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基础知识总结24原子原子核
原子物理知识点总结
![原子物理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06b1a5e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1c.png)
原子物理知识点总结1. 原子的基本结构原子的基本结构由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它们共同组成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原子核的直径约为10^-15米,但它包含了原子的绝大部分质量。
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它们带负电荷,质量远小于质子和中子。
电子的外轨道上有固定的能量,可以跃迁到不同的能级,从而导致原子的发光和吸收现象。
2. 原子核原子核是原子的中心部分,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是由夸克组成的基本粒子,它们之间通过强相互作用力相互作用。
质子和中子在原子核中相互聚集,通过核力相互作用,维持着原子核的结构。
原子核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的小范围内,并且它带有整数的电荷,这使得原子核可以被外部的电场所控制。
3. 原子的谱线原子的谱线是原子的能级结构在光谱上的体现。
原子的能级是电子在原子轨道上具有的稳定能量,不同的能级对应着不同的波长和频率的电磁波谱线。
当电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会放出能量,产生发射谱线。
而当原子吸收能量后,电子会从低能级跃迁到高能级,产生吸收谱线。
通过观察原子的谱线,可以了解原子的能级结构和原子的性质。
4. 原子的量子力学原子的性质可以通过量子力学的理论来解释。
量子力学是一种描述微观粒子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理论,它通过波函数描述了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和性质。
原子内的电子是以波动形式存在的,它们的轨道运动是由波函数描述的。
波函数是满足薛定谔方程的解,并且它们描述了电子的位置、动量、运动轨道等性质。
量子力学的理论可以解释原子的光谱、化学键、原子的稳定性等现象,为我们理解原子的性质和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总之,原子物理是研究原子内部结构和性质的重要学科,它对于我们理解物质的性质和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原子核、原子的谱线和原子的量子力学等知识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原子的性质和行为,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希望本文的总结对读者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能够深入学习原子物理,探索更多有关原子的奥秘。
物理原子核知识点总结
![物理原子核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f0c7aef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08.png)
物理原子核知识点总结原子核是构成原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质子和中子。
在物理学中,原子核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涉及到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物理原子核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领域。
1. 原子核的结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其中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原子核的大小通常用核半径来表示,它的大小约为10^-15米。
原子核的质量通常用原子质量单位(amu)来表示,其中1 amu等于质子或中子的质量。
2. 原子核的稳定性原子核的稳定性取决于质子和中子的数量。
如果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数量相等,那么它就是稳定的。
如果质子和中子数量不相等,那么原子核就会变得不稳定,这种不稳定性被称为放射性。
3. 放射性放射性是指原子核不稳定而发生自发性衰变的现象。
放射性可以分为三种类型: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α衰变是指原子核放出一个α粒子,它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
β衰变是指原子核放出一个β粒子,它可以是一个电子或一个正电子。
γ衰变是指原子核放出一个γ射线,它是一种高能电磁波。
4. 核反应核反应是指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
核反应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裂变和聚变。
裂变是指将一个重原子核分裂成两个轻原子核的过程。
聚变是指将两个轻原子核合并成一个重原子核的过程。
核反应是一种非常强大的能量来源,它被广泛应用于核能产生和核武器制造等领域。
5. 核能产生核能产生是指利用核反应产生能量的过程。
核能产生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核裂变和核聚变。
核裂变是指利用裂变反应产生能量的过程,它被广泛应用于核电站和核武器制造等领域。
核聚变是指利用聚变反应产生能量的过程,它是一种非常强大的能源来源,但目前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方法来实现核聚变。
6. 核辐射核辐射是指放射性物质放出的粒子或电磁波。
核辐射可以分为三种类型: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
α射线是一种带正电荷的粒子,它的穿透能力很弱,只能穿透几厘米的空气或一些薄材料。
β射线是一种带负电荷的粒子,它的穿透能力比α射线强,可以穿透几米的空气或一些厚材料。
高考必考的原子物理知识点
![高考必考的原子物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08d7af8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73.png)
高考必考的原子物理知识点原子物理是一项重要知识点,涵盖了原子结构、原子核、放射性衰变等内容。
掌握了这些知识,不仅能够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和性质,还能够了解核能的利用和放射性核素的应用。
一、原子结构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绕着核外的轨道运动。
原子核带有正电荷,电子带有负电荷,因此原子是电中性的。
原子编号是根据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来确定的,也称为原子序数。
