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学术支撑

合集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保护【摘要】本文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保护。

首先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指出其对于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然后分析了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和保护措施,包括开设相关课程和项目,并结合案例展示了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方面的实践经验。

接着探讨了高校在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以及未来高校应该如何进一步发挥作用。

最后总结与展望了高校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重要性,呼吁高校在这一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传承、保护、重要性、方式、措施、教育、实践、案例、作用、发挥、总结、展望1. 引言1.1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的无形的文化财富,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知识与实践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文化、历史记忆和传统智慧,是我们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失的风险,传承与保护工作显得尤为迫切。

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精英的重要场所,在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通过课堂教学、学术研究、校园文化活动等途径,高校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高校还可以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情。

本文将通过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高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在高校的实践以及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的案例,全面分析高校在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和意义,展望未来高校应该如何进一步发挥作用,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2. 正文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社会群体创造、传承并发展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如传统技艺、民俗习俗、口头传统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现状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现状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现状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遗产,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独特性。

对于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国家和地区都予以重视。

本文将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现状,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改进的思路。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主要包括记录、研究、保护和传承。

首先,记录工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

各国通过建立相应的档案和数据库来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信息,以便后续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同时,也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音频、视频等技术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记录,提高信息的保存和传播效率。

其次,研究工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至关重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特点。

目前,各国普遍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力度,推动学术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深入和扩大。

再次,保护工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核心。

各国通过立法和政策措施,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促使各国采取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存在和传承。

同时,各国也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力度。

最后,传承工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环节。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通过教育、培训、社区参与等方式进行。

各国致力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教育体系,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可持续性。

同时,也鼓励社区和民间组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培养传承人才,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尽管各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仍然不够全面。

一些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着保护和传承的困难。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以口口相传、不可移动的、与自然地理环境没有直接联系的文化表现形式。

它包括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和仪式、知识和实践有关的识别与对话、维持社会的社会实践、手工艺技术等领域。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不仅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举措。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为了规范保护手段,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和损毁,也是为了促进相关传统文化的复兴和发展。

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为了确保后代能够准确地理解和传承相关文化知识和技艺,从而保持其传统和独特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需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研究工作,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历史和价值等。

其次,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数据库,对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整理和保留。

同时,采取措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基础,包括保护相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有一定的条件和保障。

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要加强相关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其次,鼓励相关传统文化的传媒和文化机构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形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传递给更多的人群。

此外,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和培养,引导他们了解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长远的传承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

政府、学术界、媒体、社会团体等各个方面都应积极参与其中,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只有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保护和传承好我们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和发展人类的多样性文化。

文化遗产保护与非遗文创的社会责任

文化遗产保护与非遗文创的社会责任

文化遗产保护与非遗文创的社会责任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或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的载体,承载着人类智慧与情感的结晶。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文化遗产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威胁。

因此,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社会责任。

同时,非遗文创作为一种新的形式,也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遗文创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并就如何有效履行这一责任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责任文化遗产保护是每个社会成员的责任。

无论是政府部门、学术界、民间机构还是普通公民,都应该积极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

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和投入,同时加强与各相关机构的合作,共同推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学术界应加强研究和学术交流,促进对文化遗产的深入理解和传播。

民间机构可以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和项目,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重视。

普通公民可以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发挥自己的作用,比如尊重、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并传播相关的知识和技艺等。

二、非遗文创的社会责任非遗文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创意产业的结合,是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点。

非遗文创既能保护传统文化,又能为社会经济做出贡献。

在非遗文创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各方面都应担负起相应的责任。

政府应加大对非遗文创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创意人才融入非遗文创,同时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企业应借助自身的资源和经验,帮助非遗文创项目的推广和发展,同时尊重和保护非遗文化的原本。

创意人才和相关从业者应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承,努力打造高品质的非遗文创作品。

三、有效履行社会责任的建议为了更好地履行文化遗产保护与非遗文创的社会责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加强教育宣传,增强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和重视,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文化遗产保护的氛围。

其次,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共同探讨文化遗产保护与非遗文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近年来,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众多的挑战。

本文将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意义、现状和挑战以及保护传承的措施三方面进行探讨。

一、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意义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文化和社会意义。

因此,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1. 突显历史意义。

文化遗产能够反映出一个社会的历史脉络和文化渊源,保护文化遗产能够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懂得历史和文化对人类的影响和启示。

