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地理二轮专题突破(课件+练习):第一部分 专题十 专题冲关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试题:第一部分专题十专题冲关
(2) 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产业结构升级;交通压力、城市问题等负面
------ 珍贵文档 ! 值得收藏! ------
------ 精品文档 ! 值得拥有! ------
中心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 中心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 近郊区人
口净迁入量最大。 答案: D 8.可推测该市 ( ) A. 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 B.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C. 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 D. 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的进程。 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 近郊区人口迁入量最大, 因
答案: B
6.20 世纪 60 年代末,一批京津沪知识青年来到北大荒。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与当地 黑土文化发生交流与融入的地域文化是 ( ) ①华南妈祖文化 ②江南水乡文化 ③华北平原文化 ④荒漠绿洲文化
A. ①③ C. ②④
B.②③ D.①④
解析: 考查我国地域文化差异。 京津沪地区应该具有华北平原文化和江南水乡文化的特
影响。 (3) 特征:主要由中西部省份流向东部沿海省份。 原因: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17.读“我国某城市功能分区规划图”,完成下列问题。
(12 分 )
(1) 若该城市拟建工业区、 科技开发区、 商业和住宅区与重点环境整治区等几大功能区, 你认为在图中①②③④ (见下面图例 )建什么功能区最合理,说出你的理由。 (8 分 )
中心颜色变淡, 说明商业区趋于分散; 图示区域颜色深浅有很大变化, 说明城市空间形
态变化很大。 答案: A
------ 珍贵文档 ! 值得收藏! ------
2012高考地理二轮专题提分课件区域分析
少(热带沙漠气候)。多水
旱灾害
深居亚
中 亚
欧大陆 内部, 距海遥
远
哈 吉 塔 乌 土尔 兹萨 吉 库吉 别克 克 曼斯 克斯 斯 斯坦 坦 坦斯 斯、 、坦 坦、 、① 为 为 ② 冷 草地 温天哈夏原山萨热和势带和克,荒东大帕丘降漠南陆米陵水为高性尔和稀主西气高图少北候原兰,低为,平植,主西原被东,北以南冬
①多信伊斯兰教 ②农业以畜牧业和灌溉农业为主, 产小麦、棉花、细毛羊、羔皮羊 ③煤、铁、石油、天然气、铜等 丰富。工业以采矿、冶金、军事 及农产品加工为主
位于亚 阿富汗、伊朗、
①白色人种,信伊斯兰教,基督
西 亚 和 北 非
洲西南 部和非 洲北部, “两洋 三洲五
伊 特 耳 坦 埃及拉 、 其 和、克 沙 、 以利、 特 巴 色科 、 勒 列比威 土 斯 、亚、① ② 炎 海地 气热沿干岸候形燥是以以。地高热还中原带有海为沙地气主漠中候气海候、为黑主,
(3)甲图中E河和F河的水文特征有哪些不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各是什么?
