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终稿)

合集下载

《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20)主要内容

《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20)主要内容

《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2020)主要内容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病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和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但我国迄今尚无专门指导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防控的一级预防指南。

一、我国人群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现状心血管病是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和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每年导致死亡人数达400万,占总死亡的40%以上,也是伤残和寿命损失的重要原因。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指临床明确诊断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包括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稳定性冠心病、血运重建术后、缺血性心肌病、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等。

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是主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分列我国单病种死亡的第一位和第二位。

二、我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1. 心血管病一级预防: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是指在心血管事件发生之前,通过控制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降低心血管临床事件发生风险的预防措施。

实践证明,一级预防措施可有效延缓或避免心血管事件发生,从而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2. 生活方式:健康生活方式是预防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发生发展和临床事件的上游措施,是心血管病预防的基石。

3. 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随着人口老龄化和不良生活方式的流行,具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患者人数快速增加。

除需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外,此类患者大部分需进行药物治疗,增加其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是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关键。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

虽然一些不良生活方式的流行和危险因素的防控有所改善,但距离健康中国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心血管病一级预防面临巨大挑战。

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总体建议(推荐意见/推荐类别,证据级别)通过多学科合作控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A通过医患沟通确定适当的干预策略/,B评估与患者健康相关的社会相关因素,保证心血管病预防干预措施能够执行/,B一、概述《指南》强调对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防控应以团队合作为基础,以患者为中心,以医患沟通为手段,充分评估患者的社会相关因素,结合患者意愿,制定合理、有效、可行的个体化干预策略。

心血管疾病营养处方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心血管疾病营养处方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心血管疾病营养处方中国专家共识(全文)前言膳食营养是影响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

现有的循证医学证据显示从膳食中摄入的能量、饱和脂肪和胆固醇过多,以及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等,增加心血管病发生的风险,而合理科学膳食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健康的生活方式行为包括合理的膳食是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基石。

医学营养治疗和/或生活方式治疗可减少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其它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作为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措施之一,能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且经济、简单、有效、无副作用。

因此,我国与许多国家的医学专业学会或协会都将膳食干预和/或生活方式治疗纳入心血管疾病一级、二级预防和康复的内容。

为了更好地将心血管疾病的医学营养治疗和/或生活方式治疗的理论落实到临床实践,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中华预防医学会慢性病预防与控制分会组织相关专家共同起草此共识。

本共识根据国内外现有研究证据,对膳食营养因素与心血管病防治等领域的研究结果进行系统总结,并以此为基础结合我国膳食现状和特点,规范心血管病医学营养治疗的原则和步骤,以便临床医师、临床营养师、护士等医疗保健人员掌握和使用,更好地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服务。

一、膳食、营养因素与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研究、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与许多膳食因素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循证医学证据显示鱼和鱼油(富含二十碳五烯酸即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即DHA)、蔬菜和水果(包括浆果)、富含亚油酸、钾的食物、以及规律的身体活动与减少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饱和脂肪酸(豆蔻酸和棕榈酸)、反式脂肪酸、高钠摄入、大量饮酒、超重和肥胖显著增加心血管病发生风险;维生素E补充剂与心血管疾病似乎没有明确的关系。

-亚麻酸、油酸、非淀粉多糖(膳食纤维)、全粒类谷物、无盐坚果、叶酸和植物甾醇很可能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膳食胆固醇和未过滤的熟咖啡很可能增加风险,与硬脂酸没有关系。

高血压患者降胆固醇治疗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高血压患者降胆固醇治疗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

高血压患者降胆固醇治疗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最全版)近年我国心血管疾病患病率逐年升高,除人口老龄化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防控不佳是最重要的因素。

2014年心血管病报告显示我国高血压患者超过2亿,血脂异常患者超过1亿,但高血压治疗率约为1/3,而血脂异常治疗率不足1/3[1]。

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常伴发。

2007年的辽宁省农村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1.3%的农村高血压患者合并胆固醇升高[2]。

CONSIDER研究显示我国门诊高血压患者81.1%合并血脂异常[3]。

DYSIS 研究提示接受调脂治疗的血脂异常患者约66%合并高血压[4]。

China-Reality研究显示门诊血脂异常患者中,52%合并高血压,但接受他汀治疗的比例为37%,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率仅为25.8%[5]。

可见,高血压患者降胆固醇治疗仍然具有巨大的改进空间。

本共识专家组对高血压患者降胆固醇治疗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明确了高血压患者降胆固醇治疗策略的具体建议。

高血压与胆固醇异常是临床上最常见且可干预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二者具有协同作用[6,7]。

同时合并高血压与胆固醇异常的患者心血管病死率增加,心血管病患病风险增加3~4倍[10,11]。

在多个危险因素共同作用下,富含胆固醇脂蛋白颗粒进入动脉内皮下层,启动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

血压升高导致血流剪切力以及血管紧张素Ⅱ释放增加,造成血管内皮受损,炎症介质释放增加,巨噬细胞聚集等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8]。

