韦伯“理想类型”方法,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作了初步构建: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又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又称全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

通识教育是一种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与学的方式、学业评估、学生管理等一系列重要内容。

在通识教育模式下,学生需要综合、全面地了解人类知识的总体状况(包括主要知识领域的基本观点、思维方式和历史发展趋势,在拥有基本知识和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理性地选择或形成自己的专业方向。

总之,通识教育首先关注的是一个人的培养,其次才将学生作为一个职业的人来培养。

需要指出的是,通识中的“通”不是通才的“通”,即什么都知道;而是贯通的“通”,即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通融,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收集资料,与人交流合作,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

自由教育与通识教育关系研究

自由教育与通识教育关系研究

141自由教育与通识教育关系研究作者简介:何雨蒙,中国药科大学法学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实务;通讯作者:王儒年,中国药科大学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等。

自由教育与通识教育关系研究何雨蒙 王儒年(中国药科大学 江苏 南京 211198)摘要:通识教育作为对专业教育的反思,已在我国高校流行。

而自由教育研究的一个较大阻力在于人们将其与通识教育混淆,一些研究并未注意二者的区分,甚至在使用中将两者等同。

因此,本文试图厘清自由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关系,进而为二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自由教育与通识教育都是发展的概念,对其关系研究首先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梳理其起源和演变;自由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研究虽有限,但可被归纳为三种观点;从历史和辩证的角度看,自由教育与通识教育既相互联系又互有区别。

关键词:自由教育 通识教育 关系研究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2-0141-02一、自由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历史梳理(一)自由教育的提出和发展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源于古希腊,最早见于柏拉图《第七封信》。

亚里士多德通过讨论“自由知识”和“自由学科”的特性详细论述自由教育,认为它是一种既非必需又非实用的教育,只适合闲暇的自由民,专注人自由和高尚的品格,追求人的真善美,强调发展人的理性、操修人的德性。

[1]文艺复兴时期,涌现出一批重视人的价值、呼唤人性的人文主义思想家。

在此影响下,自由教育被赋予人文主义的新内涵。

意大利人文教育家韦杰里乌斯从教育目的的角度解释自由教育,认为它“是一种符合于自由人的价值的教育,是一种能唤起、训练与发展那些使人趋于高贵的身心的最高才能的教育”①,而此目标需通过教授古典人文学科实现。

在工业革命浪潮推动下,自然科学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重要。

自由教育因此饱受争议。

在这些驳斥和辩护的博弈中,自由教育在英国进一步发展。

约翰•亨利•纽曼是当时最具权威的代表人物,也是对自由教育论述的集大成者。

大学生通识教育比专业专业教育更重要--辩论稿

大学生通识教育比专业专业教育更重要--辩论稿

立论1、通识教育概述:最早将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的是美国博多因学院(Bowdoin College) 的帕卡德( Pack2ard) ,他声称:“我们学院将给青年一种通识教育,一种古典的、文学的和科学的,一种尽可能综合的教育,它为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做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这将使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的专业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整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

通识教育的“通”,即通晓、明白;“识”即智慧、见识。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阶段的一种素质教育或普通教育,即对全体学生所进行的基础性的语言、历史、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个性品质的训练,公民意识的陶冶;用一种适应时代的文化内容来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范围,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生活的意义及价值变得丰富起来,从而使自己在专业教育中保持自由,在精神上不致成为受专业束缚的奴隶。

换言之, 通识教育首先关注的是一个人的培养, 其次才将学生作为一个职业的人来培养。

此外,通识教育中的“通”不是通才的“通”, 即什么都知道; 而是贯通的“通”, 即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通融, 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 收集资料, 与人交流合作, 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学有专长, 术有专攻, 而且在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能协调而全面地发展; 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立思考以及善于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且能够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是所有大学生都应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李曼丽, 汪永铨1999)。

加强通识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 因为随着现代科技向着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方向发展, 出现很多交叉学科、边缘学科, 社会需要后劲足、反应快、适应能力强的人才, 需要高等教育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单一的知识结构, 加强通识教育。