(4)说出甲、乙两国地理位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5)图中两国共同面临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有________。(多项选择) A.劳动力不足 B.第三产业比重有待提高 C.城乡差异显著 D.石油、铁矿等资源短缺
第(1)题,甲、乙两幅图图幅相近,甲图跨纬度约40°,乙图 跨纬度约30°,因此甲图实际范围较大,因此比例尺较小。第(2) 题,第1问考查对地理事物名称和位置的识记。6月22日,太阳直 射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递减,A、B、C、D距 离北回归线的纬度由近及远依次是D(加尔各答)、C(孟买)、B(里约 热内卢)、A(圣保罗)。第(3)题,甲图中E河是亚马孙河,F河是恒河。 水文特征主要从径流量大小及季节变化、含沙量大小、汛期长短、 结冰期等方面分析。亚马孙河和恒河的主要不同点是:亚马孙河 流域为热带雨林气候,流量较大,季节变化小;植被覆盖好,含 沙量小。恒河流域为热带季风气候,流量相对较小,季节变化大; 植被覆盖差,含沙量大。亚马孙河面临的主要环境问
2012届高考地理考点归纳与解析复习课件10
【阅卷现场】
【命题意图】
该题考查黄赤交角及其影响。五带划分、极昼极夜的变化规律,以及从图中获取和 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失分追踪】
该生本题失分较多。从知识掌握上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对地球上五带划分
及分布记忆不牢,由于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和极点的存在,地球表面可分为热 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亚热带不属于五带范畴;第二,对南北极圈及其以内极 昼和极夜的变化规律把握不准,极昼和极夜都是从极点开始并逐渐向极圈扩展到最 大,然后范围逐渐缩小,最终到极点消失;极昼出现半球与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相 一致,极夜则相反,这些规律在做题过程中要熟练运用;第三,对黄赤交角及其影 响不能运用到实际中去,各地气温日变化虽然与黄赤交角有关,但也受天气变化、 地势地形及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 【评分标准】 (1)C(2分) (2)北温 热(每空1分,共2分)
读图,图上XOY为地轴,MN为赤道,EF、E′F′为回归线,ST,S′T′为极圈,据此回 答下列问题。(10分)
(1)下列各角中与目前黄赤交角相等的是(2分) ( ) ①XOF ②XOT ③E′OY ④FON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2)按地球上“五带”的划分,图上ST与EF之间和EF与E′F′之间分别为________带和 ________热。(2分) (3)当太阳直射点在图上自MN向北移动到EF,再由EF向南移动到MN的过程中,在 S′T′及其以南范围内,极夜现象出现的地区变化规律是什么?(4分) (4)为了研究黄赤交角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这时,在地球 上将可能会出现的自然现象有(多选)(2分) ( ) A.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B.各地全年都昼夜平分 C.各地气温都无日变化 D.各地都无四季变化 E.无大气环流现象 F.自然地理环境无区域差异
2012届高考新课标地理二轮复习方案课件:专题1 地球、地图和地理信息技术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撸撹撺挞撼撽挝擀擃 掳擅擆擈擉擌擎擏擐 擑擓携擖擗擘擙擛擜 擝擞擟抬擢擤擥举擨
专题一 │ 重点要点探究
► 探究点三 “3S”的特点与应用
专题一 │ 重点要点探究
专题一 │ 重点要点探究
例3[2011·北京卷] 图1-8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制作的某 城市中心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图的制作与应用借助于( ) A.遥感技术获取道路网信息,测定监测点分布 B.全球定位系统确定事故的位置,预测交通流量 C.地理信息系统查询事故频次,分析出警最优路径 D.数字地球技术,实现道路与监测点的互换
2.利用经纬网定“最短航线” 地球上两点间最短航线为球面最短距离,即经过两点的大圆劣 弧长度(注:所谓大圆指过地心的平面与球面的交线)。
(1)同一经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 劣弧线就在经线上(如图1-5中弧A)。
(2)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其最短距离的 劣弧线向较高纬度凸(如图1-5中同一条纬 线上MK之间的最短航线是弧MP,而不是 弧MQ,赤道上除外)。
专题一 │ 重点要点探究
【探究点三点拨】 ◎探点——遥感是人们在航空(天)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 对地表事物进行远距离感知;全球定位系统是利用卫星在全 球范围内适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是专门 处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认知——“3S”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具体体现,是人 类生产生活的重要现代工具,在现代地理研究中具有广泛的 运用。 ◎关键——把握各种地理信息技术的特点,能够针对不同的 生产生活需要,选择不同的地理信息技术。
专题一 │ 教师备用习题
教师备用习题
【备选理由】 本专题所考查的地球仪和地图、地理信息 技术都是中学地理的基础知识,是学习以后各专题的前提,在 高考试题中往往以选择题或者综合题的某一设问出现。该备选 题组所选试题,第一组结合地理事物的分布与经纬网的复合图 示,考查学生对主要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掌握情况,既要求有 扎实的读图能力和知识储备,更要有分析、整合地理事物相互 联系的能力;第二组主要考查地图三要素,特别是比例尺的运 用和计算,为地图的核心知识点;第三组以灾害监测和防治为 背景,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运用,展示了地理信息技术考查的 常见形式。
2012年高考地理二轮专题课件2.3地表形态的变化
• 本专题从考查形式上看,多数是以选择题 为主,综合题多是描述地貌特征和分析地 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着重考查学生 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因此,复习时应 多结合一些现实中的案例进行分析,提高 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能力。
