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因工程发展史
4.1.1基因工程赋予生物新的遗传特性课件高二下学期生物浙科版选择性必修3
![4.1.1基因工程赋予生物新的遗传特性课件高二下学期生物浙科版选择性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2fb57a67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34.png)
学习目标 新知学习 课堂总结
培育荧光斑马鱼
“分子手术刀”
“分子缝合针”
“分子运输车”
准确切割 DNA分子
2024/4/5
将DNA片段连 接起来
将体外重组好的DNA分子 导入受体细胞
学习目标 新知学习 课堂总结
基因工程的工具
(一)分子手术刀---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重组DNA技术 的基本工具:
(二)分子缝合针---DNA连接酶 (三)分子运输车---运载体
2.为什么一种生物的基因可以在另一种生物细胞内表达? (1)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独立遗传单位。 (2)遗传信息的传递都遵循中心法则。 (3)生物界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学习目标 新知学习 课堂总结
2.基因工程的理论基础
1. 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明; 2. 中心法则的确立和完善,阐明了遗 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的机制; 3.密码子的破译。
GAA TT C CTTAA G
G AATT C C T TA A G
用DNA连接酶连接两个片段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学习目标 新知学习 课堂总结
DNA连接酶与DNA聚合酶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种类
DNA聚合酶
DNA连接酶
作用实质 催化单个核苷酸加到已有核 苷酸片段的3’末端的羟基上,
不
形成磷酸二酯键
催化两个DNA片段之间 形成磷酸二酯键
阅资料了解其他提取DNA的方法,对同种材料采用不同的方法。最后从多方面 比较实验结果,如DNA的纯度、DNA的颜色、二苯胺试剂显色的深浅等,看看 哪种实验材料、哪种提取方法的效果更好。
学习目标 新知学习 课堂总结
基因工程
概念
建立过程
理论发展 技术创新
限制酶
人类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史
![人类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6979ffe6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e8.png)
人类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技更迭,人类的认知和技能水平也不断提升,基因工程技术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历史上展现了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从基因工程技术的起源、发展、应用和未来四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带给读者更广阔的视野和知识。
一、基因工程技术的起源基因工程技术是通过对生物体的基因进行人工修改和重组,来达到创造新物种、修改现有物种、修复有缺陷的基因等目的的一门技术。
基因工程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家Watson和Crick通过对DNA二级结构的研究,揭示了生命世界的奥秘,这为基因工程技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Har Gobind Khorana首次合成人工基因序列,并成功翻译编码难题,实现了从基因到蛋白质的转化。
70年代到80年代,基因工程技术又陆续出现了DNA重组技术、遗传工程等技术,对生物技术、医学界、饲料业、种业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为现代医学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并为农业、畜牧业提供了更有效的途径,成为21世纪科技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
在农业领域,基因工程技术为粮食安全、植物防病、生态环境治理等带来了方便和效益。
例如,转基因玉米、大豆等作物具有良好的防虫能力和较高的产量,能够增加农民的收益和推动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
在医学领域,基因工程技术的出现为疾病治疗、基因诊断等提供了更加高效和精准的手段。
例如,基因治疗是一种通过将健康基因导入体内达到修复有缺陷的基因的治疗方法,常在癌症、免疫系统缺陷病、遗传疾病等方面应用,可以使患者达到治愈、预防或缓解的效果。
此外,基因工程技术在环境治理、新能源和新材料研究等领域也展现了良好的前景。
例如,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制造出更加高效的催化剂,从而加速化学反应的速度和效率,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三、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也在不断深入和推广。
第一章 基因工程概述
![第一章 基因工程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2c1fc83d31126edb6f1a1023.png)
或新性状的DNA体外操作程序,也称为分子克隆技术。
因此,供体、受体、载体是重组DNA技术的三大基
本元件。
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
B 基因工程的基本定义
基因工程是指重组DNA技术的产业化设计与应用,
包括上游技术和下游技术两大组成部分。上游技术指的
是基因重组、克隆和表达的设计与构建(即重组DNA技
术);而下游技术则涉及到基因工程菌或细胞的大规模
酶工程
基因工程的基本概念
D 基因工程的基本形式
第一代基因工程 蛋白多肽基因的高效表达 经典基因工程 第二代基因工程 蛋白编码基因的定向诱变 蛋白质工程
第三代基因工程 代谢信息途径的修饰重构 途径工程
第四代基因工程 基因组或染色体的转移
基因组工程
第二节 基因工程的诞生和发展
一、基因
泛基因阶段
孟德尔遗传因子阶段
(如胰岛素)、干扰素、乙肝疫苗等 研制新型疫苗(HIV、霍乱、单纯疱疹病毒等)
生产具有药用价值的生物制剂,如水蛭素等
3. 基因诊断
– 遗传性疾病的分子诊断
– 癌症的分子诊断 – DNA指纹
4. 基因治疗
是指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和异 常引起的疾病,以达到治疗目的。
3.断裂基因
1个基因被间隔区分成不连续的若干区段,这种编码序列不连续的间断基因被称为 断裂基因。
4.假基因
不能合成出功能蛋白质的失活基因 。
5.重叠基因
不同基因的核苷酸序列有时是可以共用的 即重叠的。
现代对基因的定义是DNA分子中含有特定遗传信息的一段核苷酸序列, 是遗传物质的最小功能单位。
二、 基因工程的诞生
顺反子阶段
1957 年,本泽尔(Seymour Benzer)以T4噬菌 体为材料,在DNA分子水平上研究基因内部的精细结 构,提出了顺反子(cistron)概念。 顺反子是1个遗传功能单位,1个顺反子决定 1条多肽链。
