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认识》教案
《圆柱的认识和侧面积》教案(通用3篇)
![《圆柱的认识和侧面积》教案(通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c264fc9f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14.png)
《圆柱的认识和侧面积》教案《圆柱的认识和侧面积》教案(通用3篇)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圆柱的认识和侧面积》教案(通用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圆柱的认识和侧面积》教案1一、问题提出对于圆柱的侧面积,传统的教法是:在认识了圆柱的特征之后,教师提问:怎样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呢?之后,引导学生分别沿着圆柱的高和一条斜线将圆柱的侧面展开,然后出示讨论题,从而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最后,便是一层层的巩固练习。
很显然,这样设计教学活动,是以让学生理解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会利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为目标的。
应该说,学生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
这种以接受知识为目的的教学已不适应培养时代新人的要求。
为此,在设计此课教案时,我力求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进行了如下的教学尝试。
二、教学案例【片断1】1、例1:一个圆柱形的茶叶桶,底面周长是28、3厘米,高是13厘米。
它的侧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生:独立分析2、练习:求下面各圆柱的侧面积(1)底面直径是12厘米,高2厘米。
(2)底面半径3厘米,高5厘米。
生:任选一题独立计算。
师:结合上面我们做的三道题,谁能说一说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生:归纳小结。
(略)3、用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分别围成圆柱体(重叠部分不计),各有几种围法?师:请同学们动脑子想一想,然后利用手中的学具检验想得对不对,最后上台来演示给大家看。
生:演示4、想象:绕着长方形的一边旋转一周,得到一个什么形体?这个形体的有关部分与长方形的长和宽关系怎样?5、这是一个圆柱体的侧面展开图。
单位:厘米请你给它配上合适的底面。
(图片略)三、课后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得主动积极。
我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氛围。
片断1通过学生动手动脑,来突破难点;片断2引导学生在应用中加深认识,形成能力。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1.1 圆柱的认识》22-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1.1 圆柱的认识》22-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3bfb242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c6.png)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1.1 圆柱的认识》22-人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圆柱的概念,认识圆柱的形状特征。
2.能够根据给定的圆柱计算其表面积和体积。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掌握圆柱的定义及计算表面积和体积的方法。
2.理解圆柱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难点:1.理解圆柱的基本概念并能够正确运用。
2.能够灵活运用圆柱的相关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教师:教案、板书、计算器、课件、实物圆柱模型。
2.学生:课本、笔记本、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导入(10分钟)1.通过展示实物圆柱模型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圆柱的特征。
2.谈论圆柱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圆柱的重要性。
讲授(30分钟)1.讲解圆柱的定义,表明其底面为圆、侧面为矩形,引导学生体会圆柱的特点。
2.讲解如何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给出相关公式及计算方法。
3.通过实例演示如何应用公式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
练习(30分钟)1.让学生自行计算几个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检查他们的计算方法和结果。
2.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复习。
拓展(20分钟)1.给出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圆柱解决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探究更多关于圆柱的知识,如多面体的组合等。
总结(10分钟)1.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强调圆柱的重要性及应用。
2.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圆柱的相关知识。
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请及时向老师提问。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有关几何形体的知识。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e063a3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95.png)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圆柱的定义和特点。
2.学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
3.发现圆柱与圆锥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圆柱的定义和特点。
2.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
三、教学难点
1.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圆柱与圆锥的关系的发现。
四、教学准备
1.板书、彩色粉笔。
2.圆柱模型、圆锥模型。
3.教学课件、教学实验工具。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
•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圆柱体,引出“圆柱”的概念。
2. 讲解圆柱的定义和特点
•通过板书及生动的示范,教授圆柱的定义和特点。
3. 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
•介绍计算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公式,并通过实际计算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4. 练习和讨论
•设置相关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讨论,激发学生思维。
5. 探究圆柱与圆锥的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圆柱与圆锥的相似之处和区别,展示两者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延伸
1.拓展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引导他们观察和探究更多的立体图形。
2.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情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七、课堂总结
•对本节课内容进行简要总结,并强调重点和难点。
