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英思维方式的对比
从中英单词对比中西思维方式不同
从中英单词对比中西思维方式不同一、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对比一综合vs.分析口综合思维,即在思想上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为整体,并将它的各种属性、方面等结合起来。
翻译家杨友钦1999曾说,中国人强调整体和归纳;而西方人则注重分析和细节。
由于中国人偏好综合,导致了思维上整体优先,即强调整体思维。
中国传统哲学试图寻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追求“万物一体”“天人合一”。
因此,中国人喜欢先从整体上分析事物,然后再将其分成不同的部分。
在西方,柏拉图首先提出“主客二分”的思想。
分析性思维从二元的角度解释世界。
它明确区分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并把二者对立起来。
分析性思维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然后深入分析各个部分在整体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而了解其特殊本质。
二形象vs.抽象口形象思维指在头脑中对记忆表象进行分析综合、加工改造,从而形成新的表象的心理过程。
中国人的形象思维较为发达,习惯于运用形象的方法表达抽象的概念,并且大量运用形象类比的方法,通过物体的形象表达思想,重视直观经验。
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活动。
这种思维需要遵循逻辑规律,所以又称逻辑思维。
西方人倾向于使用表达同类事物的整体概念来表达具体的现象或事物,比较重视抽象思维的运用。
在语言中大量使用涵义模糊、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
三螺旋型vs.直线形口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受其文化影响巨大。
在社会中人们会根据一些约定俗成的习俗或规则来为人处事,他们总是从一个整体的角度认识并指出事物。
Hofstede1991指出,中国人从直觉或感觉上去思考,认为个体与社会是一个整体,其思考方式是呈螺旋型的。
与此相反,西方人善于分析推理,其思维模式是呈直线形,即一开始就表达出自己的思想。
因此,他们逐渐形成了直线形思维模式。
受其逻辑思维传统影响,西方人在推理和判断事物时更倾向于追求精确。
二、中西思维差异对语言表达的影响一词汇方面1.词汇选择英语词类可分为10种,并与汉语词类没有完全一一对等关系。
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翻译是一种跨越语言和文化的交流方式,而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由于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不同特点,翻译难免会遇到种种问题。
本篇文章将从语言、文化和思维等方面探讨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 语言方面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翻译的基础。
中英两种语言在词汇、语法、发音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这对翻译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例如,中文的语法比英文的语法更加灵活,句子的顺序可以任意调换。
而英文则注重顺序和时间的先后关系。
在翻译时,如果不注意这些差异,有可能会造成句意不清的问题。
此外,中英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也有所不同。
例如,中文会有成语、俗语等表达方式,而英文则更注重具体的描述和措辞。
为了准确翻译中文中的成语和俗语,需要有深入了解中文文化的基础。
中英两种文化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中文文化注重面子和礼貌,在交际中注重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
而英国文化则更加注重自由、独立和个人主义。
例如,在翻译商务文件中,对于礼仪的表达和态度的描写等方面,需要结合中英文化差异来进行翻译。
另外,两国文化背景也会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
例如,在翻译历史类文献时,需要对两国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知识有深入的了解,否则可能会误解文献的真实意义。
3. 思维方式的差异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会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也会影响到翻译的准确性。
例如,在翻译中文类似“大公无私”、“国家利益至上”这样的词汇时,需要结合中文文化的背景和思维方式,使翻译具有更真实的表达。
另外,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思维方式也不同。
中文注重抽象思维和整体观念,英文则更加注重具体化和抽象化。
在翻译时,需要结合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思维方式进行翻译。
综上所述,中英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结合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3.中英思维方式的对比(精编课件).ppt
4)Differences in reasoning, percepetion of time and space, etc. (英汉语在时空观等方面 的差异性)
在时空观上,英语是由小到大,汉语则是由大 到小。例如时间标记,英语里先说日期和月份, 再说年份;汉语里正好相反,先说年份,再说 月日。空间观念差异在写信地址上表现尤为明 显,英语里由小到大,如由街道而城市而省或 州而国家;汉语正好相反,由大到小。这是英 语民族重个体思维、汉民族重整体思维的语言 例证。在叙事时序上,英语里叙述事件常常是 按照时间顺序由现在向过去推进;汉语正相反, 由过去向现在推进。
英译汉时,英语的物称一般应转换为汉语的人称。人称主语从语境 内外寻找,多在句内,有时在句外。 例如: (1)The sight of the little poor boy reminded him of his childhood. 译文:看到这个可怜的孩子,他想到了自己的童年。 (2)The bad weather prevented him from attending the meeting. 译文:天气不好,他没去开会。 (3)His passion carried him away. 译文:他因感情冲动而误入歧途。 (4) Memories of that historic and happy occasion still linger. 译文:人们对那次历史性的盛会记忆犹新。
精品课件
3)English: a strong sense of objectivity (客体 意识强)
Chinese: a strong sense of subjectivity (主体 意识强)
❖ 英语:主客体二分 ❖ 汉英语句子一般不能没有主语,且多为无灵主语(没有生命的事物)。
中英思维方法差异对比
中英思维方法差异对比中英两种思维方法有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两个文化的不同背景和思维方式。
