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摩手法的补泻
推拿基本温、通、补、泻、汗、和、散、清八法治法

推拿基本治法推拿是医者在医学理论指导下,以手或身体的其它部位,在患者的某些体表部位施行特定的按压动作,以调整人体生理、病理状况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养生,强身健体目的的治疗方法,属中医外治法的范畴。
推拿手法的治疗作用,决定于两个要素,一是手法作用的性质和量,二是被刺激部位或穴位的特异性。
手法的性质,指不同的手法性质不同,有温热性质的手法,有寒凉性质的手法。
如小儿手法的推三关,性属热;退六腑,性属寒等。
手法的作用量,则包括作用力的大小、作用部位的深浅、作用时间的长短、手法频率的快慢等。
作用部位和穴位的特异性,则是要根据疾病的性质状况,选择相应的部位和穴位。
如诊疗网球肘,要取肱骨外上髁的局部和前臂伸肌群;而穴位的选择则要依据辨证选穴,如运用五输穴,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选穴原则等。
在同一部位或穴位用不同性质和量的手法,作用不同;用同一性质和量的手法在不同部位和穴位操作,作用也不同;二者必须有机地结合运用,才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根据手法的性质和作用量,结合治疗部位和穴位,推拿治疗有温、通、补、泻、汗、和、散、清八法。
一、温法温,即温热。
温法是用于虚寒证的一种方法。
多使用摆动、摩擦、挤压类手法。
治疗时手法多缓慢、柔和,作用时间较长,患者有较深沉的温热等刺激感。
有温经散寒,补益阳气的作用,适用于阴寒虚冷的病证。
推拿手法中,产热最强的应属擦法,尤以小鱼际擦法最甚。
临床可用摩揉丹田,擦肾俞、命门等温补肾阳;可按摩中脘、关元,拿肚角等温中散寒止痛;分推肩胛骨,揉肺俞,摩中脘,揉足三里等温肺化饮;摩关元,擦八髂,揉龟尾等温阳止泻。
揉外劳宫,温经散寒、升阳举陷效果最佳,用以治疗泻痢、脱肛、遗尿;推三关,性温热,治一切虚寒证等。
《幼科铁镜》“寒热温平,药之四性;推拿掐揉,性与药同,用推即是用药。
推上三关,代却麻黄、肉桂;退下六腑,替代滑石、羚羊……”。
二、通法通,即疏通。
通法有祛除病邪壅滞的作用。
《素问•血气形志篇》“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单式补泻手法传统医药:针灸按摩保健

单式补泻手法传统医药:针灸按摩保健单式补泻手法 (单式补泻手法图 )1:呼吸补泻法 2:九六补泻法 3:开阖补泻法 4:捻转补泻法 5:提插补泻法 6:徐疾补泻法 7:迎随补泻法1:呼吸补泻法[概述]呼吸补泻,出自《素问·离合正邪法》:“吸则内针,无令气忤……候呼引针,呼尽乃去,大气皆出,故命曰泻。
……呼尽内针……候吸引针,气不得出……大气留止、故命曰补。
”是指当病人吸气时进针、转针,吸气时退针,为泻法;相反,当呼气时进针、转针,吸气时退针,为补法。
元明以降,历代医家在《内经》理论基础上,又有发展,在呼吸调息方法的应用上,高武主张病人自然呼吸;《明堂》、《济生拔萃》却主张“使然呼吸”;《医学入门》则认为自然呼吸与使然呼吸当随机应用。
另外,亦有呼吸配合提插和左右转针。
如左转配合呼气,右转配合吸气等。
呼吸用于配合补泻之外,又用于配合候气和催气。
如缓慢而深沉的腹式呼吸,有助于针感的传导。
在进针、出针时配合呼吸,可减轻针刺的痛感。
[操作方法]病人自然呼吸,以鼻吸气,口呼气,在呼气时进针,得气后在吸气时出针,为补法;以鼻呼气,口吸气,在吸气时进针,待针感消失后,在吸气时将针拔出,为泻法。
[临床应用]一、本法常配合提插、捻转、徐疾等手法应用。
二、在操作过程中,配合腹式呼吸,可促使针感传导。
三、减轻针刺疼痛。
[注意事项]一、本法操作需医患配合,施术前应告诉患者方法,以利合作。
二、医者自始至终应手不离针,全神贯注,心针合一。
2:九六补泻法[概述]九六补泻,是根据《易经》理论,以奇数一、三、五、七、九为阳,偶数二、四、六、八、十为阴,选九、六两数,与捻转或提插方法相结合,在天、人、地三部行针的一种补泻方法。
九六补泻方法,虽属针刺动作的积数,但必须从属于一定的数序,以代表阴阳。
用于针刺手法的记载见于元明时期,在《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书中,均有用九阳、六阴之数,结合其他补泻手法,成为各种复式补泻。
中医按摩的补与泻是什么道理?

