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击问题说课稿

合集下载

(完整版)追及问题讲义

(完整版)追及问题讲义

追及问题学生/课程年级四年级学科数学授课教师日期时段11:00~11:40 核心内容相遇问题课型一对一/一对N教学目标1.理解总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并熟记相遇问题中的四个常用公式2.会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从而解决实际问题重、难点重点:教学目标1.2 难点:教学目标2知识导图导学一:简单追及问题知识点讲解 1:求追及路程追及问题的基本运动模式是:同向运动的一慢一快的两个物体先有一段距离,由于后面的运动物体的速度快,因此在某一时刻追上前面的运动物体,这叫做追及问题。

追及路程:原来相隔的一段距离,追及时间:同时出发到追上,两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速度差:两运动物体各自速度的差(即每一个单位时间里追及的路程)追及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1)速度差×追及时间=追及路程(路程差)(2)追及路程÷速度差=追及时间(3)追及路程÷追及时间=速度差(根据其中一个速度可以求另一个速度)例 1. 机灵兔和大角牛在两地同时同向而行,机灵兔在前,大角牛在后,机灵兔每小时走5千米,大角牛每小时走14千米,2小时后大角牛追上了机灵兔,问2小时前,大角牛和机灵兔相距多远?我爱展示1.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同向而行。

甲在前乙在后。

已知甲每分钟走50米,乙每分钟走70米,12分钟乙追上甲,A、B两地相距多远?2.甲、乙两车同时分别从A、B两地出发,同向而行,已知甲车在前,乙车在后,甲车的速度是50千米/时,乙车速度是80千米/时,3小时后乙车追上甲车,求A、B两地的距离。

知识点讲解 2:求追及时间例 1. A、B两地相距18千米,甲从A地,乙从B地同时出发同向而行,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2千米,甲经过几小时追上乙?例 2. 黄艳以75米/分的速度步行去县城,出发1小时后,陆军以575米/分的速度从同一地点出发沿同一条路线去追黄艳。

追上时,黄艳还没到县城,求陆军出发后几分钟追上黄艳?我爱展示1.甲、乙两人相距150米,甲在前乙在后,甲每分钟走60米,乙每分钟走75米,两人同时向南出发,几分钟后乙追上甲?2.哥哥以80米/分的速度步行放学回家,12分钟后弟弟以200米/分的速度骑自行车从同一学校放学回家,追上时哥哥还没到家。

小学数学教案:《追及问题》微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追及问题》微教案

追及问题教学内容:追及问题(自编教材)施教学生:四年级学生执教教师:教学目标:1.知道追及问题的基本特点是:两个物体同向运动,慢的走在前,快的走在后面,它们之间的距离不断缩短,直到快者追上慢者。

并会与其他行程问题区分。

2.知道“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速度差=路程差÷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

3.能利用数量关系式与画图法、假设法、比较法等思考方法解决追及问题。

4.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能利用数量关系式与画图法、假设法、比较法等思考方法解决追及问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师:同学们,你们好!欢迎来到《思维之“数”》微课堂。

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吗?是的,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中,两个物体往往是相向而行,那如果“两个物体同向运动,慢的走在前,快的走在后”又会是怎样的结果呢?根据生活经验,我们知道:它们之间的距离会不断缩短,某个时间点快者就会追上慢者。

这类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追及问题”。

(PPT)二、探究新知(一)基本数量关系青蛙在兔子前面10米,一步跳2米,兔子更快,一步跳4米,兔子追上青蛙需要跳多少步?师:先看例1,请仔细审题(5秒)。

借助数轴,每一格代表1米,(PPT)由此表示出青蛙在兔子前面10米的位置关系。

通过动画,我们发现(PPT)每跳一步,青蛙前进2米,兔子前进6米,跳一步后距离是8米(PPT),比原来缩短了2米。

再跳一步,距离是6米(PPT),又缩短了2米。

依次类推,就能得到答案。

我们发现,这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追及问题(PPT):两者的追及距离是10米,我们把它叫做“路程差”,一步距离就缩短2米,叫做“速度差”,利用“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的关系(PPT),列式计算(PPT)求出兔子追上青蛙需要5步。

