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大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共44页
基于博雅理念的“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国家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
基于博雅理念的“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国家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摘要] 为响应时代文化形态转变,“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应运而生,为构建具有世界胸怀、体现中国本土特色的教育技术专业新课程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作出自己的精心探索。
与十年“视觉文化与信息技术” 整体研究相呼应,课程从“校级博雅课程”发展至“国家精品课程”。
课程体现“以新理念构建课程内容体系、唤醒大学生文化自觉意识”的特色,课程设计“以博雅理念为指导、以教育技术为支撑”,课程实现理论与实践并重,课程成果应用广泛、价值深远。
[关键词] 博雅教育;视觉文化与信息技术;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开发;精品课程一、引言“读图时代来临,‘观看’不再是简单的行为。
对‘真善美’的‘解蔽’,需要‘明亮’的眼睛,更需要‘敏感’的心灵。
媒介发达社会,‘交流’不仅是人与人的沟通,媒体的中介作用无不蕴含其中。
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培养成为必需关注的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命题。
”[1]当前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学习环境处处被视觉信息和媒介信息所包围,虽然大学生是具有一定自主能力的群体,但是如何从这些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获取有价值的内容并促进学习,还是需要对大学生开展相关的教育,从而提高他们的视觉素养和媒介素养。
“响应时代召唤,南京师范大学“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应运而生,为构建具有世界胸怀、体现中国本土特色的教育技术专业新课程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作出自己的精心探索。
”[2]2001年,我们面向教育技术学与新闻传播学研究生,首开“视觉文化信息技术”课程;2005年自主开发了“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并开始在南京师范大学为本科生开设。
课程在2006年入选南京师范大学首批“博雅课程”。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课程在2007年、2008年和2009年分别被评选为“校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见证了课程发展与完善的足迹,至今已整整十年。
回顾十年历程,从课程的提出到课程的完善,经历了课程设计、课程实现等阶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学习心得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学习心得我在《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中学到了很多关于视觉文化和媒介素养的知识和技巧,也对这方面的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学习,我对媒介的发展历程、媒介的分类以及媒介的表达方式等方面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同时,我也了解到了视觉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去理解和解读视觉表达。
首先,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媒介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媒介是人类与他人、社会以及世界进行信息交流和表达的工具和方式。
从人类最早的口头传统到现代的数字媒体,媒介的形式和功能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我学到了媒介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重要的阶段:口头传统、文字传播、印刷革命、工业革命、电子传播以及数字媒体。
每个阶段都对人类的社交、文化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让我明白了媒介发展的历史对于理解现代媒介的本质和作用非常重要,同时也让我对媒介的未来发展做出一些预测和推断。
其次,我也学到了媒介可以根据传播方式和表达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
根据传播方式的不同,媒介可以分为广播媒介和传媒媒介。
广播媒介包括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它们通过电磁波的传播方式将信息传递给受众。
传媒媒介则包括报纸、杂志和书籍等,它们通过印刷或出版的方式传播信息。
对于这两种类型的媒介,我学到了它们各有优势和劣势,也有着不同的使用场景和受众群体。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合的媒介进行传播。