八、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圆柱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以上是本节课《圆柱的认识》的教案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中掌握圆柱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18篇)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18篇)](https://img.taocdn.com/s3/m/c161d0dc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ee.png)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精选18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圆柱的认识》教学设计篇1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
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难点: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媒体呈现:大屏幕出示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各3-5个)。
1、让学生分类整理,想想它们有哪些特征和量的计算。
2、观察没有学习过的物体,告诉学生对这些物体我们将陆续进行学习,今天我们认识其中一个,它叫圆柱引出课题。
3、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二、探究新知1.整体感知圆柱(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
(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教学例题:认识圆柱(1)认识圆柱的面。
师: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师:指导看书,引导归纳。
(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2)认识圆柱的高a.操作思考: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药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么有关?b.引导小结: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关。
c.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
(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d.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3.例:圆柱的侧面展开(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
《认识圆柱体》数学,,教案
![《认识圆柱体》数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1e5968c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05.png)
《认识圆柱体》数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数学教材第七章第三节,详细内容为认识圆柱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圆柱体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特征,掌握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圆柱体的定义,掌握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圆柱体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圆柱体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推导。
2. 教学重点:圆柱体的定义、性质、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圆柱体模型、直尺、圆规、三角板等。
2. 学具:练习本、铅笔、圆规、三角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圆柱体实例,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引出圆柱体的概念。
2. 新课导入:3. 探索圆柱体的表面积:(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学生通过推导,得出圆柱体表面积的公式:表面积=侧面积+2个底面积。
4. 探索圆柱体的体积:(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圆柱体的体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学生通过推导,得出圆柱体体积的公式:体积=底面积×高。
5.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圆柱体表面积和体积的公式进行计算。
(2)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教师进行讲解和点评。
6. 随堂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2)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批改和讲评。
六、板书设计1. 圆柱体的定义、性质、特征。
2. 圆柱体的表面积公式:表面积=侧面积+2个底面积。
3. 圆柱体的体积公式:体积=底面积×高。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
(2)已知圆柱体的表面积和底面半径,求高。
(3)已知圆柱体的体积和底面积,求高。
《圆柱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
![《圆柱的认识》集体备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0dd9b85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9fa4a47.png)
圆柱的认识一、教学目标1.了解圆柱的定义和性质;2.掌握计算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的方法;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圆柱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黑板、白板、教学PPT;2.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计算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个视频或进行一个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圆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圆柱的定义和性质(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板书的形式介绍圆柱的定义和性质:1.圆柱是由一个圆和与该圆共面且平行的两个圆面包围而成的几何体;2.圆柱的底面是两个相等的圆,圆柱的高是连接两个底面心的直线段。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圆柱的性质:1.圆柱的底面积等于底面上圆的面积;2.圆柱的侧面是一个矩形,可将其展开成一张长方形;3.圆柱的体积可以通过底面积乘以高求得;4.圆柱的表面积由底面积、侧面积和顶面积组成。
3. 计算圆柱的体积(30分钟)教师通过具体的计算例子,引导学生掌握计算圆柱体积的方法:1.圆柱的体积公式为:V = 底面积 × 高;2.学生通过计算圆柱的体积,巩固对体积计算公式的理解。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计算圆柱的表面积(30分钟)教师通过具体的计算例子,引导学生掌握计算圆柱表面积的方法:1.圆柱的表面积公式为:A = 2πr² + 2πrh;2.学生通过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巩固对表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
同样地,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圆柱的定义、性质以及计算方法,并鼓励学生在课后进一步拓展相关知识,如圆柱的应用等。
