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胶束体系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
反胶束萃取技术及其在抗生素分离上的应用_李夏兰
综 述文章编号:100128689(2003)0920576203反胶束萃取技术及其在抗生素分离上的应用Technology of reversed m icelles extraction andits application i n an tibiotics separation李夏兰 翁连进L i X ia 2lan and W eng L ian 2jin(华侨大学化工学院, 泉州362011)(H uaqiao U niversity ,Chem ical Engineer Institute , Q uanzhou 362011) 摘要: 本文介绍了反胶束概念及萃取分离的基本原理,详细地介绍了反胶束萃取抗生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反胶束萃取分离抗生素尤其是氨基糖类抗生素提出了新思想。
关键词: 抗生素; 分离; 反胶束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3205228基金项目:2002年福建省自然基金资助课题(项目编号:E 0210019),2001年国务院侨办资助课题。
作者简介:李夏兰,女,生于1965年,副教授。
从事生物分离工程研究。
反胶束(reversed m icelles )是表面活性剂在有机溶剂中自发形成的纳米尺度的一种聚集体,是透明的、热力学稳定系统[1,2]。
表面活性剂是由亲水性的极性头部和疏水性的非极性尾部组成的两性分子。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都可以形成反胶束。
在反胶束溶液中,组成反胶束的表面活性剂其非极性端伸入有机溶剂中,而极性端则向内排列成一个极性核(po lar co re ),此极性核具有溶解水和大分子的能力(反胶束及表面活性结构见F ig .1)。
当含有此种反胶束的有机溶剂与生化物质的水溶液接触后,主要因胶束内壁电荷与生物分子之间静电引力的相互作用和极性核的胞溶作用,后者可从水相转入反胶束的极性核内。
通过控制操作条件,萃入有机相的产物又可重新返回水相。
胶束载药系统的原理及应用
胶束载药系统的原理及应用1. 胶束载药系统介绍胶束载药系统是一种药物传递系统,通过将药物包裹在胶束中,以提高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从而增强药物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胶束是由表面活性剂分子组成的纳米粒子,可以在溶液中形成稳定的胶束结构。
胶束载药系统利用胶束的特性,将药物包裹在其内部,形成胶束-药物复合物。
2. 胶束载药系统的原理胶束载药系统的原理基于胶束的构成和性质。
2.1 胶束的构成胶束通常由两部分组成:亲水头基和疏水尾基。
亲水头基是带有亲水性的部分,可以与水分子相互作用;疏水尾基则具有疏水性,不与水分子相容。
2.2 胶束的性质胶束在溶液中的形成是由于表面活性剂的特定构成。
当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浓度达到临界胶束浓度(CMC)时,它们会自组装成胶束结构。
胶束结构具有以下特点:•尺寸小:胶束的尺寸通常在几纳米到几十纳米之间,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
•高稳定性:胶束结构稳定,不易破裂,可以在溶液中长时间存在。
•载药能力:胶束内部有空腔,可以容纳药物分子。
•水溶性:由于胶束头部的亲水基团,胶束可以在水中稳定分散。
2.3 胶束载药原理胶束载药系统利用表面活性剂的自组装特性,将药物包裹在胶束内部。
药物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与胶束结合:•疏水相互作用:药物分子的疏水性可以与胶束的疏水尾基相互作用,使药物分子被包裹在胶束内部。
•静电作用:药物分子可以通过静电相互作用与胶束结合,例如正负电荷之间的吸引力。
•氢键作用:药物分子的氢键供体或受体可以与胶束上的氢键受体或供体相互作用,实现药物包裹。
3. 胶束载药系统的应用胶束载药系统在药物传递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具有以下优点:•提高溶解度:药物溶解度较低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胶束载药系统提高药物的溶解度,从而增强药效。
•保护药物:胶束可以有效地保护药物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增加药物的稳定性。
•控制释放:胶束载药系统可以实现药物的缓释和靶向释放,提高药物的控制性。
•减少副作用:通过载药系统,可以将药物定向输送到需治疗的部位,减少对正常组织的伤害。
胶束在药物输送中的应用
胶束在药物输送中的应用近年来,胶束在药物输送中的应用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输送系统,胶束可以帮助药物更好地进入人体,以提高药物疗效、缓解药物副作用,并且可以减少药物使用量。
一、胶束的定义及结构胶束是由一定比例的药物分子、辅助剂和水分子组成的微小球形结构。
通俗而言,就是将化学物质分子吸附在一个能溶于水的分子上,形成一种球形结构的物质。
胶束分子外层是亲水性分子,内层则是疏水性分子,具有类似于“反微分”的结构,能够有效地包裹住药物分子使其不受水分解而达到更好的传递效果。
