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诊断标准论述(doc 15页)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二)2024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二)2024](https://img.taocdn.com/s3/m/871b0340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63.png)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二)引言概述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二)是指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制定了一系列用于诊断法定传染病的标准和指南。
这些标准和指南的制定旨在提高传染病的诊断准确性和一致性,并为传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二)的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正文1. 临床病原学特征的判断a. 根据传染病的不同病原体特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评估临床患者的病原学特征。
b. 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判断感染源及其传播途径,并确定传染病的临床病原学特征。
2. 临床病象特征及其确诊a. 根据传染病的临床病象特征,包括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确诊和鉴别诊断。
b. 结合患者的病史、接触史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对临床病象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和评估。
3. 检测方法及其操作要点a. 介绍传染病检测的常用方法,如PCR、ELISA、血清学等,并阐述其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
b. 详细介绍不同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并根据具体病原体选择适合的检测方法,提高诊断准确性和灵敏度。
4. 诊断标准及其应用范围a. 综合考虑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测结果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制定传染病的诊断标准,确保诊断的一致性和规范性。
b. 详细解读不同传染病的诊断标准,并阐述其应用范围和实际操作。
5. 诊断误区及其纠正措施a. 分析传染病诊断中常见的误区和常见错误,如漏诊、误诊等,并提出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b. 强调诊断标准的修订和更新,及时纠正诊断误区,提高传染病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总结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了解了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二)的相关内容。
这些标准在传染病的诊断和防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传染病的诊断准确性和一致性,为传染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需不断完善和更新标准,纠正诊断误区,以提高传染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d0d4096f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4b.png)
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然而,在医疗过程中,有时患者会感染一些以前并没有的病原体,这被称为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给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因此,及时准确地诊断医院感染十分重要。
本文将介绍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医院感染的问题。
首先,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以及微生物学评价三种方面。
其中,临床表现是最直观、最易观察到的一种诊断标准。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发热、畏寒、乏力、恶心呕吐等体征来判断是否存在医院感染。
同时,医生还需要注意是否有明显感染部位红肿、疼痛等症状。
这些临床表现常常是医院感染的第一个信号,早期发现可以及时进行干预治疗。
其次,实验室检测是评估医院感染的重要手段之一。
医生可以通过对患者进行备皿培养、血液培养、尿液培养等检测来寻找可能的病原体。
此外,医生还可以进行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肝功能、肾功能等常规检查,以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综合评估。
实验室检测结果提供了一定的客观依据,可以为医生诊断医院感染提供重要的参考。
最后,微生物学评价是诊断医院感染的黄金标准之一。
医生可以通过对患者的分泌物、体液等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来确定病原体的类型和抗生素敏感性。
这样一来,医生可以更加准确地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来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微生物学评价不仅有助于诊断医院感染,还可以为药物的治疗提供有力的支持。
总之,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和微生物学评价三个方面。
通过综合分析这些诊断标准的结果,医生可以较为准确地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医院感染,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尽管现代医疗技术发达,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有所下降,但仍然需要高度重视和及时干预。
只有通过科学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才能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当然,在诊断医院感染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误诊的可能性。
有时,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等症状,但并不一定就是医院感染,也可能是因为其他原因引起的。
北京市-三甲医院感染科-39种常见传染病诊断标准(15页)(0001)
![北京市-三甲医院感染科-39种常见传染病诊断标准(15页)(0001)](https://img.taocdn.com/s3/m/194adbe2d4d8d15abe234eaf.png)
