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服饰变化⑴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⑵表现:①近代:男性: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女性:改良后的旗袍②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列宁装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一度受到青睐民众服饰趋于单调,军装和“干部服”盛行③改革开放后:对服饰的要求由穿得暖向穿得好过渡中国服饰从封闭走向开放2、饮食文化变化⑴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⑵西餐: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3、居室建筑变化⑴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⑵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租界,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欧化的新式住宅。
4、社会习俗变化⑴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的影响。
⑵表现:①婚丧礼俗: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仿效西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开始用火葬代替土葬②社交礼仪:民国初,采用西方的握手和鞠躬,取代跪拜礼;在称呼上,用先生和同志,取代老爷和大人。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更新⑴特点:更迭速度快,在城市比较显著,在乡村则迟缓得多⑵概况:①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②自行车:在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普及③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专线投入商业运营,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开通。
④轮船:1865年,中国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造船业得以发端⑤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我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⑥飞机:20世纪20年代初,民航事业起步,30年代中期已形成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全国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2008年,中国民航累计完成旅客运输量1.92亿人次2、邮电通信设施的完善⑴邮政:①19世纪中叶,依靠驿站和民信局通信②1896年海关正式办理邮政,“大清邮政局”成立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⑵电信:①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②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到1932年底,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⑶电话:①1882年,传入中国②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3、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⑴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与信息的传递⑵加速了城市化进程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⑷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大众报业的发展⑴发展原因:社会需要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⑵西人办报:从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一股办报的热潮,拉开了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序幕。
2-4-1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近代服饰变迁(1840——1949)
2、新中国时期(1949——今)
3、总体变化特点 由拘谨、保守、等级森严—— 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男人由穿长跑马褂到穿西装,再到中山装 B、男子服饰的变化受西式服装的影响 C、女性穿着经过改良的旗袍更加合身适体 D、洋装取代了传统服饰
1、近代服饰变迁(1840——1949) 2、新中国时期(1949——今)
2、新中国时期(1949——今)
①建国—60年代中期: 中山装、列宁装、连衣裙 ②文革时期: 军装、干部装
文革时期
乌 黑 顺 长 的 麻 花 辫 、 连 衣 裙
列宁装,文革时期的服装,以军装和蓝、黑、 灰、黄的单色调为主流。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 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成为革命“时装”。它的外 观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 袋。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点,属于中西合璧的
影响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
见练习册39页
因素有哪些??
外界:欧风美雨 社会:社会思潮、政治、经济、国家政策 个人:人们自身的思想
宋氏姐妹林徽因
60年代的结婚照和结婚证
民国时期 青天白日结婚证书
40民年国代时的期绢结质婚婚证书书
带有毛泽东语
录的结婚证和
可以兼票券使
70年代的结婚用照的新和结中结婚国婚证5证0年代的结婚证和结婚照
中山装
三民 主义
耻
廉
行政、立法、 司法、考试、 监察五权分立
以文治国
义
礼
传统旗装
改良旗袍
比较传统旗装与改良旗装的区别。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5单元〗之小船创作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知识点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鸦片战争前: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
2.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1)衣①“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②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
(2)食: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
(4)社会风俗①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④大城市的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农村仍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易误点(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止缠足。
知识点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的主流。
(2)物质生活: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改革开放后(1978年以来)一条主线: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两大领域:物质和习俗。
两大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三个方面:变化中的男女服饰、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迁。
四个时期: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
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②。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解读]①处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背景。
②处体现了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思考]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提示】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时尚的轮回-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
时尚预言家
有人说:去年是新潮,今年是流行,明年 是过时,50年后是时尚,100年后是前卫。
70年前的时尚到了今天似乎是个轮回, 我们在当今瞬息万变的时尚中能看到70 年前的影子吗? 请你根据时尚轮回的规律,大胆预测的压力,与张结
1930年阮玲玉主演电影《野 婚。
草闲花》简介
假设你是申报记者,请你为这部电影及女主角写篇影评。
19世纪末20世 纪初,丧礼趋 于简化,并出 现了带有强烈 西方色彩的新 式丧礼。一些 城市还建立了 殡仪馆和公墓。
新中国成立后, 殡丧风俗由土 葬开始向火葬 改革。
辛亥革命后, 国民政府下令 剪去辫子。
干部装与中山装
60 年 代 的 流 行
绿 军 装
——
解读历史图片,注意察看细节 从服饰的样式、颜色看……
变化的趋势: 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 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 便、平民化转变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种语言,是 人类的第二张皮肤,人类通过服装系 统来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以及自身 身份的认同和自信。……越是在全球 化的状态下,越是需要民族身份认同 和身份辨异。”
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愚昧落后
文明开化
服饰 西装、 中山装、 旗袍、 高跟鞋 饮食 西餐馆 建筑 居住大院、高级公寓、别墅、花园洋房
社会 断发、禁缠足、鞠躬、握手、新式婚礼、简 风俗 洁葬礼
新闻报道:在当今的中国,每到圣诞节或 情人节,不管是商家还是顾客都会全程投入, 气氛愈演愈烈。与之相反的是在传统的中国节 日,如端午节、中秋节,节日的气氛却是越来 越淡化………
父母为自己包办婚姻愤然离
阮玲玉自身的亲身
开富裕家庭,自己在社会上 经历也颇为相似,给
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我们都是中山装!