质子数相同的原子称为同位素,不同原子编号的元素称为同位素。
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原子量不同。
二、原子核原子核是原子中最重要的部分,它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质量约为1.67×10^-27千克,带有正电荷,中子质量约为1.67×10^-27千克,不带电。
原子核的质量主要由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决定,原子核的体积相对较小。
原子核的结构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和核反应的性质。
通过改变原子核的结构,可以实现核反应和核能利用。
三、放射性衰变放射性衰变是指具有不稳定原子核的放射性物质,在一段时间后自行分解和消失,同时释放能量和粒子的过程。
放射性衰变包括α衰变、β衰变和γ射线。
α衰变是指放射性核素发射氦离子的过程,其中原子核的质量数减小4,原子序数减小2。
β衰变则是放射性核素在放射出电子或正电子的同时,质量数不变而原子序数增加1。
γ射线是高能量电磁辐射,不带电,能够穿透物质。
放射性核素的衰变速率可以用半衰期来衡量。
半衰期是指在衰变过程中,原子核数量减少到初始数量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不同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不同,可以从几秒钟到几十亿年。
四、核能利用与放射性应用核能是从原子核中释放出的巨大能量。
核能可以通过核裂变和核聚变来获得。
核裂变是指重原子核在被撞击或吸收中子后分裂成两个较轻的核的过程,释放出大量能量和中子。
核聚变则是多个轻原子核结合成更重的核,释放出巨大能量。
核能的利用包括核电站的运行和核武器的制造。
核电站将核能转化为电能,以供应电力。
原子核物理学知识点总结
![原子核物理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c852b57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69.png)
原子核物理学知识点总结一、原子核结构1. 原子核的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它们是由夸克组成的基本粒子。
在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以一定方式排列组合在一起,形成不同的核素。
2. 核素的表示核素是指具有相同质子数Z但中子数N不同的同位素。
核素用(Z,N)表示,其中Z为质子数,N为中子数。
例如,氢的核素包括质子数为1的氢-1、氢-2、氢-3等。
3. 核力原子核的稳定性和性质与核力密切相关。
核力是一种强相互作用力,它表现为对保持核子在原子核内相互靠近的吸引力。
核力的作用范围仅限于核子之间的短距离,因此核力是一种短程力。
核力使得原子核具有较大的结合能,使得相对论效应可以忽略而用非相对论性Schrödinger方程描述原子核结构和性质。
4. 核子排布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排布不是随机的,而是服从一定的规律性。
据以谷间核子模型,核子排布成层状结构。
核子遵循封闭壳层规律,即壳层填充遵循类似电子壳层填充的方式。
这种壳层结构决定了原子核的稳定性和衰变模式。
二、核稳定性和核衰变1. 核稳定性原子核的稳定性与核子的排布和核力的作用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具有特定数目的质子和中子的核素更加稳定。
这些核素对应于壳层填充的情况,可以通过满足塞贝格定律来预测核素的稳定性。
2. 核衰变核衰变是指原子核放射出射线或粒子而转变成其他核素的过程。
常见的核衰变方式包括α衰变、β衰变、γ衰变等。
核衰变是由原子核内部的不稳定性导致的,通过放射性衰变测定技术来测量放射性核素的活度。
核衰变可以用一级衰变方程来描述放射性物质的衰变过程。
三、核反应1. 核裂变核裂变是指重核物质被中子轰击后裂变成两个或多个亚稳核并释放出中子和能量的过程。
核裂变是一种放射性过程,通过核裂变反应可以产生大量热能,被广泛应用于核能发电和核武器等领域。
2. 核聚变核聚变是指轻核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融合成重核物质的过程。
高考物理原子核知识点总结
![高考物理原子核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30b1348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32.png)
高考物理原子核知识点总结物理是高考中的一门重要科目,而原子核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
原子核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之一,研究原子核的性质对于理解物质的本质和原子结构非常重要。
本文将对高考物理中的原子核知识点进行总结,旨在帮助考生提升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一、原子核的基本结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带中性。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几乎相等,质子的质量约为1.67×10^-27千克。
原子核的直径约为10^-15米,相比于整个原子而言非常小。
质子和中子集中在原子核中心,而外部则通过电子云来保持整个原子的稳定。
二、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的组成与原子的元素有关。
在同一元素的原子核中,质子的数量是固定的,称为元素的原子序数,决定了一个元素的化学性质。
例如,氢原子核中只有一个质子,氧原子核中有8个质子。
而中子的数量可以有所不同,同一元素的不同核素就是由中子数量不同组成的。
核素的质量数指的是质子和中子的总数,通常用A表示。
例如,氢原子的质量数为1,氢同位素的质量数为2和3,在质量数不同的核素中,化学性质都是相同的。
三、原子核的相对稳定性原子核的相对稳定性与核内质子和中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质子的电荷相互排斥,而核力使得质子和中子之间产生吸引力,起到核内结合的作用。
当核内的质子和中子数量接近时,核力可以克服质子之间的相互排斥,维持原子核的相对稳定性。
当核内的质子或中子数量过多或过少时,核力无法平衡相互排斥力,原子核就会发生放射性衰变,变为其他核素。
四、核反应和核能核反应是指原子核发生的变化。
核反应可以分为裂变和聚变两种形式。
核裂变是指重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多个轻原子核,伴随着释放大量能量。
核聚变是指两个轻原子核合并成一个更重的原子核,也伴随着能量的释放。
核能是一种巨大的能量资源,广泛应用于核电站和核武器等领域。
五、放射性衰变放射性衰变是指原子核自发地发出射线,变为其他核素的过程。
放射性衰变可以分为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高中原子物理知识点归纳
![高中原子物理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8d105142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0b.png)
高中原子物理知识点归纳
1.原子结构
