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文基础》(专科及音体美类)课程教学规范
《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简介本文档旨在为《计算机基础》课程制定一份标准,确保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
目标- 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原理和功能- 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熟悉常用的办公软件和互联网应用程序- 具备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理解计算机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基本概念- 能够解决常见的计算机故障和问题课程内容1. 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计算机的定义和分类- 计算机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工作原理-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趋势2. 计算机硬件- 中央处理器(CPU)和内存- 存储设备和输入输出设备- 图形处理器和显示器3. 计算机软件- 操作系统和文件管理- 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4. 计算机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功能- 常见操作系统(如Windows、macOS、Linux)的安装和操作5. 办公软件和互联网应用程序- 常见的办公软件(如Microsoft Office)的使用- 互联网浏览器的基本操作和常用互联网应用程序的使用6. 计算机网络- 网络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局域网和广域网的区别和连接方式- 互联网的结构和常用协议7. 计算机安全和隐私保护- 计算机病毒和网络攻击的防范- 个人信息的保护和隐私权的意识8. 计算机故障和问题的解决- 常见的计算机故障和问题- 解决计算机故障和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评估方式- 学生课堂表现和参与度- 作业和项目成果- 考试或测试参考教材- 《计算机科学导论》- 《计算机组成与设计》- 《操作系统概念》- 《计算机网络》- 《信息系统安全与保密》以上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标准,旨在帮助学生打好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为深入研究和应用计算机科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系统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系统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16165104课程名称:计算机系统基础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of Computer System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学时:64,其中实验26学时学分:4适用对象: 软件工程专业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C语言二、课程简介本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课,课程从程序员的角度来讲解计算机系统,解释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并说明这些概念是如何实实在在地影响应用程序的正确性、性能和实用性的。
因此是软件硬件建立联系的关键课程。
该课程研究单机系统的内部工作机制、组成原理和系统结构以及学习汇编语言的有关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建立一台计算机的整机概念,清楚地了解指令和数据在计算机中的流向,初步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建立软硬件之间的联系。
本课程主要面向软件工程专业大学二年级学生而设。
This course is a basic cours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software engineering. Our aim is to explain the enduring concepts underlying all computer systems, and to show you the concrete ways that these ideas affect the correctness, performance, and utility of your application programs. So it is the key course for software and hardware establishment.The course covers the central aspects of computer organization and architecture: data representation, and machine organization. It also describes the assembly-level language of common architectures. The course introduces the computer organization and the basics of assembly language programming. The aim is to explain the enduring concepts underlying the hardware of computer systems, to show a clear flow of instructions and data in the computer, and to learn the basics of assembly language programming.The course is intended for a single-semester course for second-year undergraduates.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计算机系统基础》是软件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学科基础课。
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计算机基础》课程性质:公共课学时:64学时(其中讲课32学时,上机32学时)学分:4学分适用专业:计算机相关专业、会计专业一、课程性质与作用“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高专院校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一门充满新知识、新思维的信息技术应用课程,它的内容应以教育部确定的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三个层次的教学体系作指导,要求取材新颖,体系科学,突出知识点,以Windows作为讲授的主要操作平台,同时将办公处理软件Office、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等及时地溶入课程之中。
本课程从内容上分为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两大部分,特别要突出技能训练。
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硬件技术及计算机基础应用技术。
在计算机基础知识部分主要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概念,如信息技术、计算机的历史与发展趋势、应用领域、工作原理、文件与数据存储、网络等;通过对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部分的介绍主要使学生了解软件的重要作用及软件开发技术,掌握典型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应用;通过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介绍使学生掌握Windows系统软件、办公自动化软件等常用软件的应用,具备较强的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
总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内使施教者传授更多的知识, 使学习者学以致用,既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相关背景知识和辅助技能,又为学生今后在计算机学科领域进一步发展培养兴趣与指引方向,培养学生在信息社会中数字化生存能力、在本专业中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以及未来社会的适应和发展能力。
