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18--19世纪康德哲学PPT分析
德国古典文论
德国古典文论德国古典文论是指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期流行于德国的一种文学理论,它以人道主义、理性主义和古典主义为基本特征,综合了英国经验主义和大陆理性主义的美学和文论,由浪漫主义逐渐走向古典现实主义,形成了一个合乎逻辑的发展过程。
德国古典文论的代表人物有康德、歌德、席勒和黑格尔等,他们对西方乃至全人类的美学和文艺理论都有重要的影响。
康德的审美判断力批判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他的《判断力批判》是他的“三大批判”之一,也是他的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这部著作中,康德研究了人的反思判断力,即人对自然界和艺术品的审美判断和审目的判断。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进行判断的能力,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审美无功利性:审美主体以一种放弃功利知觉方式对对象的表象之观赏。
审美无概念的主观普遍性:审美主体不涉及逻辑性概念,但却认为自己的感觉具有普遍性,即其他人也会有同样的感觉。
审美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审美主体不以有用性或道德性为目的,但却感觉到对象的表象形式符合审美主体的心意状态。
审美共通感:审美主体认为自己具有一种共同感觉力,即人天生就具有判断美的潜质。
康德还分析了崇高的概念,他认为崇高是一种由痛感转化成快感的心理反应,它源于人对自然界或艺术品中无限大或无限强的对象的观赏。
康德区分了两种崇高:数量的崇高和力量的崇高。
数量的崇高是指对象体积无限大,超出想象力;力量的崇高是指对象有巨大的威力,但又未能形成对于的支配力。
康德认为崇高是人的崇高,是人的理性的崇高。
当对象远远超出了人的理解力和想象力时,人召唤出内心深处的理性力量,把自己的精神和情感提升到无限的理性理念世界。
歌德的艺术与自然歌德是德国古典文论中最杰出的诗人、作家和艺术家,他在文学、艺术、科学等领域都有卓越的贡献。
歌德的文论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小说、戏剧、日记、信件和对话等作品中,他的文论思想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完整版)第十章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政治思想
▪ 二、康德的主要政治思想
▪ (一)哲学基础和伦理学前提
▪ 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是调和唯物主义和 唯心主义,使二者妥协,使各种相互对立的 哲学派别结合在一个体系中。康德的伦理思 想成为他政治思想的前提。康德的伦理学思 想,是以道德律令和意志自由为基础的。
▪ 康德伦理思想的中心,是道德法则(道 德律令),他提出了道德的三个法则:第一, 普遍律。康德认为,一个人所确立的意志, 其动机必须符合普遍规律,具有普遍化。第 二,目的律,即坚持人是目的而不是工具。 第三,意志自律,即自己为自己立法。
▪ 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的出发点是“绝 对观念”。“绝对观念”处在不断运动和发 展中,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逻辑阶段、 自然阶段、精神阶段。“绝对观念”在精神 阶段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主观精神、 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绝对观念”在客观 精神阶段的发展表现为“自由意志”的发展 过程。“自由意志”是黑格尔政治学说的基 础和出发点,贯穿于其政治学说的始终。
▪ 黑格尔从1801年起,先后在多所大学任教。 1818年,出任柏林大学教授,后又担任校长。 1806年,他发表了《精神现象学》一书,奠 定了其哲学体系的基础。1821年发表的《法哲 学原理》一书,创立了黑格尔法哲学的政治 学理论体系。
▪ 二、黑格尔的主要政治思想
▪ (一)方法和体系
▪ 黑格尔在政治学理论上的贡献主要是借 助他的方法和体系。黑格尔的方法是一种为 了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即规律性而提供 的工具,即辩证法。历史的发展是通过矛盾 的对立和斗争而向前推进的。
▪ 第三,康德在伦理学中高唱的自由——“意 志自律”,落实到法权和政治中,便是德国 资产阶级的“自由”。
第二节 黑格尔的政治思想
▪ 一、黑格尔的生平与著作
第四讲康德文艺理论
康德认为“美的艺术”特点是:
•
•
•
• 第一、美的艺术具有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 第二、美的艺术是自然和自由的统一。
(五)康德哲学、美学、文论思想的意义与影响
•
康德思想在西方哲 学史、美学史、文论史上 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它 以综合英国经验派和大陆 理性派的观点为己任,开 启了德国古典哲学、美学 的文艺理论。以后的德国 古典哲学、美学的代表人 物,都进一步完成康德所 开创的这一综合大业。
•
艺术活动与自然活动的区别在于: 自然活动没有理性意图,只是活动中自 然产生结果。而没有理性的意图不能叫 艺术; 艺术活动与科学活动的区别在于: 科学是知晓了就能做,而艺术属于实践 技能,突出了艺术的技巧性; 艺术与手工艺的区别在于:艺术是 自由的,后者是雇佣的。前者看起来象 游戏,后者的劳动是困苦的,不愉快的。
•
•
二、康德的美学、文艺思想
• (一)康德的生平
•
康德,1724—1804年,
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
他所开创的哲学、美学理论,是西方美学史上的转折 点,不懂得康德,就无法理解德国古典哲学、美学 乃至十九世纪以后的西方哲学、美学。
• 康德说:“再没有任何事情会比人的行为要服 从他人的意志更可怕的了。”
(二)康德思想所产生的语境
•
德国古典美学
德国古典美学德国古典美学(转)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美学在德国得到蓬勃发展,从康德开始,经过歌德、席勒、费希特、谢林,直到黑格尔,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唯心主义的美学流派,美学史上一般称之为德国古典美学。
;康德的美学思想康德(Immanud Kant , 1724—1804)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也是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基人。
大学汀爬蛣M科学,哲学和神学;1770年起正式成为哥尼斯堡大学教授,主讲形而上学、逻辑学和数学,康德对待美学的态度有一个发展和演变的过程。
