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教学设计范文
高中生物必修三实验教案
实验一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原理细胞代谢会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
但一般情况下,机体能通过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目的要求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如Na2HPO4、NaH2PO4等的溶液,在加入酸或碱后,能使PH的变化减弱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实验过程一、材料用具生物材料肝匀浆、马铃薯匀浆、用水5:1稀释的鸡蛋清、黄瓜匀浆 ,PH=7的磷酸缓冲液,0.1mol/L HCl 盛于滴瓶中、0.1mol/L NaOH 盛于滴瓶中、4副防护手套、50ml烧杯1个、50ml量筒1个,彩色铅笔、PH计或万能PH试纸、镊子、自来水。
二、方法步骤和记录1、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2、用PH计成PH试纸测试 ,并作记录3、一次加一滴0.1mol/L HCl,然后 ,加入5滴后再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
将PH 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4、 ,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
测定并记录起始PH,再如步骤3,一滴一滴地加入0.1mol/L 的NaOH,测定并记录PH。
5、充分冲洗烧杯,用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步骤4,记录结果6、充分冲洗烧杯, 分别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至4记录结果。
三、现象观察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记录表四、实验结论1、根据所得数据,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画出自来水PH变化的曲线。
以实线表示加入酸后PH的变化,虚线表示加入碱后PH的变化。
再用其他颜色的线条分别表示生物材料、缓冲液PH的变化情况。
2、根据实验结果,说出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的特点。
五、实验评价你的实验测得的不同情况下的PH值是否存在误差分析误差存在的原因,如何降低误差误区警示1、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次的“充分冲洗烧杯”请你分析目的是什么解析:第一次“充分冲洗烧杯”是为了避免酸性物质HCl与碱性物质NaOH发生中和发应,使实验现象不明显,减少误差。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报告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在加入酸或碱时,能使pH的变化减弱)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
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二、实验原理
生物体细胞代谢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
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
但一般
情况下,生物体能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缓
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的pH不同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
似而不同于自来水。
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三、实验材料
烧杯、铅笔、pH试纸、镊子、自来水、物质的量浓度为L的HCL物质的量浓度为L的NaOH生物材料、pH=7的磷酸缓冲液。
四、方法步骤和记录
1四人一组,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
2.用pH计或pH试纸测试初始的pH,并作记录。
3•—次加一滴LHCl,然后轻轻摇动,加入5滴后再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
30滴为止。
将pH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4. 充分冲洗烧杯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
测定并记录初始的pH,重复步骤3, 一滴一滴地加入L的NaOH测定并记录pH。
5. 充分冲洗烧杯,用缓冲溶液、生物材料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步骤4
五、记录结果
图6各材料不同NaOH含量的pH变化。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李培红)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李培红)李西亮2011年12月21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必修3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第2课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教学设计姓名:李培红邮编:276800【教学分析】按照认知发现理论,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中对学习材料的亲身经历和发现,才是学习者最有价值的东西。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课堂教学,妙用科学实验,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探究过程,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强调科学结论出现在探究试验之后。
本节教学过程着重从知识的发生过程入手,重视把凝结在教材中的科学活动充分展开,着重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观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在一系列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学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提供操作、观察、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相互交流,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从而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新知,并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和训练实验技能,进一步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本节的教学内容是《生物(必修)•稳态与环境》(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共两课时)。