四、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一些简单的作业或练习题,对学生对圆柱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进行评价。
五、教学延伸可以通过给学生展示一些与圆柱相关的实物,如铅笔、杯子等,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实物的形状特征,进一步巩固对圆柱的认识。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认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5c04105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79.png)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认识》教案一、教学背景本节课内容为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的《圆柱的认识》,本节课程将着重讲解圆柱形的特点及计算。
二、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的辨别圆柱形和其他几何图形的不同之处。
2.能够绘制圆柱形及确定其各个面的特点。
3.能够运用所学的几何概念计算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并且能够解决相应的简单问题。
三、教学内容1.圆柱形的定义。
2.圆柱形的绘制及各个面的特点。
3.圆柱形的体积及表面积计算。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圆柱形的绘制及各个面的特点认识。
2.教学难点:圆柱形的计算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投影仪或板书,引导学生们回顾前几节课所学的几何形状。
2. 概念阐述1.圆柱形的定义: 由上下两个平行的圆面以及与它们垂直的侧面所围成的几何图形称为圆柱形。
2.圆柱形的特点:–顶部圆面的半径为 r ;–底部圆面的半径为 r ;–侧面为一矩形,其长度为底圆周长,高度为圆柱的高 h。
3.圆柱形的表达式:$$V = \\pi r^{2}h $$3. 实例演示教师通过对圆柱形图形的演示,引导学生们认识圆柱形及其特点。
教师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绘制圆柱形,并引导学生们掌握圆柱形各个面的特点。
4. 计算练习1.例1:一个圆柱形的高为 8 cm,底面半径为 3 cm,求其体积。
–解:$$ V = \\pi r^{2}h = \\pi \\times 3^{2} \\times 8 = 72\\pi (cm^{3})$$2.例2:一个圆柱形的形状与木棒相同,长为 10 cm,直径为 2 cm,求表面积。
–解:圆的周长为 2 pi r = 2 pi (2/2) = 2 pi,故矩形的高为 10 cm,长为 2 pi cm,面积为:$$S = 2 \\pi rh + 2 \\times {{\\pi r^{2}}\\over{2}} = 2\\pi \\times 1 \\times10 + 2 \\times {{\\pi}\\over{2}} = 21.98 (cm^{2})$$5. 课堂小结教师要求学生们回顾所学内容,并归纳总结圆柱形概念、特点及计算式子。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认识》说课稿3篇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认识说课稿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认识》说课稿3篇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认识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0c816a6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04.png)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认识》说课稿3篇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认识说课稿下面是我收集的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认识》说课稿3篇六年级下册数学圆柱的认识说课稿,供大家品鉴。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认识》说课稿1一、说教材《圆柱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学习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的认识部分,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初步感性认识了圆柱,能够辨认圆柱物体。
在学习了圆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基础上,本课进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几何形体——圆柱。
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体积和解决实际问题打基础。
高年级学生已经具有较强的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学生的了解,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2、懂得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形状,理解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3、通过看一看、摸一摸,剪一剪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教学重点:认识圆柱,了解圆柱各部分名称,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懂得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形状,理解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三、说教法,学法本课教学将采用观察法,从直观实物入手,使学生认识圆柱的形状:用实践操作法,使学生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以及它的长与宽跟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的关系。
如果按以上的教学方法实施,学生在学习中将会自主探究,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去真正认识圆柱四、说教学过程为有效的落实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同学们:课前,我让大家在生活中寻找圆柱,你们找到了吗?谁愿意来说一说。
同学生纷纷说出生活中见到的圆柱体(茶杯、药瓶、铅笔、柱子。
)生活中的圆柱可真多呀!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
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我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所见到的圆柱物体,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说课稿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739641cf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7c.png)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说课稿第一篇: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说课稿《圆柱的认识》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你们好:一、说教材(一)今天我讲的这节课是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圆柱和圆柱的侧面积》,这是一节几何知识的课,它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立体图形。
主要内容包括:圆柱的特征、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圆柱侧面展开图及侧面积的计算。
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圆柱的表面积、体积和解决问题打基础。