中医按摩的补与泻是什么道理?
关于按摩的补泻手法问题,我来回答一二。
中医按摩手法有推、拿、拍、扣、捏、提、揉、按、压.搬.....等几十种手法。
关于补法与泻法的手法通常如何应用:
补法的应用??
补法的手法通常是手法在用力上是轻、柔、慢,来施用各种按摩技法。
补法多用于体质较弱,身体敏感的,抗压力不强的,幼儿或老年人及体弱多病者。
补法对这几类人较为适用,即可活血化瘀,缓解症状,又可达到不同程度的解除痛,使患在能够承受的手法中达到治疗作用效果。
泻法的应用??
泻法的手法通常与补法手法相反,在按摩手法力度上用力偏强、偏重,速度上偏快,即力度强,手法重,或手法快!泻法多用于青壮年、成年体壮,肥胖魁梧者奈压力强者,或瘀、火、实.....病者,并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辨症施术,手法由轻渐重,至患者达到能够承受的程度。
无论补法与泻法,都要因人而宜选用适合的按摩技法加以实施。
至于何病?治疗原则,都应对受术者以选对经脉,选对穴位,选对痛点部位,并用上下、前后、左右、远近配合治疗的方略,手法进行法疗。
按摩的补与泻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揉摩的“运行方向”是“是补,是泻,是平,是调”的决定性因素和根据;也就是,是补,是泻,是平,又调是由运行方向来决定的而不是其它,即㈠“向心运向为补,离心运向为泻,往返运向为平”㈡“右旋运向为补,左旋运向为泻,往返旋运向为平”㈢“垂直运向为调”。根据“运行方向”这个核心,决定性因素和基本原理,补泻按摩的基本手法,只能有“补法”,“泻法”,“平法”,“调法”四种。而按摩方法和刺激强度,只能根据运行方向和穴位,病情等情况的需要,适当搭配而已。使用什么样的补泻按摩手法,不是那一分人主观决定的,而是要根据疾病的虚实和轻重;根据穴位的部位和形状等各种客观因素来决定。
补泻按摩“手法”,绝不是按摩“方法”,二者有质的区别;按摩方法只是补泻按摩手法的基础,形式和不可缺少的一个坏节和个体;而补泻按摩手法,则是在按摩方法的基础上,又加上刺激强度和运行方向等内容的连锁和总体。按摩方法只是简单的,死板的,枯燥的形式和框框;而按摩手法则是灵活多变的,技艺高迢的,技巧,技术和内容。按摩手法,是补泻按摩的关键和内容;是具体的,全面的,广泛的,完美的和内容丰富,技艺高超,恰当合理,灵活多变的操作技术,技巧和艺术。是补泻按摩成功与失败,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之关键。
躯干、四肢按摩时,需要通行经络者,应先顺经推,或顺经按摩。稍停,再逆经推,或逆经按摩,往返推送按摩即为平补平泻手法。
㈡ 泻法:
泻法,是挖掘“泻的医疗功能”的手法,有调动,疏通和平衡脏腑的功能。泻法,只能在疾病“盛实和亢进”的条件下使用,绝对不能在疾病“虚弱和衰退”的条件下使用;泻法,有推刮泻法和揉摩泻法两种。㈠,推刮泻法,是采用“离心推刮”的手法,最适合在病性盛实,功能亢进的指趾穴,足区穴上使用。㈡,揉摩泻法是采用“反时针揉摩”的手法。最适合在病性盛实,功能亢进的各种病位穴上使用。泻法还要根据病情,穴位等因素,采用极重或重泻推刮法和极重或重泻揉摩法;适中泻推刮法和适中泻揉摩法;极轻或轻泻推刮法和未轻或轻泻揉摩法等等。
按摩手法要正确补法与泻法

