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优秀教案
《唐诗四首》之《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
《唐诗四首》之《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学生介绍了解的关于李白的文学常识。
教师补充,强调知识点。
完善关于诗人的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宗室,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甘肃天水县),先世于隋末流徙中亚,诞生在中亚的碎叶(前苏联)。
五岁随父迁绵州的彰明县(四川)清廉乡。
青年时接近过戴天山的道士和纵横家赵蕤,也受过儒家的影响。
二十五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后寓居安陆。
初到长安,贺知章见其文惊为“谪仙人”,称其诗可“泣鬼神”,而誉满京师,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天宝元年(七四二),玉真公主荐翰林,受到玄宗特殊礼遇。
不到两年,因忤杨贵妃,赐金放还。
此后漂泊流浪,客当涂令李阳冰所。
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
白诗纵横变化,凌轹百代,所谓天授,非人可及。
集中“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洲”二语,惟太白足以当之。
王贻上谓:七言歌行子美似《史记》,太白似《庄子》。
供奉断句尤妙绝古今,别有天地。
子美每饭不忘君国,太白亦然,特天性不羁,故放浪于诗酒间,其忧时伤乱之心,实与少陵无异也。
安得徒以诗人目之?李白天才横溢,乃五七绝圣手,和王昌龄的七绝,为有唐三百年典范。
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之艺术特点。
李是继屈原而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二、解题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
谢眺楼:南北朝时齐朝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在宣城外陵阳山上所建的一座楼,人称谢眺楼,也称北楼。
校书:官名,校书郎的简称。
云:李云。
三、朗读诗歌1.利用工具书,自主查找并标注生字字音。
2.听范读,学诵诗歌。
3.自读诗歌。
四、整体感知1.品味朗读时声调的高低,标注出表明诗人情绪低沉或高昂的诗句。
明确:低-高-高-高-低-低2.诗人情感,由低沉到高昂又归于低沉,其感情的基调究竟是高还是低?明确:低沉3.由哪些诗句能看出来?(1)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4.具体地说,这种低落的心情是忧愁,李白因何而感到忧愁呢?介绍背景李白于742年(天宝元年)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优秀教案
自由朗读,小组合作探究,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诗的内容。
提出质疑,小组分别展示,组员补充说明,教师引导其正确理解诗义。发挥想象并用优美的语言写下你对此诗的理解。
四、悟诗情。
(一)“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是感叹人生的多烦忧。根据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下诗人为什么而烦忧?
明确:昨日、今日明显指的是过去和现在,开篇感慨时光流逝的无情,而作者却感觉时光难驻,心烦意乱,这忧愁中有离愁别绪,但更多的是对时光流逝却壮志难酬的精神苦闷,也蕴含着诗人对污浊的社会现实的愤懑。
教师伴乐示范朗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他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性格豪放浪漫。传说“铁杵磨成针”就是他小时候的故事。他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独特的“纵逸”豪放的风格。杜甫称赞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李太白全集》。诗人李白才高志远,但他的一生却很不得意。唐玄宗天宝初年,他由道士吴筠推荐,应诏入京,供奉翰林院。但由于权贵排挤,不到两年便被玄宗“赐金还山”。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使他长期陷于苦闷之中。诗人在饯别族叔李云时,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有壮志难酬的忧愤和掩抑不住的郁闷与不平。这首诗抒写的就是诗人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
板书设计
昨日——不可留
今日——多烦忧愁
明朝——弄扁舟
2.以品读为基础设计活动,深入体悟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以“诵诗文—知作者—品诗句—悟诗情”的方式,感知诗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说明: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课前用的歌曲《新鸳鸯蝴蝶梦》,首先为学习诗诗创设出一种轻松的氛围。
说明:背诵与朗诵相结合,有效利用课堂时间。
《宣州谢 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部级优课)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教学目标】1、品诗韵,感受明朗朴素的诗歌语言;2、赏诗情,学习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3、悟诗魂,体会诗人遗世高蹈的豪迈情怀。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中国是诗的国度,曾几何时,屈原高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开启了浪漫主义诗歌的神圣殿堂。
千年之后,又有一位天才诗人引燃了这种情怀,他就是诗仙李白。
请大家回忆自己喜欢的李白的诗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秋浦歌》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孟浩然之广陵》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我们在李白诗歌的吟诵中牙牙学语,渐渐成长,他以超脱世俗的智慧,谱写了盛唐的最强音。
