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部编2016)七年级历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知识点总结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知识点总结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一、三国鼎立知识点1. 官渡之战1.双方:曹操和袁绍。

2.时间、地点:公元200年;官渡3.特点:以少胜多。

4结果:曹操取胜。

5.影响:为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知识点2.赤壁之战1. 背景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刘备派诸葛亮联络孙权,共谋抗曹之计;孙权决定与刘备联合迎战曹军。

2.时间、地点:208年,赤壁。

3.双方:曹操和孙刘联军。

4.结果:曹操兵败北撤。

赤壁之战的结果反映了当时的曹操、刘备、孙权三股军阀势均力敌,说明任何一支势力都不具备完成统一全国的实力。

5.特点:以少胜多。

6.影响: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力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3.三国鼎立1.形成2.社会经济发展(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的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3)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重点难点讲解】知识拓展 1 比较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过程和出现不同结果的原因及其启示(1)过程(2)原因:在赤壁之战中,曹操骄傲轻敌,采取不当战术;北方士兵水土不敢,军中发生流行病,丧失战斗力;黄盖诈降,孙刘联军利用自然条件,借机火攻;曹操统一全国的时机尚未成熟,(3)启示:骄兵必败。

知识拓展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影响(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的局面。

虽然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但由于三方互相牵制,这种形势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痛苦,为以后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2)魏、蜀、吴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在推动三个相对独立地区内社会生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开发等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知识点1西晋的建立至此,都城设在洛阳的政权有东周(洛邑)、东汉、曹魏、西晋。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的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期间:政权的分立与民族交融第 16 课三国鼎峙一、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东汉末年社会背景;官渡之战经过和意义;赤壁之战经过和意义;魏、蜀、吴三国的成立;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过程与方法:经过曹操对两次战斗一胜一负原由的剖析,提升学生剖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看实质的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经过对三国鼎峙场面形成原由的剖析,是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的发生有其客观条件,可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起了重要重要。

二、教课要点难点:要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难点:三国鼎峙形成的原由三、教课方法:多媒体教课法、讲解法、小组合作学习四、教课过程:(一)、导入新课:创建情境 :请同学们赏识一首歌曲,知道歌曲的名称吗?(《滚长江东逝水》)它是哪部电视剧的主题歌?《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能够说人人皆知,尽人皆知。

但小说毕竟是文学作品,同学们想认识三国期间的历史吗?让我们一同走进那个时代,领会丰富多彩的史实。

过渡 :那么 ,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魏、蜀、吴 )鼎峙是什么意思 ?哪位同学能说一下。

(三个政权像鼎的三足同样并立,相互对峙 )(设计企图 :创建情境 ,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在好奇心的驱遣下 ,学生快速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一、官渡之战三国鼎峙的场面是如何形成的呢?还得从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提及。

1.阅读思虑 :(课件显示“东汉末年军阀盘据表示图”、曹操诗句“白骨于野 ,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 )资料反应了什么社会现象?(东汉末年因为军阀混战,民生凋零 ,人民的生活特别困难,在这类状况下,人民最盼望什么?(结束战争 ,恢复沉静的生活)是谁适应历史的潮流,结束了这类战乱场面,一致了北方呢 ?(曹操 ) 2.问题研究曹操( 155 年- 220 年 3 月 15 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定人。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主题本单元在中国古代历史中具有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地位。

这段历史从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至公元581年隋朝建立之前。

在这三百多年的历史中,除了西晋有五十多年的短期统一外,大部分时间国家是处于多个政治分治、战事不休的状态。

然而,也正是在这种交往与冲突交织不断的情况下,民族交往、交融也在进一步发展,进入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接受汉文化,南迁的汉人又将中原文化推进到南方,促进了江南的社会发展。

因此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交融与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同时,中华文化也在此时有了重要的发展。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看上去纷繁复杂,政权分立,更迭频繁。

但无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内容上的选取,还是统编教材对课程结构的重新调整,都突显了两个明显的时代特征,分别为国家由分裂走向局部统一,民族不断交融和发展。

所以本单元的主题是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单元结构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在课程安排上保留主题教学的特征外,更加突出历史发展的线索,注重时序性。

