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旋杆菌 胃癌 研究进展(自己写的大学作业 审核版 带完美参考文献)

合集下载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实验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实验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实验研究进展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胃癌发生存在显着相关性,Hp感染后胃癌发生率增加4倍~9倍,且60%胃癌患者有Hp感染.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正式将Hp列为第一类生物致癌因子.胃癌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感染、环境因素、营养状况、饮食和遗传等.目前认为Hp感染为胃癌发生的始发因素,而综合因素决定了胃癌的最后形成.一般认为Hp 本身没有毒性,因此并不直接引起人体细胞DNA突变,其确切作用环节及机制有待进一步阐明.本文就Hp感染与胃癌发生的实验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1 肿瘤相关基因的突变肿瘤相关基因的变化包括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二种形式.活化的原癌基因被称为癌基因,郝莹[1]发现早期胃癌患者H-ras12位点突变率为50%,而正常对照组及浅表性胃炎组未发现H-ras基因突变.Hp感染后易发生C-H-ras 点突变且其产物P21蛋白表达增加,提示Hp 感染与H-ras活化有关.P21蛋白表达增加后持续向细胞内传递信号,引起细胞持续增殖而使细胞代谢异常引起癌变[2-4].Hp感染者c-met原癌基因蛋白表达率明显较未感染者高,且随病情进展,c-met原癌蛋白基因表达亦随之增加[1,5].郭飞[3]发现Hp感染者与未感染者c-met原癌基因蛋白表达率分别为63%和32%.c-met基因编码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receptor,HGFR),过量表达的HGFR 与激活的基质细胞产生的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特异性结合,参与肿瘤的形成与进展.Hp感染后原癌基因bcl-2,c-erbB-2亦活化且过量表达[2].Hp感染后突变率增加,可能与氧自由基作用引起G→A替换,导致8-羟脱氧鸟嘌呤(8-hydroxy deoxyguanosine,8-OH-DG)的错误复制而使基因失活有关[4].多重肿瘤抑制因子-1基因(multiple tumor suppressor 1,mts1/P16)编码合成P16蛋白,P16蛋白能与CDK4结合,从而抑制CDK4/细胞周期素D复合物的催化活性,最终抑制细胞增生和恶化.Hp感染后易引起mts1/p16基因的缺失从而可能诱导胃粘膜上皮恶性化,高华[6]研究发现P16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在正常胃粘膜为%,而胃癌中仅为20%.Hp感染后易引起基因突变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Hp感染后胃粘膜处于一种过度的增殖状态,DNA的合成与分裂活跃,DNA错误复制概率增加;高度增殖时DNA修复功能亦下降,且增生活跃时易受各种致癌因子的损伤导致染色体基因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具备了恶性化的条件[3].Hp感染后胃粘膜屏障被破坏,使腔内致癌物更易接近胃上皮细胞,如炎症细胞释放的氧自由基作用于快速增生的胃粘膜上皮干细胞,导致DNA断裂、易位、清除、细胞死亡,引起胞质胞核转导途径的异常,改变了抑制基因和抑制蛋白的活性[3].2 氧化损伤Cerutti[7]报道活性氧代谢产物(reactive oxygen metabolites,ROMs)有致癌作用,它除了引起DNA结构变化外,亦导致胞质和胞核信号传导途径的变化.氧化损伤是导致DNA突变的原因,是自由基作用的结果.自由基产生于机体的正常代谢过程之中.正常机体由于胃粘膜屏障的完整性使胃粘膜不易受自由基的损害,且胃液中的抗坏血酸等抗氧化剂能将其清除.Sarosiel et al[8]证实Hp感染后其产物蛋白酶和脂酶能降解胃粘液屏障,尿素酶水解尿素产生CO2和NH3,NH3进一步与H2O作用产生OH-,OH-对上皮细胞有毒性作用,NH3破坏细胞间的紧密连接从而破坏了胃粘膜屏障,这导致:①进入腔内的外源性致癌物质更易接近胃粘膜上皮细胞;②不断摄入的细菌抗原能促进炎症反应的产生,内源性致癌物质不断增加.虽然Hp本身不产生自由基,但能通过炎症反应激活炎症细胞,使自由基产生显着增加.Hp定居于胃粘膜上皮细胞后激活免疫炎症反应,大量炎症细胞侵入粘膜下层,释放一系列细胞因子,如TNFα,IL-1,IL-6,IL-8及趋化因子,它们吸引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在感染部位聚集,并激活中性粒细胞产生自由基.Nguyen et al[9]发现一氧化氮(NO)能引起抑癌基因发生C→T突变,而Hp脂多糖和细胞因子能刺激NO的产生,Hp阳性者胃粘膜NO合成酶显着升高.NO在O2存在时迅速降解产生大量氮氧化物,它具有亚硝基化作用.另外NO 能与O2-作用产生过氧亚硝酸根离子,能进一步降解产生OH-.且Hp感染后胃内抗坏血酸浓度显着降低,使之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下降[10].以上作用导致胃液中自由基浓度及活性在Hp感染阳性者比阴性者显着升高,更易导致粘膜损伤引起DNA突变.3 亚硝酸盐和亚硝基化合物的增加已知亚硝酸盐和亚硝基化合物能诱导胃癌的产生.Gershoff[11]证实胃内高抗坏血酸能阻止胃癌的产生,可能与其灭活自由基、清除亚硝酸盐及亚硝基化合物及其抑制肿瘤DNA、RNA、蛋白质的合成有关.抗坏血酸是维生素C的还原形式,能被胃粘膜主。