按摩手法要正确补法与泻法
手法的补泻一般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1、顺经络循行的方向进行的按摩属于补法,逆经络循行的方向进行的按摩属于泄法。
2、根据按摩的力度可分为重手法和轻手法。
重手法,用力相对较大属于泻法;轻手法,用力相对较小,属于补法;用力适中则属于平补平泻法。
3、根据血液流动的方向,按血液从心脏流人流出,向血液流出心脏方向按摩为补法,按摩方向同心脏流出血液方向相同为泻法。
另一说是顺经络方向,人体血管不是经络,经络是目前医学无法确定,但又普遍认同存在的一种未知网络。
4、根据手法的旋转方向,顺时针按摩为补,逆时针按摩为泻。
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按摩同时进行则属于平补平泻法。
《幼科推拿秘书》说:“左转补兮,右转泄。
”说的是腹部按摩,以患者自身的方向为度,顺时针方向按摩,有明显的通便泻下的效果,为泻法;逆时针方向按摩,可增强胃肠消化功能,有健脾和胃的作用,为补法。
5、手法的补泻与按摩部位的特殊性也有关系。
按摩太阳穴时,向眼方向揉为补法,有壮筋补虚的作用;向耳方向揉为泻法,有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的功效。
6、背部的脊柱穴,用捏脊法自下而上能培元气、通经络、和脏腑,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为补法;推脊柱穴从上至下,有清热的功效,
为泻法。
又如七节骨(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成一直线),自下向上直推为推上七节,能温阳止泻,用于治疗虚寒腹泻;自上向下直推为推下七节,能泻热通便,用于治疗肠热便秘。
99热心医生温馨提示,穴位按摩力度不宜过大,疼痛难忍则对身体有害,软弱无力则没有效果,以感觉酸胀为佳。
脏腑图点穴法几种专用手法

5、引气归元法
左手捏住建里部位,右手捏住气海部位,同时提起。患者即感到呼吸舒畅。
6、治痰厥气闭法
患者盘膝坐。医生蹲、站均可。用右手无名指的指端,扣住天突穴向下微按;并用该指中节,微微拨弄咽喉。患者出现瞪眼摆头,或闭目等现象时,无名指扣拨不停止,俟将痰吐出,即愈。如拨弄一分钟,患者的头不摆动,可能气已断绝。
9、按xx:
用指按穴,向下微捺,为按。用两手的大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或用一指、二指,或三指,按穴而微捺之。
1、升津法
患者仰卧。左手食指和中指按住左梁门穴位往下按;同时右手食指和中指,插向背后左侧的倒数第二、三肋骨间,往上搬托。患者感觉舌根微有凉意,津液即能上达。
2、放水法
患者仰卧。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按住左梁门。同时右手食指和中指顺左肋骨边,插入背后软肋尽头三尖骨的空隙处,向上顶抖三、五次。这时,如系停水,胃中即作水响。顶抖华,右手各指由背后肋骨边,顺势往前面斜推,送至少腹为止。这样反复操作,不超过三次。
⑵、分拨法:
①用指端按住某一穴位的筋,以指端挑送;或来回左右拨弄。适用于面部、手部和足部的穴位。
②用两手的大指,按住患者手腕的正面;将两食指拳起,用食指的中节,合按患者手腕背面的筋,向两侧搬弄。适用于治疗小儿疾患。
8、扣法:
用大指、中指或大指、食指作半月形,扣住两穴或两部位运行之。
适用于胸腹部、背部和四肢。
3、调法:
以中指或食指并按住腹部的某一适应穴位,往还旋送,为调法。
又以大指、中指并按两穴,或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按三穴,往还旋送,亦为调法。
中医按摩:顺时为泻逆时为补

龙源期刊网
中医按摩:顺时为泻逆时为补
作者:
来源:《祝您健康·文摘版》2017年第03期
按摩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因其操作简单,也成为了老百姓日常保健的手法。
不过很少有人知道,按摩方向不同,效果也不同。
中医按摩的原则是实证时顺时针按摩,是为了泻,虚证时逆时针按摩,是为了补。
当身体出现不舒服时,经常按摩的一些穴位可减轻不适感,但是要区分实证和虚证。
比如按摩腹部能够治疗便秘就是这个道理,顺时针按摩是顺着结肠位置的走向,通过按摩刺激增加结肠蠕动,使粪便到达直肠部,刺激肠壁神经感受细胞传入大脑,使人产生便意。
需要注意,不要在过分饥饿或饱餐的情况下进行,体弱者可采用仰卧位进行按摩。
如果患者是舌苔淡薄,容易腹泻。
那么就要采取逆时针按摩。
逆时针按摩是逆着结肠方向,这样是为了补,阻止腹泻。
但是到底是虚证还是实证,很多患者很难自己辨别。
因此建议患者先到中医院辨清自己体质后再自己实施按摩。
(摘自《百岁养生》)。
穴位按摩:轻揉为“补”重按为“泻”

