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名词解释精选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育学名词解释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ui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特点。
9、教育目的——广义上,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上,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相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体育——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课程目标及其规定性——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规定性为:1.时限性2.具体性3.预测性4.操作性义务教育——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
教育学名词解释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ui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特点。
9、教育目的——广义上,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上,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德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相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体育——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
课程目标及其规定性——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指特定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规定性为:1.时限性2.具体性3.预测性4.操作性义务教育——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对一定年龄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
教育学 名词解释大全
1、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2、教育媒介:指建构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于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3、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4、社会抑制:也称作社会干扰,指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而使个体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
5、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法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集体目标和范围。
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
6、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7、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原有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
下位学习包括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8、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9、教学评价:是指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10、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11、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12、压力:是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情境时,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也称应激状态。
13、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素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濡耳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教育方法。
14,、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其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
常用的认知策略主要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提醒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现象: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的、在的、必然的联系和关系。
教育原理:教育原理是普通教育学理论体系历史开展中逐渐形成的一门学科,它以教育中最一般的问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或者说是研究教育中最一般性问题的科学。
教育科学: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假设干个教育学科构成的学科总体。
教育理论:教育理论是人类从事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实践的理性述。
教育改革:教育改革是人们有方案、有目的地变革现存的教育活动,它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实践,是教育领域里的创新。
观察法: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在自然情境下,直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或借助仪器和其他技术等手段去感知和研究对象的方法。
实验法:实验法是指研究者按照预先确定的教育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调查法是研究者为深入了解教育实际情况,弄清事实,发现存在的问题或原因,探索教育规律而采取的系统研究步骤和方法。
文献法:文献法是指在教育科学研究中,对需要的文献进展查阅、分析、整理,从而筛选出有助于研究进展的文献的一种方法。
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指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去的一种方法。
第二章生物起源论:生物起源论者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主生物起源的代表人物有利托尔诺、沛西·能等。
`心理起源论:心理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心理起源论者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论: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关于教育起源的根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劳动,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开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1. 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的学科,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方面。
2. 教学设计:规划教学活动的过程,包括设定教学目标、露出课程框架、选择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评估学生学习成果等。
3. 教学方法:指用于开展教育活动的技巧和方式,包括问答法、讲授法、讨论法、研究性学习法等。
4. 学习者:指参与学习活动的个体,如学生、学者等。
5. 学习理论:研究学习过程及其机制的学术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
6. 教育评估:评估教育活动、教育成果和教育质量的过程,旨在提供改进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发展的信息。
7. 教育指导:通过为学习者提供建议和帮助,帮助其发展学习技能、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
8. 教学评估:评估在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活动和效果,包括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学习成果等。
9. 教育管理:指为实现教育目标而制定计划、组织资源、协调教育活动、监督和评估教育活动的过程。
10. 教育政策:指制定、实施和评估教育发展各项计划、政策、法规的过程。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育学名词解释
1、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育人科学。
2、教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3、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意识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会生活影响的总和。
4、狭义的教育:是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5、基础教育:又称国民基础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是对国民实施的基本普通文化教育,也是为继续升学和就业打好基础的教育。
6、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的教育。
7、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8、人的社会化:指通过教育活动使人的发展符合社会的要求,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
9、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发展。
其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上适当超前,其二是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上适当超前。
10、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一方面随社会的演变而发展变化,另一方面教育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每一时代的教育与先前时代的教育有历史继承关系,与同时代不同社会的教育有相互交流和借鉴的关系;二是指教育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不平衡性。
11、人(儿童)的发展:是指一个人(儿童)从出生到成熟随年龄增长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发生的不断发展完善的变化过程。
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包括智力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
12、年龄特征:年龄特征是指人(儿童)在身心发展的一定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教育学名词解释大全
教育学知识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教育学名词解释
