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宁夏教师招聘备考:教育观全文

合集下载

教师《综合素质》考点:职业理念之三观

教师《综合素质》考点:职业理念之三观

教师《综合素质》考点:职业理念之三观的更新。

一:教育观1、素质教育观内涵(口诀:“提素”“个性”“创”“两全”)(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公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

它在承认人与人在个性上存在差异的基础上,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二:教学观(口诀:学习过人)(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第一,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第二,创设智力操作活动。

第三,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并加强训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第一,知道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过程第二,知道学生了解学科特征,掌握学科研究方法第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第一,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教学相长。

第二,提倡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的意义。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第一,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的局限: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

第二,关注人的教学理念的表现: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口诀:两独一发)(1)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综合素质》2016年知识点:教育观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综合素质》2016年知识点:教育观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综合素质》2016年知识点:教育观教师资格证考试频道为您整理“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综合素质》2016年知识点:教育观”,希望考生们能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之前,认真复习中学综合素质,争取早日通过综合素质这一科!第一章职业理念内容简介本章主要考查教育观、学生观及教师观,要求考生能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能够针对我国中学教育职业理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

本章内容主要以客观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考生需重点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第一节教育观高频考点提要1.素质教育观的基本要求;2.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高频考点速记一、素质教育观的基本要求(一)教育观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

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他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

(二)素质教育观1.定义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入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升。

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2.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公民索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

2016下半年宁夏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

2016下半年宁夏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

2016下半年宁夏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2016年09月02日13:40:41 来源:宁夏中公教育2016下半年教师资格备考现已开始,中公教育为考生整理了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考点精析:教育观,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考点精析:第一章教育观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考试真题:第一章教育观1.对于课堂上能引发争议的问题,高老师总是事先进行试验,检验各种假设,这突出体现了高老师具有( )。

【2013上半年小学、幼儿园】A.求真务实的精神B.团队协作的意识C.独立自主意识D.人文关怀意识【答案】A2.在一堂数学课上,同学们就其中延伸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发生激烈争论,各执己见。

此时,老师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

【2012年上半年中小学真题】A.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课后探究B.及时干预,强行制止学生争论C.暂停教学,即时请教专业人员D.不加干预,让学生继续争论【答案】A3.改革评价方式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其核心价值取向是( )。

【2012年上半年中、小学真题】A.综合性取向B.选拔性取向C.发展性取向D.同一性取向【答案】C【解析】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有明确的表述:“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系。

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4.每当学生请教课堂上没听懂的问题时,李老师总是批评学生没有用心听讲,而雷老师则会耐心地给学生解答。

两位老师的不同做法反映了( )。

【2012年上半年中小学真题】A.职业知识的差异B.职业理念的差异C.职业能力的差异D.职业认同的差异【答案】B5.材料:星期二的早上,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

王老师走进教堂,笑容满面地对同学们说:“大家看,外面的雪景多漂亮!今天这节语文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雪的世界,好好玩一下吧!”学生们欢呼雀跃,奔向门外。

他们有的堆雪人,有的打雪仗,有的在讨论雪花的形状、特点,王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观雪、玩雪,即兴吟诗作对……下课时间快要到了,王老师召集大家说:“下午作文课的任务是写一篇记叙文,我相信大家能够出色地完成任务。

教师资格证:轻松记忆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师职业道德的秘诀

教师资格证:轻松记忆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师职业道德的秘诀

教师资格证:轻松记忆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师职业道德的秘诀一、教育观(一)素质教育观口诀:“提素”“个性”“创”“两全”(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二)新课改的教学观口诀:学习过人(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二、学生观口诀:二独一发(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三、教师观(一)教师角色的转变口诀:“促进”“研究“开”“社区”(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二)教师行为转变口诀:你我他它(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四、教师职业道德口诀:“三爱”“两人”“一终身”(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4)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教师资格证教育观的基本内容

教师资格证教育观的基本内容

教师资格证教育观的基本内容一、教师资格证教育观的基本内容咱都知道哈,教师资格证里的教育观那可是相当重要滴。

1.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这就是说呀,不管这个学生是啥样的,是成绩好的呢,还是成绩差一点的,是调皮捣蛋的呢,还是特别听话乖巧的,都得一视同仁地接受教育呢。

