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中”丁香“的象征意义

合集下载

《雨巷》意象浅析

《雨巷》意象浅析

《雨巷》意象浅析一在中国现代诗坛上里,戴望舒是一位独树一帜的现代派诗人,其凭借《雨巷》而蜚声20年代现代诗坛。

也正是因为这首诗,他享有“雨巷诗人”的称号。

这首诗作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现代新诗单元的第二课,是本单元的重点篇目也是本单元的难点篇目。

由于诗人象征手法的运用造成诗歌意象的模糊性从而导致诗歌主题解读的多元。

作为一首经典的象征诗歌,那么诗歌的主题到底有几种解读呢?诗中主要有“雨巷”和“丁香花”两个意象,这两个意象很美。

从而营造了一种朦胧、神秘的意境。

一是雨巷,细雨迷蒙的江南小巷,经历雨水侵袭的青石地板路,颓圮的篱墙,青色的屋瓦,“我”撑着油纸伞,带着惆怅与彷徨追寻“我”渴盼的“丁香姑娘”。

雨巷是潮湿的,是狭窄的,是悠长的。

这一意象具有很强的视觉效果,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雨巷不失为可以虚化为一条“追求之路”,怀着渺茫希望的“我”在雨巷里苦苦求索追寻,让人不禁发问,我在苦苦追寻求索什么?二是丁香。

丁香是古典诗词里的常见意象。

因其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极容易凋谢,花色为淡紫色或纯白色,颜色高洁、冷艳,文人墨客往往把它作为哀怨惆怅的象征反复吟咏。

例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南唐李璟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愁”等诗句中的丁香意象都是愁闷的象征,丁香是愁品的化身,但是,丁香又是高洁、美丽的,在宋代诗人王十朋看来,连傲视严寒的梅花也休能与丁香相媲美,因为丁香独具幽香。

在《雨巷》中诗人将丁香所具有的品质赋予一位姑娘,“丁香一样的姑娘”,姑娘即是丁香,丁香即是姑娘。

这个姑娘具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丁香可以象征惆怅、高洁、美丽的事物,让人感到无限的怅惘。

而“丁香姑娘”是解读本诗的一把钥匙,历来见仁见智,备受争议。

笔者从课文的理解出发,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认为本诗歌的主题主要可以解读为以下四种。

(一)政治诗(姑娘=“我”)结合整个诗歌来看,“雨巷”象征着黑暗的现实,“我”象征着苦苦追求理想的青年,而“丁香姑娘”象征着“我”所追求的美好理想,姑娘的“走近,飘过,最终走尽雨巷”就象征着美好理想的幻灭。

【课外阅读】戴望舒《雨巷》赏析

【课外阅读】戴望舒《雨巷》赏析

【课外阅读】戴望舒《雨巷》赏析《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本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这种情怀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

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

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

“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

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

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

在艺术上,本诗也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

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

戴望舒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雨巷》就体现了这种艺术上的特点。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的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的的抒情形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我们不一定能够具体说出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内容,但我们可以体味这些形象所抒发的的朦胧的诗意。

那个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胧,既确定又飘忽地展示在读者眼前。

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扩大了想象。

这样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结果,使诗人的感情心境表现得更加含蓄蕴藉,也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感到诗的余香和回味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雨巷的丁香

雨巷的丁香

雨巷的丁香1.《雨巷》《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的1927年夏天。

《雨巷》中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分别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以及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伤感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2.《不要这样盈盈的相看》《不要这样盈盈的相看》是“雨巷”诗人戴望舒写给自己第二任妻子杨静的。

于1927年12月发表于《莽原》。

面对伤感的女子,诗人反复的温存话儿终于打开了一扇哭泣的心窗。

没有烦闷,暴烈与喧哗,细致温存的话语衬托出了诗人宽厚仁慈与安静的形象,显示出了诗人柔情的一面。

3.《我的恋人》《我的恋人》是戴望舒写于1928年,收录于1929年4月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中的一首爱情诗。