二、 1. 提高药物效率传统药物往往会存在着一定的生物利用度问题,因为药物必须穿过肠道之后才能在体内发挥作用。
而利用胶束等混合物质来包裹药物,则可以有效地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提高药物效率。
2. 控制药物释放速度利用胶束的结构及亲水、疏水性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可是药物被释放过快或者过慢,从而有利于药物在体内发挥更为优异的效果。
3. 减轻药物副作用胶束毕竟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成分,因此,在药物输送过程中,可选择使用胶束来包裹药物分子以减少药物在体外或体内对人体的伤害,从而达到减轻药物副作用的目的。
4. 提高特定靶点的药物传递能力胶束的包裹作用允许一定的药物在更快的时间内达到特定目标部位,例如不同形式的癌症在人体内的位置不一,利用胶束肽标记药物可以更快速准确地传递到癌症细胞处进行治疗。
三、胶束在药物输送中的应用案例1. 外用药物近年来,一些药物公司已经开始运用胶束技术在外用药物领域中进行应用。
例如一种外用草本治疗药液,其使用了胶束技术的输送方式使其更容易被皮肤所吸收,效果更佳。
2. 口腔药物如果一些口腔药物没有妥善地包装传递,则受到唾液和口腔细菌等许多因素的制约,在体内吸收率低,疗效缓慢。
因此,近年来已经有一些利用胶束技术来包裹口腔药物以应对制药问题的技术被研发出来。
3. 癌症药物胶束技术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也日益成熟。
可使用胶束把靶向分子和药物结合处理成胶束纳米粒子,这可以提高药物在体内的吸收效果,更有效地打击癌症。
反胶束萃取技术及应用
蛋白质溶解模型:
蛋白质或酶在静电或疏水作用下溶解于反胶束微粒,其 溶解模型通常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 Luisi[ 2 ]的水壳模型认为,蛋白质分子的溶解导致 反胶束的尺寸增大; 二、Martinek[ 3 ]的诱导契合模型认为,当蛋白质分子 尺寸大于反胶束微粒时,表面活性剂可在蛋白质分子诱 导下重新分配,形成更大聚集数的胶束,使蛋白质溶于 其中; 三、固定尺寸模型[ 4 ]认为蛋白质分子等于或小于反 胶束微粒尺寸时,溶解后的反胶束尺寸不变。
结束语
随着生物技术及基因工程的发展, 开发研究适合多种用途的分离 方法显得日益重要。 反胶团萃取技术的发现, 是分离技术研究领域的一项突破。该技 术应用过程中, 较少使用毒性试剂, 对人体无害, 而且反胶团溶 液可反复利用, 亲和配体的引入, 还可提高目标物的萃取率及分 离的选择性。 近年来, 反胶团及与其他技术的结合, 显示了较大的应用潜力。 与传统的分离方法相比, 反胶团萃取技术还是一个相对年轻的领 域, 某些理论和方法都是针对具体的反胶团体系而言的, 目前可 利用的反胶团体系还相当有限, 给该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局限性。 随着研究的深入, 有理由相信, 反胶团技术在生物化学、有机化 学、分析化学、药物化学和日用化学等领域的应用将更为广泛。
正常胶束: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 当浓度超过临界胶 束浓度(CMC)时, 就会聚集在一起而形成正常胶束,亲 水基向外、疏水基向内。 反胶团: 是指当油相中表面活性剂的浓度超过临界胶 束浓度(CMC)后, 其分子在非极性溶剂中自发形成的亲 水基向内、疏水基向外的具有极性内核(polar core) 的 多分子聚集体(aggregates) 。 反胶束的形态: 反胶束的形态:球形或近似球形,也呈柱状。
反胶束萃取技术的产生背景
利用反胶束溶液萃取葵花籽中绿原酸的研究
利用反胶束溶液萃取葵花籽中绿原酸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把精力放在利用反胶束溶液萃取葵花籽中绿原酸的研究之上。
绿原酸是植物菌类合成的生物活性物质,在多种领域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着重介绍了利用反胶束溶液萃取葵花籽中绿原酸的研究过程。
首先,反胶束溶液由反胶聚合物和水结合而成。
它具有使蛋白质和脂质悬浮在溶液中的溶解功能,可以有效抑制绿原酸的氧化水解降解。
其次,采用具有较高浓度的反胶束溶液(如含抗坏血酸、胺类和硫酸钠的水溶液)对葵花籽进行浸泡和搅拌,以最大限度地消除绿原酸的单核苷酸降解反应和水解反应。
接着,将该溶液加入沉淀剂(如淀粉)中,利用离心分离技术将悬浮液分为清澈的上层液和沉淀物混合液,以此来提取绿原酸。
最后,从上层液中,使用色谱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或其他分离技术(如择旋溶剂萃取)进行分析,从而确定与绿原酸相关的信息。
上述是利用反胶束溶液萃取葵花籽中绿原酸的研究过程。
它可以有效抑制绿原酸的单核苷酸降解反应和水解反应,并使用色谱技术(如HPLC-MS)或其他分离技术对含有绿原酸的上层液进行分析。
本文简要介绍了该方法的基本步骤,有助于理解利用反胶束溶液萃取葵花籽中绿原酸的研究概况。
反胶束体系对姜黄素的增溶及其稳定性作用
两 亲性分 子 ( 如表 面活性 剂 ) 浓度 超过 临界 胶束 浓度 ( MC 后 , 非 水 溶 液 中则 形 成 亲 水 基 团 向 C ) 在
内、 水基 团向外 的反 胶束 (ees cl s. 胶 疏 rvremi l )反 ee 束 作 为药物 载体 , 将疏水 性 药物装 载 在疏水 核 内 , 可
系数计算姜黄素的含量 和样 品中姜黄素的残存率 ,
以 甲醇 为空 白样 . 1 2 2 不 同胶 束 对 姜 黄 素 的 增溶 性 准 确 配 制 一 ..