-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的。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质子带有正电荷,中子则是中性的。
-电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级上,每个能级对应一定的能量。
-能级结构可以用波尔模型或者量子力学的薛定谔方程来描述,能级之间的跃迁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对应着原子光谱的现象。
-核内的质子和中子可以通过核反应(如裂变、聚变)释放或吸收能量。
2.原子核的特性
-原子核的质量远大于电子,集中在原子的中心部位。
-原子核大小与原子整体相比很小,但密度极高。
-卢瑟福通过α粒子散射实验证实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即大部分空间是空的,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
3.原子序数与核电荷数
-原子序数等于原子核内质子的数量,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原子的核电荷数等于质子数,也等于核外电子总数(在中性原子中)。
4.放射性衰变
-放射性元素自发发生核转变,释放出α粒子、β粒子(电子或正电子)或γ射线等形式的能量。
-放射性衰变遵循一定的半衰期规律。
5.核能与核反应
-核能来源于核子重组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如核裂变(如铀-235的链式反应)和核聚变(如氢弹中的氘氚反应)。
6.量子数与电子排布
-电子在原子轨道中的排布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等,形成了元素周期表中的电子构型。
7.原子光谱
-当电子在不同能级之间跃迁时,会发射或吸收特定波长的光,形成原子的发射光谱和吸收光谱。
高三物理原子核知识点总结
![高三物理原子核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7d8e2b6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b1.png)
高三物理原子核知识点总结随着高三物理学习的深入,原子核知识的掌握对于学生们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高三物理原子核知识点进行详细总结和阐述,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内容。
1. 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质子是带正电荷的粒子,质子数决定了原子的元素特性;中子是带中性的粒子,中子数决定了同位素的特性。
2. 原子核的结构原子核呈球形结构,质子和中子分别位于核心区域。
质子和中子之间通过强相互作用力保持稳定。
3. 原子核的电荷原子核整体呈正电荷,这是因为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
原子整体呈电中性,是因为电子数等于质子数。
4. 原子核的质量原子核的质量主要由质子和中子质量之和决定。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相当,各为1个原子质量单位(u)。
5. 原子核的大小原子核的大小在10^-15m数量级,相较于整个原子来说非常小,核大小主要与质子和中子的数量有关。
6. 原子核的稳定性原子核的稳定性取决于质子和中子的数量比例。
当质子数与中子数适当匹配时,原子核相对稳定。
若质子数过大或过小,则原子核会不稳定,导致放射性衰变。
7. 放射性衰变放射性衰变是指不稳定原子核自发地转变为其他核的过程。
常见的放射性衰变有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8. α衰变α衰变是指原子核放出一个α粒子的过程,其中α粒子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组成。
α衰变会使原子核质量减小4个单位,原子序数减小2个单位。
9. β衰变β衰变分为β+衰变和β-衰变两种形式。
β+衰变是指原子核放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的过程,β-衰变是指原子核放出一个负电子(即β粒子)和一个反中微子的过程。
β衰变会导致原子核中质子数或中子数改变,从而改变原子序数。
10. γ衰变γ衰变是指原子核释放出γ射线的过程。
γ射线是电磁波,不带电荷和质量,能够穿透物质。
11. 原子核的相对质量和能量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原子核的质量与能量之间存在着等效关系。
原子核的能量主要由核内的相互作用力和核外的库仑排斥力决定。
原子物理原子核的结构知识点总结
![原子物理原子核的结构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ede6f59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4b.png)
原子物理原子核的结构知识点总结原子物理是研究原子和原子核结构的科学,而原子核作为原子的核心部分,其结构及性质对于了解物质的本质和原子核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原子核的结构知识进行总结,包括原子核的组成、质量数与原子序数、同位素和同位素符号、核子、核力、核衰变等内容。
1. 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质子带有正电荷,质量相对较大,中子不带电荷,质量与质子相似。
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它们以紧密排列的方式组成原子核。
2. 质量数与原子序数原子核的质量数是指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总数,用字母A表示。
原子核的原子序数是指原子核中质子的个数,用字母Z表示。
质量数和原子序数可以唯一确定一个原子核的性质。
3. 同位素和同位素符号同位素是指原子核中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核,它们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
同位素符号表示了一个特定的同位素,符号的左上角为质量数A,左下角为原子序数Z,符号中间为元素的化学符号。
4. 核子核子是组成原子核的基本粒子,包括质子和中子。
质子带有正电荷,其电荷量为基本电荷e,质子数决定了原子核的化学性质。
中子不带电荷,作为质子的“中性伴侣”,其主要作用是增加原子核的质量,稳定原子核的结构。
5. 核力核力是维持原子核的结构稳定的力。
核力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力,仅作用于极短的距离,其作用范围约为10^-15米。
核力的作用是吸引核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克服了质子之间的电磁排斥力,使得原子核能够保持稳定。
6. 核衰变核衰变是指原子核不稳定的情况下发生的放射性衰变现象。
核衰变可以分为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α衰变是原子核释放出一个α粒子,变为一个新的原子核。
β衰变分为β+衰变和β-衰变,其中β+衰变是质子转化为中子,同时放射出一个正电子和一个中微子;β-衰变是中子转化为质子,同时放射出一个电子和一个反中微子。
γ衰变是原子核释放出γ射线,不改变原子核的种类和质量。