高血压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还能够降低血管紧张素Ⅱ反应性的醛固酮分泌[9]。

因此,高血压患者在控制血压的同时,充分重视降胆固醇治疗对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综合控制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是未来降低心血管病事件的根本。

一、高血压患者降胆固醇治疗的研究证据大规模随机临床研究显示,合并多重危险因素的高血压患者仅控制血压仍然有较高的心血管事件风险。

控制血压的基础上,降低胆固醇可进一步显著降低心血管病事件的风险。

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心血管病是指各种引起心脏和血管功能异常的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病等。

这些疾病不仅对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为了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水平,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应运而生。

一、控制饮食饮食对心血管健康至关重要。

首先要注意控制总热量摄入,避免超标。

同时,要合理均衡摄入三大营养素,即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

增加高纤维食品的摄入,如谷类、蔬菜和水果,有助于减少胆固醇和脂肪的沉积,减轻血压和血糖的负担。

二、适量锻炼适度而均衡的体力活动不仅可以控制体重、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积累,还能增强心血管健康。

根据身体状况的不同,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跑步、游泳、骑车等。

每天坚持30分钟以上的体育锻炼,能有效提高心血管系统的代谢功能。

三、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烟草中的尼古丁和其他有害物质对心血管系统有明显的损害作用,吸烟者比非吸烟者患心脏病的风险高出三倍以上。

饮酒过量会导致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重,进而引发心脏病和脑血管病。

因此,要做到戒烟限酒,保护心血管健康。

四、保持健康体重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会增加患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等的风险。

因此,要合理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范围。

尽量避免摄入高热量、高油脂的食物,多食用蔬菜水果和粗粮,适量运动,维持良好的身体状况。

五、防止精神压力过大长期承受精神压力会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进一步影响心血管系统的稳定与平衡。

因此,要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习放松技巧,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避免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

六、定期体检心血管疾病往往具有潜伏期,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非常重要。

定期进行全面体检,包括血压、血糖、血脂等相关指标的检测。

通过及早发现潜在的心血管风险因素,可以采取控制措施,避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心血管疾病预防的专家共识

心血管疾病预防的专家共识

化 ,是提高心血管 疾病 防治水 平
的关 键 环 节 。早 在 动 脉 管 腔 出现
者 ( 发 冠 心 病 家族 史、肥 胖 、 早
持续 精 神 紧张 、缺 乏 运动 ) ,或年
龄 > 5岁 者 ,应 用 踝 肱 指 数 、动 6
明 显 狭 窄 或 闭 塞 性 病 变 之 前 ,动 脉 血 管 壁 即 已经 发 生 功 能 及 结 构 改 变 。 早 期 筛 查 并 积 极 干 预 大 动
2 戒 烟 :吸 烟 是 心血 管 疾 病 .
心理障碍 包括:焦虑 、抑郁 、惊
的重要致病 因素 ,因此戒烟 是避 恐发作、 躯体化感觉障碍、 疑病症、 免心血管病死亡最经济 、有效的
干预 措施 。 医 生 的劝 导 干 预对 戒烟 有 明 睡眠 障碍和 强迫 思维等 。
( ) 二 血脂 异 常干预
生 活 方 式 干 预 是 一 级 预 防 中 所有 预 防措施 的基 石 。 1平 衡膳 食 :多项 研 究证 实 , . 饮 食 中降 低 盐 摄 入 ,减 少 饱 和 脂
脉 脉搏波传 导速 度、颈总动脉 内 中膜厚度评估其动脉结构和功能,
脉 功能异常 ,有助于延缓 甚至避
二 、一 级 预 防措 施
目前 公 认 的心 血 管病 危 险 因 素 包 括 :年 龄 、 性 别 、种 族 、家
心脑 血 管疾 病 ,已成 为 我 同 2 世 1 纪提 高人 民健 康水 平的 重 中之 重 。
族 史 、 高 胆 同 醇 【症 、吸 烟 、糖 f l I l 尿 病 、 高 血 压 、腹 型 肥 胖 、 缺 乏 运 动 、 饮 食 缺 少 蔬 菜 水 果 、 精 神 紧 张 。 除 年 龄 、性 别 、家 族 史 和 种 族 不 可 改 变 ,其 他 8种 传 统 危 险 因素 均是 可 以改 变 的 ,换 言之 , 是 可 以预 防的 。

2019版: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19版: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2019版: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全文)本刊发表《2019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该共识基于近期发表的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多项随机对照研究和荟萃分析,参照我国相关指南和共识,结合我国国情,对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更加精准的适用人群、不适宜人群及相关的其他问题等给予了明确和实用的推荐,对我国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至今为止,众多的循证医学证据证实了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重要地位,在心血管高危风险患者可以降低心脑血管事件,获益大于其引起的出血风险;在缺血风险相对较低和(或)危险因素控制相对良好的人群(如他汀类药物使用比例显著增加的地区人群),阿司匹林的出血不良反应则抵消了其微弱的获益。

因此,该共识结合我国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人群中高风险人群较多、危险因素控制不佳、风险评估方法也不同于欧美人群的国情,提出了客观科学的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应用的临床路径,旨在使临床一线医生能够精准地使用阿司匹林。

