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24课《诗词五首》导学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第24课诗词曲五首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导学案 第24课诗词曲五首
2.背景介绍: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军府所在地为轮台(现在新疆轮台)。这是诗人第二次出塞,武判官即其前任,本诗正是诗人在轮台送其归京时写下的。
3.文体常识:歌行体,南朝宋鲍照所创。他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的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篇幅可短可长;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声律、韵脚比较自由;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也有的是以七言为主,其中又穿插了三、五、九言的句子。
二、字词积累
冢(zhǒnɡ)累累(lěi) 狗窦(dòu)雉(zhì)
旅葵(kuí)舂谷(chōnɡ)羹饭(ɡēnɡ)饴(yí)
环节二




三、朗读节奏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环节四




文章
主旨
本诗通过描写边塞特有的冰天雪地的奇丽景色,烘托出边塞将士的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表达了诗人因惜别友人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环节五
拓展
延伸
将本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突出环境描写,不少于600字,题目自拟。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环节一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楼。有怀,有所怀念。标题点明作词缘由,简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南宋伟大爱国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感悟其中的深意。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词五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24词五首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词五首
导学目标:
1、了解豪放派的风格特征及作家作品。

2、诵读、理解并背诵《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学会结合背景赏析词作。

一、自学反馈(自主完成,同桌互查)
二、
完成预习导学内容
二、合作探讨(交流互动,问题质疑。


1、交流自学效果。

2、齐诵三首词,并抽查背诵。

3、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导学案”
中的“合作探究”题1—4题
三、巩固检测(重点突破,当堂训练。


1、默写填空。

A、过尽千帆皆不是,
B、《渔家傲·秋思》中表现边地荒凉的句子是。

抒发征夫戍边难归的无奈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表达主旨)的诗句是,。

C、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抒发主人公杀跌
主人公杀敌卫国,守卫边疆的坦荡胸怀和豪情壮志的诗句是。

2、请用形象的语言描绘“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战斗场面。

四、拓展延伸(融会贯通,提高能力。


阅读“能力拓展”题
一、《浣溪沙》咏橘(苏轼)
二、《青门引》(张先)
五、新得困惑(学习得失,自我小结。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会努力把内容做得更好!。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24课《词五首》精品学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第24课《词五首》精品学案

24.词五首望江南·梳洗罢【考情分析】随州近年未考查本诗;备考重点:文学常识、名句赏析、理解默写。

【文学常识】【原文呈现】【主旨】本词描写了一个思妇准备迎接久别的爱人归来,喜悦和激动的心情,情调积极、健康、朴素,体现作者深藏内心的感情变化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接训练】1.默写(1)梳洗罢,独倚望江楼(2)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3)简明写出与此孤单寂寞的生活处境和盼望心上人归来的殷切心情的两句:梳洗罢,独倚望江楼(4)体现女子失望痛苦的内心一句:过尽千帆皆不是(5)直接写出女子极度悲伤之情一句:肠断白频洲(6)预示女子还要不停地等,孤独生活也将继续,表达忧思不尽之意一句:斜晖脉脉水悠悠.2.诗词赏析(1)“独倚望江楼”中的“独”字用得好,请简要赏析。

答:一个“独”字,不仅点明了女主人公孤独的思妇身份,隐含着她与心上人的分离,而且也与下面象征分别的“白蘋洲”遥相呼应。

(2)词的第一句“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答:①“梳洗”点明了时间是早上。

②“梳洗罢”隐含着女主人公盼归的急切。

③一个“独”字,表现了女主人公的孤独。

(3)这首不到30字的小词,容纳了很多内容,就时间而言,是从清晨写到黄昏;就景物而言,先后写了楼、帆、斜晖、江水、白蘋洲等。

就人物情感变化而言,由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肠断。

(4)从“梳洗”到“斜晖”,写出了词中女子等等远行爱人归来的时间之长。

“断肠”一词,写出了词中女子一次次失望之后内心的痛苦和哀伤。

(5)(2017﹒贵港)下列对《望江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过尽千帆皆不是”是全诗感情上的大转折,船尽江空,希望落空。

