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冯承素摹兰亭序真迹(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合集下载

《兰亭集序》逐字翻译

《兰亭集序》逐字翻译


沧桑感、
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厚重感
后之视今 亦由今之视昔
二、整理重点实、虚词
修禊事也 茂林修竹 况修短随化
列坐其次
古代的一种风俗。修,做 高

旁边,水边
丝竹管弦之盛 俯察品类之盛
热闹 繁多
所以游目骋怀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足以极视听之娱
用来 ……的原因
动词,穷尽
夫人之相与
交往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有的人;之于;会面
修禊

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第3自然段
助词,引起下文
一俯一 仰之间
之于 通“晤”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
取消句子独立性
有的人
不一样
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
王 羲 之
《兰亭集序》(神龙本)
唐人冯承素摹本,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王羲之其人其书其事
1、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琅邪临沂人(今属 山东)。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世称为“王 右军”。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王羲之十二岁 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观摩学习“兼撮 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 的高度。他的行草书最能表现雄逸流动的艺术美。《晋书》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
不能喻之于怀
(于怀不能喻)

兰亭集序整体赏析及解读

兰亭集序整体赏析及解读

兰亭集序整体赏析及解读兰亭集序整体赏析及解读 《兰亭集序》⽂字灿烂,字字玑珠,是⼀篇脍炙⼈⼝的优美散⽂,它打破成规,⾃辟径蹊,不落窠⾅,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新。

以下是⼩编为⼤家整理的兰亭集序整体赏析及解读,希望能帮到⼤家,更多内容请浏览(/wenxue)。

兰亭序集整体分析: 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三⽇,王羲之与孙绰、谢安、⽀遁等四⼗⼀⼈,集会于会稽⼭阴的兰亭,在⽔边游赏嬉戏。

他们⼀起流觞饮酒,感兴赋,畅叙幽情。

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次⼤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

⽂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体,⽂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

全⽂可分前后两个部分。

前⼀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

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然环境:⼭岭蜿蜒,清流映带;⼜风和⽇丽,天朗⽓清,仰可以观宇宙之⽆穷,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

在这⾥⾜以“游⽬骋怀”,“极视听之娱”,可以⾃由地观察、思考,满⾜⼈们⽬视⽿闻的需求。

这⾥正是与会者“畅叙幽情”、尽兴尽欢的绝好处所。

这些描写都富有诗情画意,作者的情感也是平静、闲适的。

后⼀部分,笔锋⼀转,变为抒情、议论,由欣赏良⾠美景、流觞畅饮,⽽引发出乐与忧、⽣与死的感慨,作者的情绪顿时由平静转向激荡。

他说:⼈⽣的快乐是极有限的,待快乐得到满⾜时,就会感觉兴味索然。

往事转眼间便成为了历史,⼈到了⽣命的尽头都是要死的。

由乐⽽⽣悲,由⽣⽽到死,这就是他此时产⽣的哲理思辨。

他认为“⼀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从⽽进⼀步深⼊地探求⽣命的价值和意义,并产⽣了⼀种珍惜时间、眷恋⽣活、热爱⽂明的思考。

寿夭、⽣死既是⼀种⼈⼒不能左右的⾃然规律,他在⽂中就难免流露出⼀种感伤情绪。

但到篇末作者的情绪⼜趋于平静,他感到⼈事在变迁,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到死,都是必然的。

正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章留传后世,以承袭前⼈,以启⽰来者。

图解《兰亭序》简介及其临习要点 - 【初学者园地】 - 书艺公社交流论坛 中国书法之门

图解《兰亭序》简介及其临习要点 - 【初学者园地】 - 书艺公社交流论坛  中国书法之门

图解《兰亭序》简介及其临习要点- 【初学者园地】- 书艺公社交流论坛中国书法之门...图解《兰亭序》简介及其临习要点[这个贴子最后由汉唐书道在2004/12/25 04:23pm 第1 次编辑]《兰亭序》简介及其临习要点《兰亭序》是王羲之在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于浙江山阴兰亭举行的一次文人名士雅集上而书写的诗集序言草稿,相传真迹经过曲折流转而最终落入唐太宗李世民手中。

唐太宗收得《兰亭序》后,曾命弘文馆冯承素等人用双钩填墨法摹写了许多副本,分赠诸皇子及大臣。

而真迹则随李世民之死殉葬昭陵,不复存世。

因此留传至今的各种《兰亭序》书迹都是出自当时的拓书人之手或擅长书法的近臣如虞世南、褚遂良等人的临摹本。

本册范字选自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冯承素双钩摹本,世称“神龙兰亭”,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行书。