不能说只关注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把其他学生就给忽略掉了。

就像一个班级里,每个学生都是一颗独特的小星星,都有发光的权利,老师得让他们都有机会在教育的天空里闪耀。

2.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啥叫全面发展呢?可不是光看成绩哦。

学生除了学习知识,还得在品德、身体、审美、劳动技能这些方面都得到发展呢。

比如说,不能只让学生天天埋头做题,还得让他们去参加体育活动,锻炼好身体;要培养他们的品德,让他们懂得尊重他人、诚实守信;还要让他们接触艺术,有一定的审美能力,知道啥是美啥是丑;劳动技能也不能少呀,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甚至还能做点小手工啥的。

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呀,都有自己的个性。

有的学生可能对画画特别感兴趣,有的学生可能就喜欢唱歌跳舞。

那教育就得尊重这些个性差异,不能把所有学生都按照同一个模子来培养。

如果一个学生特别有音乐天赋,那就可以给他更多的机会去学习音乐、发展音乐才能,而不是强迫他去做他不喜欢的数学题之类的。

4.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现在这个时代呀,创新可太重要了。

不能老是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些知识,得让他们学会自己思考,提出新的想法。

而且实践能力也不能少,光有理论知识可不行,得让学生动手去做。

就像做科学实验,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有能力的学生。

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学生观、教育观、教师观、教师职业理念)

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学生观、教育观、教师观、教师职业理念)

一、教育观(两全一发两重点)(1)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促进全体幼儿的发展,素质教育倡导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发展,这不仅是人的基本权利,也是一种民主的教育理念(2)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应该有机的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发展。

(3)个性发展。

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差异的,遗传素质的差异与教育环境的差异决定了学生的差异,学生有不同的爱好、兴趣、需求,教育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

(4)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5)实践能力。

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让学生主动参与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

二、学生观(两独一发)(1)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其自身的独特性,每个学生都有差异性,学生与成人之间也有这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独立的人。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责权的主体。

三、教师观(同伴反动进身,三个角色)(1)终身学习。

终身学习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教师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自身也应该有最大限度的发展,教师要走终身学习之路,成为学习型的教师。

(2)勤于反思。

教师要把自己已有的教育实践作为思考对象,对已有的教育实践成败原因进行探求,从而获得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新知,成为经常反思的教育实践者。

(3)团结协作。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高度重视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教师之间相互交换意见,彼此分享经验就是一种同事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同时,教师还应该积极主动,为学生做好示范,努力成为师生关系的艺术家,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必要时可以与学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学。

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以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以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以及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四类是考试的重中之重。

(一)教育观1.素质教育观(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口诀:“提素”“个性”“创”“两全”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要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

口诀:全面建设个性接班人3.新课改的教学观(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口诀:四个转向(二)学生观(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口诀:二独一发(三)教师观1.教师角色的转变(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3)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口诀:“促进”“研究“开”“社区”或四者一社区2.新课改教师角色的转变(即教师职业的责任)(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4)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5)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口诀:五者一社区3.教师行为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与赞赏(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口诀:你我他它(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爱国守法——基本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为学生做出示范和榜样。

教育观

教育观

第一章教育观考点归纳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重点提示一、素质教育1999年,国家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

《决定》对素质教育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了新的规范,成为当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依据。

1.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素质教育的实质素质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改革,真正实现“两全”的目标,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素质教育的基点是通过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素质。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3.素质教育的目标《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4.素质教育的要求《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生的基本权利,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应当贯穿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应当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各个方面。

”5.素质教育的内容结构《决定》指出:“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根据《决定》的精神,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政治思想素质教育①政治素质教育,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学生进行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立场、情感和态度的教育。

2016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第一章 职业理念重点知识内容

2016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第一章 职业理念重点知识内容

2016年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适用于全国统考省(市、自治区)】第一章职业理念重点知识内容第一节教育观一、教育观与素质教育观(一)教育观核心:“教育为了什么”(教育目的)(二)素质教育观1、定义·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先天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2、内涵(选择题)(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选择题)·我国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选择题)·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

·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3、外延·素质教育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三)素质教育观的产生与发展1、素质教育观的产生·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正“应试教育”现象。

2、素质教育观的发展·《决定》的产生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教育思想。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四)中学素质教育1、中学素质教育的一般性质·中学素质教育应当对中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和面向全体中学生的教育。

