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在天晴了的时候 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12 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12 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12 在天晴了的时候》的含义,读懂课文内容,掌握其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听、说、读、写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感受文字表达的美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12 在天晴了的时候》的故事情节,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长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12 在天晴了的时候》课文及教辅材料。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图片资料、PPT等。
3.学生准备:学生课本、练习册、读书笔记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让学生观看有关天晴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天气的变化和与之相关的活动。
2.引出本节课的主题《12 在天晴了的时候》。
第二步:学习课文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2.解释生词,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分组阅读,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内容。
第三步:理解课文1.教师提问学生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学生小组讨论,展示他们的理解成果。
第四步:课文分析1.教师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让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特点。
2.指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段落。
第五步:读后感1.学生展示个人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五、课后作业1.背诵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2.完成练习册中相关题目。
3.写读书笔记,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12 在天晴了的时候》的理解有所提高,课堂氛围良好,学生表现活跃。
然而,仍需加强学生对生词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引导学生通过《12 在天晴了的时候》这篇优秀的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在天晴了的时候》是一篇描绘雨后景象的诗歌,通过形象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雨后的美丽和生机。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以及学习诗歌中的语言表达技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诗歌的感知和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
但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表达技巧还需要通过引导和启发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学习诗歌中的语言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诗歌的意境美的理解和表达。
2.诗歌中的语言表达技巧的学习。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图片和音乐为辅助,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和音乐资料。
2.诗歌的相关背景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音乐,创设雨后的情境,引导学生感知雨后的美丽和生机。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语言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每组选取一个例子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以此来巩固所学的内容。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雨后的景象还可能有哪些美丽的事物,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写作练习。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表达技巧。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诗歌的内容,并尝试创作一首类似的诗歌。
8.板书(5分钟)板书诗歌的标题《在天晴了的时候》和作者,以及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如意境美、语言表达技巧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让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感知和理解诗歌的美。
12 在天晴了的时候 教案
12 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备课素材【教材分析】《在天晴了的时候》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一首小诗,让我们感受到了雨后扑面而来的清爽无比的乡土气息。
诗人通过拟人化的手法,用“动态化”的表达方式,为我们绘出了一幅雨后放晴的乡村画卷。
“泥路”是温柔的,“小草”在炫耀,“小白菊”大胆地试寒试暖,“凤蝶儿”在悠然地闲游……这些普通的景物,在雨后似乎都焕然一新,让人陶醉、向往,让我们走进了充满想象的童话世界。
啊!那清新,清新又怡人的小径!在语言上,诗人一韵到底,读来富有强烈的节奏感。
在感受清新活泼的雨后村景时,似乎又感受到暗藏在诗中的“深意”,令人回味无穷,浮想联翩。
此诗写于抗日战争时期,作者似乎在表达心中的“淡然”“宁静”和“暖意”,用象征的手法,歌颂光明和解放,表达了诗人对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作者介绍】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
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
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
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
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1950年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人物评价戴望舒能在文学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创作的优秀的诗歌,他本人也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雨巷为其风格独特的诗作被人称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
1927年,他的诗《雨巷》显示了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向,而1929年所创作的《我底记忆》则成为了现代诗派的起点。
(钱理群)【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料】雨巷——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 chì chù)着冷漠、凄清,又惆怅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pǐ)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辨字组词。
第12课《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设计)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考,如“你认为哪些词语最能描绘出天晴的感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体会。
4.注重课堂反馈,及时解答学生疑问,帮助他们巩固知识点。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核心素养:
1.语言构建与运用:通过朗读、分析和品味诗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掌握现代诗的基本韵律和修辞手法。
2.思维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从诗歌中提取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和感受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3.文化传承与理解: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中的自然美,增进对中华优秀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现代诗的基本特点。《在天晴了的时候》是艾青的现代诗作品,它以自由的形式、丰富的想象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中的描绘,理解诗人如何运用词语和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歌朗读的技巧和修辞手法的运用。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和实例讲解来帮助大家理解。
-通过小组讨论、个人分享、写作练习等形式,引导学生表达对自然景象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
2.教学难点
-诗歌韵律的感知:四年级学生对于现代诗的韵律感知可能还不够成熟,难以把握诗歌的节奏感。
-通过举例分析,如对比日常对话与诗歌的语调、节奏,帮助学生感知诗歌的韵律特点。
-修辞手法的理解:学生可能对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不深,难以领会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 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设计精选