幽门螺杆菌CagA与胃癌的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CagA与胃癌的研究进展
廖 盛涛 张 开元 兰 春慧
摘要 : 胃癌是 常见 的 消化 道 恶性 肿瘤之 一 。在 胃癌 的发 病 机 制 中, 细 胞毒 素 相 关基 因 A( C a g A) 阳性 的 幽 门螺杆 菌( Hp ) 感 染 起 着 至 关 重 要 的 作 用 。此 文 就 胃癌 发 病 机 制 中 C a g A 与 Hp 的 Ⅳ 型 分 泌 系 统 、 S HP 一 2 、 P AR 1 b 、 』 3 一 链 蛋 白等 的相 互作 用作 一综 述 。
关键 词 : 胃癌 ; 幽 门螺 杆 菌 ; C a g A
DOI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3 — 5 3 4 X. 2 0 1 4 . 0 4 . 0 1 0
胃癌 是 目前全 球 发 病率 第 4位 的恶 性 肿 瘤 , 在 肿瘤 中致 死 率 居第 2位 ] 。中 国是 胃癌 高 发 国家 , 每年 新发 病例 占全 球 的 4 0 ] 。幽 门螺 杆 菌 ( Hp )
膜 生存 , 从 而 能在 胃黏 膜定 植 _ 3 ] 。此外 , Hp能 分 泌
酸 化 ] 。C a g A 蛋 白 的酪 氨 酸 磷 酸 化 位 点 位 于其
3 端 可变 区 谷 氨 酸一 脯 氨 酸一 异 亮 氨 酸一 酪 氨 酸一 丙 氨
很 多 毒力致 病 因子 如细胞 毒 素相关 基 因 A( C a g A) 、 空泡 毒素 相关 基 因 A( Va c A) 、 B a b A、 Oi p A等 , 在胃
的频 率产生不 同大小 的 A、 B 、 C、 D 4种 类 型 的 C a g A 蛋白 ] 。有研究发 现 , C型 C a g A 菌 株通 过 Hp的Ⅳ
病发 病 中起着 重 要 的作 用 。流行 病 学 研 究 发 现 , 超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癌变的研究新进展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癌变的研究新进展


^, ^ d . . HpI 一 ; : b— _ 叫 :-雌 呻 目 k 嗥k k 啤 啊 圈 l b 删 咖 [】 ^ №・ ,嗍 , : 1 . J . mJ _ ∞ 6一 I , _ h H h_ 岵T d . ‘ H- , , H
“ T . 舛 _
幽 门螺 杆菌 与 胃癌 癌变 的研 究新 进展
李新华 综逮 张挂美 审棱
( 十甫大学铟垂医院靖化内 瑚亩 长沙 400) 科, 108 奠要 :矗门 扦首与 胃癌的发 生密切 相关。矗门螺轩 茵毒 染能健 进细胞端粒 酶活化 , 霄组数 日 F与 嘲 c 表达
b —l ^ - _ n_ 一 雠 冒 hd | , ・ 峙 , q- 0 ・ 瞄 确k _ ■hp I 印 1 lb q一[ 】 " l -  ̄t J .h _ _ Js曙 ■d,
硼 , 47 : 2( ) 加四r 一加陀 .
嘶 砜 k. , 一 丁 ' . ‘ i y c时 r d Hp0I : - ・ Ⅱb —哪一 : 呷 _ ‘ 0・ 雏 岫 ●- lb b ・ *・ i ■h● c 啊 ‘ c ‘ 1 o bl I
∞ s Ⅱ s,s_ sI _血 r ,I I c,d . ̄mm d k t " e , d ̄ 3- n , e

【 I ● i
b 嘛 山 q
吼 .
_ . q h
b 由啊概 _
- — 晌
伪 q ntJ. L J JQ曲址曲 ,t孵 , : 矗 一2 4 9 2D 8.
l 一 剪 .
捌 b —q _ : - p d ,- d l 啊 — _ 啊啊叩 n ■ , 一 |‘ 捌岫 ,c I 岫 _-恤 棚 勺 【】 b J. J _ 曙 s

综述幽门螺杆菌致胃癌相关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

综述幽门螺杆菌致胃癌相关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

综述幽门螺杆菌致胃癌相关因素的最新研究进展【摘要】临床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为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属于第一类致癌物。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尽管在世界上约有半数以上的人口可感染幽门螺杆菌,然胃癌的发病率则仅在1%-3%之间。

因此影响幽门螺杆菌致癌因素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重视。

本次研究中从幽门螺杆菌的毒力因子、宿主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方面对幽门螺杆菌致胃癌的相关因素进行具体阐述。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胃癌;相关因素;毒力因子;遗传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80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530-02目前在临床上,胃癌是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一种恶性肿瘤,致死率较高。

诸多研究已经证实,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多因素的过程,其中幽门螺杆菌为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

幽门螺杆菌属于一种微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在体内其呈现出螺旋型生长,体积较小,呈现为杆状,存在相对较强的尿毒酶活性[1]。

近几年有学者指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较高,而因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癌发病率则相对较低,这主要是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致胃癌的发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本文便对幽门螺杆菌致胃癌相关因素进行了综述,详见下文。

1幽门螺杆菌的毒力因子在胃癌的初始发生阶段,也就是胃粘膜初损伤、炎性反应启动环节中,幽门螺杆菌菌株的毒力因子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有学者经实验研究证实,携带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caga)的幽门螺杆菌相对于阴性菌株更加容易诱发胃癌的发生。

其中幽门螺杆菌的cag 致病岛上caga基因的编码产物同样为幽门螺杆菌诱发宿主发生炎性反应的一种效应蛋白[2]。

有cagpai编码的ⅳ型分泌系统能够将caga转运至胃粘膜上皮细胞中,进而进入到宿主细胞,诱发酪氨酸残基磷酸化的发生,并且同含肌酐同源区2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2进行结合,诱发一系列的变化,其中以宿主细胞细胞质蛋白的去磷酸化为主,继而会使ras/mek/erk通路被激活,造成细胞扩散,并增殖,胃上皮细胞形态学也会因此而发生显著变化,使β-连环蛋白被激活,致使细胞间的连接发生改变[3]。

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点与胃癌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的生物学特点与胃癌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点与致 胃癌 相 关 因素 的研 究 进 展 进 行 综 述 。
【 关 键 词 】 胃癌 ; 幽 门螺 杆 菌 ; 毒 力 因子
【 中图分 类号】R 7 3 5 . 2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6 7 2 — 5 6 5 4 ( 2 0 1 3 ) O 5( b ) 一 0 1 8 8 — 0 2



A LT 工N口 UB T口 Y
幽 门螺 杆菌 的生物学特 点 与胃癌 的发病机制 研 究进 展
林 勤
广西 上 思 县人 民医院 , 广西 上 思
5 3 5 5 0 0
【 摘 要 】近 年 来 的 观 点认 为 , 胃癌是 一种 感 染 性 疾 病 , 幽 门螺杆 菌 为 胃癌 的 第 一 类 致 癌 物 。 幽 门 螺杆 菌 的 生物 学 特 性 及 含有 的 毒力 因子 影 响 着 胃黏膜 的 化 生 及 其 癌 前 病 变 。 其 中, 毒 力 因子在 致 胃癌 的发 生 反 应 中起 重 要 作 用 。 本 文就 幽门螺 杆 菌生物 学 特