2、中学素质教育的特殊性·中学教育包含初中阶段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

1.教育观

1.教育观

第一模块:教师的职业理念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考生需要掌握的职业理念主要是“三观”,即具备科学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一、教育观(一)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了解国家推行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和素质教育的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教育界涌动着声势浩大的素质教育热潮。

素质教育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重要理论价值的命题。

当前,新的形势和任务迫切需要我们立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把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放在更为重要的地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入探讨素质教育的思想和理论内涵,进一步增强素质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素质教育概念及其理论在我国出现并受到重视,有深厚的实践基础、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

素质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实践尤其是教育改革深化与发展在教育理论和思想上的产物。

素质教育是不断发展的概念,素质教育理论也在不断丰富。

第一阶段:素质教育的提出(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初) “素质”概念受到教育理论界关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社会、经济发展亟需提高全民素质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20世纪80年代中期,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现象、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呼声日益高涨,教育理论界开展了关于教育思想的讨论,从讨论中可以看到,“素质”从一开始提出就不仅指狭义的先天生理禀赋,而是具有丰富内涵,包括生理层面、心理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的广义概念。

综合学者的分析,素质的特点可归纳为遗传性与习得性的统一,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稳定性与发展性的统一,潜在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素质教育概念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

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于1987年在《努力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一文中使用了“素质教育”一词。

1、第一章 教育观

1、第一章 教育观

模块一:职业理念考试内容:第一章:教育观——素质教育第二章:学生观——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第三章:教师观——终身学习、教育反思题型: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分值:占卷面分值的15%。

第一章:教育观大纲要求: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重点内容: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知识点一:素质教育概述(常考点)(一)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关键词:全面提高、全体学生、主体性、主动精神、健全个性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根本宗旨,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理解:(4条必须具备)1、实施素质教育的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基本前提2、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提高国民素质3、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同一教学空间中均有较大程度的发展,是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在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上提出的。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所在,也是区别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所在。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观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观

第一章教育观第一节素质教育概述一、素质教育的提出(一)素质教育提出的时代背景与社会背景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素质教育确定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远方针,素质教育随之成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追求的共同理想。

(二)素质教育的政策沿革(1)素质教育思想和政策的初步形成(20世纪80年代至1994年);(2)素质教育政策的实施(1994~1999年);(3)素质教育政策的不断改进和完善(1999~2005年);(4)素质教育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6年)二、理解素质教育(一)素质教育的概念与实质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本质在于它的思想性和时代性,在于它是引导我国教育在向21世纪迈进的过程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想,是期望形成一种新的教育价值观,达到一种新的教育境界。

素质教育所具有的思想性和时代性与国际社会的教育改革目标不谋而合。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三)素质教育的特点(1)全体性;(2)全面性;(3)基础性;(4)主体性;(5)发展性;(6)合作性;(7)未来性。

(四)素质教育的目标1.素质教育的总目标《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

“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培养符合当前社会存在和发展所需要的公民或国民,这时中小学教育的根本目标。

2.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1)促进学生身体的发育;(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化;(3)造就平等的公民;(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基本品质;(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教育观

教育观

大教育家孔子在教育对象上提出“有教无类”的观念,提出“文、行、忠、信”的教育内容,提出了“因材施教”、“自省自克”的教育方法,这些都是以人为本,关于教育本质的论述。

从现在教育观念来看,教育主要具有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两大功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报告中郑重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

其中,“学会做人”就是我们常说的德育,是教育和学习的根本目标;“学会求知”不仅指学懂、学会,更是会学,懂得学习方法和具有学习能力;“学会做事”主要指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学会共处”主要指个人融入社会的具有的合群、合作精神,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情商”。

用新课程观来看这“四个学会”,实际就是在重视知识能力的同时,更加注重过程、方法,更加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

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反思,在我们的教育观中,缺少的是什么?我们是不是违背了教育的初衷,离教育的目的越来越远?是不是还是保守的、陈旧的、不符合时代要求教育思想?什么是优质教育?最简单的理解,最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就是优质的教育。

因为教育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人。

作为教师、教育工作者,应该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只有先进的理念作支撑才能办出先进的教育。

这就要求我们学校管理者要走出去,通过学习和交流,扩大自己的视野,融入当今日益变革的世界中去;要坐下来,学会读书和思考,学会去伪存真、追本溯源,通过阅读大师的办学思想,树立自己教育思想;要守住学校,走进课堂,走到师生中去,以校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研究自己的学校,把优质学校的办学思想、大师的办学理念很好地嫁接到自己的学校中去,形成自己学校的发展理念,办出自己的学校特色。