自由:通识教育的指向

自由:通识教育的指向

由教 育 与他 们 提倡 的人 文 主 义教 育并 无 不 同。 他
们 强 调 的是 个 人 身 心 的 全 面 自由发 展 和个 人 才
能 的 提 高 [] 6 21 9
传 统 上 .教 育 的理 想 是 培养 人 格 健 全 的人 。 大 学教 育 就 是要 培 养 具备 远大 眼光 、通融 识 见 、 博 雅 精神 和 优美 情感 的人 才 近 代科 学 和 技 术迅 猛 发 展 之 后 . 业 知 识 和 专
基金项 目: 东省哲学社会科学“ 广 十一 五 ” 划 2 0年 度 一 般 项 目( 规 01 GD1 C Y0 ) 0 J 8
7 2
汕 头 大学 学 报 人 文社 会 科 学 版 ( 2 第 7卷
21年) 01

gn rle uain “ 识 教 育 ” 也 译 “ 通 e ea d ct ” 通 o . 普
人 人 文 主 义 教 育 家 乐 于 继 承 古 代 自由教 育 思
收 稿 E期 : 0 0 l 一 9 t 2 1 一 1 l 作 者 简 介 : 小 红 ( 9 0 ) 女 , 东 汕 头 人 , 等 教 育学 博 士 , 头 大 学 高 等 教 育 研 究 所 副 研 究 员 。 陈 17 一 , 广 高 汕
汕头 大学 学 报 ( 文社 会科 学版 ) 人 第2 卷 第2 SA T U N ES Y O RA H M N I &SC L C NE M NHY 7 期 l f NO I RI U NL( AI E OI I CS IO TL) UV TJ U TS A SE B
自由 : 通识教 育的指 向
关 键 词 : 识 教 育 ; 由教 育 ; 通 自 自由 心 灵 ; 自由学 习 中图 分 类 号 : 4 . G6 20 文章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码 :0 — 2 5( 0 1 0 ~ 0 1 0 101 4 2 2 1 ) 2 0 7 — 5

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

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

An analysis of some concepts about general
education
作者: 陈向明[1]
作者机构: [1]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高等教育研究
页码: 64-68页
主题词: 通识教育;专才教育;自由教育;专业教育
摘要:通识教育在国际高等教育界一直倍受瞩目,发达国家积累了丰富的实施通识教育的经验,国内一些大学也在进行积极的尝试。

虽然目前我国教育界大都赞同在大学(特别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本科实施通识教育,但不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界对通识教育及其相关概念的理解不仅不一致,而且很模糊。

因此,有必要对通识教育的定义及其与专才教育、自由教育、人文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教育以及通选课和公共课等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行辨析。

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通识教育的重要性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的方式,它是针对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来说的。

在儿童、少年阶段接受的教育,我们一般称为基础教育,这个阶段主要学习各类基础知识,如语言、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等,这些为了满足未来进入社会各种工作的基础。

专业教育就是针对一个行业、一个专业的教育,我们现在大学里说的专业就是专业教育的一种,它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与专业相关的知识。

经过专业教育的人,可以从事本专业相关的研究和工作。

通识教育,有时也成为通才教育,主要是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知识的广度(专业教育则是强调的深度)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受教育者逐渐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价值理念、分析方法和认知能力,为自己未来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通识教育并不是新事物,作为通识教育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先哲思想活跃时代,比如《易经》中主张:“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中庸》中主张,做学问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西方也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自由人教育”思想。

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

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不是追逐功利性与实用,而是根据自身兴趣所在进行选择,重在培养一个人的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通识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学习,而是定位人生发展的方向和个人价值观的培育。

现在社会正面临多元化的发展,仅靠单一学科的知识很难取得巨大成功,很多重大突破往往是通过跨领域跨专业的交叉研究获得的,单一专业的知识迭代速度缓慢,不同学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学科交叉融合是大势所趋,这也要求未来工作者既要有某一学科领域深耕专精,又要通晓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一般性常识,才能从容应对世界变化,甚至引导变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的不断更新,很多新行业不断产生,旧行业随之消亡。