起初,他受英国经验主义的影响,主要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考察有关美学的问题。
但是康德哲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使他重新评价了美学的地位和作用,转到了承认美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必要性。
康德对美的分析是从分析鉴赏判断(Geschmachsureil)即审美的判断入手的。
康德认为,判断力是把特殊包涵在普遍之中来思维的能力。
有两种判断,一种是先有普遍,再找特殊,这就是规定判断或科学判断,另一种是先有特殊,再找普遍,这才是审美判断或反思判断。
从形式逻辑判断的质、量、关系和方式四个方面对审美判断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审美判断四契机学说。
(1)审美判断的第一契机:康德说,我们判别某一对象美或不美,并不是对某个对象作出逻辑判断,而是藉助想象力作出情感上的判断,看它是否引起主体的快感或不快感。
康德对审美判断的第一契机做出如下总结:”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象显现方式进行判断的能力。
这样一种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
(2)审美判断的第二契机康德认为,从量的方面看,审美判断是无概念而又有普遍性的。
关于审美判断的第二契机,康德下结论说:”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的”。
(3)审美判断的第三契机从关系上看,审美判断没有目的又有合目的性。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就无客观的也无主观的目的”。
康德 哲学.ppt
对现象领域的规定
四、实践理性批判
人类 理性
理论理性:认识功能
自然法则
人 不得不服从
应该遵从
实践理性:意志功能
道德法则
四、实践理性批判
康德是把实践范畴引入哲学的第一人,其实 践仅限于伦理学范围
自然法则体现为以“是”为系词的叙述式, 理性法则乃是由“应该”联结的命令式
五、判断力批判
美学
康德是西方美学史上开宗立派的大师,从 他之后美学才真正成为独立的学科
康德的美学贡献与其审美经验无关,完全 是出于其哲学理论需要的纯粹理论思辨的 结果。
五、判断力批判
美学 审美判断不同于逻辑判断,它基于美
感而不是范畴 审美判断关涉的是主体对事物的纯粹
形式的把握,与被把握的对象没有直 接关系(事物之美与事物本身的性质 无关,而是因为它符合了主体的某种 形式,引想主观上愉快的美感)
知识以判断为基本单位,而判断就是以某种形式把不 同的表象或概念联结(综合)在一起。
综合的三重作用:直观中把握性的综合;想象中再现 性的综合;概念中认知性的综合
认识的对象只是表象,即把不同的表象结合于一身的 同一性(对象概念)→意识的同一性→自我的同一性 为其基础和前提→一切认识之最高的根据就是先验主 体的自我同一性。
先验分析论 三、纯粹理性批判
客观演绎:从自我的先验同一性出发,通 过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之间的关系说明范 畴对经验的客观有效性
自我的先验同一性:我思伴随着我的一切表象 自我意识还必须以对象之综合的统一性为前提 范畴作为先验自我之综合统一功能的体现乃是
自我与对象之间的“中介” 知性范畴是形成经验对象的先天条件
哲理法学派(康德和新康德主义)
哲理法学派第一节哲理法学派概述一、哲理法学的特点及其在西方法学中的定位哲理法学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由德国古典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开创的一支法学流派。
哲理法学的特点是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去研究法学课题,在哲学体系之下对法学课题予以重新考察,从而得出了一些哲学化的法学观点,使其更接近“法”这一事物的本质。
这是哲理法学的最大特色。
此外,它在论述其法哲学思想时,又贯穿着人本主义和主体性哲学思想,提出“人是目的”的主张,体现了启蒙思想和古典自然法思想的精神。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把西方的法学流派划分为两大类。
一是研究对象侧重实然法、研究方法侧重经验主义的实证法学;一是研究对象侧重应然法、研究方法侧重理性主义的非实证法学。
依此标准,哲理法学则归属于非实证法学,其在西方法学流派中的定位可见下图:实证主义法学自然法学非实证主义法学哲理法学哲理法学派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哲理法学和晚期哲理法学。
二者在时间上间断了近一个世纪,但其哲学基础、研究方法是一脉相承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哲理法学生命力的强大。
二、早期哲理法学早期哲理法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康德、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762-1814)、弗里德里希·威廉·约瑟夫·冯·谢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von Schelling,1775-1854)、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1770-1831)和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Ludwig Andreas Feuerbach,1804-1872)。
早期的哲理法学派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法学流派。
其代表人物都首先是哲学家,而后才是法学家。
他们的哲学观自成体系,而其法学观点又是建立在各自的哲学体系之上的,故而有很大的差异性。
康德哲学PPT课件
3
• 我们对康德的个人生活印象,似乎总围 绕着几件事:一件是康德出门散步极为 守时,风雨不误,以致于有人拿来对表, 另一件便是康德一生独身,足迹未出家 乡,生活单调,乏善可陈。这种印象给 我们勾勒的康德似乎一辈子除了哲学之 外,便没有别的了。以至康德传记作者 古留加说“康德外表生活秩序井然,千 篇一律,比起从事这种工作的其他人来, 显得更为单调刻板。”
5
• 康德当时(1770年3月)虽已是哥尼斯 堡大学的正教授,但在一般人眼里,只 不过是一个平庸之辈而已。连德国启蒙 运动时期的著名哲学家摩西·门德尔松也 认为康德获得此教授头衔只因为他是这 样一位普通教师和作者而变得黯然失色。 因而在1770年———1780年期间,康 德的学生克芳斯到柏林旅行时,偶然参 加一些由教授们举行的园会,当他提到 康德案头有一部肯定会让哲学家们焦躁 不安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时,被教 授们大大讥笑了一番。
13
• 晚上在住所凭栏眺望夜色中的街景既不 辉煌也谈不上绚丽,隐约里感到神秘。 窗户正前方有一个尖顶教堂,那里就是 康德的墓!