穴位按摩:轻揉为“补”重按为“泻”
大家都知道,中药治病清热、温补等区别,其实人体穴位按摩也有“清热”、“散寒”以及“双相(既清热又散寒)”作用之分。
感冒,俗称伤风,根据季节不同,其病因主要有风寒、风热、暑湿和体虚等类型,它们的主证和治则、食疗方法都是不相同的;就是进行穴位按摩,也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如果没弄清楚具体穴位的功用,就稀里糊涂地“按”,不但效果不明显,还会起相反作用。
如风寒型感冒,治法应以辛温解表、宣肺散寒为主,按摩手法应以“补”为主,关于补益按摩法的操作原则是:(1)按摩时手法宜轻而柔;(2)按摩节奏应该缓而慢;(3)按摩时间应长—些,按摩每穴或每—部位的时间都应在5分钟以上;(4)按经络循行方向按摩;(5)按照顺时针方向按摩;(6)按照血液的向心方向按摩。
如果您弄不清自己到底是风寒还是风热型感冒,可取“双栖”穴,如风池、中府、肺俞、外关、合谷、太阳、印堂、迎香、肩井等。
这几个穴位不仅可“清热”也可“散寒”,有“双相”作用。
至于“双栖”穴的作用,还要看操作者的“补、泻”手法。
根据经络及中医学理论,按摩手法以及走行方向等有补泻之分,原则上,虚证患者宜取补法,实证患者宜取泻法,而对常人按摩则采取平补平泻法。
“泻”法的操作原则有:(1)按摩的手法尽量重;(2)按摩节奏以快为泻;(3)按摩时间宜短,不宜长;(4)按照逆经络方向按摩;(5)按照逆时针方向按摩;(6)按照离心的血流方向按摩。
平补平泻法的操作原则即是取补法与泻法之中,即轻重相同,快慢结合,时间不长不短,方向正反相参。
穴位按摩的补泄手法

穴位按摩的补泄手法穴位按摩的补泄手法(附若干经穴简介)进行穴位按摩时,双手或指功作用于患者的经络穴位,以心达意、以意领气,力发肘底,贯于指端,通过明理辨证,运用“调”、“补”、“泄”等基本方法,以水滴石穿之柔功,作用于患者的经络、腧穴,起到透表达里、灌溉五脏、洒陈六腑的作用。
所谓“调”即以指针方式在患者的穴位上进行循环往复运动;所谓“补”即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运动;所谓“泄”即按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
此三法为脏腑点穴的基本方法。
其它还有“搬”、“扣”、“推”、“按”、“放”等手法,以调理脏腑气分,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以求中道,平衡阴阳。
顺时针是补,就是用于需要积极效果方面的,用于治疗虚症,应该补养的人。
逆时针是泄,就是用于需要反作用方面的,用于治疗实症,应该去火,和情绪不稳定的人。
顺着经络的走向进行的,即为补。
逆着经络走向的进行的即为泻。
从手法的轻重来说,轻剌激手法为补,重剌激手法为泻。
从血流的方向来说,向心性的手法为补,离心性的手法为泻。
-------------------若干经络穴位的作用简介和位置一、肺经:天府:鼻尖触手臂处。
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肘横纹外侧。
补肾。
治高血压、哮喘。
孔最:腕横纹上七寸。
治鼻出血,治痔疮的要穴,对感冒汗不出可起到发汗的作用。
治急性咳鏉、急性咽喉痛列缺:合谷相对食指下的凹陷处。
治疗小儿遗尿,偏头痛,外感风寒引起的偏头痛。
头项寻列缺经渠:铙骨头叫铙骨茎突,顶着它往外推。
治疗咳鏉的要穴,不管是虚寒引起的还是肺热引起的。
太渊:用大指关节往下咯它,或者来回挫搓。
(在大拇指下)肺经的原穴,大补穴,补气。
脉之会穴,可治静脉曲张。
鱼际:治疗咳鏉,喘促,心中烦热,小儿疳积。
少商:大拇指甲外侧,治疗咽喉痛的要穴,用三棱针轻轻点刺挤出一滴血来,就会感到嗓子轻松了。
二、大肠经:功效:1.有效防止皮肤病,刮痧大肠经可治痘疹和湿疹。
2.可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火气去掉。
3.有很强的通便效果。
穴位按摩的补泄手法

