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题一课”教学研究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合集下载

“一题一课”式的初三复习教学实践与思考——以“一道中考题引发的探究”为例

“一题一课”式的初三复习教学实践与思考——以“一道中考题引发的探究”为例

• 28 .理科考试研究•数学版2021年2月10日[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 李士琦,吴颖康.数学教学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 范大学出版社,2011.[7] 余睿,吴柯江.“核心问题”视域下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的策略—以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为例[J ].华夏教师,2019 (29) :10.[8] 曹才翰,章建跃.中学数学教学概论[M ].北京:北京 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9]王道宇.初中数学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J ].中学数学教学,2019(05) :20 -24.(收稿日期:2020 -08 _26)“一题一课”式的初三复习教学卖咸与思考—以“一道中考题引发的探究”为例缪凌颖(福安市第三中学福建福安355002)摘要:本文以“ 一题一课”式的复习教学实践为例,依托问题驱动,引导学生经历“问题解决一变式一反思一开放一归纳”的过程,逐步渗透数学思想,积累活动经验,发展数学核心素养.关键词:函数背景;数形结合;复习备考简约高效一直是数学复习课的一种追求,而传统 的复习课为何效益不高呢?究其原因是教师在复习 时有一种“贪多”的心态,课堂体现为“知识点多面广、 例题多而不精”,过于追求复习的全面性而缺乏对知 识的深度探究,导致学生的能力难以得到实质性的发 展,所以构建“又精又专”的复习课堂,开展“一题一 课”式的深度教学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一题一课”式 的复习课是指教师以一个典型例题为支架点,深度挖 掘其内在价值,在同一例题背景下,引导学生有序开 展问题探究,以达到巩固深化某一知识与技能,发展 学生思维能力与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基于此,笔者 在初三复习备考中以一道中考题进行教学尝试,现整 理成文,欲与同行们交流.I教学简述与分析1.1 以数解形,解决问题问题(2018年福建卷第丨6题改编)如图1,已知直线ym 与双曲线y ^■相交于,_B 两点,BCX/A 轴,/lC //y 轴.(1) 当讯=-2时,求/1』两点的坐标和厶仙<:的面积;(2)是否存在m 的值使得A /IB C 面积取得最小值?若存在,求出m 与A /1S C 面积的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多媒体展示第(1)问,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视, 发现学生能比较顺利地通过联立方程组求出两 点的坐标为(3,1),(-1,- 3),但部分学生对如何表 示A /1B C 的面积感到困惑.在组织学生讨论以后,教 师请学生分析思路.生1:先求出点C 的坐标再求出线段的长 即可,而SC /A 轴,AC //y 轴,所以点C 的坐标为(3, -3);即 |S C | = |4C | =4,易知 S _c =4.随后,多媒体展示第(2)问.生2猜测当直线y = x + m 过原点时,A 仙C 面积取得最小值,如何证明呢?有了第(1 )问的解题经验, 学生呈现了以下解答:基金项目:福安市中学教育科学研究2019年度课题“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三数学教学改进”(项目编号:FJNDKY 19-311 ). 作者简介:繆凌颖(1988 -),男,福建宁德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学.2021年2月10日理科考试研究•数学版• 29 .解法1联立J r :X ’得>»(-m +miL j :-X +m ,\m+ y /m 2 + \2^| b (-m --m -1-12 m ■-\/爪2 +12、21丨,》(2»2 ,所以丨 BC | = UC 丨=^m 2 +12.所以 S 續c =||S C |2=^^.当m 二0时,S A A B C 的最小值为6.解法2设两点的坐标为(〜,& +m ),(巧,r =3_尤2 +爪),则由j 尤得尤2 + 771% - 3 = 0•[y = X + J 71,所以 A =m 2 +12>0.P JfV A x >\ + x 2=-3.因为点C 的坐标为〇丨,+ m ),所以S A 4B C =1 I .^1 I D^| (^1 -x 2)[(x { +m ) - (x 2 +m )]y | 从| • 1^6 | =---------------------------=(a ;! -X 2)2(x { + X2)2 -4x {X2 12—1 —= 2-------= T m +6-即当m = 0时,S A ,4B C 的最小值为6.教师点评以后,借助几何画板为学生直观展示了 A /IB C 的面积随着m 值变化的动态过程,体会当一次 函数过原点时,A M C 的面积取得最小值为6.教学分析通过第(1)问引导学生定量研究 A /IB C 的面积,巩固解决函数图象交点问题的基本技 能,从而明确第(2)问的探究思路.把特殊化的问题解 决好,从中感受解题方向,再进一步研究一般性问题 是数学解题的基本方法之一.1.2适时追问,精彩生成适时追问,引导学生进行解后反思是促进学生思 维发展的有效策略.在总结本题的解题方法以后,笔 者逐步呈现了以下三个驱动型问题:(3)将直线y = x m 改为y = 2a : + m ,A /1B C 的面 积最小值是否发生改变? y = 3a : + m 呢?(4) 请你提出一个关于A /lfiC 面积问题的猜想? 经过短暂的思考交流后,学生们展示问题(3)的计算结果:SA /4fle 的最小值仍为6.便提出猜想:直线y = + m 与双曲线7 = ^■相交于两点,B C //*X轴,/IC //y 轴,则的面积取得最小值为6.如何证明这个猜想呢?生3:设^4,5两点的坐标为(&,_ +m ),(x 2,fc x ;2+ m ),则由 j ,尤’ 得 fcc 2 + 獄-3 = 0.i y = kx + m ,所以a :】+欠2 = —f ,尤= —舍.因为点C 的坐标为(&,fcc 2+m ),所以S A ,fiC =1 II D ^i(^i ~x 2)[(k x ] +m) -k (x 2 +m )]— \A C \- |B C | =-----------------------------=k {x x -x 2)2h [(x l +x 2)2 -4x x x 2] m 2~广: 2 =2k +6'生4提出质疑:若灸<0,则A /1B C 的面积取得的 最小值就不是6,而且不能保证A = m 2 + 12A > 0.再次 讨论以后,学生们对猜想进行修正,得到推广性 结论1.结论1直线y = A :x + w (&>0)与双曲线y■相交于4,B 两点,BC /八轴,AC //y 轴,则的面积取得最小值为6.而后,教师在结论1的前提下进一步追问:(5)如图2,你能从反比例函数系数几何意义的 角度解释为什么一次函数过原点时,的面积最小值为6?生5:问题(5)可利用两个函数的对称性来解决, 展示如下:设<4,6两点的坐标为(*1,71),(-»:1,-71),则点C 的坐标为(*,,-y ,).§P SAABC= y U c | • | SC | = L =2*,y ,.从反比例函数系数的几何意义可知=3.所以S 續c =6.教学分析问题(3) (4)让学生经历计算一猜 想一证明一反思一完善猜想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 经验,问题(5)的知识指向是反比例函数的几何意义, 用代数计算解释图形结论,直指问题本质,让学生对数形的和谐统一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驱动型问题.30 •理科考试研究•数学版2021年2月10日的逐步推进,从而引导学生深度反思,这样富有探索 性和创造性的数学活动,无疑对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 发展是大有裨益的.1.3 问题变式,归纳共性问题变式是数学解题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关注问题的本质不断改变情境,引导学生用类 比、归纳等方法认识变式,在问题解决和反思中认识 变与不变,寻找共性与差异m.本题的问题背景是一 次函数动而双曲线定,如果改变两个函数的运动状态 呢?