全中国人都穿中山装?
季羡林
末 代 皇 后 婉 容
溥仪与婉容的合影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建国初南京有童谣唱道:一进堂屋亮堂堂, 房里摆的大花床,姑娘穿的花衣裳,小伙子 穿的“列宁装”。
布 拉 吉
连 衣 裙
)
“嘿拉拉,拉拉,嘿拉拉,拉,天空出彩霞呀,地上开 红花呀。苏联老大哥呀,帮咱们建国家呀……”
由沿海城市到内地;以服务于上流 社会和时堂青年为主,对普通老百 姓影响不大;刺激相关民族工业产 生、发展;中西餐并行于世。
袁隆平成功研制出杂交水稻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民大丰收
想吃啥,就买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只有你想不到, 没有你买不到!
三、居住建筑的演进
三、近代中国居住建筑的变迁
宫廷园林、深宅大院
中国传统建筑
毗连式房屋——中西合璧
1、原因 2、表现
婚姻风俗的变迁
丧葬礼俗的变迁 其他风俗的变迁
3、特点
婚礼服饰
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 国人结婚崇尚红色,新人是 绝对不允许穿白色衣服的。
婚礼服饰
清末传统婚礼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婚照
西 装 革 履
雷人的中西结合:民国时期结婚照
民国时期,很多有钱人家的婚礼都在教堂举行
改革开放前的婚礼服饰
60年代
70年代 50年代 在那个阶级斗争,政治挂帅的时代,敢穿婚纱和西服的人 不多,否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改革开放后的婚礼服饰
追 悼 会 开 始 取 代 繁 琐 的 丧 葬 仪 式
拖着长辫子的西餐厅服务生
迷破 信除 封 建
位中 毕国 业第 生一 所 女 金子 陵大 女学 子, 大首 学届 五
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生活习俗的变迁
专题四:中国近代生活习俗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 .近代社会生活:1840—1949:列强侵华,逐步沦为两半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西方民主思想逐渐传入原因:①列强侵略,西方文明传入带来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②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奠定经济基础③历届政府的推动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倡导,民主思想不断传播表现:①衣:鸦片战争洋布、洋装进入中国;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学生装、新式旗袍(特点:由拘谨、呆板、等级森严——美观、适体、平民化转变)②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③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④习俗:⎩⎪⎨⎪⎧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民国时期: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949——1978——至今(1)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成立,文革期间左倾错误严重,强调阶级斗争;计划经济体制①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1978—至今: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解放思想;民主法治不断健全于发展①物质生活⎩⎪⎨⎪⎧衣:服装颜色五彩缤纷。
食:到1987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
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
住:1995年,国家启动“安居工程”。
②社会风尚: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命题:1.就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特点及影响2.就男女关系转变、婚姻习俗角度命题例1:早婚是古代社会的一种风尚,城乡皆然。
清末民初,上海等大都市出现了婚龄推迟的现象。
20世纪20年代末以后,农村传统的早婚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抑制。
这反映了A. 自然经济解体速度和程度的不均衡B. 妇女地位提高C. 清政府推动社会习俗变革D.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思想解放例2:1921年成都警察厅发布通令:“近日妇女每多剪发齐眉,并梳拿破仑、华盛顿等头式(流行的男式发型),实属有伤风俗,应予以禁止,以挽颓风……如敢固违,定以妇女坐法并处罚家长。
中国近现代风俗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一.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1、发展趋势——走向西化;由封闭落后走向开放进步,走向近代化。
2、突出特征——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但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
3、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由于近代西方文明的传入;近代工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受到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民主思潮的推动等。
4、具体表现:(变化最大的城市是上海)(中国的农村传统风俗习惯变化不大。
)①鸦片战争后,西餐开始在中国出现,西装传入中国。
中华民国成立后西装和中山装开始流行。
②出现西式建筑,宽阔的马路、自来水、电灯等;③出现近代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如轮船、火车、电车、汽车、飞机等;电报、电话等。
④人们可以阅读报纸、听广播、看电影等。
⑤社会习俗的变迁:中华民国成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社交礼仪采用握手、鞠躬;称呼采用“先生”、“同志”;辛亥革命后实行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清末民初,受过新思潮影响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出现西式婚礼和葬礼。
(揭开“剪辫易服”序幕的是洋务运动时期的留美学童;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也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
近代变化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演变1、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
2、1865年,中国造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中国近代轮船业开始发展。
(洋务运动时期)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出现公共汽车交通系统。
近代中国大城市主要的交通工具是人力车;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间,自行车仍是市民的主要代步工具。
3、中国铁路的诞生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中国铁路的诞生。
1909年完工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条铁路。
4、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始;1882年,电话在中国出现。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
6、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 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B