比如随着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发展,电报行业已经消失,数码相机的发展,导致了胶卷行业的消亡,智能手机的普及又将数码相机行业排挤为份额很小的行业。

工程伦理考试内容

工程伦理考试内容

1、何为自由教育?如何理解liberal education的自由性?通识教育,是为了避免专才教育下强化训练单一技能导致的其他素养的缺失而采用的求善之举。

教育的理念在于谋求全面综合素质的发展,我们不仅仅需要理工方面扎实的技能训练,更需要人文思想的熏陶,惟其如此才能塑造综合发展的人格,一为完善自我,二为适应更加多元化的社会发展。

自由教育便是对通识教育的扩展,抑或说对其意义的延伸。

通识教育侧重于制度的确立,而自由教育,侧重的是学生的主动谋求发展。

不知何时读过“主动即自由”这一说法,但这里应这样诠释,自由,是供养主动的沃土,而主动是实现自由价值的途径。

自由之殿堂,目之所及亦未能穷尽,培养方案上所列出的相较于大学可获取的,怕也是不及九牛之一毛,因其本有无穷这一原始定义,但边界本是在于自身所能触及的范围,尽己所能,你拿到多少,便是所能拿到的所有。

liberal education的自由性便是:什么时候,你觉得手里面干的事情,过了一个期限就变得毫无意义,那么就放弃它;什么时候,你觉得自身能力、知识领域能够得到提升,那么就去追寻它;什么时候,你把该做的想做的都做完了,那么就去发现。

自由的意义在于谋求自身的全面发展,是你要的,所以自由,不约束你的发展方向,所以自由。

须知道这个多元化的市场,瞬息万变是常有的事,理术兼长是必备的本领,大学四年让你自由的发展,为的是能给你一个综合发展的底子,人格修炼了,再来练技术,情操培养了,再来培养职业操守,前者是要花一辈子熏陶,后者或许一场职业培训足矣,而你要的,只是把握好你想要的。

2、简述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体系,并请回答:未来将从事的工程实践是以agathon为目的的。

目的论分为两方面内容:技术产品的目的;行为活动的目的。

它们的共同点是:都以思想支配为特征,以人为主体,都是人的意识选择作用的结果,因而都与无意识参与的自然目的相区别。

但它们也有差异,即实现目的的方式不同。

在亚氏看来,这个最初的动者就是真正的善,最好的东西,因而是一种绝对必然的存在。

浅论从自由教育到通识教育的历史嬗变

浅论从自由教育到通识教育的历史嬗变

浅论从自由教育到通识教育的历史嬗变作者:蒋心怡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09期摘要自由教育和通识教育产生于不同时期,在社会历史条件的变迁下,教育理念也发生演变。

研究二者之间的源流关系,有助于指导现今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关键词自由教育通识教育嬗变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可以说是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古典先驱。

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提出最初的自由教育思想,到19世纪初美国的新兴教育家提倡通识教育,自由教育在这漫长的历史源流中,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它的内涵意义。

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高等教育的理念不断发展创新,从19世纪初的美国开始,自由教育逐渐向通识教育演变,但这并不代表否定了自由教育。

从本质上来说,自由教育是通识教育的思想基础,也是通识教育的灵魂所在。

1 自由教育的起源自由教育,又称博雅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雅典教育,它推崇的是对道德和智慧的培养,摈弃实用与功利,以达到身心和谐。

在古典传统中的自由教育,是指“对自由人的教育”,或“适合于自由人的教育”。

古希腊时期,雅典的手工业和海外贸易比较发达,文化、科学、哲学、艺术等人类文明也相应地发展较早。

在这个过程中,建立在奴隶制的基础之上的古希腊教育发展起来了,并天然地带有严格的阶级性和等级性。

在那个时代,只有非奴隶身份的“自由人”才能接受正规化的教育,当时的理解认为,自由是由“地位、个人的不可侵犯、经济活动的自由以及不受限制的行动权利”组成的,而奴隶“就是这四项属性的缺失。

”①这个时期的自由教育,是专门面向自由民、只有自由人才能享有的教育。

从其承担机构来看,自由教育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的阿卡德米学院(Academy),是由柏拉图创立的,西方文明最早的有完整组织的高等学府之一,也是中世纪西方古典大学的雏形。