3-1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工具(教学课件)——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3-1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工具(教学课件)——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https://img.taocdn.com/s3/m/f0eed7be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36.png)
当限制酶从识别序列
的中心轴线两侧将
5
3
EcoR I '
'
3
5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黏性末端
DNA两条单链分别 切开,带有几个伸出 的核苷酸,他们之间 正好互补配对,这样 的切口叫黏性末端。
限制酶(EcoRⅠ)能识别--GCTATAATATGC-- 序列,并在G 和A 之间切开
磷酸二酯 键,形成 黏性 末端。
6.识别序列长度
基因工程
重组DNA技术的基本工具
基因工程发展历程
History of genetic engineering
1944年艾弗里等人 通过肺炎链球菌的转 化实验,不仅证明了 遗传物质是DNA,还 证明了DNA可以在同 种生物个体间转移。
1961年尼伦伯格和
马太破译了第一个 1970年科学
编码氨基酸的密码 家在细菌中发
判断1:不同的限制酶可能切割形成相同的黏性末端(√ ) 判断2:相同的黏性末端也可能是由不同限制酶作用形成的(√)
02 D N A 连 接 酶 — “ 分 子 缝 合 针 ” DNA ligase —— "Molecular suture needle"
DNA连接酶—“分子缝合针”
1、作用:
将双链DNA片段“缝合”起来,恢复被限制酶切开的
1967年,科学家 发现,在细菌拟 核DNA之外的质 粒有自我复制能 力,并可以在细 菌细胞间转移。
20世纪70年代初,多种限 制酶、DNA连接酶和逆转 录酶被相继发现。这些发 现为DNA的切割、连接以 及功能基因的获得创造了 条件。
1973年,科学家证 明了质粒可以作为基 因工程的载体,并实 现了物种间的基因交 流。至此,基因工程 正式问世。
基因工程一轮复习优秀课件
![基因工程一轮复习优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fa24a57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60.png)
PCR技术
PCR技术是一种体外DNA复制方法,通过反复循环的DNA扩增步骤可以迅速 制备大量DNA片段,用于基因工程和基因诊断。
基因工程的历史和发展
1 起源与发展
2 重要里程碑
3 现状与前景
基因工程起源于20世纪 70年代,随着DNA测序、 合成和编辑技术的不断 发展,得以迅速推进。
1980年首次成功构建了 重组DNA分子,1996年 克隆克隆羊多莉,标志 着基因工程迈向了新的 里程碑。
现代基因工程已经广泛 应用于农业、医学和环 境领域,并为未来的生 物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DNA的基本结构和作用
DNA是生物体内携带遗传信息的分子,由碱基、磷酸和糖组成,通过碱基配 对和DNA复制维持生物遗传信息的传递。
核酸的生物合成
核酸的生物合成包括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等过程,通过这些过程来合成和 表达蛋白质,实现基因的功能。
基因剪切技术
基因剪切技术是通过酶作用将DNA分子切割成特定片段,为后续的基因操作和基因组测序提供必要的材 料。
基因工程一轮复习优秀课 件
基因工程是利用基因技术对生物体进行改造和调控的过程。本课件将全面介 绍基因工程的历史、应用、技术原理和伦理问题,以及在农业、医学和环境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是利用基因技术对生物体进行改造和调控的过程,通过修改和重组 DNA分子来达到改变生物特性的目的。
基因工程的应用范围
农业
转基因作物、抗虫抗病品种 的培育,提高农作物产量和 质量。
医学
基因治疗、基因诊断和药物 研发,促进人类健康和疾病 防治。
环境保护
生物修复和生物资源的高效 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 浪费。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
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基因剪切、PCR技术、基因克隆和CRISPRCas9等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专题1 基因工程-2021年高考生物选修3知识点归纳(解析版)
![专题1 基因工程-2021年高考生物选修3知识点归纳(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7a118bc35f0e7cd1842536d0.png)
专题 1 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指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___基因拼接_和_DNA重组_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
由于基因工程是在_DNA 分子_水平上进行设计和施工的,因此又叫做_转基因技术_。
科技探索之路基础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基因工程。
20 世纪中叶,基础理论取得了重大突破●DNA 是遗传物质的证明1944 年,艾弗里等人通过不同类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不仅证明了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还证明了___DNA是主要遗传物质_。
●DNA 双螺旋结构和中心法则的确立1953 年,沃森和克里克建立了___DNA双螺旋结构___模型。
1958 年,梅塞尔松和斯塔尔用实验证明_DNA复制的方式-----半保留复制原则。
随后不久确立的中心法则,解开了 DNA 复制、转录和翻译过程之谜,阐明了遗传信息流动的方向。
●遗传密码的破译1963 年,尼伦伯格和马太破译编码氨基酸的遗传密码。
1966 年,霍拉纳用实验证实了尼伦伯格提出的遗传密码的存在。
这些成果不仅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从微生物到人类共用一套遗传密码_,而且为基因的分离和合成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技术发明使基因工程的实施成为可能。
●基因转移载体的发现1967 年,罗思和赫林斯基发现细菌拟核 DNA 之外的质粒有_自我复制_能力,并可以在_细菌细胞间转移,这一发现为基因转移找到了一种运载工具。
●工具酶的发现1970 年,阿尔伯、内森斯,史密斯在细菌中发现了第一个限制性内切酶(简称限制酶)后,20 世纪 70 年代初相继发现了多种限制酶和连接酶,以及逆转录酶,这些发现为 DNA 的切割、连接以及功能基因的获得创造了条件。
●DNA 合成和测序技术的发明自 1965 年,桑格发明氨基酸序列分析技术后,1977 年,科学家又发明了 DNA 序列分析的方法,为基因序列图的绘制提供了可能,之后,DNA 合成仪的问世又为引物、探针和小分子DNA基因的获得提供了方便。
生物高中生物选修1知识点总结
![生物高中生物选修1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c018452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6c28b62.png)
生物高中生物选修1知识点总结一、绪论1. 生物技术的定义与分类生物技术是指利用生物学原理和方法,对生物体及其组分进行操作、改造和利用的技术。
生物技术主要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等。
2. 生物技术发展简史生物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传统生物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两个阶段。