穴位按摩的补泄手法穴位按摩的补泄手法(附若干经穴简介)(2009-06-04 15:29:58)转载▼进行穴位按摩时,双手或指功作用于患者的经络穴位,以心达意、以意领气,力发肘底,贯于指端,通过明理辨证,运用“调”、“补”、“泄”等基本方法,以水滴石穿之柔功,作用于患者的经络、腧穴,起到透表达里、灌溉五脏、洒陈六腑的作用。
所谓“调”即以指针方式在患者的穴位上进行循环往复运动;所谓“补”即按顺时针方向旋转运动;所谓“泄”即按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
此三法为脏腑点穴的基本方法。
其它还有“搬”、“扣”、“推”、“按”、“放”等手法,以调理脏腑气分,损其有余,补其不足,以求中道,平衡阴阳。
顺时针是补,就是用于需要积极效果方面的,用于治疗虚症,应该补养的人。
逆时针是泄,就是用于需要反作用方面的,用于治疗实症,应该去火,和情绪不稳定的人。
顺着经络的走向进行的,即为补。
逆着经络走向的进行的即为泻。
从手法的轻重来说,轻剌激手法为补,重剌激手法为泻。
从血流的方向来说,向心性的手法为补,离心性的手法为泻。
-------------------若干经络穴位的作用简介和位置一、肺经:天府:鼻尖触手臂处。
治疗过敏性鼻炎。
尺泽:肘横纹外侧。
补肾。
治高血压、哮喘。
孔最:腕横纹上七寸。
治鼻出血,治痔疮的要穴,对感冒汗不出可起到发汗的作用。
治急性咳鏉、急性咽喉痛列缺:合谷相对食指下的凹陷处。
治疗小儿遗尿,偏头痛,外感风寒引起的偏头痛。
头项寻列缺经渠:铙骨头叫铙骨茎突,顶着它往外推。
治疗咳鏉的要穴,不管是虚寒引起的还是肺热引起的。
太渊:用大指关节往下咯它,或者来回挫搓。
(在大拇指下)肺经的原穴,大补穴,补气。
脉之会穴,可治静脉曲张。
鱼际:治疗咳鏉,喘促,心中烦热,小儿疳积。
少商:大拇指甲外侧,治疗咽喉痛的要穴,用三棱针轻轻点刺挤出一滴血来,就会感到嗓子轻松了。
二、大肠经:功效:1.有效防止皮肤病,刮痧大肠经可治痘疹和湿疹。
2.可帮助人体增强阳气或把多余火气去掉。
指肚按摩向心为补,向外为泻;摩为补,按为泻。

指肚按摩向心为补,向外为泻;摩为补,按为泻。
1、补充小儿按摩穴位的缺失部分
在小儿推拿穴位中,以经络命名的指肚有明显的缺失现象,通过此文可以补充缺失的部分。
2、明确小儿按摩穴位的治疗原理。
尽管小儿推拿的穴位名称千奇百怪,但是其基本理论仍然离不开经络。
手指肚经络现象的研究揭示了这一本质。
关于五经穴推拿补泻的方向一直都有争议,指肚经络感传试验可以结束这一争议。
指肚按摩向心为补,向外为泻;摩为补,按为泻。
3、成人保健按摩的应用。
手指肚的按摩很方便,不仅小儿可用,成人亦可使用。
4、经络诊断的新途径。
由于手指肚经络现象的被揭示,利用手指肚的望诊和切诊来判断经络疾病的方法已经可以实现。
特别是为利用电子设备检测经络提供了一条简单明确的检测位点。
5、有助于理解小儿指纹变化的原理。
望小儿指纹的诊查方法由来已久,但是如何深入理解小儿指纹产生的原理一直无人问津。
指肚经络现象的研究给小儿望指纹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思路。
按摩手法的补与泻

按摩手法的补与泻作者:赫凡来源:《家庭医学·下半月》2013年第03期按摩是一种相对于其他养生保健方法更易操作的方法,几乎不需要借助任何器具,同时只要手法得当,也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是一种绿色疗法。
但是很多人在使用按摩进行自我保健的时候,有一个问题让他们很头疼,那就是按摩手法的补和泻。
总是听甲按摩师说这样是补,乙按摩师又说那样是补,让人摸不着头绪。
其实简单来说,按摩手法的补泻,是通过手法作用力的大小、速度的快慢以及方向的不同等给机体一定的刺激,激发机体整体与局部的调控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补和泻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
补和泻可以从手法的轻重上来分,也可以从按摩的方向上来分,还可以从按摩的摆动频率和作用时间上来分。
按轻重分补泻一般而言,刺激度小,力度轻的手法,是为补;而刺激度大,力度强的手法,是为泻。
作用时间较短的重刺激,可抑制脏器的生理功能,可谓之“泻”,作用时间较长的轻刺激可活跃兴奋脏器生理功能,可谓之“补”。
从现代医学的神经生理学来看,缓和、轻微的连续刺激有兴奋周围神经的作用,但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
急速、较重且时间较短的刺激可兴奋中枢神经,抑制周围神经。
当中枢神经处于抑制状态时,副交感神经处于优势;而中枢神经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占优势。
这进一步说明轻手法为补、重手法为泻。
如对于哮喘的患者,取定喘、风门、肺俞、肩中俞等穴,开始用较轻柔的一指禅推法、按法,使周围组织兴奋性增强,既提高了传入神经的传导功能,又提高了周围软组织对手法的适应性。
以后手法逐渐加重,使中枢神经兴奋性提高,周围神经兴奋性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支气管平滑肌舒张,症状得以缓解。
按摩手法对软组织损伤治疗的补泻作用,既可以加强局部血液循行,改变相应软组织的系统功能,提高该组织的痛觉,起到补的作用;又能促进局部水肿、血肿的吸收,使扭伤、错位等恢复正常,从而消除软组织疾患的致病因素,起到泻的治疗作用。
中医推拿补泻法详解巧用补泻事半功倍