下见 其长 约 2 . 5 ~ 4 . 0 i x m之 间 , 宽约0 . 5 ~ 1 . 0 m。 Hp 呈 现 常见 的螺 2 - 6 条。 常 呈 典 型 的螺 旋 状 或 弧 形 。 2 H p 生物 学 特点
来, 随着对c a g A 等 位 基 因方 向的研 究 , 揭 示 Tc a g A基 因的 多 态 性 的事实_ 5 l , c a g A基 因共 可 表 达 出A、 B、 C、 D 4 种c a g A蛋 白, 该 蛋白 的H p 菌 株 为毒 力菌 株 , 与 胃癌 的发 生密 切 相关 , 诱 导更 多 的酪 氨 酸

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相关性研究

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相关性研究

胃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虽然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发病率有所下降,但其在世界癌症死亡率排行榜中仍排在第二位。

2016年1月最新发布的《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报告》中也指出,我国的胃癌发病率、死亡率均位居第二位[1]。

从病因学上说,胃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复杂过程,与环境、宿主遗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相关[2]。

幽门螺旋杆菌是目前所知的能够在人体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西方发达国家HP 感染率高达5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卫生条件等环境影响,感染率会更高,可高达80%;有文献报道HP感染率与年龄呈正相关,由于HP感染是引起慢性胃炎、胃癌前疾病、胃癌以及胃溃疡的重要相关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患者各方面机能衰退,全身器官以及自身免疫了均下降,随着胃粘膜变薄,粘膜屏障的免疫力也随之下降,从而导致粘膜上皮细胞的类型发生了变化,一些癌前疾病的发病率升高,上皮的正常细胞随之减少,对HP的自我清除能力也下降,故导致HP感染的发病率升高,一定程度也提高了上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3]。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在1994年将其列为了第一类致癌因子,目前其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粘膜相关淋巴样组织淋巴瘤及胃癌的相关性研究也取得了较大成就[4]。

但是,目前尚未明确HP感染与上消化疾病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胃粘膜屏障学相关,HP 感染对上消化道的肌肉张力的变化产生影响,属于上消化道的胃食管的屏障功能的改变;HP感染可以对胃内容物的性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壁细胞的功能产生了一定的抑制因素[5]。

已有动物实验提示,HP感染会产生壁细胞的抑制蛋白,会抑制胃酸的分泌,因胃癌前疾病中的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的发病时也会因HP感染导致胃酸分泌的抑制[6]。

故HP感染以后,会导致胃酸对胃粘膜的损害侵蚀,对胃粘膜细胞类型变化产生影响,三者之间相互影响。

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均为胃粘膜重要的癌前病变。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胃癌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生机制复杂且多种多样。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与胃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本文将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相关性,并介绍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黏膜和免疫系统的影响。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风险增加众所周知,胃黏膜是人体消化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然而,当幽门螺杆菌侵入胃黏膜时,它会引发一系列的炎症反应,并可能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

这些变化不仅会损伤胃黏膜细胞结构和功能,还可能诱导细胞DNA异常增殖以及抑制DNA修复和凋亡机制。

大量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例如,一项由中国学者进行的队列研究发现,与未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群相比,已知带菌者患上胃癌的风险增加了2到6倍。

这个结果表明了幽门螺杆菌在胃癌发生中的关键作用。

二、幽门螺杆菌致癌机制的研究进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于探索幽门螺杆菌如何通过不同机制参与诱导胃癌。

以下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致癌机制。

1. 慢性炎症反应当幽门螺杆菌侵入胃黏膜后,它会引起局部和系统性炎症反应。

这个过程会激活多种信号通路和细胞因子产生,并促进肿瘤形成所需的细胞增殖和迁移。

2. 细菌致突变作用幽门螺杆菌通过其特有的外毒素CagA对宿主细胞产生致突变作用。

CagA进入宿主细胞后,会与多个信号分子相互作用,干扰正常的细胞信号传导路径。

这一过程可能导致基因突变和炎症反应,从而增加了癌症的发生风险。

3. 激活慢性细菌消灭机制在胃中产生足够的胃酸是人体防止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一种重要机制。

然而,当人体暴露于长期低盐或低酸环境时,会导致免疫系统激活以提高成活率。

这也会使得本应死亡的幽门螺杆菌能够继续存活并引起更严重的黏膜损伤和癌症风险增加。

三、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黏膜的影响除了直接参与诱导胃癌外,幽门螺杆菌感染还对胃黏膜产生其他不良影响。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覃江
【期刊名称】《广西医学》
【年(卷),期】1998(020)004
【摘要】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广西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覃江研究证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的致病因子之一,也可能与胃癌密切相关,但其机理尚未明了。

本文就HP感染与胃癌关系的近代观点...
【总页数】4页(P614-617)
【作者】覃江
【作者单位】广西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202
【相关文献】
1.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预后关系研究进展 [J], 侯肇南;
2.幽门螺杆菌主要毒力因子及其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J], 刘榕; 高孝忠
3.幽门螺杆菌主要毒力因子及其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J], 刘榕; 高孝忠
4.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J], 唐军梅; 蒋庆安
5.胃癌病因研究进展(N-亚硝基化合物和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系) [J], 邓大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幽门螺杆菌致胃癌发生的机制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致胃癌发生的机制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致胃癌发生的机制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消化系统中的细菌,在人群中感染率相当高。

近年来,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胃癌的关系密切,然而这种机制还存在许多争议和未知。

幽门螺杆菌引起胃癌的机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1. 直接的炎症反应:当幽门螺杆菌感染人体胃部后,会引起胃部的炎症反应,包括白细胞浸润,细胞因子释放以及其他细胞的调节等等。

长期的炎症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和修复,而修复过程中会形成许多细胞异常,如结节状胃病和肠化现象等,这些都是胃癌可能的前期病变。

2. 菌素作用:幽门螺杆菌分泌的细菌菌素CagA是其致癌作用的关键因素。

CagA可以调节宿主细胞信号途径,影响细胞增殖和凋亡等基本生理过程。

此外,CagA在诱导恶性细胞增殖上有着独特的角色,它可以触发胃黏膜细胞生长并抑制细胞凋亡,从而促进癌症的发生和发展。

3. 免疫反应: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引起人体免疫系统的激活,包括T细胞的增殖和活化等。

然而,幽门螺杆菌和宿主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导致深度免疫抑制,这可能会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风险。