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①;②。
据此浙江省生物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提出基本要求:①;②;③;④。
发展要求:高一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一定的观察思维能力,但逻辑推理能力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通过精心设置疑问,激发学生进行探究和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1章第2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内容包括两部分:“内环境稳态机制重要性”和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教学设计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一些基本要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在这些方面体现的更加直观。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出现在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节中,意在探究“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体为什么能维持pH稳定”这一问题。
通过多媒体教学直观清晰的展现实验教学,逐步通过问题探讨由学生自主分析、设计操作实验,从实验中得出结论,锻炼学生自主能动性以及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教学分析1、内容分析本节实验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所附属的实验。
该节实验内容是学生理解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的基础,也为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的讲解做好了铺垫。
本节内容涉及的概念、原理和生理过程较多,而且抽象、复杂,难以理解,本节实验教学帮助学生学好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2、学情分析本节教学过程重视把凝结在教材中的科学活动充分展开,着重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观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教学条件分析本节实验课时安排为1课时,要想在一节课内完成这个探究过程时间是比较紧张的,所以在生物材料选取上分别只选取植物和动物材料各一种进行实验,这样体现代表性又不至于时间紧密。
本实验指导具体明确,适合学生自学,本实验的组织形式以小组活动为主,同时要加强讨论和总结,落实教学目标。
在pH计使用方法,实验室操作规范的要求都是值得强调和注意的。
教学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知识经验,通过提供操作、观察、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相互交流,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从而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新知,并培养严谨的科学思维和训练实验技能,进一步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②实验操作能力;解决策略: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的理解是该实验的理论基础,应该从内环境理化性质中的缓冲物质的成份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体内过酸、过碱使得酸碱度的变化情况。
高中生物 第1章 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1章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学习目标】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原理解读】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的PH不同变化,定性说明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通过三组实验的对比,增强了实验的可信度,也是实验设计最为常用的方法。
【实验步骤】1、画记录表:设计一表格来记录实验结果①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并测起始PH2、测自来水PH的变化②加入酸并测PH变化:一次加一滴_________________,每加5滴测一次PH,直到加入30滴为止,将PH测定结果记入表中(1)测酸对自来水PH的影响①在上述烧杯中加入25mL自来水之前要____________烧杯,并测起始PH (2)测碱对自来水PH的影响②如步骤(1)中②,一滴一滴加入_________________,测定并记录PH3、用缓冲液代替步骤2中的自来水,重复上述步骤4、用两种生物材料代替上述步骤2中的自来水,并重复上述步骤【实验结果及结论】1、结果加入0、1mol/L HCl加入0、1mol/L NaOH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PH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PH051015202530051015202530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1生物材料2由实验结果绘图如下:(绘出自来水、生物材料1、生物材料2的变化曲线)2、结论:在一定范围内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________,不同于________。
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___________,因而能维持PH 的相对稳定。
【血浆PH调节机制】1、缓冲物质(1)概念: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也叫缓冲对。
(2)组成: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如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
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pH是衡量溶液酸碱性的指标,体内液体酸碱平衡对于生物体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主要包括体液缓冲系统、呼吸调节和肾脏调节。
首先,体液缓冲系统是生物体最快速也是最主要的维持pH稳定的机制之一、人体主要有碳酸氢盐缓冲系统和蛋白质缓冲系统两种主要的缓冲机制。
碳酸氢盐缓冲系统通过碳酸根离子和氢离子间的反应来调节pH,其反应方程式为:H2CO3⇌H++HCO3-。
当体内的pH下降时,碳酸根离子会负责捕捉多出的氢离子,以维持pH的稳定;反之亦然。
蛋白质缓冲系统则通过酸性或碱性氨基酸中的羧基和氨基之间的反应来调节pH。
当体内氢离子增加时,这些氨基酸中的羧基能够捕捉多余的氢离子,而在酸性环境中,这些氨基酸的氨基则可以释放出氢离子,以维持pH的稳定。
其次,呼吸调节是一种快速调节体内pH的机制。
呼吸系统通过调节二氧化碳的排出来维持pH的稳定。
当体内的pH下降时,呼吸系统会增加呼出的二氧化碳量。
