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案例——对朗读教学法的实践与看法
七年级语文《兰亭集序》教案
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兰亭集序》。
(2)理解《兰亭集序》的文言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3)分析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特点,了解其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兰亭集序》。
(2)学会欣赏文言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会欣赏书法作品,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王羲之的文学才华和书法艺术魅力。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兰亭集序》的文言文内容。
2.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特点。
三、教学难点:1. 《兰亭集序》中的难懂词句。
2. 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兰亭集序》的原文及其译文。
2. 准备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图片及相关资料。
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
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王羲之的背景及《兰亭集序》的写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特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兰亭集序》,理解文意。
(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兰亭集序》的文言文内容,重点解析难懂词句。
(2)教师分析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特点,展示相关书法作品。
4. 欣赏与实践:(1)学生欣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体会其艺术魅力。
(2)学生在课堂上练习书法,尝试运用王羲之的艺术手法。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兰亭集序》的文言文特点及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特点。
6.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背诵《兰亭集序》。
(2)学生选择一幅王羲之的书法作品,进行欣赏和分析。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
例如,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的调动是否充分,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适合学生,教学方法是否有效等。
七、评价建议:1. 学生对《兰亭集序》的朗读和背诵情况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兰亭集序》教学案例对朗读教学法的实践与看法
学生对朗读的接受程度
大部分学生认为朗读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能够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较高,认为朗读可以增强语感和 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对不同形式的朗读活动(如集体朗读、个人朗 读、分角色朗读等)都有一定的参与意愿。
朗读对学生理解《兰亭集序》的影响
02
01
03
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兰亭集序》的节奏 和韵律,感受文章的美感。
朗读有助于学生理解《兰亭集序》的思想内涵和意境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兰亭集序》的语言 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朗读教学法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贡献
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 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提高学 生的沟通技巧。
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 力和语感,增强对语言文字的 敏感度。
准备教学工具
准备必要的教具,如PPT、音 频、视频等,以辅助朗读教学 。
朗读过程中的指导
示范朗读
教师进行示范朗读,让学生了解正确的语音、语调和 情感表达。
学生模仿练习
引导学生模仿教师的朗读,反复练习,掌握正确的发 音和语调。
指导技巧
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技巧,如重读、停顿、语速等, 以更好地传达文章的情感和意义。
审美体验
通过朗诵、音乐、图片等多种 形式,引导学生感受《兰亭集 序》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培 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
02
朗读教学法在《兰亭集序》教学中的实践
朗读前的准备
确定教学目标
明确朗读教学的目标,如提高 学生的语音感知、语感和语言 表达能力等。
选择合适的朗读材料
《兰亭集序》作为经典的文言 文作品,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适合作为朗读材料。
七年级语文《兰亭集序》教案
七年级语文《兰亭集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兰亭集序》的内容。
(2)了解王羲之的生平及其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
(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解决阅读中的困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3)激发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二、教学重点1. 《兰亭集序》的作者、背景及意义。
2. 课文内容的逐句解析和翻译。
3. 欣赏王羲之的书法艺术。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文言文句式的判断和翻译。
