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历史)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试题历史试题(附答案)
历史测试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请将条形码贴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
2. 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只需将答题卡上交。
第Ⅰ卷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成语“数典忘祖”“不肖子孙”跟下列哪一制度关联A.井田制B.宗法制C.分封制D.世袭制25.《明史》记载,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庶务丛集……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至仁宗而后,诸大学士“品位尊崇,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
由此表明,明朝内阁A.在明太祖时期已正式设立B.在明成祖时期开始参与国事C.大学士在明仁宗后是丞相D.大学士可正式统率六部百司26.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D.收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27.保罗·约翰逊在《现代:从1919到2000年的世界》中写道:“(20世纪)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80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
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
”这场“求变之风”对世界产生的深远影响是A.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B.壮大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C.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瓦解D.加快了西方政治民主化进程28.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认为:全世界都在努力生产美元能够购买的商品,而美国则负责生产美元……以印刷品的价格换取石油。
高二历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高二历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完整版)高二历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完整版)升上高二,历史需要备考。
着眼于眼前,不要沉迷于玩乐,不要沉迷于学习进步没有别人的痛苦中,进步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足够的量变才会有质变,沉迷于痛苦不会改变什么。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二历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高二历史期末考试题及答案第I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
”此处“天下一大变局”的本质内涵是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B.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转变C.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D.君主__取代了宗法制2.《礼记》中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实行这项政治制度的目的是A.建立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B.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C.为了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D.为了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继承上的矛盾3.“亲亲相隐”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也就是指亲属之间可以藏匿、包庇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
如以严苛著称的《大明律》中规定“同居亲属有罪互相容隐”“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
此司法原则A.确保了明代司法活动的公正B.体现了宗法观念对法制的影响C.损害了明代法律的__性D.认可了家庭在司法中的地位4.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
左图到右图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A.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B.行政区划范围由小到大C.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D.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5.欧阳修说:“窃以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又糊名、誊录而考之,使主司莫知为何方之人,谁氏之子,不得有所憎爱厚薄于其间。
安徽省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安徽省高二上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7题;共34分)1. (2分)有学者对某位思想家有如下的叙述:“他想把濂溪、康节、橫渠、二程种种意见都包容和会通,再上通诸孔孟先秦儒,兼及释、道,而且组织一大系统……思想上还是沿袭二程,尤其沿袭伊川的最多。
”这位思想家是A . 孟子B . 董仲舒C . 朱熹D . 康有为2. (2分) (2016高二上·郏县期中) 对下图解读中,正确地揭示了中西科技发展轨迹上的差异的是()A . 中国古代科技一直领先于西方B . 15世纪中西方科技发展趋势出现逆转C . 公元前后中国科技达到最高峰D . 公元前后到10世纪中国科技走向衰落3. (2分) (2018高二上·南宁期中) 《长生殿》重点描写了唐朝天宝年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灾难,其几乎导致唐王朝覆灭;《桃花扇》将明末侯方域与秦淮艳姬李香君的悲欢离合同南明弘光政权的兴亡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说明()A . 文艺作品具有历史承载功能B . 古代小说全部源于市民生活C . 明清小说大多讽刺腐败现象D . 唐朝后民间论政现象比较普遍4. (2分)下列表述符合16世纪中后期时代特征的是()A . 农耕文明的停滞与工业文明的兴起B . 民族危机的深重与瓜分狂潮的掀起C . 异端思想的微波与人文主义的巨澜D . 巩固旧制的中国与革命狂飙的西方5. (2分) (2020高二下·凌源月考) 马丁·路德说,“经商、来往、吃喝、睡觉和其他一切于身体有益的事,都是善功。