等_ , 2 因而引起人们 的广泛关注. ] 近年来 , 国内外关
于姜 黄 素生 理功 能 的报 道 越 来越 多 , 多 医 学专 家 许 都 在积 极研 究 开发 姜 黄 素 类 抗 癌 药 物及 保 健 品 , 含 姜 黄素 的产 品越 来 越 受 到 人 们 的欢 迎. 有 关 姜 黄 但 素制剂 的报道 较少 , 主要 原 因是 姜 黄 素 几 乎 不 溶 其 于水 , 内吸 收差 _ , 且 姜 黄 素 不稳 定 易 降解 . 体 3而 ] 为
溶 剂 、 面活性 剂 . 表 姜黄 素定 量分 析采 用 紫外 分光 光 度法 , 4 4n 处 ’定 其 吸 光值 . 据 样 品 的消 光 于 3 m ? 贝 0 根
姜黄素是世界通用型着色剂 , 常用作色素和多
种食 物 的调 味添 加剂 . 还具 有广 泛 的生物 活性 , 它 如 抗炎 、 氧 化 、 肿 瘤 、 血 脂 及 抗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抗 抗 降
to so t a o n t er v re c le : o v r w h n EL 3 n t a o n 1 2 r t o m e h e e s in feh n l h e e s d miels h we e , e - 5a d eh n li : a i f r d t er v r e i o m ielsa 0 o , h ou i zn a a iy r a h d a ma i u 3 .1 8 mg ・g c l t6 C t e s l bl i g c p ct e c e xm m 4 9 e i . e r s l fsa it Th e ut o tb l y s i
胶束在医学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胶束在医学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胶束是一种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体系,由一种或多种分子(称为表面活性剂)在水或其他溶液中形成的一种微小胶粒。
胶束具有形态可控、负载性强、水溶性好、生物相容性高等特点,吸引了众多科学家的研究兴趣。
随着医学领域的深入发展,研究者们发现,胶束在医学诊断与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胶束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胶束可以将药物封装于其内部,从而使得药物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延长其在体内的周期。
肿瘤治疗药物疗效的提高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焦点。
胶束技术可以将药物有效地靶向瘤组织,减小药物对健康组织的损伤,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
目前,迄今为止研发出的最有前途的肿瘤特异性药物Taxol,就是通过胶束技术进行输送。
胶束对于提高药物的整体性能、改善药品的生物利用度等方面都有非常大的价值。
二、胶束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生物传感器又称生物探测器,是一种具有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高速度、低成本、易操作等优点的现代化分析检测技术。
胶束在生物传感技术中具有热稳定性强、不易破坏、具有承载性、良好的分散性和可调节的表面性质等优越特点。
一些研究者利用胶束构建了光学传感器、电学传感器、质谱传感器等等,实现了对生物分子、生物体、细胞等的测量,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对于生物体的分析能力。
三、胶束在细胞成像中的应用细胞成像技术是现代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胶束可以将荧光染料等细胞成像剂包封在内部,形成核酸、蛋白质或病毒等荧光标记物的载体,从而实现对细胞的快速、准确成像。
此外,由于胶束生物相容性高、毒性低,因此其在体内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组织兼容性,可以被用于生物药物成像、动态监测以及临床诊断。
四、结论综上所述,胶束在医学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广阔,为医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
未来,人类将在胶束技术领域上持续不断的推出新的产品和技术,使得胶束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更加广泛,同时也为医学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反胶束体系对姜黄素的增溶及其稳定性作用
反胶束体系对姜黄素的增溶及其稳定性作用颜秀花;许伟;邵荣;王正武【期刊名称】《甘肃农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1(046)002【摘要】以乙醇和2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作增溶剂,制备了姜黄素反胶束体系,对姜黄素进行了增溶和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所考察的2种表面活性剂与乙醇的不同配比的反胶束中,对姜黄素增溶最佳配比都是1∶2(表面活性剂:乙醇),而在60℃时,EL-35与乙醇以1:2的配比形成的反胶束对姜黄素的增溶量达到了最大,最大值为34.198 mg·g-1.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EL-35、Tween 80与乙醇形成的反胶束体系中,当表面活性剂与乙醇的质量比为1∶2时形成的胶束中的姜黄素比较稳定,在避光条件下,1个月后,姜黄素的残存率分别为64.69%和68.82%.【总页数】5页(P143-146,151)【作者】颜秀花;许伟;邵荣;王正武【作者单位】盐城工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江苏,盐城,224051;盐城工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江苏,盐城,224051;盐城工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江苏,盐城,224051;上海交通大学农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系陆伯勋食品安全研究中心,上海,2002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64.4【相关文献】1.不同反胶束体系增溶水的比较 [J], 郭晓歌;赵俊廷2.NPES/AOT反胶束增溶体系及性质研究 [J], 潘世福;陈忠秀;邓少平3.OP-7/氯仿反胶束体系的制备及其增溶水量的研究 [J], 赵群;陈怡秀;朱青;沈炎冰;邓龙根;马超;阎克路4.D5反胶束体系的制备及其增溶特性的研究 [J], 万伟;刘今强;李莎;鲁凤鸣;王际平;张玉高5.十二烷基硫酸钠和吐温20复配体系对姜黄素的增溶和保护作用 [J], 孔维恺忻;鄢尤奇;蔡文康;胡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药剂学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胶束凝胶研究