教育理念是个很宽泛的概念,在此,我就什么是素质教育和正确的学生观,讲一点自己的看法。

素质教育概念提出已有十几年了,什么是素质教育,简单地说,素质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教育观全文

教育观全文

教育观全文为了帮助广大考生解决关于“教育观”的相关问题,中公教师网结合相关知识整理了关于教育观的相关资料,请阅读下文查阅:教育观是指人们对教育这一事物以及它与其它事物关系的看法。

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它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

由于人们看教育的立场、角度、方法等存在差异,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教育观,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状态,不论人们对教育的主观意识是怎样的不同,都不影响教育的客观本质。

以前有人通过一些理想化的教育观来阐述教育是什么的问题,例如有这样的说法:“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人们的思想品德水平的活动,都是教育。

”这段话描述了教育的作用和功能,显然是一种教育观,但该提法把一些不属于教育的实践活动也列入了教育范畴。

实际上人们自己观察、研究事物也能增进知识。

如达尔文研究、创立进化论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不可能有人教达尔文进化论的知识,即不存在进化论知识的教育者,其活动也就不属于教育活动,但该活动确实增进了人们的进化论知识。

而且人类所有创新的、第知识一般都不是教育的直接成果,教育传播的是已有的知识,使受教育者获得教育者已经掌握的知识。

还有一种对教育的作用、目的寄予美好希望的教育观:“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但现实里的教育活动并不都是那么理想。

就以台独势力推行的“去中国化教育”活动来说,反台独力量与台独势力双方就会对这种活动是否“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目的”的看法形成分歧。

人们若是误把它作为教育定义,就有可能造成持不同观点、立场的人对同一种活动是不是教育得出截然不同的判断。

为便于人们探讨各种教育问题,就需要对教育这一客观事物有个明确、统一、恰当的定义,使其成为研究所有教育问题的共同基点。

2016宁夏教师招聘备考:教育观全文

2016宁夏教师招聘备考:教育观全文

2016宁夏教师招聘备考:教育观全文2016年05月11日13:40:41 来源:宁夏中公教育为了帮助广大考生解决关于“教育观”的相关问题,中公教师网结合相关知识整理了关于教育观的相关资料,请阅读下文查阅:教育观是指人们对教育这一事物以及它与其它事物关系的看法。

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它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

概念解释由于人们看教育的立场、角度、方法等存在差异,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教育观,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状态,不论人们对教育的主观意识是怎样的不同,都不影响教育的客观本质。

以前有人通过一些理想化的教育观来阐述教育是什么的问题,例如有这样的说法:“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人们的思想品德水平的活动,都是教育。

”这段话描述了教育的作用和功能,显然是一种教育观,但该提法把一些不属于教育的实践活动也列入了教育范畴。

实际上人们自己观察、研究事物也能增进知识。

如达尔文研究、创立进化论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不可能有人教达尔文进化论的知识,即不存在进化论知识的教育者,其活动也就不属于教育活动,但该活动确实增进了人们的进化论知识。

而且人类所有创新的、第一手知识一般都不是教育的直接成果,教育传播的是已有的知识,使受教育者获得教育者已经掌握的知识。

还有一种对教育的作用、目的寄予美好希望的教育观:“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但现实里的教育活动并不都是那么理想。

就以台独势力推行的“去中国化教育”活动来说,反台独力量与台独势力双方就会对这种活动是否“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目的”的看法形成分歧。

人们若是误把它作为教育定义,就有可能造成持不同观点、立场的人对同一种活动是不是教育得出截然不同的判断。

为便于人们探讨各种教育问题,就需要对教育这一客观事物有个明确、统一、恰当的定义,使其成为研究所有教育问题的共同基点。

教师资格考点归纳:教育观

教师资格考点归纳:教育观

教师资格考点归纳:教育观笔者教师资格考试频道为大家整理的辅导资料,供大家学习参考。

第一节教育观(一)素质教育概述1.素质教育的内涵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同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特点(1)全体性素质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以每一个受教育者为对象的教育,它面向每一个学生,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素质教育既不是精英教育.也不是精品教育,它是大众化的教育。