因其笔画之间连带较少,结字又较规整而近于楷书,故又有“行楷”之说。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中国书法史上声名最为显赫的一件杰作,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其权威性和独特魅力几乎令后世所有学书者为之倾倒。

《兰亭序》笔画灵动多姿,笔法丰富多样,线条变化微妙细腻,结体亦庄亦趣,神采放逸,优美精致。

下面简述临写《兰亭序》的要点,希望对学习这一经典杰作有所帮助。

一、由于《兰亭序》笔画精致入微,笔法变化和表现力极为丰富,初学者较难入门,所以在临写之前应具备一定的楷书书写基础,对笔画书写技巧和书法线条有一定的认知、理解及表现能力。

二、首先应以单个字为观察和练习对象,对构成单字的基本笔画的形态、意趣、运行轨迹、取势等熟记于胸,然后进行单字临写。

只有单字临写过关了,才有可能在整体临写过程中有所收获。

一开始就整行甚至整篇地“抄写”是不会有益的。

在临写不同的单字时还要对形态相似、相互关联的笔画进行比较,寻找相同之处和细微差别,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和“百字过关”的目的。

此外,《兰亭序》由于字径较小,根据各人的喜好和习惯,可以用较小的毛笔原大临写,亦可以将单字放大写成3—10厘米或者更大。

神龙本(冯承素摹本)

神龙本(冯承素摹本)

6.“玉枕本”。传为欧阳询临蝇头小行楷,刻于禁中,可能是“定武本”的前身,又名“袖珍本”。又有贾秋壑以“定武本”缩写成者。
7.“颖上本”。《思古斋黄庭兰亭》中见,传为“褚本”中最佳者,出于安徽颖上井中,又名“颖井本”。原缺数字,后有翻补,甚差。
8.“黄绢本”。亦称“洛阳宫本”,帖中“领”上加了“山”,世称“领字从山本”,传为“褚本”(明王世贞藏)。也有说“黄绢本”与“领字从山本”不同,但同出于一个祖本或宋人“游似本”。
《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行书法帖。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蓝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行书第一”。唐时为太宗所得,推为王书代表,曾命赵模等钩摹数本,分赐亲贵近臣。可惜被唐太宗作为殉葬品,埋入昭陵,从此真迹永绝于世。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兰亭集序》完整版本

《兰亭集序》完整版本

.
.
“流觞亭”内部陈设,展出一些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
右军祠
.
王羲之当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因此人们常称他 为王右军,祠内以方型回廊围绕的“墨华池”上有“墨 华亭”。
.
“御碑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八角攅尖顶,重檐翘 角。
王羲之在书法上是个革新家,他的书法圆转 凝重,全然突破了隶书的笔意,被后代尊为“书 圣”。
王羲之作品的真迹已难得见,我们所看到的 都是摹本。王羲之楷、行、草、飞白等体皆能, 如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 》、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 帖》等。行楷《兰亭序》最具有代表性。
.
‖兰亭介绍
.
被称为中国书法 圣地的“兰亭”,位 在浙江省绍兴县的西 南部,春秋时越王勾 践植兰于此,汉代时 建有驿亭,因而得名, 这个古朴典雅的园子 虽然不大,却为中外 游人所瞩目。
.
“兰亭”两字系清 康熙手迹,文革期间碑 被红卫兵砸断,劫后余 生,遂成残字。
.
“兰亭”景区门口的古典标志,是一颗大型印章。
“这就是我要找的佳婿。”后来一打听,知道坦
腹而食的人是王羲之,就把女儿嫁故,后来人们就把“东床”作为 女婿的美称,或称呼他人的女婿叫“令坦”。
.
生 性 爱 鹅
王王羲羲之之轶轶事事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 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 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息弥日 。
《 兰 亭 集 序 》 ( 局 部 )
.