药剂学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胶束凝胶研究背景介绍:药物递送系统是现代药剂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通过设计合适的载体,可以有效地将药物输送到目标组织或细胞,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药物副作用。
在药物递送系统中,胶束凝胶作为一种常见的载体,因其特殊的结构和优异的药物负载能力而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药剂学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胶束凝胶研究进行探讨。
一、胶束凝胶的基本概念胶束是一种由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自组装形成的粒子,具有亲水头基和疏水尾基的特点。
当胶束浓度较高时,会形成凝胶态结构,即胶束凝胶。
胶束凝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控性,可以用作药物递送系统的载体。
二、胶束凝胶的制备方法1. 溶剂挥发法:通过溶剂挥发使溶液中的胶束聚集形成凝胶状物质。
2. 冷冻干燥法:通过冷冻后的冰晶蒸发除去水分,形成凝胶状态。
3. 辐射交联法:利用辐射交联使胶束形成凝胶态结构。
4. 化学交联法:通过化学交联反应将胶束固定成凝胶。
三、胶束凝胶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1. 增强药物稳定性:胶束凝胶可以保护药物免于光、热及酸碱等因素的破坏,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2. 提高药物溶解度:胶束凝胶具有丰富的微环境,可促进药物的溶解,提高生物利用度。
3. 控释药物:胶束凝胶可以调控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时间,实现长效控释。
4. 靶向治疗:通过修饰胶束表面,实现对特定细胞或组织的靶向递送,提高治疗效果。
5. 降低药物副作用:胶束凝胶可以控制药物的分布和释放,减少药物对非靶向组织的影响,降低副作用。
四、胶束凝胶的未来发展趋势1. 结构设计:通过合理设计分子结构,进一步提升胶束凝胶的稳定性和药物负载能力。
2. 交联技术:研究新型的交联方法,提高胶束凝胶的机械强度和控释效果。
3. 靶向策略:进一步探索靶向策略,实现更精确的靶向治疗。
4. 多功能载体:开发多功能胶束凝胶,实现药物递送、成像和治疗一体化。
结论:药剂学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胶束凝胶研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通过合理的制备方法和药物载体的设计,胶束凝胶可以实现对药物的稳定性、溶解度、控释、靶向递送等方面的调控,进一步提高药物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胶束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
胶束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
胶束是由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水溶液中自组装形成的近球形结构。
表面活性剂由亲水性头部和疏水性尾部组成,此结构中,疏水基
团朝内,亲水基团朝外,形成了一个可容纳疏水分子的核心,而
亲水分子在核心外形成了一个亲水层。
胶束通常具有非常小的尺寸,典型范围是10-100纳米,这种小尺寸使他们具有很高的表面
积和活性,并能够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由于其结构上的特点,胶束常常被用于药物传递。
不同于单纯
的药物,胶束化的药物可以更好的达到目标细胞,以及有更好的
生物可利用性、更低的副作用、更长的半衰期等优点,使其成为
药物传递领域研究的热点。
利用胶束传递的药物常常包括疏水性分子。
疏水性的分子很难
溶于水中,在体内很难吸收,而胶束对此类分子具有很好的结构
和稳定性,能够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并提高吸收率,降低药物的副
作用。
除了疏水性药物,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药物也可以利用胶束传递。
例如,许多生物分子在体内具有短寿命或易被腐解的问题,
采用胶束传递可以使这些分子获得更长的半衰期,从而提高分子的稳定性和生物可利用性。
对于肿瘤治疗,胶束的应用也日渐成熟。
传统的药物治疗策略常常会对健康细胞产生损伤,而胶束化的药物能够更好地靶向肿瘤细胞,并且更容易渗透肿瘤细胞,从而降低了对周围正常细胞的伤害。
利用胶束传递药物的技术具备很大的应用潜力。
未来,在更加深入的研究中,胶束化的药物还会有更多应用的场景。
胶束技术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研究
胶束技术在药物传递中的应用研究胶束技术是一种重要的药物传递策略,可以帮助药物有效地传递给特定的靶标组织,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治疗效果。
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胶束技术在药物传递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深入的研究。
胶束是由一层疏水性物质组成的核心,被一层疏水性物质包裹而形成的颗粒状结构。
这种结构可以包裹水溶性、脂溶性以及两者都有的药物分子,形成药物-载体复合物。
胶束在水中形成胶束溶液,能够稳定地携带药物分子,并且具有较小的粒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从而在体内实现药物有效的靶向传递。
胶束的应用涉及到药物治疗的多个方面。
首先,胶束能够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
一些药物由于其疏水性或结晶特性导致其溶解度低、溶解度不稳定,难以有效传递到需要治疗的部位。
而通过将药物包裹在胶束的核心中,可以大大提高药物的溶解度和稳定性,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其次,胶束能够提高药物的靶向性。
