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三角洲湿地资源研究_地理论文
人类开发活动对滨海湿地的影响——以渤海湾沿岸为例
人类开发活动对滨海湿地的影响——以渤海湾沿岸为例
滨海湿地是世界上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同时人类活动也对滨海湿地
环境产生了积极和消极影响。
以渤海湾沿岸为例,人类活动对滨海湿地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人类活动促进了滨海湿地的生态环境改善。
由于沿渤海湾沿岸地区的发展,有着多
个可以改善滨海湿地环境的项目,例如机械、药物、化学和生物技术等可以有效地清除滨
海湿地环境中的有毒物质和废水,使滨海湿地的生态平衡得到改善;此外,研究机构也在渤海湾沿岸地区大力开展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以促进滨海湿地环境保护。
同时,人类活动也给滨海湿地带来了污染和直接威胁。
经济发展导致的生产活动,如渔业、工业和旅游等活动,都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破坏滨海湿地的环境,破坏滨海湿地的群落结构;同时,滨海湿地地理位置的变化也可能影响滨海湿地的资源分布和生态系统,危及滨
海湿地群落的稳定性。
另外,人类活动还对滨海湿地的形态破坏了生态平衡,如在渤海湾沿岸工业开发等活动,
乱建房屋和垃圾,可能会破坏滨海湿地原始形态,减少滨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综上所述,人类活动对滨海湿地的影响是复杂的,在滨海湿地的管理中,我们应努力地保
护滨海湿地的生态环境,保持其原有形态,同时给予滨海湿地充分的保护。
锦州市湿地保护工作的现状与分析
锦州市湿地保护工作的现状与分析锦州市位于辽宁省东北部,是中国著名的滨海城市之一,拥有着丰富的自然湿地资源,其中包括着许多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这些生态系统不仅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于保护环境、改善气候、调节水文有着积极的影响,保护湿地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城市化、工业化以及农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湿地资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面临着巨大的保护压力。
本文将就锦州市湿地保护工作的现状与分析进行探讨,以期为湿地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一、湿地资源的现状锦州市地处渤海湾经济圈,拥有着丰富的湿地资源,其中以著名的伊通河湿地、铜钟河湿地和辽河口湿地为代表。
这些湿地资源以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种类而备受人们的关注,成为了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的热门景点。
这些湿地资源还承载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具有着不可替代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壮大,锦州市的湿地资源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导致了湿地资源的大规模开发,许多湿地被填埋、围垦和违法违规占用,湿地面积不断减少,湿地生境丧失严重。
农业、工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也对湿地资源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包括着农药、化肥和工业废水的直接排放,造成了湿地水质的恶化和生态系统的恶化。
二、湿地保护工作的现状针对湿地资源的现状,锦州市政府一直非常重视湿地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加强了对湿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从政策层面来说,锦州市出台了《锦州市湿地保护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文件,规范了湿地开发利用行为,明确了湿地资源的管理责任与义务。
从管理层面来说,锦州市还成立了专门的湿地保护管理机构,加大了对湿地资源的巡查和监管力度,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处罚。
锦州市政府还注重宣传教育和科普工作,通过开展湿地环境保护主题宣传活动和湿地生态科普教育培训等系列活动,提高了公民对湿地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渤海湾的海洋生态系统演变与保护策略
渤海湾的海洋生态系统演变与保护策略渤海湾是中国最大的半封闭海湾,位于辽宁省、山东省和河北省之间,是中国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增加,渤海湾的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威胁。
本文将探讨渤海湾海洋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并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
首先,渤海湾的海洋生态系统在过去几十年中发生了显著的演变。
过度的捕捞、河流污染和围海填海等人类活动对渤海湾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造成了重大的影响。
例如,渤海湾原本丰富的鱼类资源正在急剧减少,一些物种甚至濒临灭绝。
此外,底栖生物的数量和分布也发生了变化,导致湾区内的海底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其次,渤海湾的演变也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洋温度升高、盐度降低、海洋酸化等现象,从而影响了渤海湾的生物多样性和物种分布。
一些原本适应低盐度环境的物种可能会面临适应不良甚至灭绝的风险。
此外,海洋酸化还会对渤海湾的珊瑚礁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导致大量珊瑚死亡和生态系统崩溃。
为了保护渤海湾的海洋生态系统,应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首先,加强渔业管理,实施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限制渔业的捕捞量和季节,限制非法捕捞和违规渔业活动,加强渔业监测和执法力度,确保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其次,减少河流污染对渤海湾的影响。
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污水处理,严禁非法排污和擅自倾倒废弃物。
此外,加强河道整治和河口生态修复,促进河川水质的改善,减少污染物对渤海湾的输入。
第三,保护和修复渤海湾的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是渤海湾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地,对维持湾区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加强湿地保护,禁止填海造地和湿地开发,保护和恢复湿地植被,确保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保护渤海湾的海洋生态系统。
渤海湾是一个重要的国际性湾区,中国可以与邻国共同制定海洋保护政策和行动计划,加强监测和信息共享,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海洋污染等全球性挑战,保护和恢复渤海湾的海洋生态系统。
3S技术在三角洲湿地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形状 几何特征明显 , 边界清晰 , 有规则的形状 几何特征明显 , 自然弯曲或局部明显平直 , 边界清晰 几何特征明显 , 呈自然形态 几何特征明显 , 有人工塑造痕迹 沿海岸线呈不规则条带状分布 沿河流或湖岸呈条带状分布 几何特征明显 , 呈规则的方格状 几何特征明显 , 呈规则小方格状 不规则斑块状 弯曲带状或不规则斑块 不规则斑块状 边界比较圆滑 , 呈不规则形状 边界比较圆滑 , 呈不规则形状 自然弯曲条带状
第 88 页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第 15 卷
了复杂多样的湿地景观类型。湿地类型主要有: 滩涂、 浅海水域、 河口水域、 河流、 潮上带重盐 碱化湿地、 古河道、 芦苇、 沼泽、 草甸、 灌丛和疏林等自然湿地类型以及水田、 盐池、 虾蟹池、 水 库、 沟渠、 坑塘等人工湿地类型。对如此复杂多样的湿地类型以及环境因素的多变性, 如果仍 然使用传统的人工普查方法, 就显得捉襟见肘 , 而使用近几年兴起的 3S 技术却能有效的解决 上述矛盾 , 圆满地完成普查任务。
影像结构均一 影像结构较均一 影像结构均一 影像结构较均一 影像结构较粗糙 影像结构较细腻 影像结构均一
实验中为了考察上述技术流程所统计的湿地资源的准确性和数据精度, 最后一步为运用 GPS 接受仪进行野外抽样定点观测 , 来验证实验结果 , 同时进行统计分析, 检验实验所获取的 数据的准确程度。野外考察主要为验证所解译湿地类型的准确性, 在每一个采样点记录实地 的湿地类型和所处的经纬坐标 , 同时判断所解译的湿地类型是否正确。考察完毕统计所有数 据的准确程度。