师:同学们,现在是不是对(PPT)路程差、速度差和追及时间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三者有以下数量关系(PPT):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速度差=路程差÷追及时间;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

小学数学教案:《追及问题》微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追及问题》微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追及问题》微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追及问题的概念,能够识别和分析追及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追及问题的定义及类型。

2. 追及问题的解题步骤。

3. 追及问题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追及问题的解题方法和实际应用。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复杂的追及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及答案。

3. 教学道具或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追及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2. 基本概念:介绍追及问题的定义及类型,让学生理解追及问题的本质。

3. 解题方法:讲解追及问题的解题步骤,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列出方程、求解答案。

4. 课堂练习:提供几个典型的追及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际应用:讨论追及问题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6.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追及问题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追及问题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总结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追及问题的解决方法。

2. 利用直观教具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追及问题。

3. 组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注重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

七、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观察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评估其对追及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其运用追及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参与度和提出的解决方案的质量。

4.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反思学习过程,评价自己在解决问题中的成长。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追及问题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追及问题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11 追及问题人教版教学内容1. 追及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2. 如何使用追及问题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追及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 理解追及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2. 能够运用追及问题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将追及问题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追及问题的难点在于如何正确地应用公式,以及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追及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讲解如何正确地应用公式,以及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追及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黑板和粉笔。

2. 追及问题的示例题目和练习题目。

3. 计算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追及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讲解追及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公式:通过讲解追及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公式,让学生理解追及问题的本质。

3. 示例讲解:通过讲解一些追及问题的示例题目,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追及问题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4. 练习:让学生做一些追及问题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5. 应用:通过讲解追及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学会将追及问题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板书设计1. 追及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公式。

2. 追及问题的示例题目和练习题目。

3. 追及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作业设计1. 做一些追及问题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2. 思考追及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写在作业本上。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追及问题的基本概念和公式,能够运用追及问题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将追及问题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讲解追及问题的正确应用,以及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追及问题。

同时,需要通过练习和应用,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难点”和“教学过程”部分。

下面将针对这两个部分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教学难点追及问题在六年级下册数学中属于较难的内容,学生往往在理解和应用追及问题的公式时遇到困难。

小学数学教案:《追及问题》微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追及问题》微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追及问题的概念,掌握追及问题的解题方法。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追及问题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追及问题的定义及特点。

2. 追及问题的解题步骤。

3. 追及问题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追及问题的解题方法及实际应用。

2. 教学难点:理解追及问题的本质,灵活运用解题步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追及问题的解题方法。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深入理解追及问题。

3. 利用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追及问题,引发学生对追及问题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追及问题的定义及特点。

3. 实例分析:分析具体追及问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步骤。

4. 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简单的追及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的追及问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追及问题定义和解决方法的掌握程度。

2. 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追及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

3. 通过小组讨论,观察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PPT课件:展示追及问题的定义、解题步骤和实例分析。

2. 练习题:提供一些追及问题供学生练习。

3. 教学视频:讲解追及问题的解决方法。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追及问题的定义及特点。

2. 第二课时:分析具体追及问题,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步骤。

3. 第三课时:练习巩固,布置一些简单的追及问题。

5. 第五课时:布置课后作业,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九、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追及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介绍一些与追及问题相关的数学竞赛或趣味问题。