相反,当体内的pH升高时,呼吸系统会减少二氧化碳的排出。
这是因为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可以形成碳酸,进而影响pH值。
因此,通过调节二氧化碳的排出,呼吸系统可以快速调节体内液体的酸碱平衡。
最后,肾脏调节是维持较长期的pH稳定的机制。
肾脏通过调节酸碱性物质的排泄来维持pH值的稳定。
肾小管细胞通过分泌和重吸收氢离子来调节pH。
当体内pH下降时,肾小管细胞会排出更多的酸性物质,如氢离子离子。
相反,当体内pH升高时,肾小管细胞会重吸收多余的氢离子。
此外,肾脏还可以调节血液中的碳酸物质浓度,通过排泄或重吸收来调节pH。
由于肾脏的调节作用较慢,因此它主要用于维持较长时间的酸碱平衡。
综上所述,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主要包括体液缓冲系统、呼吸调节和肾脏调节。
这些机制能够迅速调节体内液体的酸碱平衡,确保生物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了解这些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与酸碱平衡相关的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教案资料
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1 实验目标“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是新课程标准中建议的一项探究实验活动,旨在使学生能从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通过学习,有助于学生关注自身和他人的健康问题,形成自我保健和关爱他人的意识,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稳态的生理意义。
2材料用具防护手套、50ml烧杯、50ml量筒、彩色铅笔、广泛pH试纸和精密pH试纸、0.1mol/LHCL、0.1mol/L NaOH、镊子1把、表面皿、玻璃棒、天平等。
需要提前准备的实验材料有:肝匀浆、马铃薯匀浆、稀释鸡蛋清、黄瓜匀浆、PH=7磷酸缓冲液。
3探究活动提出问题: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体为什么能维持pH稳定?提示:引导学生从内环境组成成分出发,分析酸碱等代谢产物对血浆、组织液、淋巴中化学物质的影响,可就此广泛提出问题,进而提炼出比较有探究价值的问题。
确定实验题目: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做出假设:内环境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当机体运动产生大量酸或碱,内环境中缓冲物质就分别对应地与之反应,加以调节,可使内环境中酸碱度在一定范围内不会发生很大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实验预期:仅在某一阶段内,生物材料pH稳定;而且不同的实验材料缓冲效果不同。
设计实验方案:首先制定探究计划,准备材料用具:分别制备肝匀浆、马铃薯匀浆、稀释鸡蛋清、黄瓜匀浆、精确的缓冲溶液。
接着实施计划:先画这样一个记录表(附1),便于实验结果的记录。
实验材料有自来水、缓冲液和任选两种生物材料,试剂有0.1mol/LHCL和0.1mol/LNaOH两种。
在等量的四种材料中,分别、依次加入5滴、10滴、15滴、20滴、25滴、30滴的酸碱液滴后,测定并记录溶液的pH。
待表格完成后,再通过做图,组织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究竟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并说出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的特点。
最后在班级内交流各自报告,比较研究结果,就发现问题进行讨论。
高中生物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教学设计与反思 新人教版必修3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高中生物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教学设计与反思新人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会绘制坐标曲线。
2.尝试对实验结果进行简单的分析。
3.进一步熟悉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步骤。
能力目标: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解决生活中的问题2.通过完成探究实验,提高统计数据、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3.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提高图形间的转换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验探究,激发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养成乐于探索、勤于思考、善于合作的精神并养成实验探究的习惯。
2.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和他人的健康问题,形成自我保健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坐标曲线2.分析实验结果,做出合理解释教学难点:分析实验结果,做出合理解释【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材料、器具。
0.1mol/L NaOH、0.1mol/L HCl、PH = 7 的磷酸缓冲液、肝脏研磨液、鸡蛋清、蒸馏水、玻璃棒、烧杯、PH传感器。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引出探究课题播放视频内容是近年来很多所谓的专家和营养学家经常为大家灌输的酸性体质和碱性体质之说。
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就视频中提到的问题,谈谈他们的看法。
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简单总结后自然过渡到本堂课主题,生物体能否维持自身的PH稳定。
实验题目:探究生物体能否维持PH稳定2.根据所学知识,作出假设内环境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当机体运动产生大量酸或碱,内环境中缓冲物质就分别对应地与之反应,加以调节,可使内环境中酸碱度在一定范围内不会发生很大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3. 设计实验方案该实验方案思路相对比较简单,学生们很容易想到在生物材料中分别加入酸和碱,测PH值的变化情况。
但是我们用什么做参照来判断是否维持稳定了呢?教师可以做适当的引导,从而得出需要加多缓冲液和自来水两个对照组。
【生物】高中生物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关键字】生物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中学高中生物《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学案新人教版
必修3
实验课题:
作出假设:
设计实验:
加入0.1mol/L的HCl 加入0.1mol/L的NaOH
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PH 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PH
0 5 10 15 20 25 30 0 5 10 15 20 25 30