总结:原子物理原子核的结构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领域。
高中原子的核式结构物理知识点
![高中原子的核式结构物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7da5a2b011ca300a7c3902e.png)
高中原子的核式结构物理知识点高中原子的核式结构物理知识点1、原子的核式结构(1) 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绝大多数粒子沿原方向前进,少数粒子发生较大偏转。
(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3)原子核的大小:原子的半径大约是10-10米,原子核的半径大约为10-14米~10-15米.2、玻尔理论有三个要点:(1)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的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绕核旋转,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定态.(2)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定态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hν=E2-E1(3)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对应于电子沿不同圆形轨道运动.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而电子的可能轨道是分立的.在玻尔模型中,原子的可能状态是不连续的,各状态对应的能量也是不连续的,这些不连续的能量值的能量值叫做能级。
3、原子核的组成核力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将核子稳固地束缚在一起的力叫核力,这是一种很强的力,而且是短程力,只能在2.0X10-15的距离内起作用,所以只有相邻的核子间才有核力作用.4、原子核的衰变(1)天然放射现象:有些元素自发地放射出看不见的射线,这种现象叫天然放射现象.(2)放射性元素放射的射线有三种:、射线、射线,这三种射线可以用磁场和电场加以区别,如图15.2-1 所示(3)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放射性元素放射出粒子或粒子后,衰变成新的原子核,原子核的这种变化称为衰变.衰变规律:衰变中的电荷数和质量数都是守恒的.(4)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要的时间称为半衰期.不同的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是不同的,但对于确定的放射性元素,其半衰期是确定的.它由原子核的内部因素所决定,跟元素的化学状态、温度、压强等因素无关.(5)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中子数不同的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处于同一位置,互称同位素。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原子和原子核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原子和原子核](https://img.taocdn.com/s3/m/b8ab5c3331126edb6f1a10a1.png)
知识要点:(一)原子结构1. 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卢瑟福的原子核式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
2. 玻尔的原子模型由丹麦的物理学家玻尔于1913年提出的原子结构假说,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1)轨道量子化。
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轨道半径只能是某些分立的数值,电子的可能轨道分布是不连续的,这种现象叫做轨道量子化。
(2)能量的量子化。
在原子中,不同的轨道对应着不同的状态,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做加速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做定态。
(3)能级的跃迁:原子从一种定态(能量为Em),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种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光子的能量为。
3. 量子数原子的各状态用标号1,2,3等来表示,这些状态标号叫做量子数,通常用n来表示。
4. 能级原子的各个定态的能量值叫做它的能级。
5. 基态在正常状态下,原子处于最低能级,这时电子在离核最近的轨道上运动,量子数为6. 激发态通过加热或光照的方法使物体中的某些原子从相互碰撞或入射光子中吸收一定的能量,从基态跃迁到较高的能级,量子数大于1,这时电子在离核较远的轨道上运动,这些定态叫做激发态。
7. 跃迁原子从一种能量状态向另一种能量状态的变化叫做能级的跃迁。
当原子从高能量状态向低能量状态跃迁时,放出一定频率的光子;当原子从低能量状态向高能量状态跃迁时,需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
8. 能量的量子化原子的各个能级的能量是不连续的,这种现象叫做能量的量子化。
9. 轨道的量子化电子的可能轨道分布是不连续的,这种现象叫做轨道的量子化。
注意点:玻尔原子结构假说提出的背景。
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模型很好地解释了 1. 贝克勒耳发现天然放射现象,揭开了人类研究原子核结构的序幕。
本质电离本领穿透本领射线最强最弱射线较弱很强光子最弱最强2. 核反应的基本类型衰变:实质是其元素的原子核同时放出由两个质子和两个中子组成的粒子。
原子物理高考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
![原子物理高考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b9c2c3a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3a.png)
原子物理高考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在准备高考物理考试时,原子物理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了解原子结构、放射性衰变、核能和核辐射等内容,对于解答试题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对原子物理考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考生系统地掌握这些知识。
一、原子结构1. 原子的组成:原子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
电子带有负电荷,质量极小;质子带有正电荷,质量较大;中子不带电,质量与质子相近。
2. 原子核的结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属性。
3. 原子的电荷状态:正负电荷的数量相等时,原子呈中性;带有正电荷时,称为正离子;带有负电荷时,称为负离子。