3. 推荐一些数学网站或APP,供学生课后学习。

十、教学反思:1. 反思课堂教学过程,观察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程度。

《追及问题》教案

《追及问题》教案
其次,实践活动中的分组讨论非常热烈,学生们积极参与,互相交流。但我也观察到有些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偏离了主题,讨论了一些与追及问题无关的内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明确讨论的主题和目标,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讨论。
此外,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创意的想法,但有时候他们过于关注解题方法,而忽略了基本概念的理解。针对这个问题,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加强对基本概念的巩固,让学生在掌握方法的同时,也能够深入理解追及问题的本质。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追及问题》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追及问题的理解有了明显的提升。他们能够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不过,我也注意到几个需要进一步关注和改进的地方。
首先,部分学生在将追及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时遇到了困难。他们知道需要用到速度、时间和路程,但在具体列式时感到困惑。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个难点,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通过模仿和练习,逐步提高解题能力。
3.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对速度、时间、路程等概念的理解,形成数重点
《追及问题》教学难点:
1.难点一:理解追及问题的本质,即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追及问题》教案
一、教学内容
《追及问题》教案,本章节内容依据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路程、速度和时间”第三节“追及问题”进行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理解追及问题的基本概念,掌握追及问题的数量关系。
2.学会运用画线段图和列式解答追及问题。
3.掌握解决追及问题的基本策略,如时间差、速度差等。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追及问题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追及问题说课稿
(三)巩固练习
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
1.练习题:设计一系列具有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对追及问题和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和应用。
2.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并解决给出的追及问题案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实际问题解决:让学生分组,选择一个实际追及问题进行研究和解决,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些媒体资源和教学工具在教学中的作用是:PPT课件能够展示教学内容,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动画视频能够直观地展示追及问题的实际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练习题库能够提供不同难度的题目,方便进行课堂练习和课后巩固,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三)互动方式
为了促进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我计划设计以下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节:
选择这些教学方法的依据是:情境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探究式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有助于学生深度学习;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学会解题步骤,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反馈评价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媒体资源
为了辅助教学,我将使用以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追及问题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追及问题”。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这部分内容位于第三章“用字母表示数”的后面,主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主要知识点有:
1.理解追及问题的实际背景,知道追及问题是一种常见的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
3.作业量: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度布置作业量,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和复习。
4.作业提交:设定作业提交时间,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作业,以便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反馈。

初中追及问题教案

初中追及问题教案

初中追及问题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追及问题的概念,掌握追及问题的解题方法。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1. 追及问题的概念和解题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 追及问题中速度、时间和距离的关系。

2. 如何正确地列出方程求解。

教学准备:1. PPT课件。

2. 教学案例和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PPT课件展示追及问题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追及问题的实际应用。

2. 学生分享生活中遇到的追及问题,教师总结追及问题的定义。

二、探究追及问题的解题方法(15分钟)1. 教师讲解追及问题的解题步骤:确定追及对象、分析速度关系、列出方程、求解。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追及问题的解题方法。

3. 教师通过PPT展示追及问题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解题方法解决问题。

三、练习与拓展(15分钟)1. 学生独立完成PPT课件上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2. 学生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教师点评并讲解错误答案。

3.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追及问题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自己的收获。

2. 教师点评学生的表现,强调追及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布置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完成课后习题。

2. 观察生活中遇到的追及问题,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追及问题的实际应用,让学生理解追及问题的概念和解题方法。

在练习环节,学生通过独立解决问题,培养了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拓展环节,学生思考追及问题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提高了逻辑思维能力。

整体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部分学生在列出方程求解时,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和练习。

高中物理追及问题教案

高中物理追及问题教案

高中物理追及问题教案主题: 追及问题教学目标:1. 了解追及问题的基本概念2. 掌握解决追及问题的方法和技巧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教学过程:第一步: 导入1. 通过实例引入追及问题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追及问题2. 提出学生可能会遇到的疑惑或困惑,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思考第二步: 理论学习1. 讲解追及问题的基本公式和原理2. 解释追及问题中常用的符号和意义3. 通过实例演示如何应用公式解决追及问题第三步: 练习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自行尝试解决2. 指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应用正确的方法解决3. 收集学生解答,并给予指导和反馈第四步: 拓展应用1. 提出更复杂的追及问题,让学生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2. 鼓励学生尝试解决新问题,并讨论解决方法和策略第五步: 总结反思1.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要点2. 鼓励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思考如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3. 结合实际生活和工作,讨论追及问题的实际应用和意义教学资源:1. 教材相关章节内容2. 实例及练习题3. 幻灯片、黑板等辅助教学工具评估方法:1. 回答问题和练习题的准确性和深度2. 参与课堂讨论和解题过程的积极性和深度3. 拓展应用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和表现教学反馈:1. 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表现和进步2. 鼓励并指导学生对自身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3. 提供更多相关资源或学习机会,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反馈意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2. 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潜力通过以上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追及问题的相关知识,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技巧,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小学数学教案:《追及问题》微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追及问题》微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追及问题》微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追及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培养学生解决追及问题的能力,掌握追及问题的解题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感知追及问题。