此外,我还学到了媒介的表达方式。
媒介的表达方式是指通过媒介来传达信息、想法和情感的方式和手段。
媒介的表达方式可以分为图像、文字、音频和视频等形式。
图像表达是通过绘画、摄影等手段创造出来的视觉语言,它可以迅速传递信息和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文字表达则是通过语言和文本来表示和传递信息,它可以通过逻辑和词汇的准确性来表达精确和复杂的思想。
音频表达是通过声音和语音来传达信息和情感,它可以通过声音的轻重、速度等来传达不同的情绪和意义。
视频表达则是通过图像和声音的结合来传递信息和情感,它可以更全面地表达信息和情感,同时也有更高的视听冲击力。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
旗袍之美
• 新式的旗袍更突出了 女性的曲线美,细节 上又尊重传统,还在 色彩等上融入了新的 时代气息。
旗袍的蕴味之美
• 旗袍本身一种多元思 想的产物,既有中国 平面式的审美精华, 又有西方立体塑造的 技术。 • 为中国服饰与国际接 轨,从平面向立体转 化,从传统向现代化 转化。
旗袍传播
• 青年人要具有创新精神,积极探索如何在 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特色的服饰随着我们年 轻而充满活力的生命一起穿梭在这个世界 的每个角落。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
旗袍文化
袍是满族妇人的装束
旗袍文化
• 旗袍主要由袍,袄褂, 裙,裤,马甲等组成。 • 旗袍衣服宽大,腰平 整,衣长知足。
旗袍的发展
• 1926年,长马甲同短 合拼,更能显出朦胧 美。 • 1927年去掉荷叶边
旗袍之美
• 旗袍作为一种传统的 特别服饰精品,由其 独特文化价值的内涵 之美,美学价值的独 特之美。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视觉文化是19 世纪初欧洲兴起的一个重要的文化形态或文化发展趋势,是一种高度视觉化的文化。
较早使用“视觉文化”这一概念的是匈牙利电影美学家巴拉兹,他用视觉文化进行电影研究,在《电影美学》中预言,“随着电影的出现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将取代印刷文化。
•进一步对视觉文化研究起重要推动作用的是德国思想家本雅明,他认为机械复制时代是人类文明的一次巨大变革,传统的审美景观已经衰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震惊”效果,渗透了其关于视觉文化的深刻洞见。
•在在此之后,海德格尔提出了“世界图像时代”的概念,他指出:世界图像时代就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
到了19 世纪50 年代,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从媒介和传播方式的变革角度,论证了电子媒介文化的到来,将视觉文化和听觉文化整合起来,凸出的表现是电视的出现给人们带来的视觉经验超过以往任何一种媒介。
19 世纪80 年代起,视觉文化概念在西方学术界逐渐被普遍接受。
•2002年6月中国第一个视觉文化传播研究中心在复旦大学成立,该中心是全国最早关注视觉文化传播的研究机构,并正在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重镇,标志着我国视觉文化传播研究领域开始起步。
同年孟建教授发表论文《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指出:视究的新视野,开启了国内视觉文化研究的大门。
•2004 年5 月29 日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和德国阿登纳基金会在上海联合举办了中国首届视觉文化传播国际研讨会,此次研讨会以“全球化:可见的与不可见的—视觉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为主题,对视觉文化进一步研讨,引起国内外媒体和学者的高度重视。
•视觉文化(VISUAL CULTURE)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
复旦大学孟建的定义南京师范大学张舒予的定义下一页•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
教育技术视域下的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
教育技术 专业人才 能力
研究内容与成果
视觉文化研究
针对教育技术专业学生的 视觉文化研究
通过课程与实践结合 提高
专业能力+视觉素养
开发优秀教育资源
针对其他人群的 视觉文化研究
探究有效方式、途径 提高
视觉素养
促进知识习得和能力发展
教育技术领域内的媒介素养研究
促进教育技术发展
探究媒介素养 与教育技术 的各种关系
• 长期耕耘于教育技术与视觉文 化研究领域,主持多项国家级 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开辟教育 技术视野下的视觉文化研究方 向,并在自身科研积累的基础 上,倾心设计开发了新课程: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 。
谢谢观赏
理论与实践 相结合
开发媒介素养教育资源
结合教育技术需求
获取媒介素材资料
对资料进行结构
已有研究成果
1、《视觉文化概论》专著
2003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6年获得全国教育科研
成果三等奖
2、视觉文化网开发 2004
2005年获得中国教育技术协会 颁发的高校教育主题网站一等奖
教育技术 专业人才
教育资源开 发者
教育者、 传播者
视觉信息 的接受者
教 育 技 术 专 业 人 才
视觉信息 的开发者
教育技术领域内的媒介素养研究
媒
介
素
养
对媒介信息
结
的创造能力
构
图
对媒介信息的应用能力
对媒介信息的批判能力
对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