B.“断白蘋洲”运用夸张手法,抒发了独处深闺女子盼不到心上人的痛苦之情。

C.这首词情景交融,景有层次,情有起伏,绵绵情感让人心碎。

D.这首词风格浓艳精巧,借倚楼望帆这一细节,细腻地描绘女子盼心上人归来的情景。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要解答这道题首先要理解诗歌的大意和表现的思想感情,对照诗歌加以判别.D项中这首诗的风格是“清新自然”而不是“浓艳”,故选:D渔家傲·秋思范仲淹【考情分析】随州近年未考查本诗;考查点:画面描绘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9、诗词五首(导学案:教师用)

29、诗词五首(导学案:教师用)

29、《诗词五首》导学案主备人:高春峰审核:九年级语文组教师导学目标:1.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初步反握欣赏诗词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2.了解五首诗词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学习诗词中一些不同的表现手法,领会诗词所具有的深厚的艺术表现力。

3.了解与这些诗词有关的文学常识。

重点、难点1.整体把握和感知诗词的方法2.语感的培养和表现手法的学习导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了解作者:杜甫,字子美,是唐代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求官,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职。

随即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四处漂泊,最终贫病而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歌成就极高,被奉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写作背景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

当时诗人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写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诗。

三、朗读全词(先听录音,再自由诵读,注意节奏),然后解释粗体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 ( jì )北,初闻∕涕(tì)泪∕满衣裳。

(收复)(在这里指眼泪)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还,再。

)(随便 ) (快要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我要)(开怀痛饮)(春天)即从∕巴峡∕穿巫(wū)峡,便下∕襄 (xiānɡ)阳∕向洛(luò)阳。

马贵征九年级上导学案

马贵征九年级上导学案

九年级《诗词五首》导学案一 2012 年9月———————————————————————————————————————一、复习检测(一)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1.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3.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4.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邪? (二)点明《捕蛇者说》课文主旨的句子是 ———————————————————————————————————————二、预习内容王维,唐代的著名诗人,世称 派诗人,晚年信奉佛教,故又称“ ”。

进士出身,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 ”,有《王右丞集》。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在诗、画、音乐等方面均有较高的造诣。

故苏轼称赞他的诗“ ”“ ”。

早年曾奉使出塞,诗歌多写边塞风光。

晚年居陕西蓝田辋川,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故后期写了大量山水田园诗。

与 并称“王孟”,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

三、课上巩固练习A 组:(一)《使至塞上》写作背景:唐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史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前往边塞宣慰,这首诗即是途中写的。

(二)熟读并能背诵此诗。

B 组:熟练背诵并能准确默写此诗。

九年级《诗词五首》导学案二2012.9一、复习检测1.默写填空:⑴单车欲问边,。

⑵,都护在燕然。

⑶《使至塞上》诗的颔联是。

颈联是。

2. 《使至塞上》诗中,有一联被清代学者王国维赞誉为“千古壮句”,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千古传诵。

此联描绘了沙漠中雄伟壮观的奇景。

请写出此联:二、预习内容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著名文学家。

官至中书舍人,他自负有济世之才,诗文中多指陈时政。

因晚年居住祖父杜佑所遗樊川别墅,故称“杜”。

杜牧博学多才,诗、赋、散文皆工,并擅长书法,以诗的成就为最高。

诗风豪放疏朗,气势纵横,尤善七言绝句,在晚唐自成一格,为了别于杜甫,世称“”,与李商隐并称“”。

24诗词五首导学案

24诗词五首导学案

24.诗词五首国学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一一《周易》学习目标i•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2. 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3. 背诵五首诗歌,品析诗歌语言。

学习重点体会诗中人、景、情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学习难点:体会“陶诗”的思想意义及创作风格。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了解诗的意境美,感悟陶渊明的洁身自好的品格。

2. 体会诗中人、景、情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3.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4. 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

自主突破2.解释下列居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结庐在人境()(2)悠然见南山()(3)城春草不深()(4 )黑云压城城欲摧.()(5)折戟沉沙铁未销.()(6)殷勤问我归何处()答案:2. (1)建造房屋(2)闲适的样子(3)长安城(4)毁坏(5)销蚀(6)情意恳切3.文学常识填空。

