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_课例_建议_浅谈小学数学教研指导工作_顾非石
鼓楼小学数学教研问题
一、引言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数学教学面临着诸多问题。
本文以鼓楼小学为例,探讨数学教研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鼓楼小学数学教研存在的问题1. 教师教学观念滞后部分数学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种教学观念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教学方法单一在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过分依赖讲解和练习,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习效果不佳。
3. 评价方式单一目前,鼓楼小学的数学评价方式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成长。
4. 教学资源不足部分数学教师缺乏必要的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设备、教学软件等,导致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5. 教师专业发展滞后部分数学教师缺乏专业素养,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此外,教师培训机会较少,难以跟上教育改革的发展步伐。
三、鼓楼小学数学教研问题的解决方案1. 更新教学观念数学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丰富评价方式数学评价应多元化,既要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也要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
可采用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4. 拓展教学资源学校应加大对数学教学资源的投入,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多媒体设备、教学软件、图书资料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5. 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应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可通过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研讨会、观摩课等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结语总之,鼓楼小学数学教研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从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丰富评价方式、拓展教学资源和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论文小学数学“小研究”的设计与使用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张岚(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210 018)2008年,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基于百年历史积淀与现实思考,启动了以课堂教学方式变革为主要内容的“爱的课堂”的实验。
“前置性研究”,作为“爱的课堂”的切入口和突破点,指向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它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中心设计教学,致力于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具体来说,“前置性研究”是指教师在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将要学习的内容以浅显、纲要的形式,让学生先根据自己既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进行尝试性、自主性、开放性的研究学习。
在“前置性研究”中,有一个关键要素,就是学生课前需要完成一份的学习材料——我们称之为“小研究”。
这份“小研究”,一方面,可以指引教师明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准教学的起点;另一方面,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经过思考和研究,敞亮自己的想法,从而让课内的学习更宽泛,交流更深入。
一、“小研究”的设计“前置性研究”并不是为了取代课堂中的学习,而是把最具有价值的问题或话题先交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研究、探索、体验与感悟,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小研究”的设计应遵循以下4个原则:(一)“低入”原则学生的认识起点,就是教学的起点。
“低入”的含义就是简单、根本,每位学生都能“上手”。
因此,“小研究”的设计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尽量采用小问题、小练习、小调查、小实验、小猜想、小验证、小尝试、小发现等方式,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和途径。
例如,《用计算器计算》一课的“小研究”可以这样设计:(1)动手玩玩计算器,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计算器吗?(2)用计算器算一算下面4道题:①2940÷28+763=②589×798-5678=③40000-165×182=④25120÷(449-289)=从学习的内容看,这份“小研究”设计简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甚至“玩”得不亦乐乎。
小学数学教研组博客
正文:一、前言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小学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为了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我校数学教研组积极开展教研活动,探索数学之美,共筑教学之路。
以下是数学教研组近期的工作总结和心得体会。
二、教研活动概述1. 加强理论学习,提升教师素养为了提高数学教师的业务水平,教研组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数学培训,如数学核心素养培训、新课程标准解读等。
同时,鼓励教师阅读数学教育相关书籍,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素养。
2. 课堂观摩与研讨,提升教学水平教研组定期组织教师进行课堂观摩活动,通过听课、评课、反思,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法。
此外,教研组还邀请市、区级优秀教师来校进行示范课展示,为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
3. 课题研究,推动教学创新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研组积极开展课题研究,鼓励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申报课题。
目前,我校数学教研组共有多个课题正在研究中,如“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策略研究”、“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改革研究”等。
4.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提升教学效果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研组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将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等引入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鼓励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提升自身信息技术素养。
三、教研成果展示1. 教学成绩稳步提升通过教研组的共同努力,我校数学成绩逐年提高,在全市、全区范围内取得了优异成绩。
其中,优秀率、及格率等指标均位居前列。
2. 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教研组注重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培训、研讨等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
目前,我校数学教师队伍结构合理,教学能力较强。
3. 课题研究成果丰硕教研组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其中,多个课题已结题,并得到上级部门的好评。
4. 教学成果展示活动丰富多彩教研组组织教师参加各类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如课堂教学比赛、微课制作比赛等。