对媒介信息的选择能力
专业能力
从所指 到能指
核心能力 基本能力
解读媒介作用下的视觉信息资源
• 你看到了什么? • 你看懂了什么? • 你想到了什么?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学习心得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学习心得《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是一门非常有意义的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视觉文化和媒介素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这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我不仅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视觉文化的概念和理论,还学到了如何通过媒介来表达自己的创意和观点。
以下是我的一些学习心得和体会。
首先,通过学习《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这门课,我对视觉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视觉文化是指通过视觉感知和审美体验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文化的方式。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不仅学到了视觉文化的历史和发展,还学到了一些基本的视觉语言和符号的意义。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对各种视觉传达方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审美和视觉传达的原则也有了更准确的把握。
其次,学习《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这门课程,我还学习到了如何通过媒介来表达自己的创意和观点。
媒介素养是指通过媒介来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如何使用各种媒介来进行视觉传达,包括平面设计、摄影、电影等等。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媒介技术和工具的使用,还学会了如何运用这些技术和工具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创意。
此外,通过学习《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这门课程,我对当代视觉文化和媒介发展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一些当代的视觉文化现象和媒介发展趋势,如社交媒体的兴起、移动设备的普及等等。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对当代视觉文化和媒介的重要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当代视觉文化和媒介的挑战和机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最后,通过学习《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这门课程,我还提高了自己的媒介素养和创造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进行了理论学习,还进行了一些实践训练和创意项目。
通过这些实践和项目,我有机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这不仅提高了我的实际操作能力,还培养了我的创意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的来说,学习《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这门课程给我带来了很多收获。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视觉文化和媒介素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视觉文化的概念和理论。
论“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的建构、解构与再构
南 京师 范 大学 视 觉文 化研 究 团 队提 出 “ 从共 享 到共 生 ” 的课程 建设 与知 识构 建 理 念 , 并付诸于“ 视 觉文 化与 媒 介 素 养 ” 课 程 建 设 与 教学 实践 之 中 , 逐 渐形 成具 有 自己风 格 的课 程 内容 体 系 与教 学 模 式 。 随着 教学 与科研 的互 促相 长 , 如何 紧 跟时代 要求 , 满 足学 习者 不断增 长 的 学 习需 求 , 从 不 同文化 视 角 丰 富教 学 内容 , 创新 课 程实践 形式 , 成为 课程 建设 发展 新要求 。通过 对 “ 视 觉 文 化 与媒 介 素 养 ” 课 程 的解 构, 进 一步 融合新 的相关理 论观 点 , 对 现有 的课程 教 材、 课 堂教 学 、 课 程 作 品 以及 课 程 网站进 行 再 构 , 以 期形 成更 具创造 力 、 感 染力 与教 育性 的视觉 作 品 , 更 加有效 地 提升学 习者 的视觉 素养 与媒 介素养 。
【 作者简介】 赵丽 ,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 张舒予, 南京师范大学视觉文化研究所所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6 8
化环境 的 , 或 者说 , 他人 、 语言、 交往、 文 化 等 外 部 社 会 环境 的 因素 将 决 定 学 习 者 内部 的 心 理 状 态 与 发