”对他的言论理解有误的是()A . 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需求B . 具有人文主义精神C . 反对宗教的束缚D . 挑战了教皇权威6. (2分) (2018高二上·吉林期末) 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包括()①刻意突出人的理性②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③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④在文学创作风格上以想像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戏剧情节为主要特点A . ①②③B . ①②④C . ②③④D . ①③④7. (2分)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结合,进步意义主要表现在①弘扬民族文化②挽救民族危亡;③动摇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根基,④发展资本主义A . ①②③B . ②③④C . ②④D . ②③8. (2分) (2018高二上·马关月考) 陈独秀说:“土地、人民、主权者,成立国家之形式耳,人民何故必建设国家?其目的在保障权利,共谋幸福,斯为成立国家之精神。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3)
高二(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仁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要求的(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1.周人起于关中、社会经济较落后,而崤关以东的华北平原及山东半岛,商代时已是文明发达区域,所谓“自五帝以来,政治文物所自出之都邑,皆在东方”。
武王灭商后,为实现对东方的有效统治,实行A. 分封制B. 宗法制C. 世袭制D. 郡县制【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武王灭商后,为实现对东方的有效统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对先代贵族和商朝遗民的统治,故选A。
宗法制调整的是贵族内部的继承关系,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世袭制开创于夏启时期,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C项;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战国,与武王灭商不符,排除D项。
【点睛】解答本题需要紧紧抓住材料中“武王灭商后,为实现对东方的有效统治”,并结合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历史背景作出判断。
2.我国古代“以家庭或家族为组成单位,在小土地分散式经营中,形成一种特定的生产与生活格局”。
这种“格局”A. 形成于我国商周时期B. 得益于井田制的推行C. 体现生产者生活富足D. 呈现自给自足的特征【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以家庭或家族为组成单位,在小土地分散式经营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经济形态为小农经济,其主要特点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故选D。
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A项史实错误排除;小农经济是建立在土地私有制的基础之上的,排除B项;生产者生活富足与材料无关,且小农经济体制下的生产者并不一定都生活富足,贫者无立锥之地的情形更为常见,排除C项。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对小农经济特点的正确掌握,并且要能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以家庭或家族为组成单位,在小土地分散式经营中”。
3.宋朝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本朝选人“初亦如唐制,兼采时望。
真庙(指真宗赵恒)时,……始建糊名法,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他描述的制度是A. 世卿世禄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初亦如唐制,兼采时望”“始建糊名法,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可知,隋唐时期开创科举制,北宋时开始实行糊名法,故选D。
安徽省亳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C.分权制衡机制逐渐确立D.天人感应思想的初现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周代(中国)。西周时期,暴君专制、后妃外戚祸国、阉寺专政等祸乱较少,即使出现,部分朝臣也能通过国人参政、朝议表决或辅贰大臣摄政等方式加以解决。这是因为西周尚未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君权并不集中,政治体系中对国君的制约力度较大,A项正确;原始民主制有一定的影响,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西周并非分权制衡机制,排除C项;天人感应思想与材料所述的政治现象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4.“士农工商”较自由发展,是古代中国经济政策模式之一、它主要在晚唐到清的多数时段施行。该模式的精髓在于:将身丁管控改为财税为主的调节掌控,不搞授田,不抑兼并,徭役及兵役基本消失,鼓励农商并重和藏富于民。该模式的推行( )
A.说明编户齐民政策顺应了历史潮流B.为新经济因素的孕育创造了条件
C.反映了国家对经济干预力度的强化D.深受工商皆本等进步思想的影响
2.“破格提拔人才”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采取 一项主要措施,这一选拔过程奠定了几个重要的制度:官员任免制度、俸禄制、地方郡县制。这些变法措施的实施( )
A.表明贵族政治正式退出历史舞台B.实现了对地方的全面控制
C.提高了庶族地主阶级的社会地位D.推动了中央集权体制形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变革围绕“国君通过对官员的任免和监督以加强权力的统一和集中”“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来加强中央集权”等方面进行,这为为建立专制集权体制进行了多方准备,D项正确;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诸侯国对地方的全面控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庶族地主阶级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安徽省毫州市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
安徽省亳州市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第一部分选择题(共60分)一、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下列各家思想最能体现这种意识的是A.儒家 B.道家 C.法家D.墨家2.“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至今,孟子后来成了大思想家。
下列材料体现他的思想的是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仁爱待民,以德服人”C.“天道自然,无为而治”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3.一位思想家和他的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问他,山中美丽的花树,它们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并无关系,你认为呢?他却说:你来看此花树,它才存在;你不来时,它是不存在的。
在他们看来,花树的存在与否,全以人的主观感觉为转移。