总之,以上三个机制都与幽门螺杆菌致胃癌的进程有关。

特别是,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化现象存在紧密联系,长期观察和临床实践表明通过除幽门螺杆菌抑制胃肠道炎症可能是预防或延
缓胃癌的有效策略,此外,对CagA和免疫抑制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更精细的个性化治疗策略。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变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变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变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一种常见的人体
胃肠道病原菌,它的感染与许多胃肠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尤其是胃癌。

随着分子遗传学、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人们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变相关基因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进展。

最新研究表明,许多基因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及胃癌变的发生密切相关,这些基因可能参与了炎症反应、细胞凋亡、DNA
修复、氧化应激、细胞周期和细胞信号传导等多个生物学过程。

例如,Il-1β和TNF-α等炎症因子基因的多态性与HP感染易
感性和胃癌风险呈正相关。

而TP53、MTOR、AKT、BCL2、MMP-7、EGFR、VEGF等多个基因的突变/过表达与胃癌的发
生和进展密切相关。

此外,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不同人群的基因多态性差异可能对HP感染和胃癌变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产生重要影响。

如有些人体内的IL-10基因多态性与HP感染抑制和胃癌风险
降低呈正相关。

而在中国人群中,胃癌家族史与TGFBR1、RASSF1A、RUNX3和BMP4等多个基因的甲基化和突变紧密相关。

通过对HP感染和胃癌变相关基因的研究,不仅能够揭示HP
感染和胃癌变的分子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靶点,更可以为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提供重要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然而目前,相关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需加强基因标记鉴定、生物信息分析和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研究等方面的探索,以发现更多适用于
不同人群的HP感染和胃癌变相关基因标记,为精准化医疗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关系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关系研究进展
中 国科技 期刊 数据 库 医药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 胃癌的关系研究进展
崔 莹 ’ 武金 宝 ( 通 讯作 者 ) 1 . 内 蒙古 科技 大学包 头 医学 院, 内蒙古 包 头 0 1 4 0 6 0 2 . 包 头 医学院 第二 附属 医院 消化 内科 , 内蒙古 包 头 0 1 4 0 6 0

有研究发现在某些上皮性癌 中,有 两者 结合 的复合体 蛋 白的 表 达 出现 异 常 。 S u r v i v i n是一种强大的抑制细胞 凋亡的细 胞因子, 其主 要对凋亡 的各个通路起连接作用 。研究发现,S u r v i v i n 在 胃癌组 织 中普遍存 在,而幽 门螺 杆菌通过 高表 达 S u r v i v i n 有效抑制肿瘤细胞 的凋亡 。因此 ,临床 上将 其作为 胃癌诊断 的标 志物之一 。幽 门螺杆菌感染还可 以引起 胃黏膜 细胞的 癌基 因 c — e r b B 一 2和 R a s活化或突变,使细胞增殖加快,促 进 胃癌 发生 、发 展 。瞿春 莹等 研究表 明,C - m y c蛋 白的过 度表达 可能是黏膜 上皮癌 变的早期促发因素,其在癌前病变 中的变 化显示 C - m y c基因可能参与 胃黏膜的癌变 过程 ,并且 与幽门螺杆 菌密 切相 关。 综上所 述, 胃癌是高发病率高死亡率 的恶性肿瘤 ,幽 门 螺杆菌感染 已被确认为 胃癌的主要病因之一, 通过各种毒 力因子导致 胃癌的发生发展,且与 胃癌 的不 良预后相关 。了 解幽 门螺杆 菌 的致 病机制 以及与 各型 胃癌发 生发展 的相关 性 ,为临床诊断与治疗 胃癌及其癌前病变提供 了重要 的理论 依据,在 胃癌癌前病变期及时有效的根除幽 门螺杆菌感染 , 可 以预防 胃癌的发生 ,降低病死率 ,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参看文献 [ 1 ] 蔡兆根,于东红,吴海波,等. R A S S F I A和 S K P 2在 胃癌 中 的表达及与 幽门螺杆菌 L型感染关系的研 究 [ J ] . 中国微 生态 学 杂 志 ,2 0 1 1 ,2 3( 1 ):3 2 — 3 7 . [ 2 ] M a s a n o r i H . H e l i e o b a c t e r p y l o r i C a g A — a b a e t e r i a l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associated
gene,Ca酣)蛋白和空泡毒素(vaeuolating
eytotoxin,VacA)蛋白。此外,Hp的菌体蛋白质还有脂多糖、粘 蛋白、氧化酶、触酶、碱性磷酸酶、亮氨酸胺肽酶、DNA酶、蛋 白酶和脂肪酶等等。脂多糖含脂质A,可刺激巨噬细胞释放 多种细胞激肽,具有细胞毒作用和炎症介质作用;粘蛋白酶可 分解粘蛋白多聚体,使胃液稠度下降,渗透选择性丧失等,有 利于Hp穿人胃黏膜发生定植,同时释放毒性产物,而从不同 方面对胃黏膜造成损害。根据全基因组测序结果,HP基因组 具有一些显著的结构特征p1:(1)特有基因及毒力相关基因 等通常在基因组上呈簇连续排列,如Cag—PAl;(2)有些基因
MIF),后者与C D74(II类MHC相关恒定链)结合,启动下游 信号途径并下调p53磷酸化和上调Bcl.2表达,从而促进胃上 皮细胞增殖并抑制凋亡∞引。Hp还与某些促癌或抑癌相关分 子相关缺氧诱导因子Ia(hypoxia—inducible
factor Ia,HIF
局可能与感染株的基因差异有关。总之,胃癌的发生与地方 性、饮食习惯、遗传易感性、环境、Hp菌株等影响因素有关,这 将为综合探讨两者间的关系提供重要流行病学依据。 3病理变化 有学者提出了胃癌发展的病理学模式:即从正常胃黏膜 经过浅表活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异型增生,最终发展 为胃癌的发展模式Ⅲ】。有动物实验可作为佐证:Watanabe 等∞1以分离自胃溃疡患者菌株接种5周龄蒙古沙土鼠 (MGs),26周后可见重度慢性活动性胃炎、溃疡和肠化生,自 胃窦延伸至基底区;62周时37%幽门腺区发生高分化肠型腺
显的相关性。Hp和胃癌协作组荟萃¨钊分析了美国、欧洲及
亚洲等12个前瞻性队列研究认为,评估Hp相关非贲门腺癌 相对危险性的最佳比值(OR)为5.9。有人还认为如果在儿童 期获得Hp感染,其特点是经过一段很长时间的潜伏期,一般 至成年时发病。胃癌则常在老年时发病¨“。Hp血清学研究 显示抗cagA抗体阳性的人群患胃癌的风险比阴性的人群高 2倍;多同胞人群感染cagA+Hp并发展为胃癌的风险比独生