• 一、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 二、内力作用与构造地貌 • 1.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 2.判断背斜和向斜构造的方法
• 方法一:依据岩层的弯曲形态判断。岩层向上 拱起的是背斜,岩层向下弯曲的是向斜。
• 方法二:依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在岩层弯 曲形态不明显的地质构造图中。只要在水平方 向上显示出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的是背斜,而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 老的是向斜(如图A为背斜,B为向斜)
地形 平原
山区
限制因素 线路密度 线路形态
少
大
网状分布
多
小
呈“之”字 形
工程造价 低
高
• 【例1】 (2011·江苏)某同学骑自行车自 甲地向乙地持续行进,进行野外地理考察。 该同学利用手持GPS接收机每间隔60秒自 动记录一次位置。图1是考察线路地质剖 面图,图2是GPS所记录的位置分布图。据 此回答(1)~(2)题。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 岩隙水易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
谷发育
易被侵蚀为洼地,利于地表水汇集
断层
铁路、公路、桥梁、水 岩石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破
库等的回避处
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 三、外力作用与地貌 • 1.外力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破坏,碎屑物 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普遍
2012高考地理二轮专题突破(课件 练习)第一部分专题十一专题冲关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下图是油菜在同一时期不同地区的生长状况图。
读图,完成1~2题。
1.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光照B.热量C.水源D.土壤解析:图中大致自西南向东北纬度越高油菜的生长发育越晚,热量是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
答案:B2.a地种植的油菜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的主导因素是()A.水源充足B.土壤肥沃C.地势平坦D.热量条件好解析:图中a地位于青藏高原的河谷地带,高原上热量不足,河谷因海拔低,热量条件好,可以种植油菜。
答案:D(2010·长春模拟)地中海沿岸法国和西班牙的水果、蔬菜、花卉等“时鲜业”比较发达,并建有大规模的生产基地,产品大量销往欧洲各地。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3~4题。
3.与法国相比,西班牙的优势在于()A.交通方便B.接近市场C.技术先进D.气温较高4.就法国来说,产品大量销往欧洲的最佳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解析:法国与西班牙同为地中海沿岸的经济发达国家,但西班牙的纬度相对较低,发展农业的热量条件更好;从季节上看,水果、蔬菜、花卉的主要生产季节是夏季,而此时也正是该类产品的旺销季节。
答案:3.D 4.B(2010·山东高考)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气候B.水源C.地形D.土壤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该图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图中显示的地形类型是山地丘陵,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布局了水产养殖业、种植业和林业,影响其布局的主要因素是地势高低。
答案:C6.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郊区的农业结构将发生变化。
下列土地利用类型在该地农业用地中的比重最可能降低的是()A.稻田B.鱼塘C.果园D.菜地花圃解析: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市场对水果、蔬菜及乳畜产品等农产品需求量增大,使城市郊区的农业结构呈现出种植业比重下降,牧、渔和林业比重上升的新变化,反映在土地利用上为粮食用地规模减小,牧、渔和林业用地规模扩大,故选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下面图甲表示我国2010年某市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图乙为我国不同阶段人口增长状况图。
读图,回答1~3题。
1.关于图甲所示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C.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D.人口数量增长较缓慢解析:图甲所示的城市,人口出生率较低,死亡率也较低,因此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人口增长缓慢。
答案:D2.图甲所示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状况最接近图乙中的()A.Ⅰ阶段B.Ⅱ阶段C.Ⅲ阶段D.Ⅳ阶段解析:根据纵坐标可知,Ⅱ阶段的人口出生率较低;根据横坐标可知,Ⅱ阶段的人口死亡率较低;故该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缓慢,符合图甲中城市的人口增长状况。
答案:B3.该城市在今后应()①加强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工作②鼓励生育,提高少年儿童比例③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④继续保持较低的人口生育水平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④解析:由于该市人口增长缓慢,因此人口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今后应加强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工作;此外,针对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该市今后要继续保持较低的人口生育水平。