在比赛中,我校数学教师取得了优异成绩,展现了良好的教学风采。
四、未来展望面对新时代的教育挑战,小学数学教研组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更多优秀数学人才而努力。
小学数学教研计划博客范文(2)
小学数学教研计划博客范文(2)小学数学教研计划博客范文篇三在过去的一个学期中,我们数学组多有老师都总结出一个经验,就是完整的按照我们之前制定的教学工作计划,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
因此在新的学期,我们根据上个学期的经验,又制定了一份最新的教学工作计划,希望能够在上个学期的基础上再上一层楼,具体内容有下:一、扎实推进课程改革。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研究不同版本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内涵,掌握新课改对学生和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充分认识到课改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
要善于学习、善于思考、勤于研究、勤于研究、勤于总结,确保课改实验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教研组规定单周三进行教研活动,时间安排在下午两节课后。
要求全体教研组成员准时参加,不无故缺席。
2、立足课堂教学实践,把课改的精神扎扎实实地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课堂教学思想上要趋于以学生为本,能力为中心、活动为重点;过程上趋于开放和灵活;组织形式上要趋于宽松民主;评价上要趋于多元。
课堂教学目标要重新定位,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除关注学生的一般能力外,更要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探索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信心、意志、毅力等。
要认识到数学是一种文化,是学生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
教学方法的表现形式要有所突破,课堂上学生自主表现的时间和空间要充足一些,教学的环境要宽松一些。
要上好课改实践课,分析研究,提高课改实施水平。
3、研究新课标、新教材,优化课程实施。
要通过比较,研究新老教材的变化,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要让全体教师以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积极开展实践,探索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法和学法。
新一年级教师要用好上好新教材,要让学生感到学习是有趣的、快乐的,真切地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其余年级老师也要在新理念的指导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要以发展为根本,关注落实过程性目标;以生活为依托,着力构建鲜活性的课堂;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建立探究性学习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基础性学习能力。
丰富综合实践活动推动小学数学教学质量顾芳
丰富综合实践活动推动小学数学教学质量顾芳发布时间:2021-04-06T10:59:30.053Z 来源:《创新人才教育》2021年8月作者:顾芳[导读]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人人参与的必修学习活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操作性、趣味性、思考性的特点。
新疆维吾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县阿热吾斯塘镇中学顾芳 835100摘要: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人人参与的必修学习活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操作性、趣味性、思考性的特点。
而数学文化作为学生认识数学本质的重要内容,将数学文化渗透于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去,对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增强数学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鉴于此,文章结合笔者多年工作经验,对丰富综合实践活动推动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提出了一些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小学;教学质量引言: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手段综合实践活动满足了小学生好动、活泼的天性,主要是指在数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经过内容和形式的设计引导小学生参与实践体验活动,增进小学生内心的直观体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该种教学模式由于出现的比较早,大部分学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再加上指导思想研究不到位使得过于重视形式,难以有真切的教学效果,更新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真正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具有现实的教学意义,数学教师需要以内容为依据精心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使得小学生在实际体验过程中实现核心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关于当前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问题分析(一)单一的教学活动内容我们知道,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程式化,模式比较单一、固化,缺少变化,这样就对教师产生一定的束缚。
因此,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要想有所创新是比较困难的。
教师无法顺利开展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教学,学生的兴趣也会越来越低。
由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课程不仅要教授学生掌握充足的数学知识,更要高度注重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引导学生开展课下活动,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实践能力。
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思路
小学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思路在新学期开始之际,我们小学数学教研组需要精心制定工作计划,以确保教学质量和效果。
我们的工作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目标设定、课程内容规划、教学资源整合、教师团队建设、学生评估与反馈、教研活动与提升以及家校合作与沟通。
一、教学目标设定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明确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这将基于学生的年龄、知识储备以及教育大纲的要求。
我们希望通过系统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如数的认识、简单的运算、图形的初步认识等。
同时,我们也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课程内容规划为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我们需要精心规划课程内容。
我们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和教育大纲,合理安排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和进度。
同时,我们也将注重课程的连贯性和系统性,确保学生在学习中能够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教学资源整合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我们将积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
这包括教材、教学软件、网络资源等。
我们将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和互动机会。
同时,我们也将鼓励教师之间共享教学资源,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四、教师团队建设教师团队的建设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