• 午夜时分,满天繁星夜空清澈深邃 透明如洗,镌刻在心头的名句脱口而出: “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愈加反复 地思索,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 时时翻新,无以复加的赞叹和敬畏:头 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坐在窗 前眺望近代的格尼斯堡现在的加里宁格 勒,尘世的喧嚣与污浊已经化为乌有, 在黑夜里抬头仰望天宇,看到星空,永 恒的星空,深深撼动人心的星空!给人 一种身心俱爽的快感。
贝尔的相似之处确实引人注目。……康
德先生已很久没有发表哲学著作了。而
他保证他不久便会发表一本小册子。”
这本小册子当然是指《批判》了。可当
时,在1778年夏,康德还对这本书的篇
欧美文化(德国十八到十九世纪的哲学家)
费希特
总述 (来源: 南丰公益书院 ) 姓名: 费希特 出生: 1762年5月19日(德国拉 梅诺,Rammenau) 去世: 1814年1月27日(德国柏 林) 学派/流派: 前康德主义、德国 唯心主义 主要领域: 认识论、道德哲学、 政治哲学 著名思想: 绝对自我 受影响於: 康德、莱因霍尔德 (Karl Leonhard Reinhold)、迈 蒙(Salomon Maimon) 施影响於: 谢林、黑格尔、叔 本华、诺瓦利斯(Novalis)、亨利 希(Dieter Henrich)
生平概述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德国哲学 家、天文学家、星云说的创立者之一、德国 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唯心主义,不可知论者, 德国古典美学的奠定者。 他是启蒙运动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康德哲学理论的基本是——认为,将经验转 化为知识的理性(即“范畴”)是人与生俱 来的,没有先天的范畴我们就无法理解世界。 他的这个理论结合了英国经验主义与大陆的 理性主义。康德的 伦理学 理论也十分有影 响,此外他还曾针对太阳系的形成提出第一 个现代的理论解释,即康德-拉普拉斯假设 (Kant-Laplace hypothesis)。
在费希特的著作《自然法学基础》(1796)中, 他提出自我意识是一种社会现象。任何客体的自 我意识,它的必要条件是所有其它理性的客体存 在。这些(其它)客体共同影响并召唤起每个单 个个体其自身的自我意识。这个观点是由他的认 识论(Grundlage der gesamten Wissenschaftslehre,知识的科学)所延伸出来 的,他证明了每个自我的意识产生依赖于每一次 它对非我的把握(用费希特的话说,就是自我设 定非我)。由这些观点所导出的我/自我之间的差 异(自我在自身中设定非我与自我相对立)最终 发展成了费希特的认识论(绝对自我,自我设定 自己本身)。 费希特由一种自给自足的观点发展出他的国 家理论。在他看来,一个国家应该控制国际关系, 货币价值,并维持一种自给自足的状态。由于为 了达成意识需要与其他理性的存在建立彼此之间 的关系,所以费希特认为在不同的党派间必须有 一种彼此之间的共识(relation of right)。
德国18--19世纪康德哲学分析PPT课件
.
36
注意
康德提出这问题的目的是想克服唯理论者和经 验论者割裂感性和理性的共同缺点,把知识看 作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这在认识论上是一个 进步。
但他既肯定经验论的原则,把认识看作起源于 经验,又肯定唯理论的原则,知识的普遍性、 必然性不是来自经验,而是“自我”提供的。 只是做到这一点,而没有做到真正地结合,因
性及对革命人民群众的畏惧,甚至使他们走向 了反面。
.
5
德国古典哲学的两面性
作为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理论表现的德 国古典哲学,充分体现出德国资产阶级这种矛 盾性。
其辩证法,反映了英法革命引起的社会急剧变 化及德国资产阶级的进步要求;
同时,其理论具有抽象的、思辨 (从概念推出 实在,使客观世界的发展服从于人的思想构造 出来的规律的哲学)的形式,表现出德国资产 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本质上是一种妥协的 哲学。
.
8
二、主要人物及思想介绍
(一)康德 (1724-1804)
德国哲学革命的创始人,德国古典哲学 的奠基者。
.
9
1、生平
出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除曾去但 泽旅行外,一生未离开乡土。
1745年大学毕业后, 当了九年封建 地主家庭的家庭教师
1755年起在母校哥尼斯堡大学获得 编外讲师资格开始任教。
.