中医推拿补泻法详解巧用补泻事半功倍
补虚泻实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法则,推拿补泻是中医补泻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般来说,补法有升阳兴奋激发营养机体促进脏腑生理功能等作用,泻法有降温抑制脏腑功能祛除外邪调畅气机等作用。
常用推拿补泻法可分为以下四种。
1、轻重补泻法
轻手法为补,重手法为泻。
轻手法适用于病程长病情缓慢体弱患者;重手法适用于病程短病情重急体壮患者。
轻手法可抑制中枢神经,兴奋周围神经;重手法可兴奋中枢神经,抑制周围神经。
2、方向补泻法
向心为补离心为泻;推上为补推下为泻;由外向里推为补由里向外推为泻;顺时针旋推为补逆时针旋推为泻;男由右向左施手法为补反之为泻;女由左向右施手法为补反之为泻。
这些方法因穴位而略有差异,但验之临床,功效显著。
3、迎随补泻法
本法属方向补泻之特例。
顺经络推拿为补,顺经络走向,在穴位上做短时间轻快柔和的手法,使气血畅通,使虚弱的机体恢复正常活动,这就是随其气而济之的补法。
逆经络推拿为泻,逆经络走向,施以长时间重手法推拿,使方盛的病势得以消减,这就是逆其气而夺之的泻法。
4、频率补泻法
急摩为泻,缓摩为补。
即频率快的手法为泻法,频率慢的手法为补法。
频率慢的手法多用力轻柔,频率快的手法多用力重着。
频率补泻法常配合轻重补泻法同时使用。
推拿的补泻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但必须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绝不能机械地认为某些手法就是补法,某些手法就是泻法。
补泻是相对而言的,离开经络穴位的作用,患者的体质疾病的性质等因素谈补泻是片面的。
推拿临症除了掌握补泻的一般原则外,还必须进行缜密的辩证论治。
养生须知:按摩肚子顺时针是泻 逆时针是补

养生须知:按摩肚子顺时针是泻逆时针是补*导读:按摩肚子可以减肥或治疗便秘,已成为当今很多人知道的方法了。
但是有的人听说顺时针方向按摩是补,常用于止泻,有的人却认为顺时针方向按摩是顺着肠子的走向按摩,应该是泻法,可以治疗便秘。
下面来看看专家的说法吧!*顺时针是泻逆时针是补中医按摩穴位的原则是,实证时应该顺时针方向按摩,是为了泻,虚证时应该逆时针方向按摩,是为了补。
由于腹部右侧是升结肠,左边是降结肠,因此顺时针方向按摩是依照排泄的流向,帮助肠蠕动。
实证和虚证在中医来说,是两类非常大的证型。
一般来说,看舌苔能做出一个初步判断。
实证时,患者表现为舌苔发黄、舌苔较厚、口臭、便秘等,此时按顺时针方向按摩,能刺激肠蠕动,使粪便到达直肠部,产生便意;而虚证患者则舌苔淡、舌苔较薄、容易腹泻,逆时针方向按摩是逆着结肠方向,这样是为了补,阻止腹泻。
其实这样的区分只是在治疗便秘、腹泻、肥胖、月经不调等病症时适用,如果是日常保健,则顺时针或逆时针都可以,最好两个方向都做一遍。
按摩腹部能调整人体阴阳气血、改善脏腑功能。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在过分饥饿或饱餐的情况下进行,体弱者可采用平直仰卧位进行按摩。
*一般养生用平补平泻法医学专家建议,一般养生所采用的摩腹法最好是平补和平泻的手法。
平补法就是一逆一顺各绕脐摩腹100圈;平泻法则是一顺一逆,按摩方向应同肌肉走向一致,沿肌肉生长方向,轻缓地、有韵律地耐心进行。
按摩的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5分钟左右,在毛孔张开时按摩效果最佳,所以最好在洗澡后按摩。
摩腹时,可用全掌施力,也可只用大鱼际接触腹部,若双手重叠按揉,则推拿力量大,效果更佳。
摩腹前注意排空小便,肿瘤或急腹症患者禁止摩腹。
*按摩肚子能治什么病?按摩,是中医治病的传统手法,能强身祛疾、延缓衰老,其中腹部按摩更能保健养生。
早在中医学的经典《黄帝内经》一书中就有记载:腹部按揉,养生一诀。
我国唐代名医、百岁老人孙思邈也曾经写道:腹宜常摩,可去百病。
推拿补泻问题