上、 中、 下 三篇 , 三 篇之 间有 着 密 切 的联 系 并 不 断进
一
课程称号,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 , 学生 的课程视觉
作 品创 作丰富 多彩屡 获省级奖项 , 得 到广泛好评 。 ( 一) 课程 建设 理念 : 从共 享到 共 生 “ 视 觉文化 与媒 介素 养 ” 课 程 建设 历 经 十 多年 ,
逐 步凝 练总 结 出 “为载体 , 形成了“ 课堂 一 论坛 一 创作” 三合一的 教学特色 ; 在课程实践的绩效方面, 获得国家级精 品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
媒体类型与特点
了解不同媒体类型及其特点,如 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以 便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各类媒体。
媒体运作机制
了解媒体的生产、传播和接受过 程,理解媒体背后的运作机制,
以便更好地把握媒体信息。
媒体语言与符号
了解媒体语言和符号系统,如文 字、图像、声音等,以便更好地
解读媒体信息。
增强批判性思维
媒体信息的真实性
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培养良好的媒介素养和视觉文化素养对于个人的发展和社 会进步至关重要。这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应对信息时代的挑战,促进社会的创新 与发展。
04
视觉文化的应用
艺术创作
视觉艺术
视觉文化在艺术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如绘画、摄影、雕塑等。艺术家通过视觉 元素传达情感和思想,塑造独特的艺术形象。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媒介已经成 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互动的主要渠 道,具备媒介素养能够更好地适应数 字化时代的生活和工作。
批判性思维
个人发展
具备媒介素养能够提高人们的沟通、 表达和创新能力,有助于个人在社交 、职场等方面的成功。
媒介素养强调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性思 维,能够帮助人们辨别信息的真伪和 价值,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泛,同时为媒介素养的培养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社会化媒体的作用
社交网络与在线社区
社会化媒体成为视觉文化和媒介素养的重要传播渠道,通过在线社 区和社交网络,人们可以分享、交流和传播视觉文化作品。
短视频与直播
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在视觉文化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 人们提供了更直观、生动的视觉体验。
网红与意见领袖
媒介素养对视觉文化的推动
媒介素养的提升
随着媒介素养的提升,人们能够 更好地理解、分析和批判媒介信 息。这有助于提高视觉文化的质 量和影响力,推动其发展。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
法式建筑往往不求简单的协调,而是崇尚冲突之美,呈现出 浪漫典雅风格。法式建筑线条鲜明,凹凸有致,尤其是外观 造型独特,大量采用斜坡面,颜色稳重大气,呈现出一种华 贵。
虽然哥特式建筑大都由一种结构模式形成,但它高高的垂直 线条仿佛一直延伸到了天际,创造出一种神圣的感觉。而且 哥特式教堂的内部也充满了宗教的气氛,当光线射入深深的 内部空间时,从五彩的玻璃中印射下来的光线更给教堂渲染 了宗教的气氛。这就是哥特式建筑给人的最深的印象。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
世界特色建筑风格
交通111 赵文
ART DECO风格又被称为装饰艺术派风格,其建筑风格 强调建筑物的高耸、挺拔,给人以拔地而起、傲然屹立的非 凡气势,体现出工业革命的技术革新所带来的不断服地心 引力而达到新的高度,以表达不断超越的人文精神和力量
。
意大利建筑在建筑技术、规模和类型以及建筑艺术手法上都 有很大的发展,无论在建筑空间、建筑构件还是建筑外形装 饰上,都体现一种次序、一种规律、一种统一的空间概念。
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 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 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 建筑。
结束语
世界上各种各样独特的美丽的 建筑等待我们去欣赏
谢谢
英式建筑空间灵活适用、流动自然,蓝、灰、绿富有艺术的 配色处理赋予建筑动态的韵律与美感。淡绿的草场、深绿的 树林、金黄的麦地,点缀着尖顶的教堂和红顶的小楼,构成 了英国乡村最基本的图案。
德国现代建筑简朴明快,色彩庄重,重视质量和功能。较为纯 正的德国建筑设计,具备几个基本特点:一是外形简练、现 代、充满活力,色彩大胆而时尚,属于现代简约派;二是功能 讲求实用,任何被认为是多余的装饰都几乎被摒弃;三是材料 品质精良,采用德国原装进口的材料和新技术,关注环保可 持续性发展;四是注重细节设计。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核心理念与教学设计