35
先天综合判断
康德认为存在着一种既没有以上两种判断的缺 点,又具有以上二种判断优点的新的判断,即 既是先天的又是综合判断。
事实上数学和自然科学以及“形而上学”中许 多命题实际上都是先天综合判断,即具有分析 的必然性和综合扩大知识的特点。
因此康德认为问题不在于有没有先天综合判断, 而在于考察“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
康德对于本体论的评价-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康德对于本体论的评价-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康德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他对于本体论的理解和评价在哲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体论是探讨存在的基本问题,即什么是真实的、独立的实体,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康德以其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观点,对本体论问题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本文将探讨康德对于本体论的理解和其对哲学发展的影响。
通过评价康德在本体论领域的观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康德对哲学的重要贡献以及他对哲学发展的深远影响。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描述文章的组织架构,逻辑顺序和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编写:文章结构部分: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展开讨论康德对于本体论的评价。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1. 引言部分(Introduction)- 1.1 概述(Overview):本节将对康德对于本体论的理解进行简要介绍,引出对其评价的讨论。
- 1.2 文章结构(Structure of the Article):本节将对整篇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进行说明,概括介绍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 1.3 目的(Purpose):本节将明确说明本文撰写的目的,即对康德对本体论的评价进行客观分析和总结。
2. 正文部分(Main Body)- 2.1 康德对本体论的理解(Kant's Understanding of Ontology):本节将详细探讨康德对本体论的理解,包括他对存在、实在性和物体性等概念的看法,以及他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对本体论问题的阐述和分析。
- 2.2 康德对本体论的贡献(Kant's Contribution to Ontology):本节将重点讨论康德对本体论领域的贡献,分析他的思想对该领域的影响和启示。
具体包括他引入的"转向主体"的观念、对哲学先验知识的贡献以及对本体论研究方法的改进等方面。
3. 结论部分(Conclusion)- 3.1 康德对本体论的评价(Evaluation of Kant's Ontology):本节将对康德的本体论观点进行评价和分析,探讨其优点、局限和争议点。
西方政治思想史 第十五讲 :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的政治思想(上)
正如恩格斯曾经指出的: “正像在18世纪的法国一样,在19世纪的德国,哲学革命 也作了政治变革的前导。但是这两个哲学革命看起来是多么地 不同啊!法国人同一切官方科学,同教会,常常也同国家进行 公开的斗争;他们的著作要拿到国外,拿到荷兰或英国去印刷, 而他们本人则随时准备着进巴士底狱。反之,德国人是一些教 授,是一些由国家任命的青年的导师;他们的著作是公认的教 科书,而全部发展的最终体系,即黑格尔的体系,甚至在某种 程度上已经被推崇为普鲁士王国的国家哲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英法的经济、政治与思想的巨变激荡着德国的政治思想 界,在这种巨变面前,德国的政治理论绝非消极地承受种种 “西方”来的先进观念,而是作出了自己的独特的回应。在某 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歌德的关于人的理想为德国思想的发 展定下了基调,这一理想将人认作是在智、情、意诸方面全面 发展的社会存在,因此,德国政治思想家们显然无法无保留地 认同英国的经验论的理性主义与法国的抽象理性主义,因为后 两者或是满足于一种与经济相分离的片面的政治概念,或者满 足于一种无历史的抽象的理想政治,它们都没有将政治从属于 真正的整体性。因此,德国的政治思想与德国哲学一样,从 一开始就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对英法的政治理论与实践进行 批判。他们相信概念是更真实的存在,更相信理论自身的实 践特性。因此,德国政治思想,绝不仅仅是对英法政治实践 的消极无力的理论上的反映,而是对近代政治思想的重大推 进。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德国古典思想的政治学说,不仅是 对近代西方政治学说的一种总结,而且是走向未来的出发点。
第二十一讲:十八世纪末十九 世纪上半叶德国政治思想(上)
德国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的这段时间被称为“古典 时代”,这是一个伟大的创造性时代,在此之前,欧洲只有 两个时代可以与之并列,一个是同样被冠以“古典”美名的 公元前5世纪前后的古希腊,一个是巨人迭出的文艺复兴时期。 在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这段时间中,德国从一个在思想 与艺术领域处于落后地位的欧洲国家,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而走到了欧洲的 前沿。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文艺复兴时期的 达·芬奇、米开朗琪罗一样,在这个阶段也产生了一个全面 发展的天才——歌德,他与席勒将诗这种艺术形式推向了巅 峰,歌德的人文理想——全面的人性,成了19世纪德国思想 的主要特征,并以此来反抗资本主义理性的片面化。
第六章 德国古典文论 (《西方文学理论》PPT课件)
时代背景:
一、经济方面:
恩格斯:“这是一堆正在腐朽和解体的讨厌的东西。没有一个人感 到舒服。国内的手工业、商业、工业和农业极端凋敝。农民、手工 业者和企业主遭到双重的苦难——政府的搜刮,商业的不景气。贵 族和王公都感到,尽管他们榨尽了臣民的膏血,他们的收入还是弥 补不了他们的日益庞大的支出。一切都很糟糕,不满情绪笼罩了全 国。没有教育,没有影响群众意识的工具,没有出版自由,没有社 会舆论,甚至连比较大宗的对外贸易也没有,除了卑鄙和自私就什 么也没有;一种卑鄙的、奴颜婢膝的、可怜的商人习气渗透了全体 人民。一切都烂透了,动摇了,眼看就要坍塌了,简直没有一线好 转的希望,因为这个民族连清除已经死亡了的制度的腐烂尸骸的力 量都没有。”
想象力:
想象力是天才心理机能中最活跃的力量,它始终活动在 直观的感性表象之中。康德认为:“想象力(作为生产的 认识机能)是强有力地从真的自然所提供给它的素材里 创造一个像似另一自然来。”想象力通过象征、类比等手 法,把观念的东西具体化,或者把经验的东西完全具体 化,同时,想象力是形成审美观念的重要心理因素。
第五,天才的想象力和知性两种能力之间的自由的比例 和协调是天生的,是由主体的自然本性造成的。
最后,天才除了具有卓越的鉴赏能力之外,更具有通过 表象对审美观念的传达能力。“评定美的对象作为美的对 象要求着鉴赏力,对于美的艺术自身,产生美的艺术却 要求着天才”。