常见传染病诊断标准为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传染病的筛查、预警和防控能力,对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及时控制传染病传播,依据国家标准及诊疗指南等编制此标准,作为诊断重要参考,具体病例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法》39种传染病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甲型、乙型、丙型、戊型、未分型)、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肺炭疽、皮肤炭疽、未分型)、痢疾(细菌性、阿米巴性)、肺结核(涂阳、仅培阳、菌阴、未痰检)、伤寒(伤寒、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Ⅰ期梅毒、Ⅱ期梅毒、Ⅲ期梅毒、胎传梅毒、隐性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间日疟、恶性疟、未分型)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二、传染病诊断标准(部分)鼠疫诊断标准一、鼠疫疑似病例:起病前10日内,曾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有接触鼠疫疫源动物及其制品,鼠疫病人或鼠疫菌培养物的历史。
突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的高热病人,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应考虑为疑似病例。
1.急性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出现被迫性体位;2.呼吸困难,咳血性痰;3.具有毒血症候、迅速虚脱;4.伴有重度中毒症候的其他症候群;5.在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的病人血清中,被动血凝试验1:20以上滴度的抗鼠疫杆菌F1抗体,或用其他经国家级单位认可(确定)的试验方法检测达到诊断标准的,亦应做出疑似病例的追溯诊断。
二、鼠疫确诊病例:1.在疑似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具有毒力的鼠疫杆菌,是确诊首例鼠疫病人的唯一依据。
2.当一起人间鼠疫已经确诊后,在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鼠疫杆菌的F1抗原或血清F1抗体升高4倍以上,亦可对续发病例做出确诊。
传染病诊断标准
![传染病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e40ddb6a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7f.png)
免疫学诊断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原理,检测患者体 内特异性抗体,以确定是否感染某种 病原体。
分子生物学诊断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基因测序、 PCR等,对病原体基因进行检测和鉴 定。
影像学诊断
通过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 观察患者肺部、心脏等器官的病变情 况,辅助诊断。
03
CHAPTER
常见传染病诊断标准
乙肝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食欲不振、乏力、黄疸、肝区疼 痛等肝炎症状。
实验室检查
检测到乙肝病毒标志物(如 HBsAg、HBeAg等)。
结核病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持续咳嗽、咳痰、低热、 盗汗等结核症状。
胸部影像学检查
肺部出现典型的结核病灶 。
实验室检查
痰液或血液中检测到结核 杆菌。
新冠肺炎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
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严重 时可出现呼吸急促、低氧血症等
。
流行病学史
与新冠肺炎患者有接触史或去过 疫情高发地区。
实验室检查
咽拭子或鼻拭子检测到新冠病毒 ,或血清抗体检测阳性。
04
CHAPTER
传染病诊断标准的发展与完 善
诊断标准的更新与修订
诊断标准的定期评估
诊断标准应定期进行评估和修订,以适应新的疾病发现、流行病 学变化和科技进步。
临床实践的反馈
诊断标准的修订应基于临床实践的反馈,及时调整和完善标准,提 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的诊断标准和方法,促进全球 传染病诊断水平的提高。
诊断技术的创新与进步
1 2 3
新技术的应用
积极探索和应用新的诊断技术,如基因测序、质 谱分析、免疫印迹等,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 性。
传染病诊断标准【123页】
![传染病诊断标准【123页】](https://img.taocdn.com/s3/m/3d38bcb5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b736d16.png)
(卫生行业标准)
兵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建设兵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现行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史 (2)临床表现(症状、体征) (3)实验室检测、检查
病例诊断 (1)疑似病例 (2)临床诊断病例 (3)确诊病例 (4)带菌者、隐性感染、病原携带
建设兵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4、病例诊断 (1)疑似病例
具备低出生体重,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青光眼,视网 膜病,神经性耳聋和(或)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 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脾肿大,黄疸,精神发育迟缓,小 头畸形,脑膜脑炎,X线骨质异常。 (2) 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并同时符合流行病学史。 (3)实验室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并同时符合实验室检查中的任何一项。
流泪、结膜炎症状。 (4)皮疹自耳后、面部开始,自上而下向全身扩展,3d-5d
内波及全身。
建设兵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麻疹
(5)起病早期(一般于病程第2d-3d)在口腔颊黏膜见到麻 疹黏膜斑(koplic斑)。
3、实验室诊断 (1)8d-6周内未接种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
疹IgM抗体(麻疹患者出疹3d内仅70%左右患者IgM阳性, 4d-8d则为100%阳性,如第1份血标本是在出疹3d内采集, 检测IgM阴性,需要采集出疹后4d-28d内的第2份血标本, 排除第1份标本中可能出现的假阴性)。 (2)恢复期患者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或4 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 (3)从鼻咽标本或尿液中分离到麻疹病毒,或检测到麻疹 病毒核酸。