增加朝代更迭的概括描述,如西晋的短暂统一,东晋南朝时期。

突出主干知识,阶段特征更加明显,并增加历史阶段特征的描述,如:北方各族的内迁,北魏政治,这些都能帮助学生直观而深刻地对历史进行解读,对学生的历史素养提高有很大帮助。

第四单元共有5课。

这5课分别为:第16课《三国鼎立》是这一时期“政权分立”的形成,第17、18、19三课在讲述政权更迭脉络发展的过程中,更多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第20课又从文化层面进一步印证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特征。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封建国家分裂、各民族大交融、北方经济发展以及江南经济的开发,这些在客观上都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单元知识梳理一、三国鼎立1.官渡之战(1)背景:①东汉末年,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为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借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并招揽各种人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解析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解析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一方面,它是封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经受着新考验的时期——来自内部的分裂、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腐朽势力的考验,而另一方面,它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所以,从总体上说,该阶段是我国封建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所以,从总体上说,该阶段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交融时期。

具体来说,①这一时期的政治分裂是东汉末年以来封建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的继续和扩大,其经济根源是分散的豪强地主经济。

尽管分裂是这一时期的显著政治特点,但分裂中却蕴含着诸多有利于统一的因素(三国鼎立,局部统一的实现,西晋实现短暂统一,东晋和南朝也是局部统一;北方黄河流域也出现过几个暂时统一的民族政权;后期割据逐渐消失,并为了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②这一时期,南北方政治出现了不同特点: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士族得以充分发展,并成为分裂割据的基础。

随着这个腐朽的统治阶层从统治支柱到南朝后期的衰落,统治阶层的活力也从丧失到恢复,为以后的发展充实了阶级基础。

北方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③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使这一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江南的开发和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为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④民族关系方面,五胡内迁,西晋实行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尖锐,西晋最终为少数民族所灭。

多民族政权并立,彼此混战,人民流离迁徙,民族交融加强。

三国蜀汉政权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征服、招降和笼络越族,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更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④由于各民族人民的大交融、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我国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不少领域都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交融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在中国历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是继春秋战国以来的民族融合而进行的一次更大规模的融合,另一方面为以后的民族交融开辟了一条更宽广的道路,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交融的高潮时期。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西
蜀吴

北朝
十六国 (前秦)
北魏
东魏 西魏
东晋



北齐
北周

南 朝
民族: 民族 交融
五胡内迁 北人南迁
经济 江南地区开发
北魏孝文帝改革
科技文化繁荣
考点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战役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时间
200年
作战双方 曹操和袁绍
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结果 特点
影响
曹战胜
曹战败
以少胜多
为统一北方 为三国鼎立局面 奠定基础 的形成奠定基础
3.(2022年四川广元)广元某校历史学习小组在开展合作 探究时,制作了图示卡片。下列选项与该卡片内容最契合的 是( )
A.商鞅变法 B.文景之治 C.光武中兴 D.北魏孝文帝改革
【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得出北魏统一了北方,孝文帝即位后,推行了汉化措施,规定说汉语,穿汉服,改 汉姓,通汉婚,促进了民族交融,D项正确;商鞅变法是秦国为富国强兵的变法改革,排除A项;文景之治是汉文帝、 汉景帝时期的治世,排除B项;光武中兴是东汉光武帝时期的治世,排除C项。故选D项。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 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 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 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政治:政权分立