下面将从语言表达、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等方面对中英思维方法的差异进行比较。
在问题解决方面,中英思维方法也存在差异。
中文思维一般较为细致入微,注重整体问题的解决。
中文习惯于从整体出发,通过探究事物的根本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中文思维也注重过程和方法的灵活性,强调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相比之下,英文思维更注重分析和抽象思维。
英文思维习惯于将问题分解为细节,然后通过逻辑推理,一步一步地解决问题。
英文思维更注重目标的明确和计划的实施,强调实现目标的方法和措施。
在决策制定方面,中英思维方法也有差异。
中文思维更加注重集体决策和共识达成。
中文习惯于通过讨论和辩论,通过多方参与和观点的碰撞来达成共识。
中文思维注重协调和妥协,倾向于找出多方利益的平衡点。
相比之下,英文思维更注重个人决策和效率。
英文思维更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注重迅速决策和追求效率。
可以看出,中英思维方法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不仅是由两种语言的特点所决定的,也与两种文化的不同背景和价值观有关。
中文思维强调整体、直觉和情感,追求协调和平衡;英文思维注重逻辑、分析和理性,强调个体和效率。
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流和合作中容易造成误解和困惑。
因此,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思维方式是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重要前提。
通过相互交流、学习和借鉴,可以达到思维方法的融合和转化,提高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效果。
汉语和英语语言中的思维差异
汉语和英语语言中的思维差异来源:英语毕业论文 /作为英语学习者,我们发现中文和英文之间有许许多多的差异,正是这样的思维差异导致了不同的语言模式。
因此,本文着重从中国人在乎直觉而西方人注重理性这一特点分析中英文的思维方式差异。
思维方式象形文字图像英语语言组成汉语的文字都是中文的字形,而不是拼写汉字。
到目前为止,汉语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在发展,比如象形文字的每一个字符都是一个图片。
作为一种表意文字,它的每一个书写标记都提供了更多的单词含义,而不是注重于发音。
这样的汉字很多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
一个是没有意义的一部分,是象形文字;另一部分是发音部分,如“烤”,是由“火”和“考”两部分组成的,它的意义与“火”这个部分息息相关,但声音却与“考”这部分有关联。
英文的字符是英文字母,它有26个字母,每个字都有不同的拼写和声音。
相比较而言,汉语是可以想象的,因为中国人强调直觉和图像;英语语言更加功能化,因为印欧语系强调理性和逻辑。
中文写成的字符(也称为汉字)在最初的形式里是事物或观念的图像。
在当前高度发达的形式中,汉字不是用图片系统来传递文字,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意象来传递想法的复杂手段。
例如,“水”(water)就像是船在河流中漂浮着,“瓜”(melon)根据植物果实的树枝引申出来的汉字,“舟”(boat)就像是在河上形成的。
“森”是由三个“木”组成,这意味着大面积的树木覆盖土地。
一些汉语词汇的意思可以从视觉上观察字形而直接理解其含义,我们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如:“饭卡”(food ticket,mess card),“饭碗”(rice bowl,or job;means of livelihood),“饭厅”(dining hall,dining room,messhall)等等。
来看一下“塑料薄膜”的英语语定义:It is a kind of plastic sheeting;when we have some leavings,we shoulduse it to store.汉语的描述能够很生动地介绍图像,形状和材质,但在英语中,它只具有实际意义和作用。
中英思维方法差异对比
中英思维方法差异对比导读:对外汉语专业,顾名思义,就是教外国人汉语,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愿以偿,也不是所有人都想成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而通过目前的学习,我们学习了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国文化,中西方对比文化等专业知识,不断地深厚了语言功底,学习了广博的文化知识,我们越来越认为,其实在另一种职业中我们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一一翻译。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承载的意义转换到另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
翻译分为笔译和口译,笔译注重译文的连贯通顺符合逻辑,口译注重达意,而不管是笔译还是口译,做翻译之前,了解两种语言思维的差异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了解了两种语言思维方法的差异,才能使翻译达到标准,才能继续翻译任务及工作,为成为一名优秀的翻译奠定基础。
关键词:思维方式、综合性思维、分析性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正文:由于文化包含人类创造的一切财富,语言是人类最杰出的创造物之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制度文化。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分为物质文化(指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指一切可见可感的物质和精神的产品)、制度文化(指人类的社会制度、宗教制度、生产制度、教育制度、劳动管理分配制度、家庭制度、亲属关系、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社会规约以及与它们有关的各种理论)、心理文化(指人类的思维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信仰、心态等)。
作为制度文化的语言,与其他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和心理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
没有物质文化和心理文化就不可能产生语言,物质文化和心理文化的变化和发展在语言中得到反映,语言也因此才能不断变化和发展,所以说,物质文化和心理文化史语言发展的源头活水。
因此,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确切的说是文化的转换。
而不同的文化也承载了不同的民族,每个民族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主体在反映客体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式、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