它要面向每一位适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

素质教育的全体性要求学校及教师关心每一位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不能因种族、家庭、经济、智力及教育者主观好恶等因素的影响,将一部分学生排除在素质教育之外。

坚持素质教育的“全体性”的主要意义在于:第一,保证使接受教育成为每一个人的权利和义务。

接受教育是每一个儿童最重要、最根本的权利。

第二,保证整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在最低可接受水平之上,杜绝新文盲的产生,中小学教育应为提高全体人民的基本素质服务,推进国家经济发展与民主建设。

第三,为贯彻社会主义“机会均等”原则,为每个人的继续发展提供最公平的前提条件。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未来的合格公民奠定素养基础。

(2)基础性素质教育是一种注重打基础的教育。

正因为素质是反映人的身心发展水平最基本的特征和品质,并制约着人的意识、态度和行为,所以素质培养必须从最基本的基础方面做起。

应当指出,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从本质的方面去影响人、培养人,注重引起人的深层变化、基本特征和品质的形成,而不是追求那些表面的、形式的变化。

教师综合素质考点知识:教师“三观”之教育观

教师综合素质考点知识:教师“三观”之教育观

教师综合素质考点知识:教师“三观”之教育观“教师综合素质考点知识:教师“三观”之教育观”一文由教师资格考试栏目整理,希望可以帮到广大考生,欢迎广大考生前来阅读!综合素质主要考察考生对从教意愿的深浅程度,对教师职业的理解情况,所考察教师“三观”教育观,学生观以及教师观占了很大的篇幅,而教育观里面就包含了尤为重要的以下两个知识点,在材料分析题以及选择题当中都经常出现。

素质教育内涵口诀记忆:提素、个性、创、两全提素:提高国民素质; 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两全: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高国民素质:发展教育,提高中华人民素质。

在历年的考试中该要求一般会出现在选择题当中,会以一种简单直白的方式进行提问,素质教育是以( )为根本宗旨。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着重强调每个人先天差异,个性不一,应尊重学生的特点,特长,教师因材施教。

这一观点往往会在材料分析题当中体现,要求考生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去评析材料中老师的行为是否践行了或者违背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比如说某个班上,有两个学生始终对某一知识点不明白,一个形象思维比较强,另一个抽象思维比较强,老师针对这两个学生不同特点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我们就说这位老师践行了素质教育理念当中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值得我们学习。

除此之外呢,老师还应该在授课的过程中重视非预期结果,将学生的一些非预期行为转化成教学资源。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主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认同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实践能力则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自己探索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归纳总结出知识。

在这个位置,往年的考题呈现的形式并不只是在材料分析中体现,还会在选择题当中进行考察,其中有一个需要重点区分的知识点,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但是如果在选择题当中一旦出现问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素质教育的核心、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根本区别是什么的时候此时所讲的则是创新精神,在考试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在此处特别的留意。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宁夏教师招聘备考:教育观全文2016年05月11日13:40:41 来源:宁夏中公教育为了帮助广大考生解决关于“教育观”的相关问题,中公教师网结合相关知识整理了关于教育观的相关资料,请阅读下文查阅:教育观是指人们对教育这一事物以及它与其它事物关系的看法。

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它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

概念解释由于人们看教育的立场、角度、方法等存在差异,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教育观,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状态,不论人们对教育的主观意识是怎样的不同,都不影响教育的客观本质。

以前有人通过一些理想化的教育观来阐述教育是什么的问题,例如有这样的说法:“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人们的思想品德水平的活动,都是教育。

”这段话描述了教育的作用和功能,显然是一种教育观,但该提法把一些不属于教育的实践活动也列入了教育范畴。

实际上人们自己观察、研究事物也能增进知识。

如达尔文研究、创立进化论的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不可能有人教达尔文进化论的知识,即不存在进化论知识的教育者,其活动也就不属于教育活动,但该活动确实增进了人们的进化论知识。

而且人类所有创新的、第一手知识一般都不是教育的直接成果,教育传播的是已有的知识,使受教育者获得教育者已经掌握的知识。

还有一种对教育的作用、目的寄予美好希望的教育观:“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但现实里的教育活动并不都是那么理想。

就以台独势力推行的“去中国化教育”活动来说,反台独力量与台独势力双方就会对这种活动是否“是以促进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目的”的看法形成分歧。

