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_课堂录像:《认识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_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章第1节教学设计情境引入课题舰、鸭子、救生圈、热气球、飞艇、潜水艇等图片。

提出问题1、船为什么能在海面上航行?2、救生圈、救生衣的作用是什么?3、人在死海中游泳,为什么漂浮在海面上?4、孔明灯为什么能升空?5、木块在水面上漂浮,受到浮力吗?6、铁块在水中沉底,受到浮力吗?力的实例对问题进行思考的研究兴趣连续提出几个与浮力相关问题,引起学生对生活中浮力问题的关注。

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认识浮力的存在,了解到在生活和生产中浮力的各种应用。

进而引发浮力的概念的思考。

新课讲授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引出概念演示实验木块在水中受到浮力提出问题铁块在水中会沉底,铁块在水中受浮力吗?组织学生实验观察观察木块在水中受到浮力,漂浮在水面上。

思考问题通过实验得出:铁块在水中受到水对铁块向上的托力。

引导学生认识到物体在浮力的作用下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引起学生思考,培养迁移能力。

铁块在水中也受到浮力板书一、浮力:1. 浮力: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浮的力叫浮力。

2. 符号:F浮3. 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F浮=G-F4. 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5. 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6.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受到气体对物体的浮力。

进行实验并总结归纳总结归纳实验得出有关浮力概念的相关知识规范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对浮力的概念进行总结归纳有效启发知识衔接演示实验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力。

情境分析已知:边长为L的立方体位于水面下h深处四个侧面所受压力F合=0 N。

观察液体压力显示装置在液体中受到液体压力而引起的形变比较物体各表面受到液体压力及压力和合力的情况。

利用压强压力的知识推导得出浮力与物体所受液体压力的关系。

上、下两面所受压力关系∵p向上>p向下∴F向上>F向下F浮= F向上-F向下结论: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演示实验乒乓球实验实验现象:1.将乒乓球放入瓶内,向瓶里倒水,乒乓球不浮起;2.将瓶下口堵住,乒乓球浮起。

初中物理_认识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认识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0.2 认识浮力【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对压强和液体压强的知识的理解,为浮力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也比较容易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是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学生通过生活的经验,理解了漂浮情况下有浮力,但对于沉入水中的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存有疑问。

对于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学生具有了测量力的知识,加以平衡力的理解,应该能够接受。

对于浮力,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学习积极性很高。

【效果分析】学生有生活的经历,再结合实验和课件图片的展示,学生对于浮力的有了基础的认知。

对于浮力的方向,通过演示实验,很容易的理解。

浮力产生的原因,通过播放视频,再结合液体压强和压力的知识,学生能够理解是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加以受力分析,学生也顺利的理解了计算公式,并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测量浮力,通过分组实验,学生能较好的得到浮力的计算公式,效果较好。

【教材分析】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实际生活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这一知识点,并结合前面所学的基础知识,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

这一节是本章的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同时,本节也渗透了求解浮力的两种方法,即称重法和原因法【评测练习】1.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方向是;与重力的方向。

2.小明同学在游泳池中抱小刚同学时,感到小刚变“轻了”。

这说明。

3.用弹簧测力计在空气中称得石块重为60N,在水中时,弹簧秤的示数为42N,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为。

4一质量为5千克的铝块,用弹簧秤吊住它,将其置于酒精中时,弹簧秤的读数为30牛。

求酒精对铝块的浮力5.一个正方体物体浸没在水中,在竖直方向上,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力是3N,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是5N。

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是N。

6.轮船、鸭子、木块能浮在水面,这是因为它们受到了水的_____,方向_____。

初中物理_认识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认识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九章浮力第一节认识浮力温故知新手中拿一个乒乓球师:松手后乒乓球是什么运动状态?将乒乓球放入手心师:乒乓球是什么运动状态?对手中的乒乓球进行受力分析设计说明:启发学生从受力分析的角度认识浮力。

游戏导入出示一个很深的量筒,将一个乒乓球放进去。

提出问题:谁有办法不把量筒倾斜,就能把乒乓球取出来?你为什么能想到这个办法呢?大家提到了一个新词“浮力”。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研究浮力。