建设兵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猩红热
(2)轻型猩红热 发热、咽峡炎、皮疹均很轻,持续时间短,脱屑也轻。
常见传染病诊断标准
![常见传染病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1eadb1af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2f.png)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如X光检查、CT扫 描等,可以诊断衣原体感染。
06
总结和展望
现有诊断标准的总结
诊断准确性提高
现有的诊断标准已经能够相对准确地识别和诊断大部分常见传染病,包括病毒、细菌和其 他微生物等病原体。通过使用标准化的诊断方法,医生和研究人员能够更准确地识别患者 的感染类型,从而提供更有效的治疗。
治疗建议
使用抗生素治疗,如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等。
性传播细菌感染
症状
尿道炎、龟头炎、排尿困难、尿频、尿急等。
诊断方法
尿道分泌物检查、血液检测、尿液分析等。
治疗建议
使用抗生素治疗,如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等。
04
寄生虫感染诊断标准
阿米巴病感染
症状
阿米巴病感染后,患者通常会出现腹泻、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大便通常呈 水样或血便。严重的病例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和休克。
立克次氏体感染
临床表现
01
发热、头痛、乏力、肌痛等全身症状,以及局部症状如咳嗽、
咳痰、胸闷等。
实验室检查
02
血常规检查显示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血清学检测可发现立克
次氏体抗体。
诊断标准
03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如X光检查、CT
扫描等,可以诊断立克次氏体感染。
支原体感染
临床表现
咳嗽、咳痰、发热、头痛、乏力等,症状通常较轻,且病程较 长。
背景
传染病是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其防控工作需要医务工作者的准确诊断 和积极治疗。制定一套统一的诊断标准对于传染病的防控和治疗至关重要。
常见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
常见传染病定义
指发病率高、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的疾病,如流感、结 核病、肝炎等。
传染病诊断标准(详细)课件
![传染病诊断标准(详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9f2e6bb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46.png)
n蛛痣和肝、脾肿大等n 4. 血清ALT反复或持续升高,可有血浆白蛋白降 低和 (或) 球蛋白升高,或胆红素升高等。n 5. 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n 6. 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DNA,并排 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
n 慢性乙肝n 1. 急性HBV感染超过6个月仍HbsAg阳性或发现 HbsAg阳性超过6个月n 2. HbsAg阳性持续时间不详,抗HbcIgM阴性。n 3. 慢性肝病患者的体征如肝病面容,肝掌、蜘
25
▲确诊病例:n 符合流行病学史以及3.2n 符合慢性丙肝临床表现以及3.2n 符合3.1以及3.2
26
(GB 15974—1995)
梅毒
27
晚期潜伏梅毒。但无论病史有多长,均无 任何梅毒性的临床症状和体征。n 3. 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2次以上阳性 ( 滴度在1:8以上) 。n 4. 梅毒螺旋体抗原试验阳性(需排除生物 学假阳性) 。脑脊液检查阴性。28
14
需进一步做复核或确证试验证实。试验结 果阴性,报告HIV抗体阴性。n 1.3.1.2 CD4细胞检测(见A.4)CD4细胞是HIV/AIDS诊断、判断疗效 及预后的主要免疫学检测指标,
15
2.1.2 15岁以下儿童符合下列一项者即可诊断:a) 小于l8个月龄:为HIV感染母亲所生,同时HIV分离试 验结果阳性,或不同时间的两次HIV核酸检测均为阳性(第 二次检测需在出生4周后进行);b)大于l8个月龄:诊断与成人相同。
n 实验室检查
ØØ Ø Ø它感染性 腹泻n 诊断标准来自于卫生部诊断标准,2010年5 月最新颁布
4
传染病诊断最新标准n 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 (WS293-2008)n 艾艾滋滋病病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指由HIV感染引起的以人体CD4+T淋巴 细胞减少为特征的进行性免疫功能缺陷, 继发各种机会性感染、恶性肿瘤和中枢神 经系统病变的综合性疾患。HIV感染者:感染HIV后尚未发展到艾艾滋滋病病阶段的患者。5
常见传染病诊断标准ppt
![常见传染病诊断标准ppt](https://img.taocdn.com/s3/m/1b2800ef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8f.png)
03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后可确诊。
阿米巴痢疾
临床表现
1
腹泻、黏液脓血便、腹胀等。
实验室检查
2
大便检查发现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
诊断标准
3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确诊。
轮状病毒腹泻
临床表现
01
发热、呕吐、腹泻、脱水等。
实验室检查
02
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血清学检测等。
诊断标准
03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确诊。
霍乱
临床表现
腹泻、呕吐、脱水、电解质紊乱等。
实验室检查
大便培养、血清学检测等。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疾病后可确诊。
细菌性食物中毒
01
临床表现
腹泻、呕吐、腹痛、发热等。
02
实验室检查
大便培养、血清学检测等。
03
诊断标准
根据共同进食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确诊。
04
血液系统传染病诊断标准
艾滋病
1 2
诊断标准
感染HIV,出现病毒血症、免疫系统受损等症状 ,抗HIV抗体阳性。
传播途径
性接触、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3
预防措施
宣传教育、安全性行为、规范献血、血液制品 管理。
乙型肝炎
诊断标准
01
血清HBsAg阳性,HBV DNA阳性,ALT或AST升高,或肝组
织学异常。
丁型肝炎
01
诊断标准
血清HDV Ag阳性,抗HDV阳性,ALT或AST升高,或肝组织学异常
。
02
传播途径
与HBV等嗜肝DNA病毒共生时才能复制,主要见于乙型肝炎患者。