它是诗人戴望舒写给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的。

作为一首初恋情诗,“我的恋人”在诗人心中是一个羞涩的恋人,也是诗人初恋时一种羞涩感情的表现。

4.《在天晴了的时候》《在天晴了的时候》是戴望舒写于抗战时期的一首诗,作者似表达心中的“淡然”、“宁静”和“暖意”又似乎等待着什么。

诗人通过拟人化的手法,用“动态化”的表达方式,为我们绘出了一幅雨后放晴的乡村画卷,使人在感受清新的雨后村景时,又感受到诗人暗藏的深意。

在语言上诗人一韵到底,读来富有节奏感。

5.《对于天的怀乡病》《对于天的怀乡病》是昭示戴望舒精神上的孤独和寂寞的一首诗。

身处繁华都市,身边人潮汹涌,车流如织,但作为一个对乡村文明念念不忘的怀乡者,热闹是别人的,诗人什么也没有。

此诗以独特的表现方法,体现诗人渴望回返精神的宁静世界。

6.《致萤火》《致萤火》是一首“高度个性化的现代抒情诗”。

诗歌可以用一个字概括戴望舒先生情感处置方式,那就是“殉”。

“一双纤纤小手为我轻披上薄被”这是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温馨场景。

此诗不是平铺直叙,而是由一个个故事片构成,几个片段串联,节奏韵律与“情感的变异”结合得很好。

《雨巷》意象

《雨巷》意象
(孤身一人,彳亍着,心事重重。 一个寂寞的独行者,一个孤独的 追求者。)
姑娘——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 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彳 亍、冷漠、凄清、惆怅、太息一般 的眼光、走近、飘过、像梦一般的、 凄婉、迷茫、到了、走尽、消散 了……
雨巷——悠长、寂寥、颓圮的篱墙
(幽深寂静、哀怨凄凉,蒙蒙 细雨又增添一种朦胧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丁香——美丽、高洁、冷艳、忧愁
(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 的愁怨和凄美。然而丁香花虽 美,却易凋谢, )
油纸伞——复古、怀旧、神秘、迷蒙。 (为寂寥的雨巷,平添了一份冷 漠,一份凄清。)
我——独自、彷徨、希望、默默、 彳亍、冷漠、凄清、惆怅

戴望舒雨巷鉴赏

戴望舒雨巷鉴赏

《雨巷》赏析形式技巧+韵律节奏+用典+内容情感《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

这首诗一扫当时诗坛坦白直露之风,以朦胧、幽深的意境表达一种寂寞感和愁绪。

它将中国古代诗歌意象艺术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艺术相融合,意象具有象征性,意境具有朦胧美。

本诗的第一部分营造了一幅静中有动的画面:“寂寥的雨巷”表现了环境的寂静,天空的阴雨加重了这份寂静,而“撑着”、“彷徨”是两个动词,不剧烈却有一定的动感。

第三部分,诗人将自己凄清、惆怅的心境投射在姑娘身上;第四部分:“太息一般的眼光”运用了通感。

1.意象:注重“意象性”,通过意象的变幻组合来隐喻暗示诗人的主观意念,把情绪客观化,极大增加了诗歌的含量,使之具有一种朦胧美。

《雨巷》创设了一个富于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丁香是本诗中的核心意象。

也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意象:“丁香空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

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是愁品。

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不轻佻,常常被称洁身自好。

总之,诗人笔下的姑娘如同丁香一样,是集美丽、高洁、愁怨一体的象征。

2.韵律节奏:《雨巷》最初为人称道,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它的音节的优美。

叶圣陶更是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a)全诗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为“飘过”之外,其他语句完全一样。

起结复见,首尾呼应,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形成循环、跌宕的旋律加强了全诗的音乐感,也加重了诗人彷徨和幻灭心境的表现力。

b)整个诗每节六行,每行字数长短不一,参差不齐,大体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且从头至尾没有换韵。

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这些同样的字在韵脚中多次出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音节回旋复踏,突出轻柔、寂寞而痛苦的气氛。