幽门螺旋杆菌与肝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幽门螺旋杆菌与肝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幽门螺旋杆菌与肝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细菌,它被发现与许多疾病有关,包括胃炎、胃溃疡和消化道恶性肿瘤。

最近的研究还将它与肝癌的发生相关联。

一项公布于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癌症研究》上的研究表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肝癌风险升高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

首先,这项研究通过文献综述、Meta分析、组织学观察和实验
室检测等多种方法,搜集了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和肝癌发病率的相关数据,发现两者之间真正存在关联。

其次,研究人员还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能通过调节肝细胞增殖、凋亡、炎症、氧化应激等多种信号通路,影响肝癌细胞的发展、生长和转移。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致慢性胃炎,由于慢性胃炎胃酸分泌减少,pH值高,胆红素摄取和结合减少,胆汁排泄障碍,因而增加了肝细胞发生癌化的风险。

此外,针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肝癌发生的相关机制,许多研究表明,常见的癌基因和抑癌基因也与其密切相关。

例如,幽门螺旋杆菌可能通过激活c-Met、Wnt/β-catenin、Bcl-2、MAPK等多个轴,抑制p53、p16、Rb等多个抗癌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肝癌的发展。

综合起来,这些研究成果表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肝癌的发生密不可分。

幽门螺旋杆菌可能通过多种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促进肝癌的发展和进展。

虽然在抗菌治疗和癌症治疗方面已取
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以进一步了解其发病机制,为肝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全面的方法和措施。

幽门螺旋杆菌-胃癌-研究进展(自己写的大学作业--审核版-带完美参考文献)

幽门螺旋杆菌-胃癌-研究进展(自己写的大学作业--审核版-带完美参考文献)

探讨幽门螺旋杆菌诱发基因突变导致胃粘膜上皮癌变的研究进展摘要胃癌是起源于消化道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全球最普遍被诊断的癌症排名第四,死亡率高达第二。

胃癌诱发因素多,形成机制复杂,发病后难以根治,但自从Barry J. Marshall和J. Robin Warren二人发现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以来,各种人类和动物实验证明,Hp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1]。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WHO/IARC)将幽门螺杆菌定为Ⅰ类致癌原。

近年来,胃癌的基因水平研究有较大进展,本文主要对Hp在诱发胃粘膜细胞基因突变导致胃癌发生率增加的方面进行讨论。

关键词幽门螺旋杆菌Hp 基因突变癌基因胃癌p53 端粒酶PKCAbstract Gastric cancer stems from a malignant tumor in the digestive tract epithelial cells, ranked fourth in the the world's most commonly diagnosed cancer, the mortality rate is as high as second. Factors of gastric cancer induced various complexed formation mechanism, the disease is difficult to cure, but since Barry J. Marshall and J. Robin Warren who found Helicobacter pylori (of Helicobacter pylori, has been referred to as of Hp), a variety of human and animal experiments proved that Hp and gastric cancer is closely related to [1]. In 199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IARC (WHO / IARC), Helicobacter pylori was scheduled for class Ⅰcarcinogen original. In recent years, the level of gastric cancer’s gene study progres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 aspects of Hp-induced gastric mucosal cell gene mutation which led to increased incidence of stomach cancer.Keywords Helicobacter pylori,Hp, gene mutations, gastric cancer, cancer gene, p53, telomerase, PKC胃癌起源于胃壁最表层的粘膜上皮细胞,可蔓延胃的各个部位,扩展到胃壁的不同深度。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DOI:10.3969/j.issn.1672-9463.2018.02.029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相关分子机制研究进展赵春莲 张艳 韩亮 周媛 李杰因幽门螺杆菌(H.pylori)与胃癌的密切相关性,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划归为I类致癌原。

这种革兰阴性、微需氧菌持续寄生于胃粘膜,并成为其中的优势种群。

虽然感染H.pylori通常是无症状的,但其与胃炎、消化道溃疡相关,严重时还会导致胃癌。

近年来,胃癌已成为发生率位居世界第五的癌症,其死亡率高达75﹪,相关统计数据表明胃癌已成为癌症死亡第三位的原因[1]。

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的报告表明,78﹪的胃癌与H.pylori感染相关[2]。

H.pylori导致胃相关疾病的分子机制非常复杂,近期研究探讨了H.pylori诱导DNA损伤和异常甲基化,从而影响下游宿主细胞信号转导,以及H.pylori如何引发上皮间质转化(EMT)、促细胞生存和增殖。

部分H.pylori相关作用途径在其他不同类型的癌症中也有体现。

现将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相关分子机制研究综述如下。

1 H. pylori诱导DNA损伤和异常甲基化基因组不稳定性和突变是癌症发展的新兴标志。

这些基因组变化是由于DNA直接损伤、DNA 修复失败或通过DNA甲基化等表观遗传修饰引起的。

H.pylori作用的途径有:异常甲基化,降低错配修复基因表达,增加激活诱导胞嘧啶脱氨酶(activation-induced cytidine deaminase,AID)的表达,以及诱导DNA双链断裂(double strand DNA breaks,DSBs)。

虽然H.pylori诱导DNA损伤的作用早已提出,但导致这一过程的相关机制仍未明确。

CagA 是H.pylori重要的毒力因子,Chaturvedi等[3]证实CagA+菌株能通过精胺氧化酶(spermine oxidase,SMO)作用引起细胞凋亡及胃上皮细胞DNA 损伤增加,导致发生胃恶性肿瘤风险增高。

幽门螺杆菌的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的研究进展

cites1Eur Surg Res,1984,16(3):170-17417 Parekh D,Segal I1Pancreatic ascites and effusion1Risk factors for failure of conserative therapy and the role of octreotide1Arch Syrg,1992,127(6): 707-71218 Segal I,Parekh D,Lipschitz J,et al1T reatment of pancreatic ascites and external pancreastic fistulas with a long-acting s omatostatin analogue(san2 dostatin)1Digestion,1993,54(suppl1):53-5819 Bracher G A,M anocha AP,Debanto JR,et al1Endoscopic pancreatic duct stenting to treat pancreatic ascities1G astrointest Endosc,1999,49(6):710-715110 Da Cunha J E,M achado M,Bacchella T,et al1Surgical treatment of pan2 creatic ascites and pancreatic pleural effusions1Hepatogastroenterology, 1995,42(5):748-751111 Ohge H,Y okoyama T,K odama T,et al1Surgical approaches for pancreatic ascites:report of three cases1Surg-T oday,1999,29(5):458-4611文章编号:1671-4695(2004)03-0172-02幽门螺杆菌的研究进展杨秀静(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病理科,北京 100050) 自1983年Warren和Marshall从胃黏膜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后,各国学者经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发现HP与慢性活动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及胃癌发病有密切关系,虽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近年来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幽门螺杆菌感染致胃癌机制的研究