7、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见面齐声道恭 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 一恭。”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 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时期
C
3、下列生活场景,符合历史真实的是 √A、鸦片战争后,一些买办穿起了西装 B、辛亥革命后,男子普遍穿上了西装 C、民国成立后,青年男女普遍可以自由恋爱、 自主婚姻 D、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服仍普遍受到国人的 青睐
4、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 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筒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等级森严
礼治规范
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成立后流行
清 朝
西装
孙中山综合中西服饰的 特点,设计出一种直翻领有 孙中山 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取名中 山装。此后中山装大为流行。
三民 主义
以文治国
“三省吾身” 严谨治身
五权分立
立法、司法、行 政、考试、监督
耻
义 礼
封闭的衣领后背不破缝: 国家和平统一。
廉
我的观点 :面对东西方文明碰撞,应该怎样正确看待传统文 化和外来文化?
在国外一些大场合, 我从来都是穿唐装、中山 装,我想告诉所有人,我 很骄傲,我是中国人。可 能因为这点,所以香港大 使、申奥大使都找我来 做……我很传统,不希望 忘记自己的文化。
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习俗的变迁
总结
近代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
现代 改革前 改革后
物 衣 长袍大褂 西装、中山装、 朴素
质
旗袍、学生装、 连衣裙
单调
生
食 满汉全席、西餐
粗茶淡饭
活
简单
住 深宅大院、洋房豪宅 普通民居
拥挤陈 设简单
习俗 风尚
断发易服、废止缠 勤俭节
足、婚姻自由、新 式礼节、改称呼、
约、无
采用新历法(公元 私奉献
纪年)
(
)
现 南 京 肉 联 民国交通银行,现新街口工行 厂
民国时英国驻华大使馆,现双门楼宾馆 建于光绪年间的下关火车站
从80年代开始,党和政府推出安居工 程和康居工程政策。居民住房不断得 到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 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 改善。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政 策。近十多年来,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 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 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改 良 后 的 旗 袍
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后流行
早期西装
西装革履
三 十 年 代 上 海 女 性
西 装 革 履
民 国 时 期 的 一 家 人
清 末 民 初 的 传 统 婚 礼
依据材料概括指出近代新式婚姻 在思想观念和礼仪方面的进步之处。
旧式婚姻情况
新式婚姻情况
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1.自由恋爱 2.问名(互问庚贴卜之)2.订婚
列宁装
朴素; 颜色、款 式单调。
绿军装
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 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 式走向多样化。
“
食” 简单,物
资匮乏, 凭票购物。
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 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还 倡导“菜篮子工程”,丰 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 上了百姓的餐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习俗风尚 维新派----辛亥革命前后----民国时期 传统婚姻习俗被打破,婚姻自由,举办文明婚礼; 社交礼仪也日益平等化、大众化和民主化; 妇女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妇女不缠足); 断发易服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历史潮流。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50年代—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主流---改革开放以后
六、交通通讯事业发展的影响
2021/4/9
6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
外文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
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自己办报
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0世纪前期
新中国成立后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道领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事业
1895.2,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起步 1905年11月《定军山》
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2021/4/9
7
进步影片: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限制,民航发展有限
改革开放以后,逐渐放宽并最终取消了限制,中国已成为世界
民航大国。
意义: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人民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
2021/4/9
5
五、通讯工具和通讯事业的发展 有线电报和无线电报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私自在上海建起电报机房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电话的发展 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20世纪初,清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2003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据 世界首位 互联网的发展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 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 列宁装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成为革 命时装。它的外观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 袋。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时髦打扮,看上去既朴素 干练又英姿飒爽,所以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点。
‚文革‛时期的绿军装和军棉大衣 ‚文革‛时期,在‚红色革命‛时代主旋律的 影响下,全国着装表现出明显的军事化特征, 即所谓‚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清 朝 旗 袍
民 国 旗 袍
比较上面两组图,你能说出清朝 旗袍与民国旗袍的不同之处吗?