今天,我们一起来赏读李白的诗篇《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二、学习目标请同学们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诵读品韵1、自读、齐读、分读诗歌。
(读诗应读出诗情,读出诗味。
)诵读指导:①放慢语速,注意停顿;②语气轻重,语调高低。
语速,我们朗读古典诗词,语速基本上是要舒缓一些,缓慢一些。
(找一位学生)能够体现作者情感的字眼要重读。
当我们读到兴奋,激动人心时,语调要高亢,忧愁、沮丧时语调要低沉,使整个朗诵富于感情的起伏变化。
哪位同学来试一遍。
诵读是需要生命来投入的,你要把李白的诗变成自己的语言,我们现在分组朗读,看看哪一组读的声音更洪亮、感情更充沛。
2、鉴赏诗歌,首先要做到知人论世,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呢?3、同学们,通过诗歌背景以及多次的诵读,大家从诗歌里感受到了什么?(烦忧、豪迈、愁苦...)我们从这首诗歌中感受到多种情感的强烈对比,看来大家对诗歌语言都很敏感,这是值得肯定的。
但这只是我们对诗歌的初步感知,今天老师告诉同学们一个新的鉴赏诗歌的方法——以意逆志。
(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歌的感情,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四、感受诗情1、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对诗歌进行探究阅读。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殷都区水冶镇第一初级中学冯红薇一、教材分析《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安排在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诵读欣赏”诗词曲三首中,是天宝末年李白在宣州期间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时所作。
题为“饯别”,但是重点不是写离情别绪,而主要是感怀,抒发作者因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忧愁。
全诗情感起伏变化,气势奔放,大开大合,却没有任何承转过渡的痕迹,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得到完美的结合。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八年级学生思想独立有激情,争强好胜,课前分好小组,为竞争做好准备。
教学中运用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教学课件,采取配乐范读、齐读、分组读、诵读、美读等多种朗读方式开展竞争,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八年级学生一旦激发开学习兴趣,有了竞争意识学习效果将事半功倍三、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中对第四学段(7--9年级)中“阅读”中的第9条中建议: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
基于此建议要求,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学重难点设置如下:学习目标1、有感情朗读、背诵诗歌。
2、感受李白不与世人同流合污,豪迈洒脱的情怀。
3、赏析重点诗句,理解诗人复杂的情感。
教学重点1、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2、感受李白不与世人同流合污,豪迈洒脱的情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赏析重点诗句,理解诗人复杂的情感。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为了让学生轻松理解李白内心的复杂情感,并能尽快背诵本诗,我首先选择配乐范读法;在品味诗歌经典语句时,我选择了点拨探究法;为了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我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写愁绪的佳作佳句,选择延伸拓展法。
五、学习方法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圈点勾画批注的学习方法,把课堂留给学生,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展示自我,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复杂的情感,提高学生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语文版第二册教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语文版第二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情感内容,感受古人送别时的深情厚意;2.能够了解作者谢朓的人物形象、文学风格和文化背景,感受其豁达洒脱、超脱世俗的精神风貌;3.能够把握文章所表达的诗意,体会古诗之美。
二、教学重难点1.如何理解古人的辞藻和结构;2.如何理解古诗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介绍谢朓作为唐代著名文学家和诗人的背景,以及他的代表作品,并有老师朗读本篇诗歌,向学生展示诗歌之美和深情厚意。
2. 新知讲解(30分钟)1.讲解诗歌结构和辞藻。
首先,展示诗歌的格式,介绍作者的行文结构和韵律。
其次,讲解一些生僻字的意义,如“徜徉”、“俶装”等,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辞藻和情感表达。
2.讲解诗歌的意境。
以这首诗为例,讲解如何理解古诗的意境,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让学生通过形象生动的文字,感受到雨滴洒落在小径上,遥望碧绿的草地,又感觉近在眼前,但是无法靠近。
该诗的意境充满了浪漫情怀和凄美之感,让人意犹未尽。
3. 典型例析(20分钟)讲解《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通过解读文中的内容和情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情感,为接下来的个人思考和群体讨论做好铺垫。