幽门螺杆菌感染致胃癌机制的研究
a o tise e to a ti a cn g n n s s b u t f c n g src c r i o e e e i .
Hrt ia a  ̄ 对 H P诱 导宿 主细 胞增 殖 机制 的研 究 显 示 , P尤其 是 H H P细 胞毒素相 关 基 因 A阳 性菌 株 , 过 通 丝裂原激活 蛋 白激 酶途 径使 周期 素
物增加 , 人端粒酶 R A的表达及端粒酶活性增加 , N 环氧合酶表达增加 , 从而促进 胃癌 的发生和发
展, 本文就幽 门螺杆菌感染在 胃癌发 生中的作用研 究进展进行综述 。 关键词 : 胃肿瘤; 门螺杆菌; 幽 细胞 凋亡 ; 因表达 基
M e l i r t d fG4 t r i B emn  ̄ l u y o S 1 nc Cs ci 8 I s  ̄r 血l r m l o a t r P l r n e to HU ∞ -o g fo Hei b ce y o i I f c i n c y n,
可诱导 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 , 是一种 重要的细胞周期调控 因子 , 胃癌 中 在 可出现周期 素 D 1的 过 表 达 。
Ab r c : n ,s o tma h c n e e u t f m o cin o l pe p a e n c os a n h c e s a t Ge e f o c a c rrs ls r c a t mut l h s sa d f tr , mo g w i hh - s o o f i a l o a t p l r if cin i a v r mp ra t fco . u t d fnt c aL m ac n g n i i tl a i b cR yo i n e t s ey i o t a tr b t i e ie me h  ̄ o c r io e e s s si n- c o n s t l s f s l ce r Re e ts d e h We h th l o a trp lr i fci n c l ms s i c t rc r n c if mmaoy l ・ la . e n t i s O d t a ei b e y oi n e t al .I n a u e o h o i n a u s c c o l tr e ' c i fg t cIl u men r l L a al ewe n c l p oi rt n a d a o tss g n u a o ea dt a t n o sr nl o s le al ,lb ll eb t e e rl ea o n p p o i , e em tt n r l e o o a i c e n c l f i i t g t c C l r , xd t e d ma e,n ra i n o i i d n t s o o n s i a r al o ia v a g ic e so fnt t a r o c mp u d, e i ren i o A x rs in o u n t lm— e p e so h ma eo f Ga e i c e s d a t i ft lme a e a d i Re sd e p e so f c co x g n s , h c l l p o t h ' s ,n r a e i t o eo r s n ae x r s in o y l oy e a e w ih a e al rmo e t e F c vy n g n ss a d d v lp n a t c c e T i r ce r ve o rg e s so dio a trp lr if c o e e i e eo me to g r a r. h sa t l e iw8s me p o rse fh c b e yo i n e t n n f s i n i c i

幽门螺杆菌毒力基因与胃癌的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毒力基因与胃癌的研究进展
hp黏附于胃黏膜上皮后通过直接分泌毒素和间接诱导免疫反应而导致上皮损伤这种黏附特性使h声免于被胃蠕动胃排空等力量排出体外是hp定居生存及致病的必要条件
絮塑氅黧May …u J ujian Med Univ
… u7 2009,vol 43 No
275
3F
幽门螺杆菌毒力基因与胃癌的研究进展
林妙端(综述),余菲菲(审校)
有研究发现iceAl和ieeA2在临床分离株中的阳性表 达率分别为68%和80%。大约40%菌株呈双阳性表型。胃 癌病例ieeAl+株显著高于胃炎病例(P<o.01)而且iceAl 与vaeAsl总是同时表达[181。也有研究发现ieeAl基因在胃 腺癌中表达是胃炎的3.6倍,iceAl基因与vacAsl共同存在 使发生胃腺癌的几率增加5.6倍L”]。研究发现在胃癌高发 区的优势基因型组合为cagA+,vaeAsl/mlb/m2,iceAl/ iceA2c”]。国内关于iceA基因的研究也有一些报道[21-22],认 为iceAl亚型菌株与重度炎症特别是腺体萎缩和肠上皮化 生关系密切。
4新近发现的毒力基因
生物芯片技术运用于Hp的研究,描绘出了不同Hp之 间的基因多态性差异。提供了Hp与人类共同进化的证据。 Hp诱导宿主细胞反应的基因表达谱,为Hp致病机制的研 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与疾病相关基因及基因表达的检 出差异.结合基因突变的方法.相关基因编码蛋白的功能被 迸一步阐明。一系列新的Hp致病基因也逐渐被发掘出来. 其中以编码外膜蛋白的oipA基因、编码黏附素的sabA, babA基因。编码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hrgA基因和另一 Hp基因位点JHP0947比较有代表性。它们与十二指肠溃 疡和/或胃癌的相关性.显示它们有可能成为新的分子流行 病学标志。 4.1 oipA(outer inflammatory protein)基因oipA基因编 码前炎症外膜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34 kD。oipA是一种较 强的Hp致病基因。特别在Hp感染的炎症过程中起着重要 的作用。oipA的基因状态由信号肽编码区CT双核苷酸重 复数目决定。基因的状态决定其是否表达蛋白。Zambon等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6-2440(2021)02-0129-06[引文格式]吉祥,卞兆连,邵建国.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研究进展[J ].交通医学,2021,35(2):129-134.胃癌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 )存在密切联系,1994年WHO 将幽门螺杆菌列为Ⅰ类致癌原。

中国是胃癌高发地区,患病率和死亡率远超世界平均水平,是亟需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胃癌发病地区分布广泛,差异明显,以西北和东南沿海地区较为集中[1]。

胃癌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逐渐升高,发病高峰年龄为40~60岁,男性发病率约为女性2倍[2]。

本文就Hp 与胃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作一综述。

1幽门螺杆菌Hp 是S 型或弧形微需氧菌,革兰染色阴性,广泛存在于全球一半人口的胃中,发达国家感染率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3]。