中餐:把追求美味 奉为首要目的。 西餐:以讲究营养 为最高准则。
(2)社会习俗
时间 1840—1949 婚俗 包办婚姻→婚姻自由 社交礼仪 跪、作揖→点头、鞠躬、握手 其他
老爷、大人→先生、同志 留辫,缠足→ 断发,放足
物质匮乏,生活必需品 要凭票计划供应。
住房拥挤, 家具简陋。
三、改革开放以来
表现
时间
改革 开放 以来
衣
食
住
社会风 尚
注重环保、 讲究卫生、 赈济灾区
颜色:五彩 缤纷 款式:多样化
菜篮 子工 程
安居 工程
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阅读下面材料,分析中国近代 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原因。
1、18、19世纪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 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 这些 西方国家疯狂地越洋抢滩,掠夺金钱, 贩卖奴隶,开辟市场,建立殖民统治。 ——岳麓版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的影响
2、受西方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 随着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 行,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革,晚 清社会也呈现出平等化的时代特 征。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 清民国卷》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针对练习】 (2011 年广东广州一模)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泥塑金身, 三寸金莲。中华民国成立以后,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为 娘娘祝寿。这主要表明( )
A.尊孔复古思想开始盛行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D.废止妇女缠足得到认可
【解析】选 D。本题以一则材料为切入点考查社会生活与 习俗的变迁。注意材料中的对比是“三寸金莲”与“大脚棉 鞋”,由此得出 D 项符合题意。A、B、C 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 现,排除。
2.一般规律
(1)经历了一个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在地域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 (4)既有相当的西方文化内容,又保持着浓厚的民族特色。
3.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 工业化进程。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 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顺应时代变革。 总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
二、社会习俗的变化 1.旧中国
断发易服 (1)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__________”、“废止缠足”。 (2)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色彩。 废止缠足 (3)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__________等法令。
简约文明 (4)婚丧仪式:由烦琐愚昧,改为__________。
(5)农村:仍处于落后、封闭状态,传统风俗习惯坚若磐石 地沿袭下来。
◆史料
材料一 取火之物,向用火石,其色青黑,以铁片擦之,即
有火星射出,与纸吹相引而生火,人家莫不备之;光绪乙未、丙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知识梳理(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
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
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
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
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
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
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
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
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
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类型
时期
变化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衣
1840—1949
男: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旗袍(旧式、新式)
1949—1978
男:列宁装、中山装—绿军装、干部装
女:列宁装、连衣裙—绿军装
十一届三中全会
服饰由最基本的穿的暖、穿得好向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转变,各种款式的服饰层出不穷
食
住
习俗风尚
1866年,海关试办邮政;1896年,“大清邮政局”成立,辛亥革命后,改称为中华邮政。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1932年底,开设了国际邮政电报业务;1882年,电话传人中国;1949年11月,邮政合一。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大众报业的发展
19世纪40年代到90年代,在华传教士兴起办报热潮众生活的渐变
特点:互联网作为一种互动媒体、信息渠道和生活平台,在得到网民认可的同时,也存在着信任度与安全感较低、网络沉迷情况等负面影响。
民国成立后
婚姻自主,丧礼简化,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交通工具的更新
19世纪后期,自行车传入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摩托车、汽车逐渐成为又一交通工具。
1872年,上海招商局成为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19世纪80年代,中国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建成
1865年,轮船招商局成立
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步完善
广播影视的普及
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1926年6月1日,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哈尔滨广播电视台;1928年8月,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视台成立;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个各级广播电台
12.20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2)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 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 督的功能。机关报是新闻传媒的主体,重视言论,尤其 注重政论。
(3)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中国的传媒事业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 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 潮,维新运动中出现第一次高潮,辛亥革命前后再一次 出现高潮。
2.影响: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繁荣对于唤醒民众、 争取国家独立和解放、促进精神文明建设起了巨大的 推动作用。
(3)住房: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_欧__式__洋__房__或中西合璧的 豪宅。
2.社会习俗:
(1)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_断__发__易__服__”“废止缠 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2)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_________的色
彩。
反清革命