表1
湿地类型 水田 沟渠 湖泊 水库坑塘 海涂 滩涂 盐场 虾、 蟹池 草甸 古河道及河口湖 沼泽 灌丛 疏林 河流
黄河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洲和辽河三角洲湿地类型解译标志
环渤海经济区海岸带湿地现状遥感调查
环渤海经济区海岸带湿地现状遥感调查赵玉灵聂洪峰杨金中王毅(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北京 100083)摘要:应用landsat-7 遥感数据和GIS技术对环渤海经济区海岸带湿地资源现状进行了调查。
区域湿地类型发育较丰富,包括了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及沼泽化草甸湿地和人工湿地(主要为库塘)共五大类,湿地总面积为29204.542km2 ,其中天然湿地面积为23671.046km2 ,占湿地总面积的81.05%;其中近海及海岸湿地的面积为17032.076 km2 ,占湿地总面积的58.32%,占天然湿地总面积的71.95%;人工湿地面积为5533.496 km2 ,占湿地总面积的18.95%;关键词:landsat-7, GIS, 湿地0 前言环渤海经济区陆域包括今天辽宁省的丹东市、东港市、庄河市、长海县、大连市、普兰店市、盖州市、大石桥市、大洼县、凌海市、锦州市、葫芦岛市、兴城市、绥中县,河北省的秦皇岛市、抚宁县、昌黎县、乐亭县、唐海县、唐山市、黄骅市、海兴县,天津市,山东省的无棣县、沾化县、东营市、垦利县、广饶县、寿光市、潍坊市、昌邑市、莱州市、招远市、龙口市、蓬莱市、烟台市、威海市、荣成市、文登市、海阳市、即墨市、青岛市、胶南市、日照市。
该区域是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地带。
本区地理位置优越,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寒暑交替,四季分明。
1 湿地遥感调查方法1.1 遥感数据选择 本次调查研究采用的遥感数据为landsat-7数据,由于研究区覆盖范围较广,我们收集到的遥感数据的接受时间是2000-2003年期间。
1.2 湿地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在方法上力求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相结合、以遥感解译为主并结合其它研究成果资料、遥感影像解译和实地检查验证相结合的技术路线。
工作过程中,选用该区landsat-7数据为基础,采用741(RGB)进行合成。
环渤海地区发展中的湿地保护与生态治理
环渤海地区湿地保护与生态治理郭培刚2021-1-10天津长芦汉沽盐场有限责任公司制盐三场2010年7月21日环渤海地区湿地保护与生态治理天津长芦汉沽盐场有限责任公司制盐三场郭培刚摘要:湿地是地球上处于陆地生态系统与水体生态系统之间一种独特的生态系统,具有比单纯的陆生和水生环境更多的生态功能湿地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环渤海地区作为我国三大经济圈之一,因其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和良好的交通、能源、科技等基础,而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随着天津作为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大力开展好湿地保护和开发利用,不仅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也将为天津经济振兴和环渤海地区发展起到重要支撑。
关键词:环渤海地区.湿地.保护.促进区域发展所谓环渤海地区,即指环绕渤海全部及黄海的部分沿岸地区所组成的广大经济区域。
该地区湿地资源丰富,包括黄河、辽河、滦河、海河、独流减河、蓟运河、大凌河以及海域、滩涂、河口、沼泽、湖泊、疏林、灌丛、草甸及水库、盐田、稻田等湿地类型。
是我国滨海湿地和滩涂分布最集中的地理区域,呈现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常伴有旱、涝、风、霜、雹等天气现象,成为我国北方风暴潮的多发地区,并蕴育着大片湿地资源。
环渤海地区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并列为我国东部沿海三大城市密集区,丰富的各类资源,发达的交通网络和先进的制造业,是中国北部沿海重要的黄金海岸,在我国对外开发开放和沿海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环渤海地区湿地生态现状1.1 环渤海地区湿地生态主要由三大湿地团组成:1.1.1天津湿地具有天津特色,素有“九河下梢”之称。
渤海之滨的称谓天津地区湿地广大,湿地面积有248万多公顷,占天津面积的209%。
该地坑塘星罗、洼淀棋布、河流纵横全市。
有水库与湖泊100多座,一、二级河流98条,洼淀70多处(过去统称七十二沽),有5800多个坑塘。
这里因东临渤海,浅海域与滩涂面积就占全市湿地面积的233%。
渤海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及对策建议
渤海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及对策建议■马明辉兰冬东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半封闭型内海,由北部辽东湾、西部渤海湾、南部莱州湾、中央浅海盆地和渤海海峡5部分组成,海域面积约7.8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2796公里,平均水深18米,最大水深85米,20米以下水深的海域面积占一半以上。
渤海上承黄河、辽河、海河三大流域,纳受了辽河、海河、滦河、黄河、小清河等50余条入海河流,河口湿地面积广阔,在我国海洋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和独特的功能;下接黄海,是北方门户,地缘优势独特;三面环陆,北、西、南三面分别与辽宁、河北、天津和山东三省一市毗邻。
近年来,随着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渤海生态环境面临的压力巨大,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严重,海洋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受损,海洋生态灾害频发,海洋环境风险明显增大,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峻。
渤海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近岸水环境污染严重。
~,渤海优良水质(符合一、二类海水标准)海域的比例由95.7%下降至78.3%,劣四类严重污染海域的比例由1.8%增加至5.2%。
,渤海劣四类严重污染海域仅局限在辽东湾、渤海湾近岸局部海域;,已经扩展到大部分近岸海域,并向三大海湾中部扩展。
近年来持续严重污染的海域主要集中在双台子河口—辽河口、天津滨海新区、莱州湾等近岸海域,此外,葫芦岛绥中近岸海域水质近年来也明显变差。
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居高不下。
~,渤海主要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包括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石油类、重金属(铜、铅、锌、镉、汞)和砷等,年均入海总量在85万吨左右。
陆源污染物排海之后,主要通过稀释扩散、化学形态转化、生物吸收代谢、沉积和矿化、再悬浮和释放等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渤海海域环境质量产生全局性影响。
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堪忧。
以来,渤海6个海洋生态监控区连续监测结果显示,渤海重要的河口和海湾生态系统均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
其中,锦州湾生态系统一直处于不健康状态,双台子河口和滦河口—北戴河口生态系统一直处于亚健康状态,渤海湾、莱州湾和黄河口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
论文范文:黄河三角区域湿地生态环境工程效果概述
论文范文:黄河三角区域湿地生态环境工程效果概述1 引言1.1 研究目的和意义黄河三角洲湿地是世界上典型的河口三角洲湿地,由于其位于河流、海洋和陆地的交互地带,使其呈现淡水和咸水、天然和人工等多类生态系统交错分布、多种物质和动力系统交汇交融的特征,是研究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形成、演化、发展规律的重要基地。
黄河三角洲是世界上暖温带唯一一块保存最完整,最典型,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经亚太组织批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加入了“东亚-澳洲涉禽保护区网络”,成为首批19 个国际成员之一;1997 年 3 月被批准加入“东北亚鹤类保护区网络”,成为首批16 个成员之一,在我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研究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优越、气候资源独特,人类活动少,具有原始新生性、脆弱性、长期性、自然性和典型性的特点,使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原始特性明显,孕育了丰富的旅游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及能源资源等自然资源[1]。