中英文语言结构差异
中英文语言结构差异中英文语言由于不同的文化渊源,使得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法、语法结构上均有较大差异。
本文比较了英汉语言结构之间的差异,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以此为基础研究了两种语言背后的中英文化差异。
1、中英文语言结构的语法差异1.1语篇差异中文语言结构趋向于意合,思维方式呈螺旋型,不强求于语言形式;英文语言结构趋向于形合,思维方式呈直线型,力求结构上的严谨。
中文较少使用连接词,各部分之间靠意思连接,所以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目了然。
而英文讲究层次,多在词、短语、分句之间用连接词和关系词,使英语句子、文章更具层次感[1]。
中英文两种语言结构在语篇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章策略的差异。
篇章策略(text strategy)是指篇章生产者根据交际目的对组篇所作的总体决策和选择,是为一定的目的而对决策参数(decision parameters) 所作的权衡。
中国人写作倾向于采用堆积和重复论断、引用典故和权威、套用成语和谚语的策略;而西方人则强调使用数据和细节、引述个人和常人经历,运用成语、习语则采用掐头去尾、添枝加叶的推陈出新策略。
⑵语篇模式的差异。
汉民族由于受重综合的思维习惯影响,语篇模式属于典型的东方“螺旋型”(circular/ spiral) [2]。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对篇章的主题不是通过直截了当的方式,而是采用曲折起伏、隐喻含蓄方式来阐述。
即不直接切入主题。
英语通常“先抽象,后具体;先综合,后分析;先概括,后细节”。
换句话说,英语语篇的组织和发展呈“直线型”(linear) ,即直截了当地陈述主题,进行论述,它们把话题、观点、态度从一开始就引入文章,然后用事实说明,先有主题句,后接例证句,而后结尾,语篇模式属于演绎型。
⑶语篇主题的差异。
受以自我为中心的文化思维方式的影响,英民族通常把主题句(topic sentence) 置于句首, 主题突出,观点清晰,然后在以后各句中发展这一中心思想。
中英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及对策
中英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及对策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英语已经成为人们学习的必修课程之一。
由于中英文化的差异,许多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
本文将探讨中英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并提出相关的对策。
一、中英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1.语法结构的不同中文和英文的语法结构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文是一种主谓宾的语序,重要信息通常放在句子的开头,而英文则是主谓宾的语序,重要信息通常放在句子的结尾。
这种不同的语法结构会导致学生在表达思想时出现不适应的情况。
2.表达方式的差异中英文化的表达方式也存在较大差异。
中文的表达方式较为含蓄和委婉,而英文的表达方式则更加直接和简洁。
这种表达方式的差异会使学生在交流时显得拘谨和不自然。
3.思维模式的差异中英文化的思维模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文强调整体性思维,善于归纳总结,而英文则强调分析性思维,善于逻辑推理。
这种思维模式的差异会影响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写作时的方式和思路。
二、中英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对策1.加强语法训练针对中英文化差异导致的语法不适应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加强语法训练,增加语法知识的积累,提高语法应用能力。
2.拓宽交流视野学生可以通过看英文电影、阅读英文文章、与外国人交流等方式,拓宽自己的交流视野,熟悉英文的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
3.培养逻辑思维针对中英文化差异导致的思维模式不适应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进行逻辑思维训练,提高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考能力。
4.提高跨文化意识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英国文化和习俗,增加对英文表达方式和思维模式的理解,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降低中英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中英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
只要采取有效的对策,就能够降低这种影响,并更好地进行英语学习。
希望学生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对策,提高自己的英语学习水平,努力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第二章 中英思维方式对比
这样看来,中西思维方式分别属于整体、 直觉、具象思维与分析、逻辑抽象思维。 思维是语言的工具。刘宓庆认为:“思维 支配语言。”可见思维对语言有着决定性 作用,而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思维方式的 差异在语言中得到了反映。 • 中国哲学主张“天人合一”,强调“悟 性”,重形象思维。其反映在语言上,则 重意合,不强求语言形式。其反映在语言 上,则重意合,不强求语言形式,少用连 词,多无主句,少被动语态句,形文求全 面,不怕重复,词句求平衡与对称。
例句
• (1)你来了,我走。 • (2)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 • (3)小辣椒见是书记,一愣,松开手,跟着就瘫了下来,滚 地皮,大哭大叫。 • 其中例(1)没有连接词,故可作几种解释。如:如果你来, 我就走;既你来了,我可以走了;当你来时,我就走。例 (2)是无主句。例(3)借助动词,按事物发展顺序道来,也没 用连词。 • 中国人似乎更长于总体把握,而西方人长于条分缕析;中 国人善于归纳,西方人善于演绎;中国人强调群体,西方 人强调个体;中国人重悟性,西方人重理性;中国人善形 象思维,西方人善逻辑思维;中国人更具诗人的气质,西 方人更具科学家的头脑;中国人把宇宙看作一个整体,充 塞其中的是“道tao”或“气”,西方人把宇宙看作一个个 原子,各自独立又彼此联系;中国人处理事情就像中医, 把人体看作一个有机整体,西方人处理事情就像西医,头 痛医头,脚疼医脚。
如:SL: 个人主义
TL: individualism
• 亲属称谓 • “张明和李丹是表亲.张明的母亲是 李丹的姑母,李丹的母亲是张明的舅母.” Zhang Ming and Li Dan are cousins. Zhang Ming’s mother is Li Dan’s aunt who is the sister of Li Dan’s father, while Li Dan’s mother is Zhang Ming’s aunt who is the wife of Zhang Ming’s mother’s brother.