传统生物技术主要包括酿造、发酵等;现代生物技术则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为核心。
二、基因工程1. 基因工程的原理与方法基因工程是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将目的基因从一个生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中,使之产生新的遗传特性。
基因工程的基本步骤包括:目的基因的获取、基因载体的选择与构建、受体细胞的转化、转化细胞的筛选与鉴定。
2.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是基因工程中用于携带目的基因并将其导入受体细胞的工具。
常用的基因表达载体有质粒、噬菌体、病毒等。
3. 基因工程的应用基因工程在农业、医药、环保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转基因作物、转基因动物、基因治疗等。
三、细胞工程1. 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细胞工程是指利用细胞生物学原理和方法,对细胞进行操作、改造和利用的技术。
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包括:细胞培养、细胞融合、细胞拆合等。
2. 动物细胞工程动物细胞工程主要包括动物细胞培养、细胞融合、细胞拆合等技术。
动物细胞工程在制备单克隆抗体、生产疫苗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 植物细胞工程植物细胞工程主要包括植物组织培养、原生质体融合等技术。
植物细胞工程在植物繁殖、遗传改良等方面具有广泛应用。
四、发酵工程1. 发酵工程的原理发酵工程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性,在生物反应器中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技术。
发酵工程的原理主要包括:微生物的代谢、发酵条件优化、生物反应器设计等。
2. 发酵过程的主要参数发酵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主要参数有:温度、pH、溶氧、搅拌速度、发酵液浓度等。
3. 发酵工程的应用发酵工程在食品、饮料、医药、环保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例如:啤酒生产、抗生素生产、生物燃料生产等。
基因工程1
![基因工程1](https://img.taocdn.com/s3/m/a539060d19e8b8f67d1cb9a3.png)
第四章酶同尾酶:有一类限制性内切核酸酶,他们来源各异,识别的靶序列也不同,但切割后能产生相同的粘性末端,称为同尾酶。
同裂酶:是一类来源于不同的微生物,能识别相同的靶序列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
首次发现的酶叫原型酶,而后发现的与原型酶识别序列相同的酶叫做原型酶的同裂酶。
其中,识别序列相同、而切割位点与原型酶不同的酶叫做新裂酶。
Klenow酶:枯草杆菌蛋白酶可以将DNA聚合酶Ⅰ水解为N端的小片段和C端的大片段。
其中的大片段被称为Klenow片段。
它保留了DNA聚合酶Ⅰ的5'→3'聚合酶活性和3'→5'外切酶活性,但缺少完整的Klenow酶的5'→3'外切酶活性。
Klenow酶的3'→5'外切酶活性保证了其合成DNA时的准确性。
反转录酶:即依赖于RNA的DNA聚合酶,具有5′→3′DNA合成活性和很强的RNAaseH活性,但是无3′→5′外切活性。
反转录酶能以RNA为模板指导三磷酸脱氧核苷酸合成互补DNA(cDNA)。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一类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中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切割DNA双链结构的内切核酸酶。
DNA连接酶:是能催化双链DNA片段靠在一起的3‘-OH末端与5’-P末端之间通过生成磷酸二酯键,使两末端连接的一种核酸酶黏性末端:指DNA分子在限制性内切核酸酶的作用下形成的具有互补碱基的单链延伸形成的末端结构,他们能够通过互补碱基间的配对而重新连接起来。
平末端:平末端指DNA分子两条链在限制性内切酶作用下断裂的位置是处在一个对称结构的中心,形成的一种平齐的末端结构类型。
星号活性(staractivity):也称星活性,同一类限制性内切酶在某些反应条件变化时酶的专一性发生改变,许多酶的识别位点会改变,导致识别与切割序列的非特异性,最值这种现象称为星号活性。
限制与修饰现象:限制作用:即在一种宿主细胞生长良好的入噬菌体,但在另一种宿主细胞中生长很差。
分子生物学-第一章-第五节
![分子生物学-第一章-第五节](https://img.taocdn.com/s3/m/2c346e3c8bd63186bdebbcef.png)
分子克隆技术
1973年,Cohen等人首次在体外将重组的DNA分子导入 大肠杆菌中,成功地进行了无性繁殖,从而完成了DNA 分子体外重组和扩增的全过程,这是基因工程发展史上 第一个克隆转化并取得成功的例子。
5
基因工程技术
基因工程技术经历了安全问题的争论和改造载体阶段, 当前已将突破点集中于外源基因在宿主细胞内的表达问 题上,确切地说,更集中于真核基因在原核细胞表达的 基因工程技术。
10
PCR技术
PCR技术传统的应用领域:医学、农业、生物工程学。 随着PCR诞生而直接出现的新兴学科中的三个:生物分子 考古学,分子生态学以及DNA法医学。
11
8
PCR技术
Kary Mullis 1990年在《科学美国人》上的一篇文章,及1998 年的自传《心灵裸舞》(Dancing Naked in the Mind Field) , 都曾提到PCR这个构想的起源。
PCR技术
1985年某一天晚上,Kary Mullis在驾车沿着California海岸 线兜风时,灵机一动,发明了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这一灵感所带来的 结果就是:这项非常简单的技术,作为基因克隆的完美补 充,在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上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引起了分 子生物学研究的一场革命。
第一章 前 言
1
第一章 前 言
第五节 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
2
生命科学实验技术概况
生命科学是实验的科学,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不仅 渗透和影响着生命科学的各个分支,也全面推动着生 命科学实验技术的纵深发展。
3
第一个体外重组的人工DNA分子
197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的Berg等首 次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 Ⅰ切割猴子身上的病毒SV40 DNA 和噬菌体λDNA,又将两者连接在一起,成功地构建了第一个 体外重组的人工DNA分子。
基因和基因组及基因工程的概念
![基因和基因组及基因工程的概念](https://img.taocdn.com/s3/m/3a033c6a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29.png)
圆形种子+皱形种子 杂交第一代(均为圆形) 回交 圆形豆 皱形豆 5474粒 1850粒 3 : 1
摩尔根果蝇杂交试验
有4对染色体,一对小粒状,2对V形,一对呈棒状XX或XY(性染色体) X1X2(红眼)+XWY(白眼) (野生型) (突变型) 杂交子一代(雌雄均为红眼) X1XW, X1Y , X2XW,X2Y X1X1,X1Y,XWX1,XWY,X2X1,X2Y,XWX2,XWY ¼为红眼雄性及白眼雄性