二、放射性衰变1. 放射性衰变的概念:放射性衰变是指不稳定核自发地转变成稳定核的过程,伴随着放射性衰变产物的释放。
2. 放射性衰变的种类:包括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α衰变是指放射出α粒子,改变了核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β衰变是指放射出β粒子,改变了核的质量数,但不改变原子序数;γ衰变是指放射出γ射线,不改变核的质量数和原子序数。
3. 放射性衰变的应用:放射性同位素在医学诊疗、工业上有广泛应用,如碘-131用于治疗甲状腺疾病,辐射消毒灯可用于杀菌消毒等。
三、核能1. 核反应的能量变化:核反应中,质量可以转化为能量。
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²,质量变化Δm对应的能量变化ΔE=Δmc²。
2. 核聚变和核裂变:核聚变是指轻核聚合成重核的过程,如太阳能的产生;核裂变是指重核分裂成轻核的过程,如核电站的反应堆。
3. 核能的应用:核能可以用于发电、提供热能等,但同时也存在核废料处理和环境影响的问题,需要合理利用和管理。
四、核辐射1. 核辐射的定义:核辐射是指放射性核和高能粒子通过空气、物质等传播的现象。
2. 核辐射的种类:包括α粒子、β粒子、γ射线等。
α粒子带有正电荷,质量较大,穿透能力较弱;β粒子带有负电荷,质量比较小,穿透能力较强;γ射线为电磁辐射,穿透能力最强。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原子和原子核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原子和原子核](https://img.taocdn.com/s3/m/3e1a2049ddccda38376baf67.png)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原子和原子核原子和原子核1.粒子散射试验结果a)大多数的粒子不发生偏转;(b)少数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c)极少数粒子出现大角度的偏转(甚至反弹回来)2.原子核的大小:10-15~10-14m,原子的半径约10-10m(原子的核式结构)3.光子的发射与吸收:原子发生定态跃迁时,要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h=E初-E末{能级跃迁}4.原子核的组成:质子和中子(统称为核子), {A=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Z=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见第三册P63〕}5.天然放射现象:射线(粒子是氦原子核)、射线(高速运动的电子流)、射线(波长极短的电磁波)、衰变与衰变、半衰期(有半数以上的原子核发生了衰变所用的时间)。
射线是伴随射线和射线产生的〔见第三册P64〕6.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c2{E:能量(J),m:质量(Kg),c:光在真空中的速度}7.核能的计算E=mc2{当m的单位用kg时,E的单位为J;当m用原子质量单位u时,算出的E单位为uc2;1uc2=931.5MeV}〔见第三册P72〕。
注:(1)常见的核反应方程(重核裂变、轻核聚变等核反应方程)要求掌握;(2)熟记常见粒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3)质量数和电荷数守恒,依据实验事实,是正确书写核反应方程的关键;(4)其它相关内容:氢原子的能级结构〔见第三册P49〕/氢原子的电子云〔见第三册 P53〕/放射性同位数及其应用、放射性污染和防护〔见第三册P69〕/重核裂变、链式反应、链式反应的条件、核反应堆〔见第三册P73〕/轻核聚变、可控热核反应〔见第三册P77〕/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
考生们只要加油努力,就一定会有一片蓝天在等着大家。
以上就是的编辑为大家准备的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原子和原子核。
(完整版)原子核物理知识点归纳详解
![(完整版)原子核物理知识点归纳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4930d4c9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66.png)
(完整版)原子核物理知识点归纳详解原子核物理重点知识点第一章原子核的基本性质1、对核素、同位素、同位素丰度、同量异位素、同质异能素、镜像核等概念的理解。
(P2)核素:核内具有一定质子数和中子数以及特定能态的一种原子核或原子。
(P2)同位素:具有相同质子数、不同质量数的核素所对应的原子。
(P2)同位素丰度:某元素中各同位素天然含量的原子数百分比。
(P83)同质异能素:原子核的激发态寿命相当短暂,但一些激发态寿命较长,一般把寿命长于0.1s 激发态的核素称为同质异能素。
(P75)镜像核:质量数、核自旋、宇称均相等,而质子数和中子数互为相反的两个核。
2、影响原子核稳定性的因素有哪些。
(P3~5)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之间的比例;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奇偶性。
3、关于原子核半径的计算及单核子体积。
(P6)R =r 0A 1/3 fm r 0=1.20 fm 电荷半径:R =(1.20±0.30)A 1/3 fm 核力半径:R =(1.40±0.10)A 1/3 fm 通常核力半径>电荷半径单核子体积:A r R V 3033434ππ==4、核力的特点。
(P14)1.核力是短程强相互作用力;2.核力与核子电荷数无关;3.核力具有饱和性;4.核力在极短程内具有排斥芯;5.核力还与自旋有关。
5、关于原子核结合能、比结合能物理意义的理解。
(P8)结合能:),()1,0()()1,1(),(),(2A Z Z Z A Z c A Z m A ZB ?-?-+?=?= 表明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会释放的能量。
比结合能(平均结合能):A A Z B A Z /),(),(=ε原子核拆散成自由核子时外界对每个核子所做的最小平均功,或者核子结合成原子核时平均每一个核子所释放的能量。
6、关于库仑势垒的理解和计算。
(P17)1.r>R ,核力为0,仅库仑斥力,入射粒子对于靶核势能V (r ),r →∞,V (r ) →0,粒子靠近靶核,r →R ,V (r )上升,靠近靶核边缘V (r )max ,势能曲线呈双曲线形,在靶核外围隆起,称为库仑势垒。
高三原子核知识点总结
![高三原子核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2e1f1e3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38.png)
高三原子核知识点总结原子核是物质世界中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高中物理学中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本文将针对高三原子核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内容。
一、结构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质子数目称为原子核的核电荷数,中子数目和质子数目之和称为原子核的质量数。