二、课程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的编写以教育部确定的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三个层次的教学体系作指导,基本遵循中国计算机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学组2000年审定的教学大纲,按课题分为:课题一:计算机基础知识主要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组成及硬件系统,数制转换;课题二:计算机应用基础主要介绍Windows XP系统的基本应用,汉字录入技术,Office2003套装软件中最常用的Word2003、Excel2003、、PowerPoint2003的应用;课题三:计算机网络基础主要介绍Internet技术及应用;课题四:计算机安全基础知识主要介绍网络安全和计算机病毒的基础知识和防病毒软件的使用。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1版)》、基础模块中包含几个主题
《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1版)》、基础模块中包含几个主题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1版)是教育部发布的一项重要文件,旨在规范高等职业教育信息技术专科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在基础模块中,包含了几个主题,分别是计算机基础、操作系统基础、网络基础、数据库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
本文将围绕这几个主题展开深入研究,探讨它们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计算机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工具,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本章将介绍计算机的组成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常用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设备。
同时还会讨论计算机操作系统、网络通信原理以及数据安全与保护等方面内容。
第二章操作系统基础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最核心的软件之一,它负责管理和控制计算机资源,并提供给用户一个友好且高效的工作环境。
本章将深入研究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和分类,介绍常见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 和Linux,以及操作系统的安装、配置和维护等技术要点。
第三章网络基础网络技术是信息时代的核心技术之一,它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
本章将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组成结构以及常见网络协议和网络设备。
同时还会讨论局域网、广域网、互联网等不同类型的网络,以及网络安全与管理等重要内容。
第四章数据库基础数据库是信息系统中用于存储和管理数据的重要工具,它对于组织和管理大量数据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将介绍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模型以及常见数据库管理系统如MySQL和Oracle。
同时还会讨论数据库设计与规范化、SQL语言以及数据库安全与备份等关键内容。
第五章程序设计基础程序设计是信息技术领域中最核心也是最具挑战性的技能之一,它涉及到算法思维、编程语言以及软件开发过程等多个方面。
本章将介绍程序设计思想与方法、常用编程语言如C++和Java,以及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等关键环节。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2012版)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Ⅰ. 课程性质《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全院各专业学生必修的文化素质课,既是文化基础、公共基础,又是技术基础,并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工具性。
它要完成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在本专业与相关领域中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
内容着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强调常用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使用,同时兼顾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
Ⅱ. 教学目标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的入门课程,教学内容以基础性、系统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为原则,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内容,注重师生互动,让学生做课程的主人,要求达到计算机教学三个层次中的第一个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和第三个层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要求。
1.具备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常识、个人计算机系统的安装常识,掌握计算机信息安全基本知识与计算机职业道理规范;2.熟练使用Windows XP操作平台,掌握汉字编码的概念,熟练掌握至少两种Windows XP 下的汉字输入方法;3. 掌握Office 2003的主要软件Word 2003 、Excel 2003、PowerPoint 2003的使用方法及操作技巧;4. 掌握最新的多媒体计算机信息处理及应用技术、具有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常识,熟练使用Internet Explorer和Outlook Express,可以在网上查询信息,收发电子邮件。
Ⅲ. 课程设计思路为实现计算机文化素质教育目标而设计,我们认为传统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过于单一地强调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从而着眼于操作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其他方面的作用,因此我们的设计包括了计算机职业道德教育、计算机科学思想、计算机基础理论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四个方面。
从其作用来看,四个方面具有同等的重要作用,将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达到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目的。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总结报告(五篇材料)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总结报告(五篇材料)第一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总结报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总结报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自改革启动以来,经过课改小组全体人员的不懈努力,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考核模式等方面都全面实施了改革,至今已取得较好的效果和阶段性成果。
下面分几个方面进行总结:一、改革的基本过程1、课程调研为落实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信息能力、信息生存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满足用人单位工作岗位的实际技能需要,本课改小组通过大量走访用人单位对该课程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调研。
为收集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学习方法、学习支持服务等各方面的意见,以便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深入改革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课改小组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开始高职学习前的计算机技能水平、对现有教学模式的意见反馈、学生对后续计算机公共课程的建议,以及计算机技能对大学学习生活的影响等。
因此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生的起始计算机技能基本情况了解学生在高职学习前对Windows、Office等软件的操作技能、已有信息素质程度,以及高职学习前对自主学习模式的认识。