5、重复序列及重复基因
几乎所有的真核细胞(酵母除外)的基因组DNA中都具有重复序列(repeated sequence),它无转位移动能力,因此它区别于转位作用的IR(inverted repeat)。IR是指序列的重复性。但无基因序列的交叉重叠性,故不同于重叠基因序列。重复序列可分为四种类型: 不重复序列,是唯一的序列,只有一个拷贝。 低度重复序列,一般有1-10个拷贝。 中度重复序列,有数十至数万(105)拷贝。如图2-9、2-10 高度重复序列 拷贝数可达106以上,包括卫星DNA、高丰度SINE家族的Alu序列 。
第二章 基因和基因组及基因工程的概念
添加标题
第一节 基因的概念
01
添加标题
第二节 基因组
02
添加标题
第三节 基因工程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03
添加标题
第四节 基因工程的发展史
04
第一节 基因的概念
01.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最全版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最全版](https://img.taocdn.com/s3/m/f7d9e210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4f.png)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最全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最全版一、细胞学说细胞学说是现代生物学的基础之一,它是指生命起源于单个或成千上万的细胞,细胞是生命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 历史背景细胞学说的形成经历了世界各国学者长期探究的过程。
1676年,荷兰微生物学家莱文虫(Antonie van Leeuwenhoek)通过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了微小生物,证明了生命的微观世界的存在。
1831年,英国生物学家布朗(Robert Brown)发现了植物中的细胞核,标志着细胞学的起点。
随后,1838年,德国人物理学家少利格(Matthias Jakob Schleiden)和德国动物学家修尔勒(Theodor Schwann)联合提出了细胞学说,进一步推动了细胞学的发展。
2. 细胞学说的发展细胞学说经历了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经过年代的演变,目前的细胞学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这是受到广泛认可的细胞学说中最基本的观点,它指出了生命科学中细胞的独特地位。
(2)细胞有遗传信息。
细胞中包含着基因,是传递生命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3)细胞有内部结构和功能。
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胞质、细胞核等结构,「离子泵」等功能分子,这些都能使细胞维持、控制繁殖和适应环境的生存。
(4)细胞能自我复制。
分裂是细胞的自我繁殖和增殖的基本过程,有助于细胞的发育和生长。
(5)细胞组成组织和器官。
细胞能根据功能差异分化成各种不同的细胞,组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进而形成完整的生物体。
3. 细胞结构细胞结构决定了细胞的功能。
一般来说,细胞的基本结构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细胞膜:细胞内外物质的交换以及细胞识别和信号传递的重要场所。
(2)细胞质:细胞内的基本物质。
大量储存在细胞外液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离子和其他水溶性分子等构成了细胞质。
(3)细胞核:主要功能是负责掌控着细胞的功能和形态,其中DNA是遗传信息的基本组成部分。
高中生物人教版选修三教学案:专题1 1.1 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 Word版含答案
![高中生物人教版选修三教学案:专题1 1.1 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 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16b68c650e52ea551898ed.png)
1.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是基因重组,外源DNA能在受体细胞表达的理论基础是密码子的通用性。
2.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和使目的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载体。
3.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可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在特定位点上切割。
4.E·coli DNA连接酶只能连接黏性末端,而T4DNA连接酶既能连接黏性末端也能连接平末端。
5.质粒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需具备的条件有:能在宿主细胞内稳定保存并自我复制;具有一个或多个限制酶切割位点;具有标记基因。
6.在基因工程中使用的载体除质粒外,还有λ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等。
一、基因工程的概念及其诞生与发展1.基因工程的概念[填表]别名DNA重组技术操作环境生物体外操作对象基因操作水平DNA分子水平结果创造出人类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2.基因工程的诞生和发展(1)基础理论的突破: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明;DNA双螺旋结构和中心法则的确立;遗传密码的破译。
(2)技术的发明:基因转移载体和工具酶的相继发现;DNA合成和测序技术的发明;DNA体外重组的实现及重组DNA表达实验的成功;第一例转基因动物的问世及PCR技术的发明。
二、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又称限制酶)(1)来源:主要来自原核生物。
(2)功能: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并使每一条链中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断开。
(3)结果:产生黏性末端或平末端。
(4)应用:已知限制酶Eco RⅠ和SmaⅠ识别的碱基序列和酶切位点分别为G↓AATTC和CCC↓GGG,在图中写出两种限制酶切割DNA后产生的末端并写出末端的种类。
Eco RⅠ限制酶和SmaⅠ限制酶识别的碱基序列不同,切割位点不同(填“相同”或“不同”),说明限制酶具有专一性。
2.DNA连接酶(1)作用:将双链DNA片段“缝合”起来,恢复被限制酶切开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3册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1)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3册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1)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acf777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f3.png)
实施基因工程需要哪些基本工具?