考点2: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八 皇帝
晋惠帝
西 晋分王 封之 制乱影响 ①西晋从此衰落 ②形成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高潮。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中考历史 考点系统复习 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优势地位
原的统治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1.★(2022·重庆A第4题1分)北魏后期,一位到过北方的南朝大臣在亲
眼目睹洛阳旧貌换新颜、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后,感叹当时中原“礼仪
盛富,人物殷阜”,表示不可轻视。这反映出
( B)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
C.民族隔阂完全消除
D.分裂割据局面已经结束
考点4: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淝水之战1640周年(七上第19课P93-96) [2022·重庆A4;2021·重庆A3,B2;2017·重庆A23(1)]
概况 383年,前秦苻坚领军南下,东晋在淝水打败前秦军 淝水
是中国古代又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此后,北 之战 影响
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3.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的比较:
项目
商鞅变法
孝文帝改革
过程 都遇到守旧势力的反对和阻碍
相同点 结果 都取得了成功
影响 都增强了国力,促进了政权的封建化
侧重点 侧重于富国强兵
侧重于制度的更新、迁都和 移风易俗
不同点
为了实现富国强兵,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改变鲜
目的 在 兼 并 战 争 中 取 得 卑族的落后状态,加强对中
(4)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
(1)农业: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兴修很多水利工程;农 业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改进 表 (2)手工业:缫丝、织布、制瓷、冶铸、造船、造纸、 江南地 现 制盐等方面有显著的发展 区的开发 (3)商业:城市繁荣。南朝时的建康是当时商业最为活 跃的大都市 影 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响
(3)民族关系:三国时期,大量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 (4)文化: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专题0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解析版)

专题0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解析版)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一方面,它是封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经受着新考验的时期——来自内部的分裂、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内部腐朽势力的考验,而另一方面,它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所以,从总体上说,该阶段是我国封建国家的重要发展时期,所以,从总体上说,该阶段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交融时期。

具体来说,①这一时期的政治分裂是东汉末年以来封建军阀割据混战局面的继续和扩大,其经济根源是分散的豪强地主经济。

尽管分裂是这一时期的显著政治特点,但分裂中却蕴含着诸多有利于统一的因素(三国鼎立,局部统一的实现,西晋实现短暂统一,东晋和南朝也是局部统一;北方黄河流域也出现过几个暂时统一的民族政权;后期割据逐渐消失,并为了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②这一时期,南北方政治出现了不同特点: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士族得以充分发展,并成为分裂割据的基础。

随着这个腐朽的统治阶层从统治支柱到南朝后期的衰落,统治阶层的活力也从丧失到恢复,为以后的发展充实了阶级基础。

北方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③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使这一时期封建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江南的开发和南北经济差距的缩小,为统一提供了有利条件。

④民族关系方面,五胡内迁,西晋实行民族压迫,民族矛盾尖锐,西晋最终为少数民族所灭。

多民族政权并立,彼此混战,人民流离迁徙,民族交融加强。

三国蜀汉政权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吴国征服、招降和笼络越族,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更在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

④由于各民族人民的大交融、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我国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不少领域都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交融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在中国历史上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是继春秋战国以来的民族融合而进行的一次更大规模的融合,另一方面为以后的民族交融开辟了一条更宽广的道路,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交融的高潮时期。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考点清单)-七年级历史上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考点清单)-七年级历史上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考点清单】一、知识梗概:(时空概念)(大单元概念)历史阶段特征:政权分立、民族交融。

(分裂是这一时期的一大特点;民族融合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另一特征)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社会由统一走向分裂,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元素。

统一是历史的主流。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更替二、考点清单考点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1.历史背景:战役名称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官渡之战200年曹操与袁绍曹操以少胜多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赤壁之战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孙刘联军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魏220年曹丕2.形成过程:蜀221年刘备吴222年孙权3.历史意义:政治上:三国鼎立实现了局部统一,为最终统一奠定了基础;经济上:三国统治者都重视发展生产,促进了经济发展,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考点二:两晋、南北朝政权更替1.西晋的建立:266 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定都洛阳。

史称西晋。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2.八王之乱: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离,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3.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政权更迭①十六国: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②前秦: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4.东晋的兴亡: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420年,东晋灭亡。

5.淝水之战:①时间与交战双方:383年;双方:前秦苻坚和东晋;②特点及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③影响:前秦失败,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6.南朝的政治:420—589 年,中国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定都在建康,历史上统称为“南朝”。

7.北朝:十六国后期,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北方),北魏孝文帝改革(改姓元,史称元魏),促进了民族融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单元教案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单元教案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知识与技能1.能讲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并分析出各自的影响。

2.能列表归纳魏蜀吴三个政权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3.了解三国经济发展的概况。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相关知识的归纳,学会列表归纳问题的方法。

2.通过对两次战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回忆思考:“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曹操、刘备和孙权都是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有那么多的人才为他们出谋划策,为什么到头来却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激战?三国是指哪三个政权?分别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建立的?开国君主都是谁?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从这一课的学习中寻找答案吧。