(2)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用于本课程的时间、预习的次数、完成的学习任务数等。
(3)学生对课程资源的认同度了解学生对教材、试题库、案例库的使用意见,了解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评价。
(4)学生对后续课程学习的意见了解学生对后续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类型及学习方式的意见,了解学生对该课程在其专业应用过程中的建议。
根据调研结果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由原来的“集中合班讲授+上机实践”的传统教学方式,改为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小班制“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一)本课程定位与性质本课程是中级技工学校的公共基础课,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第一层次,本课程除了要求学生通过结束课程考试外,还要求通过广东省高新技术办公软件中级考证。
2.1.3.综合应附:学时分配表二、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单元Windows系统操作【教学内容】1.操作系统概述2.键盘、鼠标器的使用3.窗口和菜单的构成及其操作4.Windows的设置5.Windows的文件与文件夹5.1.熟练掌握新建或打开文档;2.理解编辑文档基本原则和方式;3.熟练掌握保存或关闭文档的操作;4.掌握文档中光标移动的操作;5.掌握文本删除、插入和改写的操作;6.掌握常用符号与特殊符号的输入操作;7.熟练掌握文本选定、复制和移动、数据交换的操作;8.掌握字符串查找与替换的操作。
第三单元Word格式设置与编排【教学内容】1.设置Word文档字体格式;2.设置Word文档段落格式;3.拼写检查(对英文拼写错误检查);4.设置项目符号或编号;5.设置中文版式。
【基本要求】2.对文2.3.熟练掌握表格的合并或拆分;4.熟练掌握表格中文本格式的设置、对齐方式、文字底纹、表格底纹;5.熟练掌握对表格边框线条添加和取消,显示和隐藏。
第五单元Word文档的版式【教学内容】1.页面设置(纸张大小,页边距);2.艺术字设置;3.分栏的设置;4.插入图片;5.插入脚注尾注;6.边框与底纹的设置;7.页眉/页码的设置。
【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对文章中页面的设置调整(纸张选择,纸张方向,页面边距大小设置,页面页脚位置占用调整等);2.掌握对艺术字的设置(艺术字样式、形状、阴影效果、版式、颜色等等);5.2.口的拆分与冻结;3.熟练掌握Excel中行和列的操作,包括设置行高列宽方法(多种不同行高列宽设置方法),行或列数据互换,行和列的插入与删除;4.熟练掌握单元格设置的基本操作,包括字体、数字格式、对齐方式、合并与取消合并,单元格边框和底纹的设置;5.了解打印的基本步骤,分页符插入和打印标题设置的意义,掌握文档的打印设——打印预览和打印方式操作;6.掌握Excel中公式的插入方法7.理解图表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创建、编辑和格式化图表,掌握插入图表中四个步骤的选择和设置(图表类型选择、数据区域选择、图表选项设置、图表位置的存放)第七单元数据管理【教学内容】1.公式与函数使用;2.排序;3.筛选(自动筛选);4.合并计算;3.4.2.掌握文本与表格之间的转换3.理解宏的含义,掌握Word和Excel宏的录制与使用4.掌握邮件合并方法并应用(怎样创建Word模版、Excel数据源,怎样在Word模版中调用Excel数据源)三、教学方法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新兴学科,融知识与技能于一体,列入教育计划作为职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应用能力。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计算机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其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程的主要任务包括: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熟练运用办公软件进行文字处理、数据处理和演示文稿制作;具备网络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网络操作和信息获取;培养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计算机伦理道德观念。
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特点、分类和应用领域。
2、熟悉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包括硬件和软件。
3、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常见操作系统的操作方法。
4、理解办公软件的功能和操作流程。
5、知晓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常用网络服务。
(二)技能目标1、能够熟练进行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如开机、关机、鼠标和键盘的使用等。
2、熟练安装和使用常用的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
3、运用办公软件进行高效的文字处理、表格制作和演示文稿设计。
4、掌握网络连接和设置,能够利用网络获取和交流信息。
(三)素养目标1、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能够主动获取和利用信息。
2、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计算机应用中发挥创造性。
3、树立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
三、课程内容(一)计算机基础知识1、计算机的发展历程、特点和分类。
2、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包括硬件(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和软件(系统软件、应用软件)。
3、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数据表示。
(二)操作系统1、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
2、 Windows 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如桌面管理、文件和文件夹操作、系统设置等。
(三)办公软件1、 Word 文字处理软件:文档的创建、编辑、格式设置、页面布局、表格制作等。
2、 Excel 电子表格软件:工作表的创建、数据输入与编辑、公式与函数的应用、数据图表的制作等。
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计算机⽂化基础》课程标准总学时数:54学时(含实践课学时40时数)学分数:4学分适⽤专业:所有专业⼀、概述(⼀)课程性质《计算机⽂化基础》是⾯向全校各专业学⽣的计算机基础课,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
本课程共54学时,其中实践教学40学时,⼀学期完成。
是⼀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课程定位《计算机⽂化基础》课程是新⽣⼊校的第⼀门计算机课程,是学习其他计算机相关技术课程的基础课。
结合教育部《进⼀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中课程体系结构的设置要求,计算机知识和应⽤能⼒已成为当代⼤学⽣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将本门课程定位为:培养学⽣计算机综合应⽤能⼒,提⾼学⽣的信息素养。
开设本门课程的重在拓展学⽣的视野,为后续计算机课程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使他们在各⾃的专业中能够有意识地借鉴、引⼊计算机科学中的⼀些理念、技术和⽅法,期望他们能在⼀个较⾼的层次上利⽤计算机、认识并处理计算机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前导课程:⽆后继课程:各专业各异(三)课程设计思路根据本门课程特⾊,课程设计采⽤:⾼起点与⾼⽬标相结合;⼤量信息与⾼效果相结合;重点讲授与系统探讨相结合;讲授思路、⽅法与创新能⼒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主学习相结合;掌握已有知识与探索未知知识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标(⼀)知识⽬标:了解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掌握OFFICE软件和⽹络⼯具软件的应⽤;(⼆)职业技能⽬标:能熟练的进⾏办公室⾃动化操作(三)职业素质养成⽬标:具有计算机⾃学能⼒;具有计算机综合应⽤能⼒;具有信息素养和⾃觉利⽤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习惯。
(四)职业技能证书考核要求:可以参加计算机等级⼀级认证考试。
三、课程内容和具体标准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软硬件基础;WINDOWS操作系统;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的应⽤;以及常⽤⽹络⼯具软件的应⽤。