自然保护区共有植物393 种,其中野大豆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共有鸟类283 种,被称为“鸟类的国际机场”,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9 种,二级保护鸟类41 种,共有鱼类193 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2 种、二级保护动物7 种。
自然保护区内有代表性和重要价值的生物群落有盐生灌丛群落、典型草甸群落、盐生草甸群落和草本沼泽群落等,代表性的鸟类有丹顶鹤、东方白鹳、黑嘴鸥、黑鹳、灰鹤和大天鹅等。
黄河渔洼以下河道内栖息的水生生物主要是鱼类,包括洄游鱼类(如纫鲚、梭鱼、鲈鱼、鳗鲡、银鱼等)和淡水鱼类[2]。
在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改善生态环境方面起着重要的生态意义。
该地区地下水埋深、土壤的盐碱化程度、土壤矿化度等因素是影响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演替的主要原因,其他因素都是通过影响土壤的盐、水等条件间接地影响该地区生态系统的演替[3]。
咸、淡水的比例决定了土壤的盐渍化程度和地表基质的状况,影响着植被的生长、发育状况,影响生态景观格局的变化[4]。
《2024年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力研究及其在渤海湾的应用》范文
《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力研究及其在渤海湾的应用》篇一一、引言海洋资源是地球上的宝贵财富,其中包含丰富的生物、矿产、能源等资源。
然而,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愈发受到关注。
因此,开展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对于海洋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力的相关研究及其在渤海湾的具体应用。
二、海洋资源研究1. 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是海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各种鱼类、贝类、藻类等。
研究海洋生物资源的分布、种类、数量和生物多样性等,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海洋生物资源的状况,为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2. 海洋矿产资源海洋矿产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多金属结核等。
通过对海洋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可以满足人类对能源和材料的需求。
然而,过度开采和开发将导致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
因此,需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和利用海洋矿产资源。
三、海洋生态研究1. 海洋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海洋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环境条件和生态过程相互关联而形成的复杂系统。
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有助于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 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和修复海洋生态系统。
例如,建立海洋保护区、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等。
四、环境承载力研究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在特定时期内,能够维持自身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环境压力。
研究环境承载力有助于了解一个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和可持续发展潜力。
在渤海湾地区,环境承载力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渤海湾的生态环境状况通过对渤海湾的水质、底质、生物群落等环境因素的监测和分析,了解渤海湾的生态环境状况。
这有助于评估渤海湾的环境压力和生态环境质量。
锦州市湿地保护工作的现状与分析
锦州市湿地保护工作的现状与分析锦州市位于辽宁省东北部,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
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对维护生态平衡、保护水资源、调节气候等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湿地资源受到了较大的威胁,保护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锦州市湿地保护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锦州市的湿地资源锦州市位于渤海湾岸线,湿地资源种类繁多,包括海岸湿地、河流湿地和内陆湿地等。
其中著名的有锦州湾湿地、石城河口湿地、大凌河口湿地等。
这些湿地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提供了栖息地,维系着当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对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湿地保护现状尽管湿地资源丰富,但由于城市化、工业化、农业化等人类活动的加剧,湿地受到了很大程度的破坏。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填海造地。
由于城市建设和工业用地的需求,部分海岸湿地被填海造地,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
填海造地不仅导致湿地面积减少,也使得湿地功能丧失,加速了生态系统的恶化。
2.环境污染。
沿海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加剧了湿地环境的污染,特别是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严重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使得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受到了威胁。
3.生态系统破坏。
围填海、清淤、建设码头、堤坝等工程对湿地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大量的场地填埋和港口建设破坏了湿地的地貌,生态系统面临严重破坏和崩溃的风险。
4.过度开发利用。
由于湿地资源具有较好的经济价值,一些湿地资源被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湿地生态系统的丧失,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下降。
锦州市的湿地保护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亟待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湿地资源。
为了更好地保护锦州市的湿地资源,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综合措施:1.加强立法和政策支持。
完善湿地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对湿地保护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明确湿地保护的责任主体,建立健全湿地保护的政策体系,推动湿地资源保护工作在政策上更加严格落实。
渤海湾湿地及水鸟保护面临的主要威胁与保护对策
渤海湾湿地及水鸟保护面临的主要威胁与保护对策孟德荣1,储照源2,吕卷章3(1.沧州师范专科学校生物系,河北沧州061001;2.秦皇岛市林业局,河北秦皇岛066000;3.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山东东营257091)摘要:自2004年秋季开始至2007年秋季,调查分析了渤海湾湿地与水鸟保护中存在的栖息地萎缩和片段化、环境污染、水资源保证程度低、自然生态遭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外来物种入侵、人类活动干扰加剧、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投毒和狩猎以及海岸侵蚀等威胁因素,并提出了加快湿地保护立法、保护区科研与保护能力建设、加大社区保护宣传的公众教育与执法巡查力度,以及协调好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等对策。