一、官渡之战1.创设情境,深入学习: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就要了解东汉末年的境况。

长期混战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曹操) 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己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课件:七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统编版】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课件:七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统编版】

西北的氐族
和羌族,由
西向东迁入
陕西关中 请在此处输入您的文本 “北方地或区者将的文民本粘族贴融到此合处”新课标表述 学习要点: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北 魏孝文帝改革。 学习提示:初步理解民族融合对中华 民族发展的意义。 学
鲜卑族一部 分迁到辽宁
(2019·山西百校联考一)山西是华夏文 明发祥地之一,古代城市早在先秦时期已 初具规模。……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少 数民族政权先后在山西建都。西晋永嘉二 年(308年),匈奴刘渊正式称帝,迁都平 阳(今临汾西南二十里金殿乡)。公元385 年,前秦苻丕在晋阳称帝。北魏天兴元年 (398年)七月,拓跋珪将都城从盛乐(今 内蒙古和林格尔)迁至平城(今大同市), 大同成为山西北部第一个建都的城市。下
描述的区别。
壹 政权分立
战役 时间 地点 作战双
方 特点
结果 影响
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 官渡
曹操VS袁绍
以少胜多 曹操胜利 为以后统一北 方打下基础
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
赤壁
曹操VS孙刘联军
以少胜多 曹操失败 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 成奠定了基础
材料一:毛玠语太祖(曹 操)曰:“……宜奉天子 以令不臣。修耕织,蓄军 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 也。”太祖敬纳(接纳)
壹 真题在线
(桂林中考)右图是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官渡之战》为主题而发 行的一套纪念金币。下列有关官渡之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发生在三国时期 B.袁绍被杀 C.发生在公元前200年 D.曹操火烧袁绍全部军粮
(2019·山西)18.格局是指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各种力量之间相对稳定的局面。阅
列举成语 投鞭断流等
壹 政权分立
(2019·安徽)3.图1是西晋末年至南朝时期北方人口迁徙示意图。这一时期的人 口迁徙(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1.过程:200年,曹操在官渡大败袁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曹操胜利的原因:①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②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③袁绍骄傲自大,曹操战术正确。

一、赤壁之战:1.过程: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大败曹军,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曹操失败的原因:①曹军来自北方,不服水土,不习水战;②曹操骄傲轻敌;③孙刘联军战略战术得当。

三、三国鼎立220年曹丕在洛阳建魏,221年刘备在成都建蜀;222年,孙权在建业建吴。

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一、西晋的兴亡1.西晋的统一:①263年,魏灭蜀。

②西晋建立:266年,司马炎取代魏国皇帝自立为帝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③西晋统一:280年,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2.西晋的灭亡:公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二、八王之乱1、原因:①封王势力过大;②晋惠帝昏庸无能。

2、影响:①西晋迅速走向衰落;②中原人口大量减少,形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1.内迁时间:东汉、魏、晋时期2.内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也称五胡)3.作用:促进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促进江南地区的开发4.十六国:(1)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称为十六国。

(2)前秦统一:4世纪后期,氐族苻坚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东晋的兴亡1、建立: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2、政权特点:王与马,共天下。

3、兴盛:淝水之战后,东晋经济得到发展,江南出现“荆扬宴安,户口殷实”景象。

4、灭亡:420年,东晋灭亡。

二、南朝:420——589年,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定都建康。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新人教版20170927163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16课三国鼎立教案新人教版20170927163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内容教材P74~P77,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及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2.理解并分析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3.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们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重点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设计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东汉末年,为什么会涌现出像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们都有什么样的作为?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曹操刘备孙权归纳导入:三国时期又是我国历史上混战时期之一。

留下了许多故事。

让我们一起了解这段历史吧!二、教材引导自主学习1.自读教材。

2.结合学生用书填空题,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画上记号。

三、聚焦主题合作探究曹操刘备孙权探究一:官渡之战【小组讨论】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是什么?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东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争夺地盘、人口,军阀进行混战,其中曹操和袁绍是地盘最大的两个军阀。