自来水
缓冲液
肝脏研磨液
蛋清溶液
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整理实验数据:把所测数据填入上表,根据所得数据,以加入酸和碱的量为横轴,以pH为纵轴,在坐标纸上画出各材料的pH变化曲线。
绘制坐标曲线的一般步骤: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优秀教学设计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优秀教学设计《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优秀教学设计稳态是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
本模块为《稳态与环境》,因此,应该让学生开始本模块的学习时,就明白什么是稳态,理解稳态的重要意义。
本章教材分析一、教学目的要求知识方面1.描述内环境及其作用。
2.说明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
能力方面1.进行实验,了解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2.尝试建构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二、教学内容的结构和特点(一)教学内容的特点本章内容包括《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两节内容。
其中第1节可用1课时教学,第2节可用2课时教学(其中实验1课时)。
本章题图由3张图片组成:边防战士在冰天雪地里巡逻、工人在炼钢炉前工作、抗洪战士在补充营养物质和水分。
章引言则就这3种场景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内环境"的概念比较抽象,教材这样做,是从宏观方面引入,从外在现象入手,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压图诗是本章的点睛之笔,具有统领全章内容的功能。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体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
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
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中"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
这样,既可以和《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探讨"活动,意在调动学生围绕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细胞的生活环境的差异展开讨论。
因为对单细胞生物生活的环境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认识到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也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从而能更好地理解这些细胞的生存环境,并加深对生命世界的认识。
“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线上实验教学设计与实施
“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线上实验教学设计与实施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线上实验教学设计与实施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线上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
线上实验教学通过模拟实验,使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获得实验操作经验,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本文以“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为主题,设计并实施了一堂线上实验教学。
任务目标:1. 了解生物体维持pH的重要性和机制。
2. 学习使用适当的实验设备和方法来调节溶液的pH值。
3. 掌握如何进行实验操作以及数据处理与分析。
4. 在虚拟环境中模拟实验过程,培养实验设计与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教师介绍维持pH的重要性,解释生物体维持pH的机制,并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例如为什么生物体需要维持恒定的pH 值,不同环境对pH值的影响等。
二、理论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和图表解释pH的概念以及如何测量和调节溶液的pH值。
并展示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如酸碱平衡、氢离子的产生与排除等。
三、实验操作演示(15分钟)通过实验视频,教师演示如何使用酸和碱来调节溶液的pH值,并解释实验步骤和操作要点。
四、实验设计(20分钟)学生在虚拟实验室中进行实验设计。
他们需要选择合适的实验设备和试剂,并设计实验方案以调节溶液的pH值。
学生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如酸碱溶液的浓度、加入量和溶液初始pH值等,来确定最佳的实验条件。
五、实验操作与数据记录(40分钟)学生在虚拟实验室中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
他们需要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精确地测量每次加入酸碱溶液的量,并记录pH值的变化。
六、数据处理与分析(20分钟)学生需要利用Excel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他们可以绘制曲线图来展示实验数据的变化趋势,并通过数据比较和分析来解释不同实验条件下pH值的变化。
七、实验结果讨论(20分钟)学生通过线上讨论平台,与同学讨论实验结果和结论,分析实验中的误差和改进的方法。
高中生物学新课程选择性必修1实验教学设计1:模拟生物体维持PH的稳定
以酸或碱的滴数为横坐标,以pH为纵坐标。
2、制作生物组织匀浆。
3、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将结果写入记录表。
4、数据汇总,绘制出PH变化曲线,讨论。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数据,建立模型,分析结果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环节三思维提升
设计问题串,引导学生回答并评价: 1、生物组织维持PH稳定的能力为什么强于缓冲液?
实验创新
1.选用多种生物组织,验证生物组织具有维持PH稳定的能力。
2.肝匀浆可以先冷冻再研磨,使研磨更快速充分。
3.鸡蛋清用自来水进行稀释处理,用3-4层纱布过滤一遍。
4.土豆去皮后切块,将一定质量的土豆块放入料理机,加入4倍质量的自来水打成匀浆,用3-4层纱布过滤一遍。
实验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情景导入
设问:内环境pH的改变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人喝一瓶苏打水或细胞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会不会导致机体PH的剧烈变化呢?