三、审美理念
审美理念是康德艺术理论的核心概念。
第一节 康德
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和德 国古典美学创始人,以《纯粹理性批判》(1781)、 《实践理性批判》(1788)和《判断力批判》(1790) 建立了自己的批判哲学体系。康德的文艺思想从属于其 哲学美学体系,主要表现在《判断力批判》中。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古典哲学,奠基于康德,经费希特,谢林,由费尔巴哈集其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古典哲学,奠基于康德,经费希特,谢林,由费尔巴哈集其德国古典哲学概要与出处不详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出生于柯尼斯堡,德国哲学家、思想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
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
其一生深居简出,终身未娶,过着单调刻板的学者生活,直到1804年去世为止,从未踏出过出生地半步。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资产阶级哲学。
创始人为康德,黑格尔为集大成者,费尔巴哈为最后的代表。
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成就是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
德国古典哲学是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哲学舞台上的主角。
它提出了包括认识论、本体论、伦理学、美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以及政治哲学等领域的各种重大问题和范畴,标志着近代西方哲学向现代西方哲学的过渡。
在这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哲学家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
德国古典哲学[1]是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独特条件下产生的。
当时西欧正经历着重大的社会经济变革,从英国开始的产业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制度取代了腐朽的封建制度。
德国也面临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但由于德国经济的落后和政治的不统一,新生的德国资产阶级极为软弱,它虽然向往资本主义制度,却缺乏勇气和力量去用革命手段推翻封建统治,倾向于自上而下的改良。
作为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理论表现,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它的辩证法,反映了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所引起的急剧的社会变化,但也表现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它的理论往往具有抽象的、思辨的形式。
德国古典哲学广泛吸收了以前哲学家[2]们的思想成果,对它有直接影响的主要是:以R.笛卡尔和B.斯宾诺莎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学派、17~18世纪英法经验主义学派和启蒙运动学派、德国莱布尼茨-沃尔夫学派和以G.E.莱辛为首的启蒙运动学派。
第八章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的政治思想 (《西方政治思想史2》PPT课件)
法哲学体系
精神阶段
主观精神 客观精神
绝对观念 自然阶段 绝对精神
逻辑阶段
抽象法
道德 伦理
家庭 市民社会
国家
二、伦理自由观
黑格尔认为,要想理解自由的理论,必须 从个人的概念出发。他首先批判了个人主义的 “抽象个人”概念。人是社会性的人,个人只能 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中生存和发展,个人的自由 离不开相互间必然结成的关系。他以主人与奴 隶之间自由与依赖的关系证明,从个人主义立 场上进行的自然状态、社会契约的虚构,是一 种有害的虚构。个人都既是独立的,又是依赖 的,而且这两方面是统一的。
西方政治思想史
第八章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的政治思想
概述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十分落后。政治 上的封建割据、经济上的缓慢发展。德国资产 阶级和知识分子的政治主张具有明显的双重性。
他们善思辨,却少实践;倡导启蒙思想, 却反对激进革命。这种立场与态度,使德国的 政治思想呈现出独特的调和性:自由主义与国 家主义并行。无论是康德的伦理政治观,还是 黑格尔的普遍国家观,都体现着个人与整体、 自由与权威的张力与冲突。
人是康德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康德 认为,在一切领域里最应维护的就是人的尊严, 而体现人的尊严的就是人的自由。人们要想实 现自由,在行为上就要遵守三条道德律令:一 是普遍律,每个人意志所遵循的准则应是普遍 的立法原则;二是“人是目的”,在任何情况, 人都不能成为工具;三是意志自由,即“把每 个有理论在康德的政治思想中占据着十 分重要的地位。在他看来,这是政治的最高目 标,是道德的内在要求。康德认为,和平状态 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而是被建立起来的。永 久和平的建立需要必要的前提和保证。首先, 倡导共和制。其次,建立和平联盟。再次,认 可世界公民权利。康德还指出,只有在法的基 础上,将政治与道德结合,才能建立起普遍的 永久和平。
德国古典文论概述
• 谢林:审美直观额艺术当做人类的自我完 成,鼓吹“神话哲学”和“天启哲学”
• 黑格尔:把现实生活的一切都解释为绝对 精神的自我生成和自我发展。
西方哲学背景
• 西方哲学走向18世纪,出现由自然本体向 认识论的转变。
• 认识论内部: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对立 以及融合趋势
• 这就好象我们住在一个小岛上面。我们活动的范 围,只以小岛为限。至于岛的外面,那浩瀚无边 的汪洋,则是我们所无能为力的了。小岛就是现 象界,汪洋则是物自体。
• 普遍性和必然性,不能来自于经验。经验 都是受条件限制的,都不长久可靠。只有 先天的理性,方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因此,真正的科学的知识,都应当建立在 先天的理性上。建立在先天理性上的综合 判断,他称为先天的综合判断。一切科学 的知识,都必须是先天的综合判断。
• 他认为先天的综合判断,只涉及知识的形 式,而不涉及知识的内容。内容来自物自 体,这是不可知的。正好象我们抓一把雪, 雪的本身是什么,我们不知道。我们所能 知道的,只是打上了手掌印子的雪的形式。 这样,我们的认识只限于形式。
• 形式也不是来自于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 我们人的主观所具备的。那就是说,我们 人的理解力本身先天地具有一些感性形式, 如时间、空间等,以及一些概念形式,如 因果律、必然律等逻辑范畴。这些形式或 范畴都是主观的,我们人把它们赋予外物, 外物也方才具有了这样或那样的形式。
• 1794-1805年,德国形成了以歌德和席勒为代表 的古典文学高峰。
• 同时,以康德、费希特、谢林为基础形成了早期 浪漫主义流派——耶拿派。
• 后遭歌德、席勒的批判,黑格尔美学的嘲笑,逐 渐式微。19、20世纪之交,德国文艺主要是自然 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