浅论《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对中国传统文学中美人意象的继承

浅论《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对中国传统文学中美人意象的继承

浅论《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对中国传统文学中美人意象的继承与《》的美在于其朦胧的意境。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浅论《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对中国传统中美人意象的继承与创新。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浅论《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对中国传统文学中美人意象的继承与创新摘要: 中国传统文学中“美人”这一意象常常被用来象征理想,戴望舒《雨巷》中的“丁香姑娘”继承了这一传统,但是又有了大胆的突破和创新,本文从香草和美人的结合、外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结合以及忧郁而不沉沦的意境之美三方面进行了阐述,力图揭示出“丁香姑娘”带给人的古典和现代结合的独特心理体验。

关键词:美人丁香姑娘继承创新中国古代讲究含蓄之美,一般很少直接的、大段的抒情,抒情议论往往借助于“意象”,古人对“意象”的理解,是一种象征,一种“表意之象”。

中国的古代诗歌中,很多意象都被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比如“柳枝”、“长亭”象征离别,“月亮”象征团圆,“莲花”象征品质高洁等等,中国的古代诗歌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喜欢用美人的形象来作为抒情言志的载体,表达对贤君的渴求和对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赋予“美人”以丰富的象征意义。

一、“丁香姑娘”对中国传统文学中美人意象的继承用“美人”象征理想这一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文学史上举例最多的就是国风中的《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关于这首诗的旨意,历来说法纷纭,但笔者更认同清朝姚际恒《诗经通论》中的说法:“是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诗”,诗中通过主人公对“伊人”苦苦追求而又不得的惆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诗中的“伊人”可以看做是美好理想的一个象征。

此后爱国诗人屈原将“美人”的意象大量用于自己的作品,在《》中诗人多处用美人来象征自己眷恋的楚王,并用“美人迟暮”暗喻人才凋谢、理想落空,更在《思美人》一篇中借着对心中美人的深深思念,表达了对美好情操和崇高理想的不懈追求。

戴望舒《雨巷》诗歌鉴赏

戴望舒《雨巷》诗歌鉴赏

戴望舒《雨巷》诗歌鉴赏【《雨巷》赏析一】此诗最直观的美感是音乐美。

“彷徨”、“悠长”、“雨巷”,“丁香”、“姑娘”、“惆怅”、“迷茫”均用唐韵或“江阳辙”,回环吟叹,更增添了全诗幽茫惆怅的情致。

其用韵与古典诗歌将韵用在诗脚不同,而直接受到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仑的影响,采取了较为自由的诗歌格律,让同样的子音和母音在诗行中反复出现,以达到听觉的和谐和加强某种诗情的效果。

这种手法在当时是很新鲜的,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杜衡:《〈望舒草〉序》),他所称许的就是《雨巷》音乐美的非传统性。

?从立意上看,《雨巷》也呈现了象征主义诗歌的主题朦胧性的特征。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大革命挫败之时,评论者多认为有所寄托,它既可以看作是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事物的模糊追求和在黑暗现实中产生的感伤怅惘的情绪,亦可理解为对革命事业的想望和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感。

如果结合诗人当时正值韶华和恋爱上的一再挫败,我们也可回复到诗的表层意义,看作是诗人对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向往与爱慕,想爱而不得,与爱擦肩而过的淡淡的怅惘与忧伤。

?诗歌表面上是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悲凉的画面,其实诗人是运用象征的手法,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诗中“悠长,悠长”,“寂寥”重复的字眼里和“撑在细雨中的油伞”,无不透露着入骨的凄凉气息,让人感到人生的渺茫与绝望,,这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被困在悠长的小巷,找不到出的他们是继续走下去还是要放弃,他们在心里嘀咕着,寻找着答案,然而就在绝望与迷惘中,诗人并没有放弃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而“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美好的象征,但是她却又是“象梦一般的,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让人感到唏嘘和渺茫不可实现,说丁香是梦一般,其实是他们睡在梦中,分不清方向与目的,让人惆怅,让人无助,可谓的是“巷中人”。