传染病培训教材(传染病诊断标准)
![传染病培训教材(传染病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10834546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d4.png)
传染病培训教材(传染病诊断标准)传染病培训教材:传染病诊断标准第一章:概述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诊断标准是判定传染病是否存在的重要依据,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本教材旨在提高读者对传染病诊断标准的认识,掌握传染病诊断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第二章:传染病诊断的基本原则1.病原学诊断:确定病原体的种类和数量,为诊断提供直接证据。
病原学诊断方法包括:分离培养、核酸检测、血清学检测等。
2.流行病学史:了解患者的生活环境、接触史、旅行史等,有助于确定传染病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3.临床表现: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为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4.实验室检查:包括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检查、生化检查等,有助于确定病原体和评估病情。
5.鉴别诊断:排除其他病因,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第三章:常见传染病的诊断标准1.流感: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流感。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核酸检测和血清学检测。
2.肺炎:结合病原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表现,诊断肺炎。
病原学检查包括痰培养、血培养等。
3.痢疾: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痢疾。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粪便培养和核酸检测。
4.结核病:结合病原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表现,诊断结核病。
病原学检查包括痰涂片、痰培养等。
5.艾滋病: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艾滋病。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抗体检测和病毒载量检测。
第四章:传染病诊断标准的实际应用1.提高诊断准确性:遵循传染病诊断的基本原则,综合运用多种诊断方法,提高诊断准确性。
2.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根据传染病诊断标准,及时发现、隔离、治疗患者,阻断传播途径,降低传染病发病率。
3.疫情监测:定期收集和分析传染病诊断数据,掌握疫情动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4.培训和宣传:加强对医护人员和公众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培训,提高防控意识。
第五章:展望1.新型传染病诊断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诊断速度和准确性。
传染病诊断标准版本
![传染病诊断标准版本](https://img.taocdn.com/s3/m/2083e022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a0.png)
借助先进技术
借助生物信息学、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提高传染病诊 断标准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防控工作提供更可靠的支持 。
关注全球公共卫生挑战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传染病跨国传播的风险增加,未来传 染病诊断标准需要关注全球公共卫生挑战,为全球疫情防 控做出贡献。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结核病诊断标准及特点
诊断标准
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可作 出诊断。
特点
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 传播。结核病患者可出现咳嗽、咳痰、咯血、发热、盗汗等 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肺功能衰竭和死亡。
04
诊断标准的实施与推广应用
诊断标准的培训与宣传
培训
组织专业培训课程,针对传染病诊断 标准进行详细解读和培训,提高医务 人员对诊断标准的认识和理解。
建立反馈机制
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和 处理医务人员在使用诊断标准过程 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断改进和 完善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的评估与改进
定期评估
定期对诊断标准的应用情 况进行评估,了解其在临 床实践中的效果和存在的 问题。
反馈改进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反馈 并改进诊断标准,提高其 科学性和实用性。
提高诊断准确率,减少误诊漏诊
规范诊断流程
诊断标准为医生提供了明确的诊断流程 和标准,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一 致性。
VS
减少误诊漏诊
通过遵循诊断标准,可以减少因不同医生 或不同医院而导致的误诊和漏诊现象,确 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评估疫情形势
通过诊断标准的实施,可以对疫情的传播情况进行科学评估,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 。
传染病的诊断标准
![传染病的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1679b458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3f.png)
传染病的诊断标准传染病是指由各种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通过传染媒介或直接接触等途径传播给其他人,引发人群间疾病暴发的一类疾病。
在传染病的诊断中,准确的诊断标准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部分:传染病的定义和新的威胁众所周知,传染病一直以来都是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的威胁。