(
唐 临 本

.
姨 母 帖
.
《丧乱·二谢·得示帖》均为唐摹王羲之尺牍,行书。 纸本。现藏日本帝室。

【经典碑帖】《兰亭序》神龙本高清全图(冯承素摹本)

【经典碑帖】《兰亭序》神龙本高清全图(冯承素摹本)

【经典碑帖】《兰亭序》神龙本⾼清全图(冯承素摹本)【兰亭序简介】王羲之的⾏书有如⾏云流⽔,其中⼜以兰亭叙为最极品;晋穆帝永和九年三⽉三⽇,右军宦游⼭阴,与孙统承、谢安等四⼗⼀⼈在会稽⼭阴的兰亭聚会,修袚褉之礼。

饮酒赋诗,由他以特选的⿏须笔和蚕茧纸,乘兴⽽书写了⼀篇序,记序盛会,共三百⼆⼗四字,其中⼆⼗个「之」字名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

此帖下笔有如神助,有「遒媚劲健,绝代所⽆」之誉。

右军将之传给⼦孙,直⾄七代孙智永,遗付给辩才,后来被唐太宗「骗」⼊内廷,唐太宗对他的字着迷不已,曾命搨书⼈赵模等各搨数本赐给王、⾂、真迹则陪他殉葬在昭陵了。

武后时,韫桓掘发,真迹⼜复出,收⼊⽞宗内府,且刻⽯置于学⼠院,称为「定武兰序」,经历宋、⾦⽽亡。

但此本和今天流传下来的墨本各不相同,很难确定究竟原来是什么样⼦。

局部欣赏:【释⽂】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峻岭,茂林修⽵;⼜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列坐其次。

虽⽆丝⽵管弦之盛,⼀觞⼀咏,亦⾜以畅叙幽情。

是⽇也,天朗⽓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骋怀,⾜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之相与,俯仰⼀世,或取诸怀抱,晤⾔⼀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快然⾃⾜,不知⽼之将⾄。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云:“死⽣亦⼤矣。

”岂不痛哉!每览昔⼈兴感之由,若合⼀契,未尝不临⽂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死⽣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

【译⽂】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上旬的巳⽇,我们在会稽郡⼭阴县的兰亭集会,举⾏禊饮之事。

此地德⾼望重者⽆不到会,⽼少济济⼀堂。

故宫珍藏最高清版《兰亭序》,学书法必备,快来欣赏!

故宫珍藏最高清版《兰亭序》,学书法必备,快来欣赏!

故宫珍藏最高清版《兰亭序》,学书法必备,快来欣赏!
凡是喜欢书法的,就没有不知道《兰亭序》的,所以,无论是关于《兰亭序》的出版物,或是《兰亭序》的网络文章,都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但网络很多的《兰亭序》图片,并非原汁原味,为了增加读者认知度,编辑将墨色变为统一、将每个字增加米字格等等......这样一来,也失去了原貌的痕迹。

《兰亭序》原作共28列,小编裁成了28张,各位可以逐一保存在手机里。

在众多摹本中,冯承素的神龙本《兰亭序》据说最得王羲之神韵,在我们今天看到的图中,大家能清晰地看到先钩摹后填墨的痕迹,“同”“當”“每”......再具体的,且往下看。

《兰亭序》背后的故事

《兰亭序》背后的故事

《兰亭序》背后的故事
王羲之的《兰亭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们来了解一下《兰亭序》背后的故事。

永和九年,王羲之在绍兴兰亭与谢安、孙绰等四十多位社会名流现场曲水流觞,饮酒作诗,好不快活。

他们决定将当天创作的诗编成诗集请王羲之作序,这就有了《兰亭序》。

当时王羲之一挥而就,草拟了一篇序文。

第二天他准备抄写成正稿时反复抄写,都觉得气韵布局和笔画结构不如草稿,最后他挑选一份正式抄写的拿去作序,把草稿保留下来。

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

可惜智永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辨才和尚。

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临习,对《兰亭序》这一真迹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

后察出《兰亭序》真迹在会稽一个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从此引出一段唐太宗骗取《兰亭序》,原迹随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

另外宋代蔡挺在跋文中说,《兰亭序》偕葬时,李世民的姐妹用伪本掉换,真迹留存人间。

此后《兰亭》真迹下落不明,更是谜中之谜。

现传世的《兰亭序》已非王羲之真迹。

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曾命弘文馆拓书名手冯承素以及虞世南、褚遂良诸人钩摹数本副本,分赐亲贵近臣。

冯承素摹的《兰亭序》纸本,现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此本曾入宋高宗御府,元初为郭天锡所获,后归大藏家项元汴,乾隆复入御府。