(二)依据新课标理念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1、认识圆柱的特征,理解圆柱的侧面积的含义。
2、通过操作独立推导并掌握求圆柱的侧面积的方法,并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问题。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获得学习的愉快体验。
学具准备:带商标纸的圆柱体、剪刀、直尺。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圆柱侧面展开图的多样性,并能将展开图与圆柱体的各部分建立联系,推导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说教法“师之教,贵在得法。
”本课我采用“激趣-操作-发展”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向学生开放,大胆让学生探索知识形成的过程,鼓励学生去思考、合作、操作、发现、讨论、实践。
这样可以让学生真正对圆柱得以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在教学设计这一环节,我本着既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的教学思想,对本课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首先让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物品向同学们介绍它的形状,然后利用课件让同学们在几种不同立体图形中找出圆柱体,最后又让同学们说出了一些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圆柱,趁这个机会导入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研究圆柱。
课题:圆柱和圆柱的侧面积。
(二)接下来进入第二个环节:自主学习、初步认识。
我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柱,通过摸一摸,比一比,说一说,唤起学生对圆柱的已有知识经验,体会圆柱和长方体、正方体的不同,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出圆柱各部分的特征:两个完全相同的圆面是圆柱的底面,周围是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
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第一课《圆柱的认识》(教案)
![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第一课《圆柱的认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46cb90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e2.png)
2022-2023学年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第一课《圆柱的认识》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圆柱的定义和特征。
2.掌握圆柱的计算公式。
3.运用圆柱的认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圆柱的定义和特征。
2.圆柱的计算公式。
三、教学难点
1.运用圆柱的认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黑板、彩色粉笔、计算器、实物模型、PPT课件等。
2.学生准备:笔、纸、课本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几何图形的名称和特征;
•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圆柱的认识。
2. 讲解圆柱的定义和特征
•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模型,了解圆柱的形状和特征;
•出示图片,讲解圆柱的定义和特征。
3. 讲解圆柱的计算公式
•出示图片,讲解圆柱的高、底面积和侧面积的计算公式;
•引导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圆柱的体积。
4. 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5. 小结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出示实物模型和图片,利用直观形象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圆柱的定义和特征,然后讲解了圆柱的计算公式,通过实际计算让学生掌握了圆柱的计算方法。
最后,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有趣,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
同时,也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更加融入课堂氛围,提高学习效果。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圆柱的认识》教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1课时《圆柱的认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9b3b4a1eb91a37f1115cfa.png)
第一课时圆柱的认识一、学习目标(一)学习内容认识圆柱,让学生结合实物探索圆柱的特征。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的直观图,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
通过快速旋转长方形硬纸活动的操作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想象,体会立体图形形成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通过剪开圆柱形罐头盒的商标纸,把圆柱侧面展开后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相关量对应起来,为后面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做准备。
(二)核心能力在认识圆柱及其展开图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逐步建立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三)学习目标1.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观察、比较、操作、讨论,能够准确的说出圆柱底面、侧面和高的特征。
2.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能够概括出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原来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四)学习重点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五)学习难点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二、学习设计(一)课前设计自己准备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物体。
【设计意图:唤起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回顾,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
】(二)课堂设计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出示图片:比萨斜塔、蜡烛、罗马柱、压路机……师: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师:如果把这些圆柱形物体画下来会是什么样子?(课件出示)这就是圆柱的平面图。
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小结:看来,生活中圆柱的应用非常广泛。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圆柱。