推拿补泻问题"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中医治病的一项基本法则。
补,是补正气之不足;泻,是泻邪气之有余。
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推拿的补泻作用进行了不断的总结,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小儿推拿治疗时十分强调补泻。
有关推拿的补泻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按经络的循行来分,顺经络循行方向的操作为补法;逆经络循行方向的操作为泻法。
二、按血流方向来分,向心性的操作为补法;离心性的操作为泻法。
三、按手法的运动方向来分,顺时针方向的手法为补法;逆时针方向的手法为泻法。
正如《小儿推拿广意》说:"运太阳往耳转为泻,往眼转为补,《幼科推拿秘书》说:"左转补,右转泄"。
四、按手法的刺激强度来分,轻刺激手法为补法;重刺激手法为泻法。
五、按手法的频率来分,频率缓慢的手法为补法;频率急速的手法为泻法。
正如《厘正按摩要术》说:"急摩为泻,缓摩为补"。
六、按治疗时间来分,治疗时间长的操作方法为补法,治疗时间短的操作方法为泻法。
但是这里必须指出,所谓推拿的补泻作用是,只有把手法与治疗部位(或经络穴位)联系起来才有其实际意义。
手法在经络穴位或特定部位应用后所体现的治疗效果是,凡能起到扶助人体正气或增强人体组织某一功能的,即谓之“补”法;凡能袪除体内病邪或抑制组织器官功能亢迸的,即谓之"泻"法。
其次,推拿的补泻与药物的补泻在方式上是完全不同的,推拿治疗过程中并没有"补药"或"泻药"进入人体,而是通过手法对经络穴位或治疗部位应用各种不同方式的刺激,使机体内部得到调节,从而起到扶正达邪的功效,这就是推拿补泻作用的真实含义。
因而在一般的情况下,推拿治疗自然具有“补”、“泻”的双向性。
即当疾病为“实证”时,会体现为驱邪泻实的作用;而当疾病为“虚证”时,将表现为补益充虚的功效。
如以摩腹、一指禅推或按揉背部胃俞穴,只要刺激强度控制在适度范围内,无论对饮食积滞引起的胃痛还是脾胃虚寒造成的胃痛均具有良好在止痛效果。
按摩补泻手法详解图解

按摩补泻手法详解图解《黄帝内经》有云:“盛则泄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原则,通过按摩补泻虚实疏通人体的气血,达到愈病、保健、强身的目的。
那么,什么是补泻呢?一般认为,凡是具有促进兴奋、营养、激发、扶正、升温作用的手法均属补法;凡是起到抑制、疏散、通畅、祛邪、降温作用的手法均属泻法。
补泻手法的作用虽然有异,但目的一致,即调整阴阳、平衡气血、疏通经脉、祛邪强身,以达到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稳定。
穴位按摩的补泻方法可分为以下三种。
1.轻重补泻法一般认为补法是较轻刺激的按摩手法,手法柔和、轻快,时间短促。
例如,轻揉、轻按能疏通气血、扶正补虚。
泻法是重刺激的手法,手法重而强,用力由轻入重,作用时间长。
例如,重揉、重按能镇痛活血,以疏散凝滞积聚,开导闭塞肿胀,减轻疼痛。
2左右旋转补泻法按摩时,以中指、示指、拇指,或用大鱼际按摩某一部位或穴位,顺时针旋转(向右旋转)为补。
或以拇指、中指并按两穴,或以示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按三穴,顺时针旋转(向右旋转)亦为补法。
以中指或示指按住某一被按摩部位或穴位,逆时针旋转(向左旋转)为泻。
或以拇指、中指并按两穴,或以示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按三穴,逆时针旋转(向左旋转)亦为泻法。
3迎随补泻法《黄帝内经》对迎随补泻有具体说明:“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
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而夺之者,泻也,追而济之者,补也。
”也就是说,临床按摩时,需通而补者,应顺其经脉的走向进行按摩;需行而泻者,应逆其经脉的走向进行按摩。
那么,经络敲击的顺逆如何判断呢?经络以起点为依据,可分为手经和足经。
手经和足经又都分为阳经和阴经。
比如手阳经的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都是逆泻、顺补;手阴经的肺经、心包经、心经是顺补、逆泻;足阳经的胃经、胆经、膀胱经是顺补、逆泻;足阴经的脾经、肝经、肾经则是逆泻、顺补。
这里教大家一个口诀:“手之三阴胸内手,手之三阳手外头;足之三阳头外足,足之三阴足内腹。
推拿怎样才能补虚泻实