随着社会变化和全球化的加剧,新的传染病也不断出现,给传染病的诊断和控制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近年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爆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封锁城市、建立临时医院和加强个人防护等,来抑制疫情的扩散,这也凸显了传染病诊断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传染病的诊断方法传染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测。
临床表现是指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方面的表现。
根据不同的传染病,临床表现可能各有不同,但通常包括发热、咳嗽、呕吐和腹泻等。
然而,由于临床表现不具备特异性和敏感性,因此需要结合病原学检测来做出准确的诊断。
病原学检测主要包括病原体的分离与鉴定、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等。
病原体的分离与鉴定是通过将患者的样本进行培养和鉴定,从而确定病原体的种类和数量。
抗体检测是通过检测患者体内产生的抗体来判断是否感染了某种病原体。
核酸检测是通过检测病原体的核酸序列来确定是否感染了某种病原体。
第三部分:传染病的诊断标准是指根据传染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制定出一套诊断传染病的指导原则和方法。
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诊断标准,常用的包括CDC(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诊断标准、WHO(世界卫生组织)的诊断标准和国家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诊断标准等。
传染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症状和实验室检查。
症状是指患者的主观感受和临床表现,例如发热、咳嗽和呕吐等。
实验室检查是通过对患者的样本进行分析和检测,包括血液学检查、生化指标和微生物学检查等。
第四部分:传染病的诊断标准的重要性和问题传染病的诊断标准在传染病的诊断和控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见传染病诊断国家标准(二)2024
![常见传染病诊断国家标准(二)2024](https://img.taocdn.com/s3/m/b3b2338e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60cb29d.png)
常见传染病诊断国家标准(二)引言概述:在医学领域中,准确且及时的传染病诊断对于确保公共卫生和个体健康至关重要。
为此,各国制定了国家标准用以指导传染病的诊断流程和方法。
本文将介绍常见传染病诊断国家标准的第二部分,包含了五个大点。
这些大点分为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寄生虫性和其他传染病的诊断流程和方法。
正文:一、细菌性传染病的诊断国家标准1. 临床表现和症状的分析和判断2. 常见细菌的检测和鉴定方法3. 细菌培养和抗生素敏感性测试4. 细菌DNA检测和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5. 细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二、病毒性传染病的诊断国家标准1. 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2. 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应用3. 病毒结构和遗传特征的分析4. 病毒核酸检测和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5. 病毒传播途径的防控策略和药物治疗的研究三、真菌性传染病的诊断国家标准1. 真菌感染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分析2. 真菌的培养和鉴定方法3. 真菌血清免疫学检测和PCR技术的应用4. 真菌感染的影像学检查和诊断5. 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策略四、寄生虫性传染病的诊断国家标准1. 寄生虫的生命周期和传播途径的分析2. 寄生虫感染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3. 寄生虫的显微检测和培养技术4. 分子生物学诊断和血清学检测方法的应用5. 寄生虫感染的医学防控措施和疫苗研发的探索五、其他传染病的诊断国家标准1.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病例报告规范2. 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和鉴别诊断要点3. 常见传染病的血清学和免疫学检测方法4. 传染病的病原体分离和培养方法5. 传染病的防控策略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响应措施总结:常见传染病诊断国家标准(二)涵盖了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寄生虫性和其他传染病的诊断流程和方法。
这些标准提供了指导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的准确诊断的重要依据,有助于提高传染病的早期发现和及时防控。
然而,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疾病形势,这些标准应当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更新,以更好地应对传染病带来的挑战。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一)2024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一)2024](https://img.taocdn.com/s3/m/8836a8ce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96.png)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一)引言概述: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是指根据国家或地区的相关法律法规,对传染病的诊断和报告标准进行规定,以保障公众的健康和防控传染病的有效性。
本文将介绍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的一些基本概念、分类以及相关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一、法定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1. 法定传染病的定义- 将具有明确的传播性质和危害性,需要进行诊断和报告的疾病称为法定传染病。
- 法定传染病通常由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病原体引起。
2. 法定传染病的分类- 根据传染病的严重程度和传播途径,法定传染病可分为甲类和乙类。
- 甲类法定传染病包括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严重传染病,如鼠疫、霍乱等。
- 乙类法定传染病包括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如流感、手足口病等。
二、法定传染病的诊断标准与要求1. 临床诊断标准- 法定传染病的临床诊断标准主要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史等因素进行判断。