由于胶束的粒径一般在10-100纳米之间,这与人体内许多病变组织的血管溶口大小相近,因此可较好地通过病变部位的血管壁进入到病变组织中。
同时,胶束表面的修饰可以选择性地与病变组织的分子靶标结合,进一步提高药物的靶向性。
例如,通过在胶束表面修饰抗原抗体,可以实现药物的特异性靶向,减少对正常组织的不良影响。
此外,胶束技术还可以改善药物的释放特性。
传统的药物给药方式常常导致药物的剂量波动和分布不均,且需要频繁的给药操作。
而通过控制胶束的结构和组成,可以实现药物在胶束溶液中的控释。
胶束在体内的生物降解和药物释放可以受到温度、pH值、酶刺激等因素的调控,从而实现药物的延缓释放和长效作用。
此外,胶束技术还有助于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某些药物在体内易受到环境因素的破坏,例如光、氧化物以及酶等。
通过包裹在胶束中,药物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护,从而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此外,胶束作为一种形态稳定的药物载体,可以减少药物在体内的不稳定性和毒副作用,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药剂学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胶束制剂研究
药剂学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胶束制剂研究背景介绍:药剂学是研究药物的制备、贮藏、稳定性、递送和使用等方面的科学。
胶束制剂是一种能够有效地将药物输送到目标部位的递送系统。
本文将重点介绍药剂学在药物递送系统中的胶束制剂研究,包括其原理、优势和应用前景。
一、药物递送系统的胶束制剂原理胶束是一种由表面活性剂形成的微小自组装结构,由疏水基团和亲水基团组成。
在药物递送系统中,药物会被包裹在这些胶束中,形成胶束制剂。
其原理主要有两个方面:1.1 疏水性药物包裹胶束的疏水基团能够与疏水性药物相互作用,将其包裹在胶束内部,以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1.2 靶向递送通过改变胶束的表面性质,可以实现对药物的靶向递送。
例如,将靶向配体修饰在胶束表面,可以通过与相应受体的结合,将药物送至具体的组织或细胞。
二、胶束制剂的优势胶束制剂作为一种药物递送系统,具有以下优势:2.1 增强药物溶解度许多药物由于其疏水性,溶解度较低,难以有效输送。
胶束制剂能够将这些药物包裹在其亲水头基团内部,提高药物的溶解度。
2.2 增加药物的稳定性药物在体内常常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失去活性。
胶束制剂可以提供一种保护药物的方法,减少药物的降解和失活。
2.3 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分布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如药物的溶解度、脂溶性和细胞通透性等。
胶束制剂可以改善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提高药物在体内的效果。
三、胶束制剂的应用前景胶束制剂在药物递送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以下将介绍其在三个方面的具体应用案例:3.1 靶向治疗胶束制剂可以对药物进行靶向修饰,实现对特定组织或细胞的选择性治疗。
例如,通过修饰特定的靶向配体,将抗癌药物送至肿瘤组织,减少对正常细胞的伤害。
3.2 控释药物输送胶束制剂可以通过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实现长时间有效的药物输送。
例如,在治疗慢性疾病时,胶束制剂可以缓慢释放药物,提供持续的治疗效果。
3.3 提高药物的生物可及性胶束制剂可以改变药物的物化性质,提高药物的生物可及性。
药物制剂中胶束的制备与应用研究
药物制剂中胶束的制备与应用研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药物疗效的不断追求,药物制剂的研究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胶束作为一种新型的药物制剂载体,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就胶束的制备方法和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进行详细探讨。
一、胶束的制备方法胶束是由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水溶液中形成的自组装结构,其形成过程涉及到胶束的形成机制和制备方法。
1. 胶束的形成机制胶束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两种:溶剂排斥和疏水相互作用。
在溶剂排斥机制下,水溶液中的非极性物质由于与水的亲和性相对较小,会聚集在一起形成胶束。
而在疏水相互作用机制下,表面活性剂分子的亲水头基团结合水分子形成水合层,疏水尾基团则相互聚集形成胶束核心。
2. 胶束的制备方法胶束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溶剂法、高能均质法和薄膜法等。
(1)溶剂法:将表面活性剂在适当溶剂中溶解,通过加热和搅拌等方式使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
这种方法制备的胶束具有较大的尺寸和较窄的分布范围,适用于生产大批量的胶束制剂。
(2)高能均质法:利用高能均质设备(如超声波、高压均质器等)对表面活性剂和溶剂进行剧烈的机械刺激,使其形成胶束。
这种方法制备的胶束尺寸较小且分布范围较窄,适用于制备纳米级别的胶束制剂。
(3)薄膜法:将表面活性剂溶解在溶剂中,然后将溶液薄层喷涂在玻璃片或其他固体基质上,溶剂挥发后形成表面活性剂薄膜,最后通过加水使薄膜膨胀并形成胶束。
这种方法制备的胶束尺寸较大,适用于制备具有控释功能的胶束制剂。
二、胶束在药物制剂中的应用胶束作为一种有效的药物载体,具有很好的应用潜力。
其应用领域包括靶向药物传递、控释药物输送和生物诊断等。
1. 靶向药物传递胶束可以通过控制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含量实现对药物的靶向输送。
通过修饰胶束表面的功能化基团,如糖基、抗体等,可以使胶束选择性地识别靶细胞,并将药物释放到目标细胞内。
这种方法可以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减少副作用并提高治疗效果。
2. 控释药物输送胶束可以通过控制胶束的组成和结构实现对药物的控释。
反胶束体系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
反胶束体系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
许琼明;莫凤奎
【期刊名称】《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1(18)5