关键词:渤海湾;湿地;水鸟;威胁;保护对策中图分类号:Q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356(2008)06-0047-02收稿日期:2008-04-25基金项目:白鹤GEF 项目(项目号GF/2712-03-4627)渤海湾是我国渤海三大海湾之一,北起河北省唐山的滦河口,经天津,河北省沧州,山东省滨州、南到山东省东营的黄河口,面积15900km 2。
渤海湾湿地是由环绕渤海湾周围的浅海水域、潮滩、河流、水库、盐田、鱼虾池、芦苇沼泽、水稻田等组成的复合型大面积连片湿地带,其中的黄河三角洲湿地等5块湿地被列入中国重要湿地名录[1]。
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为各种鸟类,尤其是水鸟和湿地依赖鸟类提供了良好的隐蔽和栖息条件。
虫、鱼、虾、蟹、贝类、沙蚕等资源丰富,潮间带的平均生物量达到268.3g/m 2[2],为各种不同食性的鸟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条件,历史地形成了鸟类在我国东部从东北亚至澳大利西亚之间迁徙通道上的重要迁途停歇和觅食地,也是白腰杓鹬、遗鸥、灰鹤及雁鸭类的重要越冬地和黑嘴鸥、环颈鸻、反嘴鹬等鸻鹬类的重要繁殖地。
每年利用渤海湾湿地停歇、繁殖和越冬的各种水鸟有150余种,数量以百万计,仅每年春季北迁期间利用黄河三角洲湿地的鸻鹬鸟类就达40种50万只[2],至少有20种鸻鹬鸟类的数量达到国际重要意义的标准。
地理地形知识:沿海湿地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影响
地理地形知识:沿海湿地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影响沿海湿地是指位于海岸线附近,并列为沿海地区的湿地,这些湿地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文化景观,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本篇文章将从生态环境和文化影响两方面来阐述沿海湿地的重要性。
首先,从生态环境角度来看,沿海湿地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
它们是海水和淡水相遇的地方,使得这些湿地成为了大自然中绝佳的温室和孵化器。
沿海湿地的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河流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动态稳定性,以及其对全球温室效应和海平面上升的调节作用等,使得沿海湿地成为了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储备库之一。
它们为濒危物种、贝类、鱼类等提供了足够的栖息地和食物,在它们的保护下,各种动植物物种才能够得到保护,生态平衡才能够达到。
因此,沿海湿地的生态环境保护是人们必须重视的问题。
我们需要采取行动来保护和恢复这些珍贵的生态资源,以保护它们在人类生活中发挥着的重要作用。
其次,沿海湿地对于当地的文化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
沿海湿地不仅仅能够提供大量的自然资源,还和大自然一起孕育出了当地的独特文化。
沿海湿地中的独特文化是由人们与自然环境共同演化而成的,反映了当地人民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以及必须与自然合作共存的理念。
这些文化包括传统的捕鱼、渔业和农业技术、传统的民俗文化以及关于湿地保护的传统观念等。
在中国的南方沿海省份,入江口湿地生态种植园、闽洲湾域绿色、海岸带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等地的沿海湿地,都是中国传统渔耕文化的传承地。
这些地方既是当地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同时也是演绎当地文化历史和生态演变的一个窗口。
赞美沿海湿地的生态环境和文化影响,同时也需要关注沿海湿地的保护。
由于沿海湿地的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保护和管理需求的基础是科学技术和社会参与。
这些都需要在当地政府、社会团体和民间志愿者的合作下来逐步实现。
我们需要加强对沿海湿地生态环境的监测、科学评估和管理,形成系统的管护机制,同时注重当地文化对保护的贡献。
《基于微地形营造的黄河三角洲退化滨海湿地修复模式研究》范文
《基于微地形营造的黄河三角洲退化滨海湿地修复模式研究》篇一一、引言黄河三角洲作为我国典型的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因自然与人为因素而导致的退化问题日益凸显。
湿地的退化不仅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也制约了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面对这一挑战,本文提出基于微地形营造的黄河三角洲退化滨海湿地修复模式研究,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微地形改造,恢复湿地的自然生态功能,为黄河三角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微地形营造的理论基础微地形,指湿地生态系统中小尺度的地形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退化滨海湿地的修复过程中,微地形的营造成为了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
通过对微地形的调整,可以改变湿地内部的水流路径、水深、光照等环境因素,从而影响湿地植被的生长和分布,进而促进湿地的生态恢复。
三、黄河三角洲退化滨海湿地的现状分析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因过度开发、水资源短缺、海平面上升等多重因素影响,出现了湿地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问题。
主要表现为植被覆盖度下降、土壤盐渍化严重、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失衡等。
因此,对黄河三角洲退化滨海湿地进行修复,已成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四、基于微地形营造的修复模式设计针对黄河三角洲退化滨海湿地的现状,本文提出基于微地形营造的修复模式。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形重塑:通过挖掘、堆填等方式,调整湿地的地形结构,形成有利于植被生长和水分保持的微地形。
2. 水系连通:通过人工开挖或疏浚河道,恢复湿地内部的水系连通性,促进水流的自然循环。
3. 植被恢复:根据不同地形的特点,选择适宜的植被种类进行种植,通过植被的固土、保水等功能,促进湿地的生态恢复。
4. 生物多样性保护:在修复过程中,注重保护原有的生物种群及其栖息地,同时引进适宜的生物种类,丰富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五、实施步骤及技术要求1. 实地调查: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进行详细的实地调查,了解湿地的现状和问题。
2. 制定方案:根据实地调查结果,制定合理的微地形营造和植被恢复方案。
《基于微地形营造的黄河三角洲退化滨海湿地修复模式研究》范文
《基于微地形营造的黄河三角洲退化滨海湿地修复模式研究》篇一一、引言黄河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滨海湿地,近年来因人类活动及自然环境变化,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
湿地退化不仅影响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对区域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构成了严重威胁。
微地形营造作为一种有效的湿地修复手段,在黄河三角洲退化滨海湿地的修复中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以黄河三角洲退化滨海湿地为研究对象,对基于微地形营造的湿地修复模式进行研究。
二、研究区域与现状分析黄河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黄河入海口附近,具有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该地区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过度、水资源短缺、海平面上升等因素。
退化表现为湿地植被稀疏、土壤盐碱化严重、生态功能下降等。
微地形营造技术可以通过调整地形、改善土壤环境等方式,促进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
三、微地形营造技术及其在湿地修复中的应用微地形营造技术主要包括地形调整、土壤改良、植被恢复等措施。
在湿地修复中,微地形营造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1. 地形调整:通过堆土、挖沟等方式,调整湿地地形,形成有利于植被生长和水分保持的地形格局。
2. 土壤改良:通过引入有机物质、调整土壤酸碱度等手段,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和透气性。