(1 )陶渊明,著名诗人,名潜,字,浔阳柴桑人。

其青年时曾任过小官,后罢官,归隐山林,从此不复出仕。

其诗作清新朴实自然,世称诗人。

我们学过他的《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

(2)杜甫,唐代伟大的诗人。

字子美,自称,河南巩县人。

人称,诗圣。

他的诗被称为“”。

代表作“三吏”、“三别”等。

(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3)《雁门太守行》选自,作者, 著名诗人,史称为“”。

答案:3. (1)东晋元亮田园(2)现实主义少陵野老杜工部诗史(3)《李贺诗歌集》李贺唐代诗鬼4•下列诗没有运用对偶修辞方法的一项是()A.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C. 飞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D.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4. D 解析:对偶需两两相对,词性相同。

5•按要求默写诗句。

(1)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2)《饮酒》一诗中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

9上语文24词五首导学案

9上语文24词五首导学案

24词五首导学案《望江南》《武陵春》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吟诵,并背诵。

2.理解词作的内容与主题3.学会赏析词与句4.培养热爱祖国古诗词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教学过过程一、诵读诗歌《望江南》解决以下问题1、什么词?词是唐五代兴起的一种配合音乐歌唱的新体诗。

盛行于宋代。

它在隋唐之际已经产生,最初称为“曲子词”,后来才称为“词”,又称“诗余”“长短句”等。

一般分上下两阕。

2、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温庭筠,并写下来。

3、有感情的诵读《望江南》,节奏、情感4、叙说词的内容二、赏析《望江南》1、赏析“梳洗罢”2、赏析“独倚望江楼”中的“独”,把“倚”改为“坐”好不好?分析理由。

3、“过尽千帆皆不是”表达出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4、“斜晖脉脉水悠悠”此句写景,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

二、《望江南》小练习:这首小词,只有二十七个字.却容纳了很多内容:就时间而言,从写到;就景物而言,从写到,又写到;就人物内心情感而言,从到以至最后的。

表现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三、学习小结通过本课学习到的知识及方法:1、2、3、一、诵读诗歌《武陵春》解决以下问题1、说一说你所了解的李清照,并写下来2、背景介绍这是一首小令,武陵春,词牌名。

源自陶潜《桃花源记》载武陵渔人入桃花源故事。

作于南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当时李清照避乱南逃,居于浙江金华。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

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流亡。

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

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国家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死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3、有感情的诵读《武陵春》,注意节奏、情感4、叙说词的内容二、赏析《武陵春》1、“风住尘香花已尽”此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2、“日晚倦梳头”此句是什么描写?通过具体的外在行为展现人物的什么心理?表达词人怎样的情感?以上两句是通过景色、典型细节来抒情。

24课诗词五首导学案.doc

24课诗词五首导学案.doc

《诗词五首》导学案(三课时)教学目标:1、能背诵和默写五首诗词。

2、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从诗歌的意境、表达手法等方面对文本进行鉴赏。

3、反复诵读,领会诗人的感情,把握诗词的主旨,品味诗词的韵味,提升审美情趣。

学习过程:一、课前准备1、搜集与诗词题材、主旨或作者有关的诗词,准备默写。

2、搜集有关《诗经》、乐府、绝句、律诗、词的常识;了解“风、雅、颂、赋、比、兴”。

3、查阅与本课有关的资料:作者生平、时代背景、作品风格、相关鉴赏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五首诗词的重点字词:2、五首诗词的名句:3、五首诗词的朗读停顿和感情基调:4、自由朗读,读准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三、朗读展示,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读后点评。

四、品读鉴赏,领会诗情。

1、五首诗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分别是:2、品味鉴赏诗词中最能表现主旨的诗句:3、把五首诗词中触动你的心灵、引起你的共鸣或感悟的诗句写下来,选取恰当的角度进行鉴赏:4、比较《采薇》和《十五从军征》的异同以及《诉衷情》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异同:五、达标检测。