(板书:浮力)设计说明:游戏的方式引入浮力,对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引起关注。

探究一: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投影)1.教师演示:(1)左手拿一个乒乓球,松手,让学生注意观察它的运动状态;再把乒乓球放在右手手心上,松开左手时乒乓球还会下落吗?为什么?(2)展示加水后量筒中的乒乓球和手中的乒乓球,让学生进行对比。

鼓励学生观察、对比、思考、回答。

2.师:在学习重力时我们通过重垂线观察到了重力的方向,你有什么办法观察出浮力的方向呢?教师引导学生用转换思想看到浮力的方向。

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浮力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设计说明:通过对比加水后量筒中的乒乓球和手中的乒乓球,对比重垂线设计方案观察浮力方向,创造情景和条件,很容易使学生领会浮力及浮力方向,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知识拓展:用力的图示法画出该球所受的浮力F 浮学生举例:在生活中见到过的水的浮力现象。

探究二: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创设情景:将木块、泡沫塑料、空易拉罐、石块、粉笔头、橡皮泥投入水中,前三者漂浮,后三者下沉。

(1)提出问题: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浮力,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浮力作用吗?怎样来验 证你的想法?(2)猜想与假设:有同学认为沉入水中的石块受浮力,不过很小;也有同学认为石块没有浮起来,所以石块不受浮力作用。

再一次向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是判断浸没水中的石块是否受到浮力,以及你有什么办法测出浮力的大小。

提供的器材:弹簧测力计、 栓有细线的石块、、大烧杯、水。

初中物理_认识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认识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九章第一节认识浮力教学设计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通过“轮船漂浮在海面上”、“死海不死”、“氢气球升空”、等图片让学生看到浮力的现象,了解到浮力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

第二个环节:进行新课1、浮力概念的建立浮力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出这一重点,使学生对浮力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教学中我没有直接给出浮力的概念,而是采用了学生实验和多媒体展示的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总结、得出浮力的概念。

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列举生活中、身边的实例让他们充分感受到浮力的存在,找出浮力的施力物体,认识浮力的方向,建立浮力的概念。

并体现出“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的思想,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用称重法测浮力(教师设疑)同学们知道那么多关于浮力的例子,那么像石块这样的物体在水中受不受浮力呢,如何来验证?为学生准备的实验仪器有弹簧测力计、石块、烧杯、水。

在学生说和做的过程中,他们会发现弹簧测测力计挂着石块放入水中时示数比在空气中是减小的,那减小的那部分就是浮力,指出这种方法即称重法测浮力,同时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在液体中受浮力,且浮力的大小为F浮=G-F′关于气体对物体有浮力的验证,我是这样设计的:通过观察课本170页图9-4探究空气的浮力两幅画的对比,让学生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通过以上的实验,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总结出浮力三要素,强调浮力的方向和称重法测浮力。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了测浮力的方法,并培养了学生的设计实验、动手探究及团结合作的能力。

3、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不容易理解,我采用比较直观的实验现象打破学生的惯性思维:(1)(演示实验)把乒乓球放在一个漏斗中,向漏斗中倒水,球会受到浮力而浮起来吗?将漏斗底部堵住,再向其中倒水,球会怎么样?为什么?(2)在进行实验时引导学生猜想,仔细观察,对比两次实验操作的不同之处。

初中物理_第一节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第一节   认识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附: 板书设计学情分析本学期的学生为农村中学生,多数学生上进心不够强,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探究问题的欲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

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实验的作用,调动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4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正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效果分析认识浮力一课是学习浮力相关知识的前提,只有学生对浮力有了初步系统性的认识,才能对以后的相关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应用,本节课本人从导课上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和参与课堂的兴趣,在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本人注重了整个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的去探究,学习新的知识,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的具体实例中去,效果较好,最后课堂目标完成良好,学生的反映力和做题的正确率都比较乐观。

通过教学演示和自主探究,让学生经历了认识浮力的探究过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浮力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了学生探究物理问题兴趣。