康德道德情感思想的演变
康德道德情感思想的演变康德是德国哲学家,他于18世纪后期和19世纪初期开创了一个新的哲学体系,被称为康德哲学。
在这个体系中,康德提出了许多新颖的思想,其中包括他的道德哲学和情感哲学。
在康德道德情感思想的演变过程中,他通过对道德和情感的研究,发展出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这种理论至今仍然被广泛研究和讨论。
康德早期的道德哲学和情感哲学康德早期的思想受到了英国启蒙运动的影响。
他提出了自由意志和人的尊严的概念,并对自然法则中的普遍规律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人们应该遵从理性的道德原则,而不是基于情感的需求行动。
这种道德体系是基于一种理性的原则,即人类的尊严和理性的规律。
康德认为,情感是主观的,是基于个人的体验和需要而产生的。
情感不应该成为道德决策的基础。
他认为,人们应该基于对于人类尊严和理性法则的普遍遵守。
因此,康德认为情感不应该成为道德判断的基础。
康德的中期思想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康德对于道德哲学和情感的思考逐渐深入。
他发现,道德决策不应该只基于理性原则,还应该包括情感因素。
在他的中期思想中,康德提出了更加全面的情感哲学和道德哲学。
康德认为,情感虽然主观,但它们是我们人类经历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判断事物的重要依据。
情感能够反映我们的价值观,因此它们具有一定的道德意义。
康德认为,情感是一种理论上是合理的人性属性,而且它们能够启示我们理性要求我们遵循的道德准则。
因此,情感和理性是相辅相成的。
在康德晚期的思想中,他的态度发生了一些变化。
他开始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并认为情感不应该被完全排除。
他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道德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情感和理性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道德体系。
康德认为,道德有两个方面:内部和外部。
内部道德规则包括理性上的道德准则,而外部道德规则则包括来自社会和文化环境的规范。
康德认为情感应该代表理性内部道德规则的一部分,与道德规则密切相关,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道德价值观。
结论康德的道德哲学和情感哲学思想不断地演化变化,从最初的理性主义被逐渐完善到最终的理性和情感的相辅相成。
现代西方哲学课件02-2新康德主义
• 符号使人能够在理论空间和构造性时间中感受现实,在可能世界的 结构里改造现实。这种改造活动创造除人的文化世界。
• 1. 文化世界的六个形式。
•
四个层次:语言与神话;宗教;艺术和科学;历史。
• (5)哲学史就是哲学问题的发生和发展的历史。
哲学与其他学科不同,它没有一个所有时代共同具有的对象,也不存在围绕 同一主题渐进的发展史。哲学史实际是各种问题的发展史,或由各种各 样的思想运动所组成的历史。哲学史的统一性不在于共同的研究对象和 课题,而在于各代哲学家所完成的个体的工作和怀抱的共同目的,即通 过科学概念来表现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和对生活的判断。
• (4)历史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旨在构造一般规律,并通过把个别事物当作一般规律的例子来解释 这一事件。历史科学则专注于个别事件,努力确定其特殊外观或形式。 所以,自然科学可称为“建立法则的”科学,历史科学可称为“个性记 述”的科学。不过,任何一个已定对象都可由两种科学来研究。例如, 一个精神事件,如果作为某个一般规律的作用的例子来看待,就是一个 自然的事件,如果就其个体进行描述和它偏离其所属的等级进行评价, 就变成历史科学的对象了。
堡大学为中心的马堡学派和以弗莱堡大学为中心的弗莱堡学派
(弗莱堡学派又称西南学派或巴登学派)。马堡学派的创始人是
柯亨(Hermann Cohen, 1842-1918)。他的主要著作有:《康德
的经验理论》(1871)、《康德的伦理学基础》(1877)、《纯粹的
认识逻辑》。此外,那托普(Paul Natorp, 1854-1924)、卡西尔
• 1.符号系统使人从动物世界进入文化世界。
• 把人看作政治动物、理性动物、制作工具的动物,是从人的工作的 结果或特性来研究人,把人性看作了静态的本质,不了解人的世界 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从人的功能来看,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 是符号动物,即人是通过符号与世界打交道的。人身处其中的符号 世界与动物的世界在时空形式和现实结构两个方面都不相同。有机 体与动物具有的是行动空间,它们与身体行为是一体的。只有人能 够把空间与主体相脱离,把空间看作是客观的,同质的,可以度量 的几何空间,或理论空间。从时间形式上看,动物的时间是表象时 间,人的时间是构造性的时间。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
第一章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引言德国古典哲学是西方自古希腊以来2000多年哲学发展的总汇,是近代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哲学发展的最高峰。
德国古典哲学把人类各个领域的知识总结为一个完整的宏大思想体系,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直接理论前提。
德国古典哲学的出现标志着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发展的成熟与完成,在整个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
一、德国古典哲学是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哲学发展的最高峰德国古典哲学是德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时期和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资产阶级革命理论,同时又是全欧范围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经济革命和文化革命思想的集中表现。
蓬勃发展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和迅速高涨的自然科学思想及其巨大成果,为德国古典哲学家们的哲学创造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大量必不可少的思想素材。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家们都是有着强烈时代感的思想家,他们的哲学可以说是在以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为中心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国际环境中形成的,因而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明确说,则是在哲学的理论反思中把握了时代精神的精华。
所以,德国古典哲学虽诞生在德国,但它决不仅仅是德国一个民族的思想产物,而是整个欧洲资产阶级文化、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德国的特点,而且还具有全欧洲的性质。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把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的哲学称为“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