2.限制酶的发现历程及其功能、特点和作用结果。
3.DNA连接酶的作用部位和功能。
4.载体的发现历程及特点和选择原则。
5.三种基本工具齐备,如何获得重组DNA分子并导入受体细胞?比较单酶切和双酶切。
3.通过视频学习限制性内切核酸酶、DNA连接酶的功能、作用部位及作用结果,介绍载体的种类及特点,渗透科学思维。
教学重点
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的功能和特点及载体的共同特点。
2.构建重组DNA分子的方法。
教学难点
单酶切和双酶切的比较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导入
1.简介基因工程取得的成果
教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基因工程(1)
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
学科
生物
学段:高中
年级
高二
教材
书名:《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日期:2月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简介催生基因工程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及基因工程的成果,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及追求科学的精神。
2.通过介绍科学家对DNA重组技术三种基本工具的研究历史,渗透科学思维。
介绍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
小结
小结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及其功能、特点。
提出后续学习内容。
内容小结。为后续内容伏笔
第1章-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绪论
![第1章-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5c1cc985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a5.png)
采用几种限制性内切酶组合可以使DNA分 子产生特定的片段.
– e.g. EcoRI + HindIII
DNA连接酶(DNA ligase )
1967年在三个实验室同时发现的。 活性:封闭DNA链上缺口,借助ATP或
NAD水解提供的能量催化DNA链的5’PO4与另一DNA链的3’-OH生成磷酸二 酯键。 要求:这两条链必须是与同一条互补链 配对结合的(T4DNA连接酶除外),而且 必须是两条紧邻DNA链才能被DNA连接 酶催化成磷酸二酯键。
分子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DNA重组技术 基因表达调控研究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研究——结构
分子生物学 基因组、功能基因组与生物信息学研
究
基因工程(DNA重组技术)
将不同的DNA片段按照人们的设计定 向连接起来,在特定细胞中复制、表 达,产生影响受体细胞的新的遗传性 状
DNA重组技术是核酸化学、蛋白质化 学、酶工程及微生物学、遗传学、细 胞学长期深入研究的结晶,限制性内 切酶、DNA连接酶及其它工具酶发现 与应用则是这一技术得以建立的关键。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意义
DNA双螺旋模型结构同时表明了DNA复制的明显方式—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上的半保留复制。
提示了基因和多肽成线性对应的一个可能理由:DNA核 苷酸顺序规定该基因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顺序;DNA中 的遗传信息就是碱基序列;并存在某种遗传密码,将核 苷酸序列译成蛋白质氨基酸顺序。
鲍林研究小组 威尔金斯、富兰克林研究小组 沃生、克里克研究小组
鲍林(Pauling)研究小组
主要工作: – 鲍林等1951年(提出蛋白质α-螺旋模型后)开始研究DNA 分子结构。
1基因工程发展史
![1基因工程发展史](https://img.taocdn.com/s3/m/6b049ab05f0e7cd1842536b8.png)
实践证明,利用重组DNA技术,可以对不同生物的基因进行新的组合,得到性状发生改变的新生物。
这意味着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设计新的生物,并把它构建出来。
人的创造性有一次性得到生动的体现。
从此,生物科学完全超越了经验科学的阶段,第一次具备了工程学科的性质,以至于我们今天把基于重组DNA技术的新的学科分支,称为目前众所周知的“基因工程”。
第一节基因工程的诞生与发展一、基因工程的定义基因工程(Gene engineering)原称遗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
从狭义上讲,基因工程是指将一种或多种生物体(供体)的基因与载体在体外进行拼接重组,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体(受体)内,使之按照人们的意愿遗传并表达出新的性状甚至创造新的物种。
因此,供体、受体和载体称为基因工程的三大要素,其中相对于受体而言,来自供体的基因属于外源基因。
除了少数RNA病毒外,几乎所有生物的基因都存在于DNA结构中,而用于外源基因重组拼接的载体也都是DNA分子,因此基因工程亦称为重组DNA技术(DNA recombination technique)。
另外,DNA重组分子大都需在受体细胞中复制扩增,故还可将基因工程表征为分子克隆或基因的无性繁殖(Molecular cloning)。
广义的基因工程定义为DNA重组技术的产业化设计与应用,包括上游技术和下游技术两大组成部分。
上游技术指的是外源基因重组、克隆和表达的设计与构建(即狭义的基因工程);而下游技术则涉及到含有重组外源基因的生物细胞(基因工程菌或细胞)的大规模培养以及外源基因表达产物的分离纯化过程。
因此,广义的基因工程概念更倾向于工程学的范畴。
二、基因工程诞生的理论基础(一)DNA是遗传物质1944年,Avery进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基因的分子载体是DNA,而不是蛋白质;1952年,Alfred Hershy和Marsha Chase通过噬菌体转染实验证明了遗传物质是DNA。
最新-2021学年高中生物选修三课件:第1章 基因工程第1节第1课时 精品