3. 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体会。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及注释。
2.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图片。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王羲之的生平及其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遇到生僻字词借助工具书和注释。
(2)鼓励学生独立解决阅读中的困难,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 课文解析(1)逐句解析课文,翻译重要字词。
(2)讲解文言文句式,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5. 欣赏与拓展(1)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欣赏。
(2)讲述与《兰亭集序》相关的趣闻轶事,拓宽学生知识面。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背诵课文。
8. 板书设计兰亭集序作者:王羲之背景:兰亭修禊意义:赞美友情,留恋美好时光六、教学反思2. 针对学生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
七、课堂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四步诵读法”在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以《兰亭集序》教学为例
41OCCUPATION2018 01改革创新R EFORMATION编辑 姜 菁“四步诵读法”在古诗文教学中的运用——以《兰亭集序》教学为例文/柳 冰摘 要:古诗文的学习,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教师而言,都是一个困扰已久的难题。
鉴于技工院校对于学生培养目标的指向以及教学现状,本文提出“四步诵读”的新型古诗文教学模式,并以课文《兰亭集序》为例,具体阐释“初读课文——体验式学习、研读课文——探究式学习、品读课文——共情式学习、赏读课文——审美式学习”这四步的设计与实施,旨在为技工院校的古诗文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四步诵读法 体验式 探究式 共情式 审美式一、古诗文教学现状及成因分析对于“语文”这一学科而言,普通中学的教学目标主要是“系统地传授语文学科知识”,技工院校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审美意识和健全的人格”。
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偏差,技校古诗文教学应该转变思路,剔除掉对“微观知识”等细枝末节的讲授,重点把握古诗文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和审美范式,引导学生在古诗文的学习中,体悟到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精髓。
但是,就目前技校的教学现状来看,古诗文教学成为了横亘在高效课堂的拦路石。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造成古诗文教学困境的因素,主要集中于两点,一方面在于学生基础薄弱,知识储备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则在于学生学习动机不明,缺乏学习的自信心,对于古诗文已形成一种畏难厌学的心态。
而从教师的角度来分析,则主要在于两个方面。
首先,在教学观念和教学目标上面,技校语文教学有别于普教,重点要引导学生在把握古诗文内容大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背后所承载的文化精神,体会文言的语言之美,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训练自己的朗读、概括、分析、理解等非专业能力。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大多选用“讲授式”作为古诗文课文的主要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进行“肢解”,对文言字句进行“精耕细作”式的剖析。
如此单调的教学手段,也促使教师不得不成为“霸占课堂”的独裁者。
兰亭集序教案【精选5篇】
兰亭集序教案【精选5篇】2023兰亭集序教案(篇1)【教学目标】1、积累整合文言学问,把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联系现代文写作,把写作学问融合其间3、升华全文中心,讲解对学习的认知【教学重点】1、从古文学习中体会写作方法2、体会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联系自身【教学方法】讲解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间】10~15分钟一、导入介绍自己、每篇古文都是古人学问的精华,也是每个大作家写作方法的体现,更是对每个学习人的一场考试。
下面我们一起来解答下王羲之给我们出的一份试题。
(1m左右)二、巩固基础带领大家把全段朗读一遍、重点字词解释的认知到位。
三、阅读理解【过渡】我们闯过了古人的基础题,下面就是古人留下的阅读题了。
下面我们看以下的几个问题,让我们在结构和思想上全面阅读找出答案。
整体感知其次自然段所谈论的问题是什么?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其结果是殊途同归,最终归结于毁灭(死亡)。
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索,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其次自然段中,的谈论跟前一段是怎样联系的?用“人之相与(人的交往),俯仰一世(过得很快)”句承上启下,由此引发对生活的感慨,自然之极。
接着指出两种生活方式的人,都是在美妙的时间中“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事过境迁,又留恋于过去的美妙时间,即留恋于生之乐。
再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终期于尽),死即失去美妙的生活,多让人伤心,至此,得出“死生之大”的观点是水到渠成。
其次自然段中,的谈论在本段中是怎么一步步实现的?讲解提示:(论述观点、与上下文联系)四、写作融入【过渡】这种论述的方式只能在古文中实现吗?展现作文分解其中几句找到相像的语句同时灌输修辞方法结构、中心思想、美丽语句(修辞方法)缺一不行五、人生题可联系时政加上中心两个思想+学习方法益民2023兰亭集序教案(篇2)【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熟悉感情由乐转悲的缘由以及在肤浅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喜爱之情。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兰亭集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文言字、词、句教学,读懂文章内容,并能成诵。