英汉句型中蕴涵的中英思维模式对比
一 切 干 得 有 条 有 理 。
不仅数量大 ,种类多 ,而且用得 十分频繁 .英语的形合方法 主要使用关 系
干 得 有 条 有 理 。
词 、连接词和介词及其他形 态变化形式等等.
有 条 有 理 。
(1)关 系 词和 连 接 词
汉语 中把信息的焦点放在句末 ,这是 因为 汉语的思 维表达方式 是从
关系词包 括关系代词 、关系副词 、连接代 词和连接 副词 ,用来 连接主 细节 ,即客观出发 ,得出主观结论 。而英语 中则 先强调 主观判断 ,即把信
适壹 窒 ·101·
英 汉 句 型 中蕴 涵 的 中 英 思 维 模 式 对 比
李丹 丹 王海 霞
(商 丘科 技 职 业 学 院 河 南 商 丘 476000)
摘 要 : 语 言反 映一 个 民族 的特 性 ,它 不 仅 包含 该 民族 的历 史和 文化 背景 ,而且 蕴 涵 看 该 民 族 对 人 生 的 看 法 、生 活 方 式和 思 维 方 式 。 语
没 想 到他 把 一 切 干 得 有 条 有 理 。
合法 。所 谓 意 合 ,指 的 是 词语 之 间 不用 语 言 形 式 手 段 连 接 ,句 中 的 语 法 意
他 把 一 切 干 得 有 条 有 理 。
义 和逻 辑 关 系 通 过 词 语 或 分 句 的含 义 表 达 。英 语 句 中的 连 接 手 段 和 形 式
根据语言谱系分类法 ,世界上众多 的语言分 为八类 ,汉语 归为汉藏 语系 , 首 先 说 出 ,开 门 见 山 ,一语 道 破 ,然 后 再 把 各 种 标 志 一 条 条 补 过 ,一 步 步 交
而英语属于印欧语 系。可见英汉两 种语言相距 甚远 。所 以 ,英汉 民族 在 代 ,形成一条头短尾长 的线性链。句子 的主要成份好 象火车头 .其他 次要
中英思维方式对比应用于中英翻译教学中的意义
中英思维方式对比应用于中英翻译教学中的意义掌握英语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翻译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东西方文化由于地理条件、宗教以及风俗等差异,在语言、情感的表达方面有很大区别,这就要求翻译工作必须要在了解文化的基础上进行。
大力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可促进学生英语翻译素养的提高。
一、中英思维方式对比应用于中英翻译教学中的作用1 促进学生翻译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受到中庸思想的影响,表达观点、情感的时候常常采用委婉而含蓄的方式,先用一定的言语进行铺垫、渗透或者采用含沙射影的方式。
?一点和西方人相反,他们更倾向于以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因此,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了解中西方在语言表达上的不同点,从而让学生能够准确地完成中英互译,提高翻译质量。
2推动学生英语思维的培养中英翻译教学的目的并不只是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
通过了解西方语言的表达方式,进而让学生了解西方文化,接受西方先进的思想,在思维上形成多维框架,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中英思维方式对比应用于中英翻译教学中应用的措施中英文翻译教学,授课教师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了解学生的个性,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教学方案,满足学生兴趣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动力。
1 借助信息技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西方拥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经过长时间日积月累,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很难改变。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则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低下,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不利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形成。
通常,在进行中英翻译教学时,教师应该采用多媒体等高新技术,通过播放短片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置身影片的情景当中,切实感受西方文化的精华,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当中,实现学习目标,并提升实践能力。
[JP+2] 比如,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播放经典影片《美丽心灵》等影片,让学生在领悟内涵的基础上,感受西方文化,了解他们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及接人待物的方式等,进而和本国接人待物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养成中英思维对比习惯。
从中英谚语的翻译中看中英文思维的差异
2442019年28期总第468期ENGLISH ON CAMPUS 从中英谚语的翻译中看中英文思维的差异文/马兆洋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而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是人类进行沟通的主要表达方式。
语言和思维是相辅相成的,语言中存在着思维,思维中也包含着语言。
由于各民族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的不同,所以各民族的思维方式也就随之不同,从而也形成了不同的语言。
谚语是人们经常使用的固定语句。