具体标准如下:第⼀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要求】1.掌握计算机数值间熟练转换。
《计算机基础(公共课)》—课程标准
《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计算机基础英文名称:The Basic Knowledge of Computer课程编号:学时数:学分数:适用专业:全校文科类专业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程一、课程学习目标该课程是我校文科类专业计算机系列课程中的第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使用技能,熟练地运用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进行各种基本操作,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及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养。
课程学习目标如下:1.熟悉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掌握计算机基础及应用方面的有关知识;2.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及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熟练使用互联网;3.了解计算机的应用与发展,学习计算思维,培养信息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养;4.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本专业及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
课程学习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关系二、课程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1.1 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得自己想学到的知识。
1.2 采用电子教案,PPT课件,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板书教学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1.3 采用实例教学。
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应用基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4 采用互动式教学。
课内讨论和课外答疑相结合。
1.5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上资源,预习、巩固与提高所学知识。
2.作业根据各章节的情况,每章布置适量的课外作业,包括练习题、思考题等,完成这些作业需要的知识覆盖课堂讲授内容。
课程教学方法与课程学习目标的对应关系三、课程教学的内容、重点和难点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2学时本章教学基本要求: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概况,熟悉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掌握数制与编码知识。
本章教学重点:数制与编码,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计算机基础(C语言)》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基础(C语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计算机基础(C语言)/ Computer Basics (C Programming Language)课程编码:53T2000204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课总学时数/学分数:64/4 实验(上机)学时:28适用专业:非计算机专业制订日期:2005年6月20日先修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等数学和工程数学的基础知识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教学目标本课程面向全院非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理工科)学生,是教学计划中的一门必修的通识教育课。
该课程是学生学习程序设计和软件开发的入门课程。
通过《C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学生将形成基本的程序设计的抽象思维(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思维)、掌握高级语言的基本语法知识和调试程序的基本步骤,初步掌握“自顶向下、逐步细化”的程序设计方法以及程序设计的基本规范,了解C语言的特点及其与计算机相关的知识,为继续学习计算机的其他课程打下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掌握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调试程序的基本步骤;2.掌握函数的定义规则和简单调用;3.掌握利用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进行简单的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4.掌握一维数组和二维数组的使用;5.掌握经典算法并能设计一些常用的简单算法6.掌握指针的初步使用。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三、实验内容及要求注:实验内容及要求详见实验教学大纲四、学时分配表五、教学方法和手段本门课程包括课堂讲授和实验两部分。
课堂教学采用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并辅之以课堂讨论等形式。
课堂讲授约占总学时的55%。
实验教学约占总学时的45%。
六、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试课。
期末笔试占总成绩的70%,平时作业、实验报告、小测验等占总成绩的10%,上机考试占10%,作品占10%。
七、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教材:《C程序设计》(第三版)谭浩强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参考书:1、《C Programming Language》(第二版)Dennis M. Ritchie等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2、《C语言程序设计》何钦铭,颜晖,陆汉权,杨起帆等浙江科技出版社,2004年3、《The Art and Science of C》Eric S. Roberts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4、C/C++与数据结构(第2版)王立柱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大学计算机基础(人文艺术类) 课程介绍与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简介课程内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面向大学一年级所有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在未来信息化社会里更好地学习、工作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常用的操作系统及其应用,了解微机和笔记本电脑的硬件系统与软件系统基础,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及其应用,了解多媒体技术,掌握数据库应用基础知识,了解常用绘画软件的使用方法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应用能力,为今后的计算机课程奠定基础。