当然,我们期待也相信将会有更多的阿司匹林用于中国人群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循证医学证据,可以肯定的是,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仍有重要价值。

●引言阿司匹林曾经广泛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的一级预防[1,2,3,4]。

但阿司匹林用于ASCVD一级预防时不能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率或心血管病死亡率,其主要获益是显著减少非致死性缺血事件,包括心肌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 )、缺血性卒中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心血管病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非致死性卒中);主要风险是显著增加非致死性大出血事件,包括胃肠道出血和颅内出血[5,6,7]。

因此,只有在获益明显超过风险时,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才有意义。

2024年版《心力衰竭早期筛查与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2024年版《心力衰竭早期筛查与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更新临床实践与指南
本次共识更新旨在根据最新研究进展,为临床医生提供针对心力衰竭早期筛查和一级预防的推荐意见 和指导。
共识制定方法与参与专家
方法
通过收集并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专家经验和意见,制定共识。
参与专家
来自心血管病学、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学等领域的多位知名专家参与了本次共识的制定和评审。
共识主要内容与亮点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将对共识的详细内容进行深 入解读,包括心力衰竭的早期筛查方法、一级预 防策略、临床实践推荐等方面,以期为临床医生 和相关领域工作者提供全面、专业的指导。
02
心衰的定义、分类、 发展阶段
心衰的定义
心脏泵血功能下降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指心脏无法有 效泵血,导致全身组织器官氧供不足的 一种病理生理状态。
肥胖是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代谢综合征是一组 包括肥胖、高血压、高血糖、血脂异常等多种代 谢异常的症候群。
与心衰的关联
肥胖和代谢综合征会导致心血管系统负荷加重, 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肌肥厚,从而增加心衰风 险。
预防策略
控制饮食,减少高热量和高脂肪食物摄入,增加 膳食纤维摄入,加强体育锻炼,保持健康体重。
心肌损伤标志物
• 肌钙蛋白(cTn):反映心肌细胞损伤的程度,用于心衰的病因诊断和预后评估。
超声心动图
• 心脏结构和功能评估:超声心动图可测量心脏各腔室大小、室壁厚度、射血分数等,评估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 。
X线胸片
• 心脏形态和肺淤血情况:X线胸片可观察心脏大小、形态及肺 部血管纹理,了解是否存在肺淤血等心衰表现。
抗血小板治疗
根据医生建议,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预防冠状动脉血栓形 成。
定期进行心脏检查
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 的心脏问题。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全文版)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全文版)

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全文版)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全文版)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一、我国心血管病流行现状心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的疾病,具有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

近30年来我国人群心血管病(主要是冠心病、卒中和周围血管病)死亡率、发病率和患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提前。

心血管病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二、我国心血管病的医疗费用自1980年以来,XXX心脑血管病患者出院人次数和医疗费用不断增加,2000年以后增加迅速。

2015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出院总数1 887.7万人次,占同期出院总人次数的12.87%。

2015年中国心脑血管疾病住院费用中,急性心肌梗死153.40亿元,颅内出血为231.99亿元,脑梗死为524.26亿元。

扣除物价因素的影响,自2004年以来,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0.13%、18.06%和23.47%[2,3]。

三、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必要性冠心病、卒中等心血管疾病有共同的病理基础和危险因素。

尽管心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尚有待研究,但其主要危险因素已经明确。

大量研究证实,高血压、血脂异常(主要是胆固醇增高)、糖尿病、肥胖、吸烟、缺乏体力活动和不健康的饮食惯是心血管病主要的、且可以改变的危险因素。

我国队列研究结果表明,缺血性心血管病(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发病风险中,80%归因于高血压、吸烟、高胆固醇和糖尿病[13]。

改善可以改变的主要危险因素是目前心血管病防治的目标。

国内外很多临床试验和社区综合防治研究证明,针对可以改变的心血管病首要危险因素采取干预步伐,能降低社区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和心血管病发病率,同时具有良好的成本-效益。

20世纪80年月,世界卫生组织(WHO)等机构已经提出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战略,包孕:(1)面向人群,控制和降低人群团体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因素的人群战略;(2)针对高危患者的筛查和干预,即高危战略。

一些发达国家经验已证实,心血管病治疗手艺前进和一级预防的实施,对大幅度降低心血管病出生率起了重要作用。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IMPACT 芬兰,1972-92
IMPACT 芬兰,1982-97
危险因素
其它
2020/11/3
N Engl J Med 2007;356:2388-98
冠心病死亡减少(%)
4
国际众多指南推荐一级预防
ACC/AHA 1997 1997年ACC/AHA第一个《心血管病及中风一级预防指南》
ACC/ASA2006 2006年ACC/ASA《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
20
➢ 1、我国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危险因素流行 病学现状
➢ 2、心血管病危险评估方法 ➢ 3、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主要措施 ➢ 4、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特殊人群
2020/11/3
21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主要措施
改善生活方式
阿司匹林
一级预防
降压
2020/11/3
WHO2006和ESC2007
2006年WHO和2007年ESC《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 均强调了心血管一级预防的重要性
ACCP 8
2008年ACCP第8版《抗栓和溶栓治疗指南》
专门设置了冠心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部分
2020/11/3
5
➢ 1、我国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危险因素流行 病学现状
➢ 2、心血管病危险评估方法 ➢ 3、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主要措施 ➢ 4、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特殊人群
2004年全球52个国家参与的interheart研究
高血压 吸烟 1.6亿 3.5亿
被动吸 血脂