3. 植被恢复: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植被种类进行种植,通过植被的生态功能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四、基于微地形营造的黄河三角洲退化滨海湿地修复模式针对黄河三角洲退化滨海湿地的特点,本文提出以下基于微地形营造的修复模式:1. 确定修复目标:根据湿地退化的程度和类型,确定修复目标,包括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提高生态功能等。
2. 地形调整与土壤改良:通过地形调整和土壤改良措施,创造有利于植被生长和水分保持的环境。
3. 植被恢复与生态廊道建设: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植被种类进行种植,并建设生态廊道,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恢复。
4. 水资源管理:通过合理配置水资源,保证湿地的水分供应,维持湿地的生态平衡。
5. 监测与评估:建立湿地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体系,定期对修复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修复措施。
渤海湾海域生态环境的研究__水体富营养化的评价与分析
第26卷 第6期海洋环境科学Vol.26,No.62007年12月MAR I N E ENV I RONMENT AL SC I ENCEDec .2007渤海湾海域生态环境的研究Ⅱ.水体富营养化的评价与分析3杨世民1,董树刚2,窦明武3,徐宗军2,李 锋2,吴以平2 (1.中国海洋大学船舶中心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03;2.中国海洋大学生命学院,山东青岛266003;3.中国海洋大学计算中心,山东青岛266003)摘 要:根据2003年7月15日、2003年11月4日、2004年2月29日和2004年5月25日在渤海湾多项生态因子的调查结果,应用单因子法和综合指数法对该海域海水的质量状况进行了评价与分析,并与历史资料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渤海湾水体整体呈现富营养化,主要为无机氮严重超标;另外,春季水体有机污染较为严重,秋季无机磷含量也达到富营养水平。
无机氮、无机磷、COD 以及营养状态指数(EI )的时空分布大体呈现北高南底,近岸大于外海的趋势,分布趋势与历史资料基本吻合,但比历史同期无机氮、COD 浓度增加,水体富营养状态呈现愈发严重的趋势。
关键词:渤海湾;富营养化;生态因子;评价中图分类号:X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6336(2007)0620541205Study on ecolog i ca l env i ronm en t i n the Boha i BayⅡ.A ssess m en t of coa st a l eutroph i ca ti onY ANG Shi 2m in 1,DONG Shu 2gang 2,DOU M ing 2wu 3,XU Zong 2jun 2,L I Feng 2,WU Yi 2p ing2 (1.Vessel Center Laborat ory,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 ingdao 266003,China; 2.Callege of L ife Science,Ocean Universityof China,Q ingdao 266003,China; puter Center,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 ingdao 266003,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many ecol ogical fact ors on Jul .15,2003,Nov .4,2003,Feb .29,2004and May 25,2004in the Bohai Bay,the assess ment and analysis of the quality state of sea water in this area were made U sing the single fact or and com 2posite index method,and comparing with the hist orical material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waters in Bohai Bay p resent eutr ophica 2ti on wholly,mainly exceed seri ously the standard in nitr ogen salt .I n additi on,the organic polluti on in water is comparatively high in s p ring,the content of P O 42P reaches the eutr ophicati on level t oo in autumn .D I N ,P O 42P,COD and EI appear high in s outh bott om and north,and greater offshore than in the open waters .The trend of distributi on is basically identical t o hist orical materials .But D I N ,COD density are increased in the same peri od of hist ory,and the eutr ophicati on state in water is more and more seri ous .Key words:Bohai Bay;eutr ophicati on;ecol ogical fact ors;assess ment 随着我国工农业的发展、港口的建设和城市化进程的提高,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
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地质环境评价与保护对策研究
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地质环境评价与保护对策研究王强;张红军;张太平;王薇;刘洋;赵慧;王奎峰;张瑞华【摘要】黄河三角洲是中国唯一一块保存最完整、最典型、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等特点,在国际上备受关注.该文在已有资料分析、现场地质调查、遥感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将黄河三角洲湿地地质环境质量分为5个等级(优、良、一般、较差和差),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19个县(市、区)中湿地地质环境资源质量为良的有8个,质量一般的为11个,总体处于健康-疾病的临界状态.并基于以上研究成果,针对性地提出了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保护对策.【期刊名称】《山东国土资源》【年(卷),期】2018(034)005【总页数】6页(P81-86)【关键词】湿地资源;地质环境;保护对策;质量等级;黄河三角洲【作者】王强;张红军;张太平;王薇;刘洋;赵慧;王奎峰;张瑞华【作者单位】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济南 250013;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济南 250013;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济南 250013;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济南 250013;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济南 250013;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济南 250013;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济南 250013;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济南 25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370 引言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是地球上最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编制的“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类型[1-8]。
湿地在促淤造陆、控制污染、抵御洪水、调节气候与径流、蓄洪防旱及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等方面起着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作用[9-14]。
环渤海沿岸湿地保护措施
目前 ,环渤海沿岸的湿地因渤海严峻的生态环
收稿日期 : 2008- 12- 23 作者简介 :黎 伟 (1977- ) ,男 ,江西宜春人 ,在读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风景园林.