12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材分析《在天晴了的时候》是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写的一首诗歌全诗分为三小节.语言请新明快,优美形象,结构完整紧凑,感情抒发真挚自然,富有韵律美,让学生领悟春天的魅力,感受美好大自然的好课文。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学习诗歌朗读的方法,感受朗读的乐趣。
2、联系生话,想象画面,读出诗的韵味,理解生命的话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难点:能自主阅读,说出阅读感受。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曲吧!内容(雨后大地上的美丽景色)2.同学们,雨后你喜欢做什么事情?齐读课题《在天晴了的时候》。
3.介绍作者戴望舒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
2.课件出示生字、新词(开火车、齐读)3.四人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词语4.学生自由读,思考:哪些地方写的特别优美,生动?为什么?(引导学生使用句式“我认为_______写得十分生动,因为_________回答问题”)5.齐读全诗三、深入研读,欣赏美景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歌,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雨过天晴的景物?(泥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等。
)你自己喜欢哪种景物?写写自己的想法。
(参考答案:我喜欢雨后的小草,刚经过大雨的洗礼,上面滚着一颗颗水珠,在阳光的照射下,仿佛是一颗颗闪闪发光的珍珠!小草在雨后更是青翠欲滴,清新而又翠绿。
)2、全班自由交流,教师指导。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敢于表达)走在凉爽而温柔的泥路上,你想说什么?(参考答案:雨后我走在泥泞的小路上,满心欢喜地走着,一路上感受凉爽的风拂拭过脸庞,草二绿油油的显得更加娇嫩,盛开的娇艳的花朵,鸟儿们叽叽喳喳得唱着歌,都在小雨后显得更加美丽。
)3.体会写法诗歌在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拟人)四、拓展思维,丰富画面1.引导想象,还可能会看到什么景象?2.模仿本诗写法,把你观察到的雨过天晴的景象写出来。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设计(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设计(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一. 教材分析《在天晴了的时候》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描绘了雨后的景色,以及小动物们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快乐生活的情景。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插图生动形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生字词的学习、课文的朗读感悟以及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创作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理解和感悟。
但是,对于一些生字词的掌握以及课文深层次的理解还需要教师的引导。
同时,学生对诗意的语言和美丽的插图感兴趣,学习积极性较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大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雨后景色的美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课文的朗读感悟。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诗意语言,以及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创作。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等,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想象创作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课件、生字词卡片、课文插图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课本、文具、小组合作学习记录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雨后的景色,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所见所感。
教师总结,引出本课课题《在天晴了的时候》。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引导学生认读和理解生字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表情。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课文中的小动物,表现出快乐的心情。
4.巩固(10分钟)学生讨论:课文中的景色和动物们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用诗意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在天晴了的时候 》 教案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一. 教材分析《在天晴了的时候》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描绘了雨后的天空出现了美丽的彩虹,小鸟、小鱼、小虫等生物都在这美丽的天气中尽情地欢愉。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旨在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和理解。
但他们在感受课文中的情感、描绘画面等方面还需引导。
此外,学生对生字的掌握和词语的运用也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中的美好情感,懂得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课文情感的体会和描绘画面。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和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雨后的天空和小动物们的欢愉场景,引导学生产生兴趣,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随后,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课文的语音语调。
教师随机抽取学生回答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生字词,学会正确运用。
教师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认读、组词。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自己曾在雨后见到的美丽景色。
学生互相分享,培养欣赏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认读和课文情感的体会。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和家长一起朗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一. 教材分析《在天晴了的时候》是一篇描绘雨后天空美丽景象的诗歌。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童趣,易于学生朗读和背诵。
本课要求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朗读和感悟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诗歌有一定的认识和感悟。
但部分学生对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意境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思考,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歌情感表达和意境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朗读和感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诗歌相关图片、音乐等。
2.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雨后的天空音乐,引导学生想象雨后的景色,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呈现(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3.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歌,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情感。
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中的景色,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4. 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例如:诗歌中的“小草”和“小白菊”分别代表了什么?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天空的诗歌?学生分享自己的知识,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2 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2 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12 在天晴了的时候》的内容,分析文中人物心理活动。
2.能够准确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的基本语言运用技巧。
能力目标1.通过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悲悯之心,感受生活中的温暖和关爱。