(3)民国时期,政府颁布_剪__辫__易__服__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婚丧仪式简约文明。 (4)广大农村依然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
(2)现代。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_人__民__日__报__》《红旗》等 党报党刊,还有《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内容比较 丰富。 ②改革开放后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 ①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定军山》首映成功, 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_________和革命战争题材 的电影纷纷被搬上银幕。改工革农开生放活后,中国电影走向一 个辉煌的新时代。
轮船招商局 通近代化。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由国家统一管理。
(4)航空。
①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_航__空__事__业__ 开始。
14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第三条 结婚须男女双方本人完全自愿,不 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 以干涉。
风俗习惯:
1.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 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这是解 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 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2. 党和政府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 献、乐于助人,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转变。 3. 改革开放以后,实行了双休日,休闲成为人 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风俗习惯: 1.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 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 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 制度。这是解放妇女、移风 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 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 的重大变革。2. 党和政府提
变化原因:1.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 主,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导致城镇人口剧增, 商品粮购销矛盾突出,为此国家实行 统购 统销。这就稳定了物价,保障了城镇人民基 本物质生活的需要。但是,许多中国人尤其 是农民的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3.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 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
4、近代农村社会受西方影响较小的根本原因是 ( ) A农民过着田园牧歌式的幸福生活 B小农经济的落后和封闭 C远离大城市 D西方列强侵略程度较轻 5、新中国成立后导致中国社会家庭生活产生重大变 革的标志是( ) A取缔卖淫嫖娼、吸毒贩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B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新婚姻制度 C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乐于助人、无私奉献 D制定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6、下列现象中不属于近代风俗习惯变迁的是( ) A婚姻自由,一夫一妻 B剪辨与放足 C握手、鞠躬等礼仪 D“先生”“同志”等称 呼
原因:物资匮乏,勤俭节约是社会风尚的主流。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知识点
高一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知识点一、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方面?1.近代:1840年至1949年变化表现:(1)衣着:长袍马褂(传统)、西装(外来)、中山装、旗袍(中西合璧)(2)饮食:西餐传入并逐渐流行(19世纪40年代起);一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一批专门生产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3)居住:四合院(传统),外人来华后,西式洋房开始大量出现,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园”、“别墅”、“公寓”等。
(4)风俗:①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传统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②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
③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了国庆、等新节日。
④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局限:由于农村落后、封闭,农村社会生活变化微弱,只有少量的洋货进入中等生活水平的农民家庭,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变化原因:(1)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影响;(2)仁人志士的推动;(3)民主思潮的促进;(4)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2、现代:1949至今变化表现:建国后,人们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改革开放前,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吃:(1).到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政府发动的“菜篮子工程”,使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百姓的餐桌。
(3).餐饮业发展,快餐盛行。
穿:从灰蓝单调走向五彩缤纷,从单一的款式走向多样化,年轻人的服饰,逐步融入国际潮流。
住: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工买到合适的住房4)风俗习惯: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
课件1: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影响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变化的原因 (1)外因:工业革命的发展;鸦片战争后,西方先进的交通 工具极大地影响着中国。 (2)内因: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如 林则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洋务派掀起了“师夷 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交通工具,从而 使中国的交通运输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高中历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梳理
1.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①根源: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 面的冲击,两种文明碰撞的结果。 ②具体原因: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国政府的改革;中 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近代化,改变人民的生活方式;西 方的生活方式及自由、平等、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资产阶 级运动的兴起。 ③表现:服饰、饮食、住房和礼仪的变化;断发、不缠足 运动的兴起。