谚语通俗易懂、意味深长、脍炙人口的特点,使得其千百年来一直在人类的发展中流传开来,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谚语是一个民族在生产生活中长期形成的短语,反映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含着不同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
它是一个民族的社会、劳动经验的总结,是一个民族生产生活的体现,也是一个民族历史的承载体,所以谚语可以充分体现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
一、中英文思维方式的实例分析1.抽象思维与具体思维。
英语重视抽象思维,擅长使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事物。
语言上英语常常使用大量含义模糊、指称笼统的抽象名词来表达复杂的理性概念,给人一种“虚、暗、曲、隐”的感觉。
这对习惯于具体思维的中国人来说,既有理解上的困难,又有表达上的困难。
(周翠琳、谌莉文 2017)汉语的思维直观具体,重视形象思维,擅长使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抽象的事物。
语言上使用大量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虚的概念。
例1:Like for like.(英)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中)这句话,英文运用两个like这个抽象名词,意思为“喜欢的东西”。
而中文中用“眼”“牙”这些实实在在的词语。
如果按英文字面翻译,则译成:以喜欢还喜欢。
这就很难被中文读者理解,中文翻译为: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眼和牙对于一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东西,用这样具体的事物来表示其意义,更加形象生动,便于中文读者理解。
这句话的翻译也体现着中英两民族的思维习惯的差异。
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摘要翻译的基础就是思维的转换,在东方与西方,自古以来就有着久远的思维差异。
而思维方式的不同,对翻译也存在着必然的影响。
关键词中西思维方式文化差异理性思维翻译,顾名思义,是把一种语言转化成另外一种语言。
所表达的意思,要跟原文的意思保持者一致,让人易懂。
而翻译,也可以说当任了把一种文化,转换成另外一种文化的桥梁。
文化是社会的产物。
也是人类的历史的宝贵财富。
但是,完全不同的思维的方式,也会对翻译,而产生不同的认知与影响。
一、中西国家文化语言形态的演变我们的华夏文明是始于了三皇五帝时期,经理了漫长的,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等一系列的历史,距离到现在有6000年。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文化最源远流长的国度中其中的一个。
然而,英国跟中国确切不同,不存在世袭制,代之的是君主立宪制,所以大概的kingdom of england(在那个时候只有英格兰),可以算作是1284年。
是一个没有我国年代久远的国度。
(一)中国语言历史的演变中国早在,距今两千五百多年的孔子学说就已经兴起了。
孔子学说在秦朝广为流行,虽然此后的焚书坑儒事件的发生,但是儒家文化,语言的学说已经深入了人心。
当时,学说的语言,简练,意味深长,讲明:“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雍也》。
短短的十几个字,就可以言明重要的思想:可以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古时期认为,在言辞,与人交谈的过程中,想法中必须要讲究一个礼字。
好的思想必须要靠语言来传达,没有借助到精炼,易懂的语言,再好的思想文化,也都得不到传播。
可见,中国语言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浮现出,精简,易懂,礼训等特点。
而读过文言文的人,肯定知道,比如《论语》之类的文言文,跟中国现代的文字语言,实在是千差万别。
中国语言在进化的过程中,慢慢的依据古代语言,进行了一个简化。
浅谈中英文语言思维方式的差异
- 227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浅谈中英文语言思维方式的差异江西省上饶县职业技术学校/谢良芳思维方式是沟通文化和语言的桥梁。
一方面,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是文化、心理诸特征的集中体现,又对文化诸要素产生制约作用,另一方面,思维方式又与语言密切相关,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
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
思维方式是主体在反映客体 的思维过程中,定型化了的思维形成、思维方式和思维程序的综合和统一。
东西方语言思维方式既是老课题,又是新课题。
严复、林语堂等早期名家及当代不少中外专家、学者都有过精辟的论述。
以下从两个方面简要地讨论中英文语言思维方式的差异。
一、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中国人比较擅长于运用形象的方法来表达抽象的事物,而不太习惯于纯粹意义的抽象思维,因而造成中国人思维观念的流动性和模糊性。
而西方人的思维始终能保持概念的确定性和对应性,抽象思维比较发达。
形象思维有其长处,思维科学和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任何知识及其教学利用形象思维予以说明,就容易被人们理解,学习和掌物。
但是,如果抽象思维不足,人们就容易停留在经验阶段,对问题缺乏系统和理论的阐述。
例1)汉语说:“院里车很多”“路上车很多”时思维只反映现象,而西方人的思维却反映出“动、静”的概念区别,相应的英文译文是:There are many vehicles in the yard.Traffic is heavy on the road.例2)1.由于定货甚多,我们目前不能接收新定单。
2.希望你们尽早向我们定货。
1句中的定货按西方思维即是指卖方已接受的负有责任的定货。
与1 句末的定单(实际也是定货)以及2 句中的定货是有区别,而中国人的思维却没有反映出来。