1、背诵、默写五首诗词。

2、 .给下面字注咅。

冢() 窦() 霏() 雉()鬓() 羹() 贻() 貂裘()3、按要求回答问题。

(1)“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句中数词的表达作用是:(2)“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一句中的“罢”字去掉好不好?说说你的理由。

(3)“尘暗旧貂裘” 一句有什么深层含义?六、模拟试题(-)理解背诵。

1、《采薇》中烘托出士兵们因思乡之切而沉重抑郁的心境,也预示着归途的艰辛,为下句“行道迟迟”作铺垫的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十五从军征》小描写归乡老兵孤独凄凉的处境和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釆薇》中回首往事的句子是, 。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含答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4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含答案)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赏析好词佳句,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

3.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难点】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和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赏析好词佳句,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品味诗歌语言。

【课前预习】(一)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二)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介绍岑参(约715—770),代诗人。

从军多年,对边疆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因而善于描写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

他的诗气势豪迈,色彩鲜明,风格多样。

与齐名,并称“高岑”。

代表作有《岑嘉州集》。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宋思想家、文学家,派代表词人之一。

其词大多抒写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后人把他和婉约派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称作“”。

有《稼轩长短句》存世。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宋政治家、文学家。

《过零丁洋》和《正气歌》是他最为人所认识和称道的两首诗。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代文学家。

所作散曲以著称。

代表作有《三事忠告》(《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三书之合集),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2.背景资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夏之交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间。

天宝十三年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在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六月末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第二年阳春三月),被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建功立业之地。

九年级语文上册 24《词五首》课上导学案 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24《词五首》课上导学案 新人教版

24《词五首》【教学目标】1. 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这五首词的内容。

2. 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 领会词中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激发自己的爱国感情。

【教学过程】预习查评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朗读,注意几个字的读音晖(huī )嶂(zhàng)勒(lè)羌(qiāng)擎(qíng)舴蜢(z é měng )麾(huī)学习《望江南》1、关于温庭筠和花间词派温庭筠(公元812~870?)本名歧,字飞卿,太原祁县人。

他精通音乐,文思敏捷,传说他作诗,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之称。

他年轻时行无检束,生活放荡,长期出人歌楼妓馆。

不为统治者所喜。

他屡试不第,却常替人代作文。

温庭筠是唐代诗人中第一个大量写词的人。

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奠定了词这种文学样式在文坛上的地位。

他的词“多写闺情”,较少政治内容,极尽“艳丽”之能事,花间词派尊他为“花间鼻祖”。

2.“梳洗罢”这三个字能揭示出这位女子的什么心态?3.“独倚望江楼”中哪个字最能说明女子怎样的生活状态?4.“过尽千帆皆不是”这句话中你能不能体会出她的心理变化?5.从这首词中你认为她等了多长时间?6. 发挥想象,再现诗词画画,体会词作的内涵,感受词的画面美。

7. 品味诗歌的美语言美:构思美:意境美:8. 主题:9. 延伸拓展,对照阅读。

169错误郑愁予我打江南走过,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跫(qióng)音不响,三月的春惟不揭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我不是归人。

是个过客……10、背诵《望江南》。

学习《武陵春》一、朗读这首词。

二、文学常识:1.婉约派:我国古代词人,大致可分为“婉约词派”“豪放词派”两大派。

因明人张娫(yán)有“少游多婉约,子瞻多豪放”之说而得名。

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24《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教师版