人们若是误把它作为教育定义,就有可能造成持不同观点、立场的人对同一种活动是不是教育得出截然不同的判断。

为便于人们探讨各种教育问题,就需要对教育这一客观事物有个明确、统一、恰当的定义,使其成为研究所有教育问题的共同基点。

教育那些事教育是指人着眼于他人的素质、能力而进行的影响其精神世界或心理状态的信息传递活动。

其中信息传递者称为教育者,信息传递的对象称为教育对象。

狭义的教育是指教育者或教育机构有组织地、系统地实施的教育活动,即正规教育,如学校教育。

人类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是教育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

它提供了感受、记忆、联想、想象、推理等完整的思维功能,使人的意识能够相互影响并得以传播。

教育的因素从教育的定义可以看出,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规划、管理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传递信息的内容和方式。

教育者愿意施教有多重因素,其一出于人的利己性。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有效的支持和帮助,要是可以支持和帮助自己的人的能力不足,那么获益也将有限。

如果通过教育提高了可以帮助自己的人的能力,其获益既可扩大。

其二出于人的利他性,希望他人通过接受教育而生活得更好。

其三出于人的竞争性,竞争性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教育使己方的竞争力加强,另一方面借助教育活动,削弱对方的竞争力。

其四出于人的操控欲,人生来就有希望生存环境合乎自己需要的意愿,并试图加以改变。

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使他人的状态和作为合乎自己的要求。

教育者往往宣称自己的教育是正当的,但事实证明并不完全如此,例如殖民主义当局对殖民地人民的奴化教育。

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向教育对象传递信息,可以通过话语、表情、姿态、行为;文字、图象、音频、视频;书籍、报刊、电影、电视、电话、电脑、网络等各种直接或间接方式及媒介,甚至通过他人进行。

而这个他人不一定是教育者,因为教育者是着眼于他人的素质、能力而传递信息的。

教育的主体人的新奇感、好奇心既驱使人探索客观世界,又造就了人的求知欲和模仿力,使人接受教育成为可能。

在教育活动中有两个主体,教育者和教育对象,而教育活动的成效取决于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觉悟。

受教育者有主动求教和被动受教两种基本状况。

当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求知一致时容易取得理想的效果;当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求知不一致时不易取得理想的效果;当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的要求逆反时,往往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甚至负面的效果。

如果教育对象拒绝教育者所传递的信息,教育就可能失败。

教育的内容教育活动中传递的信息即教育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类文明的精神成果,以影响教育对象的精神世界。

由于人类文明是逐步发展的,其中必定包含不完善的、有缺陷的、甚至错误的信息,因此有的教育不能带来积极的效应,还有可能带来消极的效果。

但随着人类文明的逐步发展,以往的不足会被克服,但又可能有新的误区产生。

如宇宙“地球中心论”曾经长期作为教育的内容,随后被“太阳中心论”取代,而现“太阳中心论”也已被放弃。

另一方面是教育者借助其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有时是强势地位,向教育对象发出的启发、引导信息以及奖惩信息,以影响教育对象的心理状态。

三要素教育者、教育对象及其之间的信息传递是构成教育活动的三个要素,缺了其中任何一个,就不成为教育了。

如果其中任何一个出了问题,教育也会出问题。

人类积累的精神文明(如思想、道德、观念、经验、知识、技能、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等)如果仅仅记录在媒介上而不被人的大脑所接受就只是一些符号而已,只有进入了人的大脑,为人觉悟才能发挥作用,教育活动就实现了这个过程。

精神教育的重要性由于每个人来到世上时,虽然遗传了人类的神经系统,具备了构建其精神世界的物质基础,但其精神世界却是空白的。

只有随着他的成长,他的精神世界才能逐步建立起来。

如果每个人的精神世界只是通过其自身的经历和个人的体验来建立,并随着其生命的终结而消失,那么人类文明就只能徘徊在初级阶段,难以得到发展。

幸好教育能使后人继承前人的精神成果,它提升了受教育者的能力和人生境界,并且能不断在较高的起点上推动文明进步,促进社会的发展,并使人类的精神文明得以传递,因此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教育。

需要注意的是教育既能提升人的能力或素质,也能被用来限制特定对象获得某种能力或素质,例如夫权社会中就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来教育妇女。

恰当的教育由于教育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极其重要,人们通常看重教育积极的一面,而忽略或回避某些教育活动的消极面,并在教育的定义中寄予正面、美好的期望。