这位思想家指的是A.庄周B.老聃C.朱熹D.王阳明4.“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映的思想内核是A.存天理,灭人欲B.格物致知C.致良知D.发明本心5.某中学高中历史选修班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末清初之际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观点的根本原因”时,众说纷纭。
请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黄宗羲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B.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结果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D.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反映6.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
这反映了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儒家的地位逐步提高7.下列科技成就中影响人类文明进程最深远的是A. 华佗发明麻沸散B. 蔡伦改进造纸术C. 《石氏星表》问世D.张衡发明地动仪8.一人生活在明朝时,下列有关他的说法有可能发生的是①喜欢画年画②读了许多带插图的小说③在科举考试中用颜体书法写了一篇八股文,高中榜首④喜欢听京剧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9.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0.“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高二(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 西周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可以仿照中央官制设官分职,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和征收赋税的权力。
这说明诸侯国A. 与中央保持一致B. 有相当的独立性C. 成为独立的国家D. 力量强不尊王命【答案】B【解析】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收赋税,说明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故选B项。
诸侯国仿照中央官制不能表明诸侯国在其他方面也能与中央保持一致,不选A 项。
材料虽然表明诸侯有很大的权力,但诸侯国还是要服从周王,并不是独立的国家,不选C项。
材料没有反映“不尊王命”的信息,不选D项。
2.孔子反对盲从,提倡“当仁不让于师”;苏格拉底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二者思想的一致性表现在A. 提倡民本B. 呼唤仁爱C. 强调理性D. 倡导美德【答案】C【解析】“当仁不让于师”的意思是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意思是在仁德和师道尊严方面,仁德是第一位的,而这里的“仁德”和苏格拉底所倡导的“有思想力”都是在强调人的理性而不是权威,故选C。
3. 《新唐书•百官志》载:“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
政事堂变迁反映A. 唐朝三省权力牵制体制削弱B. 唐朝三省六部制度逐渐完善C. 唐朝中枢机构权力依次轮换D. 我国封建社会皇权运行困局【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年间中书令张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唐朝中书门下权力增大,三省权力牵制体制削弱,故A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三省六部制度逐渐完善,故B排除。
材料也没有反映中枢机构权力依次轮换,故C排除。
政事堂变迁为皇权服务,故D排除。
安徽省亳州市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扫描版)
亳州市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质量检测
历史试卷参考答案(A卷)
一、选择题(50分)
二、非选择题(50分)
26.(1)仁;克己复礼;有教无类;为政以德(任意两个4分)
(2)途径:格物致知(2分)影响:有力维护了封建统治;束缚了人的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
(任意两点4分)
(3)君主专制加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实行文化专制;程朱理学居于主导;西学东渐的局面出现。
(任意三点6分)
28.(1)戊戌变法,清政府进行教育改革;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教育改革的推动。
(4分)
(2)聘请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聘请李大钊、胡适、鲁迅、刘半农等来北大任教,构成了一个革新的营垒。
(4分)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迅速发展。
(2分)
(3)新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社会政治稳定,党和政府对教育高度重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行;教育立法取得重大进展,“211”工程的实施;教育改革的推行。
(6分,任意三个要点均可。
)。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
高二(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本试题共100分,时间90分钟。
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
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
”材料体现了A. “为政以德”的儒家思想B. 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C. 专制集权的法家思想D. 崇尚节俭的墨家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
”体现的是在治理国家时要注意国家的节俭开支,体现了墨家节用的思想,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节俭,而不是德治,也不是无为,排除AB;材料强调治理国家要节俭,并非加强专制集权,排除C.2.“自秦汉以降,虽有一副君主专制的骨架,但骨肉之间实含有浓厚的民本主义血脉,而因此民本主义血脉的周身流转,遂使君主专制的政治弊害得以减轻和纾解。
”秦汉以来,“民本主义血脉”能够“周身流转”,最早得益于A. “民贵君轻”理念的成功实践B. 法家思想因违背潮流而被抛弃C. 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D. 士人群体都极力反对君主专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骨肉之间实含有浓厚的民本主义血脉,而因此民本主义血脉的周身流转”并结合材料中的“秦汉以降”的时间,可得知,儒家思想中蕴含着民本思想,而其能够“周身流转”主要是汉代儒学成为了正统思想,统治者极其重视,故C正确。
“民贵君轻”理念是战国时期孟子提出的,并没有成功实践,排除A项;法家思想并没有违背潮流,只是在汉代融入了儒学之中,且法家思想与材料的主旨也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反映士人群体对君主专制的看法,且士人群体反对君主专制的表述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3.吕思勉认为:“宋学是不适宜于竞争的,而从十一世纪以来,中国的文化却受其指导,那就无怪其要迭遭外侮了。