新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24《诗词曲五首》导学案  教师版

《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文学常识,掌握文本内容.2.品味文本语言,感受语言魅力.3.结合具体内容,体会文本情感.【教学过程】十五从军征一.新课导入(播放古代从军出征视频)二.相关介绍“乐府”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多收录在宋人郭茂倩汇编的《乐府诗集》中.最大的特点是: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合称“南北双璧”.后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称乐府或拟乐府.中国古代各朝兵役制度战国时期,已经建立常备兵制度.秦统一后,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汉承秦制,适龄男子每人一生要服两次兵役.三国时期出现了“世兵制”,父子世代为兵.北朝出现了“府兵制”.宋朝的主要兵制“募兵制”.元朝在取得全国政权前,实行部落兵制.明朝实行“卫所制”.清朝实行“旗兵制”,类似部落制.三.整体感知1.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2.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的内容.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半路上碰到一个故乡的村民,问:“我家里面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走到家门前看见野兔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梁上飞来飞去.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菜环绕着井台.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应该送给谁一起分享.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衣服上.四.细读感悟1.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为什么?“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残酷的兵役制度.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2. 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3.那到底是怎样的凄凉景象呢?请发挥你的想象说一说.我65年思念的家啊,竟成了——我65年苦苦期盼的家啊,竟成了——65年的思念,65年的期盼,就这样化作了满目苍凉.(言之成理即可)4.在这样的一个家中,80岁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靠的心里的痛苦.5. 面对这一切,老人的心情如何?“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动作描写: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突出老兵“出门东向看”与“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6. 他为什么而泣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提笔写下来,一段话即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学习目标】1.能够有韵律的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2.品味诗歌独特的画面美、语言美.3.能够体会诗人情感,学习其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柳宗元欲度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别董大》高适二.作者简介【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三.写作背景天宝十三载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相关介绍——边塞诗: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边塞诗一般出自于出征的将领或随军文官之手.通过对古战场的艰辛生活和自然风光的描写表达思乡之情以及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操.在唐代边塞诗中,多以汉朝喻.四.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感情.2. 结合注释疏通大义.北风席卷大地吹折白草,仲秋八月胡地飘降大雪.仿佛一夜之间春风吹来,树上有如梨花竞相开放.雪花飘入帘笼沾湿帐幕,就是穿狐皮袍也不暖和.将军兽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铠甲冷得难穿上.无边沙漠结成百丈坚冰,忧愁的阴云凝结在长空.帐中摆酒为回京人送行,助兴的是琵琶羌笛胡琴.黄昏时辕门外大雪纷飞,冻硬的红旗风吹不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你回京,临行时茫茫白雪布满山.山路曲折不见你的身影,雪地上空留马蹄的印迹.3. 朗读诗歌,找出线索,分析诗题的含义.4. 再读诗歌,划分层次,概括大意.五.细读感悟1.朗读咏雪部分,说说诗人写雪景的顺序.2. 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边塞雪景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新奇的比喻,写出了雪的皎洁,富有动态感和立体感,同时也使人仿佛闻到阵阵花香.将肃杀寒冷的冬雪当作春光欣赏,想象奇特,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开阔的胸襟.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湿”:描摹出雪花在罗幕慢慢融化的情景.“狐裘”“锦衾”:本是高级御寒品,却不暖、嫌薄,帐中尚且如此,帐外更不必说.生动地表现了胡天的奇寒叫人难以忍受,“将军”“都护”尚且如此,一般士兵就可想而知了.诗人通过人的感受、侧面描写奇寒,既表现了大雪的威力,突出戍边战士的艰苦生活,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他们的战斗意志和豪迈气概.“瀚海阑干百丈冰”:夸张,突出地上冰雪覆盖的景象,极言奇寒.“愁云惨淡万里凝”:夸张,描写天上万里愁云的景象.“愁”“惨”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总结概括胡天雪的特点和诗人的情感.雪的特点:雪来得早,雪来得急骤,雪下得大,雪景雄奇壮阔,雪后特别寒冷.情感:喜爱、赞美的感情,昂扬乐观的精神.3.朗读送别部分,说说诗人是怎样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为何没有写音乐,只写了三种乐器名称?(1)连举三种乐器,表明乐器之多,乐曲之异,写出了场面的热烈,表现了主客间的深厚友情;(2)这些富有边塞色彩的乐器,也极易触动人的乡愁乡情,细细品味,送别人与被送人内心的愁苦之情不言自明.色彩:茫茫白雪之中,鲜艳夺目的红旗显得格外突出,并给冷色的基调抹上了一星暖色,反衬严寒.动态:狂风飞雪,红旗在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给人一种沉重、肃穆的感觉,符合此时送别的气氛.4.诗人在句中并未写到“情义”“不舍”等字眼,惜别之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山回路转”使人惆怅,而雪地上的马蹄印迹,又把送别的思念延伸到远方.这个结尾,给人以无尽的遐思.5.分析咏雪、送别两部分之间的关系.在边地奇异雄伟的风光和大风雪的背景下,送别带上了雄浑悲壮的色彩.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大雪为送别设置背景,渲染气氛.【板书设计】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新课导入“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京口,今江苏镇江.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楼.有怀,有所怀念.标题点明作词缘由,简洁.二.作者简介【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虽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三.写作背景本词作于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总是触景生情,感慨万千.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相关介绍——北固亭,最初修建年代未知,新亭重建于明朝崇祯年间,又称凌云亭、摩天亭、天下第一亭.《三国演义》中孙尚香惊闻夫君刘备病殁白帝城的噩耗后,曾在亭里设奠遥祭,旋即投江自尽,故此亭又叫祭江亭.