(2)利用图形、表格等直观工具,帮助学生分析追及问题的数量关系。

(3)运用公式、方程等数学方法,解决追及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追及问题的概念及其意义。

2. 追及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3. 追及问题的解题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追及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追及问题的解题方法。

2. 教学难点:(1)追及问题中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

(2)如何运用公式、方程解决追及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赛车、跑步等,引导学生感知追及问题。

(2)提问:什么是追及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追及问题?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追及问题的基本概念和意义。

(2)引导学生通过实例分析,掌握追及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

3. 合作交流:(1)分组讨论:如何解决追及问题?(2)分享心得:每组汇报解决追及问题的方法。

4. 课堂讲解:(1)讲解追及问题的解题方法。

(2)示范性解题:运用公式、方程解决追及问题。

5. 练习巩固:(1)布置课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讲解练习题,纠正错误,巩固知识点。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成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追及问题的解题方法。

3. 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追及问题?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追及问题概念的理解程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练习反馈:收集学生的练习作业,分析其解题思路和方法,评估学生的掌握情况。

追及问题教案

追及问题教案

追及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什么是追及问题,掌握相关的概念和解题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够独立完成追及问题的解题过程,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追及问题教学三、教学过程1. 问题导入:教师通过一个小游戏,引出追及问题的概念。

例如,教师提问:如果两个人同时从同一起点出发,一个人的速度是5米/秒,另一个人的速度是3米/秒,他们之间的距离是多少?2. 概念讲解: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总结追及问题的定义和相关概念。

例如,追及问题就是指两个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以不同的速度朝着不同的方向运动,问何时相遇或者相隔多远。

3. 解题方法:教师向学生介绍追及问题的常用解题方法。

例如,利用公式解题,其中距离=速度×时间。

4. 解题步骤: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追及问题的解题步骤。

例如,1)判断追及问题的类型:是相遇问题还是相隔问题;2)写出两个物体的运动方程;3)根据题目信息建立方程组;4)解方程组,求解出相遇或者相隔的时间。

5. 实例讲解:教师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向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和思路。

例如,提供一个追及问题的题目,一起讨论如何解答。

6. 合作探究:教师指导学生分组合作解题。

每组学生各自解答一个追及问题,并相互检查答案。

7.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追及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并记录在课堂笔记中。

8. 拓展应用:教师提供不同类型的追及问题,要求学生独立解答,并掌握灵活运用追及问题的解题思路。

9. 综合应用: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例如,火车追及问题、船追及问题等。

10. 总结提升:教师向学生提出一道拓展题,并要求学生进行独立解答。

然后,学生交流解题思路和答案。

四、板书设计追及问题1. 概念:两个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以不同的速度朝着不同的方向运动,问何时相遇或者相隔多远。

2. 解题方法:利用公式解题,其中距离=速度×时间。

四年级《追及问题》奥数教案

四年级《追及问题》奥数教案

(四年级)备课教员:第三讲追及问题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追及问题,能够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能充分利用行程中的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理解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能力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向学生渗透转化、函数等数学思想和方法。

情感目标1.通过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2. 体验生活中数学的应用与价值,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各个量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追击问题的基本公式并利用基本公式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PPT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50分钟)一、导入(5分)【设计意图:初步了解什么是追及问题,并认识路程差、速度差和追及时间这三个量。

】师:两个运动的物体同时或不同时由两地出发相向(相背)而行,在途中相遇,是相遇问题。

如果两个运动的物体同时或不同时由两地出发同向而行,慢的在前,快的在后,一段时间后会怎样?生:一段时间后快的会追上慢的。

师:没错,以前我们已经学习过了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行程问题当中的追及问题,它属于同向运动中的一种,在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哦,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简单的故事来给大家讲叙怎样解决追及问题。