![最新-2021学年高中生物选修三课件:第1章 基因工程第1节第1课时 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46bec3d3ba1aa8114531d94e.png)
1.干扰素是治疗癌症的重要药物,它必须从血液中提取,每升人血中只能 提取 0.5 μg,所以价格昂贵。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某生物制品公司用如下方法生产 干扰素。如图所示,可以看出该公司生产干扰素运用的方法是( ) 【导学号: 10210006】
A.个体间的杂交 C.细胞融合
B.基因工程 D.器官移植
(4)为了检测上述重组质粒是否导入原本无 ampR 和 tetR 的大肠杆菌,将大肠 杆菌在含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培养,得到如图二的菌落。再将灭菌绒布按到培 养基上,使绒布面沾上菌落,然后将绒布按到含四环素的培养基上培养,得到如 图三的结果(空圈表示与图二对照无菌落的位置),与图三空圈相对应的图二中的 菌落表现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三结果显 示,多数大肠杆菌导入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67 年:罗思和赫林斯基发现运转工具_____质__粒_______和___D_N__A_连__接__酶___。
↓
1970 年:特明和巴尔的摩各自在 RNA 病毒中发现__逆__转__录________酶。史密 斯等人分离到__限__制__性__核__酸__内__切____酶。
↓ 1977 年:桑格首次完整基因组的测序工作。
DNA 连接酶
DNA 聚合酶
相同点
催化两个脱氧核苷酸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
模板
不需要模板
需要 DNA 的一条链为模板
不同
作用 对象
游离的 DNA 片段
单个的脱氧核苷酸
点 作用 形成完整的 DNA 分子 形成 DNA 的一条链
结果
用途
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简介(1)
![基因工程简介(1)](https://img.taocdn.com/s3/m/50c3a373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7c.png)
02
在肿瘤治疗方面,基因治疗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一些基因治疗药物 已经被批准用于临床治疗,例如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Gleevec。
03
除了肿瘤治疗,基因治疗还被广泛应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疗,例如遗传性疾病、 心血管疾病等。目前,许多基因治疗药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为未来治疗各种 疾病提供了新的希望。
理废水、废气等。
生物修复
02
利用基因工程培育能够降解污染物的微生物,用于土壤修复、
水体净化等。
生态恢复
03
通过基因工程培育适合当地环境的植物和动物,促进生态恢复
和生物多样性保护。
04
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
基因治疗研究
01
基因治疗是指通过改变人类基因来治疗各种疾病的一种方法。近年来,随着基 因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治疗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基因克隆技术将会为濒危物种的保护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会。通 过克隆技术可以复制出濒危物种的个体或种群,增强其生存能力 和繁殖能力,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06
相关案例介绍
案例一:基因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总结词
基因治疗在肿瘤治疗中应用广泛,为肿瘤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 。
详细描述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肿瘤细胞,增强肿瘤细胞的免疫 原性,诱导宿主免疫系统攻击肿瘤细胞,从而起到抗肿瘤作用。
除了治疗遗传性疾病,基因编辑技术还可以用于研究人类基因的功能和 进化。通过编辑人类基因,可以了解人类基因在不同情况下的表现和作 用,从而更好地理解人类生命和进化的奥秘。
基因克隆技术
基因克隆是指通过人工方法将一个或多个基因片段连接到载体上,并在宿主细胞中进行复制 和表达的一种技术。
2017-2018学年高二生物三教学案:1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二生物三教学案:1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a7d49ac69eae009591bec58.png)
一、基因工程阅读教材P1~31.基因工程概念的理解2.基因工程的诞生和发展(1)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①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明.②DNA双螺旋结构和中心法则的确立.③遗传密码的破译。
(2)技术发明使基因工程的实施成为可能①基因转移载体和工具酶相继发现.②DNA合成和测序技术的发明。
③DNA体外重组得到实现,重组DNA表达实验获得成功。
(3)基因工程的发展与完善①1980年,科学家首次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转基因小鼠。
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转基因烟草培育成功,基因工程进入迅速发展阶段。
②1988年PCR技术的发明,使基因工程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二、DNA重组技术的基本工具错误!1.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分子手术刀”(1)来源:主要从原核生物中分离纯化出来.(2)作用①识别双链DNA分子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