Brief Introduction《Foundation of Computer》is a required fundamental course for all specialty students of class one in college. Its aid is helping students to master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basic application ability of computer which are necessary in their career. The contents of this course include the fundamental knowledge of computer, the application of OS, the hardware and software system of PC, the fundamental knowledge and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network, the fundamental technology of multimedia, the fundamental application of Database and foundation of program design. Understand common painting the use of the software, etc., broaden the students' knowledge, strengthen the basic computer knowledge, and improve the application ability for future computer foundation course.Write:Auditing:Authorizer:《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简介课程内容:一、教学内容第一章基础知识1.1 信息技术概述1.2 计算机的概念、发展简史、分类、应用领域及发展前景1.3 计算机的特点与应用1.4信息在计算机内部的表示与存储(补码▲)1.5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基本工作原理1.6 网络应用基础1.7 信息安全教学难点:各种数制间的转换,数值信息在计算机中的编码。
《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课程编码:课程类别:适用专业:授课单位:总学时: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学分: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1.1课程性质与作用课程性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我校各专科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应用的基础课程,是大学生综合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计算机基本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基本素养,为职业能力培养提供信息化平台和使用工具。
课程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系统硬件、软件、网络及信息与信息安全的基本知识,掌握Windows7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掌握Office2010办公软件的应用,提高利用计算机进行综合信息的处理能力。
本课程的前续课程有:中学开设的《信息技术基础》,学生已经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有了初步解。
后续课程《VB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等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课程。
本课程培养学生较全面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并为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1.2课程设计的理念和思路计算机基础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通过更新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设置较为恰当的作业等,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在教学设计中,坚持以培养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为核心,按照实际工作中对计算机基本技能的要求,设计教学任务,精选案例,进行相应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训练,注重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主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完全实现教学做一体;作业的设置完全与实际应用保持一致,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职业能力。
2.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目标、职业素质目标等角度描述如下。
3.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3.1 教学内容及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包括13个教学任务,对于每一个任务单元的名称、教学内容、学习目的、重点难点说明和教学基本要求如下表所示,其中带“*”的教学内容为选学内容,可依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部分或全部删减。
计算机技术基础C语言课程教学规范
计算机技术基础C语言课程教学规范1. 引言C语言作为计算机技术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编程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学规范旨在确保C语言课程的教学质量,规范教学内容和方法。
2. 课程目标2.1 知识目标掌握C语言的基本语法和结构。
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熟悉数据结构和算法的基础知识。
2.2 技能目标能够熟练使用C语言进行程序设计。
能够分析和解决编程中的问题。
能够阅读和理解他人编写的代码。
2.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3. 课程内容3.1 基础语法数据类型、变量和常量。
运算符和表达式。
控制结构:条件语句和循环语句。
3.2 函数函数的定义和声明。
函数的调用和参数传递。
递归函数。
3.3 数据结构数组和字符串。
结构体和联合体。
文件操作。
3.4 指针指针的基本概念和使用。
指针与数组的关系。
动态内存分配。
3.5 预处理器宏定义和文件包含。
条件编译。
3.6 程序设计方法模块化设计。
代码重用。
代码优化。
4. 教学方法4.1 理论讲授系统讲解C语言的理论知识。
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4.2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上机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通过编程练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C语言程序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4.4 项目驱动设计综合性的课程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通过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5. 教学资源5.1 教材选用权威的C语言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参考。
结合教学内容,适当补充其他教学资料。
5.2 教学软件使用适合的教学软件辅助教学,如C语言编程环境。
利用在线资源,如编程社区、技术论坛等。
5.3 实验环境提供良好的上机实验环境,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实践操作。
定期维护和更新实验设备,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6. 教学评价6.1 过程评价通过平时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进行评价。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五年制大专)课程基本信息一、课程性质《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全专业学生在入学一年级、二年级两学年的公共必修课。
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是培养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为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要求、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
它属于国家教委提出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三个层次课程体系中的第一层次,它为后续信息技术课程及其它相关课程打下基础。
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自觉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计算机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有力工具,从而促进本专业相关学科的学习、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与能力。
