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翻译及赏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的诗句赏析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的诗句赏析苏轼](https://img.taocdn.com/s3/m/894fec375022aaea988f0fef.png)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
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
“潋滟”,波光闪动。
“空蒙”,烟雨迷茫。
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
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
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
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
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
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
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
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
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
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
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
也难怪后来的诗人为之搁笔:“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宋人武衍《正月二日泛舟湖上》)扩展:创作背景以及诗人简介背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
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赏析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赏析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https://img.taocdn.com/s3/m/c099086ccc22bcd127ff0c53.png)
赏析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苏轼(宋代)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蒙通: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一、知人论世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于1071年—1074年(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
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二、注释湖:即杭州西湖。
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先施,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
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三、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四、赏析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
作者畅游西湖,从早到晚,一边欣赏美丽的湖光山色,一边饮酒构思,意笃八极,神游万仞。
于是乎写就了这首传诵一时的佳作。
诗的前两句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雨时的不同景色。
“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最新-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及赏析 精品
![最新-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及赏析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52665adf0242a8956bece477.png)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及赏析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下面是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宋代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湖即杭州西湖。
潋滟àà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先施,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
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创作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
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文学赏析
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https://img.taocdn.com/s3/m/abf036c1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51.png)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
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也表达了作者喜爱西湖。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宋代: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蒙通: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及注释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湖:即杭州西湖。
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先施,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
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译文及注释二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注释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
濛,一作“蒙”。
亦:也。
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诗句赏析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
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
“潋滟”,波光闪动。
“空蒙”,烟雨迷茫。
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赏析及内容讲解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赏析及内容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f0a424cd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87.png)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赏析及内容讲解《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赏析及内容讲解导语:《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是宋代苏轼创作的诗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之子。
嘉祐年间(1056—1063)进士。
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
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在各地均有惠政。
卒后追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
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赏析1第二首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
“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
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
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
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全诗赏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全诗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c7120d84b35eefdc9d33398.png)
《》其二
北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空蒙:细雨迷芒的样子。
亦:也。
奇:奇妙。
欲:可以;如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总相宜:总是很适宜,十分自然。
诗意:
在晴日的阳光照射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
风景秀丽;在阴雨的天气里,山峦在细雨中迷蒙一片,别有一种奇特的美。
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那么晴朗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译文1:
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
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衬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译文2:
在西湖上饮酒欣赏开始晴天和后来下雨景色
波光荡漾闪烁晴天刚好雅致,
山雾朦胧漂渺雨中也很美妙,
我想把西湖比作是美女西施, 淡描浓施都是那么美丽宜人。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的意思和解释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的意思和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023b484a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e5.png)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一首诗篇。
这首诗以描绘饮酒、赏景的场景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人生、自然、社会的感慨和思考。
以下将从诗歌内容、艺术特色、时代背景和意义解释等几个方面对该诗进行详细解读。
一、诗歌内容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是刘禹锡在长洲湖边雨后赏景吟咏的一首诗。
诗中描绘了雨后湖光山色的美景,以及与好友共饮的愉悦场景。
首节描绘初晴后雨的美景:“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湖水波光粼粼,山峦被蒙上一层薄雾,景色变幻莫测。
其次是描述与好友共饮的场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对美景赞美之余,还表现出与友人共赏美景的欢乐心情。
二、艺术特色1.形象生动。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形象描写,如“水光潋滟”、“山色空蒙”、“西湖”、“西子”等,使整首诗具有强烈的视觉感受。
2.画面优美。
诗人通过对景色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当时的湖光山色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恢弘。
3.情感饱满。
诗人在赞美美景的表现出对友情和人生的向往和追求,给人以温馨、愉悦的感觉。
三、时代背景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其创作的《陋室铭》、《竹枝词》等诗篇皆为后人所传颂。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期,而刘禹锡又是唐代诗歌的代表性诗人之一。
此时,唐代正值盛世,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风气开放。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刘禹锡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情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篇。
四、意义解释1.对自然的赞美。
诗人通过对初晴后雨湖光山色的描绘,表现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体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格调。
2.对友情的珍视。
诗中描绘了与好友共饮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人际关系的向往,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3.对人生的思考。
在描绘美景的诗人还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对“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的描绘,既有赞美之情,也有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感叹。