我们将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策略。
同时,我们也将组织定期的教研活动,分享教学经验,探讨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
此外,我们还将鼓励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五、学生评估与反馈为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将建立有效的评估机制。
这包括定期的测验、考试以及课堂互动等。
通过这些评估方式,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并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同时,我们也将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和反思,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和进步。
六、教研活动与提升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我们将组织多样化的教研活动。
这包括教学观摩、教学研讨、课题研究等。
数学教师专门化的上海范例
数学教师专门化的上海范例
顾非石;顾泠沅
【期刊名称】《现代教学》
【年(卷),期】2016(000)021
【摘要】我国中小学数学教改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历了从一个“教学悖论”,即一些西方研究者从所谓“落后的方法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到寻找合理解释、得出学业成就的高下更多情况下取决于教师的论断。
这是个引人瞩目的拐点。
2010年以来,上海两次参加国际0ECD组织的PISA测试,学生的多项数学能力表现突出,这其中又传递了怎样的教育“密码”?人们再度聚焦专门化的教师队伍。
【总页数】3页(P13-15)
【作者】顾非石;顾泠沅
【作者单位】[1]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2]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6
【相关文献】
1.小学数学教师转型为教育专家的典型范例--邱学华老师的尝试之路及其启示(上) [J], 苏春景
2.小学数学教师转型为教育专家的典型范例--邱学华老师的尝试之路及其启示(下) [J], 苏春景
3.小学数学教师转型为教育专家的典型范例——邱学华老师的尝试之路及其启示(上) [J], 苏春景;
4.小学数学教师转型为教育专家的典型范例——邱学华老师的尝试之路及其启示(下) [J], 苏春景;
5.优秀小学数学教师的江苏范例 [J], 郑毓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开展小学数学教研工作的几点思考
教学科研活动的开展状况是衡量一个学校发展好 发表文章遥 我校数学教研组成立以来袁我们年级组首先
坏的重要环节袁我们学校虽然位于海原县乡村小学袁但学制定了叶数学教师读书活动方案曳尧叶数学教师读书活动
校的教科研工作却开展的有声有色袁学校教师的参与热 推荐书目曳袁同时每两周下发一期校本培训材料遥我们将
情逐步增加袁大部分教师也不在找借口推脱了袁年轻教 举办各个年级组数学教师论坛尧 年级组教学研讨会袁根
师在教研组会上也敢于积极发言袁对教学中出现的疑惑 据校情袁我们编印了数学教师校本培训资料袁以新课程
主动向老教师请教袁并能提出自己的想法遥 目前各学校 理论为主要依托袁针对学生学习中的实际情况袁转变教
的期中考试分析都以结束袁我校数学组教师在一起谈论 师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遥
了期中考试中学生出现的主要问题袁同时邀请了学区及 周围学校的同行一起参与研讨袁大家通过聆听学校数学 老师的反思汇报袁结合我校数学教研组所做的工作袁对我 校数学学科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积极且有成效的分析袁同 时听取了校领导的总结袁大家一致认为袁为了提高学生 数学课成绩袁教师们仅有热情还不够袁通过教研平台促 进青年教师就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集中探讨袁然后把探讨 的内容总结成册袁集中整理出来袁形成自己的观点袁积极 发表袁带动大家进行学校数学课题的研究袁通过这种活 动袁推动我校教师数学教研活动的持续开展遥
校对于各年级组承担的课题部分实行明确的分工袁按照 计并实施了以下活动院首先.我校数学组开展了野共备同
1 强化理论学习袁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2 开展校级数学课题研究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尧四中尧 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叶国务院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曳 中提出的战略任 务袁为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理论 支持和实践探索,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工作者和理论研究 人员在职业教育科研尧教研中的作用袁以优秀的科研成 果引领和推动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袁从事职业教育研 究的各界人士积极参与课题申报和研究工作袁申报者可 结合实际自行设计课题名称和研究内容遥 学校老师积极 参与袁建立了各年级课题群尧中青年骨干群尧普通教师群
瞻前顾后,别有洞天——例谈如何钻研小学数学教材
地 位和作用。在教学 实践 中, 我 尝 试 着 瞻 前 顾 后 地 钻 研 教
材, 别 有 洞 天 地 取 得 了 丰硕 的 收 获 。
、
研 究 教 材 的整 体 结构 , 沟 通 知 识 之 间的 内在 联 系
我们对教材的钻研 , 不仅要 研究 本节课 的教学 内容 , 更
要 研 究 这部 分 内容 与 前 后 知 识 的 内 在 联 系 。 只 有 这 样 , 才 能 了解 到 所 教 这 部 分 知 识 是 在 什 么 样 的 基 础 上 发 展 起 来
律 解 决 简单 的 实 际 问 题 , 激发学 生学 习数学 的兴趣 , 初 步 培 养探 索 规 律 的 意 识 和 能 力 。 起 初 , 进 行这一 内容的教 学时 , 我 的教 学 视 野 只 局 限 于 某 一 册 教 材 , 仅 仅 是 要 求 学 生 从 基 本 现 象 出发 , 由表 及 里 逐 步 揭 示 规 律 , 因 而 总 感 觉 教 学 没 能 体 现 思 维 的 递进 发展 与探 索 规 律 方 式 的 有 机 融 合 。 后来 , 我 从 整 体 结 构 的视 野 来 观 察 、 分析 “ 探 索规律 ” 这 部分 内容, 发现间隔现象 、 搭配现象 、 周期 现象 、 图形 覆 盖 现 象 这 四个 内容 之 间探 索 规 律 的 心 理 活 动 机 制 是 相 似 的— — 都是针对具体 的生活 现象 , 引 导 学 生 主 动 通 过 原 有 的 知 识 经验初步感受现 象 的一些共 同点或 特殊 性 , 从 而 产 生 探 究 现 象 内在 规 律 的 愿 望 。探 索 规 律 的 思 维 方 法 结 构 是 相 似 的——学生在 探索 规 律 时 都 要 经历 观 察 、 比较一分 析、 综 合一归纳 、 概 括 的 过 程 。在 不 同 规 律 的 探 究 过 程 中 对 于 材
论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
论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
顾卫兵
【期刊名称】《教育实践与研究》
【年(卷),期】2004(000)011
【摘要】将研究性学习融入到学科教学之中,既是信息时代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需要.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立足课堂,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旨,呈现出研究性、实践性、主体性、全员性、过程性、合作性、开放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气氛,创设有利于"研究"的问题情境,及时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其教学程序大致包括"创设情境,产生问题;展开研究,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解决问题;实际应用,拓展延伸"等几个环节.
【总页数】3页(P38-40)
【作者】顾卫兵
【作者单位】海门市师范附属小学,江苏,南通,226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1
【相关文献】
1.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六)——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2.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三)──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3.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四)——研究性学习的
教学策略4.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探索——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5.小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二)——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小学数学教研工作说明与建议
Company Logo