②切割特定部位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
(3)作用结果:产生黏性末端或平末端。
2.DNA连接酶—-“分子缝合针"(1)作用:恢复被限制酶切开的两个核苷酸之间的磷酸二酯键,拼接成新的DNA分子。
(2)种类的平末端3.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载体—-“分子运输车"(1)种类①质粒:一种很小的双链环状DNA分子.②其他载体:λ噬菌体的衍生物、动植物病毒等。
(2)特点①能够进行自我复制.②有一个至多个限制酶切割位点,供外源基因插入。
③具有特殊的标记基因,供重组DNA的鉴定和选择。
④对受体细胞无害。
(3)作用结果:将外源基因送入受体细胞。
三、重组DNA分子的模拟操作阅读教材P6~71.材料用具:两种颜色的硬纸板,剪刀(代表Eco R Ⅰ限制酶),透明胶条(代表DNA连接酶)。
2.切割要点(1)先分别从两块硬纸板上的一条DNA链上找出G—A—A—T—T—C序列,并选G—A之间作切口进行“切割”.(2)然后再从另一条链上互补的碱基之间寻找Eco R Ⅰ相应的切口剪开。
3.操作结果:若操作正确,不同颜色的黏性末端能互补配对;否则,操作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践证明,利用重组DNA技术,可以对不同生物的基因进行新的组合,得到性状发生改变的新生物。
这意味着人类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设计新的生物,并把它构建出来。
人的创造性有一次性得到生动的体现。
从此,生物科学完全超越了经验科学的阶段,第一次具备了工程学科的性质,以至于我们今天把基于重组DNA技术的新的学科分支,称为目前众所周知的“基因工程”。
第一节基因工程的诞生与发展一、基因工程的定义基因工程(Gene engineering)原称遗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
从狭义上讲,基因工程是指将一种或多种生物体(供体)的基因与载体在体外进行拼接重组,然后转入另一种生物体(受体)内,使之按照人们的意愿遗传并表达出新的性状甚至创造新的物种。
因此,供体、受体和载体称为基因工程的三大要素,其中相对于受体而言,来自供体的基因属于外源基因。
除了少数RNA病毒外,几乎所有生物的基因都存在于DNA结构中,而用于外源基因重组拼接的载体也都是DNA分子,因此基因工程亦称为重组DNA技术(DNA recombination technique)。
另外,DNA重组分子大都需在受体细胞中复制扩增,故还可将基因工程表征为分子克隆或基因的无性繁殖(Molecular cloning)。
广义的基因工程定义为DNA重组技术的产业化设计与应用,包括上游技术和下游技术两大组成部分。
上游技术指的是外源基因重组、克隆和表达的设计与构建(即狭义的基因工程);而下游技术则涉及到含有重组外源基因的生物细胞(基因工程菌或细胞)的大规模培养以及外源基因表达产物的分离纯化过程。
因此,广义的基因工程概念更倾向于工程学的范畴。
二、基因工程诞生的理论基础(一)DNA是遗传物质1944年,Avery进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基因的分子载体是DNA,而不是蛋白质;1952年,Alfred Hershy和Marsha Chase通过噬菌体转染实验证明了遗传物质是DNA。
(二)DNA双螺旋结构和半保留复制1953年,James D. Watson和Francis H.C.Crick揭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和半保留复制机制。
(三)中心法则和遗传密码1957,Crick又提出了遗传信息传递的“中心法则”;1964年,Marshall Nirenberg和Gobind Khorana破译了64个遗传密码子。
(四)不同基因具有相同的物质基础所有生物的DNA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
因此,不同生物的基因(染色体上具有遗传功能的特定核苷酸序列或DNA片段)是可以重组互换的。
少数RNA病毒的RNA可通过反转录产生cDNA,不影响基因的重组和互换。
(五)基因是可以切割的除少数基因重叠排列外,大多数基因之间有间隔序列,可以从DNA分子上切割下来。
重叠排列的基因也可以切割,只不过是破坏了其它基因。
(六)基因是可以转移和重组的生物体内的某些基因可以移动,甚至可以在不同的染色体间进行跳跃,插入到靶DNA分子中去。
(七)遗传密码是通用的(八)基因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三、基因工程诞生的技术突破(一)琼脂糖凝胶电泳1960s,发明了琼脂糖凝胶电泳,可将不同长度的DNA分离开。
(二)DNA连接酶(ligase)1967年,有5个实验室几乎同时发现了DNA连接酶。
(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striction enzymes)的发现和应用1970年,H.O.Smith等人分离出第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四)载体1972年前后,使用小分子量的细菌质粒和λ噬菌体作载体。
四、基因工程的诞生1972年,美国的Berg和Jackson等人将猿猴病毒基因组SV40 DNA、l 噬菌体基因以及大肠杆菌半乳糖操纵子在体外重组获得成功。
翌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Cohen和Boyer等人在体外构建出含有四环素和链霉素两个抗性基因的重组质粒分子,将之导入大肠杆菌后,该重组质粒得以稳定复制,并赋予受体细胞相应的抗生素抗性,由此宣告了基因工程的诞生。
正如Cohen在评价其实验结果时指出的那样,基因工程技术完全有可能使大肠杆菌具备其它生物种类所固有的特殊生物代谢途径与功能,如光合反应和抗生素合成等。
出人意料的是,当时科学界对这项新技术诞生的第一个反应便是应当禁止有关实验的继续开展,其严厉程度远大于今天人们对人体克隆的关注。
包括Cohen 本人在内的分子生物学家们都担心,两种不同生物的基因重组有可能为自然界创造出一个不可预知的危险物种,致使人类遭受灭顶之灾。
于是,1975年西欧几个国家签署公约,限制基因重组的实验规模。
第二年美国政府也制订了相应的法规。
至今世界上仍有少数国家坚持对基因重组技术的使用范围进行严格的限制。
然而,分子生物学家们毕竟不愿看到先进的科学技术葬送在自己手中。