要 “ 敏感”的心灵。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成 为当代 青年 的必 备素养 ,对 未来 教师尤 为 重要 。视 觉素养 教育 在媒介 时代 被赋 予 了新 的更 加 丰富 的 内涵 ,与 媒介 素养 教育产 生 了不可 分割 的关联 。我 们 应 当突 破 仅在 艺 术领 域研 究 视 觉 文化 与 视觉 素 养 的局 限 , 从信息社会发展需求的高度来思考大学生视觉素养 与媒 介素 养 的培养 。 人们修养的 “ 孤陋”往往是源 自于教育和训练 的缺 失 。大众对 视觉 信息 “ 、解 、用 ” 的修养 和 读 能 力提 升 ,需要 经历 长 期 的培 养 训 练 和文 化 熏 陶 。 而其 效果 如何 ,很 大程度 上取 决 于教育 工作 者 自身 的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未来教师的审美素养与能 力 高低将 深刻 而广 泛地影 响 学 习者 的精 神状 态 和社 会 的文 明风貌 。 ( 张舒予,20) 06 正是源于对当代文化的重新审视和教学改革 的 强 烈愿 望 ,源于一 种对 文化 和生命 意 义 的激 情 与感 悟, 源于一种将专业素养与 民族文化发展相结合的 责任感 ,我们开始 了对 “ 视觉文化”的理论研究与 开发新课程的实践探索 。 如何建构 “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特色课程 ,
使之成为培养教育技术人才文化素养的平台?笔者 认 为 ,首先需 要梳 理教 育技 术专 业 的核心 概念 ( 如 应用技术 、开发资源 、创设环境 、支持学习等关键 词) ,深 刻 理解 其 内涵及 其 相互 关 系 ,反 思 专 业教
远 麴 盟 捏 重 I
捌 2 期/ 1 年2 总1 期f 6
课程内容的选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课程核心理念与教学设计学术开发转换为教学资源将历史传统资源与现代传媒资源相结合将见证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化遗产设计开发成为复活的能看得亲身感悟与体验增强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进而主动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自觉担负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实现文化传承和自我发展的有机统一
读图时代的大众素养:媒介素养或视觉素养
三、视觉素养定义的解析
野视觉冶一词在西方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袁 历来就有 野视觉中心主义冶的传统遥 西方学者认为袁 在所有感观中袁 视觉是造物主赐予人类的一种高贵 礼物袁 视觉中心的地位能够保证哲学思考和人的精 神活动的纯洁性遥 在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那里我们 都可以找到例证袁柏拉图在叶提麦奥斯篇曳曾语野神发 明了视觉袁并最终把他赐予我们袁使我们能看到理智 在天上的过程袁 并能把这一过程运用于我们自身的 与之类似的理智过程遥 冶 亚里斯多德在叶形而上学曳
念的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深度袁 正在向实践方向纵 深发展袁因此对于其内涵的变迁确有必要进行辨析袁 厘清两者的关系来满足野读图时代冶对大众素养培养 研究的需求遥 表面上概念的不统一是因为学者们来 自不同的研究领域袁 但对这些概念进行梳理会发现 它们存在着内在关联遥 透过现象看本质袁在全球化视 野下所有学者都能够共享读图时代的先锋理念遥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
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跨学科研究
未来的研究需要跨学科合作,结合视觉文化、媒介研究和传 播学等领域的知识和方法,以全面深入地探讨视觉文化与媒 介素养的相关问题。
全球化视角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视觉文化和媒介信息在跨国界的传播中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关注全球 视野下的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比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 差异和媒介发展状况。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 养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视觉文化 • 媒介素养 •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的关系 • 当代社会中的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 • 结论
01
视觉文化
视觉文化的定义
视觉文化是指一种以图像符号为 媒介进行信息传播的文化形态。
它涵盖了各种形式的视觉艺术、 影像、图案、符号等,以及这些 元素在人类社会中的表达、传播
THANKS
感谢观看
02 广告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需要更高的媒介素养来评
估广告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广告业对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教育的影响
03
广告业对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
推动了对相关领域的教育和研究。
教育领域中的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教育
教育领域对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视
随着视觉文化和媒介素养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教育领域开始重视相关教育 。
学习媒介理论和实践知识
通过课程、培训、阅读等方式了解媒介的基本知识和理论,提高对媒 介信息的分析和评估能力。