传播的确切途径尚不清楚,家庭成员间通过口—口或粪—口传播的可能性大[4-5]。

Hp 可以在恶劣的胃酸条件下生存,一般定植于胃窦和胃体等部位。

Hp 慢性感染在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等疾病的早期阶段起着重要作用[6],长期感染可导致消化性溃疡(PU )、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 )和胃癌等胃肠道疾病。

Hp 分泌多种细菌定植因子和毒力因子,导致胃上皮细胞损伤。

细菌定植因子包括血型抗原结合粘附素(blood group antigen-binding adhesin ,BabA ),唾液酸结合粘附素(sialic acid-binding adhesin ,SabA ),外炎性蛋白(outer inflamma -tory protein ,OipA)和Hp 外膜蛋白Q (HopQ ),毒力因子包括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 (cytotoxin -associatedgene A ,CagA ),细胞空泡毒素A (vacuolating cyto -toxin A ,VacA ),γ-谷氨酰转肽酶(gGT ),高温需求蛋白(high -temperature requirement protein A ,HtrA ),尿素酶(Urease )和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 -cles ,OMV )。

幽门螺杆菌(Hp)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Hp)与胃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幽门螺杆菌(Hp)与胃癌关系的 研究进展
目录
OUTLINE




本PPT将从以下三个时间点对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胃癌关系的研究现状及进 展做一简要介绍。 2010年 2012年 2014年
目录
研究背景

自从1982年Warren和Marshall在人胃中发现幽 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以来, 对于Hp与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关系已经 明确,而Hp与胃癌的关系一直在进行深入的研 究。
目录
周丽雅,崔荣丽.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十年[J].中华内科杂志,2010,49(8):646-647.
目录
研究背景

流行病学和动物实验等均证实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可增加胃癌 发病的危险性。1994年WHO国际癌症研究中心 将Hp列为人类一级致癌因素。
目录
目录
展望

1.
但尚有许多未知领域有待进一步探索,比如:
Hp感染致癌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进一步的研究 将有助于开展靶向治疗、分子筛查诊断等; 目前尚没有研究将细菌毒力因素、宿主免疫反应、环境 因素等多种信息结合起来,建立一种综合性筛查模式, 从而有效地筛选出高危人群进行定期随访和干预; 迄今还没有一个国家实施了普遍的Hp检测和根除计划 来初级预防胃癌的发生,该策略是否可行的确需要更多 的研究来权衡利弊。
目录
2.
3.
周丽雅,宋志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J].中华内科杂志,2014,53(5):349-351.
目录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目录
目录
研究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幽门螺旋杆菌诱发基因突变导致胃粘膜上皮癌变的研究进展摘要胃癌是起源于消化道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全球最普遍被诊断的癌症排名第四,死亡率高达第二。

胃癌诱发因素多,形成机制复杂,发病后难以根治,但自从Barry J. Marshall和J. Robin Warren二人发现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以来,各种人类和动物实验证明,Hp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1]。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WHO/IARC)将幽门螺杆菌定为Ⅰ类致癌原。

近年来,胃癌的基因水平研究有较大进展,本文主要对Hp在诱发胃粘膜细胞基因突变导致胃癌发生率增加的方面进行讨论。

关键词幽门螺旋杆菌Hp 基因突变癌基因胃癌p53 端粒酶PKCAbstract Gastric cancer stems from a malignant tumor in the digestive tract epithelial cells, ranked fourth in the the world's most commonly diagnosed cancer, the mortality rate is as high as second. Factors of gastric cancer induced various complexed formation mechanism, the disease is difficult to cure, but since Barry J. Marshall and J. Robin Warren who found Helicobacter pylori (of Helicobacter pylori, has been referred to as of Hp), a variety of human and animal experiments proved that Hp and gastric cancer is closely related to [1]. In 199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 IARC (WHO / IARC), Helicobacter pylori was scheduled for class Ⅰcarcinogen original. In recent years, the level of gastric cancer’s gene study progress,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 aspects of Hp-induced gastric mucosal cell gene mutation which led to increased incidence of stomach cancer.Keywords Helicobacter pylori,Hp, gene mutations, gastric cancer, cancer gene, p53, telomerase, PKC胃癌起源于胃壁最表层的粘膜上皮细胞,可蔓延胃的各个部位,扩展到胃壁的不同深度。

胃癌的诱发因素和相关因素有很多。

一、遗传:家族内有血亲罹患胃癌,得胃癌的几率为普通人的2-3倍。

二、性别:男性发生胃癌的几率是女性的两倍。

三、老化:50岁后患胃癌的几率急速增加。

四、食物:熏烤、高盐,富含亚硝酸盐的腌制食品导致胃癌的发生率增加。

五、不良习惯:抽烟、喝酒促进胃癌的发生。

六、胃息肉:大于2厘米以上的胃息肉30-40%会有恶性变化。

七、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可诱发胃炎和胃溃疡。

幽门螺杆菌在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标本中检出率可达80%~90%,而消化性溃疡患者更高,可达95%以上,甚至接近100%。

可见,Hp不一定是导致胃病的罪魁祸首,但极有可能伴随大部分的胃病患者,有大量文献证明,Hp与胃癌息息相关。

但是,基因水平论证Hp与胃癌有关的研究尚有欠缺,因此,本文对Hp在诱发胃粘膜细胞基因突变导致胃癌发生率增加的方面进行探讨。

1.p53基因突变与胃癌的关系有研究[2]表示53%胃癌病例中涉及p53基因突变。

p53基因属于一种抑癌基因[3],分为野生型和突变型。

野生型p53可以通过抑制细胞过度增殖,诱导DNA损伤的细胞作为一种特殊修复机制,同时协调细胞增殖与凋亡速度,以防止细胞的异常积聚和恶性转化,防止癌变基因产生和癌症发生。

突变型p53则失去抑制细胞过度增殖的功能,无法及时通过细胞凋亡清除DNA有损伤的细胞,对DNA进行修复,突变细胞将会过度增殖,导致癌变。

通过磷酸化修饰功能的P53可提高胃部细胞的能力,有效地承受HP导致的细胞凋亡损伤。

一旦p53缺乏将会使这一过程出现拖延,因此可能增加致癌的风险[4]。

2.Hp抑制p53和p53的基因突变Hp菌株具有毒力岛、效应蛋白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转录翻译为CagA蛋白)和IV型分泌系统等。