多媒体依次展示以下三个问题变式:(6) 直线y= + l与双曲线y= f(A:>0)相交于4,召两点,SC//a:轴,4C//y轴,若的面积为2.5,请求出A值;(7) 直线;K= h+ 1与双曲线;K= |(yc>0)相交于质没有改变,始终要求学生用参数来表示的面积,让学生体悟转化、分类、函数与方程等数学思想,发展学生的直观想象、逻辑推理与数学运算等核心素 养,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展现了问题的变式和思考问题 的角度.问题(6)不仅让两个函数参数建立关联,还改 变设问方式——已知A4B C面积求参数I在进一步 积累解题经验以后,逐步呈现问题(7) (8),进而引导 学生归纳解法和问题的共性,体验解题的乐趣.4两点,BC/A轴,/今轴,求A/lfiC的面积的最 小值.问题(6)的解决比较顺利,需要指出的是,学生解 决问题(7)时表示出 S A/(f i C= +|/lC|•|B C|=2fc+^以后便陷入僵局,如何求最小值呢?教师引导学生进 行设参、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最后借助判别式法解 决问题,具体如下.i9i2k+h=i (t > 0),即 4A:2 —2认+ 1 = 0•由A = 4? - 16彡0,得 •即S A.4flC5=2.若进一步弱化问题条件,让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 数更具有一般性,还能将结论1进一步推广吗?继而 呈现问题(8).(8)直线7=&|»+爪与双曲线;/ = ^〇1/£2>0)相交于两点,S C/A c轴,/lC//y轴,求的面积的最小值(用含h,fc2和m的代数式表达).教师引导学生在解题时进行分类讨论,经过交流 以后形成推广性结论2.结论2直线y=灸# + m与双曲线y=二(\/1:2>x图31.4 自主编题,活跃思维《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中明 确指出:在数学中,发现问题往往比证明结论更重要,我们的数学课程应该为学生提供这种基于发现的更 有价值的数学活动.上一环节中教师为学生示范了如 何对问题进行变式,并明确指出这样变式的逻辑基础 (改变函数的运动状态),有了一些间接经验以后,学 生能否结合自身知识背景提出研究面积的新问题呢?笔者设计了如下活动:请与你的小组成员合作,根据 图3,提出一个探究图形面积的数学问题(可自行添加 条件或改变条件).学生们兴致高涨,主动思考,不断 提出问题,教师点评并提出改进建议.现选取部分问 题整理如下.1.4.1以加点来构题问题1已知直线;与双曲线y= f相交于A S两点,〇为坐标原点,连接得到求的面积;问题2已知直线y= 与双曲线y= f相交〇)相交于两点,SC//x轴,4C//>轴,则A/IBC 的面积的最小值为丨f+2A2I.教学分析从问题反思到问题变式,主要改变的 是原题中参数的位置,是知识技能的再一次磨练与升 华.从有图到无图,从单参数到多参数,问题的核心本于/I,B两点,在第一象限内有一点C满足到*轴的距 离为3,连接AC,得到A/ISC,求A/1BC的面积;问题3 已知直线y =*与双曲线y = ^■相交于两点,过点4作4C丄*轴,垂足为点C,连接4C,B C得到A仙C,求A/1B C的面积•2021年2月10日理科考试研究•数学版• 31 •1.4.2以改形来构题问题4直线y+ m与双曲线y= f相交于/4,S两点,以为直径作圆C,求该圆面积的最小值;问题5直线;与双曲线y= |相交于4, B两点,以为边作等边A4S C,求该三角形面积的 最小值.鉴于时间关系,请学生回去解答并继续提出问题,最后,由学生畅谈收获,师生共同梳理成知识网络 (如图4).图4教学分析创设一个适度开放的数学问题情境,以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为活动内容来激发学生火热 的思考是复习教学的一种有效尝试.因为构题的过程 恰恰是思维的碰撞,是知识的主动建构,是学生创造 力得以施展的良好契机.当然,对于开放性问题,教师 应明确若给定的条件过多,则学生思维必然受限,如 太少,则易偏离本节课的重点,因此,在给定的图形下 研究面积问题,既给予学生必要的探究空间,又不至 于偏离课堂的核心目标.另外,为提高问题质量,训练 学生有逻辑地提出问题,教师需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 归纳,让学生明白问题变式改编的逻辑基础,如改变 函数图象的运动状态,条件结论互换,加点构形,易形 构题等.最后以导图式的小结来引导学生的自我反 思,从知识、处理策略、数学思想方法上进行归纳,有 利于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内化.2教学思考2.1 研究命题趋势,铺平垫稳搭建例题结构从中考命题趋势看,函数背景下的几何探究问题 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其命题形式主要表现为以 参数介入让函数图象或几何图形处于运动之中,寻找 变化中的不变性,与方程、不等式等知识紧密融合,充 分考查学生的直观想象与数学运算素养,体现初高衔 接.基于考情下的复习课要求广大教师要以命题者的 视角对考题进行深度解读,立足学情研发专题,构建 低起点,有层次的例题教学模式.如,笔者在另一个班 级的教学实践中直接呈现如下原题:直线>•= % + m与双曲线y|相交于/!,B两点,BC/A轴,4C//y轴,则面积的最小值为_____.教学时发现部分学生在求解含参方程时错误频出,还有一部分完全找不 到问题的突破口,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而经梯度式改 编后再次实践,学生面对第(1)问时能顺利地从方程 的角度去思考交点问题,再由交点的坐标关系思考的长度,在这样的启发下,探究第(2)问就显 得水到渠成.可见,复习课的例题设计应当铺平垫稳,逐级搭建问题结构.2.2 注重解后反思,变式研究促进思维参与波利亚认为:数学问题的解决仅仅只是一半,更 重要的是解题之后的回顾.观察题目的特征,归纳解 题的通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是解题教学的 目标之一.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开展解后反思和变 式研究是解题教学必不可少的两个环节.本节课首先 通过改变&值,引导学生认识到直线变化的情况下厶4B C面积最小值的不变性,进而形成一般性的猜想 与证明,在交流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猜想;而后,教师 通过改变参数位置来改变函数的运动状态继而呈现 更多一般性变式,既让学生了解变式的产生过程,又 为学生示范了研究问题变式的方法;最后,由学生来 设计变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分析、综合、评 价、创造等高阶思维活动,而这恰是学生思维参与深 度的体现.2.3 积累活动经验,发展素养提升复习效益《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数学活动经验需 要在“做”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中积淀.它是学生 经历探究、思考、推理、反思等数学活动的过程以后形 成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的重要载体.本节课让学生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 究活动,这就是“动手做”的过程,而提炼出问题解决 的通性通法,并创造性地提出猜想,这就是“思考”的结果,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初三数学的复 习课离不开解题,而解题活动经验的积累对学生数学 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复习课一定要发挥 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做题中磨练基本功,并学 会在“思考”中体会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与研究问题 的方法,不断积累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基本经验,最终实现数学素养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容 面对各种问题情境,提高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真正 提升数学复习的课堂效益.参考文献:[1]缪凌颖.一道函数题的低分缘由探析与启示[J].理科考试研究,2019,26(20) :28 -31.(收稿日期:2020 -09 -02)关联知识直线、反比例函数处理策略背景下的面积问题数学思想方程、函数、不等式 点、线段、面积的数表达式 数形结合、转化、推理等。