当时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三艺”(文法、修辞学、辨证法)和“四艺”(算术、天文、几何和音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由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比较分析作者:邬明君来源:《科技视界》2014年第14期【摘要】要想借鉴通识教育,就有必要了解通识教育的前身——自由教育。

在自由教育演变到通识教育的过程中,教育的目的、对象、课程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们有必要从这三方面来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以便我们把通识教育更好的应用于高等教育教学中,走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

【关键词】通识教育;自由教育;比较分析我国要想更好的借鉴美国的通识教育,就有必要了解通识教育的前身——自由教育,在自由教育演变到通识教育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教育的目的、对象、课程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这样我们才能准确把握通识教育的基本精神,把通识教育更好应用于高校教学中,以走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模式。

1 从自由教育到通识教育1.1 自由教育含义及渊源人们将自由教育分为古典自由教育和现代自由教育,对古典自由教育的诠释,古有亚里士多德,现有施特劳斯。

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由”就是不“鄙贱”不“鄙陋”,所谓的“鄙陋”就是指对于影响一个人身心自由的任何职业或工技,并使之降格而无法成为有善德人的行为。

①施特劳斯对自由教育有一个经典概述,他说:“自由教育不是人作为匠人、技术人士或者专家的知识教育,而是与人的灵魂相关的教育,是人作为人的教养教育或者说德性教育。

自由教育也是在文化之中或朝向文化的教育,它的成品是一个有文化的人”。

②现代自由教育论述的集大成者是纽曼,纽曼的《大学的理想》堪称论述现代自由教育的经典之作。

纽曼认为“知识本身即为目的”而这一原则又是纽曼自由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在纽曼看来“自由教育是非功利性、非职业性的,或具体地说是理论性知识,它在于进行“理智的培育”所谓理智的培育即通过对知识的分析、概括、演绎等过程,建立一种普遍的哲学思想体系”。

③同时对现代自由教育进行又一经典诠释的是《1828年耶鲁报告》该报告中明确提出自由教育是为了传递智慧,并重视对学生进行理智方面的培训。

1.2 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是英文(general education)的译名,对通识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论述最为详细的莫过于《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也即《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

哈佛委员会认为:“无论在什么领域,通识教育是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责任的人和公民,或者说成为一个整全的人,也意在培养公民积极、有责任、明智的习惯和品质的教育,具体而言,通识教育追求的是人类活动的宽泛目标,即追求的是普遍的思想以及各学问领域的相互联系”。

④因此在哈佛委员会看来通识教育是一种给予我们维持文明社会所必需的广泛的思想基础、能培育民主社会最深厚的根基,即人与人之间的融洽的情感联系并且帮助人类继承公共的精神遗产以及培育公民。

通过对自由教育与通识教育概念的分析我们发现如果从自由教育的本质含义即目的在于造就自由人这一层次上来讲,两者的所要达成的目标是相同的,同时自由教育意在培养完整的人。

通识教育目标也是培养完整的人(又称全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领域的专业、精英型人才。

但比较而言,自由教育的重点更多的是在于对“个人”的培养,通识教育的侧重点则是更多、更全面、更融会贯通的“识”,前者更多地从人生观的角度培养人,后者更多地从知识论的角度培养人。

2 教育对象2.1 自由教育主要是精英教育在古希腊等阶级社会中自由教育是专门为有闲阶级和统治阶级而设立的,因此古典自由教育是典型的精英教育。

古典自由教育针对的是“自由人”的教育,这里所谓的自由人主要是指有自己的行为自由同时又有一定的财富因此此类人无需为生存去工作,他们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去思考和考虑何为美好的人生。

施特劳斯和布鲁姆认为,虽然从理论上讲现代民主社会的自由教育应该向所有人开放,但由于每个公民在自然天赋的巨大差异,因此只有少数的一些人可以接受与他们天性相宜的自由教育。