但不恰当的教育定义可能把某些有缺陷的教育活动排斥在教育范畴之外,不能帮助人们全面、客观认识教育,而恰当的教育定义应该反映人类历史长河里所有教育的共同特征,能包容人类所有的教育活动,并为所有持不同立场的人所认可。

所以,科学的教育定义能有助于人们客观认识教育,而客观认识教育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持有正确的教育观有助于人们剖析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进而制定恰当的教育方针、规划、制度,从而促使人们进行合情、合理、合规、合适的教育活动。

教育与传播传播是指人们将信息分享的社会活动。

教育是众多传播活动的一种,它具备传播活动的全部方式和特质,可以形象地说,传播活动是教育活动之父。

若用集合的概念表述它们之间的关系,教育活动是传播活动的真子集。

教育与宣传宣传是指人着眼于其主张而进行的影响他人精神世界或心理状态的信息传递活动。

教育活动和宣传活动的表现形态可以完全相同,它们的差别在于各自的出发点。

如果有一个活动的信息传递者将自己的主张和他人的素质、能力同时考虑,那么这个活动就成为宣传教育活动。

教育活动和宣传活动就象一对意识有着差异的同卵双生子。

教育与学习学习是指人通过接受信息以获得各种体验和认识,从而影响其素质和能力的活动。

教育活动是学习者获取信息、进行学习的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

学习者既可以接受教育者有意识传递的信息,还可以从任何人或社会、自然界获取信息作为学习的内容。

因此,不是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教育活动的组成部分,但学习活动的存在是教育想要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

若是在教育活动中缺失了学习环节,将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如果世上没有学习活动,教育活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正常、有效的教育活动是同时包含传播活动和学习活动的。

教育与训练训练是指着眼于人的素质、能力,以一定的方法使人发生生理反应的活动。

教育和训练都是着眼于人的素质、能力而进行的活动,但它们的作用点是不同的。

教育主要是使人的心理发生反应而影响其精神世界,如人的思想、观念、知识等等方面;而训练主要使人的生理发生反应而影响其神经、肌体,如人的力量、协调性、熟练性、准确性等等方面。

有的素质或能力要求人的生理和心理都具备一定的基础,这就可能需要训练活动和教育活动协同实施。

若某个活动同时具有训练和教育两种活动的特点和作用,可看作是训练和教育的复合活动。

教育与培养培养是指着眼于人的素质、能力而实施的活动。

培养人的活动多种多样,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可直接影响人的素质、能力的活动,如教育、训练、学习。

另一类是为支持、辅佐前一类活动的,而非直接影响人的素质、能力的活动,如家长为孩子的学习、成长所付出的努力、创造的条件、提供的资助等方面的活动。

教育虽然对培养人有着独特的、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它不可能完全替代其它培养活动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不妨套用某句老话来表述教育与培养的关系——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没有教育是万万不能的。

培养活动既能以社会活动的形式存在,又能以个体活动的形式存在,而后者就叫自我培养。

自我培养有自我学习、自我训练、自我修养、自我反省等各种方式和形态。

有人把自我培养叫做“自我教育”,可它与教育没有直接的关系,因为教育作为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活动,是不可能以个体活动的形式存在的。

这个事例显示了在某些时候,人们把教育一词当作培养了。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培养一词包含了教育和训练两个概念。

所以严格的说,教育只是培养的一部分,而不是培养的全部。

但在很多场合,人们已习惯将教育等同于培养了。

例如被称为教育法的法律,就规范了涉及培养人的各个方面的活动而不局限于教育。

因此人们在遇到教育一词时,应分辨其使用时的概念、范畴,若是在教育的概念上模糊不清,可能会给认识教育和探讨教育带来麻烦。

教育与思维人类的一切活动几乎都离不开思维,思维是大脑对信息的处理活动和机能,思维能力也许是人类唯一超越其它动物的本领。

教育活动既依托于人的思维,又反过来极大地影响了人的思维。

教育对思维的影响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思维什么”,即思维的内容,如使人接受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文明。

另一方面是“怎么思维”,指思维的形式、方法、规则,如使人掌握和运用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

人先天就具备感受、记忆、联想、推理、想象等思维能力,但规范地运用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能力,则需要通过后天的培养。

理性思维的影响思维能力作为人的基本素质,对人生乃至人类发展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理性思维的普及关乎每个人以及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理应成为教育的重中之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