(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为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打下基础,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考查目标1】2.探究新知(1)认识侧面师:你想过吗?为什么压路机的前轮要设计成圆柱体,而不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呢?请同桌两人合作,利用手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模型,看一看、比一比、摸一摸、滚一滚,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认识》教案模板四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认识》教案模板四篇](https://img.taocdn.com/s3/m/4feed6ceee06eff9aff80724.png)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认识》教案模板四篇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认识》教案模板一设计理念:教学中,要力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
课的结构上,以活动为主线,以操作为本节课的主要形式,以使学生亲身体会知识,自主实践获得经验,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和操作,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立体图,认识圆柱的高和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使学生形成圆柱的清晰表象,能根据圆柱的特征辨认圆柱体,测量圆柱的高,并能想象出圆柱侧面的展开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使学生弄清圆柱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周长,宽与圆柱的高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导入新课1、复习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并说说它们的特征。
2、出示一个茶叶筒提问:这个物体的形状叫什么?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是圆柱体的?你对它了解多少?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圆柱体。
(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二、操作感知,发现特征1、看一看、摸一摸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柱体,摸摸它的面。
师:圆柱有几个面?摸的时候有什么感觉?与长方体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说出圆柱各面的名称。
2、小组合作,制作形体。
师:下面我们以四人为一组,大家合理分工,做一个圆柱体。
想一想我们要制作它需要做哪几部分?分小组讨论制作方案后动手做。
3、成果展示。
(1)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合作成果,向大家展示。
4、交流讨论。
(1)出示粗细不同的两个圆柱。
师:这两个圆柱有粗有细,想想,这与圆柱的什么有关?(2)出示高矮不同的两个圆柱。
师:这两个圆柱有高有矮,想想,这与圆柱的什么有关?什么是圆柱的高?怎样测量这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呢?5、发现特征。
师:从我们准备的材料和在操作的过程中,你发现了圆柱的哪些特征?师引导学生说出圆柱上下两个面是两个相同的圆;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它的长是底面圆的周长,宽是圆柱的高。
《圆柱的认识》优秀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圆柱的认识》优秀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272fae6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95.png)
《圆柱的认识》说课稿《圆柱的认识》优秀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圆柱的认识》优秀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圆柱的认识》说课稿1一、说教材(一)圆柱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学生在一年级已经通过实物直观认识了圆柱这种物体,本课是在学习了长方形,圆形,正方形等一些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立方体图形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圆柱的基本特征,它是学生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学习圆柱表面积必备的基础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圆柱的各部分名称,特征和侧向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圆柱模型。
(2)过程与方法:在做圆柱的活动中进一步探索圆柱的特征,体会圆柱侧面和底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能力。
(3)情感与态度:体验圆柱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通过同学间合作做圆柱,共同进步,体验成功。
(三)我的教学理念是: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初步认识圆柱的生活经验,但是对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在认知上是个飞跃,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把学生当成是一个发现者,先直观认识,再通过动手做圆柱,让学生动眼、动口、动手感官参与新知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做数学”。
(四)本节课我的教学具准备如下:每组准备圆规一个、彩色卡纸两张、小剪刀一把、胶水,学生自带圆柱物品等。
二、说教法。
整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引导、组织作用,应用以下教法组织教学。
①情景教学法;②探究发现法;③活动体验法。
三、说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为了在教学中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我应用以下学法组织教学。
①观察操作法;②合作交流法。
四、说教学过程。
基于以上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案(十一)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案(十一)](https://img.taocdn.com/s3/m/66c19c7c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a7.png)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案(十一)教学内容:人教课标版六班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节圆柱的认识〔P10—12〕教材分析:教材先呈现涌现实生活中具有圆柱特征的建筑物和生活用品的图片,通过让同学观测,并提出问题“这些物体外形有什么共同特点?”引导同学思索,再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立体图形,结合图形的名称,使同学对圆柱的认识经受由抽象——表象——抽象的过程。
最末让同学说说生活中还见过那些圆柱形的物体,丰富了同学头脑中圆柱形象的储备。
同时让同学感受生活中圆柱的广泛应用。
学情分析:圆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常常遇到的几何体,同学有广泛的认知基础,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进展同学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应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测圆柱体实物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体的立体图形,使全体同学经受从抽象——表象——抽象的过程认识圆柱的基本特征。