二、引力互斥力平衡原子核内部的质子之间存在着相互排斥的库仑力作用,如果没有其他力的干扰,质子会相互排斥而发生解体。
然而,质子和中子之间有着强相互作用力,称为核力,这种力能够克服库仑力而保持原子核的稳定。
三、核反应与核能核反应是指原子核发生变化的过程,可以是核衰变、核裂变或核聚变。
核反应释放出的能量称为核能,是一种极为巨大的能量。
1. 核衰变:某个原子核自发地放射出一个或多个粒子,转变成其他元素的原子核。
常见的类型有α衰变、β衰变和γ衰变。
2. 核裂变:重核(如铀、钚等)受到一定条件下的中子轰击后发生裂变。
裂变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和更多的中子,引发连锁反应,是原子弹和核电站的基础。
3. 核聚变:轻核(如氢、氦等)在极高温度和压力下相互融合,生成较重的原子核。
聚变是太阳和恒星内部的能量来源,也是未来核聚变电站的目标。
四、放射性核素与半衰期放射性核素是指具有放射性的原子核,它们不稳定并会通过核衰变释放出射线。
放射性核素可以用半衰期来描述其放射性衰变的速率,半衰期是指放射性物质衰变到其初始数量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五、原子核能级与能带结构原子核中存在着不同的能级,每个能级可以容纳不同数量的质子或中子。
原子核的能带结构和电子的能带结构有所不同,原子核是由奇数或偶数个质子或中子填充能级而成的。
六、高能物理与粒子加速器高能物理研究是研究微观世界最基本粒子的性质和相互作用的学科,粒子加速器是进行高能物理实验的重要工具。
粒子加速器通过对带电粒子进行加速,使其具备极高的能量,然后观察和研究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七、核能利用与安全核能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泛的应用领域,核电站、核医学和核武器等都是核能利用的范畴。
高三物理原子核知识点
![高三物理原子核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afc8cfe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d1ed445.png)
高三物理原子核知识点原子核是物质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它包含了质子和中子。
在高三物理中,原子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涉及到原子结构、核反应、放射性等内容。
本文将为大家详细介绍高三物理原子核的知识点。
一、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它们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原子核的结构,形成了稳定的原子。
二、质子数和中子数原子核中的质子数被称为原子序数,通常用符号Z表示;中子数被称为中子数,通常用符号N表示。
原子核的质量数为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通常用符号A表示。
即A = Z + N。
三、同位素同位素是指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的原子核。
比如氢的同位素有氢-1、氢-2、氢-3等。
同位素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但是其物理性质会有一些差异。
四、原子核的尺度原子核的尺度非常微小,通常以费米为单位来表示。
1费米等于10的-15次方米,原子核的典型尺度为几个费米。
五、原子核的相对质量原子核的相对质量通常用原子质量单位(u)来表示。
1u等于质子质量的1/12,质子的质量是1.6726219 × 10的-27次方千克。
六、原子核的结合能原子核的结合能是指核内各个粒子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稳定的状态所释放出的能量。
结合能越大,核内的粒子结合越紧密,因此核的稳定性也更高。
七、核反应核反应是指原子核发生变化的过程。
其中包括核衰变、核聚变和核裂变等重要的反应过程。
核反应在核能的利用和核武器的制造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八、放射性放射性是指某些原子核具有自发地发射α粒子、β粒子或伽马射线的性质。
放射性物质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在使用和储存放射性物质时需要严格的安全措施。
结语:高三物理原子核知识点包括了原子核的组成、质子数和中子数、同位素、原子核的尺度、原子核的相对质量、原子核的结合能、核反应以及放射性等内容。
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原子结构、核能的利用以及核武器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到大家,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高一物理原子核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原子核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a856430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fe.png)
高一物理原子核知识点总结原子核是物质世界中的基本单位之一,它以其微小而又极其重要的存在,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想象和探索空间。
在高一物理学习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有关原子核的知识点,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1. 原子核的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几乎相等,都远大于电子的质量。
质子与中子统称为核子,它们在原子核中相互吸引,使原子核保持稳定。
2. 原子核的尺度原子核的直径约为 $10^{-15}$ 米量级,相比于整个原子的尺度,原子核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体积。
这表明原子核的密度非常大,可以说是整个物质世界中最为密集的物质形态之一。
3. 原子核的电荷原子核的电荷主要由质子带来,质子带正电荷,而中子不带电荷。
因此,原子核整体上呈现出正电荷。
4. 原子核的稳定性原子核的稳定性是核物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稳定的原子核能够长时间存在而不发生衰变,而不稳定的原子核则会发生放射性衰变。
原子核的稳定性取决于质子数和中子数的比例关系。
5. 质量数和原子序数原子核的质量数记作 A,表示原子核中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原子核的原子序数记作 Z,表示原子核中质子的数目。
原子核的名称常用 A 和 X 的形式表示,其中 X 代表元素的符号。
6. 同位素和同位素标记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核称为同位素,它们在化学性质上基本相同,但可能在物理性质上存在差异。
同位素标记是一种常用的示踪技术,可以在生物和化学领域中广泛应用。
7. 比例尺模型在研究原子核时,常用比例尺模型来表示。
比例尺模型是将微观的原子核放大到便于观察和研究的尺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原子核的结构和性质。