思考、讨论、回答
从生活实例出发,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环节二实验探究
1、强调实验原理及创新之处,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2、巡回检查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提醒学生安全操作。3、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点拨解答。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与反思能力。
作业布置
书写实验报告
教学反思
1、通过对实验材料的加工创新,能更好的达到实验效果。
2、为激发学生求知欲,对学生实验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多元化评价。
2.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教学难点
掌握实验原理;对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教学方法
讨论法,实验法,讲授法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导学案
南和一中教与学一体化导学案高二生物班级:姓名:考号:2.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生物是A.家兔 B.鱼类 C.鸟类 D.草履虫3.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激素、线粒体和氨基酸A.①③B.③④C.①②D.②④4.下列关于内环境组成及物质成分的选项,正确的是()①钙离子、葡萄糖②血红蛋白、呼吸酶③血浆蛋白、乳酸④CO2、激素A.甲;①②④B.乙;①②③C.丙;①③④D.丁;②③④5.人体出现组织水肿的原因可能是()①血浆中蛋白质含量过少②血液中尿素含量过高③血糖含量过高④淋巴循环受阻A.①② B. ③④C.①④ D.②③6.从事养殖业的人员都知道这样一个常识:大多数海产鱼类不能在淡水中生存,因为在淡水中A.氧浓度较低 B.不能维持体内水分平衡C.缺少食用的动、植物 D.二氧化碳浓度较高7.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发生许多反应,其中有A.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其酸B.蛋白质的合成C.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D.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8.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B.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乳酸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C.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9.(2012·黑龙江哈九中)下图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叙述不正确的是()A.④可以直接进入A、CB.O2、葡萄糖、血浆蛋白和生长激素都是①的成分C.①②④构成了内环境D.当D结构堵塞时液体②会增加10.能够缓冲乳酸的物质是()A. H2CO3B.NaHCO3C.NaH2PO4D.Na2C0311.人体剧烈运动以后,血液的PH值会稍微下降,其原因是()A. 血浆中乳酸增多B. 血浆中磷酸肌酸的增多C. 血浆中碳酸增多D. 血浆中丙酮酸的增多12.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大量积累在组织细胞间隙造成的。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在加入酸或碱时,能使pH的变化减弱)和生物材料在加入酸或碱后pH的变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
二、实验原理生物体细胞代谢产生许多酸性物质,如碳酸等,人和动物吃的食物消化吸收后经代谢会产生一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这些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内环境,常使pH发生偏移。
但一般情况下,生物体能使pH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或碱溶液引起的pH 不同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
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三、实验材料烧杯、铅笔、pH试纸、镊子、自来水、物质的量浓度为L的HCL、物质的量浓度为L的NaOH、生物材料、pH=7的磷酸缓冲液。
四、方法步骤和记录1.四人一组,将25mL自来水倒入50mL烧杯中。
2.用pH计或pH试纸测试初始的pH,并作记录。
3.一次加一滴LHCl,然后轻轻摇动,加入5滴后再测pH,重复这一步骤直到加入了30滴为止。
将pH测定结果记入表中。
4.充分冲洗烧杯并向其中倒入25mL自来水。
测定并记录初始的pH,重复步骤3,一滴一滴地加入L的NaOH,测定并记录pH。
5.充分冲洗烧杯,用缓冲溶液、生物材料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1-步骤45101520253002468101214p H 值0.1mol/L HCl/滴图1 各材料不同HCl 含量的pH 变化5101520253002468101214p H 值0.1mol/L NaOH/滴图6 各材料不同NaOH 含量的pH 变化。
王数传 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 2. 某人能看懂文字和听懂别人的淡话,但不能用 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这表明他的大脑受到损伤, 受伤的区域是( ) • A.大脑皮层运动区 • B.大脑皮层S区 • C.大脑皮层内侧面某一特定区域 • D.大脑皮层H区 • 3. 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 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 立即被分解。某种药物可以阻止该种递质的水解, 这种药物的即时效应是( )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兴奋 •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性抑制
五,说教学反思
1,加强预习环节,培养主动学 习的习惯 2,重视组织教学,提高实验课 效率 3,加强讨论和总结,落实教学 目标
六,说板书设计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一,实验原理 二,实验目的 三,方法步骤 四,实验结果
正常人血液中的PH通常为7.35—7.45间, 变化范围很小!