”作者意在强调A. 理学在宋代成为官方哲学B. 理学本身有内省性和收敛性C. 理学导致了宋代的内外交困D. 理学造成宋代科技的落后【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宋学是不适宜于竞争的”可知材料强调宋代的理学具有不断的自我反省,及收敛性,而不具有扩张竞争性。
2024年安徽省亳州市历史高二上学期试卷及解答
2024年安徽省亳州市历史高二上学期试卷及解答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西汉初年,政府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其客观原因是A. 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B. 经济萧条,国家贫困C. 吸取秦亡教训D. 黄老之学成为主流思想西汉初年,由于长期战乱,社会经济凋敝,为恢复社会经济,巩固新生政权,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本题要求分析这一政策推行的客观原因。
选项A,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秩序是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主观原因,不是客观原因,故选项A错误。
选项B,西汉初年,由于长期战乱,社会经济凋敝,国家贫困,民不聊生,这是汉初政府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故选项B正确。
选项C,吸取秦亡教训是汉初统治者主观上的认识,不是“休养生息”政策推行的客观原因,故选项C错误。
选项D,黄老之学成为主流思想,是汉初统治者为了恢复经济、巩固统治而选择的治国理念,不是“休养生息”政策推行的客观原因,故选项D错误。
因此,西汉初年,政府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是:B. 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共同目的是A. 巩固国家统一B. 加强君主专制C. 推行法制D. 钳制人们思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化政策。
本题要求分析这两项政策的共同目的。
选项A,汉武帝和秦始皇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国家统一,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焚书坑儒”主要是文化政策,并非直接针对国家统一的措施,故选项A错误。
选项B,汉武帝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了思想控制,从而巩固了君主的权威,秦始皇通过“焚书坑儒”也达到了类似的目的,即加强君主专制,故选项B 正确。
选项C,推行法制是秦朝法律建设的重要方面,但“焚书坑儒”与推行法制无直接关联,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更多是文化上的举措,与法制关系不大,故选项C错误。
选项D,虽然“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思想自由,但它们的直接目的并非仅仅是钳制人们思想,而是服务于加强君主专制,故选项D错误。
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附答案)
高二历史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注意事项: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基于此种认识,秦朝采取的地方行政制度是A.分封制B.郡县制C.三省六部制D.行省制2.美国学者克拉克说:“以科举考试为核心的中国文官行政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对世界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科举考试制度创立于A.汉朝B.魏晋南北朝C.隋朝D.唐朝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专题学习结束后,几位同学画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皇权地位演变趋势示意图”,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的一幅是4.伯利克里说:“我们的(政府形式)之所以称为民主制,是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
”在他统治时期A.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B.雅典民主政治确立C.雅典民主政治初步发展D.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5.罗马法是留给人类的宝贵遗产。
下列司法理念中,明显违背罗马法原则的是A.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B.被告有权利在法庭上同原告对质C.主要按照以往的习惯和判例进行判决D.主要按照法律和法学家解释进行判决6.在英国l832年议会选举改革中,剥夺了人口在2000人以下的56个城镇议员的名额,而将这些名额分配给新的工业城市。
这一改革举措最有利于A.金融资产阶级B.商业资产阶级C.工业资产阶级D.工业无产阶级7.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中外条约记载“二、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且大英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
据此判断,该条约是A.《南京条约》B.《虎门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8.“……你从不曾看见,四万万同胞像今天这样,团结得如钢似铁;千百万民族英雄,为了保卫祖国,洒尽他们的热血。
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高二(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考试时间:10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2.所有试题的答案均填写在答题纸上,答案写在试卷上的无效。
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把周王朝实行的某种制度称为“亲属等差递减制度”,并认为这一制度虽然不能根绝但至少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的阴谋、流血和战争,它的力量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
该学者评价的制度是A. 世官制B. 宗法制C. 分封制D. 中央集权制【答案】B【解析】【详解】世官制是先秦时期的官位爵位世袭的选官制度,不符合材料“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的描述,故A错误。
宗法制是依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制度,宗法制对现今仍有影响,比如祭祖活动、族谱等,故B正确。
分封制属于地方管理制度,当诸侯国势力强大的时候,容易导致分裂割据。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争霸兼并战争频仍,故C错误。
中央集权制度始于秦朝,时间不符,故D错误。
2.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
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
如此后浪推前浪式的往复不已。
”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A. 秦朝的三公九卿B. 汉朝的“中朝”C. 隋唐的三省六部D. 宋朝的二府三司【答案】B【解析】【详解】“三公九卿”中的“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
三公之下的“九卿”分管着国家和皇家的各种具体事务,“三公九卿”是手握重权的国之重臣,并非皇帝左右的微臣,这与题干所述不符,故A项误。