8. 核力和库伦斥力原子核中的核子之间存在核力,核力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吸引力,能够克服质子之间的库伦斥力,保持原子核的稳定。
库伦斥力是质子之间的电荷相互作用力,它的作用趋向于使原子核发散。
9. 原子核的衰变原子核衰变是一种放射性现象,不稳定的原子核会自发地转变成稳定的原子核。
高二物理原子和原子核知识点总结
![高二物理原子和原子核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648f488eff9aef8951e0608.png)
高二物理原子与原子核知识点总结一、原子结构知识点:1、电子得发现与汤姆生得原子模型:(1)电子得发现: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对阴极射线进行了一系列得研究,从而发现了电子。
电子得发现表明:原子存在精细结构,从而打破了原子不可再分得观念。
(2)汤姆生得原子模型:1903年汤姆生设想原子就是一个带电小球,它得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而带负电得电子镶嵌在正电荷中。
2、α粒子散射实验与原子核结构模型(1)α粒子散射实验:1909年,卢瑟福及助手盖革手吗斯顿完成①装置:②现象:a、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来方向运动,不发生偏转。
b、有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角度得偏转c、有极少数α粒子得偏转角超过了90度,有得几乎达到180度,即被反向弹回。
(2)原子得核式结构模型:由于α粒子得质量就是电子质量得七千多倍,所以电子不会使α粒子运动方向发生明显得改变,只有原子中得正电荷才有可能对α粒子得运动产生明显得影响。
如果正电荷在原子中得分布,像汤姆生模型那模均匀分布,穿过金箔得α粒了所受正电荷得作用力在各方向平衡,α粒了运动将不发生明显改变。
散射实验现象证明,原子中正电荷不就是均匀分布在原子中得。
1911年,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得分析计算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中心存在一个很小得核,称为原子核,原子核集中了原子所有正电荷与几乎全部得质量,带负电荷得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旋转。
原子核半径小于10-14m,原子轨道半径约10-10m。
3、玻尔得原子模型(1)原子核式结构模型与经典电磁理论得矛盾(两方面)a、电子绕核作圆周运动就是加速运动,按照经典理论,加速运动得电荷,要不断地向周围发射电磁波,电子得能量就要不断减少,最后电子要落到原子核上,这与原子通常就是稳定得事实相矛盾。
b、电子绕核旋转时辐射电磁波得频率应等于电子绕核旋转得频率,随着旋转轨道得连续变小,电子辐射得电磁波得频率也应就是连续变化,因此按照这种推理原子光谱应就是连续光谱,这种原子光谱就是线状光谱事实相矛盾。
高中物理原子核知识点高中物理原子核必背知识点
![高中物理原子核知识点高中物理原子核必背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f5fbbd310661ed9ac51f352.png)
高中物理原子核知识点高中物理原子核必背知识点高中物理原子核知识点高中物理原子核知识点高中物理原子核知识点一:原子核的组成1、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发现质子即氢原子核。
2、卢瑟福预想到原子内存在质量跟质子相等的不带电的中性粒子,即中子。
查德威克经过研究,证明:用天α射线轰击铍时,会产生一种看不见的贯穿能力很强(10-20厘米的铅板)的不带电粒子,用其轰击石蜡时,竟能从石蜡中打出质子,此贯穿能力极强的射线即为设想中的中子。
3、质子和中子统称核子,原子核的电荷数等于其质子数,原子核的质量数等于其质子数与中子数的和。
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原子属于同一种元素;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和不同的中子数的原子互称同位素。
高中物理原子核知识点二:放射性元素的衰变1、天然放射现象(1)人类认识原子核有复杂结构和它的变化规律,是从天然放射现象开始的。
(2)1896年贝克勒耳发现放射性,在他的建议下,玛丽·居里和皮埃尔· 居里经过研究发现了新元素钋和镭。
(3)用磁场来研究放射线的性质(图见3-5第74页):①α射线带正电,偏转较小,α粒子就是氦原子核,贯穿本领很小,电离作用很强,使底片感光作用很强;②β射线带负电,偏转较大,是高速电子流,贯穿本领很强(几毫米的铝板),电离作用较弱;③γ射线中电中性的,无偏转,是波长极短的电磁波,贯穿本领最强(几厘米的铅板),电离作用很小。
2、原子核由于放出某种粒子而转变为新核的变化叫做原子核的衰变。
在衰变中电荷数和质量数都是守恒的(注意:质量并不守恒。
)。
γ射线是伴随α射线或β射线产生的,没有单独的γ衰变(γ衰变:原子核处于较高能级,辐射光子后跃迁到低能级。
)。
2、半衰期: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需要的时间。
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快慢是由核内部本身的因素决定,与原子所处的物理状态或化学状态无关,它是对大量原子的统计规律。
N= ,m= 。
高中物理原子核知识点三: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1、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a、利用它的射线(贯穿本领、电离作用、物理和化学效应);b、做示踪原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氢原子的能级图 n E /eV ∞ 0
1 -13.6
2 -3.4 3
4 -0.8
5 E 1 E 2 E 3
高考物理知识点总结24
原子、原子核
整个知识体系,可归结为:两模型(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波尔原子模型);六子(电子、质子、中子、正电子、α粒子、γ光子);四变(衰变、人工转变、裂变、聚变);两方程(核反应方程、质能方程)。
4条守恒定律(电荷数守恒、质量数守恒、能量守恒、动量守恒)贯串全章。
1.汤姆生模型(枣糕模型) 汤姆生发现电子,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有复杂结构。
从而打开原子的大门.
2.卢瑟福的核式结构模型(行星式模型)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现象,从而总结出核式结构学说
α粒子散射实验是用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现象:结果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α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这说明原子的正电荷和质量一定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上。
卢瑟福由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
由α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数据还可以估算出原子核大小的数量级是10-15m 。