施特劳斯说:“我们一定不能期望自由教育会成为普遍教育,它将总是一小部分人的义务和特权”。

⑤布鲁姆也认为自由教育针对的是有很好天赋的少数学生,他说:“自由教育主要是面向最好的学院和大学里的优秀学生,他们是以最可能的优秀素质为前提的教育对象,他们是民主中的贵族。

”施特劳斯和布鲁姆认为,大众文化与大众教育只能培育出丧失精神活力、没有独特见解的平庸心灵,因此自由教育主义观点认为自由教育或者说美德教育只适合少数人,是针对禀赋异常的高贵的人的培养。

对这一精英思想进行经典诠释和身体力行的莫过于具有独特办学理念与办学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之一的耶鲁大学,其培养目标就是领导者和有思想的公民。

从办学伊始,耶鲁就在探索培养那些具有领导者潜力,在各行各业可以作为领军人物的人。

其教育业绩也非常显赫例如美国有5位总统毕业于耶鲁;耶鲁的校友层担任过普林斯顿大学、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的第一任校长,因此有人将“美国学院之母”的桂冠赠送于耶鲁大学。

同时担任美国企业领导的耶鲁人,数量也超过其他大学许多,例如可口可乐创始人,TIME创始人、联邦快递创始人。

2.2 通识教育主要是大众教育哈佛委员会认为共同的信念、文化传统、共同的教育、共同的目标是我们这个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这里,公民间基本一致的见解与公民个体的自由创造一样重要,共同的文化理念与多样化的专业知识一样重要。

因此,哈佛委员会广泛认为,所有的人都是可以接受教育的,每个人智力的一部分是由后期教育所决定的,因此,作为一个民主社会应该本着大众教育的原则对社会中的所有人而非少数特权阶层进行适当的通识教育。

通过以上对培养对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两者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自由教育是针对于对贵族阶级的精英教育,而通识教育则是倾向于对普遍大众的全体教育,虽然两者都是对完整人的一种教育,但通识教育已明显的由“人”转向了“社会”3 两种教育中的课程设置3.1 自由教育的课程设置古希腊初期,自由教育的主要科目是音乐和体操,另外还有算术、几何、天文等。

他们学习音乐和体操的目的不是期望在这些学问方面有更深入的研究以促进这些知识的发展,而是把音乐和体操作为提高个人修养的工具。

到了希腊后期,则倾向于个人主义的自由,这时的教育偏重于知识的陶冶,因此在体操和音乐之外添加了许多关于知识的科目。

亚里士多德认为自由教育是针对“自由人”的教育,因此自由教育的内容主要应该包括文学、哲学、修辞、数学、文法、音乐等。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主张也是偏重于对人理智的培育。

19世纪70年代,在哈佛大力推进选修课提倡通识教育进而对自由教育产生威胁时,耶鲁校长波特指出,学院的职责是培养最高的智力和成就,许多学生还不成熟不能在学习上做出适合自己正确的选择,因而不应提倡学生自由选课,因此坚持把学习古典课程作为学校的主要学习内容。

我们可以看出自由教育课程内容侧重于对古典知识的掌握与了解,他们认为年轻人未来生活最好的奠基石就是旧时代的课程及知识。

3.2 哈佛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中指出通识教育课程应该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科学和数学。

哈佛委员会在提出哈佛的通识教育课程计划时,建议每个学生毕业时所修的16门学年课程中有6门属于通识教育类核心课程,学生必须在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中至少各修一门,并且在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领域,应当各有一种课程为所有学生所必修的共同核心课程。

⑥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是哈佛本科课程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核心课程、专业课程、自由选修课)是一种通识教育课程,体现着哈佛一惯的教育宗旨和思想。

哈佛核心课程主要包括6个领域内的若干课程。

这六个领域分别是:“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艺术、道德、自然科学和社会分析”。

⑦(1)外国文化:该领域课程的目的是扩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并为其提供一种看待本土的文化。

课程的内容大致包括宗教伦理观、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文学艺术及其它文化成就也在考虑之列。

(2)历史研究:该领域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历史研究使学生获得历史知识,并能以历史的眼光认识世界。