②发展: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的《时务报》宣传变法,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宣扬革命,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 分子创办《新青年》,大力宣扬民主与科学,中国的报刊出现繁 荣景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红色中华》 《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与国民党的《中央日报》进行针锋 相对的斗争,为革命胜利作出重要贡献;新中国建立后,《人民 日报》《红旗》《光明日报》等党报影响巨大。
②新中国成立后电讯事业的发展:新中国诞生后,政府大 力投资电讯,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的全国电讯网络;改革开放后, 电讯产业迅速发展,2003 年年末,中国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 均跃居世界第一位。
3.大众传媒的发展
(1)中国近现代报刊业的发展。
①形成:19 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有《中 国丛报》《万国公报》等;19 世纪 70 年代起,中国人自办的报 刊出现,1873 年艾小梅办的《昭文新报》一般被认为是中国人 自办的最早报纸。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预测数据库
1~6 7~12
13~14
重点难点突破
名校模拟演练
预测数据库
1~6 7~12
13~14
2.饮食的变化 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十分发达的国家,其中以鲁菜、粤 菜、川菜、淮扬菜影响最大,统称四大菜系。这四大菜系的 长足发展和最终形成,是近代百年的事情。 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一 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如洋葱、土豆、 卷心菜、胡萝卜等蔬菜,以及番茄沙司、胡椒粉、咖喱粉、 味素等调味品。一批专门生产糕点糖果、调味品、罐头等西 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 重要组成部分。 3.居室建筑的演进 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外国人来华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 大量出现。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 成为典型特征。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 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 园”、“别墅”、“公寓”等。此外,西式的家具陈设,如 沙发、茶几、写字台、穿衣镜、座钟挂表等,开始受到城市
重点难点突破
名校模拟演练
预测数据库
1~6 7~12
4.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迁及原因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以婚丧礼俗的变迁最 为明显。 (1)婚丧嫁娶: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 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 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 主成为一种时尚。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带有强烈 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不过, 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农村中实行更多的仍是传统葬礼。新 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2)其他风俗: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 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 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 礼节。民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 判,女子在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也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 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坐进 30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 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 耸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 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连肌肤都能看得分明的时髦 少妇。那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翘起了赤裸 裸的一双白腿,简直好像没有穿裤子。这情形, 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 一声,昏死过去……
清末民初
1919年”五四”运动
蒋 介 石 与 宋 美 玲
20年代初西方文化的传入,从海外留 学归来的先生小姐,不少人已经信奉了基督 教,他们一般选择穿婚纱在教堂举行婚礼。
50年代和60、70年代讲究的是 阶级斗争和政治挂帅,不能穿婚纱和 西服,否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级生 活方式。
80年代的人终于又穿上了 婚纱和西服。
外因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质文 外来文化:明和生活方式的涌入;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重大历史事件的推 政治变革:动;
内因
经济发展:
吸收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思想解放: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促 进人们的思想解放。
新闻报道:在当今的中国,每到圣诞节 或情人节,不管是商家还是顾客都会全程投入, 气氛愈演愈烈。与之相反的是在传统的中国节 日,如端午节、中秋节,节日的气氛却是越来 越淡化,这不得不让人深思……… 观点1:西方文化的进入,推动社会生活的进步 观点2:这就是一种文化侵略
90年代—现 在的化装技 术可真没得 说,连最亲 的人也认不 出来。
第四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
讲课人:赵海芳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 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 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 因素.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840-1949)
(一)表现
(二)变化的原因
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一)表现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0-51, 归纳教材以鸦片战争为界,是从 哪些方面讲述近代社会生活的变 迁的?
——法国著名作家阿纳托尔·法朗士
清代男子服装主要有袍服、褂、袄、衫、裤等。袍褂是最主 要的礼服。图为清末的一张人物合影,照片中的服饰几乎包揽了 当时男服的所有款式。
鸦片战争前
改良后 的旗袍
20世纪20年代后的旗袍是汉族女子在穿着吸收了 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
汉族女子服装
西方女子服装
民 国 上 袄 下 裙
民国政府《剪辫通令》
今 日 剪 辫 者 , 奖 炸 酱 面 一 碗
“一弯新月上莲 花,妙舞轻盈 散绮霞;亡国 君王新设计, 足缠天下女儿 家。”
南唐后主李煜
材料:“小姐下楼格登 登,丫鬟下楼扑通通, 同是一般裙钗女,为何 脚步两样声?” ——清人鼓词
缠足被认为 是女性优雅 高贵的象征
习俗
小脚——穿越千年的香艳和忧伤
我的观点
在西方文化的接受问题上,作为老师我觉 得要注意正确的引导。其实一味的阻止或 进行批判,会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如果 从另外一个层面,让我们深刻了解到中国 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我想 我们一定会爱上古老的中国文化,并找到 与西方文化和谐的结合之路。
小结:
我们不是没有我们的节日, 而是我们丧失了很多很多的记忆! 我们不是没有我们的文化, 而是我们丧失了太多太多的自信! 一个没有自己节日的民族, 是一个浅薄无知的民族! 一个放弃自己文化的民族, 是一个走向堕落的民族!