2、品味文中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3、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看图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
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致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
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憾事。
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冯承素的摹本。
它跨越千年,魅力长在,历代文人吟诵品评,不能释怀,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欣赏这篇传世佳作。
(板书课题:兰亭集序王羲之)二、检查预习1、学生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作品。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教辅),读懂文章内容,翻译文章一遍。
3、找出文章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尝试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内在原因。
4、文言知识积累(见幻灯片)三、研习课文1、教师配乐范背课文学生找出感情变化的词语,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线索。
明确:乐——痛——悲2、回顾第一、二段:“信可乐也”,作者参加兰亭修禊事,乐因何而生?学生回答后明确:时令宜人--乐,高朋满座--乐,环境幽美--乐,活动高雅--乐,天气晴朗--乐。
总而言之,能“游目骋怀”“畅叙幽情”“信可乐也”。
(板书“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3、读第三段思考:王羲之参加兰亭雅集如此快乐,但他笔锋一转,呼出“痛哉”,痛由何而来?“痛”什么?讨论提示:第二自然段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夫人之相与放浪形骸之外”。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案例-对朗读教学法的实践与看法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兰亭集序》教学案例-对朗读教学法的实践与看法【案例背景】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第四专题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巅峰,而且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二者相得益彰,确立了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篇立意深远的优美散文,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语文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已成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案例分析将结合苏教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有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法。
【案例题旨】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有讲头,其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
这种教学方法并不是不受学生欢迎,不少学生还很爱听老师这样讲。
但这种做法却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
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在教学中感到了一种舍本逐末的尴尬。
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试图转变文言文教学方法,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朗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重视学生体验。
我把自己的这种教学方法称之为“文言文五步朗读法”:初读,读准字音节奏;再读,读懂词义句意;三读,读出思想情感;四读,读来感悟体验;五读,熟读成诵。
《兰亭集序》的教学,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
【案例细节】一、朗读教学设计:第一次朗读: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完成以下任务:1、边听边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
现代文学教学实录:《兰亭集序》的教学案例
作为一名现代文学教师,我深知教学案例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案例是教师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教学方法的总结,也是学生们接收文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许多文学教师的教学案例中,都有一本著名的书——《兰亭集序》,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们对于这本书的内容和意义并不清楚,因此我开始了一场让他们重新认识这本书的教学。
第一节课:《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和意义在这一节课中,我先与学生们一起探讨《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通过了解当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我们明白了王羲之在当时的种种困难下还能够创作出这样的杰作,更体会到了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我们也讨论了这篇文选对于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影响,深化了学生们对于中国书法的认知。
第二节课:《兰亭集序》的精神内涵在第一节课中,我们讲了《兰亭集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这一节课我们则着重讲解其精神内涵。
《兰亭集序》是一篇思想深邃、文笔优美的隶书,展现了王羲之对于文化、道德、艺术的独特见解和追求。