教学中课题研究的思考和认识

教学中课题研究的思考和认识

作业二:针对课题研究的认识与思考一、在课题研究中提高了科研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课题研究,可以填补科研活动零的空白。

课题研究,不能只是根据个人的喜好而制定出来的,它需要科学理论做依据,有实践经验做支撑,这就迫使自己认真地去学习,研究。

在课题研究前期,我们在课题主持人的组织下,通过听讲座,了解模式的框架;在教研组活动上,学习了与课题有关的资料,案例。

自己也查阅了专家的学术著作,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知识量,提高了自身素质。

随着理论素养的提升,教学实践能力也不断增强。

尤其体现在文本解读的深度和教学设计的效度上。

二、主动学习,注重过程课题研究重在过程,而我们更是努力经历真正的研究过程,体味研究的酸甜苦辣。

为了了解到最新最切合实际的知识,大家会经常研读相关的理论书籍,学习其中的精华理论,追踪先进的理念思想,努力提高自我的研究修养。

积极吸收。

通过阅读,我认识到:教师要客观地把握学生层次,必须深入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心理倾向、知识基础、接受能力进行分层设组。

用动态、发展的观点对待学生,随时注意学生的发展变化,作必要的层次调整。

然后规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各类学生各有所获,使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都得到提高,在各自的区域内得到充分的发展,使每一次学习后都有一种成功感在激励着自己,在不断获取成功和递进中得到一种轻松、愉悦、满足的心理体验,激发再次成功的欲望。

三、及时总结经验,改进不足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让教师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调动了教师科研的积极性。

我们每个人可以及时总结在教学实践中的不足,更认真备课,不断严格要求自己,试着用新的理念和方法上好随堂课。

通过开展课题研究,不仅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展示出了较高的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

每学期通过开展送教下乡、教改试验专题研讨和教育科研论题答辩、以现代化教育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基本功展示以及教学经验、学术论文和试验报告的交流、发表和获奖情况汇报等各项活动,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过程中展技验能,锻炼提高。

一题一课高中数学

一题一课高中数学

一题一课高中数学高中数学是学生们学习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科目之一。

它既具有理论性,也有实际应用性。

为了提高学生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们可以采用一题一课的教学方法。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步骤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介绍一题一课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

一、教学目标一题一课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数学知识。

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实践操作,通过选取一道难度适中的数学题目,以问题为引导,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步骤一题一课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提出问题: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进度选择一道适当的数学题目。

这道题目既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又具有一定的难度,可以激发学生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欲望。

2. 导入讨论: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关键点,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3. 知识点展示:教师可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给出一些相关的数学理论知识和解题方法。

教师可以以简明扼要的方式将相关的知识点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问题的背后原理。

4. 案例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应用和意义,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练习训练: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或课后进行练习。

通过练习,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提高解题的能力和技巧。

三、教学效果采用一题一课高中数学的教学方法,可以取得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效果:1.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通过选取有趣、具有一定难度的数学题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主动参与学习。

2.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一题一课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初中数学 一题一课的教学实施与思考

初中数学 一题一课的教学实施与思考

汇报提纲
一题一课的概念 一题一课的问题选择原则 一题一课的教学实施的形式与策略 一题一课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的策略 一个亲身经历的实践案例 理性的思考:三个读懂
一题一课概念
“一题一课”简单地说,就是教师通过对一道 题或一个材料的深入研究,挖掘其数学本质与 内在的学习线索,基于学情,并科学、合理、 有序地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数学探索活动,从 而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以此达成多维目标 的过程。
A. B. C. D. (温馨提示:怎么编才能体现你的水平)
甲超市
乙超市(一次性购物)
不超过200元,不给予优惠; 促 全场 超过200元而不足500元,打9折; 销 8.8折
方 案
超过500元,500元的部分优惠10%, 超过500元的部分打8折
备注:假设相同商品的标价都一样
理性思考:也说三个读懂
一题一课的教学实施的形式与策略
1.“一题一课”教学实施的形式:个人优质课 与团体赛课.
(1)个人优质课 活动先进行说题,选拔说题优秀的教师进入上
课,说题良好等级的教师进行评课,最后,结 合说题、上课、课例三个项目综合评出一,二 等奖,评课者评为三等奖.
通过说题挑选会思考、会演绎、会表达的好老师; 通过教研组3周的磨课,让教师在磨课中成长; 通过公开课展示与教师评点及自身反思,实现质的进步。
近几年团体赛课评比统计如下:
时间
主题
课题
“一题一课”的教学
2013年11月 研究与复习策略的探 2013年温州市中考试题讨“一 Nhomakorabea一课”的教学
2014年11月 研究与复习策略的探 2014年温州市中考试题

“一题一课”的教学
2015年11月 研究与复习策略的探 2015年温州市中考第8,21题

一题一课的教学模式

一题一课的教学模式

一题一课的教学模式一题一课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以课程为载体的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通过解决具体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题一课的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如下:1. 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堂上提出一个具体的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是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2. 分析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

3. 解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

4. 总结反思:解决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一题一课的教学模式的优点如下: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模式以问题为导向,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种模式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提高教学效果:这种模式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然而,一题一课的教学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如果问题设置不当,可能会让学生感到困惑;如果教师引导不当,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学生基础薄弱,可能会难以理解和解决问题等。