刘禹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是一首优美的诗篇,通过对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故的描绘,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的解释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的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f40796f2360cba1aa811da9b.png)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的解释 《饮湖上初晴后雨 》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言绝句,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这首诗不是 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作者: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1.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 奇:奇妙。
4.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原作有两首,这是 第二首。
第一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 西 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 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从题目可以 得知,这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在善于领略自然美 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晴方好”“雨亦奇”,是诗 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 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 喻, 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 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 同有一个“西”字, 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 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 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
西施 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 总是风姿绰约的; 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此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 的别称。
此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 的全面评价。
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原文及翻译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d7d165ce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43.png)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原文及翻译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原文及翻译
原文: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朝代:宋辽金
作者: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空蒙一作: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一
西湖水光在阳光的照耀下闪动着,波光粼粼,看起来美丽极了。
山色在云雾的笼罩下。
半明半暗,隐隐约约,雨中的西湖也显得非常奇妙。
想把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
空蒙的山色是她淡雅的装饰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怎样装扮都那么美丽。
译文二
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
①湖:即杭州西湖。
②潋滟(liàn yàn) :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③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④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⑤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先施,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
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⑥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翻译及赏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afdef26a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80.png)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翻译及赏析《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是宋代苏轼创作的诗词。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原文: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作者: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注音:shuǐ guāng liàn yàn qíng fāng hǎo ,shān sè kōng méng yǔ yì qí 。
yù bǎ xī hú bǐ xī zǐ ,dàn zhuāng nóng mò zǒng xiàng yí 。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翻译: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字词解释:1.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2.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
濛,一作“蒙”。
亦:也。
奇:奇妙。
3.欲:可以;如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4.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背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西湖景物的诗。
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年)正、二月间。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赏析:第二首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
“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赏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613e26edaef5ef7bb0d3cd8.png)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1.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 奇:奇妙。
4.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赏析: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假设有假设无,非常奇妙。
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
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
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荣。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
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
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古诗的意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古诗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7fcb750b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9c.png)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古诗的意思《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通过对西湖的细致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与赞美。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古诗的意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原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翻译: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注释:1.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奇:奇妙。
4.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赏析: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
“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
而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
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开阔的胸怀。
上半首写的景是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下半首诗里,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
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在风神韵味上,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
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其美。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翻译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826a8a3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85.png)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作者】苏轼【朝代】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赏析: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
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
“潋滟”,波光闪动。
“空蒙”,烟雨迷茫。
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
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
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
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
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
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
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
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
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的意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的意思](https://img.taocdn.com/s3/m/f3b85f0f10661ed9ad51f3d5.png)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的意思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1.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 奇:奇妙。
4.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
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
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
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
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
这首诗的流传,使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诗。
三年级上册古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翻译及赏析