4. 合作学习(30分钟)1.按小组进行,让同学们对这首诗进行个人思考和群体讨论,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就“如何理解‘遥’字表达的意境”进行个人思考,并在群体讨论环节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借鉴思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
5. 精彩呈现(15分钟)1.各组代表呈现本组的讨论成果,进行汇报,展示思维碰撞所带来新的理解和想法,借此再次强化学生对这首诗的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进行创意展示,如可以自制诗词表情包、绘制图画、写诗等,让学生通过创意展示的方式,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一步通过视觉和文字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从而拓宽展示和表达的方式。
人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15课《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
14级语文教案本堂课主题:宣州谢朓楼饯别校叔云一、条件分析1.学情分析上周已经开始上古诗了,开篇的古诗就是什么具有豪迈诗人李白的《将进酒》,通过对将进酒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在唐玄宗天宝三年(744)诗人李白被排挤出长安后,又重新踏上了云游祖国山河的漫漫旅途的那种怀才不遇的经历。
和鉴赏了诗人从一个悲到喜,由喜走到愤,最后由愤上升到了狂的情绪波动的矛盾情绪。
这节课我们继续对李白的另一首诗进行学习《宣州谢朓楼饯别叫叔叔云》,继续对李白进行剖析,鉴赏那这首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
2.教材分析《宣州谢朓楼饯别叫叔叔云》是一首饯别抒怀诗,诗中抚今思昔谈古论今,重笔抒发了自己理想破灭,怀才不遇的愤懑与烦扰,对黑暗社会发出了强烈抗议,表达了自己遗世高蹈的豪迈情怀。
全诗如歌如诉感情起伏涨落,韵味深长,一波三折,章法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章无迹,语言明朗朴素,音调激越高昂,达到了豪放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
二、教学结构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字音,识字义;2.能有感情地朗读全诗;3.积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名句;并赏析这些精彩语句;4.至少能理清诗中的情感脉络的传递和波动;5.掌握七言律诗的诗歌形式;6. 掌握李白诗歌特色及本思想感情;过程与方法:1.以小组合作解决字音字词;2.通过初出感知大胆联想法发学生兴趣3.以讲授法深入课文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波动及诗歌特色;4.通过朗读及讲授法掌握七言律诗的形式和特点;5.通过小组抢答收集积累课外相关诗句完善掌握李白的诗歌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李白不与世人同流合污、豪迈而洒脱的情怀。
能从反方面剖析李白骄傲自满我行我素的性格最后还是怀才不遇被人排挤。
二、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大家都知道人也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那么这个离别也是从古到今文人墨客手中的侃侃之谈,永不褪色的伤感情怀呀!李白一生跟酒结缘心情好时需有酒助兴,心情烦闷时需有酒解愁当然了和自己的叔父分别时更离不开把酒相送,可想而知那是一个怎样的境遇呢?他们又会说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叔云在进入课文之前我现请同学设想一下如果你是李白你会对即将离别的叔父举杯说何言呢?我想请两位为我们表演一下。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教案
• 诗中抒发年华虚度、报国无门之苦闷情怀。
通过对蓬莱文章、建安风骨、谢朓诗歌之 豪情逸兴的赞美,在历史的深处勾勒出一 个理想化的精神范型。而以此与烦忧现状 作鲜明对照,更激起“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那样的无从消解的情感 冲突高峰。此外,诗中采用时间穿插的艺 术结构,强化了跌宕起伏的情感表达效果, 而且对于“昨日”、“今日”之时间阶段 性特征,皆以“弃我”、“乱我”为衡量 标准,尤可见自我中心地位。
李白长期处于不称意的苦闷之中,不得不 寻求另一种超脱,即“散发弄扁舟”。逃 避现实虽不是他的本意,但当时的历史条 件和他不愿同流合污 的清高放纵的性格, 都使他不可能找到更好的出路。
• 这首诗运用了起伏跌宕的笔法,一开
始直抒胸中忧愁,表达对现实强烈不 满。既而又转向万里长空,精神一振, 谈古论今,以小谢自比自己,表露出 自己“欲上青天揽明月”的远大抱负。 接着诗人又从美丽的理想境界回到了 苦闷的现实当中,只得无奈地选择逃 避现实。全诗大起大落,一波三折, 通篇在悲愤之中又贯穿着一种慷慨豪 迈的激情,显出诗人雄壮豪放的气概。
李白
•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中国唐朝诗人,有“诗
仙” ,“诗侠”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后人称赞他“斗酒诗百篇”。有《李太白集》传 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 布》、《静夜思》、《行路难》、《蜀道难》、 《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 《月下独酌》、《春夜洛城闻笛》、等。李白于 742年(天宝元年)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 安,任职于翰林院。二年后,因被谗毁而被“赐 金放还”,内心十分愤慨地重又开始了漫游生活。 在753年(天宝十二年)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 他的一位官为校书郎的族叔李云将要离去,为饯 别行人而写成此诗。诗中并不直言离别,而是重 笔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牢骚、愤懑。