二、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行动领域和项目导向”的理念,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按照实际工作中对计算机基本技能的要求,设计教学任务和项目内容,注重实际案例在教学中重要的作用,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1.“工学结合”的理念?结合现代社会工作单位实际工作岗位中计算机的一些实际应用,以职业技能培养为重点,以项目为导向设计大量的应用实例。
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真实的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务,教师分析任务需求,提出“解决方案”,然后教师详细讲解“任务实现”的操作步骤和方法,完成后进行“效果展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任务驱动”的理念从学校、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办公”的实际工作出发,针对培养目标选取了六个项目,按照“学习情境----提出任务---分析任务-----解决办法----操作过程-----效果展示”的过程,带领学生逐步完成任务,通过这些任务全面训练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以学习情境为基础,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堂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
三、课程目标(一)总目标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Windows 7+Office2010)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Windows 7+Office2010)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一、制订课程标准的依据本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所规定的,专科层次的高等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并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精神和三年制高职各类各专业的专业标准对公共基础课程的要求而制定。
二、课程的性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各专业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属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具备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能有效地应用计算机工具和方法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具有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综合信息处理以及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意识和能力,提升学生计算机文化的素养,为其后续的专业课程与职业生涯奠定基础,凸显该课程的基础性地位与工具性作用。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本课程是各专业课程体系中所有专业课程的前期课程。
课程为各专业搭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公共平台。
四、课程的教育目标遵循专业教学标准,在符合相关国家职业标准前提下,按照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以下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一)知识目标⑴了解计算机应用的初步知识,了解计机病毒和多媒体技术;⑵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微型计算机选购、组装和基本使用的知识;⑶了解一定的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与应用知识;⑷理解办公自动化的内涵和意义、Office办公软件的基本特点和使用方法;⑸了解一定的计算机网络和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基本知识。
(二)能力目标⑴能使用常见的多媒体软件,进行图像信息、音频/视频信息处理,完成多媒体的制作;⑵能正确组装微机,安装操作系统,进行微机系统的基本维护与安全操作;⑶能进行Windows文件(文件夹)相关操作及功能设置、Windows运行环境设置和应用软件的安装与卸载;⑷能安装Office软件,能运用Word进行文档处理、运用Excel进行电子表格处理、运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等;⑸能运用计算机网络及Internet的基本知识,实现用浏览器搜索相关信息和进行网络沟通与交流;⑹能有效地运用计算机工具和方法解决日常工作、生活和专业领域中的问题,能运用计算机进行综合信息处理;⑺具备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意识与能力。
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03
质。
课程内容
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机系统组成、计算机操作系统 、办公软件等。
网络应用
网络基础知识、浏览器使用、电子 邮件等。
数据分析与处理
表格处理、数据分析和处理、演示 文稿制作等。
编程基础
编程语言概述、基本语法和程序调 试等。
02
课程大纲
计算机基础知识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组成 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系统
网络资源
网络课程
建设网络课程,实现远程教学 ,为学生提供更加灵活的学习
方式。
在线测试
建设在线测试系统,方便学生自 我检测和评估学习效果。
学习论坛
设立学习论坛,方便学生之间交流 学习心得和互相帮助。
实验室资源
计算机实验室
建设计算机实验室,提供足够的计算机设备和软件,保证学生能够进行实践操作 和学习。
学生应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 创新能力。
对未来教学的展望
01
更新教学内容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未来的教学内容应不断更新,以适应时
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02
加强实践教学
未来的教学应更加注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
决能力,为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笔试或在线考试形式考察学生对计算机基础 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机试
要求学生上机完成一些编程或数据处理任务,考 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项目报告
要求学生提交一个完整的项目报告,以评价学生 对课程内容的综合掌握和应用能力。
综合成绩评估
学生自评与互评
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学习评价中来,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 互相学习的能力。
职业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XXXXXXXXXX《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Curriculum Standards(2016年修订)XXXXX职业技术学院1.课程设置概述1.1 课程在相关专业中的性质与定位《计算机基础》是全院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是一门实践技能很强的课程。
本课程是新生入校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建立计算机作为现代社会的一门基本工具的意识,使学生掌握当前社会各个领域必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获取、处理、传递及应用的基本技能,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本保障,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
1.2 本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1.2.1 突出学生主体,注重技能培养,回归能力本位《计算机基础》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方法和技能的应用及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演示、讨论下使其自主地、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2.2 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学习”,以“任务驱动”的方式促使学生获取技能。
启发学生对设定任务积极思考,分析出多种解决方案,勇敢表达自己的思想,尊重个体差异。