以前有一只兔子和一条狗,大家知道狗是会去追兔子的,狗想去抓住兔子,兔子在狗前面150米,兔子发现后,就赶紧跑,它一步跳2米,狗更快,一步跳3米,它们两个一起开始跑的,你们认为狗追上兔子需要跳多少步?(出示PPT)生:(自由回答)师:我们知道,狗跳一步要比兔子跳一步远3-2=1(米),也就是狗跳一步可以追上兔子1米,现在狗与兔子相距150米,因此,只要算出150米中有几个1米,那么就知道狗跳了多少步追上兔子的是多少步?生:是150÷1=15(步),这是狗跳的步数。

追及问题教学设计

追及问题教学设计

追及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追及问题”的概念和本质;2. 学生能够掌握解决“追及问题”的方法;3. 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追及问题”概念和本质;2. 解决“追及问题”的方法;3. 实际应用。

三、教学步骤1. 引入(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例如:“如果两个人同时从A点出发,一个人向东走,另一个人向南走,他们最终会在哪里相遇?”或者“如果一只兔子和一只乌龟同时从A点出发,兔子的速度是每小时20公里,乌龟的速度是每小时5公里,那么兔子需要多长时间才能追上乌龟?”2. 讲解(25分钟)首先讲解“追及问题”的概念和本质:即两个或多个物体同时开始运动,在某一时刻开始相互靠近,并在某一时刻相遇的问题。

其次讲解解决“追及问题”的方法:(1)列方程法以两辆车相向而行为例:设第一辆车的速度为v1,第二辆车的速度为v2,两车相向而行,他们相遇的时间为t,则有:v1t + v2t = d其中d为两车之间的距离。

(2)图像法以两个人相向而行为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设第一个人从原点出发,向右移动x1个单位,第二个人从y轴正方向出发,向下移动y2个单位。

则两人相遇的坐标为(x1,y2),如下图所示:(3)倍速追及法以一只兔子和一只乌龟同时从A点出发为例:设乌龟的速度为v1,兔子的速度为v2,则兔子比乌龟快v2 - v1。

因此,在兔子追上乌龟之前,兔子每小时比乌龟多走v2 - v1公里。

假设需要t小时兔子才能追上乌龟,则有:t × (v2 - v1) = d其中d为A点到追上点之间的距离。

3. 练习(20分钟)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一些“追及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互相交流解题思路和方法。

4. 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如何应用“追及问题”的方法解决更复杂的实际问题,例如:如果两个人分别从A点和B点出发,一个人向东走,另一个人向南走,他们最终会在哪里相遇?如果两个人分别从A点和B点出发,一个人向东走,另一个人向北走,他们最终会在哪里相遇?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问题、讲解方法、练习和拓展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追及问题”的概念和本质,并能够熟练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奥数追及问题教案

奥数追及问题教案

奥数追及问题教案教案标题:奥数追及问题教案教案目标:帮助学生解决在奥数学习中遇到的追及问题,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追及问题,并能够应用相关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2. 学生能够运用合适的数学模型和方法解决不同类型的追及问题。

3. 学生能够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追及问题的概念和特点。

2. 学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追及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追及问题的例题和练习题。

2. 准备黑板、白板或投影仪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追及问题的概念和背景 (5分钟)教师通过实例引入追及问题的概念,解释追及问题的特点和应用领域。

让学生了解追及问题的重要性和解决方法。

Step 2: 解决简单的追及问题 (15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简单的追及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

通过这些问题,学生可以熟悉追及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Step 3: 学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复杂的追及问题 (2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较复杂的追及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数学知识和技巧解决。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解题过程和方法。

Step 4: 练习与巩固 (15分钟)教师布置一些追及问题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或小组完成。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提示和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Step 5: 总结与反思 (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回顾解题方法和思路。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自主寻找更多的追及问题,并尝试解决。

2. 学生可以尝试将追及问题与其他数学知识结合,拓展解题思路。

教学评估: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估。

评估的重点是学生是否能够独立解决追及问题,并能够合理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

(完整版)追及问题讲义

(完整版)追及问题讲义

一、教学目标:【你知道吗】1 、追及问题也是行程问题中的一种情况。

这类应用题的特点是:①两个物体同时同一方向运动;②出发的地点不同(或从同一地点不同时出发,向同一方向运动);追及路程=路程差=两个物体之间相距的路程追及速度=速度差=快的速度-慢的速度慢的物体追上快的物体的所用的时间为追及时间③慢者在前,快者在后,因而快者离慢者越来越近,最后终于可以追上。