四.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统帅.他能占据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要是能有个孙权那样的儿子就好了!”3.赏析文本.(1)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己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真可惊天地,泣鬼神.(2)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运用设问,自问自答.这句问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3)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战未休”含义深刻,借孙权讽刺南宋王朝.孙权雄踞东南,征战不休,从未向谁低头屈服,而南宋王朝呢?讽刺之意溢于言表,却又含蓄深沉.(4)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异乎寻常的第三次发问,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雄姿,委婉地暗示了对朝廷的不满.小结:上片写景,以问起句,以答结句,使人触景生情,不胜感慨;下片怀古,借对孙权的赞美,暗含对当朝的忧虑和讽刺.过零丁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我们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们浩然正气,舍生取义,大家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及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宋英雄文天祥写的过零丁洋让我们用心去聆听他的爱国心曲.二.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宋瑞,一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南宋末年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景炎三年(公元1278)于五坡岭兵败被俘,宁死不降.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十二月初九,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三.写作背景这首诗见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宋祥兴元年(公元1278),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随后又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四.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2.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辛苦,如今战火消歇已熬过了四个年头.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史册.3.赏析文本.(1)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诗人回顾自己的仕途和征战的经历:因科举而蒙朝廷重用,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中已经度过了四个春秋.“干戈寥落”在此亦指宋元间的战事已经接近尾声,南宋几近灭亡.(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国家的灾难、个人的坎坷浓缩在这两个比喻句中,意思是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3)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在曾经兵败的惶恐滩头,诗人也曾为自己的命运惶恐忧虑,而今途经零丁洋又怎能不感叹自己的孤苦伶仃,无力挽救国家.(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此句慷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因此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山坡羊·潼关怀古一.新课导入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元曲——《山坡羊·潼关怀古》.二.作者简介【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相关介绍——潼关历史悠久,闻名遐尔.古潼关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马超刺槐、十二连城、仰韶文化遗址等名胜古迹星罗棋布;风陵晓渡、谯楼晚照、秦岭云屏等潼关八景,引人入胜.三.写作背景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天历二年(1329年),因关中旱灾,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以赈灾民.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迈,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这首曲便写于应召往关中的途中.《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车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四.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2. 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华山的)山峰从四面八方会聚,(黄河的)波涛像发怒似的汹涌.潼关外有华山,内有黄河,山河雄伟,地势险要.遥望古都长安,陷于思索之中.从秦汉宫殿遗址经过,引发无限伤感,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尘土.一朝兴盛,百姓受苦;一朝灭亡,百姓依旧受苦.3.赏析文本.(1)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怒”字还把河水人格化,注入了诗人吊古伤今而产生的满腔悲愤之情.为此景所动,第三句写潼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之处,黄河奔流其间.“山河表里潼关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关之气势雄伟窥见一斑,如此险要之地,暗示潼关的险峻,乃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由此引发了下文的感慨.(2)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写作者途径潼关时的所见之感,主要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长安作为六朝古都,当年是何等的繁华、昌盛.昔日的奢华早已灰飞烟灭不复存,只剩下一片残垣断壁的衰败景象,不禁令诗人踌躇伤心.第六、七句“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便是这由盛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是令人“伤心”的.这一层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触目惊心.在这里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为秦汉旧朝统治者悲凉.同时亦为百姓悲凉,秦汉的一宫一阙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汉王朝为彰显一个时代的辉煌,集国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筑,但它们却随着秦汉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辉煌过去,随即而来是朝代的变换,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言.(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一体.全曲景中藏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写法上,作者采用的是层层深入的方式,由写景而怀古,再引发议论,将苍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辞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让这首小令有了强烈的感染力.字里行间充满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有怀古诗的特色,又有与众不同的沉郁风格.)。