汉武帝为了加强皇权,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此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形成“中朝”或“内朝”,以削弱相权,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
09-10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及答案
胜利一中2009--2010学年度第一学期模块考试高二历史试题2010.02 本卷分第1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40小题,共60分)注意事项:1.答第1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学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中国古籍中有些人名,如刘敬先,殷孝祖(《宋书》),杨延宗(《新庸书》),汤显祖(《明史》)等。
你推测材料中这一现象主要受下列哪一因素的影响A.分封制度B.宗法制度C.王位世袭制D.礼乐制度2.右图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
《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
”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A.禅让制B.井田制C.分封制D.郡县制3、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
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A.分封制度 B.井田制度 C.宗法制度 D.礼乐制度4.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5.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6. 右图名为《天下九边分野,人迹路程全图》,图中标注有“天下两京十三省府州县路程”字样,据此判断此图应绘制于:A.秦朝B.唐朝C.宋朝D.明朝7.下列王朝,不曾设置丞相的是()A.清 B.明 C.汉 D.秦8.黑格尔说:“中国人除了皇帝一人外都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古希腊人有一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
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
高二(上)期末考试历史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3.第I卷选择题(共52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52分。
)1. “夫仁政,必自经界(地地的分界)始。
……经界既正,分国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A. 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 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C. 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 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儒家的思想观点主张,借此反映历史学科热点----三农问题,同时也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及解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偏上。
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孟子这句话的意思,即“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
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
”译文为“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
田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
”从材料意思上看,显然孟子认为好的治国方略,是从界定土地产权开始的,解决土地问题是实行仁政的前提。
孟子的主张主要解决“田界”即土地问题,并没有涉及到“轻徭薄赋”、“均贫富”、“贵民轻君”等主张,故排除A、B 、D三项,故选C项。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孟子的思想观点主张点评: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解答材料解析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
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2.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与图片信息不符的是A. 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有关B.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诘难、批驳,同时吸收、融合C. 当时的学派只有这五六家,号称“百家”D. “学在民间”促成这种现象的出现【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图片信息“道家”“法家”“儒家”“纵横家”可知是百家争鸣的现象,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A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
安徽省亳州市历史高二上学期2024年测试试题与参考答案
2024年安徽省亳州市历史高二上学期测试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唐朝时期,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都重视发展生产、选拔贤才。
他们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国力强盛,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A. 文景之治B. 开元盛世C. 贞观之治D. 光武中兴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盛世局面。
选项A,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与唐朝无关,故排除选项A。
选项B,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故选项B正确。
选项C,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故史称“贞观之治”,但唐太宗的统治时期还没有达到唐朝的全盛时期,故排除选项C。
选项D,光武中兴或称建武盛世,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与唐朝无关,故排除选项D。
2、下列关于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 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B. 民营手工业在明代中后期超过官营手工业C. 家庭手工业始终未超出自然经济的范畴D. 清代后期官营手工业重新占据主导地位答案:B;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相关知识。
选项A,虽然官营手工业在古代中国长期占据重要地位,但在某些历史时期,如明清时期,民营手工业逐渐崛起,并在某些领域与官营手工业形成了竞争,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过了官营手工业。