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物质
(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
H2CO3 NaHCO3
NaH2PO4 Na2HPO4
Na2HPO4
食物中的 碱性物质 如碳酸钠
消 化 系 统 碳酸钠
血浆中 NaH2PO4 缓冲物质 碳酸钠 H2CO3
组织液
细胞
方法步骤
pH逐渐减小 pH逐渐增大 缓冲液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 生物材料1和2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
讨论( P10 )
• •
1. 更像缓冲液。 2.缓冲液加入少量酸碱后,pH变化不明显。 原因是磷酸缓冲液中含有NaH2PO4/Na2HPO4, • 其中NaH2PO4溶液呈酸性,当加入少量 NaOH时,可以中和OH-;Na2HPO4溶液呈碱性, 当加入少量HCl时,可以中和H+。 • 水溶液则不同,因而加入酸碱后,pH变化 明显。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教学课件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教学设计范文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节实验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所附属的实验。
该节实验内容是学生理解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的基础,也为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的讲解做好了铺垫。
本节内容涉及的概念、原理和生理过程较多,而且抽象、复杂,难以理解,本节实验教学帮助学生学好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2、【学习对象分析】本节课针对的是高二学生。
(1)知识基础学生们已经在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学习中学习了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内环境稳态,对稳态调节的机制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思维能力,但逻辑推理能力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2)心理特征学生思维活跃,不怕困难,具有一定的主动思考与动手操作的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学生已经认识到生物学的趣味性和生物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试着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2)能力目标:1.学会用表格记录实验结果统计数据,并能够分析实验数据获取相关信息2.学会使用pH计。
3.根据所得数据,能顺利做出溶液中加入酸碱以后pH曲线变化图。
(3)情感目标:1.小组合作,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2.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养成乐于探索、勤于思考的习惯。
4、【重点难点】教学重点:①解释生物体维持 pH 稳定的机制;②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pH 计的使用方法。
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相结合。
6.【教学策略】1、加强预习环节,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
2、重视组织教学,提高实验课效率,本实验的组织形式以小组活动为主,教师对小组活动给予指导。
3、加强讨论和总结,落实教学目标。
7、【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材料。
“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教学设计
“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教学设计
刘建新
【期刊名称】《生物学通报》
【年(卷),期】2013(48)8
【摘要】探讨了“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的实验教学,并对教学效果等进行了反思.
【总页数】5页(P21-25)
【作者】刘建新
【作者单位】东莞市厚街中学广东东莞 5239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41
【相关文献】
1.“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教学设计与组织 [J], 李霞;唐俊颖
2.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 [J], 陈龙珠;沈初见
3.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实验教学创新——以“探究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的实验”为例 [J], 朱云鹏
4.用POE策略进行概念教学——以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为例 [J], 贡青
5.“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探究 [J], 湛茹淇;林莉;杨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节实验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所附属的实验。
该节实验内容是学生理解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的基础,也为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的讲解做好了铺垫。