因此,教师在使用这种教学模式时,需要注意合理设置问题,恰当引导,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总的来说,一题一课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教学效果。

高中数学“一题一课多解变式”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题一课多解变式”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题一课多解变式”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摘要:解题研究是很多数学教师的自觉追求与教研兴趣,特别是由一些知名教授、解题教学名家提出的问题更容易引起数学教师的研究兴趣。

前段时间,单博先生在他的微信公众号“单谈数学”上发布了一个平面几何求角度的问题,引发很多初、高中教师的兴趣,经过大家的共同讨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做到了求深、悟透。

整理了这个问题的“一题多解”与“走向一般”,并给出个人对教师研究的几点建议,以期教师的解题研究有所启发。

基于此,本篇文章对高中数学“一题一课多解变式”教学模式的理论构建与实践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一题一课多解变式;教学模式;理论构建与实践引言新课标的内容与传统的教学内容有很大的区别,要求教师积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题能力。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教师需要做出改变和努力.新课标指出:教师需改变传统的“教师扮演的角色”,必须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与合作者。

同时,学生也应从被动学习者转变为积极进取的学习者,教师在处理问题时不再是积极的解释者,而是使学生逐渐成为解决数学问题的引领者。

高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课堂占主导地位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

教师要为学生创建多种教学情境,同时运用不同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心理上对数学问题产生自主探索的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意义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应当更加重视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而非简单停留在数学知识的传授层面。

这既是新时期对学生综合能力与品质培养的体现,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

通过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能够激发他们的数学兴趣与学习积极性,不少学生之所以对数学缺乏兴趣,甚至感到枯燥乏味,一部分原因在于他们不能充分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对数学的奥秘缺乏必要的好奇心,而在数学教学中强化解题能力的培养,能够让学生从之前的机械化记忆式解题转变主动化、灵活化地探索与思考。

一道课本习题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关于例、习题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一道课本习题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关于例、习题教学有效性的探讨
日 C
解法1:如图3,融B的中点E
图l

i……………一!D

一、习题分析
本题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14页习题24.4第3题, 是在学生已学习了三角形、矩形、正方形、圆、扇形、弓形 等图形的面积之后,给出的一道传统的经典习题,该题 计算方法灵活多变且渗透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深受历来 教材编审者的青睐.立足此题,可归纳出求解阴影面积的 常用方法. 题目的难点是解题方法的构思,即如何将阴影部分 的面积化为规则图形面积的和或差,要求学生有一定的 观察能力和计算能力.突破难点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对图 形进行适当的分割与转化. 学生从小学开始就经常接触到此类求阴影部分面 积的题目,因此对解题方法并不陌生,但由于学习时碰 到的不少题目都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观察 能力,所以不少学生难免有畏难情绪,不愿意作深入思 考.不过此类题目往往一点就透,看清楚后有一种豁然开 朗的感觉,如果教师能适当加以引导,也极易调动学生 的探究欲望.
解法4:如图6,S什.s6_SB盯s半圆
=口。÷口一÷订(号)2={孑一E

=口。——口一——订l_J。=——旷一“

\2/ 2
——耵矿



-s=.s正一4(s寸.s。)=存4(吉扛詈矛)=(詈一・)矿
(3)求1个空白的面积.
窜二 Ap州隰。
B:…………一.:G

图l

解法10:如图1l,设每个花瓣的面积为菇,每个空白 的面积为弘
得到一个空白的面椰+
解法6:如图8,由前面知S可
求,而S4_5峰旷岛,进而可求S
(4)求2个空白的面积.


梳理,以一当十,触类旁通.
2.渗透思想方法

铺设台阶 引人入胜——解题教学“一题一课”的实践与思考

铺设台阶 引人入胜——解题教学“一题一课”的实践与思考

( 2 ) 若含 3 0 。 角 的直 角三 角板 的一个 顶 点 与点 C重 合 , 直角 顶 点 D 在 直 线 B Q上 , 另一个顶 点 E
在J P 上 , 求点 P的坐标. ( 2 0 1 1 年浙江省绍兴市数学中考试题改编 )
2 教学 过 程
第 1期
傅 瑞琦 : 铺 设 台阶
但是 , 从课堂观察看 , 学生都千篇一律地用 图 5作垂线的方法构造全等( 相似 ) 三角形来解题 , 这
引发 教 师 的反思 , 为 什 么学 生 解 题 方 法 单 一 , 不 会 寻求 另外 的解法 ?基 本 图形 的构 造是学 生 的难 点 , “ 台阶 ” 的设 置 让 学 生 顺 利 突 破 难 点 , 是 否 太 顺 利
抛 物 线 Y=
点 A, 顶 点 为 B, 对 称 轴 与
÷ ( — 1 ) + 3 与 ) , 轴 交 于 /
, O c :
0 I
E P ’
R t AE G P ̄R t AE F Q( 如图 3 ) , 得E G= E F .
师( 小结) : 通过 图形对 比 , 联 想 构 造全 等 三 角
想方法解决问题 , 使学生在思维能力 、 情感态度与 价 值 观等 方 面得到 协调发 展. 但是在教学调研 中发现 , 初三的例题 教学 , 常
常就 题论 题 , 更 多关 注 学 生求 解 答 案 的正 确 与否 ,
关 于难点 的解 决 常 以一 种告诉 的方 式呈 现 , 不 能很
生就 失 去 了在数 学学 习过程 中发 展能 力 、 体 现个 性
的机 会.
基 于此 , 笔者所在教研室组织 了“ 一题一课 ” 主题 教研 活 动 , 本 文结合 教师 2次 教学 实践 的对 比 思考 , 探 讨如 何设 计 对 学 生思 维 有 启 发 的 、 能 引起 学 生思 考和 探索 活动 的问题来 铺设 台阶 , 有效 突破

以“题”研课,聚焦“课”之实效——对“一题一课”教学的思考

以“题”研课,聚焦“课”之实效——对“一题一课”教学的思考

[02 2 1 年第3 基础教育 期] 论坛 45 _ 、 ,

【 后记 】如果把正方形顺 时针旋 转到 对角线在 轴上 ,使抛
物线经过 0、B两 点.是不是还 能求 出相应的系数 呢? 因为 下课
了 ,这 一 问题就 留着课 后 思考 . 四 、启 发 感 悟