活动方案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设计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宣州谢朓楼的历史背景和饯别校书叔云的文化意义,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分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宣州谢朓楼的历史背景、饯别校书叔云的文化意义及相关文化知识。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制作PPT,准备相关教学道具。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宣州谢朓楼的基本情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宣州谢朓楼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学习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讲解文化知识:教师讲解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文化意义,解答学生疑问。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提问。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五、课后作业2. 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宣州谢朓楼的历史故事,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相关知识,教学方法是否合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鼓励,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分享精神、问题解决能力等。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实地考察活动,带领学生前往宣州谢朓楼,亲身感受其历史氛围和文化底蕴。
2. 邀请有关专家或文化传承人,进行专题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
谢的文笔托依对应于宣城的景色,产生出一幅幅萧疏淡远、平和宁静、摇曳出尘的写意水墨图卷:“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日出众鸟散,山瞑孤猿吟”、“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余雪映青山,寒雾开白日”、“暧暧江村见,离离海树出”、“望山白云里,望水平原夕”……
高陵自可眺,况复更层楼。登斯楼也,城郭皆在掌中,山川尽人心目,但见山川交错、阡陌纵横、烟霞变幻、云树生辉,北望敬亭崛起于川原之中,东送两水婉转于白云之间。历代文人墨客纷纷然慕名而来,并且赋诗无数。录于志书上的北楼诗文有130多篇,这其中包括李白、白居易、杜牧、梅尧臣、文天祥、贡师泰、施闰章、梅文鼎等著名诗人的上品佳作。李白的两篇名作就产生于此:“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长空万里பைடு நூலகம்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PPT
教学过程和内容(包括教学组织、内容、课堂小结等)
一:组织教学
清点学生人数,掌握学生情况;熟悉教学大纲和教材;明确教学目的;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填写教学日志。
二: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1)朗读诗歌导入。
(2)谢脁与谢脁楼:
谢脁在文学史上有“继汉开唐之功”。谢脁楼位于宣城市区中心,是一座文化名楼。它不仅是宣城的地方标志,而且也是中国传统诗歌文学的一处标志。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打印)
总第课时《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李白诗歌特色,积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等名句。
2、体会诗歌所蕴含的复杂思想情感,有感情诵读、并努力背诵。
3、引导学生学习李白不与世人同流合污、豪迈而洒脱的情怀。
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法、诵读法、延伸拓展法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台湾诗人余光中笔下的这个人,他嗜酒爱月,剑胆琴心;他豪迈洒脱,浪漫出尘。
他就是大诗仙李白!今天我将和同学们再一次走近李白,继续去品味他带给我们的洒脱与浪漫。
(板书课题)二、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李白诗歌的特点善于夸张、喜欢想象、豪迈洒脱、大气磅礴、喜欢写月、喜欢写酒等。
三、教师引导学生解题:谁能说说诗歌的题目有何意?“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意为“在宣州的谢脁楼设宴送别远房叔叔(身份为校书郎)李云”。
四、下面就让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歌,注意朗读的字音、节奏等。
提问读自由读推荐读齐读五、赏析诗歌,走近李白的精神世界。
1、读前两句,思考:李白因什么而“烦忧”?明确:李白空有壮志才情,却没有施展的机会,如此虚度光阴,又怎能不无奈?2、这是一首送别诗,从那两个句子可以看出来?此两句又可见怎样的思想情感?明确一: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明确二:李白、李云二人关系深笃,志同道合,志向高远。
3、李白为什么要提“蓬莱文章”和“建安风骨”?明确一:蓬莱文章”“建安风骨”的含义明确二:这是李白对李云才华的肯定,也是李白自己应有的一份自信。
4、李白真的可以上青天去览月吗?李白把青天上的明月当作了什么?明确一:不能,是李白的想象而已。
明确二:是啊,青天上的明月圆满皎洁,那就像李白的理想,高远而洁净。
适时板书——月:远大的抱负5、(拓展)师:李白爱月,所以他写下无数的咏月佳句。
你还能说出李白的哪些咏月的佳句?指出出处。
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诗四首》之《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共3篇
《唐诗四首》之《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共3篇《唐诗四首》之《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1《唐诗四首》之《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引言: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其中最为优秀的代表是李白和杜甫。
不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李清照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曾被嫁接到学校的传统文化课程中。