2、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量一量,想一想,做一做等实践活动,使同学认识圆柱的底面、高、侧面、及侧面开展图外形及其与圆柱体的对应关系,并能够对一些结论作出合理的说明或试验验证。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学习过程中提高同学观测、猜想、操作、分析、概括水平,培育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技能。
情感立场与价值观在师生互动中是全体同学体验胜利的乐趣,感受数学〔圆柱体〕的独特魅力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同学的数学学习爱好,并使部分同学大致掌控讨论立体几何的一般方法,丰富其学习数学的积极体验。
教学预备:圆柱体实物及模型、直尺、色卡纸、剪刀、胶带、ppt 课件等。
教学设计:一、引入1、出示主题图。
师:这些物体的外形有什么共同特点?生:这些都是圆柱体。
师:圆柱体是立体图形,平常简称它为圆柱。
今日我们就来学习圆柱的认识。
〔板书:圆柱的认识〕【设计意图】让同学对圆柱的认识,先从生活出发,从而让生理解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质疑探究PPT出示自学探究①、通过制作圆柱体,想一想圆柱体是由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②、圆柱的各部分有什么特征?③、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什么?在哪里?有几条?量一量圆柱的高,你有什么发觉?老师强调结合制作圆柱的过程,小组归纳总结。
《圆柱的认识》数学教案
![《圆柱的认识》数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920303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16.png)
《圆柱的认识》数学教案
标题:《圆柱的认识》数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和掌握圆柱的基本概念,能正确识别和绘制圆柱。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圆柱的基本特征,能准确地识别和绘制圆柱。
2. 教学难点: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实物或者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发现它们都是圆柱形的,从而引入课题。
(二)新知探究
1. 认识圆柱的基本元素:底面、侧面和高。
2. 学习圆柱的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旋转轴,其余三边旋转一周所成的立体图形叫做圆柱。
3.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长方形。
(三)实践应用
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如测量圆柱的高、计算圆柱的表面积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圆柱的基本特征和识别方法。
四、作业布置
设计一些与圆柱有关的练习题,巩固和深化学生对圆柱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有所收获。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1.1 圆柱的认识》32-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1.1 圆柱的认识》32-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e9396694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2b.png)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1.1 圆柱的认识》32-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圆柱的定义和相关术语;–能够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有关圆柱的计算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示例引入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带领学生发现规律,引导学生探究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耐心和毅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圆柱的定义及相关术语的理解;–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理解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通过简单的数学游戏或谜题引入圆柱的定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 学习新知1. 圆柱的定义让学生看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圆柱的特点,带领学生给出圆柱的定义。
介绍圆柱的相关术语:底面、侧面、轴、高等概念。
2. 圆柱的表面积给出计算圆柱表面积的公式,带领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通过实例讲解,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3. 圆柱的体积给出计算圆柱体积的公式,带领学生理解计算方法。
通过实例演练,巩固学生对体积计算的掌握。
3. 引导实践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解决一些与圆柱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题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4. 总结反思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总结圆柱的相关知识点,解决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和困惑。
四、课堂延伸让学生自主查询相关资料,了解圆柱在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并进行展示与分享。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搜索生活中圆柱的实际应用,并写一篇小结。
六、板书设计•圆柱的定义:底面、侧面、轴、高•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结合具体实例引入圆柱的认识,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数学知识。
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但在解决问题中缺乏灵活性,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培养数学运用能力。
圆柱优秀教学设计(通用3篇)
![圆柱优秀教学设计(通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fbc40e14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1f.png)
圆柱优秀教学设计(通用3篇)1.圆柱优秀教学设计第1篇教案背景:冀教20xx课标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课题:圆柱的侧面积。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后,在充分理解了表面积的含义的基础上展开的。
圆柱的表面积是它的侧面积与两个底面面积的和,其中侧面积是新知识,底面积(即圆的面积)是学生学过的。
所以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是本节课的难点,掌握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材选用了来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通过想象和操作活动,使学生知道圆柱的侧面沿着高展开后可以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从而探索出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此过程中,学生把曲面转化成平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推理活动,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能够得到锻炼。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柱体侧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侧面积。