戴望舒《雨巷》中的“丁香”情结

戴望舒《雨巷》中的“丁香”情结

戴望舒《雨巷》中的“丁香”情结“丁香姑娘”是戴望舒《雨巷》中的核心意象,是诗人在雨巷中欲意相逢的姑娘的称号,在诗人心中,她是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一样的芬芳”“一样的忧愁”。

而正是这样一位“姑娘”的塑造,使得“丁香”这个意象充满了凄迷朦胧而带有深深忧郁忧愁的文学意韵。

丁香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意象,是美丽、高洁、忧郁的象征。

因其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的感觉,因此,成为古代诗人笔下传统的意象。

但是,丁香花娇美却容易凋谢,古代诗人对着丁香常常生发出伤春之情,因此,丁香成为了诗人们笔下的引愁之物。

如杜甫的《丁香》“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李商隐的《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浣溪纱》“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其娇弱柔美与忧郁愁闷流于诗人笔下。

自唐代开始,以丁香为题材的作品逐渐增多,由于中国古代诗人们的反复吟咏和广泛传唱,在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心中,丁香逐渐成为美丽、高洁、柔弱、愁怨之类性质或具有这类性质的事物的象征。

如陆龟蒙“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贺铸的“深恩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宋代李清照《摊破浣溪沙》“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

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明代李珣的《河传》“愁肠岂异丁香结?因离别,故国音书绝”,……无不是将丁香的惆怅郁结在千千情结中,纠缠于密织的情网中,愁心永远守候的模样。

虽然古典诗词中对丁香的“愁怨”之情情有独钟,戴望舒《雨巷》中的“丁香”也似乎没有跳出了这一传统意象的“樊篱”。

“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这里的“愁怨”“忧愁”“哀怨”无不体现出一个像“丁香姑娘”一样“忧郁”“哀怨”的“我”。

但是,在此诗中,丁香的形象又有所发展,有所创新,不仅有愁怨,也有芬芳与颜色,成为美好事物的代名词。

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

戴望舒《雨巷》全文赏读

戴望舒《雨巷》全文赏读

戴望舒《雨巷》全文赏读戴望舒《雨巷》全文赏读引导语: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的感觉。

丁香花娇美却易凋谢,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引愁之物。

而在戴望舒的《雨巷》中,诗人又给丁香花赋予了另外的意义,将它扮作结着愁怨的姑娘。

全文赏读《雨巷》一诗的音乐感很强,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

诗一开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之间,小巷曲折而悠长;正是梅雨季节,天空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

小巷里空荡荡的,只有诗人撑着油纸伞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

小巷、细雨、撑着油纸伞的孤独诗人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首诗的开头几句所展示给我们的镜头。

在上述镜头过后,诗中出现了一段诗人的内心独白: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并非现实世界中的真实人物,而是诗人幻想出来的(他希望碰上的)一个虚拟人物。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呢?诗中接着写道: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的感觉。

丁香花娇美却易凋谢,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引愁之物。

中国古代的.诗歌中有不少吟咏丁香的名句,如:“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南唐李璨《浣溪纱》词);“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等。

由于中国古代诗人们的反复吟咏和广泛传唱,在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心中,丁香逐渐成为美丽、高洁、柔弱、愁怨之类性质或具有这类性质的事物的象征。

《雨巷》中出现的“姑娘”就是全面具有中国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上述性质的一个女性形象──她既具有丁香的美丽姿态和颜色,又具有丁香的高洁和芬芳,还具有(古代诗人赋予)丁香的忧愁与哀怨的特点。

现代诗 《雨巷》意象分析

现代诗 《雨巷》意象分析

现代诗《雨巷》意象分析《雨巷》意象分析(一)我始终分不清到底是那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走进了自己的梦,还是自己走进了那个水墨重重、铺着青石板、潮湿、阴冷而又幽香浮动的雨巷。