【摘要】从药物合成、生化产品的分离纯化、分子药理学、药物分析及药物制剂等
【总页数】5页(P386-390)
【关键词】反胶束体系;药学领域;应用;W/O型微乳液
【作者】许琼明;莫凤奎
【作者单位】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44;O648.23
【相关文献】
1.AOT/异辛烷反胶束体系在萃取芝麻渣蛋白中的应用 [J], 陈学红;秦卫东;马利华;黄玉华
2.反胶束体系中酶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J], 李润洁;布冠好;陈复生;徐卫河
3.反胶束体系在蛋白质萃取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J], 刘晓艳;闫杰
4.AOT-SDS/异辛烷(正辛醇)复配反胶束体系在植物蛋白前萃取中的应用 [J], 魏玲;李学琴;孟宪峰;薛来奇
5.微乳液、胶束、反胶束(团)有序体系在化学分析与分离技术中的应用 [J], 王素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反胶束的名词解释
反胶束的名词解释反胶束是指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形成的胶束,与传统胶束相反,其亲水性部分位于胶束内部,疏水性部分则位于胶束外部。
这种反常的结构使反胶束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和应用。
反胶束形成的机制与传统胶束类似,都是由于表面活性剂的亲水性和疏水性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水溶液中,表面活性剂的疏水性部分会倾向于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核心,而亲水性部分则包围在外部。
这样的结构称为胶束。
然而,有些表面活性剂具有特殊的分子结构,使得它们在水溶液中形成的胶束结构与传统胶束相反,因而得名反胶束。
反胶束的形成可以通过添加某些添加剂来实现,如盐类、聚合物等。
这些添加剂能够与表面活性剂发生作用,改变其亲水性和疏水性部分之间的平衡,导致反胶束的形成。
此外,改变温度、pH值等条件也可以影响反胶束的形成。
反胶束具有一些独特的性质。
首先,由于亲水性部分位于胶束内部,反胶束的疏水性部分暴露在溶液中,因此其表面活性较高,对界面现象的影响更加明显。
其次,由于胶束内部是亲水性的,可以容纳水溶性的物质,如水溶性药物、蛋白质等。
这使得反胶束在药物传递、化学合成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此外,反胶束还具有较小的粒径和较大的表面积,这些特性使其在催化、涂层、油田开发等领域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反胶束在化学、生物、材料科学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在药物传递方面,反胶束可以作为一种药物载体,将水溶性的药物包裹在胶束内部,改善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在化学合成中,反胶束可以作为催化剂的载体,提高反应效率和选择性。
在涂层领域,反胶束可以用于制备具有特殊性质的薄膜,如超级疏水、超级亲水等。
在油田开发中,反胶束可以用于提高原油的采收率,改善油田开发效益。
尽管反胶束具有许多应用优势,但其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反胶束的制备方法较为复杂,需要适当的条件和添加剂。
其次,反胶束的稳定性相对较差,容易发生相变或聚集。
因此,如何改善反胶束的稳定性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
胶束在给药方面的应用研究
胶束在给药方面的应用研究药物的给药方式及其载体是影响药物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胶束作为一种新型药物载体,在给药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研究。
本文将从胶束的结构及制备、药物的载体优点、胶束在药物治疗方面的应用、胶束在癌症治疗方面的应用等方面探讨胶束在给药方面的应用研究。
一、胶束的结构及制备胶束是由两个或多个不相溶的化合物所组成,通常是由疏水性尾和亲水性头两部分构成的形成的一种类似于微胶粒的结构。
在水溶液中,由于胶束分子的疏水部分自发地聚集起来,形成了心磷脂双层结构,将药物分子包裹在内部,从而形成了一种稳定的药物载体。
制备胶束的方法包括膜法、溶解法、沸腾法、加热法等多种方法,其中以膜法和溶解法为主要的制备方法。
二、药物的载体优点药物的载体通常采用高分子材料、脂质体和胶束等。
相对而言,胶束具有以下优点:1. 药物分散性好:由于胶束中的药物分散性好,药物治疗效果更佳。
2. 生化透明性好:胶束是一种生化透明性较好的物质,可有效降低胶粘度,减少血液凝结的发生。
3. 可控性强:胶束中的药物释放速度可以通过控制胶束结构来实现。
4. 生物相容性强:胶束材料的生物相容性较好,不易发生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
三、胶束在药物治疗方面的应用胶束在药物治疗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转运药物:胶束以其优异的分散性和生物相容性,可以将各种不同性质的药物同步载体在胶束中,从而优化药物的治疗效果。
2. 降低药物毒性:胶束在传送药物方面,还可以减轻药物对机体的毒性。
3. 治疗肝脏疾病:胶束可以利用肝脏自身的特性,在肝脏组织中积聚,从而对肝脏疾病如肝硬化、肝肺综合症等疾病进行治疗。
四、胶束在癌症治疗方面的应用胶束在癌症治疗方面的应用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目前已经发现,胶束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治疗癌症:1. 通过改变药物释放方式,以达到治疗效果:将药物载体化到胶束中,可以通过改变药物释放方式,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对机体的毒性和副作用,同时也能实现更好的治疗效果。
反胶束萃取技术的应用
文震等利用超临界CO2/ 微乳(反胶束)萃取技术, 研究海 星甾体活性成分在超临界CO2 微乳多相体系中溶解平衡与 萃取过程。
2.6.2 胶束萃取与超声波技术联用
反胶束技术与超声波技术联用,不仅超声的空化作用以 及机械粉碎作用可以增加植物蛋白在反胶束中的萃取率, 而且,萃取得到的蛋白质与未联用超声技术、传统碱溶酸 沉法提取的蛋白质相比持水性、起泡性、起泡稳定性及乳 化稳定性更优。
1 反胶束技术概述
反胶束:表面活性剂在有机溶剂中,当浓度大于临界胶束 浓度时形成极性头向内,非极性尾朝外的含有水分子内核 的聚集体
形成反胶束体系的常用有机溶剂有: 异辛烷、正辛烷、正辛醇等; 常用的表面活性剂有: 丁二酸- 2 - 乙基已基酯磺酸钠(AOT)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 三辛基甲基氯化铵( TOMAC)