第 2期
黎 伟 :环渤海沿岸湿地保护措施
·101·
境形势而逐渐进入人们视线 ,对其保护已成为该地 区生态建设的重要一环.
充分利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监视环渤海 沿岸各地湿地资源的动态变化特征 ,利用不同波段 及时相的遥感数据 ,更新空间及属性数据内容 ,增强 GIS的时效性 ,将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一体化技术 应用于湿地的环境演变 、分类研究 、环境监控 、生物 多样性保护 ,并建立湿地变迁和湿地现状基本资料 库 ,实现对湿地资源的可持续保护利用和科学管理 的目的 ,并作为后期湿地规划与建设的重要依据. 212 湿地恢复与重建的措施
环渤海沿岸的湿地恢复可结合引排水工程及海 水淡化工程进行 ,严禁过量抽取地下水 ,保证湿地的 生态用水 ,恢复湿地水文条件 ,提高湿地机能 ,促进 湿地向健康湿地发展 ,将已经破坏或被占用的自然 湿地逐步恢复原貌. 环渤海沿岸的黄河三角洲近年 来由于黄河断流 、海平面上升等各种因素的影响 ,湿 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已受到严重影响. 2002年黄河三 角洲开始实施湿地恢复工程 ,采取工程措施恢复水 文条件 ,引黄河水恢复地表径流循环 ,增加湿地水量 来洗碱脱盐 ,已初步达到扩大水域面积 、改善湿地水 质 、提高植被质量 、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增强其生态功 能的目的. 黄河三角洲恢复工程的成功经验对环渤 海沿岸 沼 泽 湿 地 的 恢 复 与 重 建 具 有 重 要 的 借 鉴 意义 [ 9 ] .
渤海沿岸湿地生物多样性变化特征
渤海沿岸湿地生物多样性变化特征肖洋;张路;张丽云;肖燚;郑华;欧阳志云【摘要】Unreasonable use of biological resources by humans and climate change have negative impacts on biodiversity at a global scale.As a consequence of the rapid population growth,with its associated further demands,along the east coast of China in recent years,biodiversity protection is facing enormous challenges,which have huge impacts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Coastal wetlands,with their highest biodiversity,are among the most important ecosystems.Human activities are major contributors to biodiversity loss and degradation of biological communitystructure.Wetland development and reclamation and its dynamics have an important impact on species habitat,population distribution,and biodiversity.Many researchers have attributed biodiversity loss in coastal wetlands to long-term human interference and widespread changes in land use and cover.However,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human activities may improve the level of biodiversity in selected study regions across China.It is necessary to investigate current regional costal wetland status and its response to human activities,which will promot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ir accumulated consequences.On the basis of the biodiversity status in Bohai region costal wetland,we used an index of habitat quality and species richness as evaluation factors to calculate an index of biodiversity,and to analyze the hotspots or cold spots ofbiodiversity change via the method of spatial correlation.The results obtained were as follows.(1) The dominant ecosystem type in Bohai region costal wetland is reservoir and water pits,followed by grass swamp.There was almost no change in the total area of wetlandecosystem.However,internal change occurred in the form of transformation between reservoir and grass swamp from 2000 to 2010.(2) High biodiversity area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central LiaodongBay,southeast of Bohai Bay,and northwest of Laizhou Bay.Because of the increasing rate of urbanization,and the growing interference of human activities in recent years,biodiversity in the Bohai region costal wetland is facing gradual deterioration,which has huge impact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regional econom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3) The hotspots of biodiversity change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southeast of Bohai Bay and northwest of Laizhou Bay.The cold spots of biodiversity change are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north-central region of Bohai Bay.A trend of improvement in biodiversity was found in the southeast of Bohai Bay and northwest of Laizhou Bay,indicating that efficient ecosystem transformation together with establishment of wetland reserves could yield a win-win result.%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的加强,对全球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干扰和破坏.