九年级语文下册 24 诗词曲五首 (导学案)(学生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24  诗词曲五首 (导学案)(学生版)

第24课《诗词曲五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并认识诗、词、曲等诗歌的体裁。

2..学习并感悟诗词曲的境地及内涵,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诗歌。

3.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掌握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4.深刻领会作品所包括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理想【学习重点】学生不仅需要理解诗歌的内涵,还要能够通过朗读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进而背诵和默写诗歌。

这一过程旨在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

【学习难点】诗歌往往蕴含着诗人深厚的情感和理想追求,这需要学生在理解诗歌表面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其深层含义。

这对于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生阅历都有一定的要求,因此是一个学习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十五从军征【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乐府诗集》的文学常识;理解诗句含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结合古典诗歌的文体知识与艺术手法,感悟诗意,品味艺术魅力。

3.体会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培养热爱幸福、和平生活的情感。

【学习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并结合古典诗歌的文体知识与艺术手法,感悟诗意,品味艺术魅力。

【学习难点】分析品读诗歌的艺术手法,品味艺术魅力。

【学习过程】一、文学常识《乐府诗集》代所编。

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二、了解背景汉朝时,北部边界时常受到匈奴的威胁,战乱频繁。

统治阶级大量征兵,兵役沉重,有些人一生几乎都葬送在服兵役的痛苦生活中。

这首诗就写了一个少年出征的老兵回家后不见亲人的痛苦经历。

三、阅读与讨论(一)朗读诗歌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汉乐府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24 词五首(导学案)

24 词五首(导学案)

24词五首水悠悠(古义:形容阳光微弱今义:含情凝视、情意绵绵的样子)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方法指导:如何把握古诗的思想感情古代诗歌按内容可分为赠友送别诗、借景抒情诗、思妇闺情诗、托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多种类型。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看标题法有些诗歌的标题往往透露了作者的情感。

2.看序注法有些诗歌鉴赏题的前面会有一篇短序,或是在后面有一些注释(有的注释包含对相关典故的解释)。

这些内容往往表明或暗示了诗歌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3.品诗(词)“眼”法古代诗词中的“诗眼”“词眼”往往是解读诗词主旨的钥匙,直接抒发或含蓄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所以要善于抓住这些关键词语进行分析。

4.分析意象法古代诗词中有些意象往往代表了特定的情感,如杨柳表惜别、圆月表思念等。

5.知人论世法诗歌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要正确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就必须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思想发展、个性气质等情况,了解其写作某一首诗或词时的生活状况、思想状况和创作意图。

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作者思想感情。

一般答题模式:这首诗(词)通过……的形象或景物,写出了……的情境或氛围,表达了诗人(词人)……的思想感情。

(提示:古代诗词表达的情感主要有: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建功立业、忆友怀旧、思亲念家、寄情山水、怀才不遇、蔑视权贵、相知相见、离愁别恨等等。

)素材积累:描摹愁的诗句1.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把愁比喻成水,表现愁的绵绵不绝。