数学是死亡之源, 它像入地狱般痛苦。 它让孩子想破脑汁, 它让家长急得转圈。 它让校园死气沉沉, 它使生命慢慢离去。
生命从数学中走去,
一代代死得超快。 那是生命的敌人,
生命从数学中走去。 晶晶创作的“恨数学诗”
珍惜宝贵的生命吧, 一代代死得超快。 数学是死亡之源。
Company Logo
小学数学教研计划说明与教学建议
LOGO
一、学期研究主题
1.运算能力的研究 2015年常州市研究主题:“小学数学学科关键能力 培养的研究”
区教研室于四月份举行“运算能力”专题研讨活动。
2.策略教学的研究
各校可以围绕教材变化和教学实施展开实践性研究
区教研室将于下学期开展区级研讨活动。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三、学期活动安排
3. 课题研讨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实验的开发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 《基于教师专业y Logo
三、学期活动安排
4. 市学业质量监测 正确把握《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运算能力的 要求;认真阅读《2012年常州市小学阶段学业质量常规 抽测质量分析报告》;认真分析2014年学业质量抽测的 评分标准;切实关注学生运算能力的薄弱环节,不断改 进课堂教学。
Company Logo
1.优化课堂教学,实现课堂转型。 (2)数学课堂既要达成结果性目标,更要落实过程性目标。 结果性目标:了解、理解、掌握、运用 过程性目标:经历、体验、探索 双基——四基 学会——会学 关注知识——关注能力——关注数学素养
Company Logo
(2)数学课堂既要达成结果性目标,更要落实过程性目标。 一是课堂教学过程要充分展开,尤其是新授课教学。
连江附小数学教研
一、前言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连江附小一直高度重视数学教育,积极开展数学教研活动,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文将对连江附小数学教研活动进行总结与展望。
二、教研活动概述1.教研活动目标连江附小数学教研活动以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2.教研活动内容(1)课堂教学观摩与研讨通过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同时,针对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研讨,共同寻找解决方法。
(2)课题研究针对数学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探索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3)教师培训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4)教学反思与交流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分享教学心得。
三、教研活动成果1.教师教学水平显著提高通过教研活动,教师们相互学习、借鉴,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课堂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在教研活动的推动下,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课堂上,教师们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学生数学素养不断提高通过教研活动的开展,学生的数学素养不断提高。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
四、教研活动展望1.加强教研团队建设进一步加强教研团队建设,提升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团队协作,共同解决数学教育中的问题,推动学校数学教育的发展。
2.深化课题研究继续深化课题研究,关注数学教育中的前沿问题,探索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提供有力支持。
3.拓展教研活动形式丰富教研活动形式,如开展数学竞赛、数学讲座、数学社团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于小学数学教研组活动的一些建议(最新整理)
关于小学数学教研活动开展的一些建议由于受农村资源条件等的限制,近年来我们的数学教研现状不容乐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数学的教学质量提升。
数学教研工作是以教研组为单位来开展工作的,广大一线教师以此为阵地进行教学研究。
数学教研组的健全程度和工作水平如何,直接关系着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这在我们偏远落后的农村小学更为关键。
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形象,学校年长的教师比较多,再加上一些大家公认的好老师都陆续调到更好的学校去了,使得偏远小学师资相对薄弱。
许多教师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教师,他们也曾经在教师生涯中取得过辉煌成绩,在现在教学中兢兢业业,认认真真的,也想象其他学历较高、精力旺盛的年轻教师一样取得较好的教学成绩,但是随着现在课改不断推进深入,现代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
加上农村学校资金等条件限制,他们缺少进修学习的机会,面对现在的教学工作感到力不从心,面对现代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面对一些由现实生活而产生,灵活难度较大的数学问题不知如何教学。
类似这种情况的数学老师我们学校就有两个:昌新志老师和岁俊杰老师分别担任一年级数学和五年级数学教学工作,他们每天到校最早,真的是出满勤、干满岗,付出的比别人多很多。
但每次大考下来成绩都不太理想。
每次看完成绩后就会唉声叹气的说:“老咯,不中用咯”。
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老师,作为同事,我深切地体会到我们的老师那份渴望进步与成功的热切和无助。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中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两个主体,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者,学生主体参与的程度取决于教师组织教学的成败。
在教学中有效推进数学教研活动,有助于我们整体提高教师素质。
怎样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更高效,下面就学校数学教研组的开展方法与各位同行进行探讨。
一、数学教研组以课改为核心,根据学校数学老师整体情况,组织理论学习,确立有效教学理念。
先进的新理念要走进课堂,教师是关键。
加强教师新理念的学习,促进教师角色、课程意识、能力结构的发展,提升教师新的教育理念是教师有效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纠错能力_1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纠错能力发布时间:2021-06-18T11:12:30.213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2月第6期作者:顾翠[导读]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不断改革,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顾翠济南市长清区石麟小学山东济南 250300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不断改革,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同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我们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我们要有效地开展主动学习,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主体地位。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自主纠错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其重要教学目标之一,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锻炼学生,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掌握数学知识。
同时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个性,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培养学生纠错意识,提高学生自主纠错能力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师按照课程要求开展教学活动,不管学生是否理解盲目追求教学速度。
学生在有关数学基础知识方面掌握薄弱,教师也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导致学生在接下来的习题训练中漏洞百出。
学生解题思路不完整或者根本没有解题思路,为了完成教师规定的习题任务而进行习题训练。
教师批阅过程中不重视学生的解题思考过程知识单纯强调学生所完成习题的对错,严重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大部分学生在习题训练中读题解题一气呵成,但是唯独漏掉了验证这一步骤。