HP菌株的分离成功,更加明晰了Hp在消化道炎症溃疡的作用机制,尤其在胃癌中的影响,随着深入研究发现HP的致病性与其菌型有关。

其中,含有空泡毒素Vac-A并有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的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

宿主内部的CagA传递与ASPP2相关联,CagA破坏了具有抑制肿瘤功能的p53凋亡刺激蛋白(ASPP2)。

CagA也增强p53的降解,从而下调ASPP2水平[5],使细胞凋亡水平下降。

同时,Hp感染后活性氧(ROS指由氧化还原反应产生,含有化学性质活泼的含有功能基团的化合物,包括含氧自由基、氧的非自由基衍生物、对氧化物、氢过氧化物、脂质过氧化物等)可能参与p53突变的发生和失活[6]。

突变主要发生在4个进化上主要保守区,即5-8外显子[7]。

p53基因突变后表达的突变型p53失去抑制细胞过度增殖的功能,无法及时通过细胞凋亡清除DNA有损伤的细胞,对DNA进行修复,突变细胞将会过度增殖,异常细胞蓄积和转化将会导致癌变。

3.PKC与胃癌的关系蛋白激酶(protein kinase C,PKC)是一种多功能丝氨酸和苏氨酸激酶,能激活细胞质中的靶酶参与生化反应的调控, 也能作用于细胞核中的转录因子, 参与基因表达的调控, 其所调控的基因多与细胞的生长和分化相关,同时在细胞的信号传导中担任重要的角色。

可以说,PKC调控细胞凋亡转换成细胞坏死的机制,通过调控这种途径,就可以调控细胞的死亡方式。

PKC在很多组织的细胞增殖调控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胃癌细胞增殖或凋亡的变化过程中可以观察到PKC活性的变化。

经大鼠实验表明,胃癌组织与正常组织相比,PKC水平明显上调。

4.Hg激活PKC和基因突变的关系有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通过PKC在肠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胃癌发生中起作用。

当PKC表达阳性时,突变型p53基因的表达随之增高,表明PKC和p53突变有较高相关性,可能有协同作用。

文献证明,幽门螺旋杆菌的产生抵消了PKC的正常功能的细胞信号转导。

Hp使PKC同工酶α、δ、θ磷酸化而被激活[8],从而协同参加基因的表达调控,导致胃黏膜细胞DNA 合成增加,引起基因突变,诱发癌基因生成。

Hp感染还能通过增强PKC的活性促进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8(1L-8)的释放[9]。

1L-8是巨噬细胞和上皮细胞等分泌的细胞因子。

1L-8可导致强烈炎症,其机制是结合1L-8受体β和趋化因子受体1L-8受体α而对嗜中性球有细胞趋化作用而实现其对炎症反应的调节。

Hp除了通过PKC还可能通过其他途径,如蛋白激酶A(PKA)途径等。

5.端粒酶与胃癌的关系真核细胞内含有一种由RNA和蛋白质构成的酶,即端粒酶,它是一种核糖核酶,具有逆转录酶的活性。

人端粒酶主要组分为: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人端粒酶RNA(hTR)、人端粒酶相关蛋白(TEP1)。

hTERT的表达与端粒酶活性的出现有平行关系[10],hTERT变化可较准确地反映细胞中端粒酶活性的变化。

端粒酶能逆转录RNA为合成端粒DNA片断,并加到染色体末端,延长端粒,维持染色体稳定,延长细胞寿命。

同时,端粒酶的存在,把DNA 克隆机制的缺陷填补起来,即由把端粒修复延长,可以让端粒不会因细胞分裂而有所损耗,使得细胞分裂克隆的次数增加。

对细胞来说,持续克隆不是最重要的,分化成熟的细胞才能有完整的功能机制完成体内生化反应,也即让器官组织运作,维持生命必须的活动。

端粒酶在保持端粒稳定、基因组完整、细胞长期的活性和潜在的继续增殖能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但是,端粒酶是把双刃剑。

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是恶性肿瘤细胞无限增殖的重要分子基础,当端粒酶基因被激活以后,染色体末端能维持稳定,肿瘤细胞群有可能无限增殖[11]。

有资料表明,端粒酶可能是一个广泛的肿瘤标志物,它在胃癌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12-13]。

6.Hp与端粒酶激活和基因突变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可诱导端粒酶、端粒酶逆转录酶和c-myc基因的过度表达,并刺激细胞增殖[14]。

研究显示,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胃癌上端粒酶活性和c-myc表达共同上调[15]。

如果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则可能扭转这些癌基因蛋白的异常表达,从而纠正细胞异常增殖。

Hp感染激活端粒酶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一种可能是Hp感染影响到胃癌发生早期阶段的端粒酶活性负性调节剂[16];另外,Hp感染引起的胃黏膜炎性反应能产生诱导端粒酶活性的自由基和细胞毒素[17],使hTERT表达增加。

研究表明,HP感染激活端粒酶的可能是因为HP的分泌物或炎症过程中介产物对某些癌基因的改变而间接导致端粒酶活化,活化后的端粒酶可以调控细胞永生化,即转变为癌细胞从而导致癌症,即Hp感染可能通过基因突变间接激活端粒酶,从而诱发胃癌。

7. 结论与展望胃癌发展的自然病史为正常胃粘膜→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异型增生→肠型胃癌[18]。

一般认为,HP引起胃癌是在萎缩性胃炎的基础上发生的,HP所含的空泡毒素、尿素酶、磷脂酶损伤胃粘膜上皮细胞,并释放炎性介质、AFP、氧自由基,引起细胞炎症反应,增殖加快,使胃易受致癌物损伤。

但是,近年来胃癌的基因水平研究发现,Hp能诱发癌基因,即一类与癌的生成有关的基因,其表达活跃可导致细胞发生癌变。

Hp感染不仅可以诱导细胞有丝分裂加速,导致细胞DNA 损伤和非整倍体的危险性增高,还可引起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变异使细胞恶变[19]。

在胃癌阶段,存在多基因突变,包括C-ras,C-myc,C-met基因等[20],本文探讨了p53基因与胃癌的关系,发现Hp可诱导野生型p53基因转化为突变型,使p53对癌基因的负调节作用降低;Hp还可通过增加PKC水平,在PKC同工酶作用下,协调胃部细胞基因突变,从而致癌;最后,Hp可使癌基因突变间接诱导端粒酶的激活,使hTERT的表达上调,导致细胞永生化,进而成为癌细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