历代名人书家临《兰亭》大观(共50位名人书家)1

历代名人书家临《兰亭》大观(共50位名人书家)1

历代名人书家临《兰亭》大观(共50位名人书家)1历代名人书家临《兰亭》大观一网打尽从唐朝至当代共50位名臣、帝王、书家临、摹或写的《兰亭序》。

其中古代16人,近现代已故20人,现当代14人。

一、古代名人书家临《兰亭》1、定武《兰亭》刻本(欧阳询临)定武《兰亭》刻本(欧阳询临)因北宋时发现于定武(今河北真定县),故名。

传唐欧阳询据右军真迹临摹上石。

《兰亭》刻本甚多,此刻浑朴、敦厚,为诸刻之冠。

兰亭序定武本(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虽然对这篇文章是否为羲之所作,其书是否为羲之手迹,在清代就有不同看法,建国后又曾有过一场《兰亭》真伪的大辩论,最后是各持已见,未有定论,但《兰亭序》从古代就被先赞为“天下第一行书”却是不用争论的。

再有一点也是不用争论的,那就是今日所见的各种《兰亭序》都非原迹,或是双钩填廓之摹本,或是据帖临写的手本。

而其中最有名也是最早的乃是唐人的临、摹本。

定武《兰亭序》相传是欧阳询的临本。

在唐四家临摹本中,冯承素摹本据说是最接近原貌的,因为冯承素并不是个出名的书家,其《兰亭序》又是用先钩轮廓再填墨的方法制成的,所以认为不会太失真,冯承素又是唐太宗的宫廷内臣,所以人们就传说冯是受唐太宗之命钩摹《兰亭》而分赐众臣的,那当然也就一定是据羲之真迹而摹的了。

其实这种说法根据并不足,但冯本与传世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临本比起来确实要活泼而自然得多。

虞、褚、欧的临本则不免显得安闲一些,同时又“间出已意”,掺进了临者自己的笔法。

与冯本相比较,定武《兰亭》体现了不少欧阳询的笔法是显而易见的。

从整体上看,定武本减弱了笔划粗细的对比,冯本中纤细灵巧之笔在定武本中被改变为圆劲厚实;冯本中大小参差的字之安排在定武中又被摆布得更加“规矩”一些,那流盼传情的风韵也变得有些端庄起来了。

而这些恰恰体现了欧书质朴的特点。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悲夫!死生之大!
情感把握 悲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 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情感把握 悲
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 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 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 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 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 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 做些实事,表现出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王 羲 之 以
书 换 鹅 图
‖背景介绍
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 象时有发生。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 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 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文学创作内 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东晋时期, 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但 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 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 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 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论生死:为何而痛?
俯仰一世 老之将至 —— 人生苦短之痛 所之既倦 情随事迁 —— 世事无常之痛 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 往事不再之痛 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 生死难测之痛
痛哉!人生无常!
情感把握 悲
感古今:为何而悲?
悲古人 —— 兴感之由 若合一契 悲今人 —— 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 悲后人 —— 后之视今 亦犹今之视昔
‖古代书法名家
二王——指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前者为书圣。 钟王——三国魏钟繇、东晋王羲之 苏黄米蔡——宋“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颜柳——唐书家颜真卿、柳公权,书史上又有“颜筋柳骨”之称。 初唐四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 唐草书的杰出代表“颠张醉素”--张旭和怀素 二张——指东汉张芝、唐代张旭二位善草书之书家 赵董——指元代赵孟俯,明之董其昌 邢张米董——晚明四大家邢侗、张瑞图、米万钟、董其昌四人 虞欧褚薛——初唐的四大书法家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

《兰亭序》五大摹本与历代名家临作,可禅悟笔法之不同!

《兰亭序》五大摹本与历代名家临作,可禅悟笔法之不同!

《兰亭序》五大摹本与历代名家临作,可禅悟笔法之不同!展开全文一、《兰亭序》简介《兰亭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

为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系中华十大传世名帖之一。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会上各人做诗,王羲之为他们的诗写的序文手稿。

序中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作者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

法帖相传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结构、笔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岁时的得意之作。

后人评道“右军字体,古法一变。

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

因此,历代书家都推《兰亭》为“天下第一行书”。

存世唐摹墨迹以“神龙本”为最著,唐太宗时冯承素号金印,故称为《兰亭神龙本》,此本摹写精细,笔法、墨气、行款、神韵,都得以体现,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

经郭沫若考证,以为相传的《兰亭序》后半文字,兴感无端,与王羲之思想无相同之处,书体亦和近年出土的东晋王氏墓志不类,疑为隋唐人所伪托。

但也有不同意其说者。

《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作者的气度、凤神、襟怀、情愫,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现。