其课程分为A、B两类,各有自己的侧重点。

A类:重点介绍现代世界中全球性或者接近于全球性的重大问题和观点的发展状况及其渊源。

B类:侧重于一些重大事件的具体细节介绍,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人类事务复杂性的理解。

(3)文学艺术:该领域课程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高尚审美情趣,和对文学艺术作品的批判习惯的理解能力。

分为A(文学)B(音乐和美术)C(文化背景)三类,所有学生必须在每类中各选修一类。

(4)科学:此类课程的基本目的是加强学生对科学的总体理解,增长他们的科学知识和获取科学资料的能力,从而形成一种看待人类自身和世界的科学态度。

科学领域的课程也分为A、B两类。

A类:主要是通过定量方法处理和研究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B类:这类课程涉及那些难于作定量处理的自然现象,因此需要对其提供描述性的定性说明。

(5)道德:这类课程讨论人们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有关选择和价值观、人生观方面的重要问题,其目的在于寻找出作出道德和政治的理性选择的方法。

为了实现这个目的,这些课程努力拓宽学生关于高尚生活的理解,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正义、义务、公民、和个人责任等观念。

(6)社会分析:这类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社会科学的主要理论、观点和方法,从而加深对现代社会中人类行为的理解。

哈佛教授认为不管毕业生将来从事的职业是什么,他们从大学教育中应得到的首先不是专业知识,而是指导专业知识如何去运用的知识,即能使专业知识充分发挥作用的一般文化,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3 两种教育课程的比较分析通过以上对两种教育课程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两种教育之间存在的差别,自由教育侧重于对古典课程的传承与掌握,而通识教育则是“囊括百家”意在把每一种有用的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使其达到博览群书。

4 总结通过对自由教育和哈佛通识教育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到两者之间的同与不同。

两种教育思想都是落脚于对一个“公民”一个完整人的教育,都是对其思维理智的培养,但究其不同来看,首先,通识教育在教育对象上更是对世界性学生的一种培养,以教育所有有求学知识的人为己任,它的目标是要为文明社会奠定更为广泛的思想基础。

其次与自由教育相比它更是一种由浅入深、纵横联系的学习,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将所有学科之间形成一种串联的关系,例如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这三个基本学科之中,所有的领域都是相互重叠和渗透的。

哈佛通识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传授知识,而是传授本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由教育与通识教育有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对象和教育目的(见表1)因此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目的实施不同的教育,同时也根据两者相同之处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

表1 哈佛与耶鲁的对比【参考文献】[1]黄福涛.从自由教育到通识教育:历史与比较的角度[J].复旦教育论坛,2006,4:36-43.[2]徐艳国.试论古典自由教育的含义[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3):15-19.[3]褚雷.中美日通识教育比较研究:哈佛大学、广岛大学、北京大学通识教育比较[J].现代教育论坛,2008(2):56-62.[4]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5]李曼丽.哈佛核心课程评书[J].比较教育研究,1998(2).[6]王革.哈佛通识教育的演进与展望[J].高等教育研究,2011,6:1-6.[7]周雁玲.隐匿的对话: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的思想论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3:80-94.[8][美]施特劳斯.自由教育与责任[M].肖涧,译.[9]刘小枫,陈少明.古典传统与自由教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3,15,24.[10]阿兰·布鲁姆.巨人与侏儒[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329,339,324,336.[11]于汝霜.自由教育向通识教育的演变[D].广东: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10.[12]刘少雪.美国著名大学通识教育概况[J].比较教育研究,2004(4):6-11.[13]黄坤锦.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规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26-39.[14]张翼星.试论当今大学的通识教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4):9-20.[15]张旺.自由教育理念成就世界一流大学:浅析耶鲁大学的自由教育理念[J].比较教育研究,2006(5):47-51.注释:①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408.②刘小枫,陈少明,主编.古典传统与自由教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2.③于汝霜.自由教育向通识教育的演变[D].广东:汕头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2010.④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⑤[美]列奥·施特劳斯.自由教育与责任[A].肖润,译.⑥⑦李曼丽.哈佛核心课程评书[J].比较教育研究,1998(2).[责任编辑:汤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