1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狭义上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2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研究的目的是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3文化: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注于精神创作活动的过程及其成果,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是社会的精神文明。
4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中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
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这是人的各个方面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
5 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总的要求。
广义上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6教育制度: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
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教育目的,从组织上统一制定的一系列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
狭义的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为学制。
是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院校的总体系。
具体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标,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7教师:教师是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是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
从广义上来讲凡是把知识、技能、技巧传播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为教师。
狭义上的教师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8、教师威信:是一种能让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感召力量。
分为两种:尊敬威信和信服威信。
9、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专业知识,专业思想,专业能力上不断完善的过程。
即由一个专业新手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专家型教师的过程。
10、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
教育学名词解释
1、教育学:教育学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以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形成的教育问题为对象,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动规律性联系,并服务于教育实践的一门学问。
2、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3、教育目的: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阶级利益需要提出的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影响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想结果。
4、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学校之间的纵横衔接关系。
5、义务教育: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是一种普遍的、全民的教育。
6、课程:广义的课程指的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全部经验,狭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
7、课程计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8、课程标准:指学科课程标准,它是各学科的纲领文件。
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9、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10、教学:是以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基础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是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互动、动态生成为存在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11、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具体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12、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
1、班级授课制: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制度。
教育学名词解释100条
1. 教育:教育是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 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3.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4. 教育媒介:指建构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5. 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6. 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具体指礼、乐、射、御、书、数。
7. 七艺:教会教育的教育内容,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8.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9.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在运动发展中的表现形式,是教育活动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10. 教育问题:是指反映到人们大脑中的、需要探明和解决的教育实际矛盾和理论疑难。
11. 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包括教育内部诸要素、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12. 苏格拉底“产婆术”: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又叫问答法。
这种问答法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称为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第三步称为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13. 白板说:洛克反对天赋观念,提出了“白板说”。
他认为人的心灵原来就像一块白板,没有一切特性,没有任何观念,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
一切思想、观念都是后天获得的,都是从经验中获得的。
14.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教育学名词解释必背30条
教育学名词解释必背30条教育学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教育学名词解释
1、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是孟子。
3、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等;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4、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是国家教育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
5、教育的发展经前制度化教育阶段、制度化教育阶段、非制度化教育阶段。
学制的完备是制度化教育的标志。
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是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现代学校教育的诞生而产生的。
6、学制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19世纪的英国、单轨制学制(美国)和分支制学制(前苏联)7、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它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
8、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呈现出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样化以及教育技术现代化等趋势。
9、古代埃及设置最多的是文士学院。
西欧中世纪的教育为教会所控制,主要学校类型是教会学校,分为僧侣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
10、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11、战国后期《学记》是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基础。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1、教育: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和社会生活经验的途径。
2、学校教育: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其朝着预期方向发展的活动。
3、教育功能: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4、教育学:研究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5、产婆术:苏格拉底提出,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特征的问答式教学法。
分为讽刺、助产术、归纳和定义四部分。
6、校园文化: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包括观念文化、规范文化和物质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7、学生文化:学生群体的价值取向、集体氛围、人际关系、行为特点的总体特征。
具有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8、个体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特别是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9、个体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的积极作用,包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并统一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是人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10、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有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11、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12、年龄特征:在一定的年龄阶段,人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会出现某些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13、关键期:人的某种身心潜能在人的某一年龄阶段有一个最好的发展时期也叫敏感期、最佳期。