我们通过分析兰亭序中的诗句和文字字体,进行深度解读,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者的思想,增强他们的人文素养。
第三节课:《兰亭集序》的字体风格最后一节课,我们就《兰亭集序》的字体风格展开讲解,使学生们深入了解书法的基本要素和技法。
我们首先讲解隶书的概念和产生背景,再进入《兰亭集序》的字体解析和写作规律,并且让学生们亲手体验书写的过程,真正体会到创作者所带给我们的全部感悟。
整堂课的设计过程,颇有章法,我们融合了文化、思想、艺术、书法多个方面进行交流学习,使学生们对于《兰亭集序》有了更全面、更深层次的认知。
他们不但能够回答有关《兰亭集序》的历史文化和意义的问题,同时也掌握了书法的基本要素和技法,增强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教学案例的有效性不仅在于我们说了些什么,更在于让学生们从模糊到明晰的学习过程,让知识更深入人心。
在我看来,教学案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既要不断总结、提高课程效果,同时也让教学案例成为一个不断创新、升华的过程。
《兰亭集序》教学教案优秀教案
《兰亭集序》教学教案优秀教案一、教案简介该教案主要针对教授《兰亭集序》一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这篇古文名篇。
教案围绕文本分析、词汇研究、语篇理解和写作等方面展开教学活动,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和审美水平。
二、教学目标1. 通过研究《兰亭集序》,使学生了解魏晋文化的历史背景和《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增进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2. 掌握《兰亭集序》的基本内容和语言运用技巧,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三、教学内容1. 《兰亭集序》的背景介绍和文本分析。
2. 重点词汇解析和拓展研究。
3. 语篇理解和文本讨论。
4. 仿写和创作活动。
四、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图片、音频或视频等资源导入课程内容,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 分组合作研究: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研究、文本分析和讨论,促进互动和思维碰撞。
3. 任务型研究:设置具体的研究任务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
4. 评价式研究:通过小组或个人展示、作品评选等形式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研究动力。
五、教学资源1. 《兰亭集序》原文及注释。
2. 相关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文献。
3. 课件、多媒体资源和互动设备。
4. 学生练册和作文纸。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兰亭集序》相关的音乐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研究状态。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魏晋时期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
3. 文本分析:对《兰亭集序》的内容、结构和语言特点进行分析和讲解。
4. 词汇研究:重点解析《兰亭集序》中的生僻词汇,并引导学生拓展相关词汇的研究。
5. 语篇理解: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共同理解《兰亭集序》的内涵和情感表达。
6. 仿写和创作: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进行仿写和创作活动,展示个性和文学才华。
7.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和收获,提醒学生在课后继续研究和欣赏《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教学案例对朗读教学法的实践与看法
《兰亭集序》教学案例——对朗读教学法的实践与看法《兰亭集序》教学案例——对朗读教学法的实践与看法【案例背景】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第四专题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巅峰,而且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二者相得益彰,确立了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篇立意深远的优美散文,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语文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已成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案例分析将结合苏教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有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法。
【案例题旨】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有讲头,其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
这种教学方法并不是不受学生欢迎,不少学生还很爱听老师这样讲。
但这种做法却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
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在教学中感到了一种舍本逐末的尴尬。
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试图转变文言文教学方法,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朗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重视学生体验。
我把自己的这种教学方法称之为“文言文五步朗读法”:初读,读准字音节奏;再读,读懂词义句意;三读,读出思想情感;四读,读来感悟体验;五读,熟读成诵。
《兰亭集序》的教学,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
七年级语文《兰亭集序》教案
七年级语文《兰亭集序》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兰亭集序》。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 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解释。