近年来随着我国东部沿海的人口经济快速增长、资源需求进一步增大,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进而影响地区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区域尺度上评估我国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空间格局及其变化特征,对于科学认识和合理保护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渤海沿岸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为研究对象,通过InVEST模型,和物种丰富度指数,评价了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现状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渤海沿岸湿地生态系统主要以水库坑塘为主,其次为草本沼泽.在2000-2010年期间,渤海沿岸湿地生态系统总面积几乎不变,主要为草本沼泽和水库坑塘之间的转换.(2)湿地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辽东湾中部、渤海湾东南部和莱州湾西北部.由于城市化进展的加快,人类活动的干扰加强,近10年来,渤海沿岸湿地生境质量逐渐降低,生物多样性呈退化趋势.频繁的人类活动对该地区湿地生物多样性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应多建立自然保护区加以保护.(3)生物多样性变化热点区主要分布在渤海湾东南部和莱州湾西北部.冷点区域主要集中在渤海湾的中北部.在渤海湾东南部和莱州湾西北部的变化热点区内,生物多样性呈改善趋势,说明有效的生态系统转换和湿地保护区的建立,可以实现发展与保护共存,达到了双赢的效果.【期刊名称】《生态学报》【年(卷),期】2018(038)003【总页数】8页(P909-916)【关键词】渤海沿岸湿地;生物多样性;空间格局;变化特征;InVEST模型【作者】肖洋;张路;张丽云;肖燚;郑华;欧阳志云【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5【正文语种】中文生物多样性资源不仅可以直接作为食物、药物、能源、工业原料,而且还能间接提供生态系统服务。
2021近7年来黄河三角洲地区研究论文统计分析范文3
2021近7年来黄河三角洲地区研究论文统计分析范文 1研究缘起 2009年12月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以此为起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滨州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共涉及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km2,占山东全省面积的1/6,总人口约985万人。
现距离黄河三角洲晋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已经过去4年了,黄河三角洲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科研方面也有许多成就,许多的国家级课题和省部级课题围绕黄河三角洲展开。
笔者利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关于黄河三角洲研究的文献展开计量分析,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某学科论文进行定量分析,可以从特定的角度了解学科研究发展水平与动向[2].笔者利用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发现关于黄河三角洲地区科研的文献计量分析为零。
因此,本文利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对近7年来黄河三角洲地区研究论文进行统计分析,从文献年代数量、被引频次、学术关注度、核心作者、发文单位、重点研究机构、基金资助概况和研究热点等多个方面,对近7年来黄河三角洲地区研究论文进行统计分析,较为全面地揭示了有关黄河三角洲地区科研的现状,以期望对今后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2数据来源 笔者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CNKI)作为数据源。
时间跨度限定为2007年~2013年,数据库来源类别选择为“全部期刊”(包括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核心期刊、CSSCI期刊),检索日期为2014年3月12日,初始检索条件设为2个:①主题=黄河三角洲,共检索到2 722篇期刊文献;②篇名=黄河三角洲,检索到1 294篇期刊论文。
考虑到对整个地区的科研的全面性,我们最终选择以“主题=黄河三角洲”为检索条件,检索结果共计2 724篇,剔除掉部分一稿多发等论文,本文统计的实际文献篇数为2 687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要环渤海地区是中国北部沿海的黄金海岸,是我国滨海湿地分布最集中的地理区域。
该区三角洲以辽河三角洲和黄河三角洲为主,湿地总面积为 648284hm2。
其中黄河三角洲(东营市)总湿地面积为 333427hm2,占黄河三角洲总面积的 42.7%;辽河三角洲(盘锦市)湿地总面积为 314857hm2,占全市总面积的 79.5%。
两三角洲均以天然湿地占优势,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在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及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由于辽河三角洲和黄河三角洲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水文条件的差异,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不同,其湿地在空间分布结构、资源类型、生态功能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特点。
论文在系统研究湿地分类基础上,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两三角洲湿地类型、资源现状进行研究,并结合前人科研成果对湿地资源动态变化及其生态功能特征等进行分析评价,最后提出区域资源开发与湿地保护及其可持续发展对策。
关键词三角洲;湿地;资源中图分类号P93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037(2001)02-0101-061 环渤海三角洲湿地类型划分环渤海地区介于东经 117°31′~123°31′,北纬 36°55′~41°27′之间,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
该区有海岸线约 3000km。
海岸带主要为冲积、海积平原海岸和三角洲海岸,潮下带 (0~6m) 比较宽广,面积约为 119.13×104hm2,占滨海湿地面积的63.6%[1],是我国滨海湿地分布最集中的地理区域,并以辽河三角洲和黄河三角洲最为著名。
河流三角洲地带为海陆交界、淡咸水交汇,受海洋和陆地交互作用,复杂动力机制造就了丰富独特的湿地类型和生态环境[2]。
由于三角洲地带地势低平,易发洪涝,河道变动频繁,人类生产活动活跃,经济与工农业生产发达,人口城镇密集,是众多产业分布的积聚地,因此,湿地在形成、分布和类型特征及受人类活动影响等方面表现出独特性。
根据研究需要,本研究以东营市代表黄河三角洲,盘锦市代表辽河三角洲,以湿地形成和人类活动影响因子为主导,在借鉴国内外湿地分类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河流三角洲的特点,综合考虑湿地的水文、生态及植物优势群落等要素,坚持科学、实用的原则,将湿地划分为三级系统。
第一级分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类。