增强批判性思维能力
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习惯,学会对媒介信息进行质疑和分析, 判断其真实性和可信度。
参与媒介实践和评论
通过参与媒介制作、发布和评论等方式,了解不同媒介的特点和运作 机制,提高对媒介信息的理解和利用能力。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 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是在视觉文化理论研究成果指导下创造性设计开发的新课程。
课程开发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当今信息时代影响人们接受信息的重要相关因素中,视觉化的表征形式和传播媒介的支撑作用非常突出。
教材从总体上分为上、中、下三篇,其中,上篇共十四个模块(从模块一到模块十四),阐述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的基本概念,分析了读图时代和媒介文化环境下的“观看”行为特点,剖析视觉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的概念内涵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
主要使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中篇共十个模块(从模块十五到模块二十四),介绍生活中不同类别视觉文化对象特征与价值,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感悟生活中的建筑、雕塑、陶瓷、服饰等视觉对象包含的内涵,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先人的生活情趣品位和历史的来龙去脉,增强对生活中视觉对象的解读和感悟能力,提升视觉素养。
下篇共十一个模块(从模块二十五到模块三十五),讲述了通过各种媒介所传递的视觉文化对象的特征与价值,使学生了解书法、绘画、摄影、电影等视觉信息所传达的内涵,帮助学生掌握不同媒体的特点和作用,通过感受精神家园,唤醒文化自觉意识,了解媒介与文化的内在联系,提高媒介信息的接受、评估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媒介素养。
具体如下表所示:。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学习心得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学习心得视觉文化的一个主要任务是分析这些复杂的图像是如何汇聚在一起的。
这些图像并非源于一种媒介或产生于某一个学术界明确划分的地方。
视觉文化把我们的注意力引离结核完善的、正式的观看场所,如影院和艺术画廊,而引向日常生活中视觉经验的中心。
现在,关于看和看的状态的不同观念,在所有的视觉亚学科之间及其内部颇为盛行。
当然,这种做法对于区分是有意义的。
我们的态度因具体情况而有所变化,诸如我们是去看电影、在家看电视,还是去参观美术展览有所不同。
然而,我们的绝大多数视觉经验并不是产生于这些正式的、有结构的观看时刻。
正如伊雷特•罗戈夫在她的论文中指出的:我们留意到的一幅画可能出自于一本书的护封或一则广告中;看电视是家庭生活的一部分而不只是观看者的个人行为;我们可以像在传统的电影院里看电影一样,从录像带、飞机或有线电视上看到电影。
正像文化研究已寻求了解人们在大众文化消费中创造意义的诸种方式一样,视觉文化首先研究人们日常生活的视觉经验,包括生活快照、盒式录像机,甚至于风靡一时的艺术展览。
视觉文化必定是一个历史学科,它建立在这样的认识基础之上,即视觉形象不是稳定不变的,在现代性的特殊时刻,它改变着与外界现实的关系。
正如哲学家利奥塔曾论述过的:"现代性,无论出现于何地,都离不开信仰的崩溃,离不开在现实世界中对现实匮乏的发现--这一发现是与其他现实事物的介入相关联的"。
当一种表征现实的方式失去根基时,另一种方式会在它消失之前取而代之。
古代政体(?)形象的形式逻辑最初让位于现代社会(?)照片的辩证逻辑。
传统形象服从它自身的规则,该规则与外部世界无关。
例如,透视法是依赖观看主体用一只眼睛、从某一点仔细观察形象。
尽管没有人真的这样做,但这一形象具有内在的连贯性,因而是可信的。
当透视法宣称的所谓"对现实最准确的再现"失去了基础时,电影和摄影就创造一种全新的、与现实的直接联系,以至于我们乐于承认从形象看到的是"真实"。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
视觉文化之我思人有五感:形、声、闻、味、触,分别对应着人的五种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在我看来,我们与外界接触,最需要的便是视觉和听觉。
不可否认,这是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每个人身边的事物都在不断变化,而我们也正式进入了读图的时代。
人生来就有一对眼睛,眼睛让我们拥有视力,可以看到周遭的事物。
然而看不等于看见:看见不等于看懂:看懂不等于看好。
正如下面这张图。
我们看这张图,却并不一定能看到图中的所有事物,如果我们从图中看到了一朵花,那我们也只是看见,而并不是看懂。
所谓看懂,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譬如,下面这幅图中,花开了,春天来了。
最初,人类没有语言,没有文字,人们的交流依靠动作和图画完成,他们通常用眼睛观察周围的环境,以确保一个最安全和舒适的环境让自己和同伴生存下去。
而我认为,这是最早期的视觉的作用,当然,还远远称不上视觉文化。
后来,为了记忆和更简便的交流,人类发明了语言和文字,现代汉字的初形是甲骨文,仔细观察甲骨文,会发现大部分甲骨文,都是以所描述的事物的特点或样貌简化而成。
而在这之前,许多古代文明记录的方式便是图画,人们用石头或工具,在洞穴的墙壁上绘画,以描述和记录某些事情。
我认为绘画已处于视觉文化的范畴。
除了绘画,最早期的视觉文化还有雕塑。
一开始,人们用手绘出自己看到的或者是心里想到的画面,后来,照相机的诞生多少改变了这一方式。