3.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文中古代文化知识的理解。
2. 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字词、关键词语和句子、王羲之的书法艺术。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朗读、背诵课文。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3. 讲解课文:讲解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子,分析修辞手法。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6.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朗读、背诵课文,了解相关古代文化知识。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书法展览,让学生亲身体验书法艺术的魅力。
2. 邀请书法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书法艺术。
3. 开展书法比赛,激发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兴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书法作品:评估学生在书法比赛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书法技能水平。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教学方法的适用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家长反馈: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评估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有足够的挑战性。
以声求义,以声传情,以声品味——《兰亭集序》授课实录与评析
以声求义,以声传情,以声品味——《兰亭集序》授课实录与评析《兰亭集序》是杜甫的名篇。
它集中概括了杜甫认为东晋文人应尽的道德义务。
杜甫以清丽温文的文字,描述了一个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的未来社会模式。
他的语言犹如洪大江的流水,昨日的波澜,将传统文化和现实社会的一体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于近日赴苏州的六朝历史文化学院讲授《兰亭集序》,教师们对这首诗的领悟程度不一,但对学生们的响应却很热烈。
先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出学生们对诗句的看法,其中表示了他们对诗句的理解,并以此引出他们联想到的有关知识及与生活中的实践。
在讲解课堂中,让学生们把这首诗诵读出来,让他们体会杜甫用节奏、语调、停顿、韵律等,结合诗歌的语言,对文学的表达能力。
此外,学生们把兰亭集序中所表达的文化价值观念,运用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体会仁义道德的重要性及社会影响力。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学生们将“以声求义、以声传情、以声品味”归纳为一句话,认为杜甫把它们融入到诗句之中,为文人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引导。
他们还表达了文人道德的普遍性,以及文人应当领悟的精神。
他们发现,“以声求义”,是指从诗句中发现社会的规范与道德,应当规范自己的行为,以德修身,养性;“以声传情”,是指以诗歌的美妙和感人的语言,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以声品味”,是指从文学著作中,领悟审美的真谛,把美学观念融入到现实生活中。
本节课内容,既体现了《兰亭集序》的文学品位,也反映了当今社会的实践价值。
以此为基础,我让学生完成了一系列的习作,以作为他们更深入地学习《兰亭集序》的结果。
他们的作品把诗歌的审美感融入到自身的思想,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对社会现象和社会价值观的反思。
近年来,杜甫《兰亭集序》被高度重视,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是杜甫著作中的杰作,也是反映时代特点的文化宝库。
通过授课,学生们对这首诗得到了深刻的理解,也深深感受到杜甫诗句中的文化精神与道德观念,对杜甫诗歌的熏陶让学生们有了更深的领悟。
以声求义、以声传情、以声品味,正是杜甫《兰亭集序》的精妙内涵,渗透到学生们的内心,让他们懂得如何结合个人情感,给自己定位和追求,与众不同,用审美来品味社会文明,学会欣赏生活,在当今社会,生活出文化的光芒与智慧。
兰亭序教案8篇
兰亭序教案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报告大全、培训计划、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report summaries, training plan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reflec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兰亭序教案8篇教案需要教师对教学时间进行合理的安排和控制,这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时间管理能力,教案的准备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兰亭序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兰亭集序教案诵读
兰亭集序教案诵读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和意义。
学生能够熟读并背诵《兰亭集序》的内容。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王羲之的文学风格和书法艺术。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诵读、解析和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兰亭集序》的内涵。
学生通过模仿和创作,提高自己的文学表达和书法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生培养对美的追求和欣赏,提升艺术修养。
二、教学重点2.1 《兰亭集序》的文意理解和背诵。
2.2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欣赏和分析。
2.3 通过对《兰亭集序》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学和艺术修养。
三、教学难点3.1 《兰亭集序》的古文理解和翻译。
3.2 王羲之书法技巧的模仿和创作。
四、教学准备4.1 教师准备《兰亭集序》的原文和相关注释资料。