古人称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堪称绝妙的比喻。

二、唐代《兰亭序》五大摹本1最能体现兰亭原貌的摹本——冯承素摹《兰亭序》冯承素摹《兰亭序》高清分页《冯本》为唐代内府栩书官冯承素摹写,因其卷引首处钤有“神龙”二字的左半小印,后世又称其为“神龙本”,因使用“双钩”摹法,为唐人摹本中最接近兰亭真迹者。

2最能体现兰亭意韵的摹本——虞世南摹《兰亭序》虞世南摹《兰亭序》高清分页《虞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所临,因卷中有元天历内府藏印,亦称“天历本”。

虞世南得智永真传,直接魏晋风韵,与王羲之书法意韵极为接近,用笔浑厚,点画沉遂。

3最能体现兰亭魂魄的摹本——褚遂良摹《兰亭序》褚遂良摹《兰亭序》高清分页《褚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临,因卷后有米芾题诗,故亦称“米芾诗题本”。

天一阁《兰亭序》才是真国宝?

天一阁《兰亭序》才是真国宝?

天⼀阁《兰亭序》才是真国宝?故宫藏本为赝品宁波天⼀阁《兰亭序》才是真国宝?河北唐⼭学者王开儒再次向故宫、向学术权威提出质疑。

他认为,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冯承素摹本《兰亭序》,经其证据为明代赝品,⽽宁波天⼀阁明朝丰坊摹刻神龙《兰亭序》,才是真正的“国之重宝”。

王开儒多年从事⽂物研究⼯作,曾发表多篇关于故宫馆藏《清明上河图》的研究成果,论证现存《清明上河图》遭伪纂,从⽽引起中国学术界关注。

宁波天⼀阁明朝丰坊摹刻神龙《兰亭序》:在他的“炎黄轩”⾥,王开儒向记者披露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

他说,被誉为“中华第⼀书”的《兰亭序》是晋永和九年(公元三百五⼗三年)暮春,王羲之、谢安等四⼗⼀⼈雅集会稽(今绍兴)之兰亭,饮酒赋诗,畅叙幽情,王羲之乘兴为此诗集作序,共⼆⼗⼋⾏,三百⼆⼗四个字。

次⽇王羲之发现写的很好,只是有⼏个字不满意,于是他再重写,可是数幅都不如那幅,于是他涂改了⼏字,留下此传诵千古的《兰亭集序》,简称《兰亭序》。

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则把《兰亭序》真迹据为已有,他死后竟将真迹殉⼊昭陵。

其后《兰亭序》只能以宫廷摹本流传后世。

⽽在⼀千多年临摹⽐较中,冯承素摹神龙兰亭帖被世⼈所公认,下真迹⼀等。

然⽽,他对冯承素摹《兰亭序》与宁波丰坊刻《兰亭序》两帖逐字⽐对之后,发现被郭沫若、启功、徐邦达等⼤家誉为“天下第⼀书”的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冯承素摹《兰亭序》有疑。

王开儒认为,冯承素摹本与宁波天⼀阁存明丰坊刻本同出⼀源,丰坊刻其字迹更胜冯摹本⼀筹,且上有唐太宗“贞观”、中宗“神龙”、⽞宗“开元”;宋太宗“淳化”、徽宗“政和”、⾼宗“绍兴”六位帝王玺、押佐证。

这是世间所有本⼦都没有的。

其上还有唐褚遂良(印)、宋⽶芾(印)、元郭天锡(跋)、赵孟頫(印)、明丰坊刻⽯、清翁⽅纲(跋丰刻⽯)五朝⼤家鉴评。

王开儒说,《兰亭序》由唐宫⼊宋宫,宋理宗传驸马杨镇,元朝时杨家⼜卖给郭天锡,明朝⼊丰坊万卷楼,丰坊于晚年刻于⽯碑之上。

1562年万卷楼⼤⽕致原帖绝于⼈间,唯此⽯刻天⼀阁收藏⾄今。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是一篇诗集序言,作者以 情感饱含的笔触,记叙了兰亭的山水佳胜和 宴会盛况,进而抒发了对世事变幻、死生无 常的感慨。文章反映了一般封建士大夫的人 生观;但作者没有彻底走向消极无为,反而 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其时盛行的死生等同的 虚无哲学观,于悲慨中透露出对现实生活的 流连与珍惜。这在崇尚老庄、沉迷玄学的时 代,是难能可贵的。全文仅320余字,先记 兰亭盛会,再论人间死生。情景互见,淋漓 满纸,也启人思考。
修禊事也
词语解释
茂林修竹
况修短随化
பைடு நூலகம்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俯察品类之盛
所以游目骋怀 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足以极视听之娱 夫人之相与
词语解释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曾不知老之将至
终期于尽
临文嗟悼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亦将有感于斯文
句式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第2自然段
之:定语后 置的标志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