因此,不能简单地说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
选项B,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民间资本的积累,民营手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逐渐超过了官营手工业,成为手工业生产的主体。
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转型和民间经济力量的崛起,故B项正确。
选项C,家庭手工业作为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产方式和产品主要用于满足家庭内部的需求,很少进入市场流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毫州市09-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历史第一部分选择题(共60分)一、本大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下列各家思想最能体现这种意识的是A.儒家 B.道家 C.法家D.墨家2.“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至今,孟子后来成了大思想家。
下列材料体现他的思想的是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B.“仁爱待民,以德服人”C.“天道自然,无为而治”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3.一位思想家和他的朋友在郊外观赏风景时,朋友问他,山中美丽的花树,它们自生自长,与人心感觉与否并无关系,你认为呢?他却说:你来看此花树,它才存在;你不来时,它是不存在的。
在他们看来,花树的存在与否,全以人的主观感觉为转移。
这位思想家指的是A.庄周B.老聃 C.朱熹 D.王阳明4.“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映的思想内核是A.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发明本心5.某中学高中历史选修班学生在课余探讨“明末清初之际黄宗羲提出‘工、商皆民生之本’观点的根本原因”时,众说纷纭。
请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黄宗羲总结实践经验的结果 B.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结果C.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在社会思想上的反映 D.统治者重视工商业的反映6.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
这反映了A.自然经济缓慢解体 B.城市经济逐渐繁荣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D.儒家的地位逐步提高7.下列科技成就中影响人类文明进程最深远的是A. 华佗发明麻沸散B. 蔡伦改进造纸术C. 《石氏星表》问世D.张衡发明地动仪8.一人生活在明朝时,下列有关他的说法有可能发生的是①喜欢画年画②读了许多带插图的小说③在科举考试中用颜体书法写了一篇八股文,高中榜首④喜欢听京剧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9.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中国人对这一艰深的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0.“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
”这种思想最早提出来的是A.魏源《海国图志》 B.洪仁玕《资政新篇》C.张之洞《中体西用论》 D.康有为《孔子改制考》11.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其依据包括:①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④宣传马克思主义,使新文化运动进入新时期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2.孙中山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他于20世纪20年代改组国民党,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含义是①反对帝国主义②“耕者有其田”③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④“节制资本”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13.毛泽东指出:中国现时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这一论述属于毛泽东思想中的A.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理论C.新民主主义理论 D.社会主义理论14.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邓小平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二者根本的共同点是、‘A.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 B.始终不渝的贯彻党的最高纲领C.把反“左”作为革命进程的重要任务 D.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15.建国初期科技发展的原因不包括A.海外留学人员大量回国,投身国内建设 B.国家大力培养科技人才C.国家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D.1956年,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个“向科学进军”的热潮16.江泽民指出:“现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下列重大科技成就中,中国参与的是A.电子计算机的问世B.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公布C.细胞学说的提出D.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17.下列不是发生在“文革”中的是A.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B.“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C.全国高校停止招生 D.恢复高考18.“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两个方针适用的领域分别是A.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 B.文学艺术与意识形态C.艺术问题与学术问题 D.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9.“他们把欧洲的封建制度比作漫长的黑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
这里“他们”应该是指A.智者学派 B.人文主义者 C.宗教改革者 D.启蒙思想家20.五四运动后,成为新思潮主流的是A.民主和科学的思想 B.文学革命思想 C.宣传维新变法 D.马克思主义传播21.下图所反映的指导思想与我国孟子的“民本”思想的相似点是A.反对封建制度B.突出现实社会中“人”的重要作用C.维护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D.要求统治阶级爱惜民力22.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表现在①把反封建推进到反对封建专制制度②把反宗教神学推进到尊重科学信仰自由③把宣传人性推进到建立“理想王国”④把尊重人推进到天赋人权、平等自由等A.○1○2○3B.○2○3○4C. ○1○3○4D. ○1○2○3○423.在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欧洲思想家提出了各自的主张。