异常
5.4亿 1.6亿
糖尿病 肥胖 超重 4000万 6000万 2亿
2002《中国城乡居民健康营养调查》
2020/11/3
10
➢ 1、我国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危险因素流行 病学现状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南解读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南解读
烟、肥胖、高血压、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 血脂异常、冠状动脉钙化、代谢综合征, 即使评分低危也要积极干预。
儿童和青少年
• 要关注儿童肥胖,青少年吸烟,缺少运动。 • 建议:1.改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膳食、拒
绝吸烟、坚持锻炼身体、控制体重);2.对 于肥胖和有高血压家族史的每年测一次血 压;3.肥胖、糖尿病家族史、血脂异常、高 血压、女孩多囊卵巢应每年进行一次身高、 体重、血压、血脂、血糖的检查。
我国流行病学
• 缺血性心血管病发病危险80%与高血压 (34.9%)、吸烟(31.9%)、高胆固醇 ( 11.4% )、糖尿病(3%)有关。8种为可 控的危险因素:高胆固醇、吸烟、高血压、 糖尿病、腹型肥胖、缺乏运动、饮食缺乏 水果蔬菜、精神紧张。
心血管病危险评估方法
年龄(岁) 35~39 40~44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南
徐静
什么叫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
• 指疾病尚未发生或疾病处于亚临床阶段时 采取预防措施,控制或减少心血管疾病危 险因素,预防心血管事件,减少群体发病 率。有效控制致病因素,将延缓或阻止动 脉粥样硬化病变发展成临床心血管疾病, 减少心脑血管事件,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改善人群健康水平。
• 推荐:大于45岁糖尿病患者至少每年查一次 ABI, >50岁有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吸烟 或2项(早发冠心病家族史、肥胖、缺乏运动、 >65岁)每5年查一次(ABI、PWV、C-IMT)。
一级预防的主要措施
• 目前认为传统的危险因素:年龄、性别、 种族、家族史、高胆固醇血症、吸烟、糖 尿病、高血压、腹型肥胖、缺乏运动、饮 食缺少蔬菜水果、精神紧张,其中有8项是 可以改变的,是可以预防的。
血糖监测与控制
• 1.研究证实IGT和IFG心血管损害就已经发生, 建议40岁开始每年查1次空腹血糖,<45岁 如果以下危险因素:BMI≥28、有糖尿病家 族史、高血压、血脂代谢异常行OGTT试验。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全文)过去的100年,世界范围的疾病谱发生了巨大变化,心血管疾病导致全球总死亡的比例从20世纪初的1/10发展到21世纪初的1/3,已成为全球首位死因,且流行趋势不断加剧。

2006年中国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显示[1],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流行趋势与全球完全相符,心脑血管疾病从1990年起一直是国人的主要死亡原因,目前已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1/3强。

如果不加以控制,到2020年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将再增加50%。

因此控制心血管疾病蔓延成为我国21世纪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中之重。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包括: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脑卒中、腹主动脉瘤和外周动脉疾病,是心血管疾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早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存在[2,3,4],常在首次发病就有致死、致残的高风险,有报道男性约60%、女性约45%首发症状即为急性心肌梗死【Murabito et al Circ 1993 88: 2548】,70%首发症状即为脑卒中[2006stroke]。

一系列儿童和青年动脉粥样硬化早期干预研究和动物研究证实[5,6,7],在症状出现前的早期病理阶段有效控制致病因素,将延缓或阻止无症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成临床心血管疾病,即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

ACC/AHA 1997年制定了第一个《心血管病及中风一级预防指南》,并于2002年作了更新,此后相继发布了大量的一级预防循证证据,2006年ACC/ASA联合发布了《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06年WHO公布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和200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更新的《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都强调了心血管一级预防。

我国目前尚没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指导性文件,为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战线前移,提高中国医生对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重视,合理规范应用一级预防治疗措施,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发起,联合心血管专家、神经科专家、外周血管病专家、肾内科专家共同讨论,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解读

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解读

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解读心血管病是威胁我国居民生命和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每年导致死亡人数达400 万,占总死亡的40% 以上,也是伤残和寿命损失的重要原因。

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是主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分列我国单病种死亡的第一位和第二位。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上升,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升高,以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卒中为主的ASCVD死亡率升高更为明显。