自然万物 用来 和风 放开、 敞开 穷尽
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信可乐也。
实 值 在 得
参考译文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 和风吹来心情舒畅。向上看,天 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 如此繁多,(这样)来纵展眼力, 开阔胸怀,尽视和听的乐趣,实 在快乐啊!
明 文徵明《兰亭修禊图》
修禊: 古人于阴历三月上旬巳日,到水边洗涤以拔除妖邪。 (禊:洁也。)
暮春之初
群 贤 毕 至
崇山峻岭
茂林修竹
清流激湍
流觞曲水
畅叙幽情
参考译文
永和九年,这年是癸丑年,三月初,(名士们) 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为的是到水边进行消灾 求福的活动。许多有声望有才气的人都来了,有年轻 的,也有年长的都聚集在一起。这里有高大的山和险 峻的岭,有茂密的树林和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水急流, (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把水引到(亭中)环形水 渠里来,让酒杯漂流水上(供人们取饮),人们在曲 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一边饮 酒一边赋诗,也足以痛快地表达各自幽雅的情怀。

基于设计意象的《兰亭序》书法美学研究

基于设计意象的《兰亭序》书法美学研究

引言设计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也是一种语言,同艺术创作一样来源于生活。

其目的是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实用性的艺术设计,除了实用功能,重要的便是其美学价值的体现,是实用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现代设计非常注重借鉴、提炼中国传统图案纹饰、民族民间艺术中的设计元素,特别是从经典的书法艺术中体味视觉美感,寻找美学规律,以呈现多元化、个性化的设计风貌。

一、《兰亭序》书法美学(一)《兰亭序》书法概述东晋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风和日丽,晋右将军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人在浙江绍兴兰亭聚会修禊,饮酒赋诗,这次活动创作的37首诗被编成诗集《兰亭集》。

王羲之当场为诗集写了序言,记述曲水流觞一事,并抒写内心感慨,就是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图《兰亭序》被后人追捧的是王羲之的书法,其实它还是一篇优秀的散文。

真迹相传已作为唐太宗的陪葬品埋入昭陵,在唐代有摹本、临本传世,以冯承素摹本(神龙本)最能体现原作神韵。

历代研究的《兰亭序》书法作品也是指神龙本,不论摹本、临本还是刻本,都是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被历代书家视为艺术珍品。

此帖用笔细腻精湛,起笔凌空取势,行笔中锋为主,圆劲清朗间又以侧锋取妍,点画遒劲、隽美有力,运笔提按顿挫,笔断意连,线条纤细轻盈、错落有致,布局和谐自然、气韵贯通,极具流丽潇洒、美妙动人的艺术魅力。

(二)《兰亭序》书法美学的价值体现书法是一门古老的艺术。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书法也受到大众越来越多的青睐,从当初具有实用性发展到现在仅作纯艺术欣赏。

我们在研究技法的同时,更要研究书法的内涵,也就是书法美学。

相对于雕塑绘画舞蹈音乐戏曲等艺术,书法美学研究还是一门新兴的学科。

术,集中国传统艺术之大成,最集中地体现出中国人的美学观与艺术观。

书法美学的价值不只局限于书法本身,更对绘画、设计等众多艺术领域有着极大的借鉴、指导作用。

特别是《兰亭序》书法美学更加具有代表性,其美学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兰亭集序简短翻译

兰亭集序简短翻译

兰亭集序简短翻译《兰亭序》是王羲之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聚会的盛况,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感慨,也表达了王羲之乐观的生活态度。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兰亭集序简短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兰亭集序简短翻译1《兰亭集序》原文永和(1)九年,岁在癸gui(三声)丑,暮春(2)之初,会于会(kuài)稽(3)山阴之兰亭,修禊(xì)(4)事也。