4.2 教师准备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示例和相关书法技巧指导资料。
4.3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书写用具。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王羲之的背景和《兰亭集序》的意义。
引导学生关注《兰亭集序》在文学和书法艺术上的重要性。
5.2 诵读:学生集体诵读《兰亭集序》原文,感受语言的韵律和情感。
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字的发音和声调,提高诵读效果。
5.3 解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兰亭集序》的文意和主题。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深入理解文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5.4 欣赏与分析:教师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其艺术特点。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和技巧。
5.5 模仿与创作:学生根据对王羲之书法的理解,进行模仿练习。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技巧,进行自己的书法创作。
5.6 总结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诵读、解析和书法练习进行点评和指导。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
六、教学拓展6.1 比较学习:教师引导学生比较《兰亭集序》与其他著名书法作品的异同,如《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等。
学生通过比较,深入理解不同书法家的风格特点和艺术追求。
文言文朗读法教学案例
文言文朗读法教学案例《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李莎学情分析《兰亭集序》是人教版第三册课本第四单元的课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接受人类文明的洗礼,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性情,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
而王羲之为《兰亭集》(诗集)所作的序文,既是书法瑰宝又是优秀散文。
从文字上看,篇幅不长,内容并不艰涩,全文由兰亭集会的盛况到抒感悲怀,再到作序目的,由叙到议,一气呵成,从思想上看,在东晋崇尚虚无的玄学之风的社会背景下作者提出生死问题,其意义值得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去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主要重视解词释义,忽略了诵读,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而诵读本身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读”,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感受能力。
再者,《兰亭集序》不仅是一篇文言文,更是一篇上乘的散文佳作,所以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文本观点的分析评价能力。
鉴于上面所说,我把这篇文章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定为:1、通过四步诵读法,理清文章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2、深入分析,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有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通过四步朗读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
初读,读准字音;再读,读懂句意;三读,读出感情;最后读出心得。
让每一遍读书都有收获。
2、分析讨论法。
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分析理解本文貌似消极悲观实则积极的人生感慨。
教学过程1、导入浙江绍兴的兰渚山是个美丽的地方,相传越王勾践曾在此种过兰花介绍兰亭集会再到《兰亭集序》,并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
这样的导入不仅有历史内涵而且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同时可以使学生从“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找寻中国古代文明的足迹。
尽管由于作者所处时代的影响文中可能有一定的消极因素但授课中一定要使学生明确作者悲叹但不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人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如苏轼、曹操。
兰亭集序教学案例
《兰亭集序》教学案例——对少教多学教学法的实践与反思贵阳市三十七中彭丽媛【案例背景】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四专题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巅峰,而且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二者相得益彰,确立了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篇立意深远的优美散文,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语文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已成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案例分析将结合人教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有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少教多学教学法。
【案例题旨】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活动,每次讲解,都认真落实实词、虚词、句式、情感、理趣等等。
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很被动,学生成了记录着,全盘吸收老师的知识,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签于此,在学习了“少教多学”教学法后,从传授知识到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体验。