梦里氤氲、斑驳的湿气,水和光交织的色彩,连同千姿百态的和声的曼妙都终结于戴望舒的那首《雨巷》。

雨巷,早已超脱了原本的意义,升华为一种低回而迷茫的境界。

想起雨巷,不自觉地闭上眼,耳边仿佛残存着雨打芭蕉的轻灵,然后,在那条幽静,深邃而孤寂的古巷,一个裹着一身轻愁和哀怨,如同丁香花一样高洁的江南女子,就那样娉娉娜娜地踏雨而来。

然后又那样风姿绰约地与巷口的那名男子错身而过。

唯美的意韵缘于一个愁字。

丁香本是愁品,“丁香空结雨中愁”,“芭焦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对着丁香易伤春。

雨本是愁思,“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古巷本是愁处,“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班驳脱落的城墙,勾起人是物非的叹息。

若隐若现地,矛盾和彷徨透过丁香的忧伤,透过雨丝的哀愁,透过小巷的寂寥,泄露了出来。

失望和希望碰撞着,幻灭和追求推斥着,惶惶然的迷惘弥漫在字里行间。

就是这样一种间杂着希翼的感伤召唤了灵魂底部的共鸣。

象征化的意象和着意象组合,吟唱着爱情和人生的朦胧的情伤。

丁香的素雅,丁香的高洁,丁香的易碎,似乎就在暗示生活理想的圣洁和飘摇。

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她的步履,她的颜色,连同她的太息与惆怅,莫不带有浓郁的苦苦追求却始终无法把握的象征意味。

诗人就以他自己的方式宣泄着追求完满理想的执着却又徒劳失意的那种孤苦无奈的心迹。

在《雨巷》里,姑娘的形象和抒情主人公--那个彷徨的独行者,都写满了悲剧的色彩。

他的迫求带着理想化的感觉,他所期待的姑娘,有着像洛神一样纯洁的心灵和美丽的容颜。

所以在理想的期望面前,他注定是受困于迷茫,怀有一种气质性的悲剧感。

而“雨巷”,被凄风苦雨笼罩着的狭窄破旧而又阴暗潮湿的断篱残墙,恰恰传达了当时令人窒息的时代气氛,“风雨如磐”的社会面影。

戴望舒《雨巷》读书笔记

戴望舒《雨巷》读书笔记

戴望舒《雨巷》读书笔记戴望舒《雨巷》读书笔记1今天,在一本书上提到了戴望舒,我记得以前读过,记忆中是一首情诗,我记得有这样的句子: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妈妈说,理解一首诗要了解时代背景,要理解深层的意思。

我有去读,才有了更深的体会: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

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行着的彷徨者。

“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

戴望舒《雨巷》读书笔记2戴望舒只有一个,所以,那飘满丁香花芬芳的小巷,也只有他才走得出那份独道的悠长与寂寥。

那结着愁怨、有着丁香花般芬芳与忧愁的姑娘,只能在他的笔下,才会款款而行,摇曳生香。

看过一首诗,大意是这样的:以前我们狼狈为奸,狼还在,狈没了。

以前我们衣冠禽兽,衣冠还在,禽兽没了。

以前我们酒肉朋友,酒肉还在,朋友没了。

以前我们寻欢作乐,我们还在,欢乐没了。

据说狼和狈是一类动物。

狼的前腿长,后腿短;狈则相反,前腿短,后腿长。

狈每次狈不在了,狼还要继续活下去。

无以为奸,与狐狸共舞,裹腹怡情两相宜。

只要雨巷还在,就会有撑着油纸伞的过客。

丁香般的'姑娘没了,总会有茉莉、桅子花般的姑娘,与你一样撑着油纸伞从雨巷走过。

你可以不是戴望舒,她也可以不是丁香花样的姑娘,但故事,相信会一样的凄美、缠绵。

戴望舒《雨巷》读书笔记3打开诗篇,诗人就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白墙黑瓦的建筑物之间,小巷曲折而悠长;正是梅雨季节,天空阴沉沉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

小巷里空荡荡的,只有诗人一人在雨巷中独行;而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心的孤寂和苦闷之情。