群贤(5)毕至(6),少长(zhǎng)(7)咸(8)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9),茂林修竹(10),又有清流激湍(11),映带(12)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13),列坐其次(14)。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5),一觞一咏(16),亦足以畅叙幽情(17)。

是日也(18),天朗气清,惠风(19)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0),所以(21)游目骋(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5)。

或取诸(26)怀抱,晤言(27)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8)。

虽趣舍万殊(29),静躁(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31)自足,不知老之将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随事迁(34),感慨系之(35)矣。

向(36)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8),况修短随化(39),终期(40)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43),不能喻(44)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45)。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46),录其所述(47),虽世殊事异(4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9)。

后之览者(50),亦将有感于斯文(51)。

《兰亭集序》译文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

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课件57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高中语文】《兰亭集序》课件57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
4.乐事 当然更乐的事不在修禊,而在于作曲水流觞之饮。 “——引以为流
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众人陶醉在自然美景之中,尽情尽意,欢声笑语,久久不绝,以致 感到人为的管弦之声亦属多余了。这体现了相聚诗酒之乐。
乐 结合第一、二段思考,作者 什么?
谢灵运在《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中说:“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文解题说解题读目
兰 亭 : 是东晋时期会稽郡山阴县( 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兰亭地处 绍兴城西南12.5公里的兰渚山下,相传越 王勾践曾在这一带种过兰花 ,汉代为驿 亭所在,因名兰亭。东晋建立后,南渡的 中原士族在山水清丽的会稽广置园田别墅。 风景幽绝的兰亭,就成为王羲之、谢安等 名流宴集流连之地。
时间
叙 地点 宴 会 目的 盛 人物 况 环境 ( 实 活动 写 ) 天气
感受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

流激湍,映带左右。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 、俯察、游目骋怀
思考:文章第1、2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 可乐也”的感受? 1.良辰
的最大快乐也。“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天下没有不散的筵yán
乐事 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名士相聚之乐
席”,面对即将散去的宴会王羲之发出了无限的感慨,心情一下转入
赏心 仰观宇宙、俯察品类,游目骋怀、视听之娱
“痛”中来。 饮酒作诗之乐
山水诗的开创者——谢灵运是南北朝的,为什么在魏晋南北朝这个时 期山水诗会成为很多文人的精神所在呢?或者说和 王 羲 之 一 起 玩 的 都 是什 么人呢?我们来看一下这个佳朋

《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
传说“鹅池”两字出自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两人的手 笔。当年,王羲之在池边刚写完“鹅”字,忽然听到“圣 旨到”,便搁笔迎旨。一旁正在练字的儿子王献之,趁父 亲离开之际,提笔补上了“池”字,一碑两字,父子合璧, 成了千古佳话。
‖课文朗读
请聆听课文朗读,体悟作者的情感。 (友情提醒:朗读视频中有几处读音与原文 不符,听完请指出并说明原因)
流觞亭
“流觞亭”内部陈设,展出一些历代书法名家作品。
右军祠
王羲之当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因此人们常 称他为王右军,祠内以方型回廊围绕的“墨华池” 上有“墨华亭”。
“御碑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八角尖顶, 重檐翘角。
御碑正面刻着 清康熙帝临摹所书 《兰亭集序》。
碑的反面刻着清 乾隆帝所书《兰亭即 事》诗,祖孙皇帝手 迹同处一碑,世所罕 见。
‖课文研读
第1自然段
春季的末 介词结构“于会稽
ɡuǐ 一个月
山阴之兰亭”后置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
县名
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
的 举行 一种祭礼


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
高高的竹子
映衬、围绕 省略动词宾语
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
词类活用: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
一觞一咏 觞:喝洒。
②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群贤毕至 贤:有才有德之人。
少长咸集 少:少者; 长:长者。
③数词活用为动词:
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一:用做动词,是一样的。
④意动用法:
1)齐彭殇为妄作 齐:形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齐,看作相等。
2)一死生为虚诞 一:数词用作意动词,以……为齐,看做一样。

福州第一位状元许将与冯摹《兰亭序》

福州第一位状元许将与冯摹《兰亭序》

福州第一位状元许将与冯摹《兰亭序》朱燕英《兰亭序》是“书圣”王羲之于晋永和九年(353年)兰亭集会上所作。

是年王羲之51岁,书法造诣已达出神入化的境界。

兰亭雅集上,他与亲友藉芳草、鉴清流、览卉物、观鱼鸟,曲水流觞,畅叙幽情,于酒意微酣之际,展蚕茧之纸,持鼠须之笔,泼墨挥毫,一气呵成千古传颂的《兰亭序》。

书罢,不但众人交口称赞,连王羲之自己都惊叹不已。

酒醒后连日又书数十次,却再也不能达到原作浑然忘我、意趣天成的艺术高度。

一面之缘晋以后,历朝历代的书法家都为《兰亭序》动人心魄的美所折服,尤其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极力推崇,最终把《兰亭序》推到“天下第一行书”、“神品”的高度。