2 、相关的关系式:追及路程= 速度差×追及时间速度差=追及路程÷追及时间追及时间=追及路程÷速度差二、教学内容:【经典例题】例1、蓝猫骑自行车以每分钟35 米的速度从A 地向前骑,白猫步行以每分钟40 米的速度从距蓝猫后方20 米的地方向前走,经过多少分钟白猫可追上蓝猫?例2、一辆摩托车上午8 点从甲镇向乙镇方向开出,每小时行45 千米,同时有一辆汽车从乙镇向同一方向开出,每小时行30 千米,中午12 点摩托车追上汽车。

问甲镇和乙镇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例 3、环形跑道周长 400 米,甲、乙两名运动员同时顺时针从起点出发,甲速度 分,乙速度 375 米 /分,几分钟甲、乙再次相遇?例 4 、淼淼、小利两人同时从邦德出发相背而行,淼淼每分钟走 米。

5分钟后,小利因事转身去追淼淼,多久可以追上?例 5、一队士兵要从 A 基地步行前往 B 基地进行集训,前进速度为每分钟 70 米,出发后半小时后,通讯兵要返回 A 基地送一份很重要的文件,他以每分钟 140 米的速度返回后立即去追赶队伍,多久可以追上?城;如果汽车以每小时 40 千米的速度,他将于上午 11 点到达乙城;如果小明想在中午 12 点到达乙城,那么,这列火车应以怎样的速度行驶?【尖子训练营】1、填空。

400 米 /50 米,小利每分钟走 60 例 6、小明坐车从甲城到乙城,如果汽车的速度是 24千米/ 小时,他将于下午 1点到达乙(1)追及问题是问题中的一种情况,这类应用题的特点是:①两个物体(或人)同同运动;②在前,在后。

五年级《追及问题》奥数教案

五年级《追及问题》奥数教案

五年级备课教员:第六讲追及问题一、教学目标: 1.能充分利用行程中的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解应用题。

2.借助公式“追及路程=追及时间×速度差”来解决问题。

3.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数学的意识。

4.体验生活中数学的应用与价值,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1.利用速度、路程、时间之间的关系解应用题。

2.通过对具体问题情境的分析,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 1.借助公式“追及路程=追及时间×速度差”解决问题。

2.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PPT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50分钟)一、导入(5分)师:同学们,大家应该都有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生:听过。

师:最后是不是因为兔子睡觉偷懒,被乌龟赶上赢得了比赛呀?生:是的......师:那如果兔子没有偷懒,你们觉得兔子和乌龟谁会赢呢?生:兔子,因为兔子比乌龟跑得快。

师:没错,那老师为了比赛公平,让乌龟先跑出一段距离,再让兔子出发,你们认为现在谁会赢呢?生:不能确定。

师:怎么才能确定乌龟和兔子谁赢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这一类型的数学问题,好吗?生:好的!【板书课题:追及问题】二、探索发现授课(40分)(一)例题1:(13分)一名警察以每分钟400米的速度向一名小偷追去,小偷的速度是每分钟350米,现在警察和小偷的距离是500米,那么警察最快要几分钟能追上小偷?(PPT出示)师:同学们,看完题目,警察和小偷现在是相距多少米?生: 500米。