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中的丁香

雨巷中的丁香
《雨巷》中的丁香
授课教师:王金枝
《雨巷》娴熟地运用了象征性的 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 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 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 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教学目标:
1、丁香姑娘的特点。 2、丁香姑娘所寄托的诗人的感情。
《雨巷》一诗的音乐感很强,我们很容易 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而又优美的旋律和 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 凄清、哀怨和惆怅。诗一开篇,诗人就给我 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图景:
撑着油纸伞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小巷、细雨、撑着油纸伞的孤独诗人以及 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首诗的开头几句 所展示给我们的镜头。在上述镜头过后, 诗中出现了一段诗人的内心独白: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在这样幽深小巷、 细雨蒙蒙的惆怅孤寂的背景下出现, 她是怎样的一位姑娘呢?
音乐低回、丁香愁怨——
姑娘:忧愁、虚幻 爱情、理想的破灭
像梦一般轻盈而不着痕迹地飘过去了: 姑娘或是理想,虚幻,可望而不可即 ; 诗人追求得痴缠而又无奈。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 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 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我希望)逢着——(我希望)飘过 爱情或是理想破灭而又无法挽回的苦闷、 哀怨而又无奈、惆怅的情感震撼心灵。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或许 是因为它的花朵纤小瘦弱,因而紫丁香总与 “多愁善感”有关,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 洁、庄重的感觉。
例:“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南唐李璨《浣溪纱》词)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

《雨巷》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蕴

《雨巷》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蕴

《雨巷》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蕴《雨巷》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蕴《雨巷》中,那位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一直是诗文中最亮眼的一抹色彩,这里的“丁香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

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那么,《雨巷》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蕴好在哪里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雨巷》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蕴,欢迎大家分享。

《雨巷》的“丁香姑娘”的象征意蕴戴望舒(1905――1950),现代象征派诗人,主要作品有《雨巷》、《寻梦者》、《我的记忆》等。

《雨巷》是其代表作,为他赢得了“雨巷诗人”这一美誉。

戴望舒的作品大多数都是短诗,却在当时的诗坛上,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意蕴。

就如同这雨中逢着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一样,神秘、哀婉又凄凉。

《雨巷》结合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底蕴,又不忘收集西方现代派的特点,这样就形成了诗歌界的一朵奇葩,其创作特色主要体现在诗体上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散文美。

一、回味悠长、声态和谐的音乐美例如:“雨巷、姑娘、芬芳、彷徨、惆怅、眼光、迷茫、丁香姑娘”等,以“ang”作为韵尾,用排比的手法表现出来,这样韵脚和音节的统一,给诗歌增添了一层别具一格的音乐畅想,朗朗上口,卓而不华,是新诗流派的一种体现。

还有诗体的重唱、叠句和节奏,是音乐美的最好体现。

以第三节为例:“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还有第四节“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上下连贯,整齐和谐。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在《雨巷》的彷徨中,融入到了烟雨朦胧的乐曲里。

还有“悠长,悠长”、“哀怨,哀怨又彷徨”,都体现了诗歌“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循环往复”的艺术特色。

闭上眼,仿佛置身其中,节奏也随之而来,诗歌整体的韵律足以使人翩然起舞,又平增愁怨。

“诗人追求音律的美,努力使新诗成为跟旧诗一样可吟的东西”。

音乐美是这首诗歌的突出成就,韵脚韵律的和谐变化,让全诗回荡着一种传神优美低沉的旋律,从而体现了诗人通过诗歌传达出来的独特意境。

《雨巷》中的七种意象

《雨巷》中的七种意象

戴望舒《雨巷》中的七种意象雨巷中有雨巷、油纸伞、雨、“我”、篱墙、丁香、姑娘等七种意象.2、油纸伞.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有一种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凭添了一分冷漠、凄清氛围.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迷蒙的特点.和幽深、寂静,又朦胧的小巷结合起来,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3、抒情主人公“我”:独自、冷漠、凄清,怀有希望,又无限惆怅、迷茫.4、雨.可以看成是一种哀曲.5、篱墙.连篱墙都是“颓圮的”,为全诗更多添了几分黯淡无奈与感伤.6、“丁香”.丁香,开在暮春时节,花淡紫色或白色,有淡雅细沉的香气.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哀婉、愁怨.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唐中主李璟词曰:“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可见,丁香在古典文学中是个“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雨巷》刻画的是阴冷的绵绵细雨下悠长寂寥的雨巷.在这象征着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的“雨巷”里,诗人刻画了一个满心哀怨惆怅彷徨、撑着油纸伞走过的姑娘.这姑娘象征着诗人美好的理想.而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