部分学生因为自信感觉自己的解题思路正确,部分学生因为粗心大意忘记了要验算最后结果而还有部分学生是因为不具备自主纠错的意识。
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在黑板上或者电子屏幕上演示例题解法时,在完成例题之后要注重强调验算这一过程,通过课堂上的多次反复强调来激发学生的自我纠错意识。
在日常习题训练过程中,教师要时刻观察学生的思考解题过程,在学生完成习题训练之后关注学生的自主纠错过程。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顾玉兰相城区珍珠湖小学摘要: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作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
我们要做到有效教学,首先需要理解其科学内涵。
同时作为一名教师,更新有效教学的理念,从学生角度来设置学习目标有效教学。
关键字:有效教学,课堂,随着对课程改革实施过程的深入和反思,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例如,“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就是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与新世纪小学数学教材编委会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全国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系列研讨会”的一个共同主题。
在这样探讨研究的背景之下,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受传统数学教学惯性的驱动,仍有不少老师把“有效”简单理解为“大题量训练”,希望藉此使学生充分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效果似乎不错。
但是这一方面给学生造成巨大的作业负担,更忽视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和数学素养的提高,显然是不利于学生数学的长远学习。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丰富多样的形式之下,师生互动之间,学生学习,老师教导的内容依旧,这就需要每一位老师切实提高课堂的效率,也就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有效教学”的科学内涵究竟什么有效的数学教学?我们首先应当认识到这样一点:教学的有效性总是相对于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言的。
笼统的说,我们应当突出强调数学教学相对于所说的“数学教育的三维目标”的有效性[1]。
这里的小学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具体就是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些目标的设定是一节课的生命力所在,目标过大,过于空泛,则不着边际;目标过低,则激不起学生探究和思考的兴趣。
因此教学目标必须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遵循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符合小学数学课程的特点。
课堂教学中,教师就需要通过精心设计的切实有效的教学过程,从而与学生的进行良好互动,进而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有效的教学。
顾沛《数学新课标的理念及案例解读》
南开大学 2012年3月23日
顾
沛 北京
1
2
2012年,进入课程改革的一个新时期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在内的19种课程标准。 为落实课程标准,教育部强调:
组织开展 全员学习和培训,全面理解、准确把握修订后课程标准的精神 实质和主要变化。
根据修订后印发的各学科课程标准,组织教科书的修订和审查工作。今年 秋季将在所有起始年级使用新教材。其他年级也要依据新课程标准组织教 学,改进评价方法。
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全面部署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宣传、培训和教
研工作,确保新课程标准的全面落实。
( 教基二司[2011]9号文,2011年12月28日 《中国教育报》 2012年2月8日 CCTV 1 新闻直通车 2月12日 )
。
29
第二学段具体内容的修改
删除“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这个内 容对于小学生来说较为抽象,与生活经验的联系也不很紧密,要求学 生了解意义不大,而把“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放在第三学段作 为进行演绎证明的基本事实之一。
此外,对于小数、分数、百分数,重点强调了理解他们的意义,以及 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之间的转化。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学生
20
内容上的变化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分为“数与代数”,
“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 践”四个方面,每一部分内部的结构和具体内容 做了适当调整。
(原: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 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 )
21
朝晖小学校数学教研
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数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我校数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于近期开展了以“聚焦核心素养,提升教学质量”为主题的数学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课堂教学观摩、专题讲座、教学反思等形式,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二、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本次活动以年级为单位,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
备课过程中,教师们共同研讨教材、分析学情、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制作教学课件等。
通过集体备课,教师们对教材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教学策略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2. 课堂教学观摩本次活动共观摩了10节课,涉及一到六年级的各个年级。
观摩过程中,教师们认真记录,积极思考,课后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以下为部分观摩课例总结:(1)一年级:《认识图形》本节课通过游戏、实物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各种图形,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三年级:《分数的意义》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并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体会分数的加减运算,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五年级:《圆的面积》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直观地展示圆的面积计算过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公式。
3. 专题讲座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本次活动邀请了数学教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
讲座内容涉及新课程标准解读、数学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策略研究等方面,为教师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4. 教学反思课后,教师们围绕观摩课例,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
通过反思,教师们找出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三、活动成果1. 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提升通过本次活动,教师们对新课程标准、数学核心素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教学理念得到更新,教学策略更加丰富,专业素养得到显著提升。
2. 教学质量得到提高本次活动有效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教师们在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中提高了教学质量。