干烧鱼 湘菜 红煨鱼翅
徽菜
浙菜 西湖醋鱼
符离集烧鸡
(2)鸦片战争后:出现西餐馆、面包房、 烟酒店、咖啡店,吃西餐成为富人的时尚。
西餐厅
南米北面,传统饮食丰富
西餐厅,面包、咖啡等
西餐成为一种时尚,在通商口岸兴起,最早 可能出现于: A、19世纪40年代 B、19世纪50年代 C、19世纪60年代 D、19世纪80年代
缠足使脚严重变形
三寸金莲
从反对传统道德,争取妇女解放 的角度看,不缠足运动带有反封 建的政治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 会革命。
清 末 民 初 的 传 统 婚 礼
传 统 社 交 礼 仪
清 末 中 外 官 员 握 手 致 意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习俗方面变化最大的 城市是 A A、上海 B、北京 C、深圳 D、武汉
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你如何看待 这种现象和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我的观点
观点一: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 国不断发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生 活态度,中国逐渐改掉了一些传统陋习,与世界 接轨。 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 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步步沦丧,特别当我 们过着西方的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已经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保 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作为当代青少年面对东西方文明碰撞时, 应该做出怎样的正确选择?
——茅盾《子夜》
请回答: ⑴在材料中,有哪些东西是吴老太爷以前生活中 所没有的? ⑵材料中吴老太爷的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
1、衣着的变化
“假如我死后百年,还能在书林中挑选,你 猜我将选什么?„„在未来的书林中,我既不选 小说,也不选类似小说的史籍。朋友,我将毫不 迟疑地只取一本时装杂志,看看我身后一世纪的 妇女服饰,它能显示给我们的未来的人类文明, 比一切哲学家、小说家、预言家和学者们能告诉 我的都多。”
1840之前
1840-1949 新式旗袍、上衣下裙、 西装、中山装、 西餐、面包、咖啡 西式洋楼、电灯 放断发足、改变婚俗 社交礼仪平等
Hale Waihona Puke 衣食 住 社会 风俗
旧式旗袍、长袍马褂 南米北面、八大菜系 四合院、传统民居 长辫、缠足、大人老爷、 磕头鞠躬
原因
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 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
3、住的变化:
老北京的建筑经典 ——天圆地方的四合院 (内向性和封闭性)
西方建筑文化以外向和开放著称
传统住宅(北京四合院)
中西合璧(上海的石库门)
江南水乡传统民居
完全欧化(花园、别墅)
下列哪一个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A、圆明园 B、旗袍 C、中山装 D、上海的石库门
E、四合院
4、社会风俗
包括断发易服 、 废止缠足 、婚 丧礼仪 、社交礼仪、称呼、 历法、 节日变化等
20世纪30年代,你和你的异性朋友一起去参 加一个宴会,你们会选择什么服装 C A、西装 、旧式旗袍 B、长袍、上袄下裙 C、中山装 、新式旗袍 D、军装、列宁装
2、吃的变化
(1)中国传统饮食十分丰富
中国八大菜系
鲁菜
迎宾花篮 粤菜 金牌烧乳鸽
淮扬菜
川菜 清炖蟹粉 狮子球
香辣炒蟹
中国其他菜系
闽菜
上 衣 下 裙
民 国 学 生 装
早期西装
西装革履
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后流行
虽说西装依然是男人 们时髦的服饰,但中山装 很快就开始与西装平分天 下。
三 省 吾 身
立法、 司法、 行政、 考试、 监督五 权分立
耻 廉
三民 主义
义
礼
以文治国
从西装到中山装的启示
从西装到中山装:反映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