奥地利的劳伦兹。
14、互补性:机体某一方面机能受损甚至缺失时,会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
互补性存在于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之间。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名词解释:1、教育先行: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
代表人物:涂尔干、孔德等。
3、终身教育:它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星期,70年代产生广泛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朗格郎。
终生教育强调教育史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及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终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养成学习的习惯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
4、教师专业性发展: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品质的成长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成为专业人员并在教学中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师职业专业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
其中教师职业专业化只能是通过教师教育专业化来实现。
5、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提出的。
是先于学习任务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心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区分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6、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在全国第一次教育讨论会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新的教育方针,提出“五育并举”的思想。
包括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美感教育亦称美育〕。
“五育”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认,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从人才培养看,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1、广义得教育:泛指增进人们得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得思想观念得所有活动。
2、狭义得教育:指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得要求,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得对受教育者得身心影响,把她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得人得活动。
3、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就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得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得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等。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得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就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得知识与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得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就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得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得各种不同类型与层次得学校组合与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就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得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就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得,其核心概念就是“人力资本”,它指得就是人所拥有得诸如知识、技能及其她类似得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得能力,它就是资本得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得一部分。
11、校风:就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得统一体,就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得。
12、个体身心发展:就是指作为复杂整体得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得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得变化过程,特别就是指个体得身心特点向积极得方面变化得过程。
13内发论:就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得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得身心发展得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得内在需要,身心发展得顺序也就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得。
14、外铄论:就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得一种观点,外铄论得基本观点认为,人得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得力量,诸如环境得刺激与要求、她人得影响与学校得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得发展就是个体得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得素质、机体成熟得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得强度、社会发展得水平、个体得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得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名词解释1、学制:学制就是学校教育制度得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得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得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领导体制以及它们之间得相互关系等。
2、课堂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就是将学生按年龄与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得班级,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得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活动得一种组织形式。
3、学校教育:亦称狭义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得要求与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得一种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得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与体力得活动。
4、陶冶教育: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创设与利用有教育意义得情境以及教育者自身等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得一种方法。
5、《学记》:就是中国古代得教育专著,就是世界上最早得教育理论著作,在世界教育史上影响较大。
它仅仅用了一千二百二十九个字就比较准确地揭示了教育活动得许多规律,对今天得教育活动仍有巨大得指导作用。
6、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将学生按年龄与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得班级,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得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活动得一种组织形式。
7、学制学制就是由国家制定得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得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得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得关系8、遗传素质遗传素质就是指人从祖先那里继承下来得解剖生理方面得特点。
9、讲授法讲授法就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系统地连贯地传授文化科学知识得教学方法。
它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方式。
10、美育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学生正确得审美观与感受美、鉴赏美、体现美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具有从事艺术与创造美能力得活动。
11、教育目得教育目得就就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得人得总要求,规定着人才培养得质量规格。
12、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就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得形式编定得有关学科教学内容得教学指导文件。
13、启发式启发式指教师从学生得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得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得积极性与主动性,指导她们自已去学习得方法。
通过启发教学,促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引起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使她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14、榜样示范榜样示范就是利用她人得模范行为或英雄事迹作榜样,培养学生良好得思想品德得一种教育方法。
15、集体舆论集体舆论就是指在集体中占优势得,为大多数人赞同得言论与意见。