【案例细节】一、教学设计:(一)师:同学们齐读一遍,然后自由读,梳理课文,同学们就近合作解决问题问题:1、合作完成课文翻译,有疑问处写在黑板上,会的同学上讲台写出答案。
2、找准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体会作者的情感,并分析产生这种情感的根源。
(二)师:雅趣?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场景描述出来。
同学们都动动笔,展示一下。
(三)师:自由诵读全文后,整理作者的思想情感。
提示:找出表达作者情感的词语,并理解作者的情感根源,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教学案例——对朗读教学法的实践与看法导读:《兰亭集序》教学案例——对朗读教学法的实践与看法【案例背景】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第四专题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序言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巅峰,而且是文学艺术的瑰宝,二者相得益彰,确立了其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篇立意深远的优美散文,文章由叙事而写景,感物抒怀,从一次普通的游宴活动谈到了作者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使全文在立意上显得不同凡响。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学习有这样的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此文入选新教材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学生若能很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就能认识作者深沉的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对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很有帮助,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语文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已成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案例分析将结合苏教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探讨有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朗读教学法。
【案例题旨】对于文言文教学,我曾经以教师讲解为主,不重视学生诵读,因为文言文有讲头,其中的实词、虚词、句式、情感、理趣等等,都可以讲出很多东西来。
这种教学方法并不是不受学生欢迎,不少学生还很爱听老师这样讲。
但这种做法却不能使学生真正喜欢文言文本身,他们喜欢的只是其中的所谓文化。
发现这个问题后,我在教学中感到了一种舍本逐末的尴尬。
于是我参照新课标精神试图转变文言文教学方法,从由教师讲解变成让学生朗读,从重视翻译到重视感悟,重视学生体验。
我把自己的这种教学方法称之为“文言文五步朗读法”:初读,读准字音节奏;再读,读懂词义句意;三读,读出思想情感;四读,读来感悟体验;五读,熟读成诵。
《兰亭集序》的教学,基本上就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
【案例细节】一、朗读教学设计:第一次朗读: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完成以下任务:1、边听边校正自己的字音、句读错误。
2、勾画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读完后讨论。
第二次朗读:自由诵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第三次朗读:齐读,从每一段中找出一个词概括作者的心情。
第四次朗读:带着感情朗读,在朗读中分别体现出欢乐、痛苦、悲伤的感情。
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欢乐的因素有哪些?第二段中他为何而痛?第三段中他又为何而悲?第五次朗读:熟读成诵,可当堂成诵,亦可晨读成诵。
这样,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读书,每一遍朗读都有目的,每一遍朗读都有任务。
通过朗读,使学生身临其境,直入文本深处,切身体验此景此情,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在更深的层次上感受文本、感悟人生。
二、课堂教学效果:师:同学们对《兰亭集序》已经作了充分预习,现在,我们进一步朗读学习《兰亭集序》。
第一次朗读,大家先听我范读,边听边校正自己的读音、句读错误,划出自己有疑问的字词。
(展示《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以引起读者朗读兴趣。
)(听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听后学生鼓掌示好。
)师:听完我的示范朗读,大家哪个地方有疑问,请举手?生1:老师,课文第一段第一行中,您把会稽(huìjī)读成(kuàijī)。
是怎么回事?师:你听得很仔细,刚才我读的是(kuàijī),会稽作地名时读(kuàijī)。
还有疑问吗?请举手?生2:“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中“夫”的读音,我没听清楚,您能告诉我吗?生3:念fú,夫是引起下文的助词,只能念fú。
师:对,很正确,那么这一句该怎么断句呢?生4:应该读成“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师:对,谁还对本文其它语句断句有疑问的?生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该怎么断句?生6:应这样读——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师:好的,很正确。
还有其它问题吗?生7:第一段最后一句“俯察”如何理解?师:你知道“俯”是什么意思吗?生7:不知道。
师:注意前边有一句话:“仰观宇宙之大”,知道“仰观”是什么意思吗?生7:是“仰头看”的意思。
师:文言文中讲究前后对应,你根据“仰观”的意思猜猜“俯察”是什么意思。
生7:“俯察”应该是“低头看,俯身观察”的意思。
师:很好。
大家还有疑问吗?生8:倒数第二段,“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中的“痛哉”如何理解?师:你先根据上下文推断一下。
生8:是“痛快”吧?师:大家有不同意见吗?生9:我认为是“痛苦”,因为上文说的是人生苦短,不可能解释成“痛快”。
师:不错,要注意通过文章的上下文来推断。