将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注重检测学生的实践技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1.2.3 整合课程资源,开放创新教学,拓展学习渠道通过课堂讲解、演示、讨论、操作、成果汇报等促进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和实际技能的运用。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不断改进教学方式,通过多媒体、网络、音像等组织学生学习鲜活的实例,采用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得到模拟训练,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4 模拟真实工作情景,设置工作任务本课程模拟公司办公自动化里的信息处理员设计学习情境,再将情境分解成若干个真实的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充分体现实际操作,技能应用。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性质:通识必修课总学分值:总学分:4学分总学时数:总学时:两学期共80学时,其中理论48学时,实验实践32学时。
适用专业:全校所有专科专业学生先修课程:无一、课程简介1、课程性质与定位:本课程是学生通识必修课。
该课程是使学生通过现代媒体及工具构建知识、培养能力和提升素质的重要课程,是培养通用人才的不可或缺的课程,也是学生就业要求所必修的技能课程。
该课程的学习,将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以及为提高学习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的与要求: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教学,其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基本操作;熟练掌握Office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网络基础知识,并会用Internet网检索信息、传输信息,培养信息的甄别、筛选的能力;培养应用信息技术改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观念及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掌握应用信息技术改变学习方式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3、教学重点:1.掌握windows 7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2.能熟练使用word 2010文字处理软件3.掌握excel 2010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操作4.掌握powerpoint 2010幻灯片制作软件的基本操作。
难点:excel 2010电子表格内数据的计算。
二、课程教学内容、要求与学时分配(一)理论教学内容: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要求: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较合理的配置;了解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了解、掌握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与存储;了解计算机发展前沿。
内容1、了解计算机发展历史。
2、掌握数字与编码。
3、掌握计算机的系统组成。
4、掌握微型计算机的硬件配置。
5、掌握计算机性能指标与评价。
重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内容:计算机硬件系统由控制器、存储器、运算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组成;计算机软件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
难点:进制之间的转换内容:二进制与十进制之间的转换;二进制与八进制之间的转换;二进制与十六进制之间的转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计算机文化基础》(专科及音体美类)课程教学规范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及作用《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全日制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公共计算机课,也是大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入门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不仅能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而且使学生初步具备了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素养,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目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信息安全、文字处理、字表处理、数据库基础等基本知识及应用。
(一)知识目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必须包含与学生学习相关的所有核心知识单元,并达到相应的学习目标。
知识单元的学习目标分为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1)掌握:对内容透彻理解、牢固掌握并能熟练应用。
(2)理解:对内容理解并能掌握,会用它们分析、解决相关简单问题。
(3)了解:对内容进行初步了解,一般不要求应用。
(二)能力目标以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综合运用和发展专业技术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获得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知识、计算机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以及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安全等方面的概念和初步知识。
(2)理解计算机中的数据与编码、计算机软件系统知识、计算机病毒和网络安全知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组成、特征、功能和分类以及Internet网使用的协议、地址等知识。
(3)了解信息获取与发布的方法、途径、工具和技术,具有信息获取与发布的基本能力。
(4)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和MS Office中的Word、Excel、PowerPoint、FrontPage等应用软件的常用操作。
(三)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求学的科学态度和刻苦钻研的学习作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创新能力,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通过对本课程的深入分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独立创新的意识。
三、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知识体系描述知识体系的体系结构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分别是知识单元和知识点。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知识体系由10个知识单元构成,其中核心知识单元10个,选修知识单元0个。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的知识体系按照教育部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
本课程是根据第一层次的要求设置的。
(二)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体系描述计算机文化基础的知识体系概要说明了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以及哪个单元是核心,哪个单元是选修,所需的参考学时数等。
详细描述在附录A中给出。
(三)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体系汇总表表内各核心单元后面的括号内给出了它们各自的参考学时数。
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体系汇总表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描述(一)课程设置(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描述下面对该课程进行描述,主要对课程的前导课程、课程提纲、课程知识单元汇总等方面进行描述。
详见附录B。