在设计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得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代替老师板书解题过程,讲解过程,培养了学生动脑,动手大胆发言的能力。

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想象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一般与特殊辨证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本节学习浮力的初步知识,主要包括: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如何,知识计算浮力的两种方法。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浮力现象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根据生活现象得出的一些结论有些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对纠正学生的一些错误认识至关重要。

初中物理_《认识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_《认识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浮力,知道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2、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有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浮力的存在,学会测量浮力的一种方法-称重法。

2、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了解浮力产生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浮力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形成科学研究的习惯。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知道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学会用称重法测浮力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乒乓球、玻璃杯、饮料瓶、气球、大烧杯、水、弹簧测力计、石块、截去底部的塑料瓶、细线、双面胶、小木块、重锤线、篮球、打气筒、气针、杠杆、钩码。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师:在一个玻璃杯里放一个乒乓球,你有哪些方法可以把乒乓球取出来。

生交流讨论,想出办法:直接倒出来,或者加水。

老师演示,提问:直接倒出来利用的是重力方向竖直向下,那么加入水是利用什么力量把它们托了起来?生:受到浮力。

引入课题,展示本节学习目标。

二、新课进行(一)什么是浮力1、感受浮力生列举:生活中浮力的现象。

生利用给出的器材,感受浮力的存在。

生将乒乓球压入水中,你的观察和感受?将塑料瓶,气球依次压入水中,你的观察和感受?2、实验探究1:探究浮力的方向准备实验器材:乒乓球、细线、胶带、玻璃杯、木块、水、重锤线。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

小组展示实验方案:将细线一端用胶带粘在乒乓球上,另一端粘在塑料瓶的底部,然后慢慢向塑料瓶里倒水,直到水将乒乓球浮起,将细线的方向与重锤线的方向进行对比。

小组完善实验方案:用小木块将塑料瓶的一端支起,再次将细线的方向与重锤线的方向对比。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生画出物体受到的浮力。

3、师:沉入水下的物体也受浮力吗?生谈一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展示方案,并利用桌面的器材展示实验过程。

初中物理课《认识浮力》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课《认识浮力》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课《认识浮力》教学反思初中物理课《认识浮力》教学反思范文《认识浮力》是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的第一节,学生对浮力现象有一定的生活根底,但是许多结论和观点是片面的,所以这一节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浮力,对于纠正学生的错误是至关重要的。

本节课给我的感受主要有以下几点:学生能亲自探究的实验让学生动手去体验、讨论、分析、猜测和实验,从而表达了物理课程的构建,注重让学生经历从自然到物理,从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根本科学探究实践,注重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学生得到全面开展。

也突出了物理课堂的主旋律&“活动教学&”。

整节课学生情绪高涨,参与积极,讨论热烈,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根底。

课改的课堂是学生展示的课堂,那么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依据是什么呢?学案。

所以一份好的学案,一份表达清楚能引导学生学习,思考,讨论的学案显得至关重要。

虽然这次《认识浮力》的学案我也是用了近四个小时备出来的,经过了屡次修改,可是在上课的过程中,我还是发现用的并不是得心应手,有的表述不够清楚以至于学生不知道问的是什么,该如何答复,所以学案要反复推敲,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去想去做,这样才能拿出最适合自己学生的学案。

才能是真正的学案。

学生展示的课堂,同时也是多元评价的`课堂。

大家都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感觉不好意思夸,或者感觉麻木,那我们可以把这个任务交给学生。

我认为这节课学生的展示还不错,就是缺少组间的评价,每组展示完毕后,要是有同学或老师给予肯定或者鼓励,他会感觉自己的努力有人能看见,可能会更加乐于表现和展示。

我的课堂上缺少质疑的声音,我的学生缺少质疑的眼睛和发现问题的意识。

他们显得太乖巧了,太听话了。

在课堂上或许是我没有跟他们质疑的时机吧,他们总认为有问题老师就会指出来,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质疑的能力和意识。

通过一节展示课我发现了如此多的缺乏和问题,反思是为了进步,进步还要靠&“要敢想敢做,有想法就实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建立浮力概念,掌握测量浮力的一种方法——称重法。