2. 营造文化氛围。

文化遗产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一个社会的文化形象和特色,对于保护和传承社会文化遗产,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 增强文化认同。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对于维护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现状和挑战在文化多元和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面临着很多挑战,其中最主要的三个挑战是:1. 人为破坏。

由于缺乏保护措施,很多文化遗产因为人为破坏而受到损害。

比如,古建筑物的改建,文物的偷盗和破坏等等。

2. 自然破坏。

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也是文化遗产受到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

比如,在雪山山体滑坡和地震等自然灾害中,很多文化遗产因为它们本身的材质和建造方式而遭到破坏。

3. 文化认同。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认同性和差异性变得越来越重要。

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面临着文化认同不同的挑战。

三、保护传承的措施为了解决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所面临的挑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1. 加强法制。

建立针对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法律制度和条例,加大对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力度。

2. 强化公共教育。

文化遗产是每个国家的瑰宝,需要培养公民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各民族的文化记忆、历史脉络和智慧结晶。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现代化的加速,非遗保护与传承面临了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非遗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有效进行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二、非遗的定义与价值非遗指被各群体、团体和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性和历史性,更在于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如促进社区和谐、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等。

三、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挑战当前,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已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使得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许多非遗项目因缺乏传承人而濒临消亡。

其次,全球化的影响使得文化同质化现象严重,部分非遗项目的独特性受到挑战。

此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不足也制约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途径和方法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非遗,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

首先,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法律和政策支持。

其次,应加强国际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经验,推动非遗的现代化发展。

此外,还应加强非遗教育,培养更多的传承人,让非遗在年轻一代中得以延续。

同时,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如建立非遗数据库、开展非遗数字化展示等。

这不仅可以保存非遗的原貌,还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非遗。

此外,可以通过开展非遗旅游、举办非遗节庆活动等方式,让非遗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提高非遗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案例分析以中国某地的剪纸艺术为例,当地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开展剪纸艺术教育等方式,有效保护和传承了这一非遗项目。

同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建立剪纸艺术数字化展示平台、开展剪纸艺术旅游等,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剪纸艺术。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山东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山东省文化繁荣的重要保障。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推动。

政府应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奖励和激励措施。

政府还应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权和利益。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需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需要深入了解其内涵和特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研究和记录。

还需要进行相关的保护工作,包括修复和保管非物质文化遗产,确保其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需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更多的资源和经验。

山东省可以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和组织国际合作项目等方式,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交流。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一项重要工作,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学术界和国际间的共同努力。

只有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才能更好地发展和传承山东省的文化遗产,为社会的繁荣与发展做出贡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1. 引言1.1 背景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日等多种形式。

这些传统知识和实践代代相传,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宝贵遗产。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影响,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衰退甚至消失的危险。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重要的文化任务,不仅可以保护人类独特的文化传统,也可以促进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通过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传承文化记忆,增强文化认同感,促进文化创新和发展。

同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促进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对人类文化遗产的责任,也是对未来世代的承诺。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使之继续为人类文化的瑰宝。

1.2 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的技艺、民俗文化、口述传统、表演艺术等,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和灵魂。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和历史,加深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文化多样性和社会稳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资源,对于丰富人类文化遗产、推动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与特定地区和社区相关联的,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遗产,可以促进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需要传承者来继承和发展,这也为年轻人提供了就业和创业的机会。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维护,也是对于当代社会发展的有益推动。

2. 正文2.1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通过口头传统、表演艺术、节庆仪式、社会实践、知识技艺等方式传承下来的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传统不以物质形式存在,而是通过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和体验传承下来。

202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总结报告

202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总结报告

2024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总结报告一、工作概述2024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我们积极探索创新,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二、保护措施和行动1. 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律法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更加牢靠和有力的法律保障。

同时,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登记、统计和调查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况。

2. 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的建设和管理。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为传统工艺、音乐舞蹈、传统医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3. 组织了一系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

通过举办培训班、研讨会、展览等形式,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的专业水平,推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验和方法。

4. 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传承。

组织了一系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帮带、实地考察、调研和创新实践活动,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和发展。

5. 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知识和技艺的保护和研究力度。

通过设立科研项目、申请专利、出版研究成果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知识和技艺进行系统的整理、保护和传承。

三、成果和效益1. 在法律法规制定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保障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顺利进行。