本节内容涉及的概念、原理和生理过程较多,而且抽象、复杂,难以理解,本节实验教学帮助学生学好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2、【学习对象分析】本节课针对的是高二学生。
(1)知识基础学生们已经在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学习中学习了细胞生活的环境和内环境稳态,对稳态调节的机制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思维能力,但逻辑推理能力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2)心理特征学生思维活跃,不怕困难,具有一定的主动思考与动手操作的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学生已经认识到生物学的趣味性和生物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试着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尝试解释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2)能力目标:1.学会用表格记录实验结果统计数据,并能够分析实验数据获取相关信息2.学会使用pH计。
3.根据所得数据,能顺利做出溶液中加入酸碱以后pH曲线变化图。
(3)情感目标:1.小组合作,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2.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养成乐于探索、勤于思考的习惯。
4、【重点难点】教学重点:①解释生物体维持 pH 稳定的机制;②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难点:pH 计的使用方法。
五、【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式教学相结合。
6.【教学策略】1、加强预习环节,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
2、重视组织教学,提高实验课效率,本实验的组织形式以小组活动为主,教师对小组活动给予指导。
3、加强讨论和总结,落实教学目标。
7、【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材料。
⑴实验试剂的配制①0.1mol/L NaOH:将4g NaOH放在1L的烧杯内,缓缓加入500mL的蒸馏水,不停地搅拌直至溶解。
然后定容至1000mL。
②0.1mol/L HCl:将8 mL浓盐酸加于500蒸馏水中,再定容至1000mL。
③PH = 7 的磷酸缓冲液:(分别采用了以下配置方法)称取6gNaHPO4加于2912mL 0.1mol/L NaOH溶液中,定容至1000mL。
贮备液A:0.2mol/L 磷酸二氢钠(NaHPO4·H2O 27.8g配成1000mL)2贮备液B:0.2mol/L 磷酸氢二钠(NaHPO4·7H2O 53.65g或Na2HPO4·12H2O2Na2HPO4·12H2O 71.7g配成1000mL)取195.0 mLA+ 305.0mLB,稀释至1000mL。
⑵生物材料的制备①猪肝匀奖:将10g新鲜的猪肝放入100 mL蒸馏水中,用匀浆机榨成匀浆。
②马铃薯匀浆:将10g去皮马铃薯块茎放入100 mL蒸馏水中,用匀浆机榨成匀浆。
③黄瓜匀浆:将10g去皮黄瓜放入100 mL蒸馏水中,用匀浆机榨成匀浆。
④鸡蛋清:用蒸馏水5:1稀释鸡蛋清,搅拌均匀。
教师于课前根据班级学生人数,按以上配方准备实验试剂和生物材料匀浆。
将生物材料匀浆及PH = 7 的磷酸缓冲液分别盛于帖有各自标签的大烧杯中,放在讲台上,供各小组自由选择。
每个大烧杯旁准备1个100mL量筒供学生使用。
学生实验台上每组提供以下器材及试剂:50mL烧杯2个、0.1mol/L NaOH(盛于滴瓶中)、0.1mol/L HCl(盛于滴瓶中)、PH计、镊子2把、彩色铅笔。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图】8、【教学实施】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问题】 (1)山西人好吃醋,那么这些“醋罐子”的内环境液体的pH 是不是也呈酸性? (2)为什么机体的内环境pH 会稳定在一定范围内不发生大的变化呢?机体又是如何维持内环境pH 稳定的呢?生物机体维持pH 稳定的机理是什么?这些行为是通过哪些复杂而精巧的生命活动调节实现的?【讲述】上节课我们已经一起学习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生物体维持 PH 稳定的机制。
学生并进行思考、讨论、分析和推测。
学生应答(1)实际上即使吃再多的醋,机体都能使pH 稳定在一定范围内不发生大的变化。
(2)各抒己见教育来源于生活,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创设问题情景,更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依疑促学,依问导学,有了疑问,自然就提出了所要探究的问题实验分组和实验材料的选择请学生从实验报告单上,选择实验试剂和用具,勾示出来。
指出:控制好变量对于设计一个严谨的、可行性强的实验来说尤为重要。
在大屏幕上列出思考问题: (1)你所设计实验的自变量是什么?如何控制?(2)实验的因变量是什么?反映因变量的指标是?如何对其指标进行检测?(3)无关变量有哪些?如何进行控制?请学生在认真思考和完成上述问学生准备:各小组组长组织本组成员于课前预习实验指导,明确实验目的、操作的要点及其他注意事项。
学生加深通过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科学探究活动,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主动搜集和分析各种信息,善于与人交流和合作,培养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题后,再设计实验的具体步骤。
给学生5分钟,各组讨论,设计实验步骤。
教师走进学生,询问,提示。
请两个组的同学展示实验方案,教师在每个小组介绍完实验步骤时,询问各组设计中的自变量及其控制方法,因变量指标的观察和检测方法。
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听完后,讨论。