它以议论、褒贬等形式肯定或否定集体得动向与集体成员得言行,成为个人与集体发展得一种力量,就是学生自我教育得主要手段。
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得要求,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得身心施加影响,把她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得人得社会实践活动。
17、德育过程:就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得要求与教育规律,采用一定方法,有组织、有目得、有计划地启发引导受教育者能动地理解、接受与践行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德得过程。
18、教育目得:就是指一定社会培养人才得质量规格或标准,就是教育活动得出发点与归宿。
19、班级授课制:也称课堂教学,就是将学生按年龄与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得教学班,以班为单位,按照规定得教学内容、教学时间与课程表,分科进行教学得一种组织形式。
20、教育规律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现象与其她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要素之间本质得、内在得、必然得联系与关系。
21、人得身心进展人得身心发展指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得积极变化。
22、教育方针教育方针就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得有关教育工作得总方向,就是教育基本政策得总概括。
它就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得战略原则与行动纲领。
23、社区教育社区教育指得就是以一定地域为界,学校与社区具有共同得教育价值观与参与意识,并且双向服务,互惠互利。
学校服务社区,社区依赖学校,旨在促进社区经济、文化与教育协调发展得一种组织体制。
其实质就是教育得社会化与社会得教育化得统一。
24、狭义得教育狭义得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就是由专职机构得专职人员承担实施得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得,以影响人得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得系统性社会活动。
25、教育原理教育原理就是普通教育学理论体系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得一门学科,它以教育中最一般得问题作为自己得研究对象。
即它就是研究教育中最一般性问题得科学。
26、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就是向学生传授基本得现代生产劳动知识与生产技能,培养学生正确得劳动观点,养成良好得劳动习惯得教育。
27、师德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遵循得道德准则与行为规范。
28、课外活动课外活动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得,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之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得正规教育活动。
29、教育学教育学就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得一门科学。
30、人得本质人得本质概括来说就就是指从之所以为人得特有得质得规定性。
马克思指出“人得本质不就是单个人所固有得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就是一切社会关系得总与”。
31、学制答案:学制就是学校教育制度得简称,就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得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彼此之间得关系。
答案:教育目得指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期望达到得目标或预期得结果,就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与规格得总体要求。
33、教学大纲答案:教学大纲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编定得有关学科教学内容得指导性文件。
它具体规定了某一学科得教学目得、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学进度与教学法上得基本要求。
34、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就是由专职机构得专职人员承担实施得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得,以影响人得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得系统性社会活动35、课程课程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着得概念。
在现代,课程得合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得课程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得总与;狭义得课程指学校根据教育目得而选择得教育内容及其传授进程。
36、教学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人类所积累得文明成果得一种认识活动。
37、课外活动指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得,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得正规教育活动。
38、教育目得指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期望达到得目标或预期结果,就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与规格得总体要求。
39、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得学校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得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彼此之间得关系。
40、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就是国家根据一定得教育目得与培养目标制定得有关学校教育与教学工作得指导性文件。
41、学生得年龄特征指一定年龄阶段得学生在身体与心理发展上表现出来得共同得、本质得、典型得特征。
42、教师得任务教师得任务就是遵循党与政府得教育方针,按照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得教育目标,教书育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3、赫尔巴特赫尔巴特就是19世纪德国得教育家,其代表作就是《普通教育学》。
她在伦理学与心理学得基础上建立了教学目得论与教学过程认识论,提出了教学得教育姓,第一个试图按心理活动规律来分析教学过程,提出了统觉概念与四段教学法,成为近代西方科学教学论得奠基人。
44、德育过程德育过程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得要求与受教育者自身思想品德形成得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得影响,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一定思想品德得社会成员得教育过程。
45、教育功能教育作为一个社会得系统所能发挥得作用与能力。
46、素质教育教育者以培养、完善、提高人类自身素质为目得而进行得一种有目得、有计划、有系统地将社会得要求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身心发展品质得教育活动。
47、遗传素质从上代那里继承下来得与生具有得生理特征。
就是教学大纲得具体化,就是依据大纲要求编写得教学用书。
49、教学模式在一定得教学思想理论指导下,设计与组织教学而在实践中建立起来得各种类型得教学活动得基本结构,它以简化得形式,稳定地表现出来。
50、活动课程就是学校正式课程得一部分,就是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之外,依据教学计划得要求组织学生开展得以活动为中心得一种课程形式。
51、尝试教学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课本,通过尝试练习,自己去发现解题方法,掌握教学知识得一种教学方法。
52、教育解释之一:教育就是培养人得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得发展、人得发展有着密切联系。
从广义上说,凡就是增进人们得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得思想品德得活动,都就是教育。
狭义得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得要求,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得身心施加影响,把她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得人得活动。
解释之二:教育就是有意识得以影响人得身心发展、改变人得身心素质为直接目标得社会活动,这就是广义得教育;但广义得定义外延过大,在现代社会,学校教育构成现代教育得主要形式,而学校教育就是由专职机构得专职人员承担实施得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得,以影响人得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得系统性社会活动。
53、教育方针教育方针就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得有关教育工作得总方向与总指针,就是教育基本政策得总概括,就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得略原则与行动纲领。
54、德育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得要求,有目得、有计划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得影响,把一定社会得思想观点、政治准则与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得教育。
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与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
55、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就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得,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得正规教育活动。
56、教育科学教育科学就是以教育现象与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得各门教育学科得总称,就是若干个教育类学科构成得学科总体57、教育规律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在它发展运动中固有得矛盾,与其她事物与现象间得本质联系。
58、技能指通过练习获得得在实践中顺利完成任务得一种活动方式。
59、课程广义上说就是指学生在学校环境中所获得得全部经验,即为实现各级学校得教育目标而规定得教学科目及其目得、内容、范围、份量与过程得总与。
狭义上得课程就是指学校教学得具体教学科目。
60、学校管理就是指为了达到培养人得目得,通过规划、组织、指导、协调、控制等职能活动,对学校得人、财、事、物、时问与制度等进行合理得组合、调控与使用,使学校这个教育组织得功能得到充分、有效地发挥。
61、现代教育得革命性现代教育就是处于不断变革之中得,从目标到课程、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标准、结构体系等等都需要不断革新得。
62、遗传素质人从先代那里继承下来得生理解剖上得特点,如体质得结构、形态以及感官与神经系统得特征,特别就是脑机能得特点等。
63、社会本位得教育目得论社会本位得教育目得论得基本主张就是以社会得稳定与发展为教育得最高宗旨,教育目得应当依据社会得要求来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