与欧美人群相比,我国出血性卒中发病率上升趋势已基本控制,死亡率明显下降,在总心血管病死亡中的占比从 1990 年的 39% 下降至 2016 年的 27%。

但我国仍是出血性卒中负担最重的国家,出血性卒中占总心血管事件的15%~20%,约占所有卒中事件的30%,是欧美白人的 2~3 倍。

可见,我国人群心血管病的流行病学特征有别于欧美人群,需要基于国人的研究证据制定适用于我国人群的心血管病防治策略。

我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现状及总体意见心血管病的一级预防是指在心血管事件发生之前,通过控制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降低心血管临床事件发生风险的预防措施。

实践证明,一级预防措施可有效延缓或避免心血管事件发生,从而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即使在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一级预防的现况也不容乐观。

2014至2016年开展的全国七大区域39 个社区的横断面调查显示,在10 年心血管病风险≥10% 的≥45 岁女性中,降压和调脂治疗率分别为 44.4% 和10.2%,男性则更低,分别为36.3% 和6.3%。

虽然女性治疗率略优于男性,但控制率却低于男性。

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总体建议实践证明,以生活方式干预和危险因素防控为核心的心血管病一级预防可有效延缓或避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倡导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是预防心血管病的基本策略,同时需进一步规范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的检出、诊断和治疗,提升其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

心脑血管病一级预防策略

心脑血管病一级预防策略

有利因素 葡萄酒 每天少于120ML 啤 酒 每天少于350ML 鸡尾酒 每天少于45ML
心 善多广淡 存 待做交泊 健 自实朋名 康 己事友利
全球医学界提出什么措施去预防呢?
1、维多利亚宣言: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 动、心理平衡——健康四大基石。 合理膳食:123456,红黄绿白黑。 一是一杯牛奶(豆浆); 二是250克主食; 三是三份蛋白质饮食(一份二半两黄豆、二两瘦 肉、一只鸡蛋、二两鱼虾鸡鸭); 四是四句话:粗细结合,不咸不甜,三、四、五 餐,七、八分饱(麦卡效应,多寿命绿由餐饭少, 佛说); 五是500克蔬菜水果,五种品种,五种颜色(彩红 原则); 六是一天最少6杯水。
常用降脂药有:他汀类、贝特类、烟酸类、胆酸螯合剂等。在使用降 脂药时要注意:(1)当血脂以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药为主时, 应以使用他汀类药物为主。(2)当以甘油三脂升高药为主时,应以 使用贝特类或烟酸类药物为主。
D:控制血糖。在初次诊断为糖尿病的患者当中,有半数 人已存在心脑血管疾病,1/3的人已存在高血压,2/3已存 在高血脂。糖尿病患者的卒中发生率为非糖尿病患者的45倍。
健康的生活方式
蛋白质15.2%,脂肪25.3%, 碳水化合物55.6%,吃饭八分饱, 多吃水果和蔬菜,减少脂肪摄入量。
合理膳食
中等程度有氧
戒烟1年使冠心
运动:慢跑每 天少于30分钟
适量运动
健康的生活方式
戒烟
病危险降低50% 戒烟5年使心血
,每周5天以上
管疾病危险降至
最好天天运动 少量饮酒
正常人水平 心理平衡
男性冠心病风险 下降 27%
女性卒中风险 下降 55%
生活方式 干 预
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措施

《2019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2019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2019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的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要点引言阿司匹林曾经广泛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一级预防。

但阿司匹林用于ASCVD一级预防时不能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率或心血管病死亡率,其主要获益是显著减少非致死性缺血事件,包括心肌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缺血性卒中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心血管病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非致死性卒中);主要风险是显著增加非致死性大出血事件,包括胃肠道出血和颅内出血。

因此,只有在获益明显超过风险时,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才有意义。

我们认为,根据现有临床证据,一方面,阿司匹林用于ASCVD一级预防时必须十分谨慎;另一方面,目前尚不能认定阿司匹林没有一级预防价值。

首先,对全部一级预防临床试验数据进行的最新汇总分析显示,阿司匹林仍然能够显著减少主要心血管事件。

第二,无法落实其他一级预防措施(例如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可能更需要使用阿司匹林。

第三,仔细评估,依然可以找出获益-风险比相对合理的个体。

阿司匹林一级预防主要适用于经积极干预危险因素后缺血风险仍然增高(10年预期风险≥10%)、出血风险不高,且本人愿意长期预防性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的40~70岁成人。

对于所有拟使用阿司匹林的患者,用药前必须采取4项措施(I,C)1. 仔细权衡获益-出血风险比,筛查和排除出血高危人群,并在使用过程中定期或动态地评估获益出血风险比,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 按照相关专科规范,采取降低消化道出血风险的防范措施,提前治疗消化道活动性病变(包括根除幽门螺杆菌),必要时预防性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或H2受体拮抗剂(H2RA)。

3. 坚持健康生活方式(戒烟、慎酒、科学膳食及运动)并积极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

高血压患者须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时才可考虑使用阿司匹林。

4. 在处方阿司匹林之前先进行医患沟通,患者同意后开始应用。

下列ASCVD高危人群可以考虑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100mg/d)进行一级预防(b, A)40~70岁成人,初始风险评估时ASCVD的10年预期风险≥10%,且经积极治疗干预后仍然有≥3个主要危险因素控制不佳或难于改变(如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可以考虑服用阿司匹林降低缺血性心血管病风险。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10(终稿)解读二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2010(终稿)解读二