江苏省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专题研究暨名师精品课观学习心得
江苏省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专题研究暨名师精品课观学习心得在江苏省小学数学课堂中,我发现名师的有效教学方式和精品课程内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次观学学习,让我收获颇丰。
一、有效教学方式1. 合理时间分配在课堂上,名师会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理解能力的不同,灵活地掌控教学进度和时间。
例如,对于难点内容,老师会加强讲解和演示,耐心重复讲解,让学生反复体验,直到理解为止,而对于简单的知识点,则可以适当减缓教学进度,让学生有更充分的理解和反思的时间。
2. 导入新知识名师会巧妙地利用生活场景、实例和活动等方式,引入新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自主学习能力。
3. 互动式教学名师常常采取互动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例如,老师会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讨论,学生能够更好地互相交流、合作和探究。
4. 评价方式评价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部分。
名师会合理利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既注重学生的知识水平,又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精品课程内容1. 知识点的呈现形式多样名师采用多样的知识呈现方式,例如图片、实物、数学游戏和教学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示知识点,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记忆效果。
2. 融合常识知识名师在教学中融合常识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顺利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3. 重视数学思想名师强调数学思想的重要性,鼓励学生通过模仿、比较和发现等方式,培养探究、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4. 推究性学习名师驱动学生学习的核心方式即是通过推究性学习。
教师能够提出一些相对困难的我解决不了这道题,带给学生一些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在自己的团队来解决题目,这种连续思考和沟通的过程能快速地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个奇妙方式。
三、学习收获通过这次观学学习,我深刻感受到了有效教学方式和精品课程的重要性。
这些优秀的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对学生的知识记忆、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如皋附属小学数学教研员
一、前言作为如皋附属小学的一名数学教研员,我深感责任重大。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紧紧围绕学校教学工作,积极开展数学教研活动,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现将我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二、工作内容1. 组织开展数学教研活动(1)制定教研计划:根据学校教学实际和教师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确保教研活动有序开展。
(2)组织集体备课:定期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共同探讨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备课质量。
(3)开展教学观摩活动:组织教师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4)组织教学研讨活动:针对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教师进行研讨,共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2. 教师专业发展(1)开展教师培训:邀请专家、学者为教师进行专题讲座,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2)组织教师参加各类竞赛: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数学竞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3)开展教学反思:引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 教学质量监控(1)定期检查教师备课、听课、作业批改等教学常规工作,确保教学工作落到实处。
(2)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客观评价,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3)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确保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三、工作成果1. 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提高通过开展教研活动、教师培训等,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了显著提高,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升。
2. 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学校数学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生在各级各类数学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3. 教研氛围浓厚通过开展教研活动,学校教研氛围日益浓厚,教师们积极参与教研,共同提高。
四、工作不足及改进措施1. 工作不足(1)教研活动形式单一,内容不够丰富。
(2)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不够,缺乏针对性的指导。
2. 改进措施(1)丰富教研活动形式,开展多样化的教研活动,提高教师参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卷第6期数学教育学报Vol.24, No.62015 年 12 月JOURNAL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Dec., 2015数据·课例·建议——浅谈小学数学教研指导工作顾非石1,顾泠沅 2(1.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上海200241;2.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上海200032)摘要:环绕当前小学数学教研工作的需要,运用数据兼叙事的方法,就若干教学案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明白学科的内在逻辑,突出重要的概念类型,遵循合理的认知顺序和提供攀登式的学习机会,是改进教研工作不容忽视的4个重要方面.教学建议:充分重视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理论知识的融合,以此推动整个数学教研,可使当前的改革具备更坚实更可信的基础;坚守先设计再改进的循环、前分析后评估的往复,才能使数学教研成为可操作的专业实践过程;基于分析的设计和基于证据的改进,可以作为当前改进教研工作的两个重要的突破口.关键词:逻辑主干;内容要点;渐进顺序;学习机会;实践性知识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894(2015)06–0073–071数据的启迪今天,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容结构如何合理安排?哪些概念类型对日后的数学学习成就产生重要影响?哪种学习机会对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有关键意义?这些问题,长期以来引起了教研人员和广大教师的热议,而多年的改革试验正在用事理与数据的方式使这一类讨论引向深入.1.1从隐喻与数据谈起这里有两幅隐喻图(图1).左边是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自然演进的树状图,图中把小学数学内容的主干描述为数的概念(自然数、分数),数和运算(四则运算及应用),数和图形(直观、数形关系及推理).这样的结构突出知识生长点和认知逻辑,要点明显,易于掌握全貌;与儿童生活的联系和实际应用则作为基础背景去处理.当然,处理不当易被误解为“脱离”,这是这种结构的严重问题.右边是个灌木丛,根据美国2000NCTM《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原则与课程标准》绘制,前后共有两排,前排是代数、几何、度量衡、数与运算、数据分析和概率的知识分块,后排是联系、推理证明、表述、交流、解决问题的认知方法,然后将它们按螺旋式交替安排,知识早期分块,并突出了分类型的能力要求,是这种结构的创新特色.但中国教师在试验中发觉,熟一块换一块,断断续续会造成不断“烧夹生饭”.