背 景 分 析
)l
课 程改革 实施 多年 ,课 堂教学改革 在实践 中存在许 多亟待 解决 的问题 :新课程 提倡 的理念难把 握 ;新教 材 的改 革设 计一 时难 以适 应 ;教学 方式 、学 习方式 的变革很难 立 即跟 上课改要 求 ;课程改革 与考试评价制 度的改革不配 套等.我们知道 :“ 真 正 的改革发 生在课 堂 ” ,如何在 教学 走上 以学生 发展 为本 的道 路 ,切 实提高课 堂教学质量 和效益 ,为学生 终身发展 打好坚 实
的数 学 基 础 ,是 当前 迫 切 需 要 解 决 的 问题 .2 1 年 1 01 0月 1 1日
图 1 图2
o / ~
三 、情 景描 述 1 课 前 热 身 .
金华市教研室在开发区开展 “ 一题 一课 ”主题教研活动 .以今年
的 中考试题第 2 题 为载体 ,设计 了一堂课 (0分钟) 以 “ 3 4 题”


\ / lI
’ 7 ・ f oA\; o
图4

题 一课 ”最 为 突出 的特点 就是 对数学 “ ”进 行 了挖 题
图5

掘 ,以 “ 原题 ”为本 ,根 据学生 的认知规 律作深思 ,设计 出三
个层 次的探究题 ,由浅入 深 、浅 显易懂 ,知识 内容 却深刻 ,整 堂课 朴实 、有效 . 是一 堂 “ 这 寓教 于乐 ,特色 鲜明 ”的课堂 教

一题课堂教研成果总结

一题课堂教研成果总结

一、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我校积极开展一题课堂教研活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现将一题课堂教研成果总结如下:一、一题课堂教研活动的开展1. 确定教研主题一题课堂教研活动以“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为核心,旨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研活动围绕这一主题展开,通过集体备课、课堂实践、反思总结等环节,实现教学相长。

2. 组织教研活动(1)集体备课:教研组内教师共同研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教学策略,形成共识。

备课过程中,教师分享教学经验,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2)课堂实践:教师根据集体备课的成果,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3)反思总结:课后,教师针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教学策略。

3. 开展教研交流活动(1)校内交流:教研组内教师定期进行教学研讨,分享教学心得,共同探讨教学难题。

(2)校外交流: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教研活动,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拓宽教学视野。

二、一题课堂教研成果1. 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通过一题课堂教研活动,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参与度、学习兴趣和成绩都有了明显提升。

2. 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一题课堂教研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3. 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一题课堂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了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

教师通过参与教研活动,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同时,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教师团队的建设。

4. 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一题课堂教研活动的开展,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

一课一研教学心得体会

一课一研教学心得体会

自从接触到一课一研教学理念以来,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这种教学方式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感一课一研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以下是我对一课一研教学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一课一研教学的核心思想一课一研教学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这种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以学生为中心。

一课一研教学强调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一课一研教学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更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3. 强化实践能力。

一课一研教学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培养创新思维。

一课一研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新知识。

二、一课一研教学的优势1. 提高教学质量。

一课一研教学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参与,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课一研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一课一研教学鼓励学生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与他人沟通、协作,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课一研教学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5.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课一研教学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水平,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一课一研教学的实践策略1.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教师一课一研心得体会

教师一课一研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教学相长的重要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一课一研”的教学理念,通过不断反思、改进和提升,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以下是我在“一课一研”活动中的心得体会。

一、深入备课,明确教学目标“一课一研”活动要求教师对每一节课进行深入备课,明确教学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教学目标的制定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我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教材、了解学生情况,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目标。

同时,我还注重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入教学过程中,力求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率在“一课一研”活动中,我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以提高课堂效率。

首先,我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流程;其次,结合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我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明显提高,教学效果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三、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在“一课一研”活动中,我意识到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要性。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我实施分层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成果;同时,针对学困生,我耐心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

通过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我看到了更多学生的进步,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四、反思教学过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一课一研”活动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在活动过程中,我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找出不足之处,并制定改进措施。

例如,在课堂管理方面,我意识到自己过于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因此,我努力调整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五、加强团队合作,共同提升教学质量“一课一研”活动强调团队合作,要求教师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在活动中,我积极与同事交流教学心得,借鉴他们的优秀经验。

一师一课教研活动反思(3篇)

一师一课教研活动反思(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于近日开展了“一师一课”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听课、评课,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在活动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教师成长的重要性,现将本次教研活动进行反思。

二、活动内容1. 课前准备在活动开展前,我认真备课,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方法。

同时,我制作了精美的课件,确保课堂效果。

2. 课堂教学在课堂上,我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在讲解过程中,我尽量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

在课堂互动环节,我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

3. 课后反思课后,我认真总结课堂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同时,我积极与其他教师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三、活动反思1. 教学理念的转变通过本次活动,我深刻认识到,要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转变教学理念。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方法的改进在活动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教学方法上还存在一些不足。

例如,课堂互动环节不够充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改进教学方法,注重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3. 教学评价的完善在活动中,我意识到教学评价的重要性。

要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4. 教师之间的合作本次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教师之间合作的重要性。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加强与同事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5. 自我提升通过本次活动,我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四、总结“一师一课”教研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但对我个人成长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教学问题实践研究体会(3篇)

教学问题实践研究体会(3篇)

第1篇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知教学问题实践研究的重要性。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不断探索、实践,对教学问题实践研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以下是我对教学问题实践研究的几点体会。

一、认识教学问题实践研究的意义教学问题实践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通过研究,教师可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以下是教学问题实践研究的几个重要意义:1.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学问题实践研究有助于教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找出原因,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学问题实践研究使教师更加关注自身教育教学实践,有利于教师反思、总结、提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 增强教师科研能力:教学问题实践研究使教师掌握科研方法,提高科研素养,为教师今后从事教育教学科研奠定基础。

4. 促进教育改革:教学问题实践研究有助于教师了解教育发展趋势,关注教育改革,为推动教育改革提供有力支持。

二、教学问题实践研究的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状态等,了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家长、同行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3. 经验总结法: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总结成功经验和教训,为今后教学工作提供借鉴。

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分析案例中的教学问题,找出解决方法。

5. 教学实验法:针对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验证改进措施的效果。

三、教学问题实践研究的实践体会1. 教师要具备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法。

2. 教师要注重反思:教学问题实践研究要求教师具备反思能力,通过反思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3. 教师要善于合作:教学问题实践研究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分享经验。

4. 教师要勇于创新:面对教学中的问题,教师要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勇于创新。