这一论断也适合于其他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代表——谢林、费希特和黑格尔的早期活动。
德国古典哲学首先是欧洲范围内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表现。
18世纪末叶19世纪上半叶,欧洲社会正处于重大变更时期,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领导了震撼全欧的资产阶级大革命。
这是自17世纪尼德兰和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后,最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
尤其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它不仅从根本上摧毁了法国的反动腐朽的封建秩序,建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而且也动摇了整个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大大推动了欧洲范围的反封建斗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是“现象”并不反映“自在之物”的 本来面目(性质),因为它受我们固有 的认识能力的影响 (注意:康德这里并 不是指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客观事物 的表面现象,而是指我们的感觉表象, 它只是纯粹的主观心理感受。)只是主 观的心理状态,并不反映“ 自在之物” 的性质。
至于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 产生了日月星辰等感觉表象的呢?康德认为那 是不可知的,只能将它称作为“自在之物”。 康德虽然肯定感觉有它的客观依据,但感觉的 内容并不是客观的(主体的心理感受),这样 康德就在“自在之物”和现象之间划下了一道 不可逾越的鸿沟,把人的认识局限在现象界, 形而上学地割裂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陷入二
1755年,康德在匿名出版的《自然通史和 天体论》中大胆地解释了无限宇宙的各部分在 空间中的联系,探索天体的根源及其运动变化 的规律;提出了在天文学史中具有重大意义的 太阳系自然形成的“星云假说”。 阐述了宇宙不是上帝创造的,也不是一成不变 的,而是物质本身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思想。
恩格斯对此贡献的评价
批判哲学期间的主要著作
关于认识论的《纯粹理性批判》 (1781年) 关于伦理学的《实践理性批判》 (1788年) 关于美学及有机界合目的性学说的《判 断力批判》 (1790年)
1 康德批判哲学的理论前提
针对前人遗留下来的问题,即形而上学 的机械的思维方式,割裂思维与存在、 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康德批判哲学的前提是人与自然、主体 与客体、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问题 。
而康德却孤立静止地考察人的认识能力, 只抓住其中的一个方面,从而把时间空 间看成是人脑主观自生的东西,是先天 的。 这样就把时空观看成是凝固不变的, 牛 顿的时空观就被看成是绝对真理了,而 科学发展的事实证明人们关于时空的观 念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德国古典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贯穿德国古典哲学整个发展过程的重要 问题仍是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关 系问题,几个哲学家都作出了回答。
德国古典哲学之所以重要的原因
一是因为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 论来源。 二是因为它是传统西方哲学的总结和现 代西方哲学的出发点;也是传统西方哲 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分界线。从它之后, 分化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 各流派。
二、主要人物及思想介绍
(一)康德 (1724-1804) 德国哲学革命的创始人,德国古典哲学 的奠基者。
1、生平
出生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除曾去但 泽旅行外,一生未离开乡土。 1745年大学毕业后, 当了九年封建 地主家庭的家庭教师 1755年起在母校哥尼斯堡大学获得 编外讲师资格开始任教。
第四章 18--19世纪德国哲学
主讲 包也和 北京外国语大学社会科学部
一、德国古典哲学概述
1、起止年限及主要代表人物 2、德国古典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3、研究的主要问题
德国古典哲学的起止年限
指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德国资本 主义发展独特条件下产生的德国资产阶 级哲学 准确地说从1770年康德当教授发表 《 感觉世界与理智世界的形成和原理》 开始
康德看唯理论与经验论的错误
17世纪以来唯理论与经验论长期争论,其分 歧在于知识的来源及其可靠性问题。 上述两派的观点各有偏颇, 陷于不同的片面性。 唯理论在没有对人的认识能力进行批判考察之 前就断定理性具有把握客体的绝对能力,因而 陷入独断论。 而休谟等经验论者把认识仅仅看作是主体经验 范围内的活动,根本否认了客体的实在性,陷 入了怀疑论。
德国古典哲学的两面性
作为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理论表现的德 国古典哲学,充分体现出德国资产阶级这种矛 盾性。 其辩证法,反映了英法革命引起的社会急剧变 化及德国资产阶级的进步要求; 同时,其理论具有抽象的、思辨 (从概念推出 实在,使客观世界的发展服从于人的思想构造 出来的规律的哲学)的形式,表现出德国资产 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本质上是一种妥协的 哲学。
注意
康德提出这问题的目的是想克服唯理论者和经 验论者割裂感性和理性的共同缺点,把知识看 作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这在认识论上是一个 进步。 但他既肯定经验论的原则,把认识看作起源于 经验,又肯定唯理论的原则,知识的普遍性、 必然性不是来自经验,而是“自我”提供的。 只是做到这一点,而没有做到真正地结合,因 而具有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经
注意:与贝克莱是不同的
康德的我不是经验自我,而是先验的自 我,即我先天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世 界上的一切都因我的能力达到哪里,就 存在到哪里。
3 康德全部批判哲学的任务
就是要考察研究我的先天的认识能
力有多大? 即“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可 能的地方就是认识领域。 所有的知识都以逻辑判断的形式出 现。
A 前批判时期
原是学哲学的,受其老师的影响,积极参加自 然科学的研究,在这时期自然科学研究还是他 主要的方向。 几乎熟悉当时各门自然科学的发展,被人称为 “最博学的人”,但与一般的自然科学家又不 同,他能用哲学眼光看待自然科学,并注重从 中得出哲学结论。在早期发表的自然科学著作 中都能找出其哲学观点 。
元论和不可知论。
康德为什么要划出这么一条界 限?