作为著名的爱国诗人,李清照的作品中充满了乡土情愫和忧国忧民之情。
本文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杰作,同时也是为了为教师提供一份具有实用价值的教案。
第一部分:背景知识《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描绘了临行前一群朋友之间的离别场面。
这是中国文学作品中最早的诗歌之一,其故事发生在南宋时期。
李清照的丈夫陈实功曾是一位著名的学者,他的教诲对于后来的李清照自然有所影响。
在该诗中,她表达了对于朋友离别的思念和遗憾之情,同时也展现了她对于朴实的乡村生活和美好的人生追求的热爱。
此外,该诗的创作背景也与历史背景紧密相连。
南宋末年,外敌入侵,国家危急,诗人李清照夫妇因受辱而离开了原来的家乡定居在了新的地方,这种背景的影响无疑也萦绕在这首诗的曲折情节之中。
第二部分:叙述文本内容诗人在《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深刻地描绘了当时朋友之间离别的情景。
她的情感表达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和对于内心情感的深刻挖掘。
诗中描写了临别之际,众人欢聚一堂,到前门送别之后便无人相送,情感转为朦胧,时而豪情万丈,时而慷慨悲歌。
在此过程中,诗人视角的转变,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情感的复杂纠缠。
这首诗既柔美又深刻,充满了对于情感世界的深刻洞见,令我们见识诗人的智慧和艺术修养。
第三部分:课内教学安排针对《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这首诗的教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安排:1.了解作者背景本文在第一部分中对于作者李清照的背景作了简单介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深入地挖掘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5
柳:“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板书:柳舍青青柳色新。”
三、品诗意,三叹“故人”。
1、师:王维和元二是什么关系?从诗歌哪个词中直接可以看出?(板书:故人)
2、师:再读读古诗,和同桌讨论一下,诗中哪些地方,还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
2、读题,你从诗歌题目中明白了什么?理解“使”。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3、初读全诗:(古诗幻灯片)请大家大声地读读诗歌,注意把生字读准。
找一找这首诗里还有哪些地方名?解读“渭城”: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一样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这几个地名跟送别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细细地体味这首古诗。
课题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第一课时
总序第个教案
课型
讲读
备课时间
执行时间
教学目标
1、诵读古诗,熟练背诵,积累诗文语句
2、引导学生学习李白不与世人同流合污、豪迈而洒脱的情怀。
教学重点
重点:诵读古诗,熟练背诵,积累诗文语句
教学难点
难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培养学生热爱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个性批注
一、(李叔同的《送别》引入古诗)找地名,初读解题。
1、(课前播放幻灯片《送别》)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先生创作的这首《送别》,在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中尤其脍炙人口,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离情别怨”可以说是永恒的旋律。今天,我们将要送别的是千古传唱中的哪一曲呢?板书:送(播放课件)
二、知诗人,以画解诗。
1、师:是谁送元二使安西?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一些什么?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说课课件精选教学PPT
尽管经过对李白前两首诗歌的
学习,学生对诗人的人格及诗 风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他 们毕竟是高一新生,正处于初 高中的衔接、适应阶段;而且 每首古诗都是一篇短小的古文, 学生对古汉语现象发自内心的 抵触,更何况古诗常有用典等 修辞手法;还有社会背景的不 同,都增加了学习难度。因此在 鉴赏诗歌上对他们的要求不宜 过高。教学过程应该重在朗读 和揣摩语言。(学情分析)
吟诵,领会诗歌内容,感受诗文技巧,体 会作品情感。诵读讲究停顿、语调和节奏 等。根据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诗词学习要 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唐宋诗词的能力。欣赏 古代诗词,主要依靠学生反复诵读和自行 领悟。诵读是品诗的基础,“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2)揣摩词句法:主要
是抓住具有表现力的词
(3)比较阅读法:
(六)再读诗歌
经过对诗歌内容的探究,学生能够理解诗人情感 的变化,这时学生的学习动机被充分激化,可以 在此基础上趁热打铁,让学生再次朗读(或者是 指定一学生朗读)后由学生来点评,在点评中重 点点评朗读的情感是否到位,是否读出波澜起伏 的情感特点;接着教师朗读诗歌并指导朗读技巧; 然后播放音频朗读文件,让学生进一步把握诗歌 情感。(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在理解了 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变化。 如此设计也符合《新课标》中:“朗诵文学作品, 能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传达出作品的思想内涵和 感情倾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的课 标要求。)
(二)教材分析:
1、本诗是天宝末年李白在宣州期间饯别秘 书省校书郎李云时所作。题为“饯别”但 是重点不是写离情别绪,而主要是感怀, 抒发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实现的牢骚。 诗人痛感时光难驻,触目现实,忧愤难当, 全诗情感起伏变化,而又气势奔放,大开 大合,却没有任何承转过渡的痕迹,思想 内容和表现形式得到完美的结合。《宣州 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和之前学过的《梦 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都很好地体 现了李白的豪迈奔放、清新飘逸的浪漫主 义诗风。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教学设计一、概述:1、古诗《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出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的课外古诗词背诵篇目。
虽为课外篇目,但它的意境和思想是深远的,诗中的很多名句仍是古诗文积累与运用中的常见句子,所以我把它作为讲读课来处理,也希望以此来加深我们对大诗仙李白的认识。
2、李白的诗,如他的人,自然豪放,洒脱浪漫。
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世,都是尤值吟咏与赏析的佳作。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几乎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所有特色——李白喜月,诗中有月;李白嗜酒,诗中有酒;李白怀才不遇,诗中写满了他的忧愤与期冀;李白豪迈洒脱,于是他诗情如狂涛,笔势若天马......我们既要品味赏析李白诗歌的大气与豪迈,也要努力当堂背诵。
我们将再一次领悟与感受,李白作为一个诗仙所带给我们的沉醉与惊叹。
3、学习这首经典之作,我们要用1课时时间。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把握李白诗歌特色;积累“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等名句;并赏析这些精彩语句。
2、过程与方法:体会诗歌所蕴含的复杂思想情感;有感情诵读、并努力背诵;扩展李白与月与酒有关的诗句。
3、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学习李白不与世人同流合污、豪迈而洒脱的情怀;体味他虽在逆境,但仍然自信,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初中语文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本课虽只是一首古诗,但仍有诸多可以值得去探究和扩展的妙处。
我深思熟虑之后,决定以诗《行路难》开头,中间以诗解诗,最后以诗结尾,如“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将进酒,杯莫停”、“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能力、培养自信的心理素养,还可以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对学生高中之后的学习也会有很大的裨益。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白"宣州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教案课时安排:一节课教学重点:了解白的思想和诗歌主要特色;体会"宣州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的强烈感情色彩。
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和杜甫并称"杜〞,在中国古代诗坛上熠熠生辉。
先读一首吊白的诗歌经青山吊翰林杜荀鹤何为先生死,先生道日新。
青山明月夜,千古一诗人。
天地空销骨,声名不傍身。
谁移耒阳冢,来此作吟邻.白墓是在当涂县的清山脚下,所在镇现叫太白镇。
晚唐诗人贾岛晚年不远千里拜白墓,竟然忘归,也死在当涂,葬在白墓不远处。
诗意:谁说先生已死,先生的精神日益新颖。
今夜青山明月下,墓中埋葬的是千古第一诗人。
自然白白地销毁了先生的身骨,生前声名不依傍,〔死后声名远扬〕。
有谁能把耒阳杜甫墓移到此处,与先生为邻,让两人共吟。
表达了对白的思念和景仰之情。
下面我们来谈谈白。
过去有过了解,现在更详细地介绍他的生平、思想和艺术成就。
一、白的生平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生于中亚碎叶城,家境较殷实。
(一)蜀中时期〔701-725〕白的父亲是有学问之人。
关于白名字的由来,有这么一个故事。
周岁时抓周,白抓了一部诗经。
父亲很快乐,说以后要成为一名诗人。
父亲一定要给儿子取个很好的名字,直到白七岁时,名字还没有取好。
父亲平时喜欢教孩子看书作诗,现在孩子七岁了,父亲在酝酿起名之时,同母亲商量好了,就在庭院散步时考考儿子作诗的能力。
父亲看着春日院落中葱茏树木,似锦繁花,开口吟诗道:"春国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它先来。
〞要母子二人对下面两句。
母亲想了好一会道:"火烧叶林红霞落。
〞白走到正在盛开的树花前,稍稍想了一下说:"花怒放一树白。
〞,自家姓,"白〞,不正说出了花的圣洁高雅吗.于是,便为七岁的儿子取名为"白〞。
在父亲的影响下,从小读了不少书。
"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上安州裴长史书"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相镐"〕学习儒家经典,受儒家思想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难点
以“诵诗文—知作者—品诗句—悟诗情”的方式,感知诗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说明: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课前用的歌曲《新鸳鸯蝴蝶梦》,首先为学习诗诗创设出一种轻松的氛围。
说明:背诵与朗诵相结合,有效利用课堂时间。
说明:知人论世,知作者更要知写作背景,以便更好地品味诗的情感。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教学目标
1.诵诗文:背诵和朗诵相结合,在诵读中培养语言的感受力。
2.知作者:了解诗人的生平及其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品诗句:合作学习,理解诗意,品味语言,初步体味诗人的思想情怀。
4.悟诗情: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体会诗的意韵美,培养学生对诗的喜爱。
教学重点
1.以读带品,以知带悟,以品促悟。
(二)“长风万里送秋雁”的美景为什么会激起作者“对此可以酣高楼”的兴致?