教师再引导:那么同是北方的两大军阀会怎么样呢?(打仗)从而引入官渡之战。

2.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

政治——“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经济——实行屯田,奖励农耕曹操势力逐渐强大的原因和举措,这也是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

让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这些举措为曹操带来了什么好处?此外,在这里可以提前把后面有关“屯田”的内容进行处理。

待学生讨论完成,教师加以总结。

3.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同时展开讨论,为什么势力强大的袁绍会输给势力弱的曹操。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6课 三国鼎立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教学难点
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内容
新课导入
导入1:(材料式导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是曹操《蒿里行》中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曹操《龟虽寿》中的诗句。上述诗句都与东汉时期的历史人物曹操有关,你知道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吗?两首诗分别反映了什么?
板书设计
当堂达标
1.东汉末年,曹操在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A )
A.挟天子以令诸侯B.实行屯田制
C.招贤纳士D.打败强敌袁绍
2.确定曹操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C )
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
3.“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这首诗描述的是( B )
史料积累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教学反思
(3)原因:曹操骄傲轻敌;曹军来自北方,士兵疲惫,水土不服,且不习水战;孙刘联合,采用火攻等正确战术;当时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任选两点即可,其他原因只要符合题意也可)经验教训:谦虚谨慎,骄傲必败;重视利用自然条件;培养观察思考的习惯;团结可以战胜强大敌人等。
过渡语:三国鼎立期间,魏、蜀、吴三国为了打败对方,都特别重视发展生产,增强自己的实力。因此,三国时期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为后来的西晋统一奠定了基础。
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淝水之战D.澶州之战
4.下列人物没有称帝的是( D )
A.刘备B.孙权C.曹丕D.曹操
5.三国时期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联系的国家是( A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单元综合与测试姓名: 班级: 成绩: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最佳答案。

)1.某同学在预习《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这一单元时,做了几张卡片方便记忆。

其中一张与史实不符,这张卡片是()A B C D2.A.长平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3.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中提到了永嘉五(311)年;西晋都城洛阳被攻破,中原人民纷纷南迁江南的情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北方人民南迁的原因是()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B、北方战乱频繁C、北方统治者残暴D、南方经济发达4.《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书中“草船借箭”、“苦肉计”、“借东风”等故事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这些故事都与发生在湖北咸宁的哪一场著名战役有关?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淝水之战D.桂陵之战5.我国优秀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历史,历史上的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于A.公元3世纪初期B.公元3世纪20年代99C.公元2世纪初期D.公元2世纪20年代6.小明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7.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摆脱了原先的落后状态。

南宋时,苏、湖、常、秀(秀水,今浙江嘉兴)有“天下粮仓”之美称。

出现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是A.纸币“交子”的出现B.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C.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D.筒车的广泛应用8.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A.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技术B.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C.江南统治者施行仁政D.南方社会较为稳定9.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

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江南地区开发B.北方战乱频繁C.经济重心南移D.民族融合加强10.史料解读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求。

《资治通鉴》记载:“(魏主)今欲断(禁止)诸北语(鲜卑语等),一从正音(汉语)。

……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该史料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项措施A.迁都洛阳B.改用汉姓C.该穿汉服D.学说汉语11.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数字的数学家是A.郦道元B.祖冲之C.司马迁D.贾思勰12.《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A.天文学著作B.医学著作C.农学著作D.数学著作13.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晋南北朝更迭”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应是A.统一国家的建立B.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C.民族关系的发展D.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14.小李在一次知识竞赛中,遇到一个难题,是有关“淝水之战”的说法正确的是哪一项,请你帮他作答A.淝水之战是汉族政权与匈奴政权之间的战争B.东晋政权势力强盛,因此打败前秦C.经过淝水之战,前秦迅速瓦解,北方地区再度陷入分裂D.前秦统治者顺应统一南北的民意,率各族人民进攻东晋15.孝文帝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他要求南迁的鲜卑人一律穿汉服、学汉语、改汉姓、与汉人通婚。

他的目的是A.恢复北方生产 B.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C.加速和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D.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16.中国古代,“衣服有制”。