师:你们知道这个500米是什么吗?生:警察要追小偷的距离。

师:没错,那么这个500米就是追及路程。

生:是的,我明白了。

师:警察的速度是每分钟400米,小偷的速度是每分钟350米,所以我们可以发现警察速度比小偷速度快多少?生:每分钟50米。

师:是的。

追及路程是500米,速度差是每分钟50米。

追及问题讲义

追及问题讲义
课后作业
1、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36千米的A、B两城同向而行,乙在前甲在后,甲每小时行15千米,乙每小时行6千米.几小时后甲可追上乙?
2、甲、乙两站相距45km,一列慢车和一列快车同时从甲、乙两站出发,速度分别是每小时52km和每小时70km,两车同向而行。开始时快车在慢车后面,问经过多少时间后快车追上慢车?
6、A、B两个车站相距240千米,一辆公共汽车从A站开出,每小时行驶48千米,一辆小轿车从B站开出,每小时行驶72千米;小轿车从B站开出1小时后,客车从A站开出,两车相向而行,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7、运动场的跑道400米,王芳和陈月两名运动员从起跑线同时出发,王芳每分钟跑390米,陈月每分钟跑310米,求多少分钟后王芳超过陈月一周?
8、一条环形跑道长400米,小强每分钟跑300米,小星每分钟跑250米,两人同时同地同向出发,经过多长时间小强第一次追上小星?
9、甲乙两人在周长400米的环形跑道上竞走,已知乙的速度是平均每分钟80米,甲的速度是乙的1.25倍,乙在甲前100米,问多少分钟后,甲可以追上乙?
变式1
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24千米的两地同时向东而行,甲骑自行车每小时行13千米,乙步行每小时走
5千米.几小时后甲可以追上乙?
例5小明和小彬每天早晨坚持跑步,小彬每秒跑4米,小明每秒跑6米。如果小明站在百米跑道的起跑处,小彬站在他前面10米处,两人同时同向起跑,几秒后小明能追上小彬?
例6一队自行车运动员以每小时24千米的速度骑车从甲地到乙地,两小时后一辆摩托车以每小时56千米的速度也从甲地到乙地,在甲地到乙地距离的二分之一处追上了自行车运动员.问: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变式1
有966名解放军官兵排成6路纵队参加抗洪抢险。队伍行进速度是每秒3米,前后两排的间隔距离是1.2米。现有一通讯员从队头赶往队尾用了16秒钟。如果他再从队尾赶到队头送信还需要多少时间?

小学数学应用题典型详解追及问题学习教案

小学数学应用题典型详解追及问题学习教案

小学数学应用题典型详解追及问题学习教案教案:小学数学应用题典型详解——追及问题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小学数学应用题中的追及问题。

追及问题是指在运动过程中,两个或多个物体相互追赶的问题。

本节课我们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87页的例题和练习题为例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1. 学生能理解追及问题的概念,并能正确列出追及问题的数量关系式。

2. 学生能运用基本的数学运算方法解决追及问题。

3. 学生在解决追及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学生对追及问题数量关系式的理解和运用。

重点:学生能正确列出追及问题的数量关系式,并能运用基本的数学运算方法解决问题。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练习本、笔教学过程: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解一个实际生活中的追及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追及问题的实质。

二、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例题,引导学生一起分析问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三、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给出几道类似的追及问题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挑选几份作业进行讲解和分析。

五、板书设计(5分钟)教师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板书,突出追及问题的数量关系式和解题步骤。

六、作业设计(5分钟)小明和小华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小明每分钟走50米,小华每分钟走60米,5分钟后小华追上了小明,问小华一共走了多少米?答案:小华一共走了300米。

2. 请结合生活实际,自己设计一个追及问题,并列出数量关系式和解答过程。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教师在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讲解。

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学习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补充和说明:在实践情景引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追及故事,例如:两名同学在学校的操场上进行跑步比赛,其中一名同学起步晚,但速度快,另一名同学起步早,但速度慢。

追及问题教案

追及问题教案

追及问题教案教案:追及问题目标:能够使用追及问题的方法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步骤:1. 解释追及问题的概念和应用场景。

- 追及问题是指两个物体(通常是人或车辆)同时开始移动,一个追赶另一个,求出它们相遇的时间和位置。

- 应用场景:追及问题常常出现在日常生活和数学题目中,如两辆车从不同地点同时出发,其中一辆车想要追上另一辆车,我们需要计算它们相遇的时间和位置。

2. 介绍追及问题的解决方法。

- 首先,我们需要确定未知量。

通常情况下,未知量有三个:两个物体的初始位置和速度。

- 其次,我们需要建立方程。

根据问题的描述,可以建立两个方程来描述两个物体的位置和时间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我们使用物体到达目的地所需的时间作为变量。