而核式结构又与经典的电磁理论发生矛盾:①原子是否稳定,②其发出的光谱是否连续
3.玻尔模型(引入量子理论,量子化就是不连续性,整数n 叫量子数)玻尔补充三条假设
⑴定态--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称为定态),电子虽然绕核运转,但不会向外辐射能量。
(本假设是针对原子稳定性提出的)
⑵跃迁--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要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其能量由两定态的能量差决定)(本假设针对线状谱提出) (终初E E h -=ν) 辐射(吸收)光子的能量为hf =E 初-E 末
氢原子跃迁的光谱线问题[一群氢原子可能辐射的光谱线条数为()2
12-==n n C N n ]。
[ (大量)处于n 激发态原子跃迁到基态时的所有辐射方式]
⑶能量和轨道量子化----定态不连续,能量和轨道也不连续;(即原子的不同能量
状态跟电子沿不同的圆形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分布也是不连续的) (针对原子核式模型提出,是能级假设的补充)
氢原子的激发态和基态的能量(最小)与核外电子轨道半径间的关系是: 【说明】氢原子跃迁 ① 轨道量子化r n =n 2r 1(n =1,2.3…) r 1=0.53×10-10m
能量量子化:21n
E
E n = E 1=-13.6eV ②
E n ,E p ,r ,n E k ,v 吸收光子时
增大 减小 放出光子时
减小 增大
一个氢原子 直接跃迁 向高能级跃迁,吸收光子 一般光子 某一频率光子
一群氢原子 各种可能跃迁 向低能级跃迁 放出光子 可见光子 一系列频率光子
④氢原子吸收光子时——要么全部吸收光子能量,要么不吸收光子
1光子能量大于电子跃迁到无穷远处(电离)需要的能量时,该光子可被吸收。
(即:光子和原于作用而使原子电离)
2光子能量小于电子跃迁到无穷远处(电离)需要的能量时,则只有能量等于两个能级差的光子才能被吸收。
(受跃迁条件限:终初E E h -=ν只适用于光于和原于作用使原于在各定态之间跃
迁的情况)。
⑤氢原子吸收外来电子能量时——可以部分吸收外来碰撞电子的能量(实物粒子作用而使原子激发)。
因此,能量大于某两个能级差的电子均可被氢原子吸收,从而使氢原子跃迁。
E 51=13.06 E 41=12.75 E 31=12.09 E 21=10.2; (有规律可依)
E 52=2.86 E 42=2.55 E 32=1.89; E 53=0.97 E 43=0.66; E 54=0.31
⑶玻尔理论的局限性。
由于引进了量子理论(轨道量子化和能量量子化),玻尔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氢光谱的规律。
但由于它保留了过多的经典物理理论(牛顿第二定律、向心力、库仑力等),所以在解释其他原子的光谱上都遇到很大的困难。
氢原子在n 能级的动能、势能,总能量的关系是:E P =-2E K ,E=E K +E P =-E K 。
(类似于卫星模型)
由高能级到低能级时,动能增加,势能降低,且势能的降低量是动能增加量的2倍,故总能量(负值)降低。
量子数
天然放射现象
1.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核也有复杂
结构。
核变化从贝克勒耳发现天然放射现象开始衰变(用电磁场研究):
种 类 本 质 质量(u ) 电荷(e ) 速度(c ) 电离性
贯穿性
α射线
氦核 4 +2 0.1 最强 最弱,纸能挡住
β射线 电子 1/1840 -1 0.99 较强 较强,穿几mm
铝板
γ射线 光子 0 0 1 最弱 最强,穿几cm 铅
版
↑↓↓↑↑↑T V E E E n k p
四种核反应类型(衰变,人工核转变,重核裂变,轻核骤变)
⑴衰变: α衰变:e 422349023892H Th U +→(实质:核内He
n 2H 2421011→+)α衰变形成外切(同方向旋),
β衰变:e Pa Th 0123491234
90-+→(实质:核内的中子转变成了质子和中子
e H n 011
11
0-+→)β衰变形成内切(相反方向旋),且大圆为α、
β粒子径迹。
+β衰变:e Si P 01301430
15+→(核内e n H 011011+→)
γ衰变:原子核处于较高能级,辐射光子后跃迁到低能级。
⑵人工转变:
H O He N 1
117842147+→+(发现质子的核反应)(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并预言中子的存在
n C He Be 10126429
4+→+(发现中子的核反应)(查德威克)钋产生的α射线轰击铍
n P He Al 103015422713
+→+ (人工制造放射性同位素)
正电子的发现(约里奥居里和伊丽芙居里夫妇)α粒子轰击铝箔
⑶重核的裂变: n
3Kr Ba n U 109236141561023592++→+ 在一定条件下(超过临界体积),裂变反应会连续不断地进行下去,这就是链式反应。
⑷轻核的聚变:n He H H 10423121+→+(需要几百万度高温,
所以又叫热核反应) 所有核反应的反应前后都遵守:质量数守恒、电荷数守恒。
(注意:质量并不守恒。
)
核能计算方法有三:①由2mc E ∆=∆(△m 单位为“kg ”)计算;
②由△E =931.5△m (△m 单位为“u ”)计算;③借助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计算。
2.半衰期
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有半数发生衰变所需的时间叫半衰期。
(对大量原子核的统计规律) 计算式为:T t t N N ⎪⎭⎫ ⎝⎛=210N 表示核的个数 ,此式也可以演变成 T
t t m m ⎪⎭
⎫ ⎝⎛=210或
T t t n n ⎪⎭
⎫ ⎝⎛=210,式中m 表示放射性物质的质量,n 表示单位时间内放出的射线粒子数。
以上各式左边的量都表示时间t 后的剩余量。
半衰期(由核内部本身的因素决定,与物理和化学状态无关)、 同位素等重要概念 放射性标志
3.放射性同位素的应用
⑴利用其射线:α射线电离性强,用于使空气电离,将静电泄出,从而消除有害静电。
γ射线贯穿性强,可用于金属探伤,也可用于治疗恶性肿瘤。
各种射线均可使e Si P 0130143015+→
DNA发生突变,可用于生物工程,基因工程。
⑵作为示踪原子。
用于研究农作物化肥需求情况,诊断甲状腺疾病的类型,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及其功能。
⑶进行考古研究。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碳14,判定出土木质文物的产生年代。
一般都使用人工制造的放射性同位素(种类齐全,各种元素都有人工制造的放射性同位。
半衰期短,废料容易处理。
可制成各种形状,强度容易控制)。
高考对本章的考查:以α粒子散射实验、原子光谱为实验基础的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学说和玻尔原子理论,各种核变化和与之相关的核反应方程、核能计算等。
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玻尔把量子说引入到核式结构模型之中,建立了以下三个假说为主要内容的玻尔理论.认识原子核的结构是从发现天然放射现象开始的,发现质子的核反应是认识原子核结构的突破点.裂变和聚变是获取核能的两个重要途径.裂变和聚变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符合爱因斯坦质能方程。
在核反应中遵循电荷数守恒和质量数守恒,在微观世界中动量守恒定律同样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