22
14
• • •
二、靶器官的损害 (T0D). 1、左心室肥厚: 超声心动图或X线 。 2、动脉璧增厚 :颈动脉超声IMT>0.9mm或 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的超声表现 . 3、血清肌酐轻度升高,男性115~133umol/L (1. 3~1 . 5md/dL) ,女性 107~124umo /L (1. 2~1 . 4mg/dL) 。 4、微量白蛋白尿。尿白蛋白30~300mg/24h。白蛋白/肌酐比:男 >2.5mg/mmol,女>3.5mg/mmol。
19
(二)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
• 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G-LMT) • C-IMT≥0.9 mm确定为内中膜增厚。在测量C-IMT 之前,应先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情况,选择 没有斑块处测量C-IMT。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 C-IMT和颈动脉硬化斑块是心脑血管事件危险性 的独立预测指标。C-IMT每增加0.1mm,患者发 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增加11%。该指标可用于评 估整体心血管危险水平。


15
• 糖尿病 • 糖尿病空腹血糖≥ 7. Ommol/L (126mg/dl) • 餐后血糖≥ 11. 1mmol/L (200mg/dl)
16

1、脑血管病 :缺血性卒中、脑出血 、短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 、充血性心力衰竭 . 3、肾脏疾病 、糖尿病肾病 、肾功能受损、血清肌酐、男 性>133umol/L (1. 5mg/dL) 、女性>124umol/L (1. 4mg/dL) 、蛋白尿 (>300m9/ 24h) 。 4、外周血管疾病 –视网膜病变:出血或渗出,视乳盘水肿 。
2
3
性别不同,用表有区别
你可以看到有连个相似的表,分别以性别为区分,男性一个表,女性一个表,这是由于男 性与女性在临床上的指标有部分差异的缘故,所以要区别开。

2020《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指南(全文)

2020《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指南(全文)

2020《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指南(全文)【摘要】心血管病是我国人群的首位死亡原因。

实践证明,以生活方式干预和危险因素防控为核心的心血管病一级预防可有效延缓或避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为全面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并进一步规范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检出、诊断和治疗,提高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整体水平,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牵头组织国内多学科专家,遵循国内外指南撰写规范,汇总评价最新研究证据并参考相关指南,最终形成适合我国人群的心血管病一级预防的推荐意见。

该指南包括前言、指南制定的方法学、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现状、一级预防的总体建议、心血管病风险评估、生活方式干预、血脂管理、血压管理、2型糖尿病管理以及阿司匹林的使用10部分内容。

该指南的颁布和实施将为推进我国心血管病预防实践发挥积极作用。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血管病已成为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和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为应对不断增长的心血管病负担,我国已颁布了针对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各项防治指南。

2011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CSC)颁布了我国第一部《中国心血管病预防指南》,并于2017年进行了修订。

这些指南的制定和实施对我国心血管病的防治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我国迄今尚无专门指导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综合防控的一级预防指南。

2016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颁布了《2016欧洲心血管病预防临床实践指南》,2019年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颁布了《2019 ACC/AHA 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

但是由于我国人群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的流行特征与西方人群有较大差异,欧美指南中的一些建议并不完全适用我国人群。

为了从整体上提高我国心血管病预防能力,努力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战略目标,达到2030 年时4 类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包括心血管病、肿瘤、糖尿病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较2015 年降低30% 的目标,落实预防为主的慢病防控工作方针,由CSC 牵头,联合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脏预防与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会心脏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共同制定了《中国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中国心血管预防指南

中国心血管预防指南

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有助 于降低胆固醇和血压。
规律的运动锻炼
有氧运动
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 提高心肺功能和降低血压。
力量训练
如举重、俯卧撑等,有助于增强肌 肉力量和骨骼健康。
运动频率和时长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 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运动。
控制慢性疾病的发展
控制高血压
通过药物和非药物治疗,将血压 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控制盐分摄入,减少高脂肪、 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 、水果等富含纤维的食物。
适量运动
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 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以增强心肺功能,降低血压 。
规律作息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 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高血脂的管理
定期监测血脂
调整饮食
建议至少每年监测一次血脂,对于高危人 群,如肥胖者、有家族史等,应增加监测 频率。
控制糖尿病
通过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和运动 锻炼,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控制高血脂
通过饮食调整、药物治疗和定期 检查,降低血脂水平,预防心血
管疾病的发生。
03
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
高血压的管理
定期监测血压
建议至少每年监测一次血压, 对于高危人群,如老年人、肥 胖者、有家族史等,应增加监
测频率。
合理饮食
青少年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
避免因情绪波动而引发心血管疾病。
05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效果评估
健康检查与评估
定期健康检查
通过定期的健康检查,可以及早发现潜在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评估个体情况
根据个人的年龄、性别、家族史、生活习惯等因素,进行个体化 的评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国专家共识(终稿)我国心血管疾病从1990年起持续为居民首位死亡原因,2008年《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统计公报》显示,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全国总死亡人数的40.27%,尤其35~54岁青壮年死亡人数增加最为迅猛。