并在
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2、经历科学探究的历程,发现影响浮力大小的两个重要因素,以及认识阿基米德原理,培
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形成科学研究的习惯和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望。

3、尝试用用浮力知识解释和解决生活中与浮力有关的现象和问题,增加对物理学的亲近感,
保持对物理和生活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做好探究实验,在实验基础上认识浮力,总结测量浮力的一种方法——称重法,
发现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难点:对下沉物体也受浮力的正确认识;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理解,尤其是探究
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关系的过程。

三、学时安排
本课用1课时。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网络课室
见课件
学情分析
浮力问题是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知识,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有关浮力的体验,但是这些体验都没有经过科学的分析、抽象与概括,只凭粗浅的观察分析形成了一些表象的认识,甚至有些还是错误的,这就需要在激发学生的好奇和求知欲的基础上,通过系列有效的实验探究活动来正确认识和理解有关浮力知识。

再则由于学生逻辑推理能力较为薄弱,因此在对浮力知识进行科学探究时还需要教师适当引导和启发。

效果分析
提高学习效果策略
1. 设计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设计中设计了很多图片和视频,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辅助学生快速进入物理情景。

2.注重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物理概念的形成都是需要一个过程,只有让学生主动的参与,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故此再设计这节课时,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浮力概念、大小和方向,没有采用生硬抛给学生的方式,以便提高教学的效果。

教材(命题)分析
《9.1认识浮力》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浮力》中第一节的内容。

这节课主要包
括浮力概念和浮力的产生原因两部份内容,对于这些内容的学习是以力、力的平衡等知识为
基础的,有较强的综合性,这对于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很有帮助。

同时本节课又是
一节科学探究课,主要是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去认识浮力现象,认识测量浮力的方法,这样的
探究过程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验能力、观察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形成科学研究
的习惯都十分有益。

纵观临沂2014—2016年中考中关于《9.1认识浮力》题目,可以看出,所考查的内容主
要是浮力的大小、浮力的方向,分值为1分,采用选择、填空和实验的形式出题,出题内容
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⑴:浮力的方向。

能够知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

⑵:称重法测量浮力大小。

通过实验考察学生对称重法测量浮力的理解和应用。

评测练习
附录:
1、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
_______________的力,叫做浮力。

2、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浮力
的施力物是___________.
3、把一个塑料球放到水中(如图所示)它受到的浮
力方向是_______________,若将杯子倾斜放置,它受到的浮力方向是
________________。

4、如图所示,弹簧测力计的下端挂着一个金属块,示数为10N,
此时金属块受_______力和__________力的作用,大小分别
是________和 __________;当把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时,弹
簧测力计的示数为8N,此时金属块受_____力______ 力和
________力的作用,大小分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竖直向上
2.液体
3.竖直向上、竖直向上
4.重,浮,10N,10N,重,浮,拉,10N,2N,8N
课后反思
这节课从学生学习效果来看:全班所有学生都投入了学习活动,都动手做了实验,在实验中认真观察实验现象,都有新的发现,都能提出有一定分量的问题。

学生发言积极,都能围绕学习内容进行思考,懂得了水的浮力的有关知识,部分学生表现出具有广阔的知识面、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

在设疑自探环节,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思考,这样才能提出问题。

解疑合探环节,让学生动手完成测量浮力大小的实验,感受实验过程,体会交流合作之后成功的喜悦。

展示与评价环节,让学生自己展示成果讲解分析实验数据。

质疑再探环节,先由学生提问,然后由教师提出预设的拔高问题----浸在水中的物体一定会受到浮力吗?演示乒乓球实验,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解答总结。

物理课堂的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尊重学生学习主体的表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服务者。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还是要注意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已有经验、个性特点和已有知识来安排、组织教学,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程度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学习主体的充分体现。

课标分析
【课标分解】
第一步:分析语法结构和关键词
句型结构:行为条件+行为表现
行为动词:认识、探究
核心概念:浮力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和测量浮力的一种方法——称重法。

2、了解浮力的产生原因。

3、知道浮力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