一题一课三活动反思

一题一课三活动反思

“一题一课三活动”反思张磊近期我校组织了“一题一课三活动”,通过本次磨课活动,无论是在学案的设计使用方面还是在课堂设计方面,收获都很多:一、新颖独到的情景导入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初三老师的实验课《密度的测量》通过课件展示了奥运会中国运动健儿领取金牌的画面并配有振奋人心的国歌,然后缓缓引出问题:奥运会冠军领取的金牌是纯金的吗?我们该如何来鉴定呢?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新颖地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密度的测量》初四老师的新授课《电功率》从实际出发,利用Flash动画课件演示空调和电灯在单独工作的时候,电能表转盘转动的快慢,让学生知道在相同时间内不同的电器消耗的电能不同,从而引导学生思考电流通过用电器时做功不仅有多少之分,还有快慢不同,从而进一步引出本节内容——《电功率》两节课的导入都非常新颖独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起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欲望,从而大大提高了学习效果二、学案的使用提高了课堂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初三老师通过学案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依据学案提出的问题仔细观察实验桌上的量筒的单位、最小分度值并思考量筒的使用及读数方法,掌握量筒这一体积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做好知识储备,并运用学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以及试验后的同步训练与知识梳理;初四教师利用学案引导学生自学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单位、符号、计算公式等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养成利用学案自学新知识的好习惯,并且每一个《探究新知》后都配有“园丁点拨”和“巩固练习”,巩固学生学习效果;在梳理部分,利用表格形式引导学生区分电功与电功率的定义、单位与公式;在综合练习部分,通过典型习题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效果;学案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条理清楚地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巩固练习,通过利用学案能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三、现代化教学媒体的恰当使用能直观形象的展示教学内容初三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新颖独到的导入新课,利用Flash动画课件直观形象的展示量筒的读书方法,利用多媒体实物投影展示学生设计的数据记录表格及最终的实验测量结果;初四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的导入新课,展示照明灯泡铭牌内容及常用电器的电功率等,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看到日常生活中常用电器,有声有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多媒体课件的合理应用,能将抽象难懂的知识,利用图片、视频、模拟动画等形式生动形象的展示给学生;四、其他收获:老师在讲额定功率、额定电压时,拿出一个电灯泡让学生观察上边的铭牌,在讲解量筒的使用方法时,让学生仔细观察量筒实物,这种实物教学法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新知识;新知识讲解完后给予学生一定的消化思考巩固的时间,以及讲解电功率时,老师引出功率、速度等物理量让学生类比理解电功率等;以上是我通过本次听课活动的一些感悟和收获,我要将本次听课中的收获应用到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认真钻研教材,编制学案,积极参与集体研讨,多向老教师学习、努力地取长补短,争取取得优异成绩。

“一题一课教学研究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一题一课教学研究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一题一课教学研究活动的实践与思考何谓“一题一课”呢?简单地说,就是教师通过对一道题或一个材料的深入研究,挖掘其内在的学习线索,并科学、合理、有序地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数学探索活动,从而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以此达成多维目标的过程。

此举对教研团队与教师个体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对教材呈现之“来龙去脉”的梳理,学生发展之“瞻前顾后”的把握,尤为关键。

我们数学团队在此作了一些探索,以下是笔者对活动进行简要的梳理,愿与同行共商榷。

一、活动背景(一)学生发展需要毫无疑问,教学的直接服务对象就是学生。

学生发展与否直接衡量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一题一课”研究其主要目的是想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学习起“穿针引线、线面结合、立体呈现”的作用。

也就是我们教学很需要能为学生的学习最终形成一个立体网状、动态关联的系统,以此最大可能地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可持续地发展。

(二)教师专业成长需要“一题一课”研究的顺利开展,其关键是需要教师对教材的深入解读与学生的正确把握。

解读教材与理解学生的程度如何也正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内推力所在。

因此,通过适当的教研方式引领教师团队与个体对教材的横向、纵向的理解,以及通过教研探索活动的开展,教师增加了对学生发展的把握,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因此,我们想通过“一题一课”教学研究活动倒逼教师成长不乏是一种有力的途径。

(三)当前课程建设需要当前从上到下把课程建设摆在了学校工作比较重要的位置上。

作为基础教育小学阶段的教师能做些什么呢?笔者认为:一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当下教材的修补、重组、重构等系列的实践性活动,其实也是一种课程建设的实践行为。

为此,我们可以借助“一题一课”等教研活动,把教师零散的课程建设行为调整为整体的、系统性的课程开发能力,通过教研团队一次次一年年的实践、反思、调整,提炼出一个适合学生发展的课例,让这些课例慢慢沉淀下来,学校课程建设工作也就顺其自然地推进了。

指向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一题一课多解变式”教学实践探索

指向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一题一课多解变式”教学实践探索

指向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一题一课多解变式”教学实践探索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高中数学课程也在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革。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学科发展的要求。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需要探索一种更为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而“一题一课多解变式”就是这样一种可行的教学模式,本文将对这一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以期指向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一题一课多解变式”教学模式的概念和特点“一题一课多解变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每一课中,以一道问题作为教学的核心,通过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的特点有以下几点:1. 强调问题驱动:每一课的核心是一个具体的问题,这个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求解欲望。

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可以增加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2. 多元解法:通过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不同解法,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能力。

每个解法都可以展示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数学思考的特点,丰富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3. 拓展思维:问题的变式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拓展相关的数学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一题一课多解变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策略1. 选取适当的问题:问题应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并与高中数学课程内容相关。

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 引导多元解法:在引导学生解题时,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思路和方法来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指导,但不限制学生的思考和解题过程。

3. 探索变式:通过问题的变式,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拓展相关的数学概念,帮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4. 学生展示和交流:学生解题完毕后,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交流,让学生互相借鉴和学习。

这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四、通过“一题一课多解变式”教学模式培养高中数学核心素养的实践效果通过实践,“一题一课多解变式”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精雕细琢,小题大做——“一题一课”的实践与思考

精雕细琢,小题大做——“一题一课”的实践与思考

精雕细琢,小题大做——“一题一课”的实践与思考发布时间:2021-04-16T09:44:39.82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36卷2期作者:王芳[导读] 所谓“一题一课”,指的是教师通过对一道题目的悉心钻研与思考,王芳东阳市六石街道中心小学 322104摘要:所谓“一题一课”,指的是教师通过对一道题目的悉心钻研与思考,拆解其数学元素,挖掘题目背后的数学本质与核心;同时结合实际学情,创新教学方法,带领学生进行相关的数学学习和探索,从而完成一课时教学任务。

数学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学习内容之一,不仅包含了基础数学知识,还蕴含着数学逻辑,教师要基于数学题目进行教学,实现学生数学知识和综合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一题一课;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前言: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打下学习基础的阶段。

在数学教学中对一道题目的精雕细琢能够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索,由一道题目进行发散,进行“小题大做”,融入各种教学活动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提升数学核心素养,本文以新北师大版教材为基础,针对小学数学阶段小题大做、实行“一课一题”的具体实现方法进行分析与探索,希望能够给广大教师提供帮助。

一、基于教材,深入思考教学离不开例题,尤其对于数学学科,没有例题就无法实现理论知识的传授,就无法让学生真正领会所学知识点。

在备课阶段,教师需要基于教材,深入思考哪些地方需要引入题目辅助教学,在利用题目进行讲解时应当采用哪些教学方法、开展哪些教学活动、如何与学生进行互动等,明确题目在教学环节出现的意义与具体作用。