天然湿地指景观中诸要素包括生物和非生物要素没有受到或受人类活动干扰很小,景观中的能流和物质流动关系仍属自然生态系统,或人类只是从某种程度上对天然生态系统加以改造和管理,而没有改变其系统类型和景观类型,如人工管理的苇田等。
人工湿地是指受到人类活动强烈影响的景观。
在人工湿地景观中,许多景观要素被人为改变,由人控制形成了新的生态系统,人类需向该系统中投入大量能量并从中获取产品,如水田、水库等。
第二级按湿地水文状况(积水状况)和景观类型划分;第三级形成综合分类系统(表 1)。
表 1 三角洲湿地分类系统 Table 1 Wetl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 in Deltas一级分类二级分类三级分类天然湿地1 河流湿地河流古河道及河口湖2 河口湿地潮间带河口水域3 草甸湿地潮上带重盐碱化湿地湿草甸4 沼泽湿地芦苇沼泽其它沼泽5 疏林湿地低平地疏林6 灌丛湿地灌丛7 滨海湿地潮下带浅海水域(低潮线水深)潮间带湿地(滩涂)人工湿地8 人工水域水库水渠坑塘9 人工虾、蟹池盐池10 稻田湿地稻田2 三角洲湿地资源与分布2.1 湿地分布现状黄河三角洲和辽河三角洲是环渤海地区最大的两个三角洲,由于该区独特的自然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使该区蕴藏丰富的湿地资源。
平坦的地形、海陆交界的湿生环境、不稳定的气候和水文以及多风暴潮的海洋活动,促进了多种多样的湿地类型在低平洼地地区的广泛发育。
如图 1 和图 2 所示。
图 1 辽河三角洲和黄河三角洲天然湿地分布图 Fig.1 Natural wetlands distribution in Liaohe and huanghe Deltas图 2 辽河三角洲和黄河三角洲的人工湿地分布图 Fig.2 Artificial wetlands distribution in Liaohe and Huanghe Deltas 黄河三角洲湿地主要分布于临海区域,以滩涂湿地为主,分布于三角洲扇型边缘地带,形成一个宽广的扇带。
其它类型湿地面积较小,主要分布在古河道、河漫滩、洼地和阶地上,其中以水库、坑塘占优势。
该区河流、沟渠纵横交织,形成明显的网状结构;其它湿地景观成斑块状分布于三角洲中。
辽河三角洲湿地主要分布于辽东湾北岸,集中于大凌河与双台河之间,以芦苇沼泽和稻田为主。
此外,在大凌河河口、双台子河与大辽河河口之间主要分布虾蟹池、滩涂及河口水域等湿地类型,湿地分布比较零散,景观结构较复杂;沟渠纵横交织成网状结构;其他湿地景观成斑块状分布。
2.2 湿地资源现状与类型的多样性黄河和辽河三角洲湿地资源丰富,景观类型多样,各类型湿地所占比重不同。
从三角洲土地类型构成看,湿地在三角洲形成及经济发展中占据非常重要地位。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该区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东营市)总湿地面积为 333427hm2,占三角洲总面积的 42.7%。
其中,天然湿地占比重较大,为 229329hm2,占总湿地面积的 68.4%;人工湿地面积为 104098 hm2,占总湿地面积的 31.6%(表 2)。
表 2 黄河三角洲、辽河三角洲湿地类型与面积 Table 2 Wetland types and size in Huanghe and Liaohe Deltas湿地类型黄河三角洲辽河三角洲面积 (hm2)所占比例 (%)面积 (hm2)所占比例 (%)天然湿地河流100333.0137601.19古河道及河口湖49071.4714220.45潮间带河口水域84252.53106743.39潮上带重盐碱化湿地228936.8751181.63芦苇沼泽243827.316638321.08其它沼泽176025.2829850.85疏林湿地77342.328350.27灌丛湿地153284.67220.23湿草甸161114.8376202.42滩涂湿地10191430.576040019.18人工湿地水渠267908.03166975.30水库144104.3241331.31虾、蟹池212286.3786892.76水稻田191035.7311878337.74坑塘188465.6558821.87盐场37211.127540.24总计333427314857辽河三角洲湿地总面积为 314857hm2,占全市总面积的 79.5%,在整个地区中所占的比重较大,资源丰富。
天然和人工湿地相对集中分布(表 2),其中,天然湿地面积为 159919hm2,占总湿地面积的 50. 8%;人工湿地面积为 154938hm2,占总湿地面积的 49.2%。
人工湿地中,苇田占总湿地面积的 21.08%,水田占总湿地面积的 37.74%,它们构成该区湿地的主体部分,也决定了该区湿地的主要结构、功能和分布特征。
3 湿地资源特点3.1 湿地资源结构的差异从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构成来看,黄河三角洲和辽河三角洲湿地均以天然湿地为主,黄河三角洲天然湿地占湿地总面积的 68.4%, 辽河三角洲天然湿地占湿地总面积的 50.8%。
在天然湿地中,不同生态系统其结构亦不同。
黄河三角洲中,淡水生态系统(河流,湖泊)占天然湿地总面积的 6.51%, 陆地生态系统(湿草甸、灌丛、蔬林、芦苇、盐碱化湿地)占 45. 37%,海陆交替系统(河口,滩涂)占 48.12%;辽河三角洲中,淡水生态系统占天然湿地总面积的 3.24%, 陆地生态系统占 52.32%, 海陆交替系统占 44.44%。
说明辽河三角洲天然湿地构成中以陆地生态系统为主,而黄河三角洲中以海陆交替系统占优势。
在人工湿地构成中,黄河三角洲以坑塘,水库为主,占该区人工湿地的 57.69%;辽河三角洲水稻田占绝对优势,约占 76.66%。
所以,辽河三角洲以农业为主,该区是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
3.2 湿地水文条件的差异湿地水文条件创造了独特的物化环境,积水状况是反映湿地水文条件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影响湿地类型和分布状况以及湿地中的物种组成和丰富度、初级生产力和面积。
黄河三角洲和辽河三角洲湿地积水状况存在很大差异。
黄河三角洲中,常年积水湿地(河流、湖泊、河口水域、坑塘、水库、水渠、盐池和虾、蟹池和滩涂)面积为 210274hm2,占总湿地面积的 63.06%;季节性积水湿地(潮上带重盐碱化湿地、芦苇沼泽、其它沼泽、蔬林湿地、灌丛湿地、湿草甸和水稻田)面积为 123153hm2,占总湿地面积的 36.94%。
辽河三角洲中,常年积水湿地面积为 112400hm2,占总湿地面积的 35.70%;季节性积水湿地面积为202457hm2,占总湿地面积的 64.3%。
表明黄河三角洲以常年积水湿地为主,且滩涂湿地占优势地位,占常年积水湿地总面积的 48.47%,其次为坑塘和水库、水渠,占 28.56%;辽河三角洲则以季节性积水湿地为主,而以水稻田占优势,其面积为季节性积水湿地总面积的58.67%,其次为芦苇沼泽,占 32.79%。
3.3 湿地生产力的差异黄河三角洲是我国第二大石油工业基地。
其湿地生产力主要表现为渔业生产力,该区有500km 长的海岸线和 101914hm2 的泥质滩涂,占总湿地面积的 30.57%, 占天然湿地面积的48.12%,海岸带和浅海环境条件优越,初级生产力较高。
据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所知,本区水体平均日初级生产力为 358mg/(m2.d),年初级生产量为 102×104t 干有机碳。
黄河口附近和莱州湾西部渔业初级生产力很高,总资源量可达 10000t。
黄河三角洲的泥质滩涂滩面宽阔平缓,潮间带及浅海区的地质和水质均好,潮间带生物平均生物量为 155g/m2,经济贝类主要有毛蚶、文蛤等,资源量共约 34.5×104t[3],每年可采捕 8.6×104t。
另外,该区淡水渔业生产力较高,有河流水面 10033hm2,坑塘、水库、水渠 60046hm2,占该区人工湿地的 57.69%。
1991 年淡水渔业总产量为 16503t,是国家主要商品鱼基地。
辽河三角洲以农业(生产水稻)和芦苇为主,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也是世界第二大芦苇生产基地。
该区共有水稻田 118783hm2,占湿地总面积的 37.74%,占人工湿地面积的76.68%,年产水稻 63.6×104t,占粮豆比重的 91.6%;沼泽以芦苇、碱蓬等植物群落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