答案:B(2011·上海高考)人口迁移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对社会、经济、生态、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回答4~6题。
4.在以下人口迁移的事例中,由生态问题引发的是()①三峡库区移民前往东部沿海②宁夏西部农民迁出干旱地区③东部知识青年迁入西部边疆④陕西南部农民搬离多灾山区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解析:由于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而进行的人口迁移叫生态移民。
三峡为工程移民,东部知青迁入西部边疆是政治因素。
答案:D5.一般而言,有组织的大规模移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迁入区的()A.人口密度B.人口容量C.人口构成D.人口素质解析:有组织、大规模的移民过程,一定要考虑迁入区人口容量,否则会带来因人口迁入而引起的人口压力、资源紧张、社会稳定等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问题。
答案:B6.20世纪60年代末,一批京津沪知识青年来到北大荒。
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与当地黑土文化发生交流与融入的地域文化是()①华南妈祖文化②江南水乡文化③华北平原文化④荒漠绿洲文化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解析:考查我国地域文化差异。
京津沪地区应该具有华北平原文化和江南水乡文化的特点。
答案:B读“2005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间人口净迁移模式图”,完成7~8题。
7.可知该市()A.中心区和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出区B.城市边缘区和远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C.城区边缘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D.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和学生对图示的阅读能力。
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心区为人口净迁出区,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中心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
答案:D8.可推测该市()A.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B.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C.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D.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的进程。
根据图中的信息判断,近郊区人口迁入量最大,因此可推测该市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答案:B9.(2011·广东高考)1996~2006年,我国城镇人口年均增长4.46%,城镇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5.23%,2006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发达国家的1.58倍,由此可推断该阶段我国()A.城镇建成区城镇人口密度升高B.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发达国家C.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于发达国家D.城镇人口增长速度滞后于城镇空间扩张速度解析:由“1996~2006年,我国城镇人口年均增长 4.46%,城镇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5.23%”可知我国城镇建成区面积增长速度大于城镇人口增长速度,城镇建成区城镇人口密度降低,我国城镇化水平没有超过发达国家,2006年人均建设用地面积是发达国家的1.58倍,说明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低于发达国家。
答案:D10.下图为“我国某大城市平面示意图”,2005年与1981年相比,该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与其主导因素对应正确的是()①老城区范围的变化——社会因素②工厂位置的变化——环境因素③大型商场的布局变化——交通因素④交通线的变化——历史因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老城区范围变化不大,其主导因素是历史因素;由于城市环境要求提高,工厂趋向于沿交通线向城市外围移动;大型商场布局在城市外围,反映交通因素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交通线在不断发生变化。
答案:B11.近年来,苏州市沿江地带形成以冶金、能源、纺织、化工、粮油等基础产业为主的产业群体。
下图中的Ⅰ、Ⅱ、Ⅲ示意苏州市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走廊。
正确表述图中城市等级或服务范围的是()A.苏州市有4个城镇等级B.昆山服务范围最广C.常熟、张家港、太仓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D.苏通大桥建成通车后,苏州市的服务范围扩大解析:由图右下角图例可知苏州市有地级市、县(市、区)、乡(镇)3个城市等级。
苏州市服务范围最广,常熟、张家港、太仓是等级相同的中心地,服务范围不可能层层嵌套。
苏通大桥建成通车后,可使苏州的服务范围延伸到对岸的南通,故服务范围扩大。
答案:D某城市地处平原地区,图1示意该城市功能分区,图2示意地租变化。
读图,回答12~13题。
12.若该城市功能区布局合理,则其主导风向和河流的大致流向是()A.西风自西向东B.西北风自东向西C.东南风自东向西D.东风自西向东解析:如果城市功能区布局比较合理,则重化工业区应位于城区盛行风向的下风向,结合图中指向标可知该城市盛行风为西风;文化区应该位于河流的上游,重化工业区应该位于河流的下游,由此可知图示河流流向大致为自西向东。
答案:A13.图2中最能反映图1中甲乙一线地租变化的曲线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城市地租的高低主要与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有关,其中商业区的地租最高,离城市中心越远地租越低。
答案:D(2010·北京高考)下图为中国某平原城市地区7月地表平均温度分布图。
读图,回答14~15题。