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记。

下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体现这一特点A.秦始皇B.汉武帝C.北魏孝文帝D.隋文帝17.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造型风格与外来佛教艺术结合的突出表现是A.兰亭书法B.阎立本画作C.龙门石窟D.赵州石拱桥18.下图为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某一片断。

图中A政权的建立者是A.匈奴族B.鲜卑族C.氐族D.女真族19.现在很多人都喜欢自助游,如果你想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可以参阅A.《水经注》 B.《天工开物》 C.《神农本草经》 D.《论语》20.某同学参加网上答题,题目是“《女史箴图》的作者是哪一位东晋画家”。

她正确答案应该是A.贾思勰 B.顾恺之 C.阎立本 D.吴道子二、判断题 (每题1分,正确的写A,错误的写B,共6分)21.曹操在官渡之战以少胜多,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2.为了宣传佛教,北朝的统治者令人开凿石窟,雕造佛像。

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是著名的两大石窟。

23.历史老师制作了一则谜语,谜面是:迁都洛阳、汉化政策、民族融合(打一历史事件)。

这则谜语的谜底应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24.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

下图直观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

25.华佗因医术高明,发明麻沸散,被尊为“医圣”;王羲之因书法艺术精湛,集书法之大成,被尊为“书圣”。

26.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出现的“胡人汉服”“汉人胡食”的现象说明民族融合成为一种历史趋势。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6分)27公元前202年,刘备建立汉朝,定都;三国时期,台湾被称为。

28.公元317年,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在,历史上称为“东晋”。

383年,前秦政权进攻东晋,双方经过的较量后,获胜的东晋取得了暂时的稳定。

29.东汉末年的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代表作《》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美称。

四、材料与问答(共18分)30.三国时期是一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水面偏能用火攻。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材料二他挟天子以令诸侯,采用谋士许攸的计策打败袁军。

又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请回答:(1)三国是指哪三国?(3分)三国时期,英堆辈出,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位? 请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的理由(只写人物,不写原因不得分)。

(2)材料一中“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什么战役?(1分)试评述“樯橹灰飞烟灭”的原因。

(写出两点即可)(2分)(3)材料二中“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是指谁?(1分)打败袁军的战役名称是什么?(1分)(4)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历史,这一名著是什么?( 1分)31.汉末三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一段时间里,社会生产遭到巨大破坏,人民流离失所。

但这一时期在政治和经济方面也存在许多有利于重新走向统一的积极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结束了汉末豪族混战的局面,恢复了黄河两岸广大平原,为后来的西晋统一铺平了道路。

”——毛泽东材料二:“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杜甫诸回答:(1)材料一是对哪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他是通过哪个战役基本上统一北方的?(2)材料二是对哪个历史人物的评价?他促成了孙权和刘备的联合,通过取得哪个战役的胜利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后,魏国和蜀国对生产都很重视,有哪些具体表现呢?32.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6世纪),我国历史虽然处于政权分立、南北对峙、人口南迁的大分裂时期,但是我国历史前进的脚步并没有停止。

请回答:(1)这一时期我国南方发展呈现出的最突出特点是什么?这一特点出现的原因有哪些?(2)这一时期我国北方历史发展呈现出的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哪一次改革更加促进了这个特点的形成?(3)这一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领先世界,艺术成就精彩纷呈,请在科技和艺术领域方面各举两个例子。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10 ACBBB CBABD11-20 BCBCB CCBAB二、判断题21-26 BAABBA三、填空题27. 成都夷洲28.建康淝水之战29.张仲景兰亭集序四、材料题30.(1)魏蜀吴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2)赤壁之战原因:曹操自持兵力雄厚,骄傲轻敌。

曹操军队系北方人,不善于水站。

曹操军队水土不服。

孙刘联盟采取正确的战术和火攻。

(3)曹操官渡之战(4)三国演义31.(1)曹操官渡之战(2)诸葛亮赤壁之战(3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32.(1)特点:南方的初步开发(或者南方经济的发展等)原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自然条件优越;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安定;劳动人民辛勤劳动。

(2)特点:北方的民族融合。

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3)科技:祖冲之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准确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贾思勰著成《齐民要术》;郦道元写成《水经注》。

艺术:王羲之的书法举世无双,代表作《兰亭序》;顾恺之的绘画成就最高,代表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