英译:1)Owing to heavy commitments, we cannot accept fresh orders at present.2)I hope you will place your order with us as early as possible.例3) 浓茶、浓烟、浓墨中国人的思维只注意到了颜色这一表面现象,而西方人的思维却反映了事物内在特征,浓茶对于人刺激大些,有较强的使人兴奋的力量;浓墨写在白纸显得黑。
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源于两种语言所依托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社会环境的不同。
这种差异对于翻译工作的进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进行中英翻译时,翻译人员需要理解和处理这些差异,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影响:一、词汇和语法的差异中英语言在词汇和语法结构上存在许多差异。
中文的词汇较为简洁,常常通过词义的扩展或者变化来表达不同的含义。
而英文则更注重将不同含义的词汇分开,以确保准确性和清晰度。
举个例子,中文中的"心"可以用来表示心脏、情绪、思想等多种意思。
但在英文中,这些含义通常被分开表达,比如"心脏"、"情感"、"思绪"。
因此,翻译时需要根据上下文和语境准确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
另外,语法结构上也存在差异。
中文通常采用主谓宾的结构,而英文则更注重主语、谓语、宾语的一致性和顺序。
这就要求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时,要转换思维方式,并根据英文的语法规则进行调整和重组。
二、文化背景与语言习惯的差异例如,英文中常用的"Thank you" 是表达谢意的方式;而中文中的"谢谢" 并不仅仅是表示感谢,还具有一种礼貌的表达,类似于"请您多关照"。
在翻译时,需要考虑到这种差异,以确保传递正确的信息和意义。
此外,各国文化对于礼貌、隐喻和直接表达的态度也存在差异。
中文通常更注重委婉和间接的表达方式,而英文则更直接和明确。
在进行翻译时,要确保能够准确传递原文的意思,同时符合目标语言的文化习惯和沟通方式。
三、修辞手法和文体差异中文和英文在修辞手法和文体上也存在差异。
中文通常使用成语、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来表达抽象的概念和意义。
而英文则更注重简洁性和直接性。
在进行翻译时,要灵活运用不同的修辞手法,以表达出原文的含义和感觉。
此外,不同文体对于语言的使用和表达也有所区别。
中英文表达上的差异范文
中英文表达上的差异一、思维方式的文化差异英汉文化差异在思维方式中也有明显地反映。
英语文化注重细节分析和对个体成分独立作用。
因而,英语句子注重形式联系,注重结构的完整形式和逻辑性。
汉语的思维方式是和中国人在哲学上注重体验、感悟密切相关,在艺术上主张神似密不可分的。
汉语句法不受形态成分的约束,词语的组合非常灵活,不拘于形式,注重意合。
英汉在思维方式的方面差异也反映在英语与汉语的篇章结构中。
英美人写文章一般都直截了当、开门见山。
英语段落也呈线性式,或者是直线式发展的,一般都有主题章节、段落或主题句,先提出论点,然后对一些支持性的材料进行阐述说明。
汉语就有所不同,汉语文章的段落思维方式一般是螺旋型的,围绕着主题由远到近、由表及里地来进行论述,表现出汉语说话委婉、含蓄的思维特点。
曾经有调查表明英汉间的思维差异。
在200个中国人提出的请求中有129个先说明请求理由,后提出请求事项,而在200个英国人提出的请求中,有131人先提出请求事项,再说明理由。
在时间概念上,中国人和英美人在思维方式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守时是英美人最重要的行为规范之一。
在赴宴时,英美人一般是准时到达。
而我们中国人则认为提前几分钟更礼貌。
故事:是“这星期六”还是“下星期六”一次,一个外国学生拜访他的中国老师,老师想请他吃饭,就说:“你下星期六来我家吃饭,好吗?”学生很高兴地接受了邀请,并约好了具体时间。
过了两天,到了星期六,学生来了。
老师感到很意外。
由于毫无准备,老师很尴尬。
幸好跟这个学生很熟,于是就说:“前天我说的是下星期六请你。
你看,今天我什么也没准备……”学生说:“前天你说下星期六请我吃饭,不就是今天吗?”这场误会完全是对“下星期六”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在不少教材中和课堂上,给学生讲“上星期”就是“last week”,“这星期”就是“this week”,“下星期”就是“next week”。
这样讲不能说错,但在实际运用中,如“上星期六”和“下星期六”与英语的“last Saturday”“next Saturday”有时却不是对应的,其区别是英语和汉语观察时间的参照点不同。
中英句子写作对比
一、英汉思维方式的不同在句子写作上的反映1、主题:形合(hypotaxis英语),意合(parataxis汉语)译例:英译汉And now it is April day, and they take the old cloak and lie in John’s grove out of doors together.四月里的一天,他们带上破斗篷,到屋子外边的约翰丛林里躺下。
After an enormous lunch I drove Dave back to town to get his luggage.在他们家里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我便开车送戴夫回镇上取行李。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汉译英:让壁立的岩石,静静流着的小河,凤过处便窃窃私语的树林,都作为自己亲密的邻居。
All the company she had were the sleep cliffs, the silently flowing stream, and the trees that whispered in the wind.2、主题:抽象(英语),具体(汉语)1)抽象概念与具体概念译例:英译汉But my mother had passed this way for years. And the slimness and the stride were long past, too.但是母亲已经很多年没有走这条路了,苗条的倩影和矫健的步伐已不可复睹。