下列思想家其思想主张之间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①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②苏格拉底——道德(美德)就是知识③马丁·路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④伏尔泰——“社会契约”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4.下列科学家与其科学成就的对应关系中不正确的是A.伽利略——经典力学体系形成B.牛顿——万有引力定律C.爱因斯坦——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D.普朗克——量子论诞生25.达尔文进化论的基本观点包括①上帝创造万物②适者生存③自然选择④物种不变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26.下列交通工具出现的先后顺序是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C.②④③① D.②④①③①火车②马车③磁悬浮列车④汽车27.恩格斯说:“和启蒙学者的华美语言比起来,‘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竟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
”在这种“令人极度失望”的社会背景下兴起的文学流派是A.启蒙文学 B.浪漫主义文学 C.现代主义文学 D.古典主义文学28.依据所学的知识,判断下列名画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石工》②《圣母像》③《日出·印象》④《格尔尼卡》A. ○2○1○4○3B. ○2○4○1○3C. ○4○2○3○1D. ○2○1○3○4 29.直至19世纪初,德国人还自嘲说英国拥有海洋,法国拥有陆地,而德国只有“思想的天空“。
德国在拥有“的天空”方面主要成就是①拜伦创作《西风颂》②薄伽丘写出《十日谈》③贝多芬创作九部交响乐④康德创立“批判哲学”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30.李宇春,这个热爱音乐的中国大学生,成为了一个微妙的符号。
湖南电视台电视节目《超级女声》体现了电视的哪一种功能?A.资讯传播 B.新闻报道 C.大众娱乐 D.艺术鉴赏第一部分选择题(共60分)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31.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以“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为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同学们搜集了很多相关材料。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共14分)(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提倡的人生道路。
请把与“修身”、“齐家”相对应的儒家名言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2分)修身:()齐家:()①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供养、赡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③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④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⑤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⑥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32.(共13分)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结晶。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读图造纸术的外传工业革命成果外传材料二:二战期间和战后出现的新兴科学技术回答:(1)材料一中所示两个科技中心分别是指什么国家?(4分)这些科技成果的外传或扩展对世界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分)(2)材料二反映了二战后世界科技中心在哪个国家?试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5分)33.(共13分)阅读下列材料:汤显祖和莎士比亚堪称世界戏剧的两座高峰,在十六世纪晚期和十七世纪初同时出现在东半球的中国和西半球的英国。
《牡丹亭》与《哈姆雷特》分别是其代表作,以下是有关这两部作品的有关材料:材料一:《牡丹亭》塑造一个女性形象—杜丽娘,她出生名门,自幼受到封建文化教育和严格管束,她如同笼中的鸟,强烈渴望冲出牢笼;在生存环境没能给她的理想的实现提供任何条件的情况下,她只能到梦中寻找自己的理想;进入鬼蜮的杜丽娘,由于离开了封建礼教的管束而显得更为大胆、痴情。
她不满足以幽魂的身份和情人聚会,她能为爱情而死,更情愿为爱情而生。
她毫无顾忌的与阴间的判官据理力争,使自己还魂。
她还一鼓作气,让自己的非法叛逆婚姻得到家长和社会的认同。
材料二:《哈姆雷特》塑造了的悲剧形象—哈姆雷特,其名言“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 多么伟大的力量! 多么优美的仪表! 多么优雅的举动! 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 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 宇宙的精华! 万物的灵长”。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指出两部剧作所处时代的共同经济特征。
(2分)(2)思考两部戏剧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了什么样的共同精神?(2分)(3)两部戏剧中所反映的这种精神,在东西方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完全不同的影响,请指出这种不同并分析产生不同的原因。
(9分)高二级历史(人民版必修三)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二、非选择题(40分)32、答案:(13分)(1)古代中国(中国)与英国(4分)影响:造纸术外传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传播交流,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2分)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世界联系更为密切,东方从属于西方。
(2分)(2)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科技中心。
(2分)原因:军事斗争的推动;经济实力的强大;政府对科技的重视。
(3分)33、答案:(13分)(1)、特征: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2分)。
(2)、精神:人文精神(2分)(答出人文精神的具体内容同等给分)。
(3)、影响不同:中国当时的人文精神并未对传统思想产生巨大的冲击(2分)。
欧洲人文精神把人、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1分),对后来的启蒙运动有直接的影响作用(1分),推动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和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1分)。
出现不同影响的原因:中国:中国明清时期是封建专制统治加强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