2. 成立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3. 通过培训和技术交流活动,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的专业水平,传播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验和方法。

4. 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的保护和发展,确保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和传播。

5.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知识和技艺进行了保护和研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了学术支持和理论指导。

四、问题和展望虽然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建设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应该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引言和背景进行简要介绍。

下面是一个可能的概述内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领域,致力于研究保护和传承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方法和实践。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重要的文化资源受到了广泛关注。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出现,则是对传统文化认知的拓展和深化,也是对其保护与传承工作的系统化和科学化。

本篇文章旨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建设,即探索如何更好地构建一个系统、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学科体系,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文化需求。

为此,我们将首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定义和意义进行阐述,深入探讨其学科内涵和特点。

随后,我们将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和措施。

通过本文的撰写,希望能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建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科学的支撑和指导。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讨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建设:首先,我们将在2.1部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定义和意义进行阐述。

通过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概念和背景,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如此重要,并且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学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我们将在2.2部分深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内涵和特点。

这一部分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研究范畴进行界定,包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质、形式和传承方式的探讨。

同时,将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以及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和区别。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建设的重要性。

我们将讨论为了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所需采取的策略和措施。

这包括培养专业人才,建立研究机构和学术交流平台,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以及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等方面的努力。

通过以上结构,本文旨在全面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的学科建设,希望提供一些思考和建议,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做出贡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何实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何实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何实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生活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传承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文化多样性和民族文化的重要方面,也是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进世界的强大动力。

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不容小觑。

如今,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呢?一、全民参与中国近年来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倡导全民参与。

其实,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全民参与,才可能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全面的保护。

广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让所有人都意识到其重要性,从而增强保护意识,促进保护行动。

同时,也需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及早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以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二、法律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法律的保障。

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

这些法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法律基础和保障。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情况,还需要建立单独的保护机制,采用不同的保护措施,并从法律上规范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有权、著作权、表演权等各方面的问题。

三、数字化保护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存在于民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受到自然灾害、人为因素的影响而遭到破坏。

数字化保护成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新趋势,也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手段。

数字化保护可以通过录制音像资料、拍摄照片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系统的记录和保存,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

数字技术的不断更新也使得利用数字技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变得越来越容易。

四、文化交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越来越多的文化机构和专家参与其中。

文化交流活动能够极大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我们需要开展更多的文化交流活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鉴和交流,同时也具有加强国际间文化交流的作用。

比如可以举办国际性的文化艺术展或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活动,通过学术交流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认同感,促进其传承和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的国内研究综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种以人类为载体传承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传统手工艺等,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历史积淀。

保护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学科研究提供参考。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最早见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颁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是指被视为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的文化表现形式。

根据公约的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分为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仪式、节庆、认知领域和相关的实践等多种形式。

二、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政策体系中国政府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工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条例》等。

这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

三、地方政府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地方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各地政府通过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庆活动、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培训班、加强与民间文化艺术家的合作等方式,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积极的成果。

四、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研究动态国内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研究,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条例》等法规文件的解读和评价;二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模式的探讨,包括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发展、口头传统的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等;三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研究,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社会融合的推动作用展开深入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与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传承与发展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艺术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该如何保护、发展、传承?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

参见: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a.口头传统和表述;b.表演艺术;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1998年通过决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

这个项目的申报有三个基本条件,一个是艺术价值,一个是处于濒危的状况,还有一个是有完整的保护计划。

而每两年才审批一次,每次一国只允许申报一个。

从2001年开始,该评选已进行了两次,共批准了47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我国的昆曲和古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

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

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

保护:一要开展普查工作、认定和登记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时向社会公布普查结果。

二要采取有效措施,抓紧征集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完善征集和保管制度。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库、博物馆或展示中心。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山东省作为中国的重要历史文化名片,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技艺、表演艺术、民俗节庆、口头传统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传统文化元素。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对于维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为例,从政府机构、保护法律、社会组织、教育体系等方面进行探讨。

政府机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政府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重视度。

政府还应当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标准。

政府还应当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传承人的专业素养。

政府还可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专门机构,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

保护法律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该法律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责任和权益,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

该法律还要求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和档案,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准确记录和文献保存。

社会组织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社会组织可以协助政府机构,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和保护工作。

社会组织还可以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和演出活动,提高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参与。

社会组织还可以发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学术交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和发展。