汉译英世上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 but with their riches won’t have done.2) 抽象描述与具体描述译例英译汉Nature has no kindness, no hospitality, during a rain.下雨时,大自然对人类毫不容情,似乎不让我们有容身之所。
谈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与英语语言认知
谈中英思维方式的差异与英语语言认知摘要:我们知道,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不同进而导致我们在认识问题上形成不同的认知情况。
对于语言和文化来说也是这样,中英思维方式是存在着较大差异的,因此对于英语语言的认知也会有所不同。
本文就从这一问题出发,根据相关的情况对这种差异进行了分析,以便我们更好地认知和学习英语语言。
关键词:中英思维方式;差异;英语语言;认知中英在文化背景和生活背景上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形成是和当地的环境密切相关的,进而也就出现了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而语言正是这种思维方式的重要体现,不同的思维方式会构成不同的心理活动,进而在语言和文化上就会形成区分。
在交往的过程中这种差异就会显现出来,对此笔者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探讨。
一、中英思维方式差异的分析对于中英两国来说,二者之间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特别是生活习惯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样一来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主体意识与客体意识的不同。
对于中国来说,形成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观念,强调的是遵循自然法则,人的主体意识是相对较强的。
而对于西方来说,西方哲学思想则以“人为万物尺度”是一种人和自然客体的对立。
所以中国在语言表达上强调的是以“人”为主体,而西方则是“物”为主体,或以事物这个客体为主语。
例如:What has happened to you?句子的主语是“what”,而汉民族强调的是“主体意识”,所以在语言的表达上就会以人称为主语,翻译过来就是“你出了什么事了?”2.整体意识与个体意识的不同。
对于中英两国的文化思维方式来说,中国更加强调的是文化的整体性,而英国则强调的是自我中心的文化。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把整体性放在个体之上的,而以自我为中心的英文化则强调个体的独立,在其语言叙述的过程中一般是从个体到整体,由小到大。
这一差异在英汉句子的词序上有非常明显的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假说的实质:是对语言反映现实还是创造(现念)
现实这一问题的—种解释。归结起来有两点: 一是语言因其自我成形,自我创造的能力而能决定人 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形成人们世界意象的积极因素, 这叫语言决定论; 二是不同的语言不能表示同一个社会的现实,世界意 象随着人们赖以思维的语言体系的不同而变比。这叫 语言相对论。
汉语句子多用人称主语,且常省略, 又多无主句和省略句。汉译英时,要考 虑汉语的人称是否需要转换成英语的物 称;同时,汉语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语要 找出来,然后根据英文的习惯,确定是 否需要翻译出来;汉语无主句,必须先 找出它的主语或者确定符合逻辑的主语, 然后作为译句的主语。
例如: (1)热得我满身大汗。 译文:The heat makes me sweat. (将原文的动词巧妙地转换为译句的 主语) (2)搞得我心乱如麻。 译文:It made me upset.(增加指代被 说话者省略的某事的代词it作主语)
3)English: a strong sense of objectivity (客体 意识强) Chinese: a strong sense of subjectivity (主体 意识强) 英语:主客体二分 汉语:天人合一
这种差异在语言中的翻译是: 英语句子一般不能没有主语,且多为无灵主语(没有生命的事物)。 英译汉时,英语的物称一般应转换为汉语的人称。人称主语从语境 内外寻找,多在句内,有时在句外。 例如: (1)The sight of the little poor boy reminded him of his childhood. 译文:看到这个可怜的孩子,他想到了自己的童年。 (2)The bad weather prevented him from attending the meeting. 译文:天气不好,他没去开会。 (3)His passion carried him away. 译文:他因感情冲动而误入歧途。 (4) Memories of that historic and happy occasion still linger. 译文:人们对那次历史性的盛会记忆犹新。
英语似乎特别注意事件发生的“当下 性”,而不太注重事理逻辑,如一件事 总是在某一具体的时间点和空间点上发 生的,然后再把这一时空点与时空整体 相联系,叙述一般从“现在”开始。汉 语总按自然时序来表达,例如叙述事件, 过去的事件先发生,现在的事件后发生, 叙述一般由过去向现在推进。在事理逻 辑关系的叙述上,英语常把结果放在前 面,而把原因、条件等放在后面。汉语 一般是先因后果,似乎更合逻辑。
4)Differences in reasoning, percepetion of time and space, etc. (英汉语在时空观等方面 的差异性) 在时空观上,英语是由小到大,汉语则是由大 到小。例如时间标记,英语里先说日期和月份, 再说年份;汉语里正好相反,先说年份,再说 月日。空间观念差异在写信地址上表现尤为明 显,英语里由小到大,如由街道而城市而省或 州而国家;汉语正好相反,由大到小。这是英 语民族重个体思维、汉民族重整体思维的语言 例证。在叙事时序上,英语里叙述事件常常是 按照时间顺序由现在向过去推进;汉语正相反, 由过去向现在推进。
been suggested that the particular language people speak shapes the
way in which they think and perceive the world.