教师可以根据课本中出现的例题进行适当改编,也可以设计编写新题,让自己对题目更加熟悉,在教学中能够更加有的放矢,不仅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学到更多,也能够让自己在思考过程中有新的收获,提升个人教学水平和素养。

二、把握核心,合理选题(一)小题大做,一题多解数学题目分为大题与小题,大题主要为计算题、应用题、画图题,小题主要为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

精彩变式 高效课堂——初三“一题一课”复习课的实践与思考

精彩变式 高效课堂——初三“一题一课”复习课的实践与思考

新教师教学教改教研一题一课,简单来讲,就是指教师通过对一道题或一个材料的深入研究,挖掘其内在的学习线索,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合情地利用教学智慧,适时地对题目进行拓展,有效变式,从而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

学生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生成与知识的融合。

一、“一题一课”设计的几个原则1.低入性“低入”既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也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生本理念。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面向全体”,遵循“切进重点、降低起点迎学生”的原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

2.循序性“一题一课”的课堂改变了原有的师生课堂关系,学生成为主体,教师成为组织者、参与者和欣赏着。

教学设计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接触性问题出发,通过类比、变式、引申等,思维层次不断递进,慢慢引导学生去探索数学问题的规律和方法。

课堂问题的设计要体现出一定的坡度和层次性,给学生一个选择的范围,充分调动各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开放性“一题一课”的课堂是自主、开放、探究、多元的课堂。

开放性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符合数学学习即数学思考的理念,有利用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同时开放性能让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相关知识,让学生“各有说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话可说”,让每个学生都乐在其中。

二、典型课题的教学设计“一题一课”复习课的设计要在遵循前面所阐述的设计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的课题进行设计。

在中考复习课中,根据知识考点的梳理,我们可将复习内容大致分为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统计与概率及图形与几何等课题。

不同的复习课题,其教学任务、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是不尽相同的,其课堂的设计自然也应不同。

下面,就数与式、函数、图形与几何这三大重点课题举例谈谈自己是如何进行一题多联,巧妙变式,在一题一课中进行思想与方法的渗透。

1.数与式“一题一课”的设计数与式是初中数学知识中的一块重要知识,从内容构成来看,它不仅是方程(组)、不等式(组)、函数等知识表达和运算的基础,而且也是许多图形问题中有关数量表达与计算的基础;从数学思想方法的角度来看,这部分知识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对后继知识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转化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类比思想等后续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题一课”教学研究活动的实践与思考何谓“一题一课”呢?简单地说,就是教师通过对一道题或一个材料的深入研究,挖掘其内在的学习线索,并科学、合理、有序地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数学探索活动,从而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以此达成多维目标的过程。

此举对教研团队与教师个体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对教材呈现之“来龙去脉”的梳理,学生发展之“瞻前顾后”的把握,尤为关键。

我们数学团队在此作了一些探索,以下是笔者对活动进行简要的梳理,愿与同行共商榷。

一、活动背景(一)学生发展需要毫无疑问,教学的直接服务对象就是学生。

学生发展与否直接衡量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一题一课”研究其主要目的是想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学习起“穿针引线、线面结合、立体呈现”的作用。

也就是我们教学很需要能为学生的学习最终形成一个立体网状、动态关联的系统,以此最大可能地促进学生自主、和谐、可持续地发展。

(二)教师专业成长需要“一题一课”研究的顺利开展,其关键是需要教师对教材的深入解读与学生的正确把握。

解读教材与理解学生的程度如何也正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内推力所在。

因此,通过适当的教研方式引领教师团队与个体对教材的横向、纵向的理解,以及通过教研探索活动的开展,教师增加了对学生发展的把握,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因此,我们想通过“一题一课”教学研究活动倒逼教师成长不乏是一种有力的途径。

(三)当前课程建设需要当前从上到下把课程建设摆在了学校工作比较重要的位置上。

作为基础教育小学阶段的教师能做些什么呢?笔者认为:一线教师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当下教材的修补、重组、重构等系列的实践性活动,其实也是一种课程建设的实践行为。

为此,我们可以借助“一题一课”等教研活动,把教师零散的课程建设行为调整为整体的、系统性的课程开发能力,通过教研团队一次次一年年的实践、反思、调整,提炼出一个适合学生发展的课例,让这些课例慢慢沉淀下来,学校课程建设工作也就顺其自然地推进了。

二、活动展开要素(一)主题确立浙江省小学数学教研员斯苗儿老师:我们知道,任何一次教研活动都会有一个背景,问题在于我们能否从中提取出适切的问题和议题成为活动的主题。

主题的适切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活动的效果,如果主题过于“高、大、上”,教研活动就很可能变成走过场或无法深入。

衡量主题适切与否,一方面要看研究的问题是否明确具体,能否急教研组教师之所急。

换句话说,就是教研活动的价值定位不能一厢情愿,要与参与者的需求一致;另一方面要看主题与活动的定位是否匹配。

实际上,活动的定位与参加活动的对象有关,参加活动对象的需求不同,活动的具体定位和指向就应有所差异。

无论是课堂教学展示还是学科培训,都需要有适切的主题。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教研活动应针对学科研究的情况进行整体规划,每个活动应该纳入到学科教学研究的整体规划之中,以体现教学研究的长期性和前瞻性。

同时,每次教研活动必须依据当时学科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确立主题,以体现教学研究的阶段性和针对性。

这样能使每次活动有鲜明而具体的主题,每个活动之间既有层次性又有连贯性。

因此,“一题一课”教研活动基于以上一些背景,结合平时教学实际,我们选择适切的主题来开展研究活动。

课题的线索可以是教材中典型的例题、教学中普遍出现的问题、学生作业中群体性错误的习题、教材中综合性题型以及阶段性教学目标达成的必要性的探究材料等。

(二)任务驱动在“一题一课”教研活动过程中,学员在团队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或几个共同的活动任务,在较强的实践性问题解决的动机驱动下,通过对所研究问题的教材资源的收集、修补、重组、重构等实践性活动,团队学员进行个体自主探索和团队互动协作的实践性研究,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团队中的成员最终能形成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反思、自主提炼的研究性习惯。

我们知道,现在的教师不缺教学理念,缺的是什么呢?――如何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

“一题一课”教研活动就是如何把“题”的研究和“学”的研究很好地进行“无缝”对接,也就是帮助教师如何把“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实践行为找到一条适合常态教学的途径。