2.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把愁比喻成春水,显现愁的绵长。

3.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把愁比喻成丝麻,纠缠在一起,纷繁芜杂。

积累曾经学过的有关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守行》“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赏析: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2、简介作者
王维,字摩诘,是盛唐诗坛上极负盛名的诗人,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所写山水田园诗数量多,艺术成就高,最能代表王维的艺术风格.如《山居秋瞑》,用细腻的笔触,勾画月照、泉流、竹喧、莲动等许多富有特征性的事物,献给读者一幅清新秀丽、优美和谐的秋雨之后的山色图。宋代大诗人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说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6、7题独立完成,小组检查
三、交流展示
第一课时
第一首《使至塞上》
王维
1、边塞诗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朝廷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
(杜牧《山行》)
1.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这首诗选自《樊川诗集》,作者杜牧(802-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唐代诗人。太和二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世称杜樊川。杜牧工诗、赋及古文,以诗的成就为最高。艺术上最有特色的是写景抒情的七绝,咏史诗《过华清宫绝句》、《赤壁》等颇多感慨,《江南春》、《泊秦淮》、《山行》等,意义深婉,风格飘逸、常流露感伤情调。有《樊川文集》。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
“笼”是什么意思?(笼罩)“寒”字令你想到了什么?
3、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听众可能是哪些人?作者面对这样的一番景象,这样的一群人,他的心情应该是怎样的?
(这时,从江对岸传来歌声,这是不知亡国之恨的歌女在唱《玉树后庭花》。
(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还有金钱、有时间、有心情听曲子应该是些豪门贵族)
(感慨、鄙视、忧伤、悲愤)
3、最后二句作者是斥责歌女吗?为什么?
“商女不知亡国恨”,
表面是说卖唱的女子不懂亡国之恨,实际上是借题发挥,批评豪门贵族,表现了诗人对他们这种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陈后主醉生梦死,亡了国,这些豪门贵族不以为鉴,一样会步陈后主的后尘,除了忧伤、悲愤、鄙视外,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中,我们还可感受到作者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4、主题:
对醉生梦死生活的鄙视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5、当堂背诵诗歌。
四、检测延伸
1、各小组交流读了每首诗的感受
2、合作探究《学案》9-14题
五、课堂反思
课题
24、诗词五首
主备人
程明慧
年级
九年级
课型
这是一首绝句还是律诗?(七言绝句)
2.赏析一、二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写景)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首句写作者夜泊秦淮所见的景物,互文见意,写皎洁的月光洒在烟雾迷蒙的水面上,栖在水边的白沙上,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情冷的景象。
(如烟的水汽笼罩在秦淮河上,月光映照着江边的沙岸。宁静的夜里把船停在岸边,靠在酒家。)
3、结合注释,说出每首诗的大概意思。
4、找出五首诗词的名句并赏析。
5、分析并归纳五首诗词要表达的中心。
6、通过赏析五首诗词,你想到了什么?
6、独立完成《前沿具书,独立完成。自由阅读,并搜集更多资料,深入了解每一位作家
2小组内朗读评价
4、5题独立完成后小组评价
3、朗读,读清节奏
4、思考下列问题:
A. 1.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
明确: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鲁番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驾车经过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可见虽然打了胜仗,都护并没有放松警戒.诗句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
课题
24、诗词五首
主备人
程明慧
年级
九年级
课型
新授
第(1)课时(共3课时)




1、诵读诗词,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2、查找资料,了解相关作者及背景。
3、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学习重点
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学习难点
感悟名句,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
学习过程
5、中心:
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外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了河西军队的声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6、背诵并默写
扩展:恰当的引用名句表达自己在特定情境下的心境。
第二首《泊秦淮》
导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首诗是谁写呀?
备注
一、情境导入
古老的中国是个诗国,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自从《诗经》开源之后,诗歌历经春秋战国,秦汉两晋南北朝,至于唐宋发展到顶峰。唐诗宋词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繁荣的象征。今天我们一道来学习五首古代诗词,进一步领略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二、自主学习
1、查阅资料,了解相关的作家作品。
2、朗读诗词,读清节奏。
C.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对照图画赏析,讨论明确: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用一个“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秦泊,河名。发源于江苏省漂水县东北,横贯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流入长江。相传秦时凿钟山以疏淮水,所以叫秦淮河。秦淮河两岸曾是酒家林立的繁华地区。是当时豪门贵族、官僚士大夫享乐游宴的地方。
《后庭花》据传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由于陈后主整日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丢失了江山,因此他所作的《后庭花》也就成为了亡国之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