拓展问:戴望舒笔下的《雨巷》指的是哪儿?《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种心情的表现,其中交织着失望和希望、幻灭和追求的双重情调。

雨巷是指杭州如今的皮市巷。

《雨巷》:戴望舒的那个丁香姑娘

《雨巷》:戴望舒的那个丁香姑娘

《雨巷》:戴望舒的那个丁香姑娘那个丁香姑娘,曾温暖了少年的心猪先生丨文说起戴望舒,脑海里不免想起那首《雨巷》,那个丁香般的姑娘,在那个江南的雨季,犹如一朵莲花,淡然的盛开,每个少年的心里,都有一个丁香似的姑娘,戴望舒也不例外,他生命里的那个姑娘,叫施绛年。

戴望舒,一九零五年十一月十五日出生于浙江杭州,是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的代表诗人,同时也是一位生性浪漫之人,当年徐志摩在大洋彼岸的剑桥爱上了一个叫林徽因的女子,从此为之倾倒欲罢不能,而戴望舒则是遇到了一位丁香般的姑娘—施绛年。

时间回到一九二七年,戴望舒受好友施蛰存邀请到位于松江的家里小住,说是小住,其实是避难,因为当时大革命失败,戴望舒受到牵连。

施蛰存很欣赏戴望舒的诗,但当时的诗坛并不接受戴望舒这种轻柔的笔风,施蛰存就在自己主编的杂志上推了不少戴望舒的诗,还给出了甚高的评价,这让戴望舒受宠若惊颇为感慨,于是两人的关系算是至交。

戴望舒在施家住下的时候,看到了一位女子。

她活泼的倩影、姣好的面容,一切都让这位诗人心动。

深深地吸引他的这位女子,不是别人,正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施绛年比戴望舒小五岁,正好在上海念书,恰是青春灿烂的年纪。

这一切,犹如四月的风,拂过戴望舒这位诗人早已泛滥成湖的内心。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戴望舒拿出自己的绝活,把施绛年写进了他的诗中,用诗来表达自己满满的爱意。

嗯,是的,曾近有一个人也是这么做的,然并卵,那个人是卞之琳,那个装饰了他梦境的张充和最终也没有选择他。

同样,戴望舒诗写得再好,施绛年也不感冒。

原因很简单,戴望舒不帅。

是的,戴望舒小时候得过天花,导致脸上留下了不少坑坑洼洼的痕迹。

此外,施绛年觉得读书人难免沉迷文字,不懂生活,不见得能生活到一起,所以无动于衷。

我的小恋人,今天我不对你说草木的恋爱,却让我们的眼睛静静地说我们自己的。

而且我要用我的舌头封住你的小嘴唇了,如果你再说:我已闻到你的愿望的气味。

《雨巷》的艺术特色

《雨巷》的艺术特色

《雨巷》的艺术特色《雨巷》的艺术特色《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

《雨巷》中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分别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雨巷》的艺术特色1、《雨巷》在艺术上一个重要特色是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方法抒情。

象征主义是十九世纪末法国诗歌中崛起的一个艺术流派。

他们以世纪末的颓废反抗资本主义的秩序。

在表现方法上,强调暗示隐喻等手段表现内心瞬间的感情。

这种艺术流派于“五四”运动退潮时期传入中国。

第一个大量利用象征主义方法写诗的是李金发。

戴望舒早期的创作也明显地接受了法国象征派的影响,他的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意挖掘诗歌暗示隐喻的能力,在象征性的形象和意境中抒情。