康德这一哲学思想也是德国资产阶级矛 盾的反映,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 性反映到他的哲学上来则主要表现为调 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调和科学与宗 教、知识与信仰,把一切理想都推到不 可知的所谓物自体的彼岸世界。 因此,在他那里,“物自体”虽然是人 的认识不能达到的,却是信仰承认的。 他以此来建立彼岸世界维护宗教和信仰。
为了避免独断论和怀疑论,解决人怎样 认识世界的问题,就必须把主体和客体 结合起来考察。即在认识之前,应当首 先研究人的认识能力本身和认识的可能 性。 他宣布哲学的基本任务就是批判地研 究人的认识能力,确定认识的方式
和限度。
康德提出认识的基本公式
形式+质料 即用先天的认识能力去整理后天的感觉 经验形成综合判断,使零散的或然的感 觉经验变成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科学 知识。
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基本内容
包括以先验论、二元论和不可知论为基 本特征的认识论和在此基础上的伦理学、 美学等。
康德哲学的本体论——二元论
认为在我们之外存在着某种不依赖我们 而独立存在的客体即“自在之物”,我 们所能认识的感觉表象也就是“现象” 只是“自在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的 产物。这是他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因素。
在康德看来,人们要想确立事物(即感 觉经验)之间的方位关系,首先自己头 脑里就得有一个方位关系,即空间观念。 人们想确定事物之间的时间关系,首先 头脑中就得有个时间观念,否则就无法 分清事物之间的这些关系。 可见,时空在康德处是作为先验自我的 纯直观形式能力而存在。这是一种先验 唯心主义的观点。
1770 年46岁时成为大学教授。他是 一个非常博学的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教授逻辑学、哲学,还讲授数学、物理学、 人类学、教育学等,达27年之久。 退休后,从事撰写《从自然界的形而上学 到物理学的过渡》,未完成。 1804年在家乡哥尼斯堡去世。
2、思想介绍
康德哲学思想的发展一般分为两个时期, 以他1770年当教授时发表的就职论 文《感觉世界与理智世界的形式和原理》 为分界线,之前为前批判时期;之后为 批判时期。
康德的星云假说是哥白尼以来天文学中 所取得的最大进步。康德的理论动摇了 认为自然界在时间上没有任何历史的观 点, 在主张宇宙永恒不变的形而上学观 念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从而为辩证的 自然观开辟了道路。
B 批判时期
是康德作为哲学家载入史册的时期。提 出一种独特的二元论哲学体系。 早期深受莱布尼茨-沃尔夫“形而上学” 的影响。法国启蒙思想家和英国哲学家 休谟对宗教和17世纪“形而上学的批 判,从根本上动摇了他的信仰,使他转 而成为莱布尼茨-沃尔夫 ”形而上学的 批判者。
综合判断
一切物体皆有重量。 二点间直线最短。 单身汉都是脾气古怪的男人。
综合判断的特点
谓语超出了主语。 优点 具有扩展性,能增加知识。 缺点 不能直接从主语中分析出谓语,它 有赖于对经验事实的归纳,而把这几种 不同的东西综合到一起的是后天的经验, 因此不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科学的哲学认为时间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与物质不可分离,因而是客观的。 人们头脑中的时空观不过是对客观事物中的时 空关系的反映,它是人们在长期反复的实践中 逐渐形成的。 人们一旦形成了时间空间的观念,就能用它观 察分析客观事物之间的时空关系。 在实践中形成时空观和运用其观点分析事物中 的时空关系,是完整的认识过程中不可分割的 两个阶段。
一个是经验得来的认识,一个是超验得来的科 学.这样两个命题无所谓对错。
2 康德批判哲学的出发点— —“世界是我设定的”
康德将哥白尼的思维方式搬入他自己的 哲学,提出人与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认识认为人应该符合客观对象, 这是经验常识的观点,因为在人产生之 前自然界就已存在。 从真正科学的角度说,应假定实际上是 对象符合人.假定世界是因我而设定的。
先天综合判断
康德认为存在着一种既没有以上两种判断的缺 点,又具有以上二种判断优点的新的判断,即 既是先天的又是综合判断。 事实上数学和自然科学以及“形而上学”中许 多命题实际上都是先天综合判断,即具有分析 的必然性和综合扩大知识的特点。 因此康德认为问题不在于有没有先天综合判断, 而在于考察“先天综合判断”是如何可能的。
主要代表人物
康德 费希特 谢林 黑格尔 费尔巴哈 其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典哲学产生的 社会历史条件
还是一个不统一的国家 封建主义生产关系仍占统治地位,贵族为统治 阶级 资本主义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英国和法国。 德国资产阶级具有动摇性和软弱妥协两面性 一方面,不满封建统治,向往革命。 另一方面又不采取革命行动,其软弱性和妥协 性及对革命人民群众的畏惧,甚至使他们走向 了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