2、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和思考的能力,以及灵活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体验出探索、发现的快乐,激起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圆柱侧面积的计算。
教学难点:圆柱体侧面积计算方法的推导。
教法运用:本节课我采用操作和演示、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直观演示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索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同时将直观和抽象、新授和练习有机地融为一体,较好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学法指导:采取引导—放手—引导的方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运用化曲为平的方法推理发现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圆柱体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圆柱体纸筒、圆柱体物体、长方形纸、剪刀。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1、复习圆柱体的特征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圆柱,对圆柱体有了更深的理解,谁来说说它的特征?(指明学生回答后,课件动画展示同时师生小结)二、课堂小结1、本节课你有何收获?2、教师小结:在解答实际问题前一定要先进行分析,灵活运用,选择合适的方法。
三、课后作业应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你会求圆柱的表面积吗?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试着推一推圆柱的表面积公式吧!附:板书设计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S侧=ch长方形面积=长×宽教学反思这节课,我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深入钻研教材,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动手动脑,使学生学有所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认识》教案模板四篇《圆柱的认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的认识部分,学生在低年级已经初步感性认识了圆柱,能够辨认圆柱物体。
在学习了圆等平面图形和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基础上,本课进一步探索含有曲面的几何形体——圆柱。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数学《圆柱的认识》教案模板,欢迎大家阅读!设计理念:教学中,要力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
课的结构上,以活动为主线,以操作为本节课的主要形式,以使学生亲身体会知识,自主实践获得经验,力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和操作,认识圆柱的特征,能看懂圆柱的立体图,认识圆柱的高和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使学生形成圆柱的清晰表象,能根据圆柱的特征辨认圆柱体,测量圆柱的高,并能想象出圆柱侧面的展开图,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使学生弄清圆柱侧面展开得到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圆柱底面周长,宽与圆柱的高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导入新课1、复习已经学过的立体图形,并说说它们的特征。
2、出示一个茶叶筒提问:这个物体的形状叫什么?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是圆柱体的?你对它了解多少?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圆柱体。
(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二、操作感知,发现特征1、看一看、摸一摸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圆柱体,摸摸它的面。
师:圆柱有几个面?摸的时候有什么感觉?与长方体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说出圆柱各面的名称。
2、小组合作,制作形体。
师:下面我们以四人为一组,大家合理分工,做一个圆柱体。
想一想我们要制作它需要做哪几部分?分小组讨论制作方案后动手做。
3、成果展示。
(1)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合作成果,向大家展示。
(2)师:你在制作的过程中,准备了哪些材料?是怎么做的?4、交流讨论。
(1)出示粗细不同的两个圆柱。
师:这两个圆柱有粗有细,想想,这与圆柱的什么有关?(2)出示高矮不同的两个圆柱。
师:这两个圆柱有高有矮,想想,这与圆柱的什么有关?什么是圆柱的高?怎样测量这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呢?5、发现特征。
师:从我们准备的材料和在操作的过程中,你发现了圆柱的哪些特征?师引导学生说出圆柱上下两个面是两个相同的圆;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它的长是底面圆的周长,宽是圆柱的高。
(利用多媒体课件加以演示验证。
)讨论: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得到哪些图形?让学生将圆柱的侧面展开后看看。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1、指出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圆柱。
(图略)2、判断:①圆柱体的高只有一条。
( )②圆柱两个底面的面积相等。
( )③圆柱体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侧面是一个正方形。
( )3、用一张长31.4厘米,宽25.12厘米的长方形纸,再配两个圆做成一个圆柱体,这两个圆的半径是多少厘米?4、张大爷家有一块直径为3分米的圆形铁皮,他想以它为底做一个圆柱形水桶,应选怎样的一块长方形铁皮比较合适?四、反思体验,总结全课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探讨了圆柱的哪些问题?你有哪些收获?附板书设计:圆柱的认识底面:两个相等的圆长方形长=底面周长侧面:展开后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宽=圆柱的高高:无数条,xx相等教学内容:圆柱的认识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能正确判断圆柱体,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等思维能力。
2.使学生认识圆柱的侧面,理解和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1.建立空间观念。
2.弄清圆柱侧面是一个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教具准备:硬卡纸圆柱体,相应电脑课件,尺子,剪刀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提问:我们学习过哪些立体图形?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征?2.引入新课。
出示事先准备的圆柱形的一些物体。
提问学生:这些形体是长方体或正方体吗?说明:这些形体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立体图形圆柱体。
通过学习要认识它的特征。
(板书课题)二、教学新知1.认识圆柱的特征。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圆柱形物体,仔细观察一下,再和讲台上的圆柱比一比,看看它有哪些特征。
提问:谁来说一说圆柱有哪些特征?2.认识圆柱各部分名称。
(1)认识底面。
出示圆柱,让学生观察上下两个面。
说明圆柱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