教育体系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也有着重要作用。

学校应当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兴趣。

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和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体验。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一项需要政府、法律、社会组织和教育体系等多方共同参与的工作。

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它旨在保护和传承人类的文化多样性以及文化遗产中的独特性和独特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语言、民俗、艺术表演、传统手工艺、音乐和舞蹈等,对于社区和国家的认同感和文化传承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可以采取的措施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1.认识和记录了解和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保护和传承的第一步。

社区、学者和专家应该对特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研究,以便了解其意义、历史和传统。

这些研究可以通过采访老年人、观察和参与传统活动以及研究相关文献来完成。

2.宣传和意识提高宣传和意识提高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在社区和国家层面都需要进行。

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如电视、广播、报纸和互联网)向公众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和价值,有助于提高人们对其保护的意识。

此外,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展览和讲座等活动,也能够增加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了解。

3.教育和培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广泛参与,包括年轻一代。

在学校和大学设立相关课程,教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兴趣。

同时,培训传统艺术家和工匠,传授他们相关的技能和经验,以确保这些技艺得以传承。

4.多方合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多方合作,包括政府、社区组织、学术界和非盈利机构等。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社区组织可以提供支持和资源来推动保护项目的实施。

学术界可以进行研究和调查,提供专业知识和意见。

非盈利机构可以提供资金和项目管理的支持。

5.可持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仅关乎记录和传承,还需要考虑可持续发展。

确保传统技艺和文化表演的传统性和可持续性,需要提供相关的支持和保障。

这可以通过提供艺术家和工匠的工作机会、市场推广和培训等方式实现。

6.国际合作非物质文化遗产超越国界,对于国际合作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

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分享经验和最佳实践,共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意见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意见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意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非常重要的,它涉及到保护、传统知识和技艺的传递、文化多样性的维护,以及社会认同和文化传统的延续。

以下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一些建议和意见:1.意识和价值观:加强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和价值观,通过教育、宣传和媒体的力量,在社会各个层面推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可和尊重。

2.社区参与:鼓励和支持相关社区,特别是持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群,积极参与传承活动,包括传统的知识、技艺、仪式、节日等的组织与传授。

3.传承机构和专家:建立和支持传承机构,如学院、研究中心、社团等,协助传承者的培训、保护和交流。

同时,培养专家和传承者,并建立他们与年轻一代的联系和传授机制。

4.文化政策和法律保护:制定和加强相关的文化政策和法律保护,包括立法、规章制度和行政手段,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5.数字技术应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传承。

例如,建立在线平台、虚拟博物馆、数字档案等,推动知识和技艺的共享。

6.国际合作与知识交流: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分享经验和最佳实践。

加强多边机构、学术界和民间组织的合作,共同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7.青年参与:鼓励和培养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参与。

在教育课程中加入相关的内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知识和技艺的培训和交流活动,以激发年轻一代的热情和责任感。

综上所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多方的参与和努力,包括社区、传承机构、专家、政府和公众等。

通过加强意识、社区参与、政策保护、数字技术应用和国际合作,可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持续传承,保护和传承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文化传承的优秀群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有其自身特有的群体优势。

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大学生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面和较强的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如果各个专业的大学生都能发挥所长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必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起到大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当今社会,许多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很模糊,真正理解其中所包含的内容与意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非常重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最早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最早对这个概念进行了准确的界定,其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概包括五个方面: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

由此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基于民族共同体传统之上的智力精神成果,是基于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经历一段曲折漫长的历史,汲取以及借鉴了姊妹艺术营养,强调以人为核心的经验精神,具有活态流变的特点,是民族个性与民族审美习惯活的体现。

2大学生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大学生是社会文化传承的优秀群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有其自身特有的群体优势。

作为先进文化的传承者,大学生具有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面和较强的学习新事物的能力,如果各个专业的大学生都能发挥所长投身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必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起到大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也能锻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扩充大学生的文化知识领域,符合当代高校培养优质大学生的教育理念。

大学校园人力资源丰富,涉及学科多种多样为社会贡献了许多高素质人才。

大学生正值青春对生活满怀激情,对未来充满设想,具备为高尚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大学生没有工作压力,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文化遗产保护活动。

民间文化艺术传承,与高等教育的结合是大学生对濒危遗产进行传承的必经之路,可以在不丧失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特性的前提下对其增加新的元素,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而形成创新式积累。