从1972年到1976年短短的四年里,人们对DNA重组所涉及的载体和受体系统进行了有效的安全性改造,包括噬菌体DNA载体的有条件包装以及受体细胞遗传重组和感染寄生缺陷突变株的筛选,同时还建立了一套严格的DNA重组实验室设计与操作规范。
众多安全可靠的相关技术支撑以及巨大的潜在诱惑力,终于使DNA重组技术走出困境并迅速发展起来。
五、基因工程的成熟早在基因工程发展的初期,人们就已开始探讨将该技术应用于大规模生产与人类健康水平密切相关的生物大分子,这些物质在人体内含量极小,但却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
1977年,日本的Tfahura及其同事首次在大肠杆菌中克隆并表达了人的生长激素释放抑制素基因。
几个月后,美国的Ullvich随即克隆表达了人的胰岛素基因。
1978年,美国Genentech公司开发出利用重组大肠杆菌合成人胰岛素的先进生产工艺,从而揭开了基因工程产业化的序幕。
六、基因工程的腾飞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基因工程已开始朝着高等动植物物种的遗传特征改良以及人体基因治疗等方向发展。
1982年,美国科学家将大鼠的生长激素基因转入小鼠体内,培育出具有大鼠雄健体魄的转基因小鼠及其子代。
1983年,携带有细菌新霉素抗性基因的重组Ti质粒转化植物细胞获得成功,高等植物转基因技术问世。
1990年美国政府首次批准一项人体基因治疗临床研究计划,对一名因腺苷脱氨酶基因缺陷而患有重度联合免疫缺陷症的儿童进行基因治疗获得成功,从而开创了分子医学的新纪元。
1991年,美国倡导在全球范围内实施雄心勃勃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用15年时间斥资30亿美元,完成十二万五千个人类基因的全部测序工作。
2001年底,一张覆盖整个基因组的人类遗传图谱已经完成,而高质量的物理图谱也已覆盖了95%的基因组。
1997年,英国科学家利用体细胞克隆技术复制出“多利”绵羊,如果借助于某种限制巧妙地避开伦理道德方面的社会学问题,那么人类在实验室里复制自身的尝试必将会产生无法估量的社会经济价值。
七、基因工程的特征(一)跨物种性外源基因在另一种不同的生物细胞内进行繁殖。
(二)无性繁殖外源DNA在寄主细胞内大量扩增和高水平表达。
第二节基因工程的主要操作内容一、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作为现代生物工程的关键技术,基因工程的主体战略思想是外源基因的稳定高效表达。
为达到此目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1)利用载体DNA在受体细胞中独立于染色体DNA而自主复制的特性,将外源基因与载体分子重组,通过载体分子的扩增提高外源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的剂量,借此提高其宏观表达水平。
这里涉及到DNA分子高拷贝复制以及稳定遗传的分子遗传学原理;(2)筛选、修饰和重组启动子、增强子、操作子、终止子等基因的转录调控元件,并将这些元件与外源基因精细拼接,通过强化外源基因的转录提高其表达水平;(3)选择、修饰和重组核糖体结合位点及密码子等mRNA的翻译调控元件,强化受体细胞中蛋白质的生物合成过程。
上述两点均涉及到基因表达调控的分子生物学原理;(4)基因工程菌(细胞)是现代生物工程中的微型生物反应器,在强化并维持其最佳生产效能的基础上,从工程菌(细胞)大规模培养的工程和工艺角度切入,合理控制微型生物反应器的增殖速度和最终数量,也是提高外源基因表达产物产量的主要环节,这里涉及的是生物化学工程学的基本理论体系。
因此,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生化工程学是基因工程原理的三大基石。
二、基因工程的基本过程依据定义,基因工程的整个过程由工程菌(细胞)的设计构建和基因产物的生产两大部分组成。
前者主要在实验室里进行,其操作过程如下:(1)从供体细胞中分离出基因组DNA,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分别将外源DNA(包括外源基因或目的基因)和载体分子切开(简称切);(2)用DNA连接酶将含有外源基因的DNA片段接到载体分子上,形成DNA重组分子(简称接);(3)借助于细胞转化手段将DNA重组分子导入受体细胞中(简称转);(4)短时间培养转化细胞,以扩增DNA重组分子或使其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基因组中(简称增);(5)筛选和鉴定转化细胞,获得使外源基因高效稳定表达的基因工程菌或细胞(简称检)。
由此可见,基因工程的上游操作过程可简化为:切、接、转、增、检。
第三节基因工程的安全性一、基因工程的安全隐患(一)对环境的影响重新组合一种在自然见尚未发现的的生物性状有可能给现有的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
(二)新型病毒的出现制造带有抗生素抗性基因或有产生病毒能力的基因的新型微生物有可能在人类或其它生物体内传播。
(三)癌症扩散将肿瘤病毒或其它动物病毒的DNA引入细菌有可能扩大癌症的发生范围。
(四)人造生物扩散新组成的重组DNA生物体的意外扩散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潜在危险。
二、重组DNA研究的安全准则(一)公众的担忧1973年美国的公众第一次公开表示担心应用重组DNA技术可能会培养出具有潜在危险性的新型微生物,从而给人类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
(二)专家的态度1974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考虑到重组DNA的潜在危险,提请Paul Berg博士组成一个重组DNA咨询委员会。
这个由11名分子生物学和重组DNA权威学者组成的委员会在同年7月发表公开信(science,158,303),要求在没有弄清楚重组DNA所涉及的危险性范围和程度,以及在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之前,暂停两类试验(带抗生素抗性和肿瘤病毒及动物病毒)。
(三)制定安全规则1976年6月23日,NIH正式公布了“重组DNA研究的安全准则”。
规定了安全防护(物理防护和生物防护)标准以及禁止若干类型的实验。
1979年、1981年、1989年NIH又做了多次修改,放宽了许多限制。
(四)基因工程的安全措施1.实验室的物理安全分4级:P1—P4级。
①P1级实验室:一般装备良好的普通微生物实验室。
②P2 级实验室;在P1级实验室的基础上还装备有负压的安全操作柜。
③P3级实验室:全负压的实验室,同时装备安全操作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