2.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创造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2.引导学生倾听他人的心声,学会感恩与付出。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人物心理活动的转折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难点:掌握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这些情感。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
2.备课资料:PPT课件、教学挂图、录音设备。
3.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朗读材料。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向学生介绍本课的标题《在天晴了的时候》。
2.提问:你们知道天晴了会发生什么变化吗?第二步:学习课文(15分钟)1.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引导他们认真品味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
2.逐段解读课文,解释生字生词及生词解释。
3.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步:分组讨论(1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课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展开讨论。
2.每组选择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第四步:语文启蒙(15分钟)1.结合课文内容,讲解一些语言表达技巧,如描写场景、人物情感转折等。
2.安排学生进行相关练习,巩固所学语言表达技巧。
第五步:作业布置(5分钟)1.布置阅读作业,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本课的心得体会。
2.鼓励学生带着问题思考,积极探索。
五、课堂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理解了《在天晴了的时候》这篇课文的含义,掌握了相关语言表达技巧。
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好,传递温暖与关爱。
六、板书设计•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2 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课后对课文进行深入思考,提高语文素养。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在天晴了的时候》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在天晴了的时候》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2.能够正确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的情感表达。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相关词汇进行造句和讨论。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描述事件。
情感目标1.通过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受友情和互助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爱护小动物的意识,关心身边的生物。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情感和主旨。
2.运用所学词汇进行造句和讨论。
教学难点1.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让学生能够准确描述事件。
2.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中的信息,丰富课文阅读的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创设情境导入在课堂上播放相关视频,引入课文主题,让学生产生兴趣。
2.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在天晴了的时候》这篇课文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 阅读课文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在课后回答问题,思考课文中的事件和内涵。
4. 课文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重点解释生字词和难句,并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展开讨论,针对课文中涉及的情感和主题进行思考和交流。
6. 词汇运用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相关词汇进行造句,巩固词汇的运用能力。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还可以培养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同时也增强了爱护小动物的意识。
五、课后作业1.默写本节课的重点词汇和词组。
2.描述一个自己见过的动物的故事。
3.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在天晴了的时候》这篇课文。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2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
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12 在天晴了的时候 (教案)教学内容:《在天晴了的时候》是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散文诗。
本文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在天晴了的时候,走进乡间小路,感受自然美景,享受宁静与喜悦的心情。
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作者在天晴了的时候走出家门,来到乡间小路;第二部分描绘了作者在乡间小路上所见所闻的美好景象;第三部分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描绘的美好景象和情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指定段落。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分享展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活的情感。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描绘的美好景象和情感。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课文插图、教学录音。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课题,引导学生关注课题,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猜想。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课题的理解和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
2. 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指导学生正确认读生字词。
3.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描绘的美好景象。
三、细读课文,品味语言1. 学生分组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深入阅读,品味语言。
2. 各小组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朗读课文,体会情感1. 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 教师挑选几位学生进行朗读展示,其他学生评价并给予建议。
五、总结课文,升华主题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结作者描绘的美好景象和情感。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2 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2 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一. 教材分析《12 在天晴了的时候》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描绘了一个雨后的美丽景象,通过描绘小狗、鸟儿、蝴蝶等小动物在雨后出现的场景,表现了大自然在雨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特点。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
同时,本文还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使课文更具表现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描绘大自然景象的课文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本文中的一些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于课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把握也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课文,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中所表现的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对课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象的理解。
3.课文中所运用的一些修辞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资源,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注重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
2.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资源。
3.生字词卡片。
4.作业本。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雨后的景象。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雨后大自然的感受,从而引出课文《在天晴了的时候》。
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正确发音,特别是生字词的读音。