![三年级上册古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ec067f206edb6f1aff001f63.png)
三一文库()/小学三年级〔三年级上册古诗词《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翻译及赏析〕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宋代: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蒙通:濛)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注释湖:即杭州西湖。
潋滟(liànyàn):水面波光闪动的样子。
第1页共3页方好:正是显得很美。
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称先施,居古代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之首。
家住浣纱溪村(在今浙江诸暨市)西,所以称为西施。
相宜:也显得十分美丽。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
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
“潋滟”,波光闪动。
“空蒙”,烟雨迷茫。
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
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
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
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
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
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23。
初晴后雨饮湖上初晴后雨 古诗
![初晴后雨饮湖上初晴后雨 古诗](https://img.taocdn.com/s3/m/eb90a622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ab.png)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作者】苏轼【朝代】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赏析: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
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
“潋滟”,波光闪动。
“空蒙”,烟雨迷茫。
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
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
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
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
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
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
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
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
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
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
这一出色的比喻,被宋人称为“道尽西湖好处”的佳句,以致“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别名。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译文及赏析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f0cec67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32.png)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译文及赏析《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描写概括品评,尤其是后二句,被认为是对西湖的恰当评语。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原文水光潋滟晴方好⑷,山色空濛雨亦奇⑸。
欲把西湖比西子⑹,淡妆浓抹总相宜⑺。
注释⑴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⑵朝曦:早晨的阳光。
⑶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⑷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⑸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
濛,一作“蒙”。
亦:也。
奇:奇妙。
⑹欲:可以;如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⑺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赏析诗句赏析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
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
“潋滟”,波光闪动。
“空蒙”,烟雨迷茫。
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解析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美酒。
开始天气晴朗,不大工夫竟然阴了天,下起雨来。
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
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
西湖无论是晴是雨无时不美。
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翻译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64e8c00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e4.png)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翻译《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翻译《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即景诗,作者抓住了夏季西湖时晴时雨的风光,以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惟妙惟肖地勾画了西湖的美景。
表达了诗人对西湖、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原文: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原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译文:天色朦胧就去迎候远道而来的客人,晨曦渐渐地染红了群山。
傍晚泛舟西湖,天上飘来了一阵阵雨,客人不胜酒力已渐入醉乡。
西湖晴雨皆宜,如此迷人,但客人并没有完全领略到。
如要感受人间天堂的神奇美丽,还是应酌酒和西湖的守护神“水仙王”一同鉴赏。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译文: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饮湖上初晴后雨》注释:1、饮湖上:在西湖的船上饮酒。
2、朝曦:早晨的阳光。
3、水仙王:宋代西湖旁有水仙王庙,祭祀钱塘龙君,故称钱塘龙君为水仙王。
4、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5、空濛:细雨迷濛的样子。
濛,一作“蒙”。
亦:也。
奇:奇妙。
6、欲:可以;如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7、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饮湖上初晴后雨》赏析:1、《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这组诗共二首,但许多选本只看中第二首,因而第一首已鲜为人知。
其实第二首虽好,却是第一首的注脚。
第一首所说的“此意自佳君不会”的'“此意”,正是指第二首所写的西湖晴雨咸宜,如美人之淡妆浓抹各尽其态。
不选第一首,题中的“饮”字也无着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翻译及赏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首·其二》是宋代苏轼创作的诗词 。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翻译及赏析 ,欢迎阅 读。
原文 :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 作者: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注音: shuǐ guāng liàn yàn qíng fāng hǎo , shān sè kōng méng yǔ yì qí 。
yù bǎ xī hú bǐ xī zǐ , dàn zhuāng nóng mò zǒng xiàng yí 。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翻译: 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
下雨时,远处的 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色也是非常漂亮的。
如果把美丽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么淡妆也好,浓妆也罢,总能很好地烘托出 她的天生丽质和迷人神韵。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字词解释: 1.潋滟:水波荡漾、波光闪动的样子。
方好:正显得美。
2.空濛:细雨迷蒙的样子。
濛,一作“蒙”。
亦:也。
奇:奇妙。
3.欲:可以;如果。
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4.总相宜:总是很合适,十分自然。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背景: 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任杭州通判,曾写下大量有关 西湖景物的诗。
这组诗作于熙宁六年(1073 年)正、二月间。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二赏析: 第二首诗的上半首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 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
“水光 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 闪闪,十分美丽。
“山色空濛雨亦奇”描写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 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从第一首诗可知,这一天诗人陪着 客人在西湖游宴终日,早晨阳光明艳,后来转阴,入暮后下起雨来。
而在善于领 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 妙的。
从“晴方好”“雨亦奇”这一赞评,可以想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 也可想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 开阔的胸怀。
上半首写的景是 交换、对应之景,情是广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间情景相对,西湖之美概 写无余,诗人苏轼之情表现无遗。
下半首诗里, 诗人没有紧承前两句, 进一步运用他的写气图貌之笔来描绘湖 山的晴光雨色, 而是遗貌取神, 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 韵。
喻体和本体之间,除了从字面看,西湖与西子同有一个“西”字外,诗人的 着眼点所在只是当前的西湖之美, 在风神韵味上, 与想象中的西施之美有其可意 会而不可言传的相似之处。
而正因西湖与西子都是其美在神,所以对西湖来说, 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无改其美,而只能增添 其美。
对这个比喻,存在有两种相反的解说: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的西湖比 淡妆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浓妆的西子”;一说认为诗人是“以晴天比浓妆, 雨天比淡妆”。
两说都各有所见,各有所据。
但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 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诗思偶到的神来之笔,只是一时心与景会,从西湖的美景联 想到作为美的化身的西子,从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西子应也是 “淡妆浓抹总相宜”,当其设喻之际、下笔之时,恐怕未必拘泥于晴与雨二者, 何者指浓妆, 何者指淡妆。
欣赏这首诗时, 如果一定要使浓妆、 淡妆分属晴、 雨, 可能反而有损于比喻的完整性、诗思的空灵美。
个人资料 : 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 居士,自号道人,世称苏仙。
宋代重要的文学 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 人。
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间进士。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 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
代表,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 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