- 最后,解方程求解未知量。

将建立的方程带入进行求解,得到未知量的值。

3. 进行案例分析。

- 通过解析具体的案例问题,让学生理解如何应用追及问题的解决方法。

- 示范解题过程,帮助学生掌握解决追及问题的步骤和技巧。

4. 练习和巩固。

- 提供一些追及问题练习题,让学生独立解答。

- 对学生的解答进行讨论和分析,强化学生对追及问题的理解和掌握。

5. 总结和拓展。

- 总结追及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注意事项,强调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方法。

- 鼓励学生尝试更复杂的追及问题,拓展其应用能力。

课堂实施建议:- 可以借助实物模型、图表或动画等辅助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抽象问题。

- 鼓励学生互相分享和讨论解题思路,促进合作学习和相互学习。

- 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思维和问题分析能力。

6.11 追及问题

6.11  追及问题

10 追及问题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探索理解有关追及问题的术语,学会分析追及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追及问题求路程的解题方法。

2.让学生模拟追及问题中两个物体的运动过程,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3.培养学生细致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追及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和解题思路的分析。

教学难点:分析追及问题的数量关系,理解追及问题中速度差、追及时间和路程差之间的关系。

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用不同的方法解答。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师:大家还记得龟兔赛跑的故事吗?兔子由于自己的骄傲,轻敌,在途中打瞌睡,最后输给了慢吞吞的乌龟。

今天,小兔子厚着脸皮又来到乌龟家,对小乌龟说:“记得我们的父辈曾进行过一场举世瞩目的龟兔赛跑,由于父亲的骄傲,竟输给了慢吞吞的乌龟,唉!这一直是我们兔子家族的耻辱。

乌龟老弟,你敢不敢接受挑战,我们再比一场,我可以让你先跑16分钟,谁先到谁赢。

”亲爱的同学们,如果兔子每分钟要跑200米,乌龟每分钟跑40米,全部路程为2000米,兔子能够赢得比赛吗?生:分别算出它们所用的时间,兔子2000÷200=10(分)乌龟 2000÷40=50(分)乌龟比兔子多用50-10=40分,所以提前16分钟不能赢。

师:那你们能算出什么时候兔子追上乌龟吗?生A:当兔子追上乌龟,乌龟比兔子多走了16分钟,但路程相同,可以列方程解决。

生B:我们也可以看当兔子出发时,离乌龟有多远,兔子每分钟能追上乌龟(200-40)米,看需要追上多少个(200-40)米。

师:在两个速度的行进过程中,同时出发同向而行的情况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重点问题。

我们叫它——追及问题。

(板书:同时出发,同向而行——追及。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行程问题中另一类特殊问题“追及问题”(板书:追及问题)二、思维探索(建立知识模型)展示例题:例1:小奥在一辆公共汽车上发现,这辆公共汽车后面大约100米处有一辆小汽车向公共汽车追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击问题说课稿
火车以速率V1向前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在前方同一轨道上距车为S处有另一辆火车,它正沿相同的方向以较小的速率V2作匀速运动,于是司机立即使车作匀减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a,要使两车不致相撞,求出a应满足关式。

首先,我们来读一下这道题目。

Balabala。

这个题目是一道避免碰撞的题目。

我们来分析一下。

画图
甲在前面,乙火车在后面。

乙火车的速度v1大于甲火车的速度v2,这样下去,我们不难想象,最终,乙火车会与回家火车相撞。

这是我们所不愿意见到的事情。

所以相距s距离时,为了避免装上,乙火车就开始刹车。

问,一刹车的加速度是多少是,才能避免与驾车相撞。

在这个过程中,甲是向前匀速的。

对于乙初速度为v1,加速度为a,求加速度即可。

这样的问题关键思路还是看什么时候速度相等。

乙刹车,速度越来越小,他速度减到与甲相等的时候,还没有装上,那么以后都没有机会撞上了。

因为后面速度是越来越小。

关键还是时间问题,通过速度相等求时间。

之后再通过时间求甲乙的位移。

乙的位移小于等于甲的位移+s,则不会装上。

因为在以后,乙越来越慢,更撞不上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