朗读结束后,教师简要概括课文内容,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操练(10分钟)教师针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讲解,让学生通过卡片、游戏等方式进行认读和巩固。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在天晴了的时候》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在天晴了的时候》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诗词《在天晴了的时候》的大意。
2.掌握生字词:天地、细雨、公园、停、杯子。
3.了解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感受语言美。
2.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诗歌世界。
3.让学生学会欣赏自然美,领悟诗歌中的情感。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2.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珍惜生活的情感。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向美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并朗读诗歌《在天晴了的时候》。
2.教会学生诗歌中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韵律美的感受。
教学难点:1.学生领悟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2.提高学生的诗歌朗读表现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观看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引入诗歌的主题和背景,激发学生对自然美的向往。
二、学习诗歌1.朗读诗歌《在天晴了的时候》,理解诗歌的大意。
2.分段解读诗句,讲解生字词的意思和用法。
三、诗歌赏析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2.欣赏他组同学的朗读表现,评价和提出建议。
四、诗歌朗读1.学生分组练习诗歌朗读,培养表达能力。
2.每组选派代表进行课堂朗读,展示表现。
五、课堂练习完成相关课后练习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六、总结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强调学习要点,鼓励学生多与人争读朗读,提高诗歌表现能力。
四、板书设计•诗歌《在天晴了的时候》•生字词:天地、细雨、公园、停、杯子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一些学生在诗歌表达中仍存在一定的紧张情绪,下节课我将安排更多的锻炼时间,帮助他们提高朗读表现,增强自信心。
同时,对于诗歌的情感表达,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希望学生能更深入地领悟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以上是关于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在天晴了的时候》的教学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春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
春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一. 教材分析《12在天晴了的时候》是一篇描绘雨后景象的诗歌,诗中通过对雨后小路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本诗语言优美,意境清新,富有想象力,适合四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和感受诗歌的意境。
但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感悟。
此外,学生对于诗歌的朗读和感悟还需要加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朗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朗读感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
2.难点: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世界。
2.朗读感悟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意境。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乐等素材,用于创设情境。
2.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雨后的景象,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世界。
2.呈现(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韵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画出自己心中的雨后景象。
学生分享自己的画作,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7.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长讲述诗歌的内容,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12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教案:12在天晴了的时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想象,感受诗歌的美妙之处。
学会通过诗歌描绘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教学内容:本节课将学习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12在天晴了的时候》。
这首诗歌描绘了一个雨后初晴的美丽景色,诗人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难点: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学会通过诗歌描绘画面,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或者黑板课文课件或者纸质课文相关图片或者视频素材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者视频素材,展示雨后初晴的景色,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提问学生:“你们有没有经历过雨后初晴的时候?那时候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2. 朗读与理解(10分钟)学生自读诗歌,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讨论诗歌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 生字词学习(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生字词,解释词义,并给出例句。
学生用彩色笔在课本上标注出生字词,并尝试造句。
4. 描绘画面(5分钟)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诗歌中的词语描绘出自己心中的雨后初晴的画面。
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描绘,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5. 朗读与背诵(5分钟)学生集体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教师引导学生背诵诗歌,可以分组进行比赛。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可以根据诗歌的结构和主题进行设计,突出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12《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四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教案:《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在天晴了的时候》,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生字词学习: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
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4. 口语表达:以课文为依托,进行口语表达训练。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谈话导入:询问学生有没有经历过下雨后的晴天,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
2. 引导学生思考:下雨后的晴天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二、课文朗读与解析(10分钟)1. 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生字词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 教师讲解生字词的含义,让学生理解并记忆。
四、口语表达训练(10分钟)1. 以课文为依托,让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如复述课文内容、谈论自己经历等。
2. 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口语表达,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
五、课堂小结(5分钟)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多说,提高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1. 在天晴了的时候2.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3. 生字词:湿润、泥路、小白菊、凤蝶儿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口语表达,如描述自己喜欢的天气或景象。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课文《在天晴了的时候》,让学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了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2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12 在天晴了的时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2 在天晴了的时候》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课文描绘了小动物们在雨后找到了自己的家,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适合四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热爱生活、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课文并理解其中的意义。