论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关系

论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关系

论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越来越重视。

在这论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它们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本文将围绕论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间的关系展开探讨,通过分析两者的关联性,探讨其互相影响的机制,以及在实践中如何加强它们之间的关系,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文物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支撑文物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它们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见证。

在文物保护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在保护文物本身,更重要的是在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俗、传统技艺、传统节日等,也是文化传统的延续,是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要将历史文化传承下去,传承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念。

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实践中相辅相成,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在文物保护过程中,不仅需要保护文物本身,更需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这就需要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的研究和传承。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中,也需要有物质的支撑,如文物、文献资料等,这些都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依据。

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在实践中也为文物保护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我们会了解到很多与文物相关的历史文化信息,这些信息对于文物保护和修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通过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认识文物,研究其历史文化内涵,为文物保护提供更为系统和全面的信息支撑。

三、加强文物保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关系1.加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推动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于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政策制定和推动。

在相关政策中,应该强调两者之间的重要联系,促进两者之间的互相支持和促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2-09-20作者简介:朱立春(1963-),男,吉林长春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

研究方向:民族文化学。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No .6,2012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学术支撑朱立春(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吉林长春130116)摘要:进入21世纪,中国文化界最重要、最急迫的任务之一就是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

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到文化部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到近年来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全面推行,民族民间文化的命运和抢救、保护等问题受到了人们空前的关注与期待。

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一个地区地域文化的坐标系,也是地域文化中最为显著的地标性特征之一。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地域文化坐标中图分类号:F 5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2X (2012)06-0024-03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呼唤学术智力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文明的载体,蕴含着先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生活智慧、文化心理。

我国是一个非遗资源大国。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我国56个民族一道共同缔造、捍卫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和文明。

在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形成了统一性和多样性的文化特质。

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具有其独特性,它是世界文化多样性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在国际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中,越来越多地显示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文明张力。

而无论是汉民族文化还是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都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统和美德,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而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许多单项文化要素和文化空间正在快速消失。

无论是汉文化,还是少数民族文化,在进入21世纪后都受到了外来强势文化的巨大冲击,都面临强势文化的挑战和对各自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保护问题。

但是,从近年的情况来看,我国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的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无论是抢救还是保护以及研究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存在缺专业人才、缺专项资金、缺相关法规和有效保护机制的问题。

这“三缺”使少数民族地区所蕴藏的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出现了过度开发,各种技艺、技能失传,传承人断代等现象。

有的少数民族地区文物贩子大量涌入,大肆收购各类民族文物,使民族地区宝贵的文化资源日渐枯萎和外流。

这些现象使我们感到非常着急和痛心。

祖先留下来的,经过数千年历史风雨的淘涤后留给中华儿女的宝贵财富,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文化和精神家园。

因此,我们抢救和保护我们的民族魂,维护全球化进程中中华民族的文化独立和主权,加快实施中华民族,尤其是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程,不但具有长远保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库的重要意义,更主要的是能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加强中华各民族的团结与族际间的文化沟通。

这项“抢救和保护工程”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需要培养各民族在这方面高素质的管理、抢救、保护、研究的专门人才。

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名词在报纸、电视、电台和老百姓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可是对其有所了解的人却并不是很多。

特别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分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个部分。

其中,有许多内容是我们传统学科体系和现行研究范畴从未包含的,需要我们进行拓展和开发性的研究并纳入教学领域,进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有力的学术、智力和人才支撑。

所以目前许多地区大专院校和中学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活动就显得十分必要和具有现实意义。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古迹、文物等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都印证了我们东方古老的农耕文明。

可是,全球化和社会变革进程却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当其冲地加速瓦解、损坏和消失。

保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各国政府、人民普遍的意愿和共同关心的事项,人们采取了不同的保护措施,为丰富文化多样性作出自己的贡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之间进行交流和了解的要素,它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进入21世纪,中国文化界最重要、最急迫的任务之一就是对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

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起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到文化部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再到近来提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全面推行,民族民间文化的命运和抢救、保护等问题得到了人们空前的关注与期待。

在这过程中,学者们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与精力,从诸多方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出了贡献。

提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不能不想到有一个半世纪历史的民俗学学科。

诚如一些学者所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所指大体上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民俗”或“民间文化”的范围。

作为一个操作性概念,“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出现于政府保护文化遗产的政策、法规等文献之中,但就其实际存在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民俗学的研究对象。