摄影所能保留下来的图像更加逼真,更贴近事物最原始的状态,并且省时省力,而现在的我们,可以轻易地用摄影的方式留住自己想要记住的任何瞬间,把某个画面定格在一张照片上。
而对于视觉文化,产生了相应的解释学。
然而解释学有它的局限性,解释学并不总是正确的,诠释者需要发表断言的自信和承认可能有错误的谦卑。
解释学也不具有唯一性。
譬如,图像学方法是分析丢勒作品的理想方法,但图像学的方法并不适用于分析罗斯科的作品。
通茶视觉文化的意义的部分困难在于这些文本不会轻易显露其意义,解释学的方法不能保证绝对的成功。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 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是在视觉文化理论研究成果指导下创造性设计开发的新课程。
课程开发基于这样的认识:在当今信息时代影响人们接受信息的重要相关因素中,视觉化的表征形式和传播媒介的支撑作用非常突出。
教材从总体上分为上、中、下三篇,其中,上篇共十四个模块(从模块一到模块十四),阐述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的基本概念,分析了读图时代和媒介文化环境下的“观看”行为特点,剖析视觉素养、媒介素养、信息素养的概念内涵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
主要使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奠定基础。
中篇共十个模块(从模块十五到模块二十四),介绍生活中不同类别视觉文化对象特征与价值,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感悟生活中的建筑、雕塑、陶瓷、服饰等视觉对象包含的内涵,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先人的生活情趣品位和历史的来龙去脉,增强对生活中视觉对象的解读和感悟能力,提升视觉素养。
下篇共十一个模块(从模块二十五到模块三十五),讲述了通过各种媒介所传递的视觉文化对象的特征与价值,使学生了解书法、绘画、摄影、电影等视觉信息所传达的内涵,帮助学生掌握不同媒体的特点和作用,通过感受精神家园,唤醒文化自觉意识,了解媒介与文化的内在联系,提高媒介信息的接受、评估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媒介素养。
具体如下表所示:。
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
视觉素养与媒介素养媒介素养和视觉素养正愈来愈被关注,但对两个概念名词的内涵理解却见仁见智,颇有争议.虽然有些人在交替使用这两个词汇,视其为近义词,但还有一些人却坚信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不同的理解导致人们在应用这两个舶来词汇时产生了困惑和争论.通过比较分析关于媒介素养和视觉素养的定义,阐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关联,提出了媒介素养和视觉素养彼此有着水乳交融的内在联系的观点,将有利于媒介素养和视觉素养的践行.阿尔文·托夫勒在其早期的未来学著作《第三次浪潮》中就曾指出:“人类社会正在孕育三种文盲:文字文化文盲、计算机文化文盲和视觉文化文盲。
”而扫除视觉文化文盲的根本途径就是使国名具有媒介素养。
视觉素养是“读图时代”下的大众基本素养。
如今,对视觉信息的感受与处理能力在生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视觉素养能力的高低将自然而然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情趣与生活质量。
对“美”的“解蔽”,不仅需要“明亮”的眼睛,更需要“敏感”的心灵。
因此,视觉素养培养已经成为国民素养教育的基本问题之一。
人们与生俱来而具备的是“看的能力”,而不是“看懂的能力”;能够“看”,却未必能够“看得懂”、“看得好”!古人云:“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
“看见”只是见到事物的表象,是“识器”,而“看懂”却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是“问道”。
“看懂”是一种知性活动和理解过程,要比“看见”难得多:需要拨开表象迷雾,发现和建立事物之间许多的内在关联,便是一种基本的视觉素养能力。
媒介素养的概念属地地道道的舶来品。
据学者鲁宾分析,主要有三个层面,即能力模式、知识模式和理解模式。
就能力模式而言,指公民所具有的获取、分析、评价和传输各种形式信息的能力,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认知过程。
知识模式观点认为,媒介素养就是关于媒介如何对社会产生功能的知识体系,其侧重点是信息如何传输。
而理解模式的观点声称,所谓媒介素养就是理解媒介信息在制造、生产和传递过程中受到来自文化、经济、政治和技术诸力量的强制作用,侧重的是对于信息的判断和理解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型学习方法
• 课堂学习与活动方式:讲座,讨论、演讲, 辩论;
• 课后个人自学方法:资料查询、阅读、心得 笔记;
• 课程过程:贯穿讨论思辨性学习与协作交流 式研究;
• 作业形式:个案鉴赏分析研讨+个人作品展示+ 小论文;
• 时间安排: 学习和研究交叉进行,课程完成,学习的成 果随之同时同步形成。
•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
(Visual Culture & Media Literacy)
——“艺术与人生”博雅课程
南京师大教科院 张舒予主讲
序言:博雅教育的定位
第二讲 看,不是个简单的问题!
现代图像理论源自这 样一种实践认识:
• 看,不是个简单的 问题!
• 看≠看见 • 看见≠看懂 • 看懂≠看好
• •
对“观看行为”的考察与反 思
眼让 睛我 让们 你一 看起 到来 了“ 什观 么看 ?”
。
对“观看行为”的考察与反思
• 让我们来“观看”, 说说眼睛让你看到 了什么?