他们对于大自然和动物充满好奇心,容易受到课文内容的感染。
但在阅读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展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保护环境的意识,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动物的热爱。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运用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3.生字词卡片。
4.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雨后的景象,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雨后的场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
教师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巩固课文内容。
如:“课文中的小动物们为什么会在雨后找到自己的家?”、“你最喜欢课文中的哪个角色?”等。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寓意深刻的故事《在天晴了的时候》,理解故事中蕴含的人生道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的理解提升自身的情商。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故事中的情感,懂得珍惜眼前的一切。
2. 教学重点•理解故事的寓意和人生道理。
•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教学难点•分析故事中的情感和人生启示。
4. 教学准备•课文《在天晴了的时候》的复印件•黑板、粉笔、录音机5. 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出“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话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困难和挫折的重要性。
2.阅读课文:带领学生阅读《在天晴了的时候》,引导学生理解故事中的蕴义和寓意,分析故事的情节和人物性格。
3.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故事中的启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4.课文赏析:指导学生细读课文,欣赏语言之美,体会作者的用心和意图。
5.思考反思: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生活中的困境和困难,启发学生如何在逆境中取得成长和进步。
6.课堂小结:概括课文的主题和寓意,巩固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6. 作业布置•让学生完成课后阅读习题,体会故事中的人生智慧。
•鼓励学生写下自己的感悟和反思。
二、教学反思在教授《在天晴了的时候》这节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故事中的寓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们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和困难的认识,这让我感到十分欣慰。
然而,我也发现在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和启示时,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得比较passively。
他们更倾向于简单地描述故事内容,而缺乏对故事背后深层意义的思考。
因此,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注重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引导他们发掘文本背后更深层次的内涵。
总的来说,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还算满意。
学生们在课堂上展示了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对于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大有裨益。
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策略,更好地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感悟人生。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
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在天晴了的时候》教案一. 教材分析《12.在天晴了的时候》是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课文描绘了雨后天空放晴时,小动物们纷纷出来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插图生动有趣,适合学生朗读和想象。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培养朗读能力和想象能力,以及学习生字词。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想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情感态度方面,学生对大自然充满好奇和热爱,对于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能够产生共鸣。
此外,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技巧,如预测、推断、质疑等,能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词。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培养朗读能力和想象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语感。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想象教学法:鼓励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课文中的场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生字词卡片。
3.课文插图。
4.相关音频、视频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创设情境,如播放雨后的自然界声音,引导学生说出与雨后天空放晴有关的景象。
通过问答方式引入课文。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图中的景象。
然后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在天晴了的时候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在天晴了的时候》是“雨巷诗人”戴望舒的一首小诗,让我们感受到了雨后扑面而来的清爽无比的乡土气息。
诗人通过拟人化的手法,用“动态化”的表达方式,为我们绘出了一幅雨后放晴的乡村画卷。
“泥路”是温柔的,“小草”在炫耀,“小白菊”大胆地试寒试暖,“凤蝶儿”在悠然地闲游……这些普通的景物,在雨后似乎都焕然一新,让人陶醉、向往,让我们走进了充满想象的童话世界。
啊!那清新,清新又怡人的小径!
在语言上,诗人一韵到底,读来富有强烈的节奏感。
在感受清新活泼的雨后村景时,似乎又感受到暗藏在诗中的“深意”,令人回味无穷,浮想联翩。
此诗写于抗日战争时期,作者似乎在表达心中的“淡然”“宁静”和“暖意”,用象征的手法,歌颂光明和解放,表达了诗人对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作者介绍】
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男,名承,字朝安,小名海山,浙江杭州人。
后曾用笔名梦鸥、梦鸥生、信芳、江思等。
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翻译家等。
他先后在鸳鸯蝴蝶派的刊物上发表过三篇小说:《债》《卖艺童子》和《母爱》。
曾经和杜衡、张天翼和施蛰存等人成立了一个名谓“兰社”的文学小团体,创办了《兰友》旬刊。
1950年戴望舒在北京病逝,享年45岁。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人物评价
戴望舒能在文学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创作的优秀的诗歌,他本人也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雨巷为其风格独特的诗作被人称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
1927年,他的诗《雨巷》显示了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趋向,而1929年所创作的《我底记忆》则成为了现代诗派的起点。
(钱理群)
【与课文相关的其他资料】
雨巷——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 chì chù)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pǐ)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辨字组词。
炫()瓣()曝()慢()
眩()辩()瀑()漫()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美丽()尘垢()水珠
()新泥()溪流()阴霾
阅读能力大提升
三、读下面一段话,完成练习。
不再()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试试(),试试(),然后一瓣瓣地()。
作者在这段话中运用了的修辞方法,突出了小白菊的情景。
我是从这些词语品味出来的。
思维创新大拓展
四、请你仿照课文写出你曾细心观察过的一种花开放时的情景。
参考答案:
一、炫(炫耀)瓣(花瓣)曝(曝光)慢(缓慢)
眩(眩晕)辩(争辩)瀑(瀑布)漫(漫长)
二、(更加)美丽(洗净)尘垢(抖去)水珠
(啄)新泥(涉过)溪流(推开)阴霾
三、(胆怯)(寒),(暖),(绽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