推拿怎样才能补虚泻实推拿之术最在乎实用功效,而决定推拿疗效主要在于手法的性质,而论性质当以补泻为先,《黄帝内经》云:“补泻反,病益笃”,足见其重要性。
只有定义了推拿的补泻,才能以中医辨证为依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针刺和推拿都属于中医外治法的范畴,都强调手法的重要性,而补泻又是手法的核心所在。
同理比较,推拿同时具备外界刺激因素和与针刺相同的受术生理结构。
如果将推拿手法包括形式、刺激量、速度等因素比作治病的活性物质,那么受术人体的腧穴、以及腧穴下结构就是受体。
不同的活性物质对机体产生具有差异性的生物学效应,而即使同一物质作用于不同的受体也会产生独特的作用,但效应总体上仍偏于“补”。
一、推拿补泻的定义推拿补泻,是在中医辨证施治的理论指导下,医者运用手、手指或身体某一部位,以一定的力、运动方向、速度、选取相应的施术部位(及穴位),加以一定的作用时间作用于患者的体表、肌腠、使力传达到脏腑、骨、筋膜及肌肉深处,从而使机体内部的组织细胞、器官发生一系列的物质代谢变化,以影响诸神经的传导,改变人体神经、及神经——体液的调节作用,改善体内内分泌的功能。
其作用反应到患者自身感觉,则为施术部位或穴位的冷、痛、热、胀、酸、麻及传递感和症状的减轻和消失,以达到对人体的气、血、阴、阳及脏腑功能的调节,而实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治疗目的。
二、推拿补泻的影响因素1. 力度从手法的刺激性质角度,对某一脏腑来说,一般情况下作用时间较长的弱刺激能兴奋生理功能,谓之补;强刺激会抑制生理功能,谓之泻。
举例来说,胃酸分泌过多是一种过度的生理表现,这时予以强刺激手法可抑制胃酸分泌。
推拿手法力度,即刺激量的大小是推拿补泻的实质内容。
补与泻,是反应手法刺激量的矛盾统一体,它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不同的手法刺激量可以引起不同的反应;而不同的机体机能状态和病症,对相同的手法刺激量又可以产生不同的反应。
手法刺激量的大小是对患者而言的,所以患者对推拿手法的反应敏感度,才是决定手法刺激量大小的基本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摩手法的补泻
根据按摩古今按摩理论的要求和实践经验,在按摩时需要牢记以下几种规律,就可以很好的掌握按摩手法的补泻。
一是在按摩力度上,轻按轻揉为补,重按重揉为泻。
当轻按时,人们感觉比较舒服,身体处于放松状态,像进行良好的睡眠一们,所以有补的作用;当重按时,刺激强,人体的能量猛然会汇集到刺激点,多余的能量会消耗一部分,所以有泻的作用。
二是在按摩的方向上,顺着经络行走的方向为补,逆着经络行走的方向为泻。
中医的经络行走方向是不同的,手三阴经是从胸到手,手三阳经由手到头,足三阳经是从头到足,足三阴经由足到胸。
我分析其中的道理,大概是顺着经络行走方向,为经络中气血运行增加了动力,所以为补,逆着按摩时为经络气血运行增加了阻力,消耗了动力,所以为泻。
三是从手法旋转方向来说,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泻。
四是在按摩的频率上,缓慢的按摩为补,急促的按摩为泻。
这也是与刺激的程度有关,在缓慢的按摩时,为人体气血运行增加了能量,在急促的按摩时,身体的能量处于发散状态,所以分别为补和泻。
掌握了以上四种补泻的规律,朋友们在按摩时可以根据实际病症进行灵活的使用,做为按摩健身爱好者,平时如果是为了养生而按摩,可以多采用补的按摩手法,以轻、缓为主,如果实在分不清补泻,可以采取一补一泻的手法,这在按摩学上称之为平,比如在揉腹部时可以先顺时针9次,再逆时针9次,既可以起到健身作用,又不用顾虑补泻带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