在唐朝,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在学习临摹王羲之的作品。

唐太宗通过萧翼计赚《兰亭序》后,珍爱异常,命当时的大书法家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拓摩八本,以赐给亲贵大臣。

唐太宗去世后,《兰亭序》真迹按照他临终前的遗嘱作为随葬品一起埋入昭陵,从此《兰亭序》真迹绝世人间,冯承素等的摹本成为最接近《兰亭序》原作的书法作品。

冯承素是唐太宗时期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笔势精妙、萧散朴拙”,而且他还是一位临摹高手,官将仕郎,直弘文馆。

冯承素所临摹的《兰亭序》为纸本,行书,纵24.5厘米,横69.9厘米,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卷《兰亭序》妙手匠心,字体间架结构完美,墨彩的浓淡也相当精到,秀美多姿、神清骨秀,被公认为是最忠实原作的《兰亭序》摹本。

此卷后有宋至明二十家题跋、观款、钤鉴藏印一百八十余方,是唐以来流传有序的古摹本。

浏览这些印款,笔者赫然发现两行观款“长乐许将熙宁丙辰孟冬开封府西斋阅”,由此发现这位老福州人不仅与冯摹《兰亭序》有过一面之缘,并且是第一个在其上留下题鉴的人。

历经五朝许将(1037-1111),字冲元,其先祖许令骥为河南固始县人氏,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后定居闽清,传至许将的曾祖时,移居福州城东虎园(属闽县),故世称许将为闽县人。

许将26岁时,考中嘉祐八年(1063年)癸卯科状元,是历史上福州地区第一位状元,也是福建历史上最年轻的一位状元,从此踏上了他长达48年,历经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的五朝宦海生涯。

冯摹兰亭序

冯摹兰亭序
据考,卷首“神龙”半印小玺并非唐中宗内府钤印,而是后人所添,定冯承素摹也不可信,但仍是唐以来流传有绪的古摹本。
本卷前隔水有“唐摹兰亭”四字标题,引首乾隆题“晋唐心印”四字。后纸有宋至明20家题跋、观款,钤鉴藏印180余方。其流传经过,根据各题跋、印记和记载,大致如下:南宋高宗、理宗内府、驸马都尉杨镇,元郭天锡,明内府、王济、项元汴,清陈定、季寓庸、乾隆内府。历代著录有:明汪砢玉《珊瑚网书录》、吴其贞《书画记》,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书考》、顾复《平生壮观》、吴升《大观录》、阮元《石渠随笔》、《石渠宝笈·续编》等书。刻入“兰亭八柱”,列第三。 (撰稿人:单国强)
《冯摹兰亭序》卷,唐,冯承素摹,纸本,行书,纵24.5cm,横69.9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冯承素:唐太宗贞观年间(627--649年)直弘文馆为招书人。唐太宗曾出王羲之《乐毅论》真迹,令冯摹以赐臣。冯又与赵模、诸葛贞、韩道政、汤普澈等人奉旨勾摹王羲之《兰亭序》数本,太宗以赐皇太子诸王,见于历代记载。时评其书“笔势精妙,萧散朴拙。”其它事迹不详。
此本用楮纸两幅拼接,纸质光洁精细。因卷首有唐中宗李显神龙年号小印,故称“神龙本”。后纸明项元汴题记:“唐中宗朝馮承素奉勒摹晉右軍將軍王羲之蘭亭禊帖”,遂定为冯承素摹本。
此卷前纸13行,行距较松,后纸15行,行距趋紧,然前后左右映带,攲斜疏密,错落有致,通篇打成一片,优于其它摹本。用笔俯仰反复,笔锋尖端锐利,时出贼毫、叉笔,既保留了照原迹勾摹的痕迹,又显露出自由临写的特点,摹临结合,显得自然生动,并具一定的“存真”的优点,在传世摹本中最称精美,体现了王羲之书法遒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艺术风神,为接近原迹的唐摹本。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