1998年WHO全球健康报告显示,如果不加以控制,到2030年我国冠心病患病率将比2000年增加3.7倍。

因此控制心血管疾病蔓延成为我国21世纪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中之重。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疾病尚未发生或疾病处于亚临床阶段时采取预防措施,控制或减少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预防心血管事件,减少群体发病率。

在致残致死的心血管疾病中,75%以上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研究证实,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早期病变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存在,不及时控制就可能在中老年期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中,尤以冠心病和卒中为重,常在首次发病就有致死、致残的风险。

多数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患者的预后取决于是否发生心脑血管事件。

所以,有效控制致病因素,将延缓或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展成临床心血管疾病,减少心脑血管事件,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改善人群健康水平。

美国自20世纪40年代起冠心病死亡率持续升高,1968年冠心病死亡率高达336.5/10万;此后政府重视预防,主抓控制胆固醇、降压和戒烟;到2000年冠心病死亡率下降了50%,其中危险因素控制的贡献率最大,全人群胆固醇水平下降0.34mmol/L,收缩压下降5.1 mm Hg(1 mmHg =0.133kPa),吸烟量下降11.7%,对死亡率下降的贡献率分别为24%,20%和12%。

二级预防和康复的贡献率为11%,三级预防为9%,血运重建仅为5%。

西欧各国近30年来因加强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冠心病死亡率平均下降了20%~40%。

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提示,一级预防对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至关重要。

美国心脏病学院/美国心脏协会(ACC/AHA)1997年制定了第一个《心血管疾病及卒中一级预防指南》,并于2002年进行了更新,此后相继发布了大量一级预防循证医学证据,2006年ACC/美国卒中学会(ACC/ASA)联合发布了《卒中一级预防指南》,2006年WHO公布《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2007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更新了《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

我国卫生部2009年出台的新医改方案和“健康中国2020”战略,均明确提出“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医疗方针。

以此为契机,为提高中国医生对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重视,合理规范应用一级预防治疗措施,使我国尽快实现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达下降拐点的目标,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和《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共同发起,心血管科、神经科、内分泌科、外周血管科以及肾内科专家共同讨论,最终形成本共识。

1 我国心血管疾病和心血管危险因索流行病学现状我国心血管疾病流行趋势不容乐观。

根据2006年和2008年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2006年为183.7/10万,2008年为241.0/10万,分别占当年死亡构成比的34.8%和40.3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始终居我国居民死因首位,且呈不断上升趋势。

《2007年中国心血管病年报》公布数据显不,目前我国每年新发卒中200万人,死亡100多万人,现患卒中700万人;每年新发心肌梗死50万人,现患心肌梗死200万人;下肢动脉硬化症患病率为2.1%~22.5%。

每年全国心血管病死亡人数达300万人,每死亡3人就有1人是死于心血管疾病。

每年用于心血管病的直接医疗费用已达1300亿元,与1993年统计数据比较医疗费用增加了约6倍。

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研究显不,心血管疾病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主要是由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流行。

在我国不同地区14组人群(共17330人)进行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平均随访6.4年,显示我国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发病危险80%与高血压、吸烟、高胆固醇血症和糖尿病有关,其中34.9%归因于高血压,31.9%归因于吸烟,11.4%归因于高胆固醇血症,3%归因于糖尿病。

2004年全球52个国家(包括中国)参与的Interheart研究发现,8种已知的可控的心血管危险因素预测个体未来发生心肌梗死危险的把握度为90%,包括:高胆固醇血症、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腹型肥胖、缺乏运动、饮食缺少蔬菜水果和精神紧张。

我国人群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不利。

2002年公布的《中国城乡居民健康营养调查》表明,我国高血压患者1.6亿人,吸烟者3.5亿人,被动吸烟者5.4亿人,血脂异常患者1.6亿人,糖尿病患者4000万人,肥胖患者6000万人,超重者2亿人。

目前每年新增高血压或血脂异常人数1000万人,1992~2002年10年间,我国居民超重和肥胖患病人数增加了1亿,大城市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上升40%。

在我国居民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增加的同时,控制率却极低,2002年调查资料显示,全国血压控制率仅为6.1 %;2006年第二次中国临床血脂控制状况多中心协作研究表明,治疗患者血脂控制率仅为50%,高危、极高危人群仅为49%和38%;2006年糖尿病调查表明,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lc)达标(<6.5%)仅占25%。

吸烟者中只有26%的人希望戒烟,戒烟成功率仅为11.5%,超过70%的吸烟者没有意识到吸烟对心血管健康的危害。

在我国,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控制任重而道远。

2 心血管病危险评估方法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20世纪末以来,国际上各种心血管疾病防治指南均强调了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整体危险评估和危险分层治疗策略的重要性。