Sapir:
Human beings… are very much at the
2)English: focal-point perspective(焦点视); Chinese: discrete-point perspective(散点视) Example: Lulled by the gentle motion and soothed by the rippling music of the waves the babies soon fell asleep. (the babies fell asleep—focus) VERSION;船儿轻轻摇荡,波声潺潺悦耳, 孩子们不久就睡着了。
mercy of the particular language which has become the medium of expression for their society… the ‘real world’ is to a large extent unconsciously built upon the language habits of the group. (1929)
要注意的是,英语中先果后因的结构是 就复句而言的。英语单句的层次还是先 说次要,后说主要。刘宓庆(2003: 122)指出,英语复句的层次安排常常是: 先说结论,后说分析;先说结果,后说 原因,先说假设,再说前提,句子重心 取前置式,而汉语单句和复句均取重心 后置式。
关于中西思维方式差异的名人名言
杨振宁:“中国的文化是向模糊、朦胧及总 体的方向走,而西方文化是向准确而具体的 方向走。” 傅雷:“东方人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有基本 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西人 则重分析、细致、曲折,挖掘惟恐不尽,描 写惟恐不周。”
中国人注重伦理(ethics),英美人注重认 知(cognition) 中国人重整体(integrity)、偏重综合性 (synthetic)思维,英美人重个体 (individuality)、偏重分析性(analytic) 思维 中国人重直觉(intuition),英美人重实证 (evidence) 中国人重形象思维(figurative thinking), 英美人重逻辑思维(logical thinking)
Parataxis: the placing of propositions or clauses one after another, without indicating by connecting words the relation (of coordination or subordination) between them, as in Tell me, how are you? English: formal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dividualized thinking, synthetic(形合) Chinese:analytic, abstract, suggestive (意合)
第一点等于在说:一个人的思维完全由母语决定,因 为一个人只能根据其母语中编码设定的范畴和区别定义 来认识世界;人们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语言决定的。 人们观察和感知客观世界的方式取决于语言的词汇相结 构、因为人们观察和感知世界的过程是通过语言来实现 的。每一种语言都以特定的方式为它的说活者建构他的
世界。
第二点通俗点说是:语言结构有无限的多样性,因此 一种语言系统中所编定的范畴类别和区分定义为该语言
系统所独有,与其他语言系统中所编定的范畴类别和区
分定义不同。
申小龙: 英语是一种物理空间体(The English language is a continuous body of PHYSICAL space) 汉语是一种心理时间流(Chinese is a flow of MENTAL time) Major differences 1)English: parataxis; Chinese: hypotaxis (英语重 形合,汉语重意合) Hypotaxis:the dependent or subordinate relationship of clauses with connectives. Or subordinate status of clause e.g. "I will go when I am ready."
(3)袭人道:“一百年还记着呢!比不得你, 拿着我的话当耳边风,夜里说了,早起 就忘了。” 译文:I’ll remember if I live to be a hundred!”said Aroma. “I’m not like you, letting what I say go in at one ear and out at the other forgetting what’s said at night by the next morning.”(根据上下文 语境确定省略的主语)
中英思维方式对比
Sapir-Whorf
Hypothesis Major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Differences
Mode of thinking Relation between thought and language Sapir-Whorf Hypothesis As we examine the way in which words and structures are used to express meaning, it is natural to wonder about the possibility that language might play a role in shaping how we think. While it is certainly plausible to believe that language facilitates reasoning and problem solving by providing a way to represent complex thoughts, it has sometimes been proposed that linguistic systems might have a considerably more fundamental effect on cognition. Indeed, it h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