- 临床症状和体征的表现需要符合相应的传染病特征,如发热、呼吸道症状等。
2. 实验室诊断标准- 实验室诊断标准主要基于对病原体的检测和鉴定。
- 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病原体分离培养、核酸检测和抗体检测等。
3. 报告要求与流程- 对于发现的疑似或确诊的法定传染病病例,医疗机构有义务及时上报相关部门。
- 报告内容包括病例基本信息、传染病诊断结果和病例流行情况等。
4. 隔离与治疗措施- 对于诊断为法定传染病的病例,需要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以避免病原体的传播。
- 患者需接受规范的治疗,同时密切接触者也需要尽快进行筛查和治疗。
5. 舆论监管与信息公开- 法定传染病疫情的公开和传播需要受到相应的舆论监管,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相关部门需要及时发布法定传染病的疫情信息,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
总结: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是对传染病进行诊断和报告的准则,对保障公众的健康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在诊断标准与要求方面,临床和实验室的诊断方法起着关键作用,报告要求和流程需要严格遵守。
传染病诊断标准详细课件
![传染病诊断标准详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ef3e052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9a.png)
传染病诊断标准详细课件传染病是指能够通过病原体的传播方式在人群中扩散的疾病。
早期的传染病诊断主要依靠病人的症状和体征,以及病史和流行病学调查。
然而,随着医学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现代传染病诊断越来越依赖于详细的诊断标准。
传染病诊断标准是根据不同传染病的特征和临床表现制定的一套规范和指南。
这些标准通常由专业组织根据大量的研究数据和科学证据制定,并不断修订和更新。
它们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传染病的早期诊断率和准确性,帮助医生判断病人是否感染了某种特定的传染病。
传染病诊断标准可以分为临床诊断标准和实验室诊断标准两大类。
临床诊断标准主要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来进行诊断,以及病史和流行病学调查。
一些常见的临床诊断标准包括:发热、咳嗽、呕吐、腹泻等。
这种诊断方法的优点是简单、便捷,可以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
然而,它的局限性在于具有非特异性和主观性,容易导致误诊或漏诊。
实验室诊断标准是通过检测病原体或相关指标来进行诊断的。
这种诊断方法是一种客观、准确的方法,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是否感染了特定的传染病。
常见的实验室诊断标准包括:病原体分离和培养、抗体检测、核酸检测等。
这些检测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成为现代传染病诊断的重要手段。
然而,传染病诊断标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不同传染病具有不同的病原体、传播途径和临床表现,传染病诊断标准往往需要根据具体的传染病进行定制,缺乏统一性和通用性。
其次,传染病的诊断标准通常是基于已有的研究数据和科学证据,但是由于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的差异,这些标准可能不适用于所有病人。
此外,一些新兴的传染病可能尚未有完善的诊断标准,给医生带来了困扰。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我们需要不断加强传染病的研究和监测,探索新的诊断方法和技术,提高传染病的早期诊断率和准确性。
同时,还需要加强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总之,传染病诊断标准是现代传染病诊断的重要工具和指南。
临床诊断标准和实验室诊断标准相结合,可以提高传染病的早期诊断率和准确性,帮助医生判断病人是否感染了某种特定的传染病。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520db7d44afe04a1b071de7f.png)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卫生行业标准)规定管理的39种传染病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GB 15991—1995】诊断标准1.1 流行病学线索患者发病前10d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接触过鼠疫疫区内的疫源动物、动物制品及鼠疫病人,进入过鼠疫实验室或接触过鼠疫实验用品。
1.2 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用抗菌药物(青霉素无效)情况下,病情在24h内迅速恶化并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1.2.1 急性淋巴结炎,肿胀,剧烈疼痛并出现强迫体位。
1.2.2 出现重度毒血症、休克症候群而无明显淋巴结肿胀。
1.2.3 咳嗽、胸痛、咯痰带血或咳血。
1.2.4 重症结膜炎并有严重的上下眼睑水肿。
1.2.5 血性腹泻并有重症腹痛、高热及休克症候群。
1.2.6 皮肤出现剧痛性红色丘疹,其后逐渐隆起,形成血性水泡,周边呈灰黑色,基底坚硬。
水泡破溃,创面也呈灰黑色。
1.2.7 剧烈头痛、昏睡、颈部强直、谵语妄动、脑压高、脑脊液浊浑。
1.3 患者的淋巴结穿刺液、血液、痰液,咽部和眼分泌物以及尸体脏器或管状骨骨骺取材标本,分离到鼠疫菌。
1.4 患者2次(间隔10d)采集血清,用PHA法检测F1抗体呈现4倍以上增长。
2 疑似病例具备1.1加1.2中任一项。
3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1.3或1.4。
传染病预警级别判定标准(1)
![传染病预警级别判定标准(1)](https://img.taocdn.com/s3/m/1087190e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b4.png)
传染病预警级别判定标准(1)近年来,世界范围内不断出现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
为了及时发现和应对传染病的风险,各国纷纷建立了传染病预警机制,并制定了相应的预警级别判定标准。
本文将介绍传染病预警级别判定标准的一般原则和准确内容。
一、传染病预警级别判定标准的背景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对公共卫生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了排除传染病对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潜在威胁,各国政府积极制定了预警级别判定标准,以便在传染病爆发前评估风险,并采取相应防控措施。
二、传染病预警级别判定标准的一般原则传染病预警级别判定标准通常基于以下原则进行制定:1. 关注疫情严重性和传染性:判定标准将根据传染病的疫情严重性和传染性的程度来确定预警级别。
一般来说,疫情严重、传染性高的传染病会被判定为高级别预警。