五、课程主要教学方式(一)课堂讲授1.课堂讲授内容知识单元1: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文化知识单元2:Windows XP操作系统知识单元3:字处理软件Word 2003知识单元4:电子表格系统Excel 2003知识单元5: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知识单元6:数据库技术与Access 2003知识单元7: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单元8:网页制作知识单元9:多媒体技术基础知识单元10:信息安全2.教学方法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应以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并重,采用启发式、参与式、精讲多练等教学方法。
3.教学手段教学手段上形式应多样性,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充分合理的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通过制作大量的幻灯片,将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是学生对教学内容一目了然,教学效果就会显著提高。
(二)讨论课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意识的将计算机文化基础中难度适中的一些内容以讨论题目的方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习题课根据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特点,习题课上精选一些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和贴近实际应用、激发学习兴趣的作业进行讲解,让学生举一反三。
(四)实践课实验实践教学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了贯彻“基础、实用、新型、能力”八字方针,特别突出以下几点:•每个知识大类都尽可能配有实验;•实验要体现基本原理,而不能是科普实验;•实验要有可操作性,不能对实验环境提出过高的要求;•实验要分“难、中、易”三层,课程教学实验要求按“中”进行;•实验内容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兴趣。
具体内容见附录C。
(五)课外作业课外作业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检查教学效果,拓宽学生知识的重要环节。
尽可能精选一些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贴进实际应用的习题。
可以使用教材上的习题,也可以布置专项练习。
课外作业一定要认真批改。
(六)自主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过程中要适当的布置学生自学的讲授内容,并利用校园网提供更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课外学习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自学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七)课外指导课外指导主要是切实做好课后对学生辅导答疑,一般情况,讲授1个知识单元答疑1次。
辅导答疑时间可安排在晚上学生自习时间。
解答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如果有普遍性问题可以集体辅导。
六、课程考核考核是引导学生学习、检查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也是体现课程要求规范的重要标志。
本课程需参加全省统一考试,考试形式为机试,考试时间100分钟,总分150分,90分为及格。
考试题型如下:(1)单项选择题30个,30分。
(2)多项选择题10个,20分。
(3)判断题 12个,12分(4)Windows操作6个,24分(5)Word操作6个,24分。
(6)Excel操作6个,24分。
(7)PowerPoint操作2个,8分。
(8)网页制作与Internet操作2个,8分。
七、说明(1)本课程实践性较强,课内、外学时比应保证1:1。
(2)在保证大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学时分配做适当的调整。
八、参考文献[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理工处.高等教育理工科本科专业规范(参考格式).高等教育理工科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讯,2003.[2]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山东省教育厅组编.《计算机文化基础》[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10.[4] 山东省教育厅组编.《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程》[M].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10.[5] 冯博琴,贾应智主编.《大学计算机基础》[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附录A 计算机文化基础(专科及音体美类)课程知识体系描述按照教育部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
本课程是根据第一层次的要求设置的。
知识单元1: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文化(核心)参考学时:2学时知识点:数据和信息的概念及联系计算机的发展、特点及分类各种进制及字符和数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方法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微机的主要性能指标各种进制之间相互的转换规则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学习目标的三个层次:(1)掌握:数据和信息的概念及联系,计算机的发展、特点及分类,各种进制及字符和数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方法,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微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2)理解:各种进制之间相互的转换规则,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
(3)了解: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知识单元2:Windows XP操作系统(核心)参考学时:4学时知识点:操作系统的主要特性、基本功能和分类Windows XP的基本操作Windows XP桌面的基本设置文件和文件夹管理区域选项设置日期/时间设置鼠标和键盘设置添加或删除程序打印机设置用户管理。
Windows XP的系统维护与性能优化Windows XP的附件学习目标的三个层次:(1)掌握:操作系统的主要特性、基本功能和分类,Windows XP的基本操作,Windows XP桌面的基本设置,文件和文件夹管理,区域选项设置,日期/时间设置。
(2)理解:鼠标和键盘设置,添加或删除程序,打印机设置,用户管理。
(3)了解:Windows XP的系统维护与性能优化,Windows XP的附件。
知识单元3:字处理软件Word 2003(核心)参考学时:6学时知识点:word 2003的启动与退出Word 2003应用程序与文档窗口的操作文档的编辑、查找、替换和保存字符格式化表格制作对象的插入与处理文档格式化与排版文档的打印Word2003的高级应用学习目标的三个层次:(1)掌握:word 2003的启动与退出,Word 2003应用程序与文档窗口的操作,文档的编辑、查找、替换和保存,字符格式化(字体、字形、字号、颜色和字符缩放、字符间距),段落格式化(缩进、行间距、段落间距和对齐方式),表格制作,对象的插入与处理。
(2)理解:文档格式化与排版,文档的打印。
(3)了解:Word2003的高级应用。
知识单元4:电子表格系统Excel 2003 (核心)参考学时:4学时知识点:Excel 2003的启动与退出Excel 2003的基本操作格式化工作表图表的建立、编辑、格式化文档的排版与打印Word 2003和Excel 2003的协同操作学习目标的三个层次:(1)掌握:Excel 2003的启动与退出,Excel 2003应用程序与文档窗口的操作,Excel 2003的基本操作,格式化工作表。
(2)理解:图表的建立、编辑、格式化,文档的排版与打印。
(3)了解:Word 2003和Excel 2003的协同操作。
知识单元5: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 2003(核心)参考学时:4学时知识点:PowerPoint 2003的启动与退出PowerPoint 2003视图的操作幻灯片页面内容的编辑(新建幻灯片、在幻灯片中添加文本和图形、设置幻灯片的格式)演示文稿的动画效果、动作、放映方式的设置演示文稿的放映幻灯片页面外观的修饰文档的排版与打印演示文稿的打包及网上发布学习目标的三个层次:(1)掌握:PowerPoint 2003的启动与退出,PowerPoint 2003视图的操作,幻灯片页面内容的编辑(新建幻灯片、在幻灯片中添加文本和图形、设置幻灯片的格式),演示文稿的动画效果、动作、放映方式的设置,演示文稿的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