还有其他疑问吗?生10:第一段中“所以游目骋怀”中“所以”与第三段中的“所以兴怀,其致一也”的“所以”的用法相同吗?师: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哪位同学回答这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生11:我认为前一个“所以”是“用来……的”的意思,后一个“所以”是“……的原因”的意思。
师:很好,很正确。
师:还有别的疑问吗?学生沉默。
师:好,大家提了很多问题了。
我也提一个问题:“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中的“俯仰”与“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的“俯仰”,意思一样吗?生12:我想是不一样的。
前者是“低头抬头”的意思,后者做了引申,“低头抬头之间”,是“时间短暂”的意思。
师:对,后者的意思是从前者抽象出来的,表示人生的短暂。
下面进行第二次朗读。
这一遍的任务是,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学生大声朗读)师:好,读完了,找一位同学说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生13:我喜欢“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这是一段环境的描写,很少几个字就写了山、水、竹、清泉,写得很美。
师:好,分析得很好,还有吗?(展示“崇山峻岭”的幻灯片,以增强感观效果。
)生14:“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在这样葱幽的环境里,诗人饮酒赋诗,畅叙幽情确实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而且可以看出诗人淡雅的志趣。
师:淡雅的志趣,好!还有吗?哪位同学再说?生15:“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这几句话对仗比较工整,语句整齐,而且展现出作者旷达的胸怀,还可以看出作者快乐的心情。
师:很好,这位同学说出了这篇文章语言整齐的特点。
我们知道王羲之时期骈文比较多,这篇文章整齐中又有变化,这是对骈文的突破。
那么类似的骈文句还有哪些?生16:“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还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师:对,骈文句语言整齐,读来朗朗上口。
下面我们来朗读第三次。
大家齐读课文,从每一段找出一个词概括作者的感情。
(学生齐读)师:好,找一个字概括作者的感情,谁先说?生17:第一段是“乐”,第二段是“痛”,第三段是“悲”。
板书:乐──痛──悲师:既然有这三段感情,我们在读的时候能否将这种感情和文章结合起来,我们先分三不组朗读这三段,读出那种“乐”与“悲”的情感。
再请三位同学各朗读一段。
(分三小组朗读,第一小组朗读第一段)(第二小组朗读第二段)(第三小组朗读第三段)生18:(朗读第一自然段。
)生19:(朗读第二自然段。
)生20:(朗读第三自然段。
)师:读得好,声情并茂。
大家把文章的感情读了出来,下面我们来朗读第四次。
大家齐读课文,我们一起看看第一段作者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生21:第一段中写景色十分优美、许多贤人在一起集会饮酒作诗,所以作者十分高兴。
师:好,我们一起总结一下作者欢乐的原因。
刚才说到“美景乐事”,还有别的吗?生22:聚会的人都很优秀。
师:能用两个字概括一下吗?生22:可以说“优秀”。
师:不错。
生23:还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所以作者感到快乐。
师:这里是指天气好,用一个词概括一下。
生23:是“天朗气清”。
师:联系前者所说,作者感到高兴主要原因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那他感到痛苦的原因是什么呢?生24:作者想到人生短短几十年,人生易逝,不禁感到悲伤。
师:不错,选几个字就是人生苦短,好景不长。
为什么感到悲伤呢?生25:作者看到古人死去,自己感到悲伤,想到自己死后,后来人也会感到悲伤,人类摆脱不了死的命运,由此感到悲伤。
师:好,王羲之想到人生苦短,好景不长的痛苦,是一代代人都会有的。
人类的生死之叹,永无休止,所以感到悲伤。
王羲之以哲人的眼光看人生,提出一个最朴素、最深刻的命题──人总是要死的。
我们每生活一天,就向死亡迈进一步。
老师有一个疑问,我们到底应不应该想这个问题,想到这个问题我们又该怎样去面对?我感觉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必须对生命进行一次思考:王羲之面对美景,先是快乐,继而悲痛,还想到了死亡。
这是不是有些消极悲观?怎么评价这种思想?生26:我认为作者是消极的。
是对人世无常的一种消极感慨,是一种悲观厌世的情感。
师:好的,有自己的见解。
生27:这并不是一种消极的观点,作者在良辰美景面前能够有一种理性的思考,正如作者所说人生是短暂的,好景是易逝的。
我们不能沉溺于乐事之中,要对自己的状态做一下思考,要在有生之年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掌声)师:这位同学很理性,在快乐面前我们要有些理性的思考。
哪位同学再谈谈自己的观点?生28:作者在感叹人生苦短,是在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的时光,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师:刚才两位同学的发言和老师不谋而合,我们为必拘泥于统一的答案,应该有自己的见解。
确实,王羲之的悲叹不等于悲观,历史上留下叹声的人往往也留下了不朽的业绩,他们凭借自己的精神与成就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师:同学们,这堂课我们一起聆听了王羲之关于人生的悲叹,但悲叹不等于悲观。
人类虽然无法改变死亡的命运,但是人类的精神却可以永照千古。
王羲之虽然已经作古,但他的书法艺术却永远散发着魅力,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兰亭集序》。
为此,我们更应该珍惜美好的青春时光,努力读书,学有所成。
师:最后,让我们再朗读一次课文,体味王羲之的人生态度。
(学生生齐读课文作结,要求课后背诵全文。
)【师生反馈】课后,学生同我进行了交流。
就朗读的语调语速等细节进行了探讨,同时对怎样背诵全文提出了一些看法。
并且希望我教给他们一些行之有效的背诵方法。
我告诉这些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读,融入作者的情感,这才是背诵课文有效的方法。
听课的老师对我的教学思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这是一堂很成功的朗读教学示范课,同时,同仁也向我提出了宝贵建议。
同仁说,朗读教学法,教师的示范很重要,这一点你做得还不尽如人意。
(一语中的,太感谢同仁了。
)【案例反思】课后,我进行了反思。
经验告诉我,在朗读教学中,不能泛泛而读,不能盲目朗读。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朗读前要预设适当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不是漫无目的,而是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