(2)认识侧面。
请大家把圆柱竖放,用手摸一摸周围的面,你对这个面有什么感觉?说明:围成圆柱除上下两个底面外,还有一个曲面,叫做圆柱的侧面。
追问:侧面是怎样的一个面?(3)认识圆柱图形。
请同学们自己再摸一摸自己圆柱的两个底面和侧面,并且同桌相互说一说哪是底面,哪是侧面,各有什么特点。
说明:圆柱是由两个底面和侧面围成的。
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
(4)认识高长方体有高,圆柱体也有高。
请看一下自己的圆柱,想一想,圆柱体的高在哪里?试着量一量你的圆柱高是多少。
谁来说说圆柱的高在哪里?说明: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圆柱的高是多少,怎样量出来的。
提问:想一想,一个圆柱的高有多少条?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高有无数条,高都相等)3.巩固特征的认识。
(1)提问:你见过哪些物体是圆柱形的?(2)做练习一第1题。
指名学生口答,不是圆柱的要求说明理由。
4.教学侧面积计算。
(1)认识侧面的形状。
教师出示圆柱模型说明: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如果把圆柱侧面沿高剪开再展开,它会是什么形状。
现在请大家拿出贴有商标纸的饮料罐(教师同时出示),沿着它的一条高剪开,然后展开,看看是什么形状。
学生操作后提问:你发现圆柱体的侧面是什么形状?(2)侧面积计算方法。
①提问:得到的长方形的长和宽跟圆柱体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看从第3页最后两行到4页的“想一想”,并在横线上填空。
提问“想一想”所填的结果。
②得出计算方法。
提问:根据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圆柱的侧面积应该怎样算?为什么?(3)教学例1出示例1,学生读题。
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
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1.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2.课件出示练习题3.做“xx”第3题。
4.思考如果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侧面展开是什么图形?四、作业布置教学目标: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圆柱体,认识圆柱的特征和圆柱各部分的名称,能看懂圆柱的平面图;认识圆柱侧面的展开图。
2.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一定的空间想像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圆柱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圆柱的平面图。
教具准备:学生准备圆柱,师自制圆柱体侧面展开纸,一张长方形纸。
切好的圆柱形萝卜,水果刀。
教学过程:一、复习1.已知圆的半径或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指名学生回答,使学生熟悉圆的周长公式:C=2πr或C=πd)2.求下面各圆的周长(教师依次出示题目,然后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评判答案是否正确)(1)半径是1米(2)直径是3厘米(3)半径是2分米(4)直径是5分米二、认识圆柱特征1.整体感知圆柱(1)谈谈圆柱.你喜欢圆柱吗?请同学说说喜欢圆柱的理由。
(美观、实用、安全、可滚动……)(2)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的物体。
2.圆柱的表面(1)摸摸圆柱。
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发现了什么?(2)指导看书:摸到的上下两个面叫什么?它们的形状大小如何?摸到的圆柱周围的曲面叫什么?(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
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3.圆柱的高(1)一根竖放的大针管中的药水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思考:药水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什么有关?(2)引导小结:水柱的高低和水柱的高有关.(3)结合课本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
(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4)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①装满牙签的塑料盒,问:这些牙签是圆柱的高吗?假如牙签细一些,再细一些,能装多少根?②初步感知:面对圆柱的高,你想说些什么?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③深化感知:面对这数不清的高,测量哪一条最为简便?老师引导学生操作分析,得出测量圆柱边上的这条高最为简便,同时课件上的圆柱体闪烁边上的一条高.也可以用笔筒来教学圆柱的高。
4.圆柱的侧面展开(例2)(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橡皮、蜡笔、水彩笔、固体胶水等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分别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察商标纸的形状.(2)寻求发现.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①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②学生再观察上述过程.(用彩色线条突出圆柱底面周长和高转化成长方形长和宽的过程。
)③同学交流后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①讨论:平行四边形能否通过什么方法转化成长方形?②想一想:当圆柱底面周长与高相等时,侧面展开图是什么形?③引导小结:不管侧面怎样剪,得到各种图形,都能通过割补的方法转化成长方形.其中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三、巩固练习1.做第11页“做一做”,指出圆柱体的底面,侧面和高。
2.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2题找出圆柱体。
3.15页第3题,想一想,折一折,能得到什么图形。
4.做第15页练习二的第4题。
教师行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
四、布置作业完成一课三练P15的1、2题。
设计理念本节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创设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质疑内化的过程中认识圆柱的特征,自主完成对圆柱知识的建构。
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材学情分析:圆柱的认识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圆的相关基础知识之后进行教学的。
虽然圆柱与已经学过的长方体、正方体都属于立体图形,但长方体、正方体是由几个平面图形围成的几何体,而圆柱则是由曲面围成的几何形体,这在图形的认识上又深入了一步,是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根据教育生态理论,教学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入,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类比迁移、合作交流等原生态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自主去感受,去发现、不断提高课堂生态水平。
教学目标:1、认识并掌握圆柱的特征,掌握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
2、在不断的观察与操作、猜想与验证、合作与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培养空间观念,构建生态课堂。
3、在师生互动中不断增强合作的意识,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构建和谐课堂。
教学重点难点:1、在活动中发现圆柱的特征和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形成空间观念是本课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