• 紧扣读图时代和媒介文 化环境下的“观看”行 为特点,阐释视觉文化 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内在 逻辑关系和媒介传播的 特征与影响。
课程简介
• 从三个层面入手教学 与实践:
• “知识模式 knowledge of Fact”
• “理解模式 und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rstanding of Interpretation”
• 与生俱来的是“看的 能力”,但并不是“看 懂的能力”;
• 课堂讲授、案例研讨、 作品演示与分析评价相 结合;
• 发散创新的课内外动手 实践活动。
教学资源与教学活动
• 丰富多彩的个案实例分析 (与理论探讨相结合,引导、咨询、 分析、评价); • 艺术、技术、传播、教育等多学科交 叉(作品鉴赏、审美体验、传播分析、 技术艺术); • 研究性动态化的课内外教学活动 (合作、建构、综合); • 过程评价与形成性评价兼而有之 (师生互动、教学相长、平时作业); • 学习与研究同时并举相辅相成 (演讲、评析、 展示、发布)。
“看的能力” ≠“看懂的能力”
• “看懂”这一步要比第一步“看见”难许多: 需要拨开表象迷雾,发现和建立事物之间许多 的内在关联。
为什么 “看懂” ≠“看好”?
• “看好” 是在 前两步的基础上 更深入一步:突 破视觉生理的局 限、文化修养的 局限、传播媒介 的局限等等,做 到“既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
个人联系Email: glasgowzhang123163 Mobil phone: 13915987302
视觉文化网站:fromeyes/ 博雅课程平台:
第三讲:考察“观看之道”
•
•
•
•
++ +
观构视观
看成觉看
物
光 照
影 像 的 条
感 官 的 生
的 条
件
光 的 反 射 或 折
件 :
理 特 点 与 局 限
南师大视觉文化与媒介素养
•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 着眼于素质教育的新课程教学: • 以提高文化修养、内省意识与人格品位为教育
目的;以知识、体验与反思为教育途径。 • 引导独立的理性思考与积极的实践态度,增强
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和批判 能力,为今后的人生学习与持续发展奠定创新 能力基础。
课程简介
• 为培养学生在读图时代 与媒介时代的新素养而 开发的一门新的研究型 课程。
• 通过理论建构、案例剖析与视觉训练、感悟体 验等综合性的学习活动,理解视觉文化内涵意 义与形式表征之间的内在关系,认识媒介传播 的特征,了解媒介时空与现实时空之间的差异 及其原因,对中华文化传统以及中西文化差异 等有形象直观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
• “看”得更好——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教学方法
• 导读、演示、对话、讨 论的教学方式为主;
与 局 限
:
射
考察“观看之道”
• • • •
需常并观 要借不看 借助总的 助于能条 媒他亲件 体人临与 辅眼现局 助睛场限 观观观: 看看看 ;;;
为什么“看见”≠“看懂” ?
• “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 者谓之道”之意解析。
• “看见”只是见到事物的表 象(“器”),
• “看懂”则是透过现象看本 质(“道”),是一种知性活 动,是理解的过程。
• 让我们来考察与反 思人的“观看行 为”。
• “观看” 不仅是生 理行为,更是人文行 为。
图象“再现”与客观真实之间的关系
“屏幕上的那片树叶
≠生活中的一片树叶”; 图像是对现实的“再 现”, 传播者的主观 意图、立场观点, 已 经在图像的制造过程中 不知不觉间渗透进了那 所谓的“真实画面”中。
摄影故事: 眼泪与玻璃球
为什么 “看懂” ≠“看好”?
• “看好”,是一 种在抽象意义层 面上的“形而上” 的思维,是一种 智慧应用的过程 和结果。
为什么 “看懂” ≠“看好”?
• “看好”,也是 形成独立见解、 在认知上取得创 新性发现的最关 键、最困难的一 步。
视觉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吗?
“视觉能力是与生俱来的”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看,不是个简单的问题!
• 观看者的观看方式与自身修养影响观看的效果。 • 英文词义差异比较:
Look,See,Watch,Read etc ; • 中文词义差异比较 :
瞥,看,查看,监视,凝视,阅读 等; • 视觉观看与各种形式的阅读、解码、翻译、破
译等之间的差异比较探析。
我的通讯地址与网站
交作业的Email: fromeyes163
• “能力模式ability of Evaluation and action” 。
See something behind!
• 视觉观看与各 种形式的阅读 一样,是个很 复杂的文化行 为,有着很深 刻的内涵。
• 《阿富汗少女》 解读
课程目标
•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培养一种深厚的视觉鉴 赏修养与媒介文化修养,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和 对媒介文化的独立评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