《雨巷》就体现了这种艺术上的特点。

诗里那撑着油纸伞的诗人,那寂寥悠长的雨巷,那像梦一般地飘过有着丁香一般忧愁的姑娘,并非真实生活本身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象征意味的的抒情形象。

我们不一定能够具体说出这些形象所指的全部内容,但我们可以体味这些形象所抒发的的朦胧的诗意。

那个社会现实的气氛,那片寂寞徘徊的心境,那种追求而不可得的希望,在《雨巷》描写的形象里,是既明白又朦胧,既确定又飘忽地展示在读者眼前。

想象创造了象征,象征扩大了想象。

这样以象征方法抒情的结果,使诗人的感情心境表现得更加含蓄蕴藉,也给读者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感到诗的余香和回味。

朱自清先生说:“戴望舒氏也取法象征派。

他译过这一派的诗。

他也注重整齐的音节,但不是铿锵而是轻倩的;也找一点朦胧的气氛,但让人可以看得懂”。

“他是要把捉那幽微的精妙的去处。

”(《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雨巷》朦胧而不晦涩,低沉而不颓唐,情深而不轻佻,确实把握了象征派诗歌艺术的幽微精妙的去处。

《雨巷》名师解读

《雨巷》名师解读

《雨巷》名师解读《雨巷》名师解读《雨巷》是中国诗人戴望舒1927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诗中描写了抒情主人公“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雨巷》名师解读,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读懂三个意象,就能解读整篇《雨巷》哪三个意象呢?油纸伞、雨巷、丁香!油纸伞有古雅、怀旧、朦胧的韵味,不难理解。

雨巷和丁香是《雨巷》中最美的意象。

雨巷,是诗人的一条追求之路;江南人(浙江上海江苏温州绍兴人等)最能深切体味雨巷之美!丁香,常见的花有白和紫色两种,古人在诗词文章中往往是清高、美丽和哀愁的代名词。

“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即姑娘。

也可以说丁香是高洁、美丽和忧愁的象征。

(2)戴望舒(1905年11月15日-1950年2月28日)今杭州市余杭人。

中国"现代派"主要代表诗人。

戴望舒能在文学史上留名最大的原因是他所创作的优秀的诗歌,他本人也在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因雨巷,为其风格独特的诗作被人称为现代诗派“诗坛领袖”。

1927年,《雨巷》是他由新月派向现代派过渡的代表作之一。

(3)《雨巷》中,古人在诗里以丁香结象征愁心。

《雨巷》则想象了一个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般的忧愁,也有丁香一样的美丽和芬芳。

这样就把单纯的愁心的借喻,变成了美好理想的化身。

这个新的形象包含了诗人对美的追求,以及理想幻灭的痛苦。

(4)《雨巷》是一首在“表现自己与隐藏自己之间”所展开的诗,因而诗人给我们营造了一种撑着油纸伞在雨巷中寻梦的凄婉迷离的意境。

(5)诗人所渴望逢着的“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可以说是一种想象中的创造,一种人生理想和希望的象征,也可以说是诗人孤独、苦闷时的一个“心造的幻影”,一个心境的对应物,一个似真似幻的“白日梦”。

(6)比如第四小节中“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这句诗化视觉形象为听觉感受,似乎连眼光也忧郁、惆怅得发出了叹息声。

这样写,不仅造成一种特殊的美感,也写出了忧郁之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璟 《 浣溪沙》
楼上黄诗人借丁香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同向春风独自愁。
——李商隐《代赠》
小组代表分享观点 呈现“丁香”知识卡片 思考:用“丁香”修饰姑娘,表明姑娘有何特点?
“丁香姑娘”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中。那么,“油纸伞”和 “雨巷”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请完成以下两道选择题。
丁 香 的 象 征 意 义
请用两到三个词语概括丁香花的形象特征。
教学目标:
在观看丁香花图片及 了解古诗中“丁香花” 意象的常规含义后, 能够分析出《雨巷》 中“丁香”的象征意 义。
关于“丁香”的诗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请用思维导图梳理出《雨巷》中的意象及象 征意义,并概括姑娘的形象特点。
以上有不当之处,请大家给与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