在学生介绍时对把握的好的地方给予肯定和鼓励,及时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指出并且纠正,如:①缺少对照实验组,没有对比实验,我们将不能准确的判断自己的实验结果是否正确。
②单一(自)变量的确定。
③要严格控制无关变量,遵循等量原则。
④牢牢把握因变量与自变量的对应关系。
⑤因变量指标的检验方法是否简便可行。
通过上述讨论强调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确定实验方案:接着实施计划:先画这样一个记录表(附1),便于实验结果的记录。
实验材料有自来水、缓冲液和任选两种生物材料,试剂有0.1mol/LHCL和0.1mol/LNaOH两种。
在等量的四种材料中,分别、依次加入5滴、10滴、15滴、20滴、25滴、30滴的酸碱液滴后,测定并记录溶液的pH。
待表格完对实验设计基本原则的理解。
在学生讨论、互评的基础上,总结出比较合理完善的实验设计,明确目标,思考问题,主动探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和交流,能自主的获取知识,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通过实验设计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
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
面向全体学生,提出明确目标,提高每位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实验方案的设计和讨论实施实验成后,再通过做图,组织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究竟生物体是如何维持pH稳定的,并说出不同实验材料pH变化的特点。
最后在班级内交流各自报告,比较研究结果,就发现问题进行讨论。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开始实验。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1)50ml烧杯,用量筒量取并加入25ml自来水。
(注意:使用量筒量液时,应把量筒放在水平的桌面上,使眼的视线和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在同一水平面上,读取和凹面相切的刻度即可。
不可用手举起量筒看刻度。
量取指定体积的液体时,应先倒入接近所需体积的液体,然后改用胶头滴管滴加。
)(2)测定自来水的初始pH。
取一小块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用沾有待测液的玻璃棒或胶头滴管滴于试纸的中部,观察颜色的变化,得出pH并作记录。
(注意:试纸不可直接伸入溶液;测试溶液的pH值时,不可事先用蒸馏水润湿,这就相当于稀释了。
可以先用广泛pH试纸估计pH,再用精密pH试纸测出起始的pH。
)(3)分别向烧杯中滴加0.1mol/L HCL,一次一滴,然后轻轻摇动。
当加入到5滴、10滴、15滴、20滴、25滴、30滴时,分别测pH,并作记录。
(注意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用无名指和中指夹住滴管的颈部,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胶头.排除胶头里面的空气后,再深入到液面下,松开大拇指和食指,将所需溶液吸入滴索。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开始实验。
注视大屏幕,了解要思考的问题。
积极思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更具有针对性。
通过思考题的方式将实验中自变量的确定和控制、因变量指标的观察和检测重点提出,帮助学生理清实验设计思路,把握对照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反思总结实验结论管内;滴加液体时,应把胶头滴管垂直移到容器上方,轻轻挤压胶头,使液体滴入试管内;最后插回滴瓶。
)(4)充分洗涤烧杯,重复上述步骤,不同的是,这次滴加的是0.1mol/L NaOH,作好记录。
[请同学思考:如果实验中滴加HCL或NaOH时,多加了一滴怎么办?提示:可用酸碱中和的方法亦可重新操作。
][请同学思考:如果实验过程中,有酸、碱洒落或溅出怎么办?提示:盐酸、氢氧化钠皆有腐蚀性,应避免它们与衣服、皮肤和眼睛接触,也不要入口。
若有酸、碱洒落或溅出,应立即用水冲洗15 min,并告诉老师。
]提示:由于四位同学合作实验,每人可选取一种材料,同步进行。
(5)充分冲洗烧坏,用缓冲液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3至步骤5,记录结果。
(6)充分冲洗烧坏,用几种生物材料分别代替自来水,重复步骤3至步骤5,记录结果。
(7)待表格完成后(附2),根据所得数据,以加入酸和碱的滴数为横轴,以pH为纵轴,在坐标纸上画出各材料的pH变化曲线(附3)。
不同实验材料用不同颜色加以区分对学生的操作、分析、讨论、结论进行评价。
请几个学生代表叙述并分析自己的实验现象。
如果实验现象不明显,引导学生考,小组讨论,为实验步骤的设计做好准备。
学生讨论,交流。
第一个小组介绍,全体讨论;第二小组介绍,全体讨论。
研究相同问题的两组互相评价,补充。
每组学生分工协作,开始实验(5—10分钟)。
完成实验操作,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与预期结果进行比较,得出结论。
学生思考、讨论、回答、评价、形成完善的答案总结结论:通过实验学生展示动手操作能力,加强规范操作意识,并且体现出团队分工合作的精神。
通过汇报、不共同讨论分析、总结原因。
如:①试剂量取、混合等实验步骤操作是否规范;②在先后取不同试剂时,量筒有无清洗干净;③是否给予充分的反应时间。
等等。
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可以知道,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对,它们对酸碱度的变化起缓冲作用。
生物机体内的缓冲物质对机体的pH稳定具有调节作用。
此外,机体还可以通过对生理活动进行调节来维持pH稳定。
对酸缓冲能力依此增加的是:自来水<黄瓜匀浆<马铃薯匀浆<肝匀浆<鸡蛋清<缓冲液;对碱缓冲能力依此增加的是:自来水<鸡蛋清<马铃薯匀浆<黄瓜匀浆<肝匀浆<缓冲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