3 讨论与展望
该技术用于提取分离酶和蛋白质等活性物质具有可行性和 优越性,在工业化生产方面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但由于反胶束技术在食品科学上研究的起步较晚,仍存在 一些问题: (1) 表面活性剂对反应底物和产品存在着污染; (2) 缺乏合适的满足食品工业需要的天然安全反胶束体系
随着新型天然安全反胶束体系的开发和工业生产规模所需 基础数据的积累,反胶束萃取技术则可在油脂水解、植物 蛋白和油脂的分离、发酵滤液的提取上实现工业化生产, 将会引起特别是食品工业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变革
反胶束萃取技术的应用
姓 名:田 雪 玲 学 号:S1210286 专 业:制药工程学
传统的分离方法 ( 如溶剂萃取技术 ) 在抗生素等物质 的生产中广泛应用,并显示出优良的分离性能,但 在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方面,它难以提取和分离蛋 白质。其主要原因有两个: 1.被分离对象(蛋白质等)在40~500C不稳定,开始 变性,绝大多数蛋白质都不溶于有机溶剂,若使蛋 白质与有机溶剂接触,也会引起蛋白质的变性; 2.萃取剂问题—蛋白质分子表面带有许多电荷,普 通的离子缔合型萃取剂很难有效果。 反胶束萃取法就是在解决上述两问题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一种新型分离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胶束体系在药学领域中的应用沈阳药科大学药学院,许琼明,莫凤奎【摘要】反胶京体系亦称W/O型微乳液,是由表面活性剂(有时需加助表面活性剂)形成的无数的具有纳米尺寸的含有水核的微小胶团分散在有机溶剂(下称油相)中构成的体系。
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1)是宏观均相的透明的并具有高度分散性的热力学稳定体系。
(2)具有极低的粘度和界面张力,并具有非常大的亚相(以下简称相)接触面积。
(3)对脂溶性的有机物和水溶性的极性化合物都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
(4)内相是一具有纳米尺寸的微小水核,而且该水核中的水同生物膜中的水类似,可分为三种情况:一级束缚水,二级束缚水,自由水。
由于反胶束体系的外相一般生物相容性较差,不能直接应用于人体,放过去在药学领域的应用研究不多,近几年随着对反胶束体系研究的深入,反胶束体系在药学领域的应用研究已成为一新的热点。
1反胶束体系在药物合成方面的应用在药物合成研究中,许多产物或中间体的合成反应因为原料相溶性较差,或因为相接触面积过小,而难以发生反应或反应较慢。
反胶束体系不仅具有非常大的相接触面积,而且对油溶性和水溶性的原料都具有良好的溶解性能,以其作为反应介质则可使上述反应易于进行或大大加快。
其特点是:操作步骤简单,反应过程温和,产物分高简单,而且可以通过改变反胶束体系的组成来调节反应速度。
Blandamer 等通过优选反胶束体系的组成,使水杨酸与苯酚之间的酯化反应速率比在普通乳状液中快1000倍。
近几年来,酶促反应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研究已取得一些重要进展,其应用前景备受关注,特别是在一些采用普通的有机化学方法难于合成的药物或手性药物的合成及拆分方面,与常规合成方法相比具有许多优点:(1)反应条件温和、速度快。
(2)副反应少,产物易分离纯化。
(3)底物专一性强,具有高度立体和光学选择性。
(4)反应步骤少,反应产物收率高。
反胶束体系在结构和许多性质上同生物膜类似,绝大部分酶在反胜束体系中可以很好地保持其生物活性,有的甚至表现出超活性。
石屹峰等利用来自Xanthomonas citri的酰化酶由D-α-苯甘氨酸甲酯和7-ADCA在AOT/异辛烷中合成头形力新,并研究了该反应的动力学过程,发现反胶束体系作为此反应的介质时,不仅提高了酶的催化速度,而且提高了转移酶活力对水解酶活力的选择性,在合成头孢力新时,使水解副反应被抑制,合成途径被强化。
反胶束体系作为酶促反应的介质具有如下优点:(1)组成的灵活性。
大量的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有机溶剂甚至是不同极性的物质都可用于构建适于酶促反应的反胶束体系。
由于酶活性和稳定性与反胶束类型和组成有关,因而可以通过反胶束特性的调变使之适于不同的酶催化反应,有时这种调变会产生非常有用的结果。
例如将Tween 系列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按二-(乙基己基)琥珀酸酯磺酸钠(AOT):Tween=16:1加入AOT反胶束中,可使Ch,viscosum脂肪酶的活性提高3倍。
将已醇作为助表面活性剂加入AOT反胶束中使角质酶的稳定性提高45倍。
(2)热力学稳定性和光学透明性。
反胶束是自发形成的,因而不存在一般乳状液那样的机械混合,有利于规模化。
反胶束的光学透明性允许采用UV、NMR、紫外瞬态动力学、驰豫技术等跟踪反应历程,研究酶的动力学和反应机理。
(3)反胶束体系具有非常高的界面积/体积比,远高于有机溶剂/水两相体系,使底物和产物的相间转移变得极为有利。
(4)产物回收可通过相调变实现。
反胶束的相特性随温度而变化,这一特性可用于产物回收。
含酶、辅酶和表面活剂的水相可以多次循环使用,而每一次的酶活性损失很小。
利用反胶束体系,可以制备具有纳米尺寸的催化剂,这种催化剂在药物合成中常常表现出高效性和高度选择性肝]。
如果以超临界流体(SCF)制备反胶束作为药物合成反应介质,将会把反胶束和SCF 作为反应介质的优点结合在一起。
2反胶束体系在生化产品分离纯化上的应用目前对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进行分离纯化的方法主要有盐析沉淀、凝胶过滤层析、离子交换层析、疏水作用层析、亲和层析和电泳技术等。
这些方法所存在的共同问题是连续操作和规模放大都比较困难。
由于静电作用、流水作用、空间作用以及亲和作用的存在,反胶束体系中的水核可以选择性地溶解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并且生物大分子在反胶束体系的微环境与生物膜内相似,不易变性,因而20世纪70年代末期学术界提出了利用反胶束体系分离纯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
反胶束体系提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实质是溶剂萃取,因而具有样品处理量大、容易放大和可连续操作的特点。
同时通过调节反胶束体系的组成(如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用量、助表面活性剂的选择、油相的种类、特别是水相的用量和性质),可以使这种体系在提取生物大分子时具有高度选择性。
反胶束体系特别适用于生物产品的初级分离;与其他方法(如起离心、抗衡离子表面活性剂反提技术、亲和技术等)结合使用,还可用于生物产品的高度纯化。