马立平基于美国小学的实践对此提出批评,认为这样的内容结构,学科结构瓦解,定义体系涣散,覆辙犹在,这不能不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担忧和警惕.她据此认定,数学概念体系、内在结构与基本原理的掌握,直接关乎小学生数学学习的成败得失.图1一棵大树还是灌木丛21 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西格尔(R. S. Siegler)根据小学生数学概念类型,以及学生长期学习的发展过程(包括若干数学技能、能力,还有人口统计学特性等12个变量),在英国选取 3 677名学生(其中599名有动态数据),分析五、六年后学生高中代数发展状况,结果如图2所示.由图可见,对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意义的理解和运用,与高中代数成绩的相关十分显著,而且随着四则的顺序不断递增其相关度;另外,一个是除法、另一个是分数概念,对以后代数学习成就有特别重要的影响.该项研究发表于2012年7 月美国的《心理科学》杂志,据说对英国小学的数学课程改革产生了重要影响.当年8月他来沪与作者交流,深感明白数学学科内在逻辑、深度理解核心概念的重要作用.图2除法和分数等概念与高中代数发展状况的回归分析此外,2013年12月公布的国际PISA测试以数学为主,测试成绩最高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中国上海、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北、韩国、中国澳门、日本、荷兰、芬兰、加拿大等.关于测试数据的一项“学习机会”分析值得注意,那就是各国(地区)学生接触“正式数学”(主要指概念、法则、定理演绎体系的数学)和接触“应用数学”的频率分布,如图3所示.由图可知:测试成绩最高的10个国家(地区)有9个都属于高正式数学的两个象限,足见接触数学逻辑体系与基本原理的重要意义,其中东亚的6个国家(地区)集中在高正式、低应用的象限(欧洲的芬兰也是),这更是一种文化特点.新加坡和加拿大处于高正式、高应用象限,几个发达国家如俄罗斯、美国等也处于双高象限;测试成绩收稿日期:2015–08–10作者简介:顾非石(1980—),男,上海人,博士生,主要从事数学教学研究.74数学教育学报第24卷排位较前,但处于高应用的国家,如荷兰、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等,这些国家的经验也很值得研究与借鉴.由此可推测,数学教学理应坚守应用、论理和心理3大原理的平衡,重视应用并非处处充斥实用材料,运算和推理仍是最基本的思想方法,而所有的论理与应用都必须站在儿童学数学的立场之上.图3 各国(地区)学生学习机会的频率分布图1.2教研指导的实证分析受到上述问题的启发,研究者从微观的教学工作入手,开展典型课例的实证研究.自2011年开始,中、日、美3国联合,对小学数学教师指导者的实践与理论作深化研究.采用的方法主要有教研指导录像与课堂录像的数据编码分析,兼以精致化的叙事研究技术.这里的教研指导录像分析,主要集中在指导内容与指导方式两部分.初步研究表明,中国的教研指导不停留于空谈知识与理论,而是集中于数学教学的实践性知识(技能),即前端分析、任务设计、过程测评、行为改进4个方面,非常务实,且有明显的工作优势.教研指导者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因此他们的指导以估计问题然后讲评和一般讲评为主.当然,不足之处也很显然.比如前端分析与过程测评相对薄弱,未能将其用于设计与改进;指导过程中生成性问题应对不足,偏于强势、平等讨论少.下面,选择该项研究中的4个课例,以例说理,简述如后.2用课例说事2.1明白学科的内在逻辑(以“退位减法”为例)两位数退位减法一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受到广泛关注,且是教研指导工作的一个典型范例.在研究时,选取新手和专家两类教师分别任教.指导者则本着更新教学理念的出发点,从情境设计、学具使用、估算与算法多样化等方面介入指导.预研究经过两次指导、两次改进,但出乎意料的是,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当堂实录显示,课堂的散乱、浮闹时有所见,安静的思考机会偏少.授课前与授课后的测查统计呈现表1所述的情况.其中,课前已有84%的学生会用竖式计算,他们在以前的学习中(如不退位减法等)已完成了从学具、圈划、数数等具体摆弄到形式化抽象的重要一步,问题仅在“20以内减法出错”、“十位上没有退一以后再减”,而课后在这些问题上有所改善的学生仅占三成左右.执教老师觉得,要靠较多课后的作业去补救,足见实效并不明显.问题出在哪里?经教师和指导者的进一步分析,他们认为:(1)这节课在减法情境的“ 漂亮” 上花了不少功夫,如小动物、卡通图,等等,但在促进儿童理解上考虑甚少.(2)学具操作意在利于抽象为竖式运算,在大多数学生已会列竖式的情况下,是否还要回到圈划、小棒摆弄?繁复又费时,反而淹没了本课的主要问题.在这里,重温一下两位数计算器可能是个合适的选择,比如用“ 悬珠” 引出“ 退位点” .(3)估算是一种重要的“ 毛估性思维” ,但要分清它是计算课的教学环节还是一种意识?两位数退位减法是否也先要估算?(4)算法多样化在何时何处出现为佳?此处过多纠缠是否会淡化“ 退 1 为 10” 的基本算理?课上有学生说 12-8=4 可以这样算:2 减 8 不够可以倒过来 8-2 得 6,但答案是 4,再把 6 对应为 4,这实际上助长了死记硬套.总起来说,这样的课,形式的理念似乎多了点,为学生理解而教的办法似乎少了些.表 1 课堂前后测学生情况统计表(%)测查 不列竖式 20 以内减 十位未退 能正确得 直接数数 法出错 1 后再减 出结果前测 15.611.113.360.0 如 26-17后测0.04.48.986.7如 67-28看来,如何依据课前的扎实分析(前端分析)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任务,如何通过施教过程中的测评即时改进教学行为,业已成为指导工作有待突破的要害所在.加涅(R. M. Gagne )等人所著《教学设计原理》一书就非常重视退位减法的教学设计.他们所作的前端分析有如下几种.例如层级分析(如图 4),从简单减法到任何整数的减法,共分为 11 个层级,从算理上说一步一步十分细腻,每个细节都注意到了,但每一个层级自有不同的难易度,关系又偏复杂,贯穿怎样的逻辑主干,不甚明白,当然较难记住.又如减法运算流程分析(如图 5).该项分析突出了个位上的借位与十位上的退 1 后再减,已将两位数减法运算作了信息加工的机械处理,但却隐去了“ 退 1 为 10” 的算理理解,同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为对学生的教学不应等同于给机器输入一种预定的程序.在这里,专家教师却采用了强调算理理解“ 不掉链子” 的主干分析,把技能层级与认知逻辑融合在一起,见图 6.他们指出,两位数退位减法的教学应当站在两个基础上:一是掌握不退位的两位数减法,数位对齐,逐位相减;二是 20 以内退位减法,不仅理解其意义并且能自动化运算.然后进入第二个台阶,就是两位数退位减法的规范运算,突出“ 个位上的借位相减” 与“ 十位上退 1 后再减” .这里的基本算理是退 1 为 10.第三个台阶是在加深理解此一原理的前提下倡导学生灵活与探索.在教过两位数退位减法一课之后,用未教过的如 100-47 等隔位退位或灵活组合的试题作测查,专家教师突出主干的班正确率达 70%,未采用这一设计的班正确率仅 47%,可见算理理解的重要作用.第 6 期 顾非石等:数据·课例·建议 75图 4 减法教学的层级分析图 5 减法运算的流程分析图例中,单位是 15 、 54和 52同单位所以可以相加,结果的单位保持不变,还是 15 ,“ 4 个 15 加上 2 个 15 ,一共是6 个 15 ” ,也就是 65 .查清了原因,研究者认为,尽管对分数 mn 的理解,可以是 m 除以 n 的商,也可以是 m 与 n 之比,但对小学生来说,理解这一概念类型的重要之点应为 m 个度量单位为1n 的数.基于这样的认识,以分数的单位为重点,适当调整了分数部分的教材:先直观后用 m 个 1n 引入分数的概念,学生容易接受;用同单位才能比较的道理,导出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接着很自然地得出单位放大、缩小的分数基本性质和通分、约分的技能;由此到了分数的运算规则就变得简易明了.其实,幼儿园的孩子都会说,3 头牛加 5 匹马等于 8 个动物,他们已经有了同单位才能相加的认识.美国的学校,由于未讲清分数的单位,小学生常有这样的疑问“ 4 ÷15 = 20 ,怎么会越除越大了?” 后来老师解释这除法的意义是 4 中间有几个 15 ,学生终于明白.试验表明,突出此一概念的要点,组织好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教学效果便事半功倍,反之则负担沉重,不得要领.至于试验的效果数据与录像分析,因与前一节的方法相同,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重复了.图 6 减法教学的主干分析图2.2 突出重要的概念类型(以“分数的单位”为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直观、形象、管用是与学习兴趣连在一起的,这毋庸置疑.但任何直观都有缺陷,它无法代替数学意义的理解.有一节课,内容是同分母分数的加法.课上出示了如下的一幅“ 饼图” (图 7),用以说明 54 加 52的运算道理.结果当然是 65 ,但也有学生说结果是 106,因为等号左边的饼明明分为 10 块,两人共吃了其中的 6 块.错在哪里呢?老师说,分数是部分,整体应该是 1 个饼,这样 的理由学生听不懂.老师又说,如果答案是 106 ,那就是 53,怎么比 54还小了呢?学生更糊涂了.仔细查阅了那位老师所用的新编教材,发觉教材采用“ 分饼” 引进分数的意义,却并未突出分数概念的一个重点——分数的单位.其实在上图7饼图这样的处理,本来就是中国数学教学的优秀传统,那就是突出教材重点、针对学习疑难、找到攻坚克难的关键.不仅如此,它还牵涉到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主干:数的概念扩展,从自然数到分数是小学的核心内容.自然数n,单位是1;到了分数mn,单位变小了为1n,这是概念扩展的首次突破,理解其中的意义至关重要.到了中学要学无理数,沿着这一思路,那是不能用mn表示的一类新数,也就是不能用分数单位直接表示的数,数的概念扩展一脉相承,可为后续学习打下扎实基础.其实,人类对分数的认识就是从单位分数开始的.