2. 综合评估中长期效应:判定标准还需要考虑传染病的中长期影响,包括传播速度、病死率、疫苗研发情况等因素。
这些因素会对传染病的预警级别产生重要影响。
3. 考虑区域和群体差异: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可能面临不同的传染病风险,因此判定标准应考虑这些差异性,以制定针对性的预警级别。
三、传染病预警级别判定标准的具体内容具体的传染病预警级别判定标准因国家而异,下面是一个可能的判定标准示例:级别一:低风险- 传染病的传染性很低,病例数量较少,易于控制和防控;- 传染病的传播范围有限,主要在局部地区流行;- 传染病的疫情对公共卫生系统和社会经济没有重大影响。
级别二:中风险- 传染病的传染性较强,病例呈增加趋势,需要采取积极的防控措施;- 传染病的传播范围扩大,可能涉及多地区流行;- 传染病的疫情对公共卫生系统和社会经济会带来一定冲击。
级别三:高风险- 传染病的传染性极强,病例数量激增,防控形势严峻;- 传染病的传播范围广泛,全国乃至全球多地区流行;- 传染病的疫情对公共卫生系统和社会经济产生重大威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诊断标准论述(doc 15页)传染病诊断标准规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肺结核。
丙类传染病: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甲类传染病鼠疫一、疑似病例:起病前10日内,曾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有接触鼠疫疫源动物及其制品,鼠疫病人或鼠疫菌培养物的历史。
突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的高热病人,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应考虑为疑似病例。
1.急性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出现被迫性体位;2.呼吸困难,咳血性痰;3.具有毒血症候、迅速虚脱;4.伴有重度中毒症候的其他症候群;5.在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的病人血清中,被动血凝试验1∶20以上滴度的抗鼠疫杆菌EI抗体,或用其他经国家级单位认可(确定)的试验方法检测达到诊断标准的,亦应做出疑似病例的追溯诊断。
二、确诊病例:1.过去有菌痢病史,多次典型或不典型腹泻2个月以上者;2.粪便有粘液脓性或间歇发生;3.粪便细菌培养志贺氏菌属阳性。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或2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1或2加3项阿米巴痢疾一、急性阿米巴痢疾:疑似病例:起病稍缓,腹痛,腹泻,大便暗红色,带血、脓或粘液,或为稀糊状,有腥臭。
二、确诊病例:1.粪便检查发现有包囊或小滋养体。
2.粪便检查发现阿米巴大滋养体。
3.乙状结肠镜检查,肠组织内查到阿米巴滋养体。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项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2或3项伤寒和副伤寒一、疑似病例:在伤寒流行地区有持续性发热1周以上者。
二、确诊病例:1.不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持续性高热(热型为稽留热或驰张热)、畏寒、精神萎靡、无欲、头痛、食欲不振,腹胀、皮肤可出现玫瑰疹、脾大、相对缓脉。
2.末稍血白细胞和嗜酸细胞减少。
3.血、骨髓、尿、粪便培养分离到伤寒杆菌或副伤寒杆菌。
4.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
“O”抗体凝集效价在1∶80以上,“H”、“A”、“B”、“C”抗体凝集效价在1∶160以上。
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清抗体4倍升高。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2项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3或4项艾滋病一、HIV感染者:受检血清经初筛试验,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酶法或间接免疫萤光试验(I.F)等方法检查阳性,再经确诊试验如蛋白印迹法(WesternBlot)等方法复核确诊者。
二、确诊病例:1.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又具有下述任何1项者,可为实验确诊艾滋病病人。
(1)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发热达38℃1个月以上;(2)近期内(3-6个月)体重减轻10%以上,且持续腹泻(每日达3-5次)1个月以上;(3)卡氏肺囊虫肺炎(P+C+P+);(4)卡波济氏肉瘤(K+S+);(5)明显的霉菌或其他条件致病菌感染。
2.若抗体阳性者体重减轻、发热、腹泻症状接近上述第1项标准且具有以下任何一项时,可为实验确诊艾滋病病人:(1)CD4/CD8(辅助/抑制)淋巴细胞计数比值<1,CD4细胞计数下降;(2)全身淋巴结肿大;(3)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的症状和体征,出现痴呆,辨别能力丧失,或运动神经功能障碍。
淋病一、疑似病例:具备以下1、2项者:1.有婚外性行为或同性恋史或配偶感染或与已知淋病患者有性行为史;2.男性:有尿灼痛、尿急、尿频,尿道口红肿、溢脓(可并发前列腺炎、精囊炎、附睾炎);女性:脓性白带增多,有腰痛、下腹痛、子宫颈红肿、宫颈外口糜烂、有脓性分泌物。
可有前庭大腺部位红肿,有脓液自前庭大腺口溢出。
可有尿急、尿频、尿痛及尿血,尿道口红肿,有脓性分泌物(或并发输卵管炎、盆腔炎);二、确诊病例:1.男性尿道口、女性宫颈口涂片:多形核白细胞内找到革兰氏阴性双球菌;2.培养淋球菌阳性。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男性或女性具备1或2项梅毒一、疑似病例:有婚外性交、或同性恋史,或与已知梅毒患者发生性行为史。
1.潜伏期2-4周,出现疑似硬下疳,可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2.病期在2年内,感染后7-10周,或硬下疳出现后6-8周,出现疑似二期梅毒疹(包括扁平湿疣),浅表淋巴结肿大等症状;3.非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阴性;具备以上1项为疑似一期梅毒;2、3项为疑似二期梅毒。
二、确诊病例:1.一期病毒:(1)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发现梅毒(苍白)螺旋体;(2)非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阳性;(3)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阳性。
实验确诊:疑似一期梅毒加(1)或(2)或(3)2.二期梅毒:(1)有扁平湿疣、阴部湿丘疹或粘膜斑时,使用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发现梅毒(苍白)螺旋体;(2)非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阳性;(3)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阳性。