14.该城区地表温度的()A.高低变化与地表起伏呈正相关B.高值区变化是气候变暖的结果C.低值区是河流或绿地影响的结果D.差异可导致地面风从城区吹向郊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
从题中的信息可知,该区域位于平原,所以温度的变化与地表起伏无关;图中局部高值应该是城市人口、工业的集中区域排放的废热多造成的,而不是气候变暖;城市的热岛效应形成了城乡之间的热力环流,地面的风应该从郊区吹向城市。
答案:C15.据图可以推断,从1982年到2004年该城区()A.建筑物占地面积增加B.南北部道路密度差异加大C.商业区向城区中心集中D.空间形态没有发生变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
南北部颜色差异减小,说明道路密度差异减小;城区中心颜色变淡,说明商业区趋于分散;图示区域颜色深浅有很大变化,说明城市空间形态变化很大。
答案:A二、综合题(共40分)16.阅读图表,完成下列问题。
(12分)2000年中国人口跨省流动的地区构成表(1)简述2000年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6分) (2)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什么影响?(2分)(3)说明2000年中国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征,并说明主要原因。
(4分)解析:本题考查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原因及影响。
第(1)题,转移特征结合图表从三大产业及转移空间描述,原因联系我国三大产业的经济效益及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分析。
第(2)题,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能促进乡镇企业快速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促使产业结构升级,但也会带来交通压力、城市问题等不利影响。
第(3)题,由表中各省区流动人口占总量比重看出2000年中国人口跨省流动的主要特征是由中西部省份流向东部沿海省份,其原因是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答案:(1)从三大产业看:主要向第二产业迁移;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内部转移最少。
原因:第二、三产业的经济效益相对高,农业经济效益相对低。
从转移的空间看:主要是乡镇内部转移;向国外转移最少。
原因:迁移成本较低;同时能兼顾农业生产活动。
(2)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产业结构升级;交通压力、城市问题等负面影响。
(3)特征:主要由中西部省份流向东部沿海省份。
原因: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17.读“我国某城市功能分区规划图”,完成下列问题。
(12分)(1)若该城市拟建工业区、科技开发区、商业和住宅区与重点环境整治区等几大功能区,你认为在图中①②③④(见下面图例)建什么功能区最合理,说出你的理由。
(8分) 工业区:处,理由是;科技开发区:处,理由是;商业和住宅区:处,理由是;重点环境整治区:处,理由是;(2)为了减轻城市大气污染,有专家建议,在进行③城区改造时,要重点拓宽西北—东南走向的街道,原因是。
(4分) 解析:第(1)题,工业区的布局要减少对市区的污染;科技开发区布局的主导因素是科技和人才;商业和住宅区的布局要考虑到距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重点环境整治区为工业污染严重的地区。
第(2)题,道路为西北—东南向,既能保证采光,又与季风风向一致,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答案:(1)①位于城市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工业对城区居民区污染轻②处南部(或②)以大学城为依托,人才丰富,交通便利,环境质量好③位于城市中心地带,人口稠密,交通便利④化肥厂、石油化工厂和印染厂等水污染或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位于④区,污染严重(2)顺东南季风方向,能加快来自东南方向化工区大气污染物质在城区的扩散,提高城市环境质量;能保证街道两侧所有朝向的建筑物都有较好的光照条件18.(创新探究题)阅读下列有关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材料,回答问题。
(16分)材料1: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受严格的户籍制度影响,江苏省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自然增长,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图1表示这一时期江苏省城市化进程。
材料2: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江苏省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省区之一。
20世纪80年代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迅猛发展,被誉为“苏南模式”。
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城市化水平以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底已达到57%。
图2表示这一时期江苏省城市化进程。
材料3:图3是20世纪末江苏省小城镇分布示意图。
(1)改革开放以前,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总趋势是怎样的?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省城市化发展表现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2分)(2)请描述江苏省小城镇空间分布的特点。
请据图说明苏南和苏北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6分)(3)江苏省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地理环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4分)(4)在江苏省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轻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分)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