明确:诗人志才高远却怀才不遇,面对秋风送雁的美景,精神也为之一振,烦忧顿时稍减了许多,于是在高楼上开怀畅饮,希望能够借酒消愁,解除心中的郁闷。
(三)赏析“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明确:面对残酷的现实和失意的人生所激起的哀怨,运用比喻暗示பைடு நூலகம்诗人内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痛苦,揭示了理想和现实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愁苦难以消解中又透露着几分理智。
三、品诗句。
自由朗读,小组合作探究,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诗的内容。
提出质疑,小组分别展示,组员补充说明,教师引导其正确理解诗义。发挥想象并用优美的语言写下你对此诗的理解。
四、悟诗情。
(一)“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是感叹人生的多烦忧。根据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下诗人为什么而烦忧?
明确:昨日、今日明显指的是过去和现在,开篇感慨时光流逝的无情,而作者却感觉时光难驻,心烦意乱,这忧愁中有离愁别绪,但更多的是对时光流逝却壮志难酬的精神苦闷,也蕴含着诗人对污浊的社会现实的愤懑。
(四)作者心中的昨天不可留,而今天却让我多烦忧,那么明天呢?也就是未来,作者是怎样畅想的呢?
明确:“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既然不如意,也就不再去强求,不妨放开一切,散发扁舟,摆弄小船,寄情山水,逍遥山水。(李白从小就有着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想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有成就的人物,另一方面他的精神上,信仰当时很流行的道教,所以常存隐居山林,求仙访道的人生理想,这两个愿望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他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这个理想指导了李白的一生。所以当李白的进步的理想与黑暗的社会现实矛盾无法解决时,他总是陷于不称意的苦闷中,于是只能找到“散发弄扁舟”这样的一条摆脱苦闷的出路,同时也表现出了李白特有的豪放和洒脱。)
情读·悟情。
导入新课:
从这首“新鸳鸯蝴蝶梦”的歌诗中你能听出与哪位诗人有关吗?(李白),那么你知道李白曾经还写过那些诗吗?(望庐山瀑布、赠汪伦、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学生回答),其中赠汪伦是一首什么诗?(送别诗)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一、诵诗文。
明确诵读要求:节奏、断句、情感。
板书设计
昨日——不可留
今日——多烦忧愁
明朝——弄扁舟
教师伴乐示范朗诵,
学生朗读,师生点评。
二、知作者。
李白: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他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性格豪放浪漫。传说“铁杵磨成针”就是他小时候的故事。他的诗语言朴素,感情激荡,韵味深长,形成独特的“纵逸”豪放的风格。杜甫称赞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有《李太白全集》。诗人李白才高志远,但他的一生却很不得意。唐玄宗天宝初年,他由道士吴筠推荐,应诏入京,供奉翰林院。但由于权贵排挤,不到两年便被玄宗“赐金还山”。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使他长期陷于苦闷之中。诗人在饯别族叔李云时,感怀万端,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有壮志难酬的忧愤和掩抑不住的郁闷与不平。这首诗抒写的就是诗人因怀才不遇而引发的无尽烦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