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人就是把分子大于1的正分数表示成单位分数的和,例如5 写成1+1 的形式.稍微复杂一62 3点,如31 可以表示为1+ 1 或者1 + 1 + 1 ; 5 可以表60 2 60 3 10 12 121示为 1 + 1 + 1 ,或者 1 + 1 + 1 .用单位分数759 20 875 33 121 36325表示分数,有许多有趣的性质,由此产生不少有趣的问题.如阿拉伯的那个古老传说,说的是一个老人有11匹马,他76数学教育学报第24卷打算把12分给大儿子,14分给二儿子,16分给小儿子,应该怎么分呢?一个聪明人提出“借”一匹马的办法,大儿子得12⨯12=6、二儿子得12⨯14=3、小儿子得12⨯16=2,6 + 3 + 2 = 11 ,多了一匹正好“还去”.用单位分数表示分数,还有许多有趣的性质和应用,例如用正多边形的砖来铺满地面、莱布尼兹单位分数三角形,等等,其中有的是至今尚未解决的数论问题和猜想.数学家柯召写过一本科普小册子《单位分数》,可供老师参阅.2.3遵循合理的认知顺序(以“周长与面积”为例)先简单后复杂、先容易后繁难,这是数学教学的常识性做法.至于改革,原先不合理的可以颠覆,原来合情合理的却不可以“倒个”.例如,小学生通常都是先学周长再学面积,某省市正好来了个“倒个”,三年级上学期第四章学面积,三年级下学期第五章学周长.先学面积的理由据说有两条:一是儿童往往先看到整体(长方体),再摸到面(长方形),之后才是线.二是长方形面积公式是“长⨯宽”,而周长公式“(长⨯宽)⨯2”,更复杂.这样的理由站得住吗?为此做了两种顺序的对比试验.试验“先学面积”遇到的问题是:新教师教得费时费力,学生只是记住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或周长的计算公式,周长、面积概念混淆;有经验教师试教,即便在技能上有所改进,但学习实效仍不明显.顺过来,先学周长再学面积:在学习加法时,结合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概念——四周一圈的长度,它是“一段一段加起来的”(加法法则),单位是厘米,师生合作计算,注重概念、运算法则和度量单位3个要素.然后到学习乘法时,再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概念——整个块面的大小,它是“一格一格数出来的”,总共几个格可用几行几列相乘得到(乘法法则),单位是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大约有“一片指甲那么大”,老师指导学生用学周长3个要素的方法自行学习面积这一新内容,将乘法运算与面积概念结合起来,既解决数形分章导致的两者割裂,又将学周长的要素迁移到学面积的过程中来,这样的改进颇有实效.据此作了一次不对等的数据比较,让仅有两年教龄的新教师按“先学周长”的顺序教,让17年教龄的有经验教师按“先学面积”的教材教,各自都上了不断改进的3次课,结果有经验老师的课反而效果不理想.选取组合图形周长、面积计算的正确率和综合运用单位出借人数百分比3组数据作比较,结果如图8、9、10所示.由图可知,到了第三次课,组合图形周长计算正确率,先学周长的正确率接近100%,先学面积的至多近6成;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正确率,先学周长的至少有一成半(15.7%)全会,先学面积的几乎都不会(0%);至于周长与面积单位,概念混淆度,先学面积的明显高于先学周长的安排.可见,两种顺序,对周长、面积概念的理解完全不一样,即使是有经验教师,也难免其中的概念混淆,这是很值得引起重视的.再说周长与面积的关系,它是一个重要的数学问题.很多教材都有以火柴棒为单位搭正方形和长方形的游戏,然后让学生考察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并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对学生来说并不明确,虽可发散,但思考的指向不明.其实是要导向“周长相等,面积不一定相等”的结论.如果再进一步,周长一定的长方形拉得越“扁”,面积变得越小,从而让他们体验正方形的面积最大,这是一个较好的数学问题,到了中学还可引出这一问题的简要证明:设长方形长为a+ x、宽为a-x,它的周长是l=4a(定长),面积是S =(a + x)(a - x)= a2- x2,当x=0时,面积最大,此时就是每边为a 的正方形.教材还有用火柴棒搭组合图形的游戏,学生操作时会显得杂乱、费时,教师常改用画格子图的方法让学生从中探索周长与面积的关系(如图11).其实无非是要说明:凹进去的图形,周长不变甚至增加,面积却会变小.有老师要学生“探索”凹在角上有什么规律?凹在边上有什么规律?再凹进去怎么样?这也许就不是一个好的数学问题,节外生枝钻牛角尖,学生反而犯糊涂.这样的“深挖洞”究竟有多大的思维价值?图8组合图形周长计算正确率统计图9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正确率统计图10综合运用周长和面积单位出错率统计图11“探索”周长与面积的关系怎样设计好的数学问题,是对专业知识的一种挑战.这里不妨让教师了解一点“等周问题”.先是等周长的四边形第 6 期 顾非石等:数据·课例·建议 77正方形面积最大,然后等周长的多边形正多边形面积最大,最终是个著名的数学问题:平面上等周长的封闭曲线中,圆围成的面积最大.这可以用有趣的肥皂膜上的实验来演示.近世几何学家施泰纳有一种证明,共分 3 步: (1)等周长面积最大的图形一定是凸的.如果是凹的,如图,一定可把ABC 翻成AB'C ,此时周长不变,但面积比前者更大,出现矛盾.(2)平分该图形周长的弦一定平分它的面积.如果 AC 不平分该图形 ABCD 的面积,上半部分大下半部分小,可把ABC 翻成AB'C ,此时周长不变,但图形 ABCB ’面积更大,出现矛盾.(3)该图形一定是圆.因为平分,可只研究该图形的一半,P 为ABC 上任一点,如图 12,Ⅰ 、Ⅱ 两块图形不变,第 Ⅲ 块是三角形,只有当∠ P 为直角时面积最大,因此 P 在半圆弧上.这个定理在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对变分法的产生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各种各样的等周问题,不但有趣、而且管用,人们称为是一个好的数学问题.1984 年苏步青先生在上海科学会堂为中学数学教师办讲习班,苏老专著《微分几何五讲》,第一讲都是圆的等周问题,他是用高等数学方法证明的.图 12 圆围成的面积最大2.4 提供攀登式的学习机会(以“有余数的除法”为例)这是一个根据测评反思然后改进教学行为的生动范例.早在 1996 年,弗赖登塔尔研究所的达朗其(Jan deLange )在 ICME-8 的大会报告中介绍了荷兰的一堂课:81 名家长出席学校家长会,每张桌子可坐 6 人,需要布置多少张桌子?一类学生具体地摆桌子;第二类学生经历了具体摆到抽象为算式运算的过程;第三类学生只是套用现存的算式去做.他认为,三类学生中只有第二类才真正体验到了“ 数学化” 的含义.原先中国某校一位老师的课,第一个环节是复习,要学生区分除法有两种,一种是等分除法,还有一种是包含除法,例如前面达朗其的问题,81 中包含几个 6,属于包含除法.第二个环节是程式化的训练,如 3⨯ ( ) < 7 ,( )里最大能填几,为试商作铺垫.第三个环节才进入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并不清楚前两个环节的用意是什么?跟着走,一头雾水.到第三环节才点出今天这堂课的主题,单就计算(包括余数概念和试商技能)而言学生不觉得很难.第四个环节要 “ 跳一跳” ,引导学生“ 攀登” ,即自行寻找余数与除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学生都说不知道.老师具体列出16 ÷ 5 = 3 1 、17 ÷ 5 = 3 2 、 18 ÷ 5 = 3 3 、 19 ÷ 5 = 3 4 ,再问学生可以看出什么规律?学生还是不知道.老师说,余数分别是 1、2、3、4,除数是 5,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说 1+4=5、2+3=5,还是不着边际.此时下课铃响了,老师只好这样问,1、2、3、4比5大还是小?学生恍然大悟齐声说:1、2、3、4比5小.老师接着小结:我们通过师生共同探索,余数一定小于除数.课后组织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在这堂课上学生没有真正体验数学化的过程,这是假的攀登式学习.其中一位农村教师说,在我们乡下教除法,用的是一句话:“除法就是分豆子”.教师们由此得到启发,试验了如图13所示的改进方法:7颗豆平均分放3个盘子.这样一改,课上得顺畅了,一边是从实物到算式的形式化,另一边是从算式到实物寻找意义,真的体验了数学化的全过程.余下的豆子………………余数概念每个盘子试放几颗………试商技能图13“除法就是分豆子”可是,这样的试验还碰到了问题:学生只会动手做,除法要拿豆子来.虽然热热闹闹,却陷入了教学的浅薄.老师们针对该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改进,分了几次豆子之后,要学生“放掉豆子和盘子,然后在脑中分豆子,这一改进很见效,学生学会了动脑想,看似静悄悄,却能拒绝思维的贫乏.到了需要“攀登”的环节,老师还是问:余数与除数有什么规律?以前是都说不知道,这次不少学生都说:余数要小于除数.老师问为什么?学生则说:余数是余下的豆子数,除数是盘子数,如果余下的豆子数比盘子数大,那每个盘子至少还可以放一颗.由此足见,安排适合儿童的认知情境和学习台阶,由此组织学生的探索和攀登,潜力无穷,这正是近年来中国教师的实践创造.为了对这类创造性改进作量化的分析,研究者曾采用弗兰德师生语言互动作时间考量,以探讨“余数小于除数”的环节为例,数据如表2.制成统计图见图14.由图可见,改进后与改进前相比较:(1)课堂静止或不理解的时间、教师指示或命令、批评或辩护权威行为,在改进课中下降为零;教师演讲、学生按老师要求表述,明显减少.(2)教师的提问、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发现的语言在改进课中明显增加;教师接纳学生感觉的语言也有上升.这就清楚显示了教学的理念与行为正在发生有益的改变.图14改进前后师生语言互动状况统计图3结语与建议前文用了4个课例,作散点式的典型考察,其意义不在具体内容,而在4类普遍性问题的深化讨论,那就是在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