所以,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论证也就成为民俗学家的分内之事。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条有效保护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要对它进行保护?这要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加强世界文化遗产而进行的一系列会议说起。

教科文组织大会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9年又通过和实施了《世界遗产名录》项目,极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对有形物质遗产的保护工作。

但是这期间对无形文化遗产,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使整个保护工作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

10年后,即1989年才有了《保护民间口头传承建议书》。

为了应对无形文化遗产濒危的现状,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人类口头及无形文化遗产代表作宣言》,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保护无形文化遗产而采取的措施。

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凸现,在强势文化的冲击和弱势文化面临更加濒危的紧急情况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1年公布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同年5月18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认定和入选,当时在全球激起了千层浪,中国的“昆曲”名列其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10月17日第32届会议上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进一步指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和具体操作方法。

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与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在该公约中,只考虑符合现有的国际人权文件,各群体、团体、和个人之间相互尊重的需要和顺应可持续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按上述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风俗,礼仪,节庆;(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面对浩如烟海、规模庞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储藏,进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仅仅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

当前迫切需要对这些“非遗”资源进行高质量的整理与归纳,使之永久有效保存,以便发挥其研究、教育与开发利用的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数是凭借一种技艺传承的,而技艺作为器的一种,在中国历史上就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虽然中国历史上也有过相当发达的技艺,但由于理念的落后,很多技艺失传了或者濒于失传。

在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学而优则仕、官本位思想已经形成几千年了,这是社会中占压倒优势的意识形态。

所以,在中国人的眼里手艺人的地位不高,这导致了我国的匠人文化始终处于民间状态,总是不那么发达。

因此单一的去保护传承人,不如充分利用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群体参与属性,以群体传承为主要传承方式,如时令节庆活动、各种仪式活动等等。

所有的非遗民俗文化资源都为各种基层组织机构、研究会协会等集体组织所有,在这个领域里传承人不是个人而是群体。

让当地拥有该文化的社团或群体做真正的主人,这样才能使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产生真正的文化自觉与自豪,进行有组织有系统的保护,才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财富。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大工程中,当地社团或族群才是传承的主体,而政府、企业及学者只能起到引导和参与的作用。

民俗地图是记述民俗的手法之一,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的方法之一。

许多国家也在这方面做了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例如,20世纪60年代,随着日本社会经济进入急速发展阶段,传统的生活环境急剧变化。

记录尚存的民俗文化成为文化部门的当务之急,文化厅开始策划绘制、发行全国性分类民俗地图的庞大工程。

第一阶段首先在全国选定30个调查点,用三年时间在30个调查地点就20个调查项目做同样的定点式“民俗资料紧急调查”,记录下了大量即将变化或消失的民俗资料。

第二阶段的工作内容,是分类处理调查数据和将各种数据用符号标于地图并编写该民俗地图的讲解资料。

1969年出版了第一卷民俗地图之后,至2004年才完成第十册最终卷的编写和出版工作。

费时近40年,才终于完成了一套由30个基本调查地点的数据代表的基本覆盖日本全国各个地区的10卷本分类、系列民俗地图集《日本民俗地图》。

每卷民俗地图围绕一个大的分类题目,用十或十几幅大开张的民俗地图标示出全国30个调查地点的民俗数据或分类民俗事项等。

从日本的经验可见,民俗地图是从民俗学记录及研究的角度出发,运用各种符号标示民俗事项的类型、数量、形态以及某种民俗的特性、变迁规律等信息及研究内容的地图。

民俗地图是自然地理学与民俗学方法论链接的结果,是地理学方法在民俗学科的延伸,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图谱化的开始。

我国有的省市已经开始出版一些文化地图,如《浙江文化地图》全书约80万字,分4卷,介绍了浙江的传统文化遗存、现当代文化建设、文化名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浙江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历史遗存和当代文化繁荣兴盛,王阳明、鲁迅、蔡元培等文化名人代代迭出,而且也是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数量最多的省份。

为完整、全面地记录浙江的文化特色,浙江的文化工作人员广泛收集信息、数易其稿,从最初的创意到完成,历时7年之久。

其中包括了民俗地图的内容。

苏州、宁波等地也已经出版了专门的非遗地图。

我们应该由国家文化部来统一安排调查整理出版中国的非遗地图,这是非遗资源可视化信息保存的良好措施,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有效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