再说,现在从上级业务部门到学校教研组不乏有不少教研方向在统领或指引着方向,可以说学校教研组中的教师也基本明白教学发展的方向,但是教师需要采取什么行为、方式或手段去把这些教研方向植入学校,融入自己的实践行为?还是有待于探索与思考的……如“区级层面团体性说题比赛――研究团队‘一题一课’”的研讨活动――“学校教师个体围绕‘一题一课’典型课例要求进行教学设计与展示”。

三级层面的任务驱动,把区级层面教研部门的教研理念或教研方向,通过“一题一课”的教学课例的开发作为中介,把教研理念或教研方向植入学校,以此帮助教师打开研究思路,拓宽研究路径,形成研究成果。

因此,笔者认为学校教研团队以“一题一课”教研活动为任务驱动来展开探索,不乏是促进教学变革、学生发展、教师成长与课程建设稳步推进的一条比较有效的通道。

(三)活动展现教研活动的方式有很多,“一题一课”教研活动最终将以课例方式展现给同行,这样对于一线教师能起借鉴作用。

同时,也寄希望于更多的教师能参与到本研究中来,并对本研究活动提出意见或建议。

活动展现主要经历两个核心环节:一是团队磨课;二是团队协作进行典型课例的教学展示。

1.团队磨课(1)磨课方式――“四磨一理”。

(2)预期成效――“磨课?磨人?出境界”。

2.协作展示(1)团队内成员之间的协作。

通常根据研究主题与线索(教材中典型的例题、教学中普遍出现的问题、学生作业中群体性错误的习题、教材中综合性题型以及阶段性教学目标达成的必要性的探究材料等)把团队中的成员分成若干组,首先成员分散先行设计与自主磨课,接着进行集中磨课交流,最后课例基本成型后做相应的集体展示。

(2)团队间互相交流展示。

“一题一课”研究的课例基本成型后,我们就尽量为成员搭建平台进行自主展示(如表1),其目的之一是能促进团队成员把课例物化为行为,接受同行指正;其二是与团队间进行互动交流,取长补短,进一步优化教学行为;三是通过不断磨砺完善一些具有“一题一课”特质的典型案例,并慢慢积淀下来成为教学资源。

(四)反思跟进浙江省小学数学教研员斯苗儿老师: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一线教师如果没有行为变化在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不可能深刻的。

而要真正让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扎根于教师,运用于课堂,外显于学生的发展,要允许他们有一个感悟和累积的过程,有一个怀疑自我和超越自我的过程,有一个借鉴和亲身实践,并体验成功的过程。

况且,同样的活动,同样的课,每个人内心的体验是不同的。

因此,即使是在亲临“一题一课”教学活动现场的教师身上也不见得能立竿见影,更何况是“道听途说”的场外教师呢!正因如此,我们需要做的是:活动后及时跟进对教研活动成果的梳理和提升,以进一步促进对相关主题的研究、思考和实践。

所以,如何梳理和提升活动的成果,怎样扩大活动的受益面,便逐渐成为教研活动策划的组成部分。

首先,我们把磨课过程中的种种“煎熬”“磕磕碰碰”和“争议分歧”作为上课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宝贵财富。

活动结束后,让每一位上课教师依据自己的磨课经历写出详尽的教学设想、教学过程和反思,让他们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梳理过程,把自己即时的感受积淀下来。

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上一个台阶,才能使这节课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真正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也能让旁观者分享他们的经历,不仅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

特级教师工作室学员陈春艳老师: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教师过度的引导是会阻碍学生思考发展的。

如果教学一味地讲规则、方法,而不给学生尝试实践的机会,那学生就不可能学得扎实,就比如斯苗儿老师举了生活中常见的“妈妈教孩子爬”的例子,妈妈不会教孩子爬的动作要领,也不会示范动作让孩子模仿,而是找一个孩子喜欢的东西,诱导孩子自己尝试着爬过来拿,孩子在尝试中就学会了。

同样,对于我们的教学,教师也要大胆地给学生尝试的机会,允许学生出错,学生的错误可以是很好的资源,我们要学会利用这些资源,从学生的错误中去读懂学生,研究教学,设计我们的课堂活动……特级教师工作室学员刘友富老师:“一题一课”教学活动顺利开展应该说选择“一题”很重要,是否可以围绕“一题”将所有的知识点都串联起来,如何设计一些好题就是重中之重,这些正是我们数学一线教师要去思考的,从课的设计过渡到题的设计。

怎样才能设计出好题?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学生,要去关注学生的错题,要去思考学生的思维障碍在哪里。

我们是否有必要设计一道铺垫题帮他们克服思维障碍,这就是为学生搭脚手架。

我们还要清楚知识的整个教材编排体系,而不是仅仅关注到学生本年学习的一个知识点……特级教师工作室学员王小娟老师:特级教师张翼文老师的观点报告引起我们很多的共鸣,平时教学经常在赶时间,由此造成了“伪高效”、出现“跑马式”的课堂节奏,学生累,教师也累。

可是怎样杜绝这样的现象呢?张老师报告中的一道题给出了答案――寻找缺失的中间地带。

在日常教学时,从规律运用到模型建立的过程中,缺失了一个中间地带,即从具体―半抽象―抽象的过程,学生只有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才会真正理解知识点并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解题的方法才会多元。

关键时段“花”时间是为了以后教学中更好地“省”时间……三、实践案例呈现以下是为了比较充分地展现“一题一课”教学案例的设计与操作流程。

同时,为了能便于同行更好地理解设计意图与过程展开的操作要素,现以“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79页至81页练习十九第11题”作为一课教学的内容来展示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

教学路径一:传统教学背景下的习题教学操作方式及思考例如练习中第11题的教学,教师一般会这样处理:独立思考(即学生先行自主解决这个问题)―汇报交流(即根据个体自主解决的结果进行组内与组际交流)―归纳概括(即这类问题解决的一般思考方法)―巩固练习(即增加一组相类似或变式练习加以巩固)。

应该说以上的“四步”教学线索已经成为一线教师习题教学的一种“典范”。

那么有没有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地方呢?笔者认为,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些好的方面我们应该坚守,但是面对孩子之变化,我们如果用“千人一面”的课堂节奏来应对不断变化的学生是否缺少些什么?反思一:课堂结构的“标准式”禁锢,学生对教学情节“索然无味”大家一定知道小学生的好奇心相对是比较强的,也就是一些新奇、富有挑战性事件容易唤起他们的求知欲。

以上传统意义处理习题教学的“标准式”一直沿袭下来,主宰着我们当前的数学课堂,可以说学生对这样的“套路”是非常熟悉的。

也就是说对学生而言,习题教学情节是“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没有任何悬念可言。

同时,有一部分学生心知肚明,当自己独立解决不能完成时(即使自己不去思考),紧接着汇报交流环节,一定有同学或老师会讲解与交流,从而来获取解决问题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