目前全球有多个心血管疾病危险初筛工具,包括Framingham危险评估模型、欧洲SCORE危险评估模型、WHO/ISH风险预测图、中国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危险评估模型等。

Framingham危险评估模型应用最广泛,但该模型高估了我国人群的心血管风险。

国家“十五”攻关“冠心病、卒中综合危险度评估及干预方案的研究”课题组建立了国人缺血性心血管发病危险的评估方法和简易评估工具(表1),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血压、总胆固醇水平、超重与肥胖、糖尿病和吸烟。

该量表适用于35~59岁人群,预测该人群未来10年心肌梗死、卒中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

年龄≥60岁人群为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使用该量表常低估其未来10年心血管疾病危险,对该人群应更积极干预危险因素。

上述危险评分工具计算的是个体未来10年发生心血管事件绝对风险,由于年龄是预测心血管事件最重要的因素,对于年轻个体来说,尽管未来10年心血管事件绝对风险低,但相对于同龄人,可能患病风险增加了数倍,因此2008年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和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组织相关临床和流行病学专家共同制定了“心血管疾病相对危险评估量表”(图1),强调与同龄健康个体比较,未来10年心血管疾病相对危险增加的倍数。

健康个体未来10年冠心病平均危险见表1,相对危险量表使用方法见图1。

根据不同危险分层决定控制目标和干预力度,不但有益于降低高危患者患心血管疾病风险,同时避免了低危患者的医疗风险和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浪费。

2002年AHA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南建议:40岁以上个体应至少每5年进行一次危险评估。

建议:危险因素评估:40岁以上个体应至少每5年进行1 次危险评估。

有2个以上危险因素[年龄(男>45岁,女>55岁)、早发冠心病家族史、高胆固醇或低HDL-C血症、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肥胖]的个体,应每年进行1次危险评估。

危险评估推荐使用国人缺血性心血管病综合危险评估模型,所有40岁以上个体应该了解其发生心血管疾病的绝对风险。

对绝对风险低的个体推荐使用“心血管疾病相对危险评估量表”,了解其心血管疾病的相对危险程度。

3 动脉功能无创检测在一级预防中的应用加强筛查和早期诊断动脉硬化病变是提高心血管疾病防治水平的关键环节。

近年大量证据显示,早在动脉管腔出现明显狭窄或闭塞性病变之前,动脉血管壁即已经发生功能及(或)结构改变。

早期筛查并积极干预大动脉功能异常有助于延缓甚至避免管腔病变的发生。

目前公认的无创动脉功能检测方法主要为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动脉结构检测方法主要有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G-LMT)和踝肱指数(ABI)。

注:1mg/dl总胆固醇=0.026mmol/dl总胆固醇图1:心血管疾病相对危险评估量表3.1 ABI指胫后动脉或足背动脉的收缩压与肱动脉收缩压的比值,<0.90为异常。

注意除外主动脉缩窄、多发性动脉炎、主动脉夹层等继发疾病引起的ABI异常。

通常认为ABI在0.41~0.90时提示血流量轻到中度减少;ABI值≤0.40时常提示血流严重减少。

ABI异常增高(>1.3)时,可能提示下肢动脉僵硬度增加。

与下肢动脉造影相比,ART诊断下肢动脉疾病具有很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

阳性预测值为90%,阴性预测值为99%,总的准确率98 %。

随着对ART研究的不断深人,该指标不仅仅限于对下肢动脉疾病的诊断,作为心血管系统风险评估的重要指标,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以及全因死亡率密切相关。

ABI应成为所有动脉粥样硬化疾病高危人群的常规筛查项目之一。

3.2 C-IMT是采用高频B型超声探头测定的颈动脉腔-内膜界面与中膜-外膜界面之间的距离。

一般取颈总动脉分叉处近端远侧壁1.0~1.5 cm处测量。

根据2003年欧洲高血压治疗指南,C-IMT≥0.9 mm确定为内中膜增厚。

在测量C-IMT之前,应先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情况,选择没有斑块处测量C-IMT。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C-IMT和颈动脉硬化斑块是心脑血管事件危险性的独立预测指标。

C-IMT每增加0.1mm,患者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增加11%。

该指标可用于评估整体心血管危险水平。

3.3 PWV是反映动脉僵硬度的早期敏感指标,是动脉硬化性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目前多采用测定颈动脉-股动脉PWV(carotid-femoral arteryPWV, efPWV)和肱-踝动脉PWV ( brachical-ankle artery PW`,baPW V )。

健康成人一般cfPW<900 mm/s,baPWV<1400 mm/s。

cfPWV增大提示主动脉硬度增高,baPWV增大提示大动脉和外周动脉的硬度增加。

3.4 建议:3.4.1 年龄<45岁的糖尿病患者伴有一项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或年龄≥45岁的糖尿病患者,至少每年测定1次ABI。

3.4.2 年龄>50岁有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吸烟或有2项以上其他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者(早发冠心病家族史、肥胖、持续精神紧张、缺乏运动),或年龄>65岁者,应用ABI,PWV和C-IMT评估其动脉结构和功能,正常时至少每5年复查1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