因而这种方法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重视。
反胶束体系的含水量W0(其定义为反胶束体系中水与表面活性剂的摩尔浓度之比)是决定反胶束体系的结构及物理性质的一个重要物理量,而水相的pH值、离子强度等决定着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在水相中的溶解度及其解离状态;以上因素决定了反胶束体系在提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时的选择性。
Goto等合成了一系列表面活性剂,研究表明,决定蛋白等生物大分子萃取率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尤其是疏水基的结构。
当表面活性剂的疏水基能紧密堆积在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表面时,可显著提高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萃取率。
目前应用反胶束体系提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技术主要有两大发展方向。
(1)寻找更好的新的反胶束体系最早应用于提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反胶束体系是单一反胶束体系(即只由一种表面活性剂构成的反胶束体系)。
这种反胶束体系种类较少,它一般只适用于小分子蛋白质、肽类和氨基酸的萃取(分子质量30KDa),不能萃取分子质量较大的生物大分子,并且往往在两相界面上形成不溶性凝胶状物质。
单一反胶束体系中常用的表面活性剂主要是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AOT、双油基磷酸(DOLPA)等。
利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单独形成反胶束体系的研究很少,主要有Tri ton类和Span类等。
Pires等对应用单一反胶束体系萃取蛋白质的各种情况作了总结。
近年,有关混合反胶束体系(即采用两种以上的表面活性剂配伍构成的反胶束体系)的研究较多。
Goto等用AOT/DOLPA混合反胶束体系萃取α-胰凝乳蛋白酶,发现混合反胶束体系的萃取能力高于一般的单一反胶束体系,并且比单一反胶束体系反萃容易。
如果选择好配伍的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配比〔一般采用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卵磷脂(一种天然的两性离子表面活性剂)配伍,如AOT/卵磷脂,可使混合反胶束体系在萃取时具有较高的选择性。
由于单一反波束体系和混合反胶束体系在提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时选择性都不高,为了提高反胶束体系在萃取时的选择性,亲和反胶束体系的研究逐渐成为了反胶束萃取研究的重点。
亲和反胶束体系是在反胶束体系中导入与目标产物有特异性亲和作用的亲和助表面活性剂形成的。
这种亲和助表面活性剂的极性基是一种亲和配基,可选择性的结合目标产物。
采用亲和反胶束体系,可使目标产物的萃取率和选择性大大提高,而且可使操作范围(pH、离子强度)大大变宽。
Woot等则通过向AOT/异辛烷系统引入辛基-β-D-吡喃葡萄糖苷,使伴刀豆球蛋白A(conA)的萃取选择性由10提高到了100,并使可发生萃取的pH范围增大。
当向水相中加入conA的自由配基(如葡萄糖)时,coA的萃取受到抑制,表明了亲和作用的重要性。
这种萃取系统主要是静电作用和亲和作用(可能还有疏水相互作用)在联合起作用。
(2)联用技术单用反胶束体系分离纯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有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如萃取率不高,目标产物纯度较低,有些生物大分子容易变性等。
为了提高反胶束体系在分离纯化生物产品上的实用性,反胶束体系萃取技术同一些近代分离纯化技术的联合应用已经成为当前生物产品分离纯化技术的研究热点。
刘强等用反胶束体系提取蛋白质后,再用超速离心法进行精制,效果非常理想。
Somnuk等利用反离子表面活性剂反提捕获反胶束体系中的蛋白质。
Goto等利用超临界流体(SCF -CO2)形成的反胶束体系提取DNA获得成功。
Hashimoto等用功能固体材料成功地从反胶束体系中萃取出碱性磷酸酯酶,这种液固萃取技术具有相当高的选择性并且使酶的活性收率达100%。
特别是各种膜分离技术同反胶束体系的联合应用使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分离纯化效能大大提高,如Dahuron等利用膜萃取,实现了AOT/异辛烷系统对α-胰凝乳蛋白酶和细胞色素C的萃取分离。
最近,史清洪等将卵磷脂-Cibacron Blue F3G-A/正己烷亲和反胶束体系用于膜分配层析,对卵清溶菌酶进行了纯化分离,经一步股分配层析,使该酶浓缩5.5倍,纯度提高47倍。
反胶束体系和基因工程联合应用,可使包含体中的重组蛋白复性,这也是反胶束体系在分离纯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上的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应用。
3反胶束体系在分子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酶、受体等生物大分子的生化反应是正常的生理功能的分子基础。
有许多的生化反应是发生在生物膜上的。
反胶束体系中水的性质同生物膜中相似,是一种理想的生物膜模型。
生物膜上的酶、受体等胰蛋白分子所处的微环境同自由水中的情况不同,其空间构型和一些理化性质也同在自由水中不一样。
胶束酶学权威Martinek提出了酶分子在反胶束体系中溶解的诱导适合模型(induced-fit model),认为酶与反胶束的界面存在相互作用。
通过调节反胶束体系中的含水量W,形成微小水团(water pool)效应,可以使酶、受体等生物大分子在构型上处于最适状态,避免了其在自由水中在构型上的扰动,与生物膜中的情况类似。
在上述构型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研究酶等生物大分子在反胶京体系中的理化性质,可以预知其在生物膜中的理化性质。
Freeman等研究了木瓜凝乳蛋白醇在反胶束体系中和在自由水中的结构和性质,通过比较发现木瓜凝乳酸在反胶束体系中的紫外吸收和催化动力学性质同在自由水中不一样。
Phenonae等研究了Mg2+对胎盘碱性磷酸酯酶分别在细胞中、反胶束体系中和自由水中活性的影响,发现Mg2+对在细胞中和反胶束体系中的胎盘碱性磷酸酯酶的活性具有相似的调节作用,而对在自由水中的酶活性毫无影响。
这说明该酶在细胞内的构型和理化性质同在反胶束体系中的构型和理化性质类似,而同自由水中的情形不同。
通过对酶、受体等生物大分子在反波束体系中的结构和理化性质的模拟生物膜研究,可以为计算机模拟分子药物设计提供理论模型和数据,使计算机分子药物设计的命中率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