实验确诊:疑似二期梅毒加(1)或(2)或(3)3.三期梅毒:(1)有婚外性交或同性恋史或与已知梅毒患者发生性行为史,有或无一、二期梅毒史;(2)临床表现结节性梅毒疹或皮肤、粘膜、骨骼树胶肿;(3)有晚期梅毒的心血管系统或神经系统体征;(4)实验室检查:非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大多阳性。
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阳性;脑脊液检查:神经梅毒白细胞数增多,蛋白量增加,非梅毒螺旋体试验或梅毒螺旋体试验阳性。
实验确诊:具备(1)、(2)、(3)项或(1)、(3)、(4)项4.潜伏梅毒(隐性梅毒):(1)有婚外性交或嫖娼或配偶有感染或同性恋史,有或无梅毒病史;(2)无临床症状或体征,包括心血管或脑神经系统;(3)非梅毒螺旋体或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2次阳性(间隔1-2个月),需排除生物学假阳性;(4)脑脊液检查无异常。
实验确诊:具备(1)、(2)、(3)、(4)项5.胎传梅毒:(1)生母为梅毒患者;(2)有典型早期或晚期胎传梅毒损害,或梅毒损害遗留之典型体征,如郝秦森氏齿,实质性角膜炎,神经性耳聋等;(3)实验室检查: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发现梅毒螺旋体,或非梅毒螺旋体或梅毒螺旋体血清试验阳性。
实验确诊:具备(1)、(2)、(3)项脊髓灰质炎一、疑似病例:不能立即确定为其他病因的任何急性迟缓性麻痹的病例。
二、确诊病例:1.与确诊脊髓灰质炎病人有接触史,潜伏期为2-35天(一般为7-14天)临床上出现:(1)发热、烦躁不安、多汗、颈背强直及腓肠肌触痛等;(2)热退后,出现躯体或四肢肌张力减弱、深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并出现不对称(或双侧)性驰缓性麻痹,无感觉障碍,后期有肌萎缩;2.发病60天后仍残留有驰缓性麻痹;3.从粪便、脑脊液、咽部分离到病毒,并鉴定为脊髓灰质炎病毒;4.从脑或脊髓组织中分离到病毒并鉴定为脊髓灰质炎病毒;5.1个月内未服过脊髓灰质炎疫苗,从脑脊液或血液中查到特异性IgM抗体;6.恢复期病人血清中的中和抗体或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或2,或1和2。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3加5或加3加6。
麻疹一、疑似病例:患者(多数为儿童)有发热、咽红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畏光、流泪、结合膜红肿等急性结膜炎症状,发热4天左右,全身皮肤出现红斑丘疹,与淋疹患者在14天前有接触史。
二、确诊病例:1.在口腔颊粘膜处见到科氏斑。
2.咽部或结合膜分泌物中分离到麻疹病毒。
3.一个月内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麻疹IgM抗体。
4.恢复期血清中麻疹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恢复期抗体阳转。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项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2或3或4项百日咳一、疑似病例:流行季节有持续性阵发性痉挛性咳嗽者。
二、确诊病例:1.有与百日咳患者密切接触史;2.末稍血白血球显著增高、淋巴细胞常占50%以上;3.从病人的痰或咽喉部,分离到百日咳嗜血杆菌;4.恢复期血清抗体比急性期抗体呈4倍以上升高。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2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3或4白喉一、疑似病例:发热,咽痛、声嘶,鼻、咽、喉部有不易剥落的灰白色假膜,剥时易出血。
二、确诊病例:1.白喉流行地区,与病人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2.咽拭子直接涂片镜检见革兰氏阳性棒状杆菌,并有异染颗粒;3.棒状菌属白喉菌分离培养阳性,并证明能产生毒素。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2参考1。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3。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一、疑似病例:冬春季节突发高热、头痛、呕吐、颈强、烦躁、惊叫、抽风;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或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二、确诊病例:1.与流脑患者有密切接触史。
2.皮肤粘膜有出血点或瘀斑,或脑膜刺激征阳性,婴儿前囟隆起,但无其它呼吸道感染病史和化脓病史。
3.脑脊液、血或皮肤出血点细菌培养脑膜炎奈瑟氏菌阳性或涂片检到革兰氏阴性双球菌。
4.恢复期血清抗流脑菌群特异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或以上升高。
5.脑脊液或血液或尿液中流脑特异抗原阳性。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2,参考1。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3或4或5。
猩红热一、疑似病例:发热、咽痛、皮肤出现充血红点疹或充血粟粒疹。
二、确诊病例1.骤起发热、咽峡炎、草梅舌或杨梅舌、口周苍白、皮肤皱褶处有皮折红线(巴氏线)。
2.发病1-2日内出疹,皮肤弥漫性充血潮红,其间散布针尖大小猩红色皮疹,压之退色,2-5天后消退。
3.退疹1周内皮肤有脱屑或脱皮。
4.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增加,中性粒细胞增多。
5.咽拭子、或脓液培养,分离出乙型A组溶血性链球菌。
6.咽拭子涂片免疫萤光法查出乙型A组溶血性链球菌。
7.红疹退色试验阳性。
8.多价红疹毒素试验在发病早期呈阳性,恢复期阴性。
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4和1,或2,或3。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5或6或7或8。
流行性出血热一、疑似病例:疫区及流行季节,有急起发热,全身高度衰竭、无力、有头痛、眼眶痛、腰痛、和面、颈、上胸部潮红者,或伴有少尿低血压。
二、确诊病例:1.皮肤粘膜出血征象,末稍血血小板减少,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尿蛋白阳性;2.特异性IgM抗体阳性;3.恢复期病人血清中的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者;4.从病人血液或尿中检查到出血热病毒抗原;5.从病人血液或尿中分离到出血热病毒,或检测到病毒RNA;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1。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2、3、4、5项之一。
狂犬病确诊病例:一、临床诊断:有犬、猫或其他宿主动物舔、咬史。
具有下列临床表现者:1.愈合的咬伤伤口感觉异常。
出现兴奋、烦躁、恐怖、对外界刺激,如风、水、光、声等异常敏感。
2.“恐水”症状,伴交感神经兴奋性亢进(流涎、多汗、心率快、血压增高)。
继而肌肉瘫痪或脑神精瘫痪(失音、失语、心律不整)。
二、实验确诊: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1.发病第一周内取唾液、鼻咽洗液、角膜印片、皮肤切片,用荧光抗体染色狂犬病病毒抗原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